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孔子的名言

关于孔子的名言

时间:2023-05-30 09:0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孔子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孔子的名言

第1篇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民无信不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言必行,行必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陈汗编过《赤壁》,如今又捣鼓出了《孔子》,跟古典文化铆上了劲,然而关于这部电影,他一直声称的是,自己只是个素材提供者,左右不了电影的走向。

第一问

为何还是高大全的形象

南都娱乐:电影中孔子感觉还是挺完美?而没有还原成人?

陈汗:首先,某程度上,他政治上其实是失败的,他其实什么都做不了,不成功,他的完美是道德上的。在真实人生中,他自己也会食言,只是我们的篇幅没办法写那么多。你现在都觉得他挺完美了,如果我们要从完美的角度拍,那不是更恐怖,他明明失败了,我们都写得他很威风⋯⋯明明死了,都说他好像成功一样。

南都娱乐:电影从孔子从政开始写起,给人的感觉他已经不太像公众熟知的教育家哲学家了?

陈汗:电影观众基本都是15岁到35岁,这个题材一听,年轻人有没有兴趣?我觉得是兴趣不大,所以我们提高到20岁以上。我们拍《孔子》不一定迎合了你的口味,但我们吸引你们进去,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所以有战争,还有南子,我们已经做到极限了。

第二问

电影中全是名言警句

南都娱乐:电影台词有很多是孔子的名言,编剧是不是在给名言填空?

陈汗:这样是很笨的编剧的做法,用名言来编,难度也很高。孔子的事件80%都是真的,所以如果我们写对白写得太白也不舒服,而且孔子的思想有那么多好的句子,如果有情节有场合,刚好能用,为什么不用上呢?比如看到人杀那些孩子很惨,就“仁者爱人”啦。

第三问

既是春秋,却未怎么表现时代

南都娱乐:电影里似乎对那个“礼崩乐坏”大时代展现不多?

陈汗:没错,孔子是最好礼的,但对现代观众来讲这是感受不到的,包括以前见了父母不拜都是犯罪的,还有怎么见君王,君侯怎么走,这些都有礼仪的,可观众现在怎么懂呢?你要花很大的努力,而且这部分好看吗?所以重礼方面我们只是用了很简洁的手法,像电影里他拜都拜了三次,回国的时候是大拜,我们就把礼透过几个点编成可以表达的形式,这方面不能不照顾,但停在这里就够了。因为它很丰富的内容,要是把恢复古礼这部分拍出来,前十分钟就跑掉了。

第四问

把塑造成知己

南都娱乐:“子见南子”的戏是不是出于商业考虑?

陈汗:我也有一些别的素材,比如历史上有一个十大恶人之首,杨虎,他跟孔子很像,后来孔子因为被人误会为杨虎,把他拘留了5天,还坐牢,我也提供了,但导演没用。关于南子这段,我只能说这是我们编剧提供的素材之一,我当然希望老板找我写剧本是知道我写的剧本是会赚钱的,闷不闷,吸引不吸引这是我最先考虑的,一些理念是之后再放进去的,我尽量提供一些视觉性的东西。

南都娱乐:看完电影有个观感,最是孔子知音的其实是南子?

陈汗:对!当然,这跟历史可能有一点不符。但编剧看来,也是有这个可能的,因为这一段历史上是空白的,让女人去了解孔子⋯⋯如果完全配合历史,就可以去看论语了,不用看电影了。

《孔子》现象观察

去世2500年后

对世人的束缚

在2009年无数华语闹剧片狂轰滥炸之后,《孔子》是2010年华语电影首秀,且肩负着狙击《阿凡达》的重任,不过周润发的肩膀尽管还是那么坚挺,依然是扛不起。即使发哥是当前唯一能够诠释孔子的演员,也无法规避电影本身难以承受的现实之重。《孔子》是超级无敌地糅合了各个有关部门的意见,四平八稳,却没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声音,达不到厚德载物的儒家大师的气场。

就好像《天下无贼》在电影局的指导下,最终加上了张涵予那条警察线索,与《孔子》有关的有关部门更是牵涉文化、教育、宣传等有司。《孔子》当然是合乎主旋律标准的电影,中规中矩的故事,超级无敌的面面俱到,美中不足的是价值观不深刻。孔子在活着的时候,是个失败的君子,观众想看到悲剧的诞生和根源、他的光荣和梦想缘何成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基石,却是但见他隳三都、游列国、返家乡,欲穷千里目但电影未能更上一层楼。

孔子本是一个很有情怀很具高度的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是《孔子》里更像是个不断奔跑的人,步履不停却承载不起文化的判断,观众也只好跟着孔子去旅行。春秋之末,礼崩乐坏,孔夫子怅然,意欲克己复礼,以复古精神拯救物质世界,令人遗憾的是文明的冲突表现出来太多的是政治和阴谋,孔子在这个浊世中并无从体现出他高人一等的伟岸精神力量,他的上位与被逐,太过于电视剧范儿。

第3篇

读《论语》后感

五 三 班

马 瑶

这个寒假,为了提高我自身的素质, 特地看了《论语》一书,其中的道理可谓让我受益匪浅呀!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对话的问答体著作。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是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各个方面。《论语》这本书虽然像记录一样用简单的文字记载那些教条式的名言懿行,但却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他自己的体系。

《论语》的首章就是“学而第一”。孔子所倡导的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态度,直到今天乃至将来,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最出名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这些都是修身养性,使自身达到所谓“君子”的标准。

这第二章,也就是“为政第二。”孔子对于政治是抱有积极态度的。他不但经常鼓励弟子们“学而优则仕”,自己也希望在治理国家上能一展抱负。关于为政之道,孔子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推崇仁政,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赢得人心,来规范广大老百姓的思想与行为。尽管如此,虽然孔子最终未能在政治上一展才华,但他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影响着从古至今无数的当权者。

……

孔子的教育我是说不完的,只有自己看。最后用三句话形容《论语》:开卷有益让光芒四射的智慧炫起来。品味传统经典文化,启发生命智慧视野,提升个人精神品质。启发生命中更宽阔的智慧视野,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古为今用。

第4篇

孔子关于成功的话(最新篇)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言必信,行必果。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既来之,则安之。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3、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4、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5、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孔子关于成功的话(经典篇)

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放于利而行,多怨。

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1、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4、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2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看了孔子关于成功的话的人还看了:

1.孔子关于成功的名言

2.对孔子赞美的话

3.经过努力成功的语录

第5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的名言。然而这句话在论述逻辑上包含着两个环节,因此可以对应提出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温故”便能够“知新”?二、为什么“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2000多年来,竟鲜有人去认真推敲这个“至理名言”如何成立。但这丝毫不影响这句话成为《论语》最为代表性的名言之一。

由于孔子说完这句简洁的名言后再无相关说明、阐发。因此老夫子本人是怎样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放眼周遭,我们便会发现,这两个论述都不大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大学里那么多教授每天在做着“温故”的工作――对以前思想家的著作反复研究,然而有几个人从这样的“温故”中真正提出“新知”?

邓正来先生在对当代学界“知识生产”的反思中,特别指出在这种机械复制式的垃圾生产中,学者们实质上只是“复印机”,“他们认真且严格地复制着根本‘没有他们’的各种观点或理论,进而认真且严格地复制或放大着根本‘没有他们’的各种问题,甚至是理论问题。”巨量的“研究著作”。每年在涌向过度饱和臃肿的图书市场,然而学界的“知识增量”却毫无增加。这些“复印机”们尽管温故不能知新,但一个个都是“著作等身”的教授、甚至跑到“百家讲坛”;一个个都在“知识流水线”上教授学生乃至社会大众。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想到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这位可以排进20世纪哲学殿堂Top Ten的大哲,毕生写了一大堆书,独创性地提出了一大堆概念。然而这位哲人真正进入我的生命,则是当我发现在那堆充满异域气息的奇异概念背后,他的思想见解正可以为孔子的那名言提供一个很有分量的学理论证。德勒兹的核心概念,就是他从那位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那里继承来的词汇:“虚拟”。顾名思义,“虚拟”就是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但在德勒兹看来,“虚拟”却并非不真,而恰恰比“现实”本身更真实。这怎么说?

我们不妨用“眼睛”作为例子(这个例子的原创版权属于当代哲学家齐泽克):人的眼睛在形成视觉的瞬间,以某种方式将光进行简化(如感知为某种颜色、某种物体),'形成视觉感知上的“当下现实”。而真实的光束本身,恰恰指向当下现实之外的无穷可能。现在让我们再以阅读(“温故”)为例:一个古典文本也同光束一样――其处身时代的历史现实,将它简化为某种固定形态。而文本本身,恰恰比它在现实中的教条化理解,丰富得多。然而由于它所包涵的无穷活力并未在现实世界中得到落实,所以仅仅只是存在于它自身的“虚拟”向度中。就拿《论语》、《老子》这样的经典作品来说,在它们的“虚拟”向度中,凝聚着无穷的未进入历史现实的可能性。新出现的时刻,就是一个作品克服并越出关于它的各种既有的历史性理解的时刻。

“虚拟”,对于德勒兹而言,就是同时在过去和未来中持续存在、但始终未成为“现实”的真实。因此,“虚拟”远比“现实”更丰富:虚拟里面恰恰是无穷的未实现的经验,正如光束本身,远远比眼睛所经验性“看”到的内容丰富得多。而那个我们所熟悉的“现实”,只是虚拟向度里无穷的可能性(无数可能的真实世界),被压缩成为一种可能性(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今天网络数字时代所鼓吹的“虚拟现实”,同那充满无穷真实资源的纯粹“虚拟”毫无关系:它只是一种更低层次的对“现实”的模仿――通过一种人造的媒介而再生产出某些类似“现实”的体验。换言之,虚拟远比现实丰富。而现实又远比虚拟现实丰富。

是故,在现实中但想越出现实的人们。实际上就可以有往前和往后两条路。与其到模拟仿真的虚拟现实中醉生梦死,不如到真正无穷丰富的虚拟世界中去开创全新。与其在今天做个数字化“脑残”,不如去做个“传统落伍”的儒者:温故以求知新,继往则为开来。

温故而知新,不是去重温那些文本在过去是被怎样理解的,而是去重温内在于文本之中、但被过去的教条性解读所背弃的虚拟性。思想的创造,便在这种重温之中:去激“活”一个过去的思想家,就正是使他的被当时历史视野所简化掉的思想光束内容,重新被读者的眼睛看到。一个过去的文本,当越出各种历史性的教条理解而重新刺入当下现实时,它恰恰就是新。温故而知新,才是真正哲学性的阅读。德勒兹所说的哲学阅读,实质上就是在重新“温故”中,去让新降临,使过去的文本在当下现实中重新显现。那是从地层底部涌上来的幽灵性刺入,那是遥远宇宙里死去的恒星所发出的耀眼光芒。

最后,回到文初的问题。“温故”,凭什么能够“知新”?德勒兹主义的回答是:故本身已先天蕴含着无穷的新,当眼睛看出来(阅读出来)时,新就形成了。为什么“温故而知新”,才可以真正为“师”?这次让齐泽克来代孔香回答:某君的“眼睛”看同样的对象,却能够看出不同,看出全新的东西。唯此等人,才能真正传播新知(才真正可以为师矣)。而那些只会机械复制式地生产垃圾文本的教授们,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实质上根本的哲学问题却是:阅读者有没有真正革命性的阅读视野,在太阳底下去看到全新,或者说,让熟悉的旧东西去形成全新。

第6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后感

今天,我的妈妈与我一起读了《论语》第二篇。

原文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意思是:有 子说:“要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 很少;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而 喜 欢违法常理的人,根本没有。君子如果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人、治国的基础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就是仁义、仁德的根本呀! ”

我要做到: 尊敬长辈、孝敬兄长。不 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

《论语》读后感

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读古文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大学教授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了古人的才华和思想,我也渐渐爱上了一些古代文著。例如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代表 了儒家文艺思想。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书中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我最欣赏的是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作为当今的教师, 特别是我这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学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乐健康地长大,可也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们。我班的学生大多都十 一二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比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东西的强加给她们。孔子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 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注重的还是分数,对于孩子实际能力的培养过轻。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尽量 拉近他们之间的差距,多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毕竟”人品决定文凭“,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关键的。

论语读后感

泰伯的第八的第十二条曾说,“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意思是说,孔子说:“学了三年还没有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呀!”从中能看出此章孔子称赞了没有功利目标的求学精神,表明了他对弟子的期望,也透露出了孔子教育人的标准。

这点,我很崇敬孔子,也很相信他。尽管从他的话中看不出什么,但我可以体会到孔子对弟子的期望很高,让弟子们更加地努力学习。每次我读完论语的每一条,仔细“咀嚼”一下,总能发现新东西。“原来古文也这么有趣呀!”我自言自语地说道。

《论语》读后感

我们从一年级就读过《三字经》、《弟子规》,现在我们四年级了,开始读《论语》这本书,其中”温故而知新“这篇文章让我很有体会。

《温故而知新》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获得新知识有许 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在交往、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孔子:”还有别的途径吗?“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可以获得新知识,温习已经学习 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颜回听后高兴地说:”弟子明白了,我一定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

读完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温习的重要性。以前妈妈让我背”年少气盛“这个成语时,我不知是什么意思,当我再次背诵时我查了一下词典知道它的意思 是:年纪青气势旺盛。看来古人的话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

今天早晨老师教了我们《论语》。

《论语》教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君子应该不和小人计较。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步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论语》读后感

今天老师让我们抄十则则《论语》,并且让同学绐我们讲意思,再提单个字的意思。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两个句子是,子曰:“由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教诲仲由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子的你才是最聪明的。我非常喜欢孔子说的这句话,学习在于自己,而不是给老师学的,不懂装懂才是最笨的学生,这样你就是一个不 诚实的孩子。还有一句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小时候学过的知识你还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时,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 句话我也有深的感悟,如果你以前学的知识都掌握了,那么在去看时以前的书你又能发现新的知识,那你就可以给学习较差的人当小老师了。

孔子和徒弟曾子写的十 则论语都是关于学习的,这十则里的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改进、去努力。如果你学习了,你将成为像孔子一样的文学家。

《论语》读后感

我今天读《论语》的第九章——子罕与第十章——乡觉,让我最喜欢的一则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消逝的时光啊 !像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的,非常的流去。

读了这一句话,我的感悟十分深刻,是啊,光明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如水般的时间已过去了十年多了,我也步入了中学的大门了,我们的时间会如急流、瀑布一般的快,这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时间。古代读书人五湾笔下的《次北固山下》上写道”海日生夜,江春入旧年“,不错的旧的一年好似还没去,而新的一年却 已将要将旧年给推去了。

这真是一名至理名言啊,它写得是多么的正确,我们以后应该要更加的去珍惜时间,不让它白白的流去,更应该以这一句话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的提醒自 己惜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以上的就是我对这一则《论语》的全部感受。

《论语》读后感 姜军

今天,我们读了中国古典名著《论语》这本书,书中的一句句名言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放下了书本,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幅古人生活的情景。

在《论语》这本书中,每一句话都是一个人生必不可少的真理,在这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谨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的地方不要求安宁舒适,做事十分敏捷而且说话十分谨慎,经常向有德学的人请教,就可以说是 好学了。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有教养的君子,就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约束自己,让自己有礼貌,有修养。

在我的生活当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有一天,我和我的父母去姥姥家,到姥姥家后,我在乡间小路上悠闲惬意地走着,这时,迎面有一个女孩飞快地走 着,一不小心把毫无防备的我撞了一下,我十分生气,很想去说她两句,但我转念想,她也许有什么急事,我就没有去责怪她,反而去问她有没有事,她不好意思的 说:”没有事。“后来,我们还成为了好朋友。

在生活中处处相让,是最好的方法。

《论语》读后感

在学习和礼仪之间,我认为学习重要,如果不学习,是不可能得到礼仪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是谓大家出生不可能一下子就会礼仪,礼仪也是从学习中 得到的。再说,孔子也是要先学习,才能得知礼仪传授给大家的。

还有一点,如果孔子真的看重礼仪,那为什么论语上第一章又是“学而第一”呢?为何不是“礼仪第一”呢?看来,孔子也是很看重学习的。再者说,我们小孩 子现在重要的是学习。每天你的妈妈回家会问:“今天你讲礼貌了吗 ? 对老师尊敬了吗?”不会这样吧!你妈妈只会问:“你今天学得怎么样?有没有不会的 ?” 等等有关学习方面的。

也许听了这些,还会有人问:“那论语仅仅是孔子的弟子传下来的,又不是孔子所说”学习第一“。如若这样想,你从论语中也就可以得到答案。”二三子以为 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于二三者,是丘也。“看到孔子是不会向弟子隐瞒自己的想法,那刚才同学那一说,就被推翻了。

《论语》读后感

孔子,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创作了一部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叫论语。

在这本书中,有有关于尽孝的内容,学习方面的内容,礼貌方面的内容,从各个方面来让我们懂得礼仪,去学习书中的知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 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句话,讲了什么是孝,自己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自己父母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 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第7篇

在发表在南风窗的《超越自由主义民主》一文中,姚洋教授认为,在国家治理问题上,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民主斜坡”。所谓“民主斜坡”就是失去或弱化了制衡机制所导致的向简单民主制度的倾斜,致使精英的意见难以发挥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仅仅剩下大众的意见。其结果不仅是指当今世界上许多效仿欧美“一人一票”的简单民主形式的国家并不成功,反而使本国人民的处境比以前更糟糕,就是西方民主社会本身也在发生同样的变化,比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请注意,文章用到了“精英民主”和“大众民主”这两个概念,与其对应的民主机制大致相当于议会投票和公民投票。我们知道,多数的美国议员不喜欢特朗普,可想而知,如果美国总统是由议会投票来决定,其结果将是什么。这表明,尽管美国议会的议员们事实上是由民众投票选出的,因而被看作民意的代表,但是在很多时候多数议员的意见与多数民众的意见并不一致。因此,议会投票是不可被公民投票取代的,仅当这两种民主以恰当的方式相互制衡,才能避免暴民专治或群氓政治。然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呈现的“民主斜坡”使得这种制衡机制日趋失灵,致使民粹主义大行其道,泛滥成灾。

笔者由此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论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以大众民主为主导的政体是“平民政体”,以精英民主为主导的政体是“贵族政体”,把这两种政体结合起来的政体是“共和政体”。相应地,民主斜坡可以看作是由共和政体或混合政体向平民政体的倾斜,那是一种退步而不是进步。“民主”与“自由”这两个概念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几乎成为政治哲学的一个共识。亚里士多德指出:“平民主义政体的前提或准则是自由,自由的一个方面就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而且,平民主义的公正是依据数目而不是依据价值而定的平等,以此为公正,多数人就必然成为主宰者。”

照此看来,平民政体所依据的自由是追求一种“依据数目而不是依据价值而定的平等”,其结果是“多数人就必然成为主宰者”。民主自由c个人价值有关,而不同个人的价值是有差别的。简单民主的多数原则把个人价值之间的差别抹平了,是对自由的一种歪曲,由此建立的民主政体也是扭曲的。

在国家治理问题上,如何纠正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民主斜坡”?为解答这个问题,姚洋教授注意到儒家的优越性。众所周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的儒家主张实行“仁政”,而仁政的人性基础是善,即孔子所说的“爱人”。不过,儒家倡导的善是“有差等之爱”,不同于墨家所倡导的“兼爱”。在“不拒绝个体价值和个人自决”的意义上,儒家不失为一种“自由主义”,但其自由度是有差异和层级的,相应的社会政治结构也是有层级的,以此避免“抽象的平等主义”和粗暴的民粹主义。继承儒家的有差等之爱和层级社会治理的观念,同时解开层级关系对人性和个人自由的某些束缚,这便是“自由”的儒家的基本精神。

笔者大致赞同上述说法和论证,但觉得对其哲学渊源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我们首先把孔子的有关论述与现代西方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对应起来,再与康德的“自由意志”概念加以比较。最后,我们将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思想互相印证,用以表明在自由、民主和正义的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同构性。 2017年1月13日,中国民族舞剧《孔子》在华盛顿演出,该剧以恢弘的场面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传奇故事,通过今人视角重现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有两句名言,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似乎不难理解,但经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言简意赅的解释,其深远意味跃然纸上。

冯友兰解释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作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对于孔子的忠恕之道,冯友兰从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做了解释,自然使我们联想到当代西方学者伯林(Isaiah Berlin)关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界定。简单地说,积极自由是政府对人民、个人对他人应该做什么的自由;消极自由是政府对人民、个人对他人不应该做什么的自由,即政府或个人留给人民或他人的自由空间。可以说,孔子的忠恕之道实际上已经涉及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提纲挈领地给出二者的界限或范围。

具体地说,积极自由的界限就是你想为自己争得的事物范围,对于这个范围内的事物,你可以自由地为人民或他人去争取;消极自由的界限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事物范围,对于这个范围内的事物,你也不应强加于人民或他人,而应留给人民或他人自己做决定。这正是孔子的那两句名言所界定的。

忠恕之道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己及人,这与康德的绝对命令或自由意志是相通的。康德的绝对命令有三条,第一条被称为“普遍律原则”,即“: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具体地说,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要扪心自问,是否所有人都愿意这样做?若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做这事就符合普遍律原则;若回答是否定的,那你做此事就违反普遍律原则。显然,康德的普遍律与孔子的忠恕之道在其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即推己及人。

自觉地把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叫“意志自律”,即康德的第三条绝对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以及合乎这些法则的职责的独一无二的原则……道德法则无非表达了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康德这里所说的“意志自律”或“自由的自律”也就是“自由意志”。这又使我们想起孔子的另一句名言,即“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就是孔子的自由意志。我们看到,在自由意志方面,康德与孔子如出一辙;康德的“自由”对应于孔子的“从心所欲”,康德的“自律”对应于孔子的“不逾矩”。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这种对应是不恰当的,因为二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具体地说,康德的自由意志是基于个人权利的,体现为他的第二条绝对命令:每个人都是目的,而不只是他人的手段。而在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个人权利的概念。此话不无道理,但有失偏颇。恰当的说法是,孔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权利的强调是不够充分的,特别是在成文法方面没有对个人权利给予明确的保证。但是,在非成文法即习俗法规方面,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并不缺乏。

正义的基本精神,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

孔子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孔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社会关系的名,具有这些名分的人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用现在的话说,每个人都应当尽职尽责。一个人不可能是孤立的,必定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他的个人自由及权利也必须受到社会关系的规定和约束。“名不正”的自由即“逾矩”的自由是不允许的,不逾矩的自由是可以有的,即在矩内“从心所欲”而不预。

须强调,孔子不仅要求下层即臣或子不逾矩,也要求上层即君和父不逾矩,即君臣父子,各行其道;只有那样,才能做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反之,如果君主不行君道,即不实行仁政,下面的人就有理由不忠于他;甚至按照孟子的说法,他甚至“弑君”也是可以的。(《孟子・梁惠王下》)这就是个人权利的一种体现,尽管没有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地规定下来。

孔子所说的“矩”、“名”和“礼”都是指社会规范,它们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化,均属“仁之方”,即实现仁的方法或途径,而仁才是目的本身。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复礼”的目的还在于“归仁”。仁是什么?孔子答曰:“爱人”(《论语・颜渊》)按照冯友m的解释,复礼和正名属于“行义”。他说:“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命令。……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这就是说,名礼是仁爱的形式规范,仁爱是名礼的具体内容。借用现代西方的术语,遵循名礼是形式正义,体现仁爱是实质正义。

就实质正义而言,可以说,古今中外是差不多的。用中国儒家的话讲,即“爱人”或“亲民”;用西方学者如亚里士多德或罗尔斯的话讲,即增进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就形式正义而言,古今中外的变化或差异是比较大的,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是比较一致的。用中国儒家的话讲,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用西方学者的话讲,即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合理界定。既然民主的精髓就是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结合,自由的精髓就是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的结合(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或康德所说的“自由的自律”),那么,正义、民主和自由则是全人类共同具有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财富。

第8篇

道德,指人的品学修养而言。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是稳定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社会风气的保障和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也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建设。从孔子到近代,以孔子为代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少至理名言,积淀了众多中华民族足以傲世的传统美德。教育着一代代人成才立业;激励着一代代爱国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复兴,进行的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推进道德文明建设的力度,学习、借鉴规范道德品行的内涵,我刊在新的一年,搭建起“道德养生”平台,陆续刊登一些名家关于“教子”、“立志”、“修德”、“节俭”、“礼仪”等名篇,以飨读者。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②?’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③?’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论语・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④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⑤也与。”

《论语・阴货》

[注释]

①陈亢:(生于公元前551年,卒年不详)。字子禽,春秋末年陈国人,孔子的学生。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五十而卒。

②《诗》:指《诗经》。

③《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为六经之一。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④《周南》、《召南》:现存于《诗经・国风》中。

⑤正墙面而立:指面对墙面而立,一步不可行,一物不可见。

[译文]

陈亢问孔鲤说:“你在老师那里,也得到过与众不同的传授了吗?”

孔鲤回答说:“没有。只是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从院子里经过,看见他就快步走开。他却叫住了我,问:‘你学过《诗经》没有?’我连忙回答说:‘没有。’他教训我说:‘不学习《诗经》,就不善于言谈。’我马上就去学习《诗经》。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遇见了他。他问我:‘学习《礼》了没有?’我回答说:‘还没有。’他教训我说:‘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我马上去学习《礼》,只碰到这两件事。”

陈亢听了很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习《诗经》、学习《礼》,又知道老师对他的儿子并不特别亲近,没有什么特殊传授。”

孔子对伯鱼说道:“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象面对墙壁站立,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行。”

[点评]

第9篇

名言赏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它通过人与玉的类比,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块玉如果没有经过精心地雕琢的话,质地再好也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同样,一个人假如没有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即使再聪明也不能获得成功。

人生在世,无论是资质聪明还是普通平凡,只要肯虚心地学习,耐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就能够懂得很多知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人,他们小时候都很平凡,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学习。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直到九岁说话还不顺畅,他念小学和初中时成绩很普通,他的拉丁文老师甚至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后来学校怕他影响到其他人的学习竟然把他赶出校门了。但是爱因斯坦对学习并没有失去兴趣和信心,退学后在家里自学起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别人。他喜欢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于是经过朋友的介绍看了很多科普读物,不仅增长了他的知识,而且引起他对问题的思考,最后总结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名言出典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大抵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与《仪礼》、《周礼》合成“三礼”。

名言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江淹的人,少年时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他才思敏捷又特别好学,在年轻时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他既能吟诗作对又能绘画,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后来他进入朝廷做官,经常忙于处理政事,又忙于跟人交往,出外吃喝玩乐,所以很少有时间看书和写文章。慢慢地,他变得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平常有什么需要记载的东西也只是吩咐他的手下去做,他的才学渐渐地衰退了。

到他晚年的时候,基本上写不出像样的诗文了,写出来的诗内容很平淡,而且每次都是拿起笔想了好久都写不出一个字来。就算偶尔灵感来了,写出来的诗句也很枯涩,内容平淡无味。后来,世人认为他的才思枯竭了,称他为“江郎才尽”。

第10篇

关健词:作文素材 细看 精读 拓展

一.抬头细看,铭记在心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写“时间与人生价值”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江苏高考“青春与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写作的很多“优美的原料”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迹……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点石为金,才是问题的关键。会运用,朽木也会化作栋梁;不会运用,即便是楠木梓树,也是一堆废料。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又如《陈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讲述了李密在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他上书恳请晋武帝准许他暂不就职,在家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汉中太守。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感恩”、“孝道”、“进与退”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护”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积累丰富、新鲜的议论文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课外阅读搜集素材的触角可以伸向语文测试或练习作业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文本。

在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钱钟书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没有因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于是被世人称颂为“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这段素材可以服务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

第11篇

宋朝名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对传统中国的影响,大而国家,小则个人,治国安邦,修身齐家,无所不及;《论语》还传播到国外,对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6世纪以后,《论语》被介绍到法、英、德、俄等国,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化进程产生程度不同的作用,直到今天,西方仍然有不少学者致力于从《论语》中挖掘“东方的智慧”,诠释和阐发其现代意义与当下价值。

《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儒家最原始和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孔子和他的门人的品格与思想,从东汉起,《论语》就被列入儒家经典。汉人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辖,六艺之喉衿也。”(《孟子题辞序》)唐人薛放也说:“《论语》者,六经之箐华。”(《旧唐书・儒林传》)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后,《论语》成为“四书”的一员,“圣人之言,大中至正之极,而后世之标准也。”(《论语训蒙大义》),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子们必读的典籍之一,两千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历代统治集团的大力推崇。自汉代以来,历代都不乏研究者与注释者,很自然形成专门的学问,构成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论语》学。

在洋洋大观的经学研究中,《论语》学始终占据引人注目的显要地位。然而,迄今为止,国内仍没有一部比较详明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断代或通史性质的《论语》学研究专著。唐明贵博士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出版了《〈论语〉的形成、发展与中衰――汉魏六朝隋唐〈论语〉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从学术史角度梳理清晰《论语》学发展脉络,不仅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且提出不少有创造性的新观点。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经学史著作。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评述。

(一)扬榷是非,考证精详。作为经学的重要分支,《论语》学可谓源远流长,各种著述虽不如《周易》、《春秋》 多,但也是林林总总,不胜阅读;另外研究者众,学说纷纭,要在前人积聚深厚的基础上有所发见,有所提高,不仅需要过人的毅力与恒心,付出超常的劳动,而且还要有过人的胆识与见识,洞察精微,明辨是非,独出心裁。唐明贵博士知难而进,对于《论语》学史上不少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进行缜密的思考,条分缕析,梳理出有说服力的论点,颇见功力。

关于《论语》的成书,前人作了很多研究,形成四种代表性的观点:孔子亲定说、孔子弟子编订说、孔子门人编纂说、文景博士编定说。该书对这些说法一一加以分析,指出了各自存在的不圆满之处,认为《论语》的编纂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成篇。孔子生前,弟子从游,各记所闻,这可以从《论语》中“子张书诸绅”的记载得知。孔子逝世后,微言已绝。弟子恐分离以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在给孔子守丧期间,便将各自所记所闻汇集在一起,编成了一个类似孔子文集的篇章。及至子思,又在此基础上,广搜博采,将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口耳相传的孔子话语收集起来,经过选择、分类、校勘、加工、整理,最后裁定而成《论语》。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验证《论语》最后成于子思之手这个结论,该书利用留存至今的各种历史文献和郭店楚简中的出土文献,证明《论语》结集于曾子之门人。接着又从《大学》与《中庸》入手,论证了二书的作者曾子和子思具有师承关系。最后,又从《中庸》和《论语》思想的一致性上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证《论语》最终由子思裁定的结论。《论语》成书的过程和它的主要结集者在该书得到非常详实的阐述。

两汉时期,《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已经诞生,经过整理,《论语》文本初具规模,产生影响较大的改编本《张侯论》,特别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术流派。由于张禹在《论语》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禹和《张侯论》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何晏、陆德明等人提出“本受《鲁论》,又受《齐论》” 的说法。该书则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张禹本受《齐论》,后改治《鲁论》,且以《鲁论》名家。对于前人所说《张侯论》乃兼采《齐论》、《鲁论》 而成的说法,作者也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张禹并未混合《齐论》、《鲁论》 经文,而是以《鲁论》为本,兼采《齐论》家的解说而已。该书提出这些观点,有理有据,论证充分,翔实可靠,颇有新意。

(二)别出心裁,创新体系。《论语》 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面很广,主要包括对《论语》名称的由来及含义的研究,对《论语》的编纂者、结集年代、文本变迁、篇章结构、海内外注本、海外传播、社会地位及影响的研究以及《论语》名物考释、文字训诂、篇章真伪、学派风气和《论语》学发展阶段的研究等,涉及哲学史、经学史、经济史、伦理史、文化史等多门学科,因而要廓清《论语》学的发展历程,殊非易事。

该书从专题研究与断代研究入手,以汉魏六朝隋唐时期中国《论语》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演变的丰富内容及其蕴藏的复杂政治文化意义,提出一系列有新意的论点,尤其是从学术史角度对历代学者《论语》注本的分析,把《论语》学划分为六大时期:形成期(两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衰落期(隋唐)、复兴期(宋元明)、总结期(清)、新时期(民国至当代),对各个时期《论语》学进行综合分析与概括,突出特点,是该书的一大建树,贡献非小。

(三)旁征博引,资料翔实。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挖掘史料与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之两大关键。作者在史料收集上用力甚勤,不仅精读各个时期史书的相关记载、有代表性的《论语》注本,而且阅读了近年来发掘的郭店楚简、河北定州汉墓竹简等与该书研究相关的出土史料,还参考和吸收了近人以及外国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

十分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学风,在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取客观的分析态度,用史料说话,所议所论皆有充分的证据。如对于清儒刘台拱、段玉裁、丁晏、沈涛等人指陈孔安国《论语注》为伪书的说法,作者在驳斥此说时,先后引用了《礼记・乐记》正义、河北定州汉墓竹简、安徽阜阳双土堆汉墓简牍、《史记》三家注、《五经正义》、何晏《论语集解序》、《孔子家语后序》、《说文解字后叙》 、梁启雄《论语注疏汇考》等材料,征引不可谓不广,资料不可谓不详。

第12篇

1、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的人,根本不值得活着。——德谟克利特

2、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挪易卜生

3、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冯梦龙

4、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5、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蒲松龄

6、友谊就像陶器,破了可以修补;爱情好比镜子,一旦打破就难重圆。——比林斯

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8、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席慕容

9、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前苏·高尔基

10、患难识朋友。——列宁

11、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富兰克林

12、世界上用得最普遍的名词是朋友,但是最难得到的也是朋友。——法国

13、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俄·普希金

14、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是容易的,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俄·克雷洛夫

15、忠实的朋友是菩萨的化身。——拿破仑

16、真正的友情就如同人的健康。在失去之前,永远无法意识到他的真正价值。——科尔顿

17、友谊之于人心其价值真有如炼金术上常常所说的他们的宝石之于人身一样。——培根

18、我们想的是如何养生,如何聚财,如何加固屋顶,如何备齐衣衫;而聪明人考虑的却是怎样选择最宝贵的东西——朋友。——爱默生

19、只有能够分享内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给你战胜困难的力量。——巴塔沙·葛拉西安

20、幸运时朋友认识我们,不幸时我们认识朋友。——培根

21、真正亲近的人,不需要言语,即使多年不见,再见面的时候,友情也会一日往昔。——道教

22、如果想交到好朋友,自己必须先成为好朋友。——法顶

23、真正的朋友遇难就帮,假心的朋友遇难就嚷。——柯尔克孜族

24、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赫伯特

25、找到朋友的惟一办法是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爱默生

26、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查理士

27、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三毛

28、友谊!世界上有多少人在说这个字的时候指的是茶余酒后愉快的谈话和相互间对弱点的宽容!可是这跟友谊有什么关系呢?——法捷耶夫

29、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爱因斯坦

30、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埃德蒙·伯克

31、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托尔斯泰

32、士为知己者死。——司马迁

3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34、为朋友而死不难,难在找一个值得为之而死的朋友。——英国

35、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