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项目

投资项目

时间:2023-05-30 09:0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投资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投资项目

第1篇

企业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以现金流量为定量基础的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动态评价指标在项目经济评价中的推广应用,弥补了静态评价指标的局限性。但由于投资项目涉及的时间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因此在项目可行性评价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是动态指标的动态运用。文章通过案例说明:在投资项目净现值的计算中,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测算都应该进行及时修正,才能提高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地避免投资风险。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企业基础管理、市场调研和预测、国内国际经济信息的掌握等都是影响项目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投资项目动态经济分析

投资,是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广泛的经济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投资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根本途径;对于企业来说,投资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手段。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实施的,投资项目一般都具投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不可逆等特点,一旦失误,将给投资主体造成无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投资失误是吞噬人类财富的最大黑洞"。因此,投资者和经营者都十分重视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分析。可以说,在确定投资方向之后,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决定项目命运的关键,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在常规论证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将对投资项目动态经济分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价,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来进行的。常用的经济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为静态评价指标,这类指标比较简单,可操作性较强,容易被企业经营者理解和运用,在实际中用得比较广泛。如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但由于此类指标均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而影响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常会对投资决策带来负面影响。另一类为动态评价指标,这类指标由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并运用了贴现技术而使其科学性大大增强,已成为现财学的立论基础,并在我国企业财务决策的实践中被推广使用。常用的动态评价指标有: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等。动态评价指标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静态评价指标的不足。企业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为了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中多几分胜算。为了在实践中达到这个目标,仅用动态指标替代或补充静态指标是不够的,动态指标还必须动态运用。即:必须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信息、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动态指标的测算和评价。所以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绝不仅是简单地找几个数字按指标的计算公式套进去一算,便根据计算结果作出项目好坏取舍的结论,而应该以动态的观念、动态的方法来对待所用的每一个数据。这就要求决策者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从更深的层面来考虑问题。

一、项目现金流量的动态测算

投资项目的动态经济评价都是基于项目现金流量来测算的。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项目寿命终结一般都要经过较长的投资和收益期。项目的现金流量根据发生的时间阶段不同分为初始流量、营业流量和终结流量三部分。其中,初始流量因其发生的时间阶段比较前,一般在估测时偏差较小;终结流量虽发生的时间阶段较远,但其现金流量较小,贴现后对整个项目的影响不大;关键在于营业流量的测算。营业流量也称营业净流量,它是项目建成后在漫长的收益期内的现金流入量扣除现金流出量之后的净额,是按计息期分期测算的。从经济分析来说,要求项目收益期的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能完全弥补投资额的现值,并有余额,才是可行的项目。若以一年为一个计息期,某项目的收益期为十年的话,那么每年的营业净流量预测值与未来的实际情况差异过大,就会使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年营业净流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年营业流量=年营业收入×(1-所得税率)-年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年折旧×所得税率

从这个公式来看,每年的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折旧额、所得税都是影响营业流量的直接因素。其中折旧和所得税率变动较小,收入和付现成本却是受企业和市场众多因素的影响而随时变动的。如果不能用动态的观念和动态的方法来测算,就无法得到可靠的评价。

例:某投资项目初始投资为380万元,当年投资当年收益,第一年只能完成设计能力的一半产量。项目寿命期为五年,五年后估计可收回固定资产残值等终结流量40万元。企业提供的资料表明,自第二年达到设计能力后,每年的营业收入可达3200万元,每年的付现成本为2840万元(含流转税费),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成本为每年60万元,所得税率为33%;若取贴现率为15%,则该项目的净现值(NPV)为381万元。以NPV是否大于零为项目的取舍标准,项目是可行的。计算见表一、表二:

表一:营业净流量计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营业收入16003200320032003200

减:付现成本14502840284028402840

折旧和摊销3060606060

税前利润120300300300300

减:所得税40100100100100

税后利润80200200200200

营业净流量110260260260260

表二:现金流量及净现值计算表

项目筹建期收益期

第一年初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第五年末净现值

初始投资(万元)-380

营业净流量(万元)110260260260260

终结流量(万元)40

现金流量合计(万元)-380110260260260300

折现系数(i=15%)10.86960.75610.65750.5718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196.586170.95148.668149.16381.02

但实际上在投资后的五年内,营业收入和付现成本是绝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在长达五年甚至十年的项目收益期内,很多因素都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该项目的付现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85%左右,原材料价格或原材料消耗水平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最为敏感的因素,原材料成本略有上升,对营业净流量将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有可能使NPV发生逆转而导致整个项目投资失败。

假如该项目在运行的第二年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上涨了10%,使当年的营业净流量从原来估算的260万元下跌为100万元;第三年由于市场上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产品,使产品销售价格下挫5%,又使当年营业净流量下跌为-40万元;第四年企业采取各种促销手段,使销售量增长,又使营业收入回复到第二年的水平,并且通过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消化因促销而加大的销售费用对成本的负影响,使付现成本不再继续高升,在亏损一年后即扭亏为盈,第四、第五年均保持税前利润60万元的水平。

通过表三、表四的计算,结果是:考虑到收益期内收入和成本的变化后,该项目的NPV为-90万元。也就是说,企业在经过努力,尽力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后,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仍是不容乐观的。这种情况是非常现实的。

表三:营业净流量计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

营业收入16003200304032003200

减:付现成本14503080308030803080

折旧和摊销3060606060

税前利润12060-1006060

减:所得税4020007

税后利润8040-1006053

营业净流量110100-40120113

表四:现金流量及净现值计算表

项目筹建期收益期

第一年初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第五年末净现值

初始投资(万元)-380

营业净流量(万元)110100-40120113

终结流量(万元)40

现金流量合计(万元)-380110100-40120153

折现系数(i=15%)10.86960.75610.65750.57180.4972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75.61-26.368.61676.0716-90.35

当然,实践中完全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企业的经营形势向着收入增加成本降低的方向变化,使一些原来认为不可行的项目实际上却有利可图。但是,从会计学的"谨慎性"原则来说,做财务预算时应该把收入尽可能估计得保守些,而把成本费用尽可能地预算得全面充分些,以最大可能地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年度财务预算尚且如此,对于长期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来说,就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才有可能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项目贴现率的动态估计

在采用贴现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评价时,贴现率的估计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十分重要的问题。贴现率的选用本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必须予以考虑。首先,从质的方面考虑:实践中常用的贴现率一般有三种:一是采用银行贷款平均利率作为贴现率,这是投资项目获利水平的下限标准;二是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贴现率,体现了本行业投资利润率的标准。若低于这一标准,即使投资项目不亏本,也会使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三是以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为贴现率,说明项目的资金利润率若不能高于企业的资金成本,实际上是无利可图的。因此,在采用内含报酬率作为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时,常用这三类利率指标作为基准指标与项目的内含报酬率进行对照比较。其次,从量的方面考虑,在项目现金流量相同的前提下,贴现率的不同会给经济评价带来相反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选用的贴现率偏高,会使项目的净现值偏低,反之则反。

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时,不论选哪一种贴现率指标进行贴现计算,在贴现率的量化上,都不能在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内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宏观和微观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贴现率对投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分析。这样做的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但唯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分析和评价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假定上述例子中,原来是采用企业近年的平均资金成本15%作为投资项目的贴现率,经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财经政策、行业相关政策及企业运行情况的预测和分析,专家认为在今后的几年内国家将继续维持积极财政政策,银行贷款利率仍维持较低水平,同时由于企业进行再投资近年内对股利分配政策会有一定影响,使企业资金的平均成本有所降低;项目后期(第四、五年)估计资金成本又有一定幅度的回升。经过分段计算的项目净现值为-64万元。计算见表五。

这一结果比原来不考虑贴现率变动的情况,净现值增加了26万元。虽然结果仍然未达到可行方案的标准,但考虑到贴现率的变动,并将它运用到经济评价中去,显然比在一个长达多年的时期内始终采用同一贴现率的思路要进了一大步。对于投资额更大、寿命周期更长的投资项目,假如不考虑贴现率的变动,那么项目经济评价的质量是不可信的。

表五:现金流量及净现值计算表

项目筹建期收益期

第一年初第一年末第二年末第三年末第四年末第五年末净现值

初始投资(万元)-380

营业净流量(万元)110100-40120113

终结流量(万元)40

现金流量合计(万元)-380110100-40120153

估计贴现率%158121212

折现系数10.86960.85730.71180.63550.5674

流量现值(万元)-38095.65685.73-28.47276.2686.8122-64.01

三、实践中影响动态估计的重要因素

从理论上讲,上述问题都不难理解,然而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实践中要真正达到这样的要求,难度还是很大的。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来说,投资项目的成败往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动态估计的各种因素,准备各种对策,尽可能提高项目经济评价的可靠性,从根本上避免投资失误。

1、企业内部历史资料的真实积累是投资项目动态经济评价的基本前提。

企业为求发展而进行项目投资,其经济可行性评价最为根本的依据是企业的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积累又靠企业日常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改制后,决策者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之根本,而不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基础管理的好坏决定着历史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历史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又直接影响投资项目能否正确决策,进而影响企业能否把握发展机遇。在这个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果说,要求企业对投资项目在今后若干年内的经济运行状态作出精确度很高的预测是一种苛求的话,那么要求企业对以往的经营状况作出准确无误的定量描述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起码的要求。因此,狠抓基础管理,确保历史资料的真实性,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

2、准确把握市场命脉是投资项目动态经济评价的基本要求。

市场给企业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企业在市场中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拼搏求胜。可以说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企业对自身植根的这片土壤的了解程度便成为企业能否取胜的关键。我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对市场的了解仍然处于起步状态:他们掌握的市场情况从范围上看是狭窄的,从时间上看是以往的,从来源上看是源自于自身的感受。这就决定了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小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要在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方面加大投入。从市场调研的范围来说,不仅要调研分析同类产品市场,还要考虑相关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市场情况;从市场调研的时间来说,既要了解市场的过去和现状,更要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方法搜集动态的市场信息;从调研和预测的方法上说,要用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动态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运用。这样,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时,才能科学、客观、准确地测算项目未来的收入、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经济评价。

3、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调控手段是影响投资项目动态评价的基本因素。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变动,利率、汇率、大宗物资指导性价格等经济调控手段的利用和变动,都是企业无法驾驭的,却又是与企业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决策层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了解经济调控手段的变动规律,掌握宏观经济周期及产品寿命周期等经济知识,把握相关资源价格变动和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一般规律。唯有如此,企业才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准确地选定适用的贴现率进行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动态评价。

4、对国内外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是投资项目动态评价的基本保证。

第2篇

 

关键词:财政投资;待摊投资;评审

财政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评审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评审、设备投资评审、待摊投资评审和其他投资评审等几部分。由于待摊投资核算内容比较纷杂,在评审实务中,经常发现诸如费用超标准、不应计入待摊的项目在待摊投资中核算等各类问题,直接影响到建设成本的正确合理归集,进而影响建设成果的全面准确反映。如何做好待摊投资的评审,是每个财务评审人员要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一、待摊投资核算内容及评审重点

(一)待摊投资核算的内容。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待摊投资”科目是核算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其应设置以下明细科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勘察设计费、研究试验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设备检验费、延期付款利息、负荷联合试车费、包干结余、坏账损失、借款利息、合同公证及工程质量检测费、企业债券利息、土地使用税、汇兑损益、国外借款手续费及承诺费、报废工程损失、耕地占用税、土地复垦及补偿费、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损失、器材处理亏损、设备盘亏及毁损、调整器材调拨价格折价、企业债券发行费用、其他待摊投资等。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待摊投资支出内容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土地复垦及补偿费、勘察设计费、研究实验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设备检验费、负荷联合试车费、合同公证及工程质量监理费、(贷款)项目评估费、国外借款手续费及承诺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查)费、招投标费、经济合同仲裁费、诉讼费、律师费、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汇兑损益、报废工程损失、坏账损失、借款利息、固定资产损失、器材处理亏损、设备盘亏及毁损、调整器材调拨价格折价、企业债券发行费用、航道维护费、航标设施费、航测费、其他待摊投资等。

两者都是以列举的方式将在该科目核算的内容列示出来,只是在前者中作为明细科目,而在后者中作为支出内容,两者对“待摊投资”科目核算内容的规定基本相同。

(二)待摊投资评审重点。根据《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操作规程(试行)》(财办建[2002]619号)的规定,待摊投资评审,主要是对各项费用列支是否属于本项目开支范围,费用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取得的支出凭证是否合规等进行评审。在具体评审工作中,待摊投资评审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照有关财务会计核算办法,审查“待摊投资”的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合理,是否按列明的项目内容设置二级明细账,财务报表所列数额与总账、明细账是否一致等。

2、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可行性研究费、环境影响评价费等费用是否严格控制在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之内,特别是对业务招待费,不管是以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形式列支的,还是什么名义变相开支的,只要是招待性质的,都要纳入其范围严格审核,控制其支出标准,测算资本化利息是否计算正确,测算相关税金计提、缴纳是否正确。

3、通过查看记账凭证以及所附原始凭证,审核待摊投资实际付款情况,列支的待摊投资是否真实、合规。

4、审查勘察设计、监理、招标等合同,并将合同规定的付款条件及其他条款等与实际付款情况进行核对,审核是否按照合同付款凭证。

5、审核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是否按合同支付、土地是否办理过户手续、检查国有土地使用证。

二、待摊投资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待摊投资评审过程中,经常存在建设单位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对部分费用开支控制的不严格,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等费用出现超标准或超概算问题,或者是不按照规定及时编制竣工决算,以及建设单位考虑到竣工验收的需要预提了部分费用,从而增加了建设成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费用开支超标准或超概算。待摊投资费用超标准或超概算主要涉及到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工程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等科目,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建设单位管理控制不严造成的,也有施工情况发生变化造成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概算或超标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暴露出建设单位在费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有的建设单位

将本应由机关办公经费负担的费用列入了建设费用,增加了建设单位管理费开支;有的是由于工期拖延导致增加了费用开支;有的是待摊投资的其他明细科目误记入建设单位管理费,如将“招投标费”列入“建设单位管理费”。

2、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超标准或超概算。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设计阶段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不够充分,导致概算批复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差异,征地及补偿的数量增加、费用标准提高,增加了征地、补偿费用;另一方面是建设单位在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工作中存在着违规违纪问题,征地数量、补偿费用不实,编制虚假资料,虚增征地、补偿费用。

3、勘察设计费、监理费超概算。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一般按照规定标准签订合同,但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探、设计变更需要补充设计、工期拖延增加延期监理费等原因,导致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出现超概算的问题。

(二)预提费用计入待摊投资。由于财政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与竣工验收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一些建设单位考虑到竣工验收需要发生有关的验收费用,在竣工财务决算前,预提一部分招待费、验收费等费用计入待摊投资,增大了建设成本。

(三)存款利息收入的处理不符合有关规定。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的存款利息收入计入待摊投资,冲减工程成本。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处理,一种情况是将存款利息收入直接冲减建设单位管理费,这种做法虽然冲减了工程成本,但是也可能掩盖了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的问题,会计科目的使用也不够规范;另一种情况是将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本单位留成收入。

(四)不按期进行竣工决算增加建设成本。按照《基本建设财政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项目建设单位存在“重结算、轻决算”的主观认识,据统计,有超过60%的单位都在竣工交付使用半年后才办理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有超过20%的单位在项目交付使用一年后才办理竣工财务决算。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未按规定及时办理,导致部分费用开支不能落实,造成建设成本增加。

三、做好待摊投资评审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严格控制待摊投资费用开支。待摊投资评审主要的依据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政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在评审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计收标准、不得将计算规则对待摊投资费用进行测算,与送审的数据以及批复概算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做到“不重不漏,全面完整,准确合理”。对工作失误或人为原因造成的科目错记进行账务调整,按照会计科目汇总调整后的费用金额,然后再根据有关费用标准的规定对照分析,例如将存款利息收入从建管费科目调出计入贷款利息科目贷方或单独反映存款利息,将调整后的建管费金额与文件标准以及批复概算进行对比分析做出相应处理,最终将费用开支控制在政策限定的范围内。

(二)注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评审人员和项目单位财务人员素质。一方面加强对评审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派出业务骨干参加财政部组织的业务培训,与其他省市的同行交流工作经验,加快评审人员的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评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建设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程序、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实务操作,避免和减少待摊投资核算中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与建设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待摊投资核算,乃至整个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主体是项目建设单位。在待摊投资的评审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一是纠正建设单位“重建设、轻决算”的认识偏差,使其对做好包括待摊投资在内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奠定基础;二是对待摊投资核算中存在的费用超标准、超概算、账务处理不符合规定等问题,提供相关的法规、政策文件等依据,向建设单位的有关同志做好解释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修改重印《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字[1995]45号).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财办建[2002]619号).

第3篇

根据市监察局、审批办、发改委、经信委、建交委、规划局、国土房管局、环保局、公安局、人防办10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对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实行全过程效能监察登记制的通知》精神及对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实行全过程效能监察登记制,采取“一窗统一登记、逐项领办服务、部门规范办理、全程效能监察”的操作方式的要求,结合我区投资项目联合审批的工作实际,经区监察局、区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为审管办)研究,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设立投资项目联合审批综合服务窗口

(一)设立窗口,明确专人

在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许可中心)设立投资项目联合审批综合服务窗口,配备3名“行政效能监督员”(工作实行A、B岗),按照“一窗统一登记、逐项领办服务”的操作方式,全程无偿为投资项目提供咨询、登记、领办、沟通、协调全程服务。

(二)连通网络,搞好衔接

区许可中心提前为投资项目联合审批综合服务窗口配备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连通与市“行政审批运行管理与行政效能监察应用系统”网络的衔接,做好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在“行政审批运行管理与行政效能监察应用系统”上正式运行的准备工作。

二、确保投资项目联合审批人员、专网进驻到位

(一)充分授权,人员到位

各相关联审部门要分别签订《现场审批授权委托书》,选派从事审批工作的骨干力量担任首席代表进驻许可中心并充分授权,全面推行“一审一核,现场审批”方式,真正做到投资项目在现场联合审批。

(二)业务专网,进驻到位

各相关联审部门要将本部门业务专网于7月12日前进驻许可中心并调试到位,从审批运行机制上保障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实施全过程效能监察登记制的落实。

三、形成机制,抓好实施

(一)公开透明,实时监察

区监察局将会同审管办通过“行政审批运行管理与行政效能监察应用系统”对投资项目联合审批中各部门的效率实行电子监察、实时监控和进度督办。定期分析公布各联审部门的审批时效,包括审批用时和自然天数,使审批效率公开透明,并纳入行政效能综合考评体系,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实行预警纠错、行政问责。

第4篇

关键词: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81-02

1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1.1 公共投资项目的定义与特征

公共投资项目是指国家出资、融资以及使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资金,主要投向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用事业项目。公共投资项目是维护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支撑城乡健康运行的命脉,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1.2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定义与要素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是指采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照统一制定的评价标准,基于预期目标,对公共投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经济性、效益性、有效性、公平性和效果性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全面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基本要素分为三个部分: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指标。评价主体是实施评价的组织或个人,而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客体指的是评价对象即公共投资项目本身。评价指标是评价主体对公共投资项目作出评价的标准和依据,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决定着评价结论的科学合理性。

1.3 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1.3.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绩效评价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而绩效评价的本质目标就是要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绩效评价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反映和控制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二是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最终结果。在公共投资项目中,纳税公众就是财产委托人,而政府则是财产受托人,政府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时,必须从公众的利益出发,以公众的满意度为导向,对拟建公共项目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合理的规划设计和严谨的可行性研究。

1.3.2 “5E”原则

著名学者T.芬维克于1995年提出的“3E”评价准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益性(Effectiveness)、效率性(Efficiency)成为了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基本理论平台。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3E”评价准则的重经济效率、轻效果与公平无法适应我国国情,因此本文提出在“3E”基础上增加效果性(Effect)和社会公平(Equity),构成“5E”概念,将更加体现公共投资项目的目的和效果,也更加符合公共投资项目的特征和属性。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可以从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理解。从高层次上讲,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达到人与自然共同繁荣;从中层次上讲,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从低层次上讲,可持续发展是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利用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理念丰富了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的内容。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公共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重视项目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对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的评价应是动态发展的,既要关注项目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又要关注项目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通过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来进行项目的多系统、多效果、多功能的评价。

2 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的形成机理

公共投资项目最本质的属性是公共性,因此公共福利是确立适当的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标准的判断依据,而公共投资项目产生的公共福利在城市社会中表现在:(1)是否有助于降低城市生活成本;(2)是否增加城市就业率;(3)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

公共投资项目的其他属性如效益外部性、工程系统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工程效益的多元化与工程的辐射效应。效益的多元化是指公共投资项目不仅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其辐射效应对于城市居民、组织、城市、区域甚至国家都将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影响,还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等各个领域。因此,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是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标准的另一判断依据。

综上所述,公共投资项目的特征要求不仅应该对公共投资项目微观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还应该对城市经济资源配置、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等宏观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不仅应该对公共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还应该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2.2 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2.3 评价指标的分类

针对不同的项目、部门或机构职能,所建立的具体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但就总体来看,针对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经济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和环境评价指标三大类。

2.3.1 经济评价指标

公共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是指针对公共投资项目的有形收益及成本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重点在公共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的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采用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而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考察的是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

2.3.2 社会评价指标

公共投资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反映对社会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指标,如就业增加率等指标。

第5篇

关键词:投资项目;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projects.

Key words: investment project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投资项目工艺技术更新加快,生命周期缩短(市场时效缩短),投资过程更为复杂,项目规模更加庞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资项目管理制度应运而生。而现代管理方法、现代运筹决策技术和现资风险责任与防范机制在投资项目管理上的应用,都促使中国的现资项目管理日益完善和充实。

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投资的核心问题。效益从哪里来?效益来源于投资项目向社会的输出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效益来源于投资项目管理制度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管理规律;效益来源于投资项目自身的最低造价。归根结底,要向市场要效益,向知识要效益,向制度要效益,向时间要效益,向消耗要效益。这一切均要求要依靠投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方法的更新,使之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实用化。

现资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现资项目管理是指投资者及建设者为了实现投资项目目标,完成投资项目建设任务,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对投资项目建设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投资项目管理的周期性。项目管理是对一次性的项目从设想到投入使用全过程的管理,经历一个完整的建设周期。在其中不同的阶段,管理重点、内容等不一样。而原理相同、程序相近、内容相仿、方法类似的周期性管理模式却又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重复。企业管理则遵循着一种无周期阶段差异的管理模式进行。

投资项目管理组织的多元性与临时性。参加项目建设的单位众多决定了项目组织的的多元性。各单位在项目上的组织机构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依靠经济合同和项目目标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项目组织。这个项目组织只为一次性的项目建设而存在,项目建成后即解体。企业管理组织则是一个行政系统,也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组织体系。

投资项目管理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一般项目,如科研项目,投资较少,参加的人员也少,相互协作的相对独立性较强,科技复杂性较强,管理却较为简单。投资项目不仅参加人员多,单位多,相互协作密切,涉及的人、财、物范围大,而且不同建设阶段工作内容、工作量差异也很大。这就使投资项目管理较复杂并且动态性强。

投资项目计划的多变性。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多,建设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

投资项目管理重视“两节约、一提高”的目标控制。投资项目建设活动作为投资垫付的实施,主要是指提高质量、缩短工期、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形成预定功能的固定资产。其管理侧得于保证质量,控制资源投入,缩短工期。企业管理一般得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营管理。

现资项目管理的种类

业主项目管理。这是由业主作为整个项目的责任主体组织实施的项目管理。其管理一般是全过程、全方位、较宏观。

总承包项目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方式下,由总承包商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的项目管理。

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承包商为了完成所承担的全部或一部分设计任务而实施的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施工承包商为了完成所承包的全部或一部分施工任务而实施的项目管理。

监理项目管理。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代表业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的项目管理。

上述各种项目管理的总和统称为现资项目管理。

现资项目管理目标

项目管理目标是依赖项目投资目的而存在的,项目投资目的是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都要设置阶段性目标。

现资管理的目标

在竣工交付使用之前的建设阶段,投资项目的任务是在心理短的时间内,以尽量少的

资源投入向社会输出能实现投资效益目标,即达到预定质量功能的固定资产。因此现资源项目管理目标是质量功能,建设工期和投资造价三个方面,一高两低。质量功能、建设进度和投资造价三大目标是相互牵制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现资项目管理的其本职能

预测。根据各种信息和资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例如预测投资效果、项目投资额、工程进度、费用变动趋势等。

决策。对项目目标、投资方案、技术方案、管理方案以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经过民主、科学的程序作出选择和决定。

组织。依据项目目标少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有效地解决组织多元化与目标统一性的矛盾。

计划。根据项目目标和约束条件,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对项目建设的各项活动以及资源投入、质量标准等作出合理、可行的预先安排。

控制。对项目建设的进展全过程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作出科学分析、评价和判断,拟定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调整偏差、实现项目“轨内”运行。

协调。对各单位、各部门、各层级人员之间的工作和各项活动,通过沟通、磋商和调度等方式,谋求形成良好和谐的配合关系。

第6篇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实施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决定和全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的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2009年为我市的“项目建设年”,全年力争完成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0亿元的工作目标。为全力推进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0亿元的工作,规范我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权责。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当前中央和自治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落实中央新增投资、扩大内需政策和贯彻落实全市“项目建设年”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领导,及时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机构,扎实推进各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展,确保各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全市“1180”项目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审批速度,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创新工作方式,研究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和项目限时批复制度,落实项目联合审批工作机制。市发改委、财政局、建委、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要明确职责,积极配合,分工合作,形成合力,确保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的进度。

三、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各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顺利开展。一是有关主管部门应积极提高办事效率,合理简化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前期审批工作;二是积极落实项目建设用地,有关部门要及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征地、拆迁、安置等问题;三是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筹资力度,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四、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法律法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各部门、各项目业主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要加强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管,提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效益。

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概算、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进行项目建设,严禁计划外投资或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标准。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结算审核,努力节约政府投资。

五、严格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规范项目会计核算。各政府投资项目业主应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对中央新增投资资金要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务核算要按照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有关财经法规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六、进一步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工作,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廉政建设。一是各级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采取点、面结合,重点监督和全程跟踪结合的方式,加强对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的监管,对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审计,资金投到哪里,就审计到哪里。要严肃查处各种滞留、挤占、截留、挪用及虚报冒领、铺张浪费建设资金的行为,确保项目建设管理规范,项目资金得到合理有效使用;二是监察、审计部门要发挥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作用,促进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良”;三是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自觉遵守各项廉洁自律规定,严禁插手工程招投标或对分管工程吃拿卡要;四是各建设单位在与承包单位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要主动和承包方签订《建设工程廉政责任书》或《廉政保证书》,加强互相监督力度,约束双方行为。

七、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项目业主应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自目标、任务、责任。开展效能检查,落实政府重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进展慢、组织开工不力、资金使用管理不当、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有责任的,要通报批评或行政问责,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7篇

1投资项目评估的重要性

项目决策是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决策是否科学,对于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损失,缩短建设工期,提高投资效益关系密切,是决定投资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项目评估是潜在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其结果也是项目融资机构贷款的依据,一旦项目评估结论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予以肯定,投资决策形成,项目评估即宣告投资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项目将进入实施阶段。只有选准选好项目,并进行高质量的评估,才能保证项目决策的正确性。项目评估是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重点评价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国家宏观经济要求、国民经济长远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国土与环保要求;布局是否合理,在技术与工艺上是否可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否良好,最终对项目取舍进行决策的工作。

2目前投资项目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对项目评估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项目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从投资主体来看很多投资人特别是自有资金者不重视项目评估,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未考虑国家对投资方向、社会效益、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等的综合要求。其次,缺乏投资的法律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对评估者、决策者约束力不强,使项目评估工作的作用受到限制,失去其真实的目的。此外,一些投资项目尤其是政府参与投资的项目,投资人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大。

2.2从评估从业人员来看我国从事项目评估工作的评估人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理工科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类是文科出身的经济工作者。前者缺乏经济管理知识,只能根据既定的评估方法与经济参数照猫画虎,使评估变成了程序化的数学操练;后者缺乏工程项目专业知识,对项目的技术细节不了解,不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具体地分析项目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2.3从评估方法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投资项目评估使用的方法比较落后,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显然,传统的项目评估方法既不能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也不能很好地与国际上通行作法接轨。

2.4从评估的具体操作来看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如下。

(1)市场预测不全、不准。研究产品在市场的前景是拟建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供需市场还不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很不稳定,同时国内经济运行的信息渠道不是十分发达和畅通。

(2)评估数据不准、不全,信息非共享。评估数据是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的前提条件。实际评估中应用的一些定额已经过时,不能体现当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物价水平,一些类似工程的信息很难获取,导致很多重复性工作。

(3)技术评估易受忽视,很少深入进行。技术评估是投资项目评估的重要环节,在当今强调效益的市场中,只重视市场、财务和经济效益分析,忽视技术和设计分析,以为只要有市场,就会有经济效益,忽视产品、项目本身的技术质量。

(4)片面重视财务评估,忽视国民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评估。诚然财务评估是项目评估的关键,但国民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非常重要。

(5)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不够,不确定性分析包括盈亏平衡点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它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步,可以较早的预测项目风险。但目前咨询部门编制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的评估都只重视投资分析和几个经济指标,如净现值、内部受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等,致使项目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

3改进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的对策

以上所提到的项目评估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导致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就是使项目评估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往往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使我国的投资项目的效益大打折扣,带来较坏的影响,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3.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理顺投资主体关系减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政策性指令,政府主要起监督管理作用,加强投资项目的立法工作,明确投资者的责任,实行项目责任终身制,出了问题严惩不贷。这样投资者为了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必然会重视评估工作,对其提出较高的要求。

3.2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的评估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在大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统一的执业资格考试;进一步开放评估咨询行业市场,使评估企业接受市场的检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3.3不断更新评估方法,跟上发展的潮流加强项目评估工作的国际交流,引入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并能很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评估方法,应简化评估程序,突出评估工作的重点。

3.4重视实际评估工作中每一环节,提高评估工作的准确性(1)做好市场预测工作,深入地进行市场调查,对投入品与产出品都要调查,注意价格取值。(2)加强投资项目评估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网上数据库,保证各类数据经常更新,报道行业政策、信贷政策、市场主要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市场信息最新动态和典型项目评估情况等信息。(3)对技术评估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建立行业专家库,同时最好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供多套技术方案,这样便于进行多方案比较,从中择优。(4)注意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保证社会效益,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评估工作中认真分析环境因素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5)做好不确定性分析,预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有备无患。

第8篇

关键词:投资项目 竣工决算 概算控制

Abstract: through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 completion the final accounts of the audit practice, the paper on the present government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system, supervis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ep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from strengthening investment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mode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ut an end to the final accounts of the completed project exceeds the probable situation.

Keywords: investment project completion the final accounts of the budge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根据我公司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情况分析,近年来竣工决算超概算投资问题居高不下, 2011年度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表明,凡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投资百分之百超支,平均超支幅度为25%~35%。从已经完成决算造价审计的54个政府投资项目统计,平均超支幅度38.65%,个别项目超支幅度高达5.54倍。这不仅使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而且导致国家对基建投资的严重失控。

二、竣工决算超概算投资现状

1.项目前期工作粗糙,深度不够

据调查有95%的项目普遍存在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外部建设条件不落实、缺项、漏项导致投资估算失控。如:某文化中心工程,由于初步设计出现大量的漏项,致使初步设计概算严重脱离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屡次变更、工程量大量增加,致使工程建安工程造价增加将近一倍。

2.施工工艺更改造成投资成本加大

如某纪念馆工程,设计与招标时均未充分预计到立模的难度,单结构模板一项就增加投资220万元,占该项目调整总概算的30.51%。

3.业主擅自增加建筑面积和提高建设标准造成决算造价增高

如某景区工程原审批计划建筑面积2783平方米,而实际建设面积2939平方米,超原审批计划156平米。由于提高装修标准引起决算增加400多万元。

4.不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建设增加投资

由于前期征地、拆迁工作滞后,造成工程无法按期开工,承包商向建设单位提出索赔,造成工程决算超支。如某城市公共工程,由于建设用地未落实,致使工程无法开工建设,适逢建筑材料大幅上涨,增加工程投资将近300万元。

三、竣工决算概算投资的主要原因

1.项目业主对主动控制工程造价意识不强

究其原因,从根本上看主要是政府投资项目缺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造价控制责任制。由于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加上项目决策阶段先天不足和方案设计阶段把关不严,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投资估算只是静态估算和满打粗算。

2.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

设计人员缺乏精心设计思想,片面追求产值,忽视质量,没有严格按照批准的文件推行限额设计。同时由于在初设阶段考虑问题不成熟,不到位,致使在某些方案的确定上与施工图阶段有较大的出入造成设计屡次变更,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投资追加。

3.缺乏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监管

建设项目的估算、概算和预算的编制缺乏密切配合,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具体的有效监管。部分项目业主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本身就有投资扩张的冲动,从而导致投资失控。在项目实施中不经审批,自行增加工程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从而增加投资总额;有的项目屡屡更变设计,施工签证又缺乏有效的约束,特别是重大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普遍存在手续不完备情况,既成事实后,才在调整概算中提交审批机关认可。

4.初步设计和概算的编制质量不高

从已审计完成的项目看,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概算的编制质量普遍达不到规定深度。部分设计人员缺乏责任心,甚至不讲原则,在利益驱动下迁就各方面的不合理要求,人为压低或抬高概算。

四、控制竣工决算超概算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屡屡发生“三超”现象的情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注重前期准备阶段投资的确定控制,切实把好源头关。

在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阶段要严把方案设计关,把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建立在优化评选的基础上,在可研阶段准确编制工程估算,保证估算起到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切实有效遏止“三超”现象在源头的滋生。

2.推行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

设计是确定建设项目投资的龙头工作,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优选,是有效控制投资的重要环节。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可研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在设计各阶段中,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要密切联系、相互配合。

3.公开公正公平择优选择施工单位,严格设计变更和加强签证管理

首先要抓好工程施工项目的招标管理,明确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中标价必须控制在批准的概算之内,凡超过批准概算的建设项目必须由原审批主管部门批准。同时要提高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质量,确保中标价格在。二要强化招投标的合同管理,充分发挥中标价对结算价的约束作用,明确中标单位必须严格按中标价和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承包合同价和以后的合同价调整控制在设计概(预)算内。三要建立严格的设计变更、签证审批制度。

4.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加大控制与监督力度

一是项目业主和投资者及计划审批有关部门首先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控制的意识,自觉把好各个阶段控制造价的关口,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变个别环节控制为全过程控制。二是建设项目所经过的“五算”阶段,都要经过有关的中介机构的具体工作,各有关中介机构必须要立足于国家和全局,对政府和项目业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把好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关口,自觉强化各个建设阶段的自我管理力度。三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和组织实施程序,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设计及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力度。除遇不可抗力外,原则上不允许调整合同金额,确需超过的,必须由项目审批部门和招投标主管部门审查并按有关程序报批准后方可实施。

5.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上遏制“三超”

针对当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并进一步明确对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各个主体责权,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约束项目监管单位、项目法人单位、设计、咨询中介单位及财政和审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其责任感和积极性,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6.严格概算审批程序,杜绝批小建大

要防止有的政府部门因怕项目政府不审批,或资金不落实,故意编小估算,待项目上马后就要求调整概算。为此,今后凡是政府性投资项目必须编足概算,超概算必须严格经有关程序审查批准。

五、结语

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建立项目决策责任约束机制,依法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真正使投资者和决策者既有投资效益又承担投资风险,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第9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vestment expenditure has grown gradually i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expenditure. So follow-up auditing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become the main way to audit the large and middle scal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tems. It achieves good result,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resolved.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se problems, and then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 painstakingly.

关键词: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对策

Key words: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follow-up audi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E2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23-02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建设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作为工程审计领域的事后审计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需要,跟踪审计势在必行。为了降低项目投资风险,保证建设项目质量,提高投资效益,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监督”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在工程准备和实施阶段,审计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等,运用现代审计方法对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结算等全过程和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维护国家、业主及相关单位的合法权益,有效控制和如实反映工程造价,促进管理和廉政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跟踪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种新模式,是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的比较多见的审计方法。它是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一种延伸,是传统审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是现代管理学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上的新突破。其审计行为贯穿投资项目的全过程,与以往实施的事后审计相比,跟踪审计所能辐射的范围更宽广、更全面,内容更细化、更丰富,更符合审计目的的需要。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跟踪审计的相关法规不健全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审计机关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投资审计法制建设已落后于跟踪审计工作的发展,跟踪审计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跟踪审计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难以对投资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以致难以提高审计质量,增大审计风险。此外,当前跟踪审计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都缺少创新和成熟经验。特别在计算机管理跟踪审计行为,提高工作规范化程度等方面还比较欠缺。

1.2 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缺乏协调,弱化了审计监督力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而言,跟踪审计项目是一项多机构参与、多单位协作的审计项目。

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投标工作由发改委负责管理,建设资金的拨付与财务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管,建设监理工作由建委管理,另外,质量监督、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有监管的职责。这些机构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上各自为政。看似机构很多,监督机制健全,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则出现多头监管、责权不明、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而且,跟踪审计制度、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参与建设项目各方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尚未从制度上合理界定,各方责权利关系不很明晰,易出现监管内容重复、监管标准不一致,甚至有的项目出现监管盲点的局面等问题。

1.3 审计人员力量和素质不适应跟踪审计的要求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力量不足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还很突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的范围和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审计任务越来越重,现有人员很难适应审计任务不断增多的需要,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在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随着项目建设进程,对各阶段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做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建设工作,促使建设工作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由于跟踪审计的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审计内容更加丰富,审计深度更加深入,审计频率更加频繁,耗用审计力量越来越大。

目前市级审计机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仅有4至5人,而县级审计机关一般没有单设相关业务股,工作量之大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所能够负荷的程度。虽然,近几年各审计部门都相应地增配了审计人员,但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仍普遍存在,投资审计力量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政府投资审计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建设项目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要熟悉工程业务、财务业务、企业管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再加上跟踪审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审计,审计形式和审计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所以也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自身素质。而我国审计队伍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这对开展跟踪审计工作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第10篇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政府集中代建制;公司代建制

现阶段,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的组织或选定主要有两类模式:政府集中代建制和公司代建制。

(1)公司代建制是选择社会中介性质的项目管理公司作为代建单位。具体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短名单或有限选定代建机构的方式;二是通过公开招标或招募方式选定代建单位。

(2)政府集中代建制是组建常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建设管理机构。

一、两种模式的利与弊

1、公司代建模式下,由于在政府工程建设领域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选择优秀建设管理队伍,提高工程建设专业化水平及工程建设效率。这些代建单位通常是具有较强实力的项目管理公司、监理单位、项目总承包管理公司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等。这些企业一般都具有大量的专业技术、经济、管理人员,从而在人力上保证了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力度和管理的质量。而事业型的代建单位,由于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相关制度,在编人员数量有限,往往会发生人员少,项目多,一人管多个项目的现象。项目管理工作量大的时候,难免会因人员不足造成管理质量的下降。

2、公司模式选定的代建机构均为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经济实体,因而它们为政府把关和节约项目投资的动力“天然不足”。而政府集中代建所形成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建设管理机构,从事业单位性质的建管机构隶属关系看,这些机构有的隶属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有的隶属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有的是独立于投资、建设主管部门的政府直属事业机构,但它们都是非营利性机构,向政府相关部门或直接向政府负责,从根本上起到的控制项目投资的作用。

二、两种模式存在背景简析

目前我国大多是通过组建常设事业单位性质的建设管理机构来代表政府行使业主职能和项目管理职能。笔者认为,出现此种情况,除了上述分析的代建单位性质、特点是其部分原因之外,还主要是因为我国以专业化工程管理公司实施代建的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再者代建的实行往往会涉及政府放权所带来的利益再分配问题。代建单位在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过程中需要办理的各种审批手续,都必须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以使用单位的名义来办理。这样,在此种模式下,代建单位也很难摆脱使用单位的影响而真正对出资人负责。主要表现如下:

1、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代建单位处于弱势地位,责任、权利、义务不对等

当前,代建人履行职责的法律环境尚不健全,也就是说,在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中没有法律授予的地位。因此,客观上无法得到各级政府和建设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在办理各种工程建设手续的过程中,其身份难以被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其主要表现是在质量管理过程中代建单位在所有的验收表格中无签字之处,造成工作被动。

2、业主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建设”和“运营”没有真正分离

实行代建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的矛盾,但有些使用单位为了部门的利益,对于代建工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不是自觉自愿接受项目代建,而是在代建过程中或是不积极主动配合,不履行应承担的责任;或是不愿放弃自己的权力,利用甲方身份超越权限干涉代建单位的正常工作。这样做不仅影响了代建单位对项目的管理,也影响了代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到项目的顺利实施。

3、代建取费标准过低,损害了代建单位的积极性

绝大多数地方在实施代建制的相关文件中没有明确设置代建费的标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参照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标准来执行。但建设单位管理费并不包括代建单位必须支出的工资、税金以及应该获得的合理利润等内容,因此费率偏低。有的项目代建费只占项目总投资的0.7%。同时,相关文件中也没有明确设置代建费的取费下限,导致各代建单位在投标中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使代建管理费用一降再降,不利于吸引优秀企业参与代建。所签订的代建合同普遍存在承担义务多、收费少、管理责任大、权力小等情况,造成了代建单位责权利不对等,影响了代建制项目管理公司的发展。

4、代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以政府为主导、组建政府专业管理机构模式下所形成的代建制企业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虽然根据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代建制单位形式上改制成为一个企业,但实质上,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责权不清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代建制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自然形成一种行业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代建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对代建制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当不利。代建市场处于发育期,代建主体少,尤其缺少经验丰富、水平高的代建企业,还未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

三、完善代建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法制建设,确立代建制度的法律地位

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代建制的立法工作,早日出台比较完善的代建制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明确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理顺代建单位与委托人、使用单位的关系,合理清晰地分各自的责权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过程。

2、转变业主观念,加强代建工作实施过程的监管

通过宣传和试点的示范作用,让业主们真正了解代建制在项目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以此来推动代建制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明确对代建工作实施监管的具体主管部门,对代建项目。的招投标、合同签订及执行进行必要的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代建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强代建单位市场化建设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管理制度,真正形成了依靠市场配置资源、遵循市场规则、辅之行政手段的市场化政府建设项目的管理体系。

第11篇

第一,财政项目事前评审范围

财政项目事前评审范围包括:预算之内的各项建设、由政府组织的基金和融资和其他财政资金支出,除此之外,财政投资部门应根据相关下属部门的预算要求,确定并制定下一年的财政评审工作内容和评审重点。

第二,财政项目事前评审内容

根据《财政事前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其相关内容包括:项目设计和项目设计的管理情况;项目的招标、预算、评审、结算;资金流通和资金使用等其他情况。

第三,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程序

应遵循十项程序:①由相关部门传达评审任务并接受评审任务。②由财政项目投资部门制定合理合法的评审计划。③对前来招标单位进行初审,寻找合适的投资单位。④对招标单位所需投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基本情况。⑤对招标单位所需投资项目建设造价评审。⑥对招标单位的财政情况进行综合的审查。⑦对财政投资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⑧对财政投资项目的评审单位给予合理化建议。⑨根据相关部门的综合评审得出结论,对项目单位反馈意见。⑩在规定时间内将财政项目事前评审报告送达相关部门,如不能送达,应说明其原因。

第四,开展财政事前评审要求

财政项目事前评审机关在开展财政投资的同时应遵循:依法开展,应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工作,确保评审的真实性和准群性。独立开展,对于政府进行评审的工作应一审到底,不可将所评审的项目再委托其他评审机构,发挥其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全面,应从评审的内容和范围等各个方面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全面评审,按照规定时间上交评审报告。禁止收费,按照国家规定不应收取任何费用,确保做到公正公平透明评审。档案保存,整个评审工作应全面、精确、真实的记录项目的评审过程,做好资料收集和保存工作。

二、优化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重要性

在以上论述中,我们了解了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重要性,而财政事前评审的自身意义决定了优化财政投资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于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项目事前评审工作是财政部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评审财政投资职能的重要体现。它将财政部门从“被动买单”转向为“主动服务”,体现了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而优化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工作更是国家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财政投资是管理财政资金流动去向和资金支配的必然要求。健全财政体制关键是加强改革编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项目预算评价体系,对财政项目投资进行细致入微的审查。

第三、倡导清正廉明,加强防范腐败,对财政投资跟踪评审,坚持公正、客观、合理合法的观念解决财政矛盾,有效的防止现象发生。

三、优化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财政项目在事前预算评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职能运用的效果,有待于优化财政项目事前预算的评审工作及相关管理制度。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财政投资管理体制上不全面,导致一部分财政投资不在其政府投资范围之内,而财政评审范围相对较窄,仅局限于预算内建设,对于公路桥梁等交通建设的评审则更是空空如也。

第二、目前,我国财政评审部门只是中央机关下达直属机构进行评审,不够健全,从广角度看尚未形成网状系统,权利职位未统一,没有体现职能部门的权利所在,评审队伍人员不固定,多为聘用制度,流动性大,大多为非专业人士,影响财政事前评审机构的职能发挥。

第三、对于财政项目投资的法律法规相对不健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建设各方利益不同,缺乏有效制约机制,严重影响事前评审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四、优化财政预算项目事前评审的措施

(一)规范项目事前评审机制

建立财政投资事前评审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将评审项目数据库与政策法规库、价格信息库、评审专家库、评审项目库等相关财政业务管理平台的信息系统相应对接。以实现经验共享、数据共用。以实现财政对项目资金运行全程跟踪管理,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

(二)各个科室互相配合,明确分工

企业中各个科室需要协调配合,明确分工,创建预算评审标准,明确各个预算指标,落实好指导及监督项目的工作;各个部门的支出科室需要对上报的项目内容及形式进行审核,对项目实施初步筛选,把属于预算项目事前评估的内容交由预编部门处理。预算部门需要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利用监管部门选择的第三方中介组织人事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评审出项目的概算内容,并获得评审的结果。预编部门同预算部门一起进行探讨,结合社会上中介企业出具的预算评审结果,安排项目的年度预算额度。

(三)全面发挥好各个部门的管理自主性与积极性

最近几年,因为财政事前评审的加入,项目被做细做实了很多,明显增加了部门的财政申报通过概率。项目资金在审批期间遇到的问题相对减少,让各个部门给予审计从业者的配合与支持越来越多。创建项目部门与财政的良好沟通,提高项目管理、监督及实施单位对投资评审法规的知晓率,使项目的实施预案及预算内容更加精细,部门所编订的预算内容更加全面。财政项目的事前评审工作推动了部门财务水平的增强,推动了部门内部业务管理同财务管理的配合与衔接,较好的处理了部门业务同财务两张皮的情况,保证了项目预算,推动部门发展,更好的发挥项目预算事前评审的作用。

(四)创新事前评审方式

1、随着财政投资评审领域不断拓展,对评审干部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购买服务提升事前评审层次,利用社会中介、行业专家等各方面资源,充实财政评审力量。

2、做好是“评”与“审”的有机结合,利用评审结论总结分析项目管理和专项支出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从组织上,制度上给出意见及建议。为财政管理提供决策和依据。

五、总结

第12篇

一、检查范围

年中央财政安排下达我县13项资金。即:中央车购税专项投资资金、中央灾后恢复重建投资资金、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农村环保资金、节能技术改造资金、小农水补助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中央财政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中小学校舍安全专项资金。

二、检查对象

涉及项目资金的各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县财政局各业务科室、乡镇财经所。

三、检查内容

项目申报情况、资金到达及拨付情况、项目实施及进展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四、检查时间

2012年4月18日至5月18日

五、检查组及成员

本次检查由县财政监督检查局负责组织,检查人员从财政监督检查局及部分财经所抽调,分两个检查组。县农发办、县财政局社保科、基建科、农财科、金融科、综合科要积极主动配合,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要全程参与本科室所辖资金的检查。为使本次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必须保持检查组人员相对稳定,所抽调人员在本次检查活动结束前不得随意变动或请假,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动或请假,必须经县财政局主要负责人同意。(检查组成员构成及分工附后)

六、任务及要求

(一)各单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确保检查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