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

时间:2023-05-30 09:0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与交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际与交流

第1篇

(一)观念上的误差,忽视人际技能提升

调查中,尽管许多学生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人际技能进行有意识的提升。他们认为人际技能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它是一种能够自然而然掌握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念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人际技能的提高。人际技能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思想的交流、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良好的人际技能能造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技能是顺利进入社会的保障,也是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交流方式不科学,缺乏交流技巧

科学的交流方式和合理的交谈技巧是人际技能的两项重要指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很多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交流方式都存在不科学性。调查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网络和手机来进行交流,而面对面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他们认为面对面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害怕或羞怯的心理,给人不自然或者尴尬的感觉。但是网络和手机这样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都局限于文字的交流,对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除了方式的不科学,缺乏合理的交谈技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9.6%的学生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总是显得不知所措,不懂得灵活变通。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

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沟通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79

Abstract Students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finally entered the ideal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entering university age and thinking is relatively matur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an accomplish many things, bu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urvey data, we foun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lso has many problem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college students encounter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help students build confidence, and thus becom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peopl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在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当代的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些许问题,如一些大学生孤僻傲慢、难以接近、话语苛刻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人际沟通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机构就要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分析造成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的原因,从各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交流方法,从而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1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中的具体问题

1.1 以自我为中心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会从中发现部分大学生都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他们在交流和行动中,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总是要求他们顺从自己的意愿来说话和做事,当他人不按照他的意思来说话做事时,他就会发脾气,以恶语攻击对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很自私自利的,他们会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有人反对他时,他会不听别人的劝告,致使人际关系非常紧张,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等院校应该积极想办法,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品质。

1.2 自我封闭

同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从中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他们喜欢用各种伪装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起来,不让别人了解和接近自己,不与任何人分享所思所想,拒绝别人的关心和询问,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刻堤防别人,不与别人深入交流。他们往往非常多疑,很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自尊心非常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一些问题,他们会做出极端的思维判断,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家境贫困,使其内心非常自卑,不敢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出身,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他们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不知自己该与人说些什么,造成这些大学生的自我封闭状态。

1.3 不会解决矛盾

在经过访谈和调查后,我们发现很多大学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当交流不顺利时总会发脾气或与人争吵,他们未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事情越来越遭。有一部分学生争吵过后,还能化解矛盾,使关系缓和。良好积极的沟通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所以对学生展开人际关系相处方法的教学非常重要。

1.4 受网络不良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大学生喜爱借助电脑或手机进行网络聊天或娱乐,以取代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但是这种交流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终将要步入社会、走进职场,与同事和领导相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以学生应该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积极转变自己的思路,平日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交流,掌握处理各种矛盾的方法,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手机娱乐上。大学生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磨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

2.1 开设人际沟通课程

在大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入人际交流的课程教学,对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这门学问进行研究,从以往的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在人际沟通课程上,我们主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人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在人际沟通课程安排上,一定要人性化、专业化,建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交际水平的目的,以高质量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大学教师、授课人员进行专业化培养,从而使教师的执教水平不断提升,教师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进步得更快。掌握交流的原则和技巧,在潜移默化中把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技巧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深受启发。学生把平时学到的沟通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使每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加以分类整理,为大学生们建立心理档案,通过观察和了解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实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品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2 净化网络交流环境

既然大学生都热衷于网络交流,那么我们教师也可以积极运用网络来传递正能量,从中发现哪些学生的思想存在偏差时,及时进行引导和制止,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正能量传播平台,营造畅所欲言、正面积极的交流环境。但是网络交流再方便,也不能替代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还是要掌握交际沟通的技巧方法。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宣传网络安全和法律底线,建立良好的学校网络交流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学习和提高,并能维护网络信息环境的健康发展,不散布虚假信息,不造谣生事,不恶语攻击他人等,一起来营造诚信合法的网络交流环境,有原则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传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学校还要针对学生开设网络咨询室,通过这个平台来帮助更多的人,以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由于网络空间具备隐匿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 搭建其他沟通平台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为学生搭建人际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升华自己、提高自己,比如“读好书”活动。学校可以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作为阅读周,让学生多阅读多感受,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内心足够强大,并能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交流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别人认可,希望用自己的魅力去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从而拥有个人魅力。在学校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演讲、论坛、知识问答、比赛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为集体争光,从而凝聚学生的集体力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学校要积极组织其他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增加学生互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学校还要多听取学生的心声,多采纳学生积极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共同提高。

2.4 适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由于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在学校也会有一些冲突和矛盾存在。基于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已经非常必要,由于大学校园人数特别多,所以单独的心理咨询室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必须增加团体咨询室,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使大学生抛弃固有的思想模式,以一种开放式的思想模式去与人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通过学校的培养训练,使大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使大学生们更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在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感受到分享和信任的快乐,从而真诚地接纳朋友、畅所欲言,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掌握与人交流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关心程度,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关爱,使他们逐渐放下戒备,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突破自己。心理辅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心理问题,使他们可以跨越心理防线,勇敢地接纳别人,成为善于交流、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高素质人才。

3 小结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提升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所以学校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能力更强、素质更高、性格活泼、善于交际的新时代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通过学校的人际素质培养,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掌握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从教育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思考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PAC理论人际交往策略启示

一、PAC理论概述

(一)PAC理论的含义及内容

PAC理论是一种帮助人们正确进行人际沟通的新工具。1964年,加拿大的柏恩博士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Parent)心态”、“成人(Adult)心态”、“儿童(Child)心态”。

P型(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支配、教训以及其他权势作风和命令口气;A型(成人)心理状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他人,讲起话总是用商量的口气;C型(孩子)心理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遇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在人际交往中,“父母”常常会作出武断的判断和评价,在“父母”的语言中常出现“应该”、“必须”等词汇。成人自我状态是人对外界环境的客观反应与评价,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以理智的心态与人交往,不盲动、不急躁,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情绪,以对方感到心情愉快的方式交流,常用“我个人认为”、“是否”等词汇。儿童自我状态是人格中儿童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以情感和感觉为标志,与人交流时容易感情冲动、喜怒无常,无法接受别人说他不好,会产生受伤害与愤怒的心情,经常出现“我不知道”、“我就不”等词汇。

(二)PAC理论的类型

二、PAC理论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PAC理论简单易懂,实用性强,通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易于理解掌握。该理论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改进沟通方式促进自身成长,并与他人进行有效交往而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经过学习掌握PAC理论,可以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分析自我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自我的积极因素,主动改变消极因素。在与别人交往时,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实现自我控制,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了解PAC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反应,使信息得到畅通。倘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给对方以成人剌激,同时引导对方也进入成人状态,作出成人反应,那就有利于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国外对管理人员进行PAC分析理论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人们在相互接触中的心理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PAC理论对处理人际交往的策略启示

(一)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

人类本来是具备思维能力的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渴望沟通,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到处受欢迎,凡事助力多而阻力少;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则完全相反。虽然在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成长过程、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目标等,都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只要我们自身有信心敢于善于和他人交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调整内外因素,实现人际沟通顺畅

在PAC理论的架构中,强调通过内部因素调整和外部因素调整实现人际沟通之和谐与顺畅。其中,内部因素调整是指着重把握自己的上述三种自我状态与他人进行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学会问自己“这样的行为、想法和感觉对处理当前的事情是否恰当,能否解决问题?”外部因素调整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注意引导他人的自我状态,努力形成A―A型的沟通方式。

(三)寻求准确适当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人会因无法准确找到自我定位,而盲目的和不同的人运用相同的方式去和他人交流,另外有些人会因社会身份处于优势时,通常受到的情景约束较少,则会出现自我角色错位等问题。往往不分场合把自己的角色转换为“教育者”、“管理者”角色,这种角色转换易于产生盲目的自高自大,服务意识差也就可想而知。在与他人交流时便以权威和教诲为标志的父母自我状态出现在他人面前,容易造成别人不满,相互交流也就可能中断。还有些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职业同其他职业作比较,由此产生自愧不如的自卑感,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激情和责任感,以喜怒无常的C心态与别人交流,同样易于导致交流中止。所以应当准确定位,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适宜的方式与其交流。

(四)训练和提高应变与协调能力

在交流沟通中彼此了解自己及对方此时处于何种自我状态,以便控制、调整、引导形成A――A交流方式,使交流正常进行下去。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时,训练者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情景设置,让训练者扮演特定情境中的角色,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体验不同的经历,训练身兼多种角色的应变与协调能力。当你面对情绪激动的人、甚至被别人误解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化解矛盾,满足他人需求:(1)在交流沟通时正确分析自己和对方的自我状态;(2)关注对方的P状态,了解P状态表现的非理性情感;(3)肯定或赞赏对方的成绩,待他情绪逐渐平静后,再发表个人观点;(4)用A状态与对方交往;5)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其需求。

四、小结

PAC理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理论简单易懂,与实际联系性强,比较实用,适合每个人去学习。另外PAC理论所揭示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态及问题很普遍,值得我们个人去思考自己所属的状态及问题。结合PAC理论所提供的可操作措施,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学会自我控制与引导他人,尽可能达到A-A状态,以实现高效交流,拓展人际关系,实现和谐相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巧玲.PAC理论在旅游服务外部沟通中的应用.泰山学院学报,2012(3).

[2]刘金蕊.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6).[3]邓李肇.高校心理辅导员修辞策略的PAC分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8).

[4]袁梅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图书馆馆读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图书馆论坛,2012(7).

第4篇

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组织内部主要负责人、被审计单位、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与组织外部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税务机关、法律顾问、专家等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做好内审工作的前提条件,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内审的人际关系包括下列内容:

1.建立与组织负责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组织负责人的委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取得组织负责人的授权和支持,为此必须与组织负责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组织负责人递交审计工作计划提案、各种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并就工作进展和有关问题及时进行请示、汇报、交流,通过审计沟通,从而获得上级领导的理解、肯定或是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提出更高的要求等,协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结论的落实和审计意见的具体实施。

2.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良好人际关系。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就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并为之提供服务,审计工作是查错防弊,监督与服务并行,最终的目标还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帮助被审单位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与被审单位的有效沟通,取得被审单位的认同,消除审计工作中的一些误会,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部门在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项目之前与被审单位进行初步的交流,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出具审计报告前,也应积极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保证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落实,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3.形成与组织中其他职能部门良好的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必须取得职能部门如财务、供销、安全、生产、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的配合,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取得与职能部门相关的被审单位各方面的相关、可靠信息,有利于审计工作开展。

4.开展与组织外部的良好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同时也可以从外部审计获取一些相关的信息。

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主动、及时、有效地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与被审单位的良好沟通,更是实现审计目标的要素。

(一)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的主要沟通类型包括以下两种:

1.人员沟通。内部审计人员与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形式包括:(1)倾听。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聆听行为接收口头信息,理解其含义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2)语言沟通。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语言行为发送和接收信息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3)非语言沟通。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形体、表情或其他非语言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2.组织沟通。内部审计人员在特定组织环境下的沟通形式包括:(1)纵向沟通。是指与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2)横向沟通。是指与组织内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3)斜向沟通。是指信息在非平行、非隶属部门之间的交流。

(二)内部审计人员处理人际关系时采用的主要沟通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1.口头沟通。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口头交流可以有很快的反馈,审计人员可以研究听者的意见,从而使消息与之相适应。

2.书面沟通。内部审计人员利用书面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审计通知书、问卷调查、内外部审计协调的书面报告、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书面交流的资料,便于归档保管,以备他用。

三、与组织负责人及被审单位采取有效沟通的途径

(一)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对内部审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组织适当管理层进行沟通,可以采取的沟通途径包括:

1.积极、主动地与组织适当管理层联系;内审职能是监督与服务,内审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领导负责,所以取得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信任和支持非常重要。

2.与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计划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

3.咨询组织适当管理层,了解内部控制环境。

4.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结论,及时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提出各种审计建议。

5.发出书面审计报告之前,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征求组织适当管理层对审计结论、决定和建议的意见。

(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采取下列沟通途径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应当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2.在实施审计前,利用审计通知书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沟通,审计通知书内容的表述应清晰、简洁,并具备可行性。

3.通过询问、会谈、会议、问卷调查等沟通方式,了解内部控制的情况。

4.通过口头方式或其他非正式方式,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审计发现。

5.在审计报告提交之前,以书面方式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正式结果沟通。

四、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提高人际关系技巧

有效的人际关系一般依赖于两种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约哈里窗口 文化误读 文化冲突

跨文化传播学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域范围,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的个体、群体之间如何展开交流,分析阻碍彼此交流的文化因素,旨在提升国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运用和文化分析能力。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就是一种难免的趋势了。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它也深刻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跨文化传播的范畴依据传播主体的不同有国际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之分。鉴于文化冲突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人本身,因此,本文的研究将跨文化传播的范围锁定在人际传播中,即本文所讨论的是如何化解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出现的传播障碍与冲突。

人际传播作为最原始、历史最悠久的传播类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具体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立、社会秩序的维护也都有赖于此。人际传播也具有相当的多变性,它除了具有反馈性强的特点外,所使用的媒介也丰富多样,除了语言媒介之外,副语言媒介(如姿势、体态、眼神、动作等)也在人际沟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常进行的一场人际传播对参与双方的认知程度、积极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最重要的是双方要有“共同经验范围”,有效的人际传播则需要更大程度的“双方认同”,如何来做到呢?这是本文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引入约哈里窗口理论的原因之一。

跨文化人际传播中文化冲突的缘起: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传统习惯。人类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也早就开始。人类学家乔治・马尔库斯(GeorgeMarcus)曾说过:“文化差异根植于情感之中,也根植于不同民族对个人和社会关系本质的思考之中”。许多研究者对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比较对照,例如霍夫斯泰德对53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调查后,归纳出文化差异的四种模式:权力差距:回避不确定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这几个方面足以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者与学者进行比较的可靠依据。霍尔在其著作《超越文化》中对高语境、低语境的划分也引出一些重要的研究。这种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如著名跨文化传播学者拉里・萨默瓦所说:虽然许多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仅仅发生在人际交往的层面,但是绝大多数冲突和误解都可以追溯到文化差异的根源中。这种客观存在会导致文化误读的出现。

文化误读是基于已有的社会规范、观念体系、思维方式等对另一种文化产生的偏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文化经常与一定的政治因素相连,其自身也具备明显的意识形态背景。因此,出于统治者当局的特殊政治利益的需求,会出现对他文化的一种常态的“文化误读现象”,这种误读很容易造成一种误导,导致对所阐释的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例如美国一些报刊对我国当前社会政策、社会现象的一些解释,对非洲人民生活习俗和生存状况的偏差报道等就属于意识形态导致的“常态误读”。

在跨文化人际传播中,交流双方的知识背景也尤为重要。因为“对某种文化的知识性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读者本人所拥有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如,《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曾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什么科学,但是他的中国学生鲁桂珍改变了他的这一偏见,在研究了大量中国古代科学资料的基础上,才有了这本著作的问世。再比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他在其中国学生的启发下开始阅读哲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撰写的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文献,写出了著作《思维的版图》,在此之前他的著作《人类推理》中所呈现的东西方思维基本无异的观点就稍显狭隘和偏颇了。知识背景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当然,这也是我们化解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这种认知差异体现在交流实践中就形成了文化冲突。英文中的“冲突”(conflict)有“一起碰撞”的意思,即两种力量的不和谐与相互撞击。在跨文化传播中,尤其在人际传播中,面对面的两个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到对方远离自己设想或预期的谈话目标、方向,或偏离自己认可的价值判断,两者的交流可能会随即终止,传播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总而言之,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文化误读的出现;文化误读体现在实践层面就是文化冲突的产生。文化冲突如何化解呢?拉里・萨默瓦的话可能对我们会有很大启发:“人们必须明白,通过传播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要远胜过诉诸武力等其他手段”。这就帮助我们考虑如何从传播角度消解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带来的文化冲突。

关于文化冲突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观点是:文化差异始终是人类的基本差异,文化之间互动的后果就是冲突:在未来世界中,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明,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他认为“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北京大学的孙英春则将“冲突”细分为两种,一是人际冲突,二是文化冲突。比较起来,前者描述的是微观层面的文化的碰撞,后者则泛指“所有交往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实际上,文化冲突并不只是存在于异质文化之间,诸如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它在同质文化下也会有明显的表现。美国文化堪称最多元,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长期面对内部种族群体之间的冲突。文化冲突的存在就要求交流双方在传播行为上都要有所调整和变化,以合作为目的,最终使双方受益。

约哈里窗口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

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冲突该如何解决呢?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策略可以化解冲突呢?这里引入一种关于人际交流的理论,叫做约哈里窗口(Johari Win-dows),又称乔哈里资讯窗。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顿・英格拉姆fHarty Ingram)。他们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事一项组织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这一理论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该理论的内涵。它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信息划分为4个区:开放区、盲区、隐蔽区和未知区。

如上图所示,开放区(The Open Are

na)是指传播双方都知道的内容,在人际传播中一般表现为交谈者彼此的国籍、性别、身高、年龄等有较明显特征的信息。这也是双方开始交流的基点,对开放区信息的认同和了解使得双方的交流具备了可能性和延展性;盲区(The Blind Spot)特指“那些对方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这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最易忽略的一部分,交流一方总是以自己的立场去揣测对方话语的意图,尤其在涉及观念理解的内容上。比如偏见、种族歧视、暴力倾向人员等。隐蔽区(The Hidden Facade)则是指那些自己知道,而对方不知道的信息。这部分信息的内容也有两种类别,有些信息具有公开性或常识性,但是对方不知道;还有一些信息是不愿意告人的隐私或者涉及组织、国家等的机密信息,这部分传播内容是由交流者双方自己掌握的,对于可公开传播的信息,每个传播者都可以自主决定其透明开放的“度”。‘未知区(TheUnknown Area)指的就是人际传播双方都不知道的信息。

约哈里窗口理论中各个区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积极传播效果的取得有赖于交流双方开放区的大小,在交流过程中,主动扩大自己的开放区,如加大个人信息曝光的程度、主动寻求反馈意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地回避盲区和隐蔽区,这是取得积极传播效果的必然举措。反之,开放区小,盲区和隐蔽区大,就会阻碍人际传播中的正常交流。而发现双方共同的未知区,则可以延伸人际传播的范围。由此看来,开放区越大,越容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那么如何使该区域合理地扩大呢?依图而看。我们要从以下方面人手:

第一。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尽量减少盲区的范围,拓宽自身知识背景,使双方交流的话题能够顺利进行,以此来维持和加深双方交流的话题。这是针对自身知识的缺陷或不足而采取的一项补救措施。它要求我们在进行人际交流之前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在具备了对传播对象尽可能多的了解之后(对方受教育程度、成长背景、知识结构、宗教倾向等),还要对对方的文化有系统的了解,尤其是针对与自己文化特质不同的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对可能引起的冲突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补救”或“知识完善”在数字传播时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可以凭借众多的传播媒介作为撷取知识的工具,如利用网络、电视、电影、报纸、手机等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减少跨文化人际传播中因自身因素造成的交流障碍。

第二,主动暴露自己的隐蔽区,释放更多隐蔽区内容,加大对方对自己(文化)的了解程度。处于不同文化的人们,由于彼此相对隔绝,我们自己认为的常识性信息,对方却不知道,这就为文化冲突埋下了隐患。这种“我知你就知”的心理,被关世杰描述为“隐蔽区膨胀”,他提醒我们千万不要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及我国文化的了解水平。消除膨胀现象,需要适当地扩大“自我暴露”,可以通过“提供背景知识”、“通俗解说行话”、“解释性翻译”等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增进彼此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沟通的策略上。可以在隐藏区内选择一个能够为沟通双方都容易接受的点来进行交流,这个点被叫做“策略资讯开放点”。当双方的交流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策略资讯开放点”会慢慢向开放区延伸,从而实现开放区被逐渐放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隐蔽区的自我开放要注意“度”的把握,要注重个人隐私。

第三,探求双方的未知区,延展人际传播的范围,拓展双方交流的空间。未知区虽然是对方都不知道的信息,因为“无知”使得这部分信息基本上避免了文化冲突的产生,因而也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它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话题源头”。随着双方信息量的增大、双方交流的深入,未知区就会相应缩小,双方都不了解的全新领域会主动暴露出来,这就有可能成为下一次人际交流的主话题。

第6篇

Abstract: The common interpersonal barrie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ocial fe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ays of preventing and solving the social fea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l fear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reducing going out and fearing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the personal characters and quality and social utility trend led the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交恐惧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ocial fear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72-02

0 引言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作“人际交往”,人与人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据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等人的研究材料介绍,他们对我国百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骨干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第一位是人际关系问题,约占84%。而在人际关系中占首位的是社交困难,约占57%[1]。而据林岳新对汕头大学四年制本科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社交不良的现象[2]。

人际交往问题之所以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居住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生活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的隔离,尤其是心灵上的疏远;另一方面现代的年轻人更注重个性的发展以及个人的独立。据有关研究材料介绍,目前高校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它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交恐惧是人际交往不适中较严重的一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则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危害身心健康。所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的对象

通过发放问卷和随机访谈的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分卷152份,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6.77%。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初步筛选,该问卷内容涉及:性别、专业、户口所在地、年级等基础信息的调查外,还包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症的判定,基本情况和表现,研究还对地方师范类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的程度、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恐惧症的原因、大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症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数据的收集。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患有人际交往恐惧症的被试分布情况

有95人存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症,占63.3%,有55人不存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症,占36.7%。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人际交往恐惧症的人数已经超过一半,改善大学生社交恐惧症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大学生平时没课时是否选择外出统计情况

在对大学生平时没课时是否选择外出的统计中,在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平时没课时有1.33%的学生会特别频繁的外出,有22.67%的学生比较多次外出,有3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有34.6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外出,有3.33%的学生选择了特别少外出。

2.3 大学生平时与朋友交流情况

在对“平时是否主动和朋友们交流”的调查中,有1.33%的同学选择了“特别多”,有26%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多”,有24%的同学选择了“一般”,有42.67%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少”,有6%的同学选择了”特别少”。

2.4 大学生平时与朋友交流的主要方式

在对“你平时与朋友交流的主要方式”的调查中,有7.33%的同学选择了“电话”,42%的同学选择了“网络”,15.33%的同学选择了“书信”,32.67%的同学选择了面谈,2.67%的同学选择了“没有”。

而在对“你觉得进行人际交流对你来说有必要吗”的调查中,3.33%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必要”,40.67%的同学选择了有必要,24%的同学选择了一般,30%的同学选择了“没必要”,有2%的同学选择了“完全没必要”。大多数的同学都觉得进行人际交流很有比要,但是在选择交流方式上,选择面谈的同学仅有32.67%,反而选择通过网络、电话等交流方式的同学占了大多数。

2.5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的原因

在对“你觉得影响你恐惧与人交往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16.67%的同学选择了“人心的复杂真假难辨”,46.67%的同学选择了“社会的功利趋向太明显”,40%的同学选择了“交往的成本太高”,25.33%的同学选择了“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33.33%的同学选择了“生性比较害羞”,34%的同学选择了“害怕对方喜欢上自己”,31.33%的同学选择了“受不了别人期待的目光”,12%的同学选择了“觉得自己家境比别人低一等”,还有4.67%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原因。

3 结论

①大多数同学在平时都很少会主动和朋友交流,并且还有部分学生几乎完全不和同学朋友交流。

②大学生平时的交流方式主要以网络、电话等媒介进行沟通,而当面交谈则相对较少。

③这说明大学生的交流方式上存在着不恰当的地方,喜欢借助有媒介的沟通方式,而面谈则相对很少。

④大学生应该注重组织训练,强化组织意识,在组织中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复合将个人的随意放在组织纪律之后。

4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对策

4.1 预防性干预

主要是针对分数低的社交恐惧的大学生,提出相应的预防性策略和方法,以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尽可能的防止大学生产生社交恐惧。

4.1.1 学习人际交往知识,改善人际交往行为

通过学习人际交往知识让大学生了解社交恐惧症形成的原因,学会恰当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

在主观上,自己参加学习一些人际交往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以减轻大学生对社交的恐惧以乐观的心态,理解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意义,对自己进行人际交流方面的训练,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在客观上,一是学校可以举办与此相关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然后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创造平台,提供条件。

4.1.2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在大学教育体系里,心理健康教育多为选修课程,而选择去上课的学生更是不多,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做事的根本,所以在学校方面,应主动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学习与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再了解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4.2 针对性干预

4.2.1 调整认知结构,改善个性品质

认知疗法理论有这样的描述,认识过程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患有中等程度人际交往恐惧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咨询的方法,找到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由于社交恐惧往往与不良心理和个性方面的某些缺陷相联系,而不良心理的产生又往往是由不当认知所造成的,因而采用认知疗法,针对社交恐惧者所具有的某些个性缺陷和不当认知进行分析,以达到使对方领悟,最后达到克服恐惧。所以想要战胜社交恐惧,关键在于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起成功的信心[3]。

具体做法有:

第一、要清楚自己到底害怕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害怕心理,若这种问题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自己、认知他人从而产生的,可以通过调节认知,增加自己的自信来解决。

第二、对比调整法,即不仅要和比自己有能力的人进行比较,也要与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并且还要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这样才可以全面、客观的建立起对自己的评价。

第三、进行适应性心理训练,先可以从身边的人即同学或者朋友做起。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信心,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社交的自信心。

4.2.2 增加社交锻炼,提高交往能力

在社交恐惧症患者中,很多人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交往技巧,因此在克服社交焦虑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交交往方面的锻炼,仔细学习各种社交技巧,提高实际的交往能力对克服社交恐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加强社交锻炼中,我们同学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第一、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能够将志趣相投的大学生集中在一起,交流自己喜欢的事情,分享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从事家教活动,家教中,可以与学生家长交流,还有与学生进行课业辅导中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

第三、多与有交流技巧的人学习,跟他们一起活动,发现他们交流中的技巧,并加以模仿、实践。

4.2.3 寻求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疏导

对于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疏导,这时可以去寻求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来帮助他们进行疏导,可以采用团体辅导或者是朋辈辅导进行干预,积极增加他们的人际互动,改善社交恐惧。

第一、团体辅导是有共同问题的人所接受或者从事的一种交往,在这里可以有针对性的看透自身问题。

第二、朋友同学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了解,从他们出发,更能够理解恐惧的原因,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适。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干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4):47-49.

第7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网络自卑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65-02

一、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交往,排斥现实的人际交往

互联网自从进入中国之后,得到了迅猛的普及与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进行金融投资,玩游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QQ、微信、陌陌等网络交流软件成为人们日益重要的交流工具。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含义就是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人际交往活动。[1]网络交往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方便了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可以避开比自己年长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人,而是选择和自己年龄相当或兴趣相似的人交往,因为大家有共同的语言,相同的兴趣,让很多大学生以为在网上找到了知己。网上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充斥着各种利益冲突,对于喜欢追求自由,不喜欢受到束缚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交往对他们更具吸引力,有些学生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所谓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通常会迸发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2]由于忽视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能夸夸其谈,游刃有余,反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沉默寡言,甚至与周边的人格格不入,不善于处理与同学的关系。相对于现实交际而言,网络语言更加丰富,网络表情既好玩又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说或者说不出口的话,都可以在网络交往中用文字表达出来,例如表达内心的激情或者苦闷,在现实交往中说出来,可能会有些矫情,但是在网络中却显得很自然。这就让很多大学生更加依赖于网络交际,而对于相对复杂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则产生畏惧感或厌恶感,宁愿把自己的感情浪费在网络的虚拟交际中,也不愿与师生搞好关系。但是,网络交往并不能面对面交流,无法感受对方的感情变化及进行眼神交流,而且有些网友相距太远,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而已,不会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交有所帮助。

同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许多交往软件功能很丰富,例如QQ、微信、飞信等,大家不仅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些软件还开发了一些小游戏,例如QQ斗地主、酷跑等,在玩游戏的同时,也可以和游戏玩家进行交流。喜欢追求潮流的大学生非常喜欢在闲暇之时,玩这些小游戏来打发时间。而且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认识许多新朋友,甚至是外国朋友,在接触到具有不同地域风情的人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交际圈,这些都是现实社会交往所不能满足的。现实社会交往的复杂以及社交圈的局限,让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交往去寻找乐趣,寻找自己心灵上的慰藉,或者逃避现实社会交往的失败,所以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就会沉溺于网络,在网上寻找自己的朋友,对现实交往避而远之,长此以往就更加处理不好周围的人际关系,造成恶性循环。

二、自卑心理严重导致人际交往上缺乏自信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3]

自卑心理大部分存在于那些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好或出身于农村的学生群体之中。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相比,更加自由、开放、自主,没有沉重的学业,没有严厉的校规,更没有统一的校服。在大学校园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释放自己的个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开,这就造成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一。因为大学生归根到底依然还是学生,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几乎所有的生活费用都来自家庭,那么在校园里的生活质量就由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了,有些同学家庭富裕,那么生活费就比较多,平时就可以买一些高档用品,可以生活得比一般学生质量高,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了攀比。而那些家境一般的同学相形见绌,穿的没有别人好,吃的没有别人好,无形之中就产生了自卑感,他们不敢和别人平等地交往,总是以为自己低人一等,更有甚者,在巨大的差异面前,产生自闭心理,不愿意和别人主动交流。如果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不仅不对条件差的同学表示关怀和善意,反而对其嘲笑,讽刺,那么有可能让这些自卑的同学产生报复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例如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的主角就是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拿过许多比赛的奖项,但是由于他家庭比较困难,生活比较拮据,个性孤僻,感觉周围的同学因此嘲笑他,孤立他,导致其极强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采取暴力手段,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

同时,在学习成绩、参与校园活动、才艺展示等方面的失败也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与高中时期的以分数论英雄不同,大学时期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参加各种文艺展示和比赛,在大赛中获得名次和奖励,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也引来许多学生的羡慕。但对那些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在校園活动中不能展露拳脚的同学来说,在羡慕的同时,也会引发自己的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从而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而且不喜欢和别人主动交往,总是认为自己身无长处,不值得别人去交往,从而远离社交,逃避现实,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求安慰。不积极参与校园活动,那么就很难在校园中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这就导致自己的人际资源就很有限,限制了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在自己有限的人际圈里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响应,同时又无法积极拓展自己的交际圈,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没有信心去建立健康而又广泛的朋友交际圈,从而更加自卑,更加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

三、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愈发严重

现在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物质利益,交往手段粗鄙化,而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则一片空白。[4]

在大学生之间不仅仅存在着学习成绩的竞争,还有许多利益的竞争,例如入党,竞选学生干部,获得学校奖学金以及争取保研名额等,这些都比纯粹比拼学习成绩要复杂得多,这不仅需要成绩优秀还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以及和老师处理好关系。因此就有部分学生有目的地和别人交往,希望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利益。例如在干部选举上,主动向能影响选举结果的人示好,拉关系,希望能投自己一票,对能影响自己发展的老师也是百般讨好,甚至托关系,走后门,希望自己能够当选。

对于选择朋友方面,很多学生也并不是仅仅根据是否有共同爱好还是有共同的理想,而是看其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者经济利益。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很多人喜欢和那些家境比较好的人或者和那些在社会上有些关系的人交往,希望为将来走上社会积累人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也喜欢找一些兼职,喜欢和别人讨论哪里可以找工作,也喜欢和那些能赚钱会赚钱的人做朋友,而对于那些认真学习搞研究的人,却不屑交往。在男女恋爱问题上,功利主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些女生喜欢找经济条件好的,或者帅气的男生,而对于那些家境一般或者不好的男生则不屑一顾。在恋爱过程中,男生为女生花多少钱成为衡量爱情的一项重要标准,而感情的交流,性格是否合拍,是否追求相同的理想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由于交往目的的功利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交往手段的粗鄙。[5]现代大学生的交际中已很少有以诗会友。以茶会友那样高雅的交友手段,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相反,现在更看重的是实际的利益与世俗的享受。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将来的社会栋梁,理应有更高尚的理想和抱负,用更高雅的方式和朋友相处,可是很多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喜欢和朋友们聚餐、喝酒、送礼,以此来和朋友增加交情,让纯洁的同学友谊走向低俗化。相反,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甚至和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总是想办法去妨碍他们,甚至在背后诋毁他们,以至于和同学产生矛盾,不利于校园的和谐与同学间的团结。而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则显得漠不关心,冷眼以对,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如果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的倾向越来越严重,那么这些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将得不到任何真挚的友情,必然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价值观扭曲,这将不利于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形势的变化,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障碍。只有了解问题,我们才能及时找到相应的处理办法,防微杜渐,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氛围,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芳.网络交往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揚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51-54. 

[3]刘刚,杜彦杰.大学生自卑心理危机与认知干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115-119. 

第8篇

1。团体心理咨询概述

团体心理咨询是指个体根据团体中的人际互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借助学习、观察和体验的过程,认识和接受自己,并不断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运用新的行为模式更好地适应与人交往的活动。团体心理咨询主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是心理学应用的一种表现。团体咨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涉及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可以使人们更有效地交流。人际关系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个体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体验和理解,形成一种心理关系,对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无助和孤独,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现代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人际关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沟通的目标和方式都将得到改善。人际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研究设计与过程

在干预前后主要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以尽可能避免被试知道自己参与了实验而造成的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采用SPSS统计软件综合诊断表、面对面访谈大纲和心理咨询计划对多维度进行评估。受试者选择了一所高中有不同程度人际问题的高中生,并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受试者、过程干预、后期测量等一系列研究过程,最终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的人际关系水平显著较高,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2。分析团体心理咨询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产生良好影响的原因

·

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团体援助方案。目前,高中生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交谈、人际交往和交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这些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说明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群体援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启动、过渡、发展、成熟和终结五个阶段。在团体互助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使高中生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积累团体经验,并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过团体心理辅导的高中生提高了沟通技巧,能够主动与他人交谈,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不说话和嘲笑他人,能够更快地融入集体。

1。繁重的学习和不断的考试给高中生带来了恐惧和压力。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他们每天都忙于考试和枯燥的学习,只有书本。高中生缺乏参与社会和团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他们逐渐变得自私和孤独,这在合作很难实现幸福[1]。作为影响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和压力中解放出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2。个人因素

高中生的交际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同性格的高中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高中生沟通困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沟通表达能力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人的沟通较少,缺乏沟通技巧。面对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观点和想法的人,他们拒绝与他人沟通,以避免尴尬。其次,他们缺乏自我意识,存在自尊和自卑等问题。高中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的问题。他们在沟通过程中会退缩或走得太远,导致过度敏感、自我封闭和蔑视他人。这样,他们在团体中往往不受欢迎和独立。因此,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个人因素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广泛重视。

3。家庭因素

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学习,甚至因为期望过高而强迫孩子把全部精力花在学习上,这种过度保护和期望的行为很容易改变孩子的观念,认为社会实践和生活经历不重要。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不可替代的,不容忽视。家长教育不当使许多高中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常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和强烈依赖的现象。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高中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在权威性很强甚至有暴力倾向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非常宽容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在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冲突,容易推卸责任,容易情绪化。这些问题大多可归因于家庭因素[2]。

1。学习正确的自我意识。

·

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是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立场,即使面对困难也能接受和肯定自己。对待他人要客观公正,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3]。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不要隐瞒,客观地了解自己。其次,我们应该以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照,从他人的态度上看清楚自己,从而减少自我分析的片面性。第三,与同行进行比较评价,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找出差距,确定发展方向。在人际交往中,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风险。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2。学习与人沟通的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高中生的人际沟通也是如此。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在人际关系的培养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他人的谈话不仅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也是一种赞扬,这将进一步缩小与他人的关系。真正的倾听需要用眼睛、心和耳朵倾听,掌握倾听技巧,增加耐心和关怀,使倾听更有效。其次,我们应该学会主动表达。人类语言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水平。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善于把握彼此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他人的回应抓住对话的机会,在表达过程中保持简洁清晰的语言叙述,提高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有利于长期交流。第三,我们应该学会赞美。赞美有魔力。它可以肯定他人,以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人,满足彼此内心对肯定和赞美的渴望。这将成为人际交往的秘密武器。高中生应该从细节开始,实事求是地表扬别人。最后,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如果你想增进相互信任,你需要心存感激,知道如何回报和关心,并愿意付出,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善于掌握沟通技巧,全面提高沟通水平。

3。在实践中提高交际能力

学校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机会用于人际交流。高中生应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加强活动中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确保人际关系的稳定。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在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中生渴望与他人交流,但由于缺乏经验,交流情况不容乐观。许多研究者认为,团体咨询可以提高高中生的交际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验方法和方案设计仍需进一步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团体咨询的作用。研究发现,影响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要帮助学生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积极性,扬长避短,真正理解和接受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指的是

[1]闫海燕。同伴咨询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16。

第9篇

关键词:委婉语;人际功能;文化;委婉语的使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4-02

许多语言学家针对委婉语分别从修辞学、语言学、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作了深入研究。如Hugh Rawson从语义学的角度将委婉语分为积极委婉语和消极委婉语;中国的陈望道先生等语言学家则把修辞作为切入点研究委婉语,其中字词层次、句子、篇章中都有涉及。但是迄今为止,对委婉语运用的研究,特别是对其社会属性、社会功用及人际功能角度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依然很罕见。

一、词源分析

据调查分析,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eu即good、fair(好),词根pheme意为saying、speech(话语),ism为名词后缀。简而言之,euphemism就是“说话好听”(fair speech)的意思。因此,有些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委婉语有与剂同样的作用。正像语言学家Enright所说的,“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恨。”[1]。

二、关于人际功能

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系统分为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这三个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在他看来,日常语言交流中有两个角色:“给予”和“需求”。他们一方面着眼于交换,另一方面着眼于信息情感交流。[2]对语言本质的把握及考察需要始终着眼于其活生生的作用。[3]那么要对语言有整体把握,就不能简单地把那些活生生的生活语言排除在外。他认为在交流会话中说话者不仅能通过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还将进而影响对方的思想或行动。称呼改变了,说话双方却显得“亲昵”了,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人们用语言与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也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这就是人际功能[4]。通过这一语义因素,说话者既表达了态度,同时也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这可以从语气、人称、情态等因素上体现出来。

三、从人际功能视角分析英语委婉语的作用

在委婉语中,语气、情态等人际意义的构建要素使得听话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语言交流的重要目的在于建立并维护适宜的人际关系”。[5]按照这种看法,语言交流一方面传递了信息阐述看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缩短交流者之间的距离,便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专家认为,语言是通过外在形式来实现它的功能的。形式是基础、是前提;功能是在形式的基础上得以产生的。

1.语气系统的选择与人际功能的体现。语气是人际功能的最重要成分,包含主语和定谓词两个成分,它们的出现和语序决定对语气的选择。“对语气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交流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某些短小话语和对话特别适用”。[6]语句一般有这些的样式: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句式不同,句子的交际功能也不同。①陈述语气与人际功能的体现。一般现在时给人以现实感、紧迫感,因此陈述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交流过程中,委婉语运用词汇、语音及语法的各种灵活变化方式来达到削减语义的作用。人们通过推断领会说话者的意图,进而达到委婉表达意思的目的。例如:当谈到丈夫赚的钱少时,妻子可以说:“He can earn more with help.”当说到员工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雇主可以说:“They had badl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actual information.”这些委婉的话语表达一方面可以使听话者领会其中的内涵,一方面也维护了他们的面子。在现实生活交流中,直截了当的否定一个人的某种观点会给双方造成思想情感上的不合,不利于双方沟通交流,进而会影响沟通效果。故而,在沟通时通过运用I think,I suppose,I am afraid等较委婉的词语开头,如:“I think the job is difficult for him. I m afraid you will have to pay more time on your study.”则可以事半功倍。此外,在陈述句表达中,也可以使用虚拟语气这个语态的变动进而削减语义,达到委婉表达的效果,如:“I'm happy you have finished the paper on time.Tomorrow is the deadline.”②疑问语气与人际功能的体现。在特定的语境下,各句子功能的体现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比如在其语境下,祈使句可以表达陈述句的功能,疑问句也可以表达祈使或陈述的意思。比如:“Could you carry the baggage for me,please?”这句话也有祈使意义,但比起“Carry the baggage for me .”要委婉动听得多。一样的,在疑问句中为了达到委婉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时态的变化来实现。比如: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用“Could you…?”,“Would you…?”,“I wanted…”,“I was sure…”来表示请求,征求对方的意见和观点,而不使用“Can you…?”,“Will you…?”,“I want…”,“I m sure…”就可以把意思表达得更委婉、温和、悦耳动听,更容易被接受。

2.情态系统的选择与人际功能的体现。用情态来表示对某行动或事情的态度和观点,表示也许、可能,因而使语气表达更加委婉。说话者对自己所阐述看法的判断,对对方所应承担义务的命令,对个人意愿的建议表达是人际功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是由语法的不同情态来体现的。比如,在“He will be Chairman Mao.”这个句子中,陈述情态表达了说话者的意见,相当于“He's Chairman Mao I think.”而在“Will he be Chairman Mao?”这一句中,疑问情态表达了说话者征求对方意见,相当于“Is he Chairman Mao do you think?”。当然,还应注意在使用像certainly,always这样高值的情态词时语气也会显得更加委婉。比如,“He's certainly Chairman Mao.”就比“He's Chairman Mao.”婉转动听。当然,在委婉语中有很多方法和手段来体现情态的不同,可以通过添加助动词、附加成分、用隐喻和语调等来体现,它还体现在填充词以及心理过程动词方面。比如表达对某件事委婉的看法,可以通过这几种情态化手段来实现:①添加“could/ should / might /must be…”等情态助动词、附加成分来表示委婉语气,如:“It might be a good chance for him to go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②通过“I believe /guess/(don t)think /reckon…”等情态隐喻来表达委婉,如:“I believe she would be the winner of the speaking match.”③添加“is sort of/kind of…”等表示情态的词来表达委婉,如:“The little boy had kind of worry that his mother will go out for a walk and let him alone.”因此,社交活动中使用委婉语,显得特别重要,别人意识到你对他的尊重了,自然就“好说话”了。

3.委婉语评价系统的选择与人际功能的体现。汤普生认为,评价是表达其对某事物是好是坏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词汇选择来表达看法,但是确没有固定的语法结构限制。委婉语是说话者用一些比较温和、婉转、悦耳动听的词语代替粗俗、低贱的禁忌语以达到文雅的效果,进而维护听话者的自尊。例如,有些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来划分“快慢班”,“慢班”则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所在的班级,用“慢班”比“差班”更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师生之间也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在运用英语委婉语的交流表达中,既展现了语言的禁忌性,表明了人们的思想,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绚丽多彩,也使英语学习及运用变得更加的生动自然。而从人际意义角度来分析委婉语的用法,对于语言学理论、修辞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研究都有相当深远的促进意义。当然它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学习应该更为细微地考量,不断总结进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Enright,D.J.(ed).Fair of Speech-The Use of Euphemism[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3]钱冠连.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孙迎辉.社会因素对语言研究的影响[A].黄国文,常晨光,丁建新.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工具性;娱乐性;社交性;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110-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加快发展,网络迅速普及。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手段,它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人际交往的作用不容忽视。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直存在争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的影响也不例外。它给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从人类自身出发来看,主要取决于个体利用网络的目的是什么及怎样利用网络。

一、目前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影响研究的现状

目前关于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主要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合理的网络利用是填补生活空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网络活动在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程度的同时,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网络我们除了可以获取大量快捷、方便的信息外,还可以进行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流成本低,而且有利于网上亲密关系的形成。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这种网络虚拟关系不受年龄、外貌,职业等的限制。人们可以加入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络团体中,以此获取所需的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和归属感。Kaveri和Patricia在2001年调查了由失聪的个体组成的网络讨论组[1]。结果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社会支持的个体在讨论组中表现得更为活跃,而且他们从这种活动中确实收到了有效的帮助。此外,电子邮件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可以扩大个体的社会交际面,并巩固已经存在的人际关系,如与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家人和朋友保持交往。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的使用使人们的身体变得懒散,减少了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缩小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人们整日坐在电脑前,减少了与家人的交流,导致社会退缩及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对于青少年来说,过度的网络使用会恶化他们的社会关系,增加和家人冲突的次数,不利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Kraut和他的同事对73个家庭的169个名被试的网络使用做了追踪研究[2]。结果发现,过多的网络使用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使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缩小,还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他们推测说,尽管网络使用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活跃,但它的确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导致网络的弱连接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强连接。崔丽娟和刘琳也在研究中发现,个体上网交友会导致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3]。

任何夸大网络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们利用网络的目的及方式是影响网络社会效力的关键。

二、网络功能类型划分

现有研究通过探究人们的网络服务使用频率划分其功能类型。Hamburger和Ben-Artzi通过因素分析显示了网络服务的三个因素:社交服务、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4]。Hills和Argyle的研究发现了网络服务的四个因素:工作、娱乐、社交、在家庭中的使用[5]。李秀敏和阴国恩将网络的功能类型分为四种:信息类、技术类、休闲娱乐类、刺激类[6]。CNNIC2007年7月的最新调查认为,网路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信息渠道(如网络新闻)、沟通服务(如电子邮件)、娱乐服务(如网络音乐)及生活助手功能(网上求职)。

综上所述,个体利用网络的目的可分为以下三种:工具性、娱乐性及社交性。其中,以工具性为目的的活动,如网页浏览。以娱乐性为目的的活动,如网络游戏。以社交性为目的的活动主要指网络交往方式,如聊天室。

三、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其影响就不同

(一)以工具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

网络有“信息的超级高速路之称”。它为我们提供的便利是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相比的。对成人来说,可以利用网络查找专业信息,或进行在线教育。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信息检索为专业发展提供便利。另外,还可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在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但也有研究指出网络的工具性目的同样具有负面影响。陈朝阳认为若人们上网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和享受娱乐,那么网络的社会效果则类似于电视。同看电视一样,运用家用电脑意味着身体的懒散且限制了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7]。

对社会性发展较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适当的网络利用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有利于促进自身主动性的发展。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刻。若在家长的监督下合理利用网络,不但有利于学业成绩的进步,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但不合理的网络利用则会造成社会参与的下降和现实人际交往的退缩,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以娱乐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

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根据娱乐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大体可分为非交互式和交互式两种。前者主要指多媒体娱乐,如网络音乐。后者主要指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具有互动性和多向交流性的特点,实际上也属于一种社交服务。目前网络游戏对现实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主要以消极作用为主。网络游戏的使用会引发社会焦虑。在虚拟世界中,短暂交往需求的满足会使现实人际交往面临更大的障碍。陈小普认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只满足于网络世界的虚幻环境,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环境的积极参与意识,导致真实社会活动减少,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8]。

近年来,暴力网络游戏大量涌现,对使用者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暴力电子游戏会提高年轻成人和儿童的攻击水平,增强了玩家的攻击性情感、生理唤醒和攻击行为,并减少亲社会行为。Griffiths,Davies和Chappell认为,与成人网络游戏玩家相比,青少年更偏爱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更可能为网络游戏荒废学习,对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9]。

利用网络合理地进行娱乐、休息,有利于个体身心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或工作中去。但若是将网络娱乐特别是网络暴力游戏作为生活的中心,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三)以社交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

以社交性目的为使用网络的出发点即指“网络交往”。研究发现网络不仅是信息的超级高速路,已经成为强有力的社交领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的网民中,网络社交群体占网民总体的45.8%,经常使用网上聊天、电子邮箱、博客等社交类网络服务。

陈朝阳(2006)认为,如果网络主要用于人际交往,那么网络的影响可能更类似于电话。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和陌生人进行在线交流。相反,网络同电话一样为同龄人之间关系的保持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道。研究表明,84%的信息使用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联系的个体之间,是和交往范围内的关系亲密的人进行交流的工具[10]。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面临着与别人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的成长任务。网络交往是他们与朋友、家人和亲属保持联系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网络,则会导致现实交往范围的缩小和强连接的破坏。

综上,区分网络交往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网络使用者交往的对象来说,包括两种:与熟悉或亲近个体的交往及与陌生人的交往。对前者来说,网络只是一种通信工具,它加强了人们在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比如老年人身边可能很少有人整日陪伴,再加上步入晚年,更容易产生孤独感。网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沟通工具。另外,很多家庭买电脑都是为了与在外地上学的孩子保持联系。这些都说明网络的使用并没有降低人们的社会生活参与度。相反,它加强了个体之间的强连接。对于后者来说,网络交往的影响主要看两个方面:是否影响了现实社会活动的参加和人际交往。若是网络使用者整日端坐在电脑旁边进行机械的人机交流,那么必然会导致社会退缩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反之,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扩张。

四、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取向

(一)网络使用效果评估指标的进一步探讨

现在对网络使用效果的评估基本上以使用者每周的上网时间作为主要参考,即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网络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越大。这种评估手段简单而片面,不利于对网络效果的深入研究。

(二)网络与孤独感因果关系的研究

关于网络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还较少。网络的使用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还是孤独的个体更容易使用网络?另外,对人际交往感到焦虑的个体更喜欢参加网络交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感觉网络交流让他们更有控制力吗?这方面需要深入探讨。

(三)不同网络群体使用效果的异同

网络对不同的个体,如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对于身体残疾的个体而言,网络他们的影响可能有别于对正常个体的影响。因此,不同群体网络使用的心理机制及影响的异同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Kaveri,S.,Patricia,G.The impact of computer use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J].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22:7-30.

[2]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elser, S., Mukopad-

hyay, T.,Scherlis, W.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and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9):1017-1031.

[3]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6): 64-66.

[4]Hamburg, Y.A., Ben-Artzi, 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

version and neuroticism and the different uses of the Internet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16):441-449.

[5]Hills,P.,Argyle, M.Use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19,59-70

[6]李秀敏,阴国恩.大学生上网行为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7]陈朝阳.(2006).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 29(4):1019-1021.

[8]陈小普.网络游戏与交往成瘾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危害[J].校园心理,2009,07(1):08-10.

第11篇

尤其是高中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学习相对来说较为紧张,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而不断加强学生做题强度,以至于学生根本就没有放松的时间,也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时间就更没有了,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低下,扭曲了学生的正常人格。基于此,作为体育教育者,就有义务在为数不多的体育教学中,尽量使学生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以使学生在将来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这是广大体育教师应尽的教学义务。那么,怎样才能在体育课中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一、体育课中的师生交往

在体育课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体育课中重要的人际交往之一,因此借助于师生交往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多与学生说话,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并且态度要和蔼可亲,不要一脸严肃,语调严厉,这样就使学生因畏惧教师的威严而不敢和教师进行交流。说话时语言内容要生活化,使学生感觉到教师是非常容易接近的、容易相处的人。学生和教师有了交流的胆量和愿望,才会主动地请教教师上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且学生信任了教师,就更愿意去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动作、练习,间接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2.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交代学生的任务、练习方法、比赛规则、需要注意事项等事项时,一定要耐心。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总是用苛刻的语言说学生,“真笨”“弱智”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随口而说,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训斥中,战战兢兢地练习,就更不敢和教师进行语言上、行为上的交流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内容,决定了学生是否能拥有正常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是很重的,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动作要领,而后让学生自行练习,就算是完成了全部的体育教学要求。

3.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关心一个人是走进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条件,只有教师多关心学生,才能和学生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在这种良性的关系当中,学生才能和教师真正地进行交流。众所周知,教师永远是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学生进行模仿的材料。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人际交流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怎样与人进行交往。尤其是针对班级内一些内向的学生和说话不择交流对象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改掉他们自身的交际弊端,对以后学生进入社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因为从小处于单亲家庭,所以性格很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在体育课上,也因为胆小而常常躲在不被别人注意的角落里,对于跳高、跳远等活动根本就不愿意参加。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一点一滴,渐渐地我取得了他的信任,而且逐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因为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所以在体育课上,我经常对他进行鼓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鼓励性的眼神,一个称赞性的手势,都给他带来勇气,渐渐地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也愿意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了,体育活动也愿意参加了,在操场上也时而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正是我的鼓励与支持,才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他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勇敢。

二、体育课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

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比起来,显得少了很多。因此作为体育教师更应该注意调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为学生指明交往的方法。同学之间实际相处的时候,往往不择方式,不择语言,甚至个别男生之间还会有一些不文明的举动,还有的出现欺负其他同学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是我们教师主要要调节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我们要纠正个别性格不良、不会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同学的坏习惯,使他学会怎样与其他人进行相处,怎样进行交流。

1.培养学生间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的动机形式。个人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进行竞争;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其他团体进行竞争。合作则是一种集体同心协力的活动,这种合作是为了使整个团体获得好的成绩而相互之间的一种交流协作。因此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竞争与合作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竞争要有前提限制,必须在限定的范围之内,不能无序、无品德地恶意竞争,并且不能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合作过程中要树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思想观念,只有精诚合作才能获得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锻炼。

2.树立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体育课当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互相交往,尤其是一些体育活动就更需要同学之间不断交往才能够完成。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而观念的树立则需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中逐渐进行积累,而不是单单靠一两节体育课就能完成。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包括竞争的对手,合作的同伴。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条件。

第12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07-03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交流。马克思在曾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典型的社会角色,自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并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90后作为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人的特点,有着自己的人际交往的独特方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三江学院1990年后出生(大一、大二年级)大学生5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涉及文新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等学院相关专业,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符合统计要求。在486份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368人,占76%,大二学生为118人,占24%;男生268人,占55.1%,女生218人,占44.9%;理工科学生255人,占52%,文科学生231人,占47.6%。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中文版)两个问卷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在校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进行了解。自编问卷包括学院、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基本信息,问卷从家庭教养、交往范围、网络交往状况、交往态度和原则、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动机、交往认知和交往冲突及处理情况等9个维度;《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包括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情感支持5个维度,从而剖析良好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性因素,力求探寻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措施。

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描述

综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内心有交友渴望,普遍比较重视在校期间同学人际关系,并希望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集体生活。调查显示,大部分的90后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其中,有131人在交往中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绝不让步,占调查人数的27%,298人在交往中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考虑对方的意见是否合理,占调查人数的61%,还有57人表示会直接接受对方的观点,占调查人数的12%。可见,大部分的90后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比较理性,但是由于90后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忽视他人和集体,不能或者不愿深入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在交往范围和方式上,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结交朋友的最主要的渠道是宿舍与班级,所占比例是59%,其次,社会实践、网络、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很重要的渠道。在宿舍人际关系上,对自己所处的宿舍关系氛围评价“融洽和睦”的占33.8%,“较融洽”的占55.2%,可见大部分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气氛友好、融洽,而还有7%的学生表示宿舍关系“沉闷冷漠”,宿舍成员之间关系不太紧密,成员之间互不关心,但这些宿舍并没有太大的矛盾和冲突,另有4%的学生选择宿舍关系“较为紧张”;在班级人际方面,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态度是有35%的学生表示“很热心”,在集体中,能积极投入、热心为班集体服务,这类学生多为学生干部或者班级干部;55%的学生表示“比较热心”,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愿意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另有10%的学生表示“不太热心”于大学的集体活动,部分学生埋怨集体活动太多,安排不合理。

在交往方式上,除了与班级、宿舍及其他一般交往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往、交流外,在调查的学生当中,68%的学生表示更习惯通过手机平台进行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可见90后的大学生交往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作为一个便捷的交往工具,给学生们提供了多种交往方式,但同时,多样化的交往方式也会给一些学生带来一定的无所适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