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调歌头朗诵

水调歌头朗诵

时间:2023-05-30 09:0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调歌头朗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调歌头朗诵

第1篇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水调歌头》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将“教会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为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是从最后一句入手,浅层面地讲解他的豁达之情。而学生对于整首词的理解也并不十分透彻,这主要还在于学生的知识和阅历还没有达到理解这首词的高度,同时对于诗词的背景也不了解。在此,笔者就从以上问题来谈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出苏轼《水调歌头》的“豁达”之感。

一、以读促悟,体会豁达

在诗词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原因之一在于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学生在朗诵诗词的过程中,就可以直观地感受词人情感的变化。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具有音乐和节奏的美感。在教学中,笔者就先播放了一段《水调歌头》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初步感受诗歌,尤其是诗歌前后基调的变化,从起伏的节奏和音调中感受整个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苏轼的豁达之感;其次,笔者采用学生自主朗读,小组朗读以及教师带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朗读。尤其是把握其关键的字词“几时、不知、何年……”等等。一句“明月几时有?”为开头,看似是作者对于宇宙、对于明月的追问,但后一句“把酒问青天”又体现着词人将月当作朋友的这一种情怀。“为什么要去问月呢?”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逐渐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用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这首词究竟“问的是谁,究竟在问什么”的一个深入的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基础,对于诗词的解读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插入背景,帮助理解

在通过朗读的方式初步了解了《水调歌头》的基调之后,教师应该穿插一些写作的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豁达之感。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在什么境遇下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是理解苏轼“豁达”心胸的关键。

在此,教师就应该着重把握小字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片段来展示苏轼当时的境遇,或者采用PPT的形式,这样可以将背景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作这首词时,是丙辰中秋,当时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尤其是中秋佳节,孤身对月,抑郁惆怅之感溢于言表。在词的上阕中,首先通过营造自己孤身赏月的情景,再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来间接表明自己被贬,不知道当今朝廷如何的失望落寞之感。但正是有这样的情绪和境遇的寄托,才让苏轼下阕的抒情更显得豁达。上下阕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到词人的心情变化,体会他的豁达。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苏轼或者其他诗人类似的诗词进行对比,来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以及情感。

三、把握关键,感悟豁达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仅仅只是了解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能体现词人豁达的词句,但是对于为什么体现出词人的豁达却很难说出一二。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比如,“你们在遇到难过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如果你的好朋友把你的东西弄丢了,你是什么心情?”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词人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有多么不易。此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类似的诗句来理解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后的超脱与豁达。同时,笔者也将这一句词与谢庄《月赋》中的一句诗“隔千里兮共明月”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月赋》中所要表现的情绪是一种“有我”的美好状态,而苏轼则是表现出一种“无我”的遥思。从时间和空间上也都体现出了苏轼的长远境界。

四、总结

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是古典文学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正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苏轼的豁达之感也是这首词历久弥坚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诗词能够从整体把握苏轼的个人以及他写作风格特征,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第2篇

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乙: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乙: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要精神纽带

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乙: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乙:今天我们来讨论关于即将到来的中秋节。

合:现在,我宣布5(2)班“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合:首先祝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二、中秋节来历和文化介绍

甲:我想同学们对“中秋”应该不会陌生吧?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有没有学过什么诗词是有关中秋的?

乙:下面请欣赏            同学    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甲:很好,谢谢      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朗诵《水调歌头·中秋》,同学们,我们谈中秋到现在,那有谁知道“中秋”的由来啊?(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请          同学为大家介绍中秋的由来。

三、中秋字谜猜猜猜

乙:中秋的晚上,人们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猜字谜等活动。今天我们也准备了一些字谜,看看哪些同学想象力丰富,最最聪明。凡猜中的同学都可以有奖励哦!

甲:“明天日全食”,打一字;    (月)

乙:“中秋菊盛开”,打成语;  (花好月圆)

甲:“二月平”,打一字;   (朋)

甲:“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字;   (腥)

乙:“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字;   (崩)

甲:“掬水月在手”,打成语      (掌上明珠)

乙:“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    (桂圆)

甲:“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   (漂亮)

乙:“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字;   (多)

三、中秋知识大比拼

甲: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乙: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的语文水平,我说诗句大家回答谁是作者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4)《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

(5)《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

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

乙:最后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学习进步。

5(2)班“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队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的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第3篇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和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备思亲”,谁都希望在中秋佳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但又总不能家家如愿。我爸爸是位电视新闻工作者,因为忙于工作,就有好几个中秋节都不能和我们一起度过。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晚上,我和妈妈回奶奶家过节。吃完团圆饭,我就和弟弟一起上天台赏月。

月亮害羞地盖着层层面纱,过了很久,才轻轻地掀起它的面纱,渐渐地露出它的那张能发光的脸蛋。我仔细地抬头望月,心里对遥远的月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弟弟看着这一轮高空中的明月,侧过脸俏皮地问:“姐姐,这是白银盘吗?”我听了这句话觉得好气又好笑,他一定是想起了我教他的古诗《古郎月行》,故意在卖弄呢。于是,我们冲着月亮大声朗诵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我俩边聊边津津有味地吃月饼,有五仁的、莲蓉的、叉烧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双黄的,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夜已深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不知明年的中秋节会是怎样的呢?

第4篇

一、注重创新,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是目前最为重要的目标。具体做法为:

(一)导入创新,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可以激励学生、吸引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就会对本堂课的内容感兴趣,进而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这样,一堂生动、互动、交流的语文课就开始了。例如在讲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中去,笔者先播放了音乐《水调歌头》,进而从词牌名的由来入手,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就沉浸在这种感情氛围中。接着按照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朗诵入手,指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感情、主旨。

(二)教法创新,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激活课堂

语文课堂是一个整体环节,只有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还应重视教法。教师的教法思路同样有一个求活的问题。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语文课堂想要求“活”,还需研究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适时地进行操作。比如在讲授《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时,笔者找到这两课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这两课放在一起讲解。学生很乐意从这两篇文章中的共同点去解析文本,收效不错。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整合教材内容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诸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大小课堂的互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等。

二、发挥学生主导作用,激活语文课堂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好奇心;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要适时点拨,推动学生思维进程。具体做法为: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变得越发重要,但影视作品不能完全替代文本。教学中过多地依赖图片、影视,不但不利于解读作品,有时反而会扼杀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去捕捉形象,启发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作品,积极调动他们的联想、想象力,鼓励他们在所阅读的作品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对传统的观念作补充或修正,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杨修之死》这一课,大家看过的相关影片较多,很可能被他人的解读所取代,从而失去了个性。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杨修的性格特征入手,再结合这一课的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摘取了《三国志》中对杨修之死的评价,学生很自然地能分析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堂充满辩论,师生之间思想碰撞、交流的课堂。课堂想要求“活”,必须在源头上下工夫。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在讲授《故乡》时,讲到小说的主题时,为了让学生对主题全面理解,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讨论,收效也很好。

(三)着眼学生的实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活语文课堂

1.从研究教材多元功能出发,发现教材的实用点实施教学。在学习《春》时,文中有描写春花的一段文字,笔者让学生以仿写的形式,以“野花”为中心,写一段话,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有时笔者还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表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例子,学生能从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文章中概括出来。学生这样做既对课文有了深入的了解,又锻炼了写作、思考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诗歌朗诵、背诵比赛,以课外辅导手段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每周上一节阅读课,把读到的好文章摘抄下来,做为平时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增强了。

第5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吃午饭,到了外婆家庭我首先看到的是我的舅妈,因为以前我不认识她,所以我就问了舅舅很多问题。

过了一会儿外婆就叫我们吃饭了,餐桌上有很多我爱吃的菜:红烧肉、鸡爪、鱼、黄鳝、茶叶蛋,等等。我在慢慢享受着这些菜,一会儿我的肚子好饱啊!然后我就去看电视了。

到了下午爸爸告诉我还要到奶奶家,我看见奶奶在做饼,然后我就跟奶奶一起做饼。我先把面团揉成圆形,然后再把它捏扁,然后再把菜放进里面,最后把它包起来,这样就可以摊了。

摊好了之后我们就开始品尝我新手做的饼了。我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跟我做的饼一样又大又圆。

今年我过了一个特有意义的中秋节。

早早吃过晚饭,我急不可待地拉着奶奶直奔东坡公园码头,因为我们要乘游轮夜游中秋。

在悠扬的音乐中,游轮缓缓驶离码头。导游先讲解中秋的来历和常州中秋的习俗,接着就进行猜谜活动。我拿了两个谜语,一个猜对了,得了个小奖品—常州特产篦箕,可另一个猜错了,要表演一个节目,大家要我唱歌,这下急坏了五音不全的我。急中生智,我想起前几天学的课文《但愿人长久》,坡的《水调歌头》正应此时、此景、此情。于是,我落落大方的走到船头,以老师平日对我们的朗诵要求,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词终了,赢得满堂掌声。

节目完了,我们来到船舱外放荷花灯。我的荷花灯是粉红色的,里面可以写上我的心愿。我想起远在海峡对面的姑姑,抬头仰望,满天乌云,哪里看的见月亮的影子。既然不能让明月带去我的思念,那就寄情于这漂流的荷花灯吧。我认真地写好对姑姑的思念与祝福,点燃蜡烛,小心翼翼地捧到水面,荷花灯带着我的思念,捎着我的祝福,悠悠地飘远了。我静静地看着河面一盏盏荷花灯,象满天星星在一闪一闪,我的思绪也越飘越远。

远远传来王菲的天籁之音,我不禁跟着浅吟低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动漫元素 提升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8-02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语文新课标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跟上时代的脚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师们进行听课、评课以及本校学生的现状分析,我认为要想要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应该在课堂上应用动漫元素,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巧用动漫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增强学生的兴趣。初中语文传统教学缺少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的环境,所以,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像在实际生活中那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打破传统拘谨的生生、师生形式,创设一个和谐、有趣、活泼、自然的交际情境。教师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作为媒介,通过轻松的音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入教师指定的目标情境。这样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气氛,逼真、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得到触动,产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冲动,从而提升了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落到实处。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风景优美的动画:蔚蓝的天空下面,有一片绿毯式的青草地,上面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看完这些动漫影像后,教师应该充满深情地说:“看到春天这么生机盎然的情境,大家是不是能深刻感受到朱自清对春天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引出索要教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浓烈的兴趣开展语文学习。

2.巧用动漫元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动漫元素是集声、图、文于一体,通过逼真的教学情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激发,同时还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培养。比如,在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漫,在多媒体上放水调歌头的歌曲和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歌曲和影像中,加深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学生看到圆圆的明月,孤独的词人,月下独酌,周围一片静谧。歌曲结束后,学生仍然沉浸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孩子们,你们从这首歌曲里感受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大家对水调歌头有什么认识?”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发现了月亮的美,也发现了诗词语言的美。

3.巧用动漫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是人类进行思考的原动力,更是进行创造的源泉。有人说过,通过想象,人类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所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穿插动漫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遐想,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瑰丽的世界。学生时期想象力丰富,天真烂漫,教师通过得法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更好的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创造力。比如:在对《皇帝的新装》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用皇帝和儿童等人物形象制作一个简短的动画片。欣赏结束后,引导学生对皇帝和人们的行为进行探讨,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这样的动漫引导,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陶行知曾经说过:创新是教育的必然归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动漫元素,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向学生们展示平常不易观察、不易注意到的事物,引导学生全方面的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激发。

4.巧用动漫元素,增加课堂教学内容

动漫教学是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教学领域内广泛应用,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动漫技术,由于动漫技术交互性、大容量、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利于增强文言文教学的开拓性和时代性,又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使学生情感上得到升华,让学生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上,感知古人的人格魅力。比如在对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再黑板上贴上各种形态的动漫形象,让学生在跨进教室的时候就能注意到这些图片,学生在看的时候加以创造性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动画的引导,应用一些典型的故事或者造型的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对动漫所塑造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5.巧用动漫元素,在情境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能力

情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相关教学内容,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应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漫元素,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展现为具体的视觉画面,成功的再现了课文中的人物和事物,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以丰富,生活见闻得到拓宽,并充分理解了作品中的主旨和意境。特别是应用动漫元素对初中的古诗文进行教学时,可以使形象在远近、大小、动静、虚实、具体抽象中转换。有效的渲染气氛,丰富表象,激感。让蹙额是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从而达到以境激情,以景激情、以情激情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那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毫无美感。教师在对这首诗进行教导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段小动漫,青山翠绿,绿草如茵,碧波荡漾,春花烂漫,莺歌燕舞,牧笛悠扬。让学生置身于早春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春光无限、春意绵绵。再让学生们跟着音乐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心到、耳道、眼到、口到,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说话和朗诵等语文能力,使语文教学收到极好的效果。同时在课堂中,学生们积极参加,提高了课堂效率。

结语

总之,通过应用动漫元素进行语文教学,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把握时代要求,跟随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给教学实践注入新的内容,更好的完善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管仲华。让神话传说成为动漫专业的语文课程[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0).

第7篇

记者来到抚顺市新抚区民主小学见到了张镱露。听说大家想看她现场创作沙画,她挽起袖子走到沙画玻璃前,抓起一把沙子,均匀撒在明亮的灯箱上,用手指轻轻挥出几道弧线,原本散乱无序的沙子突然就变成了一幅画的轮廓,用指尖轻轻点抹,沙子就洋洋洒洒地变成了天上飞翔的小鸟、海上汹涌的波涛、漂泊的帆船……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并且画面连贯自然,感觉像是在看一部形象生动的动画作品。

张镱露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儿,绘画,舞蹈,钢琴,架子鼓,都学有所长。她连续五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多次在“摇篮工程”舞蹈大赛中参加比赛,在学校钢琴汇演中获得一等奖。两年前,张镱露的妈妈偶然发现了有教沙画的培训班,就带张镱露去看看,没想到她见到沙画就爱不释手。于是,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每逢周六,张镱露便去沙画班学习沙画。

老师先由基础手法铺沙和撒沙教起,接着是山峰、太阳、树和小路的画法,在彩色半透明的背板上,老师撒上一把沙子,用手细细勾画、撒抹,柔软细腻的沙子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儿。

“沙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学,铺沙、漏沙、捏沙……每种手法都要练习无数次。”张镱露说,一开始,她对于手法的运用还很生疏,画的时候都是随意涂抹,呈现出的作品往往很生硬,没有生命力。

为了练好沙画,张镱露不满足于在沙画老师那里练习,她让妈妈给她买了沙画台,这样可以天天在家里练了。记得刚开始练习画荷花的时候,张镱露用漏沙的方法怎么也画不好,就反复练习,等到再上课的时候老师对她说:“露露,今天的荷花画得比上周好很多,进步好大,在家没少下功夫吧?”张镱露笑着说:“是的。”

通过不断重复练习和沙画老师的耐心指导,张镱露与沙子建立起了默契,而她也沉浸在沙画的世界中,感受着沙画带给她的惊喜与快乐。因为沙画是转瞬即逝的,只能用照 听说年仅12岁的张轩维擅长古诗词创作,还有即兴赋诗的本领。记者来到盘锦市鹤乡小学,和张轩维刚碰上面,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能不能就此情景作诗一首呢?”记者问道。“好吧!”一脸腼腆的张轩维一边找来纸和笔,一边思索起来……

“要是紧张就过会儿再写吧!”一旁的辅导员老师生怕孩子被考住,为他捏一把汗的同时,也想给他个“台阶”下,毕竟“此情此景”来得也太突然了!令人赞叹的是,没出两分钟,一首既贴合情景,又才情俱佳的七言绝句便呈现在大家眼前:拂风杨柳缀星绿,伯乐至门表乐绪。拙笔却道小儿诗,怎了盛情思陋句。

谈起诗词创作,要从三年前说起。一天,三年级的张轩维偶尔读到宋代大词人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诵读的过程中,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他的头脑中。张轩维不仅被作者营造的艺术氛围所感染,而且还被作者那精于锤炼文字的功夫所折服。通过上网搜索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张轩S便沉浸在诗词的无穷意韵之中。

相较于现代文字的直观,张轩维说他更喜欢古诗词的含蓄,尤其是古诗词讲究韵律,朗朗上口,更有意境和内涵。

最初尝试诗词创作时,张轩维的作品比较幼稚,用他父亲的话说更像是“顺口溜”。于是,张轩维开始学习格律诗的平仄、用韵常识、节奏及语法特点等。

张轩维还想方设法找书看,他经常到书店买书,在学校的“红领巾书架”看书。张轩维最喜欢古典著作,虽然看不太懂,但在字里行间仍然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文化的积淀,张轩维开始了“激昂文字”。

和爸爸妈妈到公园坐船,微风拂面,风景怡人,张轩维即兴创作了一首《观池有感》:池上秋波静静随,夜深人静叶轮回。波涛时起动我感,明月照耀新映辉。

《卜算子・咏兰》是看到家里兰花盛开时有感而作的:花开几时休?却道春常驻,清幽淡雅含娇姿,春光明媚处。谁道春有归,归有复来路,待到群芳吐艳时,惟有香如故。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节,张轩维到世纪广场赏花灯,他悠闲地走着,一边观赏各式各样的花灯,一边吟咏着古人所作的有关赏灯的诗词名篇,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儿。到了晚上,爸爸、妈妈、叔叔、弟弟、妹妹一起围坐在太爷、爷爷、奶奶身边说说笑笑,看到所有人的眼神里充满了亲情与希望,张轩维按捺不住感动,赋词《水调歌头・元宵夜》并朗诵:明月对清酒,纵歌饮青天。人间阑珊灯火,今夕胜千年。东风金烛漫天,锦阁琼楼飞檐。飘渺云缠绵,低头望澹水。碣石映苍天。烟波亭,金樽酒,天地间,明月有情,岂不为人尽团圆?人当共在时欢,月是无缺时全。今宵无思念,同饮聚散酒,千里寄团圆。

张轩维喜欢把作品发到“朋友圈”,不是炫耀,也不期待点赞和好评,而是渴望“高人”指点。

一天,张轩维在奶奶开的照相馆写作业,恰巧碰到一家杂志社的编辑叔叔来洗照片,通过奶奶引荐,张轩维向编辑叔叔请教了许多文学知识。当编辑叔叔看到张轩维的作品时,尤为惊讶,觉得面前这个小小的孩子诗词功底很深,更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诗意。随后,编辑叔叔挑选两首小诗在刊物上发表了。尽管只占版面的一小部分,俗称“豆腐块儿”,但毕竟是处女作,捧着公开发表的文稿,张轩维内心里那个激动啊!

老师这样评价张轩维:感情丰富、性情纯朴,说话爱引经据典,知识面广,写作文以及生活中常常不由自主地以诗词表情达意。老师的推波助澜,也让张轩维“诗兴大发”――几乎每堂诗词鉴赏课上,他都会朗诵诗词给同学们听。

与诗词结缘,让张轩维成了校园里的“明星”。2015年6月,张轩维参加“浓情端午粽叶飘香”文艺演出,他用自己创作的诗词精彩地演绎和诠释端午的由来;8月,张轩维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经典讲读诵读大赛,一首《离骚》获得盘锦赛区第一名;10月,张轩维获得盘锦市读书小达人比赛第一名……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一首好的诗词,都是经过不断推词敲字、反复修改而来的。张轩维也有被“僵”住的时候,这时候,他就会觉得知识储备不够,于是继续大量阅读。

《中国诗词大会》对张轩维的影响很大,参赛选手下至7岁小女孩儿,上到花甲老翁,各类诗词达人集聚一堂,场面十分震撼。张轩维从这档他所喜爱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中国古诗词复兴的势头:诗林有别情未了,夜梦其情不曾晓。举杯斟饮一樽月,但见诗情在碧霄。

从电视上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听参赛的选手和点评者答题、讲解,张轩维如沐春风。看到这些人的努力,张轩维暗下决心要多背古诗词,多积累,就像台上的一位大姐姐说:“我们喝水是为了活着,我们喝茶是为了活得更好。生活不能仅仅是活着,为了活得更好,所以我们还要有诗和远方。”

第8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首先,上课时教师应运用生动的导入语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语设计新颖、精彩、扣人心弦,就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然后,再顺势介绍诗词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及思想等进行初步了解。

例如:诗圣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其在不同的人生发展时期所创作诗歌也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古诗词课前,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对其人生与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引发学生在预习中思考,达到与作者的思想共鸣,丰富其对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及历史背景的认知,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便于学生了解和赏读其他作者在此时期的作品等。此外,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喜欢竞争,所以,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踊跃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朗诵比赛。同时在班级内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诗词朗诵比赛,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情感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指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制造、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具体情境或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帮助其迅速而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解与掌握,并不断提高教学成效。

中国的古典诗词,大都具有十分美妙的意境,追求情景交融。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要依据诗词的内容与特点,灵活运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丰富其内心的感情和头脑中的想象,进而实现对诗歌意境的良好把握。而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身的感知与思考,有利于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有利于受到审美情感与道德品质的熏陶。同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空间及文学修养等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为其配备曲子《送别》,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例如,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古诗的意境让我们都非常喜欢,成为许多人的爱情誓言。

再比如,《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能够被它埋没;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全诗把钱塘湖的美丽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现的方式,将诗中的美景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于学生的面前,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和现在的西湖美景作比较,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三、反复感悟,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练,需要学生认真、反复地进行品读。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无条件地大量积累诗词作品,将其慢慢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用心,调动学生的感觉,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感情旋律,再加上适度的想象,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再现诗词意境,融合作者思想情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向,对相关诗词句进行整合,创设浓郁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个体意向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诗词内容,并掌握诗词的深刻内涵。

四、学习与应用要具有灵活性

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情感,诗词中也汇聚了作者的万千心绪。所以,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情实感地品析名句,抓住关键字、词、句等进行赏析,真正感受到作者当时所迸发的情感,体会词字精练的妙处。然后,合理渗透“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速“入戏”,提高其锻字、炼词、用句等能力,加深古诗词之间的互相理解。而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技能,在诗歌鉴赏的同时,分析这些修辞的用法,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时时联想,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这是因为,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在诗词赏析中,引导学生对精美的诗词进行联想,以多样的形式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高其分析与写作的能力等,以便更加透彻的理解诗词。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时,教师可放手将鉴赏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其从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鼓励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以此诗词为基础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将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并不断发挥想象,创造生动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正如:《水调歌头》配上音乐,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很多人都会唱的歌曲。

第9篇

活动时间:2018年9月25日12:20

活动地点:普高一班教室

活动策划:龚紫洋、李家荃

活动组织单位及人员:普高一班全体师生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是团圆的日子,鉴于我班有27位同学住校,不能与家人共度中秋,故在班级举行中秋午宴,全班过一个团圆的中秋,也为师生搭建一个了解的平台,同时增进师生情谊。

二、活动开展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按照策划进行活动前的准备;活动:活动后:收尾及相关工作。

前期:

·节目报名:9月23日前,微信或者QQ联系班长龚紫洋,报节目内容(曲目;乐器),用时时间。

·邀请卡制作及邀请卡送达:9月25日课间操前,邀请卡负责人:李奇娟,送达人:各科代表及龚紫洋和刘耀柽(校长、刘主任)、章蒙蒙(季主任),王艺瑾(中专二的刘子辰阳)。

·PPT及音乐制作:PPT负责人:9月24日龚紫洋,音乐制作负责人戴秉臻。

·9月25日7:30晨会,李家荃安排具体事宜。

·会场布置:9月25日12:00-12:20,负责人:龚紫洋,全班同学一起行动,椅子不够去普高二借(李家荃协调)。

·会场拍摄及照片视频上传:阮慧聪、胡丝福。

·主持人:彭熙然(撰写主持稿及主持)。

·卫生负责人:华树玲(安排具体打扫人员)。

·午饭及餐具准备:普高一班全体同学自行准备。

·总协调:李家荃。

活动:

·会场一切准备工作就绪,12:20正式开场

·主持人宣布中秋午宴开始

·欢迎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

·文艺汇演及午宴

·主持人宣布晚会闭幕及班主任总结

活动后:

·打扫会场,准备上课,13:40前完成。

扫地:晋宏尉、杨文艳;拖地:王胜、石勤楠;

倒垃圾:罗敏、王润红。

·戴秉臻和李家荃负责活动宣传,9月25日下午完成。

·策划人龚紫洋于9月26日早自习做活动总结。

节目单

1.全体人员诗歌朗诵《水调歌头》                时间:两分钟

2.戴秉臻《刚刚好》      原唱:薛之谦          时间:四分钟

3.李奇娟《差三岁》      原唱:Jam             时间:四分钟

4.彭熙然《卖串儿》      制作人:彭熙然、张蕊  时间:五分钟

5.梁秦豪《演员》        原唱:薛之谦          时间:四分钟

6.刘耀柽《杀手》       原唱:林俊杰          时间:四分钟

7.王玉祥《鸽子》        原唱:徐秉龙          时间:四分钟

8.章蒙蒙《伦巴》        拉丁舞                时间:三分钟

第10篇

关键词: 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诵读策略 时间“边角料” 多种方法 家长力量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之一,它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它是进入诗境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诵读是贯穿始终的,最好让学生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来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读诗,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利用时间“边角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一些时间“边角料”,将诵读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中,把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奠基石。

例如,开展以“锻炼口才、拓展视野、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课前三分钟诗歌朗诵”活动。学生可上网查资料,做简单的课件辅助朗诵。上课时值日生投影幻灯片,就某一主题进行朗诵,或者播放欣赏磁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诗歌阅读面,增进了对诗歌的感悟,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所找资料,大多是学生从网上或图书室查找到的,这样,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很好。

可以利用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的“诵读古诗”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期间,教师应准时进入教室并对学生的诵读加强指导。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各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可以是对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朗诵,从多方面陶冶学生,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古诗朗诵,进而自发朗读古典诗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采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诵读的持久性

诵读是古诗学习的基本手段,古诗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背熟了现在不能领会的东西,以后逐步体味出来,这样会终身受益。

1.利用音乐元素

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就像两朵姊妹花。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帮助他们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古诗时,我们可以对一些文质皆美的篇目(或名句)进行配乐,让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进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尤其是教师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来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诵读的持久性。

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要求学生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并在倾听中慢慢学唱,有条件还可以开个“诗歌演唱欣赏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古典诗歌有的韵味。

2.采用多媒体

多媒体进入课堂,不仅可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的教学手段,而且可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其学习古诗提供有效途径。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得当,就能创设诗境,引发诗情,在学生与诗歌间搭设一座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诵读的持久性大大优于传统教学,较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教《采薇》(《诗经》),根据诗意,配上几幅戍边士卒生活的图片和一段关于思乡(可以选用葫芦丝演奏)的音乐,使学生从中了解作者的思路,抓住关键字,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背诵。这样,学生能在指定的课时内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变化诵读方式

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单一的诵读方式,会让学生陷入厌恶古诗的困境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名家录音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接龙或当场试背,都可以,主要是让学生读出诗歌韵味。在诵读中要注意及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的诵读兴趣维持得更久些。

4.凭借想象绘画

古诗的教和学都离不开想象。课要上得有趣,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和“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或用笔记下来,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导学生读想背诵,最终达到记其文的目的。

三、巧借家长的力量,巩固学生诵读的成果

第11篇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它是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的文学作品。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春秋时期的《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及无数明、清以来的诗歌作品。"诗言志",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性。诗歌意境深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取决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反之,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冲动"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诗歌情感丰富,每首诗都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和诗歌的特点去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情感共鸣,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一、利用诗歌的写作背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各不相同,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只有把学生的思绪带回当时的背景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先介绍文天祥的抗元的事迹。文天祥官至南宋右丞相。1275年,闻元军东下,入卫临安。次年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逃脱后退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最终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元军威逼利诱,都不为所动。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大都被害。此诗大约是诗人被元军被俘的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所作,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同学们都为他的铮铮铁骨深深感动,纷纷表明自己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出一点力,关键时刻也会慷慨就义的决心。又如在讲授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时,我先介绍了明末宦官专权,大摆威风,残害百姓,颠倒是非黑白的罪恶行径。并简介了大宦官魏忠贤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了宦官的奴才嘴脸,从而更能加深理解诗中的句子,表面上是写喇叭,实际上是对宦官专权的辛辣讽刺。

二、利用诗句的情和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诗歌的主要特征是"诗言志",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有些诗还饱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体的写法,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产生共鸣。如《长歌行》的作者,面对那些美好的事物,联想到它们虽然美丽却又是短暂的;面对那滚滚东流的江水,却想到它们再也无法回流。由此触景生情,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而后又入情入理,勉励人们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样就使诗人想要表达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人生哲理,既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听了上述分析,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要努力读书,不要辜负这美好时光,不然将后悔莫及。又如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形象地写出了如果没有了东风,孙、刘联军就会大败,历史就要改写。这样就能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机遇的思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抓住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才能成功。

三、根据诗歌的意境再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诗意,可以描绘出相应的画卷。课本大部分诗歌都有插图,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诗歌的意境。我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把有些没有插图的诗歌的意境也描绘出来让同学们欣赏,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引起共鸣。如我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山村秋月》图。画中有茂密的松林,皎洁的月光,清澈的飞流,河边竹林茂密,河中莲叶团团,一叶渔舟顺流而下,竹林边依稀有一群归家的洗衣女。同学们被画中的景物迷住了,这些其实就是家乡的常见景物,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同学们很快就能背诵全诗,也更加理解了作者决心归隐山林的志向。

四、利用诗歌的特点采用朗诵、歌唱、书法展览等形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诗歌的语言简洁,节奏感、韵律感强,朗朗上口,有感情的朗读很容易抓住听众的心,尤其是配乐诗朗诵,更能打动听众的心,随着旋律的缓急而悲喜。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的诗歌至今仍在传唱,历久不衰。如根据苏轼的《水调歌头》谱曲的《千里共婵娟》,唱尽了作者怀才不遇和思念亲人之苦。同学们听了此歌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那深沉的旋律而低声哼唱,仿佛时光倒流,与苏轼一起举杯望月。诗歌的篇幅短小,非常合乎书法的篇幅要求。我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把教材中的诗歌用行、楷、隶、草等字体写成书法作品,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当然,教无定法,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产生共鸣的方法很多,我只是略知一二,在此抛砖引玉,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第12篇

关键词:观念 意识 学习空间 朗读

身为新课程实验的参与者,身处温馨的课堂,感受学生张扬的个性、四溢的激情,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只要勇于改变旧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识和发展规律,学会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文化,就能凤凰涅,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解放,教育教学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意识

一是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积极的课程氛围来呵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因此教师要学会淡化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是人本意识。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往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精品、成品、次品、废品”,观念是片面的和不合理的,现在应当以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人格作为课程目标。鉴于此,第一,教师要学会宽容与发现。宽容学生的缺点,才能尊重个性差异,发现其闪光点并鼓励之,才能激发其斗志,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第二,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健康的情绪、良好的习惯(生活、学习习惯)、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毅力是每一个走向成功人的必备条件。第三,给更多的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既然我们不是“精英教育”,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所有的机会和大多的荣誉一股脑儿

都给“优秀生”,应该上中下都考虑到。

二、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空间

听和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和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说”和“写”的能力。因此,我试着让学生分组,“课前一段读”(由学生或老师推荐好篇好句,配以音乐,由学生自荐读,或由老师朗读);利用多媒体教学班的优势,下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开心辞典》,晚自习前让同学观看。学生们在娱乐休息中,既欣赏了高水平的优美语言,又摄取了大量信息。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班级图书角,为学生们营造丰富的精神食粮。成立阅读协会,学生每学期只要捐一本书,就可成为协会会员,可以享有借阅130多本书的权利(两个班)。主要捐四类书:科普类(激发学生求知欲)、名人传记类(激发学生的竞争欲和抗挫折力)、历史故事类(拓宽知识面)、作文类(提高作文能力)。每学期初捐书,学期末再把书退还本人,弄丢或损坏要按价赔偿。这项活动我们已开展了两个学期,效果显著。阅读教给学生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强有力的刺激。同时我通过让学生办板报、手抄报,积极向广播站、报社投稿等形式,以写促读,以写带读,组织学生在阅读笔记本上开辟“文苑摘录”,专门摘录优美的句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成效。学生李某在读书心得中写道:“读书是乐,写作是福。有时候你会被哲人的片言只语所打动,短短的一句话会让你想一辈子。有时候你又会为自己的写作才华所惊叹,因为你已学会在平凡琐屑的生活中发现了不可忽视的美。”

三、让朗读背诵变得兴致盎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转变观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方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神效。

(一)游戏拍手法

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们对木兰从军的故事耳熟能详,很有兴趣,但背诵起来感觉很吃力,往往背了上句忘了下句,或者张冠李戴。为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我把“你拍一、我拍一”拍手歌的形式引入课堂,在学生读准的基础上加上节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兴致高涨读书声不绝于耳。十几分钟过去了,除一位学生外全部过关。古体诗大都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在课内师生可以一齐拍以增强节奏感,读出气势,读熟课文;同桌或前后桌交叉拍可检验背诵效果。课间可以加上跳绳,既锻炼了身体,又积累了知识。以后学习《陌上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利用此法,效果都很好。

(二) 头晃脑吟诵法

诗歌本来就是用来吟诵。我们可以还诗词以本来面目,在教学时,配以古筝、胡琴等乐曲,老师带头 头晃脑地吟诵,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欲望,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诗的意境。每学期,可以举办一次配乐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穿上古代服装进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

(三)“以歌代读”法

“乐以教和”,美的旋律不但可以提高读的趣味,更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演唱的光盘,与学生一起“以唱代读”,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可以旧瓶装新酒,选流行的歌曲进行配乐,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最牢固。比如补充李白的《古朗月行》时,我采用清新明快的《青青河边草》歌曲的前奏,引导学生歌唱: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教学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利用深情壮美的《英雄赞歌》曲调,都深受学生欢迎。教师也可以把选用曲调的自给学生,学生们可以用不同的曲调唱同一首诗,选取的标准要宽泛,只要是自己熟悉的曲调,与诗歌的节奏旋律协调即可。这样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造的空间。

(四)情感体验法

诗是“物化”的语言,好的诗歌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针对学生大多父母在外,设置情境,感情迁移,激发他们的思念之情,从而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乐于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