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试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还是对实验作出改进?要不要对过程、现象作出分析?要不要预期实验的结论?
2、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这是实验设计的依据, 不同的实验目的,不同的实验原理,进行设计的思路是不同的。
3、确定实验思路。确定:实验因子是什么?怎样设计对照?等等。
4、设计实验步骤。要注意充分利用题目的条件,如果给出了实验的材料及试剂,那么要注意所给的材料与试剂要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不能用题目条件中没有的材料与试剂;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没有用上,那得考虑实验步骤中是否还有考虑不周之处。
5、检查。看看思路是否合理严密,试剂材料是否多用或少用,表达是否准确。
二、材料分析
高考中的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比较新颖的,通常我们平时不会做到。有的同学一见到材料是新的,没见过,加上材料内容多,就会发怵。其实,这类题一般是高起点,低落点。 解题时注意:
1、通读题目,了解题目的大致内容。
2、带着题目提出的问题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叙述。
3、尽量把材料中的新内容与已学过的知识挂起钩来,许多答案往往得落脚课本知识上的。如2000年高考广东卷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问题,第(1)问“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碱基序列,试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考查的实际上是有关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知识。
4、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新的信息。第(3)问“你认为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什么意义?”答案的4点,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依据。
三、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 开放性试题一般表现为题目条件的开放和试题答案的开放。
但不管怎么开放,题目总会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解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如2000年理科综合卷中,“写出三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限制条件有两个,一是与光合作用相关,二是必须是矿质元素。至于是哪三种?就是开放的了。验证钙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一题,试题提供的实验材料及原理都是限制条件。要求考生必须依据题目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 其次,要从题目提供的条件寻找解答的思路和线索。如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矿质元素,可首先考虑有哪些是矿质元素,然后从中删选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
第三,要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和条件性。最好把不同层次的内容分别列成不同的小点,以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思路。
四、坐标曲线题
坐标曲线题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对曲线表达的生物学含义的表述,;二是对曲线表达含义的解释;三是对曲线所能够说明的问题。
第一种类型:注意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内容,然后根据曲线的特征进行表达。这是最基本的类型。
第二种类型:在明解曲线含义的基础上,对曲线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要注意把落脚点放在课本的知识原理上。
第三种类型:要注意尽量把所要说明的问题说完整。如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的影响的三条曲线,既说明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器官作用的共同的特点,也说明它们的区别。
五、怎样尽量减少在表达上的失分。
1、生物学的专用术语要用准确。
2、尽量用课本术语进行表述。对说明性的表达,常常可以落脚到课本上的结论性叙述上。比如,根对水分和矿质离子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等等。
3、话要说完整。要使别人能看明白,而不仅仅是自己心中知道。比如,为什么说中耕松土有利于促进植物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中耕松土与促进吸收间有如下的因果联系:中耕松土——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促进了根的呼吸作用——为吸收矿质离子提供了交换吸附的离子和能量——促进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回答时应以此为线索组织语言。一般情况下,以写得具体些为好。
对几处易混淆知识的解析
新陈代谢部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但有部分知识很容易引起初学者混淆。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对此做一辨析。
一、 哪些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例题: 将下列细胞转置于质量浓度为0.3mg/ml的蔗糖溶液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
A.口腔上皮细胞 B.根尖分生区细胞 C.干种子 D.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解析: 解此题时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质壁分离,什么是原生质层;其次要明确发生生质壁分离的条件。再次就是能运用上述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的现象。同时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原生质层,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可排除选项B。那么干种子是否能发生质壁分离呢?只要剖析一下,其基本结构和不难发现,其种皮和胚乳是死细胞,死细胞因为原生质层是全透的,不能发生质壁分离。而胚是幼嫩细胞构成,所以可排除C。正确答案是D。
二、 哪些物质属于能源物质
例题 在人体中,下列属于能源物质的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ATP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对此类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帮助学生从能量角度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上述物质在功能上的区别。下面做一比较:ATP——直接能源物质;糖类——主要能源物质;脂肪——重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也可做能源物质。
主要能源物质与直接能源物质有什么区别?糖类所含能量释放出来并不能直接被生命活动利用,而是要转移到高能化合物中才能被利用。高能化合物包括磷酸肌酸和ATP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得靠ATP来转移。可见,糖类与脂肪和蛋白质相比,其属于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生命活动70%的是靠其释放的,所以称主要能源,糖类等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转变为热能外,另部分即通过ADP和Pi合成ATP而转移到ATP或其他高能化合物中。ATP分解所放出的能量,可供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正确答案是A、B、C、D。
三、 如何判断代谢类型
例题: 红螺菌是利用光能将丁酸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其代谢类型是
A 化能自养 B 光能自养 C 化能异养 D 光能异养
变化之一:重视考查基本能力。如31题第(2)小题: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3/64)。本题考查了考生应用遗传规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近几年的安徽高考题理综生物很少考查此类计算题。本题不仅考查了计算,而且考查的是子二代的遗传概率的计算,可以用分枝法,也可以用概率法。
如果考生沉着计算,答案是不难得出的。但本题是理综试卷最后一题中的一个小题,很多考生可能会由于时间紧迫而放弃看似复杂的这一题目的作答,而得不到分。
变化之二:素材情境真实新颖。如第4题选择题,以某种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显微照片为背景对减数分裂进行考查,通过各个时期照片的比较,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间接考查有丝分裂的知识。再如,选择题第6题利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条件反射的建立,在没有任何图表的情况下,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反射、反射弧以及分级调节的理解。
变化之三:问题设置梯度明显。尤其是主观题的设置有梯度,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考生,体现了面向全体考生的新课程理念。如29题第Ⅰ题第(2)小题考查二氧化碳跨膜层数;29题第Ⅱ题第(2)小题考查样方法、竞争关系;第(4)小题考查刚果红染色法等都是基础题,考生基本都能答出来。有些问题,学生只要稍加思考才能答出来,但个别问题难以应答,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最后一个问题的作答(解析见变化之六)。这样就给成绩较好的学生以提高成绩的机会,拉开差距,以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也就是说生物试题想得零分不容易,想得高分也不容易。
变化之四: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的第一个小问题的作答: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题虽然是想考查生物多样性,但从题干形式上看并不明显。再如第30题的第(1)小题: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本题考查了同种神经递质对两种不同的细胞效应不同,根本原因在于靶细胞上受体不同。本题实际是对考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也是较难的一个问题。
变化之五:题干信息明显减少。2014年的理综生物试题改变了以往非选择题的长题干形式,题干都是简单的一句话,如第29题第Ⅰ题: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与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第29题第Ⅱ题: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第30题: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第31题: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试题的题干短,减少了阅读量,让考生心情放松,更容易入题,保障了考生在最后有一定时间解答生物试题。但题干的信息量减少,想从题干中找信息就有点困难了,这种考查形式反而更能体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变化之六:突破常规考查创新。试题素材整体上感觉熟悉,似曾相识,题目看似简单,容易切入,但要准确回答出问题,想得高分却不容易。例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的作答: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生殖隔离)。考生看到“性信息素”很容易就想到信息传递,因为有关键词“两种”,考生容易从信息传递的具体作用方面入手答题,而把答案写成:调节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失分。正确的分析应该是:关键词“两种”、“不同的性信息素”综合考虑。性信息素是一种化学信息,在玉米螟的繁殖季节,用来吸引异性前来,从而完成繁育后代任务的。不同的性信息素不能被另一物种所识别,只能被同种生物的异性个体所识别,因此不同物种之间不会发生基因交流,也就是说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生殖隔离。该题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考查方式与考生的认知习惯和常规思维方式存在偏差,导致部分试题难度增大。这种试题呈现形式改变的启迪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依靠机械训练固化题型、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
变化之七:有效避免死记硬背。例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的作答: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生殖隔离)(解析同上);再如第31题的第(1)小题: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导致香味物质积累。教材中认为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有两种情况:①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血红蛋白正常与否影响红细胞的形态,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②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病例。如果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答题,答案可能写成相关酶不能合成,而正确答案是酶功能缺失导致香味物质积累。本题是考查学生的逆向(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该题其实是有信息可循的,关键词“导致香味物质积累”中的“积累”,因此答案的关键是“a基因纯合,某种酶缺失”。这一题也很好地说明了课本上的知识要记,但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更不能把教材上的内容直接拿来作为答案。高考试题具有选拔性,有思维量,生物并不是“背背书”就能得高分。
变化之八:图表信息前重后轻。选择题图表信息增多,非选择题图表信息减少。选择题以往(2009~2013年)都是2个图表题,今年是4个图表题,分别是第2、3、4、5题;非选择题图表信息减少,29题第Ⅰ小题一个图表。30题一个数据表格:血糖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表格来源于教材必修3课后习题P11拓展题的表格;31题一个坐标图来源于必修2习题P13性状数量柱形图。正因为第30题的表格和第31题的柱形图都是课后习题上的内容,所以复习时不能脱离课本,反而更应该重视课本,包括课后习题都应该认真研读。
变化之九:知识考查角度转变。以往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多数考查的是光照强度这一因素,但2014年考查的是光质(红光和蓝光),也就是教材中提到的光的成分这一因素。光照强度、光的成分、光照时间都属于光照因素的范围,仍然是在考纲要求范围内。关于减数分裂的考查,往年考查的形式多是不同时期模式图,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或者是坐标曲线图,比较染色体或DNA或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2014年以真实的显微照片识图的形式考查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关键词小白鼠实验生物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小白鼠是野生鼷鼠的变种,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种。小白鼠经过人们长期选择,定向培育,已形成许多品种类型。由于小白鼠有着和人类非常类似的基因,生理功能上有许多的相似性,因而成为生命科学实验的模式实验动物,实验小白鼠为生命科学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小白鼠实验作为背景材料,可以开发多方位、多角度的生物试题。
1 神经―体液调节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体液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例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下丘脑的某部位是否为调节体温的中枢,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的某部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相应部位,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将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h,每隔4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指出。
①____;
②____。
(2)若假设成立,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____;符合乙鼠生理状况是______。
(3)若假设成立,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引起小白鼠_______,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还可促进有关腺体的分泌活动,使______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由此可见小白鼠对体温的调节属于_____调节。
参考答案:(1)①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⑦实验要有重复性,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2)BD AC
(3)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神经一体液
2 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
[例2]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若干只健康的、生长状况相同的、同龄雌性幼鼠做的两个实验(见下表,表中①~③处需要你来完成)。其中,实验Ⅰ是探究卵巢能分泌激素A并能促进子宫的发育(表1);实验Ⅱ是探究垂体能分泌激素B并能促进卵巢和子宫的发育(表2)。请回答后面的相关问题。
(1)实验中要选用体重和年龄相当的小鼠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 。
(2)请完成上表中的“①―③”的处理方法: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__;
(3)实验中,激素A和激素B分别最可能是_____、______ 、______ 。(写名称)
参考答案:(1)排除小鼠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①切除卵巢后补充激素A②切除垂体③切除垂体,补充激素B
(3)性激素促性腺激素
3 免疫调节
一般来说,免疫是指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免疫分为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形成的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淋巴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发挥作用(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发挥作用(细胞免疫)。对机体接种某种疫苗,可以诱发机体产生抵抗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
[例3]霍乱弧菌会引起人类患霍乱病,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鲜鱼、贝壳类食物而引起烈性肠道感染,它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导致小肠液过度分泌,严重者上吐下泻,导致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死亡。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长久的免疫力,再感染的较为少见。有研究小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
第一步:取未受感染的体重相同的小鼠3只,标为。1、2、3号,都摘除胸腺并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
第二步:分别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测定并确定没有了免疫力(无抗体产生);
第三步:分别向1、2、3号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新鲜T淋巴细胞液、新鲜B淋巴细胞液、新鲜T淋巴和B淋巴细胞混合液;
第四步:分别向三只小鼠接种等量的霍乱弧菌疫苗;
第五步:在相同条件下饲养20d后,分别测定3只小鼠体内血清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
向健康正常的实验小鼠注射毒性弱霍乱菌苗,这些小鼠感染后没有发病。4d后,对实验小鼠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一段时间后实验小鼠全部正常生活。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检测结果是3号小鼠体内血清抗体含量最多,这说明______ 。
(2)实验一第二步的目的和意义是______ 。
(3)实验二中毒性弱的霍乱菌苗进入小鼠体内作为_______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该过程曾出现图2 (填A或B)所示的现象。
(4)写出与图2B中5的产生有关的所有细胞名称____。
(5)实验二中向实验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后没有发病,但会在实验小鼠体内发生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反应,其中主要的是______ 。
(6)你认为要使实验二更具说服力,应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参考答案:(1)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参与下,小鼠获得的免疫力最强
(2)排除实验动物体内残留的免疫细胞或物质,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3)抗原B
(4)巨噬细胞、T细胞(或活化的辅T细胞)、B细胞(或致敏B细胞)、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5)体内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6)将未经免疫的大小、体质大致一致的小鼠注射等量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
4 细胞增殖
哺乳动物生殖器官(或卵巢)内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有的通过有丝分裂继续生成原始生殖细胞,有的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或卵细胞)。选择恰当的动物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可以观察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例4](2009年山东省高考)小鼠常被用作研究人类遗传病的模式动物。请填充观察小鼠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步骤:
供选材料及试剂:小鼠的肾脏、、肝脏,苏丹Ⅲ染液、醋酸洋红染液、詹纳斯绿B(健那绿)染液,解离固定液。
取材:用_____作实验材料。
制片:①取少量组织低渗处理后,放在_______溶液中,一定时间后轻轻漂洗。
②将漂洗后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____________。
③一定时间后加盖玻片,__________ 。 观察:①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几种不同特征的分裂中期细胞。若它们正常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
②图3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A1和A2的配对情况。
若A1正常,A2发生的改变可能是_____。
参考答案:(小鼠)解离固定液醋酸洋红染色 压片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原细胞缺失
5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S型)和粗糙型(R型)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光滑型的菌株产生荚膜,有毒,在人体内它导致肺炎,在小鼠体中它导致败血症,并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产生荚膜,无毒,在人或动物体内不会导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例5](2008年江苏省高考)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参考答案:D。
6 胚胎工程
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这些技术进一步挖掘动物的繁殖潜力,为优良牲畜的大量繁殖,稀有动物的种族延续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例6](2008年江苏省高考)下面是以小鼠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工作,请分析回答问题。
(1)进行小鼠胚胎工程操作时,首先在光控周期下(光照14h,黑暗10h)饲养成年雌鼠,并注射促性腺激素,目的是____ 。然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卵子,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成熟;并从雄鼠附睾中取出,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 。再在37℃,5%CO2条件下,精卵共同作用4h,冲洗后继续培养。定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的变化,第5天可以看到胚胎发生收缩,细胞间隙扩大,接着胚胎内部出现裂隙,这是胚胎______期开始的标志。
(2)如果体外受精后,在精核与卵核融合之前,用微型吸管吸除雄核,再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作用类似于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细胞),处理后的受精卵可发育成小鼠。这种方法在动物新品种选育中的显著优点是________。
(3)如果将小鼠甲的体细胞核移入小鼠乙的去核卵细胞中,由重组细胞发育成小鼠丙,则小鼠丙的基因来源于______ 。
(4)如果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则外源基因可能随机插入到小鼠受精卵DNA中。这种受精卵有的可发育成转基因小鼠,有的却死亡。请分析因外源基因插入导致受精卵死亡的最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促进排卵(或超数排卵)使获能 囊胚 (21容易获得纯合子并缩短育种时间(3)小鼠甲(体细胞)的核基因和小鼠乙(卵细胞)的细胞质基因 (4)外源基因的插入使受精卵内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7 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去除,或用其他顺序相近基因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现在基因敲除技术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的建立,而最成熟的实验动物是小鼠。基因敲除小鼠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分子基础及诊断治疗的重要实验材料,深入研究基因敲除小鼠在胚胎发育及生命各期的表现,可以得到详细的有关该基因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为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生物效应提供模式。
[例7](2009年重庆市高考)小鼠基因敲除技术获得2007年诺贝尔奖,该技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杂交等手段使小鼠体内的某一基因失去功能,以研究基因在生物个体发育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现有基因型为BB的小鼠,要敲除基因B,可先用体外合成的突变基因b取代正常基因B,使BB细胞改变为Bb细胞,最终培育成为基因敲除小鼠。
(1)基因敲除过程中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利用重组质粒上的____检测,如果被敲除的是小鼠抑癌基因,则可能导致细胞内的_____
被激活,使小鼠细胞发生癌变。
一、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史
直接考查研究方法,是新课程中学生物教学要求在高考中的反映。广东生物单科卷第9题,考查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即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海南理综卷第14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组合考查了“对照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6题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江苏卷第7题考查了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有关知识。天津理综卷第2题涉及著名科学家包括虎克(R.Hooke)、坎农(W.B.Cannon)、摩尔根(T.H.Morgan)和韦尔穆特(I.Wilmut)等的研究成果。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将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各类基础知识融入具体实例中加以考查,这是新课程高考生物学试题的重要特征和命题趋势之一。安徽理综卷第4题和广东理基卷第45题,都引用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有关“水母绿色荧光蛋白”这一内容。前者考查了绿色荧光蛋白在该研究中的主要作用,而后者则是结合此背景材料,考查了对基因表达的检测。广东生物单科卷第4题考查了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中的应用;第32题关于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的人工湿地问题等,体现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强调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关系
使考生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课标的整体要求,理应在高考得到体现。广东生物单科卷第28题借助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考查基因突变和免疫的有关知识;第13题,结合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方面的内容考查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即臭氧层破坏。山东理综卷第5题借助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正确治疗措施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广东生物单科卷第32题联系人工湿地考查了重金属污染问题。天津理综卷第8题涉及到水华等内容。
四、强调图文转换能力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图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要求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新课程高考卷的重要特点。今年广东生物单科卷的必做题(140分)中涉及图表类的题占75分,江苏卷(120分)中有80分的题目涉及图表。宁夏卷必做的4道非选择题中,每道题都涉及图。
五、强调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数学集合;组合;化整为零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基于生产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进行生产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运用数学概念、理论去解决问题,从而化繁为简,掌握本质,融会贯通。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水平会不断提高,创造力会得到发展。
一、用集合思想解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概率
两种遗传病遗传概率的计算一直是教学难点,如果将集合思想引入,并加以Venn图示意,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图甲。当甲病患病几率为m,乙病患病几率为n,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如表1。
二、用组合思想解融合细胞类型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中经常涉及融合细胞的类型,而考查融合细胞的类型时,学生经常会考虑不周全,出现遗漏。
例如:将基因型为Aa的植株花粉和基因型为Bb的植株的花粉,除去细胞壁,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得到多少种基因型不同的两两融合型细胞( ):A.6种 、B.8种、C.10种、D.12种。
分析: Aa基因型植株产生的配子有A、a两种,Bb基因型植株产生的配子有B、b。互相结合的可以是两个同型配子,也可以是两个异型配子。同型配子两两结合形成AA、BB、aa、bb型四种,异型配子结合,能产生Aa、AB、Ab、aB、ab、Bb六种。故合计一共产生4 + 6 = 10种。答案选C。以上若用组合思想考虑异型配子的结合则更简单,即C24 =4×3÷2=6种。推而广之,若有n种细胞发生两两融合,则一共可以产生n + C2n种不同细胞。
三、用化整为零思想解限制酶剪切位点
限制酶切割DNA是考试的热点、难点,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找多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着实不易。如果我们把此类问题想象成线段切割,数形结合,由简入繁,这类问题也不难解决。
例如: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进行剪切,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对不同的DNA序列进行剪切。现以A、B、C三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一6.2kb(1kb即1 000个碱基对)大小的线状DNA进行剪切后,得到的DN段长度如下表所示。请在指定位置画出限制性内切酶A、B、C在此DN段上相应切点的位置,并标明切点之间的距离。
分析:限制酶A、B、C的酶切位点分别是两个、一个和两个。首先最容易的是找B的酶切位点。如图1。
再去找酶A的切点。根据酶A单切产生4.2、1.7、0.3三种片段,A、B同切产生3.5、1.7、0.7、0.3四种片段,推出酶B其实是将酶A单切产生的4.2kb的片段分成了3.5kb和0.7kb的两段。故酶A的切点为:
最后去找C的酶切位点。根据酶C单切产生3.6、1.4、1.2三种片段,B、C同切产生2.6、1.4、1.2、1.0四种片段,推出酶B其实是将酶C单切产生的3.6kb的片段分成了2.0kb和1.0kb的两段。故酶C的切点为:
根据A、C同切产生3.3、1.2、0.9、0.5、0.3四种片段,推出酶A其实是将酶C单切产生的1.4kb的片段分成了0.9kb和0.5kb的两段;将3.6kb的片段分成了3.3kb和0.3kb的两段,据图2否定图4的可能性,而取图3。
现将图2、3综合,酶A、B、C的切点应该为:
总之,在生物科学中借数学之力,可以让教学更便捷、严谨、理性。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5.
[2]编写组.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选修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 注重基础知识考查是不变考试方向。从历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Ⅰ)看,注重基础知识的考试是亘古不变的考试方向,2013年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Ⅰ)同样是聚焦在基础知识上。
(1)从选择题看:1~3题及第5题都是非常基础的内容。如,选择题第1题,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等;第2题主要考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及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第3题主要考察物质跨膜运输中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第5题考察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群落的丰富度、能量流动等。
(2)从简答题看:29题、30题、32题等考察的知识点和设置的问题,除了个别空稍微难一点,其余都是非常基础的。如,29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有机物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基础知识;30题考查了通过血糖调节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基础知识;32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恢复力稳定性和演替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等。
2. 注重能力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1)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察。先从选择题看;如第5题,虽然从知识点分析考的是基础知识,但从内容看综合性很强,从种群密度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到群落丰富度,再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等等。
再从非选择题看:如30题所考察的知识点跨度大、综合性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必修一第四章的内容,而血糖调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的内容,通过葡萄糖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细胞引起血糖浓度的变化把两处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道考题上,很好地测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尤其是选做题,更是综合性考察,过去的选做题(40题)一般来说只考一个章节,如2012年40题就是考查的是基因工程内容,但今年的选做题(40题)考察了专题一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同时还考查了专题3的胚胎工程,综合性强。
(2)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如,选择题第6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正确地理解题意,如果能够把握题目的关键词“验证”,即要求学生回答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时,下列因素对实验影响最小的是什么。
又如,非选择题第31题,一对相对性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学生有较强理解题意能力,正确地理解“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和“偶然发现一只白花植株”的含义,就能正确写出第一题的答案。
(3)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如,选择题的第6题,考查了学生实验材料对实验影响的分析能力,又如第29题考查了设计实验探究思路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根据实验思路正确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能力。
(4)注重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第4题、要能读懂四幅图,第一副是逆转录图解,后三幅是曲线图,学生要从四幅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能选取正确的答案。又如32题,题干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要能够分析表格的内容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回答第二问“恢复力最强的和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什么”,以及第三问“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动物的分层现象将为怎样”。
二、对高三复习新突破的几点建议
1. 让学生自己动手夯实基础知识。第一轮复习要沉下来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的基本内容已经在上新课时学习了一遍。如果还是像上新课一样的教法,恐怕学生认为炒冷饭,有厌倦情绪,影响复习的质量,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夯实基础知识,不仅让学生自己填写学案,整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整理每节、每章的概念图,同时对概念图进行评比,激发整理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2. 让学生写考题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所谓理解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准确地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正确地审题,对题目做出合理的解释、推理,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的理解能力培养局限于做考题训练,学生考后,老师评将试卷,不能激励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做罢考题后,老师先不讲,让学生对答案后,针对错题进行分析,内容包括该题所考的知识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自己理解的误区、今后学习改进措施等,长期坚持,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3. 指导学生把握实验探究的8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复习时要给学生总结出实验探究考题,一般包括的8个环节:目的、原理、材料用具、预测、步骤、结果、分析、结论。
实验(探究)目的是实验探究的方向,是解决探究内问题的指南,必须搞清楚实验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实验探究的原理是实验探究的理论根据和方法,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还是做实验探究考题必须理解实验探究原理,这是做考题的关键;实验探究的材料用具是实验探究的媒介,从实验材料用具中可以找出设计实验步骤的信息;预测主要是用在探究性试验中,预测的结果要与目的相呼应;实验探究的步骤是实验探究8个环节的核心,要学生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采用科学的观测指标,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几材料用具,写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即为实验的现象,(如果在实验室做实验应有9个环节,即在实验结果出来之前还要进行实验),一般实验结果应与实验预测相对照,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要准确;实验分析是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实验结果,当然也对不能产生预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是实验结论即该实验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实验结论是对实验目的的印证,特别要引导学生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前者是实验现象,后者是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
4. 注重图表题和信息给予题的训练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精选训练题时,一方面要注重图标题目的训练,在考题中适当增加生物图表题,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专题讨论总结图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正确的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信息给予题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题干的技巧,即能够迅速找到题干中的题眼,提高获取的题干主要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试题;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55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参考文献:
一、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2015年我区高考采用的是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全国统一考试理综能力测试卷(即新课标全国Ⅱ卷)。其中,生物试题共90分,由第Ⅰ卷的第1―6题(36分)和第Ⅱ卷的必考题第29―32题(共39分)、选考题第39或第40题(15分)构成。与2014年大纲卷总分72分相比,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总分多了18分(其中物理降10分、化学降8分),选择题多了1道题(6分),简答题多了1道选考题(15分),在分值上缩小了与理化学科的差距。
从总体上看,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主干,兼顾模块均衡
试题突出对生物学主干知识及核心概念的考查,尤其注重考查生物考纲中Ⅱ类要求的知识,考查的知识点覆盖了必考内容的11个主题和选修的2个主题,考查了3个必修模块中的21个知识内容、选修1模块中的1个知识内容、选修3模块中的2个知识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原核细胞、生物膜系统、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ATP、细胞呼吸、细胞的衰老与癌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规律、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植物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种群和生态系统、胡萝卜素的提取、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等内容。在覆盖各模块知识的同时,考虑各部分内容的配置比例,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适当考查旁枝知识,其中,遗传与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依然是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考点,赋分分别为22.5分、23.5分、14分,分值仍占较高比例,共达66.7%。
(二)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
试题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对教材核心概念的理解及生物学原理的应用,体现了回归课本、尊重教材、深化基础的命题思想。试题设问得当,指向明确,有专对某一知识的直接设问,也有对跨模块知识的综合测试。如第4题的选项分别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虽然考查的知识目标较多,但都是对教材知识的原本呈现;第6题则直接对猫叫综合征致病机理进行判断,属于对单纯知识的考查,考生作答时更有针对性;第3题以胞吐为载体,以列举的方式考查了抗体、胰液、神经递质的分泌与mRNA运输的区别,选项涉及多个模块、多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第30题围绕甲状腺激素创设简单的情景,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内分泌腺、激素的作用以及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内容全面,综合较高,但是基础性强,均可直接引用教材的原文原句作答;第40题以点突变改造蛋白质的结构来改变其功能为题材,综合考查基因工程、中心法则与蛋白质工程相关的内容,试题设问独到,材料新颖,虽是对教材的延伸,但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总之,立足课本,答题时可使用教材语言直接作答,不仅能有效地检测考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熟悉度和掌握情况,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纠正在学习过程中脱离教材、迷信教辅,通过“题海战术”以及做大量繁、难、偏、怪题来代替复习的错误学习方式,维护教材的权威性。
(三)考查思维,强化严谨表达
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考生强化了在知识理解基础上进行语言描述和表达的能力考查。2015年高考生物考纲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是“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对“获取信息的能力”的要求是“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因此,用一句话描述一个核心概念或陈述一个生物学原理,成为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着重考查的能力。例如,第29题以反义基因抑制X基因和Y基因的表达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为背景,创设全新情境,通过相关设问,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番茄果实较早成熟的原因。在表述原因时,考生既要准确地陈述试题数据信息与果实成熟的相关性,又要说明乙烯对果实成熟的作用,要求考生具备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课外材料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第32题以祖孙三代为背景,考查一对等位基因在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遗传方式的差异,考生必须在利用原有材料理清世代关系的基础上,于限定的条件下分析基因的来龙去脉,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求亲子代关系清晰,逻辑链清楚。试题材料平实,但设问的角度新颖,测试的能力较多,考查了考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理解材料、推理判断及分析运用的能力。
(四)体现素养,渗透学科思想
试题从细胞到生态系统,对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和遗传等进行了考查,体现了生命系统富有层次,层层相依,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思想。第1、29、31题分别从细胞、个体、群体三个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考查考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体现了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第30题提供了某生态系统的总面积250 km2及乙种动物某次调查的种群数量为550头等资料,要求考生计算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要想正确表示种群密度,考生必须概念清晰、表述准确,同时注意数值与单位的统一。对种群密度的考查,能测试出考生的审题技巧以及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可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用单位和数值准确表达概念、含义的学科素养。第40题从蛋白质的功能出发,设计蛋白质的结构,推测氨基酸的序列,进而获得控制该蛋白质的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渗透了生物学科“结构决定功能”的学科思想。
(五)联系实际,关注学科前沿
试题注重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学科特点,彰显了学科的内在价值。例如第5题通过对特异性免疫的考查,引导考生关注病毒与人体健康;第32题透过一个普通家庭中祖孙三代基因来源,让考生通过分析血缘关系的建立强化家庭观念;第39题以常见的蔬菜胡萝卜为题材,通过β-胡萝卜素可转变为维生素A来预防夜盲症等知识,引导考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问题。
试题在联系实际的同时,也关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例如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的发现者,今年高考试题的第2题便用端粒酶知识创设新情景,通过端粒酶的本质、端粒的位置及其与细胞分裂的关系,考查考生对DNA、RNA、染色体、细菌等知识的理解,测试考生在新情景下获取信息、理解材料、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在重视核心概念的同时适当关注教材中知识的延伸和扩展。1990年,科学家把不需要的基因的反义链塞到蛋白质合成机制内,发现其可以干预合成过程,防止不需要的蛋白质出现,反义DNA(即反义基因)的作用由此被发现。英国科学家利用反义基因延缓了番茄的成熟,使西红柿成熟后不软化,便于运输和贮存。第29题基于这一知识背景设计了以反义基因为变量的实验探究,信息浅显易明,结果直观易析,考查了考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立足教材,关注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生产问题。第40题围绕蛋白的改造设计了与蛋白质工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涉及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中心法则等,考查了考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涉及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生物学问题及新进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考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我们以第29、32题为例,以点辐面分析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失误的原因。
(一)第29题答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笔者从阅卷组的相关数据获知,近6%的考生该题得0分,较多考生得分集中在7―10分之间,仅有极少数考生得满分。考生中出现答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有:
1.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对题意理解不清。从该题的材料中可获知,A组果实含有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X、Y,B组反义基因X抑制了X基因表达从而导致乙烯含量降低,综合A、B组可以解答第(1)小题。但是,考生没有能够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以致失分。失分有几种情况:一是完全没有得分;二是第一个空只答X或Y基因;三是第二个空只答X、Y、X和反义X基因;四是第二个空答X、Y、反义X基因、反义Y基因。
2.对实验变量的分析不准,实验素养不高。分析A、B、C三组实验的因变量,可以发现A组(对照)的乙烯释放量正常、B组的乙烯释放量很低、C组的乙烯释放量为0,将B组与A组比较可发现X基因与乙烯的含量有关,C组与A组比较可发现Y基因与乙烯的含量有关。综上所述,可知道A、B、C三组实验的自变量,即A组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Y,而B组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Y和反义X基因。对此,从考卷中可以看出,多数考生实验素养不高,因此不能分析到位,以致答题错误。
3.回答问题时表述不全,习惯不好。不能用乙烯功能进行解释,而只是通过实验分析乙烯含量高低来回答问题,因此被扣分。
4.生物术语描述错误,态度欠严谨。“乙烯”的“烯”字错写为“稀”“希”等,因此被扣分。
(二)第32题答题错误原因分析
本题对逻辑思维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答案较开放,得分率比较低,近14%的考生得0分,得分在5分及以下的考生超过50%,得满分的考生几乎为0。考生出现答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路不清,方法不对。解题时应先确立祖孙三代的关系网,采用逆推法,由孙代往上推,很快便能确定基因的来源。如第1小题中,由女孩基因型AA可推知父、母各至少含有一个A基因,但是父亲的A可能来自女孩的祖父或祖母,而母亲的A可能来自女孩的外祖父或外祖母。但是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喜欢从祖辈往下分析,影响了表达的逻辑性。有的考生只分析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丢分,如只写出女孩和父母的基因传递关系,没有推理出父母和祖辈的基因传递关系;写出父母与女孩的基因传递关系后,只写出父亲与祖父母的基因传递关系或母亲与外祖父母的基因传递关系。而第2小题中只回答祖辈XA基因与父辈的传递关系或只回答女孩和父亲的XA基因传递关系。
2.表述不清。由女孩的基因型AA推理到父母的基因型时,表达模糊,指向不明确,如有的考生答“不能确定,因为祖辈四人的基因型都是一样的,不能确定到底谁给”。
三、2016年复习备考建议
(一)立足化学考纲,读透教材
化学考纲是基于新课标制定的备考引领性文件,是专门为考试命题而设置的能力考查要求。教师在备考时应对化学考纲进行细化,设计表格让知识点细化明晰,力争在高考之前能够训练所有细化的知识点。而教材是落实化学考纲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新课标全国Ⅱ卷也多以教材中的内容为背景对考生进行考查,如今年的第2题直接来自于人教版《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第122页中关于细胞衰老原因的陈述,第6题直接来自于人教版《必修二 遗传与变异》第85页中关于猫叫综合征的陈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回归教材,并帮助学生分析教材,引导学生熟读教材。
(二)夯实基础,注重联系
不管高考生物试题如何变化,题目如何推陈出新,终究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所以夯实基础是高考复习备考中的关键起点,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精准教学。要引导学生透彻、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如今年的第30题旨在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但是许多考生却将激素调节混同于体液调节,对激素调节的特点懵懵懂懂,答题时出现了混淆。
2.经典试题训练。经典试题可能是一些高考试题,也可能是经过教师自己锤炼出来的优秀试题,这些试题对学生掌握知识具有重要帮助。教师要多搜集、积累经典试题,并利用经典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力争训练一个经典试题便让学生掌握一类知识。打好基础后,还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理清脉络,抓住主干,构建网络,如将一个单元的主干知识通过一条主线构建单元内知识概念图,再根据不同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归纳成知识网络。
(三)建构模型,提升能力
今年试题的第32题得分率比较低,其重要原因在于考生不能将试题中的各种有效信息进行模型建构。如果考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建构起本试题的模型,将对快速、准确解答本试题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应在高考复习备考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建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提升能力。高中生物学的模型大致有三类: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建构有丝分裂过程的模型图;概念模型是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并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将原本零碎的生物学知识归纳到一起以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物学系统或其性质的数学形式,如建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的模型。
(四)逻辑表达,多练常考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理综生物试题,每年总会出现一两道考查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试题,此类题得分率通常较低,许多学生不能够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概念、原理、规律进行描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差,二是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过程的完整性、严密性与思维有着正相关性,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能有效考查学生掌握和使用准确生物学原理、概念的程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实际上,以原因分析为载体的语言表达有效地发挥了考查理解、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等多种能力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选拔的目的。要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经常性、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
首先,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说”。可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再相机引导他们用生物学语言表述生物现象,使之逐渐“会说”“能说”,在“说”的过程中注重规范用字、词、句。
其次,平时作业、月考、段考、期考命题时,要适当设计几道相关试题,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学生按试卷要求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及明确的结论性语言答题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关注前沿,开阔视野
新课标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新课程中添加了一些科学前沿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今年的试题中也有两道试题(第2、29题)考查了这方面的内容,学生颇难应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相关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六)选考题目,毋须犹豫
一、生物信息题的类型
高考试题常用的信息题主要有图形和图表两类:第一类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图,其表现形式有实物图、模式图和示意图,一般不会和教材中的插图完全一样,而内容一般源于课本又远于课本。第二类是表示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从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和结果,或者是某生物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图形和图表,其形式包括数据表格、坐标曲线、柱形直方图等。
二、解答生物信息题方法
(一)图表题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析图。对教材中出现的图形、表格要认真分析,找出其与书本知识及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或变形图)与细胞质中各种细胞器功能的关系;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形与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数量关系。
2.信息转换。联想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把图像信息转换成文字或数据信息,或把文字数据信息转换成图表、图像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
3.关注图表、图像中的关键点,挖掘出隐含条件。关键点即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句等。隐含条件往往是考生容易忽视的内容。有些错误信息的获得,就是因为不能做到这一点,造成了解题的失败。只有捕捉到信息,才能处理信息,从而运用正确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例1.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DNA数目是多少?
解析:本题的关键点是“细胞中的DNA数目”,我们知道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分布,而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中。因此应该是大于92条。
例2.在无碘水中用无碘食物饲养蝌蚪,最可能的结果是
A.蝌蚪不能发育成青蛙
B.蝌蚪发育成甲状腺肿大的青蛙
C.蝌蚪发育成正常青蛙
D.蝌蚪立即死亡
解析:提供信息“无碘水中用无碘食物”联想到;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动物个体发育的功能,故选A。
(二)两类特殊信息题――坐标曲线和表格
1.坐标曲线图
坐标曲线是生物试题中的最常见图形,它能通过曲线的变化,揭示生命现象与某些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或反映某项生理指标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解答时应先从坐标轴入手,理解横、纵轴表示的含义,分析曲线时应从点到线,抓住他们的本质寻找他们的异同点,再将图中反应的信息与课本知识结合来解题。解答坐标曲线图的关键是识图、析图。
(1)识图,识图的关键是“三看法”:一看坐标轴即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数量单位是多少?清楚两者间的变量关系。二看曲线的变化趋势:①上升(直线上升、逐渐上升?)②下降(直线下降、逐渐下降?)③保持稳定?④先上升后下降?三看关键点:①曲线的起点、终点?②曲线和横轴的交叉点、与纵轴的交叉点、两曲线相交的交点;③曲线的顶点、转折点、最低点等。
(2)析图,在识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分析纵、横坐标轴的生物含义,找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曲线的各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找出多条曲线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各关键点(起点、终点、转折点、交点、顶点、最低点)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例如,已知,葡萄糖在乳酸菌的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乳酸(C3H6O3)。
(1)图中能够说明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和短跑结束后血液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2)人体剧烈运动后,往往会感到肌肉酸痛,其原因是肌肉中
。
解析: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供能,故血液乳酸浓度上升,短跑结束后血液乳酸逐渐下降,肌肉酸痛是由于乳酸过多积累。故:(1)C (2)无氧呼吸中乳酸过多
2.表格
表格题是生物试卷中的必有题,任何表格均由行和列组成,行是表格的主体内容,列则是表格所反应的项目,多数表格附有标题,标题是表格内容的简要说明,是表格的主题,因此解答表格题要从标题开始,理顺行和列间的相关性,用比较大小、数据转换成图线等方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分析表格行和列代表的意义。
(2)弄清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规律(上升、下降)。
(3)注意特殊数据(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尤其是0),想清道理。
(4)分析产生结果的原因。
例如,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I、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足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解析:I培养基缺乏氮源,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即为固氮微生物,Ⅱ培养基缺乏炭源,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乙是自养微生物。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解题能力 培养对策
高中生物在高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并且许多知识在理解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在学习和解题中都存在许多问题。笔者通过大量研究,在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试题的解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策略。
一、夯实基础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在高中生物学习与解题中基础知识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想要提高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解题能力,先决条件就是掌握好基础知识。
二、完善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学习是一个理解参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基于学生原有知识认知结构,然后通过对新知识的融合、思考,然后达到理解消化,最后才可以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所以在构建新的知识认知结构之前,必然深入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一道题翻来覆去地讲但学生还是一错再错,没有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错误找出来。所以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将其中错误的认知检索出来加以纠正,最后将新的知识融入其中,逐渐构架起新的知识结构。
三、提高高中生生物解题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获取的,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生物解题能力,必然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研究总结,笔者得出以下可行策略。
(一)避免思维定势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时常会遇见一些反复操练过的相似题型。抑或某些习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都是教材中一些较基础的知识点,但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出题者往往会做出一定的改动,这样的习题考查的即是学生的观察力和细心程度。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警惕意识和创新意识,否则面临这类型题目时,容易由于粗心大意在审题上出现纰漏,或者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凭经验办事。这样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二)理清知识脉络避免含混不清
高中生物知识在理解过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许多试题就是利用生物知识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题干中的信息,如果学生稍有马虎大意,就会陷入出题者设计的陷阱而弄错解题方向,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对试题做出正确的解答。鉴于此,避免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混淆,首先应该培养起学生排除试题中混淆概念的意识,此外还应该要求学生解题时足够细心,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类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是多少( )
A.23个
B.23-26个
C.大于46个
D.46个
这是一道典型的容易混淆概念的题目,生物试题中这样类型的题目不胜枚举。此题的解答,首先就要落脚于DNA与染色体的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就有可能导致试题的解答出现错误。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试题,通常会选择D答案,但是通过深入分析,答案显然不是D。这是由于学生将DNA与染色体的概念混淆了,人类一个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的确是46个,但是DNA除了依附在染色体上携带遗传基因的分子,还同时在线粒体上存在。由此可见,概念的混淆为学生的解题过程平添了许多麻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尽可能避免这样的窘况。
(三)排除迷惑条件
在许多试题中,题干中的条件对解题并没有什么用处,相反却是一种误导学生的错误信息,这显然对学生解题是不利的。但是从出题者的角度来看,出这样的题目其目的只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审题能力而已,由此来说在出题过程中设定一些陷阱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解答这样题型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保持细心,找出并排除那些对解题不利的迷惑条件。
例:学校组织的生物实验活动中,为了检验胚芽鞘的向光性,于是就找来了一份燕麦胚芽鞘,实验小组将其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并放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胚芽鞘将( )
A.向左侧弯曲
B.不弯曲
C.向右侧弯曲
D.无规律弯曲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道题中设有一个较明显的迷惑条件。这个条件即是提干中的“在暗室从左侧光照”,这就误导学生从向光性的角度解答这道题目。但这明显是多此一举的,因此我们从最后问题入手看,只要学生基础较好基本可以不假思索地得出答案,因为胚芽鞘是不会向光弯曲的,也就是说这样类型的题目在题干中往往会有一些与解题无关,甚至是误导解题的条件,学生在解题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避免被误导信息迷惑。
(四)找出隐藏条件
所谓的隐藏条件指的是与题干中条件相关联的一些需要学生深入挖掘的条件,这样的条件通常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找出隐藏条件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排除上文所述的迷惑条件的干扰,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网络,可以更具题干中已知条件,通过联想在脑海中检索出有利于解题的相关知识。
例:人类的一个卵细胞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
在该题目中的题干信息中,显然开头的信息是无用的甚至是具有迷惑性的。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人具有染色体的细胞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具有遗传因子的物质。由此可见,此题中关于卵细胞的染色体数这个信息是为了混淆视听。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解答就会得到错误的答案,因为根据生物细胞基础知识我们知道,人类的红细胞中是不存在细胞核的,换言之也就没有所谓的染色体了。通过对例题的分析,不难发现许多生物试题中,出题者会刻意隐藏一些对解题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中善于挖掘题中的隐藏条件。
(五)找到关键词、词组
通过对生物一些典型例题的研究,不难发现许多试题的题干或者供选答案中使用的词语并非是生物学中的专业术语。但是如果在解题中不能精准地从一大堆贫乏的词汇中找出与解题相关的关键词语,那么在解题中也很难找到相匹配的正确答案。
例: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能量直接来源是( )
A.葡萄糖的分解
B.脂肪的分解
C.肌糖原的分解
D.ATP的水解
通过分析可以找出此题的关键词是“直接来源”,诚然它的确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根据分析所供选择的答案可以看出,它们都有可以作为人类活动的来源。那么解题的关键就落在关键词“直接来源”上,正是有它作为题目的约束条件,那么才有相对正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一、密切关注高考中生物试题的变化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在依据考纲和课标、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应不断关注高考试题的变化,特别是现今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各省区新旧课程高考同时进行的时期,各省区命题自不断扩大,各考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高三教师要把握高考脉搏,跟上时代步伐。近几年高考试题在以下几方面都有所改进:
1.理念方面
在高考命题理念上明显向新课标过渡,特别是广东、海南等省作为率先进行新课改高考的地区,新课程中倡导的“提高生物学素养”“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等理念,在试题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因而高三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新的课程理念,教学中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考查。
2.内容方面
已往的高考试题多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记忆的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再现,对学生能力考查较少。近几年高考试题转向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知识理解及在生产实践应用方面试题比重增大。如2007年全国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对生长素浓度的确定实验,联系生产实践,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3.能力方面
近几年高考加大了对图表、实验装置、实验记录结果等一系列信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2008年实验题考查形式虽有所改变,但仍是考查能力。
二、高三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
全方位覆盖知识点,注重双基。夯实基础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根本。为了扎实基础,在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首先,通读教材,然后精读各知识点,包括文字插图、小资料等。第二,熟记概念、原理及关键的生物学术语,如一些专有的名词、结论性术语等,学生都应准确无误地掌握,并注重训练学生养成用生物学术语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第三,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基础题,突出中档题,同时注意对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考查点的把握。
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提高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以主干知识为重点,集中对相关知识和典型习题进行总结、归纳,逐步形成牢固的网络化知识框架体系,并适度进行发散和辐射,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突出主干是适应高考要求的必然。近几年高考中对细胞、代谢、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及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主干考查较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吃透主干知识,并在选例题、习题上下工夫,以突出重点。同时,其他方面知识也不容忽视。
3.重视提高以探究能力为主的能力培养
实验题可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图表识别和计算能力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实验内容应给予充分重视,重点对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发挥创造力,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4.重视图表类试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收集各种图表类习题,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生物图表主要有直方图、模式图、结构图、装置图、流程图等,这些图表是生物学信息的载体,因此,解题前必须读懂图表的信息含义,然后才能正确解答。在平时应注意训练学生分析图,找出图中隐含的条件,明确图像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寻找正确答题的思路,最后实现图表和问题的转换。
5.习题训练
习题的选择对提高学生成绩非常关键,采用低级的题海战术,不加取舍,讲得多,练得多,思考少,交流少,必然会导致复习效率低,效果差。因此,教师应精心挑选练习题,突出重点难点,同时兼顾知识点全面,题型新颖,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同时,严格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传授答题技巧,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成绩。
关键词 解题方法 审题技巧 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在生物试题中有相当多的难题。这些试题难就难在其中存在着障碍,障碍将会随着解题步骤的展开而呈现出来。试题中有障碍,就应该有相应的排障方法,即解题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试题提高表达的准确率,还得熟悉正确的解题程序,学会并运用一般的解题方法。
1 避免思维定势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出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接触过的某些提法稍作更动后列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势的错误。
【例1】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和氧 D. 氨基酸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由于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之一;二氧化碳和氧需借助组织液和血浆的运输才能实现在组织液、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换。因此,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学生往往粗心大意误选C。
参考答案:A。
2 排除迷惑条件
有的试题中列出的条件不采用则罢,用了反而容易使解题误入歧途,得出不正确的答案。这类条件就叫做迷惑条件。“排除迷惑条件”就是指在审题时,认真仔细地将题干中的迷惑条件找到,并予以舍弃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2】 排出人体代谢产物的器官主要是( )
① 肺 ② 肾脏 ③ 汗腺 ④ 大肠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大肠内的大多数物质不是代谢产物。汗腺并不是始终分泌汗液,若分泌只是一小部分代谢产物。大部分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CO2通过肺排出,因此,肺和肾脏是排出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这里大肠和汗腺是迷惑条件。
参考答案:B。
3 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择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有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3】 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为( )
A. 23个 B. 23—26个
C. 大于46个 D. 46个
解析:有很多学生选错了D项作为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将DNA等同于了染色体。实际上,DNA除了染色体上含有以外,线粒体中也有。
参考答案:C。
4 找出隐藏条件
“找出隐藏条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试题时,既要注意发现题干中列出的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予以排除;又要善于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的一种审题方法。需要用“找出隐藏条件”审题的试题与需要用“排除迷惑条件”审题的试题的区别。
【例4】 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条?
解析:该试题题干中“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是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用这一条件来推算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只能得出错误答案。“人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识点,是在审题时应该发掘出来的藏而不露的条件。
参考答案:0条。
5 简化已知条件
有些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表述已知条件的试题,或因篇幅较长,或因条件繁杂,在审题时,特别是在考试审题时,由于紧张或急切,往往阅读到题干的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对此类试题,如果不解决审题的方法问题,是很难审明题意的。当遇到这类试题时,在审题时需要对已知条件作必要的简化。
【例5】 经研究发现,将体外培养的牛的早期胚胎组织用显微技术分割成若干份,再分别移入不同母牛子宫内,结果这些母牛均产了性状几乎完全相同的小牛犊;如果在体外培养高等动物成熟的胚胎细胞,这些细胞仅能分化成有限的细胞类型或特定的组织;著名的克降羊“多利”是将甲羊的乳腺细胞核取出,移入乙羊的去核卵细胞内,再将此融合细胞移入丙羊的子宫内最终发育成“多利”。以上事实表明( )
A. 高等动物的所有胚胎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因此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B. 高等动物的成熟胚胎细胞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但全能性的表达受到限制
C. 在适宜的条件下,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仍然能表达全能性
D. 动物克隆技术的成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只要保持完整性就能表达全能性
解析:对于高等动物来说,具早期胚胎细胞、成熟胚胎细胞、成熟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得到的,因此它们都与受精卵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即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部遗传物质。只有受精卵及早期的胚胎细胞才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随着胚胎发育的进一步进行,所有细胞都逐渐失去了发育成个体的能力,全能性受到限制。本题最关键最简化的题意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在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可以表达全能性,而细胞的完整性与其无直接关系。
参考答案:B。
6 找到简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