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带风的诗句

带风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0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带风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带风的诗句

第1篇

1、意思是:那里的江都像一条青青的纱罗衣带,山犹如一枚碧玉头簪。

2、出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3、以“山青、水秀写的是广西桂林的象鼻山和漓江、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广西桂林是世界闻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颂桂林山水的美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考点有:古诗词中优美句子的默写运用,文言文中的优美句子、重点句子,与课文有关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写和运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语、哲理语、中心句等。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题型有:

1.识记型。采用填写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诗文中名句的背诵。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

3.开放型。只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不唯一。

4.运用型。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记诵积累,又考查对学过的古诗文灵活运用的能力。

复习时,要重视积累,强化课内篇目特别是古诗文名句的记诵,重视课外卡片制作等学习方法。平时对要求默写的字、词、句正确规范地书写,抓住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强化记忆。

【能力训练】

一、识记型默写

(一)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3.知汝远来应有意, 。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求之不得, 。

7.飞来山上千寻塔, 。

8.几处早莺争暖树, 。

9.惶恐滩头说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声。

11. ?归雁洛阳边。

12.相见时难别亦难,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二)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学问, 。

7.共看明月应垂泪, 。

8.两岸猿声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关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驱犊返, 。

12. ,孤帆天际看。好峰随处改, 。

13.行到水穷处, 。

14.因思杜陵梦, 。

二、理解型默写

(一)理解诗文手法,进行正确默写。

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

3.《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6.《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7.《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 。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 , 。

9.《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 。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 , 。

12.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绪的两句诗是: , 。

1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凉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 。

(二)比较默写。

1.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别董大》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句是: , 。

2.李白《把酒问月》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 , 。

4.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6. 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8.《天净沙·秋思》中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相反的语句是 , 。

10.《红楼梦》中有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与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11.《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 ,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据诗文内容默写。

1.《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

3.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 。

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能别亦难”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家无期的处境是: ? 。

7.《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是 ,

; , 。

8.《观书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 ?

。含有“以新代旧”哲理的诗句是 ,

1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诗人民族气节和生死观的诗句是:

? 。

1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之“大观”的句子是:

13.《雁门太守行》中表明战士以死报效君主坚定决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著抱负与坚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伤花惜时的两句是:

, 。

三、运用型默写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像《〈论语〉十则》中所说的“ , ”,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们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3.《诗经·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 ,

4.2011年8月15日,卡马乔在中国男足陷入低谷之际,出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可谓“ , ”,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与胆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填空)

5. 教师节到了,你送给老师最好的对联是: ,

。(用李商隐《无题》句)

6. “扑朔迷离”常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个成语的源头句是: , 。

7.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来题景,它是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 , ”衍化而来。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9.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的诗句来形容:

, 。

10.读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铭》中的两句话:“ , 。”有这么多大腕级作家朋友的福楼拜,真是让人羡慕啊!

11.广州亚运会以《论语》所说“ ,

”迎来了亚洲各国的朋友。

四、开放型默写(除第5题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标题)

1.请写出两句古代诗词中写“山”的诗句。(必须带山名)

2.古代的诗人很喜欢写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再写出两句写柳的诗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诗人笔下多姿多彩,请再写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诗词中有关亲情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两句。

(1)

(2)

5.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试写出两句,供大家欣赏。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诗的世界姹紫嫣红。请写出三个涉及颜色描写的古诗句。(要求:出处应各不相同)

(1)

(2)

(3)

8.美国NCC对问题的歪曲报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请你写出两句相关的爱国名言、诗句或歌词。

(1)

(2)

9.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 ”,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0.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的诗句。再写出两句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1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相应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一联诗句:

13.古诗词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14.调动你的积累,从古诗词中撷取一联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

15.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枫丹露白,冰封雪飘。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曲)中,写出描写某一季节景物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句子: , 。

作者或题目:

16.请写出古诗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7.请写出古诗文中体现农村和谐生活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8.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9.古诗词中常借“鸟”来写景抒情,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各写出两句。(课内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对待生死:

对待别离:

第3篇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精选《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推荐《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上元夜》

(唐)崔液

第4篇

1、代表着思念的感情。

2、如今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县一带的羌族地区,羌笛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依然存在。羌笛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被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音色高亢而略有悲凉感。

3、所以,在中国古代,羌笛代表着思念的感情,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常见到关于羌笛的记载。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寄托自己思念亲友的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以其独有的风姿脱颖而出,它们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诗词中蕴藏着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呢?如何使学生能感悟到诗词中的精髓,让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诗词意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扎下根?对于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粗略的研究,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一点教学见解付之于笔。

首先,对于诗词的美感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这个感知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读诗文并非如读课文一般逐字逐句朗读,这里的读指的是吟诵,即有格调、音律的读,甚至可以让学生仿学古人闭目想象,摇头晃脑的读。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西湖的美景图片后让学生自由畅谈观图后的感受,然后在图旁赋上这首诗,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如:自由读;跟着老师读;闭目摇头晃脑的读……在吟诵时音乐不失为一个好道具,因为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便会不知不觉的走进诗词的意境,此时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不用多言,诗词的整体基调已映入学生心中,后面对诗词的讲解也是水到渠成。另外,我偶尔还会把一些诗词谱上曲调教孩子们唱,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原来枯燥乏味的诗词也可以变得这么有趣。

其次,当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由这单独的一首诗而牵连出同类型的诗。如学习《饮湖上的初晴后雨》后再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类诗词相互比较,评味异同。同样的景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情诗中就有不同的味道;或者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节、相同的心情、不同的诗人描写的景色也不同,描写的手法也是多样。同样在教学某一诗人的诗词时也可以把这一诗人的其它作品,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对比,以诗词走进诗人了解诗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唐代田园诗的奠基人,虽描写田园风情的诗词众多,但不同时期诗的情感色彩也不同。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在诗中多有体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透过诗词看诗人,老师可以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方式有选择性、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将散乱的诗词内容整合成有序的板块,让学生融会贯通,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言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还应该粗略的教给孩子们一些关于诗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明白押韵的规律。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当触击到诗词的教学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诗词的规律,例如提到为什么有的诗四句,有的诗八句,有的诗每行五字,有的诗每行七字,让学生粗略的分清楚律诗、绝句的分类,词与诗相比有什么不同。记得有一次在教到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这一板块时遇到几句诗句,在以前的单元里也常遇到对诗句的教学。我想每次教学都是孩子们读、理解、背,这次能否让孩子们学些新鲜的东西呢?于是我出了一副对联“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问:“孩子们,你看这副对联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如果咱们在春节时把它贴在家门前应该怎么贴呢?”学生胡乱猜测一番,最后我让他们观察上、下联最后一个字,揭示其奥秘:最后一个字为“仄”的为上联,为“平”的是下联。然后再去读书中的诗句并细心观察,这样让孩子们在学习诗句时也明白了贴春联的一些常识。总之在教学中慢慢的渗透一些古诗词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以后进入初、高中古诗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好基础,这是很必要的。

古诗词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延续下去,让我们借用诗的甘霖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孩子都徜徉在浩瀚的诗海之中,让他们的心智沐浴在诗风里,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把学生觉得枯燥的诗词变得生动,让学生把古诗词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充分让每个学生从多彩的古诗词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探寻春花的芳踪!让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深情诵读唇齿留香,看尽那满园春色!

第6篇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淹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不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上,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阅读练习】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的含意。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第7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出自—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句

悲莫悲兮生分别————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诗句

别时随便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往也,天上人世————出自—李煜《浪淘沙》诗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王维《渭城曲》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高适《别董大》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李白《赠汪伦》诗句

往年花里逢君别,本日花开已一年————出自—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西风有力百花残————出自—唐.李商隐《无题》诗句

烛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句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世应免分别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句

桃李西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自—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句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看月人何在?景色依稀似往年——-唐.赵瑕《江楼感念》诗句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诗句

悲歌可以当泣,远看可以当回————出自—汉乐府民歌《悲歌》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出自—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唐.孟郊《游子吟》诗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唐.宋之问《度大庾岭》诗句

君自故土来,应知故土事.往日绮窗前,冷梅着花未?————出自—唐.王维《杂诗三首》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看明月,抬头思故土————出自—唐.李白《静夜思》诗句

相往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出自—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诗句

人回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出自—隋.薛道衡《人日思回》诗句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出自—南唐.李煜《清平乐》诗句

剪不时,理还略冬是离愁.别是普通滋味在心头————出自—李煜《相见欢》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王维《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

今夜月明人尽看,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王建《十五昼夜看月寄杜郎中》诗句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出自—唐.司空图《漫书五首》诗句

第8篇

[关键词]王士G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王士G的诗学主张被称为神韵说,在清代前期赫赫有名,影响甚广,可是他本人并没有把自己的诗学贴上神韵说的标签,是后人尤其是他的门生总结其诗论时用神韵说概括其诗学主张的。他多取一些诗句表明诗学取向,对“酸咸之味”、“镜花水月”、“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最为欣赏。渔洋对这些诗文的引用及发挥,都成了后人总结其诗学为神韵说的依据。本文结合神韵说的产生背景,探讨王士稹是怎样阐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及《二十四诗品》其他诗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渔洋沿用了毛晋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并根据他的诗学观念赋予《二十四诗品》尤其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新的内涵。在郑郧、费经虞等提及《二十四诗品》后,渔洋对《二十四诗品》的极度赞扬,加快了人们对《二十四诗品》的接受。

一、王士G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阐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题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含蓄》品的诗句,王士稹曾表示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由衷的赞美,他说:“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带经堂诗话》卷三)渔洋对此句盛赞在当时的影响,可以从四库馆臣《精华录》提要中看出:“我朝开国之初,人皆厌明代王李之肤廓,钟谭之纤仄,于是谈诗者竞尚宋元,既而宋诗质直,流为有用之语录;元诗缛艳,流为对句之小词。于是,士稹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山模水,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肯定了渔洋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精彩阐释,扭转清初模拟宋代诗风的恶习。

渔洋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大肆阐发,大概有如下三个层面。

(一)略形取神的创作方法

王士G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理解为一种创作方法,就是不从正面落笔描述对象,而使读者可以透过描述,领悟到对象的整体和实质。如“《新唐书》如近日许道宁辈画山水,是真画也。《史记》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右王G《野客丛书》中语,得诗文三昧。司空表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带经堂诗话》卷三)渔洋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与王G《野客丛书》中史书、绘画两种不同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诗家三昧结合而谈。对许道宁的画法,《图画见闻志》卷三载:“工画山水,学李光丞,始尚矜谨,老年唯以笔画简快为己任,故峰峦峭口,林木劲硬,别成一家体。”对郭氏的画法,《图画见闻志》卷三载:“善画屋木林石,格非师授,有设纨素求为图画者,必怒而去,乘兴即自为之,郭从义镇岐下,每延至山亭,张素设粉墨于旁,经数月,忽乘醉就图之,一角作远山数峰而已。”用寥寥几笔勾勒天外数峰,观者可以通过有限的笔墨。发挥自己的想象,领略到笔墨之外的神韵。我们看到:渔洋把诗家三昧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相提并论。诗家三昧是指什么?我们看看渔洋的说法。

“昔人称王右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二者不相谋,而其致一也。……予尝观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又王《野客丛书》太史公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也。诗文之道大抵皆然。友声深于画者,固宜四声之妙,味在酸咸之外。”(《香祖笔记》卷六)渔洋提到他是通过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就是“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这是荆浩《画山水赋》中提到的山水的画法:“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格也。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皴。高与云齐,远水无波,隐隐似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蹊,树观顶口,水看岸基,此其法也。”荆浩主张山水画中,略形而取神。并视此为画山水的基本法则,可谓画法三昧。渔洋从中领悟到诗家三昧,也就是遗形取神,注重神似。

我们可以看到渔洋准此评诗的一例:《鬲津草堂诗・鬲津草堂五字今体诗》中评清人田震的《艺菊多种秋晚盛开此老来快意事也以诗记之二首》其二:“才过重九候,盆菊已升堂。间色分红紫,中央位白黄。能供一月看。值得半年忙。不让罗含宅,秋来满舍香。”评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六足以当之。”渔洋认为五六句没有直接写秋菊为开花所作的准备,从字句之外,我们可以想象到平时的辛劳,这未在正面落笔而得意于文字之外的风神,就是王士稹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心会神来的灵感

在言及性情和学力时,渔洋主张有学问的性情,他认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有学问的性情。如“问:‘作诗,学力与性情,必兼具而后愉快。愚意以为学力深,始见性情。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近时风气颓波。惟夫子一言以为砥柱。’阮亭答曰:司空表圣云:‘不著一宇,尽得风流。’此性情之说也:扬子云曰:‘读千赋则能赋。’此学问之说也。二者相辅而行,不可偏废。若无性情而侈言学问。则昔人有讥点鬼簿、獭祭鱼者矣。学力深,始能见性情,此一语是造微破的之论。”(《师友诗传录》卷一)还说:“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之楮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其根柢源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王戬)于斯二者兼之,又干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佩实,大放厥词,自名一家。”(《带经堂诗话》卷三)这里他又把《沧浪诗话》中的“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联系起来,指称兴会就是创作时一种自发的状态,《突星阁诗集》做到了这两点,因此渔洋很赞赏。也就是说,渔洋认为“不著一宇,尽得风流”是厚积薄发,是有学问根底的性情、灵感。

(三)浑圆无迹的诗境

渔洋引用两首诗作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注脚。“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襄阳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钟。’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带经堂诗话》卷三)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诗中三四句借用才士牛宏 在牛渚咏史,将军谢尚了解情况后和他见面并重用他。李白在诗中没有明言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只是通过景物、用典等来体现。第二首是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孟浩然此诗从远处落笔,第四句才点出香炉峰,接下来写自己以前常常读惠远的著作,对慧远景仰有加,如今已经到了东林精舍,却不能看清楚。这时候孟浩然是怎样的心情,他没有在诗中明说,读者只能透过字句发挥想象去领会其意。王士G对孟浩然的这首诗非常欣赏,他在论诗绝句中专有一首写到:“挂席名山都未逢,浔阳喜见香炉峰。高情合受维摩诘,浣笔为图写孟公。”在上段文字中,渔洋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中逸品联系起来。为了明确此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内涵,我们先看看渔洋对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解读。他在《师友传习录》中说:“严仪卿”所谓‘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如水中盐味。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皆以禅理喻诗。内典所云不即不离,不粘不脱,曹洞宗所云参活句是也。熟看拙选《唐贤三昧集》,自知之矣。渔洋用佛典阐释严羽对诗歌玲珑凑泊的诗境。关于画中逸品,邓椿《画继》的《论远》中说:“自昔鉴赏家分品有三:曰神,日妙,曰能。独唐朱景真撰《唐贤画录》,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黄休复作《益州名画录》,乃以逸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愚,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逸品格高,也是渔洋所推崇的。绘画理论对渔洋绘画对诗学观念影响很看大,他每每用画来比喻诗文之道。

此处渔洋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玲珑凑泊的诗歌境界、画中逸品相提并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指兴象超诣、浑圆无迹的诗境。这比前面所说的渔洋把它理解为遗形取神的创作方法、创作灵感更进了一步。

除了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极为赞赏外。王士G还经常提到他对《二十四诗品》较为欣赏的诗句。如:“戴叔伦诗云:‘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司空表圣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神出古异,淡不可收’、‘采采流水,逢逢(疑作蓬蓬――作者注)远春’、‘明漪见底,奇花初胎’、‘晴雪满林(疑作竹――作者注),隔溪渔舟’。刘蜕《文冢铭》云:‘气如蛟宫之水。’严羽云:‘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姚宽《西溪丛话》载古琴铭云:‘山高溪深,万籁萧萧:古无人踪,唯石焦蛲’,东坡《罗汉赞》云:‘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王少伯诗云:‘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带经堂诗话》卷三)文中所提到的蛟宫之水,渔洋在别叟处也提起过:“唐刘蜕《文冢铭》自秤其文‘粲如星,光如贝,气如蛟宫之水,此喻最妙’。”(《香祖笔记》卷三)最后两句“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是王昌齿令《听弹风入松阙赠杨补阙》中的结尾二句。渔洋在此段中提到了《二十四诗品》的《含蓄》、《精神》、《清奇》、《纤》、《冲淡》、《自然》等品。我们可以把上段引用的诗文分为两类,一类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采采流水,蓬蓬元春”、“明漪见底,奇花初胎”、“晴雪满林,隔溪渔舟”、“山高溪深,万籁萧萧:古无人踪,唯石B蛲”、“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一类是“气如蛟宫之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前者是渔洋颇为赏识的写景名句,后者是这种写景名句所具有的诗境特征。

渔洋还提到:“司空表圣作《诗品》,凡二十四。有所谓“冲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谓‘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有谓‘清奇’者,曰:‘神出古异,澹不可收。’是品之最上者。渔洋表示在《二十四诗品》中,他最欣赏的品目是《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这三品都是属于平和淡远一类的。这与渔洋崇尚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大有关系。联系上一则材料,可以看出渔洋在诗境上崇尚清远、超尘脱俗。在诗歌内容上,他青睐山水诗。他把《二十四诗品》中的诗句和诗境、人的精神境界联系起来了。渔洋一生并不热衷仕途,他号渔洋山人,就可以看出他有乐山乐水的精神境界。

二、他人对王士G阐释的看法

渔洋自己没有标举神韵说,他只是这样说道:“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川’。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后人尤其是他的学生把他的诗学总结为以神韵为宗。如其门人吴陈炎《蚕尾续集序》先生……杜门攻诗,取汉魏、六季、四唐、宋、元诸集,无不窥其堂奥。故能兼总众有,不名一家,而撮其大凡,则要在神韵。(《池北偶谈》卷十八)渔洋论到前代的诗学作品时说:“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G卿《谈艺录》。”“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酸咸之外。’康熙戊辰春杪,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臣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厘为三卷。”(《带经堂诗话》卷四)

第9篇

精于厨艺常亲自烹饪家乡美味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得意,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引得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

陆游在《洞庭春色》一诗中说“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片的鱼;“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陆游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由此可见,陆游是很会烹饪,又很爱烹饪的。

动情诗句念念不忘川菜

正是因为陆游欣赏这些家乡名菜名点,所以当他宦游蜀地之时,不时要通过怀念家乡菜点来抒发他的恋乡之情,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的诗句。

陆游不但会做,而且很懂得烹调技术。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

晚年他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哪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骨”就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美味至极。此外,他还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物。

在选用新鲜的优质烹饪原料时,陆游诗曰:“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认为刚打过霜的新鲜蔬菜不要调味,摘回来就煮了吃,吃起来会有些甘甜,连盐都不需要放了。

晚年基本吃素自认节俭又养生

陆游到了晚年,基本吃素,他认为这样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喜爱的素菜有白菜、芥菜、芹菜、香蕈、竹笋、枸杞叶、菰、豆腐、茄子、荠菜等,几乎与荤菜绝了缘。这样吃蔬食,“可使胸中无愧作,一餐美敌紫驼峰”。尤其嗜食荠菜,常常吃得不肯罢休。

第10篇

北方的四月实际才是农历中的三月,也恰是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关于桃、桃花,甚至桃花运的意象便不停地围绕着耳畔和眼前。寻春三月,邂逅桃花,也许有一场艳遇,让你的爱情袭来。在寻运之前,不如先做做功课。

如果说“桃花”正式与情感结盟并沾亲带故的理解为“桃花运”,那最初是源于《诗经》。在《周南·桃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很显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或者是迎娶一位貌美如桃花的妻子。这里用桃树的果实累累、枝叶茂盛比喻将来的后世子孙人丁兴旺,这样的好女子,自然利于家庭的和谐。所以,古人在赞美、祝贺婚姻时常说“既合周公之礼,又符桃夭之诗”,就是出自这里。这应该算是“桃花运”一词较为官方的说法啦。

崔护诗开启与爱情有关的桃花运程

关于桃花运还有一个民间或山寨版本的传说,说的是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艳遇故事。阳春某日,崔护外出游玩忽感口渴难耐,就寻到一户桃花掩映的农家,进门讨水喝。那日,招待他的正是女子绛娘。绛娘生得貌美如花,知书识礼,让崔护神魂颠倒,爱慕之心陡起。正想着如何与她接近时,看到墙壁正中挂有绛娘写的对联,上联是:几多柳絮风翻雪,下联是:无数桃花水浸霞。

读罢,让崔护更是惊讶不已,此女子年纪轻轻如此学识,令人佩服,不过他又暗自欣喜。崔护读了绛娘的“咏梅”诗:“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便回了一句“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并深情地望着绛娘。这一眼,看的绛娘春心荡漾。喝水完毕,崔护离去,没想到这痴情的绛娘竟倚门企盼,思念成疾。

次年春天,桃花再开,崔护抱着侥幸的心理再访,却见小院深锁。于是,在大门上题写了“人面桃花相影红”的诗句后,走了。过了几天,他不死心,估计是想看人家有没有反应,又折了回来,却听见院里有哭声,就敲门询问。一老汉出来说:“崔护,你害了我的女儿,自从去年见到你后她就得了相思病,日前又看见门上的诗句,更是一病不起,不吃不喝的死了。”

崔护顿感事情严重,伤感悲痛,请求进屋。崔护抬起女子的头,深情地哭诉说:“绛娘,我来了,我也在思念你。你要是醒过来我就娶你为妻。”不想绛娘竟睁开了眼,活了过来。不久二人成婚,崔护的学业也由此日益精进,后来金榜题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于是,后人便根据这段佳话将男女情事,谓之走“桃花运”。

撞“桃花”,是男人们的福利

崔护之后,桃花运成为男人们的“福利”,似乎没有一个男人不热衷或不喜欢撞桃花。诸如“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等煽情诗句,大量涌现,将古人们那躁动不安的心,表露的淋漓尽致。此外,关于“桃花运”,相信命理八字的人,认为在十二地支中的“子午卯酉”便是桃花,如果这“子午卯酉”出现在人生的“八字”内的,便叫桃花入命。还有相信星座的人,桃花运在各个星座里所占的比重也是各不相同。

第11篇

十月的秋

农历十月的秋季,天已有些凉意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时曹丕的诗句真实的道出了秋天的景象。但我很喜欢秋天的景色,尤其是金秋。

金秋,金黄的稻谷温柔地抚慰着大地。金桂的花香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使人陶醉。还有家乡独特的滁菊的芬芳气味直入人的鼻孔,真是沁人肺腑。它仿佛在告诉人们秋天来了,唯有滁菊它表现的傲慢,此时,使我想起,唐.黄巢的《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真的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窈窕的柳枝在秋风中沉醉的摇摆着,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已收获的庄稼懒洋洋地晾在哪里,没有一点点生机。只有路边那一丛丛的马兰草,虽经过严霜的摧残,依然绿蓝如初。露水,在清晨和傍晚润湿了田埂,也悄悄地挂上树稍和小草。傍晚蔚蓝色的天空中,一尘不染,晶莹透明。远处淡淡的秋山,纵横交错,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周围的山影、房屋、树木都清晰可辨,仿佛就在你的眼前。假如你漫步山野,映入你眼帘的处处是嫣红的晚霞,刺得人直睁不开眼。哦,美丽的琅琊山到处是澄清的空气和饱满的阳光,山脚下到处是悦耳的歌声和丰收后农民们喜悦的笑脸。西斜的阳光是橘黄色的,它穿过云层悄悄溜进树林里,鸟儿在空中唱着歌,小虫子在山边的灌木丛中奏着欢快的曲子。一只蝴蝶停在上翅膀一张一合,仿佛在指挥着小动物们在歌唱。我站在山坡之上向下望去,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一条条新筑的水泥马路通过家家户户的门前,整齐的院落。屋檐下,墙头上,到处挂着红红的辣椒和一嘟鲁一嘟鲁的玉米,远远望去,红白相间,煞是好看,这是美丽的新农村也是我的家乡。

十月的金秋,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黄昏斜倚廊柱,暮色合拢开来。此时,农夫归舍鸟归林,唯有思念在我心中荡起,远在京城的女儿不知何时归林……。

十月的秋,美丽的‘南湖’仿佛是琅琊山脚下的明珠,五光十色的灯光像是嵌在湖边的宝石,美丽的夜晚,给滁城人带来天堂的生活。此景的诗意我无以言表,请读,唐-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现了南湖秋夜的景色。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偶尔夹杂风拂落叶的声音,及一阵阵虫儿的残唱。孰不知,十月的金秋是它们的梦想,也是世人的梦想。

十月的秋天啊,你慢些走、慢些走,因为丰收的歌儿要将你挽留……挽留。

魏来安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12篇

[关键词]古诗;策略;初读;品味;拓展;共性

“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构思新颖,清新隽永。如何构建古诗教学策略,让学生很好地把握古诗的内涵,领悟诗中所蕴涵的意蕴?教师可以采取“三步曲”的教学策略。

一、初读——东城渐觉风光好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初读环节,不要急于去了解诗意,而是做好做足读的功课,有助于学生渐入佳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绝句》开课伊始,教师可以先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或开小火车读等方式,力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通过师生合作,教师引读诗句前四字方式,巧妙地带学生读出诗句前四后三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节奏和韵味。古诗独具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读的时候还可配上各种肢体语言,或摇头晃脑,或高歌低唱……将诗人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

二、品味——红杏枝头春意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讲究一个“悟”字,如果教师把诗的注释、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收获的只能是对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教师应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韵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想象诗中蕴涵的意境,领悟诗句背后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方法一:想象。诗是最具想象力的,想象赋予诗灵动的生命。杜甫的《绝句》,一句一景,的确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要想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画面美,教师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斟字酌句,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展开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如学生对第一句中的“翠柳”是怎样的形象比较模糊,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翠柳图”,让“翠柳”的形象在学生脑海里丰满起来,原来春天的柳树刚长出嫩绿的叶子,翠生生、油亮亮的,这样翠绿的柳树就叫“翠柳”。有了“翠柳”的形象,诗句在学生脑海里已然化成了美丽的图画。

方法二:诵读。读古诗,重要的是吟读,即还原文本的原生价值特点,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比朗读的味道更足一点。如果说文字能突破时空的局限流布千年,那么诵读能把一首首平面的古诗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如讲《题西林壁》一课时,教师范读“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将“岭”字字音拖得长一些,“峰”字则读得干脆利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么读?以此帮助学生辨析“岭”“峰”的不同。再以师生“踏”读(即教师读完一句,学生重复这一句的后三个字)的方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为了使学生在思维的想象和情感的活动中明白道理、升华认识,进而可以活化运用,在身临其“景”中感悟、体验抽象的道理,教师可在“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前加上叹词“唉”,一声长叹,来自心底,韵味皆出。

三、拓展——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的语言精炼,内涵非常丰富,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拓展,可以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质的飞跃。在众多歌咏庐山的作品中,《题西林壁》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启发读者思考和领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苏轼的《初入庐山》,白居易、等人歌咏庐山的诗句,还有《登飞来峰》《游山西村》等进行比对,以诗带诗,这样既可加深了学生对此诗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扩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把学生对诗的理解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