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遣词造句

遣词造句

时间:2023-05-30 09:0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遣词造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遣词造句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遣词造句;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语文课程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帮助学生逐步积累丰富的词语,并能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底,为日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遴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其中在遣词造句上可谓独树一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和准则。基于此,我让学生基于语境诵读,结合语境感悟,体会并掌握词语的丰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想象说话和拓展写作,将学生真正带进绚烂的语文世界中。

一、深入语境,体会内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通过词句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反过来,也通过特定的情境来感知词句的内涵。因此理解词句的内涵时,不能脱离语境,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冷冰冰的词语,只是一些文字符号而已,无法用心感悟,更不能将其转变为富有情感的语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会为学生创设语境,并让学生深入语境,将词语连缀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

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新学了“锲而不舍、微不足道、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炉火纯青、滴水穿石、半途而废”等成语,收获颇丰。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我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归类,并让他们结合语境诵读。第一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第二组: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第三组:炉火纯青。我请学生认读第一组,并在原文中勾画出来,再结合语境诵读并说出自己对词语的感悟。读完之后,第一小组的学生说,我们认为这组词说的都是做事情要坚持,要付出,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理解得非常到位,我趁机让大家用@些词语来造句。有的说,曹雪芹先生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不朽传奇作品《红楼梦》;有的说,滴水穿石,只要专心,我一定会在绘画领域有所成就;还有的说,做事情就要持之以恒,绝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巧解词语,并仿照原句,创造自己的句子。我希望他们遣词造句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词离不开句子,句子离不开语境。在反复诵读或是比较品评中,学生对词语的内涵有了更加准确地把握,也体会到词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二、想象说话,品悟情韵

之前,我们会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来查找某些词语的含义;现在,我让学生深入文本,展开想象,说出词语的含义,说出句子蕴含的情感和韵味。我会让学生转换身份,设身处地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进而领会某些词语在文中的独特作用,认清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领会作者的匠心独运,消除隔膜和障碍。

在《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认识了“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对这位精神巨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为此,我给学生出示了文本中的词语――“瘫痪、长期禁锢、龇牙咧嘴、身患绝症、神秘莫测、跻身、传奇色彩、广袤、生活强者”等,让学生选择使用说一说霍金的所思所想。有的说道:命运不公平,让我身体瘫痪,长期禁锢在方寸大的轮椅上,失去自由。但我的思想还是自由的,我的手指还在动,大脑还在运转,我不会被命运打败!有的则说:我将目光瞄准广袤的宇宙,那里神秘莫测却又令人着迷,我将打开“黑洞”之门,跻身物理大师之林,做生活的强者!还有的学生这样说道:如果可以,我想向你们一样奔跑,去拥抱阳光;如果可以,我想将自己的足迹遍布世界。但是,我身患绝症,行动不能自由。于是,我想用我的思想绽放传奇色彩,成就传奇人生。

当某些词句与小学生的认知有距离时,想象说话的方式产生了惊喜的效果。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本情境完美结合、灵活对接,不但理解了词句的真谛,也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可谓一箭双雕。

三、拓展写作,活学活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精彩的文字。有了阅读文本作为基础,遣词造句训练开展得格外顺畅,语法、句式运用得更为得心应手。以前,小学生组的词、造的句,单一呆板且笑话百出,让我哭笑不得。现在,学生解读文本后有感而发,写出的句子更加生动、自然且感情充沛,更有表达力度和生命力度。

在《泉城》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们化身小导游,参加在“泉城”举行的导游比赛,为大家介绍泉城的美丽风光和各个泉水特色。学生们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导游词。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欢迎大家来到泉城,今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趵突泉。趵突泉,是济南城的三大名胜之一。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新鲜。有时候冒出了小泡泡,如大鱼吐水一般;有时候冒出来一串珍珠,却捞不上来。到了冬天,泉水上面还会泛起热气,白而轻柔,让人遐思不断。聚四海之友,迎八方来客。泉城,在这里等你!在介绍中,这个学生声情并茂,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成为最佳导游员。这篇导游词,抓住了趵突泉的特点,且模仿了原文中第一段中的比喻句,生动而形象,体现了很高的语文素养。我给她的评语是:富有动感的语言,让你的介绍打动每一个听者的心,加油!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鼓励学生模仿特定的句式,使用特定的词语写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补白文本的留白之处,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总之,遣词造句,从阅读开始,引导学生品析、鉴赏、模仿那些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句子,在语境中理解词语丰富的内涵和言外之意,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学以致用,促使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注重字词形音的辨识与积累

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课的后面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内容,该内容实际上提示了本课字词的重点。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将同一声旁和不同形旁组合,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字的主要构件相同,字形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形成了许多形似字;同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读音和意义,构成了多音多义字。学习汉字,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认真区分形似字的差别,注意形声字中形旁和字义的联系,做到既不写错字,又准确理解字义。要熟悉、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根据“汉语拼音规则”给常用汉字注音或按照注音认读汉字。要做到书写规范,整洁,尽可能美观,不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比如,常见的“对峙”“膝”,都不应该读“shì”与“qí”,而应该读“zhi”与“xi”。这样,在写作中,自然就避免了用词不当或错字连篇了。

二、注重字词内涵的理解与掌握

读书时要注意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不仅在于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更在于加深对书的内容的理解,还在于激发和增添阅读的兴趣。有时看来是很普通的一个词,将之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咀嚼、理解,就会产生无穷的趣味。比如在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这样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如能结合语境分析,自然就能得出此句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实际是一语双关,表示的是:(1)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已落,(2)爸爸的生命之花已落,我应担负起家庭的重任。这样,在日后的写作中,自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三、注重字词修饰的比对与串联

如描写“人多”的词语有: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座无虚席,济济一堂,摩肩接踵,高朋满座,人山人海,人浮于事,车水马龙,挨三顶五,人多势众,僧多粥少,众口纷纭...;描写日出的应用词语有:霞光万道 日升月恒 晨鸡报晓 旭日东升 日出东方 冉冉升起 光芒四射 霞光万道 如日方升 旭日初升 日出三竿(日上三竿)日薄西山(日落西山)残阳如血 落日熔金……对此类字词积累得越多,写作中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就越丰富。

四、注重字词在文中的实际运用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含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对词义和生字字义的理解放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有益于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如《行道树》中在形容行道树时,用了“隋落”一词,必须明确这是贬词褒用,表示的是即使被灰尘与污浊的空气所包围,也依然坚持为净化环境作贡献的意思。掌握了字词的活学活用,写起语句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心到手到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针对上述四个注重,可采用下列强化方法:

1.强化情景听写:即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对重点字词以情景片段的方式报读给学生,让学生将重点字词写出。如《最后一课》中,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有“郝叟 哽 喧闹 肃静 懊悔 磨损 祈祷 惨白”,结合课文内容,上课时可对以上字词这样进行情景听写:郝叟走进了以往一贯喧闹但今天却肃静的教室,看见韩先生哽咽着进行祈祷,懊悔将教室的黑板磨损成惨白”。这样,学生既运用了字词,又理解了意思。

第3篇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谈些体会。

1.语感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在语言实践中经常会觉得文章的语句不顺,字词用的不准确、不到位。这种识别、判断既非通过语法验证的结果,也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辨析所得,完全是一种感觉。可以简单地说,语感是对语言的判断感受能力,是以感性形态为特征,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种能力。

语感可以概括为基本的4种感觉:①对语言形象性的意象感觉,即大脑对文字表述的意象的形象、生动的映象和再现;②对语言表情达意的情感感觉,即对语言文字蕴含的充沛活力情感的感悟力;③对于语言遣词造句的精确感觉,即对于语言中遣词造句的洗练、精确的感觉;④对语言的顺畅感觉,即对语句是否气通意畅的辨别力和行文的正确、流利、连贯,自如驾驭文字能力。

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阅读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根据语感的性质和特点,探索朗读的有效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觉语言文字的意象,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⑴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培养形象感。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众多,要紧密同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内涵结合起来。课文中语言文字描述的景象与事物是抽象的世界,要引导学生深入朗读,激发想象,让学生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①要在阅读中想象,深化字词的形象感。②要在朗读中深化句子描述的形象感。

⑵通过朗读,激感,培养情感。情感是语文的灵魂。要抓住课文中蕴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①抓住重点词句,体验情感。②角色模拟,品味情感。③引导泻情,丰富感情。

⑶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培养遣词造句精确感。阅读教学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其中不乏遣词造句精妙绝伦的范例。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语言文字作切肤触肌的感受,培养行文用字精确性的感悟。①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训练。②增减字词进行比较朗读训练。③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训练。

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要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培养怎样的语感,就如构成画面的语句适宜培养形象感,寓意深刻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等。要在朗读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深化对语言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身对语言的敏锐感,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提高语文能力。

第4篇

诵读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诵读的结果

记得张志公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朗读的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之间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诵读,可以说,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思想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根据文章内容,使用抑扬顿挫、轻重急缓的语气以声释义,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发张口语,培养语感。如臧克江的《有的人》,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着用典型的细节和比喻,在朴质直白的字句间蕴含哲理。虽然句子长短不一,但又格律诗般严谨的节奏韵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需要求语调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爱憎感情。

加强记忆和多种形式的词语练习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求,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字求其训,句求其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练习,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当然,训练的内容和途径是多方面的。或用词素组词,如教学生用“红”这个词素来构造表示“红”的各种颜色的词:“鲜红、粉红、绯红、橘红、红彤彤、红艳艳”;或是区别近义词、同义词、褒义词之间的差别;或是用词语填空;或是比较、品味某一个词… 。经过这样的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字词的丰富积累来培养自己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又要重视佳句、佳段、佳文的记诵。记诵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也大有好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名篇佳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因此,学生一开始读它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只要时刻浮现于学生的脑海,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个人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学生的思维材料,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品味出这些名篇佳作的深刻含义,有时甚至可以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流心观察生活,善于巧设语境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随时留心周围的生活,注意观察体验,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只有自己的生活积累的多了,阅历光了,才能在阅读别人文章时,根据自己的经历,产生想象和联想,领会品味别人的遣词造句的匠心,从而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因此,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学生获得语感的有效途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把学生带进自然、带进生活,让情景激活学生的潜能,从而产生:”从而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打开记忆的闸门,疏通联想的脉络,张开想象的彩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

第5篇

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但在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的培养,应当从小学阅读教学开始。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应当让小学生在多读、熟读和背诵中,自然而然地感悟语感。

培养语感能力,首先要大量阅读。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不知不觉地培养语感。从而增加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这种理解和领悟仅靠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选取各种文本,指导学生进行大量广泛阅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其次是熟读和背诵。熟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背诵是熟练的结果。随着阅读的遍数增加达到背诵,学生会逐步理解与感悟文本的语言内涵和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落实到教学这一环节中,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课文的熟读来加深对课文中的语言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导出学生的“情”,从而进一步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从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在“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大量的空间还给学生,注意对“读”的训练,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

在情境中深化语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文本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如学白《望庐山瀑布》一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或教师的具体生动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体验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只有通过大脑加工改造,“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才能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应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从“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学生才能领悟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作者气贯长虹的胸襟以及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才能体验诗的内涵与意蕴,从而陶冶情感,感悟语言文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揣摩中品味语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假设人脑中存在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在儿童接触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在能力,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挖掘出来。因为语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属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思维(直觉性感知),是不需要经过分析程序而直接作出某种判断的心理直觉过程。人们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训练,形成一定语言感悟能力时,便可在阅读中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不仅能解读语言文字表面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泊船瓜洲》一诗的语感点就是“绿”字。这“绿”字用得极为传神,化听觉、感觉而为视觉,既表现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来之后江南水乡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值得反复品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样的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

在培养语感的诸多方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初步感受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反复揣摩品味,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语感),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通过对文章开始前三个自然的反复朗读,不难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写上山的过程中,描写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精神”一词本用于写人,本文中却用于写“花”,既有“赏花”之举,又有“喻己之情”。品味“精神”一词的妙用也就能读出作者的心声。再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两句,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恰好相反。“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抓住文章重点的句、段或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韵律美,不仅能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增长语言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途径是多方面的,进行必要的语感分析,组织学生听配乐朗诵、观看精彩的影视短片、进行诗歌朗诵和相声比赛等,对培养学生的语感都是有益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努力探索,使语感教学策略日臻完善。

第6篇

造句是一项重要而传统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遣词造句是写好作文的起点。要使学生写好一段通顺的话,教师就必须加强写句子的指导与训练。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了以下情况。

案例1:“今天,老师要我们用憔悴来造句。”这是造句吗?有些教师迷惑不解或判断不定,网上甚至有不少教师为此展开了争论:“这样造句行吗?”依我的观点,这种争论毫无必要。假如可以,这种“造句方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吗?假如可以,造句这种语言训练方式也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

案例2:浙教版第九册第3课的课堂作业本上有这样的练习:请用“日新月异”造句。有五年级学生是这样写的:杭州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的批改是:一个鲜红的钩。

我们有些教师对“造句”概念本身,理解发生了偏差;对“造句”的实践意义,认识出现了偏差;对“造句”的指导,方法上过于简单;对“所造句子”的品质,评判上有些随意。于是,许多学生对造句训练的目的性很不明确,便出现了几种不良倾向:一是教师要求用几个词造句就用几个,绝不增加。而且一词只造一句,绝不超越。二是为了在考试时造起句来既省时又保险,力求简单化,只有主干,没有枝叶。三是造句的内容基本局限于校园生活,很少涉及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单调乏味,缺乏个性。

二、造句教学的重新定位

从这些案例出发,我们得静心反思当前部分教师对“造句”的理解,重新建构“造句”的教学行为。

1.我们必须重审“造句”定义。造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把词组织成句子。看来,造句是一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基本功。于是有人说:“造句为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不可否认,理解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理解的检验,但教师对“造句”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样功利的目标中显然是不够的。造句练习的主要目的理所当然地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更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并非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词义并能正确运用该词”。我们可否对“造句”进行如下定义:根据一定的语境需要,充分遣用词汇,用已有的或创造的句子形式进行表述的一种言语方式。而前文案例2所述的那些造句,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在“词不离句”背景下的一种词汇积累的方式罢了。

2.我们必须重敲“造句”标准。造句的标准是:用词准确、句子完整、标点正确。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做到这些,说明我们的学生把句子造“对”了。可是,要真正做到也不容易。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当前我们不少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训练大多依然是低效的,我们的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依然是不强的,我们很多教师都碰到过不少学生造过前文所述的“懒汉句子”,经不起推敲的简单句子。这样糟糕的情况,我们平时怎么就没有发现呢?原因就在于,在平时教学的言语对话时,教师没有及时指正,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不够细致严谨。造句,作为一项严谨的遣词造句的语言训练,也许我们应对它的标准还要重(chóng)敲、重(zhòng)敲。

3.我们可以提升“造句”品位。浙江省特级教师童承基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提升方向。他认为:取材上,要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引导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将天文地理、世界见闻、国家大事、社会信息、所见所闻都进入造句的选材范围。内容上,要给人比较清晰的情境感、形象感:句子言简意赅固然不错,但所描绘的难免形象单薄、轮廓模糊、味同嚼蜡,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抓住“情境”重点刻画非常重要。情感上,要倾注比较丰富的真情实感:叙述是造句的基本表达方式,但如果引导学生在叙述中能倾注情感,表达喜好、憎恶、美丑,则更能吸引读者的眼光。立意上,要有比较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用儿童特有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评价世界。

三、造句教学的策略探索

1.理解词义,广开思路

(1)我们可以从理解词义的内涵上入手。有些一词多义的词,我们更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意思进行造句。如“骄傲”一词,就有三种意思:一种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种是自豪,如“我们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而骄傲”;再一种是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如“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如此,才能说是真正“全面深刻”掌握了“骄傲”一词。

(2)我们还可以在发现词义的使用外延上入手。如“津津有味”一词,就可以组成“吃得津津有味,看得津津有味,听得津津有味,读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等词组。然后就可以添枝加叶扩充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看什么看(听、吃、读、讲)得津津有味”。词语外延的拓展,为学生的创造打开了开放的取材空间,而句子的“逐步丰满”则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训练梯度。此法是造句训练中常用且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

2.运用句式,发展语言。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小学阶段小学生可以掌握的基本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而学生造句时,往往只用到陈述句,这样在句式方面就显得呆板、单调。俗话说:“一句话百样说。”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句式造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敬佩”一词,陈述句: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令人敬佩。反问句:难道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不令人敬佩吗?感叹句: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多么令人敬佩啊!双重否定句: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不能不让人敬佩。祈使句:请让我们表达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敬佩之情吧!

同一层意思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造句时恰当地选用句式,能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咀嚼推敲,提高品味。古人云:“言为心声。”林茶居说过:“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这为提高“造句”品质创设可能。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同时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造句的立意、选材、构思、赋形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咀嚼、推敲、斟酌,让学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如此苦心审视后的造句必然在立意上得到深化,结构上得到调节,材料上得到精选。

第7篇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写作水平;写作方法;授课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69-01

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主导课程的精读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其中写作能力培养已经成为精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听、说能力的提高尚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却无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多人一生都没能在母语写作上真正达到娴熟程度,更何况是用外语来写作呢。当前,在很多高校学生中,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遣词造句、文章布局上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数不足、没有条件开设英语写作课的情况下。那么教师如何通过精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以下是作者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教师应该重视语篇结构的分析

英语精读课教学不仅要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更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所谓语篇分析,就是从表达完整确切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分析句子间、段落篇章间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把握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意图,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从而实现阅读理解的目的。同时,语篇分析,特别是对存在于语言深层结构中的语义连贯性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

在具体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可立足于文章的篇章整体,以语篇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和概括,使学生对文章的基本结构有个清晰的认识。在如何把握主题、阐明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思想展开细节、发展段落的,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指导。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思考别人在文章里写了什么、怎样表达的习惯。

二、精读教学中应注重遣词造句的训练

词汇、语法是学生学会遣词造句最基本的环节。精读课文中有丰富的词汇和各类句型。教师授课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扩大词汇量以及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类句型。为了让学生写作时能用学到的词汇、语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注重词汇、语法教学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不仅应体现在教师讲解、举例时的实用性,还应体现在学生对这些词汇、语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词汇、语法教学的目标应是学会用这些词汇组织正确的语句,而不仅仅是能看懂、会分析。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将课文里学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等用到作文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正确而熟练地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就应当是作文训练中的中心任务。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语用含义,在分析学生的写作错误时,有意识地分析、讲解语用失误的句子,使学生在写作时逐渐加深语用意识,避免语用失误,写出地道得体的文章来。

三、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通过体裁分析和语篇讲解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文体的不同,决定了文章处理内容的形式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的选择和组合的方式不同,表现的技巧与手段也就不同。教师通过讲解来区分英语文化的这些不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如讲解说明文,应引导学生分清条理、层次及逻辑以及作者如何描述的;讲解议论文,教师应说明作者是如何通过语句、词汇论证某一观点、看法的,引导学生找到论据。通过对课文的文体分析可使学生了解各种体裁格式、写作手法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所讲课文的例子,练习各种文体的写法。

四、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写作思维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很少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因此在写作时,头脑里空空如也。即使偶有思想火花的闪动,那也是先有汉语模式的思维,然后搜寻英语词汇,依靠语法知识编造句子,这就导致了汉语式英语的出现。因此,语言材料的积累对英文写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引导学生模仿某篇文章的立意和结构去构思自己的文章,写作的内容应该是自己体验过的、熟悉的、能够唤起情感的内容。写人,就要写出他的外貌、性格、言语、行为以及所思所想;记事,就是要写出细节和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在精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文章中那些典型而精彩的英语表达语式,让学生将那些好词、好句、好段落熟吟默诵,牢记于心。积累的语言材料多了,就逐渐养成独立写作思维的习惯了。

结束语: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精读课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不同体裁风格的文章,使他们有效地掌握语法、词汇、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这也是英语精读课教学,甚至是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教好精读课程,同样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张菊芳.寓写作教学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之中[J].大学英语教学研究,2003.

[3]张式君.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1(7).

第8篇

因,暮色,重重

在一个无名的季节

走了

就这样给哥哥丢下

蚀骨的疼

----

我无心,我无情

梨雪 ,木马,夜色弄浓

文字的交融

情感的汇总

夜低沉

黑海白山日月影空

数不尽万千情怀

春夏秋冬

你走了

在来来去去的众生里

你走了

来去都无声

春意,流虹

暮色,如钟

我,遣词造句

我,万千随风

醒了的不是夏

终了的不是冬

月色旖旎,旖旎成葱

就借这月色许一丝期盼吧

第9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翻译;作用

对于所有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他们也许始终都在追寻着到底什么是翻译,什么才是好翻译。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这也是我今天想和各位翻译爱好者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翻译必须“忠实”。但是,“忠实”什么?“忠实”的应该是原文的内容意旨和风格效果,而不是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如果斤斤计较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态,译文无疑就会“异彩纷呈”,因“隔阂”而不“合格”。译文的语言表达如果连“贯通”都做不到,读者还怎么去“融会”?结果又怎么可能“与观原文无异”?语言文字类型不同,语言表达习惯也就大不相同。

每门语言都各有其不同的语体,而不同的语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每门语言的大部分词语适用于各种语体,但是不少词语只用于某些特定的语体,有些词语只见于书面语,有些词语只用于口语。同时,交际身份、交际场合、交际内容以及交际心理不同,遣词造句均会有所不同。就翻译而言,了解并掌握“所译者”和“所以译者”两门语言中口语与书面语、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遣词造句上不仅“合意”而且“合宜”,当裨益匪浅。一般来说,原文用的是书面语体,译文则不能用口语语体;原文用的是口语语体,译文则不能用书面语体;原文非常正式,译文则不能不正式;原文不正式,译文也不能非常正式。虽然一门语言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是操该语言的大多数人都懂得并使用的,属于“共同核心部分”(common core),然而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话”,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术语”。译文应该是个统一的整体,译文既不能口语与书面语杂糅,更不能“方言”与“雅言”纷呈。总之,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关注原文及译文遣词造句的“语域”(register),使译文不仅在语义上“合意”,而且在语用上“合宜”(appropriate)。

所以,我认为文化语境在翻译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D.A.Swinnty的实验表明,语境是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词义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名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名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名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语词的特定音义是一个名族各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能够细致、全面地体现名族文化的特性。因此,语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名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难上加难,有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应特别谨慎,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参考文献:

[1]谭彬.浅析英汉互译中语境的重要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张贺玲.略谈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第10篇

一、 培养写作的习惯,让兴趣飞起来

郭沫若曾说过:“应该时常练习写作,写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好起来。”我们班的微博定义为: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表现世间百态、心情百态、班级百态,字数不超过141个字的精悍短文叫做班级微博。他们好奇,小朋友很容易被新兴事物吸引,模仿能力强,领悟能力高。同学们亲切地称之为“小日记”,其实就是“小练笔”用上了时尚的包装。把习作训练打散到每一天,化整为零。

二、表达自主意识,让情感飞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常梦华经常受人欺负,有一天她写道:

地上散落着很多我的头发。我火冒三丈气得涨红了脸,紧接着,紧握的用力按在桌上的双手我都感觉是火红的。心里强烈地涌动着一股酸酸的洪流。仿佛我是一直被欺凌的丑小鸭,真想趴在桌子上大哭一场。为什么我的生命是凄惨的悲剧,难道我是一只永不翻身的丑小鸭?难道是我太善良,不会反抗的缘故吗?上帝啊,请回答我……

读出来的时候,我发现欺负她的男同学脸上有了悄悄的愧疚。同学们说着义愤填膺的话,我们一起用温暖和尊重拯救一个悲伤的心灵。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一种心智运作,它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语道破:“它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歌唱出来的。”有了这样的原动力,习作不再是“拙妇难炊”。

三、磨练遣词造句,让语言飞起来

作文就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用尽量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笔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样141个字的有限篇幅,写作随意性会降低,学生要表达出一个主题更得绞尽脑汁,使得练习更有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那一大批孩子们普遍积极向提高了不少。

同一主题雨天的句子:

天空乌云密布,我担心会下雨……空气湿了,地面湿了,我的心也湿了――爸爸没来接我。(薛伊健)

同学们都愁眉苦脸的,因为他们没带伞。我并不怕,这样的蒙蒙细雨,漫步在它的怀抱里,难道不是最惬意的享受吗?(李群)

我不知道是担心还是着急着写作业,窗子外越来越模糊,雨的声音沙沙沙的渐渐密起来了。我的心里像蒙上了一层纱。(江洲)

因为微博字数少,更让孩子注重遣词造句;就在这样一小次一小次的训练中,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减少教学负担,让快乐飞起来

枯燥的改作业让老师往往会很生气,有人戏谑道:饿的时候改学生的作业最好了,因为气都气饱了。然而微博批阅很简单,十几分钟就可以改完一个班的“微博” 。又可以马上反馈给学生,以便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作业,是师生沟通的舒张平台。比如说:

但她一发威就不得了,她一把勾芳宇拉开,一脚把我踢走,一把抓住徐坚城弄痛,我们全倒在了边上(陈荣端)。在这个句子中这个强悍小女生的形象在三个“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唯一就是第三个和第一个有重复,修改后为:但她一发威就不得了,她一把把勾芳宇拉开,一脚把我踢走,一拳打在徐坚城肩上,我们全倒在了边上。(陈荣端)

面对学生这样方面的习作,老师可以清晰地窥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跟踪孩子的心理变化,着力观察的角度,在课堂上能更好地调控,为阅读训练提供更多素材。

此外,题材的宽泛,让老师改作成为了一种享受。因为这是个自由的平台,同网络的微博相似的自由,老师的约束会较少,只要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就可以了。孩子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抱怨,比如反省,比如勾芳宇的。对于老师来说能够知晓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即当语文老师又当班主任的老师来说,班级百态是一举两得的窗口。

也可以看见丰富多彩的童心:

啊哈哈……我带着神经似的笑容像喝了酒似的飘到了家。(毛云驰)

可以看到童趣:

今天写语段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及慌张又紧张。慌张的是这题目太难了,紧张的是这题不会显然分数会少五分,很有可能会被那讨厌的“耗子”比下去。终于我想出来了,爸爸叫我把头抬高,我一抬头,脑子里的知识像被摇了出去,我把答案给忘了……我很愤怒,那道可恶的难题!(黄伟)

可以看到他们忍俊不禁的幽默: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30-01

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接触习作,他们对习作还未建立自信,因而不感兴趣,缺乏激情。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词汇贫乏,习作最大的困难是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了内容,也不知如何下手。针对中年级的这种通病,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依照语言生成规律,巧妙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不断积累,丰富内化;指导学生学习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从句式、段式等写法方面模仿,实现“内化―模仿―迁移”的逐步深入。

一、丰富内化

(一)熟读成诵促内化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神形兼备的美文,其中的好词佳句为学生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散文,“清澈见底”、“一碧如洗”、“心旷神怡”、“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些美词妙句在课文中俯拾皆是。在教学中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想象情景,熟读成诵,化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为习作“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打下言语基础。

(二)以词带词促内化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在教学中以新词、关键词作为拓展、积累、运用的训练点,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适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训练中让学生不断积累。例如,教学《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学生学习“默默地”、“慢吞吞”、“一摇一晃”等词语后,让学生模仿写出AAB和ABB式的词语和一()一()的词语。教学《卧薪尝胆》,引导学生归纳赵王勾践的品质,引申出“忍辱负重、以屈求生、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等词语,由课内引向课外,把意思相关的词语串到一块,通过比较、联想、内化,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与优美,丰富语言储备。

(三)拓展说话促内化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能灵活地运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机会,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词语,通过寻找教材的空白点,预设拓展说话进行训练,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新词、好词,养成乐于用词、善于表达的好习惯。如教学《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孩子们,在快乐的旅行中,你见到了什么?你想住哪儿?学生看图自由说话,老师充当记者采访学生,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在说话中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积累的词语,丰富积累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勤于模仿

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虽然积累了不少习作资料,但不懂如何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大多平铺直叙,显得苍白、平淡无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写作方法,从而掌握习作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豆和高粱满心的欢喜,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田野;用比喻的方法把北大荒人丰收的喜悦之情融在了对景色的描绘中;第四自然段写秋天丰收的田野是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习作《秋游》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构段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学生在习作片段中写到:

最有意思的要数野炊了,你瞧,大伙儿有的烧火、有的倒水、有的切菜……个个兴高采烈,锅下的团团火焰直往上窜,一会儿,水开了,蟹犹如穿礼服的新娘子摆动着婀娜多姿的身体;鱼丸像一个虎头虎脑的精灵,不停地伸出它那可爱的小脑袋……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真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一边品尝着这美味佳肴,一边望着碧蓝的天空,宽阔的河滩,远处……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仿佛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这欢乐的气氛里了……

对于刚学习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模仿是起点,是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示范、正确的模仿是引领学生走进习作大门的钥匙。

三、创新迁移

教师要有意识分阶段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触意,让学生逐步顿悟,由模仿升华为创新,抛开原有的框架,忘却模仿的招招式式,灵活变通,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述风格、独到的视觉角度和见解,将言语表达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增添灵动,洋洋洒洒,真正达到“用我笔写我心”。

第12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难是广大教师公认的。如何有效突破作文教学难的困境,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高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开展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以此为切入点有效改革作文教学模式,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清新与活力,较好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成效。

一、让学生认真地“听”,汲取生活中的生动素材

这里的“听”是指让学生去广泛地接触社会,获取与作文写作相关的素材。初中生长期生活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对生活缺乏直观的感知,要求他们用更多时间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显然是不现实的。此时,教师就要另辟蹊径,鼓励学生通过“听”的方式更好地了解社会与生活。一方面,学生要认真听家长、邻居、朋友所描述的社会生活,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社会的发展变化、热点现象、群众关注的话题等等,这样能够积累较多的生活素材。另外,笔者还有意识地搭建平台,让学生听一听其他同学的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从中积累素材,为作文写作奠定良好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就不会再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有效克服了因生活感知不足导致写作素材匮乏,影响作文写作质量的现象。

二、让学生勇敢地“说”,锻炼自己口语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进行书面写作外,还要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于书面写作而言,对思维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心理素质、表达技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要求。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既能巩固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同时也可以和作文训练的难点结合起来进行重点突破。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早读课的前十分钟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通过这样的系统性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活动通常还与学生的作文片断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口语表达的训练机会,巩固学生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肖像描写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训练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大家同等的平台展示自我,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同时也巩固了作文教学的成效。

三、让学生仔细地“读”,注重积累深厚文学底蕴

“读”不仅指课内阅读,还要包括课外阅读。过去一段时期以来,许多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学生读的数量少、范围窄,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对作文写作产生强劲的推动促进作用。为此,笔者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了相关要求。首先在阅读的内容上进行提炼,要求学生以学校推荐的三百种优秀书目为基础,在此范围内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五十万字,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阅读优秀的书籍,同时保证了一定的阅读量。其次,在阅读的成果积累方面进行指点,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一读了事,也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出效果,对自己的文学积累有帮助。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做笔记,可以摘记书中的精彩内容,也可以是撰写读后感、心得,还可以对文章的结构、主题进行提炼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之中收获更多,尤其是对写作技巧方法方面的积累更为有效。有了这样的阅读积累,对学生提高遣词造句能力、文章立意新颖程度、间架结构合理安排等方面积淀深厚底蕴,能够为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让学生尽情地“写”,创作之中表达真情实感

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活动应当注重技巧点拨与真实情感激发,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给予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立意、表达手法等,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自主开展创作,提高写作质量。另一方面在文章的思想与情感上要对学生强化指导,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作为基础,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为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让他们尽情地发挥与提高,教师还要强化积极情感的运用。在作文写作中依据学生的能力基础为学生科学划分层次,分别给予相应的训练目标要求,缓解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学生写作中取得的进步更要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作文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如开展专题研究、组织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向各类刊物积极投稿,以及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等等,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更加投入,感受到更多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掌握作文写作技巧,调动学习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作文写作之中,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