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券是今年武汉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新举措。政府面向企业免费发券,企业可在全市35家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使用该券,最多可用券支付专利购买、技术检测和委托研发三类服务50%的费用,接券机构再到政府兑取110%的券面金额。
全市700余家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下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和规模以下技术先进企业具有申领创新券的资格。这次,有202家企业成功申领了首批创新券。
武汉丰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已使用了1.5万元创新券进行设备检测,还有13.5万元没有使用。“设备检测属于企业刚需,用创新券相当于打了5折,挺划算的,但还没有找到其他合适的研发服务用处。”该企业相关负责人随静说。
在不少中小科技型企业看来,创新券所规定的使用范围没有切中企业的“痛点”。
“大多数中小科技型企业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某个细分领域做研发,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去买已有的专利或委托研发,尽管创新券补贴了50%,但企业还要出50%的钱,这相当于给企业增加了额外的开销。”张东皓建议,政府直接补贴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可能更有效。
许多企业负责人建议,应更加突出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狭义地把“创新”局限于科研院所。
“在现实业务中,我们与横向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委托研发活动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市场需求还是有较大距离。”武汉泰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管保安领取的15万元创新券也还未使用。他希望,创新券不限制使用受理单位。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武汉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正在研究修订中,有望在下一批创新券发放之前,进一步扩大受理单位范围及服务范围,明年发放的创新券以及今年企业己申领而还未使用的创新券,都将参照新办法使用。企业未使用的创新券,在明年12月31日之前仍可使用。
各方声音
市科技局:正着手修订创新券使用办法
“作为刚刚开始试点创新券的城市之一,武汉也在不断修正政策,创新券本身也是对政府科研支持经费分配的一次创新改革实验,因此创新券本身也还需要不断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创新。”市科技局计划处负责人说。
他介绍,武汉创新券制度设计的初衷,首先是激励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中小企业创新往往是最难的。10万、20万对于大企业可能是‘针刺大象’,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还是很管用的,所以我们把创新券的申领对象范围限制在三类中小企业。”该负责人介绍,最终,超过三分之一有资格申领的企业拿到创新券,“企业积极性还是挺高的,这至少打消了我们最大的顾虑,就是中小企业到底需不需要创新。明年,我们还将发放第二批创新券,真正使这项制度成为普惠式政策”。
其次,武汉创新券也是顺应国家科技扶持资金改革的趋势,从点对点的“先补”式向“后补”式、间接投入式转型,一个核心是让企业自主决策如何使用资金。“但一般的‘后补’式也有缺陷,就是企业得先垫付资金,不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他说,这时,创新券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其既可以当现金用,又保持了企业使用的灵活性。
据悉,首次创新券集中兑付工作结束后,市科技局已经着手研究如何修订《武汉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并将尽快出台新办法。
“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步,创新券将大幅度扩大给企业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局限于专利购买、技术检测和委托研发三类服务。”他透露,如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等中介服务,都有望用创新券购买。
企业感受:使用范围不能局限科研院所
“创新券的政策初衷挺好的,但实际用起来,让企业感觉有点儿不接地气。”光谷西铂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东皓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券现在能提供的服务多少显得有点儿像“鸡肋”。
张东皓介绍,中小科技企业大多是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人员自主研发。“一般只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企业才有财力去高校院所购买专利或委托研发,中小科技企业恰恰依靠的是自己较低的开发成本。创新券没有补到点子上,还需要企业额外支出成本,企业当然积极性不高”。
武汉市幸运坐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戎认为,创新券虽然是补贴“创新”,但不能狭义地把“创新”局限于科研院所。“实际上,研发环节只是创新的一部分,围绕创新所需要的财务、管理、法律、宣传、互联网开发等服务都是实现创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每个企业的普遍性需求,希望创新券能够向这些方面扩大使用范围”。
科研院所:老师接中小企业项目缺少积极性
在此次创新券集中兑付中,35家有接券资格的机构中,仅有9家实际接受了企业的创新券。其中5家属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仅有4家是高校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券18万元,是此次接券金额最多的机构。
“大约有十几家持有创新券的企业联系实验室,但大多是协助开发手机APP等比较简单的应用,研发需求比较少。”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夏启明说。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杨芳直言,目前高校的考评体系也不利于老师们去做中小企业的项目。
“像这次帮助中小企业做委托研发,都不计算老师的工作量,所支付的委托研发费用,也都是作为项目成本支出了。通俗点说,老师得不到好处或者得到好处很少。毕竟高校首要考评体系不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杨芳介绍,平常来找实验室委托研发或合作的武汉中小企业很少,多是省内种子站、农业局、大农业公司找实验室合作。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46-01
近期煤炭市场受宏观经济影响需求疲软,建筑、钢铁、电力等下游行业对煤炭需求量持续减少,导致煤炭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还包括,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高库存、高产量造成供求失衡的格局;进口煤炭量高速增长,且价格具有优势,对国内煤炭市场冲击明显。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煤炭企业怎样创新发展、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效益,实现稳步发展。
1.创新--企业不断创新增效,才能增强企业活力
1.1 增强企业职工及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意识
一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创新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内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宣传力度,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工程技术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让科技创新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岗位。
1.2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网络“平台”。制订了一系列专门的奖励措施和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及广大职工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进行创新,面向基层抓创新,建立起全员创新的活动网络,各基层单位建立了“三结合”创新小组,结合实际确立研究攻坚课题。矿对每个创新项目从立项、实施、验收、考核、评议、奖励等实行全过程跟踪指导。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全年设立了200万元的科技奖励基金,每半年奖励一次,把员工的创新能力与待遇挂钩,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在降本增效工作上,坚持技术、管理创新,引导职工度难关、降成本。首先创新技术,求实增效,促进节能降耗、提升经济效益。注重把合理化建议、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降低无效消耗。其次创新管理,求细生金。从细处着手,形成事前预测、过程控制、事后总结交流的成本管理模式,挖掘深层次效益。实现了日清日结一整套的经营创新管理体系。每年解决生产、经营管理过程难题100多项,确保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1.3 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选好用好人才是企业发展中非常必要的。创新靠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机制,开辟人才竞聘“绿色通道”,吸引、凝聚和造就大批优秀各类大学华业生加入煤炭行业,为煤炭企业自主创新增添后劲。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做到用感情爱才、用事业育才、用待遇聚才、用机制引才。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机制,善于引进、培养和挖掘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工作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横向联合,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2.降本--企业开源节流、深挖内潜、减少支出
2.1 要从当前形势任务教育入手
开展“度难关、求发展”形势任务教育。紧扣形势发展,利用宣讲材料、大讨论、演讲等载体向职工讲形势、讲任务、讲困难、讲希望,让每一名职工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讲明企业在销售上、资金上面临的困难,在统一思想上下功夫。当前,市场“严冬”等因素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成本压力。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做好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同时明晰了今后的工作重点与任务,鼓励员工勤俭节约,与企业共渡难关。适时开展降本增效“金点子”征集、“我为企业献一计”等活动,坚定职工信心,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时,采取评先树优等形式,积极营造比贡献、讲业绩的氛围,坚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制定节电、节水、节材措施。改正工作中不节检的问题如身边的一些小事,随手关闭电脑打印机等一切电器设备,尽量晚开灯,白天利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白昼灯,办公设备设置省电模式。生活用水严格节水制度,杜绝跑、冒、滴、漏。做到节省每一分,积少成多。
2.2 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按国家方针政策制定企业一系列的降本增效方案,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对物资计划、采购、供应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物资管理体系,合理把握物资材料的实际需要量。进一步规范材料管理,严把领用审批关,详细记录每种(项)材料、设备配件名称、数量、单价、金额、使用地点、用途、投入依据、投用日期、使用周期、控制目标、控制措施。
2.3 推广应用四新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围绕矿井灾害治理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广应用技术已成熟的成果项目,使之较快形成生产力,促进矿井成果转化,从应用技术上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3.增效--发挥大企业的优势,提高效益
3.1 科学合理组织生产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寻求新办法,抓住影响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制约生产的重点问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针对目前煤炭产销形势和实际库存,制定科学合理生产计划任务方案,加大生产布局调整,动态跟踪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严格“三量”考核。企业每月要对进尺进行全面梳理,确保采面正常接续,增强生产后劲。
3.2 严把煤炭质量关
加强市场分析与运作,认真收集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变化,拓展市场,努力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同时,加强煤质管理,优化产量比例构成,适当增加优质煤量,并开展源头煤质控制活动,下达责任指标和考核办法,严把煤质源头关,保证煤质均衡稳定。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创新工作全局。统筹处理好影响我国科技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统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统筹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高技术创新、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统筹队伍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建设创新,统筹科技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幸福服务的功能,统筹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保证我国科技工作整体协调、持续发展。
深刻认识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宏大创新队伍。人才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宝贵的资源。科技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从创新能力看,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人才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从成长道路看,必须通过艰辛而充满风险的科技创新实践的磨练,在竞争合作中成长;从成才条件看,必须有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有强烈的创新自信心、动力和潜力;从成长环境看,需要一个有利于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坚持当代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价值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不任人唯亲,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要从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段的科技人才做出不同的管理与政策安排,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尤其要重视为青年人才创造成才机会、拓宽发展空间,构建竞争择优、绩效优先、公平公正而又有利于科技人才学有所用、合理流动的制度体系,建立体现科技人才创新价值和兼顾公平的薪酬体系,探索建立人员角色转换、有序流动、动态更新与优化的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宏观结构。要用创新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造就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要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鼓励理性质疑,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排除地位影响,排除利益干扰,排除行政干预,使科学家的首创精神受到鼓励、创新思想受到尊重、创新活动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和应用。
立足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把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作为创新跨越的起点,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切实防止把自主创新异化为自我封闭,搞大而全、小而全。必须不断前瞻,提升我国科技的世界眼光和战略视野,不断明晰重大科技领域的战略和发展路线图,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存在的模仿跟踪的发展模式。必须清醒认识重大战略高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切实做到以我为主,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高技术做出国家层面的战略安排,掌握核心关键技术,部署前瞻先导技术,大幅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必须充分预见到,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外贸规模的提升,我国必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对待。我们要有所安排,制定适应我国应对这一必然态势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必须集中力量支持我国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资为主的跨国公司,而不是过多地对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进行“撒芝麻”式的支持。
探索有效发挥国家科技规划宏观指导功能的新思路新办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重点,面向未来,使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有机结合。关系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和重大专项,应由国家统一规划组织实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水平,应主要发挥市场作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应立足营造宏观战略引导与尊重科学家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良好创新环境。落实科技规划涉及战略谋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资源配置、监督审计、咨询评估等重要环节,这些环节之间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重点制定战略规划、优化政策供给、建设制度环境、加强科技投入,成为战略谋划和政策制定两个环节的执行主体。国家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和部门与行业研究机构,应成为组织实施环节的执行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调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加强科技投入的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宏观决策咨询,发挥好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技咨询作用,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评估制度、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度。加快建设定位准确、分工明晰、竞争合作、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建议
1.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全新定义, 即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本文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依据上述条件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筛选,最终确定61家样本企业。
2.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2.1人力资源投入分析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在样本企业中,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大专以上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340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6.34%;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以上数据说明,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两方面人才的投入情况相对较好,这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2.2 财力资源投入分析
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费用投入的重要指标。2009年东丽区研发总投入达到4.13亿元,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远高于天津市企业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费用投入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好。同时,外资、合资企业在研发投入规模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研发经费的来源绝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自筹方式筹集,企业几乎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为研发活动筹集资金。
2.3 科技活动开展情况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较之以前均有增长。科研人员的平均比例达到了32.9%。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2.4 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出情况
科技成果一般来讲包括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在样本企业中,截止到2009年末累计获得科技成果421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剩余为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依靠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都有大幅增长,2009年分别达到了5.54亿和57.85亿元,实现总收入67.8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5.3%。这说明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状况良好。
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有有限责任公司,外资、合资、国有和个人形式的企业相对比较少。这说明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东丽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天津市的快速发展,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相对与其他区县、其他发达省市地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区内企业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
3.1不同行业、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
从不同行业来看,受政策倾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则相对较弱。
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毋庸置疑,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于内资企业。但是东丽区的现状是除去内资,只有很少的几家外资、合资企业。内资企业科技成果拥有量与其他区县相比只是居于中游水平。
上面两个问题在整个天津市所有区县中都是相对普遍的,如何解决业已成为限制天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对待外资、合资企业的问题,虽然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但是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是否有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一个未知数,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3.2 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1]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来看,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科技资源的配置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还存在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这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距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有很大差距。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意识来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乏利益驱动力, 技术创新缺乏内动力,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第一,受整个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在投资战略上往往只重视短期见效的新项目,不愿对长期见效并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而政府的支持也往往倾向于短期见效的新项目;第二,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只重视规模和产量,而轻视创新能力建设;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抑制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2]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来看,在东丽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信贷政策、风险投资政策等创新机制还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研发模式、产学研合作方式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制约。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已严重影响到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技术创新研发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东丽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已达到4%以上,符合国际标准3%以上的要求,但是与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直接抑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的应用,导致了高层次人才缺乏,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另外,政府研发资金总体投入不足也不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具有风险高、见效周期长等特点,需要大规模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如果仅仅由企业来承担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 势必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资金不足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员的投入严重不足。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但是东丽区在高层次人才总量上与滨海新区等区县还有很大差距,高层次人才不但匮乏,而且还存在流失现象,这些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4 推进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帮助作用,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倾斜性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作为政策优惠的重点,提高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落实,继续开展按照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并及时兑现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3];进一步做好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利用政府公信力积极引导社会购买和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培育并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4.2 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推进融资体系建设
国际上普遍认为, R&D投入强度达到2% , 企业可勉强维持, 达到5% 以上才具有市场竞争力。虽然东丽区现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以往已经加强研发经费的投入, 但投入强度仍没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因此企业要有机会、有步骤、有目标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自身科研条件,增加对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例如滨海产业基金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建立非盈利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共担,以此降低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融资的门槛,促进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上述步骤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题、银行信贷为支持的多元化高新技术投入体系。
4.3 合理引进技术,培养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东丽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够,首先是技术引进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少从侧面反应了这一情况;其次是重引进轻创新,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引进技术之后不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此,在以后的技术引进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的良性发展。
4.4企业自身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间合作,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要构建自身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为以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以现有能力为基础,发展战略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企业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创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组机构织,提升整个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第二,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天津市共有科研机构534家,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积极组建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技术中心,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互建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共同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
第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政府也要提供规范的市场竞争约束,提供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协调企业之间关系,使企业间能够充分利用合作各方在技术、人才、设备、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各展所长,争取建立产业联盟、利益联盟。
4.5 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高层次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人员的频繁流动给企业带来的危害,需要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用人、留人制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完善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约束机制,强化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的预警机制,提高企业人才预警能力。
注释:
[1]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夏来保, 孟祥芳, 郑卫华, 田东奎,科技与经济 2009,8第四期,20
[2]同上
一、弘扬创新精神,熔铸企业发展之魂
创新精神是供电企业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灵魂。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秉承“四个服务”宗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持续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管理,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供电企业创新发展道路。而在这一进程中,县级供电企业必须站在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秉承“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精神,是指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新思想研究新问题,用新办法解决新矛盾。
二、构建创新体制,形成创新驱动合力
体制机制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所在,是推动创新驱动的“龙头”。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和制约供电企业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制度、靠体制机制创新。因此,供电企业要构建创新体制机制,将创新活动纳入公司管理的轨道。
创新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和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供电企业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各项工作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立健全畅通高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做到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确保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使员工自主创新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三、培育创新队伍,打造企业创新品牌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供电企业发展变革和创新提升步伐日益加快,对供电企业员工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要把加强员工创新队伍建设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水平高、服务好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培训,是提高员工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供电企业应坚持开展全员培训,做好新进员工和转岗人员岗前集中培训,并通过岗位培养、挂职锻炼、学历教育、培训比武、实施“师带徒”制度等多种途径培养锻炼人才,形成一种学、练、做、考、赛的浓厚氛围。同时,企业应对生产、基建、经营等领域内的技术、技能优秀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复合型人才等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并将其作为重点“核心人才”优先选拔任用,坚持创造出一种“给想做事者一个机会,给能做事者一个舞台,给做成事者一副担子”的良好环境,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转化创新成果,助推企业持续发展
创新的本质,是将创造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转化创新成果,是供电企业创新驱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抓牢抓实抓出硕果来。
关键词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村内水库灌区;福建安溪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211-01
安溪县村内水库于1973年6月动工兴建,1981年8月竣工验收发挥效益,是一座兼有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年调节中型水库,位于安溪县龙门镇桂瑶村,地处东经118°10′~118°11′,北纬24°56′00″~24°57′20″,距安溪县城30 km,属晋江西溪兰溪支流龙门溪上游,其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8.4 km2,主河道长7.15 km,河道比降为13.08‰,总库容1 117万m3,兴利库容992.4万m3,死库容52.6万m3。灌溉耕地1 586.67 hm2,灌区主干渠道24.6 km。
大坝基础为晶屑流文质凝熔岩,坝型为黏土心墙堆石坝,在2009―2010年除险加工中坝体增建了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大坝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为337 m3/s,按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760 m3/s,坝顶高程530.02 m,坝高42.50 m,坝长140.00 m,坝顶宽6.0 m,底宽167.5 m,设计洪水位528.56 m,校核洪水位529.55 m,正常蓄水位528.56 m。
1 灌区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内水库灌区属资源性缺水灌区,由于供水不足、工程老化失修及管理落后等原因,渠道和建筑物毁坏严重,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等现象,灌溉水浪费严重。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工程实施后,虽然解决了部分骨干渠道“卡脖子”及险工段工程等问题,但剩余量较大,灌区田间工程配套不全[1-3],灌水不均匀,直接制约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必要性
实施节水灌溉,配套干支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改造,可以减少灌溉水损失,提高水利用效率,降低水费,为群众减负,有利于灌区管理步入良性循环[1-4]。
2.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行性
安溪村内水库灌区在原有工程基础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占用耕地;灌区更新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培养了一批从事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的专业人员[1];灌区经过30多年的运用,灌溉管理人才济济;节水技术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及灌区群众的大力支持;灌区内交通、通讯、水、电、路设施齐全,具备工程建设条件。
3 节水灌溉技术在灌区的推广应用
3.1 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畦灌节水技术、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微灌和田间综合节水技术等。事实上,节水灌溉应涵盖整个灌溉过程(从引水到作物形成产量),任何措施、技术和方法只要能减少灌溉水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均属于节水灌溉。为了防止作物减产现象的出现,一般应尽量减少水的无益损耗,不减少作物的正常需水量;有时为了解决供需矛盾,供水量低于作物正常需水标准(即采用非充分灌溉、浇关键水等),不追求单产最高,而是以有限的水资源量,使整个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4]。
3.2 节水灌溉技术在灌区的推广应用
自1981年8月安溪村内水库灌区运行以来,就一直推行节水灌溉,灌区群众也具有较高的节水意识。近几年,将渠道防渗、喷灌等节水技术应用于更新改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办法的研发和应用,如:采用混凝土灌浆对渠道主干渠进行防渗改造,达到了高效、耐用的目的。灌区节水改造前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374、0.440,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463、0.545[1,5-8]。
实践表明:喷灌技术节水、节地、增产,但成本高,对水质要求高,大面积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日益成熟,有显著的节水效益,已经应用于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应通过水泥混凝土灌浆继续对灌区渠道进行改造。应加大对灌区工程的管理力度,首先应通过专题讲座、实际操作等形式加强科普宣传,对群众进行节水培训,并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区域节水灌溉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1-4]。
4 参考文献
[1] 尹洪波.浅谈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03.
[2] 褚丽丽,张晓静,侯学彬.浅谈农业节水灌溉及技术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29(2):11-12.
[3] 宋元红.对水库灌溉工程初步设计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60.
[4] 田守成,陈金君,于洪玉,等.谈节水灌溉的几个概念性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29(4):36-37.
[5] 樊湘琪.农民节水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模式选择标准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12(4):4-5.
[6] 王志真,任传栋.由灌溉水利用系数谈节水灌溉[J].水利天地,2012(11):39-41.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反复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方针。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沿着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方向升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要想飞速发展,必须要由资金和资源拉动型向创新、知识和技术拉动型转换,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生产率的提高是金融促进技术进步的直接反映。金融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速度,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国际间的传播。我国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还比较薄弱,因此客观分析现状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改变和优化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显得十分必要。
二、金融系统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分析
第一,技术创新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部门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金融中介提供的贷款和金融市场提供的募股筹资、发行债券筹资等服务都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可以满足技术创新对大量资金的要求。因此,利用金融安排可以有效地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融通外部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有利地促进技术创新。第二,金融中介能借助自己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优势,甄别选择有前景的高科技项目,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金融市场上,高科技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可以募集到大量资金用于创新项目,只有那些迅速得到市场承认的技术才能生存下来,这也是保证创新能够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机制。第三,金融具有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金融系统的存在,使许多潜在的投资者能更有效地对技术创新所有权或债权进行分析和竞争,促使技术创新寻找到那些能够使其产生最高价值或效益的买者,从而使技术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第四,评估高技术项目的发展前景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成本也较高。普通投资者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高信息成本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对创新项目望而却步。金融体系则通过集中处理信息,降低交易成本解决了这一问题。强有效的金融市场上,信息大量汇集,有助于信息的获取和扩散,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投向高技术、高回报的产业。第五,金融体系能够协助建立创新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通过引入银行中介、风险投资者等企业外部的金融投资者,引入派送股权、管理层期权激励等金融工具与手段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和个人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能监督约束企业和个人的盲目行为,尽可能减少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观因素。第六,金融体系还能够发挥控制和降低创新项目风险的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由于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本身难度大、复杂性强,创新者又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使得技术创新项目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风险。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投资者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这种风险,从而使他们能够选择更加专业化的技术项目进行投资。
三、完善金融系统对技术创新支持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方面政府及金融管理部门应制定切实有效的金融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技术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灵活有效的创业风险投资市场,推进高新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进程。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风险投资对推进技术创新的作用,加大政府提供启动资金和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力度,完善有关风险资本市场的具体政策和法规。其次,要致力于风险投资机制的研究和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并且要加强引导,为风险投资创业服务,有效地培养具有投资经验的风险投资业人才。
(三)拓宽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适应现实情况的创新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资本市场层次结构还比较单一,制度体系不够健全,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应努力构建全面服务于技术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融资需求。
(四)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技术创新贷款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贷款。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研究风险,跟踪科技新动向,多与科技人员进行交流,提高对科技项目的风险识别能力。这样,商业银行才能渗透到科技领域,找到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途径、新办法,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五)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将面临各种不同风险。基于此,作为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就应该针对技术创新的特点,进行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作者:黄灿彬 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工科院系“卓越工程师”培养分析
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成为一名工程界的未来领军人物,其必须掌握:①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②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③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当今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④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要在社会上赢得自身发展的一席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众多优秀者中脱颖而出。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②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持续感应能力;③广博的知识面;④健康的体魄;⑤良好的心理素质;⑥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⑦高效的学习能力;⑧必要的职业技能与素养;⑨团队合作意识与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2.创新与道德相交融的文化平台建设分析。面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工科院系可以尝试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将道德教育融入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创新文化与道德文化相交融的一体化培养平台,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院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一大批“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优秀工程人才。①大学生创新文化培育分析。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充分掌握专业技能、拥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立足、发展,为社会建设做贡献。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摇篮”—工科院系应提倡追求真知、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着眼于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同学形成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之能创造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育创新文化的发展,从而科学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②大学生道德文化培育分析。面对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经济效率被认为是第一要素,很容易在大学生思想中滋生功利意识,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工科院系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是更多的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让大学生形成远大的抱负和人生奋斗目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奉献精神的传播,工科院校不能只停留在书面、口号上,而要让大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亲身感受。因此,工科院系可以改革和创新社会实践的模式,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工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从而提升工科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路人”文化培育分析
1.交通学院“同路人”文化内涵。同济大学是一所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特别是在工科教育领域内,被列为国家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10所试点学校之一。交通学院在同济大学“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精神文化的继承中,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逐步建设集创新文化与道德文化为一体的“同路人”文化———同路、同心、同德,实现成长、成人、成才。“同路人”文化精髓在于“同路”,“同路”指所有交通学院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凝聚成一个整体,在人生成长发展中一路同行,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同路也是交通学院的专业特色,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很好的参与社会建设,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发展。“同路人”文化贯穿于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活中,努力营造“同路同心”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大力提倡同学们为集体、人民、社会的奉献精神,实现“同路人”文化的提升和发展。积极创造“同路同德”的“同路人”文化精神,努力培养有思想、有信念、有技能、有追求的“卓越工程师”。2.搭建科技创新工程,营造“同路人”创新文化。交通学院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成才需求,在第二课堂层面构筑了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科技创新工程———“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基础平台—交流平台—竞技平台,全面营造“同路”创新文化氛围。基础平台主要是包括交通学科的学术讲座和交通专业软件培训。学术讲座主要是邀请交通学科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大师,为大学生讲述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和工程案例,开拓大学生的学术思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专业软件培训主要指邀请交通领域内相关专家、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进行工程软件培训,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交流平台主要是指高低年级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与思想碰撞,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实践科研梯队建设。竞技平台主要指组织学院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同路人”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各级别的工程实施能力竞赛。通过竞赛,引导同学主动学习,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让同学自我设计、自我实践,充分展现自身的才华,使得同学从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同心”道德文化。“同心”的精髓在于讲奉献,引导个体积极向社会做贡献。交通学院根据时代特点和学院特色,改革和创新社会实践的模式,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访谈”、“社会调研”、“革命老区考察”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交通学院于2005年在贵州省赤水市建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至今先后6次组织实践团队赴当地进行以爱心支教及捐助、世博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红色教育、专业知识应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大力发展周末及小型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比例大幅度增加。积极组织学院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奉献意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院500余位同学积极报名参与世博志愿者,最终有200多位同学世博期间在园区内外服务游客,奉献世博;同济大学校园交通安全志愿者长期由我学院学生承担服务工作,为校园安全贡献力量;每年有一百多位同学自愿报名参加献血活动。4.成果。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交通学院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同路人”文化的内涵。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全院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2005年起每一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每年学院有2000多人次参加学院组织的文艺、体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学院呈现出充满着活力与激情的精神面貌。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院大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合作,懂得了谦让,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同路人”文化的建设,使得学院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院的学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量的学生在课后时间主动找老师咨询与交流。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育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成果如下:①2003年和2007年,学院团委被评为上海市红旗团组织和上海市团组织标兵;②2004~2011年,学院每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优秀考察项目;③2003年和2005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④2005年至今,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上海市“科创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上汽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第二届全国物流大赛二等奖1项;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运用大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⑤学院2007级本科生党支部被评为2010年度上海市科教党委先进基层党支部;2008级本科生党支部被评为2011年度上海市科教党委先进基层党支部;⑥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两百多人,在大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4个人次,EI检索三篇,在省部级竞赛中获奖10多项。
一、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科研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大型国有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让企业获得最终的成功。因此只有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科研工作的效率得以提升,但在目前实施科研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方面问题
大型国有企业科研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充分发挥出层次管理的真正作用。第二,没有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科研目标管理机制。第三,对科研项目没有下拨足够的款项资金,其不能充分满足科研项目的资金需求。第四,在科研项目责任制中,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协调。第五,没有构建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
(二)科研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人员问题
在构建科研管理体系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1]:第一,大部分项目管理人员满足于现状,没有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造成无法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第二,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领导等层级之间没有将关系进行良好协调,且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第三,个别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科研技术相关知识掌握甚微,这也是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 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设计方案
在构建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体系过程中,其中应包括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并应建立有效的行政政策,才能在企业内部顺利执行,并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与局限,构建出新型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一)实施科研项目闭环式管理机制
实施科研项目全过程闭环式管理机制可以提升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水平,并将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进行提升,并帮助企业实现最终发展目标。在实施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时,应包括战略分析[2]、综合讨论、立项申请、专家讨论、阶段评价等方面,才能从全方位对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
(二)考评机制
为了提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便需要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应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保证公正、公平、公开,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与工作积极性。在构建考评机制过程中,应构建规范的考评标准,才能使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提升工作效率。
(三)激励机制
应构建激励机制确保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工作热情。
三、 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实践策略
为了更好地分析国有大型科研管理体系实践方法,本文结合了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说明。
(一)企?I详情简介
A水电光伏技术有限公司在2012年3月成立,其主要研究范围便是与科研院校、大专院校共同合作所进行的前瞻性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对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各项技术进行研究。近几年来,A公司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并对科研管理创新办法不断探索。将公司在发展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解决,并构建了新型的管理制度、管理原则。
(二)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实践策略分析
1. 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A公司在对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该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标准,代表如下:《科研项目责任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3]等。在A企业制定的考核指标中主要对日常的各项指标、科研进度、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管理,并构建了相应的配套制度。在进行实际考评过程中,科研项目完成占据60%权重,日常科研管理则占据40%权重。
2. 成立科研奖励基金
A企业在内部成立的科研奖励基金,并对科研工作一线优秀的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了高度激励,从根本上加强了企业创新、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A企业所建立基金的大部分来源为上级奖励与政府部门奖励,并将其中的80%用在了科研项目组的奖励基金中。
3. 构建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对科研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是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只有建设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并促使科研项目管理体系的完善。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人员定期培养制度。A企业通过对科研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其掌握最新的相关技术信息。第二,形成稳定的科研项目管理人才队伍。第三,A企业在不断给科研人员压力,让其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使得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且将科研工作不断创新。第四,将科研管理的效益与科研人员自身获得利益互相结合,促使其提升工作积极性。
今年,杨建伟种上了巴彦淖尔市农科院研制的新品种“农麦2号”小麦,较传统品种,“农麦2号”麦穗大、产量高,尤其是秸秆粗、抗倒伏。而在去年,气象部门还给他们村发放了气象预报预警机,每日预报头道桥镇的天气和预防情况。“头一天听预报说第二天有雨,我们就不浇地了,否则土松了,(麦苗)遇雨更容易倒。”杨建伟说。而除了品种更新换代、留意当地气象预报,他的手机里存了不少农技人员电话,家里多了农业科技的书籍,有了科技这个“秘方”,如今老杨种地胸有成竹。
科技对于这个普通庄户人老杨的影响,正是当下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真实写照。如今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研发应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法成了农牧民的种养殖法宝。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种植、冷配改良等技术的普遍推广,喷灌、滴灌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广泛引进,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引擎。到2014 年,内蒙古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要达到 93%,家畜良种改良率达到90%,综合机械水平达到 78%,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将达到51%。
新品种新技术,增产增收
换了新的品种、新的栽培技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新民乡林场村农民曹爽、魏久玲夫妇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个新的香瓜品种具有抗病、成熟早、口感好的特点,今年第一茬香瓜比往年早熟了半个月。我们还采取了立体式的栽培技术,可比往年落地式栽培效益提高2.5倍。2个棚1亩3分地的香瓜可收入3万元,1个棚1 年的收入相当于过去的40 亩水浇地。”曹爽笑呵呵地说。
去年,巴彦淖尔杭锦后旗挪二村的612亩小麦套晚播向日葵综合高产示范田,亩产值达到 2026元,总产值达到124万元。带动全旗杂交食葵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由原来常规品种亩产的15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250公斤左右,农民增收达2.4亿元。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内蒙古组织农牧业科研院所、涉农涉牧专业大中专院校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强烈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联合科研攻关,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动植物新品种。2014年1月,内蒙古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获国家201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内蒙古肉羊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支撑了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体系成为将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据统计,2013年集成推广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108.4万亩,较半膜覆盖亩增产124公斤,年均增产1.3亿公斤,增收2.6亿元;推广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673.6万亩,亩增产297公斤,年均增产20亿公斤,增收30亿元;推广设施蔬菜综合栽培技术,全区设施面积从102万亩增加到 180万亩;推广肉羊二、三元杂交改良及羔羊快速育肥技术60万只,个体酮体重增加约4.7公斤,年均增产282万公斤,增收1.9亿元……一项项技术创新与运用,助推内蒙古在2013年,实现粮食生产“十连丰”,总产达到554.6亿斤;畜牧业发展实现“九连稳”,牲畜存栏达1.18亿头只,肉类、牛奶、禽蛋、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选配,再到试验示范,得10年左右的时间。每年我们所玉米的试验地约有150亩,整地、耕种、田间管理、收获、测产,冬天再去海南种试验田,一年到头都忙碌在外。” 在自治区农科院玉米所工作的孙峰成研究员说。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背后,都凝结着内蒙古农科人员的坚持、辛劳和智慧。
经测算,科研成果的运用取得了提高降水利用率20%和肥料利用率5%至15%,并增产30%以上的实效,使30%的典型示范农户年人均收入稳定在万元以上,有效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解决了旱作农业存在的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作物品种退化、农田风蚀沙化及抗旱保苗、节水补灌技术不完善等生产和技术问题。
新农机新理念,破解难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因农牧业机械化的推广,发生了改变。
广袤的田野上,一台台农机往来穿梭,在达拉特旗白尼井镇侯家营子村,机械化给整个村庄带来了阵阵现代气息。
走进村民石根小家,他高兴地给记者介绍起了停在自家门前的“宝贝”:“你瞧,这是耕机,那台是施肥机,还有播种机、喷药机,边上那台是收割机,那边的是除草机……”而今年让他下“狠心”花这么多钱买这些设备的,是政府部门的补贴诱惑。“买这些设备,政府补贴30%,我花了200多万,政府补贴近80万。除此之外,今年机械化种植还给补贴,加上种薯、化肥、农药的补贴,一亩地补贴近400元。”
随着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企业和大户成为了新型“职业农牧民”。一批涉农企业相继走进农村牧区搞起了种养殖,像石根小这样的种植大户也积极牵头,承包整合散户土地,统一规划种植。与此同时,不少村民把地转租出去打工,由农民变成了工人。
去年石根小一个人种植了430 亩地,今年的数字再次刷新,他和4 户人家一起种植近2000 亩的玉米和马铃薯,全部都是机械化作业。“1000亩地有3个人就足够了,省力又省人工费。2012 年,我种了430亩豆角,全年雇人就花了30多万。”石根小说。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内蒙古第一批专项补贴资金7.2亿元,自治区财政安排补贴资金7480万元。今年3月份,为调动农牧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发展农牧业机械化,内蒙古下发了2014年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方案,补贴产品包括动力机械、耕整机械、收获机械等10大类、 33小类、80个品目。按照同类同档产品实施统一补贴标准的原则,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比例不超过自治区境内近三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30%。牧民购置畜牧业机械,在中央财政资金补贴不超过30%基础上,累加20%,总补贴比例不超过50%。而根据农机购置补贴统计平台获取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共补贴购置农机具44087台套。
在今年的春耕春播生产中,全区共投入农机具139.3万台。全区完成机械耕地8333.7万亩、机械播种9961.7万亩。农牧业机械化给种养殖带来了一场革命,破解了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较低的难题,实现了农牧业技术集成推广、土地规划化经营和农牧业集约化生产,节本增效。上半年,机械深松、精量播种、秸秆根茬返田、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不断普及,分别达到929.21万亩、5866.13万亩、521.21万亩和1507.55万亩。
今年以来,内蒙古还把畜牧业机械化作为发展重点,下达25 个试点示范任务。调整补贴政策,着重补贴购买储草设备、畜牧饲喂设备、风力提水设备,服务规模化养殖;大力发展剪羊毛、清理棚圈等生产领域的牧机社会化服务,全速推进畜牧业机械化。
新模式新办法,落地生“金”
“农业科技直通车又来了,太好了,这回又能好好咨询一下。”在兴安盟突泉县九龙乡设施农业园区内,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实地传授农民种养殖技术,乐坏了菜农们。
巴彦淖尔市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开通之后,打通了科技进村的“最后一公里”。农牧民终端用户可用手机拍照或视频拍摄田间农作物病株病叶等信息,上传给星火科技12396 指挥中心坐诊专家,专家诊断后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平台还不定时农情预警和气象信息。
“如何适应市场调整种养殖结构、科学管理、科学种植、产品销售、食品安全……”从2010 年以来,武川县可镇霍家沟村的张成忠接受了不少农牧业部门的科技培训。如今他与在村里100多户村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依靠科学的种植和管理,亩产(马铃薯)比以前传统种植增产一倍。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完善“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包社联户、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服务机制。同时,不断提升、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在坚持手把手、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书屋、多媒体、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农牧业科技下乡活动。
目前,内蒙古形成了三大科技服务主体模式:依托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示范推广团队、技术服务组和技术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到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示范户以及千家万户,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与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延伸到企业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基地,为企业及基地提供科技服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直接与盟市、旗县、国有农牧场等农牧业综合园区签约,进行点对点的综合科技服务,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内蒙古以服务主导产业为目标,加快形成“课题来自于生产、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落地效应”,全面推进农牧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到田到场,有效解决农牧业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使农牧民真正受益。
危中求进
1~4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4.8%。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16.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7亿元,分别增长11.4%、10.2%。工业生产逐月回升,完成工业产值1565.3亿元,增长8.7%,IT产业完成产值增长21.8%,仁宝、纬创两大集团产量分别增长30.3%和33.1%.出口额跃居全省企业前两位。投资消费增势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亿元,分别增长13.5%、17.5%。招商引资势头不减,新增注册外资1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9.5%;新增注册民资64.5亿元,增长19.1%。外贸出口降幅收窄,进出口总额156.6亿美元,其中出口106.7亿美元,同比下降8.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分别增长12.9%和14.5%。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昆山尽管经济外向度高、受到冲击大,但我们坚持转型升级早一步、应对措施快一拍,千方百计减小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低开高走。一是以更大的力度组织经济运行。突出抓开局争主动,目标任务早明确、政策措施快落实,并每月召开经济分析会,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整、产业和行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重点投资和重大项目、投资经营环境、社情舆情等六个方面的变化分析,对新建项目有多少投入、新增企业有多少产能、成长企业有多少扩能、成熟企业有多少潜能,算好细账、统筹调度,确保平稳增长。二是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区镇制度,问计于企.为企解难,并动员企业总部在本地多下订单、扩大投资和业务。完善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以及鼓励出口、引进人才等7项政策措施,年初安排财政专项资金9.4亿元,其中外贸扶持资金1.4亿元,支持企业多争订单、广拓市场。三是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实行重大项目领导领办制、建设协调制和“绿色通道”服务,以联合开工造氛围,以现场督查促进度,引进重大外资项目129个,在批12个重大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42亿美元,在建87个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414亿元。四是以更大的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围绕建设10个科技创新载体、10个服务业集聚区、10个特色产业基地以及打造10条主导产业链,先后组团赴日韩、美加等地,开展光电产业、新兴产业等专题招商.做到月月有重大招商活动、月月有项目联合开工。
难中攀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影响仍在持续.保增长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经济工作“双过半”,确保今年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工业产值6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6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进出口总额700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超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12亿美元,新增注册民资100亿元。
切实增强发展紧迫感责任感。围绕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昆山发展的新要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学习讨论、调研走访、分析检查,一方面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创新作为看干部”的鲜明导向.努力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另一方面,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发展形势,消除盲目乐观情绪。着力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保增长促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突出矛盾,危中求进、难中攀高,不断提高驾驭和引导经济发展能力。
全力以赴促进经济持续回升。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检验标准,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一是坚持年初确定的目标不变、任务不减、要求不降。细化关键举措,创新工作方式,狠抓重点、力克难点、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时序进度。二是坚持抓出口就是保增长、保就业。加大外贸工作的组织力度,市区镇党政领导联系骨干企业.做到目标责任到人、政策措施到位、考核奖惩挂钩,力争6月底实现出口正增长、下半年补回上半年的增长脱幅;将外贸完成情况列为区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显著提高出口的考核分值,年中进行一次考核,对为外贸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服务部门给予特殊贡献奖: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主动到企业总部送信息、送政策,甘于为企业当“公关”、拉订单,组织企业参加展会、开拓市场。三是坚持“投资是第一拉动力”、“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近期将再开工开业一批,力争6月底前所有重大项目全部开工,9月底前竣工投运一批。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倒逼机制,坚持抓增量把握质量、调存量把握节奏,巩固和发展利用外资的领先优势。一是以招商选资调优产业结构。以招商为根本、项目为生命线,围绕优化10条主导产业链、建设lO个特色产业基地,加强与相关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对接,并重点针对日德等国先进产业、央企裂变扩张资源、上市公司购并重组项目、成熟型民营科技企业,上半年以“走出去”为主,下半年以“请进来”为主,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实施项目跟踪制和责任制,扩大招商成果。二是以扶优扶强调优企业结构。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帮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三是以整合共享调优园区功能结构。昆山开发区全力争创国家级平面显示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积极推进区港联动,加快建成综合保税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和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建设:昆山高新区努力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冲刺,形成“一区多园”竞争优势。
持续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建设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构建10个科技创新载体,促进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投入10亿元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机器人、平面显示、小核酸三大研究所的作用,深化与清华、北大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确保新增产学研联合体、研发机构各30家。二是加快培育科技项目。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组织科技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外资研发机构跟进落户,确保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80个,培育2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三是加快引进科技人才。用好1亿元优秀人才专项资金,力争3年引进20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人才。
关键词:电气设备维修;设备保养;相关研究
无论是电气设备维修还是设备保养,其实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内容,因为面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电气设备和保养工作开展方式也是存在巨大差异的,相应的也对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尤其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的电气设备都开始更新换代,以致于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过程中都需要使用新的技术方式和手段。本文对电气设备维修和保养这两面内容进行研究,也是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1关于电气设备的维修工作
1.1电气设备维修的三大步骤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维修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对于存在有故障的电气设备,相关维修人员应该事先询问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和存在的故障现象。在确保维修安全的前提下,对于不熟悉的电气设备,还需要熟悉下电路原理和结构特点,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科学的维修操作,比如拆卸电气设备之前要充分熟悉每个电气部件的功能、位置、连接方式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的画好相应的草图,并记上标记。其次,就是检查设备有无明显裂痕或者缺损的情况,为了找到故障出现的根本原因,还可以对电气设备的维修史,使用年限等内容做大致的了解,从而确保接下来的维修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否则还可能导致设备越修越坏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即设备的零件没有故障,那么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进行电气方面的检查。最后一个维修步骤,往往也可以结合经验,因为从以往的电气设备维修过程中发现,装配配件质量或其他设备故障也常常会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且偶尔还会出现一些特殊性的故障,比如对于调试和故障并存的电气设备,这时候就极其需要先排除故障,然后再在电气线路速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调试。
1.2电气维修的基本内容
从内容上讲,电气维修其实就是电气状态的维修,即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对电气设备进行诊断和检测,从而判断电气设备是否存在缺陷,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从总体而言,电子设备状态维修可以分为预测性设备维修和可靠性设备维修,其中,预测性设备维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是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大要点。除此之外,在电气设备的维修过程中,还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比如先进的电气传感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电气设备的维修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检测方式。又比如干扰抑制技术,即能确保在进行电气维修的时候,有效排除周边各种信号的干扰。类似的技术还有电气设备模式识别技术,而它则是电气设备特征识别和特征提取的重要方法。
2关于电气设备的保养工作
2.1明确电气设备存在的故障
电气设备维修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相关负责人就一定要牢牢树立“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尤其是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做好电气设备的保养工作,通常采用的是“问、闻、看、听、摸”这几种方法。所谓问,即是在日常工作中多向相关人员询问电气设备日常的工作情况,以及是否在运行中出现过任何异常情况,一旦存在问题,则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养维护措施。而闻,即通过闻电气设备内的塑料、橡胶、绝缘漆等是否存在烧焦的气味,一旦存在要及时进行更换,以免出现更大的问题。至于看,即是通过观察电气设备的熔断器熔丝是否存在有断裂,触点是否有烧灼的现象;而听,则是通过听觉来判断变压器、继电器等设备的运转的声音是否存在异常。总之,只有清楚的指导电气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才可能促使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明确保养工作的重点。
2.2加强对人员技术工作的改造
21世纪是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保养的时候也更加注重科技的改造,即利用高端技术辅助技术人员开展相关的电气设备保养工作,而这也深刻的体现出了电气设备保养工作的先进性。对于电气企业而言,生存发展一定离不开创新的突破,因此,随着生产工艺的变化,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保养的时候,相应的也要加强对设备技术的改造,尤其要敢于采用新技术、新办法和新材料。总而言之,只有跟随时展的步伐,并加强对人员技术工作的改造,才可能使得电气设备保养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
2.3创建完善的电气设备保养制度标准
实际上,很多电气设备保养工作做的不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标准。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不断改良并健全电气设备的数据统计,并针对设备的出入情况、运转情况等进行详细的登记,甚至还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保证一机一册,这样才能确保电气设备保养工作有依可循。其次,是定期对从事电气设备保养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为了对部分不自觉人员进行约束,将其接受培训的情况和相关的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相挂钩,则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从表面上看,部分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建完善的电气设备保养制度标准,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则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气设备的工作效率。
3结语
随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加强对电气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则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也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虽然整个维修和保养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则能确保电气设备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王跃.针对电气设备维修和设备保养的相关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