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中秋的对联

关于中秋的对联

时间:2023-05-30 09:0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中秋的对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中秋的对联

第1篇

关于中秋节的经典对联大全】

上联:半夜二更半;

下联:中秋八月中。

上联:尘中人自老;

下联:天际月常明。

上联:冰壶含雪魄;

下联:银汉漾金辉。

上联:亭空千霜月;

下联:水续万古流。

上联:一曲霓裳传玉笛;

下联:四围云锦拥金徽。

上联:一逢喜事精神爽;

下联:月到中秋光辉增。

上联:人逢喜事精神爽;

下联:月到中秋玉镜明。

上联:三五良宵开玉宇;

下联:大千世界涌冰轮。

上联:三五良宵澄银汉;

下联:大千世界光玉轮。

上联:天上则琼楼玉宇;

下联:人间亦贝阙珠宫。

上联:中天皓月明世界;

下联:遍地笙歌乐团圆。

上联:玉轮光满大千界;

下联:银汉秋澄三五宵。

上联:日射晚霞新世界;

下联:月临天宇玉乾坤。

上联:一天秋似水;

下联:满地月如霜。

上联:二仪含皎洁;

下联:四海尽澄清。

上联:天上一轮满;

下联:人间万家明。

上联:天上一轮月;

下联:人间万里明。

上联:中天一轮满;

下联:秋野万里香。

上联:白人随鹤舞;

下联:明月逐人归。

明月映天一轮满

甘露被宇万家明

横批 情深谊厚

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

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

横批:花好月圆

上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下联: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横批:贺喜圆满

上联:迎国庆六十华诞

下联:庆中秋佳节重逢

横批:盛世昌隆

上联:秋刹气爽九月朱

下联:收雁氛围广向阳

横联:天高云淡

上联:浩如烟海映银月

下联:风亭波涌水面清

横联:月赏风情

上联:镜中画鹃思乡切

下联:万里影映柏耸月

横联:百里杜鹃

上联:少年游虞美人,相见欢花心动

下联:杨柳枝柳梢青,沁园春绮罗香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蝶恋花木兰花解语花,一从花开满庭芳

下联:江南柳宛溪柳楼下柳,杨柳枝头柳梢青

横批:花好月圆

上联:浮曦步晨,悬月环素,朝朝暮暮总相循!

下联:晚霞漫天,落日披彩,年年岁岁惹沉醉!

横批:物华天宝

上联:月如水,情如丝,你思我思,一样相思

下联:秋正红,夜正浓,举头低头,愁上眉头

横批:满院生辉

上联:聚沙成塔,登之小天下,仰望明月洗碧落

下联:众心如城,依然固金汤,俯看人间笑红尘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天上的永久传说,地上的无穷祝愿

下联:前生之神奇故事,今生之梦幻轮回

横批:天上人间

上联:皎皎当空幽幽飞思,也凝也霰若舞若凌 饮不尽年年相似痕,风流旷古谁托与?

下联:盈盈脱俗淡淡绝尘,复缺复圆亦悲亦合 枕难眠夜夜未央影,飘逸千秋我和酬

横批:有情人

上联:碧空月圆逐花影,龙灯笑舞闹中秋

下联:国强民富显龙威,彩旗飘扬迎国庆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去年秋别泪暗垂,远渡重洋,满载辛酸,独在异乡为异客

下联:今夜月明人尽望,海外游子,心系故土,每逢佳节倍思亲

横批:万事如意

上联:秋风玉露,纤云弄巧,举樽共邀娟娟月

下联:才子佳人,对影成双,抚琴同唱绵绵曲

横批:时和岁好

上联: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下联: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上联:楼高但任云飞过

下联:池小能将月送来

上联:满地花阴风弄影

下联:一亭山色月窥人

上联: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下联:客满樽亦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今秋闻香桂,香桂八月香

下联:明朝奔圆月,圆月中秋圆

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

下联:银汉良宵,织女无怨下凡尘

上联:孤峰只影悲万古,今古一幽情

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上联:少年游虞美人,相见欢花心动

下联:杨柳枝柳梢青,沁园春绮罗香

上联:碧空月圆逐花影,龙灯笑舞闹中秋

下联:荷塘清波鱼戏水,莲叶婆娑庆团圆

上联: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下联:漫山枫胜火,蝉噪静,孤舟客断肠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上联:蝶恋花木兰花解语花,一从花开满庭芳

下联:江南柳宛溪柳楼下柳,杨柳枝头柳梢青

上联:国强家富人寿

下联:花好月圆年丰

上联:一曲霓裳传玉笛

下联:四围云锦拥金徽

上联:一逢喜事精神爽

下联:月到中秋光辉增

上联:人逢喜事精神爽

下联:月到中秋玉镜明

第2篇

【经典的中秋节对联精选】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白人随鹤舞;

明月逐人归。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明。

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圆。

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辉。

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波。

亭空千霜月;

水续万古流。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薄帷鉴明月;

高情属云天。

明月本无价;

高山皆有情。

皓月无幽意;

清风有激情。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镜明。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辉增。

几处笙歌留朗月;

万家箫管乐中秋。

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涌冰轮。

三五良宵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玉轮。

天上则琼楼玉宇;

人间亦贝阙珠宫。

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乐团圆。

玉轮光满大千界;

银汉秋澄三五宵。

日射晚霞新世界;

月临天宇玉乾坤。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月满一轮辉宇宙;

花香千里到门庭。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占得清秋一半好;

应推明月十分圆。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挂树齐香。

金鸡啼明天破晓;

嫦娥起舞月高悬。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明月清风景物秀;

神州春*画图新。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笙歌曲中千家月;

红藕香里万颗珠。

喜得天开清旷域;

宛然人在广寒宫。

霓裳舞起终宵朗;

玉女歌扬彻夜辉。

爆竹声中千家月;

第3篇

关于传统节日演讲稿一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

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节日演讲稿二中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落魄到战争,从和平到富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春节。

春节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铺都挂满了红灯笼,贴上了闪闪发光的对联,有着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氛,商店里的墙壁都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莹透亮。这时候,庞大的人群带着迎春的喜悦涌进大商店购年货,商店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多得让你眼花缭乱,无法选择。来来往往的汽车的鸣叫声、小商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为这热闹的大街谱上一曲欢快的交响曲。

在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我家的桌子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淌着汁水的红烧羊肉,有香气扑鼻的火锅,还有很多美味水果,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举杯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也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着这一年来的变化,聊到高兴之处,大家都开怀大笑。

夜晚,人们把一个个烟花点燃。烟花在天上喷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花朵”,美丽极了。我看见小伙伴都在放,我想:让我的烟花也为这灿烂多彩的夜空画上美丽的一笔吧!于是我把烟花点燃,“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烁出一道道绚丽无比的彩虹。“哇!好漂亮!”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向这里看过来,异口同声地喊道。我哈哈一笑,又点燃了第二个……

春节真开心呀!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啊!

关于传统节日演讲稿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欢欢喜喜庆元旦,全力以赴迎考试》。

亲爱的同学们,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又是一年。这个周我们将依依不舍的送走难忘的XX年,欢天喜地的迎来崭新的XX年。这个周日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元旦了。一元即始,万象更新。亲爱的同学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的人生将进入新的征程。一切都是新的。而我们,也将迎来我们的期末考试。同学们,期末考试就好像是老师和家长对我们进行的大阅兵,我们要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接受来自师长们的大检阅。新年有新气象。我们更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复习好各门功课,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我祝愿同学们节日快乐,成长快乐!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传统节日演讲稿四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做外一个访问学者他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了美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传统医学。但在那期间,他遇到了些中国同胞,他们不但主张废除中医,还说我父亲缺少国际公民的素质。

听了这个,我感到特别惊讶!这种话怎么会从我们自己的同胞嘴中说出呢?他们的话不禁让我深思:什么是国际公民?怎么又才能成为一个国际公民呢?

难道全球化就意味着我们舍弃自己的传统节日而盲目地过圣诞吗?或是在好莱坞电影前我们传统京剧的黯然失色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国际公民身份意味着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我们民族身份基础上的,只有我们充分地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为国际公民!换句话说,国际公民从家里做起!

要成为国际公民,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前进; 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被世界铭记与尊重。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语都不会说,但凭着对人类智慧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中国人;成龙,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广受欢迎,不是因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乐,而是他的中国功夫,和他那低调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实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不意味,也不应意味着民族身份的丧失。要在世界做好一个国际公民,先得在中国做好一个中国人!

第4篇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原文化,中庸尚和,璀璨瑰丽,荆楚文化,韬光养晦,辉煌灿烂,巴蜀文化,瑰宝陆离,连绵久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优良的传统。说起中华传统,我不禁想起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20--年的春节我们是在太公太婆家过的。我们一到太公太婆家,大家就开始为年夜饭开始忙碌了。大人们有的洗菜,有的择菜,有的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小孩子呢就围在一起剪窗花和写春联。我剪的是鸡,代表金鸡报晓,鸡年大吉。我的两个表弟也剪完了,分别剪的是小兔和小猴。我们把剪好的窗花贴在了窗户上,美丽极了!

剪完窗花接下来就是写春联了。我拿着毛笔,沾了一下墨汁就开始写。很快我的第一幅作品就出炉了。右联:猴王归猴山,左联:金鸡迎春来。横批:鸡年大吉。大人们一读我写的春联连声叫好。于是,我的春联就被贴在了大门上,这样一来,就更加显得喜气洋洋了。

到了晚饭的时间,我爸爸妈妈做的饭菜色香味俱全,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吃完晚饭,我们就开始看春晚,精彩的节目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深夜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下楼放鞭炮。鞭炮“砰砰”响着,我想肯定把“年兽”给吓跑了吧!哦,对了,同学们,我知道春节放鞭炮的传说,瑶瑶给大家分享一下呀?

传说有只叫“年”的怪兽,经常出没在村落中吓人伤人。后来无意中人们发现燃起的火把和人们的呼啸声可以吓跑“年兽”于是便发明了鞭炮。人们在“年”再次袭击的时候就点燃鞭炮。所以从那以后春节放鞭炮就成了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正式我国人民热热闹闹过春节的真实写照。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2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如果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庞喙……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习俗除了上面所说的外,还有很多,比如:贴窗花,贴年画,吃饺子,压岁钱等。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过年夜饭,就拿着鞭炮就朝门外奔去。伴随着我们的欢呼声,一个个烟花飞到了空中,点亮了美丽的天空。还有一个传统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了,那就是春节,我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我们的红包,预示着来年我们都会顺顺利利的过着每一天。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门技击之术,同时也是一门养生修身入道之学。它有着丰富的技击内容体系,艺术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击内容而言无非就是对人体各个部分加以锻炼和加强,从而达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说它对头,腿,手,骨头,皮的修炼。从而创出的武术;铁头功,佛山无影腿,醉拳,缩骨功,金钟罩等。体系则是以天人合一,太极哲理,人道与气和知行合一为主流观点的。而理论基础是在阴阳,五行,八卦戏一套哲学范围。

就养生而言,传统武术养生则有大养生与小养生之别,大养生包括“三基大养”即“居住”“饮食”和“环境”三个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动养”“静养”“神养”“节养”德养“六个小的要求。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小养生并不是大养生减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条件,饮食条件,环境条件。

但是总的来说养生和技击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国国术之称的武术自古以来就与养生有着不解之缘。况且武术界更是有一种说法兄有先养生,强身,健体,壮身,达到身体的强健因而才可进行技击。不然的话身体虑弱或不够强壮,不击自倒。何谈与人较技呢?因此,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养生,强身之道。且武者们穷其毕身精力把修炼的首要目标是放在增长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达到先养生,壮身而后提高技击实战效用为目的。

既然武术的本质上市一门以“技击“打斗为追求,以养生,强身,修身,为根本且的门类。那么毋庸置疑,武术在养生方法学问的积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就传统武术而言,拳起于易而理成厌,易理和医理事拳理的主要构成因素。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养生要义总结为:“通过行拳修炼来达到身体阴阳二气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中也有这样一句话。“静者寿,噪者失”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的武学经典非太极所禹。而太极武学的奥义在于练功对过程中“以静求功”以此来开发人体的神经功能。

“静者寿,噪者动。”这句话似乎能够很好的解释今天的武术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热武器的不断创新。技击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武术界的躁动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枪干倒。由此武学的格斗和技击犹如枯萎的花朵。不过还好还有一朵正在盛开的朵。

沧海桑田,海枯石烂,中华传统武术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代替作用和影响。归其原因是中华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4常常在公交车听到:给老、幼、残、抱婴者让座,这种礼让行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大家知道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最令我开心的春节。

春节就是过年,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一起吃年饭、放鞭炮、领红包。关于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种凶神恶煞的怪物。它的嘴巴大大的,张开嘴巴就像打开一个门洞一样,看得人毛骨悚然,眼晴一闪一闪像火电筒,尾巴长得丑丑的,难看极了。

有一次,春节来临时,动物们都冬眠了,只有年到处乱跑。年饿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想跑到村子里找食物。年一进入村庄,村民们就惊慌失措,都担心年会跑到自己家里来,惶惶不可终日。

年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大力一推,把门打开了,用那杀气十足的眼神扫了一下屋子,里面空荡荡的。年再往屋里走,发现角落里有一个人怕得直发抖,年刚想扑过去吃掉那位村民,只见村民手脚摇摆起来大喊了一声,把年吓得屁滚尿流地跑了。

到了第二天年也学聪明了,用棉花塞住了耳朵再进村子,年心里想:这次我应该可以饱餐一顿了吧!年还是去了之前那村民家里。村民这次躲在一张又红又花的被子里,吓得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次年看到红红的被子又给吓跑了。等年跑了,村民用竹子生起了火烘干衣服,这时年又来了,年看到火和听到噼噼啪啪的烧竹子声,跑得更快了。

经过几次的经历,村民们知道年的缺点,以后也有方法对付年了,村民再也不用怕年了。于是人们定下日子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再也没有见年出现过了。

所以我们现在过春节就有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灯笼等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5自从上周五听说那可恶的韩国“盗窃”我国文化所有权的事情时,心里颇为不满。“可恶的韩国人,讨厌的韩国人,凭什么那样?凭什么……”很长时间心里面就只有这两句话。恰巧又碰到了搜集童谣“事件”。信心满满地回家去:“妈,你们小时候有什么儿歌啊,给我唱唱吧。”“小时候不是都教给你了吗?”“我都记不清了,你给唱唱吧!”“哪里有什么啊,我们那时候家里很穷,很小的时候就下地干活,给家里挣工分,哪里能尝到什么儿歌啊。”

从母亲那里是找不到了,心想这次完了。往楼上走,忽然看到电脑桌旁没人,于是我悄悄走过去,打开显示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请您输入密码!”我晕,这次真的完了。

第5篇

关键词:河南省;蒙古族;民族认同;和谐

河南省南阳市古称“宛”,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帝乡”之称。它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之间,头枕伏牛,脚蹬江汉,西依秦岭,东临桐柏,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现辖13个县区,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080万人,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气候宜人,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文化璀璨。“此地多英豪, 名播天限间”,南阳历史上曾孕育了“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被国家列为21世纪最具发展活力的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原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文化,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发端和母体地位。在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圈中,河南省蒙古族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人文魅力显得“独树一帜”,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人文关注。河南蒙古族与传统观念中的蒙古族是什么关系?他们从何而来?本文以南阳市新野县蒙古族为样本,将该群体民族认同情况确定为研究对象,针对豫西南蒙古族的历史溯源、衣、食、住、行、日常行为、、丧葬习俗、经济构成等多个指标进行考量,来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群体,为政府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制定地方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南阳市蒙古族的基本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在中国北方聚居。但河南省也有蒙古族,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有蒙古族40193人,南阳地区(南阳市当时称南阳地区,1994年9月16日撤地改市)有蒙古族36725人,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91.44%,新野县有蒙古族4000多人。现在,这一数字和比例有了变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有蒙古族82170 人,南阳市有蒙古族54767人,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66.65%;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野县蒙古族人数增至1万多人。

蒙古族是河南省继回族之后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处于散居状态,主要分布于平顶山市(分布在市郊区北渡乡荆山村、叶县坟台乡西北拐村和老程庄、廉村乡宣庄和马庄, 分别为马、宣两姓)、南阳市(分布于所辖13县区,主要分布在镇平、淅川、南召、社旗、内乡、新野、唐河、卧龙,多为王、李两姓)、洛阳市(集中于孟津县,多为李姓)

(一)新野县蒙古族的基本概况

新野县蒙古族数量有万余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统计数据显示),主要分布在王集镇冯集村、汪堤村、上庄乡王寨村和上港乡王白村,多以王姓呈现。由于通婚、商业流动、外出务工等因素,目前呈现比以往较为分散的零星居住状态。

二、新野县蒙古族的特点

(一)新野县蒙古族的历史溯源

关于新野县蒙古族的历史溯源,国内外学者观点众多。但据散落在新野县王集镇冯集村后寨的四通蒙古族始祖碑(先后落成于清乾隆23年、清嘉庆16年、清嘉庆24年、清道光20年)碑记内容显示,分别记载了蒙古族王氏家族的来源和修建堂庙、捐献土地的善举、王氏始祖坟茔分布、迁移情况以及因水灾迁徙新野县境内外的情况。

“闻之:迁徙图存, 势非得巳, 去国怀乡, 情不自禁。从来播迁之际, 未有能*然于中者。此其说,人诚有之,鬼应亦然。我始祖三人:长曰大老,徙居唐县大河屯;次曰二老,徙居镇平朝北(即晃陂)店;惟我始祖三老,独居兹土。卜茔宅西,湍水左侧。厥后子孙众盛,虽有移居他乡,而春露秋霜,靡不切木本水源之思。……”

“王家堂古刹考迹也,创自大明,屡经重修,坐落港口地方,其山南浇湍水,北靠岑洲,林木苍翠,蔚然深秀,但自大明以来,殿宇狭隘,无足壮窥。迄我国朝康熙末年,置地一十二亩,以作香火之资。况每岁元宵佳节,四乡士女莫不息游而瞻礼。我恐其久而就掩,特建石碑以志立而不忘云。皇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立。”

以上碑记皆出自后寨始祖碑。据碑记内容看,基本可以肯定新野蒙古族始祖姓王的真实度。另外,也可以看出以下社会事实:

1.南阳市三支蒙古族(唐河、晁陂、后寨)同出一脉,属于并列分支;

2.新野后寨蒙古族非本地民族,系迁徙而来;

3.新野冯集后寨蒙古族已经经历了数十代人员继承繁殖,现今散落各处。

另据1953年中南民族访问团在新野、镇平等地收集到的家系族谱、碑文和口碑资料显示:新野县王姓蒙古族的先祖是元朝皇室后裔。元世祖忽必烈有两个孙子,一个是威顺王宽彻普化,一个是监国帖木儿不花。南阳王姓蒙古族就是他们兄弟二位的后裔。

(二)衣食住行

新野蒙古族和当地汉人穿衣并无差别,春秋着毛衣,夏着短袖,冬着棉袄,一般衣着按上衣下裤进行搭配,方便务工和农活操作。吃饭多以面食为主,早餐以面汤、米粥、玉米糊、馒头为主,辅以凉拌菜品;午饭以汤面条、蒸面条为主,不常食米饭,常以饺子作为改善;晚饭基本与早饭相差不大,偶以汤面条替代。居民住房以往以瓦房居多,现以平房居多,房屋多有“前沿”(由两三块楼板的宽度),便于晾晒粮食、夏天夜间睡觉乘凉。由于交通、经济状况的改善,居民出行工具多采用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数量较十年前有大幅度下降,往往多被老年人使用。

据本人回忆,90年代中期,王集镇冯集村后寨王姓蒙古族村落临河道,四周有土墙围绕,墙体1.5-2.0米高,出口很小,大概同时能容1-2人出入。但是周边并无此类居住习惯。另外,据目测和老人叙述,此土墙多年前就有,具体何时所建,无从考证。

(三)日常行为 当地蒙古族与汉族人在日常行为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平时,做农活,建筑队做工;下雨天,多在家睡觉,或男人们聚集一起打麻将、扑克赌钱,女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拉家常或购置材料,精心改善伙食,比如:包饺子、摊煎饼。一到饭点,尤其是午饭、晚饭,当地人喜欢端着碗在户外吃饭,常常聚集在村中主干道上,蹲在道路两边,饭碗在手,菜盆在地,一家围成一圈,场景很独特。

(四)语言文字 新野县蒙古族长期与汉族居住在一起,使用汉语,写汉字,不会说蒙语,对操异于本地方言的人一律称为“蛮子”、对贴少数民族文字对联的家庭门户,条件反射似的称为“回子”(回族);对蒙文完全不识(包括字形区分),甚至有人以为不存在蒙文。

(五) 新野县群众多信奉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系――汉传佛教、道教,少部分信仰基督教(大多时候,因在村落小院等非宗教活动场所开展集会,被指非法,称为“信主”)。蒙古族群众信仰与汉族无异,可随意进入佛教、道教寺庙道观(较为出名的是邓州刁堤村的二郎庙、新野汪堤村的观音寺),进行宗教活动,多因求子、祈福、辟邪、庙会活动等需求而参加,参拜释迦摩尼、求子观音、二郎神等诸神,且不会遭受汉族群众非议。

(六)丧葬习俗 以新野县汪堤村为例,蒙古族丧葬仪式与汉人差别在于蒙古族采用土葬,土葬起始年限有待考证。该地区汉族人一律火葬。在下葬对象的区分也有明显区别。幼儿夭折、五保人员(多指单身男光棍)往往由亲属在夜晚用席子包裹,草草下葬,不对外声张。青壮年男性因病、灾难去世,而父母健在,多不铺张,出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多平淡了事;青壮年女性若因病、灾难亡故,考虑到女方亲属的情感,场面比男性大,主要是抚慰娘家人情感因素,表示歉意。老人亡故,场面较为铺张。其仪式程序是:第一天由主事派人通知亲戚,至亲当天赶去,当晚子女通宵守灵;第二天下午,亲属带上纸钱、烟、酒、孝帘、鞭炮等物品,前往吊唁。当日由儿子、女儿、干儿子、干女儿、外甥等亲属出资,进行唢呐演出,数量多为1―4摊子,一摊子唢呐现在价格在500-800元之间,演出剧目以流行歌曲、地方戏为主。家族势力大、人丁兴旺者,唢呐演奏者数量有5-10桌之多,陈列于大门外道路上,晚上,当地人晚饭后多爱观看,人头攒动,场面壮观。当晚重要的仪式是“送程”:晚饭后,长子扛“影背稍”(缠有白纸的柳树枝干,下葬插于坟头),亲属手持“毛腿棍”(缠有白纸的麻杆),列队出门,唢呐开路,遇到路口就下跪焚纸钱,并用汤面条将纸灰圈住,送行历程大约1-2公里,最后将死者床垫(多用小麦秸秆打制,)第三日上午,尸体火化,骨灰至于棺内,至亲纷纷放置物品于棺内,而后盖棺,摔火盆,劳力抬棺,直至坟圈(当地人称“坟墓园”,位置多在村子中央专用地或耕田边缘的自留地,相对集中),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前必须下葬。

另外,本地在90年代末有“拦棺”习俗,即下葬路上,唢呐队按归属(主要依据是酬劳分配)围在事先安排在不同位置的四角八仙桌周围现场比拼,比拼酬劳来源由主事当场宣布:“这一桌由***先生的女婿 # # # 出钱”,观众来回观看,兴头正劲之时,往往由女性演职人员站在桌子上唱包公戏,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人气高的一桌,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人气低的一方,垂头丧气。此时,棺材被放置道路上,亲属仍痛哭不已。一场比拼过后,桌子前移,送葬队伍前行,一段路程后,继续停滞,停滞次数视经济实力而定。后因社会排斥(被视为“坑闺女”、“坑女婿”,因此项费用多有女儿、女婿等人承担),习俗基本消失。

(七)婚姻习俗 以新野县汪堤村、冯集村蒙古族为例,婚姻仪式中有相亲、定亲之说,偶有换亲(男方家庭条件差,担负不起结婚费用或男方新郎相貌奇差,抑或残疾等原因,可以通过中间人牵线搭桥,将男方家一女子用于交换。有时另外参与者是两个有亲属关联的家庭)、入赘(女方系独子,多系养老考虑,非女婿入赘不可)所闻,婚后多采用从夫居。

相亲过程中,多通过能说会道之人(即所谓“媒婆”,非专业从事该工作,边劳作,边说媒)协调双方父母,在征得父母同意的前提下,青年男女会面,若一见倾心,即进入定亲商讨阶段,若双发不能达成一致,一拍两散,没有任何道德后遗症。媒人报酬往往在事情成功后,给600――1000元喜钱;不成功,则以饭局圆场。近年来,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女少男多),婚姻成为子女成年后父母所考虑的头等大事,往往多方托人,媒人也有组团办事的趋势,少则1-3人,多则5-8人。因此,媒人酬劳成了该地区目前婚姻开支的一个主要部分。

订亲仪式上,多是男方在征得女方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带“四色礼”(肉、酒、油条、粉丝,粉丝往往必不可少,有“扯不断、常来常往”之说,且粉丝在男方走的时候,馈送带回)到女方家拜访。由于经济条件的提升,目前,“四色礼”多被“八色礼”,甚至“十二色礼”所替代。此处的‘拜访’女方参与人员为女方姑、姨、嫂等,有考察男方人品相貌之意;几日后,女方带礼到男方家拜访“看家”,席间陪客人员多为男方婶、嫂等,男方要在女方回家时红包相赠。

女子出嫁时,女方亲戚有“添箱”送行之说,多送衣服、被面等物,装箱物品要过本家哥哥之手。多在晚上装箱之时,哥哥手持草筛,将物品先放进筛子,在嫂子等人的调侃下,左右摇晃,符合当地“哥筛筛满箱,嫂筛空壳啷(空荡荡)”的谚语含义,而后,将物品一一装箱。当晚,女方化好妆,于床边端坐,等待男方彩车来接。次日凌晨,男方彩车来接时,有哭嫁习俗,母女多拉扯、抱头痛哭,表达离家难舍之情,女方由童男童女陪车。另外,女方出嫁前一天,有带纸钱上祖坟之说,以告慰祖先神灵,表示即将离家,请祖先知晓庇佑。

婚礼仪式上,由长者担任司仪,现多为同辈有学识之人或民间演绎公司,条件优越者,也邀社会名流担任。礼仪多在门外、院内铺设红地毯进行,三鞠躬,孝心茶,过后即送入洞房。席间,新郎要挨桌鞠躬致谢,新娘一直呆在新房。婚后第二天,男方家宴请第一天没有到席人员,席面丰盛;婚后第三天,男方在2-3个保镖(酒量大的男人)的陪同下携新娘,带礼物到女方家。当日,女方家宾朋纷纷而至,表示祝贺。酒席结束后,新娘住在娘家5-10天,多为一周,新郎和男方客人返家。

(八)吉时节庆 新野县蒙古族在吉时节庆方面与汉族人几乎没有差异,比较重视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十来一儿”(农历十月初一)、“冬至”等,常以吃饺子来表达节日情感。春节尤其隆重,往往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有节日氛围(当地人称“有年味儿”),“二十三,炕火歇儿(无馅儿,类似锅贴儿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筛黄酒;三十儿,捏鼻儿(包饺子)”,走亲访友,从正月初一(满十二岁的男女,在初一去看望干妈,未满十二岁的男女,腊月二十三去看望干妈)开始,“初二,走婆家(外婆);初三,走姑家;初四,回娘家;初五,走姨家;初六,串亲朋(朋亲)……”

(九)经济构成方式

河南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小麦种植是主要经济方式。新野县地处豫鄂边陲,气候温热,雨量充沛,是豫西南示范化无公害瓜果种植基地。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棉花种植、西瓜种植。以汪堤村蒙古族为例,蒙古族农耕方式与周边汉族人无异,大多从事农田耕种、建筑工、外出务工等劳动方式。经观察发现,家庭中如有60岁以上的男性存在,家庭基本上都饲养1-2头黄牛,以前用于耕地之用,现在由于机械化操作,饲养总量急剧减少。

三、新野县蒙古族民族认同情况

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涉及人的自我概念的复杂结构,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的文化感兴趣和实际参与等情况。

先生把民族认同的发生看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己之别”的结果,在这个结果里,“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是实际存在的。

(一)新野县蒙古族民族认同现状

经过近三百年的代际更替,新野县蒙古族在中原大地巨大的汉文化圈中坚强地存在着,然而,它的原貌却被岁月涂上了厚厚的锈迹,呈现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进过一系列的社会观察,新野县蒙古族对于自己的民族归属等问题呈现出了很多特点:

1、完全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现状,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2、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的意识影响,对于“自己从哪里来?先祖是谁?怎么发展到现在?”等重大问题充满好奇,有一探究竟的冲动;

3、考虑到生育、教育、丧葬等方面的实际利益,新野县蒙古族近年来对于自己民族的强调较之十年前表现的更为强烈,常以“我是蒙古族”区分于其他人。正因为如此,民族成分校正更改在政府事务中显得普遍;

4、民族优越感来源于对实际利益的获取。比如:在新野县的几所高中,班级规模常常在60-80人,蒙古族常常1-2人,在升学阶段中,享受加分优惠政策,常常引来一片艳羡,更凸显了蒙古族的优越感。

5、出于对未来发展需要的考虑,冯集村蒙古族常常这样说:“咱们和附近姓王的蒙古族是一家”,街头碰面,常以“老表”相称。

6、为了显示自己所在族群的庞大和团结,常常采用修订族谱、修建宗祠等方式来凝聚人心。比如:汪堤村蒙古族推选威望高、热心社会事业的人来牵头,编制族谱,并试图到镇平晁陂一带寻找先祖交集。另外,还筹资修建王姓宗祠碑记。

7、为了表现出自己是少数民族的特殊身份,为了在信仰、日常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异于他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状况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据新野县一个宋姓回族透露:现在,条件好的回族会租用大巴组团去西安等地的清真寺接受宗教培训、阿语培训;条件好的蒙古族亦回组团去内蒙寻根访祖,常常会接受内蒙古当地人士热情招待。但据口述:由于气候、生活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内蒙古蒙古族生活习俗对于新野县蒙古族接受起来难度较大,甚至排斥。他们说:祖先真是有眼光,我们这里多好,土地肥沃,养人,吃饭也得劲儿;内蒙那地方真是荒凉,沙漠戈壁的,吃肉不熟,血咕淋啦(血淋淋),没滋落味儿(没味道)的,老拉肚子,真是不习惯。

(二)新野县蒙古族民族认同变迁的原因

据本人亲身感知,在最近短短的二十年里,新野县汪堤村蒙古族在民族认同方面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来考量,这种变迁的幅度肯定更大,人文景观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无疑令人瞠目结舌。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如此深刻的变迁发生呢?

这个问题对于深层次了解西南蒙古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正确、客观去看待民族认同现象。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结合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来认识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如此长的时间轴段上,经历了朝代更迭,出于徙居隐忍、隐姓埋名等诸多考虑,民族感情、民族归属依附必然要经历一个波段变化过程:强烈――次强烈――微弱――次强烈――?民族认同究竟朝哪个方向发展不得而知。

2、努力发现民族认同变迁背后的驱动因素。任何事情的变化都不是没有理由的。经过调查和实地观察,新野县蒙古族民族认同变迁背后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马斯洛发展理论,人的需求层次发展阶段,由低到高是: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基于此,民族认同过程中的民族归属感必然随着人的发展阶段会发生变化。

(2)传统文化(寻根问祖意识)成了民族认同变迁的内在驱动因素。

(3)政府少数民族扶持优惠政策成了增强民族附属的强大驱动力。

(4)血统渊源成为民族认同变迁的连接点,族谱编纂便是明证。

(5)共同的先祖,共同的历史回忆成了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归属,强化民族认同的驱动因素,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

四、结语

以上内容涉及了豫西南蒙古族的历史溯源、生活习俗,并试图讨论了新野县蒙古族民族认同变迁的情况。内容牵涉到了民族成分变更、民族优惠政策实施等现实事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新野蒙古族究竟是不是蒙古族?相信已经无须深究。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对待这个族群?如何打好民族牌,充分发挥这个特殊族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对待未来可能产生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值得深思。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迎洲.吕廷显.郭国志.张益民.河南少数民族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2] 荣盛.河南省南阳地区的蒙古族[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3).

[3] 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6.

[4]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