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10:3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播电视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播出手段主要有微波、卫星、光缆3种,本文简述了的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中国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TerrestrialMultimediaB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TH)。DMB-TH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DMB-TH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高清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组网。
三、小结
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尽管它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的技术还在发展中。它还有着信号衰落、多普勒效应、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所以要说哪一种制式最适合移动接收还为时尚早,因为每种制式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进其技术,从而改善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都研美,刘峰.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广西轻工业,2007(05).
广播和电视制作的是人们追求的精神产品,各种电台和电视节目也在传输过程中被发送到每家每户的接收设备上。广播的生产率和电视形成的各个环节,从节目的采集编制、播出传输、发射直到接收到观众,都与广播电视技术是分不开的。当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新的发展或是技术突破,都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1中央电视台
1.2.1建设符合时代和受众要求的央视网中央电视台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的最重要体现是对中央网的建设,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和改进。公司自成立以来,央视网一直专注于创造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为基础,以视频为中心的,以互动为特点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特别是在国家大型活动或节日的契机,央视网的搜索和点击率屡屡刷新纪录,成为传统媒体寻求自身发展的成功典范。
1.1.1逐步覆盖央视所有频道的CNTV上线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于1009年11月正式成立并上线,它以中央电视台为频道依托,向受众提供包括实时视频,上传,搜索,分享等功能的传统视频网站。从1009年开始,CNTV继续提供包括吃、玩、行、音乐等内容服务,直播和点播服务将逐步覆盖所有的央视频道和国内电视通道。
1.2中央广电的新媒体创意中心发展
1.2.1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世界眼光,开放的态度,内外联合推广,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新媒体,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1.2.1按照市场和观众的要求对广电的节目进行进一步的挑选和突出。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人力和技术资源重新配置资源,合理发挥聚合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
1.2.3所有的电视台节目进行网站播出响应各部门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发展趋势下的要求,认真实践,积极对新媒体发展的部署进行配合。
1.2.4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在市场上积极有效的因素,吸收社会资本,壮大经济实力。
1.2.5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依靠可以依靠的力量扩大新型媒体的业务实施范围,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增强企业实力,增加有效的使用资金,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与此同时,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加强项目审批的倾斜力度,支持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增长。
1.2.6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掌握好新媒体的发展方向,立足现有资源和发展目标,努力实现自我实力的提升和改进。对资源和市场需求进行结合统一,加强对规划的实施进度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计划能够准时有效地落实到工作中。增加新媒体的研究,推动新媒体业务朝着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1.3面向多媒体开发的国际广电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媒环境的日渐复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开始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式。今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拥有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传播方式。与此同时,还搭配结构合理的电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传统,面向多媒体开发,其开发框架也已经初具规模。
1.3.1网站新内容的开发“国际在线”等网站新内容的开发,代表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跨媒体及新媒体联合推广领域之路的首次尝试和扩展。“国际在线”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正式成立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拥有53种语言的国际性网站。二十一世纪初期,“国际在线”成立的第一个网站栏目,自成立以来到今年,连续三年获得互联网中心评比的“互联网品牌栏目”冠军。
1.3.1服务行为涉及到多个方面1009年中旬,中国国际广电所推出的“移动国际在线”节目正式在网站上。“移动国际在线”是一个英文信息平台,是中国国际广电在新媒体业务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继续进步的体现和表现。用户只需要登录,即可随时随地地浏览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这一平台还提供了其他方面的服务,例如对于简单实用的英语对话的理解和学习,对英语课程音频和视频的鉴赏。
1.3.3创建新型媒体业务,建立海外工作站和点在新媒体业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CRI首先加强多种语种在网络上的覆盖率。到1014年,增加了希伯来文、希腊文等多国语言的网站,多语种的在线渠道增加至六十多个,达到德语,法语30种音频和视频广播语言的在线渠道。其次是要建立一个多语种的面向国际的网络驱动。1010年,CRI初步构建了以英语交流为主,立足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移动信息服务终端。1014年,开发了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包含在内的移动新媒体业务。三是建立海外工作站和点,与当地采集新闻的记者站点相互补充。
1.4地方广电在此方面所作出的调整和变革在另一方面,地方广电也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在新媒体方面有较有成效的发展和突破。SMG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IPTV、移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无线电视等通讯方式的公司。另外,SMG的定位,从局部蔓延到中国,乃至向整个华人华侨市场蔓延。与此同时,湖南卫视也在积极向新媒体领域探索,不断向新媒体领域进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娱传媒公司,同时开始启动其网络电台——芒果TV。湖南广电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重点娱乐频道。而在媒介营销方面,其开始发展涉及娱乐新闻、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衍生产品和其他电视产业链。
2新媒体的日现影响和突破之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形式也日益丰富,公交移动电视、公益广告移动终端、银行视频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报纸、多功能手机等传输形式全面出击,新媒体采取普遍而不容忽视的存在方式,这也使受众开始被动的接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2.1新媒体在传输等技术方面已经具备足够的优势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主要是一种日常沟通手段的变革,也是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行为的改变。而与此同时,新媒体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我们的硬件技术和新媒体的传播条件也日趋成熟,特别是在通信技术方面,随着其不断改进,现今的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先进于发达国家。
2.1新媒体的发展赢得了较多受众的认可新媒体在其发展之路上,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先进性不断改变着传媒行业的发展。同时,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的受众的认可度方面。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和习惯,使人们开始适应新型的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并且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交换。
3结论
广播电视工程的运行和管理设计的内容较广,且都是一些专业性质比较强的类型,主要是一些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这就使得对那些工程里的工作人员作出较高的要求,而管理人员则需要对相应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并要求每一位员工都具有比较负责认真的态度,这样才会达到期望的管理目的。而需要管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于电源的控制和管理
电源的控制管理,是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比较关键的一部分,因为在以往的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有关于电源中断而导致的信号中断从而出现突发事故的情况,所以对于电源的控制和管理应受到严格的重视,这就需要使用一个功能较为强大,各方面性能指标优良、安全指数较高的电源来进行使用,这电源需要能够抵抗住各种电压以及电流的冲击,而且具有一定的缓和作用,这就能够有效的保证传输线路的安全性。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的供电在质量上仍然有着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使用一些尖端的科技手段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否则,电源问题将一直持续下去。
1.2选择自动化运行的管理模式
对广播电视工程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运行的技术得以推出,这种技术成为当今技术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广播电视工程中所引用也是一些较为简单的自动化技术,以试点的形式来进行推行,通过数据表明。自动化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不仅节省了财力物力,还极大的提升了工程建设方面的效率。另外,在信号传播方面,平常的一些比较小型的卫星发射站所转播的节目相对较少,甚至出现了节目停止播放的局面。而对于这些问题就可采用自动化的电源管理机制,这种自动化的管理机制可以使得设备处于被设定好的程序下面运行,从而保证了节目的播放质量。而且最主要的是自动化运行的技术能够对于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故障进行自动的检查预警以及对超过电压电流的保护等等,所以这种技术的引入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工程的整体运行效率[3]。2.3对于工程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一般工程项目后期的维护和管理都是采用各省级直管单位进行签订的方式来进行推广,然后再由其下级的单位进行逐级的签订,这就使得整项工程的责任得到全面落实,不过有时在工程真正运行的时候也将存在较多的问题,造成相应的监管不力的局面出现,这就需要重视对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采取以下所提出的具体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广播电视工程的正常运行:
1)强化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责任心。
2)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保证基层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设备的检查和维修中。
3)提高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做到响应国家号召,心中怀有全心全意的服务为民心态。
2结论
1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
1.1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的质量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广播电视传输的质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工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
1.2解决广播电视传输过程遇到的难题在我国,开展广播电视工程的时间比较晚,尽管如此,其发展速度还是十分迅速的,在广播电视传输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效的提高了传输速度。同时,也为传统广播电视工程实现转型提供了转型依据。
1.3满足用户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注重生活中的娱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电视也属于一种娱乐手段,因此人们对广播电视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需要将广播电视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提高广播电视整体的质量。
2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1在媒体网络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输理论与交换理论、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之间都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融合之后,新的网络建立了一个宽带数字化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而且还将窄带网不能实现的功能得以实现,比如多媒体的应用、自由交换数据等等,同时,在进行数据自由交换时,简化了相关的操作流程,让网络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在媒体网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促使其产生了新的中间理论,拓宽了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在媒体网络中,数字技术有其特有的优势———计算机技术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有效地联系起有线电视和互联网,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数字媒体网络。因此,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媒体网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传输方式,有效地提高传输的质量和速度,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需求。
2.2在媒体内容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中,媒体内容是指利用模拟讯号将音频和视频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媒体内容传输的质量,影响了用户对广播电视的评价,另外,传统的广播电视在传输速度上也比较慢。导致人们最终接收到的电视画面带有各种问题,比如画面不清晰、音画不同步等,极大的影响了用户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满意度,也阻碍了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工程的媒体内容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用计算机技术后,媒体内容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模拟讯号变为现在的数字讯号,数字讯号传播方式的运用保证了音频和视频讯号的质量,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其速率,扩充了媒体的内容,而且媒体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得到了提高,进而满足了广大用户对质量的要求,促进了广播电视业的良好发展。
2.3在操作计算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地提高,而新技术的开发能够使原有的存储结构以及体系结构得到优化,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技术要全方位的发展,包括计算机的方方面面。因此,新技术必将会取代原来的技术,并提高技术应用的效率。在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效率、低耗能、高实用性、操作简便,为此,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高性能的计算机,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展,在广播电视工程的操作计算中,应用了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广播电视的存储技术和计算功能。
3结论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传输质量和效率都不是十分理想,影响了用户对广播电视的满意度。在应用计算机技术之后,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变为数字化讯号,有效的提高了传输的质量以及传输速度,更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促进了广播电视的繁荣发展。
作者:苑银成单位:吉林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台
【关键词】广播技术 研究
在我国广播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广播技术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喻国明在《传媒观察》2007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发展,更大程度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①所谓“技术现实”就是指广播电视发展的技术支持,研究广播技术的必要性已经昭然若揭。笔者以中国期刊网为检索平台,并辅以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采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寻找到与“广播电视”直接相关的论文519篇。本文就以这519篇论文为主要样本分析对象,同时结合互联网上的论文,对广播技术的相关研究做出整体梳理,试图形成一份关于广播技术的研究完全记录。
一、广播技术的发展阶段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根据广播传输手段的发展不同情况,广播技术的发展及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中波广播。这是较早开发出来、供声音广播专用的频段。频段范围526.5kHz一1606.5kHz,利用地面波,绕地球表面传播到很远距离,晚上还可利用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得更远。
2、短波广播。使用频段主要分布在5.95kHz-26.1kHz,介于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使用的频段之间。主要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声音信号,传播距离比中波还要远些。最适合对远距离几百至几千公里外进行广播,主要用于节目传送实现对地广人稀地区的人口覆盖和对国际广播。
3、调频广播。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50年展起来的传播方式。使用的是87kHz-108kHz,共能容纳210个频道。由于波长短,会穿过电离层,而地面波衰减很快,绕射损耗很大,因此只能是直线、视距传播。
4、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DAB)是第三代广播技术。它与模拟广播系统相比,其声频接收质量明显提高,频谱利用率也高,对多径效应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在相同的覆盖面积其发射功率比FM发射机小很多,可以增设所需附加业务等,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5、数字多媒体广播。所谓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由于数字信号在进行各种处理过程中,只有“1”和“0”两种状态,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形失真等,均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同时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数值运算及各种逻辑编码运算。由于数字技术这些独特的优点,故在引入成替代现存的模拟系统后,便极大地改变了现存系统的技术运作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现存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运作质量和要求。②
二、最主要的广播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DMB)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21世纪中国广播的主要的技术形式。③它最早是欧洲人开发出来,并很快传入中国。它的关键技术是MUSICAM信源编码和COFDM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有四大特点:提高了音频信号的传递质量;有很高的功率效率;很高的频谱效率;取代模拟广播以后在节目运作上会出现若干新特点等。④
三、广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事业的影响
要做好广播节目的改革,就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广播节目改革的好与坏是依赖于广播技术的。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由于直播设备、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直播节目应运而生。广播热线更接近群众,改变了广播过去的说教形式,甚至类似“闭门造车”的形式。⑤
广播技术的发展为台与台,地区与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广播所获得的信息量、信息的时效性更为加强,节目的交换和交流更为快捷方便。可以说广播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的发展和生存。其表现为:一是节目的制作质量,二是节目的覆盖范围,三是节目的时效性,四是节目的交互性,五是节目的多样性,六是节目的网络化。更高质量的节目制作需要更强的技术手段和优良的设备。
广播技术也直接制约着广播节目的改革。发射机的功率大小及发射台址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覆盖范围的大小及覆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众率,受众率是决定节目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频道的数量和节目的声音质量也是影响节目改革的重要因素。⑥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是推广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飞的引擎;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呈同步发展的趋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广播电视业要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广播电视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并驾驭这种变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将使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某种新的生命力,将改善节目制作环境,中国广播电视业应把握住这一历史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⑦
四、21世纪中国广播技术的走势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说,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到2010年期间,其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用世界广播电视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开放通信市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按照卫星优先、光纤为主、无线为延伸的指导思想,完成广播电视卫星从模拟向数字、从C波段向Ku波段、从转发到直播、从兼用到专用的过渡。另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提高其传输、发射和播出质量,重视开发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数据库,使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成为全国信息平台中最重要的子平台。
黄勇在《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对于广播技术的走势主要分成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数字音频广播(DAB),二是网络广播,三是同步调频广播。⑧
五、广播人面临着广播技术的挑战
广播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广播节目的交互性使得主持人与听众得到更好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直播类节目只有依赖很好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广播的系列化、栏目化决定了节目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多套节目制作系统和多套节目的传输系统。网络化更为重要,它是数字广播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高新技术的引入并应用于广播是广播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广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⑨
首先,技术现状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是随着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的广泛使用,采、编、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由于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网络传输给电台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采、编、播人员的工作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这就给电台的管理层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战线》,2007(11):84、85
②③④卢英锁,《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J].《中国有线电视》,2003(1):4、5、6
⑤⑥孙生和,《广播技术的发展对电台改革的影响》[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2):15、16
⑦廖卫民,《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J].《新闻大学》,1999(2):67
⑧黄勇,《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42,43
⑨孙生和,《广播人面临着广播技术的挑战》[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2(1):1、2
论文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1.1 未来电视行业总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说明了广播电视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借助网络媒体的这一传播渠道帮助自身打开市场,逐步拓宽自身的空间领域,让广播电视更具影响力。其次,如果将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互融合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下由于基础技术条件的限制或地区技术条件的影响造成的转播覆盖区域范围较小的问题,帮助广播电视打通网络传播市场,使得电视节目得到有效推广,甚至连接国内外市场,不断对外宣传中国本土的文化并吸收国外元素,提高广播电视的国际化水平,加速广播电视国际化发展进程。
1.2 提高广播电视信息流量,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的广播电视容量有限,理论上都是某一时间段对应某一节目,以天数为单位,每一天的节目信息流量都是固定且有限制的,流量基数最大为24小时。而推动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则能够扩宽传统广播电视的基本流量,增加节目信息量,使其受众对于节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并且可以做到实时点播互动的效果,充分了解受众的信息反馈,更好的实现节目的改进。而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本身也是网络电视发展需要依靠的基础,两者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节目质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2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路径
2.1 以广播电视为基础开展网络业务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开设广播电视自己的网络宣传媒体帮助自身构建一个适当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如央视就主办了央视国际这一网络媒体平台,实现同步直播,并开设了相应的网络业务,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视听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电视,为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实际上是进行资源优势的互补,来共同促进两者进步,最终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构建模拟音质弥补音频广播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的不足。在实际音频制作中,通过对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通过音效特技提高音质效果,最终实现音频质量的无损展现。
2.3 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数字传输技术,实现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广播电视的高质量播出,还能够促进一定的网络消费,拉动大众进行同一水平线消费,最终形成成本最低化的开展模式。同时,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也使得终端媒体接收的形式越发多样,金融论文人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浏览电视节目,不论是在火车、飞机的旅途中,还是运用手机、平板等媒体作为载体,都可以实现同步直播,极其有利于观众受众群体的分类和观察。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和资源优势互补的关系,如在网络实际互动中,网络电视明显优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而就电视节目清晰传输的程度方面,则是数字电视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两者的共同目标本身是共同实现网络化、高清化的,因此两者在互补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的局面。
3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的策略探究
实际上,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本身就是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最终趋势,因此,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各自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优势资源,并将两者相互交换,即通过上述内容所述的融合路径为主,纵向发展,在横向方面则是扩宽基本内容,对于音乐、影视等受众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满足。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质量和传播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电视必须要在发展过程中树立网络理念,即了解当下信息时代对于信息传递的苛刻要求,一旦不满足受众需求或者落后于受众需求时,就会立刻被市场淘汰,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电视,树立网络理念作为发展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鞭策自身成长,不断创新去迎合受众需求,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效
融合。
4 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电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广播电视更加繁荣,发展更迅速,使得广播电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一定程度的停滞,但是实际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将融合在一起,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并且不可替代,通过两者优势的相互学习与融合,能够使其未来电视在发展中,更加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广泛性以及创新性,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参考文献
[1]吕艳萍.2010年网络电视发展与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1(7):68-69.
[2]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74.
[3]陈廷燕.传统电视媒体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数码世界,2015(3):31-32.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通过开放和远程教育领域的合作推动亚洲发展”。大会主题下设“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教学模式”、“远程教育评价与质量保证”、“远程教育交互和传输的技术创新”、“远程教育的当地文化与课程的适应性”、“远程教育的管理和政策发展”六个分主题。大会通过主题发言、平行会议与各种形式的讨论,充分展现了亚洲开放大学在远程教育领域中的新探索与新实践,为远程教育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考与视角。
会上,决策者们针对会议主题分别阐述了他们的观点。马来西亚副总理Tun Abdul Razak在发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实现亚洲地区远程教育合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次会议将使与会者有机会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开放远程教育在马来西亚虽然刚刚起步,但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使马来西亚人享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对此,马来西亚开放大学将发挥重要作用。马来西亚教育部部长Mohamed在致辞中讲到,会议的主题设想了亚洲远程教育机构间的合作,这一设想一定能够实现,为亚洲地区的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马来西亚开放大学校长Anuwar Ali教授在随后的讲话中回顾了马来西亚开放大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他希望通过这次盛会能进一步提高马来西亚开放大学的教学、政策制定和学习服务能力,以吸引更多的各行各业的学习者,不辱其大学的校训:“全民大学”。最后,亚洲开发大学协会主席、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教授在致辞中说,本届年会的主题将激励并引领着我们共同努力,携手促进本地区和地区以外远程教育的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紧迫性,那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竞争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加灵活可信,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强调,我们必须全面提升教育机构的能力,鼓励开放大学间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构建一个汇集智慧的新亚洲,以应对世界竞争与合作的明天。
会议还邀请了著名的专家做大会主题发言。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主席和首席执行官John Daniel爵士作了题为“开放远程教育中的成功混合:公有/私有间的合作、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结合、免费内容和版权内容及媒体的混合”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开放远程教育正在和即将通过混合取得成功。在谈及公私合作时,他认为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可以降低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大众教育。并以马来西亚开放大学、瓦瓦山开放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银行创建的惠特尼国际大学系统作为成功的案例,分析了公立与私立相结合的美好前景。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他提出,教育必须依赖人力资本(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资本(创建信任和合作网),使社团或社区通过合作的方式一起工作。对于内容问题,他认为免费内容的运动虽然大有希望,但有些资源受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必要的,现实世界的机构必须学会与其它机构进行资源交换来发挥教材的优势。并提出开放远程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实现内容的共享、学习的共享和教学的共享。谈到媒体在开放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时,Daniel先生认为,根本没有一种神奇的教学媒体可以解决教育问题,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只有多种媒体的混合才是享受教育、成功学习的关键。
印尼开放大学校长Atwi Suparman教授发表了题为“远程教育中观念和执行的冲突:寻求未来合作的新思想”的主题演讲,讨论了远程教育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紧张关系,探讨了通过合作加强远程教育的前景,详细说明了各机构间如何在学习支持服务、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进行合作。并以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为例,介绍了该大学在合作实践中值得学习的经验教训。最后他对合作的效益、合作中应考虑的因素和建立有效合作进行了总结。
香港公开大学校长梁智仁教授在主题演讲“亚洲开放大学典型特征的更新”中,对亚洲各开放大学的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他指出,虽然开放大学的学生数目急剧增长,但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仍被传统大学所支配,一些国家甚至将开放大学归为二等学校,其毕业生不被认可。他希望他的分析能唤起教育机构或其它部门决策者对远程教育的关注。
中国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前任校长邵南教授在题为“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地化: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对策”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而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建议亚洲的开放大学应把握机遇,积极做好开放远程教育本地化,以应对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在六个专题下的平行会议中,有近百篇论文在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国际专家评审团对与会论文进行了评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常凤艳、殷双绪、张凤龙、刘黛琳的论文“建立远程教育质量的反馈收集机制: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的案例研究”获得金奖。上海广播电视大学吴兵和马来西亚瓦瓦山开放大学Teoh Ai Ping的论文“上海广播电视大学与瓦瓦山开放大学学习管理系统中学习者交互的比较分析:国家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杨孝堂的论文“开放与远程教育中网络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银奖。
中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亚洲各个地区远程教育院校的广泛关注,在本届年会将AAOU2007卓越成就奖授予了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前任校长张尧学教授。
中央农广校提交的两篇论文“基于卫星技术的中国农业现代远程教育新模式”(刘永泉、王伯文、王静)和“远程教育手段在农民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刘永泉、于海霞)分别在平行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
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亚洲的开放远程教育机构间应加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网络中心 王伯文
关键词:广告经营;困境思考;创新营销 ;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一、电视台概述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内,我国的城市电视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台已经在全国520多个城市达到了每城一台甚至多台多套的规模,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视大国。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于面临世界电视市场考验的中国电视来说,单靠林立的电视塔是无法生存下去的。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加快的步伐,电视台终究要从政府的怀抱走出来,实现“断奶”。而中小城市电视台在脱离政府财政的扶持后,如何依靠经营维持生计,这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
二、中小城市电视台的优势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视台做为文化事业单位将逐渐走上企业化经营之路。目前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做为省里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已经走在了前面,各市县电视台也将逐渐的推进改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将摆在各市县电视台的面前。而中国当前的电视格局中,除了中央台、省级卫视台外,各中小城市电视台的广告资源是很少的,但由于其节目题材与本地受众的贴近性优势,在当地也有很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因而,中小城市电视台在许多广告客户眼里,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城市台频道综合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很高
目前, 城市台的各频道收视率普遍较高。很多城市台主频道是当地综合收视率最高的频道。城市台的自办节目的收视率也很高, 不少也是当地所有落地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因而, 城市台培育了一批较固定、较忠诚的收视群体因此, 城市台的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其他电视台。
(二)一般性的本地广告, 只选择在本地媒体
所谓的一般性本地广告是指其销售市场、目标销售群完全在本地的广告, 如各城市的房产、医疗、装演、商场、餐饮、休闲娱乐等等。这类广告也不可能投向省台或中央台, 只会选择本地媒体: 报纸或电视。而地方电视作为地方性的强势媒体往往成为本地厂商的首选。目前, 本地广告也是城市台广告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中小城市台船小好调头, 广告经营比大台灵活
中小城市电视台广告针对特定的某个城市, 即它所在地的消费群。因此目前城市台开始学会充分利用它得天独厚的地域性优势, 把纯粹的广告经营过渡到把产品广告与产品营销相结合。
三、中小城市电视台面临的经营困境
(一)收视率不如人意,影响力日益下降。
电视业竞争的焦点是节目,城市电视台就目前的经济实力、技术手段、采编制作能力、电视传输手段而言,都无法与国家级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抗衡,这就导致城市电视台的自办节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劣势。
(二)人才缺乏,流失严重。
由于缺乏对人才的有效管理,城市电视台普遍存在总体人员过剩,而专业人才缺乏,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以来,城市电视台用人自不大,尤其在中小城市,想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和低学历者却通过行政手段等办法挤进来的情况很常见。
(三)广告经营没有双赢意识
广告经营的目的一方面要追求媒体赢利, 但另一方面也应使客户的广告投放能物有所值, 做到相得益彰, 力求“双赢” 效应。这就要求媒体能牢固树立互利互惠的思想。目前, 地市电视台中存在的随意调价、漫天砍价等价格混乱行为, 就有悖于这一原则。这时常令客户无所适从, 应该尽快克服。
四、结论
近年来,全国媒体的广告创收总体上明显放缓,城市电视台广告也不例外,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的最新研究,“我国广告的‘饱和’时代尚未到来,增量空间还极为巨大” ③。得出这一结论主要依据我国的经济结构、GDP增长状况。
目前,城市电视台的广告经营业态,主要还是出卖“播出时间”。播出时间的价格与收视率相匹配。也就是说,收视率高,“播出时间”的价格就高,反之,就低。这也就是业内人士对收视率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高度重视收视率以提高“播出时间”的单位时间价格无疑是正确的。但“仅仅把广告市场的经营局限于卖时间,那显然是大大缩小了广告市场的外延”④。今后,城市电视台的广告部门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介入到广告制作、传播的全过程之中,如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广告预算、广告策略、广告测评等等。这样一来,广告市场空间与经营项目将成倍扩大,就不再需要靠人情去拉广告。
参考文献:
[1]李明达.浅议地方电视台的广告经营困境与发展战略,《现代商业》,2009第35期
[2]喻国明.《观察广告市场新走势》,《传媒观察》,2003年4月
[3]徐丽玲,王克.《广播电视管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4]熊仕平.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3
5]李光斗.电视媒体的整合营销之路[J].媒介观察,2005
[6]李日伟.城市电视媒体的突围发展之路[J].市场观察,2006,11
[7]余贤君.电视广告营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04-0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史、哲等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造就高素质、综合型的传媒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课堂教学、创作实践和产业投放"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宽专业思路和就业渠道,为各级电视台及影视传媒机构培养具有传播学、艺术学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掌握影视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影视节目制作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各类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1.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上,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外出考察和校外其他单位交流、座谈,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交流并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实习机会,充分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校内外实习。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方便学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实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校团委、校广播电台等相关部门协调,建立了一系列的校内实习基地,充分保证了在校生的校内实习。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之始就要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满足广播电视编导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内容。
2.推进新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学校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时注重管理、落实、提高,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强的参与性。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根据学习执行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基于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可操作性的平台,建立研究性学习知识网,互相交流有关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使学会利用信息化平台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体会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新型教学环境下,激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的效能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吸收这一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学校的现代教育之路始终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就必须随时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随时紧跟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走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前之路。
3.造就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大学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抓好培养、引进、管理和服务的四个环节,着力建设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专业开设之始,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外聘、内培、引进等途径和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努力造就一批教学质量良好、教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质量。
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与培养形式,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来实现。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对于教学、科研特别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业务进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另一途径。进修提高以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短期为主,长期为辅。由学校资助在职攻读学位,在一定期限之内没有取得学位的人员要给予处罚。在职进修教师在进修期间要求完成好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富有教学及科研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为在职申请学位人员提供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网上评教活动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大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基金的投入,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
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抓好教研室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坚持听课评课制度。系院领导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训、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课有要求、有计划、有考核;听课情况有记录、有总结、有反馈。积极开展教学听评活动。组织观摩教学和优质课讲评,大力表彰优秀教师、表彰教学取得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和、论著等。
参考文献
[1] 张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天中学刊.2013(05)
[2] 牟善峰 安立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1(S1)
关键词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设计;建设
中图分类号 TN93
文献标识码 A
某广播电视台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由市中心迁至高新开发区。为了方便工作,广播与电视制播机房随同搬迁,并实施了网络数字化技术改造,有效地完善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并促进了节目整体质量的提升。然而目前面临着一个传输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即如何使信号安全而有效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并做好信号的调配、监控和采集回传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管波电视台为建设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投入资金60万元实施技术性改造,以取保广播电视信号持续而稳定地传输。
一、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一)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设计思路
经过了改造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要实现广播电视台节目通过广播数字音频信号播出,就要将编码复用,然后使用数据传输光机将数据信号在主备环路光缆上传输到指定的有线网络和无线发射网络。为了实现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管线的冗余备份,在建设数字信号传输的时候,需要将微波传输系统与光缆传输通路之间建立联结,并相互备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要实现全面覆盖,除了设计和完善网络网管系统之外,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要对于系统进行全面性地管理,并实施必要的监测和监控工作。
(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设计原则
1. 经济实用性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能够有效运行,就需要将各个相关的部门,包括无线发射台站、有线网络公司以及广播电视制作的播出等等,都尽量组到各项资源的协调统一,并统一调配资金,以降低资金成本。
2. 安全可靠性
为确保广播电视信号安全而可靠地传输,就需要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将微波信号传输和光缆信号传输两种传输方式综合运用起来,可以将信号传输系统建设为双微波、双光缆的信号传输手段,促进信号传输相互备份、互为补充。
3. 业务扩展性
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技术性改造和升级,以确保系统的不断完善,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设计上,对于系统设计上做好配置的预留。
二、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
广播电视传输信号是将信号统一向发射台发送。信号中心统一传送的节目信号源分为模拟传送模式和数字传送模式两种,并统一在系统中传输。
1.音频编码器
按照信号传输要求,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要能够同时传出,那么,音频编码器就是将具备模拟数字输出和数字信号输出的两个数字音频输入接口DA1和DA2,同时,还要将信号输入到四个模拟音频输入接口CH1 L/R和CH2 L/R,就可以使模拟音频为数字音频提供备份。编码器的输出要符合AS1输出接口,那么复用器所输入的信号就定位为AS1信号。音频编码器设备的接口见图1。
图1 音频编码器设备的接口
要使传输的信号达到良好的性能,就需要使音频编码器满足如下的指标:音频采样频率设定为48千赫兹;其要支持三种音频码率,即适用于单声道广播的128千比特/秒的音频码率,适用于双声道广播的256千比特/秒和适用于立体声道广播的384千比特/秒;支持MPEG-2格式转换器的音频编码。
2.视频编码器
视频编码器与音频编码器相类似,其要使模拟视音能够提供备份给数字视音频,视频编码器需要在数字视频中嵌入音频的输入接口SDI,数字音频接口DA和模拟视频输入接口AV,以及数字音频为CH1 L/R和CH2 L/R的四个模拟视音频,用于输出信号的接口为ASI.视音频编码器设备的接口见图2。
要使图像的传输信号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使视音频编码器满足如下的指标:图像的要满足720*576*25的分辨率;图形信号选择使用4:2:0的采样方式。对于嵌入式的音频基于支持;支持MPEG-2格式转换器的视音频编码,选择使用4兆赫兹的图像编码率。
图2 视音频编码器设备的接口
(二)复用电路设计
广播电视信号的有效传输,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需要采用12个编码器。在进行复用电路设计的时候,就是将编码器所输出的这些信号进行复用处理,形成一路信号以便于传输。复用器输出口的数量决定了编码器的数量。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使用的复用机以8口和12口居多,其输出要求要有两个接口,即AS1,主要用于检测;DS3,主要用于信号的传输。
(三)监控电路设计
监控电路可以采用两套检测系统,即电视信号监看和视音频信号检测。
电视信号监看是DS3信号通过复用器输出之后,由码流对于信号进行分配,以用于检测模拟信号。此时就需要对于信号进行转换。即使用适配器将DS3信号转换为ASI信号。为了便于信号的输出,可以将所所输入的信号传送到多画面监视器,并配有伴音信号的柱形图,以辨认图像的质量。
视音频信号的检测较为简单,直接从复用器中的输出口中引出视频电缆,接入到解码器当中,然后将模拟信号传入到监视器当中,以对于节目进行监听监看。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台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多样化服务渠道,以满足受众各方面的需求。建立广播电视信号的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对于信号高质量传输,并在区域内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播电视 上市公司 效率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
广播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人类的进步也在促进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广播电视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广播电视产业也日益成熟,广播电视界则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呈现出了激烈竞争的态势。①当下,广播电视类公司数量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经营效率也有一定差异,而经营效率在广电企业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广电企业经营效率进行评判和研究,对于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消费者进行合理选择,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有关部门科学制定政策措施,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关文献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快速发展,数量大幅增长,质量也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下,面临新媒体、互联网等媒介的冲击,广电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学者针对广播电视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研究。王文利、艾红红(2006)综述了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的若干研究。②刘书茵(2011)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方面开展了综述性研究。③李欣(2013)阐述了城市广电面临的体制与机制改革,以及在媒体融合中的广电发展。④林晖(2001)指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正在经历着以外部结构调整、资源重组为核心内容的大整合,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助推,走上类型化发展的道路。⑤欧阳宏生、姚志文(2008)阐明了媒介融合是广播电视产业创新的路径。⑥李岚(2004)⑦,廖斯清(2012)⑧,张宏、武雯、李利军(2009)⑨对广播电视类公司的经营进行了研究。以上这些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从宏观视角阐述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及前景。
但是,目前相关文献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是缺乏中观视域下对于当下广播电视事业研究,尤其是没有将广播电视置于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进行深入考察,导致研究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广电发展步伐和研究结论的局限性;二是主观随意性过强,对于立论、论述逻辑、得出结论等环节都参杂了作者本人的主观想法,文献整体上客观性略显不足;三是缺少学理层面的分析,大部分的研究分析拘泥于对现象的描述,很少涉及对问题实质的阐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数据包络分析引入广播电视企业竞争力分析领域,对广播电视企业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形成更加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的合理化建议;第二,从我国沪深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选取数据,由上海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导出,保证数据的权威、时效和可比性;第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学理层面提出相关判断及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核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败。综合考虑研究的可行性、可靠性、科学性,综合现有文献成果及有关学科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广播电视类上市公司的效率进行评价。
一、数据包络分析法综述。法雷尔(1957)最早研究了生产边界与效率平衡问题,他在对美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首次提出了包络分析的思想,并分析了单一产出的技术效率;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库伯、罗兹(1978)对法雷尔的研究方法进行扩展,提出了基于相对效率的多投入多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CCR model);班克、查恩斯、库伯(1984)对研究方法进一步优化,减少了之前模型对固定规模报酬的限制,将全面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BBC model);安德森、皮特森(1993)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的超效率模型(Super-efficiency DEA model),此模型能够对各个决策单元的效率高低进行比较。⑩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在样本选取方面,虽然被评价的对象数量越多越能反映行业的实际情况,但是从之前的研究来看,过多的被评价对象会导致样本的同类型较差,降低可比性。综合以往研究,一般情况下参考集单元数量应当大于指标选取数量的2倍,本研究指标数量为5,因此参考集单元应当多于10个。
本研究综合考虑广播电视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数据可获取性、同类性等因素后,从中信证券行业分类的广播电视类中导出本类全部公司共计17个。剔除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时间提交2015年报的2家公司,最终确定研究对象15个。鉴于信息的可获取性、便利性和权威性,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上海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
三、投入产出指标选择。投入产出指标选择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关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选取指标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决策单元的真实情况,排除作者本人对于评价指标的主观偏好,形成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综合性,所选取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决策单元的总体情况;三是简明性,选取指标数量不可过多,应当相互独立,以便于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根据以上原则,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的指标选取,并经过咨询有关专家,确定了有关指标。
投入指标为:员工人数、主营业务成本、总资产。员工人数能够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总体情况,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员工人数能够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主营业务成本能够体现企业主营业务的资本投入,是企业经营投入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总资产是企业配置资源的一个全面反映,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
产出指标为: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企业生产目的的基本前提条件,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净利润是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投入的产出情况。现将有关数据录入,可得出表1所示有关公司投入产出情况。
发现与讨论
学术界常用的有十余种大同小异的数据包络分析软件,综合考虑这些软件的优缺点,本研究从可靠性、便捷性、可操作性的角度,选取MaxDEA(version Basic 6)和EMS(version 1.3)软件进行运算。将有关公司数值输入MaxDEA基于投入导向的BBC模型进行运算,得出15个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将有关公司数值输入EMS,得出15个公司的超效率。将以上数据汇总形成表2:有关公司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行业整体上考察,这15家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平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在0.8以上。其中,综合效率达到效率前沿的有7个,约占决策单元数量的46.7%。各个企业的效率差别大多并不是很明显,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标准差均在0.10以下。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判断,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企业之间效率的差别不是非常突出。
第二,从规模报酬可以判断当下广播电视行业公司规模普遍偏大。从统计数据看,规模报酬递减的有7个,规模报酬不变的有8个,未出现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这15个公司中有约46.7%的公司需要适当控制规模,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这说明当下广播电视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要用适当的规模创造更好的效益,不能盲目地扩大规模,否则会对企业效率产生副作用。
第三,对于达到效率前沿的7个公司来说,规模报酬均不变化,在有关数值扩大相应倍数之后技术效率仍然大于1,说明这些企业在适当扩大自身规模后仍然位于效率前沿。对于中南重工来说,其规模效率有效而纯技术效率无效,应当提高纯技术效率;对于歌华有线、广电网络、江苏有线、电广传媒、华数传媒、湖北广电说,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效率无效,则应当提高规模效率;对于吉视传媒来说,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应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改进。
第四,对于非DEA有效的公司来说,为进一步分析其具体改进方向,将其投入产出情况输入MaxDEA可得出其投入产出冗余情况,将有关情况梳理后可得表3:非DEA有效的有关公司投入产出改进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相关企业的改进方向,例如,电广传媒、湖北广电、吉视传媒、广电网络等企业有严重的人员冗余,广电网络、电广传媒等企业应当大幅提高其利润,电广传媒、江苏有线、歌华有线等企业应当降低其主营业务成本。
结语
本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分析15个广播电视类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情况,对这些企业的效率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可以看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总体效率是比较高的,但是行业竞争也比较激烈,大部分企业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效率。由于本研究是基于特定投入产出指标,而企业的自身情况千差万别,因此经营绩效的改进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研究的数据仅具有参考价值。
从宏观上看,在传媒业态变革加速之际,广播电视行业的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广播电视类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本研究基于对15个广播电视类上市公司效率进行研究,认为广电行业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效率,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有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推动广电行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提高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激发文化生产力,提高技术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第二,推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第三,要加强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用更加精干的人才队伍推动事业的发展。
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本研究由于时间、资料的限制,必定存在局限性。一是选取样本有限,选取的样本数量不是很大,而且仅限于上市公司,没能对非上市企业尤其是发展期的中小广电企业进行分析;二是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仅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了研究,没有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法等方式获取更加丰富立体的一手资料;三是分析时以2015年年报信息为基础,没能进行多时间段的动态考察。因此,以后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一是拓展样本范围,可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非上市公司甚至中小广电企业,并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二是可以获取更多一手资料,增加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用更加丰富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可以获取时间面板数据,纵向考察广电企业效率变化状况,从而更好地分析和研判今后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注释:①张允若:《广播电视竞争对视听率调查的呼唤》,《视听界》,1993(6)。
②王文利,艾红红:《“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07(4)。
③刘书茵:《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综述》,《新闻传播》,2011(4)。
④李 欣:《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博弈与升华――2012・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综述》,《现代传播》,2013 (1)。
⑤林 晖:《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新闻记者》,2001(9)。
⑥欧阳宏生,姚志文:《媒介融合:广播电视产业创新的路径》,《当代传播》,2008(6)。
⑦李 岚:《广电产业集团运营效率评估理论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1)。
⑧廖斯清:《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实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文献书目分析方法,对收录在《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进行描述和分析,就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情况等问题作了解答;并讨论了国内传播应当加强的地方,特别是加强合作研究。 [关键词] 研究课题 研究特点 核心学术期刊合作研究 自1982年11月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提出“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评吸收,自主创造”的指导方针后,传播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传播学已不再被认为是“伪科学”或“资产阶级的东西”。它已正式被国家教育委员会确认为一级学科。同时,大量有关传播学的译著、编著、专著和论文相继出版。 国外对中国传播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研究的情况,至今在国内尚未有过描述和分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描述和分析了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希望能为今后中外有关中国传播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一、 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书目分析方法,对收录在1998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的书目进行描述和分析(不包括香港和台湾)。 《亚洲传播手册》是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洲媒介信息与传播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联手编辑出版的介绍亚洲各国传播发展的权威参考书。《亚洲传播手册》中的参考书目部分收录了1987年—1997年间有关亚洲传播总体研究和有关13个亚洲国家的传播研究的书目(香港单独排列,还没有列入中国部分)。 《亚洲传播手册》中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参考书目也收录了1987年以前的书目,总数达485条。由于1987年以前的书目的收录主要是填补1993年出版的《亚洲传播手册》中的遗漏,因此这些补漏的书目不列入本研究的分析范围。剔除这些补漏的书目后,本研究分析范围定为1987年—1997年间的384条书目,其中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书目有337条,专著、博士和硕士论文书目有47条。 本研究分析单位分别为作者、题目和期刊。作者分析按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混合及匿名等4项进行分类。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分类标准是作者的姓名拼写。不论是大陆的汉语拼音拼写方法,还是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学者姓名拼写方法,一律归类到华人学者类。非华人学者姓名拼写则归类到非华人学者类。混合是指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的合作作者。题目则按以下17类进行归类:新闻、广播电视、电讯、广告、电影、媒体、信息、审查、新技术与媒体、新闻与传播教育、政治传播、媒体与青年、公关、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其他。这些分类主要是参考一些核心学术刊物的栏目而制定的。期刊分析的范围划定在以下几种核心期刊:《报刊学报》、《亚洲广告与营销》、《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亚洲媒介》、《传播学报》和《新闻季刊》。 通过分析作者、题目和期刊,本研究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 1. 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有何区别? 2. 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有什么特点? 3. 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如何? 二、 结果 1. 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 在分析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在研究课题上的区别之前,本研究先对作者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是,华人学者有180人,占总数的46.9%;非华人学者有136人,占总数的35.4%;混合有35人,占总数的9.1%;匿名有33人,占总数的8.6%。其中华人学者按大陆和非大陆进行再次分类。大陆类是指从中国大陆出去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华人学者。非大陆类是指其他各类华人学者。结果是,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98人,占总数的25.5%;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学者有82人,占总数的21.4%。见图一,作者分类。 图一 作者分类 华人学者 180 46.9% 大陆 98 25.5% 非大陆 82 21.4% 非华人学者 136 35.4% 混合 35 9.1% 匿名 33 8.6% 总计 384 100% 书目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论文题目或专著题目,按前述新闻等17类进行分类,其结果由图二所示。 图二华人学者、非华人学者和混合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 华人学者 非华人学者 混合 总计 新闻 41(58%) 24(34%) 6(8%) 71 广播电视 24(49%) 23(47%) 2(4%) 49 电影 16(39%) 22(54%) 3(7%) 41 广告 15(37.5%) 15(37.5%) 10(25%) 40 电讯 22(63%) (28.5%) 3(8.5%) 35 媒体 14(56%) 8(32%) 3(12%) 25 新技术与媒体 8(61.5%) 4(30,8%) 1(7.7%) 13 信息审查 2(16.7%) 10(83.3%) 0 12 新闻与传播教育 9(75%) 2(16.7%) 1(8.3) 12 政治传播 4 1 0 5 媒体与青年 2 0 3 5 公关 2 1 1 1 媒体道德与法律 0 1 1 2 传播历史 1 0 0 1 媒体政策 0 1 0 1 传播理论 1 0 0 1 其他 19 14 1 34 总计 180 136 35 351 图二显示了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研究课题的区别。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重点在于新闻、电讯、媒体研究、新技术、新闻与传播教育。具体地说,在71个有关新闻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41个,占总数的58%;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4个,占总数的34%。在35个有关电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63%;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0个,占总数的28.5%。在25个有关媒体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14个,占总数的56%;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8个,占总数的32%。在13个有关新技术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8个,占总数的61.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4个,占总数的30.8%。在12个有关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9个,占总数的75%;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其重点则在于电影研究和信息审查。具体地说,在41个有关电影的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22个,占总数的54%;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16个,占总数的39%。在12个有关信息审查研究课题中,非华人学者的研究课题有10个,占总数的83.3%;而华人学者的课题只有2个,占总数的16.7%。 如图二所示,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的共同研究重点在于广播电视研究和广告研究。在49个有关广播电视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4个,占总数49%;而非华人学者的课题有23个,占总数47%。在40个有关广告的研究课题中,华人学者和非华人学者分别有15个,各占总数的37.5%。 2. 1987年—1997年期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按年份逐年分类,其结果由图三所示。 图三 1987年至1997年间研究课题逐年分布情况 研究课题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Total % 新闻 2 5 8 11 12 3 10 12 5 6 1 75 19.5 广播电视 3 4 4 2 6 4 6 8 7 12 0 56 14.5 电讯 2 1 1 2 3 1 5 20 3 7 2 47 12.2 广告 0 3 1 1 4 3 2 8 9 10 3 44 11.4 电影 1 5 1 1 9 6 5 6 5 4 0 43 11.1 媒体 0 1 3 0 4 2 7 6 5 3 0 31 8.1 信息审查 0 0 2 0 1 4 1 1 2 2 2 15 3.9 新技术与媒体 0 0 0 0 0 2 1 3 4 3 1 14 3.6 新闻与传播教育 1 1 1 0 2 1 0 2 0 1 0 9 政治传播 0 0 1 1 1 1 1 1 0 1 0 7 媒体与青年 0 0 0 0 2 2 0 0 0 1 0 7 公关 0 0 1 0 0 1 0 0 0 1 0 3 传播理论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传播历史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媒体道德与法律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媒体政策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其他 0 1 1 3 6 1 6 10 0 4 0 31 总计 9 21 25 21 50 32 44 77 40 56 9 384 图三显示了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主要特点是,国外研究重点在于一些传统领域,如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几乎每年都有论文或专著出版。而有关新技术与媒体和信息审查的研究则起步晚、进展慢,数量也不多。 几乎被冷落的领域有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在整个研究时段里,有关公关的书目有3条,而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和媒体政策分别只有1条。
转贴于 3. 研究成果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核心学术刊物在本研究中指出的是《新闻季刊》、《传播学报》、《亚洲媒介》、《报刊学报》、《亚洲传播学报》、《电讯政策》和《亚洲广告与营销》。按发表数量来看,《报刊学报》名列前茅,其次是《亚洲广告与营销》。发表在这些核心刊物上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只有92篇,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总数(337)的27%。其中有关新闻和广告研究的论文最多,分别是25篇和27篇,见图四。 图四研究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情况 研究课题 报刊学报 亚洲广告与营销 亚洲传播 电讯政策 亚洲媒介 传播 新闻季刊 新闻 15 0 4 0 1 2 3 广播电视 3 0 2 0 3 1 0 广告 3 21 2 0 1 0 0 电影 0 0 0 0 1 0 0 电讯 0 0 0 4 0 0 0 媒体研究 2 0 0 1 0 2 0 新技术与媒体 0 0 0 2 0 0 0 信息审查 0 0 0 0 0 0 0 新闻与传播教育 1 0 0 0 0 0 0 政治传播 3 0 0 0 0 0 0 媒体与青年 0 0 2 0 0 0 0 公关 0 2 0 0 0 0 0 媒体道德与法律 0 0 0 0 0 0 0 传播历史 0 0 0 0 0 0 0 媒体政策 1 0 0 0 0 0 0 传播理论 0 0 0 0 0 0 0 其他 3 3 2 2 0 1 0 总计 30 26 12 9 6 6 3 三、 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近半数是由华人学者所做(46.9%),见图一。其中有大陆背景的华人略多于没有大陆背景的华人(98对82)。而非华人学者也不少(136),占总数的35.4%。从参考书目中的作者分析来看,海外华人学者与大陆学者合作研究并或合作出版专著的寥寥无几。图一也显示,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合作研究并或出版专著在数量上很少,只有35条书目,占总数的9.1%。这说明了一个缺少合作的问题。国外华人学者或非华人学者独立研究固然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缺少合作研究不论是缺少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的合作还是缺少他们与我们国内学者之间的合作,都会出现偏见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传播的现实。 本研究的作者分析发现,我们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在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原因 在于我们的论文写作尚未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具体表现在写作格式和语言上。同时,我们不够重视述评文献并在其基础上引出研究问题。就写作格式而言,相当一些论文与国际学术刊物的写作要求不接轨。这里不仅是语言问题。国内有些论文分析过于宏观,表述过于笼统,文章结构不符合学术论文规范,没有文献述评,没有交代研究方法,没有注明出处,或没有参考书目。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年青学者的外语水平相当不错,完全可以用外语或与国外学者合作。大学和研究机构理应鼓励他们多在国外学术刊物上,介绍中国传播学研究成果。 基于目前我们缺乏科研经费和研究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我们国内学者应加强与国外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传播,把中国传播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准确和更完整地了解中国传播。目前,中国大陆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他们的成果很少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导致了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一种偏见,认为研究太少或科研水平太低。 1987年至1997年间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特点显示,国外研究侧重新闻、广播电视、电讯、电影、广告和媒体等领域的研究,而忽略了其他传播领域的研究,如传播理论、传播历史、媒体道德与法律、媒体政策和公关。这些被忽略的研究领域也是导致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研究片面了解的因素之一。这些领域在国内已有一些研究,但是其研究成果尚未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我们应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学术刊物介绍给国外学者,使得中国传播研究在国外有较全面的介绍。 就研究课题而言,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中外学者对相同课题进行比较研究。比如有关报纸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电视节目效果研究、广告效果研究等等。可以对比的内容有: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等。通过比较国内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和国外学者对中国传播的研究,中外学者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水平。中国传播研究起步很晚,还有许多方面或领域值得研究或许多研究结果值得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让更多的学者、决策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或部门全面了解中国传播状说。同时,中国在国际上日益上升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都要求有更多的有关中国传播研究的论文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因此,国内学者要努力争取在核心刊物上多。 四、 结论 国外华人学者之间,国外华人学者与非华人学者之间,尤其是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应加强合作研究。独立研究固然必要,但是难免会有偏见或片面。而全面和准确地研究或了解中国传播,则需要中外学者之间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竭诚合作。全面的文献书目介绍及其可得性是一种互通有无的途径。通过文献书目的介绍,中外学者在选题时对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要与国外学者合作,我们国内学者要尽快在研究方法和运作方面与国际接轨。同时,我们要力争把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介绍到国外,让国外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中国传播及其研究。 注释: Anura Goonasekera & Duncan Holaday (Eds.) (1998). Asian Communication Handbook.Singapore: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re and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mran Kaur, “Bibiographic Series.”In Anura Goonasekera & Duncan Holaday (Eds.). (1998). Asian Communication Handbook. Singapore: Asian 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and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Nanyang T 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参考的核心刊物为: 《传播学报》(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亚洲传播学报》(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新闻季刊》(Journalism Quarterly) 《亚洲媒介》(Media Asia) 《报刊学者》(Gazette) 《亚洲广告与营销》(Asian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电讯政策》(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