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西湖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体会“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含义,理解古诗大意。
3. 通过想象,品味诗歌描写的美景,感受六月西湖的壮美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引导学生感受“无穷碧”“别样红”的美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受
1. 师:同学们,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学生读课题,正音。
3.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反复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设计意图: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初读中,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这样一幅天然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想象诗境,赏读共悟
1.(课件播放名家吟诵的录音)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莲叶 荷花)
2. 赏读莲叶。
(1)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辅以课件体会莲叶的多。
A.品味“接天”。引导理解“接天”的字面意思;想象“接天”的壮美画面。
B.品味“无穷”。“无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数不胜数,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把这两个词送进诗句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抓住“六月中”“碧”来想象体会莲叶的绿。
师:读着,想着,谁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来想象一下,此时的莲叶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教师相机板书:碧)
小结:对呀,六月西湖的莲叶是那样的碧绿、青绿、深绿、墨绿,还带有点黄的绿,它们互相辉映,互相重叠,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这样的画面多么——壮阔,多么——有气势!把这种感受带到诗句中读吧。(指导读出诗句的壮美)
3. 赏读荷花。
(1)默读描写荷花的诗句,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理解“别样红”及“荷花别样红”的原因。
师:什么是“别样红”?为什么此时的荷花会这般——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不一般的红呢?(引导学生体会是无穷碧的莲叶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是太阳的映照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
(3)句式训练。
师:瞧,火红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话,细细地想。待会儿请你来说——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内容:
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
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引导学生抓住“别样红”“映日”读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美。
4. 辅以课件引读感受古诗的对仗美。
5. 欣赏荷塘,激情诵读。
(1)欣赏荷塘美景。(多媒体播放荷塘画面)
(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西湖荷塘美景。(课件出示:?摇西湖景)
(3)激情诵读。
师:此时,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才能读出这番的美景?自己练练,注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味呢?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化象为画”“化象为情”,就能走进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中去。因此,紧扣“莲叶”“荷花”这一“诗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平面的诗句就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
6. 对比研读。
师:同学们,诗人杨万里一生特别爱荷,而且爱荷爱到痴狂的地步,老师能查到他描写荷的诗作就有二三十首,难怪人们称他是“全方位描写荷的第一人”。我们曾经就学过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们又学了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同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如从时间上、内容上、地点上、静态与动态、形状与色彩等方面去感受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突出西湖荷塘的壮阔美。)
7. 品读前两行诗。
(1)引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前两行诗的意思。
(2)链接播放西湖四季风光和诗句,深入感受西湖六月风光的特点。
(3)指导朗读。
8. 整体回归,配乐齐读古诗,欣赏古诗的特色吟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教学,设计了两处比较:同一诗人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同个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把这些从内容到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诗歌优化组合加以对比,既加深学生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三、巧妙质疑,升华主题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疑问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想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
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还知道哪些送别名句?(生交流)
2. 教师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出示同题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引导学生抓住“月尚残”一词理解“晓出”是“清晨很早的时候”,从而领会短短的路程诗人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想象: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
3. 借助课件链接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别样红”。(课件出示并播放录音: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他们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
师:听了这些介绍,你还觉得诗中的“别样红”仅仅是指荷花的颜色特别红吗?(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情景交融)
4.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通过质疑问难,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教学中链接了与诗文、诗人相关的资料来丰厚文本,努力让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从而感悟本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古诗的古为今用。
2.教师总结:同学们,同一首古诗,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愿经典诗文能陪伴你们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在生活中的运用,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1、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2、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3、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4、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5、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6、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7、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来源:文章屋网 )
1. 诗词中体现的生物学现象或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另有《诗经·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描述了鸠占鹊巢现象,也反应了生物科学定义的种间竞争关系。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
2. 诗词中蕴含的美和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 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在有意识地挖掘自然科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词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优美的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更可以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充满语言美和情感美,让学生时时得到美和爱的熏陶。
有许多诗句描绘了自然之美,抒发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忽然听到这样的诗句,学生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不同季节的美,学生也会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中认同生物科学的美。
很多诗词都是诗人借物言志的产物,其中与生命现象相关的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意义、人性伦理等问题的看法,同时又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同情、坚毅等,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价值。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借寸草抒发感恩母爱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表达了对蜜蜂辛勤劳动敬仰和短暂而辛苦的一生的同情。又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描述了原野上的青草一丛接着一丛,一年一度地枯萎和茂盛;无情的野火烧也烧不尽,温暖的春风一来,又唤醒了它们的生命。这些诗词,往往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然,诗人与生物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异,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白居易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首诗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赞美了伟大的父母爱,但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看其实是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但是,诗人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却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这在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是被忽视的,而在今天却是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3. 诗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 创设情景,巧妙导课。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夏日的夜晚,流萤点点,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吗?”这可以作为《新陈代谢中的ATP》的导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么,除了从现象上来辨认性别外,怎样从本质上确定性别呢?”这可以作为《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导课方式。“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因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你认同诗人的观点吗?”可以用做《生态因素》的导课。总之,利用诗词导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使其能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2 一语中的,突破重难点。诗词的语言简洁、生动、优美,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将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顺利攻克。
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许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此时引用诗词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如引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形成但形态不够清晰的特点;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从细胞的不同方位观察,各分裂时期的图像也不同。
另外,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有性生殖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营养生殖,从“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诗词无不简洁生动、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各种生物学现象。
一、 “情”缘导入,步入诗行
在开课初始,深情的导入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在舒缓委婉的音乐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之门渐渐开启,思绪如河水缓缓流淌,渐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思维的触角伸向诗人的情感世界,牵起了苏轼和西湖的情缘,使得古诗教学的开篇有了一个准确的思想定位和情感定位。
二、 苏轼的用笔简直“神了!”
师:读着这28个字,如此生动鲜活的画面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诗中有哪些字、词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呢?请你打开书本,细细地读读,用心地品味,把你感受最深的记下来。
[交流1] “黑云翻墨未遮山”之“翻”
生:不知哪位伸仙在天上打翻了一大缸墨汁,“哗”地一下子就泼洒了出来。
生:我想到了练书法时,墨汁被打翻后在宣纸上,渲染开来的样子,翻滚的速度很快,而且墨在纸上弥漫开了。
生:这“翻”字用得很豪气,让我想到了苏轼的创作,他不愧是豪放派诗人。
[交流2] “白雨跳珠”之“跳珠”
生:如同顽皮活泼的小精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可爱极了。
生:只有当雨下得很大的时候,雨滴才会溅起,很有弹性的样子。
生:雨珠叮叮当当地打在船舷上,多像美妙的雨中曲啊。
[交流3] “乱入船”之“乱”
生:“乱”字并不乱,反而能衬托出苏轼喜悦的心情,那跳珠是一个挨着一个,蹦蹦跳跳地跑进船内的。
生: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充满了生机,这让在一旁观看的苏轼不禁心生喜悦。
生:没有对跳珠的喜爱,就不会有这样的描写,“乱”是热闹的真实写照。
[交流4] “白雨”
生:老师,明明雨是透明的呀,为什么说“白雨”?
生:那是因为在黑云的映衬下,凸显了雨的白。
生:我还有一个重大发现,雨在下得大、下得快、下得急的情况下,才会呈现白色。
师:(小结)一个关键词,一段生动的画面呈现,便可以带给我们如此鲜活的感受,让人不得不赞叹苏轼用笔之精妙。
生:虽然诗句很凝练,但读来有生动的画面感,苏轼真会写。
生:苏轼的用笔简直是神了!
在教学的时候,有意淡化诗意,将教学的视角投向那一处处满含诗情的字或词上,逐步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营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渐渐步入了诗境,步入诗人内心,从一字一词中,揣摩诗者心,体会诗者意。
传神的“翻”字和“跳”字,可以在学生的眼前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有“暴风骤雨”般的来势汹汹,更有“一黑一白”鲜明的映衬,学生在体会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捕捉到这样的感觉,需要我们去关注那些精当的字眼,发现那些传神的词句。发现、关注、联想和体悟,这些对领悟诗的意蕴、积累语料、掌握表达技巧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当我听见学生情不自禁地感叹“苏轼的用笔真是神了”时,心中不免激动,这不就是学生和诗人心灵相通的时候吗?
三、 相同的“跳珠”,相连的心境
师:苏轼早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屡次被贬,曾任杭州、黄州等地的地方官,晚年又被贬到惠州、儋州这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他离西湖也越来越远,可是他从未忘却过西湖, 十五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西湖,提笔写下了《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读读这首诗,再看看下方的注释,你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生:我发现这首诗和书上的诗都有共同的“跳珠”一词。
生:这里的重复不是巧合,是苏轼对西湖难舍心情的表现。想到西湖,便想到西湖的雨,想到了蹦跳着的跳珠。
生:是的,跳珠,就是苏轼对西湖的情感寄托。
生:相同的是“跳珠”,相连的是苏轼难舍的心境。
师:“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这就是当时苏轼的心境,这就是当时苏轼的感受。不见跳珠十五年,就是不见西湖十五年,就是苏轼想念、等待西湖十五年。我们也能想象到这十五年间,他一直都没忘记西湖,(板书:情)都没能忘记望湖楼下那场疾雨。
引入了另首诗词《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拓宽课堂容量的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苏轼独特的西湖情结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深化,更是五十岁的苏轼,在阔别西湖十五年后最真情的流露,最难舍的情愫。通过比对,学生惊奇地发现,“跳珠”在苏轼两首不同的诗句中出现,虽然阔别西湖多年,但是西湖的“跳珠”依然深深印刻在苏轼的脑海和心间。至此,诗的意境和意味便浓浓地弥散开来了,再读“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一句时,学生便会被这种在诗中所裹挟着的情结深深地吸引,久久地沉醉其中。课上至此,便与诗题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醉”字相契合了。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40分)
一、写字。要求做到正确、工整、美观。(4分)
默写古诗《望天门山》(不用写题目和作者)
二、选择题。下面各小题均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按题目要求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
)”里。(1-8题每小题2分,9题4分,共20分)
1.下列四组词语中,带点字注音错误的一组是(
)
A.树梢(shāo)
B.富饶(ráo)
C.脑袋(dɑi)
D.胳臂(bì)
2.下列四组字中不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请 情 清 晴
B.鲤 鲫 鲨 鲍
C.螃 蝌 蚪 蛙
D.妈 蚂 吗 玛
3.下面四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榕树 喧闹 飘飘遥遥
B.瑰丽 威武 祖祖辈辈
C.淙淙 宝贵 葱葱笼笼
D.富绕 每逢 密密层层
4.“西子”这一词是用来指(
)的。
A.貂蝉
B.西施
C.王昭君
D.杨贵妃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兴安岭的夏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B.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C.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D.在困难面前,我们要经得起考验。
6.下列选项中不是描写祖国风光的是(
)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7.“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浸”字说明了(
)
A.山谷太小,雾很大。
B.雾很浓,森林都不见了。
C.水汽很大,森林都看不清了。
D.雾很浓,水汽很大,整个森林都浸在雾中。
8.“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加点字“封”的意思是(
)
A.密闭,使跟外面隔绝。
B.量词,用于封起来的东西。
C.姓。
D.限制。
9.下面几句话中,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里。
(1)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
)
(2)下课了,同学们到操场上运动,有的跳高,有的跳远,有的跑步。(
)
(3)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
)
(4)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三、判断题。我能在下列语句说法正确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括号里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挡、刮、帆、摆、洁”这五个字在书写时都要注意结构是左窄右宽。(
)
2.“水光/潋滟/晴/方好”和“碧水/东流/至/此回”朗读节奏停顿都正确。(
)
3.《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刘禹锡。全诗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怀和虽然被贬却并不埋怨、豁达大度的胸襟。(
)
4.《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的。(
)
5.“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句中的“海防前哨”点明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四、我会填。(11分)
1.我能照样子,写词语。(3分)
(1)圆溜溜(ABB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咯吱咯吱(ABAB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五光十色(写出开头是数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当你来到杭州西湖,漫步在断桥上,看到阳光照在湖面上,西湖那美丽的景色宛如一位美女,你想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游客们畅游三峡,听到长江两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不由得小船已经渡过千座万座高山。这时你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课文《海滨小城》是从小城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小城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之情。(4分)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0分)
认真阅读《西湖》这篇文章,完成1-8题。
西 湖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都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外人士被西湖那秀丽温馨的湖光山色所陶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
1.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12分)
(1)自古以来,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是(
)
A.苏州
B.杭州
C.西湖
D.福州
(2)短文中围绕着西湖的“绿色镶边”是(
)
A.孤山
B.树木
C.小岛
D.湖水
(3)“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这句话让你联想到刘禹锡的哪两句诗?(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4)联系上下文,你认为短文中的“溶化”一词所包含的意思是(
)
A.月色把西湖溶化了。
B.西湖溶化在月色里了。
C.西湖的景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D.西湖的景色和月色都溶化在水里。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6分)
(1)连绵起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眷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杭州西湖的景色那么令人陶醉,请你为它写一句宣传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和那些中外人士一样被西湖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呢?为什么?(5分)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广东海滨小城、西沙群岛、小兴安岭……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祖国这么多令人神往的地方,而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发现了吗?请你也拿起笔来,向我们介绍一下身边的美景吧。
要求:1.自拟题目,介绍身边一处美丽的地方;
2.做到介绍清楚、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1.D 2.C 3.B 4.B 5.C 6.D
7.D 8.A
9.(1)A (2)D (3)B (4)C
三、1.× 2.× 3.√ 4.√ 5.√
四、1.示例:(1)乱哄哄 静悄悄
(2)哗啦哗啦 叮咚叮咚
(3)五彩缤纷 四面八方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两岸猿声啼不往 轻舟已过万重山
4.美丽 整洁 热爱 赞美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1)B (2)B (3)C (4)C
2.(1)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2)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3)依恋、留恋。
3.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令人心旷神怡。
一、
直接型默写。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5.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6.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7.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8.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10.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2.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13.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14.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其二)]1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16.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20.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2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23.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2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25.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2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27.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28.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朱敦儒《相见欢》)29.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30.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二、理解型默写。
1.郦道元《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一句描绘出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
2.《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日暮时分,山谷间灵动的生命气息的句子是: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描绘得精妙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与朱元思书》中最能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不追名逐利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5.《野望》一诗中透露出诗人在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6.崔颢的《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由周边景色引出自己羁旅思乡愁绪的名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7.《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8.苏轼评价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名句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出了旅途中景物的变化。
10.《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12.《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
。13.曹操在《龟虽寿》中表现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14.古往今来,许多志士仁人把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当作人生的座右铭。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经受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7.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只要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18.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19.《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时诗人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20.《雁门太守行》中的“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21.《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战斗的惊心动魄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22.《赤壁》中蕴含机遇造人哲理(评价古战争)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23.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
”两句展现给我们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2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三、拓展型默写。
1.我们学过的课内外古诗文中,不少体现了送别的主题,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2.古人的诗词写作中常常引用典故来含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写出运用典故的连续两句。【示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美好乡村生活场景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示例】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秋天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的这首小诗就描绘了一幅西湖夏日的“阵雨图”。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四个画面――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有远有近,有动有静,使读者如临其境,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诗传情,以诗绘景。除了西湖夏日的阵雨,古诗中还描画了更多的雨,有着多变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四季多变的雨
春夜的雨,细细的,柔柔的,如牛毛,如花针,踏着春的步伐而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雨是细密的,它滋润着万物,唤醒沉睡的生灵。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是立夏后梅子由青转黄之时。黄梅时节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黄梅天总是细雨绵绵,而青草池塘处处的蛙声,似乎让人心里多了一丝夏日的烦躁。
宋代词人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的是秋天的雨。潇潇暮雨在辽阔的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显得分外清朗寒凉。开篇描写这样的雨景,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强烈的思归情绪。
古诗中描写冬天,往往以雪为主,很少写到雨。孟郊曾这样写:“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寒冷的冬季,楚地的河流结冰很薄,云朵成云布雨,降下点点滴滴的冬雨。冬雨在孟郊的诗中,是寒冷肃杀的,这也是冬雨最大的特点。
蕴含情感的雨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来自于自然,更来自于诗人的内心。雨,是涂抹着诗人浓烈感彩的一种意象,或欢乐,或愁苦,或洒脱,或激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总能看到路上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形单影只,踽踽独行。清明的雨,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清明的雨迷迷蒙蒙,就像人们心里的惆怅。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场洒脱悠闲的雨。从容自适的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青山绿水间悠然垂钓,江上渔舟,雨中红桃,让人感受到高远、脱俗的意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磅礴悲壮的雨,夜深了,诗人躺在床上听到风雨的声音,梦见自己披着盔甲,骑上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初中阶段课内古诗词共有60首左右,虽然总数不多,但是学生很容易混淆,重点字词也容易出错,学生平时花费的时间不少,但常常出错。在集中复习古诗词时,我提前两周布置下任务,明确要通过举行班级男女生对抗赛来检查复习的效果。形式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题型有背诵、默写、诗句接龙、名句归类等。比赛采用积分制,分数高的队优胜。而且事先指出,女生人数较少,力量显得薄弱些。这反而激起了女生的斗志,有的说:“我们人少,但个个是精英,准能超过男生!”当然男生也不甘示弱。我专门留出两节自习课让学生自由复习,他们的复习热情一下被激发了起来,大声地读着、背着,认真地抄着、写着,相互交流着、讨论着,甚至还模拟出题进行演练,和以前恹恹欲睡的复习状态大相径庭。
比赛的时候到了,我特地安排了几个学生把黑板装饰了一下,大标题是用美术字体写的“古诗词大比拼”,左右分别是男女两队的得分表格,下面是鼓励的话语:“诵中华经典,做民族精英”,“团结协作,我队必胜”。
为了增强比赛的公平性,事先还宣布了比赛规则:1.每答对一次得一分;2.问题提出5秒钟后答不出为失败,给对方加一分;3.同一队内同一人不能连续三次答题;4.当遇到分歧时,由教师裁判,学生不能起哄,否则取消答题资格。
比赛开始了,首先是必答题,分三种形式:1.教师只说出诗歌的题目,学生立即背出全诗;2.教师说出诗歌的第一句,学生背出全诗;3.教师说出诗歌中的某一句,学生背出全诗;4.男生、女生各派出一名代表默写指定的古诗文名句。
其次是抢答题,由于抢答的竞争性较激烈,所以主要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诸如:1.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两句就表达了这种美学思想,请说出是哪一句?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什么?
另外,为了促使学生增加古诗词积累,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衔接,还设计了诗句接龙题。首先,教师出一句古诗词,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字开头,说出一句古诗词。例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以其中的“山”字开头可以说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哪队列举的诗句多,加分就多,课内外的诗句均可,一直到说不出为止。然后加大难度,教师说出一句古诗词,学生必须以诗句的末尾一个字开头,说出相应的诗句,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了均衡两队的差距,又让男队出诗句,女生接龙,或是女队出诗句男生接龙,一直到对方接不下去为止。
最后一种是归类列举题,教师提出某一事物或某一情感,学生举出相关的诗句,例如举出和“雪”有关的诗句,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自主举出某一类别的一组诗句,举出的类别越多,给本队加的分数就越多。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高昂,连一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团队意识空前高涨,有时,本队的队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急得其他队员直跺脚,答到精彩处,连连鼓掌叫好,而竞争对手则表现出极大的不服气的神情。快下课了,两队的分数相差并不大,仍然想赛下去分出个彼此,我不得不宣布比赛结束,并对两队的出色表现进行了表扬。为了巩固比赛的效果,又布置了课下作业,把刚才的一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加深印象。
课后,我调查了几个学生,他们说好久没有上过这样的课了,毕业班本来思想压力大,学习任务重,老师们大都绷起脸来上课,学生们压抑的心情长久得不到释放。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很高,三节课就把课内的古诗词复习了,还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关键词:诗歌鉴赏;情感题;解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题是必考的题型之一,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直接设问的,有通过意境、表达技巧等题型来间接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的把握的,总之问题的形式不同,但都是围绕作者的情感这一中心设置的。诗歌当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因此,把握住这一中心,诗歌鉴赏的其他题型也都会迎刃而解,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 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文因时而作”诗歌的写作背景是这首诗的现实基础和创作缘由,记叙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作者的生平往往是贯穿其作品的一条主线,因此把握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必须要考虑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如何把握?一种是平时积累,比如了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就可以知道在他们的诗歌当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有些同学在考场中由于时间紧张,往往忽略了诗人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导致分析出的情感要么有失偏颇,要么离题万里。所以,在考场中就要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诗人生平,来对这首诗进行全面的分析;一种是看注释,对于我们不熟悉的诗歌,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一般只能借助注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而分析诗歌的情感。例如2010年陕西西安的诗歌鉴赏题:
唐多令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1)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只有通过注释我们才知道此处西风指的不是空气的流动,而是蒙古的入侵,就是说兵戈已经造成天下的改朝换代,更造成了我沦为阶下囚的悲惨情景。此处把外来势力比喻成凄冷的西风,因为没有本体和比喻词,所以是借喻。表达作者对故国的热爱和对亡国的不甘之情。如果对注释内容忽略的话,这道题就根本分析不出来,也很难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仔细阅读诗歌的题目
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总是忽略诗歌的题目,直接读诗、看题,有时往往读不明白诗,殊不知题目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词牌名除外),通过题目,往往会知道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进而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如《南浦别》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一般情况下表达的都是依依不舍之情。再如2008江苏通州统考的诗歌鉴赏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作者: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把握住诗歌的题目《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就可以知道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通过题目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就可以分析出这首诗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把握住题目,不仅能充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还能为把握作者的情感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把握诗歌当中的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了诗歌当中所描写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内容,进入了诗歌的意境,感知了诗人的情感,领会了诗歌的主旨。“意象”即是“意”(主观感情)+“象”(客观物象)也就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象是正确解读诗人所传递的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意象的特点,前后有明显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由原先的孤独、愁苦到后来看到明丽景色的喜悦之情,所以说,把握住诗歌中的意象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抓住诗歌当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或词
这类关键字或词包括直接体现和间接表达的,直接体现的有:愁、悲、恨、相思、喜等词语,抓住这类词就能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知道作者的情感倾向;间接体现的词语有:羁旅之类词一般写出了旅途的孤独寂寞和愁苦;送、别之类一般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孤、独、寂寥等词一般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等等。如:
端 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在这首诗中,“寥落”和“愁”都间接和直接的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寥落”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愁”更是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当时的心境:愁苦,通过抓住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我们就能既迅速又准确的包握住了作者的情感。
五、抓住诗歌当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
诗歌当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往往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把握住议论句和抒情句,就能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如: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诗的结尾采用议论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不愿意乘着骖鸾做神仙而去,对作者来说“人在舟中便是仙”,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即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和对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议论和抒情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之一,把握住诗歌当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对于正确理解作者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讨论了五种分析诗歌情感题的方法,这五种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考试过程中交互使用的,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以增强做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王春利.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和应考策略.黑龙江教育,2006,6.
[2] 潘浩有.如何鉴赏高考试卷中的古典诗歌.考试周刊,2007.3.
[3] 练继琼.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读与写,2007,8.
清明古诗附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
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清明古诗附赏析——《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清明古诗附赏析——《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____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____《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____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____张先《青门引·春思》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____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____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____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____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____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____白居易《清明夜》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____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____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____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____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____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____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____《点绛唇·时霎清明》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____张继《闾门即事》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____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____李冠《蝶恋花·春暮》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____孟浩然《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____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____张泌《满宫花·花正芳》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____程颢《郊行即事》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____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____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____韦庄《长安清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____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不注意审题
有些考生不管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都把诗歌内容翻译一遍,然后把自己理解的诗歌手法全写上去。写了很多,却不是出题人所要的答案,当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犯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审题,不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盈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他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第二联和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很多考生一看这两联诗。认为是写景的。想当然地就写上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话语。这两句是写景。但题目问的是“怎样表现‘伟观”’。即这两联是怎样写出景物“宏伟壮美”这一特点的,其实考的是写景的手法。
参考答案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第三联:上句选取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是个情感把握不准确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以诗寄情。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绝大多数以抒情为目的。这样,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就成了鉴赏古代诗歌的第一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也往往围绕这一点来出。
但是,很多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往往不是立足文本。根据试题所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而是主观臆断:看见诗歌色调明丽。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宁静闲适:看见描写白发,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抑郁不得志。看见作者是杜甫,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愁苦;看见作者是辛弃疾。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爱国……其实。诗歌色调明丽也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辛弃疾也可以写充满闲适生活情调的诗歌。
情感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灵魂。考生如果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错误。就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飑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飑:形容风声。
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很多考生从“秋风”这个意象。以及“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想当然地认为此诗抒发的是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情。其实,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并不是这样。
参考答案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答题不规范
很多考生没有掌握好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以致虽然理解了内容,掌握了表达技巧,但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这是一道炼字题。一些考生没有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只答出“又”字传达了作者无奈悲伤的感情。其实,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应该是这样的: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现将古代诗歌鉴赏常见试题的答题模式分类归纳如下。
分析意境型: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能蜃既返靥逑志拔锾氐愫颓榈鞯牧礁鏊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而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关键词:挺水花卉 园林景观 点缀
挺水花卉具有独特的造景特色,不同的挺水花卉,其造景特色也各自不同。因此,在园林造景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挺水花卉造景特色,采用适宜的挺水花卉,进行恰当的造景。常用的挺水花卉及其造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荷花的造景特色
荷花自古以来就以其幽雅、清丽的姿态及宜人的芳香深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君子比德”的思想感染下,人们通常习惯于从伦理、功利的角度认识大自然。而荷花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就在于它的形象能表现出与人的思想品德相类似的特征。历朝历代的园林景观中,荷花总是发挥主要的点缀作用位。荷花造景的形式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大水面的荷花造景。在广阔的水面上,遍植荷花,能造就出优美、壮丽的景观效果。如杭州西湖、北京北海公园、大连劳动公园、就是以大水面广植荷花而著称;在那里,水中的红荷,岸边的垂柳,奇异的花卉,怪异的树木,互相映衬、野趣横生,它们与周边的自然景色构成了一幅天然的风景画。古人曾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赞叹杭州西湖的荷花美景。而人们身居在大而长的荷塘中辟溪采莲,更有一番风味。李清照在她的《如梦令》中深情地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把造园者故意在在荷塘中辟出一道道曲折的溪径,供姑娘们采莲、游玩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或许这里也有作者的影子。不过,利用大水面的荷花造景,应与岸边植物相协调。如沿湖岸应种植垂柳、水杉、落羽杉和竹类等耐湿植物作背景;同时,还要留出一定的空扩水面点缀睡莲或萍蓬等浮叶花卉。
(二)荷花专类园造景。杭州西湖“曲院风荷 ”是我国较为著名的荷花专类园。造园者按照人们赏荷的需要,在湖面上种植了“西湖红莲”等各种不同的荷花品种,采取一堰一种的方式,使荷花的种群互不串通,各类荷花色彩分明夺目。造园者又特意留出一定的水面,种植睡莲和王莲,与岸边的绿竹、青柳、水杉相映,景色十分和谐,可谓妙趣横生。再在园中筑起六座小桥,有近水的,有依水的,有贴水的,游人漫步在小桥上赏荷,仿佛徜徉在荷花丛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凭栏,近观荷花的娇容,远观荡漾的碧波。
(三)庭院水池植荷造景。在苏州的一些私家园林中,不乏利用小池塘或人工开凿的池塘,种植荷花的代表景观。如苏州的拙政园,全园面积仅40000平方米,而以荷花造景的景点就有6处之多,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芙蓉榭”、“留听阁”等。庭院水池植荷造景,池中种植的荷花宜于稀疏,强调产生“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的意境。这样,利用荷花的叶隙见水,可使游人免除单调沉闷的感觉。同时,散植依稀的荷花,能使人们反而觉得水面宽阔。再在池畔种植高柳,用来夏日遮荫;在水榭边种植香樟大木,能使它们的浓荫发挥出却暑的作用。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根据自身条件在庭院私宅、屋顶阳台,筑池种荷,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绿化环境、美化生活的一种时尚。如深圳东湖宾馆的庭院小池,池中荷花与池畔的水榭和池岸的垂柳相映衬,一派田园风光,真是情趣盎然。
(四)是盆栽荷花。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适宜盆栽的荷花品种应时而生。不少人家,利用荷花的盆栽技术,创作出别具一格、小巧玲珑的园林美景来,为美化庭院环境,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应注重其它挺水花卉在园林景观中的造景特色
(一)注重菖蒲的造景特色。古人曾经这样描写菖蒲:“五年十年种法夸,白石清泉是一家;莫怪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一是说菖蒲不常开花的生长习性,二是用菖蒲与泉、石为伴的习性来表达作者的幽雅情趣。正因为菖蒲具有与泉、石相伴的习性,在园林景观造景中,广泛地被园丁使用。丛生的菖蒲,姿态挺拔舒展,淡雅宜人。一般常把7-8株菖蒲丛植于岩石旁、水榭边和桥头上。如果是水面开阔的池塘,岸边则可成片地种植菖蒲,与水中央的荷花、睡莲和岸上垂柳相映成趣,也产生出较好的景观效果。
(二)注重美人蕉的造景特色。美人蕉是北方较常见的花卉品种。其花色艳丽夺目,花朵较大,叶大而宽阔,姿态潇洒,抗旱抗寒性强,极易存活。初霜时节,阔大的叶片更加浓绿,鲜红或澄黄色的花朵更加艳丽,大有傲霜斗寒的特质。它的种植构图虽然与菖蒲差不多,但美人蕉常用来点缀于石旁、岩间,或植于池畔、溪边。显现出来的景观,不但风韵优雅,而且清新自然。还可成片种于水边,在绿树的衬托下,花态娇美,翩翩超舞,情趣盎然。若将其与蓝天、绿树、草地、溪流、建筑及睡莲相映,景观效果甚佳。
(三)注重千屈菜的造景特色。“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古人的这一诗句把千屈菜的美丽和观赏价值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由于千屈菜的花色明艳醒目,姿态娟秀洒脱,一直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造景素材。如果在小溪两侧拾级点缀千屈菜,潺潺的泉水顺流而下,使千屈菜与周围的绿树、泉水、岩石等景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美人观景”的主题。不但景色层次分明,而且优雅宜人。倘若在水边浅水处成片地列植千屈菜,不仅能衬托睡莲的艳美,同时也遮拦了单调枯燥的石岸,并对水面与岸上的景观起至了很好的协调作用。此外,千屈菜也可大面积地种植,造就广阔壮丽的场面景观。
(四)注重芦苇的造景特色。“江湖渺无际,弥望皆高芦”的诗句,反映出芦苇在园林景观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意境。因此,芦苇的造景应成片地种植在湖塘、池边,或种植在大型湖泊的滩涂及沼泽地。重阳时节,柄柄芦花呈现出一派“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深秋景象,煞是好看迷人。如苏州拙政园池塘的浅水处片植芦苇,对前面的田荷及后面的假山都起到了较好的衬托和协调作用,景观也招人喜爱。如果将鲜花、绿草、芦荻合散植于桥头的亭边,洒脱自然,既衬托了建筑物,又点缀了水面,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挺水花卉造景中,除荷花、美人蕉、菖蒲、千屈菜和芦苇等外,还有鸢尾、水蓼、纸莎草、花蔺、水葱、香蒲、风车草等数十种。虽然它们的形态、花色有别,其种植构图也几乎大同小异,但在园林景观中所表现的景观效果却各有特色。像西方的水景园,常用花蔺点缀池旁桥头,其婀娜潇洒的花姿,柔美多态。睡莲在它的衬托下,野趣横生。而水葱、香蒲、风车草等,它们在园林景观中也都表现出各自的风采和意境。
水是园林景观的血脉,没有水的烘托,就无法形成园林。水不仅有形态美、虚灵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等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的无法替代的意境美。因此,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巧妙地利用自然水体或制造人工水体,尽可能地发挥水在构造园林中的独特作用。为了满足人们欣赏风光秀丽的园林景观欲望,设计师和造园人不但要奉献给游人青山秀水的画卷,还要重视挺水花卉在景观中的点缀作用,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人们点缀出更多的挺水花卉美好景观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