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剪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下面是关于儿童凤凰剪纸图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工具
长方形彩纸
剪刀
步骤
1、首先,将长方形彩纸对折,折成如图的正方形。
2、然后如下图,在彩纸上画上我们需要剪的图案。
3、沿着图案剪下,小心点。
4、剪好后,翻开,一个美丽的凤凰就剪好了。
1、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折叠。
2、再沿着直角三角形最长边对折,之后再对折两次。
3、在上边剪出一个心的形状,再剪出一个小一点心的形状,在下边位置斜着剪下两个小的长条形状展开即可。
4、剪纸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手工艺,可以锻炼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剪纸艺术教学的方法儿童都有好玩的天性,做事缺乏耐心,但儿童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对儿童进行剪纸教学,要有一定的方法,既要迎合儿童的特性,也要将剪纸的技能教会给儿童。下面,将对剪纸艺术教学的方法进行阐述分析。
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虽然剪纸艺术的工具简单且操作方便,但它却是集手工、工艺、绘画为一体的造型形式,所以,要到达弘扬民间剪纸艺术和培养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把握教学的一个方向,首先培养儿童对剪纸的兴趣,同时注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再者就是在教学期间由简到繁,由简到易,采用多种手段,注重体验实践,让儿童接受剪纸艺术的熏陶。要上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艺术课,须要经过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和课堂实践,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激发儿童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现在,很多儿童都没接触过剪纸或者有的只是见过一些简单的剪纸,这根本不能够引起儿童对这门艺术的兴趣。教学期间,给儿童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尤其是那些动物、花草、生活图案的剪纸,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上示范剪给他们看;有条件的,带儿童到到专门的剪纸展览馆去参观,那里会有更多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剪纸。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儿童对剪纸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注意儿童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时,老师或家长往往会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材料,虽然剪纸就是一把剪刀,一张纸即可完成,但对于儿童来说,还是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来帮助完成。如铅笔、尺子、彩色笔、教材等。所以在教学中,应经常提醒儿童们,不能乱动剪刀,更不可以拿着剪子打闹,要注意安全;在剪纸时,同学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近,时刻注意自己的剪刀、尺子不要伤到了同学。剪纸时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剪纸完了要收拾不要的边角料;提醒儿童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有要有互相帮助的精神。儿童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更有利于教学,也更有利于儿童学习。
美术教学与剪纸教学结合
先从基本的美术知识入手,让儿童们先学习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等知识,从而掌握书本上的关于构图形式及剪刻方法。运用多媒体将那些具有特色的学生的及剪纸艺术家的单色、套色、染色作品让儿童们欣赏。再按剪纸教学的原则———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要学好民间剪纸,得先从花草纹饰入手,才能学到剪纸的根本,这是一些有着多年的剪纸经验的剪纸人总结出来的方法与经验。其实剪纸的过程就是是美术创作与手工制作的综合,因为剪纸的用刀手法是很重要的,有“硬”“软”“方”“圆”四种用刀手法,作品内容的不同,表现的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按照前辈们的剪纸经验做法做的同时,也要训练儿童们剪弧线或者直线等,在剪纸学习中不能缺少的训练就是这些。这是学剪纸的初级引入阶段,让儿童们逐步掌握剪纸艺术的内涵。第二阶段则要在儿童们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和剪纸作品的裱贴,这也是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一关键所在。
关键词:立体资料;多维视角;从指尖到心灵;丛书特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65-2
《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是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一套儿童美术教育丛书,此套儿童手工图书共分为六册,分别是《儿童撕贴画教程》《儿童综合材料美术教程》《儿童泥塑教程》《儿童立体手工教程》《儿童剪纸教程》和《儿童趣味彩泥教程》。
本套图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不分界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体验方法让儿童主动地探讨历史,科学,数学,自然、人类、地理、经济、政治、体育、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作为教育材料,《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此,主要论述《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系列丛书的主要特征。
一、将美术学习置于文化大背景下,拓展儿童的人文视野
近年来,中国儿童图书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在策划、构成、设计、内容等方面日趋高端化和人文化。甚至开始强调“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儿童要较为全面地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音乐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自觉、更有目的、更有兴趣地学习美术。实际上,《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美术这个层面。本套丛书以美术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来组织课例,注重儿童的体验过程。
在对待多元的世界美术文化方面,《儿童泥塑教程》第14课《呼唤印第安族》让儿童自己设计印第安人的人物形象,通过为儿童讲述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印第安民族他们的生活习俗、衣着特征,让儿童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信息,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让儿童认识到世界美术多样性的特点。
在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方面,《儿童剪纸教程》按剪纸这一条线编写了数个相互连贯的单元。内容围绕剪纸艺术展开,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剪纸艺术作品的欣赏、剪纸纹样的学习以及最后综合情境的剪纸运用。其中精选出来的剪纸作品,无论是大师之作还是学生习作,均充满着奇思妙想的趣味,处处渗透着人文情感、视觉美感和生活情趣。如在“剪纸欣赏”课上,将西方剪影、西方现代派剪纸、中国传统剪纸和现代儿童剪纸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画家创作的多种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把欣赏和创作结合起来,课后的“看一看、 说一说”“剪一剪、 贴一贴”都是在儿童接触和认识到剪纸文化和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练习,让儿童在玩与游戏中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审美能力。
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方面,《儿童立体手工课程》中《勤劳美丽的惠安女》和《拍胸舞》,这样的表现主题来自地方文化资源,当儿童们在动手活动中,内心与地域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就不仅仅是某个动态人物,更主要的是有了从指尖到心灵的精神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唤起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立足于儿童的心理机能,为激发儿童潜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提高学习效果,创设各种生动的学习情境,唤起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情感,点燃想象和思考的火花,使儿童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投入,在获取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编写团队通过研究和思考,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内容方面,《儿童泥塑教程》这本书中的活动就将儿童带入了“魔法世界”,让儿童巧妙地运用“魔法”――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自己做主把一块平凡不起眼的泥巴“变”成心中与众不同的作品。当然课程里面每个课例都会有一个“魔法”情境,这就是编写人员创设的学习情境。在第7课《没有尾巴的故事》中就给儿童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两只小蚂蚁在玩耍的时候发现了面包片……故事没有结尾,发现面包片后,两只小蚂蚁会打架?平分?抬回家?还是邀请好朋友一起分享?这就需要儿童自己“变”出一个故事结局。这堂课很好的营造了一个学习情境,让儿童都在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而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魔法”引导中让儿童观看蚂蚁的视频进而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活动形式等相关知识,最后儿童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不停地变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魔法”。
在视觉设计方面,《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不仅在每课的内容上进行了情境设置,而且还精心设计了富有特色的与主题相关的扉页和版式,本套丛书的版式设计注意突出儿童图书的特点,努力将每课的版式设计成为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创造相应的视觉情景和氛围,让儿童从美观、大方的版式设计中得到相关的情境氛围和美的熏陶,让儿童能更好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去。整个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重点突出,整体设计风格清晰、大方、美观,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儿童图书。
三、体验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
有的专家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历史。在信息时代,美术创作愈加离不开对材料的重新认知和创新使用。多种材料的运用和表现技法的学习,对丰富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通过剪纸、泥塑、彩泥、撕贴画等多种游戏活动,让儿童学习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与此同时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提高艺术创造实践能力。
在材料属性再认识方面,《儿童撕贴画教程》是对纸的功能的新的开发,无论是对纸的颜色的选择,还是对纸的形象造型,相对传统的儿童用笔绘画,既增加了“绘画”的新颖性,又增加了儿童对事物空间转化的认识和感知,从而大大促进儿童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去创作。
《儿童立体手工教程》和《儿童综合材料美术教材》在整合利用材料方面,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入手,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把生活经验与美术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表现方法。在《儿童立体手工教程》第7课《个性相框》中运用身边的废气纸箱皮、纽扣、花生壳等,让儿童动手做一个个性相框,培养他们废物利用的意识以及用自己的手工相框来装饰家里,点亮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儿童趣味彩泥教程》第17课《小盆栽》让儿童综合运用各种泥工技法,为自己小窝的空间制作小盆栽,感受空间绿化和美化后的情趣,培养他们将学到的泥工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自由表达;自主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美术教学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呢?教育者应在教学中运用一切机会去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为培养与激发幼儿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一、剪纸教学
剪纸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幼儿在剪纸与绘画过程中眼、脑、手高度默契,操作过程中对于儿童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等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成为教师对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剪纸教育实施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剪纸作品体现出童趣的天性和每位幼儿独特的表达形式,幼儿的剪纸作品随意性很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一张剪纸作品的产生,是幼儿真实思想的写照,是幼儿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也是幼儿情绪气质的外在表现。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一草一木,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都是他们探索创作的目标,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而幼儿通过剪与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同时,甚至当成一种游戏,在剪剪画画的过程中把各种色彩缤纷的彩纸作为一种媒介,尽情地挥洒。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幼儿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幼儿的剪纸画中的主题形象夸张、妙趣横生,这是幼儿的天性,是自然年龄所特有的,并非刻意追求。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独具的想象力。他们喜欢幻想,喜欢把不可知的东西变成现实。想象力是幼儿创作的一大特点,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不单纯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而注重创新与动手操作的体验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因此,长期以来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在剪纸、撕纸、粘贴、添画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感知,有助于他们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去完成艺术作品。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理解对称,我们先让幼儿通过折折、画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了对称,在绘剪纸图案时他们对画对称图案丝毫不觉得困难。再如,“画一串红时”用皱纹纸请幼儿撕纸,再进行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容易了。
二、如何开展剪纸教学
幼儿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培养幼儿兴趣是幼儿求知和成长的起点。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如果幼儿对剪纸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地运用感官去看、去思考、动手操作、积极探索,从而促进其剪纸潜能的发展。如何让幼儿对剪纸产生持久的兴趣呢?
首先,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环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例如,将欣赏剪纸故事融入教学主题内容,剪与主题教学相关的动物、植物以及周围的人和事。创作自己独特的剪纸作品参与幼儿园的环境装饰,感受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与艺术价值,用环境影响幼儿,以此成为幼儿剪纸创作的动力与创作灵感。
其次,着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剪纸素材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生活,着眼于大自然。注重选择幼儿喜闻乐见又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剪纸题材,将其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之中,以此引导幼儿进行剪纸学习与创作。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幼儿对剪纸艺术创作的探索与创作欲望,关注幼儿的剪纸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使剪纸技能随之得以提高。同时获得动手操作所带来愉悦、自信的情感体验。
课程定位:
以现代剪纸和民间剪纸为抓手,在课程设置中着力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教师具有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课程中以师生的“发现和创造”为宗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精神。注重对传统的技法进行分析,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又要发展。更要引导、激励学生在现代剪纸活动中发现适用的新的技法,新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引导他们对形式感产生兴趣,适度激发他们对技法探究的热情。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技法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现代剪纸的过程中得到的是艺术感悟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作品展示、专题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各种
形式全方位展开,层层推进。争取在现代剪纸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知识与技能
接触中外优秀剪纸作品,知道剪纸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感受剪纸的艺术美、体会剪纸的作品风格的丰富性,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会选用合适的美术工具、材料,发现
剪纸造型简单的新技法和新形式,并用剪纸的方式创造“现代儿童剪纸作品”。
■ 过程和方法
通过作品欣赏、资料查询、课堂实践等途径,通过“看、想、议、画、评、玩”等基本方法,了解剪纸的知识。利用刀刻、手撕、剪刀剪等方式表现剪纸作品。学习有创意地布置绘画作品,尝试学习成果的展示、评议及学习心得的交流,培养良好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热情主动地参与“现代儿童剪纸”的美术拓展课程活动中,了解祖国灿烂文化,能欣赏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增进民族文化的自尊自强的情感。具有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欣赏国内外名家的现代剪纸作品,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
课程重点:
1)正确的剪纸审美观的培养。
2)“刀味和纸趣”的探索。
课程内容:
1、 欣赏。
2、 现代剪纸的创作。
课程进展步骤:
1、兴趣的启蒙
2、体验创作的快乐
3、剪纸作品的创作
4、剪纸作品的展示
课堂教学实践:
1、编写教材、教案
2、实施教学计划
3、进行课后反思
4、书写课堂实录
5、实践总结
课程成果展示:
1、教案及课后反思
2、课堂实录
3、交流课
4、展示课
5、学生作品展示
课程评价方式:
1、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作品制作的师生互动中很深入很有效
很个性化地进行的。
2、学生作品评价: 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主要应该是看其作品有没有表现出现代剪纸的审美特征,有没有努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有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创意以及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而绝对不应该只是作品制作的精细与否。
一、剪纸可供幼儿灵活构思,随意表达
儿童剪纸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指导。剪纸活动不是单纯的活动,它包括个性品格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这一时期的幼儿概括性和行为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幼儿手部动作更灵活,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的突出特点,他们能掌握多种美工技能,小肌肉不断发展,会用不同材料建构复杂造型。
儿童剪纸不是固定在纸上画,剪下来的剪纸可以供幼儿一边摆设,一边讲述,不仅增添了乐趣,还可使幼儿的构思更灵活、独特,避免相互模仿。在设计剪纸活动时,我根据幼儿已掌握的剪纸技能,按幼儿能力引导他们接触多种形式的剪纸。剪弧线时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最好一剪刀剪下,部分幼儿需要动笔的,如剪花瓶时要求幼儿将纸对折画好后将轮廓剪下,幼儿自己动笔画出图案,并将图案镂空,教会幼儿怎样才能不破坏纸面,剪出美观大方的作品,使幼儿逐步提高对表现美的认识,同时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幼儿在欣赏中思考,如这幅剪纸画美在哪里,怎么剪的,鼓励幼儿创造与教师作品不同的作品,不要干扰他们的美术创作,相反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随着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提升,我在班里建立了美工角:剪纸专栏,在这里幼儿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随意剪贴,相互交流,互换作品,节日期间为家人、老师送上一束剪纸贴花,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亲情教育。
二、剪纸能充分发挥幼儿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剪纸作品是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主要特点构出轮廓后剪制而成的,5~6岁幼儿概括性和有意观察性表现更为明显,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一时期幼儿肌肉发展迅速,喜欢绘画、泥工、剪纸等动手操作活动,在动手之前,已经能用语言说出自己想要做什么、怎么做,并能按照自己的讲述去行动,构思丰富、完整,创造形象细致,色彩多样,其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创造能力明显提高,而观察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是通过讲述来完成的。讲述的种类很多,目前幼儿园常见的有利用挂图进行的看图讲述,有利用表演的情境讲述,还有续编故事等。而我认为在我近30年的教学活动中,剪纸黏贴讲述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幼儿在动手制作的同时,脑部也在运动,剪贴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动脑能力。例如我通过动物来做客的形式把动物介绍给幼儿,由此激起幼儿剪纸的强烈愿望。接着要求幼儿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剪,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并指出最聪明的小朋友能剪出与老师剪的不一样的、贴的不一样的。
经过几年剪纸活动的培养,幼儿能够从初期的随意剪纸到有目的剪纸,小肌肉群协调发展,能剪出平滑的弧线、曲线,并会镂空。幼儿对作品的欣赏、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能把自己的作品主动与同伴交流并用语言表述作品。剪纸活动为语言教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能使幼儿有良好的心境,使幼儿在活动中懂得谦让,并培养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如不乱丢废纸、整理自己的手工工具。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剪纸能培养幼儿的美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能使幼儿的手部肌肉得到锻炼,提高幼儿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剪纸具有良好的教育功效,对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大有裨益。
作者:刘卫华 单位:内蒙古党委幼儿园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 学前教育 作用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是极为雄厚的教育资源。同样,它们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可以分解为三个理论层面进行解读与研究。
一、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价值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研究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资源价值,尤其是教育资源价值。
所谓黑龙江流域,本文所指的是黑龙江南岸中国黑龙江省的沿江一带,即漠河县、呼玛县、萝北县、绥滨县、黑河市、逊克县、抚远县等地。这一带民族民间美术丰富多彩,是十分雄厚的艺术资源与教育资源。
具体而言,这些地区的民族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装饰工艺品。剪纸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方形的彩胜,古代妇女饰物)、花鸟等贴于鬓角作饰物,形成一种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彩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故事人物等,贴在窗户上或门楣上,分别叫作“窗花”“门答”,也作为装饰之用,后来又发展为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全国各地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艺术。黑龙江流域的剪纸艺术的主要风格是豪迈、恣肆、单纯、明朗、轻松、自然,故又称“北大荒剪纸”。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剪纸,又细分为绘画型剪纸、实用型剪纸、工艺型剪纸等,其地方特色浓郁、民族风格鲜明,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
(二)泥塑艺术
泥塑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雕塑艺术范畴。泥塑又称“彩塑”,系中国民间雕塑工艺品之一。是在黏土中掺进少量棉花纤维,捣匀之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过阴干,再施以彩绘而成。“中国最著名的彩塑,如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和太原晋祠的宫女。无锡的‘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所塑之泥人也各具特色”。①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泥塑艺术具有北大荒地域的粗犷、豪放、自然、简约等乡土特色。
(三)折纸艺术
折纸艺术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手工工艺艺术范畴,又称“叠纸艺术”,例如叠千纸鹤、纸飞机等,具有简单、明朗、质朴等艺术特色。
(四)草编艺术
草编艺术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属于工艺美术中的编织艺术范畴,具简约、明朗等地域艺术特色。
此外,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尚有刺绣、麦秸秆画、根雕、沙画、儿童画等。可见,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艺术积累丰厚,提供了雄厚的艺术资源与教育资源,其在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增强学前儿童的爱国主义思想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美术,都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前儿童通过这些美术教育,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民族文化的优秀,从而增强其爱国主义思想。
(二)增强学前儿童的爱人民思想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历代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并不断发展的,从中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学前儿童通过这些美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从而增强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增强学前儿童的爱家乡思想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也是黑龙江流域地域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②正如鲁迅所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③通过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可以使儿童更热爱家乡的山水、一草一木和其文化艺术。
(四)进行美育的启蒙教育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种美育的启蒙教育,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此,18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席勒在其所著的《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④这种提法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提法基本相同。
三、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要对学前教育发挥重要作用,需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发挥作用,因为“教育者必首先受教育”,学前儿童的老师要先受到良好的民间美术教育,他们在读幼师期间,正是其接受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最佳时期。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教育
幼儿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校学习期间要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无疑对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其爱人民、爱家乡、爱教育、爱儿童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审美教育,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美化其品质、完善其人格,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艺术教育
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对学前专业学生艺术创造力与美术创作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很好地胜任毕业之后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工作重任。
(注:本文为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12525027)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95.
②张葆成.黑土戏剧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57.
③鲁迅.鲁迅全集:致陈烟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1.
幼儿手工活动指导课是指导幼儿学会靠手的技能,使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平面或立体艺术形象的艺术造型活动。剪纸课是其中的一门手工活动。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已经掌握了剪纸技法,现阶段关键的是学生如何将剪纸的技能进行有序的教学设计,锻炼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学生是中师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通过二年级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剪纸的各种技法。这给我们逐步深入的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心理上,学生对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的内容较感兴趣,我认为抓住这些有利因素,以角色扮演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将身心投入课堂。
教学模式设计
创设情境——教学示范——任务驱动——小组讨论——作品展示——效果评价——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编写幼儿剪纸活动的教学剧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剧本展示,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述剪纸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第一次编写教学剧本,对掌握剧本的内容、特点及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初步根据幼儿剪纸课的活动内容,在25分钟内小组合作编写教学剧本并进行教学示范。培养学生尝试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解幼儿剪纸活动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述、聆听、判断、沟通等能力。
2. 知识目标:巩固学生剪纸的基本功。掌握幼儿剪纸活动的教学内容。初步掌握编写教学剧本的方法。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幼儿剪纸活动及指导
幼儿剪纸活动的内容
剪纸教学流程的设计
1. 教学的主题
2. 教学的步骤及步骤说明
教学反思
1. 学前反思:
讲课的内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指导》, 第七章——幼儿手工活动,第四节——幼儿剪纸活动及指导。
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学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剪纸的基础知识,现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学会备课、试讲,为教育实习作准备。所以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围绕幼儿剪纸活动编写教学剧本,并进行剧本展示。这个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需求。
2. 教法分析:我使用角色扮演法创设情景,以任务驱动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作为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行动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会影响课的效果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清楚地交待任务,任务有小组分工、编写剧本、展示剧本、评价剧本共4个任务,学生在领会任务精神上应变能力不足,会影响任务的实施。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经历、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的不足,造成的胆怯、紧张,会影响剧本展示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团队的鼓励。
教学后反思
1. 教材的合理使用,结束枯燥的文字解说,学生在设计教学的步骤中,对原有的剪纸知识要点与幼儿园剪纸活动教学结合,并融会贯通,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变为对自我负责的学习。
关键词:传统艺术发展;民间艺术;儿童绘本
一、前言
绘本一词最早开始于欧美国家,后传入我国,主要是图画与文字的相互融合,从而使信息能够达到一种传递的目的。当今,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绘本的发展已经遍及全球,得到了一个充分的发展。这对丰富儿童教育,为儿童能够客观的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桥梁的连接作用。目前绘本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的原创绘本质量并不高,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极大多数的儿童绘本还尚未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儿童绘本[1]。且绘本目前仍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上,缺乏对主题和语言表达的考量,尤其是缺少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应用,而民族民间文化才是中华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因此我国在儿童绘本的创作过程中要想形成中国特色的儿童绘本就必须要融入民族民间文化。
二、儿童绘本创作的发展现状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以图画为基础的叙述。突出说明图与图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引导读者在看绘本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自我见解。所谓儿童绘本,不管是从文字层面,还是图画的绘制方面来说,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儿童,将儿童作为最核心的群体。并且绘制者通过对图文的处理,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具有可视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教育要从儿童抓起”观念的普遍发展和深入人心,国家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2]。虽然目前儿童绘本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但是目前国内的儿童绘本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儿童绘本的创作仍然呈现出单一性、趋同性。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与外国绘本的成熟相比较,我国的绘本便显示整体创作比较落后,而且原创的数目很少。可悲的是,甚至就连作者对绘本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分析理解也不是很到位。仅仅是简单的效仿国外绘本中的插图和绘画,却并没有大量的融入中国民族特色主义的文化风格。而传统艺术文化在儿童创作中的渗透不但能够宣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让孩子取其精华,吸收优秀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够在弘扬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间艺术风格的儿童绘本之路。
三、儿童绘本融入民族民间文化的意义
理论意义:中国上下五千年,整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已经历经了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就其发展来看,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质朴纯然的气质。与此同时还汇聚了中华上千年的艺术结晶和民族民间独有的思维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价值[3]。实际意义: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的特征。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最为古老的神话传说、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民间音乐和地方舞蹈等。这些民间艺术都是现在儿童绘本创作灵感的源泉,当然,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财富。绘本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将民间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融入进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实、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以及无限的想象力,还可以引导儿童深人理解和想象,有助于他们在看绘本的时候形成正确的观念[4]。
四、传统民间艺术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许多的外国插图艺术逐步涌入我国之后,儿童绘本创作者也大力吸收进了儿童绘本。其实面对这样的挑战,如果我国儿童绘本还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融入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儿童绘本。各地的民间艺术不仅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还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因此只有将民间艺术与儿童绘本两者融合在一起,互相补充继续发展壮大,这样才能在少儿领域中更好的传承并且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刺绣艺术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民间艺术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是农民生活的写照,也是民间生活智慧的结晶。我国早在春秋时期的农村,就普遍发展了桑蚕麻种植,与此同时染织工艺也如雨后春笋,发展很快。刺绣的工艺品都呈现出一种非常精美娟秀的视觉效果,因此,慢慢的在日用品上也融入了刺绣,使得刺绣艺术逐步得以普遍应用。当然,很明显地域特点不同,刺绣方法也各异。画家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慢慢使用刺绣将其作为一种表现手法[5]。其实,现在我们会在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来颜色亮丽鲜艳、造型夸张的刺绣元素其实更加凸显了画面的趣味性。比如说,在一幅作品中画面上夸张的狮子造型给人一种这样的视觉效果:既感觉它威武雄壮,而且巨大无比。在它的衬托之下,它旁边的小人物反而会显得十分渺小,总览整个画面你会发现充满了一种浓厚的童趣。同时你也会觉得,其实刺绣的质感往往会让读者的心灵涌入一股暖流。并且还能激发读者想要更加深入探索的欲望,还能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与绘制者彼此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能够促使欣赏者可以更深程度的欣赏作品。当然民间艺术通常都具备直观、通俗易懂的特征,相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形式的艺术具备的可操作性更强,可接受性也会更高。
(二)剪纸艺术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说到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剪纸艺术了,尤其是在北方的民间。剪纸一般是以纸张为主。在民间艺术中,剪纸不止遍及北方民间的各家各户,普及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得到了民间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深度喜爱。很明显民间艺术作品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世代广为流传。不止是因为艺术,还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毕竟民间艺术承载着民众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很明显剪纸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十分的丰富,它代表着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剪贴出自己的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可以随手就创作出一幅既能表达自己希冀,又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的作品。我们经常在儿童绘本中可以看到剪纸的影子,当然,绘制者将剪纸引入儿童绘本中,不但可以凸显民间文化,还可以让儿童在看绘本的时候倍感亲切。尤其在北方的民间,他们从很小就开始接触到剪纸艺术,甚至经常在身边可见剪纸。所以,将剪纸融入绘本可以启发幼儿审美,通过启蒙的教育,促使家长从小就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能让幼儿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以及传统文化,从而能够培养儿童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三)民间玩具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民间最为常见的儿童玩具以手提式为多,比如小花灯。一般在农村是用篾扎纸糊,里面装有小红蜡烛或者内装一个小油灯。在纸的外侧通常贴的是剪纸,人们可以剪出自己喜爱的动物、花草、人物或者印上木版年画。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用彩纸或者绸布糊面,里面放入一根小红蜡烛。虽然就制作技艺而言,其实手法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真实、无矫揉造作。所以无论是在造型方面还是用料或者色彩和制作风格都无不透露着生动形象、活泼向上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间地域风格。在民间,儿童玩耍的玩具往往被称为“货”。民间玩具各式各样,种类繁多。有编织的,还有捏造的。这些玩具通常看它是否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才决定是否会被纳入儿童绘本之中。儿童天生爱玩,所以玩具对儿童的吸引力是极大的。比如说我国很早就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儿童玩具形象。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中,各种玩具让儿童在看的过程中印象深刻、激情高昂,兴趣浓厚,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面具,让很多孩子在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甚至自己买来面具戴。由此可见,玩具在绘本和插图中的影响力其实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制作绘本时,创作者通过将玩具的形象融入到儿童绘本中的形式来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比如:在《泥将军》这个绘本中,主要讲述了一个整天只会自吹自擂自己是大英雄的人,其实在现实中生活却一团乱麻。在这本绘本里,绘制的画面形象逼真,与以往的绘本不同的是,创作者在处理泥将军时,用到了古老的泥人表现手法,形象逼真的朴实画风彰显出了一股浓浓的民间艺术气息。其实不得不承认,广大民众原本就对民间艺术的形象非常青睐,再加上在作者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和精心提炼,旁边附上几句文字说明,就会更加促进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碰撞和共鸣,也让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传统木刻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我们通常在印刷版的书籍插图中,可以看到木刻版画的存在,而且是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版画常常与文字一起搭配绘制在儿童绘本中。通常绘制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民间绘画的语言或图案、并对其进行修饰改造。民间艺术绘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独有的艺术风格,还融入了不同地方的民间风俗习惯。同时我们能欣赏到民间艺术呈现出的造型简朴归真,甚至偶尔也会呈现出略微夸张的表现效果,而且表现出色彩鲜明风格独特,既能彰显工笔重彩之风,也能凸显淡雅隽秀之态。
一、剪纸工艺的化难为易
南通剪纸作为一种乡土民间艺术,有着很强的地域风格,与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不同,以纤细精致、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见长,在南方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传统的剪纸工艺如果按部就班地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与做是有很大难度的。剪纸作为工艺类美术,有自身的技法与特色,孩子们欣赏它与制作它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剪纸的认知比较浅显,怎样让他们较为轻松地掌握剪纸技法?笔者采取折剪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对称的形式美感,在元素符号的剪纸方法上树立信心。在南通市体艺“2+1”美术版块活动课程小学实验教材录像课选录比赛中,笔者设定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三维目标,将《云撕梦剪》一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和掌握南通剪纸的元素符号,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剪纸技能。
在课堂导入部分,笔者确立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故事导入——边听故事边看老师撕纸、剪纸。在这个环节中,教者边讲解边示范撕纸和剪纸的过程,故事讲完,剪纸作品跃然于黑板上,学生看得入神,对剪纸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浓厚起来。他们充满兴致地欣赏南通剪纸艺术,从节日装饰、民间刺绣纹样、蓝印花布印版、节日民间灯彩美化等艺术形式体会南通剪纸的魅力,精确的分类让他们轻松地从欣赏中了解南通剪纸的创作形式及艺术手法。
在学生初步认识南通剪纸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南通剪纸的特殊艺术语言和元素符号,用提问激发学生剪纸的兴趣:“这些形状看上去并不复杂,可是它们都‘躲’在纸的中间,想试着来剪剪吗?”接着先示范,再请两个同学试着剪一剪,用相同的折法、不同的剪法剪几个图形。剪纸作品中能够简单辨认的半圆形、月牙形、钱币形、锯齿形等等形状,是南通剪纸特有的元素,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剪纸工艺的重要基石,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快速识别、尝试撕剪,逐步掌握这些元素在剪纸创作中的运用。
二、剪纸内容的儿童视野
剪纸艺术在早期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是人们表现生活、追求生活之美的一种方式,其艺术观念、造型意识、审美情趣,是随创作者的思想而发展的,直到剪刻纸艺术品的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之后,作品内容才出现了围绕社会需要而设计、制作的内容。剪纸的产生和流传与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常见的是过年要在雪白的窗纸上贴上红红的窗花,通过剪纸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的剪纸作品中,剪纸内容大多是劳动的场面,怎样将剪纸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低年级的学生易于接受呢?笔者设想了多个方案,最终选定了使用南通地方民谣和儿歌来充实剪纸内容。
课堂环节增加了让孩子们尽情用自己的地方语言说说或者唱唱家乡童谣的部分。学生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方言童谣有着特殊的情感,多数孩子是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童谣声中长大的,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童谣故事。通过在童谣故事中找寻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影子”,我让孩子们大胆地直接撕出人物、动物或物体的外形剪影,再用学到的技法剪出简单形状,把自己观察到的元素符号归纳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下雨不愁的“大头”、水底世界的“鱼儿”、穿越高山的“火车”等素材,充满童谣趣味的剪纸内容就这样融入了课堂。
三、剪纸元素的体悟传承
我们可以把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看作一种剪纸的独特语言,孩子们徒手撕出的拙朴外形,加上别具南通地方剪纸韵味的元素符号,就这样一步步进行细节的深入,撕、剪完成的形象经组合粘贴在一起,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童谣故事。让孩子们现场编一编说一说,对剪纸艺术的理解自然会逐渐深入。
剪纸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堂上可以通过图片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南通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人正在为之努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利用南通剪纸的艺术形式表达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学生在课堂上用撕纸加剪纸的组合,将剪纸的特有元素组合起来,完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剪纸童谣作品。他们享受着南通剪纸的艺术魅力,学习着南通剪纸元素的简单折剪方法,表现着儿童世界的生活和情感。
1.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我精选适合幼儿欣赏的几幅大红色的剪纸作品,比如:喜字、福字、喜鹊与梅花、蝴蝶、鲤鱼与莲花,等等,将这些作品做成FLSAH动画。一幅幅剪纸作品由远到近、由大到小、从无到有展现,大大刺激幼儿感官。幼儿能很清楚地观察并感受每幅剪纸作品的美,了解每幅剪纸的美好寓意。比如:在中国很多地方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在门上贴上红红的福字、春字,希望福气到、好运到;鲤鱼和莲花的剪纸,就叫年年有余,希望年年都能大丰收,每年都有很多很多钱剩余。幼儿知道这些大红剪纸非常喜庆,形象夸张,不仅烘托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且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第二环节
欣赏这6幅剪纸的图案美、了解剪纸的各种纹样时,多媒体课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幼儿每说到一幅剪纸,教师就将其放大,这样幼儿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剪纸上的各种纹样:像柳叶一样细细长长的柳叶纹、像月牙一样的月牙纹、尖尖的锯齿纹、还有波浪纹、短线纹,等等。通过动画演示,幼儿知道剪纸中会用到很多叶纹,月牙纹、波浪纹、短线纹等各种纹样表现人物、动物的表情、服饰,使画面看上去更生动、形象。从而让幼儿理解纹样的造型美,感受到纹样之间的细微差别对剪纸表达形象特征的重要性。3.剪纸作品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我们欣赏的这六幅剪纸作品中每一幅上的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我将其中背景是花朵、柳树、白云的这三幅剪纸制作成精美的FALSH动画,让幼儿欣赏:花园里各种鲜花争先开放,红的、黄的、粉的、紫的非常漂亮;小河边的垂柳长出了嫩绿的新芽,风儿一吹,长长的辫子随风摆动很美;蓝蓝的天空中,白云和风儿做着躲猫猫游戏,一会飘到这边,一会飘到那边,云朵的漂移经过动画技法慢慢过渡到剪纸上的背景,让幼儿感知欣赏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都可用剪纸艺术表现,从而感受到剪纸背景图案的美。
二、创设情境,激发对作品兴趣
剪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艺术种类,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进行剪纸欣赏教学,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剪纸情境,让幼儿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剪纸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1.以往剪纸欣赏时
通常是老师找了各种剪纸图片,通过电脑、电视机放给幼儿欣赏。这次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趣,我特意制作了两幅立体的大屏风,并将欣赏的6幅剪纸作品全部镂空,嵌在屏风上面。古色古香的屏风加上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不约而同地走上来,一幅幅地细心观察,有幼儿还自发与旁边幼儿交流。尤其在欣赏衬色这一环节,看到老师瞬间给这些剪纸作品衬上不同底色,这种直观的色彩变化,使幼儿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2.创设音乐情境、调动感官体验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灵魂,课堂上巧妙灵活地运用适宜的背景音乐可营造和谐氛围,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进入一种忘我状态。本次活动中选取了《高山流水》和《渔舟唱晚》这两首具有民间特色的古筝曲,在第一个环节欣赏红色的剪纸作品时,生动的动画配上了《高山流水》,将幼儿带到了一个剪纸的世界中。在幼儿初次欣赏、尝试操作、再次欣赏的过程中,加上中国古典名曲《渔舟唱晚》的渲染,使整个活动沉浸在浓厚的民间剪纸艺术世界里,激发幼儿学习激情。
三、开展对话法,加强与作品的对话
对话法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
1.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体现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时是“抛接球”式显性对话,如第一环节中,提问:你最喜欢那幅剪纸作品?它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在幼儿介绍自己的衬色时,提问:你的剪纸是什么颜色的?给它衬了什么颜色?这样搭配给你什么感觉?有时则是教师讲述幼儿思考的隐性对话,如欣赏剪纸纹样的时候,请幼儿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剪纸纹样?你们觉得这个馒头是热的,还是冷的?是怎么表现热气腾腾的香气的?你们觉得老婆婆的头巾漂亮吗?它是用什么纹样表现的?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在补充说明过程中,幼儿不断接收教师发出的新信息,并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
2.幼儿与作品的对话
美术欣赏不仅要感知作品的内容、线条、颜色等形式要素,而且要感知这些要素表现的情感和意义。本次活动中,我充分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通道,给予幼儿足够时间,让幼儿与作品对话。初次欣赏大屏风时,幼儿了解剪纸的图案和纹样;尝试衬色时,幼儿掌握了不同色彩的搭配,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从而了解了衬色剪纸;再次欣赏大屏风时,幼儿又发现老师没有讲到的很多地方,幼儿一次次地和作品接触碰撞,一次次地有新发现,对于欣赏的剪纸作品有了更深理解。
3.幼儿与幼儿的对话
在幼儿尝试配色后,给予幼儿时间,请先配好的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搭配。这种聆听同伴回答、欣赏同伴作品的活动就是他们之间一种无声的对话,可以让幼儿了解自己和别人想法的差异,学习他人经验。
四、尝试操作法,加深对作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