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子诗选

海子诗选

时间:2023-05-30 09:0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子诗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以梦为马莫负韶华”意思是:指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不辜负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年华。——出自海子的《以梦为马》

2、《以梦为马》是海子的著名诗篇。解释: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马,在这里是指像马稳重,坚定)。《以梦为马:海子经典诗选》2016年3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3、以梦为马,指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马,在这里是指动力,亦有希望的意思。以马这种强健美好的动物作为希望的载体,承载内心的理念和梦想,为未来的人生提供内在支持。

4、不负韶华:韶华,指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期),不负韶华,指不辜负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年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第一次当代诗歌浪潮

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此后,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涌现,大家辈出。这一时期诗歌流派层出不穷,主要有:尝试派、人生派、 创造社、湖畔诗人、新月派、象征诗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诗派等。

代表人物:、朱自清、郭沫若、汪静之、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艾青、穆旦等

20世纪50~60年代

特殊年代的诗歌发展

由于政治生活环境影响,当代诗歌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低潮,仅台湾地区取得了一定发展。这一时期诗歌流派有:现实主义、新现代主义、蓝星诗社等

代表人物:李、郭小川、纪弦、郑愁予、余光中等

20世纪70~80年代初

朦胧派

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创办民刊《今天》,并推出了一批当时的优秀诗人的作品。因为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集了这些诗人的作品,所以一般人将他们称为朦胧诗人。

代表人物:北岛、舒婷、芒克、顾城等

新现派

“新现实主义”诗派的主要创作原则是,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和对社会和自然忠诚的写作精神等。

代表人物: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20世纪80年代

整体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存在与整体的联系和生成,只有包括人在内的整体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存在。

代表人物:石光华、宋渠、宋炜、杨远宏等

撒娇派

1985年2月,京不特和默默发起的“撒娇”诗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随后引起全国范围的讨论。

代表人物:京不特、默默、孟浪

莽汉主义

1984年初春,“莽汉”的诗歌流派由李亚伟等人创立。莽汉主义显示了一种非理性式的反文化姿态。

代表人物: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

他们诗群

1985年春,酝酿了一年的《他们》出版,成为第三代诗人崛起的重要标志。

代表人物:于坚、韩东、丁当、小海等

丑石诗群

大批诗人以创办于1985年5月的《丑石》民间诗歌刊物为阵地,形成了丑石诗群。

代表人物:谢宜兴、刘伟雄、叶玉琳、康城等

非非主义

非主义倡导“想入非非”的写作意境,其写作倾向是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

代表人物:周伦佑、杨黎、蓝马等

神性写作

在从事诗歌创作时,诗人将灵魂或者说绝对精神放在首位,内容是哲学和宗教统一于最高的诗艺--绝对宇宙精神

代表人物:海子、骆一禾、戈麦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987年,诗刊社举办“青春诗会”时提出 “知识分子写作”,由此中国新诗在90年代进入了新的发展。

代表人物: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臧棣等

民间写作

在20世纪90年代里,“民间写作”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成为与“知识分子写作”相伴相克的对抗力量。

代表人物:伊沙、徐江、阿坚、中岛、余怒等

第三道路

第三道路强调诗人个体的位置和基本的责任感,写作方式与风格的多元化也在第三道路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日益呈现。

代表人物:谯达摩、莫非、树才、林童等

中间代

“中间代” 诗人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运动”与观念写作。

代表人物:安琪、赵丽华、马策、格式、森子等

21世纪至今

下半身诗派

2000年7月,沈浩波等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引起诗界争议。

代表人物:沈浩波、尹丽川、李红旗等

荒诞主义

荒诞主义诗人认为,荒诞诗歌就是表现存在之荒诞的诗歌。

代表人物:祁国、飞沙、远村、牧野等

第三极

第3篇

当受命写下这第一行字时,感觉文学的新老交替,远比现实生活的变化巨大。记得1990年代初,我开始写作诗歌的时候,我的年龄与1990年代初出生的作家相仿。在长达20年的写作生涯中,我们整个社会正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一些在1980年代响亮的口号,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一些在1990年代冒出的新生事物,在近十年来逐渐固化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时代的列车还是轰然地开到了你的面前,并不容置疑地将你携带上来,驶向雾瘴茫茫的前方……

如果说,我能够概括出1990年代后这批年轻作家的特点,那一定是虚伪的。我必须承认,我对他们所知甚少。正如1990年代初,我们这些出生于1970年代的作家,对于文坛来说,也完全陌生一样。记得1990年代初,诗人潇潇与人编选了一本金黄色封面的上下两卷《后朦胧诗选》,我印象非常深刻。1990年代初期,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文学的神话,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岁月的遗照”(程光炜语)。这种光芒对于我来说,是构成写作理由的一个有力支撑。我们不会忘记,在20出头,海子、苏童、北村、格非等人,已经写出了具有经典性质的诗歌小说,这些作品对之后的中生代作家乃至70、80后作家都有影响。因此,年轻并不是稚嫩的代名词,一出手就成为代表作的作家,仍不鲜见。

就我自己来说,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主要是写诗为主,之后几年则陷入困境,2000年代之后,主要用心在散文上面。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写作,与那些经典作家的差距。因此,写作于我而言是一种成人和与生活互补的关系。我通过写作来向生活致敬,或者说与生活拉开距离。但写作始终并非自己生活的全部。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写作者,从来没有业余写作之说,当你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你在精神上必须是一种职业的态度,不能因为工作或生活与写作之间的疏离而找到借口。没有所谓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的区别,所有的写作者应该在精神上是专业的。

因为成长的原因,我对1980年代记忆犹新,正如1990年代出生的作家对2000年代必然印象深刻一样。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他一生记忆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向过去回望。1980年代对于现在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直接的经验,陌生感是无疑存在的。但1990年代以来,我们整个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却是我们共同亲历的。当我以一个中年人的眼光,与我女儿的眼光来看,自然是不同的。因此,书写成长和青春的悲欢,必然会成为他们笔下的主题――这在任何一代作家年轻时都不可避免。只是对于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青春可能显得更沉重和压抑,对物质景观的描绘缺乏更多的对照物,而对精神困境和启蒙的诉求表达更多。我想,199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的价值和观念,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他们的思维中。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的成长又显得与他们的父辈不同。

但成长的烦恼总是相似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是青春不变的主题。也许,存在感是最重要的。没有一个逝去的时代和世界,也没有一个可期冀的黄金未来。人们都是生活在当下,在现实生活提供的环境中,进行打量和体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每一天本质上与过去的每一天并非不同。在人自己把握的经验世界里,我们逐渐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500年前大儒王阳明对弟子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心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器官,是确认人之为人的尺度。在我心之外,世界是不存在,是虚无的。而一个作家的使命,必是以我心来照亮世界,在其斑驳、复杂的图案里,概括出自我审美自我价值的形象,并期望它是第一个、第一次。

第4篇

关键词:“鹿”;意象;当代诗歌

《说文解字》中指示鹿是山兽的一种。鹿性情温柔,古代民间多将其视为神物。作为一种诗歌意象鹿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句,《国风》中的《野有死麇》,更是将鹿与美好的爱情相互连接:“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这里,鹿作为传递爱意的媒介,表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此后,中国历代诗人对鹿都似乎喜爱有加。白居易有“糜鹿游丰草”。梅尧臣有“林空鹿饮溪”。黄庭坚有“岩前鹿卧看收帆”。李白更是对鹿情有独钟:“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鹿这一意象在他的笔下愈发宏大与灵动。概括来说,“鹿”在中国古代常见的古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特征相对固定,与“鹿”同时出场的“山”“石”“林”等自然景色大都清幽空静,这使得鹿本身带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意味,人们通常将其看作灵物的化身,它所代表的情感大都美好且热烈。

“鹿”在当代的重新出场最初大多是以类形象出现,延续或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对鹿的传统想象,将其与爱情、青春等美好的感情相连。郭沫若在建国后以诗经《野有死麋》为母题,用现代汉语重新诠释了这首清新欢快的爱情诗:召南野有死麋/有位勇士打了一只鹿子回来……一位少女坐在一株白杨树下……勇士总说要把鹿子献给她①。五四之后,顾颉刚、、周作人等人就极大肯定了《召南・野有死麋》的爱情意味,一反郑玄、朱熹等所给的贞女、暴男之解释,将诗中所洋溢的欢快之情某撩频牡姥я骄手薪馔殉隼矗郭沫若对这首古诗的改写更将这种少男少女的爱恋表达地清新热烈。在这里,鹿作为传递爱情的媒介传达着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同样没有错过对“鹿”的描写,写于七八十年代的《同谋》《无题》等都表现出了他对于这一意象的敏感与重视,在他的笔下,鹿更多地带有了一种时间、民族历史的意味。很多年过去了……一那只年轻的鹿在哪儿/或许只有墓地改变这里的荒凉……当我们回头望去/在父辈们肖像的广阔背景上/蝙蝠划出的圆弧,和黄昏/一起消失 我们不是无辜的/早已和镜中的历史成为/同谋……。这首诗写于70年代,整整一代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彷徨,“父辈”“墓地”“历史”“年轻的鹿”,这些词语在同一个空间一同出现,那只年轻的鹿是诗人渴望见到的,正如他渴望见到新生生命一样,在这里,古老与新生相互融合,聚焦于“鹿”这一关键性意象之上,就像是鲜明的一镜两面,“镜中的历史”与眼前的现实在一刹那同时显现,“鹿”便是此刻时间传递的媒介。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戈麦在八十年代对“鹿”的书写,他在《大风》中意味深长地低吟:

“一个人满身秋天的肃杀,伫立在河上/神经的人,落魄的人,不食烟火的人/他在心中遇见黑夜,遇见时间/遇见蛛网上咯血的鹿,遇见一个宽广的胸怀……”。在这首诗中,“鹿”一反往常温和柔美之形象,变得遥远而冰冷,它并非在草原上奔跑的那头鹿,也非在山涧中若隐若现的那头鹿,它丢弃了那些阔大的空间背景,将生存点聚焦到了狭窄的蜘蛛网上,它不再奔跑、不再含情脉脉,只是在“咯血”,在无数个黑夜与过往的时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悲伤。在诗人眼里,这只生活在黑夜里不断呕血的“鹿”,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时间的长流中。过往民族的苦痛,个体生命的悲哀都汇集到这头“鹿”的身上,此时,“鹿”蕴含的时间意味不仅仅是个人的,更通过民族的苦痛,将其推入到历史时间的书写当中。

在当代诗人中,对“鹿”最为钟爱的当属诗人骆一禾,在骆一禾的笔下,“鹿”同样具有爱情、青春等象征意蕴。《钟声》中闪着“栗色”大眼睛的长角鹿,无疑不是诗人心上人的化身;《突破风雪》中与金光菊一同出现的小鹿,更昭示着青春的张扬。然而在骆一禾所建构的诗歌世界里,“鹿”这一形象不仅仅蕴含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更通过其显示出来的大文化风格时间观,直接参与到骆一禾的诗学理论构建。

这突出表现在“鹿”与“黄昏”和“秋天”等意象的关系上。在骆一禾的诗歌中,“鹿”与“秋天”、“黄昏”处于同一空间之中,在诗人最重要的长诗《世界的血》中,曾不只一次描画过这一场景:“鹿群在成片地奔跑 正是黄昏/黄昏使平原鹿群的脊背波动/黄昏使鹿群的脊背斑斓/黄昏使白昼停落在东亚西亚的平原高山”②。“黄昏”是骆一禾诗作中一个另极为重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突出表现诗人大文化风格的时间观念。骆的时间观念受到斯宾格勒的影响,“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文明一如人生,也有它的秋夏秋冬,有它的诞生、成长、解体和衰亡”③。因此会有文明的没落,骆一禾在斯宾格勒的基础上发挥了出了自己的大文化风格观点,他大大拉长了斯宾格勒的历史时间,从共时性的角度,将一代文明的兴起、繁盛、没落的时间拉长至一、两千年,由此他认为“我们正处在第三代文明的末端和第四代文明的起点,一个挽歌、诸神的黄昏、死亡的时间,同时也是一个新生与朝霞和生机的时间。”故而,在骆一禾的文明视野里,“黄昏”即意味着清晨,没落即意味着新生,诗人所谓的“大黄昏”则正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此在”。

而“鹿”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片余晖中,它在黄昏里奔跑,那金亮的光波使它看起来充满生机,黄昏与白昼的同时存在更是使这层希望的意味更深一层。同样的表达在骆一禾的短诗中也普遍存在:“我回到秋之鹿苑,我经过/煤和月亮,经过海上风暴和海上落叶/一头仔鹿撒满阳光”。借助“秋”与“黄昏”的同质性,骆一禾传达出了同样的象征意蕴。秋天本是万物衰颓之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我”回到秋之鹿苑,看到一头鹿在阳光下奔跑,不同于诗人此前在诗中所创造的“长角鹿”“鹿群”,此时在秋之鹿苑奔跑着的,是一头仔鹿,一头新生的仔鹿,它经过了“风暴”和“落叶”,经过了顽强的搏斗,最终回到了阳光下,这是秋天带来的新生命与新希望。

至此,“鹿”在当代诗歌中有了较为完整的象征体系。从郭沫若到北岛、戈麦,再到骆一禾,“鹿”的形象逐渐清晰,除了寄托着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之外,“鹿”逐渐与强烈的时间意蕴相连,在北岛与戈麦的笔下,古老民族历史的沧桑通过“鹿”展现出来,骆一禾更是将“鹿”与自己的时间观相连,将其塑造成一个民族希望的化身。或许,那头产于秋天的仔鹿最终真的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生的希望,它熠熠发光,照耀过去,也将照亮未来。

注释: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②骆一禾:《骆一禾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3页。

③参见果树林:《世界的血・后记》,骆一禾《世界的血》,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参考文献:

[1]骆一禾著 张c编.骆一禾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2]骆一禾著 西渡编.骆一禾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西渡.壮烈风景――骆一禾论 骆一禾海子比较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