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劝学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告诫学生学无止境,教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谦虚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4.《〈论语〉十则》中,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桓公讳疾忌医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反映扁鹊为人机警的语句是:___________。
7.《过故人庄》中描写美丽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钱塘湖春行》中写禽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花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的伟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龟虽寿》中表达诗人要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15.《望岳》中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常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如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西江月》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现在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交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爱莲说》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李煜《相见欢》中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物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人们常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30.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小儿活泼可爱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使至塞上》中曾被《红楼梦》中香菱点评过并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春望》中写诗人所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的拟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论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反对泥古不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正面描写三峡山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8.《三峡》中写三峡悬崖高耸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秋天三峡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中写作者赏潭的独特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过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1.苏轼在《浣溪沙・山下蓝芽短浸溪》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旷达胸襟。
42.秋天总给人悲伤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却表达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43.《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醉花阴》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魏学的《核舟记》一文中整体介绍核舟体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雕刻者技艺之精湛、手艺之卓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核舟技艺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现诗人正言直谏的勇气、忠君报国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敢于挑战封建正统观念,蔑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孤城被围、将士斗志昂扬坚守城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商隐《无题》诗中描写自己无尽相思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山坡羊・潼山怀古》中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8.《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写作者在西山宴饮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表达作者喜爱西山景色而不愿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醉翁亭记》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朝暮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1.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唤,表现了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6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陶渊明《饮酒》中最能体现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写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一意孤行,宣布终止“”与“”的运作,遭到台湾岛内外的强烈反对,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_______________。(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69.《行路难》(其一)中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内心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虽怀才不遇但仍有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观刈麦》中具体描写农民割麦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同样是感叹人生,辛弃疾笔下是“可怜白发生”的叹惋,而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将自己头发斑白渐近衰老的现实抛在脑后。
73.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概括全篇大义表现其“舍生取义”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75.王维《汉江临眺》中描绘汉江周围广阔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6.《出师表》中诸葛亮指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述作者临危授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中深受后人赞赏也是作者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具体指的是鲁庄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引用的孟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于役》第一节中勾画农村晚景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82.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8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84.建国50年以来,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正如在《沁园春雪》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静态为动态,描写了我国北方壮丽的雪景。
86.在比喻人民教师细致的思想教育时,常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语和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
87.虽然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为社会努力工作着。
88.人们往往借草的顽强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9.在《赤壁》一诗中,诗人感慨英雄成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石壕吏》中的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___________;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诗句是:_________;体现诗人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读书时,既需要字斟句酌的精读,又需要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主张的那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所表现的矛盾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
93.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
9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寡人无疾;已逃秦矣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2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5.莲,花之君子者也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7.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0.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3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9.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身寒骨,悄怆幽邃
4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3.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技亦灵怪矣哉
4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4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5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5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8.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59.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不欲归
6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9.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2.鬓微霜,又何妨
7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76.亲贤臣,远小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7.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7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82.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8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8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8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0.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出入无完裙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1.好读书,不求甚解
92.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9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9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5.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这类瓷铭从内容上来看,有直观反映儒家教条准则的短句,也有间接表达儒家处世哲学的五言诗句。短句有的出自孔子、孟子、荀子的语录,有的出自儒家经典。那些具有教化功能的五言诗句语言质朴、直白,将儒家处世哲学融入其中,文辞虽没有上层文人的作品严谨、经得起推敲,但所反映的内容则更为真实、贴近生活。从器型来看,铭文多集中于瓜棱壶,一般写在壶腹部,流嘴正中处。书于该处是有考虑的,因为该部位最为醒目,使用者提壶斟酒上茶时其文字便一目了然。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都以直行书写。短句与诗文所占面积相同,因文字较少,故字体较为粗大。在排列构图上,追求端正、对称的效果,多以三行直行排列,往往取短句中间一字或二字单成一列。
反映儒家礼教
1.仁义礼智信。《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最初提出仁、义、礼、智四个基本德目,西汉董仲舒把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
2.仁知礼贵和。出自《论语注疏学而》。它提倡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和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中的和谐顺畅。
3.天无二日,世无二王,家无二主。儒家强调社会各级必须遵周礼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名分,才能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
4.雁有行列之次、鹰有行次之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汉官六种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杨乔纠羊柔曰:柔知丞、郎雁行,威仪有序。雁行有序,即是知礼。鹰有行次之列类此,意喻人间等级制度符合自然天理。
5 . 剑缺那( 哪) 堪用, 霞(瑕)珠不直(值)钱。芙蓉一点污,人那堪怜。此诗劝人洁身自好,是一首关于品行的教化诗。
6.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此诗教化人们应遵守叩门入户的礼仪。《礼记曲礼上》: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7.衣裳不如法,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此诗告诫人们要注意衣着仪表,是一首关于穿着的教化诗。
8.凡人莫偷盗,行坐饱酒食,不用说东西,汝亦自涤直。礼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成为统治国家有力的工具。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和伦理道德准则已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反映儒家孝道
1.羊申跪乳之志,取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东汉蔡邕《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句中之意。
2.慈鸟反哺之念,取梁武帝《孝思赋》慈鸟反哺以报恩之意。
3.牛怀舐(舔)犊之恩,见《后汉书杨彪传》。
4.王详(祥)覆冰报得冻泉鱼出,事见《晋书》卷三十三和《搜神记》卷十一,为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典故,是封建社会蒙童教育的必读题材。
5.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出自《孝经卿大夫章》。
孝是儒家文化中的传统内容,儒家所提倡的孝有不同的层次,在家孝顺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在朝为官,尽忠君主,以贤德服人,以孝治家。唐代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推广《孝经》,旌表孝行,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解并推广于民间:立于学官。令天下每家藏《孝经》一本,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长官,明申劝课。
反映儒家立志劝学
1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出自荀子《劝学》,喻示环境对人品德形成的影响。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弘大,而不能用道来弘大人。
3.小人之浅志,道者,君子之深识,倡导君子之见。
4.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者。
5 . 白玉非为宝, 千金我不须(需)。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宣扬视珠宝钱财为身外物,唯有拥有文化知识最高尚。劝人要做饱读诗书的人。
6.忽起自长呼,何名大丈夫。心中万事有,不愁手中无。敦煌写本《论语义疏》卷背抄有此诗。
7.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年人。大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该诗通过以告慰先人的方式,写读书掌握文化知识后的成就感。一世不求人意指靠文化知识摆脱下等人的地位。
8.小小竹林子,还生小小枝。将来作(做)必(笔)管,书得五言诗。
儒家的劝学始于孔子。孔子曰:学而不厌。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儒家认为学习是修身的根本,无学将会导致轻薄无行,只有恬静博学,才可观高人远节,以礼自恃,立身扬名。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毛说:人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甚至每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有其潜在的心理背景,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阶级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及风俗习惯等等,而长沙窑题诗的潜在背景便是中晚唐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长沙窑作为一座民窑,其销售对象是广大的中下层平民,瓷铭的出现也是为适应市场需要而顺势而生,在其瓷铭中出现了相当比重的反映儒家礼教的内容,这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因其独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始终为统治者所青睐,成为官方显学。它深入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兴起,儒学处于相对衰微的状态。在经历了约三百年的战乱之后,隋唐迎来了人们企盼已久的统一与和平。唐朝统治者在治国问题上,推崇儒学,把尊儒崇经、推行仁政定为治国的基本方针。唐高祖即位之始即下令恢复儒学,唐太宗即位后,开文学馆、弘文馆,优待儒士,弘扬儒学。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唐王朝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随着唐最高统治者的崇佛好道,儒学受佛教、道教的冲击,逐渐沉寂。中唐后期,经安史之乱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战争,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礼仪沦丧,百姓流离失所,陷入哀鸿遍野的境地,急需一种积极健康的思想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重整纲纪,安定社会。于是涌现出了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思想家,他们抵斥佛老,重振儒学,儒学再次得以复兴。尽管儒学在唐代的发展呈曲折之势,但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潜意识,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儒学思想已深入人心。长沙窑这些蕴含了儒家传统思想的题记、诗文即是其深远影响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在我们职业中学的课堂中,面对的是基础相对来说的比较薄弱的学生,甚至有一部分的识字辨字水平低下。每每遇到朗读便无法顺利进行,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长久在语文课堂上就出现只有个别同学朗读或教师范读了。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如何加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朗读训练针对丰富学生的语言进行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教师在指导职业中学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荷塘月色》一文,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行踪向读者介绍月下荷塘美景,荷塘的月光和一带远山的景色以及联想到江南采莲嬉戏的欢快场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等,写尽了月下荷塘的美和活生生的动感。这些具有美丽色彩的语言在朗读中使学生深刻体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郁结烦闷。同时本文的语言优美,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洗练,琅琅上口,作者还运用大量的叠词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亭亭的""田田的"等等。古诗赋的引用熨贴自然,增添意趣情韵。
中学时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尤其诵读类似名家名作,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训练结合德育美育进行
在教材中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感的文章,如《梦和泪》、《邓稼先》、《炉中煤》等、也有一些学习观人生观的文章,如《劝学》、《论语》七则,《孟子》两章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深厚的情感或深刻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情感或思想见解。如《梦和泪》"这就是可爱的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永远充满朝气,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无所畏惧,有'五不怕'超脱得很"。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一位时刻不忘民族耻辱,有着强烈爱憎情怀的爱国老人。又如《劝学》开门见山"学不可以已"然后用大量的比喻对比来说明学习的意义方法。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和真理,由彼及己,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材中也有些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的美文。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也进行朗读,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诗歌,如《词二首》《中国现代诗三首》《致橡树》等。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在教学第一册《语文》第六单元时,读是第一位。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如《沁圆春长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理解本词的内容和情感,就要在反复地吟诵基础上才能体会领悟。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训练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中国分类号】G633.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明确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指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使以往单一、封闭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的学习方式。多姿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对学生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合作,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并对语文学科的自身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意义。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突破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性走向生成性、由静态守成走向动态发展,让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倡导广泛阅读,拓展课程资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体现了对广泛阅读的重视。教师应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要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书非借而不能读”,除了每两周一次的阅览课,还鼓励学生交换书籍阅读,交换书籍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的板报上专门辟有“读书角”版面,刊载学生的读书心得;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写作素材,裁剪粘贴或抄录下来。在学生阅读、摘抄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学生善于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古典文学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流传甚广,让学生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并加以记忆,在言谈、写作中能加以运用,这既符合新教材加大文言文学习比重的要求,又使学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指导、分析或鉴赏,往往要深入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需引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就事论事、单调乏味,很难将语文课堂激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随机收集一些精要或经典性的教学资源,诸如经典案例、文学故事、历史史实、名段名篇、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语文教学彰显左右逢源、活力四射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底蕴的特质。
二、面向社会生活,挖掘课程资源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生活中、社会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所缺少的是发现“资源”的眼睛。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课程资源属于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以及现有发展的基础和差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根据各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有利条件,选择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效的资源和素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和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使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当地的图书馆,学生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教师还可以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教学新知识或者带有强烈感彩的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或体验,才能便于接受新知识或进入作者的感情深处。然后由学生自觉构建新的意义系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等文章,都以儿童的视觉来回顾童年世界的生活片断。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教师的提示、解读以及提问等师生互动环节,激活他们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儿童的视界和心灵去领悟文章的微妙之处,这无疑是成功教学的举措,其关键在于发掘出每个学生心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在学习中得以有效利用,从生活出发走向文本,从文本中回归生活,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无可替代的。倡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并将其写入文章中。这种做法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往往感到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我们在推行这种做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习作,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的实效。
三、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发挥网络课程资源优势
网络课程资源指的是基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共享方式出现的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络等网上教育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因特网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建立的局域网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机遇,为学生创设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就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信息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无孔不入地涌入我们的生活。然而,博大的网络资源,往往又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教师要转变理念和视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为语文教学所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主题教学模式。例如:规劝学生要注重自身修养时,我爱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劝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让时,我爱用“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鼓舞学生时,我爱用“地阔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教育学生要有远大抱负时,我爱用“少年心事当拿云”或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有讲胸襟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钢”或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弘扬爱国精神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等等这些诗句在适当的场合我都会加以利用。以上这些例子都是课本上看不到的,堪称千古绝句,学生掌握了以后将会终身受益。网络课程资源浩如烟海,这些都足我从网上《中国最有气势的诗句》和《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中搜集到的。
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是一种思想和信息的输出,只有输入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有东西可表达。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应给予充分重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学习写作的基本技法,写出情理兼备的作文。
一、小说阅读引导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
记叙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写作文体,很多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写人不生动,叙事不具体,故事没有波澜,读起来没有兴趣或者深入阅读下去的欲望。阅读完作文以后,没有多少情感的触动,也不能够从中得到一般或者突出的生活感受或者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尤其是一些小说,让学生能够学会借鉴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
例如,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知作品“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主题,然后,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将人物形象在具体描写中塑造出来,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知生动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在以后的写人类记叙文中,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写人,这样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就会具体起来,就会丰满起来。又如,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中很多的小说不仅人物鲜活,而且故事情节设置也值得借鉴。比如,阅读其中的小说《祝福》,鲁迅先生在情节安排上先让祥林嫂在热闹、祈福的祝福节日中死去了,然后再从祥林嫂初次到鲁镇、离开鲁镇、再次回到鲁镇、再次离开鲁镇来安排故事情节。这种倒叙的手法,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倒叙的手法,让叙事类作文更吸引人,引发人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小说和散文占据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支奇葩,以其叙事、写景、抒情更为具体细腻,更能够表现人的心境,为人所喜爱。高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感知文人细腻的心理,从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高中散文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文、阅情、阅人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以此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写出文笔隽永、情理兼备的散文。学习写景散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学习叙事散文中生活事件的选取、叙事和心理情感的表现,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和感悟,以此写出优秀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他的散文集列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比如,《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在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运用比喻修辞描摹景物,描绘画面,把人带进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此更好地感受景物,理解心情。郁达夫在我国现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散文也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学会写作,又如,《故都的秋》是最为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知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会散文的写作,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在文中更好地应用,以景物表现表现其特质,以直接抒情表达情感。这篇散文开头两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古都的秋的强烈向往之情,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结尾一段又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秋的喜爱和留恋,构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学生在写作散文时完全可以依照这种模式,来开头和结尾,表达情感;中间部分借鉴《古都的秋》或者《荷塘月色》,景物描写和画面描绘,很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三、于名著阅读中历练议论文论说能力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生动准确而又鲜明突出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安排合理的作文结构,如何写得有理有据,让人认可,叫人信服,成为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很多学生写作没有素材,说理不够透彻,选材较为浅薄。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建构文章,做到说理充分有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阅读古代论说散文,学习名家立说树言。比如,苏洵位列唐宋家,他的散文不少都是表达个人观点,说理充分有力,代表性散文《六国论》,阅读时,苏洵开头开门见山提出的自己鲜明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种一破一立的方式值得学生借鉴,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中间论证通过比喻论证、引证、对比论证,生动形象而又充分有力。阅读荀子的《劝学》,让学生借鉴议论文的结构,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析为何要学,论述如何去学。学生写作议论文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并借鉴比喻说理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素材,更好地充实自己的文章。
总之,著名思想家朱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句告诉世人如何才能够让心如此澄清,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活水。也在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有更新思想,才能不至于落后腐朽,唯有多读书。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将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丰富学生情感、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借鉴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般话在今天看来,它不尽对,甚至有点俗不可耐。但它启示我们须去读书! 高尔基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读书吧,“书是人类的营养品”,读书才能充实,才能日新月异!
“穷则思变”,你不见当今真正的穷者中更多的是文盲吗?真正的富者、层次水平较高的多为读过很多书的人,书可以让你发挥潜力,挖掘聪明才智,可以使你富二代,富三代,富千秋万代!当今世界是知识能力的世界,拥有知识,才能拥有财富,拥有世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是精通高级计算机测试管理学吗?!日本、韩国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重视知识,重视人才!
“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的人,多为历史的脊梁和气宇轩昂的顶天立地者!——鲁迅、;像日本即使被战争、地震摧毁过千百遍,他们依然挺拔于世!因为他们有知识能力作基底!
“开卷有益”——宋太宗赵光义言。请先开卷吧!否则将有“白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怅失慨叹!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冰心亦言,读书须读好书:体验一本好书,就是将自己置于如诗如画的风景区或高级宴席,使你心旷神怡,饱食美餐!;一本好书,就是一位知心朋友,可作你的向导,给你指点迷津,与你一起同甘共苦,喜怒哀乐!;一本好书,就是一位爱人,使你倾心——如饥似渴,如痴如醉!;一本好书,就是父母,伴你成长:在你困惑彷徨时与你促膝谈心,给你亲热与安慰,让你恍然大悟,迷途知返,悬崖勒马,亡羊补牢!你高兴时,为你助兴,锦上添花;你忧伤时,为你雪中送炭,使你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一本好书,就是一对纯洁的羽翼,让你在文学的天空自由翱翔,如虎添翼,得意洋洋!;一本好书,又是一曲激昂的乐章,让你在生活的旅途中充满自信,凯歌高奏!;一本好书,更是一支神气的魔杖,使你的心灵不断升华,气质不断提高,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本好书,就是一剂良药,可以医治精神创伤,让你燃起生的希望!……难怪鲁迅要为拯救国民而弃医从文!
读好书,如含英咀华,往往使你有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书让你足不出户,却能世界游:赏《国家典藏地理》,使你能触摸天地,浸润世界,体验和煦春风与西风铁马,沐浴南腔北调、南柔北刚与西牧东耕、西高东低……回味无穷!读书,就是呼吸新鲜空气,倾听自然的心跳——领略《法布尔的昆虫记》!;读书就是驰骋思想,放飞自由,如读《海燕》《雷电》《暴风骤雨》……;书是精神食粮,却能给你补充能量,填补饥饿,丰富内涵,使你秀外惠中;读高尔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能让你精神挺拔……!
读书须博览群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各类书各有其用:
知识浩如烟海,我们须尽其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当然看电视和漫画亦是读书,而且让你在短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获得文学鉴赏与感觉艺术上的震撼!少了阅读书籍的辛苦、乏味与寂寞!但没有了细致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和深邃的思想,不可磨灭的感情之类的品味!往往流于肤浅! 如果说阅读是细嚼慢咽的宴席,荧光屏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可口的零食!同样是吃的享受,韵味不同而已,殊途同
归罢了!但如果需要提高文学鉴赏力或潜移默化,修身养性,那还得静下心来耐得寂寞多咀嚼些文字类吧!
读书须用心,内化的知识才能让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使你神采奕奕;用心读书,才能快乐享受五味俱全的个中味!用心读书,使你受益终身!如品读《红楼梦》,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学习知书达理的豁达大气的宝钗,刚烈的鸳鸯,诗意生活的林黛玉,精明能干的凤辣子,活泼调皮的史湘云,勤奋好学的香菱,体贴贤淑的袭人,高洁自信的妙玉;了解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长河落日圆”这些壮美的景象!感受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夏之曲,会心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之舞,熏陶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之景,这些灵动优美的诗句,开阔了我的眼界,荡涤了我的胸怀,陶冶了我的情操!
读书到“精致”时,会叫你爱不释手,夜以继日,情随境迁(时而为之雀跃喝彩,时而为之潸然泪下,或恨之,或爱之,或怜之,或共之)。就这样,和着书中角色,不断洗涤同化着自己的思想,提升着自己的灵魂;休戚相关—情到深处时便流连忘返,如孔子在闻《齐韶》时,三月不知肉味……津津有味地痴迷于书中,恰似饿狼扑食般地涉猎!
读书须博须细,但亦须有辨析力,有选择性,宁缺毋滥,必要时须去粗取精:有的书如吸鸦片,让你翩翩然入歧途、泥潭,甚至违法乱纪,则“玩书丧志”了!这种黄色糟粕之类,则须弃之。或者提高警惕,增强免疫力;有的书则如同嚼蜡,毫无生趣 、食之无味,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有的精华之类,须反复咀嚼,一览无遗,甚至须刨根究底,直到灵活致用之!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多媒体应用;情景;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代诗文阅读第四学段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关于“古诗文教学”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宝库。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考改革不断变化,古诗文内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中考复习的重头戏。然而,由于古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在表达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涵义上,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大段大段的背诵,也俨然成为学生的重大负担,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文言文就厌烦,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古诗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创设适宜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情景,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一)采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学习了“记”这种文体知识,学习本文的生字读音后,进行了朗读,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学习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这五个问题。(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怎样的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无论在整体认识上,还是在作者的感情处理上,学生们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在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二)采用画面冲击法,创设艺术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又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播放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画面: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再让学生随伴着音乐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声”的力量,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心灵的共鸣
笔者认为,无“声”不成课。没有了声音,整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声的利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指导朗读,充分体现语言的规范性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旋律优美的音乐配上名家的朗读,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配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音乐与古诗的美感
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到这首民歌的大意,领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风光,我一边播放《草原牧歌》改编的轻音乐,在银幕上播放绿草如茵、牛羊满地的草原风光幻灯片,一边让学生和着音乐充满感情地朗读。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我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也可用此方法,这首词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围之中,进入对词的学习,不必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词,并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三)音乐搭桥,体会意境,训练审美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媒体技术成了实现语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我就从网上下载沙漠冬季风光图片来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图扫描进课件来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观,再配上豪放、粗旷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马上能体会到作者那豪迈粗犷的胸怀和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其中的意境美。《饮酒》一诗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然而却充满生机的田园采菊图,学生对采菊一事容易理解,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对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闲适的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活泼、抒情的音乐,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自然就会披文入境,很受到诗人的那种闲适之情。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防止走马观花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可以大幅度增加课堂的容量。在每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教师都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课件。虽然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既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所学文言文的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语言的精美,促进词汇的积累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材料,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利用大屏幕,教师将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等用法,以图表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释文言文的句意,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教师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可以一段一段地学习意思,一行写文言文的原文,对应着在下一行写翻译,并对重点词语进行注释、标注,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一节课不要求内容太多,学生也愿意学,愿意记忆。利用大屏幕,可以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写出来,一字一句地去解释,让学生反复理解,反复背诵。如讲陶渊明的《饮酒》时,我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打出,写上名句赏析,又将这句话的意思写出来,并且出示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进行解释,重点体会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0-02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与精华,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有所差异与区别的标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加以重视,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确保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文化软实力上。对我国而言,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一大体现。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要求W生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引导学生能通过学习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古典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同时还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国的文化。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积极吸取,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形成夯实基础。”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神,使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对于教师而言,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尤其是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教师的艺术素养以及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全方位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用科学知识、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强大自己,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只有这样,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才能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总的来说就是要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把语文课堂当作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1)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是通过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应依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导语进行灵活设计,营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讲《鸿门宴》前,教师可从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谈起,引出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诗句,描述他实力的强大。然后话锋一转,讲到“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对学生进行提示:为什么项羽会有这样的结局?除经济、政治等诸多客观因素外,其自身的性格特质也是一大关键因素,这篇课文中对项羽的个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二是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学生生活的实际和古典文化中的内容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相似性,以现代意识看待古典文化,能使学生与古典文化之间的距离有所拉近,学生不会再觉得古典文化遥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做人有很大帮助。如教学《寡人之于国也》,当讲到“五十步笑百步”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顺手牵羊不算偷”“一二五不算赌”“收点礼品不算受贿”的思想;讲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时,可指出这正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讲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时,可分析这正是要求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教育的朴素思想。还有《劝学》一文,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喻,阐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学习古典文化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刻内涵
教师的教学应当从课堂出发,要对教材中呈现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将圣贤的思想以及以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型加以传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从孔孟时代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屈原的“虽九死余犹未悔”;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入世的态度;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胸怀;白居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劳动人民生活艰困的深切同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这里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有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成为自己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3. 编写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
学校可编写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材中。对校本资源进行积极开发是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教材中应呈现出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将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结合各地的文化资源,做好特色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绚丽美儒家美学观矛盾
现代美学理论认为,美有优美和壮美这两种基本形态,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由西方美学史中的美与崇高演变而来的,而中国美学史还有另外一对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就是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对美的形态作这样的分类,最早又可以追溯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章句下》)。在美学理论中建立起这样的对应关系,就形成了一种误解,使人以为美只有这两种形态。但就美的基本形态而言,至少还有第三种美学形态:绚丽之美,只不过这种美学形态常常受到人们的鄙视和排斥,认为这种美比较俗气,而且对这种美的追求还表现出一种奢侈华靡的生活态度,有背于中国人崇尚俭朴、以朴素为美的传统观念,所以在美学著作中一般都闭口不谈还存在这样一种美学形态。
其实以朴素为美也还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儒家的美学思想,对待朴素的美和绚丽的美,儒家美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或者说二重性的标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美学观中的这一内在矛盾,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和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应当是不无裨益的。
“大”并不完全等于壮美
中国现代美学对美的形态的划分,主要来源于西方美学史上对美与崇高的认识,而这样的划分方法恰好适应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周易·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周易·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周易·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美学形态两分法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清代的古文家姚鼐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姚鼐对美的形态研究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对文学风格的外部状态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以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来概括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风格类型也比较切合实际。
我国早期开始引进西方美学思想时,便采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对美的形态作一分为二的划分。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最先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他根据西方美学史上英国美学家博克和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美和崇高的论断来加以发挥,提出:“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自巴克(按:即博克)及汗德(按:即康德)之书出,学者殆视此为精密之分类矣。”(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我以为,这就是我国现代美学理论对美的基本形态的最初的命名,此后,美学理论研究便沿用优美与壮美这两种形态来进行分类了。
现在我们可以来研究,能不能把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中的“美”与“大”,比附于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观念。孟子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作出这一论断的: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在这里讲的是人格美的问题,他把人格美分为六个等级:善、信、美、大、圣、神,逐步升级,逐步完善。他确定这六个等级的标准是“仁义”,如果人能够只追求符合仁义的东西(“可欲”),那就是“善”;如果能够遵循已经内化为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的原则而决不背离这一原则(“有诸己”),那就是“信”;而如果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的原则扩大到自己的全部人格(“充实”),这就不仅具备了善与信的品格,而且连外部的容貌、举止、风度也都能体现出仁义的原则,那就可以达到“美”;如果再进一步,使自己的容貌、举止、风度做到光彩照人,气象非凡(“充实而有光辉”),那就可以说是“大”了。
但是,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美”与“大”,应当看作是对孔子有关人格美论述的诠释。《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孔子看来,作为人格主体的人,只有其内在的仁义品格(“质”)与外在的容貌、举止、风度的美(“文”)做到了完全的统一(“文质彬彬”),才能称得上是“君子”。而尧就是这样的君子,用孟子所设定的标准来衡量,他不仅超过了“美”的标准(“焕乎!其有文章”),也超过了“大”与“圣”的标准,甚至达到了“神”的境界(“民无能名焉”)。
那么,能不能把孟子所说的“大”直接理解为崇高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崇高?
对于自然界的崇高,康德作了这样的描述:
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在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废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抵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称呼这些对象为崇高,因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越过平常的尺度,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的能力,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1]
康德在这里所描述的崇高,与姚鼐对“阳刚之美”的论述也不是一回事:
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着重点为笔者所加)
姚鼐从儒家的诗教“温柔敦厚”出发,并不强调阳刚之美的恐惧的一面,因此反对“刚者偾强而拂戾”,即因为强调阳刚之美而达到令人恐怖的地步,而主张“温深而徐婉”,即力求达到严而不厉,威而不骄的境界。所以严格地说阳刚之美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崇高,更不能与孟子所说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中的“大”混为一谈了。
我们再来看王国维是怎样来描述“壮美”的:
后者(按:即壮美)则由一对象之形式越乎吾人知力所能驭之范围,或其形式大不利于吾人,而又觉其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观念外而达观其对象之形式。如自然中之高山、大川、烈风、雷雨,艺术中伟大之宫室,悲惨之雕刻象、历史画、戏曲、小说等皆是也。(王国维:《静庵文集续编》,《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可以看出,他在这里所描述的“壮美”的景象,就来源于前引的康德对崇高的描述。
我们可以说,孟子所说的“大”,在现代美学理论中有三个几乎与其等值的概念:崇高、壮美、阳刚之美,其中崇高与壮美这两个概念,按王国维的理解是几乎完全一致的;阳刚之美与崇高和壮美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共同点;而孟子所说的“大”其实与这三个概念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如果把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中的“美”解释成为美丽或者美好,尚且可以说接近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优美”,那么“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中的“大”,不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阳刚之美”或壮美,与现代美学理论中的崇高则相差更远了。这里的“大”,更多地表现为灿烂、辉煌,或者说就是绚丽之美,是与优美、壮美或者说阴柔之美、阳刚之美相并列的另外一种美的形态。而把绚丽之美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正体现了儒家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绚丽之美:“礼”的一种标志
一般说来,儒家美学理论体系有其实用性的一面,他们重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美,反对雕琢装饰的美。据汉刘向《说苑》记载,孔子卜得“贲”卦,“喟然而叹息,意不平”,学生子张问他,“贲”是吉卦,为什么还要叹气?孔子回答他:“贲,非正色也”,“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在孔子看来,事物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美,就无须再添加外部的装饰,把外表的华丽看作是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主张朴实与节俭,以达到“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的目的。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儒家美学理论体系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外在的形式美的重视。据《论语·八佾》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朱熹对这段话的注释是:“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引自顾易生、蒋凡:《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5页)这就是说,仁义是属于内在的美好的品质,礼是属于外表的装饰,就像绘画一样,先有了素白的底子,然后施加彩色。孔子赞赏子夏,就是因为他能够迅即颖悟到“礼”也是后加的。
把外表的美丽的装饰同“礼”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从“礼”的思想出发,把华美的雕饰看作是权力、地位、礼仪的象征。孔子曾经赞扬过禹“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即讲究服饰之美。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孔子很不赞赏“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作派,要去劝他注意外表的文饰,可见孔子很重视绚丽华美的外表。
孔子从“礼”出发对绚丽之美的肯定,在荀子的美学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荀子说:“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诗》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纲纪四方。’此之谓也。”荀子甚至认为,对“为人主上者”的奢华的欲望应当尽量给以满足:“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不足以一民也”,“必将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荀子·富国》),为此他还批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
汉语中的华贵、雍容华贵这些词语都表明,地位越高贵,装饰越华丽,而超越了地位的装饰就是僭越。《礼记·礼器》对华美的装饰从等级上作了规定:“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相反,作为权力、地位、礼仪的象征,不加修饰也不行。据《大戴礼记·劝学》记载,孔子就说过:“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会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笼统地说儒家反对华丽的装饰,主张朴素的美是不准确、不完全的。
《论语·颜渊》中还记录了一段关于绚丽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从文字的本义看,“文”就是指鸟兽身上华丽的花纹。《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物一无文,所以在古代典籍中,“文”就具有华丽的雕饰的意思。《礼记·乐记》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子贡的这一论述,鲜明地表述了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承认绚丽之美作为一种美学形态,是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的,而子贡在这里所用的比喻也就成为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经典性的比喻。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就直接发挥了子贡的美学见解:“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他们的论述都继承了孔子关于“文”与“质”的关系的见解,强调了“文”的独立的美学价值。
子贡的见解对后来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就承认绚丽之美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超奇》篇说:“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量知》篇说:“绣之未刺,锦之未织,恒丝庸帛,何以异哉?加五彩之巧,施针缕之饰,文章炫耀,黼黻华虫,山龙日月。学士有文章之学,犹丝帛之有五色之巧也。”王充甚至认为,这种绚丽之美又与事物内在的美的本质有着天然生成的一致性,《论衡·书解》:“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蜦;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圣贤。且夫山无林则为土山,地无毛则为泻土,人无文则为仆人。土山无麋鹿,泻土无五谷,人无文德不为圣贤。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二气协和,圣贤禀受,法象本类,故多文采。瑞应符命,莫非文者。”从王充美学思想的整体倾向看,他还是力主美的简朴与实用的,但在这里,他却也注意到绚丽之美的客观存在,并且论述了这种美学形态与其所体现的权力、地位和礼仪的关系,因此也应当把这一段论述看作是他对儒家美学思想的发挥。
朴素为美并非儒家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素来以朴素为美,认为朴实无华,清新自然,表现出优美的特征,是最高形态的美。在文学美学中,人们一直推崇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二首》其一),“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五)都表达了赞赏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倾向。应当承认,推崇这样的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表现的简洁与朴实,更能体现文学的功利性的价值。但同时也需要指出,这并非儒家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而更多地体现了道、墨、法诸家的美学思想。
朴素,这两个字原本来源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对奴隶主统治阶级无限膨胀的欲望和奢侈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极度的憎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一些极端的主张,如“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认为仅有这些消极的措施还不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就是这样提出来的。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能够吃饱肚子(“为腹”)就行了,而无须考虑视觉的欲望(“不为目”)。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可信的言词不美丽,而美丽的言词就不可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大巧若拙”的思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美学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理论上的阐述时,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刻意》:“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这些论述都表明,庄子把朴素自然、恬淡无为作为美的最高形态,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最高的美。基于这一美的理想境界,庄子痛感于绚丽之美,《庄子·骈拇》:“骈与明者,乱五色,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也。”《庄子·天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尤其是在《庄子·胠箧》中,他也同老子一样表现出对绚丽之美的深恶痛绝:“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鉤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这段话简直可以看作是对《老子》的“的立场,与老子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严格地说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
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思想家,《墨子》的“非乐”思想,具有明显的否定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倾向,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以朴素为美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墨子·非乐》: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对墨子的这段话,如果我们做一些具体分析就可以看出,他从下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提倡俭朴节用,是有其合理一面的,至于他对绚丽之美采取的态度却还可以讨论。首先应该肯定,墨子认为造成这种美的物质基础是统治阶级“亏夺民衣食之财”的结果,而且,由于追求这种雕琢艳丽的美的效果,“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珮,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煗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是以其民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辞过》)既然有如此严重的后果,绚丽之美就更不值得提倡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看到,排除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观点,墨子毕竟承认“刻镂华文章之色”、“锦绣文采靡曼之衣”所表现出的雕琢艳丽,在人的视觉感受中是美的,因此并不妨碍我们从美的形态研究的角度来肯定这种美的存在,研究这种美的形态的特征。
与墨家的“艺术有害论”一样,法家同样认为艺术既无用,又有害。韩非子否定一切艺术的创造,其标准就是是否有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录了一段齐国墨家学派田鸠与楚王的对话:“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用这两个故事来说明“以文害用”的道理,其实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因为“饰媵”与“饰女”、“饰椟”与“饰珠”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秦伯和楚人的错误在于忽略了应该“饰”的主要目标,韩非子的错误则在于以秦伯和楚人的错误来证明“饰”是不必要的,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出了普遍性的结论。但是,韩非子反对“文饰”却是具有普遍性的。在他看来,俭朴可以强邦,文饰则可能丧国,《韩非子·十过》:
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觞酌刻镂,四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