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陈景润的名言

陈景润的名言

时间:2023-05-30 09:0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陈景润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陈景润的名言

第1篇

人生有时真的很残酷,一番汗水换来的却是失败,满怀希望的用拼搏写就的过去与此时对前方的怀疑萦回于我们的脑际,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有人说过,“黎明前有一段时间是最黑暗的”,也有人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看出,人生并不轻松,如果你选择了远方,就注定脚踏荆棘,需风雨兼程。

谁曾想,调皮的人生竟将如此沉重与严肃的命题隐藏在悬崖边上。珍惜历程,酸甜苦辣,点点滴滴;舍弃一切对前方的迷茫与怀疑,无论命运的手多么沉重——一番彷徨后,生活的强者一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因为强者知道:“一帆风顺”只是一个美好的祝福。

在向峰顶发起冲击的时候,会有人不小心扭伤脚,尽管最终也会到达峰顶,然而伊人却已然不再。这个人一定很伤心,望着空荡荡的峰顶,绝望占据了他的脑海。此时纵身一跃,便可忘却所有痛苦。然而,强者会在枯松下静静地躺一夜,去回想一路上来那美丽的少女,那天真的孩童和那些为他只脚伤着的路人。之后,他想到了他的家人,同事和那么多未实现的辉煌梦想。

我们明了,理想与现实常常存在差距,对于结果,我们谁也不知道。当最终的结果是失败时,要明白,你并不是什么都没得到,你难道不记得多少个夜晚伏案灯下,与满天星斗为伴;不记得在最无助的时候你最爱的人为你端来一杯牛奶;不记得那些充满动力的日子。这些不都应被你永远珍藏,永远怀念吗?珍惜历程不是阿Q主义,相反,这是人生的大智慧。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一个强者。

痛苦袭来,千万别对人生失去信心,消沉颓废。不妨将胸中的迷茫、伤心、彷徨通通舍弃。君不闻“遗忘该遗忘,更利行”的名言。舍弃不是刻意的逃避,而是为了扔掉那些无用而又沉重的包袱,更快的向前奔跑,去追逐新一轮朝阳。

陈景润在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同一时期,德国一位数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然而随着陈景润论文的提前发表,那位数学家的论文便成了一堆废纸,但他没有消沉,反而笑道:“我已经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接着又继续从事研究并且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就是强者的风范。

珍惜历程,舍弃彷徨,你的人生便会时时充满阳光,这也是强者成为强者的原因。

第2篇

这篇文章说的是法国最伟大的作家福楼拜勤奋刻苦、反复推敲的故事,其中一句话让我感触最深:“在一个转折的地方,只有八行,••••••我却花了整整八天时间。已经快一个月了,我仍在寻找那最适合的四五句话••••••”八行字花了八天时间,四五句话花一个月的时间,这么呕心沥血地写作,福楼拜成为当时最伟大的作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今中外,向福楼拜这样的人士太多太多,从宇航员到地面人员,从作家到发明发现家,他们都是勤奋的。举个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听说过吧!它的作者王安石最先是写了“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后来发现不妥,就改,一改就是十几次,最后才定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绿”字。还有,华罗庚都知道吧,被外国人称为“创造了中国数学”他还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有谁知道?华罗庚从金坛初中到清华大学正教授,只用了七年时间!这被人们称为奇迹,可奇迹是怎么来的呢?———勤奋。

去多名人名言都是谈勤奋的:“勤奋是幸运之母。———富兰克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而我呢?

学习上不勤奋,考试成绩总是中下水平。作文老是写不好。

今后,我一定学习勤奋,把考试考好。我相信我的成绩一定会好的

第3篇

有一个孩子经常在晚上数星星,他说,星星是在动,但不是乱动,是有规律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孩子就是汉朝人张衡,长大后据次此发明了浑天仪。从他儿时就能仰望星空这件事看,我们知道了坚持不懈才能有所发现,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他的事业的坚持仰望,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状态,有许多人因为坚持仰望才有所成就。哥德巴赫猜想犹如镶嵌在数论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为数学精英们所仰望,为了得到它,多少人付出了辛勤劳动。陈景润,我国的现代数学家,他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最终攻克1+2,距摘取这颗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怨无悔的仰望使他获得了成功。

为了能成功的仰望,有多少人是在放弃。华罗庚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而甘愿做一名旁听生,从而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为国家争得荣誉,为了理想的星空,心无旁骛地仰望,是他成功的秘诀。

放弃是为了更好地仰望,学会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曾有人这样问丘吉尔: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一、决不放弃;二、决不,决不放弃;三、决不,决不,决不放弃。不放弃不就是更好地坚持吗?这都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有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啊!

世界是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康德的这句名言无时不在激励着我们。我们中学生也有自己仰望的星空啊,但是总不能做到心无旁骛,不能坚持不懈。有一次,妈妈答应我,如果我考第一,就给我奖励。但我还是禁不住电脑的诱惑,一学习起来,就想起打游戏的刺激,就把对妈妈的承诺放在了脑后,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但放弃了自己的星空,还没有坚持不懈,成绩当然不会理想了。

“一闪一闪亮晶晶……”让我们坚持仰望心中那片星空吧!因为人在仰望中长大,人在仰望中进步。

第4篇

关键词:精确 形象 生动 幽默 优美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千门万户的钥匙。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就课堂教学用语来说,它既不同演讲作报告,也不同演戏说相声;既不需要象辩护律师那么庄重,但也不能象日常闲聊那样随便。教学语言需要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比如说话内容要准确科学;遣词造句应简洁明了;说话态度宜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朴实动人;声音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速度节奏力求张驰有致;语言格调庄重得体,又要诙谐风趣......还需要讲究直观性、启发性、诱导性、可接受性等等。这些语言艺术的要求是任何一种行业语言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 语言要规范

每个国家的语言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差异甚大,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各地区应积极采用和推广全国通行的规范化的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还有的文白相杂,似乎是明清人在说"三国"、"水浒"评书。这都不可取。因为自"五四"提倡白话文以来,运用白话文进行教学,已被普遍接受和应用,如果还用那古老文言或文白相间的话进行教学,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再者这种语言形式也不大合时宜了。

二、 语言要精确

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即精炼准确。

首先,要力戒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之词。有的教师在讲课或回答学生问题时,常以"差不多"、"大概是这样"作答,这不是准确的语言。讲课的语言应是板上钉钉,不能含糊其辞。

其次,要善于运用各科知识中的专业术语。如语文课中有"叙述"、"记叙"、"主语"、"主语部分"等词;数学课有"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等词;物理课中有"质量"、"重量"、"速度"、"加速度"等词容易混淆。因此教师要能抓住其细微差别进行准确运用,才不至于混同。

第三,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数学课要求语言严谨、确切,有逻辑性;语文课要求语言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其中对驳论文要严密,有力度;对抒情文要华丽,有激情;对说明文要朴实,有条理。这些不同的特点就给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只有把握住这些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三、语言要形象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精确,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可谓形象、精彩了。

语文课如此,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皆然。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四、语言要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同志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说起话来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如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他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不仅洗一次,洗完以且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听众大笑)。"为什么听众听后"大笑"呢?因为他把"调查研究"这个词巧妙地用在洗脸照镜子上,把党八股的作者们轻重倒置的可笑面孔活画了出来,使人们听后幽默有趣。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但幽默绝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低级趣味。幽默具有高雅性。

五、语言要优美

教师的语言应是优美的语言。不但要辞藻华丽,而且要精确、形象、生动,有音乐之美,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时代的数学教师沈云在教导启迪学生时留下了名言妙语:"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正是这些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话语,激起了青年学生陈景润攀摘皇冠明珠的雄心壮志。

第5篇

一、成语听写小会

季老旁征博引,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名言、故事,这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但也给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带来了困难。教学中,老师从学生喜欢的央视热门节目《汉字听写大会》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成语听写小会”。屏幕上翩翩起舞的好看的蝴蝶,深深浅浅透明的淡蓝色圆圈背景,透露出一股活泼调皮、轻松自由的气息。“成”“语”二字犹如两个调皮的孩子,分别自两侧向上、向下画两道艺术的美妙的弧线,连蹦带跳地汇聚屏幕中央。学生在审美愉悦、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快速阅读文本,紧张圈划成语,个个跃跃欲试。听写时,又有“直接听写成语、根据意思听写成语、从名言故事中提炼成语”等多种形式。“言简意赅、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等十多个难写、难懂的成语,学生很快就全部掌握了。

教师根据本课的语言特点,精心设计这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既快速掌握了本课的成语,解除了文本阅读的语言障碍,又感知了本文旁征博引,多用成语、名言、故事的语言特色,还为学生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提供了帮助。真可谓事半功倍,一石数鸟。

二、合作探究:文题“成功”能否用“勤奋”替换,为什么

这一活动间接地指向于本课教学目标“理解文章观点的独到和深刻”,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关注作者对成功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季老“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提出成功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确有个体差异,而天资之于成功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比尔・盖茨天生就是个傻瓜,他也许就不能成为微软公司创始人;倘或姚明天生个子矮小,他也许就不能成为NBA球场的篮球巨星。然而天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但存在,而且作者自身的留德经历成就了如今的自己,更是雄辩地证明“机遇有时对人的影响极大”,但它“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作者之所以强调“勤奋”之于成功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三个条件中,惟有“勤奋”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加之当时不少人自命为天才,缺乏“勤奋”这一治学、干事业的优良品质。由此看来,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及其现实的针对性就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出来。

余秋雨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之于“成功”的重要性的过程。讨论交流后,学生自然明白了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以“勤奋”为题目就不能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就有失偏颇。

三、小型辩论赛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就“成功的诸多因素到底什么最重要”展开辩论。

这一活动设计旨在通过辩论,互相激发,碰撞,从而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和阅读的相关体验(诸如季老的经历,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尔・盖茨、刘翔、贝多芬、杨丽萍、陈景润、方仲永、江淹等大量的事实材料),深切理解关于“成功”道理的精髓。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有关“成功”要义的建构是建立在自身的体验感悟以及大量的事实材料之上的,是真正意义的感悟,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肤浅理解,因而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形成认知的共鸣,从而在今后的行动中努力地践行文章所阐明的道理。

第6篇

关键词:职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视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28-01

职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阅读、背诵、写作,将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铺设最纯最亮丽的心灵底色。

语文的收获实际上来自于课外阅读这块自留地。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要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冰心等大作家的文学功底无一不是在少年时期的课外阅读中打下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曾“横扫清华图书馆”,才有《管锥编》和《围城》的诞生。细想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课文不过几百篇,几十万字,而在课外阅读中,一个暑假可以扫掉上百万字。因此,不妨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把学生引入那一片神奇迷人的文学王国中去,让他们拜倒在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曹雪芹、泰戈尔这些大师的门下,让他们去遨游、去陶醉、去学习。职高学生课余闲暇时间较多,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书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中外名著。把平时看的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换成文学名著(哪怕是快餐性质的缩写本也好)。还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美文推荐给学生,这样的文章时代性、文学性、人文性很强。读了这样的文章,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会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学会做人。

学生语文课后作业少,在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适当做一些读书笔记并把它作为一项常规作业,定期督促、检查。古训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有的同学,书虽读了不少,令他心动的文章看过不少,优美的语句、新颖的论据也时时见到,可就是没有做读书笔记,看过的东西,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明代文学家张溥读书时有一个好习惯,凡好词、妙文、佳句,必手录七遍。我们也应要求学生养成随手摘抄的好习惯。

背诵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有些人往往感叹语文水平一代不如一代,甚至说一个过去读过几年私塾的“小秀才”其文学功底抵得上一个中文系大学生,这也许有些夸张,但说明语文教学的确存在不少问题。私塾教育,背诵是其主要的教学手段。小孩一入学,便让其背诵《百家姓》、《三字经》,然后是四书五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古典名著。这种方法固有其死记硬背的弊端,但背诵的确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背诵中,学生自然领悟了文章的章法结构,赏析了文章优美的境界,并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文学修养也得到了提高,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就是这个意思。有几百篇文章垫底,学生提起笔,珠字隽语便会从笔端汩汩流出。背诵是打好语文功底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在班内和校内每学期开展一次诵读经典的比赛活动。我国的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优秀古诗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如果学生能沉浸其中心思口诵,含英咀华,对他们来说是无比快乐、幸福的事。这将会改变他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在课余闲暇,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读,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心驰神游,与陶渊明同采东篱,和龚自珍共挥吟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精辞华章潜移默化的熏染下,进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妙境地。

其次,还应要求学生多积累、背诵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包含着先哲们对人生的感悟、经验、态度,有好多千古传颂的名句,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多掌握一些名言、名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如《论语》中的许多名句不仅可以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交友的乐趣。宋朝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很能说明学习名言警句的重要性。

看到的文章多了,背的东西多了,就会自然动笔。可以说写作是阅读和背诵的直接后果。没有阅读、背诵的人,心中就没有文化积淀,就没有审美欣赏力和感受力。所以说阅读和背诵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创作是阅读和背诵结出的花果,也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学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人们常说陈景润是用了几麻袋草稿纸才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事实上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写作,首先要有素材,我们要对日常生活多加观察和思考,要了解一下学校、家庭以外还有些什么?这个社会在悄悄的发生着哪些变化,这既可以作为自己平时消遣,也为写作积累了宝贵素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文章往往更加感人,更能带动人的思绪。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可以把从课内外积累的好词语和句子记下来,尽量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我们积累的一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恰当地穿插到文章中去,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优质学校的灵魂,是优秀学校重要的生命根基,校园文化对师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始建于1907年,其前身为墨香书院。学校立足于墨香书院百年的文化沉淀之上,以“新书院?大视野”为校园文化主题,体现着一种对书院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现出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拓展更宽的知识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一、秉承百年墨香的文化积淀

书院文化,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境,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文化精华影响至今。学校立足于墨香书院百年的文化沉淀之上,通过传承其书院文化的精髓,让其在历史的今天散发出应有的光彩。走进学校大门,一目了然的是“墨香书院”纪念亭,六角向上微翘的红顶,六根大红柱子,亭顶雕梁画栋,给人以古老而厚重的感觉;亭后的园区中,以竹简为表现载体,将学校的发展历史铭刻其上,古朴而典雅;围墙上铭刻《弟子规》相关内容,让孩子在玩耍休息时接受文化熏陶;旗台背景墙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图腾雕塑为主,传达出一种庄严的氛围;门卫室是一个四角方亭,融合了古老和现代两种风格;学校自编了一套校本教材《墨香家园》,让学生了解校园、了解家乡,形成固定的校徽、校旗、校歌、校服……这不仅彰显出黔江区人民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突显了一种历史的传承。

二、面向未来世界的开阔视野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楼道文化

教学楼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天堂,楼道更是学生每天必经的地方。学校的楼道文化分别从“践行、惜时、善思、创新、进取”这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设计手法上,以充满童趣的方式呈现,通过儿歌、故事、名言等各个方面介入,配合简单、形象的图像,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文化育人之目的。

“践行”主题以“做早操”“勤洗手”“睡午觉”“穿衣歌”“学扣扣”“剪纸歌”等儿歌为主,让低年级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惜时”主题以《聚萤读书》《不闲一日》《司光光惜时》《陈景润》《抓紧时间》《巴尔扎克的时间表》等故事为主,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善思”主题以华罗庚、雨果、韩愈、爱因斯坦、歌德、托马斯?胡德等名人名言为主,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性格。

“创新”主题以《革故鼎新》《举一反三》《独辟蹊径》《耳目一新》《万象更新》《别具匠心》等典故为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进取”主题以“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等格言为主,开拓学生的进取精神。

(二)塑造高品位的德育文化。塑造优秀的学校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在师生中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用文明用语,送一片真情”“用微笑面对他人,让校园充满阳光”“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份宽容,少一些争吵”“遇到困难手牵手”等一系列校园德育文化活动,学校在德育文化的制度建设过程中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创设稳定、持久并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优秀的师生文化

1.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一是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让教师自觉提高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让其才能得以展示;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参与教学沙龙、优质课竞赛、撰写教学日志等。通过以上活动促使教师淡泊名利、乐于助人、择善而行、不怨不尤、自律自强,塑造“文化人”的形象,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凸显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2.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接受其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让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一方面,学校重视学生物质文化建设。我校在教学楼、综合楼过道挂上学生优秀绘画作品;班级外都挂上班牌,上面是全班同学的合影,并配上班魂、班主任寄语等;教室内挂着名人名言、小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园地贴上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作文、电脑作品等,让每幅墙壁都会说话;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学校在少先队活动中举办演讲、辩论、讲故事、征文、知识问答、诗词诵读、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电脑制作、社会实践等,并进行参观与比赛活动。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那么的高远而深邃、飘忽而灵动。校园文化展示了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自身诉求,更是学校管理者的明智之举和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关注首因效应,努力给阅卷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对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同样,高考作文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意义也非同寻常。

那高考作文怎样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卷面,卷面干净、漂亮,至少要做到笔画清晰、大小适度、字体端正,不随意乱涂乱改;二是文章的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精彩的题目会令阅卷者眼前一亮,比如,2007年北京卷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便因其题目底蕴深远而备受阅卷者青睐,并最终获得满分;三是文章的开头,遍观近几年的满分作文,开头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排比造势铺排文气,或引述诗词凸现文采,或开门见山话题点穿,或故事寓言倍感新鲜;四是语言,那些优美、有意蕴的语言往往最易触动阅卷者的神经,也最易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关注晕轮效应,努力给阅卷者创设几个有力的感觉依据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反之亦然。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代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效应”。高考作文如果能让阅卷老师心理产生晕轮效应,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喜爱备至,你的作文便离高分又近了一步。

那高考作文怎样让阅卷老师心理产生对自己有效的晕轮效应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创设几处明显的亮点。

亮点之一:选材新鲜。选材新鲜,要求考生选材时应力避陈旧、俗气。不要总是使用雷锋、陈景润、牛顿、爱因斯坦等别人使用过千万次的材料,也不要一味地回到古代去复述司马迁、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经典故事。选材要尽量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现实、品评时代热点、关注世态人生,突出自己的体验、发现,体现自己的个性。只有用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潮水,去冲击阅卷老师心灵的礁石,才能碰撞出高分的浪花。

亮点之二:构思新奇。写散文可以用格言、名句、歌词以及一段警语或自拟的凝练又有文采的句子巧设题记,来扼要说明文章内容或主旨,导引全文;再辅以简洁、恰当的小标题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写记叙文可以采用笔锋突转法、抑扬相生法、巧设悬念法、创设误会法等使情节波澜起伏。写议论文可以采用设置分论点、巧用整散句等使论证气势恢宏,还可采用文体创新,巧妙借鉴书信、广告、说明书、启事等写法,使文体别出心裁。

亮点之三:立意新颖。立意要有独创性,与众不同而又顺理成章,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力求立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发人之所未发,语人之所未语,一针见血,一鸣惊人,出语不凡,语惊四座。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最为缺乏的,也是广大阅卷老师最为期待的。考生如能在这方面创设亮点,必能取胜。因此,考生应该努力摆脱习惯思维的影响,多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努力使自己的立意,见解别出心裁而又发人深省。

三、关注近因效应,努力给阅卷者留下一个难忘的最后一面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老同学,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却说不上几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同样,高考作文如能让阅卷老师在心理上产生对你有利的近因效应,让他读完你的作文有一种拍案叫绝的冲动,那恭喜你,你定会获得理想的作文高分。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德育 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小学数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我们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数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让德育闪烁出动人之光,照亮小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从小就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作如下论述: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目前来说,大到神舟号的发射,小到日常生活,数学与科技发展、人类生存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结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及理解能力,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从图形知识的学习,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所运用的图形,了解图形在生产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特点;通过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学活用;乃至在学习百分数时可以联系到爱迪生名言——“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充分体现数学在文字中描述中所独有的精妙……通过这样例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充分认识到数学能力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没有较好的数学知识是能力的缺陷,所以要认真学好数学。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教育。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其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我们特别熟悉的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充分挖掘与之有关的德育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名人光环折射在德育中。

学习圆周率的知识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搜集一些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事迹,与学生去分享,让学生知道祖冲之的圆周率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由此唤起民族的自豪感,唤醒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从内心以古人的好学精神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而奉献自己聪明才智的理想。

3.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节约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日益提高,小学生之间的攀比、个人的浪费等现象可谓日益严重,家长和学校一度放松了对学生勤俭节约品质的教育。古人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教育小学生从小养成精打细算,杜绝浪费的习惯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德育工作。如果我们仅仅是给学生讲大道理,恐怕学生很难认清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这节课后,我们可以叫小学生对自己每天花的钱做个记账,算算自己一天、一个月、一年会花多少零用钱。如果自己每天节约一角钱,一年节约多少,全班一共能节约多少。以此类推,算出一个学校、全国的小学生能节约多少钱,而如果用这些钱去支援那些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去帮助残疾人……那将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如果每个学生每天节约一张纸,那么全国的小朋友加起来将是多少,可以节约多少造纸的原料等等。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看到了节约的威力;通过这样的计算,学生很好地运用了学到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等等。

二、开展数学活动,渗透德育

小学生大多是受父母过度宠爱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如果不注意加以提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的同时,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测量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长、宽,让学生自己来计算面积。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实践,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锻炼了动手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结语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并挖掘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使教学内容与德育和谐地统一起来,以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为祖国的未来教育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数学史话 学习兴趣 人文精神 教学实效

1.背景

数学史话的运用对数学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巨大,往往不看重对数学史话的运用,而是全身心地把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学考纲知识,如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上。即使在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数学史话,在教学中也不会主动提及,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方面,由于学习的紧张,同时也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因此他们对数学史话一无所知。

其实,初中数学教育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初级养成阶段。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不仅要通过硬性的数学知识教育来完成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更要通过灵活的人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热情。为此,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史话。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几何原本》、圆周率的历史,并将其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和有关史料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贾宪三角”和“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和演变,幻方、七巧板、欧拉公式、黄金分割等有关的材料,方程史话、勾股定理史话、历史上的分数运算法则等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一起去了解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更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一种神化的科学。让数学沿着历史的台阶走下神坛,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走进了数学课堂。

2.数学史话在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史话作为一种文化,不仅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始终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应当不失时机地适当向学生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史话。一方面学生开阔了视野,知道了数学知识的取得是如此曲折动人,就会对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能又好又快地掌握知识,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1了解数学文化,开阔学生视野。

中国传统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让这种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实际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本来面目,克服学习中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科学演化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数学是一门成长的科学,数学概念和理论是通过克服一系列矛盾、挫折而形成的,并且可以修改。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绝对化、简单化和神秘化,正确看待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文化,与其产生共鸣。

2.2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只有点燃了这种动力,才能使学生乐意去学,积极地探索,认真地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数学史话就是点燃学生学习动力的火柴棒。事实证明,课堂授课时那些知识丰富、循循善诱的老师远较那些授课时简单乏味、就事论事的教师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在教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能够插入与之有关的史话,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2.3感受前人的艰辛,增强学习意志。

数学史话中有大量数学家的生动故事,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史话,了解数学家在探讨一些概念、理论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甚至错误的道路,激发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不仅获得更深入的知识,还获得顽强、大胆追求真理的勇气,不会过分为自己学习中的无能或错误而懊丧。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数学先驱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贤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借鉴。许多数学家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感动。

3.数学史话在教学中的尝试

3.1数学史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

教学片段1:勾股定理

老师:你们可能去过森林公园,看到过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植物,可是你们是否见过如下的树呢?(投影图片)

学生:没有。

老师:你们知道这是如何画出来的吗?仔细看看,你们就会发现那一个个细小的部分正是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下面请大家动手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图。

老师:在画图过程中是不是发现这组图组很重要?

学生:是的。(投影图片)

老师:这个图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关系。

……

分析:用勾股树的美丽导入新课,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使学生深深地被几何图形的美妙所吸引,感受到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直接兴趣转化为意向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很快转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增强了课堂实效。

3.2用数学史话充实课堂教学。

教学片段2:生活中的立体几何

老师:同学们,你们在数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棱数时是不是很怕数错?

学生:是的。

老师:现在我们通过实验得出:顶点数+面数-棱数=2,那我们就不用再怕数错了,只要把数得的结果代入检验即可知道结果是否正确。这个公式是伟大的数学家欧拉发现的,大家知道欧拉吗?

学生:摇头。

老师:大家想知道他的一些事吗?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巧合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人们也常说:“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学中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较高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而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下面将我工作中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一、实践理论结合,数学生活化融入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赋予数学以真实的社会实际背景,才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情感兴趣。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步入中学的学生,还保留着小学生的诸多习惯,第一堂数学课,教师不要急于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们收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在数学课上介绍这些数学家的生平,如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能从1到100的速算,华罗庚、陈景润的数学成就等。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厌烦满堂灌、满堂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这些故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自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测量、统计、建设、产品的生产、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以及旅游中的购票方案等等,都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教学引入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将一张1毫米厚的纸片对折20次与一栋20层的楼房谁高谁低,这既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中乘方变化的巨大魅力,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参与学习,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数学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富有探究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这需要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动”起来,另一方面饶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方式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在具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的教学模式下唤起学生的情绪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2.难点口诀记忆,降低学习难度

对于中学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常用的、易错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通俗易懂的简单口诀,方便记忆,并降低难度。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用“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端点定好;大大小小,无解可找”方便学生迅速准确的确定其解集;再如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用“首平方,尾平方,二倍乘积在中央”来帮助学生把握公式中三项的结构特点,这样的小口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理解,可以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的兴趣。

三、让教师魅力教学贯穿数学课堂

教师具有的个人独特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除了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高尚师德,靠自己内在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成功的教师以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播种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塑造灵魂,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讲授风趣幽默,激励学习兴趣

数学特级教师徐德雄对几所中学的高三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显示45.4%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的科目是数学,32.8%的学生认为考试次数最多的是数学。由此可见,数学课业负担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专业、标准、透彻的语言之外,我认为还应该有足够的艺术性、文学色彩和幽默性,这样,其实就是赋予了课堂以艺术活力,使得知识不枯燥,使得学生更富有生活性和艺术性。在课堂上,很多地方能运用文学色彩的语言,并能适时地增加课的艺术性和幽默性,让课堂时时发出笑声,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乐于学习,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缩小,也给学生足够的与教师交流的空间。这样会通过教师影响学生愉快学习,激励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适时表扬,尊重学生,师生平等

第12篇

应试作文,必须争分夺秒,“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下笔要快,时间容不得在动笔之前反反复复思量怎样开头,所以,学会一些好的开头方法,以备应试时迅速择优而用,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开头呢?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爆竹是吸引人的,把人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去,好的文章开头,也应如此。

那么,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标准呢?

第一,要明。

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三,要简。

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给材料作文时,好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下面,介绍一些好的开头方法。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开头方法不妨在套用中逐渐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了便于记忆,把它凝缩为8个字,再押上韵。

这8个字是:顺,逆;引,喻;释,比;问,记。

下边分别略作说明。

(一)顺

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

例一:

育民小学举办游泳训练班,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取得显著成绩。这,又一次极好地证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个真理。

例二:

60年前的今天,鼓舞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反击日寇入侵的,不是别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60年后的今天,鼓舞我们在“四化”道路上高歌猛进,凭实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还是中华民族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由此,我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例三:

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其中之一是:失败后要不怕失败,正视失败,不懈努力,才可反败为胜。

这种开头的好处是既简洁平实,便于掌握,又开宗明义,一语破的。

(二)逆

先论他端,陡然一转,亮出正论。

例一: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没有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我们的行动将是盲目,就不能称之为实践。

例二:

吝啬,曾被艺术大师巴尔扎克用来形容葛朗台一类人物,世人不愿与之“结缘”。

然而,生活中也有另一种被人不理解而戏称为“吝啬鬼”的人,与之“结缘”的,恰恰是有所作为的人。

例如我国文学泰斗茅盾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吝啬于己”,即“慷慨于人”的人。

例三:

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

是的,“每朵花下都有刺。”人生,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无时无地不存在着烦恼,正如那花下的根尖刺。但有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对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神,使花得以防御外界的侵害。对人来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去才会甘来。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巧出新意,又可避免偏颇。

(三)引

引名言打头。

例一:

伟大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的确如此。

例二:

“我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这是美国诗人艾略特早期诗作中的名言。用它描摹某些习惯的恶毒,这是很恰当的。有些习惯实际就是积久的惰性,它不啻于民众的鸦片。

例三:

宋学家朱熹曾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

世事皆如此。

……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加强论述的权威性,先声夺人。

(四)喻

用比喻开头。

例一:

小鸟要飞翔在蓝天,需要有一对翅膀;实践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实践的翅膀。

育民小学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一年的训练,在A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团体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实践要飞翔,离不开理论这一对翅膀。

例二:

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

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例三:

一块砖,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乎其微,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借助形象帮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

(五)释

阐释题目含义破题,引出正论。

例一:

“习惯”一词可谓尽人皆知。小至个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习惯。习,常习也;常习则惯,惯则成自然。自然之理当然无可厚非,对自然之理倘要怀疑甚至于否定,那么,被斥为“异端邪说”,也是顺乎天理人情的了。囿于既定之规,于是就沉默,生活于“雷池”之内不敢越出半步,于是几百年几千年,不再创新,不再奋进。这种消极的落后的习惯已成为阻碍华夏进步、中华振兴的阻力。例二:

习惯,就是多年形成的行为特点或倾向。

中国人的习惯可不少,既包括行为上的习惯,又包括思想上的习惯。比如说,我们曾习惯于凭本供应副食品,习惯于东西不涨价,习惯于在长工资、升级时论资排辈,习惯于按领导下达的指令去生产商品……

例二:

《毁树容易种树难》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种树是难啊,要择树种,要辛勤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然而对毁树者来说,却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或者随意折断嫩枝,使其不能正常生长,或者在树干上予以致命的一刀,即使不死,也得几经春雨,才能恢复生机。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诠释概念来挖掘其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

(六)比

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

例一:

一个女歌星扭动腰肢在台上忸怩作态唱上一曲,所得酬金如天女散花一样从天而至。而一名科技界的女教授,辛苦大半生,累计工资还不及女歌星一曲所得。女教授不会扭动腰肢,她手里拿的是厚厚的讲义。为了表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们给她胸前别上鲜花一小朵。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不要体现在劳动报酬上,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例二:

一位孔繁森,光芒四射,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伟大、光明、进步联系在一起。

一位,臭名昭著,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总是与贪婪、黑暗、丑陋联系在一起。

两个人都走完了人生。但一个永存,一个早已被人唾弃。

人生的价值,在两人的鲜明对比中,不是已经显现出来了吗?

例三:

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最后成为参天大树,这在自然界是很平常的事。但假如你把这株小苗放在暗室中,用电风扇猛吹,给它浇墨水,喷农药,三天之内它要不死,那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为什么二者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很明显,是环境不同造成的。

人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环境不同,人便不同,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地支持论点。

(七)问

通过自问自答,引出观点或引入议论。

例一:

听到育民小学在A县举行的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之后,我不禁沉思起来。他们为什么会夺得冠军?仅仅是因为那里湖泊多、条件好吗?恐怕未必。那是为什么呢?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严格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训练。于是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例二:

细品某君睡吊床、嚼苹果的漫画,颇生感慨。这幅漫画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是爱孩子?而晚辈该怎样自强自立?

如果在家长的荫庇下,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丧失了自强的斗志,那么这种“爱”,只能造就庸才。

例二:

怎样看待得与失呢?关键要看为什么得,为什么失,如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样的“失”是值得的。相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得”的代价,是遭人鄙视和唾骂!

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八)记

摆出问题或者论据先行。

例一:

不知何时,在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校园中,一度兴起了“孤独”热。于是,再不见三五成群欢笑而过的人群,到处是低头沉思孤独徘徊的身影。就连白色的文化衫上,也印上了“别理我,烦着呢”……

诸位“孤独的朋友”,你恐怕不懂得真正的孤独,否则,你就不会脱离火热的生活而去作茧自缚了。

例二:

教室里,一群高中毕业生热烈地辩论着成才的问题。有的说:“逆境更能成才,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有的认为:顺境容易成才。有的同学认为,成才的关键在于“机遇”。陈景润如果没有遇上慧眼识珠的华罗庚,他就成不了大科学家。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努力读书,把书读好,就能成才。这时,另有一个同学却举出的例子,说没有爱国心,书读得再好,也不能成才。

我认为,他们的说法、认识都具有片面性,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内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充分利用外界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谓“顺境”、“逆境”、“机遇”,都是外因,成才的关键在于内因。例三:

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的时候,给听讲的莘莘学子出了一道题:2+2=?一时间,全场寂静,满座哑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