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

时间:2022-05-15 22:3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德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德课堂

第1篇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学生生活;课堂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7-0043-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堂日益生动起来。但在繁华热闹的背后,品德课堂“失真”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活动花样繁多,看似热闹有趣,却未能涉及学生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老师的殷切期望,学生回答不是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就是高喊口号,勇表决心;辨析他人的行为,孩子们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而置身于真实的道德情境则不知所措。诸多“失真”现象,导致品德课堂走向假大空,有悖于“学校德育主阵地”之神圣使命。

为此,品德课教师应立足学生生活,寻找“真问题”,激发“真表达”,促成“真行动”,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

一、课前采集,发现“真问题”

课前采集是发现学生生活“真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找寻与课堂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素材。在采集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方式感受现实生活,收集学习资源;教师则借助采集表,从中发现学生共性的或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困惑,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从而让“问题”成为教学的起点。因此,采集表的设计及采集方式对于能否发现“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1.采集的问题要小,呈现方式要细

《做个“快乐鸟”》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主题。这一主题意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学会化解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拥有健康的心理,愉快积极地生活。因此,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倾诉烦恼,在此基础上,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寻找让自己快乐的好办法。据此,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前采集表:

《做个“快乐鸟”》课前采集表

同学们:

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都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说说你的烦恼,我们一起来寻找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办法!

采集表将烦恼的事情细化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小版块,学生只需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选择即可,降低了填写的难度,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采用匿名填写,收集方式以尊重学生隐私为前提,以此鼓励学生真实填写采集信息,确保采集有效。由此,学生填写的过程便是对自己真实生活经历的再现。借助采集表,教师便能了解学生丰富的生活,从中捕捉涉及学习主题的真实问题。

2.采集信息要适当加工,发掘问题要突出共性

所谓适当加工,可以是梳理学生不够简洁、准确的表达,可以是提炼和融合存在于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不同个案的问题,从而让问题更集中,能引起多数学生的共鸣。例如,学生在采集表中这样表述自己的烦恼:

――练琴时,有一些曲子很长,我背不下来。

――上游泳课时,我不敢把头埋进水里,教练就批评我。

――我练书法的时候,老师让我站着写,写一会儿就累了。

对此,教师将其归纳为“兴趣班的学习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烦恼?”这一问题涵盖了大部分学生的遭遇,是真实存在于许多学生生活中的烦恼,极易引起学生共鸣。以这样的问题为学习基点,品德课堂的学习活动自然能深入展开。

二、 有效互动,激发“真表达”

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基于儿童生活的“真问题”,强调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用生动的课堂互动,引导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感受,不断提升成长智慧。

[教学片断1]:

师:图片中这两位小朋友为什么不开心?

生:这个同学可能不想练琴了。

师:正在学琴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你在练琴时有过这样的表情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我也会不开心,因为弹得手很累。

生2:我记不住谱子的时候最不开心。

生3:除了节奏要正确,还要弹出感情,一首曲子要弹一个星期。过关了再练另一首,我都没机会出去玩。

师:除了学钢琴,同学们在其他课外班学习中还遇到过哪些烦恼?

生1:我在游泳班学不好时被教练揪耳朵。

生2:我去学古筝,戴指甲很痛。

……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我们要耐心倾听,循循善诱,鼓励儿童真实表达自我。在这一教学片断中,“猜一猜”,用图片引出生活烦恼这一话题;“说一说”,让儿童说出生活中的烦恼。教师用简单的提问,耐心引导儿童逐渐打开心扉,自然说出自己的烦恼。

[教学片段2]:

生1:我上游泳班的时候,总是不敢把头埋进水里,教练就揪我的耳朵!

师:这样啊!那真的很不开心!让老师摸摸你的耳朵,现在还疼吗?

生1:(望着老师,尽情享受老师的关爱)“不疼了,不疼了……”

生2(女孩):我最难过的事情是……同学们都叫我“男人婆”!

一些同学哄笑起来,还有一个男孩大声叫道:“她整天疯疯癫癫,就是个男人婆嘛!”

(女孩越说声音越小,头也低下去了!)

师:抬起头来,让老师好好看看你!多漂亮的大眼睛呀,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啊!大家来看看,她是不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呀!

听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女孩抬起头来,眼睛湿润了。接下来,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发现”女孩的优点……

品德课堂上总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儿童真实想法的表露,往往蕴涵着儿童道德成长的契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真实的声音,用包容和关爱鼓励孩子真实表达自我。如此,才能抓住契机,促进道德成长的飞跃。

[教学片段3]:

当学生倾诉烦恼后,老师建议大家争当快乐小医生,一起寻找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办法。一开始,孩子们的发言都是看书、听音乐等容易获得成年人认可的“好办法”,偏离自己的真实生活。于是,老师尝试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生活。

师:老师有时感觉很辛苦,下班回家还要自己带小宝宝,也会有很多不开心的时候。这时,老师就会去小区的健身广场运动一下,出一身汗,然后回家好好地洗个澡,再吃点小零食,心情顿时就好起来了!有没有哪位小朋友也试过这个办法?”

(听了老师的倾诉,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起来了。)

生:我不高兴的时候,就喜欢去跑步!

生:我最喜欢看电视,一看动画片,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生:我也喜欢吃零食,吃零食的时候最开心!

……

师(相机回应):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长了哟!零食最好要有所选择……

老师的生活分享激起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触发了孩子们对自身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此时的师生互动顺畅自然,孩子们真情流露。

三、童心评价,促发“真行动”

评价是引领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途径,及时、准确的课堂评价能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立足儿童天性,用充满童心童趣的课堂评价,引导儿童的道德行为,促进其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

[教学片段4]: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来自快乐岛的“快乐鸟”。小朋友们,你们想和她做朋友吗?今天我们有很多活动,哪个小朋友在活动中表现好,就奖励一张“快乐鸟”的卡片。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大组的小朋友获得的快乐鸟最多,就可以和快乐鸟一起游戏,做好朋友!

……

师:刚才这个小组的同学说看动画片是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好办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办法好不好呢?老师想听听别的小组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办法好,上次我和弟弟吵架了,很不开心,我就看电视,看着看着就开心了!

生:我也喜欢看动画片!

师:还有谁也觉得这个办法好,举手表示一下!

师:这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办法好,要不,就奖励大家看一个动画片,好吗?

生顿时欢呼,提出看动画片这个好办法的学生则一脸的自豪!

……

“快乐鸟”评价紧扣学习主题,而用动画片观赏作为激励,更符合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充满了童趣。孩子们在活动中自觉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争做快乐鸟的好朋友。课堂气氛愉悦,评价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快乐体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教孩子们学做真人、说真话,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是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2篇

一、 现场感以真实感为基础

品德学习源于生活。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要与生活结合。教学与生活结合,就是要使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来源生活化。我们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艺术作品可以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只要合情合理的就是真实的。在艺术作品中所谓合情,首先是通过作者本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会和感悟,进而给人展示出一个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的艺术世界,这个展示符合人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体现出人从形象思维升华到抽象思维的规律。情的指向就是人的主观世界的变化,合情就是合乎人的主观世界的认识变化规律。艺术的合理是指作品创造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规律,即在作品对象的认知范围之内,符合观赏者的现实经验,使之对作品认同,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的力量源于真。真实触动真情,促进体验,形成德行。品德内容的假、大、空已经使得不少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就有了“德育是假的,品德是无用的”的观点。在这样的意识下,品德教学怎么去表达真实感受?品德教学课堂不是艺术表演,它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引导,帮助学生过幸福的生活。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现象的剖析,让学生感悟、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并影响他们的行为。

在品德课堂中,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在品德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发挥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话语权,使得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在情感的交流中,明辨是非,启迪生活。教师的生活经历是增加课堂现实感的重要资源。因为教师是课堂中的一员,是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加上学生的向师性和好奇性,更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能。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出场时机和出现的姿态是品德课堂现场感营造的关键节点。从品德课堂场景而言,教师要更多地扮演的角色是发起者、观摩者、参与者,少当评判者、真理者。教师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时,一定要说实话露真情,任何矫揉造作、虚情假意都不可能激起课堂现场感。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是品德课堂现场不可缺少的资源。紧扣主题的中外经典故事,与主题相符的社会热点,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更能营造现场感。

二、 现场感以生活体验为前提

品德的形成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其原因都是生活经历。学生道德品德发展形成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生活过程。品德课堂要吸引学生,营造现场感要以生活体验为前提,就是说品德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生活现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使得学生对品德课堂中出现的品德观点能够认识和理解,并能指导行动。另一方面,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参与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场景就是品德课堂。当下,学生禁锢在校园狭小的空间中,没有机会了解社会。在校园里,很多校规都是针对学生的“动”来限制学生的“动”,使得本来活泼好动的学生变成安分守己的考试机器。要知道,道德的形成是因为生活,有了历练,才有体验,才会知道对的、善的和好的。道德品德的形成就像游泳,只有在水中才能习得。

鉴于上述认识,品德教学就要利用一切教学机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去拓展学生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经历也是一种资源。当然,社会色彩斑斓,学生参与的机会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等方式让学生间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但是这也需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举一反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品德习得。在品德教学中,教学组织者要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参与他们的活动,成为他们的朋友,始终坚守学生的立场。所以,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以外找到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空间和方式,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这样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才有现场感。学生已经认识和感悟的,引发不了他们的情绪,远超学生认知的道德观点,同样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 现场感以唤醒情感为纽带

品德是个知、情、意的结合体,知是基础,情是纽带,意是呈现。对于思想道德观点的认识和认同,需要有一定情感基础。有亲近感的喜欢的,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了解,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乐此不疲,此时的思想行为基本处在自然开放的状态中,品德教学的现场感容易形成,教学的效果就好。反之,没有好感,甚至厌恶,就会使得主体处于一种紧张封闭状态,即使参与也只是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学主题的选择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欢迎的、亲近的,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充满自由的自然的过程,这样教学的现场感才容易形成。在品德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对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怎样的情感、姿态出现在课堂中,一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绪,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对思想品德的认同和学生的热切期望,可以极大地提高品德课堂的现场感。同时,在品德教学中,要聚合情感,就应该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组织教学,在整体把握品德方向的前提下要吻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课堂形式到课堂内容应该是学生喜欢的。任何单一的没有变化的课堂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从这一点说,品德教学从来不拒绝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影视作品、诗词、名言警句等,因为艺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为品德课堂营造具有吸引力的现场感。

四、 现场感以互动交流为手段

采取互动交流的手段利于品德课堂现场感的形成。在比赛激烈的球场,球迷们即兴的情绪表现,催生了球场的现场气氛。剧场里演员们直接与观众的神态情绪互动交流,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品德课堂要产生现场感,也要让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没有冷静的旁观者,只有被唤醒的参与者,让思想观点在课堂碰撞中实现交融。品德课堂的现场感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对话、解疑。抓住教育的主题,以学生认识的相关社会知识为背景,截取生活中真实的、贴近实际的,使学生学有所知、知有所用的典型案例,激感,引发思考。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生活资源品德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生活中的儿童和儿童的生活,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融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引用生活当中的资源,来激活品德课堂,让儿童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品德,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一、利用生活情景,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幻灯、挂图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并加以适当、生动地描述,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同时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这课时,我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爷爷奶奶、父母百般宠爱,对于爱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时,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同学们也很熟悉,而且是家喻户晓动画片《宝莲灯》,通过观看片中陈香历经千难万险救母的片段,同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母亲、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们的感人事迹,给同学们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特定的氛围,让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边作适当的讲述,使同学们很快被带进了爱的情境。等观看后,有的同学甚至流出了眼泪。接着我又让他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自己家人的爱,你又是怎样爱自己的家人”,同学们纷纷说出肺腑之言……碰撞的火花使学生从生活的表象领悟到了蕴涵在其中的道德的价值,这不正是教材渴望引起学生们的那种道德的情感吗?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潜入心灵深处无声道德的感召,使他们懂得爱,学会爱,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地把传统的师生关系比喻成“一桶水和一杯水”,而我更欣赏“花与泥土”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学相长”学生也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转变为引导者、欣赏者、主持者、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我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立的积极性,课堂上力求创新、开放。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扮演着欣赏者的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如在教学《家人的爱》时,我以引导者、欣赏者、主持人的角色参加,学生受到情景诱引后,畅所欲言。把家人对自己的爱与自己爱家人行为作一比较,并相互进行讨论和评析。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哪怕在心灵上只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只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只有那么一点体验。然而这些都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的。学生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他们懂得爱是相互的,不能一味索取,从小养成学会爱别人的优良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真正要“表现”的是学生,只有学生异彩纷呈,那样课堂教学才会美不胜收。

三、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品德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人物采访,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及对社会的作用。如采访蹬三轮车的、修鞋的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职业让学生感受,想不到生活中还真的很需要他们呢。同时他们发现在学校附近一条三四百米左右长的街道上,竟开设了十几家书店和文具店。“这么多书店和文具店都是买些什么类型的书和文具呢?为什么都选择在这条街道上开店?竞争如此激烈,他们的生意是不是很好?……”一个个问题,就像是一团团火苗,将学生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渴望燃得旺旺的。我灵机一动,这不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最好的选择吗?没料到,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丝毫没有觉得这是教材以外的“附加题”,其间更有许多的体验和收获。

当然,引导、组织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在调查时,不少的被采访者拒绝或敷衍学生的访问,使部分学生的调查受挫。但在学习中强调的是过程,强调的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我及时的鼓励学生不管结果如何,都必须尝试。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邻居的采访,了解到哪几家书店和文具店是新开张的;哪几家的规模较大;有的甚至采访到了他们的年销售量;也有的学生为了采访店老板,特意去买书、买文具,从中感悟到:要想获得采访者真实的想法,必须主动与店老板沟通。可见,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实现了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品德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品德养成的教材。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真实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那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的理想效果必会得到体现。小学品德课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得到挖掘。相信,有生活这一品德课堂空间,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教师用书

2、中国德育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品德课堂;生活化;开放生活;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30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分别从两种不同的视界(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但都围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领略杜威和陶行知,最突出、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基础教育必须把握住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中办国办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增加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课时。”其实质就是提出了对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思考。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呢?近年来,笔者也就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了一些尝试。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了“激情、明理、导行”这一成功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触动情感、引趣激情――知识梳理、碰撞情感明理――关注生成、内化情感扩展――质疑探究、目标分层导行――总结升华、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方法。

在《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堂课中,我们就能看到:五步教学法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地听授学习转向主动性地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教师教得轻松有效;课堂充满智慧活力;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它所遵循的教学理念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一课,教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来设计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远离危险、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增强安全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及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掌握自救自护知识和运用安全知识的能力,并以演、练、说、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安全的重要性,让枯燥的《品德与社会》课变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善用生活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

我们知道,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看见过、听到过、经历过、感受过的生活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R基础。然而,学生对生活方面的这些内容往往是熟视无睹或者习以为常的,加上其中知识方面的内容受分科学习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品德时一般不会主动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系。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让学生学习把这些经验与知识基础和新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本节课,上课伊始,笔者就创设了感人的情境:教师悲痛而又沉重的播放录像地震时的情景和地震中的奇迹,接着让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了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就能得以安全逃生保住珍贵的生命。这时,教师适机点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当危险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情感拨动孩子的心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体验生活,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在联系中感受自我学习方式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那层“隔阂”,把生活“延伸”进了课堂。

二、再现情景,唤醒生活经验

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品德课教学就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我们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现实生活状况、儿童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才能提出适时的发展区域,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拓宽生活视界,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理清自己的思路,探寻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产生新的思想。

本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有序、有度的交流,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冬冬家着火了这一危险情景与说明、要求,开展体验活动,通过“拨打119该说些什么”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怎样拨打119火警电话,让孩子们通过交流确定可行的救助办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交流应该如何自救。这些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了自救互救的方法。

接下来,笔者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再次内化了孩子们的情感,扩展了他们的生活视界。例如:怎样使用灭火器、怎样拨打报警电话、病人急救电话、交通事故电话。这样,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交流中主动快乐地参与课堂活动,自觉树立安全意识,并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知道小学生最易受到的伤害,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更好地达成目标,实现道德的成长。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品德教学不但要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回味与联系,行走在现实生活中;而且要追求生活的道德价值,行走在意义的世界中。”

三、贴近生活,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品德课程更强调对儿童生活的指导和提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是最真实的教科书。在教学中,教师唯有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才能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在学生生活视界中,活动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牢固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比较灵活地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笔者适时安排了“争当安全小博士”这一环节,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的安全知识竞赛,从而在知识竞赛中让孩子们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分享教师送给他们的礼物――读安全歌谣,把引导性学习推向了,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所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训练,培养学生自律和他律的能力,实现了品德知识与品德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

只说而不去实践,教学就会成为一张空文,毫无意义可言。品德教学要善于链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使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是真实品德课堂的意义所在,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最后,笔者让孩子们通过设计宣传标语、向亲人、朋友讲解安全常识,并且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份有关安全知识的手抄报这一系列的活动来争当安全宣传员。这样,把课堂“开放”进了丰富的生活,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说:“作为一门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鲁洁教授的话告诉我们:品德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激情、明理、行”这一教学方法下的品德课堂,激活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或体现,让孩子们感到亲切、真实,触动了他们的情感。通过品德教育改善,促进孩子们正在进行的生活,使他们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升华,实现了儿童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目标。

总之,面对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思想品德课学科,我们必须根据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视角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感受和实践,使其“生活化”。只有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才会有知与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才会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叶 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2] 纪立建.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1).

第5篇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带领孩子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搏浪前行。传统思想品德课堂的真实写照——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简单而乏味,课堂冷清,学生厌学,效果不佳。新课改给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以往沉闷的课堂不再冷冷清清、平平淡淡。于是“活动热”在品德新课改的洪流中应运而生,花哨的情境、华丽的课件、如林的小手。这种热闹只是“流水匆匆去无痕”。走过新课程改革的“蜜月期”,在“繁华”的背后,我们静下心来,想到的是常态课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亲历体验,激活生命,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创设生动活泼、情境交融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让品德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心灵对话

品德课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课中因感触而感动,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因明理而内化。在新课程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感人肺腑的场面,师生之间的真心相交、倾情相诉,这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课堂是孩子生命的课堂,爱不是教的,是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触摸的。让爱洋溢在师生和谐的对话中,爱流淌于无痕的课堂中,而在课堂中,教师的智慧引领,更会使课堂到处洒满爱的阳光。

在教《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我选取了几幅特别的图片——跪地乞讨的母亲,冰雪中卖菜的父亲,年迈的卖报纸的母亲……幽幽的音乐加上形象的图片配以凝练的文字,一下子拨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琴弦,每个孩子的心扉慢慢开启。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世上还有这样的父母,如此的劳累,如此的艰辛。接着,我带给学生一份意外的礼物:爸爸妈妈给孩子们写的一封信。在信中,父母们选择了孩子在生活上坚强、进取的真实事例,给孩子提出殷切希望。当孩子们手捧爸爸妈妈的亲笔信,读着信中情真意切的话语时,他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情感效应。我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信后写一段话,向家人真诚地写下自己的承诺。这时, 教室里静悄悄的,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有的已经哭成了泪人。

听着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我真切地体会到鲁洁教授的话:“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这种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课程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二、一切尽在不言中——亲历体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思想,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思想品德课强调体验型学习,要求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因此,我们要开放课堂时空,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童眼看世界”,亲身去实践、体验和感悟。

执教《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我先请同学体验盲人的生活。学盲人走路、拿东西、吃饭等,同学们先是哈哈大笑,随后笑声渐渐小了,同学们脸上出现了焦虑,有些同学甚至帮助起这些“盲人”来。接着我又请同学体验 “近视眼”的生活,让他们戴着眼镜喝茶、上课、跑步等,他们体会到了“近视眼”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最后又创设了在车上看书、边走路边看书、看电视等生活情境,同学们热情高涨,明白了要养成用眼护眼的好习惯,心里油然而生保护心灵窗户的心声。

教师要在活动中捕捉有效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受到教育,有效走进孩子的内心,在体验活动中激感。”形式多样的体验性学习就像是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把把金钥匙,使其情感如清泉般源源不断,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使德育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忙趁东风放纸鸢——动态生成

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不断生成的。在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善于捕捉教学契机,而不是夜空中美丽的流星,认真倾听,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获得心灵的沟通。如在组织《拥有好心情》教学时,我设计了抢凳子的游戏活动。听到活动,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很快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在游戏中,我与被淘汰的同学进行交流,并把学生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我很高兴,因为我把机会让给了别的同学;没什么,这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我什么也没想;就是因为我慢了一点。接着,我引导思考:面对同一件事,如果我们能拥有乐观的态度,就能拥有一种好心情。这就是鲜活的、生活化的课堂,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在这样学生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做了游戏,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教师只有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入手,学生才会有真实有效的体验,我们的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思想品德课堂,只有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充分利用真实鲜活的生成性资源,才能使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积极向上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天地,让师生充分感受思想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执教《我们的班级》时,我先让孩子们做一片代表自己的树叶,组成一棵色彩缤纷的班级“健康树”,每片叶子都从树干上汲取水分和养料,同时也为大树的成长制造养分。首先,教学以情景剧的形式展开,“开心果”唱着歌进场:“最近比较烦,数学没考好,妈妈又唠叨,心里实在烦……”;“心灵博士”引导开心果将烦恼写在心形卡上,挂到了健康树上;孩子们也纷纷把烦恼写在了心形卡上,挂在了健康树上。心灵博士:“孩子们,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一样无所不在。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的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快乐就会如泉水般涌来,自有幸福飘逸在心中。”孩子们触景生情,伴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幸福拍手歌》,跳起了舞蹈《请跟我来,让烦恼走开》。歌声和肢体语言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他们手拉着手共同迈向幸福、快乐而美好的生活。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参与着、交流着,脸上写满了自豪与兴奋。我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都融入了集体,真切体验着集体的智慧、温暖,充分享受着超越的快乐,对班集体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总之,做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享有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最良善的情感!在开放式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真正的参与者。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使课堂涌动着师生生命的灵性,闪耀着师生智慧的碰撞,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品德课程才由此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第6篇

【摘要】

品德课堂教学中需要及时发现学生亮点,引发思维碰撞;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生命活力;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关键词】品德课堂生活化发现亮点实践活动

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善学”。

1.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思想品德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感悟,已成为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如在执教《逛商场》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作好课前准备:周末爸爸妈妈带去超市购物,考虑一下需要购买什么,并作个小调查,到商场调查一下商品的货品类别、价格等。然后把自己收集的调查情况带到课堂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购物的乐趣。接着在全班课内汇报:

师:你在超市里是怎样购物的?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1:我先看价格,钱够的话就买。

生2:我想好要买什么,到超市直接找要买的东西。

……

师:平时,你上超市发现有什么不文明的现象没有?

生1:有的人没有付钱就把食品打开吃了。

生2:有的人先拿了一样东西,逛着逛着又不想买了,就随手放在架子上,没有放回原来的地方

……

师:是啊,这些不仅给别的顾客造成了购物的不方便,而且也给超市的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

先购物再交流如何购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购物这一生活技能,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方法,有一个探究、体验和获得经验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通过对“心中有他人”的行为的肯定,对学生进行行为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对不文明购物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认识深化了,学生的行为自然就会文明起来。

2.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生命活力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生活出发,以儿童经验为起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将激情、明理、导行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应该及时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如在教学《欢乐的元宵节》一课,我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活动来探究元宵节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诵一诵,演一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从活动中加深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3.及时发现亮点,引发思维碰撞

合理利用教材,就要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好教学过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富有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更密切地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

第7篇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纯理论的枯燥说教,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墨守成规的隔代观念,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都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往往是:要么台上唇焦口燥,台下纷纷欲睡;要么台上老师辛苦说教,台下学生忙于说笑。显然,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无效的、空洞的。实践证明,将生活实例融入课堂,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一、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最好的办法是从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在课堂上引入我的一次在沃尔玛商场消费的生活经历,当时我买完商品结账后,收银员给我收银小票,我就顺手把小票和找回的零钱放入钱包后离去。一周后,在一次整理钱包时无意看到当时的小票,在扔掉它之前我习惯性地看了一下它的内容,结果我惊讶地发现,我当时购买的一件商品被多算一次价格,虽然,金额不大只有29多元,但感觉不好。由于是发生在老师身上的真实案例,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专注”写满脸上。看到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我没有及时往下讲,而是先后抛出几个问题:“老师这时作为消费者,沃尔玛商场有没有侵犯我的权益?”“如果有,那它侵犯我作为消费者哪些具体权益?”“面对老师的消费权益受到侵害,你们能给老师什么样好的建议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回到课本,好奇地寻找答案。此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求知欲望增强。课堂的主动权完全回到学生手中,这时“学习”不是被动“要我学”,而是变成“我要学”,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二、巧借生活实例,实现课堂情感互动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立足生活,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讲“近、小、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把“小课堂和大社会联系起来”。

选择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在极具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感知、探究、获知,进而获得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以上案例中,学生在自己已有的消费经验基础上,纷纷为我献计献策:有的认为,老师自己太大意,只好自认倒霉,这么久他们肯定不认账(他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认为,不能就这么吃哑巴亏,要到商场去讨个说法,老师手上握有收银小票;有的认为,要到消费者协会那里寻求帮助;有的同学又质疑这种做法,认为消费者协会会受理这样小金额案子吗?……在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课堂涌现出真诚的情感互动。最后,当所有同学把目光落到我身上时,我知道他们需要老师的“评价”。我没有马上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判断和分析,而是接着把当时具体做法讲下去:老师带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沃尔玛,找到它们的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之后,工作人员带着老师给她的收银小票离开约十几分钟(去电脑房查询),回来对我证实了“他们的失误”,并及时退还多收的钱。当介绍到这里时,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老师正当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他们似乎也明白了有效维权途径。

三、巧引生活实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引入上面案例最后,我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你们从老师这次消费案例中,能得到什么认识?由于有了前面较深入的讨论和想法,再结合学生自身消费经验,因此他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买东西时,要索要并保留凭证;要到信誉度高的商家购物;要练就一双慧眼,让自己成为更加成熟的消费者;要提高自己的消费维权意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歌德说“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品德教学在传统观念中被定位为“说教”,学生一直对思想品德课有着枯燥无味的感觉,如何关注身边的幸福生活切身体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真正的让课堂教学转向“回归生活”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因此生活案例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与研究非常必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立足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课堂充盈生活的气息,才能够展示出其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结合生活实例,搞好政治备课和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4(11).

第8篇

一、教学内容要简明而充实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和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有所选择,要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提炼简明而充实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对于“责任”主题,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基于此,主老师将本课的教学内容提炼为三个问题,在预习导航环节出示,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尝试回答问题。

1.什么是责任心?责任的特点有哪些?

2.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意义。

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

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精简和浓缩,紧扣“责任”,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在设置预习提纲时,教师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线索设置问题,以此构成了本节课的主线。这一教材处理方式简单明了,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基础上,重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好地实现了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责任”,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能力”这一教学主题。这节“责任”课用简明而充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清晰地领悟到了“责任”,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旨归。这样的课堂可谓“返璞归真”,充实有效,富有浓浓的“思品味”。

二、教学情境要简洁而真实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简洁而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

在本节课中,教师选取了两则时事视频作为素材,创设了两个教学情境。第一段视频截取“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分别在九岁、上大学、工作后这三个不同时期承担责任的资料,从时间、角色板块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责任的四个特点,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是责任”;第二段视频截取“杭州司机吴斌遭遇意外,安全停车后倒下”的新闻片断,并结合张丽莉事件中肇事司机肖某忽视责任酿大祸的文字材料,通过正反对比让学生感悟责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承担责任的勇气。

两个情境的创设简洁明快,紧密围绕“责任”主题,因其贴近生活、真实感人而强烈地震撼了学生,触发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感悟,自觉地将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而朴实

简化教学环节,就是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学情,设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据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简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出层次分明、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课堂活动环节。全面协调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教学环节在课堂中的最佳组合,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在本节课中,主老师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责任之特点”——以“故事回放”“故事重现”“故事再探”的形式播放张丽莉、吴斌的视频,展示肇事司机肖某的文字资料,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归纳责任的四个特点。

环节二:“责任之意义”——在欣赏歌曲《责任之歌》之后,结合张丽莉老师和司机吴斌的事迹,设置问题:张丽莉老师和司机吴斌等都在积极承担责任,这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环节三:“责任之行动”——夸一夸:我们身边负责任的人,负责任的事;做一做:情境体验。

教师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线索,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理出“责任之特点”“责任之意义”“责任之行动”三个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构成一条贯穿整节课的知识明线。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产生的感悟,构成了一条情感暗线。如此“简化”环节的课堂,为我们展示了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做到了教学目标步步为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感悟、情思飞扬、交锋激辩、表现自我;教师亦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引发精彩。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这样的课堂自然精彩纷呈。

四、教学语言要简练而平实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要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用简练而平实的话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第9篇

1 师生合作实验 质疑中激趣

在品德课教学中,师生是民主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合作,可极大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认知与情感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鄂教版6年级上册《科学给我一双慧眼》

师:(教师出示1个装有清水的玻璃杯和1个土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土豆丢到水杯里是下沉还是上浮?

生:(小声讨论后)下沉。

师:请一名同学上来试一试。

生:(一名同学把土豆丢进水杯)下沉。

师:老师能够施魔法使土豆上浮,你们信不信?请你们闭上眼睛。

(教师边故作玄虚的口念咒语边迅速向水杯里洒了一把盐。)

师:请看。

生:发出一片惊讶声:土豆真的漂起来了!

师:这是咋回事?难道老师真的会魔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老师在水里加了一种东西”。)

生:老师在水杯里加了盐。

师:(小结)同学们真善于动脑,懂得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真是科学给了我们一双慧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科学给我们一双慧眼》。

在这个案例中,因为封建迷信活动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科学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前笔者就创设了玩“魔术”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科学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生自主实验 体验中感悟

学生是品德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开展一些比较简单和安全性高的实验,能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将科学实验与书本知识相比较,获得较为真实的情感体验,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案例二】鄂教版品德与社会5年级上册《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

2.1 认识“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的先进之处”

教师课前用萝卜刻了“我、爱、中、国、人、是”六个字。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把教师刻好的字,组成不同的句子或词语展示,引导学生精心选择6个活字,自由组合词句。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他们对活字印刷术的体验,既有效又有趣。

2.2 了解造纸术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为了让学生认识造纸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造纸术的实验:先把纸撕成碎片,放在清水中浸泡,用筷子搅拌成均匀的浓稠物。然后倒入纱布或有过滤网的容器中,晃动过滤网,当纸浆均匀的覆盖在纱布或网上时,抬起过滤网,最后用旧报纸吸干水分,晾干,就得到了一张纸。

对于四大发明,学生都不陌生,如果只是让学生照着书本念念文字资料,看看书上的彩图,对他们可能触动不大。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去经历制作的过程,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真正感受到祖先的伟大智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骄傲,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这样做 ,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 课堂随机实验 激情中明理

科学与道德不是截然分割的世界,教师应拿起科学的武器,让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使科学的理性与道德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因此,在课堂上随机开展观测实验活动,并组织恰当的辨析,是让学生在科学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发展道德情感的有效方式。

【案例三】鄂教版品德与社会4年级上册《我的发现与担心》

师:(拿起某学生采集来的一瓶污水)现在请仔细观察这瓶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这瓶水的颜色是棕色的,有点像可口可乐,不过这瓶子上没有标识,我不敢肯定。

生2:老师,我觉得从颜色上看像可乐,但是要确认还得打开闻一闻。

师:(打开瓶盖让生2闻)你闻出了什么味?

生2:很难闻,想吐,不知道是什么药水?

师:这到底是一瓶什么水,还是请它的收集者来说吧。

生3:这是我从离家不远的造纸厂的排水沟里采集来的污水。

(众生惊)

师(举着瓶子挨个问):谁还想闻一闻?

(众学生皆摇头躲闪)

师:你们为什么不想闻?

生:这水里有毒,喝了肯定对身体有害。

师(逐渐提高声音):你们敢在这样的水里游泳吗?从这样的水里钓上来的鱼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浇灌的粮食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洗衣服你们敢穿吗?

(众学生皆答“不敢”)

师:面对这一瓶污水,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1:我们再也不能污染环境了。

生2:如果再这样排放污水,地球上所有的水都会变成毒水,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10篇

如,执教六年级上册《隔海相望》一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捕捉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来充实教材内容,巧妙地链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创造性地重组、整合教材,把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构建出灵动的品德课堂。

【教学片段】

师:播放课件录音(51页的相关文字及数据资料)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生:(齐读回答)我们是一家!

师:我们同根同源,因此当江苏姑娘陈霞患上白血病之后,架起了一座生命桥,成功地替她移植了骨髓,挽救了她年轻的生命。

请默读P5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海峡两岸同宗同族,血脉相连……

师:是的,类似的事件今年就发生在我们苏州,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例。课件出示《杭彬捐髓》。

师:看了这两个真实的事件,你有什么感受?

生:“两岸人民同根源”……

师:出示句子,(生齐读)……台湾和我们是一家!!

【评析】

第11篇

【关键词】 儿歌 激情 悟情 谙情

儿歌童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欢迎。在成长过程中,儿歌往往是孩子们最初的最自然的快乐体验。儿歌虽然短小,却似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是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尝试以儿歌教学作为载体,紧扣教材,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让儿童在儿歌教学中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给儿童营造了一种属于他们自己健康的、积极的、快乐的、负责的、有爱心的、有创意的、肯动脑的生活。下面我谈一下个人的一些初探。

一、课始激情情即生

儿歌是孩子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滋养心灵的教育形式,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又充满童趣,是儿童快乐的体验。对儿童品德的形成,美好感情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对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科学合理的运用儿歌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快乐学习。

【案例1】以《我和动物》为例,教材的目的是通过观察、验证,知道一些生物具有生命现象,体验生命的奇妙和神圣。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先给每一个学生戴上一个动物头饰,让其扮演某种动物。接着以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引出课堂。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躬,/笑嘻嘻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音乐响起,我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音乐停后学生回座位,师问:××小动物,你和谁交上了朋友?××小动物,你认识了谁……学生回答非常积极,都急于想把自己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我们。这样,课堂伊始,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做了充分的“预热”。

在本案例中,《找朋友》这首节奏明快,让人耳熟能详的儿歌给课堂营造了一个极其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一个简单的游戏,几阵欢快的笑声,拉近的不仅是距离,更多的是交友思想和交友方法的渗透。

二、课中悟情情更浓

儿歌虽然短小,却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的万花筒。好的儿歌旋律优美、节奏和谐,情感真挚,孩子在听、念儿歌的过程中,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略美好,动情地进入角色。课中若能恰当运用儿歌童谣则能将学生的情感活动步步引向深入,达到深切感受其中的“情”,领悟其中的“理”。

【案例2】以《我和动物》为例,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体验伤心事时好多动物都提到当人类无情地伤害他们时,是最伤心难过的。趁此机会我就出示了“爸爸,我恨死你的猎枪”这样一首儿歌:爸爸,你知道吗?/当我亲眼看见,/你击伤了一只/美丽的翅膀,/我的梦就再也不能飞翔。/就像我是一只小鸟,/就像我是一只小兔,/这样,我的好爸爸,/你心里/就会充满了善良。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充分体会。再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多媒体课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或小兔,你会怎样?此时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们要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不伤害他们,因为他们是人类的朋友,是有生命的。学生能如此动情和明理离不开这首儿歌的教学。它使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比喻成小鸟和小兔来真切感受动物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十分巧妙地用儿歌换起学生内心的同情心,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有趣的儿歌中知道人类伤害动物的可耻行为。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到了动物们的可怜。在富有节奏的朗诵中学生在反思人类的行为,内心受到深深地碰撞。并在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四人小组交流得出结论,我们要保护有益动物。可以说,这节课整个过程都非常自然、流畅,情感体验过程没有痕迹,一点也不做作,不牵强,而学生在活泼热闹的活动中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提升,这便是这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三、课终谙情情未了

品德课光靠课内的训练是绝对不够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品德课中的儿歌教学也要延伸到学生课外丰富的活动中去。如通过踢毽子、跳牛皮筋、跳绳、歌舞和游戏等多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儿歌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间,假日边玩边吟唱,使儿歌根植于儿童的生活。

【案例3】以《夏天怎样才凉快》一课为例,在上这一课之前,学生防暑意识并不强。通过调查知道有的学生在大热天去踢球,有的一个人去河里游泳,有的中暑了第一时间采有什么办法也不知道。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课堂上进行了针对性地教学,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防暑措施的更好掌握,课接近尾声时,我设计了一个自编儿歌防暑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办法。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创一首儿歌《夏日歌》。学生的创造力极其丰富,最后通过全班努力创作了题为《夏日歌》:夏天到,天气热,火热太阳当头照。/小朋友,要凉快,齐动脑筋办法多。/池里游泳真爽快,家长陪同注安全。/烈日当空勿玩耍,满头大汗易中暑。/冷毛巾,凉开水,快送医院莫耽误。/用水电,要节约,快快乐乐过盛夏。

第12篇

一、通过画面,激起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找到合适的音像资料,放给学生看,效果会非常好。或许只有短短的三两分钟,肯定会强于你长篇大论十分钟八分钟。例如,在学习《科技的魅力》这一课时,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场景:我想有一个这样的家(内容如下):

星期天,我和爷爷去看姑姑的新家。来到姑姑家,我发现姑姑家的屋顶是用玻璃做的。姑姑告诉我,这样可以利用太阳能自己发电。智能门禁系统经过了指纹验证、声音验证的双重检验之后,才允许我们进入。开门之后,电子感应灯自动开启,机器人迎接我们到来。坐在餐桌前,我们的椅子上自动显示了我们的身体状况。机器人送来根据我们的身体状况配的饮料,还有各种水果。吃东西前,我去洗手,发现水笼头是电子感应水笼头,并且洗完手后的水自动通过管道向上流入了净化器中,经过处理,还可以循环利用。吃完东西,机器人又前来收拾垃圾,并把它们放入了垃圾分类处理器。

优美的画面,配以动听的音乐,很快让同学们充满了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渴望。这时,我就势利导,说:要拥有这样的家庭生活,还需要依赖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就此,水到渠成地导入到这节所学的内容:创新与科技发展。

二、引用笑话,气氛激趣

笑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愿意听,因为它能让我们消除烦恼,带来欢乐。如果在课堂上引用得当的笑话,效果也是蛮不错的。

例如,在学习《学会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我先对班里同学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方面情况做了大体了解。通过了解,我发现班里个别同学学习不刻苦、学习态度不端正。于是,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讲课过程中就给同学们讲了老舍先生在《幽默文集》中一个笑话:

从前,有个财主的儿子不学无术,整日游手好闲。一年夏天,财主的儿子进城来玩。因为天热,口渴得要命,就到处找水喝。突然,他看到一家洗澡堂的门口挂了一个“清水澡堂”的牌子。由于他只认得一个“水”字,便以为是卖水的,于是向前讨水喝。掌柜的赶不走他,生气地从澡堂里舀了一碗水给他。他端起碗一饮而尽,付钱后扬长而去。走了不远,又想起扇子丢在澡堂了,就回去取。这时掌柜的当然对他很热情。于是,财主的儿子拿了扇子,悄声对掌柜的说“你的水赶紧卖,我喝着有点馊了。”学生们听了捧腹在笑。我趁机说道“你们看,不好好学习,连喝水都要喝澡堂里的馊水。”发笑的故事和幽默的话语,打破了课堂的沉闷,融洽了师生感情。而学生也从中明白了老师想要告诉他们的道理: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

三、精心设问,调动兴趣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提问,努力做到:多提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不提“是不是”“好不好”等一类的不是问题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要有兴趣,要适合他们的年龄特质和时代特征,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而且对他们来说是相对具体的、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比如,在学习《做个理智的消费者》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设置了下面的情景:

有一位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梁某,回家过年,与中学的同学聚会,来到某酒店,决定好好庆贺一番。他们看见,菜谱上“鲍鱼”的价格是“15.00/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仔细一看,嘿!没错!于是决定来两盘。酒足饭饱之后去买单,见帐单上赫然写着“人民币6057.00元”。他们据理力争,几经交涉,都没有结果,而对方所拿出的菜谱上鲍鱼的价格却由“15.00元/盘”变成了“1500/盘”。

然后,我出示了问题:你有何办法帮这些同学摆脱困境?

同学们一听完案例和老师的提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拿出自己的“高招”,有的说要报警,拨打110;有的说要拨打12315;有的说要到法院去告这家酒店;也有的说要找一帮朋友来解决等等。我及时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好的方法,给予表扬;不恰当的办法,指出不足并给予改正。在寻找办法的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 亲身表演,激活兴趣

喜欢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把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搬到教室里来,学生们的兴奋劲不言而喻。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新鲜感,有了参与意识,由原来等待接纳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主动者”。一字之差,却是质的变化,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 讲述故事,以情激趣

真情实感的流露,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教育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充满激情,以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的情感;同时,还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心与赞赏。除了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激励学生,还应该注意选取一些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孝敬父母》这节课时,我抛开了以前常用的做法: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而是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天,一位年轻的妈妈买菜回来,在马路对面,朝自家的楼房看了一眼,却突然发现自己幼小的孩子正趴在阳台上冲自己笑!她下意识地挥了挥手,想告诉儿子往回爬。可是儿子太小了,竟以为妈妈要抱他,做了一个向前扑的动作。就在这一瞬间,所有看见这一幕的人都吓呆了!就在人们惊愕间,却感到似乎有一个黑影一闪而过。紧接着,人们却突然发现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妈妈却晕倒在地。原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妈妈以神奇的速度向前冲去,接住了从三楼上掉下来的儿子!后来,一家电视台听说了这件事,他们想把这一过程重新记录下来。他们做了一个孩子的模型,从三楼上抛下来,让那位年轻的妈妈站在原来的位置,跑过来接住这个模型。可是,她跑得大汗淋漓,却怎么也接不住这个模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