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开学的感受作文

开学的感受作文

时间:2023-05-30 09:04:49

开学的感受作文

第1篇

今天,我们看了《开学第一课》,我们见到了中国女宇航员第七批的宇航员中的一员----王亚平。她是第一节课的老师,是她告诉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理想而奋斗,不管在路上遇到了拦路虎,还是别的困难,都要坚持不懈,不放弃。只要你坚持到最后,奋斗在最后,胜利就在你眼前,只要你珍惜它生理期时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渺茫。第二节课的老师是---廖智老师。她给我们讲述了她的人生生涯如此的悲惨,她的脚在汶川大地震时,被房屋压了足足26个小时,她想放弃,但她又想回到舞台上来展现自我。她很热爱跳舞。但脚被压断了,只好装上假肢,他开始学走路,学跳舞。我每天都在煎熬。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梦想,不断努力。很快,她又能像花朵般的在舞台上绽放。第三课的老师是---潘老师,她也告诉我们要为梦想坚持。

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向蕉中进发,争取考上蕉中。我现在六年级,我必须把我的数学跟上去,把数学成绩提高到90分以上。把语文提高在95分以上,把英语提高到99以上。再把以前的所有缺点统统改掉。例如:不能很晚睡觉,除非有特殊情况;上课不能讲话,玩小动作;不能马虎做事;整理好书本。不能粗心大意;每天坚持早睡早起;星期一至星期五都不能玩电脑,不能看电视;自觉读书;积极背单词,文段,要背的滚瓜烂熟,不能滥竽充数。每天坚持午睡;午息不能说话,早读认真读书,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课准备好学习用品,不能嬉笑打闹,就待在座位上看书等,除有特殊情况;作业及时订正,不能拖拖拉拉,保护好书,下个学期一起复习;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在班上遵守纪律。时时刻刻都要准备好。老师说的话,讲的课牢记心中,作业做错的时候,不能只抄答案,要听老师的讲方法,课后让同学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自己重新再做一遍,争取考上蕉岭中学。

开学第一课的感受作文【2】

今晚,我吃着妈妈准备的水果,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坐在弥漫着爱的氛围里,观看着《开学第一课》。

在革命战争年代,那么多的老一辈,为了国家昌盛,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的青春岁月时光,没有苟且偷生,而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挺身而出,扛起钢枪,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想来在我们现在这样衣食无忧的日子里,我们不可能体验或想象得到当时红军的艰苦,一天一粒黄豆,却征服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样的事迹让我敬佩更让我心疼!

当因为没有医疗设备需要截肢时,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英雄们就用村民的锯子,活生生地锯下胳膊,我被震撼了!那是怎样的一种顽强意志和信念支撑着他!而如今,我们连打针之类的小疼痛都难以忍受,我们是不是被泡在蜜罐子里宠坏了?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由此看来,适当的挫折教育和忆苦思甜活动真的很有必要呢。

事隔那么多年,好多老一辈每每讲起那个年代,都止不住热泪盈眶,痛哭失声,那是怎样的一种深厚情感,想来应该是一份可以托付生命的信任和亲情吧,让人不由然为之动容!

当红军进入草地时,有一位红军班长为了救同志而牺牲了自己,他临死前说道:“等中国解放了,一定要告诉我,我在天上等着。”

这句话说出了无数红军老前辈对中国解放的热切期盼和必胜信念,他们为了国家,满腔热血,就算死也要把热血洒在解放中国的战场上!

如今,红军的长征早已结束,而我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我们要继承革命老一辈的精神,好好学习,以后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国家发展的各行各业中,强大我们的国家,并走在世界的前头!

昨天,我们的革命前辈们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开路,今天就让我们接过他们手中的五星红旗,继续前行,去完成他们没来得及完成的使命,去实现他们没来得及实现的愿望!

开学第一课的感受作文【3】

今天,我在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收看这期节目,让我了解到,在70年前,我们的祖国虽然国土辽阔、物产丰富,但是她非常的落后、也很弱小,人民很贫穷,我们的国家饱受列强的欺负,尤其是当时的日本,看到中国这么贫穷弱小,就派军队野蛮地侵略中国,抢占中国的土地,屠杀中国人民。

“开学第一课”介绍了当时从1931-1945年间,参与到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先辈们的光荣事迹。

在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数先辈们不当亡国奴,他们勇敢的挺身而出,参与到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斗中,不管他们之前是农民、工人、医生、护士、还是艺术家、或者本来就是军人,为了祖国,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捍卫自己的国家。

比如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当中国军人血染长城,殊死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事迹被传播到全国后,聂耳、田汉以长城反击战作背景创作的抗日歌曲,除了这首歌,还有《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歌唱二小放牛娃》等等,伴随着这些充满斗志的歌曲,更多的中国人走向战场、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个老爷爷还讲了王二小故事的原因,放牛娃闫富华的故事,闫富华虽然小,但他却是个小哨兵,一队日本侵略者逼他带路,他通知小伙伴去报信,自己带敌人绕圈子,把敌人带到悬崖,想和敌人同归于尽跳下悬崖的时候,被敌人杀害。那时候他才12岁。

还有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老奶奶,她在节目中介绍了她爸爸左权的故事,当她爸爸牺牲的时候,女儿还只有2岁,如果在和平年代,三口之家是多么幸福,但是因为要保卫国家,反抗日本侵略者,他毅然离开了孩子、指挥八路军和敌人战斗,壮烈牺牲,而他的孩子这时候还小,都记不得爸爸的相貌。

第2篇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好开心!同学们又开始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我回来时,我看到的还是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但不同的是,语文老师变了,变成了另一位老师,她叫岑老师。可我看到新老师时,我那股开心劲消除了一点点,因为我以后再也看不到何老师了。

第一节课是英语,我又看到教了我们一个学期的英语老师,她给我们发新的英语书,然后开始学新的内容。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我在走在走廊上,迎接我的是同学们亲切的问候,他们的问候使我看到了同学的友谊。是同学给我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使我看到了智慧的光。

下午,我的同学依然像以前那样,在课室里玩耍。突然,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老师来啦!”然后,正在玩耍的同学“嗖嗖”跑回座位坐好。老师进来后,就开始了午读。

“铃铃!”放学了,同学们收拾好了书包,冲了出去排队,班长带队下楼。我们冲出校门,各自回家了。

啊,我喜欢新的学期,新的学期开始。新的学期一开始就证明我们有新的目标,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前进,向这个方向拼命追!

第3篇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29天的假期就过去了。我们个个都再一次的回到我们的母校。

今天一大早,我们一个个都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的来到学校。到了教室,所有的同学都热情的攀谈起来。老师进来了,大家都觉得不认识了,两位老师对我来说,都是面目一新呀!

我有一种喜悦的心情,因为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嘛!

我不但有心情,而且还有感受,我的感受很有趣,有好的心情自然就有好的感受了。

开学第一天虽然是件快乐的事,但我还有一些不太快乐,因为我没有把心完全收回来,所以不可以好好的、认认真真的学习。

开学的第一天,我觉得有些不太习惯,因为平时的现在我还在家里,在看电视、在玩电脑、在做一些家务,而现在,我却在教室里、在写作业、在发作业本、在做一些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二年级:za2aa1

第4篇

美学的存在看起来比文学更加抽象,文学有文字的载体,而美学则仅仅是一种感受,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知,从主观上的感受。在翻译中的美学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研究,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其中的情感、认知、领悟和感受,将文学作品抽离于文字载体,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存在。文学翻译与美学视野是无法分开的,文学翻译离开了美学就成为了文字的简单对照,再也无法从艺术层次上得到再现,文学翻译应该从译者的审美开始,通过译者的原作品的理解,从中感受美、体验美,用美学的视野感受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从而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同样的艺术美。这样来说,文学翻译的整个过程就是美的体验、美的感受和美的再创造,译者在对文学艺术形式的美的感受上与原文作者达到共鸣,用不同的文字形式传递相同的美感。

2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视野

文学翻译离不开美学,整个文学翻译的过程都充满着美的感受,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视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译者为主体的审美体验,以美的形式达到感人的效果,文学翻译中的创造美,文学翻译中的超越特性。

2.1以译者为主体的审美体验

文学翻译中无法回避的就是译者的审美体验,每一个译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译者进行译文的时候,其主体性是不可忽略的。不同的译者对于相同的文学作品是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的,这种审美的差异是与译者自身的生活体验、自我意识是分不开的。因此,什么的差异就会造成翻译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字翻译过程中尽管体现着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但也难免会有译者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合理的存在。这样,以译者为主体的审美体验实际上是对艺术的再加工。

2.2以美的形式达到感人的效果

译者从阅读中感受到美,拥有审美的体验,但这只是过程,并不是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作为翻译者,他需要将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另一种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以美的形式融入在语言文字中,感染更多的读者,也就是将美的体验具体化的一个过程。将抽象出来的美的感受在两种语言中传递,这便不能是原文形式上的翻译,其中的难度不比原作者创造美的过程少。如果仅仅是原文形式的照搬,那美的感受就会荡然无存,文学翻译的重点也就是在于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重重差异,依旧要以美的形式感染异国读者。

2.3文学翻译中的创造美

译者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家,然而艺术家的工作就不能是简简单单的重复。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文学作品翻译的简单重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译者的工作除了感受原文的美,将体验美转化为形式美感受更多读者外,还要创造美。创造体现着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译者就不能被原文所束缚,在翻译的过程中如实的传达原文美的体验的同时创造美,才能使得译文呈现出更加美妙的效果,才能使译文真正成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值得骄傲的艺术品。

2.4文学翻译中的超越特性

文学翻译中一定存在着原文的美,同时也有着译者主体性的体验美,感人的形式美,还有译者的创造美,这种意识活动和心灵的创造为文学翻译作品打造出超越的特性,具有独特的超越美。文学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文学的翻译来源于原文,却不同于原文,译者要忠实于原文却不能满足于原文,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再创造,产生超越于原文的美,达到艺术上的超越,这才是文学翻译所追求的目标。

3结束语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100―01

“言为心声”,作文是作者抒写心灵的过程,是情感释放和思想流淌的过程,是体验生命、体验生活的有情有趣的过程。小学生天真烂漫,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用一双好奇的眼睛观察着世界,凭一颗纯洁的童心感悟着生活,然而,现实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却压抑了他们的天性。那些丰富多彩的、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在学生作文中却用成人化的口吻、成人化的语言来表达,老气横秋,千人一面,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也使作文失去了情趣与灵性。那么,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情流淌、充满情趣与个性的“真”作文呢?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获得了许多惊喜与发现。

一、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激发习作兴趣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情动于中而行于文,这是写好优秀作文的前提,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写作理念。情源自于对生活的感受,源自于对生命的体验,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充满个性与活力。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笔者努力开发学校生活,联系家庭生活,抓住社会生活,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

如,结合单元教学,笔者组织学生玩踩影子、吹泡泡、翻绳、打手影等游戏;结合时令开展放风筝、找春天、做书签、堆雪人等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给妈妈过节、赏月、做贺卡等活动;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开展演课本剧、小调查等活动。活动中学生自由地体验着生命的情感,享受着学习与生活的乐趣。学生亲自参与了,有了真情实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自然而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

二、抒写心灵,宣泄情感,体验习作情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写“自己最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当真情被点燃,情感的闸门被开启,写作便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似有不吐不快之感。此时,我们要尽量少一些习作指导,别让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多给学生些时间自由抒写,鼓励学生围绕话题自主拟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写自己的心灵,宣泄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与自己心灵的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涌现出了不少富有灵性、情趣盎然的作文。当然,让学生自由地写,绝不意味着作文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这个指导应该放在作文赏析时相机进行,这样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在欣赏作文中把技巧方法巧妙地渗透,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自然习得。

三、欣赏习作,交流情感,享受习作乐趣

习作欣赏不仅教会学生发现美,更教会学生创造美;它不仅给被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它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带着一颗不老的童心去捕捉学生习作中充满情趣和个性的词句、片段、篇章,将习作欣赏作为一个张扬个性、发展生命的舞台。

第6篇

关键词:文本体验,语言文字,美

 

体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个体在不同的情境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世界,便形成一定的体验。我们的文本一般都是一些文字兼美的文章,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同时也能感悟文章的内涵。论文写作,语言文字。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文字,画面,旋律等创设各种情境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感受和体验,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境,从而去获取 美,获取某种感受,这样的体验学习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引领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文字美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体验文字兼美的语言不宜用直观取代

有了体验才有所感悟。体验感悟是学生阅读文本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面对同样的语言文字,体验感悟浅的人,只能望文生义,体验感悟深的人,则能从中看到奇险的群山,淙淙的流水,虫鸣鸟叫,枯叶飘落的声音等。可是,如今我们在一些公开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把握住语言文字的主旨,面对一些貌似意境深远的文字,不惜动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直观的文字转型版缩短了学生体验,感悟的时间,取代了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更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和感悟。实在有违《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因此,对文字兼美的文本,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体验,感悟。

二.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学生通过感受领悟到文字的美,心中才能泛起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文字的美,我的做法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去朗读文本,把自己感悟到的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还向他们解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字的丰富和美丽。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我把自己感悟到的通过范读表现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荷花开放的三种姿态的那种静态美。又如:《燕子》一课,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例如:学生从句子“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中的“舒展”感受到柳枝好像正在苏醒着,伸展着;又如从句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的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从老师的范读中,学生从“掠过”感受到燕子飞行的速度之快,在我们眼前只是一闪而过,又从“掠过”,“唧唧”让学生感受到了春的灵动,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文字兼美,文本所要表达的美都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品读,揣摩,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语言文字美的乐趣。论文写作,语言文字。论文写作,语言文字。

1.抓住重点词品味,体验语言文字美。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荷花开放的三种姿态美,而这种感知只不过是一种静态美,为了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验到荷花开放时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的动态美,我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找哪些词把荷花写活了,学生通过再一次的读,找到了“冒”,“展开”,“露出”,“饱胀”这些动词,接着让他们品味这些词好在哪里?学生们畅所欲言。一个学生说:“‘冒’字好,让人感觉合花从荷叶中透出,有种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论文写作,语言文字。”一个学生说:“‘露’字好,仿佛荷花绽放了笑容。”一个学生说“展开”让人感受到荷花的花瓣正在一片片地向外张开,有一种动感。经过细细品味认真揣摩,学生对荷花美的体验不断深入,对荷花美的情感不断加强,同时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2.抓重点句品味。体验语言文字的美。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问:“桂林的水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呢?请你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把你所发现的画出来,仔细品味。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通过朗读让学生从文字中体验到漓江的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静,清,绿而被称为天下第一。

(2)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静的水。

这一句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要写大海,西湖,是不是有点多余?老师通过引读对文本进行重组,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独特之处,目的让学生体验了文本的语言中文字所蕴涵的意境美。

(3)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的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们被漓江水的美陶醉了,作者也被陶醉,你们发现了吗?哪个词可以体现这一点?请你也陶醉地读一读吧。

通过品读重点句,与其说让学生感受到了桂林水的美,不如说让学生自己体验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3.比较推敲,体验语言文字的美。论文写作,语言文字。平时我们说“画画”而不说“写画”,但《林海》一文中却这样写道:“多少种绿颜色呀,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呢!”这里“写”字,如果改成“多少种绿颜色呀,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画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呢!”让学生通过比较“写”与“画”体会到句子中的“写”也是“画”的意思,是“写生画”,是照着林海的绿画下来,只有用上“写”才能把林海的绿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让人感受到林海绿得令人心跳的美。

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完品评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论文写作,语言文字。因此,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课文本身所蕴涵,所表达的韵味,从而引发学生灵魂的骚动,智力的勃发,语言的接受。

第7篇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策略;激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32-01

一、文本解读

《穷人》是“真情”主题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就更感人至深了。课文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对于这篇包含着浓厚感情的文章,抓住情感组织教学,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体验情感,触及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是我设计和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所在。

二、教学策略

1、找准切入点,激感

开课伊始,学生读课题,老师发问:提到穷人,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一些人,学生纷纷举手,“那些衣衫褴褛的人”,“那些流落街头,生活没有着落的人”,“那些没有收入却身患重病的人”——接着老师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提问:想到这些人的境遇,你的心里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们顿时个个神色凝重,“他们真可怜!”“我很同情他们”——由此,老师顺势导入: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笔下的穷人又有着怎样的生活遭遇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来了解一下。学生带着对穷人命运的同情与关心,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教师也由此找准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切入点,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抓重点语句,催生情感

课文中桑娜和西蒙两家生活的穷困和悲惨,虽没用一个“穷”字来描述,但从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一些重点语句中能感受得十分真切。于是,在初步调动学生对穷人命运充满关心与同情的情况下,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最能反映桑娜与西蒙两家生活境遇的句子。学生们找得认真,说得也真诚,从“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深切体会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难。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愈发增添了对穷人命运的关切与揪心。

3、品人物形象,体验情感

桑娜与西蒙两家贫困、悲惨,但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毅然做出了收养两个孤儿的惊人举动,桑娜与渔夫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是该课学习的重点。而这一品质是通过人物对话、心理等一系列形象描写表现出来。让学生认真研读,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对话的句子品读,尤其是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重点也是难点。可组织学生交流: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时候会想到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一个孩子的家庭与两个,多个孩子的家庭,父母肩上的担子一样吗?说说桑娜与渔夫现在的生活状况等等,通过这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同深受的领悟出桑娜的不安,凸显了她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渔夫与桑娜的对话描写,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桑娜的紧张、不安,渔夫的爽直、乐于助人都从对话中表露出来。特别是渔夫的一句“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中的“熬”字真是令人心痛、催人泪下,渔夫与妻子一样具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通过反复品读这些描写,从语言中体会人物真情。

4、续故事发展,升华情感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习作 习作策略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36-01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培养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加强文本阅读,强化随文练笔,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寻找共鸣,抒写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文辞优美,情感充沛,教师要加强情感引导和挖掘,带领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当文章中的情感与学生的内在情感合拍,学生就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此时学生就会有想要诉说的冲动,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抒发,展开练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打开写作的通道。

例如,在教学课文《月光启蒙》时,文中写到了“我”朴实的母亲唱童谣的情境,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歌谣,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好奇心。有些学生想起了外婆唱的歌谣,情感被不知不觉感染了。也有学生给作者的描述吸引住了,想起了姥姥对自己的照顾,此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对外婆或者姥姥说出你的心里话。学生在情感的牵引下,写起来就非常流畅通顺,能够直抒胸臆,有的这样写道:姥姥,我知道你已经眼睛昏花,看不清什么了,但是你还认得我。我就是你的小狗蛋。你给我唱了好多好听的歌谣,你还记得吗?那时候,你总是抱着我,看着天上的月亮,摇着我唱道:“摇啊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给我唱歌谣。”我听着这些歌谣,就想象着在那神奇的月亮里,住着善良的仙女,还有带着白色翅膀的天使,飞来飞去。我静静地想象着,感觉自己好像长出了一对翅膀,飞向那浩瀚神秘的月亮,那是多么快乐的童年啊。虽然是简短的一段话,但让学生对自己的情感有了具象化的感受,既能够练笔,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利时机。

以上教学,通过对文本情感的挖掘,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由此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独特的个人感受,尽情付诸笔下,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借用“写法”,组织语言

在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写作手法上具有明晰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鉴赏,组织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习,训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组织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课文《雾凇》一课之后,笔者让学生展开思考:作者在描写雾凇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找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作者将雾凇比作银条,将一片片雾凇构成的风景比作玉树琼枝,这是非常生动的借喻。文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像“雾气给松针镀上了白银”这样的句式。此时我让学生展开练笔:想一想生活中你见到了哪些美景?雨中的或者是初春的美景,你可以借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进行描写吗?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了这种表达方法,因而,在进行练笔时就能够得心应手。有学生这样写道:六月的雨总是不停,像是爱哭的小女孩,今天心情不好了,就纵情哭一场,明天哭累了,就睡去了。天空中丝丝缕缕地飘着些雨星儿,我猜想,那一定是天上的小仙女在耍性子。还有人写道:天上的雷公公不想跟人吵架,他生气的时候就直接拿起锤子,照着大地砸下去,他听不到什么声音,但他看到地上的人们都吓得躲在屋子里,关紧窗户,这下他就开心了。他哈哈地笑着,将锤子扔到风婆婆那里,结果风婆婆很生气,拿着风袋子冲着他鼓劲,风呼啦一下子跑到了人间。树木和房屋被这巨大的力量撼动着,摇摇晃晃。

通过这样的随文练笔,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借用文章中的表达手法,将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万物写得栩栩如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创造空间,唤醒思维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表现都可以。这个世界是属于学生的世界。正如哲学家所说,在精神的世界里,想象和勤奋就能造就天才。

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笔者让学生进行想象: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对古诗的最后两句非常有感触,此时我设计了随文练笔,要学生想象李白站在江边,会想到什么。学生立刻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写李白回忆和朋友斗酒对诗,有的写李白回忆和朋友秉烛夜谈,也有的写到李白和友人在竹林外踏青,通过想象,学生写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交往细节,从而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并且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

总之,根据文本阅读选择合适时机,引导学生展开练笔,这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值得语文教师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第9篇

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讲,最头疼的是作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也是作文教学。如何解决初中学生作文的“无米下锅”的问题,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在于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思考和感受。

一、怎样理解观察与感受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这种“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客观事物也只是过眼烟云。常见一些青年教师,春天领学生去踏青,秋天引学生去秋游,参观名胜古迹,但写作结果却难尽人意。写进文章的春华秋实只是一堆僵死的似曾相识的基础,缺乏内在的神韵,师生为之索然。因此,要解决好学生习作“无米下锅”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哪里有“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米”拿来,为我所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生活作平面的、静止的观察和积累,还应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分析探索周围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敏锐地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体会,彼此启发,相互诱导,触类旁通,使之升华为写作的动机和表现的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所要达到的目的。

思考与感受离不开观察,而观察也必须依赖感受体味才能发挥出效应。只有将人的主观感受融入观察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学生才能进入“绿叶急低知鸟立,草萍微动觉鱼行”的艺术境界。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而感受和体味则是这桥梁的基石。若仅仅满足于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只不过是徒有其名,充其量也只是走马观花或盲人摸象。观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生活深刻分析,真切感受,准确判断的写作修养。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感受认识能力

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感觉生活的重要性

文章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就是解决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纵观古今文坛,古代挥斥风月也好,与花鸟共忧乐也好,在不在风月花鸟有情缘,皆因个人感受不同而为之。同是“东临碣石”,曹操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代不同,感受不同,诗的内涵也就不同。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一点,本着“课外走路,课内搭桥”的原则,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点拨:夏衍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反复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是因为他们有对社会生活的亲身感受和深刻体味,有个人情感与客观景物的程序交融。这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

2.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

做生活的“有情人”,就是要求学生能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作出分析思考,及时地表达记录下来。何敏同学自卑而又敏感,她的好友热切地希望她振作起来,在她的八方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几句话“自卑,是人生骨骼的腐蚀剂。有了它你会永远直不起自己的腰。自信和自强是人生的风帆,它会带你达到成功的彼岸。”真情所到,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就由被动、消极的“接受”,变为主动、积极的“参与”了。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能体会到生活的温馨,摘取甜美的果实。

3.教会学生感受体味生活

学生开始捕捉生活现象,总带有很大的盲目、随意和猎奇,对那些似小实大、似浅实深、似偶然实必然的写作材料一般不易发现,不能有时捕捉到那些蕴含于生活表象之中的写作信息,这都依赖于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教给他们“开山取宝”的本领。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从下列几个环节抓起,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使学生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话:“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一个普通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汽车牌照竞相高价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引导学生评价,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要想“发”,当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辨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常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镜子是学生很熟悉的东西,我曾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很快想到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思维敏捷的同学还想到了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如以“太阳”为内容,我先后组织学生写过“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第10篇

一、强化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它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行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和运用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审美意识、民族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二、引导学生感知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对事物的分辨识别和整体领悟评价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美和丑的分辨能力,对美的事物的性质、类型、程度的辨别能力;(2)对美的事物整体领悟评价的能力。审美鉴赏力是更高层次的能力,如果说审美感受解决的是“知其然”的问题,那么审美鉴赏解决的就是“所以然”的问题。被誉为“美育之父”的德国美学家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审美活动正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并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以情感为动力,最终让学生在美的事物中懂得感受美,学会鉴赏美。

三、在感情朗读中,体味形象美

朗读在语文美育教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范读,则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一个教师在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节奏、重音、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自然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我们相信,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会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思索、联想,而且可以唤起学生对文章中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因此,朗读不仅是学生感知教材的重要形式,还是学生获得美感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作品的朗读,可以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体验,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体味其中人物的形象美。

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提供了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经常、反复地去“激趣”和“动情”,使学生的兴趣和感情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在阅读欣赏中,提升审美力

初中学生的审美活动还处在启蒙阶段,他们都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审美实践方面的正确、恰当的示范对他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审美活动的指导者,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去,充分地感受和鉴赏教学内容中的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美的情境,给学生的审美实践作出示范,引导他们从模仿性的审美活动起步,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尤为明显。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的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然后在富有美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向学生示范审美的方法和过程。

五、在品味语言中,感知文字魅力

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文章中的语言风格既包括朴素、华丽的风格,还包括婉约、豪放、幽默的风格。为此,教师要按照作品中所具有的语言风格,将学生逐渐引入作品所要寄寓的情感中去,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例如,在初中语文人物殿堂中,既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还有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穷困迂腐的孔乙己等。在景物殿堂中,不仅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隆冬,还有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富春江美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等。

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也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因其具有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激发起学生无比的喜爱与赞美,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会逐渐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再如,在语文教材中,可以感受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感受到“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感受到“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还可以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这些句子读起来,无不让人流连忘返。鲁迅作品风格的犀利,李清照作品风格的哀婉,坡诗歌风格的豪放,冰心作品风格的细腻……众多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都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与享受,学生的性情和思想也会因此而得到陶冶和升华。

六、语文审美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倡导语文审美教育,并不排除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础,那么学生对语文课文进行美的感受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处理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健全而高尚的人格。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语文课堂

一、要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阅读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积极实践以求充实

假如说阅读是通过感同身受以积累别人的“事”,亲身实践就是在用活动来积厚自己事的同时,将自己获得的感悟付诸于文字了。通过阅读获得的语言感悟、思想启迪、文章技法;通过观察获得的素材和感想,美的感受、情的共鸣、理的启迪以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文字写作才能被自己所掌握,从而加深体会,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或者一样法宝。所以要经常地进行作文写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并要把它随时记录在生活随记本上,强调生活中有什么就写什么,发生什么就记什么,有什么感悟就记下什么,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也不要求立意和主题,突出一个“随”字。生活随记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记录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

(2)记录学校生活。将学校生活分为学校美景、人物素描、人际交往、校园故事四个板快,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素材库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3)记录社会生活。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家庭中的一员,大街、公园、菜场、车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事,值得学生去思索和记录。

(4)记录自我生活。生活既包括学生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内容,也包括自我的广阔世界。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记录自己丰富的内心及精神世界,无疑是对自我的最好诠释和剖析。在随记中,学生畅所欲言,展示最真实的自我。

(5)作好读书笔记。好词佳句、灵光一现、独到见解、深刻感悟,都可以是小小读书随笔的内容。书本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延伸,它可以带你任意东西,心鹜八极。

生活随记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虽然它仅仅是一种发现,体会,思索,偶得,还不能称之为习作。但它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实践的机会,又使习作成为有源之水,有米之炊,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浅析 教师 小学 蒙语 教学 美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语文中蕴含了人类文明名个领域精神成果的积淀,其间天文地理,、草木虫鱼、世态人情,无所不及,而美是其所有篇章的灵魂。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审美天地。它是承载美的天使。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教师要善于根据审美对象的特征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唤起学生对人物、景况的想象,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具体地讲,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音响和影视等多种艺术手段,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其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使语文教学过程事实上成为审美活动过程、美的鉴赏过程。使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并从中感受美和鉴赏美。

三、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

六、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