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校本教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区域 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是学校在尊重本校师生独特性和本校环境差异性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资源禀赋专门开发并付诸实施的课程。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侧重点上各不相同,或侧重主体,或侧重场所,或侧重方式,或侧重要求,或侧重过程。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难有作为,“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比如高素质的师资、足够的经费、丰富的课程资源等”[1]是重要的原因。为此,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应着力加强区域校本课程(本文所称“区域”特指我国的县(市、区)行政区域;本文所指“校本课程”特指适用于中小学的校本课程,下文同此)的开发与管理,有效克服师资不足、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不失为推进该行政区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战略策略。
一、重庆市南岸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专家引领下各校重新审视办学资源、梳理办学思路、树立办学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避免与其他学校之间雷同办学、跟风办学、低效办学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实施区域一校一品、特色兴教战略的过程。重庆市南岸区(下文简称南岸区)在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南岸区在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校本课程开发时面临一个抉择:是放任各中小学校自发地开发校本课程而拉大区域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还是将各中小学校统一组织起来开发校本课程而促进区域学校“一校一品”和谐发展?南岸区选择了后者。
1.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南岸区于2003年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全区各中小学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困难重重的清醒认识,该区的教育业务指导部门――集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职能于一体的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前策划,未雨绸缪。
(1)主体确立。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2月牵头组建了区域校本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和子项目工作小组,其领导小组由南岸区教育委员会、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10个子项目工作小组分别由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有关的学科教研员与有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构成,分别负责相关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2)方案优化。2003年2月,南岸区的各中小学校在收到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公文后,根据各自的条件,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全区统一组织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愿意参加的学校,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领导小组申报方案,其内容包括科目、主题、本校参加人员等。然后,领导小组对各校报送的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考察其是否具有该校特色,是否与其他学校申报的方案雷同,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则提出调整意见,以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整体方案的最优。
(3)资金筹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03年年初向南岸区财政申请到3万元校本课程开发启动专项资金,再向愿意参加区域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的9所中小学筹集约3万元资金(各校的资金仅用于该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自此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经费不足的困难得以克服。
(4)职责分解。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双场地、两段式开发模式:全体开发人员于2003年5月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各子项目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解和职责分工,此即为共同开发;其后,各子项目工作小组回到各项目学校进行具体的开发、试教和修改工作,此即为分散开发。如此不断反复,直至其开发成果通过专家组和出版社的评审为止。
2.南岸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首先,自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南岸区全新开发了10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与其匹配的10套校本教材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其次,第一批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激发了许多学校,尤其是那些没有参加第一批区域校本课程联合开发工作的学校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自2004年9月至2005年5月,南岸区按相同模式又新开发了14套校本课程,与之对应的14套校本教材也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南岸区组织学科教研员和相关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共471人次,历时两年,耗资10余万元,前后两批共开发出24套“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课程”。这24套校本课程,关涉不同的层次与学科。从课程层次看,小学17门、初中3门、普通高中2门、职业高中1门、特殊学校1门。从学科看,品德与生活1门、艺术6门、科学3门、英语2门、历史与社会2门、综合实践9门、体育1门。
二、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
自南岸区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笔者姑且称之为“南岸模式”。该模式即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牵头策划、吸收具有参与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积极性的中小学校参加并结成合作共同体、联合设计、共同开发、系统推出、确保质量的开发模式。
1.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统一组织策划
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主要指该行政区具有教师培训、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院),有的地区也称之为“教研室”或其他名称。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具有自身的业务优势,能够在该行政区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够克服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师资不足、资金不足、资源不足”的困难,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最优、效率最高。
2.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与相关学校合作并结成共同体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和基层学校的“双场地”模式:在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共同完成方案的规划和修改完善工作;在基层学校,共同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校本教材公开出版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有关学科教研员还要深入基层学校指导相关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并收集反馈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专家学者也与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师合作并结成了共同体,分别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成长。
3.地方教育业务指导部门直接参与开发实施
当地教师进修学校(院)的教研员等专家学者一方面开展项目培训和专业引领工作,以提升当地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走进校本课程开发试用的现场,直接参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修订工作,这就保证了高效率地开发出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三、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南岸模式”的功能
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特色模式――“南岸模式”具有强大的功能:该模式能够确保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方案最优、效率最高,能够确保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生动形象、品质优良。除了对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本身的直接功能外,该模式突出的间接功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因为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反复试验,还因为面向社区、面向学校、面向学生,其开发出的高品质校本课程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交流沟通技能、小组工作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创新创业技能、策划组织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持续学习技能、科学探究技能的发展。艺术类、体育类、语言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敢于梦想、巧于计划、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科学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类似的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爱校、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形成平等、勤劳、服务、奉献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类、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所发挥的作用尤其明显。
在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南岸模式”能够促进区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教育观念转变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认识到,教材并非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乃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编写校本教材不是“上面”的事情而是“自己”份内之事。在教学方式更新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和试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除了习惯于“讲授式教学”外,也更加习惯于“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方式。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广大教师在自己亲身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开始拥有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建设的规划、设计、创作、试教及修正等专业技能了。
2.促进学校特色建设
在小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和平小学通过《小巧手》(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勤于动手、心灵手巧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四公里小学通过《校园特色助成长》(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象棋人才、足球人才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山小学通过《科技实践与创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通过《小学英语万花筒》(英语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擅长英语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一小学通过《乡间的童画》(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热爱乡村、敢担重任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二小学通过《学习・实践・成长》(综合实践类)和《生态・人文・生活》(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关爱生态、亲近自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镇第三小学通过《沃土・阳光》(品德与生活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上浩小学通过《消防雏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综合素质高、生存能力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初级中学特色建设方面,南岸区滨江实验学校(9年制)通过《社区文化与育人环境》(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知恩图报、热爱家乡的学生的办学特色;重庆三十九中学通过《中学科普园地》(科学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具有浓厚科学兴趣和勇攀科学高峰精神的学生的办学特色;南岸区珊瑚初级中学通过《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胸怀大志、积极探究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普通高色建设方面,重庆广益中学通过《浩然文峰・百年广益》(历史与社会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上下求索、勇攀高峰的两院院士的办学特色;南岸区长生桥中学通过《传承・探究・实践》(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爱校爱国、负重自强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职业高色建设方面,南岸区窍角沱职业高中通过《我游戏・我健康》(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身心健康和善于合作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在特殊学校特色建设方面,重庆市肓人学校通过《盲校美工》(艺术类)校本课程凸显了其培养一技之长、身残志坚的学生的办学特色。
3.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在“南岸模式”下,区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区域教育事业一校一品、特色兴教、和谐发展的过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校本教材,相关学校必须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广大家长对此热烈欢迎,这样,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实践中,一些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通过友好协商也可以酌情选用本区域的校本教材,因此,一些明星学校借此输出了优质品牌,区域教育联盟得以自然孕育,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得以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增加,这既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本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调查发现有汉语文教学及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1.汉语文教学现状。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大多数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农牧村小学,藏汉兼通的“双语”教师较少,在授课中时,汉语教师不懂藏语,很难和学生较好的沟通,藏语教师对汉语的授课又存在很多欠缺,在整个汉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两张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大部分农牧村教师较为紧缺,学校对培养藏汉兼通“双语”教师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学校不能很好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大多时间被课时所拖累,学习进修机会少,精力不够。从教学资源的层面来看,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各类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教学资源也没有利益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就汉语文教学而言,学校现行的教材主要使用的《汉语》(1、2、3册)教材(专供藏区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和教材编译中心联合编写。在没有相关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主要以这种教材为主。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阅读材料也极为有限。
2.汉语文学情现状。单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汉语学习有抵触情绪。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的大多数学校里,大多数生源来自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他们平时交流以藏语为主,很少讲汉语,缺乏汉语语言环境。相比之下,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由于平时汉语交流的机会较多,在汉语学习上情况较好;而牧区的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很多时候迫于升学和老师压力,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汉语的学习普遍的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还在不断蔓延,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对汉语学习缺乏自信心。我平时和有些学生谈心,他们认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图努力学习汉语,可是没学好,所以就放弃了,或者小学初中时还可以,上高中时由于课程多,没时间学汉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就放弃了。
(二)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现行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机会。校本教材灵活,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训练和巩固。但必须要注意几个存在的问题。
1.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在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学校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时不能认真研读《校本课程标准》,不能对学情、校情和社会人文环境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无法吃透现行教材和汉语文知识结构体系。有时为了尽快投入使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时间较短,有时甚至只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存在编者只为完成任务而编写,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编写过程往往东拼西凑,同时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导致无法保证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质量。
2.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担当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大多数在校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素养不扎实,不能对汉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教师们既缺乏理论储备,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各种问题较多。
3.学校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没有很好的规划。学校有时组织教师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没有长远的规划,有搞“形象工程”的嫌疑。因此,编写的汉语文校本教材都质量不高,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长期以往,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期望就被抹杀了。
4.校本教材和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汉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定位要合理,不能超越或代替汉语文教材。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学校不能很好的实施校本教材的科学管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校本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迷惑,从而直接影响到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习。
(三)解决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困境的途径
影响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以双语教学模式环境下“以藏为主”类中小学校汉语文教学资源为出发点,探索汉语文校本教材匮乏的解决途径。
1.创新汉语文课程管理模式
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汉语文专职教师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努力完成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教研专业人士要在理论的高度统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模式构建,汉语文专职教师是实践者和行动者。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汉语文校本教材。
2.尝试编订汉语文校本教材
编订汉语校本教材及教辅材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实施,也是一个实施-检验-评价不断循环系统。通过整合各种有利的汉语教学资源,达到汉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有效化。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以藏为主”类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理念;动机;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缺陷,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学校和老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价值不明确,甚至将校本课程开发当作校本教材编写了。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校本开发理念存在偏差、开发动机存在功利化、开发能力存在欠缺这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开发理念存在偏差
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课程改革走向多元化的开始。不少学校正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存在偏差,许多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何在、校本课程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的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建立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等等,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有的学校、有的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例行公事”的课改或一般教研活动,摆不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忽略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的学校甚至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出现校长说了算或个别教师说了算的现象,蔑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章法,忽视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性。有的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换汤不换药,徒有虚名,为开发而开发,把开发校本课程,看做是编写教材,将开发的教材品种作为工作进展的指标,似乎非“物化”为教材并让学生“人手一册”,就不能叫做校本课程,就足以显示其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态度、实力和水平,应当说这是对校本课程的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一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往往没有完整的过程,其中环境分析、课程评价等环节被不恰当地忽略了,只凸显出“课程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但即使是这几个环节也没能被完整地对待,许多内容也被有意无意地简化了,只关注知识的最终成果——教科书。于是,在经过一系列简化手段后,校本课程开发就等同于校本教材编写了。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没有进行补充,无法起到优化的作用。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定要有的,它旨在保证课程在基础性、统一性的基础上更适应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与个性,能够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缺陷,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的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是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从而使学校课程结构调整、变化;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平等、自由、个性、开放课程观与学生观的内在要求。校本课程的开设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拥有了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空间,使学校课程真正实现了走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从宏观上来说,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个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与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开发动机存在功利化
在时尚和竞争利益的驱使下,校本课程不仅被严重片面化地理解为“校本教材”,而且被打上了鲜明的功利主义的烙印。例如,有些学校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为了应对当地教育部门的考核和评定,他们不是出于满足学生需求的考虑,而是被动、无奈地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带有明显的“为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的色彩;有些学校把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的课程标榜为自己学校的“特色菜”,借此扬名,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校本课程沦为这些学校扩大自身知名度的“面子工程”;有的学校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追求品种和数量,而且在印刷和装帧上也颇费苦心,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无谓消耗,也会加重学校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功利化”和“跟风”的现象。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校教育有“课程”,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也是最容不得带有丝毫功利性的教育,唯工具理性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根本就不具备教育的价值,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和教师工作的压力。开发校本课程要切忌急功近利,而应该扎扎实实地从学生状况调查和需求分析入手,使校本课程从开发伊始就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不应成为学校的“招牌”或“装饰品”。
因此,要消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由工具理性所带来的功利主义倾向,让其开发的价值目标真正走向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条道路上来。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开发过程中要清除功利主义倾向、正确认识校本课程的“独立性”,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需要,有利于学习和教学。例如,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学校实际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开展“特色活动”,概括地说,即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及学校整体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好地实施的同时彰显了学校自己的特色文化。
三、开发能力存在欠缺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要靠教师导之以行、化之以能。但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不乐观,有的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存在欠缺,以致一些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提出质疑,出现疑问、彷徨甚至是反对的意见;有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是消极的或者说是极端抵触的,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例行公事”的课改或一般教研活动。由于个别教师的能力有限,因此,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存在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上起课来却是“涛声依旧”;或是追求形式上“花样百出”,细细品之却“空洞乏味”,这种课堂的有效性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对准确把握校本课程的内涵以及有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理解还不到位,致使旧有的传统观念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反差和矛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一定的阻力。在教学中,教师普遍只关心和考试有关的内容,较少关注学科知识之外的问题。教师教育中存在着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学校、教师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过分“拘泥于统编教材”,缺少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存在缺失。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最终要落到学校教师身上,要靠教师去具体推进,教师从原来国家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校本课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包括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方法在内的素质结构的优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让每个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都具备课程的开发能力,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师要多维度地学习,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总之,教师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校本课程开发中除存在这三方面的问题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例如,校本课程缺乏完善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许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表现在评价的目的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缺乏定量分析等方面。此外,缺少权威部门有针对性的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与管理,对校本课程使用的实效性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只关心是否有校本课程,没有考虑适用性。学校管理层课程改革意识淡薄,改革力度小等等问题都有待今后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梁柏明.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05).
[2]周辉兵.综合课的整合创新教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
[3]杭海.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主体性探析.教育科研,2001(20).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本教研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86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融学习、教学、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是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学校都加大了校本教研的活动力度,校本教研在学校工作中彰显无限生机。但是,农村小学在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展。下面笔者浅谈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主义,制约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就必须以真实有效为宗旨。所谓“真实”,就是发现当前本地教学工作的真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教研课题;真正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展研究;真诚地讨论、研究问题,努力寻找教学的本质规律。所谓“有效”,就是开展实在的教学改革活动,使学生受益,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使学校得以发展,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但是,现在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教研计划,没有实施过程。学校制订的校本教研制度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并没有相对的实施过程,教研活动名存实亡;(2)有教研活动,没有实在意义,可以说有数量,没有质量。主要表现在学校随意开展教研活动,而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活动次数也不少,但是,教研活动没有事前准备,缺乏针对性,活动结束后,也没有预期的效果,不能达到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求真务实”的要求,教师只是疲于奔命。这样的形式主义严重制约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2.教师素质不高,制约校本教研的质量
在农村小学中,有的教师是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专业水平不高,他们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县城学校规模扩大,许多农村小学的优秀、骨干教师以“凡进必考”的方式流入县城,农村小学缺少了教研的“领头雁”,从而造成校本教研力不从心,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师人数较少,教师课务负担较重。多数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繁重的工作中,感觉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去静心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参与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不高。而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为教师列出校本教研的“清单”,让教师按照“清单”上的内容进行没有目的的校本教研。有的教师敷衍了事,有的教师怨声载道,学校对此可谓是百般无奈。所以,校本教研缺乏教师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锋,只能流于形式,质量低下。
3.缺乏专业引领,制约校本教研的方向性
农村小学教师缺乏专业引领,面对校本教研时,成了“无头苍蝇”,方向不明,到处乱窜。目前在不少农村小学中,校本教研是以低水平重复的方式进行,基本上没有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进行现场指导,教研活动仍然是凭经验、凭权威进行,教研内容形式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模式固定,内容限于上示范课、教材教法的介绍等方式。教研活动采取统一的格式、统一的作业及教案设计,或者仅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相同的经验总结等。这些行为都说明了校本教研方向不明确,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4.没有现代技术设备,缺乏实施载体
农村小学教学仪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落后、不足,大多数学校只能依靠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这些简单的设备进行教学。另外,教师对教育科研活动的准备不足,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提炼优秀的教研主题,当然也就无法实施精彩、有效的教研活动。这影响到教师持续开展校本教研的信心,影响到校本教研的过程及结果。
二、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应对策略
1.完善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内涵的内在动力。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是一项主要任务。但是仅靠几次集中性培训是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的,必须指导教师面对现实,更新观念。农村小学应立足本校实际,制订一套有效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针对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主动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发展空间,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通过分析本校现状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介绍教师成长的典型经验,建立健全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激励机制,校长自身主动学习、积累和提高,去感染教师,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2.为教师提供专业引领,指明教研方向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可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本土专家”“实践专家”的作用,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因为普通教师对这些教师的经历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将他们的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用“请进来”的方法,积极主动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努力与他们取得合作机会,利用学校的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专业教研人员也应转变观念,改变书斋式研究,关注实践,深入学校,切实给中小学提供有效指导,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第三,用“走出去”的方法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外出听名师、专家的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专业知识。最后,倡议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对岳池县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进行研究调查,据此现状分析,对推行岳池县农村小学体育新课程,促进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岳池县;小学体育;现状
体育是基础教育,小学体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体育对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正处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新课程标准,对岳池县小学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决策作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岳池县农村小学学校体育。
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走访岳池县32所农村小学校,实地调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硬件和软件;访谈法,与36位农村小学校教务主任、体育组长或体育教师进行有目的地思想交流和意见交换。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小学体育场地情况
除两所小学属于村小外,29所学校均有篮球场,其中标准篮球场26所,有十所学校有超过一个篮球场,但无一所学校有足球场地。所有调查学校均有乒乓球台,多数是水泥台面,少量是木质球桌。只有5所学校有环形跑道。现在农村小学校生源逐年流失,按生均占有量计算,均符合国家标准。
2.2小学体育器材及配套设施
2009年我县通过普九验收,基本上都是当时由县教仪电教站分批次购买的小学体育器材。有8所学校安装有废旧汽车轮胎组圈,25所学校有肋木和单杠,23所学校有双杠,所有学校均有跳绳。29所学校有篮球,30所学校有羽毛球,仅一所学校有足球。
2.3小学体育师资情况
所调查的31所小学校中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很少,不足十所,绝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为其他课教师兼任。所有兼任体育教师均不是体育专业毕业,也没经过系统体育相关知识学习,更重要一点是年龄均偏大,有超过十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均处于即将退休的年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匮乏,极需要改观。
2.4小学体育活动开设情况
所有学校均按新课标开设体育课,均有大课间操课表。但所有学校均没有体育教材,除了专职体育教师有要求外,兼职体育教师都不备课,更谈不上写教案。
仅有几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会一年举办一次学校运动会,绝大多数学校从不举办运动会。没有专职教师的学校,体育课就是“活动课”,即是学生自由活动。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体育课也有名无实。所有学校体育课均有被占用情况。
有一半的学校大课间操也是徒有虚名,主要是应对上级检查。造成这种现状原因很多,除了经费得不到保障外,较重要的是学校以安全作为第一位,体育活动等的安全风险又较大,长期以来达成的“平衡”模式。
2.5小学体育经费投入情况
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会给体育教师发放服装费,举办运动会的学校会投入一定经费,其余学校的体育经费就只有一项,就是教仪电教站配备体育器材或设施时按要求划拔。农村小学体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3.结论与建议
岳池县农村小学体育场地达到国家标准,器材也基本配套,但体育活动开展得很不好,连起码的体育课都得不到保证,重要原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甚至漠视体育,缺乏专业体育教师,没有体育教材,体育经费得不到保障,更没有相关体育管理和促进措施。提出建议如下:
3.1加大宣传,改变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引起足够重视,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促进各级领导与广大教师观念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千方百计使农村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地开展起来。
3.2加大培训力度,改变年龄结构
农村体育教师大多年龄偏大,且属于非体育专业,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缺乏系统掌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逐渐招聘年青体育教师补充到农村小学中来,也对现有体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高整体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3建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机制
以岳池县城域网为依托,完善校园网,建设完善体育信息交流平台,加大体育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实现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共享,以信息带动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3.4采购优质体育教材,鼓励创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校本教材
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怀疑的,作为一门课程,教材是必要的,采购一本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教材,是开好体育课的前提条件。同时鼓励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创编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更有利于百花齐放地发展体育运动。在上体育课时,也鼓励教师改编教材以更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
3.5多角度综合评价学生体育成绩
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基础上,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于一体,实行多角度的学生评价和成绩多样考核方式。肯定进步,淡化名次。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
3.6加强体育课程监管和鼓励体育活动开展
各级部门应大力督促学校体育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提下备好课,写好教案,再严格按教案实施体育课程教学,并给予积极评价。各级部门应积极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创设并开展好适合当地氛围的体育项目,并为体育苗子选拔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
3.7保障体育经费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应将体育经费拿入专款管理,达到专款专用的目的,以保障各学校体育经费的使用,对农村小学体育经费投入更应适当倾斜,保障广大农村小学体育健康发展。
3.8加大课外体育管理力度
学校除了加强管理体育课、大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的管理力度外,还应认真管理学生课外体育训练,尤其是学校运动会等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自发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同时在运动会上的奖励会让他们自信心增强,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每个项目优异成绩的获得都不容易,能训练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良好品质比赛中同学们的相互鼓励是促进同学关系的很好机会,都希望自己的同班或同级取得好成绩,无意间就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友爱的优秀品质得以提升所以运动会的定期开展是必要。
参考文献:
[1]梅耀尹.遵义市小学体育现状分析[J].中小学教育,2012,(5):273274
[2]徐景涛.豫中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7):167
[3]侯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及研究①—以达州市为例[J].博硕论坛,2012,2(7):46
作者简介:
杨龙(1979-),男,研究方向:农村小学体育与发展。
坚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突出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住两个关键: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和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狠抓三个重点: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监测及评价、课题研究的开展。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创新教研方式,努力构建“教学视导经常化、校本教研制度化、教研手段现代化”的教研体系,促进全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课程标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学科研专项检查。
2、落实好地方课程的开设与管理,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培优转差”配套措施,不断壮大优秀生群体,力争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
4、着眼学生素质,抓好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
(二)抓好教学教研管理,提高日常管理效益。
1、抓好制度建立和完善,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做到制度制订科学民主、措施有力,制度落实到位、执行严格,教学教研管理务实高效。
2、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狠抓以质量为本、质量立校意识的提升。学校一切工作务必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把教学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做优。要求中小学校长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25节,分管校长、教务主任不少于30节,教师听评课不少于20节。
3、加大对中小学教学检查评估力度。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中小学教务主任考核制度,完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4、加大教学视导力度。更加关注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切实抓好教学常规,逐步规范教学行为。
1、计划重落实。要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杜绝假、大、空。突出抓好计划的落实,力戒流于形式。
2、课标重解读。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读,把“目标要求”熟记领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3、教材重研读。引导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如何体现,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深挖教材、用好教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4、备课重实效。备课要准确定位学生、定位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定位学法指导。教学设计的撰写要着重在“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上下功夫,做到“书写整洁、条理清晰、环节详实、进度超前、着眼反思”。
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特长和本班学生实际,倡导教学设计个性化,促进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
5、课堂重效益。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适时举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
6、作业重规范。作业设置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注重探究性、实践性。周六、周日、节假日要布置适量的作业。作业要精选精编,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评。
7、书写重质量。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各科作业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各年级要开好写字课,固定人员、固定时间指导学生习字。做到写字练字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
8、常规检指导。各校要主动开展有关教学常规落实方面的自查自纠、整改提高。落实常规资料抽查制、月量化制。
9、监测评价重公平。加大对各学科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力度,实施质量跟踪调查制、教学质量问责制,确保对学科教师及对学校的评价公平公正。
(四)抓好教育教学科研,着力提高研究实效。
1、实行校际教研联动制,建立镇域学校、教师交流机制和平台,召开教研交流暨教务主任学期例会制度。
2、落实好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通过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好教研活动、理论学习活动,扎实推进校本教研。
3、利用好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沙龙活动,不断创新教研模式。
关键词:认识 思考 背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68
一、“校本管理”的概念与基本含义
“校本”,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本体”;“校本管理”就是学校相对于教育行政单位而言是管理主体。在国家教育政策、路线、方针的前提之下,它是具有自我决策、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自我控制和协调的独立法人实体。
管理,是人类社会组织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活动方式,它主要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评价等要素组成。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我国实施“校本管理”模式的历史背景
“校本管理”制度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必然结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学校只是作为一个被管理者身份而存在,被动地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说是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行事,学校实际上是一个管理的客体,责任与权力与学校实际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关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管理的重心开始下移,逐渐推行以学校为管理本体和以学校管理为中心的教育,把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学校便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自由、灵活、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学校的权力、人员、材料、技术、知识、时间和财政等资源。学校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上级的指令,而是主动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富有创造性地适应教育目标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管理”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自主管理权。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都是直接管理学校,导致原本由学校能决定的好多事,比如,学校内部的人员安排、财、物甚至连进人、发奖金的事情都要由局里决定,甚至有的局长兼学校的领导,最后导致学校的管理层毫无积极性可言,所以内部管理缺少应有的活力。同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学校,在资金扶持、政策制定、业务指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倾斜,使得管理上造成不平衡的现象非常普遍。扩大学校的自主管理权,便是把学校内部的人权、财权、物权等交给学校,由学校依法自主地进行“内控式管理”,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及家长的热情与聪明才智,更好更有成效地管理自己所熟悉所关心的各项相关事务,共同促进学校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2.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学校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是集体事务集体决策,群策群力,集体决策就是要用“群言堂”取代“一言堂”。只有充分发挥所有相关方的群体智慧与才能,共同决策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否则就只能是一个漂亮的词语。此外,要特别要防止出现“外控式”的“一言堂”变身为“内控式”的“一言堂”。倡导集体共同决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家的聪明才智,减少与降低决策失误,实现科学决策,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与杜绝权力的滥用与徇私枉法,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3.加强校本管理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
“校本管理”是一项制度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革,绝不是读一读文件和喊一喊口号就能奏效的。在这项改革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角色都在进行着转换。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校校长的角色只是上级指示的传达者和贯彻者,说是领导者倒不如说是个“管理者”。而在“校本管理”的模式中,校长不仅要懂得“校本管理”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推动和驾驭“校本管理”改革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不断学习与掌握在改革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等等,角色具有多样性。教师的角色同样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参与制定学校的目标、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因为“校本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创新性和选择性的专门学问,不是参加几次培训学习就能够学好的,即使学习的好未必就能用得上,还必须不断加强自学与反思,不断地加以实践探索,从而充实、拓展和丰富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与决策能力,在学校的决策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传统戏曲 进校园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4-01
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打城戏被誉为泉州地方传统戏曲的“五朵金花”,这些传统地方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土壤。当前,随着泉州“东亚文化之都”、“亚洲艺术节”等活动的成功开展,泉州传统戏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更是一时成为热点。
在我市,研究闽南文化的学校有很多,但研究泉州戏曲艺术的比较少,而且都比较单一,有的以“梨园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打城戏”作为校本课程,有的以“布袋戏”作为校本课程,但也只是作为普及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它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我校以丰泽区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举措为契机,在原有的《海丝泉州》校本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的资源效应,开展了《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因此,让广大青少年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感受戏曲魅力,体味戏曲韵味,从而钟爱戏曲艺术是我们开展泉州传统戏曲进课堂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做法:
一、编写校本教材《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并把它纳入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校本课程是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泉州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编进教材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凸现学校文化特色,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此次我们共编写了《泉州传统戏曲简要读本(文字版)(绘本版)》两套校本课程(绘本版供一至三年级使用,文字版供四至六年级使用),并把它纲入课程管理,每周一节课,以行政手段为泉州传统戏曲文化进课堂保驾护航。
二、泉州传统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的重任。戏曲中有美育,有历史,有时代风尚,有传统美德,其中的积极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从2014年开始至今,我校已经陆续完成了“海丝馆”、“海丝文化墙”等校园文化建设。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加工,制作成专题学习网页或者黑板报手抄报进行展览;在学校广播站开辟戏曲专栏;在学校张贴戏曲表演家及戏曲作家照片;在学校文化艺术长廊制作戏曲展板,使地方传统戏曲艺术在小学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校园独特的风景。
三、让课堂成为传统戏曲文化教育的主战线
戏曲是一种集诗、乐、舞、舞台美术、化妆、服装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两者相结合,省时省力,又高效。因此,我们注重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系列综合性学习。音乐课上,学唱选段;体育课上,学习身段;美术课上,描绘脸谱;语文课上,赏析唱词;班队课上,通过开展故事会、演讲、作文赛、手工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戏曲世界,让学生在骨子里折服于戏曲博大精深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写训练日记,阅读整理戏曲资料,写研究小论文,使学生熟悉戏曲,爱上戏曲。
四、请进来,走出去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成立不同戏曲小剧团,学习戏曲表演。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邀请梨园剧团、高甲戏剧团、木偶剧团演员进校上课,或者组织学校教师深入艺术学校或艺术团体进行观摩学习。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计划、定活动内容,面对面地指导学生的“童子功”的训练,训练内容可包括戏曲唱腔、身段、化妆、服饰等。
五、主题活动增信心
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如戏曲艺术节、戏曲文化座谈会、戏曲知识的擂台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进而爱上戏曲,沉迷于戏曲,成为戏迷、票友。
六、加大宣传力度
年以来,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小学有效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精神,创新工作方法,细化管理措施,及时推广经验,不断反思提高,有效教学在全区中小学校呈现出健康有序、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全区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教育质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也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对有效教学理解认识不深,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工作作风不实,有效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全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年被市局确定为有效教学深化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区有效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果,推进有效教学在各中小学校的纵深开展,丰富教育发展内涵,使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优质、高效真正成为全区中小学校的自觉行动,成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增长点,区教育局决定年下半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的目的
通过对有效教学实施三年来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制度建设、常规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总结、交流、评价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学的新模式、新经验,树立一批有效教学的名教师、名学校,逐步形成推动有效教学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
二、活动的原则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以校为主,集中展评;培训先行,研究提升;讲求实效,推进教学。
三、展评内容
(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展评
(1)学校有效教学工作总结;(2)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新经验单行材料;(3)课题研究报告;(4)科研论文;(5)教育研究专著;(6)学科教学设计和课例(优秀教案);(7)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8)优秀教学反思;(9)调查报告;(10)有效教学特色活动;(11)校本课程教材。
(二)优质课展评
能充分体现有效教学理念,具有个性化教学特点的各学科优秀课例。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
(三)有效教学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有效管理制度成果展评
主要包括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创建的制度及实施情况等。
(四)个人先进事迹展评
主要指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新方法、新经验,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的先进事迹。
四、工作步骤
展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时间为11月份),以校为主进行展评。镇(办)学校分为两个层面,初级中学为一个层面,小学为一个层面,小学集中在中心小学进行展评。展评期间(11月15日后),区教育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校展评活动进行检查视导。第一阶段结束后,各镇(办)教育组、城区各小学、各初级中学在认真评选的基础上,向教育局推荐上报研究成果2-3件,优质课1节,制度研究成果1册,先进个人1名。第二阶段(具体时间为12月份),区教育局在各校展评的基础上,在全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各评选出一至二个典型学校,进行示范展评观摩活动。并对全区有效教学成果进行评比、总结、表彰,对涌现出的好做法、新模式、新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升华,进一步推进全区有效教学向纵深的发展,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阶段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由各学校按照区局文件时段安排,自己负责组织实施。
五、具体要求
(一)克服懈怠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有效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抓管理、抓质量的重要抓手。全区举办这次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是深化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各镇(办)教育组、各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成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搞好展评活动。11月10前各镇(办)教育组、学校将活动安排与有效教学工作总结交区教研室同志处。
(二)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各自特色
今年,区局将分步组织开展系列深化有效教学活动。各校要按照区局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紧密围绕教学管理方式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这两条主线,打造特色校园,培养特色教师,形成特色课堂,不断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申请协商式评价”,是指学校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依据自主制定的发展目标、规划、项目和措施,努力改进,形成一定规模、效益和特色后,在每学年末,向教委相关科室提交书面申请,由教委相关科室人员和有关专家深入学校调研,协商能否进行特色认定,之后通过“走进学校”活动将成果予以展示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形成特色品牌。几年来,平谷区教委共对10 所学校进行了“申请协商式评价”,听课100 余节次,听报告20 余场次,参与干部教师达1600 余人次。
本文仅以对平谷区大兴庄的评价过程为例,简述“申请协商式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学校自评,提出书面申请
竞技体育、花样跳绳是大兴庄中心小学的传统项目,一直在全区保持优势。学区创编花样跳绳50 余种,学校先后被定为区级田径基地、花样跳绳基地,并多次参加市级比赛与表演,取得优异成绩。2003 年,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依据本校师资优势,又确定将书法、绘画项目作为学校特色,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继续规范花样跳绳、书法、绘画教学,并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编写了《竞技体育123》、《花样跳绳》、《书法》和《绘画》等校本教材,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构建了监控评价体系。
区教委小教科在随机视导中,对学校的上述工作给予了肯定,提出了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花样跳绳、书法、绘画教育逐步形成了特色。
2005 年,学校向教委提出了书面申请,提交了全面反映上述情况的主题报告、管理制度、标志性成果(证书和作品),邀请教委予以评价。
二、小教科与小教研联合到校视导
1. 全面了解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
(1)听取学校校长工作汇报。了解学校几年来发挥竞技体育、花样跳绳等传统项目优势的情况、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等,并针对师资保障、课程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课程质量保障措施等实质性问题,与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深入探讨。
(2)对干部、教师、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对副校长、教务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等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不同管理层在制度建设、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在师资培训方面的具体活动内容及效果;了解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设班级文化、改进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以及实施评价、展示、激励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对不同条件的家庭对学生的支持程度进行深入了解。
(3)查阅学校档案资料。如有关校本课程建设的师资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评价奖励制度;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及相应的检查评价记录,学校编印的校本教材等。
(4)验证标志性成果。观看了学校楼道、办公室、教室、展室内的师生优秀作品,验证了学校几年来师生的获奖证书等标志性成果。
总之,通过多种方式,全面获取了学校在发挥花样跳绳、书画特色,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信息。
2. 现场情况反馈
评价组成员对学校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从学生形成性作品的保存,学校建立作品评价、展示、交流机制,各班教室环境布置,寻求家长支持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完善的地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学校对此予以认同,力求进一步改进完善。
3. 认定通过,决定向全区展示成果
评审组经过合议,一致认为学校已形成办学特色,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决定通过“走进学校”的方式, 面向全区展示该校的成果,请学校拿出展示活动方案。
三、专家到校具体协商指导
1. 协商展示方案
学校提出如下想法:在校园内进行百人书画展示,时间可否在次年5 月;为突出校本课程特色,全方位展示校本课程成果,可否区别于已往观摩学科课的安排方式,在展示期间不再安排其他学科课;可否增加学生花样跳绳表演,并对每项展示进行讲解;在教学楼的楼道、办公室、教室安装100 个画框,展示师生作品。评审组对学校提出的申请予以肯定,对校本教材的修订以及展示活动的时间、方式、人数提出了建议,并达成共识。
2. 审定学校主题报告
学校提供了以《以书画教育为突破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舞台》为题的报告。评审组认为, 学校的竞技体育、花样跳绳、书法绘画都已纳入校本课程,为体现全面性,可将报告题目改为《开发艺体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品牌》。针对报告部分标题不清晰、内容有交叉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重点阐述监督、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 巡视学校环境
巡视校园、楼道、班级、办公室环境,提出在环境布置上要有层次性:校园橱窗展示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的图片、学生的高水平作品,楼道内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各班利用室外展板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优秀作品,教室内展示栏每天展示更换学生的新作品;用师生书画作品布置办公室、专用教室,创造浓厚的书画氛围等。
评审组在此之后又多次走进学校,帮助学校完善筹备工作。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农村学生 培养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门课程。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紧密结合各学科课程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我校编订了以培养小学生学习、实践、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校本课程,以期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主题
让我们插上创新的翅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设计、制作、表现能力,让学生尝试对现实生活中物品进行改良,如生产劳动中的工具改造等,培养其敢于设想、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课程背景
秦皇岛市、海港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多次强调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落实。结合农村学生知识视野较为狭窄、思维形式不够灵活、创造性缺乏、实践能力差的实际情况,我校于2007年底申报并承担了河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学、做、创能力的形成与评价研究》,以求科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课程实施
本学期的校本课程已经实施一个学期了,在每一节校本课上,学生收获了许多,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每节课我们从介绍一种创新思维入手,通过一个与其相关的小故事、小知识、小技能引入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展开教学。如在教授二年级综合实践类课程――《多用途的空水瓶》时,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和矿泉水瓶相关的知识:一公吨的塑料瓶要占用5.6立方米的废物堆填空间;54个塑料瓶可以做出一平方米的地毯……这些知识贴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同时易对创新教育产生兴趣。
(一)每课一题,加深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理解。
如四年级语文类课程――《长城》,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请你把一盒蛋糕切成8份,分给8个人,但蛋糕盒里还必须留有一份。你应该怎样做?”对于此类练习题,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开动脑筋,认真思索,有的拿出纸笔勾画涂抹,有的三五成群,讨论验证,他们把解决难题作为课堂中的乐趣。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什么是创新思维,还知道了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二)以原有教材资源形成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
如学习四年级语文类课程――《鸟的天堂》,当学生读到描写画眉鸟时,个别学生问:“鸟都吓得飞进了叶丛,为什么还会兴奋地叫着呢?”对于这一发现,我即时地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自由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他们踊跃质疑提问、敢于批评课文的是与非。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运用了质疑思维。
又如教授六年级艺术类课程――《白雪公主》时,我从欣赏美入手,介绍了《白雪公主》这个脍炙人口的动人童话,让学生欣赏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为了让学生了解美,我展示了Disney公司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设计,示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建立学生对美的直观认知,并引导学生从自然界认识美。这样学生了解到美到处都有,关键在于捕捉。想象是艺术的教育核心,但想象并非胡思乱想。当学生跃跃欲试准备创作时,我要求他们的作业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既有规则又有创新,把握实效性和形成独特的色调。同时,要求以小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为佳。其目的是在有限时间内,着力培养学生共同出谋划策的协同精神。反馈交流是检验教学目标能否达标的重要一环。我让学生根据各组的作业谈创作思路、色彩运用、表现手法、选材等,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在最后的作业讲评中,我激励学生应将其想象思维迁移到其它学科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
(三)利用校本课程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蔬果巧打扮》的课堂上,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合作完成了许多作品。不仅如此,每小组还派代表介绍自己的蔬果小朋友,说出都用到哪些蔬菜和水果,用到了哪些制作方法和辅助材料。有学生这样介绍:“我用苹果做头、用白萝卜做身体,再用牙签把它们连接起来,大头战士基本样子有了,我又在头的两侧插了一根牙签,削一小块土豆插在牙签上,耳朵就做好了,然后把两个绿豆按进苹果里做眼睛,我又在头的后面插了四个牙签,让大头战士更加威武。就这样,一个大头战士就做好了。”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十分认真,其他学生也都精神集中,并给做展示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四)调整抽象的教材内容,使其生活化。
二年级的《观察物体》要求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并要求学生会画对称图形。我们将此项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出示剪纸作品,发现窗花的特点――对称。欣赏窗花剪纸的图片,让学生惊叹于剪纸的艺术世界,充分激起他们对剪纸如何创作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窗花作品。学生的作品既继承了民间剪纸的特点,又创造了自己的不同风格,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五、小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校本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在动手中自悟,在自悟中创新,协同合作的精神伴随集体智慧的凝结而绽放风采。作为一名校本教师的我,在不知不觉中,越发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我相信,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经验的逐步积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将不断强化,校本课程必将取得可喜的硕果,学生的思维必将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脱中菲.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2]郭文良,付翠玲.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农村教育,2006,(9).
一、要抓好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教育的未来。因此抓好学生的管理至关重要。其中抓好学生个性的管理是关键,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自卑心理很严重,更应该注意这方面:
1、 要用尊重和信任去发展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而学生的个性往往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双刃剑”利与弊也许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
我们学校初二班有一个叫程芳的女生,人很聪明,知识面广,在学生当中也很有声望,可是程芳同学的英语成绩很差,一天,程芳没有完成默写的单词作业,班主任王老师让她放学在学校里把作业补上,写着写着,把笔一放逼死我也写不了,结果王老师决定转移阵地说:“我不逼你咱们吃饭去,刚坐下,程芳的话就来了,从平时读的书,谈到天文、地理、在谈到中国传统教育对青年的抹杀,王老师很赞赏她,不但没有批评她而其让她当上班长助理,就这样程芳以后成了班长助理,而且英语成绩也提高了,通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王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要用宽容和理解引导学生的个性
宽容和理解是教师进行矫正教育的工具,也是她们衡量自己教育水平的尺度,对于学生的个性纠偏中,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尊严。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够一味地去批评、去挖苦,而是应该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言行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启发,得到培养。教师就必须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对待学生。
3、要用丰富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个性
校园的活动对激发学生的个性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创设宽松的环境,个性化的教学,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赛,等都可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每年搞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可以全面的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学校应该每学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 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管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关键。
1、 抓实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总目标是: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善自我。总体思路是: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开展的扎实有效,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校长要定期召开校本教研调度会,料及和控制校本教研开展的进度。
“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手机校本训练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作为一个学校,要经常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从教学工作中发展问题,确立研究课题,有计划的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 要及时合理的给教师“充电”
3、 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风气。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工作与学习风气。一定是机制上的问题,一定是没有形成充分激发教师奋发向上的良性机制,当下教师当中学习意识不强不注意自我充电的问题十分普遍。一个不善于充电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怎么能合格呢?因此,作为学校对教师的一个重要管理就是及时合理的给教师“充电”。
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推陈出新,共同成长,学校成立教师论天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活动。
要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考评制度是引导教师发展的最有力的指导棒,学校要充分发挥考评制度的导向动能、引导教师不断发展。在激励教师学习上我们尊重差异不搞“一刀切”。每学期让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各自具体可行的学习成长计划。这种方式虽然增大了考核制度,加大了工作强度却适合教会死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识水平研究领域爱好需求等,在尊重个性激发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乐教师的多样性发展,也为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提供了人才储备。
建立各一催人奋进,争优创先的激励机制。作为学校在内部实行教师职级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水平。授课艺术、教学成绩、可以成果、师生关系等综合评定。分别设立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等级。不同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成就,对应着不同的待遇。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成长,积极发展。谁不想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而良性的机制是激励教师如饥似渴、源源不断地充电的催化器和发动机。
教师教育本是一种职业需要,但是有时却很难落实到位。教师充电的内容应该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因人而异。不宜搞“一刀切”一所学校的教师群体,不只是教龄的长短不一,从教师的基本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教学经验来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教学工作。充什么“电”,实际上有着不同的需求。譬如:初上岗的新教师,怎么也得拿出一至两年的时间,首先学会怎么当教师吧!他们的充电,应该侧重于教师基本功以及对教材的深钻细研和整体把握上。而过了这个时间段,步入了青年教师的行列,至于那些教龄长,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资格较深的教师,结合目前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请他们上指导课或者举办讲座,让他们在“传、帮、带”的过程中自觉充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之,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管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如果真正抓住了学生和老师管理,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用好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好每一位教师生,我想还是能够收到很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