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弟子规解释

弟子规解释

时间:2023-05-30 09:0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弟子规解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弟子规解释

第1篇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国学组子课题“以《弟子规》为幼儿行为规范的家园合作研究”,自从开展此课题以来,孩子们在行为习惯、与人交往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这与《弟子规》的教学策略息息相关。在学习《弟子规》过程中,我们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实施“主体教育”为突破口,让孩子在课堂上自己读、自己看、自己说、自己想、自己表演,让整个教育教学都落实到一个“做”字上,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选项目。笔者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和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如下三大策略。

一、多元化理解《弟子规》的策略

多元化理解《弟子规》的策略是指教师帮助孩子理解《弟子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来解释《弟子规》原文的意思,方式比较丰富。如:故事法、歌唱法、游戏法、体验法、分角色扮演法,等等。

1.观看动画帮助理解

(1)《孔融让梨》传关爱。《弟子规》原文中,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样一句经典原文,如果简单地把原文的意思用白话的语言解释给小朋友听,或许有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可以理解并且牢记原文的意思,但是另外一些幼儿可能没有办法理解。所以我就结合了典故的视频:《孔融让梨》,给幼儿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结合孔融让梨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兄弟之间要互相关爱的道理。

(2)《卧冰求鲤》悟孝顺。《弟子规》原文中,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样一句原文可以结合故事卧冰求鲤,让幼儿感受故事中的小男孩是多么孝顺自己的爸爸妈妈,从而帮助其理解原文。

2.观察图片帮助理解

《弟子规》原文中,如“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可利用图片清晰、明了地帮助幼儿理解原文意思,同时色彩鲜艳的图片更加有助于幼儿的记忆。

3.阅读绘本帮助理解

《弟子规》原文中,“亲爱我,孝何难”,可结合绘本《爱心树》让幼儿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自己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的父母,孝顺自己的父母,回报自己的父母。

二、趣味化诵读《弟子规》的策略

趣味化诵读《弟子规》是指教师通过有趣生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兴趣来帮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诵读《弟子规》,告别以往比较单一的诵读方法,创设一个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氛围取代枯燥的反复诵读。

1.接龙朗诵参与高,注意集中真有效

在“国学号”的列车中,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朗诵《弟子规》,通过接龙的方式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接龙的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孩子的参与,并且接龙的形式有效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开火车也是孩子们本来就非常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朗诵。

2.拍手朗诵有节奏,手口协调显实效

然而,纯粹让孩子们动嘴巴可能会使他们觉得有些枯燥,孩子们喜欢动起来,那就动动自己的小手,一边拍手一边朗诵,这样朗诵的效果更好,也更加有节奏感。同时孩子们的手口协调能力也在动作和朗诵中得到了提高。

3.乐器材料来帮助,朗诵环节更出挑(圆舞板、双响筒等乐器)

此方法同拍手朗诵法有些相似,只是用乐器去替代“手”,孩子们在乐器的帮助下,“玩”得会更加开心。有了乐器参与,朗诵的环节显得更加丰富与饱满,同时乐器的恰当使用推动了节奏的朗诵,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乐器的节奏能更好体现《弟子规》的诗歌韵律,教学得以延展。

4.多种形式来演绎,领域整合很重要

在孩子们熟练朗诵的基础上,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有自信,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将《弟子规》原文配合一些音乐来让孩子们变念为唱;并且可以通过变换一些队形以及演唱的形式,或者是加上一些乐器来增加难度,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更加饱满,同时也体现了国学领域与音乐领域的整合。

5.民间游戏巧安排,传承经典有妙招

民间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正如老歌新唱一样,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加上经典的《弟子规》原文,一边跳着皮筋一边有节奏地念着《弟子规》,这样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的民间游戏色彩,又让孩子们在趣味的游戏中边跳边诵读《弟子规》,让《弟子规》的诵读更加生动、有趣,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古代的蒙学教育往往伴随着摇头晃脑的诵读,也是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三、生活化感悟《弟子规》的策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合一”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

1.生活环境来熏陶,学会关爱懂感恩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具备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环境这一教育因素的重要性。

2.生活实例来证明,学习国学真有用

案例:我陪妈妈去逛街

《弟子规》的原文是:“衣贵洁,不贵华。”多多跟妈妈一起去逛街,她的妈妈买了很多的衣服,孩子就对妈妈说:“衣贵洁、不贵华,有的穿就够了,不用买很多新衣服,穿不掉也是浪费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证明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弟子规》原文的意思,并且潜移默化到了生活中,感染了身边的妈妈。

学习践行《弟子规》能奠定孩子完美人生的基础。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运用适宜的方式,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弟子规》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笔者从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尽可能避免单一的做法,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弟子规》的教学活动有情、有趣、有用、有感受、有共鸣,师幼一起得到了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更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在教学策略的帮助下,教学做合一,教学质量兼显效。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第2篇

【摘 要】 在对我国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弟子规》对高职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的应用原则入手,探讨其在高职德育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德育教育;《弟子规》;运用策略

在信息化的冲击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及信息化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强,但是德育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其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出现了偏离,高职教育存在的这种弊端,与高职院校培养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善。

一、国内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现状

就国内范围而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其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性的技能培养,是本着以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符合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但是,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背后,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更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学生,片面的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培养,再加上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其筛选信息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较弱,长时间发展以后造成了高职教育中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缺失,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以上种种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了高职德育教育的滞后,使得技术第一的观念充斥着教师以及学生的思想,最终使高职教育慢慢步入了高能力、低素质的窘境。

二、《弟子规》对高职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分析

1.利于高职学生尊师重孝美德的培养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开篇中的这句话,告诫我们为人子女的基本原则,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是深重的,如果连对父母都不能尊重和爱戴,何谈尊师、爱国。《弟子规》中对学生孝养父母的基本道德观念的强化,能更好的刺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老师的敬戴之情以及对国家的恭敬之礼。

2.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弟子规》中提出的“晨必盥”、“冠必正”“勿乱顿”等对日常细微生活的总结,是我们从小就了然于心的生活习惯和准则,但是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准则是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践行的。其对穿衣饮食、行住坐卧和步履形态等都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起像古人一样的君子之风,并为当代环境下的自由散漫的高职学生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从而对其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大有裨益。

3.有利于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培养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在信篇中教导我们做人应以诚信为本,不做能力之外的承诺,这对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信口开河、乱下承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前人告诫我们在发现别人优点的时候应主动向之学习,在发现别人缺点的时候应及时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自身是否存在着这些问题,最终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圣贤这种对待人性善恶的态度,对德育教育缺失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待善恶的正确情感和内省内励品格的培养。

三、《弟子规》在高职德育教育中应用的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弟子规》在高职德育教育中应用时,之所以要遵循批判继承原则是由于《弟子规》是在传统的封建背景中产生的,虽然其大部分思想属于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比如其中的所蕴含的的当代社会应继承的各种正能量思想等,对高职德育教育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因素,比如《弟子规》中提到了“男尊女卑”“不关己,莫闲管”等思想,是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应对其加以批判。综上,在高职德育教育中应用《弟子规》时,应注意对其落后思想进行摒弃,对其正确的文化底蕴加以传承。

2.创新运用原则

《弟子规》在高职德育教育中的创新运用原则,是指对于《弟子规》中的各种思想不能进行生搬硬套,对其思想的应用更不能脱离现实,特别是对于部分语句的理解,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去理解,避免断章取义。《弟子规》虽然产生在传统封建背景下,但是对其在高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应绝对不能带有封建色彩,应在高职教育现行教学大纲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完美契合点,做到对《弟子规》思想的正确借鉴和科学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传统文化和现代高职德育教育更加完美的融合。

四、《弟子规》在高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将《弟子规》融入高职课堂教育

《弟子规》在课堂教育中的运用,首先可以将其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将思想政治课堂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进行选修课程设置时可以适当的对《弟子规》中较为经典和值得提倡的内容进行批判性的融合,从而实现《弟子规》在高职教育中全学科的渗透。其次,最为重要的是对《弟子规》在高职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情况进行监管,在其与高职德育教育中的相关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是否在《弟子规》思想的影响下有了一定的改变,并通过相关的鼓励和监督手段督促学生对其内在思想进行领悟和理解。

2.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引领作用

最为教学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高职德育中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为高职教师,其不仅要拥有较为完善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同样也应具备为人师表的责任心和人格魅力,其在高职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示范性作用,是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的。所以,各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当前的高职教师资源现状,为高职德育教育提供一批具有渊博知识结构、能实现专业课程和传统经典文化相结合的的教师队伍,并且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现政府和高职院校之间的携手合作,借助于社会资源从而达到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最终在教师的引领作用下和强大的德育教育文化氛围中做到对《弟子规》中传统优秀思想的继承,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慧.浅析传统经典文化在高职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以《弟子规》为例[J].文教资料,2014(13):68-69

[2]张新霞.《弟子规》传承视阔下的高职德育教育机制创新[J].青春岁月,2014(15):168-169

第3篇

一、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弟子规》教育

学生的品德养成往往需要一个“模范式”的环境,倘若学生生活在一个遵纪守法、彬彬有礼、孝悌友爱的环境中,心灵的成长自然会受到某一“磁力”的牵引,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向良好方面发展。学生的某一伦理认知尚处于空白状态,我们及时地在这块空地上种上好树苗,就可以很好地阻止杂草的生长。

每个学年初的准备课上,我都在班级中详细解释《弟子规》的内容,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弟子规》里的思想精髓,明白今后指导行动的准则,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建设班级的美丽心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行为中,作为教师的我更加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用出勤守时来引导学生上课不迟到,用穿戴整齐来引导学生的衣着,用温和的语气来感化学生的冲动,用缜密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潜藏的冷静,用和蔼的微笑来温暖自卑孤独敏感的心灵,用爱岗敬业来引导学生的勤奋向上,用积极自信的风貌来引导学生的青春风帆。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座道德的高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心灵的美丽。

二、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弟子规》教育

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有灵魂,主要是看整个班级的心灵成长程度。每个个体的心灵得到《弟子规》的滋润,必然会绽开美丽之花。在班级班风建设上我充分考虑《弟子规》的内容,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让班风建设落到实处,我设置了班级的“道德银行”,每个同学都有个“存折本”,能遵守班级共同制定出来的《弟子规》内容,满分为100分,违反一次扣一分,有重大突出表现的加1至5分,每周每月进行公布,期末统计总奖金,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一招果然有效,因为出现了“扣钱”,全班同学都可一目了然结果并互相监督,班级中违纪现象大为减少,班级的灵魂迅速得到净化,文明班、先进班、德育示范班各种荣誉接踵而至。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弟子规》教育

不少学生在教室里慑于班规,做事中规中矩,可是,一旦离开了教室这个空间,马上就“原形毕露”。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弟子规的教育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不会理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求学生用弟子规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彻底改变“反反复复”的毛病。

例如对于“出则悌”,我首先让他们了解“出则悌”的意思,然后和共同订立标准:①是否尊重老师。②班干部安排工作不合理时是否顶撞。③坐座位时是否照顾近视和身材较矮的同学。④排队打饭是否自觉。对于“谨”,我则要求订立作息时间表,起床、锻炼、早饭、上课、午休、上课、课外活动、晚饭、晚自习。哪个时段做什么,哪个时段可以灵活,都做到心中有数而操控自如。严格而不古板,讲求效率而不觉乏味,这就是我们要求达到的目标。

结合《中学生守则》,我和学生设立了日常行为的衡量标准,让他们日常生活因为有了标准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改变自己的外部行为进而内化品德的养成。班中有个钟小锋同学,因为自小生活在小市场边,受环境的影响,养成了爱说粗口的毛病。高中了,每天他出口都很难摆脱粗口的纠缠。每当周围的同学投来异样的眼光时,他都感到很羞愧。我帮其诊断后,确定他有改变毛病的巨大愿望,于是和他一起制定计划:把当天说粗口的数量记下来,然后要求自己逐天减少,并且每天都要把说错的话重新改正演练为文明礼貌用语。一个多月后,钟小锋彻底改变了这个毛病。

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弟子规》教育

语文学科承载着国学文化中厚重的底蕴,诸家名作既注重文学形式也注重思想内容。纵观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可以发现许多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弟子规》精华。《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昭示了屈原对美丽心灵的探索与追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出范仲淹不怕挫折,以天下为己任的壮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报国的豪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对母亲的孝爱。《与妻书》是亲情的眷眷;《双桅船》是对理想之帆的升扬……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渗透《弟子规》教育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1.在文本研究中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材料有让我们挖掘的价值。讲授《师说》、《论语》,我渗透尊师的教育;研讨《季氏将伐颛臾》,我渗透“泛爱众”的思想;学习《劝学》,我强调学生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吟咏《琵琶行》,我教育学生要有同情心;朗诵《沁园春》,我激发学生的豪情壮志。

2.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文以载道,没有思想的文字就如没有根的芦苇。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立意时我特别倾向弟子规精神的渗透。每一个学期都举行专题类作文竞赛,如感恩、孝敬、坚守等时,我都十分重视这个方向。

3.在指导课外阅读中渗透

第4篇

关键词:弟子规;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86-0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说明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尤其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它将会让孩子终生受益。纵观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以及独二代,从呱呱坠地便落进了爱的海洋,无穷尽的爱包裹着他们,长辈的过分宠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判断良好品德行为的机会,形成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坏习惯。在开展课题《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策略研究》中,笔者发现,《弟子规》涉及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处事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内容易于理解,规范可以习得。为此,笔者在班级中依托《弟子规》开展了系列活动,用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寻求多种形式的《弟子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于大班孩子来说,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生活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他们判断事物的时候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对于一些童话故事仍然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对于生活中的要求和规则,当教师还是沿用生活故事形式进行表述时,孩子们有时又会流露出“那是小儿科”的情绪,觉得老师看低了他们。如果我们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他们又会出现“又来了”的排斥情绪,单纯、空洞的说教在他们身上的效果更是收效甚微。朗朗上口的《弟子规》,通俗易懂的歌谣,形式活泼、容易记忆。而且随着大家对《弟子规》能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供大家学习的版本越来越丰富了,为此,笔者寻求多种形式的《弟子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用孩子喜欢的动画形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动画片是孩子最喜欢的形式,网络中有多种版本的《弟子规》动画,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我们常用的是《弟子规》讲解版,其中以古装戏的形式,将内容进行分段讲解,再用故事形式帮助孩子理解,有错误的行为,有正面的引导,孩子们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非常快地理解了内涵。另一个版本是以现代人物的形象出现,同样表现其中应有的行为规范。两种不同的动画版本,交互着观看,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都很浓厚。

2.用不同版本的图画书激起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大班孩子的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对孩子的阅读引导,有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了图文并茂的《弟子规》画册。有的版本画面色彩丰富,人物形象可爱,孩子们看了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相互交流画面表达的内容。有的版本文字为主,图画为辅,还配有对内容的具体解释,能给家长的正确引导提供参考,也给部分对识字有兴趣的孩子提供了学习材料。

3.用诵读、律动、舞蹈等不同形式表演加深孩子的学习兴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形式,成人朗读的范例,节奏明快;儿童诵读的视频,孩子们非常喜欢观看。还有说唱结合的版本,用《弟子规》音乐伴奏编排的律动,舞蹈表演等各种形式,适合大家欣赏、模仿,增加了学习兴趣。

丰富多样的版本、呈现形式,可以穿插在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比如,晨间谈话时可以结合行为规范穿插一段小故事,餐前准备前放一小段视频,放学前诵读一段内容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带着愉悦的心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规范。

二、采用丰富多样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中养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确切的说,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稳定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弟子规》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三字一句的内容非常适合大班孩子朗诵,当他们能随口说出其中内容的时候,就能与生活中的细节相对应,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1.用不同的形式有节奏地诵读,学习习惯逐渐规范。在诵读过程中,要求可以逐步提高。最开始的诵读是跟着老师念,读出声音,然后是要求自己能熟记,相信孩子读多了就会记,记住了自然会用。可以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游戏:如拍手读,读出节奏,可以自己拍手,和同伴互动拍手。有老师和小朋友合作的接句读,同伴之间对抗的接句读,开火车式的每人一句的轮换读。反复的诵读游戏,大大提高了班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到了《弟子规》诗句的韵律美、节奏美、思想美,更加热爱《弟子规》。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孩子们从前诵读儿歌、回答问题时,拖长声调的现象逐渐少了,学习时爱东张西望的现象少了,他们的学习习惯逐渐规范了。

2.用多种形式进行游戏、比赛,生活习惯逐渐规范。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在游戏中建立的规则、需要达到的要求,常常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针对班级孩子的情况,结合《弟子规》内容,创设了很多种游戏,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后,我们在娃娃家游戏时增加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角色,在角色中践行这些要求。在小吃店中,我们也摆放“对饮食,勿拣择”、“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等的图文标记,作为提醒顾客不要浪费粮食,要懂得尊老爱幼。再结合班上有几个孩子喜欢挑食、吃饭慢的现象,我们运用《弟子规》中的“对饮食,勿拣择”在餐前进行引导,并采用比赛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找个朋友进行吃饭比赛:慢的人比速度,挑食的人比干净。另外,有一个小朋友已经属于肥胖型,可看到喜欢吃的肉、面条、馄饨时,还是控制不住吃了一碗又一碗。我们学习《弟子规》中的“食适可,勿过则”后,引导他不要贪吃,找个同伴作为减肥目标。在各种形式的游戏、比赛中,孩子们的生活习惯逐渐规范,孩子们回家后看到家长的不良习惯还会指正,家长都说“学了《弟子规》真的变样了。”

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很多,我们还结合《弟子规》内容,模仿动画片内容在小舞台表演;抢椅子游戏中用诵读《弟子规》替代音乐;用《弟子规》律动作为午餐、点心前的等待活动;用歌曲作为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信号等,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中愉悦了身心,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鼓励孩子实践《弟子规》的规范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离不开家庭教育。我们在家园合作中,采用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形成家园合力,帮助孩子实践规范。

1.在家庭中记录“日常行为记录表”。诵读《弟子规》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要让《弟子规》真正对一个人产生影响,那就需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俗话说:“学贵力行”,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学一句,背一句,实践一句。根据《弟子规》内容,设计了“日常行为记录表”,让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了“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后,设计成日常行为记录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是否听到父母呼喊能及时回应,父母让做的一些能所力及的事情能否实践。学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在家吃饭时能否做到长辈先用,特别是个别家庭曾经有将孩子喜欢吃的食物都端到自己面前或吃独食现象,在实行记录的过程中,也理解了自己行为的不足,并积极地遵循要求,帮助孩子实践。

2.结合一些特别的节日开展活动。每年的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家园合作的活动。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我们在这些节日更强调了培养孩子孝悌长辈的意识,在记录表中也从开始时用“是否”两项选择,记录孩子能否做到,逐渐改为星级记录,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采用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记录等级,逐渐帮助孩子将自己的行为逐渐演变成良好的习惯。

第5篇

关键词:《弟子规》,重要性,德育,小学生

“教育”一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教书育人”,却道出了教育最主要的两大功能:教授知识和培育德行。在现行教育考试制度的控制下,教育参与者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了德行的培养。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依仁而行,先行德,而后再习文,孔子认为德行是重于知识的。而如今,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却没有学会最基本的礼仪,不知“孝”为何物,不会与人相处,成为了社会热论的“书呆子”。为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势在必行。

一、《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训蒙文》,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扩展而成。《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九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个人对亲友、对他人以及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强调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二、诵读活动简介

笔者于暑期在农村老家开办假期培训班,接受对象以小学生为主。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学生德育培养的需要,将每天在校的第一个小时和最后一个小时设定为《弟子规》诵读时间。诵读形式主要为分章节集体诵读,每一章节诵读一百遍。笔者会在诵读过程中穿插入讲解,将发生在学生的具体事件与《弟子规》内容结合,便于学生理解。经过一个月的实践,笔者更加认识到《弟子规》对于教化学生德行的重要性,在此通过笔者在培训期间整理的具体实例加以论证说明。

三、实例论证

1.入则孝

“入则孝”章节主要讲解为人子女如何行孝道。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以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为例,一次放学后,笔者与三位学生相约打篮球,三位学生主动打电话告知家人,还让家里人不要担心,做到了“出必告,反必面”。早上出门前,学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是去上学了,放学后,要及时回家,并让父母知道,以免父母担心。

2.出则弟

“出则弟”主要论述作为晚辈应如何尊敬长辈。强调“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一次上课时,笔者问一位学生为什么不坐,该学生回答:“老师,您还没坐下,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令笔者哭笑不得。在人口较少的农村,亲戚关系复杂,在路上遇到长辈打招呼非常常见,而学生都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遇到长辈经常是一声称呼,人已经远去。学生在路上遇到长辈,应做到“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恭恭敬敬地听候长辈的吩咐。

3.谨

“谨”是针对个体自身而言,目的是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是关于穿衣的论述,“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是对饮食的论述,“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园,拜恭敬”是对坐立行走的论述。学生们之间借用东西是常有的事,但经常用完忘了还,甚至丢失。“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是对学生最好的告诫。在笔者培训场所有一棵梨树,笔者禁止学生采摘未成熟的梨,一名学生还是偷偷的摘了一个,被笔者发现后,严厉的斥责他:“你这叫做偷,你知道吗?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后来,在一次学生自我反思活动中,该生说道:“老师,我之前做过一件错事,只有你知道,这是咱俩的秘密”。笔者知道,该生以后不会再犯此类错误。

4.信

“信”主要论述为人诚信的问题,包括对他们诚信和对自己诚信。以说话来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在培训期间,学生间闹不愉快是常有的事,当笔者询问情况的时候,其他同学就会站出来说话,以关系好坏为依据站队分析。《弟子规》讲“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其他学生应该是陈述自己所见的事实,而不是加以评论,更何况“见未真,勿轻言”,看见的也不一定为真,更不可妄加评论。

5.泛爱众

“泛爱众”强调的是大爱,“仁者,爱人”,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来说属于过高的要求。但《弟子规》将大爱具体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推己及人,从爱己过渡到爱人。例如,有两位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玩卡片输了的一方不愿意把卡片给赢的一方,赢的一方就动手打了对方。笔者劝说赢的一方,“势服人,心不然”,其本来是占理的一方,现在因为动手打人,反而不占理,对方心里肯定不服气,应该“理服人,方无言”。输的一方没有按游戏规则做事,是不对的,赢的一方动手打人,也是不对的,因此,输的一方应该交出卡片,而赢的一方必须为自己打人道歉。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6.亲仁

“仁”是儒家对道德修养的最高追求,“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仁”。但俗众可以“亲仁”,一点一点向“仁”靠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对于学生来说,“亲仁”的功夫在于平常,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就会亲近于仁。

7.余力学文

“余力学文”对应《论语》中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虽有才华,却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人将不人。该章节主要论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例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在笔者领读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只“口到”的现象,并未真正用心理解。再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次一到下课或放学,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冲出教室,却忘了收拾上课的书本文具。笔者采取的方式是,守住学校的大门,口中重复“虽有急,卷束齐”,让学生回教室整理书本文具。假以时日,笔者改变方式,在下课或者放学前,主动问学生应该做什么,学生们变得自觉起来。

综上所述,《弟子规》将德育的目标转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第6篇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谦让。此时,正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的好时机:孔融4岁时就非常懂得礼节。一天,父亲让孔融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挑梨吃,小弟挑了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个最小的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着他。”讲完了,问问孩子:“宝宝吃东西时应该怎样做呢?”也许,孩子立刻会挑一个最大的鸡翅递到奶奶嘴边:“奶奶年纪大,应该吃最大的。”

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个故事作为饭前或吃点心前的保留节目,请孩子给大家讲一讲。日久天长,就能将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衍化成一种习惯了。同时,父母可以由此引导孩子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

场景2 从“黄香温席”中懂得孝敬长辈

在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会儿就睡着了。这时候教宝宝关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记得牢。妈妈拿一床小被子,自己握住两个角、让宝宝手牵另两个角,对他说:“看,爸爸睡着了,咱们给他盖上被子吧,不然要冻感冒的。”然后,和孩子一起轻轻走出卧室、关上门,关掉电视机,让爸爸好好休息。

随后,妈妈告诉宝宝:“好孩子都要学着孝敬长辈。《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说的就是9岁的黄香关心、照顾父亲的事。那时冬天屋里特别冷,小黄香就悄悄给父亲铺好被、钻进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子,再招呼父亲睡下。他也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从此就传开了。”紧接着,启发宝宝想一想:如今,冬天家里都有暖气、不用温席了,但宝宝是不是也该时时学着黄香的样子,关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呀?

孩子的行为需要鼓励,等爸爸醒来,妈妈一定要主动告诉他,宝宝怕爸爸着凉,给他盖上了被子。爸爸则要夸孩子懂事,是个和黄香一样有孝心的好宝宝。如此趁热打铁,下次去奶奶家,宝宝也许会说:“把我的巧克力给爷爷带上,这样他就能不抽烟了;我还要提醒奶奶按时吃降压药……”百善孝为先,教会孩子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很有好处。

场景4 出尔反尔,讲“言必信,行必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已约好了一个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儿,却又被另一个小朋友邀请去游乐场或公园。两者相比,孩子更乐意选择后者,于是毫不犹豫地要取消以前的约定。此时此刻,教宝宝“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再及时不过了:第一句话出自《袁氏世范》,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刻也不能更改。后两句分别出自《论语》,前者的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结交到真正的朋友;后者的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具体到孩子的行为上,是对小伙伴的许诺一定要说到做到,不可出尔反尔。

此外,有关诚信的经典还有很多,妈妈不妨挑选一些讲给宝宝听,如《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

TIPS:在日常教育中贯穿国学经典的注意事项

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孩子们在特定的场景中学习国学,除了跟着爸爸妈妈读、听讲解、理解、背诵、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最后还要归结到这个场景上。这样做不仅“有始有终”,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感同身受、印象深刻。

结合身边的小事给宝宝讲经,要考虑孩子的理解力,年龄不同,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足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则需要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鼓励孩子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在多种类似的场合中以某一遒德准则规范自己,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场景3 孩子“以我为中心”时讲《弟子规》

不少宝宝都是“小磨蹭”,父母招呼洗澡、收拾玩具或停止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个场面,父母最好趁机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说一句、让孩子跟着学一句,再讲解一番,使之明白,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即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应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当父母忙着做事而被宝宝打断时,教他们诵读《弟子规》中的相关的语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入。”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教育孩子做事要把握好时机,将心比心,尊重别人的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在人家方便的时候才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只顾自己,这是礼貌、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爸爸妈妈不妨借助国学典籍中的基本礼仪,培养男孩的绅士风度和女孩的淑女风范。

以的。《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礼记》中也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旨在说明,讲诚信是做人之道。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宝宝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等到六七岁,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等典籍。让孩子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场景5 被帮和助人时讲“涌泉相报”与“泛爱众”

第7篇

一、确立“根、径、果”的“树型”德育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其实就是树人的过程,没有根基,树就不可能成长;没有树干,树就不可能成“材”;没有“果”,树就不可能再生。因此,我校一直坚持“雅为根润为径品为果”的德育理念,以雅育雅,润育心行,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文化土壤让校园氛围彰显教育情怀

校园文化具有润人细无声的作用,是具体德育活动无法替代的。鲜明的文化物象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以“书香校园+成长乐园+心灵家园”为文化建设目标,决心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温馨的乐园。我们对学校的文化物象和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努力营造“绿化、美化、净化、艺术化、教育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三、德育课程承载雅品

学校的德育课程以“德才兼备,内外兼修;静则专注,动则活跃;开朗乐群,善良乐助”为目标,按照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习到体验、从心灵到行为,形成“经典养心、书画怡情、习惯立品”三个模块。为了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验活动上,以“经典养心”奠定学生的认知基础,以“书画怡情”“习惯立品”体验活动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

四、德育活动润化雅品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高雅的情操。

1.“快乐大课间”活动

“快乐大课间”是学校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一个重要抓手。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我们设计了独特的活动内容,不但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愉悦了孩子们的心灵,校园气氛更活跃了。

2.“我与小树同成长”活动

作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学校应该是一片净土和润土。因此学校努力坚持营造绿色校园,让孩子们通过“植树节”等活动,绿化校园。

3.“雏凤扬声展才艺”活动

“雏凤扬声展才艺”活动至今已举行了十届。该活动全员参与,既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又能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这已经成了我校的一项传统活动。

4.“国学经典大讲堂”活动

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经典大讲堂”活动,将学者、专家请进校园,引领师生及家长深入学习国学经典。除了名家讲座之外,还采取了以下的活动形式:(1)引领学生诵读《弟子规》,并确定一诵、二背、三解、四用的学习策略。(2)开设《弟子规》诵读赏析课,要求人人都能背诵《弟子规》,每天下午课前齐背,每周升旗仪式和班会上结合实际解释《弟子规》,用其中符合现代生活的内容影响孩子。(3)每年组织以《弟子规》为主题的文艺汇演,让学生能通过表演,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力。(4)每学期都要开展诵读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学校学生努力践行“存雅思,汇雅言,践雅行”的行为准则,他们从国学经典中吸取精华,学会尊重教师和同学、孝顺父母、爱护动植物,学生还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写成了日记,装订成充满童趣的作文集。

第8篇

这次爸爸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索达吉堪布”写的《弟子规另解》我读过之后倍感万分。

“索达吉堪布”用了七个问题来解释,而且解释得非常透彻:

第一讲:“孝”在古代,对孝的重视程度很高。所谓“百善孝为先”。可我在这点却做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在母亲教导我的时候,我有时不仅不听、还会还嘴,我现在想起来简直就无地自容。

第二讲:“悌”,就是要友爱兄弟姊妹,我在这点上自己认为做的还可以,特别是同学和朋友之间还处得不错。

第三讲:“谨”,我认为这点讲得太好了!讲每个人所作所为都要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做任何事不要任意妄为、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谨慎。

第四讲:“信”,就是诚实、做什么事都得守信用。看到这点我就有点脸红,主要是在学习上,我答应过爸爸妈妈各科成绩至少达到九十五分以上,有时候有点懒散,搞得不是很守信,不过我一定会慢慢改变过来的。

第五讲:“泛爱众”,这是一种广泛的爱,类似于佛教中的以慈悲心关爱一切众生。

第六讲:“亲仁”,“亲”,是亲近;“仁”,是仁人志士,也就是要亲近所有人、亲近自己的师长。“出必告,反必面。”让我更加的亲近自己的家人。每天我只要一出门都会向家里的每个人说再见。回到家,我就会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因为爸爸妈妈给我取名叫“杨理德”就是要让我懂道理、讲品德。因此我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所以“泛爱众”和“亲仁”当中,爸爸妈妈经常夸我在这两点上做得最好的了。

第七讲:“有余力,则学文”,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基础后,才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就是说每个人要先学好品德后,再学习其它的文化知识。

第9篇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从“谨信”做起。《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三是讲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什么是孝?且看“孝”字的写法,上为“老”,下为“子”,融为一体,称之为“孝”。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体现了长幼尊卑,有礼有序。同时强调了“孝”要赡养、尊敬老人,要解老人之忧,完老人之志。

   做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脏,只剩一具驱壳苟活于世,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功成名就?

   “羊羔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况乎人?”。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对我们含辛茹苦的哺育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则是我们回报父母的方式。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不可不知的。常回家看看;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这些都是行孝道的表现。行孝,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是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延续。

   20_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孟佩杰,从8岁开始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任。2009年,她带着母亲上大学,面对好心人的帮助,她婉言谢绝,坚持自己照顾养母。有道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孟佩杰侍奉养母于床前竟长达十余年,她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做女儿的本分!”

   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朝气驱赶种植恍;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4000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第10篇

我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她在我眼里是一位世界上最好的家教。她既教我语文,又教我数学,还教我英语,培养了我各方面的才能,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的各门成绩都还不错,但也有考砸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的考试成绩才得了95分,本来以为回家一定会挨骂了,没想到,妈妈并没有打骂我,而是和蔼地帮我找出错误的原因,再仔细地为我辅导,然后语重心长地安慰我:“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关键要找出错误的原因,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下次会有好成绩的,只要你尽力了!”。霎时,我便感到被妈妈的爱包围着,妈妈的爱像是汹涌的潮水,向我涌来,那种感觉真好!

晚上有空时,妈妈就会和我一起看书,小时候我总爱听妈妈读童话给我听,我十分喜爱的故事,妈妈就录在磁带上,想听时,就可以随时听了,一年级时,和妈妈一起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每读一小段,妈妈总会要我不看解释,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以此锻炼我的理解能力,现在,我又迷上了刘墉的散文,妈妈就买了花季卷给我,读着刘墉的文章,总会让我想到妈妈,她对我的教育方法和刘墉很相似,就象我的朋友。

母亲,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爱的另一种写法,她是爱的同义词,母爱如潮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谨以此文祝妈妈生日快乐!

第11篇

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很值得我们讨论与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国学教育活动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

如京剧是国粹、是国魂、是国防,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在最醒目的位置悬挂极具国学艺术的京剧脸谱,墙饰布置上对京剧中人物做了进一步介绍,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在快乐书屋,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创设“小小诗篇”板块,让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诗词,这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礼仪典籍“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可以将其用古典的卷轴形式展示出来,供家长带幼儿讲解参观,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卫生间”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鞋帽柜”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镜子前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设计国学教育活动课程

教师准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及动画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帮幼儿理解其内容,从而幼儿印象深刻,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弟子规》、《三字经》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三、将礼仪典籍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见到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每天利用晨读、餐前故事,离园前的生活整理教师都会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并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四、还可以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家园共育活动中

如通过调查问卷、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我的故事讲你听”活动,有效提高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第12篇

摘 要:语文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章从语文教学中国学的教育意义出发,研究在语文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旨在促进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树德育人;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34-01

近几年国学热方兴未艾,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接受各式各样的国学教育,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也都收录了国学内容,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在这些博大精深的国学内容学习中,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国学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是打开学生艺术修养的大门,花开满树,馨香满怀。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开展国学教育呢?文章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Z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1)国学教育是树德育人的根本。国学是历经上下五千年一直流传至今的中华文化瑰宝,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谦卑有礼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能够让我国传统的美德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短短数句却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悉听家长的话,尊敬长辈。再比如《论语》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个简单的句子阐明了孔子的利益观。人需要把生活过得好些,对利益的追求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如何追求利益,这即是学校应为学生灌输的道德理念。对《论语》的学习,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国学教育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古诗词是国学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古诗词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优秀而经典的古诗词一方面能在写作上对学生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诗词中的内涵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最后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想要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除此之外,国学经典对国家、社会、政治、情感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既能普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让学生学会读、写、说,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相当重要,意义非凡,既关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又关乎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1)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当下,网络文学创造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异国他乡文化也慢慢占据了一些学生的脑海。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土气,不值一提,而只有满腹都是异国文化那才有可以炫耀的资本。追根究底,这种现象以及学生这种思想的产生,皆是因为学生还未对国学经典产生足够的认知,并不知道我国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令全世界瞩目。因此,要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语文教师就要提前带领学生们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让他们对中华文化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认识到国学经典的价值,并从内心深处以中华文化为骄傲,由此他们才能对国学经典产生学习的渴求。

(2)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国学教育从基础开始。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无论是日常我们所说的语文还是如今倡导的国学,语言文字是它们的唯一载体。所以想要学好国学经典文化,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国学经典不但是以文字记录的,而且都是以“文言”句式记录的,就凭这一点,国学经典就值得人们去研究。众所周知,我国的方块字,每一个字都值得深入分析,挖掘其内涵。《仓颉造字》对“日、月、山、鸟”等文字的来历解释得非常清楚,但我国汉语言文字除了象形文字,还有比较重要的会意字、形声字。由此可见,只有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才能从容地学习汉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

(3)深析国学经典的内涵。如今是国学教学的萌芽时期,大部分的中小学还仅仅是把朗读背诵国学经典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深析国学经典内涵的必要性。在进行国学教育时,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学生熟读经典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解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真正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比如,可以给学生讲“精忠报国”和“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结束语

中华古国,延续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五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化中最值得挖掘与探索的珍宝,一本《弟子规》就能让学生深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道,更何况那些浩如烟海的圣贤思想了。因此,开展国学教育十分重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

[2]单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初探[J].教育界.2012(05).

[3]应雀灵.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