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文化论文

中医文化论文

时间:2022-12-04 23:5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文化论文

第1篇

1当前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

第一,养生治疗中假中医伪中医频发和真中医失语的矛盾。当前社会上针对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一些伪中医、假中医打着“中医文化”的旗号到处行骗。他们或者随意的曲解中医经典,或者无限夸大部分食药的疗效,欺骗社会公众,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如绿豆张悟本之流。而与此同时,“中医领域专业人士、真正的权威大家们却在关键时刻‘集体失语’,极少参与中医文化的传播推广,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9]当然这一状况,随着中医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两年有了明显的好转。第二,传播策略的弱化与中医文化重要性的矛盾。当前一方面非常强调中医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医文化的传播上存在误区,传播策略弱化,日渐式微。中医文化无论在传播的策略、传播的手段、传播的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缺少名人的广告效应,传播手段比较单一,传播机制是单向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机制,缺少中医传播的品牌意识等等。第三,重视中医的言与行的矛盾。在相关政策上,国家虽然对中医文化越来越重视,但在扶助力度、资金上仍然有限,这使得中医文化在传播一开始就信心不足,也得不到传播媒介的足够青睐。第四,中医神秘化与大众化的矛盾。中医自身的话语体系比较特殊,加上宣传的不足,造成大众对于中医文化包括中医认同的矛盾。一些调查表明,很多老年人对于中医非常相信,患病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而一些年轻人则比较相信西医。认为西医显效快,比较科学。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等话语体系,普遍认为比较神秘,缺少科学论证。第五,国外热与国内冷的矛盾。中医文化传播在国际和国内也存在一种倾向,即一冷一热的现象。国内信奉中医的人群相对固定,而随着海外中医的传播,其显著的疗效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人民的喜爱。因此,上述矛盾的实质就是强调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医文化传播困境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就会影响中医药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削弱中医在社会公众认同的合法性基础。

2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原因分析

第一,思想上忽视和轻视。表现之一是很多人还是轻视甚至忽视中医文化传播的研究。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发现近十多年来关于篇名是“中医文化传播”的论文仅有8篇。与其他相关的研究选题相比较,显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具有深入的研究空间。表现之二是当前社会公众也存在理念的误区。他们认为,“中医只能调养一些慢性病,治病起效也缓慢,同时中医更多的是应用在中老年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很多年轻人对中医不了解,不熟悉,甚至带有偏见。”[10]第二,传播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在中医文化的传播机制上,是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下的传播,缺少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机制,不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机制。是一种平面的传播机制,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播机制。第三,中医的自身因素。表现之一是中医系统的自我封闭,成为一种中医院校内部或者中医药高校之间的自我娱乐。表现之二是中医文化的话语体系原因,在大众化理解层面存在一定的理解难点。例如中医的理念和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药的药理药性的辨析、养生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和现代人的思维和文化不完全适应,造成理解的困难。①表现之三是中医文化中难以被人们理解的名词术语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途径使之符合现代的通俗语言体系,这是传播学中编码与解码所遇到的困境。例如,中医的经典著作大多是医学古文,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无论是对中国大学生,还是外国的中医爱好者,都存在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第四,大众的社会心理,比较急功近利,浮躁。对于疾病,往往看重的是治疗时间快慢,服药的方便,因此往往更加偏重西医和西药,忽视其副作用。中医和中药,因其制药的相对复杂,煎服的方法相对多样,对于今天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而言,往往选择最简洁最便携的西医西药。第五,社会大环境的因素,社会整体浮躁和轻中医重西医的现状。笔者概括为两句话,“中医很伟大,西医很强大”。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除了中医自身的因素外,外部大环境是一个重要外因。中医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具有中国古人的智慧。但是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医西医的竞争,就现状而言是西医占主导地位,中医虽然伟大,但是还不强大。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全国的西医院校和西医医院远远高于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的数量。

3中医文化传播的创新对策

第一,中医院校应该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医院校作为培育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的基地,自身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传播文化的职能。中医院校具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应该在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面对大众开展中医文化的宣讲和传播。他们应该具有中医文化传播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担负中医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面对当前社会上各种假中医和伪中医层出不穷,社会公众也非常愿意倾听来自权威的中医院校学者的声音,而不是集体失语。第二,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机制。一是从中医文化传播的过程看。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仅是政府有关部门,而且包括中医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医院医务人员等等。二是从传播的媒介看,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因此中医文化传播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报纸、期刊、电视,还应该包括各种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互联网的网站、论坛、QQ等等。三是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传播机制。如中医文化传播的双向沟通机制,在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互相沟通。正面引导机制,对于中医文化的积极影响和功能,需要大力宣传。对于中医名家的医德和先进事迹需要宣传和弘扬,传递正能量。及时反馈机制,对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公众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需要相应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反馈。评估机制,对于中医文化传播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四是树立科学的传播理念。应该从封闭到开放,从集体失语到发出自己声音,从政府单一主体到政府主导下的高校、医院、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从国内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只有树立科学的传播理念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医文化。那种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理念已经过时了。五是努力构建健康的传播环境,建设有利于中医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如果自己都不信,不发扬,就会造成文化的历史断裂和虚无主义。六是在传播的内容上需要创新,内容需要取舍。当前应该选择当前大众关注的热点和兴奋点。如中医养生,中医美容,中医保健,中医食疗,中医的关注群体不能仅仅是老年人,也应该包括年轻人。特别是公务员阶层、以及公司企业的职业群体。他们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对于健康保健同样具有知识的渴求,需要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学习。七是建议成立专门的政府主导下的中医文化传播公司。当前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目前我国尚无专业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公司,因而中医文化缺乏专业的推广机构,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医文化的了解,也影响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应尝试建立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公司,努力打造品牌,必然会推动社会对中医的认知和了解,推动包括养生在内的相关产业以及中医药的本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中医文化传播需要大众化与时代化。正如需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样。中医文化传播也需要大众化和时代化。如何将传统中医文化语言与思维用现代人容易听懂、能够掌握的方式来传播,这不仅需要精深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中医文化工作者掌握现代传播方式与技巧。例如,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应该尝试多样化的方式。包括中医文化的专题讲座、专家的义诊、公益广告、省市级别的电视电台的现场咨询,出版相关的书籍和录像等等。比较好的方式如万家灯火,市民大讲堂,特别是借助于大型电视台的节目等等。中医文化的科学普及,除了科学性和知识性,更重要的就是怎样把这些学术领域里专业、严谨的知识,以大众化口语以及易学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述,便于大众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举例、病例研讨、真人示范穴位、比喻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达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总之,从中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每次中医文化理论的创新和突变都与此时的文化思潮、价值理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秦汉之际的黄老学说到《黄帝内经》理论的出现;从汉魏易学卦爻六位模式的出现到《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提出;从魏晋时期‘文人的自觉’到服食之风的兴盛;从隋唐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合流到‘普救众生’医学伦理思想的倡导;从宋明理学的勃兴到丹溪‘滋阴’思想的提出;从清代乾嘉学术的出现到清季医籍的厘定整理;从清末西学的侵入到‘中西医结合’,‘废除中医’等变革声浪。”中医文化在面临文化传播的危机时,往往也面临机遇。对于中医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美国宾州大学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席文教授指出,“中医并不像某些人所宣称的,代表着现代医学的未来;然而如果我们企图思考医学的未来时,中医史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无比珍贵的思想资源。”[我们相信中医文化传播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她的养生保健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防治结合的理念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念,具有光明而辉煌的前景,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尽自己的力量和贡献。

作者:陶林张宗明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

第2篇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第3篇

中新网陕西铜川7月14日电(贺向前)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征求药王孙思邈中医药研究论文,征集到的获奖论文将在该市10月举办的国内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中的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进行交流。

陕西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达3600多种。从远古的岐伯、神农尝百草,至享有“药王”美誉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历代名医辈出。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上属京畿重镇,文物遗存众多。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出生于铜川市西南部的耀州区,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称为“药王”。相传铜川药王山是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铜川市决定打响“药王”品牌,把药王养生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为此,该市将从今年起,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使铜川成为西部中药材信息服务、集散中心,力争把铜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据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铜川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将于10月中旬在孙思邈的故乡——陕西铜川举行,活动期间,该市将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及文艺演出、公祭药王孙思邈仪式、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中国(铜川)国际保健养生产品博览会以及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

据介绍,这次征文主要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征文内容主要有: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孙思邈医德医风研究、孙思邈养生保健方法与长寿研究、《千金方》中方剂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10个方面的内容。(完)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第5篇

【论文摘要】 目的中国文化经历四五千年的浓缩,成为世界文化的精髓。而经是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经典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境界,而且能够增强文学品味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今英语盛行的时代,更加深入的研究经典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过:大学是囊括经典,网络众学说之学府也。因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浓缩。阅读经典不但使你视野开阔,获得启发,而且使你思想进步。

什么是经了?谈到经,大家可能只会想起《金刚经》,《六祖坛经》,《波罗密心经》等大量的佛教经文。这是对经的狭义理解,经是某一领域的浓缩,是对某一领域的概括,是由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总结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叫经,经是某一领域的鼻祖或始祖的著作。后人对他作品的论述,解说或补充只能称为论,他们也只能叫亚圣。

我们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纷纷成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他的著作叫《道德经》;墨家始祖墨子的著作是《墨经》;大家会反问道儒家始祖孔子的著作《论语》和兵家始祖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怎么都不称经啊?这可能与他们谦逊有关,但是后人还是将他们的著作并入经。四书五经不是有论语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鬼谷子》《李卫公答唐太宗》《尉廖子兵法》等不是合称为武经七书吗?还是经啊!

再看,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开创我国诗歌先河。第一部神话是《山海经》;第一部中医著作是《黄帝内经》;此外中医研究者将《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金匮要略》合称中医四大经典。首部中药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中国的首部八卦算命著作是《周易》,也叫《易经》;《三字经》是我国的启蒙教育著作;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此外我国还有《孝经》,《十三经》,《太玄经》等,他们有的虽然不是始祖写的,但是他们将这一思想领域浓缩概括,集这一领域之大成。因此,世界上的科学家、专家都一致认为,世人要在21世纪活的更轻松,就必须回到孔子时代。

看看世界几大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它的经文。被基督教教徒奉为金科玉律的是《圣经》,而伊斯兰教浓缩在《古兰经》里面,此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唐代皇帝为读真经,特派使者去印度取真经。中国人将这些书翻译过来用“经”是很恰当的。

李白的《侠客行》有:纵使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我这个社会恰好相反,应该更多的人去钻研经,这些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1】刘力红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海宸.

对话经典 (J)科学与文化 2009 (02)

【3】张晓震

第6篇

中医何以能经历数千年而不衰?何以能广受世界的关注和喜爱?不是别的,是因为中医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魅力的存在,才使它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果说中医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那么,名老中医正是这一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见证人。而出生于1939年的董仲璧教授就是这些名老中医中的一位,他的祖辈先贤及外祖父家均为名中医,自小受到熏陶感染,立志要为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经过不懈努力及刻苦学习,于昆明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后开始踏上了从医从教的道路,并凭借着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创新中医疗法,为我国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惠民济世,杏林圣手

董仲璧教授,医学博士,从医从教50多年。在长期临床与教学实践中,勤于学习、探索、研究、总结、再实践。博采百家之长。针对国际国内重大医学疑难病、危重病及西医西药治疗不当导致的后遗症,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如:《肺结核化疗产生毒副反应及其后遗症的中医补救疗法》、《妇人带下症论治》、《论肝病从脾胃论治》、《论癌症疼痛与癌症发热的中医对策》、《论冠心病心绞病的民族民间疗法》等等,对肿瘤(癌症)、肝病、偏瘫(心脑血管病)等都有独特见解和神奇疗效,其论文获国际国内大奖。

某大医院妇产科主任50多岁时查出“肝病”,行“放疗”术不当,导致肝坏死,全肝萎缩,连整个人萎缩不足60斤。被某国际国内知名大医院“权威”大医生宣告:“肝坏死”为不可逆转之病,已无医疗价值,活不过两个月。

经过主任中医师董仲璧教授用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经典疗法,仅仅三天三付中药,这人“奇迹般”地逆转回来。一年以后去北京协和医院复查,一切生命指标全部正常,体重128斤,现在24年过去了,她83岁,每天打网球,跳集体舞,被她所在医院医生誉为“最潇洒、最快乐的人”。

还有一位肝硬化晚期病人,在东南亚享有崇高声誉的某大医院治疗18个月后,全身变黑被宣判“无医疗价值、走遍天下,没有哪家医院哪个医生可以治好这个病”。经董教授治疗一个月后,人变白了,康复了,一切生命指标正常,13年过去了,这人健康、快乐地工作着,他的企业越办越兴旺。

在世代传承的基础上,董仲璧教授研制出多个中药方剂以及专利产品,包括一种健脾补肾养生酒(专利号:2015IO523019,9);一种治疗癌症及癌症疼痛癌症发热的中药组合物(专利号:201610008440,0);一种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健身美容的中药组合物(专利号201610008472,0)等。其中天宝肝乐、天宝止痛止血丹、天宝千金美容方等方剂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直达病灶,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难题。如今,董教授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已经挽救了很多被大医院都宣判死刑的肝癌、肺癌、中风、瘫痪、偏瘫、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生命。同时,他针对世界性重大疾病,完成了论文《论肝病从脾胃论治》,他曾在第五届名老中医高峰论坛上宣讲论文《论癌症疼痛与癌症发热的中医对策》,受到高度关注,被多家媒体报道。充分展示了他在疑难杂症治疗领域的突出成果。

灵魂不灭,魅力永存

董仲璧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医从教生涯中,曾先后十二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和国际金奖。近十年来,更是义务看病68000多人。中外多家报纸、电视台争相报道他的先进医疗疗法和事迹。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他,仍秉持着一颗医者仁心,不断探索和创新,希望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7篇

论文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发展,文章从中医药教育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了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以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以维护人体健康为己任的中医药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谓中医药教育中的美学观念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审美情趣,使他们能真正地认识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创造美ID,特别是让他们懂得中医药唯美的观念,这在当前不断有人叫嚣取消中医药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可消除中医药专业学生目前的一些迷茫;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医药唯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和传播者。因此中医药美学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医药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并领会中医药的美,并在认识和领会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

1中医药的美学观

1.1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语言文字:很多人陶醉于唐诗宋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中医药语言语句虽没有唐诗宋词那末富有韵味,但她的哲理是唐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让我们细细品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一段文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实这种既有韵味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在中医药古籍当中比比皆是,只不过我们平时在教学时过分追求对字词的理解,而忽视她的美感和她的哲理,这似乎在传学生以学问以真理,但学生由于体会不到学习的美感,其结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听过一场新东方英语讲座,一位讲师就“flood”一词讲授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时,在举例过程中那种对每个句子陶醉,深深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个人。

1.2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朴素: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和疾病作斗争极为丰富的经念总结,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这里所说朴素是指中医药朴素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思维方式,如她的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些观念无不贴近和扎根于人民群众,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人民的、大众的都是美的。

1.3中医药的美美在于她自始至终的以医学人文精神

1.3.1医学人文精神内涵m: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力的肯定;对人的地位、存在状态、处境与幸福地关怀;对人类前途命运地关注以及对人类美好理想地追求等,体现为一种人为关怀和终极关怀地精神。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最高境界是求真、臻美、博爱、至圣。

1.3.2中医药的人文精神:总的来说中医药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因此中医药从理论讲难以摆脱笼统性和模糊性,对大多数疾病而言,她的疗效可能比不上现代医学,但她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中自始至终医学人文精神却是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所无法比拟的。古人“医乃仁术”、“医亦人学”,就是对“人性医学”内涵真谛的概括。

中医药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如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机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互用;疾患时,体内各部分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也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重视精神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过程中无不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很多人可能有过在所谓现代医院的彻心之痛,一个普通感冒开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处方,普通的高血压病非得给你开个心脏彩超,如果是头痛先做个CT或核磁共振……。因此在中国现代医学唯经济价值论的今天,中医药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最好选择。

2中医药教育美学观念的教育方法

中医药院校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合格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医药美学观念教育重要场所。美学观念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学习重点解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问题,内容包括美学基本原理、中医药美学基本知识。其基本要求是在恢复和保持人的健康过程中,达到人的身心统一、平衡、和谐,处于一种美的状态。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到医院、药房、中药生产企业实习或见习,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感受力、识别力及正确的鉴赏力;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加快,现代医学由于临床疗效相对的优势,对中医药冲击越来越明显,不少的学生对传统中医药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日渐失去兴趣,造成了混学分、混文凭的现象。鉴于此,中医药职业院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应行动起来,积极参与中医药知识及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宣讲,而不是把它当成是美学老师、专业老师、学校领导的事,要把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宣讲的方式可以多样,从形式上来说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宣传和个别交流。

2.1课堂教学:课堂是传授中医药知识及其美学观念的主要阵地,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比较地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兴趣,如是古典医学名著如《内经》,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要把它当成一首唐诗或一首宋词来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她的韵味、她的意境、她的哲理、她的美。同时也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等其它教学手段来介绍文章的背景;如是专业各科教学,多媒体应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由于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2.2课外宣传:课外是宣传中医药及其美学观念大舞台,手段和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我们可以通过板报、大众媒体、网络平台或请名老中医讲座来宣传和展示中医药,宜传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亲和力。因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爱好,决定着其学习态度、左右其学习兴趣。上述宣传平台中网络平台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但低毁中医药的信息也很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课外对中医药及其美学观念宣传,应突出以下几个观点tai.①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医药的美,特别是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明白学习中医药人生意义和所肩负的重任;②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她通过长时间的去芜存警、去伪存真发展至今天,使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功效经过了数千年的反复实践验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可以通过宣讲中医药历史、著名医学家及其论著,让学生更深体会到中医药的宝贵;③宣传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界的地位,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治疗上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兼有养生、康复等功效,长期以来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并被世界许多国家认可和广泛接受,通过此类宣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药的自豪感;④大力宣扬中医药在2003年在战胜“SARS"和近几年在防治禽流感、甲流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明白中医药的神奇功效;目前中医药对很多疑难杂症,有相当不错治疗效果,特别是许多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依靠中医往往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通过此类宣传可提高学生学习、传播和使用中医药的自信心。

2.3师生间个别交流:师生间对中医药理论某观点存在分歧时,师生个别交流很重要,它往往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有效。因为个别交流时作为交流的双方均有自己的观念,交流时存在一个说服过程,交流的结果是师生双方均受益。

3中医药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8篇

本文分析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课程改革构想、实施方法和改革目标,主张应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

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改革构想;实施方案

一、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化,文史哲学科遭遇冷落,文学课程也出现边缘化倾向。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大量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压缩。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的教与学急需加强。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内容。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学课程有一支精良的教学团队,他们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语言文学工作者。本课题组授课教师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认真开展各项教学和实践工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本专业知识现状和需求;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变革课程评价体系;督促学生阅读文学原著,查阅相关论著论文,撰写读书笔记;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开展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多篇,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二、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代文学课程改革构想

自2014年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始以来,本课题拟继续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参与教学环节,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基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与规律等,本课程组不断探索与实践,提出并实施的教改措施、拟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文学课程综合改革》

本课题从陕医大现代文学教学发展足迹和现状出发,对现代文学第一课堂在教学机制、师资状况、学生素养等方面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逐一剖析,努力查找并分析原因,试图寻求促进现代文学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构建现代文学教学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贯通。

2、《现代文学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建构》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或指定作家或篇目,以论文方式考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比例调整为4:6,即平时成绩占40%,除常规的出勤、提问、讨论外,重点是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课堂练笔等计入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占60%。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能力测试有效结合,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

3、《现代文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是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影像材料等在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比例等应用问题。逐步实现现代文学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4、《现代文学课程第一课堂教学研究》

主要是解决现代文学课程与美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融合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实施

1、建立精讲——实践——自主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精讲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系统讲授知识点,着重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是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以分组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自主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动态,对学科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我观点,撰写相关论文。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原著导读法:文学课程的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即是尽可能广泛地阅读原著,文学专业学生的作品阅读不是纯粹的娱乐,应该带着问题阅读,运用知识储备,分析作家作品的创作意图、主题和艺术性等相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授课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进师生的了解。

(3)多媒体与影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最大优点是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课题根据实践教学大纲,适度安排多媒体和影响教学,辅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力求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3、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将学生平时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如课堂讨论、试讲、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结合陕医大学生特点和现有条件,尝试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学生试讲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中国现代文学是陕医大人文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囊括1919-1949年所有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内容庞杂,作家作品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授课教师明显力不从心。如何根据教学大纲,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精讲多练,重视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自学,了解学科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和鉴赏能力。

四、已有基础与改革目标

1、已有基础

(1)《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陕医大2014年精品资源共享建设项目之一,已开展多次实践教学,包括学生讲课、小组讨论、作业讲评等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2)《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2012年分别荣获院级、校级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荣获陕西中医药大学2014年多媒体课件比赛中二等奖;在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荣获高校文科组三等奖。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工作。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了教学改革优秀论文奖励机制;开展教案展评活动;举行多媒体课件大赛等,调动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2、改革目标

第9篇

医学护理论文2100字(一):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方法: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并且病情变化比较快,需要护理人员密切监护的患者,所以护理人员的责任非常重要,有着非常大的工作量,但是护理人员的数量并不多,属于护理风险控制当中的一项薄弱环节。本院在2018年之后,将排班模式进行了改变,持续质量改进,并实施全程监控结果:直到2019年,在1年的改进以及实施当中,患者的需求以及监护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有益于持续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改进,减少了护理当中产生的差错,存在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重症医学科;排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0-118-02

持续质量改进(CQI),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的。其中,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以及现今设备仪器集中的科室,利用相应的监护,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并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出来。所以,强化对ICU患者实施的安全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监管。因此,本文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24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2名,护师共8名。其余人员为护士职称,专科护士一共为6名。平均工龄6.54年,其中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为10人。所以,护理人员的年轻化,工作方面存在不足,患者要求复杂以及多样化,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其给予强化监督,对护理进行完善,以便患者和家属更加满意。如表一所示。

1.2方法

科室共有床位12张,为两组,2名专科护士担任护理组长,护士长以及护理组长,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控护理质量[1]。第一组人员应用床位包干制度,一名护理人员对1-2名患者负责,这些患者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都由该护理人员负责。其中,需要精准、完善的对护理记录进行书写,将专科特征进行体现,组长以及专科护士需要对年资低的护士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相应的护理工作等,并定期学习和反思。第二组应用统一管理制度,所有护理对全部病房进行管理,组长以及专科护士实施相应的健康监狱工作等护理内容,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记录护理过程等。持续质量改进涵盖了危病患者护理质量、环境监管、技术操作、患者安全以及舒适等。结合每一项护理环节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质量控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并确定质控点,将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进行强化。利用有组织以及有目的考核,可对抢救措施的落实有效性给予保证。护理组长和相关专科护士,针对重危患者抢救工作、重症患者的临时处置,需要快速、正确、果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任务。

每日需要对两名激动护士进行安排,以便帮助两组护士,对相应的护理工作完成。夜间护理,需要高年资的护士带领两名低年资护士。年资低的忽视,分别管一组,高年资护士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将参与性、监督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职能进行了发挥,使得低年资值班护士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避免了有差错产生[2]。

针对有着疑难病例的患者,需要组织全科护士对其实施每月1次的护理病例查房,责任护士汇报护理患者的床号、基本情况等,其中要包括饮食要求、护理级别等。之后,科室人员给予补充和完善,最后护士长和护理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全员进行讨论,护士长最后给予相应的讲评。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有耐心以及爱心、理解等,关心患者。所以,要强化护理责任心,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2结果

两组工作不同的小组,对于质量的提升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措施,对于管理以及环节的质量控制更加注重,为新质量管理理论,护理质量可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产生直接影响。特征为组织性强、参与面广的不间断活动,护理效果质量非常高[3]。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对质量意识進行强化,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以便将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对于护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自身的能力提升。此外,护理人员要做到技术精湛、技术操作规范、创新求实。积极主动学习更多的新技术,对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总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灵魂,排班模式的更新,有益于护士长管理,更能更加合理的用人,避免对人才和劳动力方面出现浪费情况,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要所减轻,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析中医内科护理医学的护理理念及其发展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护理作为现代医学中护理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种护理方法,它在很多临床验证中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将分析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其中包括人力方面的不足、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操作条件的匮乏等等,对中医内科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医学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状;中医;内科;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人,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1.中医内科护理概述

中医护理是我国自古就存在的,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相关护理工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我国本土存在的护理中,古代中医师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时又扮演着中医的护理工作者。中医护理,尤其是中医内科护理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人,现代医学的护理行为和护理理念初入中国,使得中医护理进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期。但近年的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医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较大幅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点得到了医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可。

中医内科护理以整体护理和辨证实施护理行为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特色,这也是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之上的,体现了中医内科护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临床护理离不开各种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内科护理的核心,包括针灸、拔罐、中医贴敷等等,其正逐渐得到医学界人士的广泛采用,也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

2.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2.1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2.2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人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被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2.3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3.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3.1人才培养模式

中西医结合护理事业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机构已有200多家,至2009年,我国有三甲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18所”。在现代医疗服务正形成治疗、康复、预防、养生、保健的多元化形式背景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而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高校中医护理人才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攻坚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为中西医护理的真正融合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西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课程改革力度,逐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基本融合,培养具有较强西医护理能力以及一定中医护理能力,能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3.2培养目标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養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

3.3课程内容改革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适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4.小结

第10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40-02

一、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关于人的素质内涵,现在比较共识的是认为“素质”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其中,文化素质又包括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制。就学校教育而言,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提高各种素质。1998年教育部教高司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青年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古时指礼乐文化,在现代则是指各种文史哲的知识。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青年来说,人文当然还包括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了解,因为中医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中医基础理论阐释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学说、发病学说、病机学说等等。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使中医青年更加坚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科学价值自信,倍加珍惜和觉悟中医药文化,继续增强和提高对中医学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素质。从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格;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的形式,以人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要载体,加之环境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因此,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中医青年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教会中医青年如何做人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结果。

二、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方略

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人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不断对自己进行批判和反省,倡导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是我们中医药院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中医青年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虽然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力结构的完备,却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成为具有学术特色、情趣高雅、人格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设置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医药院校应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我们的中医青年真正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具体的课程有:《军事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沟通与礼仪》、《经济与管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修读达到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2.大力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因此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比如中医药院校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设立传统文化、国学学习社,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以及书法、绘画、写作、文艺等各种竞赛活动,加大素质教育的评优和奖励力度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人文氛围的铸造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气质是通过长久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因此,除了开展常规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鼓励、支持中医青年成立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传道”排在“授业”与“解惑”之前,说明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中医青年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作为从事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教师尤其要主动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另一方面,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通过报课题、写论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不断总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作为专业课教师,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哲学,宽广的胸怀气度,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和熏陶学生,逐渐探索一条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模式。总之,优秀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持续推进。笔者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人文素质教育会不断完善与成熟,我们的中医青年会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灵,不断培养自身的优势,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怡,赵雨.北京市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8):61-64.

第11篇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继承 创新

 

1问题

1.1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医课程开课后对中医药没有兴趣,不愿学习中医,认为难懂不好理解。

1.2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对中医药课程产生厌烦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中医没有兴趣,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成绩普遍较差。

1.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一部分毕业生进人实习时,遇到病人时不知如何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即使勉强处方,都要根据西医的诊断指标辨病用药,疗效极差,因此对中医产生怀疑。

2原因

2.1中医院校招生的误区

    中医教育从历史上都是以家传,师传形式为主,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创办了中医学院,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中医学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招生的质量和要求模糊,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医药大学的招生标准,从理科学生中招生,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和前进埋下隐患。中医药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文科学,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经典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学好中医也很不容易。

2.2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有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为专业,理科学生本来就对中医药很难发生兴趣,而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一人学首先灌输的是西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由于理科学生对现代医学接受能力快而强,一开始就把思路和观念引向现代医学,当以后进人中医药课程时,文科知识差,观念转不过来,对传统经典文化没有兴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随即失去信心,甚至误解中医学术。

2.3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改造

    中医学基础理论首先是继承,功底扎实后才可创新,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把中医基础理论看作是滞后的,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和现代科学试验,从而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使学生思维西化,对中医产生厌倦和怀疑。

2,4临床实践课程少,纸上谈兵多

    中医毕业生要注意临床实践,跟导师临证治疗,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不要让西医的诊断指标牵着鼻子走。毕业论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医现代化的东西全部搬到中医中来搞中医药现代化,失去主次,造成毕业生不懂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来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等知识取长补短,或中西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追求纸上谈兵,结合不到临床实践,失去了中医学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极好,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中医药院校招生改革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区别,一定要从文科生中招生。

3.2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教育为主

    中医药院校要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顺序教学安排等方面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哲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各科,经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现代自然科学、西医基础、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现代科学知识。在完全继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接收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培养出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第12篇

论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探讨

有些人总是担心如果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必然会影响到中医的学术声誉,确实这是存在的。但是要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的疗效,却各有各的见解,总结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加深中医自身学术功底的力度,争取达到精深的水准:这要结合对当前的中医临床实践进行观察,在中医人才培养中不断的加深中医的基本功功底,只有底子硬了,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才有保障。第二,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不断完善中进行创新:实践出真知,只有结合实际的临床情况,才能灵活的用药,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更好的疗效。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医德医风的培养,从而提高中医的疗效: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要有较高的医德医风,和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中医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一门包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科学,所以,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将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从而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一个中国文化底蕴不足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水准的中医的。

中医的基本理念和现代生命科学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中医中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医中强调天人合一,这与西方现代科学所要求的健康环境因素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中医中强调辨证施治,在西方医学中是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位病人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病症的药物,中医中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复方论就是现在在西方治疗学中所强调的以各种疗法综合使用的治疗方法。

中国的中医学科已经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这是现代一些中医医生对中医未来发展方向的近忧远虑。确实,在中医行业的市场中,已经出现了被压缩和被挤压的危机,特别是在西医的猛烈攻击之下,中医思维西医化将不可避免的导致科学结构的土崩瓦解,中医最终将会论文一种民间的技艺而已。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在中医学可上,它是这一学科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关键和唯一载体,所以,如果思维偏离或者放弃了其自身的学科方法思维路径来开展业务时,这个学科的根基已经完全动摇且已不保,支撑该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学术支柱也就随之坍塌。在西医市场化迅速普及的状况下,中医学的根基岌岌可危,要让中医得以立足,必须认真的研究和探讨一下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方法。

要想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必须加强我们中医本身的基本功,同时还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汲取新的知识来为我所用。临诊的时候首先要以中医学术的思维来对病人进行珍视,使用中医的学术和方法来对病人进行观察,用四诊八纲来辩证,从而得出中医对该病人所患的疾病的认识,然后使用中医的学术思维来对该病症指定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适合的处方用药。我们在现实生活的医疗活动中,某一个病人的求医治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可能会遇上中医的诊治和西医的诊治。我们在使用中医思维对病人的进行诊断的同时,我们不能排除排斥或否定其他学科的诊疗,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对中医的一个补充,以弥补中医的不足之处。在现实的医疗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全面思考,无论是在治疗上还是诊断上,一定要有参考有主论,这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必须要做到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病人能及时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