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

时间:2022-05-15 22:38:27

品德课堂

第1篇

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1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1 以“趣”入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1.2 以“思”入境。“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1.3 以“情”入境。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2 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2.1 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2.1.1 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1.2 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1.3 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

2.2 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

2.2.1 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2.2 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

2.2.3 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第2篇

【关键词】激活;活力;课堂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思想品德课是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的一门课,枯燥乏味。在落实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要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如何才能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学习好、好学习这一门课。下面就如何做谈几点认识。

一、从教育理念、思想根源上给课堂注入活力:教师自己转变理念,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传统意识中的政治课堂,一般是老师讲道理、分析,学生听,然后背诵,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被动学习、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课堂不容易生动活泼起来。

要激活课堂,应该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人地位,教师宜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求知中培养能力、激发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父亲带着三岁半的儿子回家,小孩要求自己开门,父亲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把钥匙递给孩子说:“你试试吧。”孩子接过钥匙看了看,又看了看钥匙的孔的形状,并在一串大大小小的钥匙中去选择,然后试着找一把钥匙去……孩子整整花了三十五分钟时间终于把门打开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积极主动的观察、选择、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孩子的父亲并没有手把手叫孩子用那一把钥匙、怎样操作,他只是不断的鼓励“oh , good boy try !”和引导等。这个孩子开门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热情与激情,成功后心中充满了快乐,我们的课堂也需要象这位父亲一样的老师来主持,这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根本。

二、从内容上充实课堂,激活课堂,给课堂注入活力: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社会现实,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社会生活、现实状况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仔细分析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点,引导学生把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的理论、观点和现实生活进行类比、联系,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与教材知识点对应起来,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枯燥的理论观点形象化、直观化,达到深入浅出的理解教材,增强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思想品德课堂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时,先从生活中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一些现象说起,如生活中使用的大量的外国产品:食品、电器、摩托车等,我们的海尔、美的集团走向世界,学生身边的人到国外打工、做生意、留学、旅游、探亲,美国的金融出了问题影到每个学生家庭的生活,等等,这些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感兴趣,把它们融入课堂拉近了课本与生活的距离,使课堂增添了活力。

社会现实不仅是学生身边看得见听得见的事务,借用各种材料充实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例如,学习知识就是财富时,通过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出了故障,请德国的电机专家史坦敏茨来诊断。只见他看看转转写写算算,两天两夜后,他在电机顶部划了一道线,让修理工在此处拆掉16匝线圈。故障果然排除。事后,史坦敏茨要价10000美元,在付款单写到:“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

三、从形式上、教学手段上给课堂注入活力:注重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下进行课堂学习。

1、运用生动、形象、精彩的教学语言,激活课堂,给思想品德课堂增添活力。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生动、形象、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以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尤其在容易枯燥的思想品德课中更是如此。如:巧设精彩的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科教兴国战略时,设计导入语“父母上学,天寒地冻走夜路,晚上点灯与蜡烛,两个鼻孔黑乎乎;我们上学,天寒地冻有煤炉,国家两免又一补,走向科教兴国路”,一句话,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从生活到教材,把学生吸引向本课的中心,生动风趣。

在课堂讲解分析中,语言更要准确、精炼、生动,富有启发性,灵活运用比喻、举例子等修辞手法,恰当使用成语、格言、自创词汇等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用教师的机智、幽默加深理解,激活课堂。

2、恰当、适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增添课堂的活力,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多媒体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直观可视可听、有趣,克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任何事物都是有度的,运用多媒体也要注意适度恰当,不能滥用。

总之,思想品德课不应该是一门枯燥的死气沉沉的课,而应该是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学生喜爱的一门课,只要我们教师从思想认识、教育理念上根本转变,从内容到形式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丁锦辉、张栩、高铁主编《有效备课初中思想品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6 88

[2]赵山鹰主编《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4 9

第3篇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热”顿时卷土而来。我想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可以从这场“舌尖”风暴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在故事叙述中体验伦理价值

兴趣是最大的赢家。这部纪录片采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方式,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再把镜头转向品德课堂,故事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因此,教师可以把故事教学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并主动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为让学生了解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带来的各种危害,我神情凝重地给学生讲了震惊世界的《腊芙运河化学垃圾污染事件》。学生听罢一种危机意识油然而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

二、在情境创设中体验道德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部纪录片用亲情与乡愁滋润着观众的心田。由此及彼,小学品德课本身感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切实提高品德课的实效。例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为了渲染母爱的质朴无私,我配着悠扬的钢琴曲,抑扬顿挫、表情丰富地给学生诵读了课本中的散文《妈妈的爱》。顿时,课堂上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情感气场”,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情景交融,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良好的情智教育。

三、在艺术渲染中体验美育意蕴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这部纪录片用美的艺术力量冲击着观众的视觉,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同样品德课堂要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以审美教育为纽带,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为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情景体验,我制作了唯美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我国有代表性的景点图片:天山天池、敦煌莫高窟、八达岭长城、北京故宫、日月潭、秦兵马俑、黄果树瀑布、西双版纳等,配上优美的乐曲,用动感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以带来视觉上美的熏陶,使学生徜徉在祖国秀丽山川、名胜古迹之间,深深感受到我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人们智慧,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品德教师要“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各种体验中品出品德课堂的“多滋多味”,使品德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饕餮盛宴”。

第4篇

【摘要】

品德课堂教学中需要及时发现学生亮点,引发思维碰撞;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生命活力;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关键词】品德课堂生活化发现亮点实践活动

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善学”。

1.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绽放生命活力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思想品德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感悟,已成为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如在执教《逛商场》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作好课前准备:周末爸爸妈妈带去超市购物,考虑一下需要购买什么,并作个小调查,到商场调查一下商品的货品类别、价格等。然后把自己收集的调查情况带到课堂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购物的乐趣。接着在全班课内汇报:

师:你在超市里是怎样购物的?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1:我先看价格,钱够的话就买。

生2:我想好要买什么,到超市直接找要买的东西。

……

师:平时,你上超市发现有什么不文明的现象没有?

生1:有的人没有付钱就把食品打开吃了。

生2:有的人先拿了一样东西,逛着逛着又不想买了,就随手放在架子上,没有放回原来的地方

……

师:是啊,这些不仅给别的顾客造成了购物的不方便,而且也给超市的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

先购物再交流如何购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购物这一生活技能,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方法,有一个探究、体验和获得经验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通过对“心中有他人”的行为的肯定,对学生进行行为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对不文明购物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认识深化了,学生的行为自然就会文明起来。

2.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生命活力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生活出发,以儿童经验为起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将激情、明理、导行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应该及时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如在教学《欢乐的元宵节》一课,我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活动来探究元宵节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诵一诵,演一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从活动中加深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3.及时发现亮点,引发思维碰撞

合理利用教材,就要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好教学过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富有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更密切地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

第5篇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决贯彻新课改中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让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要实现道德、法律、国情教育。

1.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课前5分钟的新闻演讲,学生踊跃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精神。

2.让民主成为课堂学习环境,学生能在课堂上真正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学得开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课堂中同时体现出来的。一节好课,应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要给予不同学生不同权利。如,在回答简单问题时尽量叫平时不爱回答或不学习的学生,给予他们信心。

3.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要承认不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明显差异,考虑学生学习自的发挥程度,还要引导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重心放在参与意识低的学生身上,适当提高他们的学习权利和权利意识。

以合作讨论来组织教学由于讨论具有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和平等性,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给了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各小组间的竞争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提高讨论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心态更为放松,责任感更强。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使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为主。

4.让多媒体成为学习好帮手。我每个单元至少要组织一次多媒体课,从而通过图、声并茂吸引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形成正确而又具体鲜明的形象,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必须是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之需要。

(作者单位 吉林省珲春市第七中学)

第6篇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引领课堂互动,只有实现让儿童的自然生长、个性成长和自主成长,才能营建美的课堂生态。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课堂生态;审美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10-0019-03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指出,“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趋真、向善、至美及和谐人格”。因此,追求充盈着美感的品德课堂生态,实施具有审美体验的创意品德课教学,应当成为教师的追求。

那么,美的品德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美的品德课堂应该具有一种令“道德生命自己成长”的“生命场”,它拥有审美具象,令师生向往,并愿意浸润其中;对于师生而言,课堂学习就是营造美、发现美和感受美的愉悦过程。它将教学主体(学生)、教学内容资源、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高度和谐统一、静态和动态和谐统一的整体,使师生充分获得身心愉悦,道德生命得到健康发展。

一、顺应儿童天性,展现自然生长之美

庄子曰:“顺应万物,超然解脱,保持专注,接受所有,此为一切之根本。”这向我们揭示了“顺其自然”的道理。追寻美的品德课教学,就是要“顺应天性”,顺着儿童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自然的教育,让儿童在和谐、成功中发展。正如卢梭所言:“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美的品德课堂,应当在一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呈现道德知识,诱发儿童的真情实感,让儿童道德展现自然生长之美。

【教学片段】《学校里的一天》

新学期伊始,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几起别有用心的人接走孩子的恶性事件,孩子们接送的安全问题,成为各学校的头等大事。如何教育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在执教《学校里的一天》(浙教版)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小朋友正在认真听课时,一名男士(本校其他老师扮演)走进课室,要求找王同学,并说自己是王同学父母的朋友:“你妈妈生病了,你爸爸叫我来接你去看望妈妈。”当他拉着王同学的手往教室外走时,其他小朋友都不说话。见此情景,笔者制止了他的行为,并抛出问题:“请您等一下。小朋友们,王同学应该怎么办?”孩子们纷纷催促王同学赶快去看望妈妈。笔者则坚持请那位男士先给家长打电话,并请王同学报爸爸的电话号码,那位男士见状连忙逃走了。孩子们见状齐声大喊:“是个骗子,抓住他!”此时,笔者请同学们安静下来,将刚才扮演“坏人叔叔”的本校老师重新请进了班里,将真相告诉全班同学。小朋友们一下子明白了:遇到此类事件要及时和老师商量,或与家长联系。此后放学期间,每逢父母有事请其他人来接时,孩子们都会主动告诉老师,并请老师用电话及时与家长联系。

这样的“自然教学环境”,没有盆景工艺式的刻意雕琢,没有训技强化班的鞭打。本来需要花大力气强调的上学安全知识,就这样在真实而又自然的课堂生态中愉快地呈现出来。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完全暴露了自己真实的认知状况,通过教师的引领,孩子们提高了认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在生活中践行认知,真正实现了知行统一。

二、尊重儿童个性,焕发生命独特之美

在美的课堂生态中,儿童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元素”。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生态特征――不同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思维特征和生活方式。美的品德课堂就是要尊重儿童自己的个性生态特征,即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以创新的教学方式成就儿童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让学生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实现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片段】“春天的歌”朗诵会

一年级《春天的歌》单元结束时,教材设置了一项活动――“春天的歌”朗诵会。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充盈美的元素。于是,笔者对这项活动进行了创新发挥,领着孩子们“赛赛我眼中的春天”。孩子们分成四大组展现各自的才艺,或唱或诵,或画或演,用最纯美的方式畅想儿童眼中的春天。

唱:一组孩子们唱响了最熟悉的歌――《春天在哪里》《柳树发芽》……用歌声表达着对春之美的喜爱和赞扬,传达着成长的喜悦和希望。

诵:二组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诗歌――《春晓》《咏柳》《春日》……领着小朋友们穿越时空,感悟古人眼中的春天。

画:三组孩子们则现场“挥毫”,用多彩的画笔描绘春天万物蓬勃生长、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

演:四组孩子更带来了春的创意――小组合作表演动作,让小伙伴们猜一猜这是春天的什么现象?小朋友们分成几个小组,或两手合一,然后慢慢向上伸,手指渐渐张开(答案:种子发芽);或围在一起,头碰头,然后慢慢把头昂起来,小手凑在一起举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花(答案:百花齐放);或围在一起,身子趴在地上,慢慢把头探出来,东张西望,然后张开小嘴向着天空(答案:小草在寻找雨水喝);或趴在地上,微微抖动着伸展的双臂;有的踮起脚尖,身姿摇曳,舞动长发(答案:河边柳条随风飘舞)……

这样的课堂富于童心童趣,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春天,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体会。每一个孩子都是这节课堂美的元素,在春天的阳光雨露中舒展成长。我们要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不可估量的潜能,只要尊重每一个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现,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创造者,这样的品德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态之美。

三、引领课堂互动,享受自主成长之美

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独特而永远变化的整体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是课程意义的源泉。因此,美的课堂构建需要教师对儿童的真诚和理解,需要教师的“倾听”和“言说”,引领道德生命的自主成长,用师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思想的默契、生命的完善,营建美的课堂生态。

【教学片段】《生活中的电视》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学生该不该看电视呢?

生1:我认为该看。看电视的好处很多,比如看新闻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家大事。

生2:我认为不该。电视看多了对眼睛有伤害。有一项调查告诉我们:93.6%的近视都是由于看电视造成的。

(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难统一。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听听家长的看法。(课件出示统计表,41.7%的家长保持中立,25.7%的家长表示反对)

师:听了家长的意见,你又有何想法呢?

生3:我觉得可以看,但要有选择性看。

生4:我也觉得可以看,但看的时间不能太长,距离电视机远一点。

……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看电视,但要科学合理地看,做到内容有选择、时间有节制,注意姿势。

这样的课堂没有灌输,没有指责,有的是对儿童成长实际的尊重,对儿童生活价值的挖掘,对儿童道德认知的引领。成长中的儿童看待问题难免片面甚至错误,恰恰是这种片面或错误,蕴藏着道德成长的契机。发现它在儿童生活中的价值,顺势引导,使其服务于儿童成长,正是品德课教师的责任。儿童的生活世界蕴藏着美德的种子,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更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美的品德课堂,应该宽容儿童的错误认识,更要精心引导儿童转变认识,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涵养美好的道德品质。

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表达。”当我们以美的视角去认识儿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时,才能真正让品德课堂充溢美感,成为师生营建美、发现美和感受美的生命场,真正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

第7篇

近些年来,教材的巨大变化,新课程改革的势不可挡,使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停滞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那种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逐步得以改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1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初中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时,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让学生感觉到生命的美丽,以及展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人类为生命的抗争,都使学生受到震撼,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得多。为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新课引入的情境化,重视开端

教学中,新课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写作中强调“凤头豹尾”,我们思想品德课也非常重视开端,这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

2.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2.2引用故事导入法。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九课有关宽容的话题时,讲述“六尺巷”的故事,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张英来信前,家人和邻居为三尺宅基地争执不休,而来信后却各让三尺,形成“六尺巷”的千古美谈?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2.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难报三春晖》时,举出小峰的例子,小峰是一个好动又不爱学习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次家长会上,小峰妈妈总是得到老师对小峰的负面评价,可是每一次妈妈回来都对小峰笑脸相待,并说老师如何如何表扬他,结果小峰表现越来越好,请学生思考对小峰妈妈的评价,学生在体会妈妈良苦用心的同时,进入新课。

2.4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的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导入《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的学习;由减免农业税、加强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导入《全面建设,实现小康》、《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等;由2009年召开的人大会议,代表们深入走访,集中民意,积极撰写提案,反映人民心声,导入《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内容的学习,以社会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

3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乐”中学

新课教学是一堂课的核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因此如何吸引学生,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置多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产生兴趣,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竞争与合作》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邀请十位同学参与“狼吃羊”的游戏,然后设问: 1. “狼”捉“羊”时是什么关系?2.“狼族”两三个共同捕捉“一只羊”,“羊儿”们也齐心协力一致对“狼”,这说明他们内部什么关系?3、狼和羊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4、在游戏中为什么要宣布规则?你认为“狼吃羊”游戏规则在实践中完全公平吗?通过这样有趣的游戏,使学生的兴趣被点燃,而且在参予游戏中对竞争与合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又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课《日新又新我常新》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卡片,写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上课时收上来,随机抽取,由老师念,学生猜,并说出为什么,这样使学生很有兴趣,在活动中知道了评价一个人可以通过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去评价,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一部分教学目标。

第8篇

一、 去芜存精,目标精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每一项活动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单单是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总之,设置目标要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三者融合统一。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老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追求“高大全”,设置多个目标,然而,过多的目标集中于一节课根本不可能有效达成。

品德课堂要“低碳化”,必须先从精簡教学目标开始。精簡目标绝不是簡单机械地减少教学目标,也不是任意降低教学要求,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去芜存精,在其中重点目标上花大力气,做深做透,力争一课一得。

要使目标精准,教师首先要用全局的眼光整体地解读教材,弄清课文与整个学段、整册教材、一个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有正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读整组教材,分清每篇课文的重难点,使课文教学目标与单元主题相照应,从而合情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其次,目标的定位要贴近学生实际,不应照搬照抄教参,而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特征、情感需要、社会现实需要来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

如笔者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进厨房》(浙教版,下同)时,在对教材作整体解读的基础上,对学生一日三餐情况作深入调查,发现学生早餐吃得马马虎虎,晚饭则吃得又饱又好,中饭都在学校食堂就餐,于是对他们中午就餐情况作细致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偏食现象,不爱吃蔬菜爱吃肉,而且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笔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知道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初步懂得一日三餐营养合理搭配才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道理。

2. 调查、了解家庭一日三餐的情况,乐意为家人合理配制一日三餐。

3. 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做到吃饭不挑食、不浪费。

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一个目标上,因为只有学生知道了六大营养素的作用以及一日三餐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性,才能达成后面的两个目标,所以它是目标中的重点,是整堂课的重心所在。由于这节课目标的制定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又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而量身定制的,加上教学中紧扣目标展开,因此,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去伪存真,内容精选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一个提示,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讲授,乃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把教材当做致胜法宝,过分依赖教材,不但对教材提供的材料面面俱到,而且对内容不断拓展、延伸,使得教学内容芜杂,教学时间仓促,学生也因过多的信息输入而显得无所适从。

“低碳化”的品德课堂应簡约、实在,教学内容也应簡明、扼要。为此,教师必须不囿于教材,摆脱教材的束缚与禁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大胆合理地取舍,去繁就簡,去伪存真,摒弃学生早已熟知的或是难以理解的,留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资源,真正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精彩的社区生活》时,教材中有一内容是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社区学院的知识。课前笔者就此询问了相关人员,可他们却不甚了解。于是笔者改用图文资料向学生介绍,使他们对社区学院有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体验采访活动,笔者把采访的主题由“社区学院”改为“我们的社区”,由于采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以小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参与调查、采访,从而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指导了学生生活,使德育有了针对性与实效性。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补充和调整,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适时适量地补充符合学生需要的鲜活资源。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交通》时,笔者及时补充杭州湾跨海大桥相关信息,感受大桥建成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学生都深有体会,纷纷畅所欲言。接着向他们介绍正在我们家乡建设中的杭甬高铁情况,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交通发展的巨变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三、 避虚就实,资源精挑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翻开教材,我们会发现有几课仅仅以几幅图、寥寥几行字来呈现教学内容,这为教师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当然,也为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呈现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出现热闹纷呈的景象,可仔细分析,发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停留在表层,缺乏有效的挖掘和探究,使得教学资源耗费大、收效小。

品德课要实现“低耗高能”就要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时避虚就实,精挑细选。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要秉着这一理念甄别与筛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针对学生情感上的障碍,认识上的盲点、行为上的误区有的放矢地撷取符合儿童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给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动情、明理,进而促进道德品质的内化。

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漫话邮政》(第二课时)时,以一张邮票串起整堂课。课伊始,笔者向学生出示一张精美的邮票,生动地讲述第一枚邮票诞生的故事。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邮票,说说发现。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介绍邮票知识,如齿孔、面值、种类等。接着,出示一本集邮册,告诉学生这枚邮票是集邮册中的一个成员,通过欣赏集邮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中间穿插讲述集邮中发生的私拆信件及私揭邮票的故事,使学生明辨是非,知道一些集邮常识及要文明集邮的道理。最后让学生动手将邮票贴在信封(信及信封书写已在第一课时完成)上。整堂课笔者没有使用过多的教学资源,但由于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选取教学资源要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要做到以少胜多,以质取胜。

四、 化繁为簡,方法精巧

一说起教学方法,我们的头脑里就会跳出情境创设法、实验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毋庸置疑,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确实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但归根结底,它都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方法过于繁杂、花哨,只会干扰目标的实施,抑制学生情感发展,剥夺他们思维的空间。

品德教学要“低碳化”,需要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取舍,化繁为簡,教学方法不求多,只求精而巧。

首先,方法设计要精。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服务的,因此,选取怎样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及已有的道德情感,站在他们的角度设计活动,开展教学。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一致性越高,学生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兴趣也越浓。同样,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生实际越相符,就越能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主动参与性也越高。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我会学习》时,精心设计了一个簡单又有趣的“手指操”活动,激活了课堂,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刚开始,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学生已学会的本领,随后,教师展示最近新学的本领——手指操,老师灵活运动的手指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学习热情被激发,接着老师教他们做“手指操”,几遍下来学生们已做得像模像样,老师趁机采访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有的说刚才做之前听得很认真,有的说老师做时看得很仔细,还有的说多练几遍就快了。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它归纳为学会学习的“法宝”: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动手试试。课至一半,老师让学生轻松一下,再做一遍“手指操”,做完后夸学生们越练越好,并及时点拨:要学好本领还要坚持练习。看似随意的安排,却隐藏着老师的“别有用心”,一方面照顾到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游戏深入理解道理,可谓一举两得。课至尾声,老师又一次与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做起了“手指操”,此时,他们的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并意犹未尽。这节课可谓朴实无华,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没有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但老师精选了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从而使课堂簡洁又高效。

其次,使用方法要巧。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样,教学方法运用要找准时机,用在当用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一节课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学生目不暇接,而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为什么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把教学方法当做达成目标的手段,只是为方法而方法。只有用对方法,巧用方法,才能为整个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共庆六一节》时,把时间特地安排在六一节前夕,一年级孩子对小学第一个儿童节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学生交流完“幼儿园的六一节”之后,笔者把学校前几年庆祝活动时的录像和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立即被其中热闹有趣的活动场面吸引住了,他们的情感瞬间被点燃,思维也被激活,接下来,他们饶有兴趣地设计游戏内容,布置美化教室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9篇

以前大家都是怎么上这一课的呢?翻翻近几年的听课笔记一比较,发现同行们的教学流程竟然惊人相似。

活动1:创设多种情景,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优势;

活动2:交通工具擂台赛,比比谁的本领大;

活动3:创设一个情境,自主选择交通工具。

那么,大家为什么这样设计?首先得看看教材是如何编写的(见图1)。不难看出,同行们如此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揭示“交通与生活息息相关”、“知道常见的交通工具及其特点”。我不禁要问:生活在城市里、出门离不开交通工具的孩子们,他们对此难道一无所知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他们都知道或大体都了解,那么品德与社会课究竟应该让他们再得到些什么呢?

作为江苏省首批“做中学”项目的实验校,我校一直都在开展相关研究,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也就很自然地借鉴了“做中学”的基本原理。所谓“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问题。通过陆老师的备课、试教、修改,一堂“做中学”式的品德课终于展示在大家面前。教研员在听课后作如此评价:“这节课像‘做中学’。我理想中的品德课应该是这样的。”那么,这次“做中学”式的教学尝试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表征1:从生活中取材,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

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这是没有材的“做中学”确立研究课题的宗旨,像“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冰块快些融化”、“猫是如何划分势力范围的”、“从自行车研究省力问题”等课题都是从儿童正在经历的生活中选取的,操作材料也是孩子们身边易于获得和有教育价值的物品。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陆老师在执教《怎样到达目的地》时就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怎样到达上海参观“世博会”?她分几个步骤展开教学。

步骤1:“以我为中心”。

通过教师提问:“以前你去过上海吗?当时是怎么去的?”进而纵览沪宁交通发展状况,了解儿童的旧知,分析各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缺点,感受交通设施的巨大发展变化。

步骤2:“为他人着想”。

通过教师提问:“‘世博会’是全世界的盛会,不仅我们这些上海周边省市的人要去,全国各地、我们的邻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想去上海。他们该怎么到达上海呢?”让孩子们给身处中国拉萨、韩国、英国的3个小朋友出主意,让学生知道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交通工具的巨大发展变化,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遵守交通管理条例。

步骤3:“怎样到园区”。

通过教师提问:“上海并不是我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怎么去‘世博’园区呢?请看一则新闻短片。”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交通指南。

我们通过分析教材不难看出,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交通与生活息息相关,本课编者设计了货运、客运两条线索同时并进,一方面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大家的思路。翻看众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均是先提及货物运输,再创设情境讨论如何选取交通工具,这几乎成了统一模板。作为《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的主编,鲁洁先生一再强调:“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负责课程实施的教师是教材的再创造者,也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之一。”据此理解教材,我以为,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希望为一线教师提供进入儿童生活的多种线索。如果地处铁路沿线,就可从铁道线上南来北往的火车谈起;如果地处乡村,则可以聊聊自家大棚里的蔬菜是如何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的;如果身在旅游景区,就可以说说各地游客是怎么到达景区的。通过课前调查,陆老师发现“世博会”是近期孩子们最关注的话题。于是,她大胆删减,舍弃了货物运输,抓住了“世博会”的契机,整节课的教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课堂上,孩子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表现充分证明,只要从周围生活取材,设置真实教学情境,就能让儿童在课堂中找到熟悉的生活,产生亲切感,愿意投入其中。

表征2:用开放性问题,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开放性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问题的构成总是含有三个要素:条件、目标和途径。一般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条件和目标清楚、解决途径较为单一的问题,称为结构良好问题。这类问题对于巩固学生对某个概念、原理或规律的认识或提高熟悉程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大。因此,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整合与运用相关知识,有必要采用开放性问题。

在以往听过的《怎样到达目的地》的课例中,几位老师无一不是创设“交通工具擂台赛”的情境,通过呈现不同任务考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将煤从秦皇岛运往上海、将大兴安岭林区的木材运往城市、将本地牛奶从奶场运往超市,事实上,这里的每一项任务所需交通工具几乎都是唯一的:秦皇岛――轮船、大兴安岭――火车、本地奶场――汽车。先不说秦皇岛的地理位置对于生活在江南的孩子来说太过陌生,就是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大兴安岭”,孩子们也不太了解其交通状况。这样的问题看似开放,其实是封闭的。

陆老师则让孩子们为三位分别来自中国拉萨、韩国、英国想去“世博会”的小朋友出主意。为此,她提供了一系列信息:

1.交通工具时速:飞机800公里/小时、汽车90公里/小时、火车120公里/小时、轮船60公里/小时;

2.到上海的距离:拉萨3651公里、首尔1100公里、伦敦9280公里;

3.出行时间选择:暑假、中秋假期(韩国有3天,中国有1天)、国庆(中国有3天)。

这些信息的呈现促使孩子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自然也就会出现不同的解答,但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是学生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的重建。同时,老师在和孩子们交流过程中,随机渗透了青藏铁路建设前后的变化、中国人徐德琼乘船去英国参加第一届世博会等相关知识。

当陆老师请孩子们就选择交通工具提建议时,经过自主探究的学生畅所欲言:“要注意路程的远近”、“根据出行时间进行选择”、“依据现有经费量力而行”、“交通设施的便利情况”等,不一而足。

在课堂上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儿童主动、自发地对材料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运用,对规律加以归纳和发现,这对于一个人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表征3:借已有原始经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为法国“做中学”项目的领导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说过:“我们不仅在培育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也在培育他们对待生活的方法和态度。我认为这就是在通过基础教育,培育一种适应于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文化。”细细想来,当今品德课程的目标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那么,现今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是不是在向这个目标前进?随意选取一个教例来看看(见表1)。

第10篇

一、教师以身示教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以身示教的德育渗透方法,具有非强制性和示范性的特点,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自身修养的提升,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证言行一致,在课堂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受到熏陶,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涵

教材是固定的,但是教师的教授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也应将德育渗透于教材之中,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在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总结反思引出问题,通过活泼的名词和经典的、贴切实际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引导者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要想更好地实现德育的渗透,应加强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尊、自控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四、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能够促进其情感的激发,使德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应注重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对新事物的追求心等心理特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情境教学能够通过多种手段设置德育环境,实现德育的渗透,并将静变动,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印象。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情境内容,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例如,向学生讲述某中学生在获得发明专利转让费后主动纳税的故事,通过同龄人的故事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了解“依法纳税”和“规矩”的重要性,受到教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相关曲目让学生演唱。例如,在讲解《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演唱我国国歌,学生在演唱时不仅会精神倍感振奋,还会激发其内心的爱国情怀,得到责任感的提升。表演也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还原,或是根据教学漫画进行延伸表演,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得到了表演才能的锻炼,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得到思想素质的提升。

五、加强实践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方法;学生兴趣;反思

经过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在初中的教学当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首先,学生对学科不重视。开卷考试,学生忽视了思想品德课本身的重要意义。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沉闷。如何改变这样的一个现状,当然要从课堂教学开始,而好的课堂首先要有好的导课。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艺术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年修订),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优质教科书的编写,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就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况来看,还是大部分停留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开卷考试的形式又更加让学生不愿意去学,所以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在当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尤为重要,不仅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艺术的特点和方法

导入作为一项教学艺术,它是教学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明显标志。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导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颖简洁

俗话说:“好饭连吃三天遭人厌,好戏连看三天令人烦。”再好的导语和导课形式,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就失去了新颖性,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就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中导入新课必须注意新颖性。

2.承上启下

课程的安排是具有连贯性的,好的导课是可以做到知识点相互联系,而不是完全地抛开教材。有效导入艺术,就好像知识的桥梁,能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3.针对性启发性

针对性体现在你所授的班级所授的内容、个体的差异、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导入的方法也不同。因材施教,巧妙地设计能让课堂导入很好地带入讲授新课。

(二)导入新课的具体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可以创设一种情境,通过讲故事、幻灯片、视频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受到思想和美的熏陶。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框时,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相亲相爱一家人》,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迅速融入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浓浓的亲情。

2.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一种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对于课程教学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让新旧知识有效地链接,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时政导入

学生对社会热点,时政新闻感兴趣。通过有效引入,引起学生探讨,增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外延,以及对学生的理性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如,讲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这一内容时,我选用了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材料。这个时事材料新鲜、真实, 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既简单又实用。学生从小就对听故事、讲故事很感兴趣,而且故事让人记忆犹新。古今中外涵盖面广:名人故事、历史故事、传统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不胜枚举。

5.小品游戏导入

好的导课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小品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围绕主题进行开展。小游戏设计也可以学生自己设计,孩子天玩,在游戏当中导入课堂,能够很好地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艺术实践后的反思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方法很对,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多变。但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的宗旨,因材施教。

(二)在实践中不断变化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整个脉络体系整合联系,然后再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因人而异,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并加以比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寻找最适的有效导入方法。

(三)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思想品德课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在初中阶段的德育,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每一次有效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导入,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而课堂导入的形式的多样性,更需要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加用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灵活应用有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思想品德课。

参考文献:

第12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给人以“假大空”的恶劣印象,一些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灵光被无情压制,一切为了知识、为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服务。一些教学环节的设置痕迹过于明显,过程过于功利,学生对于老师的意图“心知肚明”、“心领神会”,自然是“我口非我心”。这样的课堂,很难引起广泛的思想认同、强烈的情感共鸣,更难有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行为的自觉。课堂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而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等紧密融合。人的道德品行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品德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多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学生与教材、课堂的契合点、共振点,让学生真切感到课堂与生活很近,课堂实则浓缩的社会。

如在教学苏人版八(上)“追求公平”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学校“错时放学、错时就餐”(为缓解交通、食堂压力)这一举措的合理性,让自感吃亏的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从而自觉地敬畏制度,遵守规则;在教学苏人版九年级(全)“竞争的意义”时,正值乐购超市盛大开业,我又不失时机地创设了“乐购超市登陆邮城,有人说狼来了,你怎么理解?作为它的同行们,如何应对?”情境,由于呈现的是身边的事件,学生有一定认知,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考讨论相当主动投入,最后达成共识:竞争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正确参与竞争。追求课堂德育的真实,还表现为尊重课堂不同的声音。课堂出现不同声音,是课堂氛围民主、教师态度亲和、问题投学生胃口的表现,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在怀疑、反思、批判的曲折迂回中,道德教育可能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教学苏人版九(全)第五课“做诚实的人”时,引入“湖南某中学学生毕明哲放弃读本科机会,为了一句承诺背残疾同学九年”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毕明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这么做傻不傻?为什么?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很傻的情况下,我并没有粗暴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在肯定他们看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算大账”与“算小账”、“算个人前途账”与“算社会影响账”的关系,最终学生普遍认识到“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道理。

二、创设精巧载体,课堂德育不能“空洞”

1.让情感净化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在教学中,一方面与学生坦诚相见,“掏心窝”、“自我曝光”,流露真情,充满激情,适时煽情;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主题,常借助音乐、故事、歌曲等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

2.让感动震撼心灵

感动是催生进步的一种元素,生活中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念念不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让真性情在“心灵的震撼”中形成。感动无处不在,大到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小到身边好人好事等时常走进我的课堂。我在教学“学会负责”的相关内容时,充分挖掘了我市家境贫寒、拾金不昧的“高邮好人———管霞”以及我校勇扶街头跌倒老人、感动全国的“最美中学生———管仲培”先进事迹,创设了具有一定认知冲突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认识到榜样就在身边,高尚是那么的形象具体。

3.让意外预约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次次意外是难得的教育时机,是宝贵的德育资源。我在教学中用糟糕的课间秩序讲解“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用学生间的纠纷事件阐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生活需要宽容友善”……处处留心皆资源,一个智慧型教师定会把握每个意外,预约不一样的精彩!

4.让环境孕育德性

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学生长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就会得到积极暗示,道德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是宽松、民主的,师生、生生互动频繁,“平等、尊重、合作、共享”的课堂文化氛围浓厚。作为教师,要“谨言慎行”,始终以正面、高大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功效。

5.让游戏承载人生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某些授课内容,引入恰当的游戏环节,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引人入胜的情境、千变万化的过程,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从而获取人生的诸多启迪。如在教学“信任”、“责任”等相关内容时,课堂可安排“信任背摔”的游戏,经过“先让学生分组体验,再让背摔者、参与者、旁观者分别谈感悟”等教学过程,学生对“信任的重要性”、“勇担责任”等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面临行为选择时定会有更加自觉而正确的行动。

6.让课堂连接社会

传统课堂的时空制约了德育的形式,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思路一变天地宽,如果我们“因地制宜”、“就近取材”,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开辟一片德育新天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将学生带到学校小卖部或附近的超市参观,然后讲解“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坚信,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做到:将学生参观当地城市规划展览馆与感受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认识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结合起来;将参观看守所、参加少年法庭庭审与教授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结合起来;将班级大扫除、校政实践与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劳动观念结合起来。

三、激活主体内驱,课堂德育不能“急迫”

1.即时评价,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

“饿死的梭鱼实验”说明: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课堂环境,不断累积成功的自信,对于改变德育主体的心理状态,化德育于自然至关重要。学生的每次课堂参与,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保持心态平和,施以教育民主,广播仁爱之心,长于指引唤醒,唤醒学生们沉睡的自信与自尊、向善的勇气与欲望。课堂上,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善意的抚摸、一次亲切的握手、一席幽默的对话……均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均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热情与能量。

2.长效关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