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的来历

清明的来历

时间:2023-05-30 09:0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的来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的来历

第1篇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借问:请问。

3.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第2篇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何为缘也,古人云:“缘,源自圆,乃命中注定,即缘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

·风沙漫天锁残阳,独依云阁心彷徨。欲执玉腕偕白首,愁离催人愁断肠!亭,这是你送...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我无柳可折,给你发条短信:期盼...

·我无望的等你,等你无约而来,夕阳照不到我的忧伤,不知你是我的过客,还是我是你...

·怎么会迷上你,我在问自己。如果这是梦,我愿长睡不愿醒。我什么都能放弃居然今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3篇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请您阅读!

清明节的来历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第4篇

清明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扫墓在古代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周礼·春官·冢人》 :“凡祭墓,为尸。”可见古人有设冢人主持祭墓之俗,祭时要立尸。尸即神主之意。唐代,寒食扫墓得到皇家首肯。宋代后扫墓移到清明,寒食反而被遗忘了。但在先秦时,扫墓时间并不固定。 扫墓的主要活动,是往亲人或纪念人物的坟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民间普遍以为,逝者住于地下,坟穴是房屋,坟堆便是房顶。经年雨水冲涮,杂草丛生,坟堆多有破毁,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坟沿修排水沟,防止雨水冲人坟中。在修好的坟墓后,便陈设鸡、鱼、肉、糕饼点心、酒、水果等供品于坟前,点燃香烛,祭罢烧纸钱,或把纸钱压在坟头,又酹酒。

除扫墓及祭祖外,人们对野鬼孤魂尤为畏惮,也要把酒食与纸钱分给野鬼,求得地下先祖的安宁,也防鬼魂干扰阳间。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江苏·六合县》之岁时:“清明插柳于门上,男女或簪之。祀祖于家,祭扫于墓,插陌钱于墓上,或挂于墓边树上,谓可赆(jin)野鬼。”

有的地方在上坟时还祭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祈拜神保佑双亲后又拜左右邻墓,这才拜祭自家祖先的坟墓。这自然是因为坟墓在土中受土神管辖的缘故了。

在祭坟时,民间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因为祖先是保佑自家的家神。

以上所述,多属于旧俗。如今已多加革新,扫墓也有只用鲜花束、花圈了。并且,由扫个人亲人之墓,发展到祭扫**先烈之墓,祭扫中华民族的先祖之墓如黄帝陵等,其俗也已恢复,其思想内涵就更为深远了。

在古代,祭墓之礼是极为繁杂的,《周礼》记有“为尸”的习俗;《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绪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明代张岱《陶庵杂忆》记明孝陵祭祀之礼更繁。今天我们虽不必如此多礼,但于清明这一约定俗成的节日里,祭礼炎黄二祖及孔子先祖师,追怀华人之先祖,以利世界华人的统一团结,仍是需要的。建国后,**曾派人前往陕西黄帝陵祭扫,这正表示了我们对先祖的艰苦创业的尊崇追忆及对先祖的缅怀之情。如今,炎黄帝陵均已修整一新,供后人祭扫。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第5篇

清明节期间,马庙中心学校围绕“清明时节、文明祭祀、争做文明小学生”这一主题,主要开展了以下教育活动。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清明节前夕,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和手段,宣传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革命传统教育。

4月1日,组织了规范的“升国旗”仪式,由分管校长对学生进行了有关教育。学校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

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登陆中国文明网,在搭建的“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上纷纷发表了祭奠感言、敬献鲜花、点燃红烛,表达了对先烈、先人、先贤、英雄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4月2日,召开了一次《清明时节 文明祭祀》的主题班会。此次班会由“美丽春天、清明来历和意义、文明祭祀、缅怀先人珍重现在”四个环节组成,班主任一方面围绕清明的来历、习俗、文化等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文明祭祀教育和安全教育,号召同学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担当起文明祭祀的倡导者、践行者、宣传者和监督者,积极影响和带动广大村民移风易俗,强化文明祭祀的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平安、文明的清明节。使学生认识到“祭扫公墓、敬献鲜花、植树寄哀思”等祭奠方式才是环保、健康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自清明节被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后,很多学生也要同家长一道去祭奠先人,为倡导文明祭扫理念,学校倡议学生带动家长用敬献鲜花、植树等方式取代传统“烧纸”等祭扫活动。在孩子的带动下,许多家长能够做到文明祭扫。近日开展“我向家长宣传护林防火小知识”活动,以提高学生及家长在清明节期间的防火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清明传统活动”

让学生到郊外踏青,踏进自然,融入社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大家充分利用假期踏青、赏花、参观,切实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全体学生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启迪,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暗下决心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努力学

习,奋勇拼搏,在革命先烈爱国精神的感召下健康成长。

第6篇

清明节是我国隆重的祭祀的节日,同时也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说到法定节假日那么肯定是离不了放假啦,那么20xx清明节放假几天呢?小编精心收集了20xx年清明节放假多少天,20xx清明节放假时间通知,供大家欣赏学习!

20xx清明节放假几天清明节

20xx年4月2号~4月4号调休,共放假三天。

4月4号,星期二,清明节法定节假日。

4月3号调休。

4月5号开始正常上班。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的习俗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扫墓,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清明节主要的活动是为先人扫墓,清明祭祀参与者是全国人民,都要去祖先的墓碑前祭祀祖先,为祖先扫墓。清明节也属于三大鬼节中的一种,但是一般不会被称为鬼节,因为清明节只是祭祀先祖的亡魂,而不会去祭祀孤魂野鬼。

每个地区祭祀先祖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日期也各不相同,北京在清明前后的单日祭祀祖先,而浙江一带则在清明前后7天内都可以去祭拜祖先,山东等则是在寒食节的时候去祭拜祖先。每个地方,祭祀时间与方式各不相同,但大体都是一样的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让它永远的流传下去。

第7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有哪些呢?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寒食节 ( 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 ( 节气清明)、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七夕 ( 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 、冬至 ( 节气冬至) 、腊八节 ( 农历腊月初八)、除夕 ( 农历十二月卅日) 等。

了解来历,意味深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具有深刻的含义外,它的背后还蕴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在写作中,加入节日的来历,会让文章更深刻。

例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江中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节日。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也叫重九。古人以为是值得庆祝的节日,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和“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如果你去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时,写起来就特别亲切了。

习俗丰富,特色为主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每个地方的特色都不同。

例如:腊月就开始扫尘(将家里的蜘蛛网和灰尘打描干净)。年前准备好“松糕”(用粘米粉和花生做成的白色糕点),意味着步步高升,还要炸油角和“糖环”。“糖环”是用面粉过筛,拌入砂糖,印模后炸成金黄色,糖环形状如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摆上盆桔和鲜花,意味着一年大吉大利,花开富贵。

中秋是小孩子喜欢的传统节日,除了赏月、拜月、吃月饼,东莞还有节前送中秋(外婆到女儿家送月饼、灯笼和各种食物给外孙)和拜中秋(儿孙辈到长辈家送月饼)。在月亮下开“和碌”(蜜柚),意示着家人要和和睦睦。到了端午节,东莞水乡片各个管理区进行赛龙舟。除了赛龙舟,还有做龙船饭食。龙船饭食有点像扬州炒饭。龙船饭的用料很多,先煲一煲饭,将玉米、红萝卜、肉丁、蘑菇炒好,再将饭和些佐料搅拌,色味香俱全。有一位同学写东莞的春节,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做“咸丸”,大家不妨了解东莞的传统美食。

到了除夕,北京人要吃饺子,我们东莞就食“咸丸”, 食“咸丸”表示合家团圆之意。普通汤圆都是包了豆沙馅、芝麻馅,再放糖煮熟,而东莞的“咸丸”却是斋丸,而煮丸子的汤就非常丰富了。准备做东莞咸丸啦,奶奶先准备好鸡、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蚝豉等佐料,光看这锅咸丸的食材就知道美味。奶奶先是用油锅炒这些配料,倒上热水,放上鱼胶(鱼肉饼),煮出来的汤很鲜甜的。煮好汤底就开始搓汤圆,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用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这个时候小孩子也可以搓粉团,因为你想大的也可以,小的也可以,这并不影响这锅咸丸的质量。将搓好的粉团倒入鲜甜美味的汤底,咸丸在锅进翻腾,汤汁浓厚,尝一口,味道鲜美,一家人围着锅,吃着咸丸,过年嘛,一家人肯定要团团圆圆啦!

搜集诗句,锦上添花

第8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休假随着情感世界的波动渐渐地过去。三天的休假算不了什么,但国家特意设立清明休假日,则是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它代表我们中华民族弘扬文明传统的举措和传承文明古国的优良作风的决心所在。

清明节有深厚的中国文明特色,传承中华民族的精华,展示出伟大民族的精神面貌。从正面讲,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功德,感恩前人的文明举措,激励后人再接再厉勇往直前的决心与意志。我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前人拼搏奋斗,赢得胜利成果基础上的,没有他们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斗就没有我们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和谐稳定的幸福生活。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传承过来的。

三天休假时间不长,但让我们的情感世界经历了一场沐浴洗礼,让淡漠了的激情重新焕然一新,牢记祖先的光荣传统,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谨记中华民族尚未实现伟大梦想,任重道远,需继续努力拼搏,……

清明节的来历不言而喻,该做什么不用告诉,大家的行动也是一致的,上坟扫墓,祭奠英灵,抚慰心灵。不管身置何处,只要条件允许人们都会回去祭奠扫墓的,墓地上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子。他们哭泣,他们默默地祈祷,陈述着内心深处的真实怀念感受,真诚地祝愿……灵魂之间的交流,人间情感世界的真实容颜让人一览无余。

短短的三天休假在人们的匆忙脚步下瞬间即逝,可是清明节则给我们的情感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记,每次清明节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随着年轮的运转延伸,这种感触越来越深刻。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04-02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我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一、认识“我们的节日”,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我们的节日”是指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特有情怀和文化,是美好的、幸福的、希望的节日。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动人的传说、缤纷的故事、丰富的习俗。为了让传统节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我们努力寻找各个节日蕴涵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学校利用周一晨会“国旗下讲话”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在校园内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全面引发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其次,各中队组织学生开展节日民俗文化调查。通过小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制作一期相关手抄报、黑板报,再将那些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板报张贴在班级文化园地中,使其对学生产生较为持久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最后,各班开展中队活动。通过讲一讲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诵一诵有关节日经典诗文,演一演相关节日的歌舞小品节目,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独具匠心营造节日的氛围,从而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

例如,中秋佳节到了,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标语,教室里、走廊上悬挂着同学们制作的灯笼、灯谜,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举行“月是故乡明”的庆祝中秋节班队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领悟其丰富内涵。元旦到了,教室布置一新,灯笼、窗花、中国结充满过节的喜庆氛围,各中队队员们已经开始酝酿策划迎新年活动――相约春天迎新诗会,喜迎新年的到来。营造浓郁的节日的气氛,犹如绵绵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传统的节日精髓浸润心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让每一位队员都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1清明节时节雨纷纷

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深化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年清明,我校都会隆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祭奠活动,活动地点或在人民公园烈士墓前,或在南湖公园韦拔群像前,或网上祭奠……形式多样。看看我们开展的祭奠活动:讲述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们重温那红色经典的震撼魅力;配乐诗朗诵《烈士墓前》,表达了学生祭奠先人、缅怀英烈的情感;有关春天、清明的古诗吟唱,如《寒食》《清明》《春夜喜雨》《赋得古草原送别》……让同学们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里。班队会课,我们还邀请了年过八旬的老军人张树德爷爷来给同学们讲革命故事,使同学们受到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努力学习。

清明不仅仅是追念先人的节日,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花大世界去赏花踏青,去南湖公园野餐,在野外开展踢毽子、放风筝、羽毛球赛等,清明节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了解了节日的习俗,充分地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2五月时节话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活动。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还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爱国故事、去南湖观看龙舟赛、做一个“端午香囊”、包一串“端午香粽”、演一回“端午传说”、诵一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

3中秋明月格外圆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大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了迎接中秋节的到来,我校各班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佳节话团圆”的班队会活动。各中队充分结合学校打造的书香校园活动,首先布置队员们去了解月圆与团圆之间的象征意义,查阅有关中秋的神话、传说,背一首赏月诗、团圆诗,然后将活动由学校向学生家庭延伸,自己拍一拍举家团圆赏月的照片,最后邀请家人来参加主题班会活动。队会上孩子们着旗袍,猜灯谜,讲中秋节的来历,说中秋节的故事,诵有关中秋的古诗,唱“八月十五月儿圆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家一起分月饼,品月饼。学生在欢乐中过节,在快乐中学知识,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4开日叙重阳

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是个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的季节。每年重阳之际,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我校都会开展“绿色出行,快乐野餐”秋游活动。

孩子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跟着教师徒步登高,闻着花香,看着风景,像一只只小云雀一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欢呼。每个班级“安营扎寨”后,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始了:胯下传球、跳绳踢毽子比赛、野外“卡拉OK”大赛……临近中午,“野餐聚会”开始了,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和同学一起分享。重阳登高秋游活动,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意志,增进了友情。“秋天”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眼里和心里。

重阳节还是敬老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我校各中队开展以“九九重阳日 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队员们讲重阳、唱重阳、演重阳,通过小品、故事、敬老三字经宣讲着百善孝为先,当深情的《感恩的心》《最美不过夕阳红》歌声响起,同学们纷纷向前来参加本次活动的爷爷奶奶们赠送礼物和节日贺卡,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最后,各中队辅导员还布置一道特殊的亲情作业: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分担一点家务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传统节日教育、感恩教育,赢得了长辈们的交口称赞。

5古诗新歌贺新年

新年到了,为了营造辞旧迎新的校园氛围,我们举行了元旦迎新“相约春天”新年诗会。迎新诗会上以“春天的诗”贯穿节目的始终。学生自创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摄,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古诗朗诵、击鼓传花使人耳目一新;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大笑,歌曲、舞蹈异彩纷呈。从各中队传出的喝彩声、掌声、祝福声此起彼伏,校园内洋溢着一片欢快的节日气氛。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过了一个个文化内涵节,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第10篇

在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 那么,清明节为什么吃鸡蛋呢?下面,查字典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阅读。

清明节吃鸡蛋原因一、源于古代的上祀节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清明节吃鸡蛋原因二、和寒食节有关

寒食、清明节里斗鸡子(卵)之戏,真正的源起,应该还是归于先秦时代某些地区的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无疑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再者清明日的郊游踏青,熟鸡蛋也是便携的食品。事前的撞击剥皮,难免引起孩童两两相撞的兴趣。

清明节吃鸡蛋原因三、源于对生命的尊崇

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蕴,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艺文类聚》),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史记》)而生,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记》)。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不也是鸡蛋吗?清明的祭祖扫墓,其中不也有慎终追远的生命意识吗?春季里万物化育,是生命的季节,诸多民俗事象都在深层的生命意蕴上暗合。在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徵「脱壳,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头地。

清明节“碰鸡蛋”的习俗

清明还有“碰鸡蛋”的习俗,小孩子们在这天将煮熟的鸡蛋互碰,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了。在今天的孩子们中间“碰鸡蛋”是不太常见了。不过这小小的“碰鸡蛋”,并非是一时一地穷壤僻野里的节俗,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表示“碰鸡蛋”可溯及六朝时代。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唐代诗人元稹在诗歌《寒食夜》中也载录了这一民俗“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可见“碰鸡蛋”是大有来历的。

清明节吃鸡蛋的传说

据说吃了这时煮的鸡蛋,就一年不会头痛。这个风俗是怎么传下来的呢?传说古代孝感一带属云梦泽之一部分,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都以打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湖里吹湖风,得了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头痛在湖滩上打滚。神农很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这些人治头痛病。可是什么药吃了也无效。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后,忽然感到头不痛了。

第11篇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之一--蹴鞠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改运

清明节也是大家转变运气的重要节日,因为我国人们尊重祖先,相信祖先能够荫庇我们,好比放风筝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踏青春游能给自己带来好的新运程,希望旺财的朋友可以在办公桌上放个白菜笔筒,催财运效果更佳。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第12篇

一、思想重视,迅速落实

本次活动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认为此活动对学生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学校接到通知后,制定方案和应急预案,召开教干和班主任会议,传达文件精神,对本次活动进行统一部署,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本次活动开展可谓是形式多样,富有一定的新意。

1、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2、利用班会课时间,班主任通过团委制定好的英烈故事课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倍加珍惜今日幸福生活,珍爱生命。

3、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网上向先贤们献花、抒写感言,此项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先烈们英雄事迹。

4、开展祭扫和春游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怀念之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三、效果明显,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