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春节习俗手抄报

春节习俗手抄报

时间:2023-05-30 09:0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节习俗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节习俗手抄报

第1篇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素材(一)

1、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2、中秋节的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3、中秋节诗歌:

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素材(二)

1、中秋节手抄报:中秋佳话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这幅中秋节手抄报画面温馨浪漫,以中秋月为主题,点出中秋传统习俗——赏月,版面设计精美,突破了方方正正的形式,值得借鉴。

2、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xx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篇

元宵节的由来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灯节,旧称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扫除诸吕,拥刘恒(即汉文帝)为主。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将这天定为元宵节。

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元宵节吃元宵吃元宵“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元宵节舞狮子舞狮子“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灯谜1、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2、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4、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5、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6、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7、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8、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9、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10、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11、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2、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13、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第3篇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英国语言学家多拉(R.Lado)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海母思(D.H.Hymes)指出,?H仅学习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得体的语言形式,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是不客气,友好或是不友好等等。可以说,“语言的使用规则实际上是基于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文化教学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应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

三、全方位实施文化渗透教学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材授课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国文化。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PPt /flash,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动画片或是科普短片,不但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欣赏。

2.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中西比较

在教授校本教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如食品、习俗、节日等,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大的主题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将这两个重大的节日进行比较,师生间的活动可以通过问答进行When's Christmas Day/Spring Festival?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Christmas Day/ at Spring Festival?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Why?把西方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能是他们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实践活动

(1)创办英语角

可以在班级内,甚至是全校范围内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或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等。

(2)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材料

通过开展探究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项目调研等方式来搜集一些反映英语国家或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材料。在教学中,结合所搜索的资料对教材中的相关话题进行延伸、拓展或讨论。如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中西餐桌礼仪对比;中西禁忌语之异同;中西节日对比;不同国家急救电话号码的对比等。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1-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其中的综合性是包括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也是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还是学习方式的综合,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点尝试,恳请各位专家指正。

1 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意味着教师应该从过去“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为教师的教学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具备了无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空间。教师要善于以这个载体进行综合性学习资源的有机发掘。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等要求,创造性重组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再建课堂。语文教材的重组、延伸、提升与整合在课堂教学层面上表现为组课。通过组课的形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有机地进行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教学《笋芽儿》《小溪流的歌》童话单元,我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阅读指导课。让学生阅读老师推荐的文章,通过大量阅读来接触童话故事,使学生享受了一次想象大餐。教学这个单元,阅读只是起点,应着重发挥它的辐射功能。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编一本选集。第二,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所搜集的故事。第三,编故事比赛。要求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编故事。第四,开“梦想大展示”主题班会。学生根据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的故事,重新改编,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综合性学习领域,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使用的整合功能。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

2 妙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引领学生体验“活语文”

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整组教材都是围绕专题精心设计的,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彼此关联,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并不是以专题为纽带将各部分内容简单地串联和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整个板块以专题有机地相互沟通,整合串连。从精读欣赏到资源搜集,从学习积淀到实践体验,从个体学习到合作互动,从学校小课堂到社会大舞台等。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在整合中,专题由平面变成立体,由单薄变得丰满,这一组教材中的每项内容不再是一颗颗的珍珠,而是由这些珍珠相互辉映形成的一道风景,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情感、方法浑然一体的学习情境。

3 善于捕捉生活问题

对生活问题的探究就是引导学生善于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问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发表对事件或问题的看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如针对日本发生的海啸这一时事,开展了演讲活动。针对学生见到的第一场大雪,开展了“玩雪――赏雪――说雪――写

雪”的实践活动。在放寒假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寒假,把自己融入到家庭、社会中,并把自己的体验用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开学后与同学交流。寒假里,同学们到外地旅行,增长见识;与亲人共度新春佳节,了解当地春节习俗,收集春联;积极参加社区开展的公益、游园活动,走向社会……学生把自己在寒假里遇见的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生活问题用诗歌、观(读)后感、游记、简讯、儿童画等表达方式反映在手抄报里。学生在“玩、体验、收集信息、反思”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与小伙伴、亲人合作,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今后我将继续摸索,让学生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第5篇

春节期间,大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结束后让我们来看看活动总结怎么写吧!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1为丰富节日期间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我社区按照上级要求,做实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的各方面工作。通过系列活动,使社区广大居民度过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新春佳节。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工作方案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佳节,是人民群众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如何让社区居民过上一个喜庆祥和的佳节,引导和推动全社区文明过节,健康过节、安全过节,是我们社区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社区按照节庆活动的工作安排,认真制定《新村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方案》,精心策划,科学分工,确保了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有序开展。

二、扎实开展送温暖活动

(一)开展扶贫慰问活动。春节前,社区走访贫困低保12户,困难残疾人五保老人共10人为他们送去了米、油和慰问金数元

(二)开展拜望老党员活动。社区党委组织社区两委人员及支部部分党员拜望社区老党员,向他们汇报一年来社区的各项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工作的建议意见和20__年对社区工作的要求。

三、全面开展干干净净过新年活动

春节年前,社区发动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各主要区域进行了卫生清理,保障无堆积垃圾,路面整洁等。同时大力宣传过环保年,爱好环境不乱扔垃圾。

四、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烹饪活动

20__年2月7在社区广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春节烹饪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和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深入挖掘和弘扬春节文化内涵,充分调动了社区业余文化骨干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

总之,社区利用这个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宣传先进的政策思想。让社区居民能够过上平安、快乐、和谐的春节,使我们又向建设和谐社区迈进了一步。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2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使我镇人民度过一个安定、欢乐、祥和、文明的春节,营造充满生机、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我镇在春节期间,充分利用农村文体设施、文化活动室开展了群众新春篮球比赛。内容虽然不是很丰富多彩,但却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了文体联欢的乐趣,增加了节日的氛围。

四个村于大年三十至年初二在松柏小学的篮球场上举行了春节篮球比赛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镇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活动,谢海雁委员就此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村干部按照上级安排和部署,立即行动,精心组织,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活动基本情况

正月初二当天,松柏村小学篮球场内外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携老带幼的,场面热闹非凡。首先是欢迎身穿统一球服的各参赛人员入场,领导发表赛前讲话。接着宣读各项比赛的活动规则,然后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比赛。

活动过程中,参赛人员个个面带笑容、精神抖擞,为即将开始的比赛增添了更多的活力。比赛搞循环赛,最后决出冠军,此次活动中,年轻人成为了赛事主力,精彩瞬间时时出现,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进行了本次文体活动的颁奖仪式,为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活动体会

通过春节文体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思考,总结了以下深刻的体会:

1、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农村体育文化运动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镇今年的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人数较多,最重要的一条是上级领导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极大地鼓励了村民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新认识和新变化。

2、广大群众的参与是农村体育文化运动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春节体育文化活动,激活了我镇农民对群体活动的盼望与向往之心,此次活动体现了我镇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发展体育文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运动直接促进了乡风文明,极大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家的身体素质、思想境界和生活质量,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3为响应省市、文明办开展“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通知要求,我们社区迅速行动,制定活动方案,广泛组织发动,在全社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四走进(走进关爱、走进知识、走进艺术、走进自然)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送出关爱、品读家乡、体验文化、提升素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在全社区城乡营造欢乐祥和、文明健康的节日氛围,营造良好的节日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象山社区把“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文化活动与社区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以“扫尘迎新,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为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与居民、商户共同开展“扫尘”活动,以寄托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此次志愿者活动中,春联福字---这些极具中国传统节日元素的物品除了在社区公共场所张贴悬挂外,也将由经由志愿者的手传送到社区千家万户,表达志愿者们对广大市民的深切祝福。特别是志愿者还将深入到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家中为其开展扫尘、送春联、送年货服务,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新春的暖意。同时,社区还为社区的孤寡、空巢和残疾人结成四个帮扶对子活动。帮扶人在职党员刘佳军、郭公义等为残疾人邱艳梅母子和曲海彬送米、面油猪肉等节日慰问品;为孤寡老人李桂杰送去500元现金,并邀请拥有相关特长的教育志愿者时振明为辖区的中小学生举办了“假期快乐读书伴我行活动”受到了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时老师还为学生们开展了“如何写好春联”,强调注重在春联内容上创新,除了一些传统的祝福话语外,要突出“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与爱心同在、与责任通行”等多种当代的新式春联书写方式,建议学生们把自己书写的春联送到居民住户的手中。

象山社区通过组织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注重实效的载体活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集中组织开展好“四走进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系列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春节。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4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根据县精神文明办安排以及县团委要求,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对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并下发了主题系列活动的文件,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传统节日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__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五项工作:

1、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__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家乡举行的风俗活动”等,开展“红色经典赏析”等活动,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深刻领会,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村社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让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参加节后组织的各类评选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4、进行一次“我所认识的低碳生活描述”活动。

三、强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

放假时,每位学生都按照学校要求,制定了计划书和时间表,确立了活动办法,使主题教育进行的有声有色。

3、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村社志愿服务活动。

春节期间,各村活动小组开展了以扶老助残、社会治安、文化服务、环境卫生为重点的村社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残疾困难户、贫困户提供帮助、进行慰问;结合春节“扫尘”习俗,组织居民整治卫生死角,维护村社公共环境等。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021牛年春节的活动总结范文5根据_文明(20__)3号《关于深入开展20__“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__”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__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在“快乐的寒假”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投入感受民俗的活动中来:在走亲访友、赏花游园、逛庙会赏花灯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节日喜庆和浓浓亲情;在与亲人长辈一起包饺子、包年粽、团汤圆等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民俗文化。寒假中同学们积极践行“日行一善”,有林__、杨__等到医院中慰问重残病人,有杨__、谭__等同学参与了“美丽__清洁乡村”的活动,还有的同学在家里进行了安全演练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孝老爱亲、乐善助人、机智应对等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缺失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冲击,教师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要。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1.文化教学有助于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个性张扬,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文化错误主要表现在称呼方面、问候语方面、对赞扬的反应方面、谈论的话题、词语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等。

2.文化教学有助于实施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知识的学习

美国教育家斯宾赛提倡“快乐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件快乐的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的融合,就能激励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适时适量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知识,恰是调动气氛的良好工具。

3.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异国的文化,还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对本国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形成正确得体的交际,培养学生的世界文化意识,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有利于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体验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应用英语时,能很好地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下,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三、全方位实施文化渗透教学

1.课堂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材授课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异国文化。通过制作一些相关的PPt/flash,或是观看一些英语原声电影,动画片或是科普短片,不但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欣赏。

(2)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中西比较。在教授校本教材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如食品、习俗、节日等,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大的主题如节日――春节和圣诞节,将这两个重大的节日进行比较,师生间的活动可以通过问答进行,把西方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能是他们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

(3)引导学生对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可以在课后进行对于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环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赞成或反对,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理解、尊重异国文化,并让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自己本国文化的精髓。

(4)开展情景配音演练。开展情景配音演练,选择难度适中的英文一段电影或电视剧,在消除原音后,尝试由学生们充当剧中角色进行配音,通过感受剧中角色所处的背景文化,使学生们真正把跨文化意识融入到日常外语的交流当中。

2.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活动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方法为:

(1)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如《百万英镑》《双城记》《项链》等。

(2)编写系统地介绍文化知识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搜集一些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艺术、习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材料,力求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含量。

第7篇

【关键词】挖掘;利用;校外资源

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就是生活。”我们只有联系生活进行教育,学生才会获得发展,才会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因此,学生的校外生活也是我们挖掘的对象。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校外教育发展的基础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补充,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教育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它不再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或附属,它开始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将要完成校内教育所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如何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每一位从事科技教育的教师必须潜心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仅从开发与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广,知识丰富,他们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教师一定要把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利用好,因为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学生创造出的课程资源可能会超越教师的思维,甚至可以超越教材本身。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随机应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耐心的倾听和解释,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利用好一宝贵资源。

二、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面

如今的社会电视、电影、网络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视和互联网是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知识面,积累更多素材。

比如,电视里的许多广告词很有创意。我专门设计了一节《广告好奇妙-----谈广告中的修辞》的综合课。想让学生课下收集广告,找出运用的修辞。同学们搜集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广告。如“爱玛,爱就马上行动”“江南水城,常来常熟”“一桶天下” “晋善晋美” 排队,排才对!”课上学生就这些广告中的修辞展开讨论,并并写出鉴赏。之后再给自己学校或班级写几条富有创意的广告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激发学生自豪感

1、挖掘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很多习俗千百年流传至今,如上坟祭祖、燃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这些习俗增加了春假的热闹气氛。但如何让学生既能高高兴兴过节,又能增长知识了解传统文化呢?以下学生作业就很有意思很有趣味。

(1)定格“年活”。孩子陪爸爸妈妈一起采购年货、与家人共度除夕、送一束鲜花给亲友、用相机、DV机或手机捕捉颇有年味的一个生活镜头、写春联、贴年画……学生的特色作业内容就是“过大年”,在新年里感受各种年俗,把自己的感受和记录,做成一份“年俗”手抄报。

(2)盘点年俗。春节是传统节日,有不少风俗习惯,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迎龙灯等。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地了解“年”文化,鼓励学生进行春节年俗大盘点,如搜集对联,并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来历、作用、种类、古今趣联)并背诵、积累一些名联,一定会受益匪浅;选择一两种春节习俗,以小论文的形式加以介绍。让学生们从各种年俗中去挖掘“年文化”。

(3)“唐诗宋词”里找年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王安石《元日》诗描写了过年时的热闹景象。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了背“唐诗宋词”的寒假作业,同时鼓励学生去从“唐诗宋词”中寻找年俗。

(4)“年”中揪“毛病”

新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很多习俗千百年流传至今,如上坟祭祖、燃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这些习俗增加了春假的热闹气氛,不过一些不良的隐患也埋藏其中,如春节期间吃坏肚子、放鞭炮伤人、乱扔包装袋等。针对过年卫生、文明等方面存在的陋习,创编“文明卫生”倡议书,从“年”中揪“毛病”,向亲友倡议过个健康、文明、卫生的春节。

2、立足地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

因为地域文化具有地域特点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学校教育把校外地域文化作为丰富多彩的教育课程,并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以培养了解家乡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中学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学校整体规划可开展三次不同主题的活动。7年级:热爱家乡风光:上学期——仙台山赏红叶。下学期——锦山踏青;8年级了解千年古县:上学期——东天门采风,下学期——苍岩山探访;9年级:爱国主义教育:上学期——参观旧址,下学期——挂云山扫墓。

3、立足学科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

这是一节“当名人、说名言、写佳篇”的作文课。我让孩子们看看墙上的名人名言,然后说:“喜欢这些名言吗,羡慕这些名人吗?”“喜欢,羡慕!”学生异口同声的喊着。“为何人家是名人流传千古,而我们却是凡人默默无闻?想名扬天下当名人吗?”“想,可我们行吗?”学生怯怯地说。“谁说不行!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这节课就要诞生许多名人,他们将被我们传颂。请大家积极参与活动,认真思考,争当名人。”学生被我“忽悠”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接下来开始活动:我让学生端着装满水的杯子绕讲桌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不许撒出水滴,否则视为失败。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该生表演并认真思考现象背后的哲理,最后写出自己的名言。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参与,都写出了很有深度、极具个性的句子。经过师生一起点评修改,诞生很多名人和名言。让我们奇文共赏,一起看看!

把握每一刻,快乐一世间。-------杜江

人生琐事,沉稳者成,浮躁者败。-----梁彦花

人生如水,平静则稳,跌荡则紊。------郝如苇

有胆识就去拼搏,去拼搏就会成功。-------高菲菲

困难是人生道路上必不缺少的一米阳光。-------许晓霞

成功之路,艰难困苦:重细节,享过程,方成功。-------马文路

四、整合校外培训机构,实现教育最大效益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名目繁多,类型各异。有知识辅导班,有舞蹈班、美术班、跆拳道培训班等。虽然有的辅导班培训质量低下,有“只顾挣钱,坑害孩子”的嫌疑。但也不乏许多有识之士开设的正规培训结构。但现实是各类辅导班面对学生展开生源大战。疯狂抢生源互相诋毁对方。其实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完全可以在教育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整合。根据自身特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第8篇

一、创设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等,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像个展览会,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它们的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课桌摆放方面,小学教室基本上都是按以下左图所示的“传统型”模式摆放,显示了国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比之下,英语国家的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课教师协商后,我对课桌采取了“U模块型”的摆放。经过“ U 模块型”调整后的座位,教室中间留出了一块“舞台”供学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议学校在教学楼上张贴图文并茂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宣传栏里张贴英语国家简单有趣的带有解说的图画故事,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我还利用英国家的传统节日,通过讲座、英语剧表演、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多途径接触英语文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既学到了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起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于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为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英语传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教授“星期”时,我先告诉学生“Monday”和“Sunday”分别表示中文的“星期一”和“星期天”,随后我再有意识地用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是那一天吗?最后一天呢?”当我听到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Monday 和Sunday”时,我清楚地知道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两个词的英语涵义。

于是我告诉他们,英国人传统上都会在“Sunday”这天去教堂祷告祈求一星期的好运,就像我们在“元旦”和“春节”都会祝愿人们新年行好运一样。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们很容易就明白了“Sunday”才是星期的第一天,避免了因中英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混淆和误用。

在中文中,用“星期”加上“一”至“七”等数字,即可表示“星期”的每一天,但是,英语却不一样了。“星期”的每一天都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针对学生的难点,我又借助英语传统,告诉他们“星期”各词的由来。“星期”源于古巴比伦,后来传到了古罗马,古罗马人就用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再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当地人又用他们自己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的四个名称,由此形成了今天英语“星期”各天。例如刚才提到的“Sunday”就是“太阳神之日”,“Monday”就是“月神之日”。通过适当引入英语传统,不仅激活了教材,也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2.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面对“赞赏”,就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受到别人赞赏时一般会很谦虚,并习惯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英国人会很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much.”或者“I amglad to hear that.”。所以在教学“Thank youvery much.”这一句型时,我会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也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熟;“blue”一词在“Youare blue.”句子中,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三、教授英语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第9篇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异

英语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它的任务是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语言不同那肯定是会影响交际的,而现实是,很多情况下,交际失败并不是由语言引起的。以英语为例,有不少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的技能都不错或者说是非常好,但却不能用英语有效地去和他人沟通交际。对于这样的学习者,与其说他们的交际存在语言障碍,不如说是存在与交际对方有文化障碍。只有了解、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效地进行交际。

一、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1.对比中英语言文化差异,激活英语教材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大量存在。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面对“赞赏”,就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受到别人赞赏时一般会很谦虚,并习惯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英国人会很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或者“I am glad to hear that.”这在英语单项选择题时常会以情景对话的题型出现,所以,在教学“Thank you very much.”这一句型时,我会尽量多地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也截然相反,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以称赞,所以,在教学gift这一单词时,我会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而且,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2.英汉文化空缺导致词汇空缺

所谓空缺,是指有些表达方式只有中国有而英文里并没有词汇可以表达出来。如“Mr.Potato Head”中文中直译为“土豆头先生”,如果不知道它是美国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流行玩具,那英语学习者势必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意思。这种词语使用上的空缺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非常普遍,而其在英语和汉语的谚语、成语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尤为突出。如,汉语中的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英语中没有“三伏”和“三九”的对应词,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 fu 和 three nine,相信听的人会莫名其妙。此时译成英语要对其意义加以解释,例如,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3.结合英语传统,激活英语教材

英语传统在英语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教授“星期”时,我先告诉学生“Monday”和“Sunday”分别表示中文的“星期一”和“星期天”,随后我再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是那一天吗?最后一天呢?”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那肯定就会答错。所以,我在讲解星期的时候会告知他们一些西方的文化和习俗,例如,英国人传统上都会在“Sunday”这天去教堂祷告,祈求一星期的好运,就像我们在“春节”时都会祝愿人们新的一年行好运一样。经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Sunday”才是星期的第一天,避免了因中英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混淆和误用。通过在课堂上引入这样一些文化故事,不仅使教材变得鲜活起来,还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1.利用课内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大多数的教室布置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和庄重的气氛。前后各有一块黑板,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语国家教室的布置则追求与众不同、别出心裁。而在引智培训中也从外教那里学到了如何布置教室,于是我借鉴经验,对教室进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语手抄报展览,有的是实物布置。布置完后,我再让学生互相参观各班的教室。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

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却是无限的。于是,我就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张贴一些有趣的英文小故事,宣传栏里张贴学生自己制作的英文小谜语,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

3.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态度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类文明进程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英语学习者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对异国文化的观察、理解和反映能力应被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基于正确的文化态度,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察觉到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并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理性地理解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有效交际。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黄清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第10篇

主持词的写作需要将主题贯穿于所有节目之中。在各种集会、活动不断增多的社会,很多晚会、集会都通过主持人来活跃气氛,主持词怎么写才更有新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1(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合:“中华经典诵读”汇演到此结束。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2一、活动序幕

女:今天真高兴,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和我们一起活动。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爸爸妈妈!(鼓掌)

女:(面对着男主持问)陈隽旸,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男: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女: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男: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男: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龙日”、“夏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男: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二、端午故事

女: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面就请大家听听故事大王陈皓烨讲讲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与端午节》

男:谢谢陈皓烨给我们讲的精彩故事!(鼓掌)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我还听说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孝女曹娥舍身救父》,请沈超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大家欢迎!(鼓掌)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3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

女: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合:“中华经典诵读”汇演到此结束。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4A:尊敬的老师。

B:亲爱的朋友们。

合:大家上午好!

B:这里是共同开展的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现场。

A: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

B:他那种爱国情怀,深深的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A:经过岁月的洗礼,端午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亲戚来相聚,情深意更浓。今天,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温馨欢乐的端午节。

B: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每个人心中都想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祝福,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总是羞涩于表达,其实爱很简单,只需要常回家看看,下面请欣赏带来的独唱《常回家看看》

A:一曲《常回家看看》不仅带给了我们温馨,也带给了我们温暖。

B:说话办事要通气,自己的梦想不放弃。接下来有请我们曲艺队为大家表演金钱板——《莲花闹》。

B: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带来的精彩表演。

A:万水千山“粽”是情,千秋犹怜屈子心,诗人仰天出门去,世间难觅离骚人!

B: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浴兰节等。

A:既然是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个包粽子比赛。

B:接下来我们将简短介绍本次比赛规则,本次比赛一共16人,分为两组。时间为5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多和最好者为优胜者,下面请第一组选手上场。

A:吃粽子大家都是行家,那包粽子可就不一定了。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怎样包粽子?首先是准备工作,如辅料用到的肉类需提前腌制,将糯米提前浸泡3-4个小时,将粽叶提前浸泡12个小时或用沸水煮软泡发。

B:紧接着是包粽子。

第一步将两张粽叶叠加,折叠成漏斗状,

第二步放入少量的糯米,

第三步放入辅料如豆类、肉类等,

第四步在辅料上加盖一层糯米,

第五步将粽叶裹紧,呈三角形,

第六步用绳将粽子绑紧。

A:最后是煮粽子,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放清水,水要没过粽子。旺火煮1小时后,改小火煮30分钟即好,如果用高压锅煮25分钟,关火焖5分钟即好。

B:比赛进入倒计时环节,大家一起倒计时。

(评委统计评分,穿插知识问答)

A:下面请第二组选手上场。

(内容待定)

比赛结束宣布结果,颁奖、领奖。

A:接下来是抬粽仪式,奏乐,诗朗诵。

B:开粽仪式,有请---开粽。

A:请大家品尝工作人员分发的粽子。

B: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过节的风俗各有不同,而我们本地主要是挂艾叶菖蒲,佩香囊。

A: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挂艾叶菖蒲、佩香囊吗?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而端午节佩香囊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

B:香囊内有雄黄、艾叶、熏草等,不但有驱邪避瘟之意,而且有点缀的作用。在这佳节之际,我们将为大家送上我们的节日祝福,请工作人员向大家分发艾叶和香囊。

A:五月初五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在这里向大家表示节日的祝福,并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B:感谢各位居民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的努力与贡献,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合: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佳节!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5(甲)又是一年端午至,心中犹念屈原子。今天的--小学,每个班门口都插了菖蒲和艾叶。

(乙)我看见很多同学都佩戴了香袋,这边还有端午节手抄报展呢。

(甲)漫步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氛围。

(乙)正所谓: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甲)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舞,悠扬的古筝,有趣的民俗活动,

(乙)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甲)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嘉宾。他们是:

(乙)再过两天就是五月初五,值此佳节来临之际,先请我们的少先队员们向各位尊贵的客人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音乐起:礼仪队员赠送香袋)(主持人退场)

(甲)下面有请-校长致欢迎词,大家欢迎。(退一边)

(乙)谢谢-校长。接下来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宣布活动开始。

(领导)下面我宣布,“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1.古筝《洞庭新歌》

(丙)琴声悠扬,铮铮作响。古筝被誉为是群声之祖,万乐之师。

(丁)轻柔而典雅的旋律,华丽而委婉的音符,常常动人心魄。

(丙)下面有请--为大家带来一曲《洞庭新歌》。

(丁)掌声有请!

2.舞蹈《春的变奏曲》

(丙)鞋——多普通的字眼儿。却是山里孩子不可得的奢望。

(丁)冬——光着脚丫多冷啊!有一双温暖的棉鞋多好啊

(丙)来啦,来啦,志愿者们满载着暖暖的爱心来啦!

(丁)瞧,孩子们穿上红红的棉鞋多神气!瞧,他们穿着棉鞋多调皮!

(丙)有爱的童年,如春!

(丁)下面请欣赏舞蹈《春的变奏曲》。

3.歌舞剧《你是我的眼睛》

(丙)军军和毛毛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见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亲如兄弟。

(丁)“你是我最明亮的眼睛,你是我最信赖的朋友,我们永远不分开。”

(丙)一位盲童,一条导盲犬,演绎了一段人与动物相亲相爱、生死与共的感人场景。

(丁)接下来让我们静静地欣赏歌舞剧《你是我的眼睛》。

4.拉丁舞《拉丁小精灵》

(丙)拉丁舞起源于拉丁美洲,其音乐强烈洋溢,节奏快捷强烈,动作流畅舒展,舞姿动感迷人。

(丁)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拉丁小精灵》。

5.粽子达人赛

(甲)我想请你猜个谜语,好吗?

(乙)你说。

(甲)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什么食物呢?

(乙)这个谜底我想请大家说,是什么呀?(粽子)

(甲)糯米饭外面裹上翠绿的粽叶,看着,绿莹莹的;闻着,香喷喷的;吃着,甜滋滋的。

(乙)接下来,我们的“粽子达人赛”马上就要开始,请3到6年级的参赛队员准备。

(甲)一片粽叶一片情,一个粽子一思念。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欢度传统节日——端午节。

(合)感谢各位的光临!“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活动到此结束。

(甲)队员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领导退场。

第11篇

一、开通乡土文化课堂主渠道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绝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而是补充语文内容、提高课堂品位。乡土文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音像制品和其它文化特点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教材和乡土文化教材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设计并切实开展了一些校本乡土文化活动课,比如《家乡的母亲河――黄河》、《我爱家乡的风味小吃》和《走进家乡名人》等,学校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多看一些乡土文化的录像、多听一些美丽的传说,开阔视野,充分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欲望。同时,2015年12月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乡韵乡情――孟州乡土文化资源小读本》装订出版,在全市获得一等奖,并且在全市各学校学习推广。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创造教材。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离不开搜集与传播,让学生多搜集乡土文化精粹,掌握思想内容,亲身去游历、感受自然,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深入社会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感受乡土文化的内在美。通过“结合区域、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学习、结合提高”的“五结合”,学生不仅能准确生动地学习乡土文化,而且能生动有趣地传播开来,在校内外形成人人懂乡土文化、人人会乡土文化的局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沟通乡土文化课外多条线

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不光是在课堂上进行,还要开展课外活动知识比赛,校内外、班级黑板报有乡土文化一角,校园德育阵地宣传与熏陶正是借助传统乡土文化的感染。每年的传统节日,学生也可以自愿组织参加一些“以文会友”、“学术报告”、“游园观光”等活动,学习乡土文化的知识。比如,端午时,让学生搜集端午的由来或者一些本地的风俗习惯,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从而养成探究的习惯,也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做粽子,讲述粽子的制作过程,然后写下来展示;还可以去看看春节高跷表演,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在班内交流,锻炼一下转述的能力。这类民族传统节日放假时,教师还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访问等。寒暑假时,则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考察活动,可以是本地的一些特色产业:如对黄河砚作坊进行一些调查,对其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研究,然后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去本地的一些古村落,如“老家莫沟”进行一些考察,对村落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

总之,通过多条线的练习、巩固,提高乡土文化教学的实效,从理论到实践,从普及到提高,虽说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对乡土文化的学习达到炉火纯青,但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意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增加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三、尊重学生乡土材料的自主选择

新课改标准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提倡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既遵循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乡土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走进课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宽、拓深语文课程的外延和内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裁剪”、“重组”。乡土文化是丰富的,她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学习乡土文化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掌握她的方方面面,而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活动中去学习,理解其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地成长。通过学习,学生们更是硕果累累,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其中关于乡土文化的优秀习作和手抄报在河雍中心学校展览,七四班张星竹同学的《继承河南文化爱我家乡沃土》、八三班赵宇翔同学的《纵观孟州惟叹韩愈》、七三班程一诺同学的《情系孟州浑浆凉粉》、九三班刘晓妍的《永不逝去的芳华――追思忧国忧民的韩愈》、九二班郝梓帆同学的《说说孟州韩陵的酸枣树》、八三班王汉普同学的《孟州丧葬习俗》、七四班王鸿坤同学的《初探孟州小吃文化》等10多名同学的习作在孟州市语文教研活动中获奖。

乡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学生在继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也可以自主进行发挥和创造,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结合乡土文化的特点,发展的趋势,尝试自己学习教材,多写多练,多问多练。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自我探究的过程可采用小组进行交流、合作、整体汇报等形成,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探究能力。

课堂引进乡土文化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乡土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继承,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与学校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真正受到了以文辅德、以文增智、以文滋体、以文怡美、以文补劳的整体效果,逐步形成以传统乡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乡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