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园家长会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苗苗三班的一位家长代表,很荣幸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分享育儿经验。
一,从家庭实际出发。先说一下我家的一个情况,我们是80后的小夫妻,跟公婆一起生活,还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模式和状态。我公婆还没退休,在入园之前白天都是由外婆抚育。两代人共同生活,难免在养育孩子上面有代沟、有分歧,现在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学会耐心的协调两代人的不同教育理念和方法。抚养、教育孩子,都不是做妈妈一个人的责任,需要整个家庭的参与、配合和支持,如果家庭关系处理的不融洽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会有阻碍的。我妈今年老批评我,(她很开明总是单独的找我说话,不当孩子面破坏我的形象)说我没耐性、对小孩太凶;但是回想起我小时候,她对我家教更严,更可怕,简直就是恶毒的形象。但是隔代就是“亲”,他们也知道有时候做过了,就是收不住。作为我们做子女的应该理解,其实他们内心,也是希望我们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多管管孩子、多教育教育孩子的。我女儿很早就坐宝宝凳跟我们一起用餐,有一次刚开始吃饭,就坐不住了,还找很多个理由。一开始我们都诱导她,好好的跟她说,就是不听。奶奶怕她会饿的呀,就哄着说喂她;爷爷也在旁边耍宝,就是不吃。我当时很生气,也清楚当着爷爷奶奶的面训斥不合适,就把她抱进了卧室,让公婆给我们单独的时间,并说明我会处理好,顺便把门反锁了。小孩子鬼机灵的,知道妈妈真的发火了,就在房间里鬼哭狼嚎的求救,我也没动粗,让她情绪发泄完了,不紧不慢的跟她强调一下吃饭的规矩,后来重回到座位上,自己乖乖吃饭了,后来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形。像这种生活上的规则就慢慢建立起来了,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都做到位了,孩子也会慢慢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注重沟通。我女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我也一直鼓励她具体的、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一方面是尊重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之间产生矛盾了,沟通到位了也容易化解。记得刚入园的时候,她情绪有点波动,一次早上不肯来幼儿园,说要去外婆家,情绪上很抵触,又说了很多个推脱的理由。后来好不容易到了楼下单元门口,又说要我开车送她去幼儿园,其实我家就在隔壁的怀德名园,我也依了她,等到了幼儿园门口,她又不肯下车。我当时已经表现很不耐烦、很生气,恨不得动粗,后来想起了一本书中讲到小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情绪的影响,但是他们太小不会表达出来,后来我就问她,你不想上幼儿园,是你心情不好?她说是的,我心情不好;我说,妈妈等你心情好了,我们去上幼儿园,妈妈有的是时间,你要多久心情才好呢;十分钟,妈咪;(其实她还不懂十分钟是多长,她说“妈咪”这个昵称讨好我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事儿我能赢);我又说,那我们先回家,十分钟等你心情好了,我们手牵手去幼儿园。后来到家大概过了三分钟,女儿就一改哭脸,屁颠屁颠的说妈妈我心情好了,我们去幼儿园吧。其实小孩子有的时候也是要面子的,给时间、给台阶,她也可以转变过来。在这里也非常感谢三班的方老师和施老师,她们给了小朋友许多的关爱、尊重和鼓励,在我女儿身上,我能体会到那是一种近似于母爱的温暖,她总是很得意的跟我炫耀:两个老师为她做了什么,她在幼儿园很开心,吃过早饭就很自觉的说要跟妈妈手牵手、摇啊摇的去幼儿园。
三、言传身教。 先说“言传”。我跟小孩子交流的句子也会很短、精准,我会跟她表达我的情绪和感受,说太长的句子或大道理她也不懂。有的时候小孩子冒出来几个成语、说一句很有逻辑、又很长的句子,会觉得很欣慰。夸奖对孩子很受用,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不能随意用! ”,夸奖我们的小宝贝的时候要:1.夸具体不夸全部;2.夸努力不夸聪明;3.夸事实不夸人格。大家不妨试试,还是很有效果的。再说“身教”,我本身也有工作,在生活中我需要扮演妻子、女儿、儿媳、母亲、职员这几个主要的角色。在诠释不同的角色中,我也很注意,不要因为我的一时鲁莽,潜移默化的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平衡好几个角色,又把每个角色诠释的不错,孩子也会受积极的影响,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传递正能量嘛。我不在家的时候,她会像我一样去照顾家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我们这些大人的影子。只有我们不断成长,才能引导和影响我们的孩子成熟起来。
我对自己的孩子不奢望,甚至可以接受她平庸,只希望她快乐,健康,独立、有主见,希望她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好。今天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家庭教育,也只是我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话,是在一本叫《目送》的书中说道:我慢慢地、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立于小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处,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让我们珍惜孩子的成长点滴,当他们长大、成熟,不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希望他是幸福的。谢谢大家。
当心痛到不懂得流泪的时候,那种痛苦已经由精神拓展到肉体,让人迷惑,很不清晰。尽管知道回忆不是全部。可我依然沉浸在其中,或者想着现在,静悄悄的让空气窒息。
眼眸,目光绽放。手指下的流畅,记录着心情。知道生活将要回到正轨,而脱轨的放纵,真的能够尽数收敛吗?双手合十,静悄祈祷,只渴盼别人拥有的。我却知道,那是最大的奢侈。小说,动漫,上网,音乐,脱去束缚的缰绳。那种甜蜜中的苦涩,一旦尝过,能那样放弃吗?
我冷漠,我自己也不知道。悲哀的延续是我手中的笔。那种微有味道的油墨,飘零在纸上。那种复杂的心情,痛苦的宣泄。一发不可收拾,当我把心情放在应有的时空,那种飘飘欲仙的幻灭,像毒药一样蛊惑我的每寸神经。那样沉寂的宣泄,让我欲放不能。
我不想追究没件事的背后。所有的事情的真实性我都不想去考证。在一个人脆弱到懂得去逃避,伤害往往是最少。裹在自己的冰壳里,即使寒冷,却决不疼痛。
狼性一样的眼睛,我的错觉,低沉,没有丝毫感情。那种苦涩般的罪恶,真的有错吗?最充实与灿烂的花季,没有色彩。看着敏感的神经一步步凋零,就像出生的季节。虚弱却用力的抓住。要流逝的一切。似懂非懂的迷茫,没有任何人懂我的脆弱,无助。
嘈杂,习惯,如今去出奇的厌恶。微笑,虚伪,如今却为何怎样也笑不出。我的等待没有来,其实没有什么,我就是一俗人。对着黑暗,谈诗情,朦胧心情化的句子是我的招牌。那种纪念的名字,没有人能看到。遗憾,不,仅仅是嘲笑自己,这样渴望巧合,其实只是验证了我的愚蠢与幼稚。
疲惫,整夜的失眠,我厌恶那种强加在我身上的喜怒哀乐。我讨厌自己的生活随着别人的心情改变。即使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正常?相对,绝对?想象不到那种脱离的生活。那么遥远,遥远到我没有奢望的权利。一切的束缚,与挣脱。让我的心一收一放的跳动中乱了节奏。所以…就是这样。
我恨透了这种步伐的生活,一切,所有的,那种能让我把指甲嵌进手心的痛苦。我厌倦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笑脸迎人。把棱角的性格用最锋利的锉刀磨平,每一下都深入骨髓,嘴角是那种看着自己血肉模糊的残忍血腥的笑。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无病,是否多愁善感。不曾说月亮,白云的话。无关风月,只有心情。那种不加思考的句子,宣泄我每一滴无奈的血液。那种不知名的东西,贯穿我的每一根神经。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什么带来的。
寂寞是什么东西,是心里那圣洁的小天使,圣洁的容不得任何喧嚣接近。梦一日一日的延续,可悲的,痛苦的,却没有寂寞的。
本文着重阐述了语义学与语用学中“意义”的含义,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了话语的寓义,分析了话语的规约寓义和临时寓义,并且运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交际中的话语进行寓义的分析。
关键词 寓义 规约寓义 临时寓义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一、寓义的定义
话语所表达超出字面意义的意义,就是寓义。最早提出寓义的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他认为我们应当把下述两种情况区别开来:一、说话者使用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二、这个说话者在特定的场合下通过使用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当顽皮的孩子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时说“妈妈来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要关掉电视机或者我们要上床睡觉的意思”。说话者通过前一句话来表达后一句话的意思,但是前一句话并不包含后一句的意思。我国学者多把“implicature”译为“含义”。有人用“言外之意”来表示,也不理想,语用学上已有一个词“illocutionary force”表示“言外之意”,因而采用“寓义”一词更为恰当。
二、 寓义的分类
寓义可以分为规约寓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和临时寓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一) 规约寓义
规约寓义指社会有共同理解的寓义。英语中常用的Can I help you?和May I help you?并不按照字面理解为“我能帮助你吗?”而是表达“我愿意为您效劳”的意思。
规约寓义用的久了,人们可能忘记它的寓义。早期,英语单词corpse指的是“人类或动物的尸体”,现在主要用来指“人类的尸体”又如成语“灭顶之灾”,本始义是指“被水淹没的灾祸”,通过认识上的推理,引申出“毁灭性的灾祸”的寓义。因此,把它解释为“比喻毁灭性的灾祸”便不够准确。
(二)临时寓义
临时寓义指并非社会约定、只是在特殊语境中表达出来的特殊寓义。比如说,你邀请某人周末看电影,这时你的朋友回答道“我要准备考试”,那就是拒绝你的邀请,此时为临时寓义。
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是临时寓义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格赖斯从四个方面说明合作原则:
量的准则:要有足够的信息。
质的准则:努力使说的都是真的。第一,不说自己认为是虚假的话;第二,不说缺乏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不能无故转移话题。
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清楚明白。第一,避免晦涩,第二,避免模棱两可,第三,避免嗦,第四,避免条理混乱。
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1:双亲健在否?母亲在去年去世了。
例2:部分弹得不错。
例1的寓义是父亲健在。问的是父母的情况,但是只回答了母亲的信息,所以信息量并不足。此处答话人违反了量的准则,并未给出父亲的信息,只能被认为是父亲健在,不同于母亲的离开。例2是某音乐老师对学生演奏完钢琴曲之后的一段评价,老师只说了部分演奏的不错,并不说其他的部分演奏的如何,对该生演奏其他部分的效果予以忽略,违反了量的准则,实际上音乐老师对该学生的演奏并不十分满意,因为老师没有对整体的水平做出评估,所以老师不是十分的满意。
又如例3和例4:
例3:我今天见鬼了。
例4:你今天买衣服了吗?我买了很多书。
例3中,“我今天见鬼了”,我们知道生活之中并无鬼怪神灵,即使是在今天这种偶然的状况之下也不可能会发生,所以此处显然是一种虚假的信息,虚假的话语,但是我们知道说话人会遵循原则,不会给出虚假的信息,所以我们相信说话人不会撒谎,那么就可以理解为只能是说话人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心情不好。
例4中,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人试图询问关于购买衣服的信息,问听话人“你今天买衣服了吗”,说话人希望得到关于购买衣服的相关信息,可是听话人回答“我买了很多书”,看起来回答并不相关。可是,实际的状况可能会是听话人说我买了很多的书,以至于没有钱或者是不够钱都买衣服了。所以,此句话的寓义是“没钱买衣服了”。
继续看下面的例子:
例5:a. Open the door.
b. Walk up to the door, put the key into the lock, turn the key clockwise and push.
根据方式准则的第三条准则“简练(或避免嗦)”,说话人在说话时应该遵循这条准则,避免嗦。当说话人避免使用简单的表达方式,选择使用复杂的句子时,可以断定说话人并非随意地这样做,而是由于他所言的细节与当前说话的目的有关联。说话人使用b,并未使用a 的原因在于,他希望听话人关注a实施过程中每个动作的细节,按照b说的步骤完成。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是脱离语境而存在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话语意义是以句子意义为基础的,是句子在语境中的实现。话语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对于话语隐含意义,即寓义的研究值得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Grice, H.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 Ed.P.Cole, 1981: 183-189.
[2]John I. Saeed. Seman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兴;快乐和开心; 对外汉语;同义词教学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义词进行过研究,有关于同义词定义界定的研究,有关于同义词辨析方法的研究,也有关于同义词和近义词区别的研究。(刘叔新,1987)认为,同义词,就是指词的意义相同或意义相似(近)的词。(石安石1961)认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而在语言学界把同义词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而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意义相近的词,只包括近义词(黄伯荣、廖旭东,1999)。
一、本文同义词的界定
同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一种非常特别也十分重要的词,无论在汉语本体研究或者教学中还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同义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历来同义词的研究和教学也是一个富有争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采用《现代汉语》第五版黄伯荣、廖序东先生的定义作为标准和参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词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一个义项相同或者相近,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为同义词。如“高兴”、“快乐”、“开心”这三个词,在“一种兴奋的、愉快的感情”这个义项上可以处于同一同义义场,我们可以把这三个词归类为同义词。
二、“高兴、快乐和开心”句法、语义分析
“高兴、快乐和开心”这三个词都可以表示一种高兴、愉快的情感,在汉语中很多情况可以通用,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掌握好这三个词的用法十分困难。首先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这三个词的定义:
【高兴】
①形:愉快而兴奋。听说你要来,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②动: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做某件事;喜欢。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开心】
①形:心情快乐舒畅。大伙儿在一起,说说笑笑,十分开心。
②动:戏弄别人,使自己高兴。
【快乐】形:感到幸福或满意:快乐的微笑;祝您生日快乐。
(一)句法上区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高兴”有两种词性标注,一种是用做形容词,一种用做是动词;对“开心”标注也是两种词性;而“快乐”只有一种词性。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做谓语和状语为主。作为动词的“高兴”表示的是情感、意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称为心理活动动词。“高兴”通常后面会有具体的事情或者一次经历。如:“他就是高兴看电影,对看戏不感兴趣。”
这个句子,“高兴”修饰后面的动词“看”,表示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或者是一种情感的使然。从语法上来说,作为动词的“高兴”后加动词做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如:小明高兴看书,对上网没有兴趣。
“开心”做动词的时候带有一种贬义色彩,带有一种不好的意味,蕴含一种调侃的语气。如: 不要拿他开心了, 他什么都不知道。
“开心”用做动词,也是做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一般加“了”或者“的”这样的语气词,表示一种语气,不像“高兴”后还有动词,动词后面还有宾语成分。而“快乐”就没有动词这一词性。
所以从动词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容易区分,“高兴”指的是一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而“开心”做动词后面经常指的是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经历,通常带有一种调侃的语气,“快乐”不能用作动词。
再看三个词做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就是充当定心结构的定语、谓语或者补语。这三个词都可以做定语,如:
他不抽烟,不喝酒,偶尔遇上高兴的事情,便喝几口啤酒。
每周两次与家人聚会,也是最开心的时刻。
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成人要为幼儿创设能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与条件。
例句都是做定语的情况,似乎不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彼此之间都可以互换,也就是说从语法角度形容词词性上很难区分它们的不同,因为这三个后都可以接名词做定语,表示一种好的情况或者事情。所以区分这三个词,需要从语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这三个词除了可以用做动词、形容词,还有可以用做名词的情况。
生活处处有快乐,让我们一起寻找快乐、探索快乐、拥有快乐吧。
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痛苦,只想让他们看到我的快乐。
上面这些句子中,一般不用“高兴”和“开心”,经常用“快乐”,这些句子中的“快乐”都是用做名词,这些句子“快乐”表示一种抽象的东西,有一种名物化的趋势。
(二)语义上分析
从语义上,这三个词都可以归为“高兴”类,表示一种兴奋喜悦的情感。根据心理学理论,高兴是“盼望的目的到达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的情绪体验”。留学生也会经常用到这三个词,也会经常出现错误,语法上很好区分,而真正在语义上的不同,是导致他们出现错误的原因。
在《(汉语水平) 词汇等级大纲》中“高兴”属甲级词,“快乐”属乙级词,“开心”属于丙级词汇。留学生最先学习的是“高兴和快乐”,而在汉语实际的运用中也是“高兴和快乐”比较常见。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出现下面这样的偏误:
那时候,我一边快乐,一边担心。(高兴)
我对听流行歌曲的看法是赞同的,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高兴。(快乐)
见到你我很快乐。(高兴)
这三个句子,在句法上都是正确的,但是在语义上有同。第一句有“那时候”这个时间节点,表示一时的感情,应该用“高兴”,而第二句做“带来”的宾语成分,只能用“快乐”,而第三句表示见面时的问候语或者打招呼,只能用“高兴”。例如:
他认为经商是一种很好的职业,因为经商可以过正经而快乐的生活。
他们很逗,总是用活泼快乐的心情面对人生。
上面这些句子“生活、心情”,这些对象都是一些抽象的、表示一段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一种状态或者感觉,只能用“快乐”而不能用其他的两个词。而“高兴”出现的语言环境如下:
他经常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不理采别人、讽刺、挖苦别人。
他脸上流露出高兴的神色。
我们可以看出,上面这些句子,“高兴”后面所修饰的“表情和神色”都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来的状态,没有持久性。“高兴”还有另外一种用法,一般用做交际礼貌用语、问候语、慰问和国际交流,或者初次见面,或者演讲讲话中,表示一种欣慰和内心深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也是短暂性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语,表示一种友好和对彼此的尊重。如下面的例子:很高兴见到你,很高兴认识你。
“开心”这个词属于丙级词汇,对留学生来说,接触的比较晚,更多的出现一些口语交际中,大部分用于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感受。
在公司发展中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每次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而转学的时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上面这些句子,“开心”表示是对过去的事情一种心理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心情很好,当然这种感觉可以是短暂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偏误的分析和教学策略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教学方法策略的设计,更好地让学习者,尽快掌握学习好这三个词的用法,能够正确的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去,真正学会它们。
学习者混淆这些词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词语存在语义差异,这个才是关键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我很寂寞的时候,常常想起我很高兴的家庭。
现在,他没有以前那严格了,一般都是高兴的父亲。
上面二句话中的“高兴”应该换成“快乐”。后面所修饰的“家庭”和“父亲”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应该是持续性的,而不是一时的,所以应该用“快乐”更加合理。而留学生刚学汉语,可能不明白时间长短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和影响,他们只知道这两个词都是表示一种很好的心情或者事情。根据上面的分析,“高兴”表示是短时间内产生或者带来的结果。
根据“高兴”和“快乐”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及出现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设计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案。
首先上,在意义上认识这两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第一步我们可以给出这两个词在汉语中最常见的例句用法,在例句中去理解和体会:
快乐的生活 祝你生日快乐很高兴认识你 高兴的样子
根据上面的语义分析,“生活、人生”都是一种长期时间才能看到或者感受到的事物,属于持续时间段的感情,而“生日快乐”这种用法属于汉语语言特有的一种祝福语,这样的习惯表达和“高兴”的用法,“很高兴认识你”类似,表示一种初次见面打招呼的用法,而“高兴”的其他用法“样子、表情”都是说话人当时产生的一种感情或者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这两个词首先可以告诉学习者,从时间长短来分析,长时间就是“快乐”,短时间用“高兴”,这样比较容易接受。了解了一些最常见的用法和表达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加以巩固。
从意义和常见的用法上分析了解了“高兴和快乐”的区分之后,我们来看“开心”,“开心”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晚才学习的词,同样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关于“开心”的常见搭配短语:
玩得开心 一件开心的事情 开心的时刻
“开心”一般用于一件比较具体事情或者经历上,大部分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也是立足于一个时间点。如:
那是她十余年来最开心的一次。
赛后她得意地说:“这是我打得最开心的一场球。”
这些句子都是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习者,一般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或者一种经历用“开心”。
基于上面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上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三个词进行了一些分析和对比,同时结合汉语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和角度,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教学方法模式:
(一)意义上进行分别分析论述:“高兴”表示一种即刻产生的感情状态,“快乐”是一种长时间可以持续的感情状态,“开心”一般表示发生是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上的感情状态。
(二)句法成分上:三者都可以做形容词,“开心和高兴”还可以做动词,“快乐和高兴”还可以做名词。
(三)时间节点上:高兴:现在(短时间);快乐:过去、现在、将来(长时间);开心:过去(短时间、长时间)
四、结论
本文对“高兴、快乐和开心”从基本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致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和习得方法。要想更好的教好汉语词汇,让学习者更好更快的学会这些同义词的用法,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将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本体研究给教学提供理论支撑,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运用本体的知识去解决,最后做到相得益彰,真正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周琳.CSL学习者“高兴类”形容词混淆特征及探因―以“高兴、快乐、愉快”为例.
一.怅然的情愫,心弦的共振――《社戏》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怅然若失的情愫让每一个读者都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从而引起心弦的共振。当我们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逆行,在文本中再次行走,我们遇见的将是一个非常柔软的鲁迅。因此,设计《社戏》教学的密码就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王君老师关于《社戏》的这段教学设计。
王君老师抓住最后一句中“真的”两个字,采取删除替换的方式让学生琢磨鲁迅微妙的心理──越是想要强调与求证“真的”,就越可能不是“真的”。于是,王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辩题:“正方:戏好,豆也好”;“反方:戏不算好,豆也不算好”。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紧扣情节,字斟句酌,展开辩论。王老师则围绕一个“好”字,不断地将辩论推向更深层次。
第一个层次:戏和豆到底好不好?
第二个层次:《社戏》中其实最“好”的是什么?
第三个层次:重点辩论谁是《社戏》中最“好”的人?
第四个层次:让学生揭示归纳总结《社戏》“好”的实质。
由于设计巧妙,每一个学生的言说欲望都被点燃起来了,特别是辩论“最好的人”的阶段,学生们谈到了许多的“好”:人性之美好、童真之美好、文化之美好、古拙民风之美好、人与自然相融之美好、不好当中的美好……学生的许多感悟甚至有了哲学的味道。
二.自由的生存,永远的神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审读此文标题,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本文是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来记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因此,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九段切入,围绕这一过渡段进行教学设计。
(一)解释题目 披文入情
师:课文题目表明本文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在这两处记述中有一处明显的过渡,大家能找出来吗?
师:齐读第九段,思考作者称蟋蟀、覆盆子、木莲为“我的”,并且还是“们”,行文过程中还突然冒出了德语,在这朴实而又深情的语言中,你能体会到童年的鲁迅在告别百草园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
(二)重回乐园,寻访童趣
作者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乐”呢?
(三)回味书屋 感受成长
如果说百草园是鲁迅的“快乐老家”,那么三味书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启蒙学堂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鲁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哪些场面?哪些细节?哪些人物?有何种心情?
简洁的设计,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走近了鲁迅,走进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与鲁迅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精细的雕刻,无限的悲凉――《孔乙己》
《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与“的确”两个词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我们可以将这一矛盾点作为设计这篇课文教学的切入点。
(一)问题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问题一:鲁迅曾说,在他众多的小说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但老师却发现本文中有一个语言表达看似矛盾的句子,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二)猜想结局,品析人物形象
问题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对孔乙己最终结局的交待,请同学们结合前文内容猜想一下,孔乙己的命运到底是死还是活?请说出理由。
问题三:那孔乙己究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三)把握环境,明白悲剧根源
问题四:人物的命运除了他自身的性格外,其所处的环境也是其命运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孔乙己处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之中?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置,由果到因,追根溯源,步步推进,使课堂教学清晰流畅,也就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
四.失落的故乡,精神的家园――《故乡》
《故乡》中“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句,是“我”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是进行《故乡》教学设计的重要密码。
(一)故乡的情
老师感情朗读“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句,并提问:
1.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这句是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过渡: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我”却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
(二)故乡的景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心情的词语?(萧索、悲凉)
过渡: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闰土)
(三)故乡的人
问题一: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一、普通话
话剧的表达方式主要*表演者的动作和语言来传递内容。因此,作为一个话剧表演者,能说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是比较关键的。
普通话的好与坏,主要区别在于一些读音的准与不准。
1。尽量克服方言中的不标准发间。如湖南方言中的“n”和“l”经常混淆来用。
2。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区别。如演员在台上将“让神的皮鞭狠狠地鞭苔(chi-)我吧!”误读为“让神的皮鞭……苔(tai/)我吧!”那就会被观众所厌恶。当然,由于要制造一种喜剧效果而帮故意读错例外了。
3。分清舌面音与翘舌音。
二、重音、停顿
一个好的话剧演员,其表演通常不仅仅是动作优美,神态与逼真,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是能把台词通过圆润的嗓音表达出来。从而给观众一种听觉上的美感。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训练好普通话之外,还应当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一)重音,重音是为了强调或突出个别词和短语而重读的音。在话剧表演中,重音主要分为问答重音、并列重音、肯定重音、夸张重音和语气上的重音这五种。(每一种都要在授课前找出相关的例子,制成卡片,方便上课。)
在对白表述中的重音部分,主要是运用加重音量,提高音量、拉长音节、一字一顿、轻读轻吐和摹拟声响这6种方法。至于纯熟地运用,只能是*大家平进的苦练了。
(二)停顿人物的对白,不总是平铺直叙的,我们的观众要求对白生动有趣,顿挫有序,起伏跌宕,这就要求话剧表演者要在对白的停顿方面下些功夫了。
如何在对白中安排停顿呢?
1。要在剧本的标点及排演提示。
2。要考虑个人的个性停顿。
停顿可分为并列性停顿、呼应性停顿、心理停顿、生理性停顿驻逻辑性停顿5种。(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并让社员自已练习。)
三、语调
演员要表达人物的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就要把握好语调。
语调包含声音的各种变化,它的变化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指音量,取决于发音时肌肉与气流的力度。我们平时说的“大声”、“小声”就是指强弱。
注意:声调高,音量不一定强;声调低,音量不一定弱。例如当你在上课时,兴奋地与同学说悄悄话,你声调很高,但声音却很弱。
如何把握语调呢?
1。简单的句子,从语法入手,明确是对谁说,说话双方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么说,如“你好坏!”这句话,如果是恋人之间说的悄悄话就与两个仇人之间说截然不同。(让社员自已练习并体会)
2。①兴奋时,说话频率提高,力度加强,速度加快,就形成高、强、快的语调。如堂吉诃德刚被封骑士,正在得意之际,听到树林处有哭声,于是他说:“感谢上帝的照应,叫我马上有机会尽尽本份,实现自已的雄心壮志,准有男人或女人遭了难在叫喊,要我去援救呢!” ②悲伤或痛苦时,音频下降,速度减慢,力度会削弱,形成低、慢弱的语调。如《雷雨》中鲁侍萍劝说女儿四凤的一段话。“傻孩子,你不懂,妈的苦是多少年也说不出来的。你妈就是年轻的时侯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了。”
③崇敬的心情,会形成高、快、弱的语调。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对朱丽叶的赞美:“瞧!她用纤手托信住脸,那姿态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台词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下促文本,我们应该根据人物的感情与思想,再针寻每一句话的语法。当我们接到剧本时,一定要先分析剧中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说每一句话时的感情、思想、态度。大胆运用自已的想象力,把人物的生活情景用自已的脑与心灵展现出来。
四、音色
演员要扮演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经历的人物,要把人物形象塑造完美,就要学习音色。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每个人由于发音器械的生理条件不同,而具有独特的音色。“闻其声如见其人”说的就是音色。
声音的化妆
声音的化妆从改变声音的源头(声带)开始,可调“共鸣腔”来表达到目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声音化妆”。
1。小女孩以口腔、头腔共鸣,而且声音要明亮清脆。如小女孩甜甜地叫:“阿姨,您好!”
2。青年人以头腔与口腔共鸣为主,声音明亮,语速节奏明快,口齿伶俐。这是青•人声音的特点,也是一个人在心情振奋愉快幸福进的声音色彩。
3。中年人以胸腔与口腔共鸣为主,声音沉稳,语言节奏速度显老练稳健。这也是一个人心情低落悲伤失望时的声音色彩。
4。老年人
①、有牙老人:发音时,舌肌紧张部位稍*后,舌面稍微降低,口腔肌肉适当自然松弛。多以中声区为基础,可加咽腔、胸腔区鸣,使声音浑厚、苍劲或略带沙音。
②、没牙老人。有意识地把舌头的活动范围略略伸展到牙齿外面,舌头出现扁宽平瘫状态。同时下颏稍向后退。口腔空间自然缩小嘴唇和面颊塌陷,形成“瘪嘴”状态。
音色修饰
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时人们的声音色彩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我们可以用人短暂,轻•的微笑或是微微的颤抖声或是鼻间等说出一句中的某一重点词。
如:“嗯,不好,不好,我不要。”(用拖长的,弧形声调的鼻音。)
“好啊,原来你在•在这儿。”(轻微的笑声。)
“噢,永别了!”(轻颤的声音。)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 写作能力 提高 对策
近年来大学英语学习一直困扰着许多大学生,为了应付四、六级统考,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做选择题上,导致大学生英文写作成绩普遍较差,学生的作文能力很欠缺。英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技能,它要求学生不仅有较大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功底,还要有相应的写作知识。然而只背诵单词、熟悉语法,而不注重相关英语写作知识,就会出现写作不知如何选词、条理混乱、结构松散甚至脱离主题,有时连基本格式要求也不符合,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谈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四点对策。
一 词汇语法须记牢
“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对于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应该在词汇语法上下功夫,即词汇语法须记牢。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提高英语写作至关重要,从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英语基础不好的大学生会在作文中表现出单词拼写有误、句子支离破碎、文章漏洞百出等问题,英语写作是学习者对词汇、语法及写作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按照学习应该循序渐进的顺序来看,大学生应先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懂得如何写出正确的、表达效果好的句子,然后才开始段落、篇章的写作学习,应采取各种途径扩大自身的词汇量,如背词典、扩大阅读量、反复阅读和背记、实践操作等。单词词组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因人而易,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听说读写,采取听写单词、默写课文、遣词造句、词汇竞赛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记单词;鼓励学生之间互考、互评、互检,在同学的合作努力下,反复背诵记忆单词、巩固语法;还可以展开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互相借鉴他人好的学习经验,确保冲破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关。
二 听说表达必提高
大学英语课堂是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共同提高的训练场,大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信息随着思维的运转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逐步在听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英语听说环境,多用英语授课,多开展专门的听说训练,除了每堂课做duty report 及课堂上的听说训练外,在听说课上,尽量把一些好的听力内容通过让学生复述或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接受语言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学生复述句子、段落、故事,让学生在串连新旧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正确处理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在精读课上,教师应注意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论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思路,要求把好的写作方法应用于英语写作中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让学生在英语海洋中领略、体会、使用英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使用正确、恰当、生动的语言表达见解、有感而发、抒写心声。
三 意志鼓励不可抛
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学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来说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英语写作更是难上加难,在短期内学生进步会很慢,所以大学生容易产生对于写作的消极焦虑感,此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尽量耐心细致的帮助孩子们排除心中的焦虑,使其乐观积极的学习;其次要给予学生适当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教师要及时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让孩子们明白,大学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必须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动力,使写作教学的外部环境得到完善。让学生坚信,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刻苦学习,长期坚持练习英语写作,就一定会有所收获。鼓励学生互批作文,通过积极发现别人的缺点,来纠正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尽量使用鼓励性评语,避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在看到学生的不足时,主动帮助学生在段落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及表达的条理性等方面给予指导,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满足他们期待赞扬和渴望鼓励的心情。教师在批改过学生的作文后,挑选出表现比较突出的作文,进行讲评,有错误的同学就会积极主动地采纳教师的建议,逐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四 阅读练笔巩固好
要想快速、有效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最关键的办法就是阅读好的篇章、及时巩固练笔。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读得越多才有可能写得越好。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通过上下文语境掌握词汇的准确用法和句法知识,能培养学生的语用知识和百科知识,提高认知能力。Paul Davies&Eric Pearse 认为,广泛的阅读是扩大词汇、巩固语法知识以及培养掌握语言综合交际能力极好的方法。在阅读中,学生锻炼了细致观察、分析归纳、推理验证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还可使学生了解地道的英语书面语特点,避免在写作中口语化现象的发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能把语篇结构的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在写作课上,先从简单的造句及翻译开始,结合教材进行大量的汉译英、英译汉或用常用词、词组造句的练习。从简单句到复合句,能够熟练掌握句子的结构,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一些语法错误。
然后,从句子再过渡到段落的翻译和写作上,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句进行扩展,内容不限,但要防止离题或跑题。提倡学生写英语周记,合着学生的心灵节拍与其一起体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互相信任与了解中逐渐提出要求,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在这种心与心的碰撞中得到提高和升华。还可以通过周记竞赛、学期作文竞赛的竞争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当然,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的坚持不懈,更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我想只要师生携手努力,定会开辟大学英语写作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恪清.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策略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1(6)
母语学习背景下的习作教学不是零起点,从“不规范”到“比较规范”,从“不太好”到“比较好”,从“不够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是小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应然状态。小学生习作不是许多人担心的那样一无是处,也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可以“批量化生产”。
平心而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情与学情差别是非常大的,要想编写一套完全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不同老师共同使用的习作教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只是基于《课标》的底线要求而编写的。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化的习作课程,以满足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微型课程”,是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适时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展开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长期备受困扰的小学生习作教学,可以从“微型课程”概念中汲取智慧――我们为什么不从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出发,灵活机动地开发出一些“微型课程”,作为对教材中习作内容的补充呢?
二、微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正是基于微型课程理念而开展的习作课程建O。
1.聚焦能力缺失,构建主题序列。对照《课标》的基本要求,放眼学生的日常习作,我们会发现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往往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此时开发出一个个主题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或完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小学习作教学的“微型课程”便由此而生。
如:针对三上学生在习作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单调,语言贫乏”这一现象,我们专门开发了“让单调的语句丰富起来”这一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情境中观察、想象,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丰富画面内容,推进故事情节,从而使单调的语言逐步走向丰富、多样。
又如:针对三下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习作修改能力,我们专门开发了“正是马马虎虎的一位大画家”这一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看似荒诞可笑的话语情境中开动脑筋,纠正错误,完善表达,学会基本的修改方法,养成自改与互改的良好习惯。
再如:针对四上学生习作就像“流水账”,缺乏精彩的片段描写的现象,我们及时开发了“关注细节,品读生活”这一主题课程,鼓励学生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通过“动作神情”“内心独白”“想象画面”等元素,捕捉那一个个充满爱意的生活细节,从而生发出一段段精彩的细节描写。
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素材是有限的,学生的习作实情却是“千奇百怪”的。面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的那一个个带有共性色彩的“能力缺失”,及时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微型课程”,让学生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习作活动,在某个方面获得完善与提高,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2.整合多重元素,简化教学过程。习作教学的过程与环节是十分丰富的:阅读、观察、积累、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交流、评价、修改……这么多的教学环节要去一个个机械地实施,那一定是枯燥乏味的。“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力求以故事情境整合多重元素,简化教学过程。下面以五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融情于景,从故事中获得灵感。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先默看一遍。谁来给大家读读这美丽的景色?(指名朗读)
――在少年王冕的眼中,雨后湖上的景色为什么会透着这么多的灵气呢?(源自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好奇心、他的求知欲)
(2)情景交融,从古诗中获得印证。
赏读《江雪》
――涛中的景色如何?
――这样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孤独寂寞,孤傲清高)
赏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从题目到内容,你有没有读出什么疑问来?(送别诗却不言别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跟送别有什么关系?(以景壮行,宽慰友人,故意淡化别离之愁。其实,景中充满着对友人的关爱。)
(3)佳作赏析,从语句中体会妙处。
“哗啦啦!哗啦啦!”倾盆大雨沿着房檐直泻而下。大雨拍打着地面,奏成了一首交响曲。吃过午饭,雨下得更大了。今天是中秋节,再这样下去,晚上可就赏不成月了。我很伤心。
――哪些句子是写景的?通过这些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直泻而下”“拍打着地面”,从这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担心晚上看不到月亮,语句中略带忧伤。)
奶奶拉亮了前院的灯。灯虽然小,却像月亮般给冷清的院子带来了一缕温馨。灯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月饼。我们边吃边聊,好像忘了这大雨,使这中秋节变得更为独特。
――这段话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像月亮般给冷清的院子带来了一缕温馨”“我们边吃边聊,好像忘了这大雨”都说明小作者由看不到月亮的失落,转而获得了一些宽慰,心情舒畅了许多。)
对小学生而言,景物描写是比较难的。怎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呢?借助一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本片段,让学生在回顾故事情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进而展开品读、赏析、观察、想象以及构思、练笔等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轻松自然的,也是务实高效的。
3.遵循心智规律,优化教学节奏。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大脑在认知方面具有多种特性:爱新奇、好想象、喜创新、乐交往、向往挑战……平铺直叙地讲述、翻来覆去的要求、单调机械地训练,都不利于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较之传统的习作教学,“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主张紧紧围绕习作主题,从不同侧面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在调控课堂气氛,调节教学节奏的同时,也在教学环节的转换与教学内容的起伏变化中,更好地遵循大脑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结构的优化组合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下面,以“透过心灵的窗口,看别样的世界”为例,加以说明:
(1)感受别样的世界。
教者引导学生观看一幅乌龟叠罗汉的画面,鼓励学生谈谈这是怎样的一群乌龟。学生纷纷发言:这是一群可爱的乌龟,这是一群调皮的乌龟,这是一群快乐的乌龟……
――可是,老师却要说,这是一群倒霉的乌龟。看,它们自己是没办法完成叠罗汉的,分明是有人在故意捉弄它们。它们一个个都吓得缩着脖子,连脑袋都不敢探出来。
――人的眼睛真是奇妙!同样的外部环境,由于我们的心情不同,内心的想法不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也是各不相同的。
(2)探寻别样的世界。
①出示片段1: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这里有“别样的世界”吗?(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高尔基看到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特别的感受?(因为这花是高尔基的儿子种的;因为儿子种花是为了表达对父亲的一片孝心;因为高尔基看到了儿子种的花,就不由得思念起儿子来了……)
②出示片段2:明天秋游!今天老师没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后,拿着妈妈恩赐的百元大钞,我一口气把超市跑了个遍。果粒橙朝我含羞带笑,脆脆鲨冲我龇牙咧嘴,炸薯片与我心照不宣,巧克力对我情有独钟……
――自由读片段,留心其中“别样的世界”。(果粒橙含羞带笑,脆脆鲨龇牙咧嘴,炸薯片心照不宣,巧克力情有独钟)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现象?(因为明天秋游,心情好;“我”太爱吃这些食品了!)
(3)演绎别样的世界。
外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内心世界更是千奇百怪的。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组画面,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师逐幅呈现绘本《我的尾巴》图片,穿插讲解,引导过渡,启发想象,鼓励参与)
从“感受别样的世界”到“探寻别样的世界”,再到“演绎别样的世界”,学生的好奇心、探知欲和自我表现力都得到了极好的调动。接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等教学环节也交替出现,在这个关于“别样的世界”趣味话题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充分的舒展,教学也因此更为务实、高效。
4.重视话题开启,不断习练跟进。平心而论,企图以一两堂精彩的课例,就想使学生某个方面的习作能力得到完善与提高,那是不现实的。“故事情境中的小学生主题习作”主张以精编的故事为话题“开启”方式,以精选的素材为话题“展开”手段,以较长一段时间地反复习练为话题“跟进”策略,引导学生在相对稳定的“微型课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面对四下学生在话题习作中表现出的“目标不明,语句散乱”这一普遍现象,我们确立了“有目的,有步骤”这一主题课程。以下是本课程的展开方式:
(1)精编故事,开启话题。
我们创造性地回顾并利用了《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这两则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清故事中狼和狐狸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分别是吃掉小羊和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接下来鼓励学生分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各自是怎样一步步努力的?
狼先说小羊把水弄脏了;再说小羊背地里说狼的坏话;最后讲说坏话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强词夺理吃掉了小羊。狐狸先向乌鸦问好,没有效果;再向乌鸦的孩子问好,跹恢豢戳怂一眼;最后,紧紧抓住乌鸦的虚荣心,夸她长得漂亮、声音好听,终于骗乌鸦张口唱歌,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
――狼和乌鸦固然不好,但他们做事目标明确,具体实施的时候,又都有清晰的行动步骤,所以才能做成事。我们以后说话或是习作时,如果也能借鉴它们这一优点,那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板书课题:有目的,有步骤)
(2)精选素材,展开话题。
①引导学生阅读习作片段《废旧电池的危害》。先弄清小作者的表达目的,(废旧电池的危害很大)再鼓励学生给这段话分层。(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通过水源和农作物对人体的危害,对婴幼儿的危害)
――作者表达目的明确,并且是循着危害程度,逐步加大的次序组织语句的,这就做到了“有目的,有步骤”。
②评析习作片段“不能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先明确小作者的表达目的,再推敲其中一个句子:“如果我们吃一些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我们也会生病,还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看看放在哪里更合适?
――看来,遵循“有目的,有步骤”这一表达规律修改习作,可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反复习练,不断跟进。
①配合画面情境,讲述“大锅圈小学”的真实故事,在学生被这所偏远山区小学的师生生活深深触动之后,鼓励他们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如:“这样的山路好险啊!”“想不到竟有这样简陋的学校!”“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要求学生将这句话作为表达目的,结合故事情境写一段话,努力做到“有目的,有步骤”,继而对照这一要求展开片段评析,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片段,提高表达效果。
②在以后近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时常利用小练笔等教学契机,链接生活,提炼出一个个话题。如:“我们不喜欢秋游回来后还要写作文”“他是被冤枉的”“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文明的行为”等等。引导学生练习写好一个个习作片段,并紧扣“有目的,有步骤”的要求展开点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第2至5自然段。)
(复习的几个问题,很有层次。说明对教材的理解很清楚。)
二、讲读第2至5自然段。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交流。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
指导朗读。你已经读懂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真不错。这句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注意了吗?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这个“闹”字,抓得好。“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这一段话,要求学生细细阅读,感悟三个意思,引导是到位的。)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螃蟹。(板书:抓蟹)
指导朗读。螃蟹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捉到小螃蟹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刚才老师看到了他的表情,觉得是种享受。我们请他转过身读,大家注意看他脸上有什么变化。(生答后,点击“咦”和“哦”变红色。)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摸一摸这只大虾。(点击画面出现文字)齐读。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抓到了螃蟹,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点击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螃蟹;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
(讲读“我”赶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我”的句子,接着理解描写伙伴的内容,最后小结时又根据作者思路进行叙述。这样的安排是好的。)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满载而归”。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你知道里面会有些什么吗?(自由发言)这可都是他们的“战利品”啊!所以书上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满载而归”。(板书:满载而归)
(2)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这样的设计,能课堂教学达到一定的。)
三、讲读第1自然段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表情朗读,也可配上动作读,进行表演。
附板书:
25、赶海
赶到海边
趣
抓蟹捉虾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纵观高中现代文阅读题目,“重要”词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⑥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临时义”。其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在科技说明文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是在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理解这些重要词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联系具体语句,从句子结构判断。理解词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不离开那个包容这个词语的语境。比如,我们可以看这个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句,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从分析句子(或词语)着手,看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的搭配关系。简言之,词看句,关键看搭配。
2. 联系上下语段,从具体语境判断。有些词义,比如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其含义往往是多义的、隐含的,由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义。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含意义,进而深入体味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离不开整体语境进行判断,与词语的运用相比,因其意义隐含,不好理解,所以写作者往往会在相关的语境(一般在该词或段出现的后一句)中,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性的语句,是我们理解词语隐含义的钥匙。
3. 抓住指代词,从指代内容判断。指代词的用法及意义比较复杂,同样的指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可以指代不同的对象与内容。这时,对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的理解,就不能单从句子结构着手了。一般来说,指代词的出现位置往往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因此,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解题时,必须从上文找,而且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推法,由近及远地去找。
4. 根据已有经验,从相关知识推测。阅读语段字词的意义还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比如某些已为大家认同的自然科学中的相关论断、社会科学中的最基本的常识、古今中外典故的常用意及引申意等等,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推测,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侧重于体会语言的思想内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侧重于品味语言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刻画人物形象、描写典型环境、连缀故事情节和表现深刻主题等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在考查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词语、句子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但对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表现力也可以作单独的赏析。
认识这些重要语句的类型和表现特征之后,还需要结合文章来体会这些语句的丰富内涵:
1. 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是理解语句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简意丰,以情动人。文章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是那些蕴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句子。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这样,才能抓住句子的精神内核。比如2013年山东卷《活着》考查对“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这是细节描写,“脚上都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着身体”细腻传神地写出老人与牛的艰辛和衰弱。
2. 突破关键词语的含义是理解语句的关键。关键词自然是解读句子含意的关键之处,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所以一定要仔细阅读所给句子,准确捕捉关键词,从而化繁为简,结合上下文,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比如2013年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考查对“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的理解。上文说“老人家身心凄苦可想而知”,而沈从文在这种情况下来信,谈到荷花,却用了“灿烂极了”来评价。由此不难看出这是沈从文鼓励作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境,同时体现出沈从文的乐观豁达,也反映了二人深厚的叔侄情谊。
3.透过表层意义的深挖是理解语句的重点。有些句子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阅读文章时依据题意,通过转化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的表层含义(实)和深层含义(虚)达到解读全句含义的目的。比如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处一句话的含意和作用。要解答此题,就要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邮差先生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从表层上看是小城天气给主人公的感受;从深层看,是主人公对小城生活的感受,表现的是邮差对小城生活状态的满意心情,点明了文章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三、鉴赏表达技巧与作者的思想情感
对语言和结构技巧的赏析是考查的一个重点,我们需要了解现代文阅读表现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些相关的术语,储备相关的知识。
(一)叙述人称和方式
散文和小说阅读中,涉及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的相关知识,我们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叙述人称分为三类,即第一人称,以“我”为叙述主体展开,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以“你”为叙述主体展开,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以“他”“他们”为叙述主体展开,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主要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又可分为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等。
(二)修辞手法
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高中阶段考查到的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这里,我们主要区分几组手法相近的修辞手法,
1. 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①㈠①①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②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两次以上。再次,排比中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3.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明确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4. 比喻与比拟的区分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5.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如:老师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句中用“祖国的花朵”借喻“少年儿童”,换成明喻就是“少年儿童像祖国的花朵”。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相关。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如:那边跑来几个红领巾。句中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就不能说成“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三)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高中现代文阅读学习中见到的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如果我们从结构上再细化,还包括线索设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等。
1. 线索设置
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线索,就是把文章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线。好的线索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相反,线索不清就会使文章结构松散,主题不明确。线索包括实物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等等。所谓的记事线索,是指贯穿于记叙文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一根彩线,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可以是一个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时间、地点等等,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
2. 对比论证
针对一个事件探讨虽然能让论证走向深入,但是材料单薄缺乏说服力,如果我们再运用正反对比分析法,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例,通过比较来辨析事物的差异,从而提升文章的深度。对比分析法,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梅兰芳先生就曾说:“好和坏是比出来的,眼界狭窄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上面还有好的,不看坏的也感觉不出好的可贵。”我们只有丰富生活积累,开阔文化视野,才能得心应手而又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艺术。
3. 铺垫悬念
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矛盾,或设置疑团,引起读者的关注。悬念的特点是,先将疑问悬在那里,然后,或者故意不予理会;或者作出种种猜想,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解决矛盾,而是蕴蓄比较长的时间后,再解开“悬念”,写出结局,回答先前摆出的问题。
4.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叙事类文章中常用的一种笔法。所谓联想,就是指由某个载体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比如外国小说名篇《半张纸》就是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线索,连缀起回忆联想中的一个个生活场景,牵引出主人公两年间的悲欢离合的回忆,深刻了再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还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作者通过快镜头的方式,对母亲几十年的生活进行了回放,表现了作者母亲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5. 抑扬结合
抑扬法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中一种常见方法,所谓的“扬”就是褒扬、抬高;所谓“抑”就是指按下、贬低。具体来说,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首先把其贬低,从反面落笔,或者说,作者想贬低某人,先从正面写起,这就是所谓的先抑后扬,先扬后抑。通过抑扬,形成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给读者鲜明印象的目的,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四、明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内容要点”是要对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或者相关内容的概括,“中心思想”是对作者主旨情感的把握。“文章把握、要点概括”是高中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之一。
仁寿县禄加镇中心小学李志明
所谓“唱读”,就是在朗读时不分句逗,把每个字音都平均拉长,拖声拉气,还带着长长的尾音,所有的课文都是一个腔调,都用一种语气读完,犹如在唱歌似的。唱读就像幼儿园小朋友齐喊“老—师—好—”一样,也像古人在摇头晃脑吟诗那样“床—前—明—月—光—”字字都要拖长尾音。特别是全班齐读时,虽然声音洪亮也很整齐,但语速上没有轻重缓急,语调上没有抑扬顿挫,枯燥呆板,令人乏味。
唱读的危害不可小视:一是不能正确表达感情。朗读时只注意字的读音,不注意语气和停顿,语调平平,读不出文本应有的感情来。二是不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学生是一字一字地在念,把词语、句子和课文都是用念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当然就很难准确理解词义和句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就更难办到了。三是唱读耽误课堂时间。由于唱读的语速缓慢,尾音拖得老长,造成花费在朗读上面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多,其余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就相对被削弱了,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唱读现象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中尤为严重,农村学校更为突出。新《课标》中要求朗读必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为了纠正学生唱读的坏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从拼读入手,循序渐进
在拼音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拼读时,声母、韵母和介母的发音要正确,长短要适度,切忌“喊读”。把两拼或三拼都改为直呼。如改“b—ao—bao—”为“bao”,改“g—u—a—gua—”为“gua”。这样的拼读方法,缩短了字母间的拖音,直呼出读音,从而避除了发音中的唱读现象。
学生把拼音读好了,生字教学时,就要求学生读单个的字要迅速收音。如把“好——”要读成“好”,把“明——”要读成“明”。字音读完后,收音要快,不能有拖音。
读词语时,要一气呵成,斩断尾音。改一字一念为一词一读。如把“我—们—”要读成“我们”,把“排—山—倒—海—”要读成“排山—倒海”或“排山倒海”。
二、改变教读方式,搞好领读
学生唱读习惯的养成,跟教师的领读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领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读的习惯。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是这样领读的“京—北京的—京——”“泉—泉水的—泉——”,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养成了拖声拉气读的习惯。要让学生改掉唱读的习惯,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改变教读的方式。我们可以把“京—北京的—京——”“泉—泉水的—泉——”这种教读方式,改为“京,北京的京”“ 泉,泉水的泉”。通过这样一改,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自然也就不会唱读了。
教师要特别注意句子的教读。要先引导学生理解句义,再按句义划出节奏,然后再按照所划节奏来读句子。如“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在教读这句话时,教师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一幅小鸟欢唱、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可以把朗读节奏划成“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朗读就按这个节奏,并且要把“叽叽喳喳”读得重一点,表现出小鸟的那种欢快的心情和热闹场面。教师多教读几遍,学生也就能够读得好了。
三、加强指导,读出感情
唱读的学生没有句逗的概念,没有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和停顿以及朗读语气,才使得他们把不论什么句子都读成了一样的语气。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生的:逗号顿号和冒号停一拍,句号问号叹号分号都停两拍,问号要读出问的语气,叹号要读出肯定和感叹的语气。例如我教孩子们这段话“这时,雪越下越大,我感觉身上更冷了。妈妈脱下她身上的棉衣,给我披上。我不解地问:‘妈妈,你不冷吗?’妈妈笑着说:‘你穿吧,我不冷﹗’”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后,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停顿的方法和朗读的语气的“这时,/雪/越下越大,/我感觉/身上/更/冷了。∥妈妈/脱下/她身上的/棉衣,/给我披上。∥我/不解地问:/‘妈妈,/你不冷吗?’(疑问的语气)∥妈妈/笑着说:/‘你穿吧,/我不冷﹗’(肯定的语气)”我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停顿和语气反复读,对读得不好的地方,我又再作指导,再让学生读。通过“指导——读——再指导——再读”这样反复的训练和指导,学生们的朗读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唱读的毛病得到了纠正,感情也就能够读出来了。
四、做好示范,强化训练
教师的范读是关键。要纠正学生唱读的习惯,语文教师的朗读基本功就首先要扎实。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上多下功夫。只有教师对课文范读得好,学生才能模仿得像。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没有;语义
一、“不”和“没有”对比研究成果
“不”和“没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两者的差异是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即受时体约束。“不”否定的是现在和将来,而“没有”是对过去的否定,有时也可用于对现在的否定。李铁根(2003)从时间因素上论述了两者的差异。
(2)对主观客观意愿表达的不同否定:“不”主要用于主观上不想做某件事,是主观上的否定,而“没有”只是对客观叙述的否定,属于对客观的否定;
(3)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即“不”否定的是现在和将来,其否定是主观上的;“没有”是对过去以往的否定,是在客观上进行否定。持此观点的有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谈到“不”除了对意愿的否定外,还可以对表示假设和习惯进行否定。而“没有”是对发生或变化的否定。学者大多认为“不”和“没有”的差别是由1和2共同造成的。
从以上概述中可以看到,有关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研究已经较为详尽而深入,二者都可以表示对客观事实事件的一种陈述,但有关“不”和“没有”的区别研究中还存在着大量有争议的地方。这三点区分标准都不够完善,研究者们大多各执一词,无法形成一个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体系,这给对外汉语教学造成了困难,也使这成为了语法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察“不、没有”的部分区别性语义特征,涉及“不”和“没”区别的理论基础部分,力图取得更高的概括性和更好的解释力,让“不”和“没”的区别更为完善。
二、时体约束方面
“不”一般不能否定已然的、实现了的事件。带有动态助词“了”的动词词组一般不能接受“不”的修饰。而带动态助词“过”的动词词组不能接受“不”的修饰,带动态助词“着”的动词词组则相对比较自由。如:
(1)我不听着英语睡不着觉。但是根据我们的语料分析结果,“不”可以用于过去时,并且在表惯常性的句子也发现了不少的实例。譬如:
(2)当初退役时,他不要政府安排工作,说是要自己闯世界去。
(3)当时大家的心情都不好,乱糟糟的一团。
例(2)和例(3)中有“当时、当……时”等表事件发生在过去的时间名词和介词短语,“他要政府安排工作”的事件发生在过去,“好”的情况发生在过去。这就表示“不”的使用不只限于现在和将来的时间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不”的使用范围并不受时间的制约。
关于“没”的用法,普遍认为“没”严格受时间的制约,即“没”只用于过去时,不用于现在时和将来时。但在实际情况中有这样的句子,如:
(4)明天八点我还没起来呢.(李铁根,2003)
(5)明年这个时候我还没毕业呢.(同上)
例(4)和例(5)的参照时间都是将来的某一时间,而且例(4)表示以参照时间“明天八点”为准“起来”这个动作还不发生或还不存在的意思。例(5)也同样,表示以“明年这个时候”为准“毕业”的事件还不发生或者还不存在的意思。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得出了一些和前人有所不同的观点,比如“不”的使用不只限于现在和将来的时间里,它的使用范围并不受时间的限制;“没有“也可用于现在时和将来时。因此我们认为“不”和“没有”在时制表达上有相同之处,即都可用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句中,只是两者否定的对象和属性有所不同而已。
三、意愿表达方面
“不”和“没有''否定时具有表示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别。赵元任(1979)曾经发现它们这方面的区别,并在他的论著里作了说明,用于表示能由本人作主的行为的动词,“没有”表示简单否定,“不”一般有不肯、不愿意的意思。后来在一些汉语工具书和语法论文中,吕叔湘(1980)、熙(1982)等几位学者也关注到了这种表达意义上的特征。如上所述,“不”和“没有”在表达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差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6)我今天不去上学。
(7)我今天没去上学。
例(6)表示说话人今天不要或者不会去上课的主观意愿和主观意志的意思。而例(7)表示事实,即指说话人今天去上课的这个事实没有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在如上的句子中“不”表示主观,“没(有)”表示客观。
但是以往所认为的这种“不”用于主观意愿,“没有”用于客观叙述是很不全面的,从句子中说话者的意愿表达角度来分析,“不”既可以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意愿,也可以表示对实际情况的陈述和叙述。“没有”则可表示对完成体或者持续体范畴中的实际情况的客观叙述,也可以表示假设的语义。它们二者在表达意愿方面并不是绝对的,其实“不”也可以表达对客观事实的一种陈述,“没有”也可以表达主观上的一种看法。“不”表达对客观事实陈述时,大多出现在自然现象或者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描述上。“没有”表达主观的一种看法大都出现在“没有”无“比”标记表比较意味的句子里面。例如:
(8)我才没有那么霸道呢!
(9)海南最好的是冬天不冷。
例(8)表达的是说话人自己的一种主观看法,并不一定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没有那么霸道”是说话人的主观看法,例(9)中“冬天不冷”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所以表达的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陈述。
参考文献
[1]史锡尧[著].语法・语义・语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熙[著].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