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幕遮范仲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唐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王昌龄·唐
3、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范仲淹·宋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
5、慈姑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江南行》张朝·唐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宋
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唐
8、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宋
(来源:文章屋网 )
2、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客夜》
3、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杜甫《宿府》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唐多令》
6、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8、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9、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0、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杜甫《宿江边阁》
1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12、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1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5、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技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1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7、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
20、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1、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22、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3、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
2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25、照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26、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8、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关键词:多媒体;古代文学;优势;误区古代文学课程是所有综合性及师范类大学的一门传统课程,是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基础课。由于各种原因,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被高校学生逐渐边缘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古籍电子化、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依赖电子古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可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
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将古代文学知识与传统的音乐、书画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将古代文学知识当作一种享受。同时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
.课堂表现丰富多彩.激发学生求知兴趣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古籍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大型的单机版、图像版、网络版的电子古籍检索系统被开发出来。各种单行的古籍电子文本在Coogte、Baidu中一搜即得。
而传统教学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老师的语言和板书,再会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师也有疲惫的时候。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教师口授.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乏味走神而丧失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这种教学中影音媒体的应用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讲文学史总绪论一节时。把文学史家及其著作、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都做成不同类型阳之浦”的典故,反衬出雁去而人不得去的悲凉。大雁南飞,人亦恩归,然而登舟无计。归乡无期。相比之下。
守边将士不是比大雁要可悲的多吗?边地的声响伴随着军中的号角声次第响起,与悲凉的秋意遥相唱和,渲染着“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凄凉氛围;在重重叠叠崇山竣岭的包围中。孤独的塞外古城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缓缓吊起了城门。这是大宋王朝对西夏作战的指挥部呀!暗示出宋王朝对西夏作战的不利局面.也是与上面将士思归又无从返乡遥相呼应的。一杯浊酒怎抵它万里乡关之恩。将士们还要继续忍受着思乡思亲的煎熬和浓霜重雾的侵袭.即使夜中不能安睡甚至垂泪到天明,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将士们的心愿和将军是一致的,他们既希望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尽早取得伟大胜利,但在现实中战局却长期没有进展。怎不让人伤心落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守边多年自然心理的自然流露.有感于心.外发于声。一方面,表现出他镇守边疆,抗击西夏,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志;另一方面。也描写了边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同时,也暗示出当时宋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现实。因为此。范仲淹的同僚兼好朋友欧阳修戏称他为。穷塞主。。
关塞风云之气,战士守边之苦,英雄忧患之情。这就是<渔家傲’词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忧乐天下的英雄本色。所谓。将军白发征夫泪”.既有士卒们有家不得归的思乡之泪,也有他忧国忧民的博爱之泪。更有他和将士们为国苦战苦守却不的胜利的心酸之泪。这种眼泪.非弱者之泪,而是英雄之泪。英雄虽落寞,但眼泪的价值却并未因此而褪色。就像他在另一首词<御街行>中所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他在(苏幕遮>中又说到。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在泪水中久久相思的.是国家的富强.是民族的昌盛,而绝不仅仅是个人的得失与升迁。他的这些泪水.如山间的清溪。月下的池水隔若千年的屏风渗入我们的心田;又如柳梢上的月色。黑夜中的星光永久地照耀着我们头上的天空。
有悲有喜的人生,有成功有失落的仕途。为了国家的安定,他成为启迪后进的先锋。近千年的风沙还在吹着我的思绪,千年前边地的声音还在敲打我的灵魂。
一代名臣。一代名士。令后人高山仰止。
一代名吏。一代名帅。令后人追摄其踪。
参考文献:
【1】张旭军.‘大宋苏公探案全集>第2幸。风水宝地。
时值初秋,于宋词里悠然漫步,也是一种浪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雨霖铃》尽写相思,堪称秋之情思之绝唱。秋蝉凄楚,执手相看。船就要开了,泪眼相对。恰是深秋时分,忧伤俱在心底。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爱在心头总难舍,良辰美景没有你,还有什么意义?此词本就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离愁万点,丹心一片。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的这首《思远人》道尽相思之苦。枫叶红,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对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情深处,泪湿信纸,令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感人至深。疏朗的秋色掩不住相思的痛苦。伊人在远方,思念在心头。酒入愁肠,并不解忧,反而更加重了相思之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采桑子》,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却又欲说还休,只说一句,天凉了,秋意正浓。历尽沧桑,辛酸尽在心头,却不必说出。人生种种,只可意会,不宜言传。词人一语双关,既说的是季节的秋天,也说的是自己人生的秋天。年龄渐老,进入晚年,正可谓人生的秋天。人生的无限况味,只有自己知道。
宋词里的秋天,隽永悠长,回味无穷。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自醉。明施耐庵《水浒传》
6、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事,未要论穷通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8、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眺》
9、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14、醉醉醉,美人怀中睡,不敢高声语,唯有暗皱眉。
1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北宋柳永《雨霖铃》
1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唐杜甫《登高》
17、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9、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
20、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北宋李清照《如梦令》
21、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2、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唐李白《客中行》
2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6、天若不爱酒天应无酒星,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2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29、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有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别故,知君到处有逢迎。
30、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1、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北宋苏轼《浣溪沙》
3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3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3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3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36、把酒送君天上去,不诉离伤;不诉离伤,怎能不伤
37、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北宋柳永《蝶恋花》
38、对酒当歌寻思着,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北宋晏几道《醉落魄》
39、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40、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1、梨花香,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
4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43、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44、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5、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今朝有缘来相会,明日你东我向西。钱钟书《围城》
4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唐李白《行路难》
4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48、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49、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50、桃李春风一壶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5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5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曲》
54、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5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北宋李清照《醉花阴》
5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情。
《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写上古人民食米饮酒,以享天年。战国时荆轲别燕太子,对酒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发出以死报国、义无反顾的铮铮誓言。三国时曹操对酒当歌,抒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英雄抱负。在诗词的历史长河中,唐宋时期可谓繁星闪烁、百花齐放,诗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诗仙李白平生爱酒,据说他每次写诗,必要饮酒,大醉后,诗情如泉涌。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曾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
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得其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
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月下独酌(其二)》]。他的酒华贵耀眼“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可也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盛宴摆在面前时却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怀才不遇、行路艰难的抑郁苦闷。当然他更有非凡的豪气。唐天宝十一载,李白正值“抱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那满腔的不合时宜借酒兴起,来了个淋漓尽致的抒发,写出了著名的诗篇《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充满着傲视世俗的仙气,那么“醉司马”的诗所显示的则是一股富贵闲人的风雅。白居易的闲适诗:“寄情于酒,取意于琴。”“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杆对一壶。”(《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几杯薄酒,几杆秀竹,既是君子的情怀,也是君子的待客之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酒是新酿的酒,小巧而朴素的泥炉中火又烧得正旺。在这眼看就要下雪的暮晚时分,邀来好友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呢?在这诗与酒的氛围里足见诗人从容恬然、淡泊平和的心境。
“诗圣”杜甫的境况不可与之相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但更有思乡爱国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战乱平息,他情不自禁。
宋代大词人苏轼,他的情感豪放而又细腻。他政治失意,弟兄分离,面对圆月,顿添愁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他深入民间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他与民为伍“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渔父》),体察民情。他不拘小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临江仙》)。他胸襟豁达“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定风波》),“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南歌子》),身处逆境而情趣乐观。他老当益壮“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念不忘报国之志!
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词人,他日思夜想建功立
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可也每每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西江月》)也偶有欣赏自然美景的闲适:“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鹧鸪天》)
在诗词的王国里,酒的情韵可谓丰富。它有好客之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
作为语文老师,多么希望他的学生也能像自己一样对诗词爱到痴迷,爱到愿意将诗词化作自己的语言和生活的诗意。因此,在诗词的教学中,笔者竭尽所能地将学生带入或典雅幽婉,或豪放洒脱,或悲怆凄凉,或深远空阔的诗的王国,进而带领他们去学习运用美丽的诗词去美化自己语言与生活。
在高中诗词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上了两三年高中还不懂得如何运用诗词,诗词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永远是那个“囫囵”的整体,学习诗词的最终成效只体现在考试时那六分的默写题,其他地方,如写作及生活中很少用到。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联想与想象去感受诗歌本身之美,整首诗或几句诗。只要学生能领略其中几个意象、几个诗句之美,他们就会因为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诗歌之美,而喜欢了,或仰慕了,由此产生将诗词与自己的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愿望,进而美化自己的语言和生活。
一、意象的运用
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往往是诗词外在的最直观的美,人们接触诗词往往首先关注的就是意象,所以古人在写诗时对意象的选择非常讲究。经过一代代诗人的运用创造,众多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也越来越美。正如林庚在谈到杜甫、庾信将屈原的“落木”意象改造成“木叶”时所说: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第八专题中,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中用“碧云天,黄叶地”及“芳草、斜阳”等一些具有辽阔衰飒特点的意象来表达羁旅漂泊之情,元代王实甫也在《长亭送别》中使用了同样的意象,以表达崔莺莺在张生上京赴考时,因无力挽留而产生的痛苦之情。而到了清代,李叔同在《送别》中也用了“芳草”意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只是把“斜阳”换作了“夕阳”(“夕阳山外山”),也许王实甫与李叔同都是受了范仲淹的影响。同样欧阳修的《踏莎行》“迢迢不断如春水”中的“春水”意象,也同样在吴兆的《早春水阁》(“昨夜秦淮春水生”)和李煜的《虞美人》等诗词中出现。
古代的诗人词人尚且学习前人,作为正在学习语言表达的中学生,更应该撷取课本上学到的好词语尤其是诗词中的好意象来美化自己的语言。而这样做成功了的例子很多。2005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江清流》的题目“一江清流”应该来自《虞美人》中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优美语句——“古木参天,离不开落红”。“落红”是来自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意象。尽管只是一个意象,但用与不用语言的内涵与色彩完全不同:不用,平平淡淡;用了,马上就有了书卷气息。而要指导学生使用意象,方法又非常简单,只要刻意让学生像小学生依词造句一样。
二、诗句的运用
记得《论语》中的《楚狂接舆》篇中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句子,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绝对不是偶然,也许也是林庚所说的“在前人的学习中创造”吧!对待名句,古人尚且可以如此学习,何况我们。
一些学生在古诗文默写题上会得满分,但是仿句及作文的语言却往往干瘪枯燥,高中学了三年诗词,那么多好句,只“赚”到了6分,实在令人惋惜。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当我们美化自己文章的时候,应该教学生学会美化他们的文章。而素材就是课本上的诗词,方法就是让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语言表达中刻意地使用那些诗词中的好句子。
初始阶段,先以古人引用的例句或者老师自己引用的成功文章作为范本来激发学生的引用欲望。如为了带动学生引用,笔者就以自己的文章《约定》中的句子作为模仿语段:“没有与台灯的约定,我怎么会有与张若虚一起欣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幽静与惬意”。学生在羡慕古人及老师的时候,无意间会希望自己也写出优美生动的句子,所以一般愿意学习老师的样子,去引用精美诗词。这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引用,只要他们能够引用,不怕暂时性的出错,甚至“掉书袋”式的引用也不要去打击——毕竟,他们从一句不用到有用的意识了,这也是进步。只是在评讲的时候,要褒扬那些引用恰当、为文章增色的例子,委婉地帮助用得不恰当的同学明白自己的问题。只要能持之以恒地训练,高中三年下来,学生的作文语言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初春,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我们便会溜出家门”,这是高考优秀作文《绿色生活》中的句子;“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成了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正如一颗欲动的心,在春的照应下勃发一样”。这是2006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中的句子。正因为有了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学习,对陆游《三齿堕歌》及叶绍翁《游园不值》的阅读,有了对其中好句子的引用,才有了学生这样的好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句子才使学生的语言不显得平淡肤浅。学生在学完辛弃疾的词后,写出这样的句子:“在滚滚东流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无数英雄形象,被世人铭记……”班里能写出这样句子的学生很多。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用训练之后,就可以训练学生学习化用了,将诗词名句与自己的语言相融合,以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其增加文采,丰富内涵。
按道理,教师的不应该教学生具有世俗的思想,但是教师教书教了几年,学生学习学了几年什么也没学到,大好的时光白白浪费,精编的课本被“坐了冷板凳”,那么教师还有什么成就感呢?所以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不能白上,书不能白买,上了学就要学到东西,买了书就要让它发挥作用。学生学到了诗词且能用到他们写的文章里了,就没有白学,《唐诗宋词》这本书也没有白买。
一、改写或续写,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古典诗词讲究工整、韵律,语言非常凝练,所谓“言已尽,而意未穷”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在教学《木兰诗》和《石壕吏》时,让学生把《木兰诗》改写成小说和续写“老妪被带走之后……”,学生的想像力和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不仅情感体验更深刻,而且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原作中不曾出现的人物和情节,且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曲折,读和写相得益彰。
二、提取意象,进行散文创作,让生命受到洗礼
诗歌意象繁复,往往沉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情愫和象征意义。要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不是一首或两首诗所能解决。笔者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以“月”为探究课题,布置学生课外去阅读有关写“月”的作品。材料有了,然后又指导学生进行对意象特征的提炼概括,挖掘出其思乡的情感特征。但有一位学生的深入程度让笔者吃惊,她借鉴冯歌的《生命之美》的写法,以她特有的细腻敏感把月分成“征人之月”、“怨妇之月”、“宦者之月”、“迁人之月”、“诗人之月”等,然后在时空的长河中自由地驰骋,完全融入到他们的情感之中,谱写成一曲《乡音之歌》,展示历史的悲壮色彩。试想,这岂能是单方面的赏析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提取诗歌意境作为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促进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的诗人总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如果能把诗歌中所表现的或“明丽”或“凄美”或“壮阔”的意境转化为自己的文字,那么将是一次很好的语言训练和审美体验。如在教学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时,笔者以“秋景”为探究课题布置学生欣赏其他诗作,进而描绘出其中的意境:秋水空旷、水天相接、烟波浩渺、黄叶纷飞、残阳依水、暮色苍茫、霜风凄紧……这些低沉哀怨凄清苍茫的画面,大部分学生都可能体验过的,但那是感性的。现在以这些诗作为依托让学生把这些意境再诉诸笔端,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有助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感悟。有些学生在后来的一些创作中都化用了这些意境。如一位学生在续写《孔乙己》时这样写到:北风一日紧似一日,地上黄叶卷集,残阳在白壁黑墙上留下的痕迹,间或在小巷的深处传来阵阵秋的“悲鸣”……这位学生可以说已经把这种意境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了。
四、以诗歌中的理趣作为写作的议题,促使学生对生命、社会进行思考
傅丽霞教师说:“学习诗歌,要启思维以益智。”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与作者、与时空进行对话,不仅能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感悟,还有助于语感和美感的内化。笔者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设计了这样一场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话题是“人在失意时该怎么办”。于是有的学生写道:“失意,但不是失志。”有的学生写道:“笑对人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都树立起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而在教学《枫桥夜泊》时,让学生与时空对话,话题是“人的价值如何体现”,并且把它作为探究性课题,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如:张继科举失意只得“对愁眠”;李白一生悲吟“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则感慨“古来材大难为用”;柳永“奉旨填词”做个“白衣卿相”……这些诗人一生仕途极不得意,但他们的诗名才学却让后来者无限神往,反观当年的状元、达官显贵们今日又有几个人知晓?结果学生激情高昂、由古论今、事例翔实,大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对原诗词的理解更深入一层。
五、以新的形式把诗歌中的语言、意境和内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品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我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仅依据十几年的教学所得,谈几点自己鄙薄的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援真爱入课堂,师生变亲朋
首先教师本人要做到开明、公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会使学生天然地产生一种向师性。先是尊敬、爱戴、羡慕继而就会模仿、学习、创造。
其次,要拆除语文课堂教学的“第四堵墙”即消除师生关系的情感隔阂,让孩子们爱上老师。思想民主了,心理开放了,师生情感自然就融合了。夏尊《爱的教育・译者序言》“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将对自己孩子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能不点燃他们激情的火种吗?所以将我们的爱无私地援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吧。
二.援真情入作文,拙妇变巧妇
至真、至善、至美是人们对于人间美好情感的最佳褒奖,而这种情感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似乎为越来越多的学子所忽视,假、大、空,程式、机械、套用成为孩子们写作的法宝。于是说真话、诉真情、见解独到这些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竟成为近年来作文教学中最高呼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一颗敏感细致的心。“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做到时时关心、事事留意,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还要培养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思维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对于好不容易寻得的货真价实的“大米”,“拙妇”却很难熬出一锅香喷喷的好饭。那就要求我们引导同学们都能由“拙妇”变“巧妇”。所谓厚积薄发,我们日常积累的素材往往博但杂,如不加以整理、质疑、思考,恐难以为日后所用。博学,并加以审问,慎思,明辨,我们都有望成为巧妇。
三.巧用模仿,东施变西施
东施效颦,因为仿效得失去了自己,而成为后世嘲笑的对象。但假若东施不效颦,而去仿效西施美的内在本质,是不是就别有洞天了呢?著名美学家、评论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诸家的长处,加以变化,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就如王实甫仿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节写出的《端正好》一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仅毫无斧凿痕迹,而且相对原作,又更胜一筹。
所以对高中生来说,模仿不失为提高语言表达的一大法宝。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模仿的要点,给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不仅要模仿优美的语段,还要模仿标题的拟定,人物景物的描写等等。
四.援信息技术入课堂,茅屋变大厦
我们的作文课,长久以来一直是老师给一段文字,一个题目,同学们就开始闷头写作。干巴巴的题目,干巴巴的一段文字很难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美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人得以实现。如我在讲王实甫的戏剧选段《长亭送别》时,我先利用电脑视频播放了莺莺长亭送别的一段黄梅戏,并特别提示注意画面营造的氛围。在画面、文字、歌声的三重感染下,再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动笔改写《端正好》一支曲子,这种写作就比单纯的布置写作容易多了,并且好文如潮了。
一、细致读文,潜心会意
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关键。但不是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告诸往而知来者”。
1.细读深思。适度拓展,挖掘作者深意
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不仅要推敲词语和句式,还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更要体悟作者的心境。读岳飞的《满江红》,我们如果细究历史,会有新的发现。先别说败,如果胜了,岳飞要接二帝还朝,置高宗于何地?!要么自己辞职,要么头上顶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假如这两个人回来再作乱呢?与其日后生变,不如不救,借敌之手而杀之,岂不两全其美。况且,宋朝立国之时就确定尊文贬武的国策。但岳飞管不了那么多,坚决要收复失地,鞠躬尽瘁,死而后经。这样一来,再读《满江红》就别有苍凉之感。可以说“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空悲切”这三个词集中体现诗人的心境。
岳飞是否了解自己的处境呢,笔者认为,他是很清楚的,但他明知凶多吉少,背上的“精忠报国”已经在他心灵中深深烙上了忠君报国之印,自古以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岳飞是读书人,受之影响很深。祖宗之国,忠君即忠国。试听他的悲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应该体现了诗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细读文章,猜摸作者心意,做古人知音,才称得上是读出了艺术三昧。
读《鸿门宴》从座位中看出项羽性格,初步理清人物的命运脉络。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樊哙从良坐。”从坐席位置来看,项王、项伯东向最上,次之亚父,再次沛公,最下张良樊哙。在项羽的心目中,刘邦的地位远在己下。眼里并不觉得刘邦是自己的对手或劲敌。目无对手。其势必败。在鸿门宴上,原已定好的杀刘计划被项羽随意改变,他不杀刘邦并不是心软,而是觉得刘邦不是自己对手。即使发展了也不会成为劲敌。所以。尽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结果让刘邦轻易逃脱。相反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段,曹操与刘备只二人对饮,曹操看出暂时实力不足却有大志的刘备称得上当时的英雄,在刘备列数了好多所谓英雄之后,曹操却说,当今英雄唯吾与使君尔。这就显得曹操大气魄。项羽性格中的缺陷往往决定悲剧的命运。从其性格看来,他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读文章,要细细体味,深深思考才有味。真正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创造性的解读,读出文本中的“新知”
创造性解读,能获真知,有意义。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在具体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这三个层面既互相依存,但又有差异。因为文本往往不能完全传达作家直观意图,因此文本意义和作者意义就有距离。读者通过文本来理解作者意义肯定存在差异。所以说依据文本,适度开掘――进行创造性解读。如在《孔乙己》一文讲解的过程中,叫学生上黑板画酒店格局图,让学生做“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的动作,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容易使学生获得新知。
3.看准对象,深入浅出现真知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张磊、王燕设计的教具,非常切合文本内容,也切合学生的心理。这些,都是有益于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还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解释更浅显易懂。你坐在漂亮的姑娘旁边,一小时好像一分钟:如果坐在火炉旁边,一分钟好像一小时。这样的解释,虽然没有专业性的东西,但可以类比推理知道要旨。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一些童话、寓言故事对儿童来说就是深入浅出的良好读物。课堂教学,切忌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就更糟糕了。叶圣陶曾说“翻箱倒柜容易,画龙点睛难。”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课堂导人,问题阐述,往往要一语中的,不要满嘴“文辞”七绕八绕,弄得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二、巧设计,真投入,常让学生体悟真情
朱光潜《谈美》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读书更是欣赏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我们完全可以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1.有感情的朗读
读柳永《雨霖铃》注意音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一――有干――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人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如有条件再配上昆曲,那就更有意境了。这样,学生自然而然获得美的享受,全然忘记在课堂了。从心理学角度,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接受效果会更好。
2.角色朗读,把握人物心情
《西厢记一长亭送别》段,前几句已经有了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词句及秋景凄凉的意境。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渲染了霜叶由青变红,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接下来,不同人物对张生的态度不一样。如:(老夫人、长老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这几句速度应该稍快,因为他们心急,最希望张生早走。相反,崔莺莺的话要慢而伤感。(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恼人也啊!“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这样不仅能增强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对其艺术风格有所感悟。
关键词:诗词鉴赏 月亮 意象
所谓意象,《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据前人解释:“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有固定意象的,“月”便是如此。
月亮,早已成为民族感情的载体,她空灵、清澈、高洁,又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意象。但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或抒发相思离别之情愁,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思索社会人生的感悟。自然事物“月”经由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必然打上各自情感的烙印。现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咏月古诗词,浅析“月”的常见意象,不揣浅陋,聊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辽阔之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遥望天际,寒星垂挂,无边的原野格外辽阔;近看江中,急湍奔流,倒映的月光在动荡喷涌,月夜原野辽阔的静和江流奔涌的动这一壮阔飞动的景象,形象鲜明地突现了出来,使诗情更加浓郁,境界更加阔大。月夜的壮丽景色诉诸笔端,壮志豪情“意”于心中。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的还有边塞诗人,他们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丰腴的意境,唐代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月为意象,创设了开朗壮阔之意境。
二、闲适之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古诗文中营造美丽画卷,月亮是不可或缺的主角,这类月亮我们称它为闲适之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在《鸟鸣涧》中让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春山宁静,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具有同样意象、意境的还有辛弃疾《西江月》中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而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那份悠闲自在的月则是另一番“但使愿无违”的心“意”吧!当坡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绰约妩媚的姿影时,整个身心都陶醉了:感觉到自己“飘飘乎”、“羽化而登仙”。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三、思念之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蕴含思乡念友之情,或是寄托亲人的苦苦相思,或是饱含眷恋故国深情。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再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是写出了少年李白眷恋巴蜀大地的深情;还有抒发相思怀人之感的古诗词,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最让人割舍不下的是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的那种痛楚情愫。这些都是诗人望月怀亲、思乡念友、怀念故国的一往深情。
四、孤苦之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等是事物的同质异构。但在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之月;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苦之月;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苦楚之月;有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悲戚之月。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这些意趣蕴含的意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五、怀古之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月不关人间事,依旧月缺月圆,而人世间早已是充满了无数的悲欢离合。面对它,诗人发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明月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目睹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王昌龄的《出塞》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用“秦汉”修饰明月,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连成一体,把对国运衰微的感慨自然寄托在“明月”中,战乱思良将,国难怀故人啊!姜夔的《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本来是无声的,可词人用“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这样的神来之笔,月就有情感、有声音了:她曾目睹了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如织,笑语欢声,美人吹箫。而今玉人不在,湖水冷冰,怎叫人不伤感!
六、祝福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人生却是短暂和渺小。在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引发了人们的理性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对普天之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关键词:戏剧教学;阅读;鉴赏能力
戏剧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但最基础的是文学,文学因素主要体现在剧本上。剧本文学的语言由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部分组成。
舞台说明是剧本中的辅助语言,它的作用是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而且舞台说明在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雷雨》第二幕开始时有这样一段舞台说明: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这段舞台说明营造了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焦躁、
郁闷、不安的思想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为情节的展开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生阅读学习舞台说明往往一扫而过,并不留心,其作用自然不会注意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舞台说明对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重视舞台说明。
和舞台说明相比较,人物的语言――台词,则是剧本语言的主体。阅读和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而不是叙述语言。”可见,剧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个性,也因为这个特点,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所处的环境、思想感情才能得以准确表达,读者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为这中间没有叙述说明,而学生的阅历又比较浅,一下子无法理解也就成了自然。所以,在教学中我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进行解读,解读的方法根据人物语言的特点来确定。
《长亭送别》的第一支曲子是这样的: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阅读后,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人物的伤感之情,但却不能体会人物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点。我从人物的语言入手进行引导:先看这语言是俗是雅,由雅言可知,该人物是大家小姐;又“碧云天,黄花地”是从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脱化出来,可见她也是知书达理,并非一般粉黛;又其满眼衰景,内心苦楚,可见她离别时的惆怅而又无计可施的无奈。由此可见其性格既追求真爱,又受封建家庭礼仪束缚对自己命运不能掌控的性格特点。在引导中,让学生逐渐明白,人物的语言特点是和他的身份、年龄、修养、所处环境等相对应的,进而提高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掌控能力。
戏剧人物语言除了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外,有的也富有动作性。这类语言除了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外,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内心活动。《雷雨》第二幕中,当周朴园说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点亲戚”关系时,有下面一段对话:
鲁侍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这里的“嗯”“哦”就是发自人物内心的语言,揭示出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这类语言的领会难度较大,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把人物特定的心理活动弄清楚。所以,我采用的是讲解的方法,等学生逐渐有了基础,再引导领悟。
戏剧人物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这是很值得品味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才能真正领会。《雷雨》中周朴园在确定了鲁侍萍的身份后,面对鲁侍萍的控诉,他说道: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乍读来,周朴园似乎在关心和安慰鲁侍萍,但他的话中却另有含义,教学中不能含混而过。我这样提示学生:这里,周朴园看到鲁侍萍很伤心,就来安慰她,表现了他对侍萍的关心。结果,立刻引来一位同学的发言:周朴园的话不能说明他对鲁侍萍是关心的,这是一种假象。我很高兴,马上反问为什么这么说,结果他卡壳了。这时候,有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周朴园怕鲁侍萍哭闹,损了他的面子,所以才让她不要哭,他的根据是周朴园的特殊身份(封建家长、资本家)。我肯定这个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但指出他说的不够具体,要同意他的意见的同学讨论。有学生在讨论后发言:周朴园想通过这貌似关心和安慰的话来稳住鲁侍萍的情绪,以免惊动繁漪、周萍、周冲等人,给家庭带来动荡,破坏他在家中的形象。同时,他也怕这事传到外面,让社会上的人讥笑他这个大资本家。在他的话里提到“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则暗含着“把过去的事闹出来,你在子女面前也是没脸面的。还是稳定情绪,说说清楚,悄悄离开的好”的意思。学生的发言使周朴园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跳出了文字,成为鲜活的形象,触手可及。
由此可见,对于种类含义较深的潜台词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