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体育论文

大学体育论文

时间:2022-03-03 14:3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体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体育论文

第1篇

1.1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作教学通过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鼓励对方激发学习的热情,当学生通过合作后就会加深对该问题的印象,进一步感受共同完成任务后所带来的成就感。合作教学通过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长跟优点,通过集体讨论后得出最优方案,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教师也省去了平时学生分散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懂得与同学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2引导学生认识团队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跟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俨然已成为当代人必要的一份综合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合作教学模式则能很好的锻炼到每一位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体育项目是可以来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的,例如一些田径运动,通过接力赛等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些活动进行当中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的意外,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能够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优良品质。

1.3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通过对不同问题探讨来解决各自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讨不仅能够更加的理解文章所写内容,还能够加深同学们的友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应充分跟学生进行互动,在教学上对于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增进师生情感,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跟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新的知识,教师也相对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2应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注意要点

2.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加强合作教学模式的同时,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还更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由于相对比较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当中去,而不只是以一个指导老师的身份去参与,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过多的干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教师要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来教导学生的话,学生就会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跟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跟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同时也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这样就能很好的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用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2.2合理安排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不同,因此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将每一种体育技能进行整合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不高,而且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从而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2.3明确分工责任

任何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只有大家明确自己的目标,将自己职责内的要求都做好,才能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往往要借助于他人的成果,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事,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给每一位学生制定各自的任务,明确责任,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进步。

3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有序合理的分组

合作教学模式与理论学习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合作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分工合作。仅仅把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几个学生凑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只能说这是对合作教学的误解。我们这里所讲的合作教学是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我国许多高校当中一般上大课学生都比较分散,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更容易接受分组的学习方式,因为分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差不多,所以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大学体育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分组是实际教学的基础。例如,足球项目分组时可以先对那些运球较好的分为一组,其他就可以相对少些,然后对那些运球较好的一组带相对较差的那组,对于那些已经学过的内容,在进行巩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分组,将那些学得稍微较好的与学得较差的分为一组,这样就可以让那些学得较好的学生带动那些学得较差的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组,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更加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3.2指导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在充分了解什么是合作教学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那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些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从以前的被动去学到现在的更加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多是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是过多的干预,如果过多的干预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降低。因此,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学习,给予他们学习的自。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团队的重要性,这不仅在学习当中起到作用,也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制定教学内容上,教师应给每一个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给每个小组制定任务时要确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到其中,对于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成员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3提出适当的问题,调整合作学习方式

体育教学中除了教学生一些必要的体育技能外,还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讨论来得出结论。在整个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跟学生确定基础锻炼的重要性,一些必要的身体锻炼还是非常需要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体能储备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可以看作是学生积极恢复身体练习的一个手段。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比较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合理的对每一位学生制定最佳的学习方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跟内容,就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教师跟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合作教学方式应用到其他学科里面,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更加深入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4交流经验与总结

第2篇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广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值得庆幸的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这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育通常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把体育教育过分娱乐化,丝毫不关注体育技能的提升,体育知识的积累以及体育素养、体育精神的养成;而另一个极端则将体育教育纳入考试范畴,过分关注对于体育知识的死记硬背,衡量标准单一化。这些都不是体育教育的应有之义,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而今,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体育教育素质化的改革将增加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掌握科学合理的健身知识,养成规律良好的健身习惯,从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是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成功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推行有利于提高高校整体竞争力,增强高校知名度;再者,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减少医疗保健的社会支出,从而减轻国民经济的负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第一,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出符合高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单一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消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所以学校和教师要积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向。首先,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规范的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以及优美的体育场、游泳馆对学生造成的吸引力是直接的,所以必须完善各种场地建设、规范场地运营。其次,学校可以开设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将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必须课和体育选修课,放开选修课选择的自,学校要最大限度的丰富选修课的内容,比如设立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让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在体育世界中徜徉。再次,学校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状况、地理环境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比如说笔者任职的学校位于东北地区,冬季天气寒冷,冰雪覆盖,极为适合推出滑冰、滑雪等特色体育项目;若学校有大片闲置空地则可开设定向越野等项目。

第二,树立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意识,转换单一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不仅仅是体育教学,各科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为核心,为主导,学生处于参与者的地位,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学成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潜移默化中学生被灌输了“我”无关紧要的思想,老师才是主体,如此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差强人意,上课走神的状况时有发生。所以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树立自己的主人翁观念,而老师则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困惑的解读者,规范体育动作的指引者。比如在游泳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首先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然后鼓励同学下水试验,教师对其动作规范作出合理指引,然后鼓励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泳动作。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在体育课中积极地投入运动,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无所事事的走神中。

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评测标准,将学生的体质水平纳入考核的范畴。

传统体育课程的评测标准往往是体育成绩,比如800米、1000米所用时间、跳远距离、跳高高度等等,这样的体育评测往往使学生“临时抱佛脚”,平时很少或者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并不会因为这样的体育课而有所提升,所以这也就不能达到开设体育课的目标。所以学校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水平纳入体育课程的评测标准,因为身体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时突击并没有多大用处,这样的衡量标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敦促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第四,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贯通,培育高校校园体育氛围。

体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孤立的教学法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对各科老师的培训,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灌输与其相关的体育知识,使得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融合,从而营造全方位的体育学习氛围。

三、结语

第3篇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文化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误区和问题依然存在.在大学体育文化领域内,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作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往往有很强的学科局限性,研究领域较窄,其他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涉及的较少,此外,生态体育文化研究者缺乏广泛的学科背景,其研究仅限于理论概念和现象等,无法挖掘到深层次和多角度的问题.况且,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研究很难形成热点及引起社会关注.

2大学生态体育的内涵及作用

虽然学术界至今对生态体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其先进的理念已经深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生态体育对个人而言,以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为原则;对体育文化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尊重和遵守不伤害原则;对于社会和公共团体而言,它代表这体育和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2.1生态体育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巨大动力,生态体育融合了环保、自然的新领域,为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生态体育覆盖面极广,包含多种体育形式,如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等,其原则都必须是绿色生态的,要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2.1.1接近自然,热爱自热生态体育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价值,接近自然、热爱自然是其首要原则,尊重每一个物种的生存空间,力争做到绿色体育、天然体育.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生态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生态体育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的任一环节都要做到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大学校园作为生态体育的载体,要积极为学生们营造“和谐”“、生态”的外部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因此,基于生态体育理念的大学体育文化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还需要健康环保的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更加蓬勃有生命力.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也是创新人才的载体,学校通过营造与和谐生态大学互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生态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学校应在体育课中弘扬生态精神,让生态环境、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成为建设生态大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1.2人与自热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观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发展观,其内涵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生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事例,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必然趋势.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命的载体,自然的退化和破坏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消失,因此,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无法预测的,因此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的法则,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节约利用每一种生态资源,做到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的指标.此外,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也应是科学绿色的,既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又无需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时刻提醒自己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使人与自然形成良性循环.

2.2生态体育的必要性

生态体育强调社会发展要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学校要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让高校学生也参与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行动中来.生态体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独立完成.2.2.1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竞技体育中所要求的坚忍不拔、勇敢无畏、诚实守信等原则同样是生态体育文化的精神向导,因此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体育强国的道路上,生态体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学校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多样开发体育活动类型,其一,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的活动,如游泳、滑冰、爬山、帆船等,动静结合,满足不同身体素质学生的需要.其二,高强度与低强度运动结合训练,高强度运动包括攀岩,赛跑,潜水等,低强度运动包括骑车,徒步行走,垂钓等,在快慢节奏的交替中,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学校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到达强身健体,终身体育的目的.2.2.2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一直困扰人类的永恒话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已付出惨痛代价,使得人与自然处于激烈对立的层面.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天人合一”原则,力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往往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有利于大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形成环保意识,在与自然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此外,还能使学生开阔胸襟,抛下一切烦恼杂念,尽情的享受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从而启发学生更好的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3生态体育文化的构建策略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注重生态体育文化建设,定期举行的户外生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如浙江农林大学在西校区进行扩建和修缮,本着“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原则,目前该校区已成为集教学、旅游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校园.其中,该校区绿植覆盖面积为68%,有两千种以上植被和大量珍稀物种.由于环境优美又依山傍水,学校浓浓的环保和生态理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也吸引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考查研究.浙江农林大学的构建和设计无一不体现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其体育场馆的维护和绿化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其校园文化宗旨息息相关.在课程设置方面,同时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等特点.首先,生态体育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封闭管理,更应面向全社会;其次,体育课程形式多样,要引入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吸取外国先进经验并注重于国外合作交流,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最后,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生态体育更加注重在竞争中和谐,并培养大学生乐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全,更加顽强.此外,该校还成为全国首个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植被覆盖率大,有大量山地、灌木、湖泊等,为其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奠定基础.学校建立了户外拓展基地,让学生进行野外生存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登山、攀岩、负重越野、宿营、潜水等项目,让学生在自然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要营造浓厚的生态大学体育文化,仅靠体育课程的安排还远远不够,还需将生态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要特别注意生态体育文化的开展和普及,利用宣传栏和多媒体,并定期播放体育资讯和赛事.还可以定期举办生态体育盛会赛事,如生态体育节,运动会等,让校园生态体育项目为广大师生带来心情的愉悦和比赛的,使生态体育观念深入每一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中.

4总结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如何提高,早锻炼,身体健康

 

1. 早锻炼的重要性及意义

1.1 早锻炼健身功能:健康社会学当今研究报告表明,人的肌肉力量及肺活量到八九十岁仍是可以训练的,而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活动习惯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大量的健康社会学调查表明,接近三分之一的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身体锻炼来预防的。毫无疑问,早锻炼在很大程度上使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进入老年后的人的生活充满活力,成为减少全球医疗花费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相信,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必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1.2 早锻炼塑造美的生活:锻炼可以导致人的身体强壮、健美,使人从外在体形和内在生命素质上透射出对生活追求的勇气和智慧,同时锻炼为社会输送着活力,以其不可替代的方式引导人们塑造自身,实质上也就是塑造生活。

1.3 早锻炼塑造人的品质:持之以恒的早锻炼时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与考验,激励着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去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胆怯、畏难恐惧、自卑等人性的弱点,使人们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

1.4 早锻炼的娱乐功能: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健康的身体外体育论文,还需热心于身体娱乐的兴趣和情绪,如同人们需要水和食物一样,合理而科学的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极限效能的有效保证,从而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力。

1.5 早锻炼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发展适应能力:各种不同的专业人士,都为了同一个爱好和娱乐而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互学共进、沟通情感、增进交流、共同提高,从而调动了锻炼的兴趣,提高锻炼实效,使人的身体、心理、适应能力、精神境界都得到了升华。

2. 提高早锻炼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2.1 学校要进一步贯彻并创新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知识有思想而没有健康体魄的大学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 观念的改变才是改变一个人最根本的因素,所以首先就要让学生从观念上有所改变,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要有强壮的身体就要积极锻炼,让他们树立一种体育锻炼是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如何提高早锻炼积极性是新世纪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健康标准是: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体育早锻炼教育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早锻炼教育要从思想上从深层次根本上认识,对青年学生忽视早锻炼的问题采取有力的约束机制,要求学校要为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改变传统体育课程中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改变只为了体育考试成绩,常年教学只安排考试项目的教学训练,改变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早锻炼教育的不良倾向。

2.2 学校要从组织形式上彻底改革

长期以来,普通学校早锻炼的组织形式几乎都晨跑,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摘要,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体育论文,从而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论文服务。

2.3 早锻炼的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早锻炼的内容实质是收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实效。学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兴趣,多选用那些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可塑性教学内容。对于那些无法贴近学生未来生活和职业,缺乏实用性与时代感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受竞技规则的限制被动掌握甚至不易掌握的内容,应予以删除,具体具备以下几点:(1)锻炼的内容必须具备足够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并尽可能具有一定的技战术性、集体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和兴趣;(2)早锻炼的内容新颖,其难度不大,必须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都能掌握的,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3)学生所学的内容在受场地设备限制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的开展,并达到健身的目的,从而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

2.4 创设和谐的学练环境与气氛

建立良好、融洽的学练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早锻炼兴趣的提高。体育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早锻炼的认识,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全校园早锻炼的氛围,全方位促进学生早锻炼思想认识能力。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或是一个小组,良好的学练风气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地吸引和推动学生们自觉进行学练,激发受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中创设一种学练氛围,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有自信心进行自我锻炼,这样大学生在良好的学练环境中学到了运动技能,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及思想观念,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发挥创造了平台,对其人格塑造或个性化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早锻炼的兴趣。

2.5 早锻炼中要重视“教师投入”与“学生投入”

无论现代教育怎样变革,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师仍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教师以健康、融洽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责任感,并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教师应爱岗敬业、学识渊博,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育论文,热情、宽容、平等地与学生交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理,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妥善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渗透礼仪教育,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在锻炼中尽情展现。学生要以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让自己在早锻炼中尽情地品尝合作、竞争、挑战、创新等带来的乐趣,充分展示和培养自己的运动观察、模仿、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让自己不但能掌握知识技能、而且知道如何独立地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使自己不仅体验到获得知识技能的乐趣,而且体验到掌握方法、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乐趣。这样,从自身需要、兴趣爱好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从而形成了某种必不可少的需要,这种内在力量最终使自己获得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郭聪聪高勇论高校早锻炼风气的养成[J].浙江体育科学,2004,03

[2]揣佳凡,刘洪新;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J].内江科技.2010,01

[3]高振发.李维.探索系部开展学生早锻炼活动的有效途径「J.体育师友 2008,02

[4]陈宏志.体育课怎样启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J].学周刊,2009,10

[5]姚德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因素探析[J].科技信息,2011,09

[6]生继开.如何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J].山东教育,2001,28

第5篇

【关键词】社区;社区体育;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这一发端于80年代中期的新生事物,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条件,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习以久的以单位、行业、系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条条”封闭格局,实现横向联合、协作,并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1社区体育的目的及意义

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境地。有目标,便有了追求;有追求,系统运作便能够持久。

一是目标价值取向 .这又首先涉及目标定位。社区体育应使参与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我们认为,一切体育活动的参与者都应当以体能的增强或积极性保持为宗旨。社区体育也不例外。二是个人强身目标。社区体育是个人余暇活动,个人余暇体育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但鉴于我国国民基本素质整体水平并不算高的现状,社区体育管理系统或国家体育管理系统应当对之有所指导。

2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2.1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片)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如:天津的天拖南地区体协等。到了70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和小规模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

2.2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直小城镇研究热,由此带动小城镇体育研究,出现了以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2.3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类型及方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社会学知识,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此类研究者较少,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是目前社区体育研究者多为体育工作者,过去对社区、社会学研究不太熟悉,因此反映在研究上成熟性较低;②是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社区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进行;③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总量仍然很少,可参考的资料极少,社区体育著作几乎没有,外国参考资料也不多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

3 社区体育的对象

1997年4月2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身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3.1 研究对象及意义

3.1.1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

3.1.2社区体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社区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维度的全面健康;

3.1.3社区体育的性质是开放的,具有横向联合、多方协作的特征,与封闭性的“条条体育”有木质的不同;

3.1.4社区体育具有极大的方便性,为社区居民提供易于参与的体育条件,使居民健身需求能比较方便地在住地附近得到满足,从而使体育生活化。

3.1.5社区体育的关键在于启发居民自身内在的体育动机,激发居民自觉的体育参与意识,保持居民自愿的参与欲望。

4 社区体育运行的方法和它所发挥的作用

4.1.社区体育运行的选项原则第一原则,个人项目为主;第二原则,多人项目减员。

4.2同场竞赛项目这类活动一定要有双方对抗情景,一般是指多人项目,亦即球类运动。

4.3简易运动项目归类从社区体育活动集中组织开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诸多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划归两类。

4.4自我竞争项目这里是指没有双方对抗情景的那些体育活动,如长跑、游泳、力量4项。没有双方对抗这一点,于社区体育很有积极意义。

4.5.常规体育活动组织我国的社区体育基本上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适时组织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内的体育锻炼活动,是必要的,可以激发一部分居民的体育热情,也可以在体育锻炼方法常识方面发挥普及作用。关于常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有4个要点:1)先期广泛宣传2)借用工作人员3)筹划场地器材4)确认运动结果5)社区体育设施配置6)体能锻炼致力要点7)社区体育人口测试。

综上所述,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社区体育在发展进程中应始终保持其体育本色,而保持体育本色,也是其他走在社区体育前面的各大体育群域须臾不可放松的工作。

5 社区体育对社会的影响

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系统要素构成。为了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引导,须建立有关激励制度和倾斜政策(援助制度),以调动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规范社区体育行为。因此及早研究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困难、障碍,并寻求克服的对策,已成为抓好和加快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问题。因而这一研究对社区体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1-10

[2]何肇发主编.社区概念,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

[3]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788页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科学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47-01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从人们生活娱乐性游戏中发展和派生出来的,它融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密不可分。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有鲜明的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的开展简单易行效果好。同学们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简单易行,便于普及和开展。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的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体育游戏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国内外体育游戏的发展看,都把体育游戏与育人密切联系在一起。

1、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从内心世界发出的支持自身行动的源泉。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尝试把一些相对比较单调、枯燥但又比较重要、需要反复练习的技术动作,设计成体育游戏,然后让学生加以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而且练习效果也比较好。

2、发展智力,提高身体素质。人的大脑发育情况是与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有关。在游戏中,学生创造力、认识力、接受能力等得到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以“贴膏药”游戏为例,既要迅速判断其他人的位置,又要在自己被“贴住”的时候迅速摆脱;在“传球接龙”的游戏中,既要迅速将球传给同伴,又要保证球不落地耽误时间等等,这些游戏既需要学生靠积极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又要在关键时刻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不断的运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增强学生肺活量以及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和生活都是相对不利的。体育游戏利用其竞争性,利用其不断产生的胜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胜利,并感受胜利带来的自信和失败带来的遗憾,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心态,达到改善其心理素质的作用。

三、体育游戏的选择与运用

1、科学性原则

要配合教材选择或编创游戏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服务于体育教学,因此在体育课上选择或编创体育游戏时应以教材为依据,考虑教材与游戏的相互关系,选择能配合教材相关游戏实施教学。因此,作为辅助练习的游戏,选择一定要科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引导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好感和兴趣。所以,体育游戏的选择必须要根据体育课的任务来确定,避免随意性。

2、安全性原则

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创编体育游戏时应特别注重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作“安全检查”。一看设计的动作是否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动作幅度较大时,应考虑避免发生肌肉拉伤的具体对策。二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械时,要考虑避免因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投掷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的伤害事故。三看规则制定是否严谨?如“反应追拍”游戏中不准推撞或重拍游戏者,跑动的线路也要予以规定,以免发生伤害故事。四看场地的安排是否注意了安全因素?如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等。

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又一本质特征,如果体育游戏缺乏趣味性,将从根本上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应根据参加体育游戏的人群特点和素质、技术及智力水平,在游戏的竞争性、动作的设计、胜负的判定以及游戏的情节等方面多下功夫。增加体育游戏的竞争性,主要从游戏的活动形式和分组两方面考虑。一般来说,各种,内容和各种形式的接力游戏,竞争较为激烈,而实力大致平衡的分组是公平竞争基础、趣味竞争的保证.提高动作设计的趣味性,主要是看动作设计是否新颖、惊险(惊而无险)、象征和有一定难度。在制定判定胜负的方法时,为增加趣味性,可同时兼用记时和记数法,也可运用个人得分法结合团体积分法以及限制加倍记分法等等。而游戏中考虑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进行方法,主要出现在少儿体育游戏中。

4、游戏的讲解示范。教师应位于游戏者都能听得清和看得见的地方进行讲解和示范。讲解的内容包括:体育游戏的名称、目的、方法、规则和结果,其中应特别讲清楚游戏的方法和规则。讲解的语言简明扼要,生动而又形象。使游戏者一听就明白,并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讲解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有所区别。如对青少年,应当多启发诱导,可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对高中以上的学生,可结合讲解,只示范某些比较复杂和关键性的动作(如易犯规的动作或有技术要求的动作等),使学生对该游戏有了直观的,正确的概念之后,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有些较复杂的游戏,还可采取“尝试改正”的方法。

现代的体育教学都强调: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的教学中深入人心。而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

参考文献:

[1]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陈剑昌.刘连山.苗广明.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3月

第7篇

关键词 中老年 八段锦 健身 养生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了解在当今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从“八段锦”的普及程度以及中老年对健身气功的喜爱程度上反应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参与“八段锦”运动的中老年是否有疾病史,在参与锻炼之后记录身体机能的变化,从而为“八段锦”健身活动的推广普及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常见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充分发挥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积极作用,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2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阅相关运动与健康期刊文献、体育论文著作等文献,检索有关中老年练习“八段锦”身体机能变化的试验和素质影响实验。通过SF-36量表即健康调查简表(MOS 36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 36),是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中心在Stewart-se研制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MOS- SF)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SF-36量表目前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存质量测量工具。用此表来评价长期进行“八段锦”锻炼对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等,通过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有文献指出,“八段锦”能够改善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机能,练习者练功过程中的心率动态研究结果显示,经练习后,练功者在完成一套功法过程中,无论是练功中的最大心率和平均心率以及练功后即刻心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练习八段锦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脏功能有一定作用。而且八段锦运动量为中小强度,运动负荷符合中老年人要求,可以作为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分析中老年练习八段锦的身体机能变化对照实验发现,“八段锦”能够改善中老年人呼吸系统机能,例如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和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三个动作,均要求在完成过程中,不断加大呼吸幅度与呼吸深度,从而使膈肌上下运动幅度大大增加,对膈肌的有效锻炼可以增加胸腔体积,从而提高肺活量。

通过对SF-36量表的测试数据分析证实,长期有规律地进行八段锦锻炼,可以降低中老年的体脂百分比和血脂,降低血压和心率,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增强心肺功能;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张力,有助于中老年人群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同时,坚持八段锦锻炼还可以缓解中老年的焦躁情绪,改善心境,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性激素水平,缓解智能生理年龄的衰退,也具有一定延缓衰老的功效。这些研究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SF-36量表的测试结果,因此健身气功“八段锦”在改善机体客观生理生化指标的同时,可以明显的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八段锦”健康,科学,正规。在心理上可以调节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能增强人体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增强防病抗病及抗衰老的能力,并能辅助治疗一些慢性病。

(2)推广“八段锦”不仅是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措施,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影响;此运动对场地要求并不高,适应于不同人群锻炼,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群的喜爱,并且坚持“八段锦”的练习,对中老年人保持精力充沛,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都有极实用的保健和养生功效。

4.2建议

(1)由于机体的差异性,有些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八段锦”的所有动作,而是需要有选择性的练习个别动作,如高血压、脑缺氧、眩晕、严重关节炎患者,不宜练习“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动作。而“八段锦”讲究的是动作柔和缓慢,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运动,练习时切勿过分紧张用力。

(2)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使更多的体育教育者或学习者,能在了解“八段锦”运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老年的身体机能情况区别对待,整合修改出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法,为更多的中老年参与运动健身提供保障,丰富中老年人生活,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素华,李立明,李俊.SF-36健康调查量表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