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

时间:2023-05-30 09:0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论语全文及译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语全文及译文

第1篇

关键词 :《论语》 仁 英译 比较

一、引言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1](P6)在古代思想家中,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一书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五经之馆辖,六艺之喉拎”[2](P5),无疑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3]意即《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在孔子去世之后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之间的对话经过讨论编撰成书,其中“论”是“编撰”之义,“语”是“话语”之义,“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话语的编撰。

据统计,《论语》全文共15953字,单字为1355,出现频率排前十的高频字依次是“子、人、君、和、仁、道、行、礼、学、天、民”(见表1),其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是《论语》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单就词频统计而言,“仁”毫无疑问是《论语》的

关键词 ;在大多数学者看来,“仁”更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精髓。但是《论语》一书中并未具体解释“仁”字,其内涵极其丰富且寓意广泛,可谓微言大义,这对《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解读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仁”的基本内涵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仁”是会意字,“仁,亲也,从人二”。从词源学角度进行分析,“仁”乃“人”+“二”,“仁”的左边一半是“人”,右边一半是“二”,这就表示两个人在一起,当然并不是单纯数量关系上的两个人,而是指由此而发生的人际关系,泛指人与人之间要亲近友爱、互帮互助。“仁”在《论语》中的出现高度频繁,在《论语》乃至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却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解释,而是将其涵义融入自己的言论之中。杨伯俊认为:“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还有许多歧义的说法。”[4](P16)“仁”作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涵盖了“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论语》中涉及到“仁”的语句众多,从词义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第二类指“仁者、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第三类指“行仁,做仁事”;第四类指“仁”的名声,即被人称为“仁”[5]。

“仁”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和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其基本内涵可从两个层面加以归结:“克己复礼为仁”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就是要求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答案因人而异,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孔子“仁”的中心含义。“仁者爱人”,从肯定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否定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合乎“仁”,“刚、毅、木、讷”近乎“仁”,“仁”并非诸德,却是包罗诸德的最高概括。一言以蔽之,“仁”字内涵深刻,可谓“一字之下,蕴义万千”。正因为“仁”在《论语》中蕴意万千,其内涵之丰富、用法之灵活,所以“仁”在英译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应词,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情境分别翻译成不同的英文单词。

三、“仁”的英译比较

(一)整体评价

关于《论语》一书的翻译与研究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809年至今……产生了近40个英语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这为《论语》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6]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James Legge)与辜鸿铭(Ku Hungming)的英译本影响较大。由于译者身份、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对《论语》的解读与翻译也呈现出差异,对核心词“仁”的翻译见仁见智。

笔者统计发现,理雅各在《论语》译本中将“仁”翻译成“true virtue”或是“perfect virtue”的次数多达57次,译成“perfectly virtuous”或“truly virtuous”的次数也有12次(见表2)。除了“仁”,“德”也被理氏翻译成“virtue”。由此可见,“virtue”(其形容词为“virtuous”)是其译本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

关键词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virtue”指的是“behavior or attitudes that show high moral standards;a particular good quality or habit;an attractive or useful quality”,即道德层面上好的行为、人物或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的是某种具体的美德,故用它来翻译“德”是很对等、恰当的。而辜鸿铭将“仁”视作一种道德观念,他对“仁”的解释通常以“moral”为核心词,如:moral character,high moral life,moral man/people/well-beings等(见表2)。尽管“moral”所修饰的名词多样,但翻译成中文无非是“品性端正的人”和“高尚的生活”两大类。辜氏将儒家文化本质上理解为伦理文化,他将儒家的“仁”“德”“君子”“和”“中庸”一律译作含有中心词“moral”或与“moral”相关的词,如“morality,the moral law,the moral man,moral reform,our true moral and ordinary self”。

总结起来,理雅各的“virtue”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美德”,辜鸿铭的“moral”在汉语中通常表示“道德”。而在儒家思想中,“仁”与“德”不能等同,“仁”高于“德”。《论语》中有“仁”“德”并举的例子,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二者有别。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哲学理念,是可以通过自律和修身达到的一种人格理想;“德”则是上天赋予或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说,每个平凡的人都有这种与生俱来潜在的“德”,但是并不一定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能达到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格理想而成“仁”。因此,理雅各将“仁”与“德”等同译作“virtue”无疑是将二者等同,将“仁”的内涵片面化了。理雅各和辜鸿铭对此的措辞是通篇的问题。篇幅有限,本文只举三例来说明问题。

(二)英译例举与比较分析

(1)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理译:The philosopher Yu said,“They are few who,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辜译: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Now,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do not these form of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

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间的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爱。孝悌本属于家庭私德的范畴,孔子将其推而广之,引申出孝悌者不好犯上,亦必不会作乱,得出孝悌是“仁”之根本的结论。对于该句中“仁”的理解,向来众说纷纭。此处理雅各将其译作“benevolent actions”(慈爱的做法),辜鸿铭将其译作“a moral life”(有道德的生活)。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从内涵上都无法将二者与“仁”对等起来。近代著名学者谢无量认为,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可见理雅各使用的“benevolent actions”及辜鸿铭使用的“a moral life”只是“仁”宽广涵义的一部分。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理译: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 (truly) 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 other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only 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 who know how to love men or to hate men.”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但是孔子在推崇“仁”的时候,不仅有“好人”的一面,也有“恶人”的一面。所谓的“好人”与 “恶人”并不指根据个人的好恶标准做出判断,而指明辨是非,爱仁者,恶不仁者。作为凡夫俗子,人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并且或多或少对某些人带有成见,所喜好的人未必就是好人,所憎恶的人也未必就是坏人。从结构上来说,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译文均采用了强调结构,与原文的句子结构是吻合的。理氏将“仁者”译作“virtuous man”,而辜氏将其译作“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表面看来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将二人的译文回译成汉语,问题就出现了。理译:只有仁德之人才能爱人,才能恨人。此译文显然不合逻辑,难道不是仁德之人就没有爱人与恨人的权利吗?辜译:只有仁德之人知道怎样爱人,怎样恨人。相比而言,辜氏的翻译较为恰当。

(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理译:The master said,“The faults of men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ass to which they belong.By observing a man’s faults,it may be known that he is virtuou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Men’s faults are characteristic.By observing a man’s failings you can judge of his moral character.

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告诫我们,为人处世时犯的不同的过错出现在不同的类群中,通过观察种种不同的错误,就知道“仁”了。这里的“党”是“类群、派别”之义。理雅各将“斯知仁矣”中的“仁”译成“virtuous”,整句回译成中文变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人们可以知道他是仁德之士。显然,理氏误解了原文的意思,回译成中文的逻辑经不起推敲,是不符合常理的。辜鸿铭则将“仁”译作“moral character”,强调的是道德品质,再次将“仁”与“德”二者等同。

四、结语

理雅各和辜鸿铭对《论语》中“仁”的翻译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无论是理雅各的“virtue”,抑或是辜鸿铭的“moral”,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美德”“道德”之类。而在孔子看来,“仁”与“德”有别,“仁”高于“德”。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仁”难以在根植于欧美文化的英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来与之相译。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体现出“仁”在原文中的旨意和风格,避免译文对读者的误导,“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为“ren”为好。

参考文献:

[1]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赵歧.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图解论语》“孔子著”.新网~华文报摘.http://chinanews.com/hb/news/2009/11~27/1988417.shtml.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齐鲁学刊,2007,(1).

第2篇

一、语言基础知识

(1)字音:三年高考的字音考查都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其中2013年、2014年标注了读音。2012年考查了声调(dānMdàn)、前后鼻音(línMlíng)、平翘舌(zīMzhī)。2013年标注读音,判断正误。B餐霜饮雪(xiě),误读;C谦逊(sùn),误读;D青苔(tāi),多音误读。2014年标注读音,判断正误。误读A 蓦(mù)然,D采撷(jié)声调C 脂(zhǐ)肪。

启示:关注生活中的常用常错字,做题时注意在前后鼻音、舌边音与鼻音、平翘舌、声调设置的陷阱。

(2)字形:三年高考的字形考查都是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两个两字词两个成语共四个词构成一个选项。2012年A“歌声缈茫”C“箫索”都是形异音同误写,B“廖廓”则是形似音异误写。2013年A“凄婉惆伥”B“精捍”D“典藉满架”都是形似音似误写。2014年全是形异音同误写。A“切蹉”C“时事造英雄” D“促不及防”。

启示:关注形似音异字,做题时小心认真。

(3)词语:三年高考的词语考查都是“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选择最恰当的一组”,三个两字词一个成语构成一个选项,其中一个虚词三个实词。

启示:注重语境及近义词的辨析,抓住不同语素分析近义词的差别。

(4)病句:三年高考的病句考查都是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2012年A成分残缺,“随风生长”缺少主语,B成分残缺,“闲情逸致”缺少谓语“有”,D语序颠倒,关联词“不仅……而且”后的内容颠倒。2013年A语序不当,“一幅大写意的美丽中国”,B结构混乱,“没有剥夺站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D成分残缺,“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2014年B搭配不当“人口……高于……水平”,CD选项关联词的位置不对,主语不一致时,在主语的前面“公民不仅……还会有一个平台建成

启示:高考要求掌握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加黑的两种类型近三年没出现在考题中)

(5)文常:2012年A孔乙己,B哈莫雷特,C宋词苏轼,D意识流,《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半张纸》。2013年A《论语》,B《红楼梦》,C《狂人日记》,D海明威,《桥边的老人》《老人与海》。2014年A《孟子》话语理解,B《呐喊》中的《明天》,C《雷雨》,D卡夫卡《骑桶者》

二、现代文小阅读

2012年选文《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设题错误类型有6A张冠李戴,7C强加因果,8D无中生有,2013年选文《乡土本色》()。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都有设题。2014年《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设误类型有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三、文言文阅读

2012年《家有名士》正文选自《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2013年《廉希宪事略》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2014年《基传》(宋濂・明),选自《宋学士全集》。9题词语解释,10题多项组合选择,11题有关文章内容分析与概括。12题译文9分,为三个句子。文章为组合式,同一人事的不同记载或相似人事的不同叠加。13题为文言断句,3分,断句不超过6处。2012年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2013年选自《元朝名臣事略》。2014年选自《基传》(宋濂・明)。

启示:断句文段虽不出自前面的文言文篇章,但与之有关联。三年考在人物。

四、古代诗歌阅读

2012年唐诗,《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设题两个。第一题概括邹明府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第二题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分析。2013年宋词,《临江仙》(欧阳修)。设题两个。第一题概括词中丰富的情感。第二题结合两个句子赏析此词“飘逸”。2014年唐诗,罗邺《早发》。设题两个。第一题“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艺术手法。第二题赏析“背”表达效果。炼字类。

启示:考查的有人物形象、炼字、情感、风格。情与景、技巧手法及句子的赏析则较少涉及。

五、名篇名句默写

2012年,《诗经 关雎》《李凭箜篌引》《虞美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逍遥游》《陈情表》《桃花源记》《出师表》。2013年,《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归园田居》《滕王阁序》《使至塞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赤壁赋》《声声慢》。2014年《短歌行》《桃花源记》《咏怀古迹(其三)》《琵琶行》《菩萨蛮(其二)》《醉翁亭记》《赤壁赋》《破阵子》。

启示:关注没考过的篇目。

六、现代文大阅读

三年的设题形式稳中有变,自2012年19题设为探究题,2013年16题明确要求,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2012年,《耳边杜鹃啼》(罗琅)。17题,文章用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的用意。18题,分析“姑嫂鸟”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2013年,《罗曼・罗兰》(徐志摩),17题,结合第②段内容分析,罗曼・罗兰为什么醉心于“敌人”的音乐艺术。18题,结合全文概括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了什么。19题,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探究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2014年《六指猴》(墨中白)17题,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上有何作用?18题,概括候六与东家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19题,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2012年在结构上出题较多;2013年在概括上出题较多。句子的赏析,手法的运用较少设题;2014年考题虽常规,但容量增大。

七、语言运用

2012年,20题,全民读书月活动,为《楚辞》或《史记》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1题,用对偶句描述《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22题,欣赏漫画猫与衣衫上的鱼,为其题诗或配文。2013年,20题,你如何看待莫言与郭敬明作品销量现象。21题,《雷雨》台词的改变,你认为哪句更好。22题,丰子恺漫画《巷口》,围绕“盼”写一个场景。

2014年,20题,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21题,"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写一则赠语印制书签,原创,不超过30字。22题,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心中的奔马,原创,比喻、比拟两种手法,不超过60字。

启示:漫画题经久不衰,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八、作文

2012年,材料作文,科技发展与传统事物的流失。2013年,材料作文,“方”“圆”。2014年,材料作文,山脚、山腰、山顶的风景。

第3篇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91—02

一、引言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典范之一,它的问世不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的译本在国外很受备受关注,译本有英、法、俄、德、日等多种语言,是20世纪全世界很受关注的一部小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端加强,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对原著的研究,也对译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对《水浒传》的所做的翻译对中国文学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是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的。

到目前为止,英文翻译《水浒传》有四个版本。而其中最受大家欢迎的要属美国的女作家赛珍珠的译本和中国籍美国学者沙博里的一百回英译本Outlaws of theMarsh,本文将探讨赛珍珠的译本。

我们都知道翻译是很复杂的一门学问,翻译不但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制约。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的在线出来。翻译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菲的贡献。本文以《水浒传》为语料研究从其语言、词汇等方面探讨赛珍珠的翻译风格。

二、赛珍珠与英译《水浒传》

《水浒传》的翻译并不是易事,赛珍珠耗时五年才得以完成。她曾经说过“这本中国最著名的小说《水浒传》的译本,并不试图从学术上作什么探讨,也不在解释和考证方面过多下功夫。翻译这部小说时,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学术上的兴趣,只是因为它生动地讲述了美妙的民间传说……我觉得中文的语言风格与该书的题材极为相称,因此我希望不懂中文的读者至少能产生一种幻觉,即他们感到自己是在读原本。她在翻译时,尽量多用直译,保留原作的,这位读者学习中文文化创造了条件。”她把书名译作All Men Are Brothers,可见她对中国文化了解之深之厚,书名体现了绿林好汉的行侠仗义的精神。

三、赛珍珠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要素的翻译

传统的翻译仅从语言符号出发,只是将翻译看做是符号间的转换,翻译纯粹被看做是技巧性的东西。而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与传统的理念不同,她主要使用直译的策略,她对汉语文化中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及风格的保留非常明显。

从语言层面的角度来看,赛珍珠大胆的保留了原文的表述,无论是词汇还是句式或语序,均追求忠实于原文的效果。比如“问道”,译作“asked,saying”;“好汉”译作“a good fellow”;“心里想”译作“thought in the heart”;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下面仅举一例。

“原来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这阎婆惜水也似后生,况兼十八九岁,正在妙龄之际,因此,宋江不中那婆娘意。”(第19回)

译文:Because Sung Chiang was originally and by nature a good fellow and he loved only to use weapons and learn the ways of war and the love of women was to him a thing of no great importance.But this P o Hsi was a woman as unstable as water,and she was but eighteen or nineteen years old,and was in the flower of her youth,and for this she was not pleased with Sung Chiang.(p.181)

在汉语原文中,是两个句子,翻译后的英文句子也是两个句子。上面一文中,赛珍珠连用了七个“and”,几乎是将全文逐字译出,遣词造句不但常规,而且与汉语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否定句和语序翻译的处理上,赛珍珠多遵循“屈从”原则,比如“实不相瞒”(第2回)译为“I do not dare to deceive you”,而不是“to tell you the truth”;“船上打鱼的不敢不与我“(第38回)译为“The fishermen on the boats will not dare not give me fish”,而不是“won’t dare to refuse”;又比如,戴宗与宋江首次晤面,并不识对方,于是旁人指着宋江道:“这个便是”(第38回),赛珍珠译为“This one is he”(p.351)。这样的例子处处可见。

(二)语言要素的翻译

很多情况下,直译比意译表达的意义更具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Never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翻译成“不要班门弄斧”,而不是译为“不要教鱼游泳”。其实,如果直译的话,不仅可以做到达意而且可以做到新颖。同样的道理,汉语中的一些习语如果直译的话,也已样可以达意,比如“雨后春笋”译作“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上面这种有文化内涵的翻译还是是直译比较好,然而在中英互译过程中,汉语中借用了很多英语单词,比“丑小鸭”、“潘多拉的盒子”等,然后英文借用汉语的表达却很少。这就导致了中英两种文化的不对称交流。

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最明显的特点是,汉语色有的成语、习语等大都直译。比如“天子”有时也译为“the son of heaven”;道教中的“天师”则译作“Heavenly Teacher”。对于书中常用的人物诨名、兵器,也大都直译,如“及时雨”宋江是“Opportune Rain”,“黑旋风”李逵是“Black Whirlwind”,“美髯公”朱仝是“Beautiful Bearded”等。

赛珍珠对习语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表达的翻译比较大胆,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1)风水/好风水(第32回)

译文:geomancy/meaning of winds and waters/…winds and waters…were good…(p.291)

(2)朱仝(向知府)禀道:“微表小人孝顺之心,何足挂齿!”(第51回)

译文:Chu T ung answered humbly,“It is but to show forth a little of my loyal heart,and why need so small a thing even pass one s teeth?”(p.494)

(3)有眼不识泰山,万望恕罪。(第32回)

译文:(We two brothers)although we have eyes could not discern the sacred Tai Mountain and a thousand times do we ask forgiveness for our sin.(p.296)

从上面的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赛珍珠大都采取了直译手法,尽量做到了忠于原文。“风水”,这一词语带有很强烈的文化意味,因而采用了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果仅从译入语读者标准来评判,赛氏译法不算成功。然而,如果我们从忠实于原始预料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无疑赛式的翻译是很可取的。

(三)词汇要素的翻译

翻译的目的本来就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它是一种跨文化式的交流活动。所以,在两种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翻译应该注重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进行对等再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赛式的翻译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的。在翻译《水浒传》这部经典著作时,我们可以看出赛珍珠是借此巨著以传承文化的。其实,从译本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所带有的文化倾向性。赛式的标题拟为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实这个书名的翻译出自《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赛珍珠在她翻译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种文化倾向性。这就决定了她的翻译所具有的特征。下面我们拿《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举例,分别从词汇和句子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赛式的文化倾向性。

谦敬语有时候可以看做是任务身份地位的晴雨表,它可以传达很多信息。如果在翻译的时候将之进行简化,那么原文的文化信息将消失殆尽。比如第二十二回开头,宋江初识武松,询问他为何住在柴进庄上,“二郎因何在此”,“郎”是对青年男子的尊称,“郎”前面的数字表示此人的排行,武松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宋江称武松“二郎”。武松回答时用“小弟”是谦虚的指代自己。

宋江在灯下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欢喜,便问武松道:“二郊因何在此?”武松答道:“小弟在清河县,因酒援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

译文:Sung Chiang was pleased to his heart and he asked Wu Sung,saying,

“Why are you here,the second lord?”

“This humble brother was in the city of Ching Ho and because I was drunken…”

译文中“二郎”被译作the second lord,此处,用lord是尊称的表现,并且指出了武松在家“排行第二”;“小弟”译为This humble brother,this是自称“我”,然后再用humble表示“谦称”,使这个自谦词的含义确切地表现出来。

四、结论

赛珍珠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及形式,不但让读者从译文语言中领略到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还会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整体、全面的印象,这就让译者达翻译的目的。赛珍珠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说明她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与翻译目的是协调一致的,并且取得了效果。据上,我们可以看出,赛珍珠译本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她将译语语言的差异性和可接受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向读者尽量精确的再现原语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且她的翻译是基于译入语的用语法范畴和语用习惯的,因而,这是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并且,这样的语言会让人获得奇特、新颖、焕然一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卞建华.文学翻译批评中运用文学接受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42—45.

[2]马轶著,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文化阐释研究[D].硕士论文,2006.

[3]马.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122—126.

[4]胡天斌.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J].河南大学学报,2006,(9):83.

[5]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2.

[6]许燕著,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陌生化取向[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107.

[7]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77.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9,108.

[9]李晶.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47.

[10]陈永国.代序:翻译的文化政治[M].翻译与后现代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7.

[11]喻锋平,董闽花.谈目的论中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5—106.

第4篇

1. 识记。虽然对课内古诗文识记的考查已经在卷面中有所反映,但识记是古诗文阅读最基础的环节,准确、熟练的识记,会为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

2. 积累。积累与古诗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例如作者的人生阅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特色,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典故等。所谓“功夫在平时”,只有多与古典文学亲近,才会形成很好的语感,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3. 理解。要理解古诗文表达的基本内容,要以“分析”和“概括”为基本手段,对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合理的阐述或提炼。

古文考查中,最为常见的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重点考查字词的解释、辨析,句子的翻译。因此,同学们要能够熟练掌握文言基本知识,了解文言基本现象。譬如:常见的实词、虚词,常见的词类活用,常见的句式。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文章的意图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也需要进行语言的理解、切换,即从诗词的概括性语言转换为意蕴丰富的散文化语言。虽然考试大纲对诗词没有做明确的“翻译”要求,但同学们在心中一定要有“转化”的意识,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诗词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基本思想和表达意图。

4. 鉴赏。能够结合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意境特质、文章意图等。

5. 辨析。能够独立思考,对古诗文所表达的事理、思想、情感等进行合理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态度,并陈述理由。

6. 迁移。由古诗文表达的内容向实际生活迁移和辐射,用合理的想象或判断,抒发个性化的学习感受。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课外古诗文阅读,功夫在课内。课内知识掌握扎实了,课内经典篇目理解透彻了,遇到课外古诗文时,就能从容应对。课外古诗文往往是考生不熟悉的文本,首先需要认真阅读,读懂文本,然后再去答题。

第一,学会句读,掌握结合注释理解文本的技巧。试卷中,生僻难懂的字词、不常见的文言现象、特定的文化常识和背景知识等,一般都会以注释的形式出现,“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对此一定不能视而不见,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将这些重要的注释放过,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耐下性子将它们读完。此外,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尤其是一些长句,要仔细揣摩,弄清其结构,这样,理解文意就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第二,养成“心读”的习惯。所谓“心读”,是指在心里放声朗读,或者说是心中的“虚拟诵读”。如此,才能做到尽可能地不遗漏文本中的任何信息。阅读古诗文,“心读”格外重要,因为古诗文的语言特征是表意简洁集中,漏读一个字,就可能遗漏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偏差。

第三,迁移知识,活学活用。文言文常见的知识点,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实词、虚词等,是需要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去揣摩其用意的。此外,课内诗歌鉴赏的“意境法”“表现法”“关键词法”“修辞法”等,同样是鉴赏课外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在“反馈评析”环节,再具体讲解。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2・江苏省南京市)

阙 题①

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 ① “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 每:每当。

(1) 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______(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 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无锡市)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 ① 宄(guǐ):坏人。② 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客谢之( ) ② 监试者异之( )

③ 窃为郡内忧之( ) ④ 以病去(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同学们,做了上面的题目后,你们有什么感觉?要做好课外古诗文阅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诗歌时,要学会找“诗眼”。所谓“诗眼”,就是通往诗歌内核的“缺口”和“幽径”,在阅读一首诗时,往往会因为发现了“诗眼”而感到豁然开朗。例如题1中的第(1)题,很多考生的答案是“深”,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幽”更为准确。而且,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提示――“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则答案自然是非“幽”莫属了。

第二,阅读诗歌时,要学会徜徉于诗歌的意境。例如题1中的第(2)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很多考生只停留在“感官角度”,忽视了“分析”,而这个“分析”,是要以考生对情境的虚拟体验为基础的。所谓“徜徉于诗歌的意境”,就是“神游”于诗歌景物的意境之中,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展现的场景中,然后回答自己有怎样的感觉或感想。

第三,要学会利用题目回答题目。一般来说,一个文本的多道阅读题之间是有梯度和关联的,譬如题1中第(1)题的题干“白云深处,青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就为第(2)题的意境分析提供了启示。

第四,要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正确方法。通常分三步。第一步,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同学们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文本中的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较为容易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步中得到解决。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失误,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第五,要学会回忆课内文言知识。课外古诗文阅读,同样注重考查词语的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常用实词的词义以及常用虚词的用法。做题时,同学们要善于联想曾经学过的相同或相类似的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章整体入手去解答,从而提高准确率。

例如题2中的第(1)题考查“以”的用法和意义。回顾课内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以”有下列用法和意义:①因为,由于(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用来(例如“杀之以应陈涉”);③把,拿,用(例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以为,认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⑤凭,靠(例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按照,根据(例如“策之不以其道”);⑦以致(例如“以塞忠谏之路”);⑧通“已”,已经(例如“固以怪之矣”);⑨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等等。本题中,“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解释为“因为”,A选项“以其境过清”中的“以”解释为“因为”,B选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以”解释为“认为”,C选项“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以”解释为“按照”,D选项“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以”解释为“用来”,这样一分析,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了。

第六,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时,要掌握好“不变与变”。

专有称呼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这一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就不需要翻译,整句话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特殊句式要变。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在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谓倒装句,就要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又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判断句,就要翻译成“陈胜是阳城人”。如果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就要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第七,对内容的理解要从原文中寻找依据。例如题2中的第(2)题,C选项说“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故意”之说在原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显然是错误的。这道题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遇到比较复杂的题目,同学们一定要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发现线索,寻找答案。还有的题目需要根据原文材料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或与选支进行比较辨析,难度也就更大了。但只要掌握了方法,细心做题,总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2・江苏省无锡市)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① 劳歌:送别歌。

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 杨花:诗中指柳絮。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2・江苏省镇江市)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 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的“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描绘的初春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2・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送人之松江

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 袂:袖子。诗中的“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 《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

(2) 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2・江苏省南通市)

天净沙・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 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 飞红:花瓣飞舞。

(1) 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 ■ ■、 ■ ■ ■ ■ 的美丽画面。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012・江苏省南京市)

古 镜

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 ① 鉴:镜子。② 原:推究。③ 差:略微。

(1) 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收人面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B. 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 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 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 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② 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12・江苏省扬州市)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 ① 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 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 组绣绩纺:即编结纺线。④ (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② 苦儿幼不能执笔( )

③ 无误,乃已( ) ④ 与轧轧相间(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B. 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 儿怠,则少加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D. 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012・江苏省南通市)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 ① 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 机阱:陷阱。③ 宽简:宽松简易。④ 便:安逸、安适。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读书辄成诵( ) ② 晚更号六一居士( )

③ 虽机阱在前( ) ④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链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