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话题作文

初中话题作文

时间:2023-05-30 09:0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话题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话题作文

第1篇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一)加词法

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二)想象法

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

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三)拟人法

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四)悬念法

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做题目。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

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第2篇

参考。

关键词:话题作文;范围;审题;联想 构思话题作文的关键要看主题的确立,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确立恰当的主题。当前,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练习写作,最流行的作文形式莫过于话题作文。其特点是:规定一个相对宽泛一些的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联想、想象,不限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限制,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自由。话题作文不仅让人有话可说,而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说出不同的话、确立不同的

主题。

构思写作话题作文的关键是看主题的确立。所谓主题即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这是作品的灵魂、内容的核心所在。因此,确立恰当新颖的主题,定会写出立意深刻、透彻,有创新、有个性的好文章。

由于话题作文范围宽广、题目繁多且初中生的认识能力、感悟能力、材料组织能力、文章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确立恰当新颖、别具一格的主题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方面采用不同方法确定不同的主题。

写作文就像盖大楼,在确定了盖什么功能的建筑后,就要考虑建筑的模式和结构。作文则是确定了主旨和内容后,就必须巧妙安排结构,才能更好地表现主旨,使文章浑然一体。

要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章的结构属于形式范畴。从文章内容看,结构是作文的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组合,是连接作文的主旨、材料的方式;从作者的角度看,结构是作者展开思路的步骤;从读者的角度看,结构是把握作文主旨和内容的线索。结构作为作文的形式,它既受制于作文的主旨和内容,又直接作用于作文的主旨和内容,所以,我们在安排作文结构的时候,应当以内容为中轴,围绕主旨,围绕情、意、人、事等内容、层次,安排自然段,安排开头、过渡、结尾,决定哪些段落长,哪些段落短。

作文要看题,审题准确、全面,不折不扣地按照题目要求去做这才能向成功迈步。否则,审题不慎出现失误,便与成功无缘。所以拿到话题作文首先就要做到精思细敲,审准题目。

如何做到精思细敲,审题准确无误呢?精思细敲要做到这三点:①单纯话题型还是材料话题型。如果是单纯话题型,则范围相对较广;若是材料话题型,还要审清材料的内涵及要求。②由哪几部分构成?材料、话题与要求是什么关系?③命题的意蕴何在?指向哪里?怎样才能稳中创新?

精思细敲话题作文,关键是要理清范围与限制的度。话题作文规定的范围往往是比较宽泛的。如话题“趣”,可以写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学习中的乐趣,童年时代、中学时代、家庭、校园的乐趣。可以写经历过的趣事,知道的趣闻,总之内容与乐趣相关即可。像这样的话题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话题作文除了审清话题之外,还应特别注意材料要求,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引出话题的媒体,是引发作者思考、展开联想想象的一个“由头”,是思维发散的引爆点。

把握好两个基本模式。就是“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作文的“纵式结构”,就是按时间的推移、情感的发展、问题的展开为顺序的结构。一般说来,以写人、记事为主的作文,常常以时间的推移为结构方式。而抒情的作文,则以情感的发展为结构方式。特别是写“我”的情感认识或变化的作文,采用这种结构更方便。至于以议论为主的作文,就采用以问题的展开或深入分析为顺序的“纵式结构”。作文的“横式结构”,就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或问题、材料的并列关系组织文章结构。如果作文是“记一次活动”或“经验总结”之类的话题,采用这种结构比较方便。

如何展开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它把感受到的新的事情与记忆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暂时的联系,实际是由所感知的形象引起的一种回忆。

联想可能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比较接近,就会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如由“童年”想到童年趣事;由“清清的河水”联想到里面快乐生活的鱼儿。有的是由于实质不同的事物有某一相似之处而引发的联想,如由生机盎然的春天联想到朝气蓬勃的少年。有的是由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联想到与这事有某种关系的另一事物,如话题“母亲的手”联想到母亲的辛劳、母亲的等;如谈语文学习的话题,联想到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等;如由诚信联想到虚伪、欺诈等。

像“假如……”之类的话题,就需要从主观的需要或愿望出发,设想某一人物在别的时间、地点、环境中会有什么情况或变化。有时需要从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凭借原因去推测结果,从事物现在的情况去推测其过去和未来的情况。如从“保护环境”话题去推测若干年后地球上的生态情况,去唤醒人类保护环境的意

识。有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错觉或幻觉展开特定的想象。总之,通过联想想象就会确定新颖深刻的主题。

当然,话题作文提炼主题的方法还会有很多,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很难一一道来。

第3篇

对于读者来说,标题是“第一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眼睛画得好,则美目流彩,顾盼生辉,全文皆活,它可以使读者在一瞥之间顿生好感,吸引读者读全文。人与人的接触,首先见到的是面目,而我们读文章首先要看的也是文章的面目----标题。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文章的标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平时的作文中,很多学生对标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草草拟题,平庸、缺乏新意,更有甚者,个别学生的作文缺少标题。试想,如果题目不吸引人,就会直接影响读者尤其是阅卷老师对该文的第一印象;反过来,如果标题新颖,就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一见钟情,想急切地把文章读下去。

怎样才能拟一个新颖别致的好题目呢?我主要从巧用修辞这方面浅谈标题创新。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标题中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你的文章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此类情况极为常见。

一、运用比喻。比喻常常使标题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且能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以“诚信”为话题:《永远的人生彩虹》《诚信,腾飞的基石》《诚信是金》;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走出感情的沼泽》《感情不是保险绳》《放下感情的叶片》;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自信的手杖》《信心是帆,意见是船》;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阳光与风雨同行》《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

二、运用设问或反问。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有影响吗?》《岂以亲疏辨好恶?》《怎一个情字了得?》;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敢问路在何方?》;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偶然?必然!》《什么?----“是该这样!”》。通过设问拟题,能引人注意;用反问拟题,可加强语气。

三、运用拟人。以“诚信”为话题:《诚信漂流记》《诚信喊冤》《天空的诉说》;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岁月的脚步》。这样拟题,使人感到亲切,也容易产生共鸣。

四、运用双关。以“诚信”为话题:《生命“诚”可贵》就是利用汉字谐音双关的特点,巧借相似联想,是标题显得新鲜含蓄,富有韵韵味。

五、运用对偶。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血浓于水,理大于情》《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初思诸事出人意,后想又在情理中》;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微笑竞争,携手同行》《自私自利,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

六、运用仿词。仿照现成的词,临时造出新词,就叫仿词。运用仿词拟题,新颖别致,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如,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莫让感情蒙蔽眼睛》《月若有情月长吟》《桃花源祭》。

七、运用通感。通感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融合,使之互通的一种修辞方法,亦称“移觉”。如《我闻到了阳光》,把视觉、触觉能感受到的阳光,让人的嗅觉来完成。窗外,阳光明媚,各种花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花香,不是阳光的功劳吗?再如《温暖的黑板》《甜甜的教鞭》,同样把嗅觉、触觉和视觉进行沟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八、引用。援引现成的名言警句及生活中常见的句子做标题,可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从谏如流》《樱桃红了》;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万紫千红总是春》《横看成岭侧成峰》。

用修辞手法拟题,还可以用对比、反复、借代、呼告等。总之,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修辞知识,准确而恰当地拟一个不落俗套、生动精彩的题目,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第4篇

关键词:引导;学生;话题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26-01

一、认识话题作文的特点

什么是话题作文?迄今为止尚无明确的定义。怎样写话题作文,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也没有具体安排。话题作文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作文形式,也是近几年作文的命题模式。

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象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就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话题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是一种只提供一个写作范围,而没有限定文章,选材和写作方法的自选作文、自由作文。

二、写作话题作文的基本方法

1、“两个不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一是不忘揣摩“提示语”。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是命题人思维的轨迹,也是考生审题的起点。“提示语”对考生既有启发作用,又有限制作用。作文思维应始于“提示语”。考生要认真审读提示语,切不可滥用甚至扩写提示语揣摩提示语。应寻找与“话题”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领悟题旨,然后选择适合作文的最佳材料。二是不忘紧扣“话题”。“话题”是命题者对作文范围的限制,是考生选材的依据和标准。紧扣话题,首先要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

2、“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写好命题作文和其它非命题作文一样,首先要拟订一个题目。有了题目,才能进行立意、选材,才能确定作文的中心和写作方法等等。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洁,做到紧扣文章的内容,能揭示文章的中心,对文体亦有所揭示。

3、“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要求自选文体,那么应当怎样选择体裁呢?这就要根据作文的“提示语”和“要求”来考虑。如果需要通过自己忆、记、闻,或涉及人物、事件、景物、场面时,一般应选择记叙文;如果需要介绍、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时,就应选择说明文;如果有的内容兼用几种体裁都可以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采用的文体。一般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同学,则可选择议论文。

写记叙文时,应注意克服考场作文的通病:人称不统一,记叙文不清晰,结构松散,平铺直叙。能合理运用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是考生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巧妙地组织材料,精心构思,增强表达效果的能力。

4、“立意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保证

学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确非易事。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二、写好话题作文的方法

怎样写出有创新的作文

创新就是要求所写的作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见解新颖,指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这见解有新意,甚至有创意;当然,有新意的见解首先应该是正确的见解,新颖来自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不要刻意“新”,为“新颖”而“新颖”。

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议论文观点要新,举证要新;记叙文立意要新,故事要新。概而言之,即不同凡响,不落窠臼,不循旧制。那些从小学到初中再写到高中的老故事重讲、大道理空论、老模式重讲、旧话题再题之类的文章是断然登不上“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的大雅之堂的。

要善于阅读间接生活(读书人博览积累,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化为已用);要善于感悟直接生活,实践人勤于思考,抽象概括,摒误求真,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和挖掘。一句话,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2、精巧

同样的题材,因为构思巧,那就会独领。“审时度势”的角度选择,主题提炼,材料安排,技法选用是何等重要。构思无定法,但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要刻意开掘事物的内涵,追求立意之高远;

(2)要学会“蓄势”,做好一个引人入胜欲舍不能的开头;

(3)要做好一个“落地生根”余音袅袅的结尾;

(4)应全方位地考虑如何运用象征、倒叙、插叙、单线、双线、虚实、抑扬、张弛、动静、正侧、起伏等手法。

3、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想象是创造的准备,想象腾飞的翅膀。从作文的角度看,创造性想象“形象”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首创的,它是不依靠任何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形象、表达个性化理念的结晶。

4、有个性特征

所谓个性,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点,承认个性为此:

(1)要关注人文精神。

第5篇

河南省卷《桃花源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春望》赏析,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3期:关于“成功”“选择”“奋斗”的材料作文,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作文素材中可找到丰富素材。

福建福州市卷现代文阅读《快递》,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1年第10期。

湖南邵阳市卷现代文阅读《奇遇》《揭开迷“雾”中的重重秘密》,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

浙江绍兴市卷现代文阅读《蓝色的蓝》、江苏徐州市卷现代文阅读《蓝》,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6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云南昆明市卷现代文阅读《水刀的力量》,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6期。

四川乐山市卷现代文阅读《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2年第12期。

湖北孝感市卷现代文阅读《安全的空中旅行》,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3期。

青海省卷现代文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天津市卷命题作文“捡拾幸福”,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2年第5期半命题作文“_______就是幸福”、2013年第5期命题作文“幸福跟随你”相近。

甘肃兰州市卷半命题作文“我的________梦”、四川南充市卷命题作文“我的梦想”、甘肃平凉市卷命题作文“只要有梦想”,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4期“理想愿望类作文选评”相同。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大型主题征文“我的中国梦”、2011年“守望梦想”征文相近。

辽宁鞍山市卷话题作文“温暖”、湖北黄冈市卷命题作文“温暖”,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命题作文“播撒温暖的人”相近。

上海市卷命题作文“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1年第5期话题作文“心声”相近。

四川宜宾市卷话题作文“成长的滋味”、山东济宁市卷命题作文“成长的快乐”,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1期“成长感悟类作文选评”相同,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同题作文擂台赛赛题“成长必修课”相近。

山东临沂市卷命题作文“走在路上”,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命题作文“一路有你相伴”相近。

由东青岛市卷话题作文“告别”,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2期作文赛题“告别”相同。

吉林省卷命题作文“远去的声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命题作文“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2年第3期作文题“牵动我内心的声音”相近。

天津市、甘肃兰州市、山东聊城市、四川遂宁市、四川泸州市、四川达州市等地中考卷《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湖北黄石市卷《桃花源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黑龙江哈尔滨市、山东青岛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中考卷《岳阳楼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青海省、广东广州市、湖北鄂州市、福建潭州市、浙江丽水市、山东济宁市等地中考卷《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山东泰安市、湖北十堰市等地中考卷《曹刿论战》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吉林省、辽宁大连市、辽宁丹东市、湖南长沙市、湖南邵阳市等地中考卷《醉翁亭记》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湖北董冈市等地中考卷《出师表》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和第5期。

山东滨州市、四川德阳市、云南大理市等地中考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辽宁沈阳市、江苏徐州市等地中考卷《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重庆市、湖北荆门市、山东德州市等地中考卷《爱莲说》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贵州贵阳市、湖北荆州市、湖北孝感市等地中考卷《陈涉世家》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2期。

安徽省等地中考卷《三峡》阅读,载《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2013年第5期。

第6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名句; 引入; 话题作文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一考生在话题作文《欲望》的结尾写到:“‘尔曹声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大自然的生生相息,而多少人却由于物欲膨胀而落下千古骂名。追求物欲的人啊,请卸下你沉重的背囊,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去‘领略而今现在’。要知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是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短短一句话,先后引用了杜甫的诗、朱敦儒的词,以及古楹联,韵味无穷。又如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些句子,或引用、或排比、或对偶、或比喻,写的具体形象,气势磅礴,文采斐然,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使文章显得厚重、大气、耐人品读。笔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致力于作文教学改革,尤其对话题作文的研究情有独钟。因此,笔者想以此为切入点,在文中拟从什么是古诗词名句,如何引进古典诗词名句两个方面对话题作文作以浅析,以期更好的指导日后的作文教学。

所谓“古诗词名句”,就是指散见于古诗词作品中的那些雅而简,博而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精妙语句。它们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那么,话题作文中若能引进古诗词名句,就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境界迭出。

如何把已积累的古诗词名句恰当的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呢?综观近几年来一些成功的话题作文,结合笔者近几年指导中学生话题作文写作的经验和体会,我以为话题作文引进古典诗词名句,需做好三点:引入前需精心挑选,恰当选用;引入时需把握好火候和位置;引入中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掌握好引入的火候和位置,这是引入的关键。如能置名言于篇首,会营造气氛,起提纲挈领,点题定位的作用;置名言于篇尾,能起到画龙点睛,重申观点,辉映全篇的作用;置名言于篇中,则可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活泼,语言灵动,风趣典雅,别开生面。如一考生在一“孤独”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到:“偶尔希望一个人品味孤独,找片宁静的天地,细看云淡风情,心如静水。或置身于广袤的草原,闭上眼,耳边是风的轻盈,吟唱的是什么?是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甘孤身一人的相思语;是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独自无奈守候的悲凉叹;是纳兰性德‘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阵前深夜不寐的思乡曲;是王安石‘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作尘’,不变高洁淡然的自励言;是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尽刚烈豪迈的人生录;是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乎擦身幸福的醒悟唱;是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望尽红尘豪情千里的傲世歌……”诸多精彩的语句,既使语言平添了许多文采,又很好的地印证、补充、对照了自己的本意,往往使文章能鹤立鸡群,立即吸引了读者或阅卷老师。

由此看来,引进名言也绝非易事,大有文章可做,除把握好前提和关键之外,还得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可,根据笔者近几年指导话题作文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常见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引用。就是围绕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①引用名句

“……我爱我的乐园,它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才是我真正的知音。考试的成绩,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样阴晴变化……”这是笔者从一学生作文《我爱我的乐园》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灵活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宣泄了自己热爱乐园的情感。

②名人+名言+内涵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中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倍感亲切美好。

③名人+名言+感悟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让我懂得了理想就是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体会到理想就是人民幸福团员的美好祝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感悟到理想就是赤胆忠心的一腔浩然正气。此段文字主题集中,通过引用古诗词名句,诠释了作者对理想的认识,语言多用排比,富有气势。

二是间接引用(或称化用)。就是根据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如:

“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除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是改动字词。就是将诗文名句中某些字词稍加改动,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譬如,一考生写“环保”话题的作文时,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小作者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则广告语,改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谓新颖独到,富有创意。

四是“旧瓶装新酒”。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翻新内容,表情达意,具有形象风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

“作业几时有,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冷似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这段文字套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

当然,话题作文中引进名言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近年来指导话题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多有疏漏,仅供参考。

第7篇

笔者统计了2004年、2005年各类作文数量和所占比重,很能说明问题。在笔者所收集到的2005年7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命题作文14题,占19%;半命题作文18套,占26%;话题作文32套,占45%,材料作文8套,占11%。而笔者所收集到的2004年10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中,51个省市采用了话题作文,占51%;12个省市采用了命题作文,占11.8%;19个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占18%,两年的格局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变化。而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呈现如下变化。

一、话题作文:依旧风景亮丽。

2005年,话题作文依旧亮丽,这 主要是话题作文能针对自己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表现在:首先、加大对话题限制,尽可能的减少独词句的话题。如以“责任”、“幸福”等为话题,增加话题修辞或限制成分,使话题的范围尽可能的变窄,以此减少学生的“克隆”或抄袭。从2005年各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中,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成都的“学会理解”,湖北黄冈的“爱是永恒的”,安徽淮安的“走进和谐”;其次,在提示语或要求上,在范围的选择上或者立意上增加了一些限制性要求。如2005年四川南充中考以“战胜自我”为话题,提示语“战胜启我的过程,高尚战胜了卑劣,勤奋战胜了懒惰,勇敢战胜了怯懦,面对战胜了逃避,快乐战胜了忧伤……我们才有了一次次进步;在你的生活、学习中这样的精彩例子一定不少”,除了在立意上有明确的限制外,在选材上强调“自我”;再次,尽量避开热点、焦点以及大众化的话题,选择考生没有关注的新鲜话题。2005年中考有不少省市作出了可贵的尝试。如陕西的以“助跑线”为话题,江苏扬州的以“感恩”为话题。

形式与内容的改革,给话题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2006年,话题作文依旧火暴,并且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形式:材料与话题的结合。给考生提供一则或几则材料,学生需要读懂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成文,这样,既给了学生自由,文体自选,内容自选,立意自定,又给了学生限制____话题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构思的难度,增大了文章的可信度。

二、半命题作文:欲与话题试比高。

半命题作文在各种类型的作文中,声望最好。其数量紧随话题作文之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体裁等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既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特长,又能有效的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的评分,此是半命题作文最受欢迎的原因。2005年的半命题作文有如下特征: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或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或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给出的一半不拘一格;挺有诱惑力。如,“又一次”,“另一种”,同时这些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选择的空间无限的大;给考生提供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半命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和作文水平发挥,颇受学生欢迎。

三、命题作文:在改革中焕发青春。

2005年依然有不少省市固守着命题作文这方天地,而且这个家族有扩大阵地的趋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已经连续三年坚持采用命题作文,表现出可贵的勇气。纵观2005年命题作文,有如下特点:形式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创设情景,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生活积累,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提供两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内容上不断创新,考题直接切入学生生活,直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如,2005年上海市语文中考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一定回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标题上或追求诗意,力求让题目粘住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2005年江苏盐城市中考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诗意的文题就会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或标题给得宽泛,如湖北武汉的“开端”、北京的“水”、重庆市的“自嘲”,浙江省宁波的“沟通”,类似话题作文,学生选择余地大;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今年的命题作文,不少作文明确提出:文体自由;不少命题作文可适合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尽展特长,尽显才情。

四、材料作文:他日再争辉。

2004年,在话题的一片责难声中,材料作文闪亮登场了。这种方式能有效的检测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对学生有所约束,学生写作角度或提炼的话题一定是从材料中提炼而来的,不能撇开材料,另砌炉灶;而现行的材料作文在选材、立意和文体上又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空间,便于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和才情,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抄袭或者“克隆”。2005年材料作文有如下特点:材料的形式进一步增多,以文字为主,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图画和数字;文字材料比较浅显,不少阅读材料还借用议论性的文字,巧妙地提示了提炼话题或切题的走向,减少学生阅读和构思的难度。

与其他作文形式相比,材料作文资历最浅,数量最小。我们坚信:2006年,材料作文会更美好。

五、选题作文:一种时尚,更多人文关怀。

2004年,不少省市的中考作文同时提供了两到三道作文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两道作文题由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两自由组合,两道作文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题作文尽力减少或避免因考题本身给考生带来的种种局限或束缚,从而让考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才情,从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人文关怀。

除了作文命题方式,应该说,各个省市中考作文所涉及的作文内容,特别是不少省市不约而同地关注热点话题,那些省市的中考作文容易出彩,为什么容易出彩?这些依然是我们要关注的话题。

一、关注社会焦点,提取校园热点。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以加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用辨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是作文教学应该关注的内容。2004年江苏南通话题作文“倾听”,无锡市的话题作文“珍惜”,2005年四川省成都市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江苏扬州以“让”为话题,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中考命

题作文“生活的味道”,江苏徐州市的命题作文“自我与他人”,山东省烟台市的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的味道,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已经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东西也开始涌进校园,影响学生的成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日趋突出。于是,作文教学把“做人”、“尊重生命”、“理解或尊重他人”作为热门话题进行训练,借此来渗透德育教育。而这一点在中考作文同样也有所反映。2005年江苏常州的以“有个好心情”为话题,江苏省南通的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湖南常德市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其用意更加明显,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芳香”,认识自我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素质教育”是前几年关注的焦点话题,2005年吉林省中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请重温下面《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为此就要保持他们的童心,尤其是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数学奥林匹克’的题海中跳出来,让他们在为应考而死背硬记的书山重压下透一口气,让他们有提问质疑和思索的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有按个人兴趣探索的自由……”这些文字一定会赢得所有学生的共鸣,相信这个省的中考作文一定是佳作叠出。同样,2005年浙江绍兴市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无疑切入学生的兴奋点,这个市的中考作文一定是浮想联翩,创新叠出。

二、提倡质疑探究,学会真诚对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同时,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与人相处,中考作文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方面一定要有所作为。2005年浙江台州的“求知”话题,四川资阳市的以“书”为话题,江苏盐城市的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湖南常德的命题作文“我很重要”,北京市的以“开端”为话题,宁波市命题作文“沟通”,湖北省黄冈市非课改区半命题作文“走近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前者在于引导学生永远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勇气,在“书”中求知,在生活中求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求知中质疑;而后者则无论是“我很重要”、“开端”,还是“沟通”、“走进____”,无不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对话,辨证认识自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市中考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叙述“美国的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用艰苦的积蓄开办银行意外破产:后,他勇于承担责任,历经十几年的艰辛,尝还债务的故事,相信这则材料一定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三、体现人文精神,感悟现实生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命题者非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考查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因而感悟生活也是中考常常光顾的一个内容。2005年连云港市的以“分享是美丽的”为话题,山东省的以“放大优点”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四川省成都以“学会理解”为话题,湖北省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山东省烟台半命题作文“生活需要____”,浙江温州的半命题作文“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江苏宿迁市的命题作文“掌声又响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重庆中考材料作文:“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撇,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撇,那么‘人’宇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或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或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四、走进心灵世界,抒写亲情友情。

成长,一个苦涩而永恒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需要一个独抒心灵的天地,倾诉情感的港湾,在成长的过程中,亲情、友情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学生作文关注的一方天地。2004年杭州的“心灵的距离”,广东省以“声音”为话题,山东省济宁市的命题作文“我经历的一段真实的生活”。2005年浙江省金华市的“希望”,湖北黄冈市以“爱是永恒的”为话题,武汉市以“感恩”为话题,江苏省泰州市命题作文“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浙江绍兴市中考命题作文“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暑假”, 河南省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走进初三,学习猝然紧张,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内心焦虑不安。在生活中又缺少沟通,缺少交流,缺少疏导,没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这类题在于引导学生倾诉内心情感,表达自己的意愿。

五、热爱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平衡。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既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近两年中考作文有所体现。如2004年贵阳市的“山水”,宁夏的“动物也是我们的好朋友”,2005年临沂市的“感受自然”等体现了这一特点。关注自然,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类命题在今年有所减少,明年很难说不东山再起。

六、学会理性思考,提倡辨证思维。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成熟的时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2004年福建省遂宁的“成功的秘诀”,湖北省仙桃市的“位置”,湖北荆门市的“成长需要压力”,浙江省宁波的“小”或“小和大”,2005年江苏淮安市的“认识自己的特长”,江苏徐州“____是一把双刃剑”,2005年安徽省的材料作文,对一幅画的不同评价,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看待人和事物,河北省中考材料最后点睛之笔是:“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其中的思辨色彩非常浓烈。

那么,2006年中考作文,哪些内容又容易出彩呢?

一、贴近学生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考题贴近学生,内容直逼学生生活,学生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自然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2005年江苏盐城市命题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地走过”,上海市的命题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江苏无锡市半命题作文“精彩____……学生肯定能写出精彩之作。

二、创新意识浓烈,勾起学生写作冲动。

中学生好奇心理强,新颖的标题,创新的标题,只要内容贴近形式,更能唤醒学生的写作冲动,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如,2005年广东清远市半命题作文“又一次____”,湖北荆州作文题的半命题作文“让的____。广东省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半命题作文“另一种____”,这些半命题,给出的一半很另类,创新意识浓,而另一半自由选择的空间大,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情和积累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所擅长的文体,自由驰骋。

三、切入焦点话题,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第8篇

据悉,2009年中考作文从60+4(写字分)变成60分,写字分包含在60分之内;强调写朴素的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随着近几年命题作文数量的增多,作文题目“撞车”的概率也在逐步提高,“避免撞车”已经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一大束缚。因此,预计未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会在“材料(话题)+题目”这一形式上寻求突破的途径。

材料(话题)作文题目蕴含的信息量大,既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设计思路,表达不同主题,又能考察学生不同层次的写作水平。将材料和作文题目相结合,还能增加作文题目的吸引力,提高写作兴趣。中考的材料(话题)作文将会以朴实简洁为原则,题目说明中一般会给出比较明确的限定,让考生有路可循。再加上二期课改教材中不少写作任务都是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而2009届的初中毕业生又是二期课改全面推行后的第一届,也给中考作文命题寻求突破提供了条件。其实早在2000年上海中考作文就已经在这一方向上作出了探索,以现代文阅读中的选文为材料,再给出“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的命题,将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结合,既降低了材料作文的难度,也有效避免了单纯命题作文的局限。因此,广大考生也应该就这种形式的作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第9篇

2007年的中考作文,“开放中的限制,限制在开放中”的命题日见其多,因审题偏差而出现失误的作文也随之增加,这一新情况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

一、要注意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修饰、限制等关系,有的考生一看题目,往往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它概念于不顾,结果偏离题意。说来很巧,江苏南通市和黑龙江大庆市的全命题作文题中都出现了“微笑”一词:前者为《带着微笑出发》,后者为《互相微笑》。南通题中有一个概念“出发”,相当多的考生忽略了这一信息。“出发”强调的是开始或重新开始,它总是与“目的”连在一起的,从“出发”到目的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所以“带着微笑”不仅在“出发”时,而且要关联或影响全程。“带着微笑”是“出发”的一种姿态、精神、心情,在这里它不能离开“出发”孤立存在。可是有的考生写了很多“微笑”,就是没有写到“出发”,结果把全命题《带着微笑出发》等同于话题作文《微笑》。大庆题中的限制词“互相”隐含着丰富的信息,同样不能忽视。单向“微笑”固然好,但人生的成长之路从来就不是孤单的旅程,“互相微笑”才能构建一个全礼会和谐的境界。可以这样说,“互相微笑”是心愿达成后彼此的欣慰:是冰释前嫌的心灵握手;是心有灵犀的幽幽共鸣;是施与者与接受者的心绪碰撞;是携手创业者逆境中的策励……仔细搜索,考生记忆中一定不乏这样的“互相”与这样的“微笑”。但有的考生也许平时写惯了单向的爱意和单向的付出,遇到此类题口不能“转轨”,结果进入误区。例如有位考生写了三次微笑:三年前到初中报到,村口独木桥被洪水冲走,爸爸背着我过河,我望着爸爸吃力的样子,爸爸却朝我一笑:到了新学校,不懂报到手续,一位老师带领我,总是微笑着;到了宿舍,铺位安排在上铺,挂蚊帐少绳子,我个子矮又够不到顶,一位陌生的男同学微笑着,拿出绳子帮我挂……看,这位考生自始至终只是“微笑”的接受者,一次都没有做“微笑”的输出者,这样写,题目只能是“感悟微笑”,而不是“互相微笑”,审题有了偏差,立意当然也变得浅薄平淡。这就启示我们:审题时要明确概念之间修饰、限制等各种关系,善于“转轨”变通,变习惯性思维为特定性思维,千万不可在考场上一见“微笑”这类“熟词”就搬用考前准备好的所谓“范文”。

二、要注意看清副词的隐藏信息。“最”、“也”、“还”、“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们总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例如湖北荆州题《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规定了你着力写的作为主体的“朋友”只能一个,有的考生平均用墨,不加主次地写两个或更多,明显不符合要求;广东汕头题《最好的奖赏》规定只写记叙文,“奖赏”是文章的线索,它可以是实在的、物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一句表扬、一种暗示、一份情意:个性心理的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也都可成为“奖赏”。题目中在“好”字前用了副词“最”就暗示了下列要求:避开物质性的“奖赏”,亮出精神、情感或能力等抽象意义的“奖赏”,或是将“实”与“虚”的“奖赏”结合着写,并以“虚”者为“最”。有的考生忽略这些暗示的信息,写成这样:从小学开始练钢琴,很枯燥,很寂寞:中间有反复,有曲折,最后终于在全市初中组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发奖时,“我”站到台上,举起精致的奖杯――这“最好的奖赏”,坐在台下的爸爸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这篇文章把只是代表一种荣誉的奖杯作为“奖赏”之“最”,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如果在篇末增加一些议论,把练钢琴过程中养成的刻苦精神和良好习惯等抽象的成果作为“奖赏”之“最”,文章就符合题目要求,也有了新意。又如审读山东德州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就必须审出副词“其实”的隐含信息――所写须有“不是‘这样”’――“误为‘这样”’――“回到不是‘这样’”的过程。有的考生缺少这样的曲折,直接写成“不是这样”,就偏离了题意。

三、要注意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湖北恩施市采用两选一命题形式,其中全命题题目是《好书引领我成长》。这一题目不同于《我与书的故事》(贵州铜仁题),铜仁题并没有限定“故事”要与“成长”有关,而恩施题实际上规定了必须以写“成长”为主。可是有些考生写记叙文,用大半篇幅介绍好书的内容,写感悟一带而过。例如:“读《西游记》中的唐僧……,使我懂得了目标专一,坚定不移;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使我懂得了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这样的排列可以写上三四处,“好书引领”你以后的“成长”事例在哪儿呢?这可是重点呀,但总是不落笔墨,只是在文章最后把话题搬过来再简单地加了几个字,用一句“我在好书引领下茁壮成长”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成长”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详略安排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中考作文失误较多地来自审题失误,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降低审题难度”就可以不必审题或马虎审题,仍要加强破解“适当限制”、提高审题能力的训练。经常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上文在阐述时已经进行了两次比较,这里再举一个例子。2007年有3个中考作文命题中出现了“变化”或“改变”一词:①《生活因变化而精彩》(浙江湖州市全命题);②《________改变了我》(江苏盐城市);③《变化》(山东烟台市话题作文)。运用比较法我们就可知道:①题必须写出因果关系,“变化”影响的是生活的“精彩”度:“我”在文中可写可不写:②题也要表现因果关系,但被“改变”的主体必须是作者――“我”,必须写自己,不能写成小说;③题可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长处,写不写因果关系、写不写“我”都可以,但所写必须在“变化”这一话题范围之内。

第10篇

【考点讲解】

《高考说明》对“有创新”的具体要求是:

⒈见解新颖

要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正面思维———立意更高更新更全面;

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

联想悟思创新———变换角度,出奇制胜。

⒉材料新鲜

现实中的鲜活材料;精心比较后选出的典型材料;虽旧而有新意、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的材料。

⒊构思新巧

这是作文创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也是考生最能发挥创新精神的地方,应该充分展开想象,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选择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新的体裁,构思出独具慧眼,极富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如下面选的几篇例文都是在构思方面各具特色、值得称道的。

⒋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能突破思维定势,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想象奇特、独到,或新颖别致,或含意深长,耐人寻味。

⒌有个性特征

文章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能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性感悟,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不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东西。

【创新出彩】

⒈改变观念勇于创新

不要“怕失求稳”,只敢写保险文,不敢写“放胆文”,因而在构思时不敢大胆创新,不敢施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缩手缩脚,怎能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呢?其实话题作文的放开性,就是让你施展才华的。只要你围绕话题,不违背题意,无论怎么写,都不算跑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大胆创新。越是“怕失求稳”,失分可能越多,只要大胆创新,才能获得高分。

⒉突破思维定式开展创造性思维

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文思泉涌。

⒊大胆想象形式新颖

这几年的话题作文,体裁非常丰富,各种文体应有尽有,除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外,有研究型的小论文、诗歌(2001年重庆有诗歌获一类分的)、小说、寓言、童话、剧本、相声、书信,以及病历、广告、证明题一类的杂文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⒋依托名著花样翻新

这几年的创新作文有很多是依托名著,选取某一细节,加以嫁接移植,写出新意来的。《唐·吉诃德新传》、《赤兔之死》、《阿Q新传》、《朱贵开店》、《新西游后记》都是如此。这也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应该下功夫阅读名著。消化熟悉一两部名著,根据话题加以嫁接移植,可能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⒌善于联想巧用比喻

曾得作文满分的《有色眼镜引发的联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感情亲疏而不能正确地看人,正是有色眼镜,比喻何等贴切,道光帝、韩日世界杯以及亲身经历的评选三好生,三个事例,那么典型,那么有说服力,这同样是创新,起码“材料新鲜”。

⒍巧用诗词名句深刻揭示中心

曾得高考作文满分的《莫把情云遮慧眼》,作者就在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作了巧妙的变化,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紧贴了话题,让整篇文章生辉。真可说“题好一半文”。高考满分作文中,巧用名句的不少,如“月是故乡明””月若有情月长吟“等。

第11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在初中生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本文试对初中生在写作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常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在写作前缺乏足够的准备?

    1.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多注意积累?教师则应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分析事物,怎样提炼观点,如何搜集和运用材料?

    2.作文的”假?大?空“?在学生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学生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伪装“得很”高尚“,不敢说真话?其次,优秀的”范文“导致学生说假话?学生为写出好作文,东拼西凑一些华丽的辞藻?语句,发一些故作深沉而的感悟,排列几句名人名言或诗词典故,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有”范文“的样子?为扭转这种现象,教师要在观念和实践方面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良好文风?

    3.好跑题,把握不住中心?这种情况一般多会出现在话题作文中?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对词语或话题的理解不准确不全面;其次是常由话题一步步蔓延开去,先是由话题写起,越写离主题越远;再有就是只从材料引申出观点来,却不顾话题本身的要求;还有一种就是在材料作文中只抓住了枝叶,丢了主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要学会立意取材,搞清楚材料的取舍与表现中心思想的关系?

    二、在写作中阶段,遣词造句不当,结构?段落安排不合理

    这里所说的写作中阶段,指的是动笔写的阶段?这一阶段常见的问题:一是错别字多,词汇贫乏;二是用词不当,病句多;三是叙事顺序不清,逻辑性差;四是文章的结构?段落安排得不合理?

    对此,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阅读课的教学?要利用好阅读课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材料的安排,让学生明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在写作后阶段,经常不修改,或不认真修改

    这里所说的写作后阶段,指的是初稿完成后的时期?学生在写完作文后经常不认真修改或干脆不修改,致使作文中出现了诸多明显的错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也都对作文的修改环节相当重视,认为习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学生在作文修改中出现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对修改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根本就不会修改?这要求教师平时应加强对作文修改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作文修改对学生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信息:一是教师批改;二是学生自我检查;三是学生互相批改?通过这种修改和检查,可以修正习作中的疏漏,还可以从别的同学身上学到写作的长处?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 文本解读 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与落实,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的直接实施者而言,我们所面对的一些尴尬已是再也不容回避了。

一、面对文本的尴尬――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新课标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和认识特征都参与到了新意义的建构中。因而,这个新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式的。新课标还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以话语权。这些主张另一方面所反应的就是我们教师如何对待文本以及和我们一起面对文本的学生。

而当前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种“反文本”倾向。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就批评愚公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学习《背影》,就认为父亲是个土里土气的人,他爬铁轨是“违反交通规则”;学习《风筝》,就说鲁迅对兄弟的感情虚伪之极,猫哭老鼠――假慈悲。这些都表现出对文本的这种确定性的否定,表现出一种对文本的绝对的相对主义态度:文本已不再是阅读的对象,而只是引发对话的一些“引子”。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是如何反应的呢?在听课过程中,你可以听到赞扬之声不绝于耳,都是“你很棒”“你很优秀”等廉价的表扬。学生只要回答,教师都说好。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不管恰不恰当都给分,惟恐伤害了学生那颗“稚嫩”的心灵和学习的积极性。若有几个较真的教师计较起来,那么一顶和新课程相悖的大帽子马上就扣了过来。面对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和歪曲,我们语文教师显得吞吞吐吐,畏首畏尾,不敢对学生说“不”。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知不觉地采用了以下这些调控行为:或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对生成的问题轻轻掩饰过去,然后脚下抹油,溜之大吉;或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把皮球踢给学生,此题课后再议,草草收兵。还有的教师就是表扬学生精神可嘉,再冠以“创新”之名,对“异端”说法赞以新颖,夸奖一番,把爱因斯坦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这句名言说了又说。

现代阅读观念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但教师要知道对话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它同时受到读者与文本的制约。文本的确定性存在是对话的前提之一,没有文本的确定性,它与读者就不能构成实质性的交流,也就不可能与读者真正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阅读就由作者的独白变成了读者的独白。

对于课堂生成问题的矛盾,教师应该及时妥善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高明的语文教师渴望这“未曾预约”的教学灵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由此可知,教师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机智生成。多一些对课堂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这才是教育的“生命关注”。

二、面对作文的尴尬――别有幽愁暗恨生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今中考大多是话题作文,于是在“聪明”教师的指导下,大量的套题作文、宿构作文应运而生。其原因就在于中考作文命题不设审题障碍,文体不限,角度自选,话题作文的实质就是题目自拟。这样一来,泛化的中考作文题产生宿构作文也就不难理解了。于是,我们每年都可以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满分作文,可以看到借此灵丹妙药、投机取巧取得作文高分的学生有增无减。中考作文命题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作文教学,而眼下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是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三者合为一家,写作往往以主题为单位,缺少系统的训练。文从字顺、起承转合、过渡照应,我们的学生都不知道。既然没有写作教材,那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在实际的教学中,写作教学也只是作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和点缀罢了。好在中考作文批改中写作部分大多有基础分,上下幅度不大,这才是真正的福音,也是茫茫然的教师之大幸。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作文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教学观:

一是直觉主义。该观点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没有规律可言,主要靠学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导与讲解无大用处,于是大而化之地向学生鼓吹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认为“量”的积累没有达到他们规定的“多”的标准,怎么能够引起“质”的飞跃呢?具体让学生怎么读、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却连自己也不甚明了,也就对作文教学没有整体计划,没有合理步骤,没有科学安排,无视老师的主导地位,使作文教学处于自由式放羊的境地。

二是公式主义。该观点的教师把技能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用工艺流程式的方法指导学生制造作文,强调公式化的写作。具体操作就是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按起承转合等基本技巧严格操练,和学生大谈“千招会,不如一招熟”,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在作文考试中就可以去复制粘贴,就可以去按照练熟的作文框架去填充材料,这样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是功利主义。即中考考什么就练什么,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休无止,或者是大剂量地写,一周一考,每考必有作文,没有节制,或者是搞文选式教学,指导学生大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

正是这三种作文教学观及做法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我们的教师不喜欢教作文。造成这种境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缺席和人格意识的丢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呼唤真情实感,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思想自由,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学生的心灵飞翔在感动的天空中,这是作文教学新气象到来的最根本的预兆!

以上所述只是在语文教育改革前进路上出现的问题。笔者的意思绝对不是要语文教学再回到老路上去,而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语文教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语文学习,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