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谈论的英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以及提高对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多媒体的运用,完美地将这五个活动结合在一起。利用声音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利用视频和图片、文字,锻炼学生对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在技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模拟真实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具有理论基础不扎实这一共性,多数对传统的理论化教学颇为反感甚至抵触;但对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话题又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导入新课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五彩斑斓的画面,呈现真实的场景,吸引学生的眼球,“眼到”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记忆更持久深刻。在学生练习这一阶段,多媒体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布置练习任务,清晰明了,也便于学生复习回顾。案例:教材Unit7中谈论如何保护环境。在引入新课的阶段,教师可通过播放MichaelJackson的一首Theearth,通过非常直观的声音和画面把学生带到遥远的非洲,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态破坏之后人与动物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将原本枯燥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技校学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很长,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怎样高效地利用课堂,让理论课的教学不再如此沉闷是困扰技校老师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不妨尝试利用多媒体,围绕课堂教学,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主动开口练习。案例:公共英语Unit11Health,讨论如何用英文看病的日常用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利用人体模拟图,标注出身体的各个部位,教会学生准确理解每个部位的英文表达。然后,教师应该离开电脑,采取分小组竞赛的方式,测试学生对相关英文单词的掌握程度。这一环节保证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参与程度。
3.利用多媒体,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容易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规避这一风险。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景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和相对应的英文表达。英语教学往往需要借助图示的作用,而多媒体设备能帮助学习者将头脑里的信息与课文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建立起新的图示。案例:在讲授英美文化知识,谈论西方圣诞节的风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传统节日作对比。比较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节日的来历、节日的风俗、庆祝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说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三、结语
一位可爱的小小翻译家
今天我介绍的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他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张灵巧的嘴巴,两个小酒窝镶嵌在他那胖嘟嘟的脸上,健康的肤色,现在已经2岁8个月,大概一米高了吧,他是中伊混血儿,他就是——Sammy。
Sammy他非常聪明,现在他已经会说很多动物的英文和一些常用句子,比如:河马,长颈鹿,蓝鲸,鲨鱼,恐龙,和孔雀……你们说他是不是很厉害呢?
还有更厉害的呢。他不仅会说英文,还会帮他外婆做翻译呢!当他爸爸和他外婆说话时,他们就会找Sammy来做小小翻译家,因为Sammy他的爸爸是说英文,不会中文的,而他的外婆是说中文,不会英文的。
记得有一次,他外婆要去买菜,正好Sammy的妈妈出去了,外婆问Sammy的爸爸想吃什么?但她不会说英文,当他对Sammy的爸爸说:“你想吃什么?”的时候,他爸爸疑问的目光看着Sammy的外婆,外婆就会叫Sammy来翻译,婆婆对Sammy说:“帮忙问一下爸爸,想吃什么肉啊?”Sammy转身对爸爸说:“what meat do you like?”爸爸对Sammy说:“I like beef。”Sammy听后立刻对他外婆说:“爸爸想要吃牛牛。外婆会意了。婆婆笑眯眯地举起大拇指,Sammy真棒!
Sammy 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记得有一天,Sammy和她妈妈一起去湖边跑步,他妈妈比他跑得快,Sammy就大喊:“mom,wait for me,I love you,come back。”许多人听见了,哈哈大笑,有些人指着Sammy笑,有些人在谈论Sammy,有的人在说:“这个小朋友真可爱。”当Sammy看见有人在指着他笑得时候,他连忙说:“干嘛,人家会害羞的,别老是看着我嘛。”他继续跑,看见妈妈又跑远了,说:“mom,you don’t wait for me again了。”过了一会儿,许多人又围在Sammy的两侧,有人说:“哇!真可爱,脸胖嘟嘟的。”“哇,那么小就会说英文,真棒!”“真厉害啊!”“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Sammy听后大声说:“我不认识你们,请你们不要跟我说话,我是不会跟陌生人说话的。”
他就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位小男孩——Sammy! 期待同学们投稿^_^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汉互译 文化传播 《情调苏州》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文化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发展可以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前提。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鲜明特征,能深刻反映不同国家的语言特色以及文化差。近年来,不少学者都使用莱考夫(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英译版本,例如:唐诗宋词英译、《红楼梦》英译、戏曲英译等,进而探讨语言在文化输出中的作用,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情调苏州》是苏州第一本时尚旅游口袋书
该书的英文版曾作为主宾国推荐书,高调亮相英国伦敦书展,引起轰动。《情调苏州》中蕴含大量隐喻手法,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还具有苏州地方特色。该书的英文版并非是中文版的直译,而是在中文版的基础上,针对外国人的口味进行了调整,其隐喻的使用也因文化差异而进行了调整。目前涉及对该类具有地域性特色书籍的隐喻研究较少。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与时俱进,积极对外开放的城市,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是当务之急。
二、概念隐喻视角下《情调苏州》中的隐喻
莱考夫(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中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他认为,结构隐喻是通过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他们各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规律的对应关系。方位隐喻是在同一概念系统内部参照空间方位形成的隐喻。本体隐喻是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活动看作是具体有形的实体(Lakoff& Johnson,1980)。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我们将《情调苏州》中的英汉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大类。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结构隐喻都占绝大多数。众所周知,《情调苏州》是一本旅游指南,以介绍实物,如风景、美食、人物为主,因此通过结构隐喻用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有助于使语言形象化,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并产生兴趣。进一步研究表明,为了达到吸人眼球,形象易懂的效果,文章标题中使用结构隐喻的频率更高,例如,例1这则标题中,“客厅”是用于接待客人的房间,且显示家庭旨趣、展示主人品味的地方,“城市客厅”则隐喻金鸡湖展现了现代苏州之美,经常受到游客的光顾,金鸡湖之于苏州正如客厅之于家。
例1.《金鸡湖,一间色香味俱全的城市客厅》
方位隐喻则多用于描绘苏州园林独有的布局陈设。例如,例2中出现了方位关系,即“袁”和“元”在“口”字内部,分别构成了园林的“园”的繁体和简体。这种字面上的空间关系体现了苏州园林空间布局――园林之外一定要有围墙。
例2.‘@’与‘园’这两个字上,不管它们发生了多大变化,但‘口’没变掉。也就是说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边。
而在表达更广的意义,尤其是抽象概念时就需要采用本体隐喻,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进行概念的转换。例如,在例3中,“茭白、莼菜和鲈鱼”指代了乡愁,形成本体隐喻,体现了江南游子对家乡独特的眷恋之情。总体而言,三类隐喻的使用各有侧重。
例3. 乡愁是什么?1700多年前,苏州吴江有位叫张翰的哥们回答说:茭白、莼菜和鲈鱼。
三、文化视域下《情调苏州》中的英汉互译
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其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中国人重直觉、重形象思维; 英美人重实证、重逻辑思维。与英语相比,汉语中含有较多的形象,多用具体的表现法。英语隐喻多以事实为基础,而非形象。例如:“Starry,starry night”让人联想到了梵高的名画《星空》。
根据对《情调苏州》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对比研究,我们对该书的英汉隐喻互译提出了如下三条建议:
1.保留喻体。在英汉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的情况下,首先采取保留喻体的手法。隐喻翻译完成后,原文作者思维中的喻体意象能够在译文读者的思维中映射。
2.预设语境。由于文化差异,原文作者思维中的喻体意象无法在译文读者的思维中直接映射的情况下,译者可预设语境,尽可能保留喻体,让译文读者在了解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理解喻意。
3.转换喻体。在英汉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转换喻体,但原文作者思维中的喻体意象无法在译文读者的思维中映射。《情调苏州》的英文版多采用这一翻译策略。
考虑到《情调苏州》一书的特殊性质,我们建议《情调苏州》中的英汉隐喻互译时多采用保留喻体和预设语境的策略,加强本土文化输出和中外文化交流。
四、总结
本文从苏州园林,街巷古镇、山水景致、苏式生活等方面研究了《情调苏州》一书中的隐喻和英汉互译,探讨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输出的,建议《情调苏州》中的英汉隐喻互译时多采用保留喻体和预设语境的策略,从而丰富这张苏州“名片”的文化内涵,增强其影响因子。本文期待以苏州作为典型案例,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和好友都很喜欢看电影,但是我和好友对电影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好友说,一部电影要是能让人看到忘了时间,不顾时间的长短,那么就称得上好电影。然而在我的眼中,一部好的电影是故事情节能够牵动观众的心。然后看着主角好,自己也会发自内心地笑。
在我看来,是电影,教会人们如何去思考,也是电影,不知不觉中,给人一些启迪。
当然,也有些人是不喜欢看电影的,像弟弟和妹妹,他们都不喜欢看电影,包括妈妈。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对电影的感情吧。因为我总是看英文电影,而妈妈和弟弟会听不懂,所以不喜欢,而爸爸还好。但是自己还是喜欢一个人看电影,电视剧的话没有多大的爱,但妹妹喜欢。
其实之前也不是很喜欢看电影的,觉得电影会很无聊,是上了初中后,住宿,又不能追剧,因此,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电影,节约时间,然后看后会让人回味无穷,更何况,每次看书的时候,上面偶尔还会有自己看过的电影的截图,感觉是美妙的!
我经常跟同桌谈论电影,但是同桌不喜欢电影,她认为,电影是无聊的,但是之前的一个男同桌他也喜欢电影,经常会跟我谈论电影,之前泰坦尼克号是他和好友推荐给我的,但是我一直都没有看,只是看了一半,结果有一次考试考到了这部电影,那时,恨得牙痒痒啊!
其实,电影很好!节约时间是与电视剧比的一大优势。当然也不免有些电影是无聊的,就像最近看了十几部电影,但是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三部,而且有一部是微电影,其实微电影一般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关键词:隐喻;喜悦;共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过程,是人类思维的方式。在使用隐喻的过程中,人们用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和感知复杂的、抽象的或不确定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或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种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发生的,实现映射的基础就是经验,这就是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成3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以及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其中,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另外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表达用于谈论另外一种概念。而这两个概念分别属于各自的认知域,及源域和目标域,人们经常使用源域中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者是概念去理解和感知目标域中复杂的、抽象的或不确定的概念。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建构起来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方位隐喻将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上。实体隐喻是指我们将模糊、抽象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对应到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尤其是人体本身),从而对其量化和识别,因为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莱考夫等还把“拟人”归入概念隐喻,认为这是最明显的实体隐喻,并且这种实体隐喻让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因素、特征和行为来理解有关非人的实体的经验。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体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承载着思想,能具体而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感情。人们在描述抽象感情时将感情隐喻化,也就是所谓的情感隐喻了。喜悦是一种人的基本情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充斥着对“喜悦”情感的隐喻表达,而由于中英文“喜悦”隐喻具有共同的和不同的认知原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普遍性和文二、英语中的“喜悦”情感隐喻。
在英文中“喜悦”情感隐喻主要有三种:“喜悦是上”(happiness is up);“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happiness is a fluid in a container);“喜悦是光”(happiness is light)。在中文中,“喜悦是上”与英文中是想对应吻合的,而“喜悦是离开地面”却和英语中是不完全一致的,并且中文中还有其他形式的“喜悦”情感隐喻,如“喜悦是心中的花”。相对于英文中的表达,中文中更趋向于用身体具体部分来表达喜悦情感。
在概念隐喻理论下,关于“喜悦是上”,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子:
(1)He was feeling up.
(2)Tom is always in high spirits.
(3)Yoko is in blue,we have to cheer her up.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看,容器隐喻毫无疑问属于典型的实体隐喻。这一隐喻的物质基础非常明显,当人们把容器概念隐射到情感这一抽象的领域时,便有了“情感是容器中的液体”的概念隐喻。当谈及到“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时,人体常被视为是喜悦的容器,而情感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4)There is a wave of happiness.
(5)A flood of happiness rose in her.
(6)Mary was bursting with joy.
科维斯(1991)提出了另外一个喜悦情感隐喻,即“喜悦是光”:
(7)The baby was shining with happiness.
(8)When Tom heard the news, he lit up.
(9)Don''t worry, brighten up!
二、汉语中的“喜悦”情感隐喻
所有的人类都拥有着类似的身体经验,在这一方面,汉语同英语一样有着相同的概念隐喻。在表达喜悦的情感隐喻时,两种语言均借助于身体的行动、姿势或相似的生理特点来进行表达。
谈到“喜悦是上”,在汉语中,“高”字代表着这样一层意思。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带有“高”字的表达都能体现出喜悦的情感,如“情绪高昂”、“高风亮节”、“高福利”和“高质量”等等。汉语中能体现出“喜悦是上”情感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非常之多,下面就是几个例子:
(10)班上的同学个个都情绪高涨。
(11)他获得了一等奖,看他那高兴的样子!
(12)她兴致勃勃地走了出去。
汉语中的这些表达更好的说明了概念隐喻并非随意,而是基于身体以及文化的经验。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的研究表明,“happiness”的隐喻大多跟空间方位有关,常用身体直立向上来表示喜悦和快乐,并形成“喜悦是上”的概念隐喻。当人们高兴时,脉搏加快,血流上涌,整个身体就好像是在飘一样往上移动,因而高兴经常与方位“up”联系在一起。人类通过对空间方位“上”的反复体验,抽象出“喜悦”的认知原型,即“身体的向上舒展”。方位词“up”拓展到人类的情感方面隐喻人的心情也是高涨的、喜悦的。
第二种汉语“喜悦”情感隐喻是容器隐喻,即将容器中的液体这种概念隐射到喜悦情感,例如:
(13)妈妈的心中注入了一股暖流。
(14)见到多年不见的老友,我心中一种欢愉涌上心头。
(15)她对生活充满着炙热的情感。
第三种情感隐喻,即“喜悦是光”,例如:
(16)球场上的队员们笑得很灿烂。
(17)她容光焕发,神采飞扬。
(18)罗斯脸上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三、英汉“喜悦”情感隐喻对比
英汉语在表达“喜悦”的情感隐喻中有共同之处,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喜悦”可以是离开地面,例如He was floating.在英文中,这种隐喻跟鸟有关,象征着自由,从而和喜悦有关。而汉语不同,汉语里“离开地面”象征着超脱掌控,如形容一个人“飘飘然”或是“云里雾里”,我们更习惯于用“脚踏实地”这样的表达。中文中经常用“心中的花”来表达喜悦情感,如“心花怒放”和“心里乐开了花”,英语中却没有类似的隐喻表达。虽说两种语言都用容器来表达“喜悦”情感,但在具体应用中也略有区别,中文跟趋近与用身体的内在部分表现,尤其是胸怀和心。但在英文中像“My heart is filled with happiness”这样的表达是非常少见的。
总之,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充斥着对“喜悦”情感的隐喻表达,而由于中英文“喜悦”隐喻具有共同的和不同的认知原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共存,两种语言在表达“喜悦”隐喻有着共性和差异。通过对“喜悦”情感隐喻运作机制的认知对比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喜悦”情感隐喻这种语言现象,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高岸起.论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J].南京大学学报,2001.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人们经常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谁吗?那就是我--国际互联网!我的另一个名字是“因特网”。这可不是电视剧《爱情公寓》中那只“名叫因特的蜘蛛”其实这只是人类的官方说法,这只是我的英文名“lnternet”而已。
回到“因特蜘蛛”人们把我幻想成一只巨型的蜘蛛我可以织成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我也有“网”和“线”和起来作“网线”,没错,我的“网线”是我的须发--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我的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似蜂鸟,又好像比它快。
说起正规的我,无型或有型,我的肚子很小,却可以引进天文地理。我一个小小身躯,能容下几亿人,到现在,我已有2。98亿人的“光顾留言”了。
如何,我与人类是否息息相关?
三年级:杨湫雅
关键词:总体目标;平台;交际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交际的发生。交际顺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策略的运用。因此,交际策略的培养在整个学习策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增加交际的实效性,提高交际的高效性,使学生这种策略的运用在学习中成为一种习惯呢?
一、从交际的目的性出发,培养学生有的放矢地攫取信息的能力
我们对外交往总有目的性,目标明确了,就会把精力放在想要的信息的表述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搜集、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如笔者曾经给学生准备了一段影像视频,其中涉及Helen和Nancy两个人的对话,对话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谈论日期、天气、双方的电话号码、各自的爱好等。在播放之前,提出其中一种话题的问题,如What’s Nancy’s telephone number?如此一来,学生的目的性明确了,他们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对数字的表述尤为注意,大多数学生主动拿出纸和笔用阿拉伯数字记下一串号码,而对于其他话题的关注则可以漫不经心。最后师生进行了对话交际,T: What’s Nancy’s telephone number? Ss: It’s...实践证明,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去搜寻攫取信息就会既快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由此可见,交际中有明确的目标可大大提高交际的效率。
二、从交际的实践性出发,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
交际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活动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针对这个特征,要想使学生在交际中锤炼自己的语言技能,激发大脑中沉睡的语言潜能,必须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如,引导学生自己组建班级英语角,学校内组建英语俱乐部,组织学生定期观看与学生英语水平相当的英文影片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畅所欲言,达到用英文交流思想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充当组织、引导、帮助的角色。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文写作的习惯,因为学生在把思想变成文本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资料的查阅与参考、观点的整合与提炼,进而促进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进程。
三、从交际的方略性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开拓交际渠道的能力
英语对于中国人来讲是第二语言,用非母语完成交际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词汇量小,语言积累非常少,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语言功底差而卡壳,以致言不达意或听不懂对方的表述是常有的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会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机智地借助身边的物品、环境、场景等媒介予以解决,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这样的事例看似一个笑话,却给我们的学生提了一个醒,交际中困难无处不在,但机智的孩子就会像那位法国人一样想方设法开拓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克服困难,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四、从交际的文化性出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每一单元都有它的语言功能和谈论的话题。它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我们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首先,是词汇教学。词汇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诸多成语、谚语、典故等都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之间在文化上的异同点。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
关键词:留守学生 听说读写 能力培养
留守学生有的是跟随亲戚或是爷爷奶奶一起,有的是寄宿于学校,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他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问题,学习不够理想。而由于农村教育对英语学科的不重视,这些留守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非常薄弱,很多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一、留守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不佳的因素分析
1.心理因素方面。
留守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状况,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和他们有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对学习也不能监管,而隔代管教,对于留守学生有的是过于宠爱,有的是过于放任,缺乏科学的管教方式,使留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不在身边,同样使留守学生在心理上易形成自卑倾向,他们大多不够自信,而且不敢开口表达。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大胆说不怕犯错,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学生才能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留守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对英语失去兴趣,且他们认为学习英语将来无用武之地,心理认识的偏差使得学习行为也不积极。
2.客观条件方面的因素。
留守学生的生活圈子有限,视野较为狭隘,文化层面较为贫乏,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这些客观条件使他们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和认识方面都不够全面,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不够理想。英语老师在谈论一些国外文化方面的课题时,比如较为重大的西方节日,留守学生相比城市小孩就要从头学习,用更多时间来理解这些西方节日。农村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手段较为落后,使英语学习变得很沉闷,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留守学生对英语学习较厌烦。
二、提高留守学生英语能力的对策
1.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
留守学生由于家长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教育除了在知识层面要使其得到提升,在心理方面也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老师要在家长和留守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家长多关心子女的成长,多鼓励小孩,让小孩有信心学好英语。由于农村没有语言环境,因此,学校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如在校园内张贴中英文名言名句,班级里可以开设英语图书角,还可以播放原声电影,等等。这些途径都能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英语信息,培养留守儿童的语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2.注重指导,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
(1)听力方面
从中考试题看,听力占分比重还是比较大的。这对于留守学生而言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失分较多。听力要有良好的辨音能力,且词音和词义之间要马上建立联系。留守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听力材料和听力工具,在这方面的训练较少。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为学生配好听力材料和工具,坚持多听,课堂尽量用英文组织教学,训练学生的听力,必要时教给学生更多的听力技巧。
(2)口语练习方面
留守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语言环境较差,说的机会是非常少的,且英语课堂上,大多数都是说当地方言,很少用英语表达,英语老师不太重视说的训练,只顾书面讲解,所以留守学生的语音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英语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语音教学,将音标发准确,在口语训练时选择适合留守儿童的一些话题,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流行音乐、教育问题及网络等热点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要多鼓励、多表扬,一些学生不善于发言,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互相谈论自己的想法,小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让口语较差的学生有学习的机会,从而增强留守学生的信心。
(3)阅读能力练习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农村地区,由于没有阅读材料的供给,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导致留守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弱,知识面较窄,词汇量少。阅读能力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教师可以根据留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选择不同的阅读教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阅读速读和阅读量。
(4)写作能力的指导
留守学生的英语写作常常被老师忽视,教师在进行指导时首先要求他们书写规范,用标准的英文手写体书写,注意格式、标点、大小写和连笔等问题。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熟练端正地将英文字母和单词句子写出。对于英文写作,老师一定要选取留守学生熟悉的题目,让他们有话可说,流畅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语法和句法问题。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留守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课外活动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留守学生可以体会到集体活动归属感。因此,英语教师要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课外阅读小组、演讲比赛、学唱英文歌曲、英语角等,这些活动可以让留守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为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三、结语
对于留守学生,社会、学校和老师要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怀。对于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英语老师要及时帮助解决,对于留守学生取得的进步,老师要及时鼓励与表扬。留守学生也要自己不断发现问题,寻找科学的方法学习英语。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留守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一、让时尚音乐进入英语课堂
现在的小学生心理成熟早,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喜欢追求时尚,追求潮流,崇拜歌星。如果能恰当地使用流行音乐,那么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将变为享受的过程,就能让学生在愉快自信的情绪中保持快乐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案例1]
时下全球最火的音乐莫过于鸟叔的《江南style》以及他那滑稽可笑的“骑马舞”了。我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2 Do more exercise时,就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一音乐和舞蹈的喜爱,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先跳一段“骑马舞”热身,然后找两名学生进行一场舞蹈比赛,并适时地提问“Who dances well?”“Who dances better?”从而引导出比较级的单词 well- better,并引导学生用比较级的来回答。
剖析: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比较级句型,学生在轻松流行的“骑马舞”之后,用愉快的心情、轻松的态度去面对和思考,轻松地化解了本课中的难点,并敢于大胆地说英语,教学效果很好,显得事半功倍。
[案例2]
英语教学片断:《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3 We can sing and dance
T: Now,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singing?
Ss: Yes, we do.
T: Who wants to sing s song for us?
S1: I can sing a song 《荷塘月色》
(这个孩子不会说《荷塘月色》的英文名,但是表演欲望很强烈。)
T: Oh, it’s a popular song ,I like it very much. The name of the song is ‘Moon 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 Sing the song for us, please.
(这位学生在用中文演唱这首歌时,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大家都跟着一起哼唱,课堂气氛很好。)
T: Good job. Now, let’s sing the song together.
Follow me the words. Together, together…
剖析:这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本节课的一些重点句子与单词。如,Follow me. Sing the song together. Can you sing the song? 有听课教师提出建议说:这是英语课堂,应该让孩子尽量唱英语歌。这样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课堂上很想为大家演唱歌曲的孩子英文表达得很好,说出了 I can sing a song.只是这个孩子喜欢的是一首当下正流行的《荷塘月色》,而不是一首英文歌曲。但是教师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她没有让这位不会唱英文歌的孩子尴尬地坐下,而是机智地翻译出《荷塘月色》的英文歌名,不仅化解了尴尬,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更适时地引入本节课的一些重点词句的教学。然后让大家一起尽情地演唱这首学生们都很喜欢的中文流行歌曲,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们热情高涨,每个学生都参与进了英语课堂,这样一节不唱英文歌的英语课未尝不是一节成功的英语课。
二、让时尚人物融入英语课堂
1.学生熟知的娱乐、体育明星
我通过课外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入这些人物。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1 Who’s younger?时,可以用篮球明星姚明、110米栏冠军刘翔、跳水皇后郭晶晶等体育明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进行练习。在教学Unit2 Do more Exercise时利用张杰、周杰伦等娱乐明星的专项特长,让学生组织语言说出比较级的句子。这样的对话过程,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生活交际的一部分,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生间流行的动漫人物
卡通片充满了神奇、魔幻的色彩,能让孩子在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遨游。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这些卡通形象,会让课堂充满童真和童趣。有了它们的帮忙,枯燥的练习都能变得生动、好玩起来。
三、将流行话题引入英语课堂
1.即将来临的节日
在万圣节、复活节、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来临之际或是节日的当天教学相关的英语知识,更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英语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生谈论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的习俗,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丰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母亲节、教师节、妇女节等节日到来之际,谈论相关的节日话题,能在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尊师长、爱母亲等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
2.学生身边刚发生的事
刚刚结束的运动会、春游活动、各类比赛等都是英语教学的好题材,学生对这些活动历历在目,而且兴趣浓厚。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及时收集这样的话题,抓住英语学习的有效“契机”。将书本上的英语知识与现实话题进行整合,让英语知识“活”起来,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
我的网名叫樱熙,真名叫左然,笔名叫冰凌,英文名叫Jorina。
我1995年1月3日出生,冷静,聪明,严谨的魔蝎座,当然我并不严谨。
我会打网球,会游泳,会弹吉他,会素描,会整人,会下棋,会写诗,会跳霹雳舞,会喝酒……但我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完美了。
我不喜欢别人谈论我的性别,因为性别是人与人之间划分的一个界限,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别人知道并无关系。可能知道性别就会知道一个人的性格与爱好,男生的性格比较沉默、比较危险,女生就比较活泼很乖的那种,但如果一靠这个来评价的话,我就是不男不女了,因为我的性格会随着对方而变化,也就是说,对方是男生,我的性格就比较像男生,对方是女生,我就比较像女生。
我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笑,在我面前笑会让我觉得很恶心,笑是对我刚才说的话的一种潜伏的侮辱。尤其是男生笑,男生笑不会有好事,他们是邪恶的生物,一笑起来对敏感的我很有恐怖的触动……
就是这样了,以后其他的我会补充哦!三克油,谢谢观看!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症 解决策略
一、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无不被吸引,非常希望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希望能够用语言的描述来对中国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但和当今的很多大学生谈起用外语来描述中国的特色文化,大多数均无法准确地表达与中国的事物相关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只重视语言教学的片面做法,英美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补充与强调,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却是杯水车薪。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和成因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2000)一文中指出,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可是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成因
(一)长期忽视中国文化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表示食物的英语单词,却无法用英语回答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his morning?因为他们不会用英语来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在学到有关“节日”的主题时,学生能够滔滔不绝地谈论西方节日渊源,但是在用英语谈论中国传统节日时却捉襟见肘。虽然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是文化教学”这一理念早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但纵观我国各级英语教学,在增加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片面性。大学课程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中更多的是引用原版英文内容,母语文化少有涉及。学生热衷于西方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用语言表达了。
(二)长期忽视文化的正迁移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就迁移作用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先行学习往往影响后续学习。如果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同时存在相当大的正迁移。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语际之间的消极影响,即负迁移,英语教学以呈现汉英差异为主,对汉英相同之处却经常一笔带过,学生长期看不到、听不见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当涉及中国文化时,自然就表现出了失语。
四、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解决策略
(一)教材的选择应加入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元素不多,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文章。教师应该自主选择增加反映中国文化内容的英文材料,增加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英文词汇,使学生能够用英语顺利表达中国文化。我们都可以选取中国作家的英文名著,还可以选用外国作家眼中看中国的文章,在每一单元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英语表达。
(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及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教师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外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的修养,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让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教师要成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者,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输出,加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中国文化引入的重点、方式及份量教师一定要拿捏得当,应适合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否则,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就不是语言,形成本末倒置的情况。
(三)多途径、多手段强化中国文化的渗透
除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多元化的文化输入。例如,聘请专家系统地讲解中国文化,要求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中国文化、历史的书籍,增强文化底蕴的同时灌输正确的英文表达方式,可以开展英语沙龙,进行交流。
五、结束语
当前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极其普遍,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应该培养与引进国外的文化,同时还担当着本国文化的输出。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才能实现沟通的双赢,甚至是多赢。对本国文化的失语,不仅阻碍了交际的进行,更重要的是,它容易使英语学习者丧失本国文化身份。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一、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一)充分利用教室
教室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战场,将其布置成一个英语天地,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英语,会对其英语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室文化双语化、板报英文化等。在此重点谈论英语阅读的应用:教室中应选择一角设为英语阅读角,并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放在英语阅读角供全班学生分享,包括杂志、报纸等。因为教室里的条幅、板报内容少,更新周期较长,大量的信息都集中在读物上,鼓励学生每天要坚持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二)英语广播
教室的布置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日常英文广播则是从听觉上营造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选择适合初中生水平的英语广播。比如,日常口语、英文歌曲、名人轶事,可以从Special English当中选取内容简单易懂的小故事。一开始,可能有些学生听不懂,但目的并不是让其听懂内容,而是通过广播来创造出英语学习氛围,语言本身就是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给学生起英文名字
名字是语言中简单的语言现象,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了解名字也能学习很多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起一个钟爱的英文名字,并告知其蕴含的意义。例如,Adam,“世界上第一个男人”;Tom,“一对孪生的太阳之子”;Amy,“最心爱的人,可爱的”等。
二、创造情景生活化的课堂
传统的英语课堂是教师传授英语知识,学生识记,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在于一节课下来教师累,学生识记效果差,因此应转变方式,精心设计任务情景,“做中学”,使学生自我构建知识。
(一)教师多用英语上课
初中英语教材从内容上多是贴近青少年生活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学生易懂的英文加以描绘,把学生带入语境,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交流思想。只要学生处于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英语环境中而且理解并去接受,那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视听材料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视听信息的输入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加大视听材料的比重,使学生接受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如在学习“Where are you from?”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的景色,插放录音和视频,让学生模仿完成相应对话,把英语学习放到真实语言环境中。
(三)精心设计任务
除传统的单词背诵、课文朗读外,英语课堂应包括更多生活化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在教授关于动物的词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之间互相介绍,并且对比各自图片的不同。学习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可以用猜词游戏、竞赛和闯关活动的形式。中学生具有好胜心、好奇心,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情景中评价策略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分数,形式单一。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情感因素,寻找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多设置可以发挥其长处的情景,以增强他们成就感和信心。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互评,表扬通过考评的学生,特别是进步的学生;多设计多样性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英语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学习英语是不够的。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以创设英语学习机会。第二课堂要力求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轻松、活泼。如英语辩论、外语歌曲比赛、英文电影赏析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开始阶段,活动内容要略低于课堂学习内容,不给学生带来负担,到后期可以安排略高于课堂内容的活动,拓宽视野,提高能力。
(一)恰到好处的英语电影
英语电影中生活化的语言、生动的表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对学生提升听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选择电影时要切合学生的水平,以内容易懂、题材积极向上、发音清楚的影视片段为宜。如The Lion King(狮子王)、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汤姆索亚历险记)、Kong Fu Panda(功夫熊猫)等。
(二)内容充实的英语角
教师可在每周固定的时间举办English Corner,每期选定一个主题,活动节目围绕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