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现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7、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8、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9、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我们认真观察自行车,也很容易发现许多物理现象,下面列举一些。
一、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一)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二)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
当我们骑在自行车上时,由于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有压力,轮胎和地面之间不光滑,因此自行车与路面之间有摩擦,不过,要问自行车为何能前进?这还是依靠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这个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
二、自行车上的杠杆、轮轴知识。
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平衡。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现象教学;相关策略
物理现象,即物质的性质(如温度、速度等)、结构、大小、形态等变化而未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换而言之,物理现象即能直接感知的物理过程或物理事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教学,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认识、探究物理规律,对一些物理情景形成条件的模仿,再现物理过程,进而找到其形成、变化与发展的原因等而进行的教学行为。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现象,可更直观、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或情景,积极推动着物理学习。
第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可有效导入新课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究。如惯性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可把若干棋子叠放于一块,再手拿一把直尺,同学们,若老师在这些叠放的棋子中抽出最底层的一个,却可保持上面其他棋子不动,你们认为可能吗?于是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
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当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时,学生才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感知操作,若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在脑海中则难以形成表象,无法激活思维,这限制了知识的内化,因而学生对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手指压下放于水里的乒乓球,使其亲自体会浮力的大小变化,然后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以获得正确物理表象,从而为后面物理问题探究的做好铺垫。
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察方法与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之一。当学生学会观察后,才会有增强对事物的敏锐感,从而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发现事物真正面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主要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可辨析对象的特点,了解所观察对象的变化及相关条件。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则需注意如下几点:观察需具有客观性、精准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目的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诱导学生,使其学会观察,积极思考,把握科学观察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如探究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像与放大像现象时,学生会疑惑:为何凸透镜能成多种像,其条件是什么等。
二、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策略
1、加强物理实验现象教学
由物理本身看,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现象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手段。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利用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让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能够找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为有效支撑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握问题分析与研究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维定势与前概念等影响,学生在认识物理现象上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因而,教师需指导学生抛弃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构建科学认识。
如简单电路测量与连接问题,在做题时,学生出现的错误非常明显,譬如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可变化,在电源两极短接了电流表灯。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仪器缺少有效感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一定的物理现象加以展示说明。另外,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借助小实验展开,以激发学生探究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当然,物象实验现象需要直观而简单,让学生易于感知。如学习压力时,教师可演示玻璃瓶受力而形变的物理实验。在施力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手来挤压玻璃瓶,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变化吗?这样,通过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变化,展现了瓶体形变。
2、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
小孩子任性、顽皮,像气体一样容易挥发,很不稳定;人到老年,生命开始衰退,变得如固体一般执拗不化。所以说,人生的最好状态是液体,如同水那样在不断地流动,永远年轻而富有活力。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依赖;它无所不在,又能比拟万物;这是一种最具表现力的喻象。水可以描摹自然景色:“云淡碧天如水”(马致远);“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天阶夜色凉如水”(杜牧)。水可以形容人之常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铁骑无声望似水”(陆游);“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水可以阐述诸子学说: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孟子);“上善若水”(老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孙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不韦)。
它有活力,不舍昼夜,一往无前;它有品性,动静平和,刚柔相济;它有气度,清洁自好,荡涤污浊;它有情怀,滋润万物,和谐共处……因此,两千年前孔子教诲弟子时,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他把一门生命的哲学传给了后人,让我们去细心地领悟。
欣喜忽至,有人会发狂,于是趾高气扬,变作“气态”;悲痛袭来,有人会失态,于是心灰意冷,成为“固态”。这就是人格的两种极端,并不可取。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液体是一种“中庸”状态,可攻可守,能进能退。这样的人生必然是平和安宁的,决不会“大起大落”。 犹如一种“原生态”歌舞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多么平和的俗境,表里一体,形神和谐,淡朴,宁静,隽永。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变形,平和是原形。”平和就是一种液态人生,我们需要好好保持。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速度有快有慢,这是相辅相成的。“快刀斩乱麻”,比喻的是做事要果敢、决断;“慢工出细活”,则用来说明做事要细致、持恒。
如果只把“快速”视为现代人的思想特征,那就是偏见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那种动荡与浮浅的生存状态了,
可叹的是,他们总是以“忙”为借口,拒绝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闲”。他们哪里知道,所谓“一闲对百忙”,其实是一种生命哲学,或者说是一项人生艺术。
中国的文人把“慢”视为一种功夫、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时间是相对的,即使长命百岁,也是转瞬即逝。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同空间一样看待的话,生命就会变得很静、很慢,以至永恒不衰。
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不妨“闹中取静”、“忙里偷闲”,自我调适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不仅要做加法、乘法,也要善于做减法、除法。
昆德拉赞美《缓慢》,他指明:“在慢速和记忆之间,快速与忘却之间,潜藏着一种有机联系,而慢速与记忆的强度必然成正比。”
星云大师提倡《宽心》,他强调“慢工”与“细活”,以为可以养艺、养生、养量、养寿,总之受用无穷。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当你为生活所迫而来去匆匆时,渐渐地忘却了历史,忘却了闲情逸致,忘却了生命中本应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一个具有高尚境界的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他会游离于物质生活之外,去寻求思想修行与精神意趣的。
“慢慢走,欣赏啊!”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风景,“走马看花”怎行?
间离中启迪生活
物体因位置不同,就产生了距离,大小长短,各取所需。
泰戈尔的诗说:“在你最近的地方,有着最远的距离。”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 :“在你最远的地方,有着最近的距离。”按前面的说法,“同床异梦”者是也;按后面的说法,“天涯比邻”者是也。
总之,距离是随心所欲的,能够缩短,也可以放大。
人的心灵世界真是奇妙,关于距离的划分,自有一种相对的标尺。
文学家说――“生命之短,磨难之长。”(强调人生的痛苦永无止境)
科学家说――“功名短暂,探索漫长。”(突出科学在艰难的跋涉中)
哲学家说――“真理与偏见只差一步。”(“偏见”往往披着“真理”的外衣)
历史家说――“人心之间的隔膜最远。”(“隔膜”意在表现世态炎凉)
这些格言来自人生的体验,在距离的变化中充满了生活哲理。
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效应”,即观众要同角色保持距离,以便进行审视与反思,通过剧情来认识人生哲理。间离其实就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情景,换一样思路,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人与人的交往,必须面对距离问题。太近了不好,这叫“如胶似漆”;太远了不行,那是“心不在焉”。所谓“不即不离”,就是保持的距离恰到好处,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
即便是夫妻相处,也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亲密有间”。比如对方的隐私,就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如此,才能获得心与心的欣赏,获得情与情的信任。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 经典解析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思想内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万物之精华,揭示和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物理学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以下几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初步的研究,抛砖引玉,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第一首:东汉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析:诗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形象地揭示和描绘了“燃烧豆茎”的放热现象和“燃萁煮豆”的热传递现象。
第二首:汉代乐府诗《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诗中“青青园中葵”描绘了园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绿色的,揭示了绿色的菜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物理现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发现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形容在春天的阳光普照下,万物生长繁荣,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转化现象(光合作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述了担心秋天来到,花和叶将变黄衰败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来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黄色等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显现出来的色光反射现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绘了千万条大河最终流入大海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学原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一去不返,揭示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规律。
第三首: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诗中“客路青山下”描述了路人以青山为参照的相对运动现象;“行舟绿水前”可揭示出二个物理现象:一是行舟时水的反作用力现象;二是行舟与绿水的相对运动现象。“风正一帆悬”显示了以风为动力的力的作用现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揭示了日出日落刚好是地球自转一周天文物理现象。
第四首:唐代李贺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解析:诗中“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揭示了月光的反射现象和声音的传播现象;“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描绘了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藓,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揭示了水蒸汽的液化现象、红色光的反射现象和自然界的重力作用现象;“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进一步描绘田野景色:“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黄的茎叶横七竖八地丫叉着,几只残萤缓缓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飞,发出若隐若现的光点。揭示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现象和光的传播现象;“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描绘了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幽咽沉闷的声响,远处的燐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揭示了水击沙地产生的振动发声现象、燐燃烧形成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现象和光的反射现象。
第五首: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辛苦劳作的农耕图。诗中可归纳出三个物理现象:“锄禾”动作是利用杠杆原理;“日当午”是地球的自转到正午太阳与地球上某地的距离最小,辐射损失最小,故最热的物理现象;“汗滴禾下土”为地球引力现象。
第六首:唐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形象地说明了泰山南面受日照,北面阳光照不到形成昏晓的自然情境,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写了诗人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的姿态,揭示了透镜变焦原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极高,群山变小。正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具体展现。
第七首: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形容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发出翠绿晶莹的光,揭示了绿色的树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自然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 描绘了万千条柳枝犹如丝带一样下垂着,揭示了万有引力现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述了春风吹起,日照时间变长,气候变暖适于植物生长,植物就发芽长叶的自然现象。
第八首:唐代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中“春眠不觉晓”,描写了诗人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地球又绕太阳自转了半周”的自然现象;“处处闻啼鸟”。表现了声音在空气中四散传播的现象;“夜来风雨声”,蕴含着不同物质发出不同声音的音色原理;“花落知多少”表现了风雨冲力的做功现象。
第九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写了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一针一线地为将要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揭示了尖针穿衣的增大压强原理;“临行密密缝” 描写了慈母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生怕孩子受凉的伟大母爱。揭示了严实不透风而减少蒸发降温的原理。
第十首:唐代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生动地了描写了鹅在水中嬉戏时鸣叫的神态。形象地揭示了声音的传播和音色现象;“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生动地描绘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深刻地揭示了“浮绿水”的浮力现象和“红掌拨清波”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
第十一首:北宋晏殊的词《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解析:词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飞来”体现了空气动力学原理,清明节后“梨花纷纷飘落”表现了自然界中的“万有引力”现象,词中描写的春夏交替,更是揭示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季节变迁原理。“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几片碧苔点缀着满池清水”让人联想到平面镜成像原理;“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揭示了声音在空气的传播现象;一个“轻”字,让人不禁联想到空气的浮力作用。“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其中的“逢迎”二字,正是相对运动的形象写照。
第十二首: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中“高处不胜寒” 写了月宫的高寒。揭示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物理现象;“起舞弄清影”表明了趁着月光与自己的清影为伴起舞的情感。揭示了月下成影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写了不起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揭示了月亮的相对运动现象;“月有阴晴圆缺”指明了月亮有被他物遮住而出现亏损残缺的时候。揭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以上精选了部分经典古诗词尝试着进行了物理原理、现象的解析,相信大家一定能从解析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涵博大精深和深刻的物理学意义!
参考文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常常会有一些你从来没有留心过的事,而在这些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你意想不到而很有趣的物理知识!除了下面列举的一些物理现象外,请同学们也多留心一下,想想你生活中还有什么有趣的物理知识呢?
1.挂在墙壁上的石英钟,当其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的位置受到重力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才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3.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放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也比放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4.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只会渐渐地被烧干。
5.人距离镜子越远越走样。因为镜子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根据光放大原理,人距离镜子越远,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人看到的像也就越走样。
6.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中喷出, 只从喷气嘴喷出。这是由于喷口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伯努利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小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从侧面的小孔中喷出。
7.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气门,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而且这时气球运动的路线也是曲折多变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也就不均匀,由于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使气球运动方向也不断发生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所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也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8.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所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其所受拉力也越小。这是因为吊扇在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9.电炉“燃烧”是电能转化为热能,不需要氧气,氧气只能使电炉丝氧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10.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时也是摇摇晃晃的,而且其路线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凹凸不平,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所受空气的作用力也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会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关键词:物理现象;高中物理教学;意义
物理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对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高中物理是高中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引出物理教学的各种规律,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大部分学生都擅长知识的推演,而不擅长知识的归纳总结。因为物理学科的抽象特性,再加上物理学科并不是推演的学科,导致了物理教学的困难。如果在物理教学中不引入正常的生活现象,那么物理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基石,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1.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物理学科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而且高中物理知识比初中物理不管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难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对物理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没有很好的兴趣引导的话,要学好物理真是难上加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地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到枯燥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中物理“弹力”的教学中,就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还很难理解什么是“形变”,那么教师就可以用橡皮条拉长或者挤压装满水的瓶子,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什么是“形变”,这样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能让生动鲜活的生活现象和枯燥的物理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印证
物理学科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象进行研究,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现实生活规律的提炼。抽象的物理学科知识,引入丰富的生活现象的教学,可以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只有学生真正懂得了物理的知识是从什么中得出来的,又该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才能很好地归纳和总结出物理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所以说,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能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相对应的物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物理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3.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到知识,进一步达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二、如何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高中物理的教学
1.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和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物理现象的发现过程中来,让学生亲身经历物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进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中来。教师应该选取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带领着学生一起研究,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掌握。
再次,教师应该用物理学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解释社会现象,尤其是比较热门的社会现象。例如,在奥运会上,为什么在举重比赛中,大部分都是个子比较矮的运动员呢?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2.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讲一节课之前,应该备好课,找出充分的资料来解释这一节课要讲给学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比如,在讲“向心力”的时候,可以搜集各种资料,准备好一到两个小实验或者小游戏。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引入一节新课,就会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质疑。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热点现象。例如,在航天领域中,为什么火箭需要竖直发射?为什么宇航员必须平躺在飞船当中?学生可以对这些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再次,教师还应该结合物理现象,让学生做一些习题,来更深入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来进行自编练习题,或者教师给出已知的条件,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这些实验和练习当中,都尽量包含要学习的知识点,尽量做到创新。
【关键词】物理;厌学;农村中学生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令人非常头痛的学科。农村学生厌学物理的现象更加普遍,尤为严重。这与农村家庭的文化氛围、办学条件、教师整体素质、村民观念落后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物理老师,如何转变学生厌学物理的现状,让学生愿意学习物理,乐意学习物理,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一、农村学生厌学物理的主要表现
部分学生未能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考试的成绩比较差,长此以往,学习物理感到乏味,上课不想看书、不愿听讲,思想不集中,时常开小差,甚至一上物理就想睡觉。学习上应付,作业上抄袭,上课没精打采。物理课上无故迟到、早退的有之,找借口请假,甚至旷课的有之;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严重的顶撞老师,与老师形成对立、关系特别紧张。有的上课还故意捣乱,把实验器材当玩具。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焦虑、烦燥、压抑,老师也焦头烂额,出力不讨好。
二、学生厌学物理的危害
学生厌学情绪会影响正常的物理课堂教学;影响班级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厌学物理还可以导致学习兴趣的缺失,从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热情,整体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导致辍学。这样的学生与社会接触多,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把一些不良行为带到学校,有的还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三、农村学生厌学物理的主要原因
1. 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2. 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生活没有规律。
3. 学生基础差,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
4. 社会、学校和家庭原。
社会是学生厌学物理的一大原因,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对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与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考学为目标,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日日、周周、月月有考试,填鸭式的教学,强迫式的接纳,讽刺、挖苦学生致使孩子们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失去学习的兴趣,因而苦恼厌学、辍学。
四、农村中学生厌学物理的对策
农村中学生厌学物理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些厌学物理的学生走出困境。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争取社会、家庭的配合,共同努力让厌学的学生在关爱、平等、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的作用,家长和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帮助他们学会条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做业的习惯;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从“学”到“学会”,再从“学会”到“会学”,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
2.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动机会使学生学习上态度积极,有发奋进取的欲望,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各种励志故事,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学生的目标要“近、小、实”,切忌好高骛远。在物理课堂和课外活动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只有撑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 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所以要注意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力设计各种“兴趣实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做“瓶吞鸡蛋”实验,“易拉罐巨响”等实验;在讲“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做“土电话”、“真空铃”实验。这些生动形象的实验能起到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的作用,让学生兴趣盎然,乐学不疲,使探求新知识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
4. 增强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意志力
学习是件苦差事,需要坚持与努力。现在学生多是在顺境中成长的子女,抗挫能力低,而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设置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
5. 改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提高学生家长的意识
通过家长学校,给家长开办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看待孩子,在对孩子合理的期望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父母应该非常精心的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家庭和睦,友善,充满爱心,让孩子充满爱心、同情心和自信心。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营造学习物理知识的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物理知识。教师可以从开展物理实验、模拟物理现象、联系实际三方面入手,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物理实验;物理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83-01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受知识、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物理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学科,物理的实践性体现在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就决定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中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从目前的物理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大胆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带领学生思考问题的做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文章试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通过开展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现在的物理知识,要么是在实验中发现的,要么是在实验中证实的,总之,实验是物理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从物理知识来源于物理实验这一角度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物理实验创设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可以零距离地感受物理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擅自缩减物理实验教学课时,要有创造条件也要开展物理实验的科学精神。唯有如此,才不至于使物理丧失学科特色,使物理教学沦为枯燥的结论性教学。同时,物理教师要注意,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与物理实验,那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物理实验演示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只有亲手操作实验,学生才能进入通过物理实验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比如,教师讲授“望远镜的原理”知识时,不H要让学生观察望远镜的构造,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制作简易的望远镜。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望远镜的原理。
二、通过模拟物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理现象,而揭示物理现象本质的过程就是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一个最常见的物理现象是:从杯子外面观察半杯水中的筷子,发现筷子是弯曲的,这个物理现象的本质是光的折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物理知识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得出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过,带领学生直接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有些不现实,因此,教师可考虑借助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现象,从而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真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对此进行思考,最终掌握物理知识。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现象,可以将物理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观察电脑模拟出的物理现象可以思考和分析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比如,教师讲授“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路径,以及与之相关的参考系的运动。另外,生活中的有些物理现象,只有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分析清楚。比如,快速行驶中的车轮给人的感觉是反方向运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视频,通过慢放让学生仔细观察车轮到底是顺向运转还是逆向运转。
三、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无论是物理实验,还是模拟物理现象,都是间接接触物理的表现,并且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涵盖初中物理知识。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在生活中认识和领略物理知识。实际上,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认识物理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学的目的正转向学以致用,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有些人在给水瓶装水的时候,只需听声音而不用看水瓶,就能知道水装到什么程度?又如,生活中时常可以看见油罐车在行驶的时候往往要拖一根铁链子在路上。实际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暗含着一定的物理学原理。因此,这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应当结合实践来进行,而不必采用模拟等手段。那么如何联系实际开展物理教学呢?例如,教师讲授“热胀冷缩”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将冷水突然倒向烧热的玻璃瓶上,玻璃瓶通常会爆裂。这个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领悟热胀冷缩的原理。再如,可让学生利用电笔区分家里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授是很难让学生领略物理学本质的,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的道理。教师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模拟物理现象和联系实际这三个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感受物理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雅.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2]孔祥鉴.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4(04).
一、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帮助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原型是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脑海中所有的物理现象,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通过学习之外的留心观察,像看电影了,课外书之类得到;
2.仔细观察实验中的每个过程。
3.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以初步解释。
二、观察的几种方法
1.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2.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三、归纳法
归纳方法是我们做题时一种比较重要的方法,这个在高考中曾经出过这种题型,它是经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中的一种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因果联系,是为了理解物理规律。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第二,透过现象抓本质,将一定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完成这一归纳任务的方法是: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审慎地考察各种事例,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关系等一系列逻辑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物理学的普遍性结论。比较法返回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四、类比法
关键词: 中学物理 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
在物理学科中存在大量概念和规律,它们是在人类长期生活基础上对生产实践和实验的总结和归纳,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无不经历了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过程。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要经历上述环节。以下针对物理学科学习阐述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中学生的物理认知及其概念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观察和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观察和实验与学生的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的感觉阶段主要反映作用在感觉器官的外部刺激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效果如何直接决定学生对刺激物的感受程度。尽管如此,学生仍然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外部刺激物,即要对客观事物进行知觉。中学生感觉物理现象的时候,由于自身基本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训练,因此感受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是:某一物理现象涉及较多的相关因素,无法全面感受到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细微之处的变化。
举例来说,在对沸腾的现象进行观察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够观察到在水沸腾之前有气泡从容器底部逐渐上升的现象,至于气泡的大小变化,能够观察到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再如学生在观察量筒的度量值时,观察到的数值与实际值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另外,由于中学生的物理知识缺乏完整性,物理经验较少,能够使用到的观察方法十分有限,因此中学生知觉物理现象时的系统性和理解性一般较差。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可以通过练习的方法提高对物理实验的感受性,可以利用一定的感知方法提高学生在知觉上的理解性和系统性。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观察机会,目的是锻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知能力,对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进行指导,最终提高学生知觉物理现象时的系统性和理解性。
二、中学生的物理表象特征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要注重在正确感知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条件。从一个角度来看,学生面对物理问题时必须借助头脑中已经建立的物理现象,尤其是动态物理形象进行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直接出现在课堂上,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借助教师语言的描述或教材上的文字理解,在头脑中形成新的物理形象。物理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使学生在直接观察和间接描述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概括物理表象的水平。
中学生形成物理表象时,由于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或者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分散地、片面的“物理表象”,这些存在偏差的“物理表象”往往阻碍学生的物理学习。举例来说,学生在学习摩擦力这一内容时,通常错误地认为物体的运动方向总是与摩擦力的方向一致。学生在感知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物理信息和物理现象,却很不容易形成系统的、动态的、正确的物理表象。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实验、图表等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最终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待学生之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形成的“物理表象”,不能秉持回避或坐视不管的态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充分分析自己已经形成的“物理表象”与科学物理表象的基础上,摒弃之前形成的错误“物理表象”,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
三、中学生的物理思维特点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而要深入事物的本质,从更深层次分析物理现象,归纳物理规律。物理的抽象性、概括性、推理性、逻辑性和精确性是物理思维的主要特征,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要着重培养物理思维能力。首先,中学生要形成物理抽象性思维,即简化研究对象,去除相关度不高的影响因素,概括出能够反映物理规律的抽象物理模型;其次,学生要形成物理概括能力,这样才能系统、全面概括出物理概念,总结规律;再次,学生应该提高物理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尝试用新的逻辑推理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最后,学生要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进行形象化思维。
中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表象是形成物理思维的最关键问题,中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问题,很难对物理现象进行简化、抽象化,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并对学生展开相关训练。另外,一些中学生认为理解物理模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总是代替学生完成概括过程,并采用灌输的方法直接传达给学生。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抽象、概括物理现象的机会,使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概括化。
四、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大部分观念和思维定势非常不利于他们的物理学习[1]。举例来说,学习“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必须到达100摄氏度时才会沸腾”时,由于生活观念的影响,学生常常会想当然认为“一切条件下的水都会在100摄氏度时沸腾起来”或者“当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必定会沸腾”。如中学生常常会为“一吨棉花重还是一吨铁重”、“同等气温条件下的木头温度低还是金属温度低”等问题争论不休,这种情况反映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受到了错误生活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或者物理思维缺乏严密性和精确性。由此得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时,必须克服错误生活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一、物理情景
建立物理模型的基础是建立相应的物理情景,这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的生活片段,我们可以从这些有效的片段里进行筛选,然后创建有效的物理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让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到整个物理学习中,达到让整个物理知识根深蒂固的效果。
例如,教材中常常见到像这样的标题:
1.人为什么能在冰面上滑行?
2.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关闭发动机的车辆最后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3.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凹凸的花纹?
4.足球守门员为什么要戴上手套?
5.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穿防滑靴?
这些都是取自沪科粤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个小片段。仅仅摩擦这一个知识,就集中提到了与摩擦力相关的五个问题,就是为了让我们从身边发现这些物理知识,从而建立物理情景。
建立物理情景其实还是将物理问题还原成物理过程的有趣现象。在物理课堂上,我们需要分析的物理问题一般都不是单一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我们应当取简去繁,从中把握物理模型的重点,为建立物理模型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并同时,在脑海中或者图纸上构建物理模型,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物理思维一种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物理方法的一种现实、有效、可行的途径。
二、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问题的抽象和概括。既然是物理模型,自然考虑的理想化一点,不过物理模型一般都能代表一类物理现象,而且具有典型性。从建立物理模型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突出物理问题的主要本质,省去一些干扰因素和次要因素。也就是说抓住了事物主要矛盾,从而忽略掉次要矛盾。物理模型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易于学生去学习。运用物理模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触发他们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使其更全面地了解物理知识以及深化理解。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更多的是图解一些现实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学习初中物理的浓厚兴趣。初中的物理模型,一般反映着生活中的一些自然规律以及应用,由模型来将物理现象简化,使得我们研究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尽管我们考虑问题过多的理想化,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但是他对我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还是有所帮助的。物理模型,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学生的思维以及判断能力都有所帮助。
三、课堂上的应用
为了让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在物理讲课中再现一些物理现象,用这些现象来引起学生对大自然中物理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一些优秀的老师都已经找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将物理情景以及物理模型编成一些好记好背的口诀,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再现物理学习中的场景,以及生活中一些应用的实情,从而使学习达到根深蒂固的效果。
例如,电路连接图的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四、在物理课堂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及物理模型的作用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贴近于现实的实际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亲切和真实。这样既丰富了物理课程的形式,又能在新教材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的物理课堂上,掌握更形象和丰富的知识,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是将最基础和典型的物理现象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物理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并将这种建立出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课堂中再现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理解对物理现象的看法,从正确的方法入手去了解整个物理现象,然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物理现象去推测物理现象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再现成物理情景,再对这些情景编辑成有效的物理模型,当然了,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然过程。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研究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注意问题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只能在一定阶段下适用,比如摩擦力一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物理方面的问题,不过,这些物理情景以及模型,只适合在一些简单的、理想化的物理问题中使用。如果再深层次的物理中,还继续采用物理情景以及模型,那将是老师的失败,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的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对物理的学习渐渐丧失兴趣。所以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具体问题具体考虑,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学得更好,学起来更容易。
还有,物理模型是理想化的假象,对于现实事物的解释是存在偏差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毕竟在实际生活中,物理模型跟生活中的实例只能说是相似,也只是在某一个场合或者某一种条件下的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将实际事物用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来处理,但是必须要做到具体分析,不然误差可是相当大的。
科技,是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原理上,定向利用科学技术,将它转化为人们需要的生产力量.科技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量,它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进步.社会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为了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才,教师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具备科技意识.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科技意识的基础,就是学生不盲从旧有的理论知识,拥有探索事物原理的想法.如何让学生拥有探究的心理,是物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如果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教师就要把物理事物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物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即物理教师要利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例如,在讲“电场”时,有的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电场的定义是怎样产生的、电流形成的基本条件……然后指出: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结果自然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学生连抽象的物理知识都没有学明白,又如何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又如何去思考应该探索哪些物理知识?又如何会有科技意识?如果物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原理,就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探索物理知识的重点,得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用玻璃棒摩擦丝绸产生静电现象;用胶棒摩擦皮毛也产生静电现象.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识思考:静电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正负电荷产生位差的缘故.这两种现象产生的是正电差,还是负电差呢?教师的提问,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学生产生探究意识.
二、开展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学生了解了一个物理现象后,就会产生探索物理现象背后原理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从了解一个物理现象,到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在具备了科技意识以后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如果学生具备了物理知识基础,就能把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应用科技力量进行再创造.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物理实验.例如,在讲“电场”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了解该次探索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应用实验了解静电场现象是正电荷移动的现象,还是负电荷移动的现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静电场实验.有一个学习小组设计的物理实验如下:步骤1:用玻璃棒摩擦丝绸;步骤2:用玻璃棒摩擦皮毛;步骤3:用胶棒摩擦丝绸;步骤4:用玻璃棒摩擦皮毛……将摩擦的结果送至正负电荷探头上检验,如果红灯亮了,代表产生的电荷为正电荷;如果绿灯亮了,代表产生的电荷为负电荷;如果探头没有亮,则意味着摩擦没有起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排除法”,就是在实验中,其他的因素是不变的,只有一个因素是变量,通过逐渐排除可变量,了解各种因素对物理现象带来的影响.经过排除实验,学生找到了静电电场产生的三个关键:并非摩擦就能起电,只有摩擦的事物能够产生电荷移动现象时,才能起电;不同的物质,电荷的性能不同,如玻璃棒比橡胶棒更易失去电荷;摩擦起电产生的静电现象,既可能是正电荷流失,也可能是负电荷流失.学生探究出的物理原理,是他们开展物理科技再创造的基础.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创新平台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做习题,却不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物理活动,带来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把学过的物理知识变为科技力量.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物理实践,让学生具有把物理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物理实践.例如,在讲“电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要求学生学会修理简单的小家电、学会换灯泡.有一个学生发现生活中要用到试电笔,可是试电笔必须要接触到带电的事物才有反应,这一过程可能不安全.于是他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改造试电笔,该试电笔判断的不是物体是否带电,而是周围是否有电磁场.人们应用这种试电笔,即使不触碰带电的事物,也能了解该物体带不带电.这个学生的发明成果获得了当地青少年创新奖项.
四、结语
总之,要想让学生成为科技人才,就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这是学生具备科技意识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具备这样的基础,教师要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能够探究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科技力量.这样开展物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具备科技意识.
作者:张骅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