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2-10-03 00:3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信息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一、鼓励学生们主动探索知识

每一个新的教学知识点又包含了旧的知识内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把新旧知识点进行融合,加强记忆力,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找出问题。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讨会,在会上帮助学生们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3]。最后,教师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们继续发扬探索的学习精神。把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来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二、借助任务式教学手法,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因此,学好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初中信息技术知识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生们必须要在这个阶段把知识学好,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们思维能力创造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能动性。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1.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因此,学生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内在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都是教师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们缺乏实践动手的机会,形成一个死读书的学习状态,达不到实际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学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颖教学模式授课,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都融入到其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例如:网页以其具有画面丰富多彩、信息丰富等特点深深的吸引着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的时候,制定几个小任务,如何对网页进行浏览?怎样把网页设置为浏览主页?怎样对自己喜爱的网页进行收藏?让学生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进行网页浏览,在实际的浏览过程当中,不仅加强了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拓宽知识面,还增强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记忆能力。达到一个多赢的局面。

2.鼓励学生们大胆发挥,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具备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它的最终目的也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会学生们制作板报之后,教师们应该要给学生们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板报的设计。学生们在板报的实际设计过程中,会运用到各种板报设计的知识,鼓励学生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努力大胆创新,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板报设计上增添新鲜的内容,使板报设计的效果更具吸引力。在实教过程当中,教师们不要给学生们进行任何固定框架的束缚,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设计创新,发挥自我,表现自我,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以知道,在初中信息技术教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手法进行授课,帮助学生们化复杂为简单,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们学得开心,从根本上来提高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计算机人才,推动我国计算机技术事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康正涛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

第2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二、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评价流程如下:(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第3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策略化教学研究方式

由于学生都喜欢玩电脑游戏,对电脑知识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所以不少人都认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实际上,初中的信息技术是所有学科中最难讲授的:首先,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程度不一致,有的学生已经很熟练计算机操作了,而有的学生却对计算机技术一无所知,因此,很难以一个统一的学纲来进行讲授。其次,学生喜欢玩游戏、喜欢玩电脑,不代表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也感兴趣,经常有些老师对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的这些行为很反对,而就是这种不认同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产生反感。第三,当下的初中教材基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对计算机技术真正实践操作的课时设立比较少,因此,学生可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期就对计算机课失去了兴趣。

那么,如何来对初中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呢?下面就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小学教学模式到初中教学模式的过渡中,学生总会经历各种身心理上的显著变化。首先,小学的教学模式比较被动,学生长时间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已经养成了被引导去学习的习惯,而初中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法”为主的自觉性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总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从心而生。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快速的学会主动去学习。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概述(概述时间尽可能少),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搜索自己喜欢的事物来充分的体验使用搜索引擎的快乐。只有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学生才可能会去积极思考、积极学习,并在自觉主动的学习中得到最大的进步。

二、信息技术的两种策略化教学方式

1.依据学生个体化差异来进行策略化教学

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来进行策略化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以及平时的学习情况来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分层次的讲解。比如,对于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兴趣激发的教学模式来对他们进行全面性的学习指导,力争为他们打造厚实的计算机基础。而对于有点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就不再对他们重复性讲解了,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对计算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在每个学习章节完成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学习者),让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来对已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2.要采用生动的课堂情境设置来达到教学的高效化目的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专业术语很强的学科,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是初中水平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因此,我们必须设置生动的课堂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比如,对软件和硬件的区分。硬件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计算机组织机构,它既是软件的物质基础,又是软件得以运用的载体;而软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除硬件以外),它主要是为用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开发研制的,包括计算机运行程序、计算机程序说明等等。在实际中,我们可以这样讲解:软件就如我们的大脑,硬件就如我们的四肢,软件控制着硬件的运行就如大脑控制着我们四肢的行动。再比如,对硬盘分区进行讲解时,我们可以将硬盘比作一个圆盘,然后把圆盘按一定的需要和功能进行分割,被分割出来的扇形部分就可以叫做是分区。

计算机专业术语虽然比较难理解,但是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很恰当的比喻。通过这种比喻,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将日常生活的相关事物与计算机联系起来,这样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也变得容易起来。

三、强化管理,有效率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要想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保持课堂秩序的有条不紊,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优。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课中,教师首先要能保证课堂的秩序进而对其灵活的指导:其次,要经常倾听学生的内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现状;最后,要对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强化性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只有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学生才会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只有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只有进行有规范的强化性管理,才能促进学生更有效率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华.《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策略》[期刊论文]——新校园(理论版).2012(1).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第5篇

【关键词】结题 ;特点 ;不足

2006年11月,我校经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的课题《城镇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研究》(课题编号:2006B048,批准文号:[2006]027号)历经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于2012年5月通过了鉴定组的鉴定,顺利结题了。手捧着那份结题证书,心中真是无限感慨。通过这次的研究与实践,我是受益匪浅。

1 课题研究呈现的特点

从开始研究课题,我们就已经做出了长跑的打算,一干就是五年多。要想把课题扎扎实实的完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不能懈怠,不能轻言放弃。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从城镇初中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针对当前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中,缺乏信息技术与“综合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以及“综合性学习”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现状进行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作为行动研究,课题的选题很有实际意义,不论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还是对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都是一项有效的实践。课题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1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将七、八、九年级各定一个班级为实验班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实验班的学生确实因为该课题的研究实践,不仅提高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习能力,开阔学习的视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收集、整合资料,这对来自各乡镇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巨大的网络资源迅速快捷地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鲜活的素材,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被动学习的局面,这对他们未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1.2 老师们所撰写的论文,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案、教学实录等操作性文字以及各种精彩的课件,呈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初步特征。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践,老师们上课的内容更加丰富,上课的形式更加活泼,教学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更让我们便利、实用、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这些论文、教案、课件对农村中学开展同类教学活动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综合性学习中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如“莲文化的魅力”涉及到植物学知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涉及到历史知识……这些融入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由于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3 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研究的程序合理、有序,概念界定清晰,研究方法较为科学。课题组在实验开始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分析原因,探寻出路,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在研究实施以后,能根据研究计划进一步推进课题,围绕研究目标,进行案例分析,撰写论文;在课堂实践阶段,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研究成果也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初衷。

1.4 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研究效果比较显著,内容涉及三个年级(七、八、九年级),主题明确,在实际的教学中意义较大,对提高学生的多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广阔的操练场。同时,在课堂上实施主导与主体结合的教学结构,打破“一个人、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调、枯燥和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地位,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2 课题存在的不足

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也呈现了一些特点,但从评定等级为C的结果来看,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2.1 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最佳方法”,还没有能够得到兑现。

2.2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我们还是略有偏差,“综合”二字的实践性、过程性、体验性体现不足,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与实际生活接触方面重视还不够,虽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少了这一些,仅仅靠网络信息是难以体现综合学习的特征的。

第6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仅应用在经济领域,也逐步应用在科研、教育等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评。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并且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一、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从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随着对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它具有极大的便利性,能够使大量的信息资源在第一时间被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人有效利用。第二,它具有极高的互动性,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传播者和交换者,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信息交换与交流的过程。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包容性,包含不同形式、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部分教育者对一些尖端技术的应用还不到位,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难以跟上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总体来说,我国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较短。第二,教育教学资金投入不够,各学校相关的技术水平有差距。第三,随着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者不断增加,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相较于学生人数增加的幅度,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较为缓慢。第四,我国相关技术人员的数量有待增加,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景观设计是一门基础性较强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学科,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思维。同时,一些老套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难以真正投入景观设计的课堂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以往教育教学模式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师依靠语言,凭借信息技术将趣味性和幽默性融入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激情和创造力。创设情境是近几年教学改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也是当下教育者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情境教学不是新兴的概念,而是我国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通过感官将自己接收的信息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换句话说,就是使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书本或者停留于书本,而要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情境教学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要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就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和教师头脑中的情境转化为图像、声音或文字,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

2.利用先进的教辅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一改以往的说教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而产生这一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先进教学工具的应用。由于景观设计的特殊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牢记理论知识,更应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先进的教辅工具。正确运用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辅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来说,使用教辅工具往往比教师口头讲解更具有吸引力。现在,很多教师都会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采用PPT进行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景观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其更加直观地了解课堂内容,有利于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另外,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已有的文化进行新的理解和认识,使其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从我国固有的景观设计教学来看,一些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失去了景观设计教学应有的美感。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景观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教学过程失去应有的美感,就会使原本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利用先进的教辅工具,使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丰富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导

以往的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这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也容易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和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同时,自主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从而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就是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使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理、有效的交流。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一改以往学生单独接受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合作学习以学生的讨论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积极地融入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第三,能够更为直接地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四,丰富、有趣的合作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课程学习的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4.提高就业率,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就业,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外企的数量有所增加,同时,随着我国与国外经济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单位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这就促使各大院校加紧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景观设计专业也是如此,由于景观设计的特殊性,市场上对于该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景观设计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对于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局限于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否则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易使教学内容僵化。教师应该大胆改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只有亲自尝试并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即实践意识。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很好地进行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进一步推进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景观设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景观设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要进一步促进景观设计教育教学的发展,仅依靠相关技术和教育者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当然,景观设计教育者和研究人员也应当不断改进教学,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创新和人才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不竭力量之源,而信息技术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快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能够推进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结语随着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模式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景观设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是教育者应当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健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冯沙沙“.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第7篇

云南省凤庆县三岔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杨荣清

摘要: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都普遍对课堂教学实效性感到烦恼,原因在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存在的相对特殊教学环境,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失控状况经常发生,这就严重影响到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出发,对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中的兴趣因素做一些分析,期望能够和同行们一起学习和探讨,共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兴趣因素;行动策略

课堂效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教师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专心练习,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学生则希望教师多给自己自由上机的空间,能够有更多时间上网、聊QQ、玩游戏,对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加上信息技术的操作性非常强,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在教学当中随意上网聊天以及打游戏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教学过程经常失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了时下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认真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现状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不但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全球最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信息技术还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出具有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中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在这种形势下,信息技术科目就应运而生,而且越来越彰显其不可或缺的作用。相对语、数、外等学科而言,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正是因为它是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成为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对学生而言,迫切想到计算机教室,最想做的,不是听老师讲授考试的内容,而是在上课前休息的几分钟听听歌,看看电影、电视剧,上上网,聊聊QQ,玩玩游戏。对部分大胆些的学生,不但是课间休息玩,老师上课还是玩,根本不听老师讲课,根本没有心思做老师安排的练习,或者应付式的做一下就开始偷偷摸摸的玩游戏。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有同感,就是凡是要考试的内容学生怎么教也学不会,而好玩的,考试不考的他们不教就会。对此,大多数教师普遍感到非常头疼。

(二)原因分析

首先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从小没有机会操作过电脑,对电脑的认识基本来自书本和影视,从而一接触电脑,自然对电脑产生浓厚兴趣,再加上现在社会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游戏、影视,学生对电脑的认知停留在是看影视、玩游戏和QQ聊天的工具上,所以一接触到电脑就开始向其他同学学习或者自学这些好玩的东西,因为感兴趣,所以一学就会,有的甚至不教就会,会玩了就容易痴迷,无法控制。

其次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后,学习课程比起小学增加许多,课业负担变得无比繁重,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纷纷产生厌学心理,转而把大多数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比较轻松的课程当中,而信息技术课程刚好迎合了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都比较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有这样的说法,一到下节课是信息技术课,这节课就基本无法正常开展,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特别是接近下课的几分钟,不论老师怎样要求,学生两眼都只是看着计算机教室的方面,恨不得马上下课,马上跑进计算机教室。信息技术课学生迟到率基本未零,逃课率也基本为零。下课铃声还未响落,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跑到计算机教室了。正因如此,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虽然非常喜欢,但是从学习态度上根本不重视,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放松课,久而久之,学生就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了聊天和游戏课,而把这门学科的学习的真实目的给彻底忽视掉了。

再有是教材编排方面。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编排知识性太强,趣味性太少,知识点表述过于死板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再加上大多数教师只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导致课堂生动不起来,一到铃响上课,学生就从课间休息时段的生龙活虎变得无精打采,课堂效率极为低下。

二、利用兴趣因素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可行性分析和行动策略

(一)可行性分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去主动求知、去实践、去探索,并能在求知、实践、探索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原云南省电教馆的吴凝老师在信息教师培训时说到信息课教学方法时,曾经指出,不能忽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学生喜欢进计算机教室,只是不喜欢课程所需掌握的知识。这已经对利用兴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提供了先决条件,所以兴趣因素对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具备充分的可行性。

(二)行动策略

1、把知识目标趣味化,引发学生兴趣。

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基本分成这几个知识技能模块: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二、文字的编辑处理(Word);三、数据处理(Excel);四、多媒体作品制作(Powerpoint);五、网络基础知识。这种知识模块的安排基本是全国统一的,也真正体了时代的需求。所以既是考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素养,掌握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现行的教科书,知识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会因为枯燥无味进而产生厌学、怕学的心理,这种情况一经产生,教师如果不想办法解决,信息技术学科就会失去它得天独厚的趣味性,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模块的问题,让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变得有趣起来。这就需要先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下面举例说明具体做法。比如因特网搜索引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一、在互联网中搜索一个自己最喜爱的歌星,能正确找出他(她)的生日,籍贯;二、能搜索到这个明星的赖以成名的歌曲,听一遍,听后下载到计算机本地磁盘E盘。三、搜索这个明星最帅(最美)的一张照片进行欣赏,然后把它下载到计算机的本地磁盘E盘。四、对已经下载到计算机本地磁盘E盘的文件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

用这种方式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并没有改变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这个知识模块的重点,只是变成了学生最喜爱的方式。因为学生都喜爱歌星,都喜欢听歌,都喜欢看明星的照片,都想把歌星的成名曲下载下来,课堂上要他们完成的这些,其实也就是他们平时在课间休息那几分钟争分夺秒在玩的那些,这样,学习的目标变得有趣起来了,他们自然就爱学起来了。完成了这些喜爱的任务,学生自然就掌握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这个知识模块所要求掌握的要点:完成目标一“在互联网中搜索一个自己最喜爱的歌星,能正确找出他(她)的生日,籍贯”就需要了解最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是“百度”和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完成目标一中的“能正确找出他(她)的生日,籍贯”就能掌握搜索引擎的综合搜索和筛选、判别网页的知识点;完成目标二‘三“搜索到他(她)的成名曲,并且听一遍,听后下载到计算机本地磁盘E盘”和“搜索这个明星最帅(最美)的一张照片进行欣赏,然后把它下载到计算机的本地磁盘E盘”这两个任务,就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分类搜索的知识点;完成目标四“对已经下载到计算机本地磁盘E盘的文件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就能对规范创建文件夹分类管理文件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趣味性很强的任务安排下去后,只需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操作,发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基础好的帮扶基础差的小组教学的优势,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了,教师只需适当对其中学生自行解决不了的地方加以点拨,对知识点简单进行归纳总结就可以了。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就是因为教师把学习目标兴趣化带来的便利。

2、把课堂教学的传统授课模式变成游戏,增加兴趣性。

比如熟练掌握鼠标、键盘操作的这个知识点,就可以通过游戏变枯燥为有趣。教师走进教室直接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不上课了,来玩游戏吧。学生马上会兴奋起来,问老师玩什么游戏?教师说我们来玩打地鼠,学生注意力马上空前集中。对学生而言,只要是游戏,他们就感兴趣,教师要做的,只需是选择好一些适合当节课的训练目标的游戏即可,学生定会兴致勃勃的玩,在游戏中就已经不知不觉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类游戏很多的,最适合鼠标键盘练习的是“金山打字通”附带的如“打地鼠”、“拯救苹果”、“打飞机”等可以训练鼠标操作,“警察抓小偷”可以训练键盘按键操作,互联网上也有,比如“黄金矿工”可以训练鼠标操作。总之,只要教师不要听游戏就色变,相反的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大胆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效果才有望提高。

3、把QQ等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化交流工具名正言顺的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QQ是新时代下最为便利的交流通讯工具,已经变成现代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2011年有人统计,中国人注册腾讯QQ账号的就有9亿多个,同时在线的就有4亿多,发展到现在,注册用户数和同时在线数都已经大大增加。作为老师自己,早就习惯在一方面用QQ聊天说事,一方面在QQ上进行工作交流,传递信息;在QQ群上传材料进行计划、总结的提交,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论文的共享,早就把QQ当成工作通讯的必要工具。可是对学生,却严厉禁止,怕学生用这个便捷的交际工具代替纸质的情书,泛滥学生的早恋现象。学校一发现学生带着智能手机一律没收,怕学生使用手机玩QQ谈情说爱,计算机教室在学生机基本不安装QQ,一经发现学生自行安装,马上严令卸载。但是效果却是屡禁不止,越禁止,学生越躲着玩QQ。这种做法其实不切合实际,QQ既然可以成为教师工作的必备工具,其实也可以让它光明正大的走进课堂,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工具。如此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对课堂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操作可以如此:1、利用QQ来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在Word上来进行,这样操作,学生会觉得单调乏味,提不起兴趣,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设计成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都用QQ来进行,学生感到新奇,就能产生浓厚兴趣,为了快速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得快速、正确的打字,不需要多久,打字的速度和打字的正确性都能快速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和学生间用QQ自由聊天,学生压力会更小,训练效果肯定显著。如果担心教师控制不了学生,男女生间借此机会谈情说爱,可以规定只需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聊,再加上教师在教室随堂巡查,通过电子教室软件的学生机屏幕监看功能,就能杜绝意外情况发生。这样一来,谈虎色变的恋爱工具就成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神器了。

结语:

鉴于初中生都比较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只有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兴趣充满课堂,才能更好地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 GB4 ㈠戴鸿飞.关于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3(10):117-117.

2 * GB4 ㈡蓝健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之我见[J].中小学电教,2013(01):64-69.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 全面提高

初中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所以教师如何教好信息课,学生怎样学好信息课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初中七年级把信息技术课作为选修课,编写了信息技术教材。在新教材中含概了当今世界流行的软件:Windows98操作系统、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用于数据处理的Excel、幻灯片制作的PowerPoint、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用于网络漫游的Internet、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 Express等信息技术软件。这本书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根据市教研室教学计划安排,要切合本校教学实际,安排好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好新学期初中信息技术课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 吃透教材,充分掌握各个软件教与学的特点;由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知识和学习实践中自我筛选和设计目标,自己寻找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宗旨。首先吃透新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对课本中Word、Excel等十余个软件逐一操作,对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在讲课和上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对每个软件按课本要求,只介绍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大胆使用。作业布置得灵活,学生们做的有的比书本或教师要求的更好,这就开发了学生潜能。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使用各个软件变成教学生“会学”,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培养好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有很大好处。

二、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上好信息课。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我认为提高学生素质并不仅仅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所能给予的。换句话说光凭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而不注重信息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培养不出高素质学生的。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根据本校自身实际,尽量讲好各个软件,但不能求全,以免光片面强调硬件因素,使本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受限。根据学校机房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上好信息课。要把那些又能讲、又能练的软件讲好、练熟。对那些学生机无法使用的软件,点明要点,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就能克服机房计算机配置的不足,使全体学生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三、针对当前各班学生的差异、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强各个环节的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是实际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做到上好这门课程,使学生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呢?

我们认为这需要加强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研究。从电子备课、课堂讲解、上机训练、个别辅导、布置作业等。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学好所讲的内容,掌握重点、排除难点,又要灵活处理好问题,这在上机课中是经常出现的,象机器出现故障,软件设置出现问题,学生操作不当等,处理不好,很可能就完不成教学要求,更不能使一些差生达到教学目标。

上机中为了减少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可以把学生分成好、中、差几类,对学生进行辅导时,真对三类学生给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在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中,没有计算机液晶投影仪这类高档设备教室网络软件情况下,只凭信息课教师一人是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这个时候要充分发挥那些计算机特长生的优势,辅助教师完成为同学排除障碍,指导其他学生具体操作等工作。利用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带动差生,互相协作、共同进步。通过课堂45分钟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信息知识。课上知识扎实了,课下才有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积累,以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25―04

自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没有接触或者很少接触信息技术,没有机会感受信息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2006年3月开始,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课题研究。我们对全国22个省市的38所微软项目实验校的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调查问卷于2006年6月初发放给微软项目实验校,每所学校发放三种问卷,包括校长问卷1份、信息技术教师问卷3份、学生问卷100份。2006年7月初进行问卷回收工作,总计收到38所学校的问卷361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556份。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再配合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实地调研,我们初步得出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一 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关于学校基本情况的结论如下。①学校生机比差距很大,最好的为5:1,最差的为84:1,平均为22:1。虽然同样是农村学校,但不同的地区学校生机比差距很大。②最近三年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上机费、上级拨款和项目配套经费,其中学生上机费是最多的。实行一费制后,学校不能再向学生收取上机费,但上级部门若不对学校给予适当的补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就会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产生很大的影响。③46.8%的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间在三年以内,这些教师是目前农村地区学校的中坚力量,也是农村地区未来发展所主要依靠的主力军。④77%的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了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学历已经基本达到了国家的要求,但只有31%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学专业为计算机专业。⑤最近三年中,信息技术教师接受的培训主要是以县(区)级培训和微软培训为主,市级培训主要集中在2004年,之后逐年减少。

二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从整体上看,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较差,亟待提升。我们把学生信息素养分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学等三个部分。每个方面又按照目标发展程度分为概念原理、基本应用和问题解决三个层面。[1]每个模块的具体情况如下。

(1) 信息科学模块。问卷中有14道关于信息科学的题目。如表1所示,在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部分平均数只有1.91,显示了多数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概念原理方面的知识欠缺。信息科学的基本应用部分的平均数也很低,只有1.53,但在运用信息科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模块平均数为2.49,这说明学生虽然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清楚如何运用,但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会很自然地运用信息科学的方法。

表1 信息科学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2) 信息技术模块。由于此模块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在问卷中有54道关于信息技术的题目。各部分平均数及差异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技术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从表2可知,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解决方面平均数最高为2.59,显示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概念原理部分的平均数看,虽然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基本知识并不是很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部分平均数最低仅有1.44。这主要是因为在本模块所设计的问题是要通过“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从不”几个不同程度来反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

(3) 信息社会模块。在问卷中有26道关于信息社会的题目。在信息社会的概念原理方面的平均数为1.93,在对信息社会知识的基本应用上平均数为2.17,但是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基本应用平均数仅为0.84,与其他两个模块相比差距很大,说明了农村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社会知识,但是还不能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一方面是学生自己没有很好的信息社会意识,如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了解、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等;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很好的信息环境可以运用所学的信息社会知识,以致于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表3 信息社会各模块均数及差异情况

三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我们对可能的影响因素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分做了相关性分析。基于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1)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校生机比的相关性。生机比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最直接反映,是学校信息化环境好坏的直接体现。因此,生机比会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38所学校中,生机比最好的是5:1,最差的是84:1,虽然生机比最好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得分不是最高,但为了了解生机比与学生得分情况的相关性,我们对生机比与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而可知学校生机比与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得分高低相关性不大。

(2)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家里是否有计算机的相关性。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分情况不是很好,平均分仅为52.72分,没有达到及格分数。但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平均得分为61.47分,因此可以推测,家里有计算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3)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是否去网吧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经常去网吧获取信息的学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为63.48分,要高于学生整体的平均得分。这些去网吧的学生在信息素养的技能部分得分较高,这与他们经常在网吧中接触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关系。虽然在网吧上网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但对信息素养的提升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4)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时量的相关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是保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每周2个课时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平均得分为59.32分,每周1个课时的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测试平均得分仅为46.12分.每周2个课时的学校比每周1个课时的学校学生得分要高13分左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相关性。

(5) 信息素养高低与学生性别的相关性。本次调查的学生总计3441人,其中男生为1628人,女生为1813人。数据显示,男生的信息素养得分(53.24)与女生的信息素养得分(52.2)相差不大,说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性别的相关性不大。

(6) 学生信息素养高低与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情况的相关性。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数据显示,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得分上比不感兴趣的学生要高20%,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 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与访谈,我们认为,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信息化环境仍然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信息化环境包括信息化硬件环境和信息化软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指信息设备的配置。统计数据显示,有55.6%的校长和51.9%的教师认为当前农村初中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要“集中资金改善信息化设施和设备”。虽然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之下,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的情况仍然是较差的。很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都是两名,甚至三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信息化硬件环境仍然制约着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信息化软环境是指学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能够有条件感受信息文化。相对于硬件环境而言,信息化软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虽然农村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学校内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机会并不多,在学校之外的地方,学生可以接触到电脑的地方主要还是网吧。多数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接触不到计算机和网络的,这就造成了在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应用,很容易遗忘。

2 信息技术课程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直接影响着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由于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过分强调技术操作,所以信息技术模块的水平较高,而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学两个模块则水平相对较差。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直接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多少。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会有很大的影响。学生除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之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其次,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也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仍然主要集中在讲练结合的方式,突出工具性,脱离学生生活世界,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不利于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是制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

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我们迫切地感到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尚可,能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尚未从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为教学人员的角色。一些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尚可,但是教学创新意识与能力较差,不能够开创性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目前现状开展教学。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数据显示,只有30%的信息技术教师是计算专业毕业,而且每四名信息技术教师中就有一名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有70%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不够,有40%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欠缺。(2)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时间短,经验不足。从时间上看,46.8%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时间都不到三年,这些教师由于从事教学时间短,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缺少教学经验。工作时间在6年以上的教师仅有20.8%。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上来的,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仍然很薄弱。

五 主要建议

根据对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以及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我们提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策略。

1 开发基于STS理念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参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开发符合时展潮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可以按照STS理念来架构。STS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架构就是分为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学三个纬度来思考。[2]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过分强调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社会学方面的相关内容。用STS理念支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就需要加强信息科学以及信息社会学的课程内容。信息科学就是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立课程内容科学化的概念,即要用信息科学的思路来设计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在增大。而越是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其能够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2 坚持信息技术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仍然主要为教师讲练结合方式。这种方式在进行工具性软件教学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不能够适应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要求。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让信息技术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呢?如何有效发展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模式来实现。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以一定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主题为教学任务的承载,旨在通过基于“主题”的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形成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

3 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信息技术教师是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在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既要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差别。可以采取开发网络培训课程,进行网络教育。另外,可以搭建区域教研平台,使优秀的教学经验与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可以采取专家引领、课题行动研究的模式。②加快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优质教师队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系统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师范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应尽职责。

4 提供一定差异下共同发展的保障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经济上表现为经费投入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求多种实施模式才是发展之路。①确保教材的质量和多样性。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的规范性,确保各地区都能够获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教材。②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我们可以将各地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后传递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此,有必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教育资源的采集、整理、传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董玉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10篇

1 要更新观念,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当信息技术课还是被叫做计算机课的时候,我们只是让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知识,或者可以说是对电脑技能的学习;而现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这个改革理念,则是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课是在原来计算机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含了原来的计算机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编程能力),更包含了狭义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主要是训练中小学生上网操作、信息处理和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1.2 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淤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于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盂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榆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 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如治病救人,要治好病,首先,必须得了解病人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样。对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一样。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先得了解学生的“病状”———年龄特点,生理特点,需求。即初中生好动,自控能力差,但却很容易受人引导;好奇心强,但也很听老师的话。针对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首先采取的方法是阅读关于初中生特点和初中生教育的相关书籍,了解他们,再从班主任处了解班上学生的大致情况,诸如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并特别注意了解几个典型。

2.2 在信息技术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要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给他们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和易受引导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解决任务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取得成长。

比如,上理论课时,枯燥的理论会让学生很烦、不想听,你可以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把玩游戏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操作,这样更能让同学们“醉心”于学习。

3 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网上仍然有着太多的诱惑与隐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上网,第一要支持鼓励,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第二要有适当的监管,毕竟学生的鉴别力和自控力是有限的。

4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悟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学生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37―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评价注入了新的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学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标准单一,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2]这些弊端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也严重削弱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切合实际、追求表面形式的做法。如有些评价方式不追求实效,只追求相关学科的渗透,而忽视信息技术教学的独特功能。

笔者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效能,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为此,本文将发展性评价应用于山西安泽二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

一 发展性评价概述

发展性评价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其突出评价过程,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节系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和持续的发展。[3]

具体来说,发展性评价是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根据一定的发展目标,运用交流评议、表现性评价以及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发展性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4]其特征包括:(1)以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2)其目的或功能不是以“选拔”“甄别”为主要功能;(3)不仅关注最后的记录,更注重被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4)关注个体差异,发展性评价是在正确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的基础上,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5]

二 安泽二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实验分析

1教学实验基本情况

从2009年秋季开始,笔者开始对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安泽二中初一年级进行了一学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验研究。初期,为了了解安泽二中的具体教学情况,我们分别对该校教导处主任、信息技术老师、远程资源管理人员采用非正式交谈型进行个别访谈。

(1) 学校概述:安泽二中作为安泽县唯一正式的初级中学,共有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信息技术教师3人。配有多媒体教师、教师机房、教师备课室和阶梯教室(配多媒体)各1间,学生机房2间。

(2) 生源情况:生源复杂,很多学生来自山村,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信息来源少。

(3) 教学理念: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高。但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领导及教师都能认真贯彻落实,认为实施发展性评价改革对学生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都非常有必要,因此,针对本次研究工作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

2 研究目的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与技能操作要相互渗透;学习过程注重理解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对原理知识、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而且注重对德育修养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但以往对学生作品评价主要以“教师点评”为主,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很难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要想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获得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仅通过期末测验来考查学生学习成绩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如何实施?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以此希望通过实践来说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价值体现。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三种研究方法。

4 实验对象分析

本次实验从初一级12个班级中按照实验要求抽取140班(79人)、139班(75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的任课老师相同、教材相同、教学环境相同,并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也相近,即实验“变量”主要存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杨丽珠教授曾经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包括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6]作为研究对象的初一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儿童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同时考虑到,研究对象原有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存在的差异性。在开学初,教师对所带班级进行相应的调查统计。将学生按照有强有弱,搭配分组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5 发展性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了解教学条件,制定教学计划

在开学初,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已有知识技能、体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状况,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制定综合素质评价表。

(2)优化评价环境,保障评价改革的健康发展

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正确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评价改革,不仅让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家长和社会也要转变观念。同时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参与评价方法、细则以及目标的制定,在校园内营造一个支持评价的心理氛围。

(3)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多种评价形式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提倡的理念,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设置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如作业、提问、观察、谈话等多种形式的评价。[7]例如,在学习《荀子文化》电脑绘画主题创作时,第1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文字、图片和网页等素材,以及一些优秀获奖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运用交流评议法在同学和老师之间互相交流看法,让一些计算机绘画技能掌握得好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操作的,教师对想法和画法的适当点拔。第2课时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创作,最后由教师收集全班作品展示,采用表现性评价手段让每组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最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4)建立成长档案袋,使评价方法过程化

在评价方法上选取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袋法。以过程性评价为目的的成长档案袋,也叫成长记录袋,是一种通过评价学生所制作的系列作品来评定其在某一学科领域(如习作、解决问题等)的成就的方法。[8]让学生从档案袋中所记录的成长轨迹看到自身的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教师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需求。教师为学生设计两个记录袋,一个档案袋是教师在计算机机房学生机上统一为每个学生建立的一个文件夹,收集学生的电子作品;另一个是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由学生自己保存。

(5)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反馈主要指将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教师通过记录每节课中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依据评价标准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反省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制定相应计划。

6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实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结果分析:

(1)实验前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态度分析

通过实验前调查问卷以及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所集整理的资料,对实验班前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作了统计,对比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发展性评价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要远大于实验前,大约50%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小组互评等活动中重新认识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小组协作态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图1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获得情感体验进行的调查结果。在评价表中,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设计:(1)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2)在课堂上,是否感到快乐?(3)在小组合作中,是否愉快?

结合表1和图1可知,很多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其学习任务的完成率和质量明显高于实验前,而且很多同学能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愉快,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可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效地实施发展性评价,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其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转变。

(2)实验前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能力分析

通过实验前调查问卷以及实施发展性评价后收集的资料,对实验班的学生从学习能力提高程度方面作了统计,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应用能力要远大于实验前。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可以适当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表明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得到了提升。图2是在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结果。

结合表2和图2可以看出,大约有84.6%的同学在调查中认为自己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新的操作方法,评价表设计了以下具体问题:(1)你能自己单独进行学习操作吗?(有93.6%认为可以) (2)这个星期你在课堂上大胆、创造性的回答问题了吗?(有67.2%认为”做得较好”) (3)你能用老师或同学没有介绍的方法去操作吗?(大约84.6%选择“做的很好”) (4)你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新本领吗?(有23%认为“经常能做到”,而43.5%认为“偶尔,视情况而定”)。由此可知,在实施发展性评价以后,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很多学生能够选择其他方法尝试练习,并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

(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率分析

在实验班进行教学时,第一章《畅游信息海洋》教学进度最慢,因为学生和老师需要熟悉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学习第二章《探究计算机奥秘》时,效果要好一些,但还是在熟悉和磨合的过程中。到后面的章节,其效率逐渐显现出来,见图3。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教学总课时比对照班缩短了7个课时,效率提高了28%。而且从具体章节的课时分配情况还可以看到,教师在讲授前几章教学内容时,在同一级别上明显要比后几章占用时间长,表明教学效率存在差异。

由图3中线条的变化趋势可知,以对照班的教学课时为基准,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前两章内容时教学效率有些偏低,但越到后面其效率明显开始上升。而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效率的提升幅度也不同。

(4)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总成绩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析结果(见表4),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是89.6,对照班的平均成绩是70.1,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整体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比较集中,而对照班的成绩比较松散,这说明基于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式下的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避免了进一步的两极分化。

三 思考与建议

发展性评价应用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解决学生个别差异性和学生基础水平差异性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另外,适当的发展性评价或者过程性评价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经验的丰富性。但是两者在策略实施和方法应用上不同。发展性评价以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强调教师利用行动研究、学生学习成长档案袋等发展性技术和方法对课程教学过程,学习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跟踪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结果,并以量化手段考评学生各阶段学业成绩。由此看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和方法的实践应用,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教学,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品德高尚,具有较强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 赵希斌.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 [DB/OL].省略.省略/20020523/30571072.shtml.>

[3] 林少杰.发展性评价的认识[J].现代教育论丛,2003,(6)

[4]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李吉会.发展性教育评价思想简介[DB/OL].

[6] 刘岗.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83-86.

[7]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0,(9)[8] 徐芬,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杨新宇.新课程评价改革中“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哲学诠释[J].宜春学院学报,2009(1):25-28.

第12篇

为什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对于教师而言,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分为以下环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怎么教则是指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看一节课或看一个案例,最主要的是看教师教什么,而教什么又可以细分为教师想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等。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教什么的问题似乎不值得一提,有人会说“既然是信息技术教师,教的自然是信息技术”。可是,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到后来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教学,再到现在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走进课堂前,让我们先好好思考教什么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习惯着眼于怎么教,考虑最多的是教的方法,即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如何把课上得精致、精彩等。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包含许多内容,我们是关注技术操作,还是关注信息处理方法,还是关注实际应用呢?由此看来,简单的教什么的问题却直接影响到具体怎么教,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开拓,不要在教学方法上过多纠缠。在很多时候,教师们对于具体教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在不断变化,理念在不断更新。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日益陈旧,而国家并没有出台新的指导性文件,导致其课程内容呈现地方化、校本化特色。这样一来,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权明显高于任何其他学科教师。所以,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重任,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首先了解应该教什么,并恰当地决定教什么。王荣生教授说得好:“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虑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所以,教师只有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后,才能够真正地去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只有重视教什么,才会沉入教材,钻研教材,才会“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信息技术课教什么的三大问题

目前,教什么已经超越了怎么教,成为最为困扰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所评审的初中信息技术参赛案例中也有较多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重形式轻实质:教什么失去了方向

人做事一般都有目的,心中应该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从今年参赛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案例来看,所表述的教学目标虽然较以往在规范性、准确性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第一,依然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使用不当,或者仅仅使用理解、记忆、掌握等几个简单的行为动词。第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不准确。如出现了“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向学生渗透公平与公开竞争是产品、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动力”等不恰当的表述。不难看出,过大、过宽、过空是教师们表述该维度目标的最大问题。第三,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并且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该对应相关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会沦为文字游戏,难以实现有效教学。这是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就连教学评价也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我们每教一课,肯定都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等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则需要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将教学目标表述得清楚、明确,恰恰可以反映出,他们并不太清楚该教些什么内容,自然也不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设定得集中一些,教学过程就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学得也就可以相对透彻一些。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应该集中为一两个核心目标,通过组织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它,而其他的附属目标会在实现这些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只有教学活动不再面面俱到,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目的清晰、有的放矢了,信息技术课堂才会减少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

2.教学内容重技能轻素养:教什么失去了高度

信息技术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其典型的教学现场为: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地详细介绍、演示一番,再要求学生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操练一遍。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重视离散的、孤立的技能训练,相对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提高,忽视学生健康的情感与态度的养成等。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技术化倾向层面,出现了“什么实用教什么”的价值认识偏差。技术化倾向还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只关注技术操作的细微处,或者关注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些方法与策略,而不能站在信息处理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从我所评审的课程案例来看,很多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技能培养上,没有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教什么,从而导致教什么失去了该有的高度,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操作训练阶段。

例如,某个案例主要讲授利用Excel进行图表的制作,但是,教师过于关注Excel软件的操作技术,没有充分地讲解Excel图表后面的原理,没有深入地总结图表的组成要素等,更没有深入地比较柱形图、条形图以及饼形图所表达信息的不同,这就造成了案例在技术深度上的空洞。此外,我发现在几个讲授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的案例中,教师都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放在了如何设定关键词上,更有教师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看谁搜索得快谁就获胜,但很少有教师关注所搜索到信息的可信度,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搜索速度的快慢并不能代表全部,因为相对于搜索速度来说,搜索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要。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案例《E-mail》――授课教师并没有从开始就讲解如何注册邮箱、发送邮件等内容,而是首先告诉学生电子邮箱是一种远程传送信息的工具。在案例的最后,教师还着重讲解了如何通过邮件获取信息。这个案例体现出了英国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取方面的深度,因为教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一种清晰的认知:操作仅仅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3.教学过程重操作轻迁移:教什么失去了长度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师要使教学真正达到目的,就必须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套概括了的基本思想或原理。这些基本思想或原理,构成了一种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最佳知识结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挖掘信息技术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才能够使学生对于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迁移,并最终能够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迁移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效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还在于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质还相对偏弱,仅限于钻研如何教授给学生具体的软件操作,根本不去思考学生能否对操作进行有效的迁移,没能让学生通过对某个软件的学习,最终学会文件的处理、数据的处理、信息的加工等。

在本次参赛案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几个案例关注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理解。

【案例分析】

在案例《初识Flas》中,教师先慢速展示教具的两面图片,再快速展示。通过对比慢速图片和快速转动的图片,学生很容易看出:由于教师快速转动图片,这些图片看起来像是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用科学的理论解释此类现象,从而让学生容易理解动画的原理――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实现的。该案例是Flash单元的第一课,是初步认识和体验制作动画的起始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Flas的原理,特别是采用了实物教具的方法,这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把动画设计的原理学习清楚了,才能够很好地使用Flash软件。

案例《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组成。应该说,本部分内容是相对枯燥的,教师一般不容易把握本部分内容的讲解。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比喻的方式,形象地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跟人体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对比,使得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还让学生总结和归纳了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组成,使得学生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能进行广泛的迁移。

在案例《幻灯片模板的设计与应用》中,教师运用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学习新技术。在设计幻灯片模板时,首先让学生比较Word与PowerPoint的操作,使学生快速熟悉PowerPoint的使用,而后及时归纳各种软件的操作相同点,帮助学生在学习其他新软件时也能触类旁通,快速上手。

怎么教其实要围绕着教什么而展开。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具体要教什么的问题,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怎么教上。一个走错了方向的教学设计,即使教学方法运用得再得当,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围绕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认真思考该教什么,并且真正地在教学实践中将其执行、落实,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