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及时行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我们此处所论及的“及时行乐”,源自拉丁语“carpe diem”,英语通译为“seizethe day”。该词组本是一个中性词组。汉语中也有人将此直译为:“捉住这一天”, 另有人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等等,甚至有人将此译成“只争朝夕”。作 为中性词组,翻译过程中过份褒贬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译的“及时行乐”虽然在含义方 面较为消极一些,有些贬意的成份,但哲学意味更浓一些,哲理性更强一些,实际上与 原文的思想意义还是比较吻合的,如《简明文学术语辞典》对此的解释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时行乐”:一种主题,在抒情诗别普遍,强调生命短暂,时光飞 逝,一个人应该最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
“Carpe diem”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中。我们从这一出处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贺拉斯在《颂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写道:
聪明一些,斟满酒盅,抛开长期的希望。
我在讲述的此时此刻,生命也在不断衰亡。
因此,及时行乐,不必为明天着想。(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虽说贺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这一术语,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现这一思想的诗人。 实际上,这一主题思想的出现,要比贺拉斯的《颂歌》早得多。我们无法考证究竟这一 主题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作为古罗马文学直接先驱的希 腊文学中,“及时行乐”主题就已经出现。如公元前3世纪的莱昂尼达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应当明晓:你生来是个凡人,
鼓起勇气,在欢宴中获取快乐。
一旦死去,再也没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腊的其他抒情诗人萨福、阿尔凯奥斯,也着意描写现世生活的乐趣,萨福在《哪 儿去了,甜的蔷薇》一诗中,就写下了“一旦逝去,永难挽回”的诗句。尤其是阿那克 里翁在一些描写人生乐趣和爱情以及颂酒的诗作中表现了强烈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罗马诗人中,也有早于贺拉斯的诗人描写了这一主题。如早于贺拉斯的古罗马杰出 诗人卡图鲁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等诗歌作品中表现了人生无 常、生命短暂、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时空观,因而不要顾忌任何流言蜚语,尽情享受 现世爱情的欢乐:
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爱吧,
那些古板凳指责一文不值,
对那些闲话我们一笑置之。
太阳一次次沉没又复升起,
而我们短促的光明一旦熄灭,
就将沉入永恒的漫漫长夜!
给我一千个吻吧,再给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着一千,再接一百。
让我们把它凑个千千万万,
就连我们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怀狭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数目而心生嫉妒。(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 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这一“及时行乐”的世界观甚至影响了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家本·琼森等诗人。本· 琼森不仅对此诗极力称赞,而且还经过改写将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 Celia,let us prove,
While we can,the sports of love,
Time will not be ours for ever,
He,at length,our good will sever…(注:Robin Sowerby,The Classical Legacy
in Renaissance Poetry,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p.144.)
(来吧,我的西丽雅,趁现在力所能及,
让我们前来体验爱情的游戏,
时光不会总是归我们所有,
它最终将要中断我们的意志……)
可见,在贺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这一词语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为数不少 的诗人表现了这一思想。
然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贺拉斯的“及时行乐”。其中影响最 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复兴古代文化,反对封建和神权,因此 ,以体现现世生活意义的贺拉斯的“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也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 ,重新得以重视。莎士比亚、龙萨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创作了不少这一主题 的诗作。他们在诗中表现出抛开天国的幻想,追求现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文主义 思想。如龙萨在《当你衰老之时》一诗中,发出了“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 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版社 ,1989年,第91,183,107页。)这样的呼吁,强烈地表现出“及时行乐”、莫失良辰 的思想,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
而在17世纪的一些具有玄学派特征的诗歌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更是得到了相当集 中的表现。英国玄学派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给少女的忠告》(To the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考里纳前去参加五朔节》(Corinna's Going aMaying),马韦尔(Andrew Marvell)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爱德蒙·沃勒的《去,可爱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学派倾向的著名诗人贡戈拉的《 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杰作。如《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以 极强调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把握时机、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该诗在 第一诗节中声称,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春 冬”来进行赞美、膜拜,让恋爱慢慢地展开;到了第二诗节,笔锋突然一转,说年华易 逝,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都将“化为尘埃” ;于是,诗人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的结论: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 年 ,第204,167页。)
(杨周翰译)
虽然这是献给“娇羞的女友”的诗,但是,该诗却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正如有的 论者所说:“这一首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所要表现的不是一种爱情的关系,也不是马 韦尔的激情,而是他对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 Reid,TheMetaphysical 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纪以后,“及时行乐”的主题虽然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那样典型和集中 ,但仍然被许多诗人所关注。直到20世纪,还出现了索·贝娄的重要小说《及时行乐》 (Seize the Day)以及弗罗斯特的同名诗作《及时行乐》(Carpe Diem)。
二
“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盛衰和发展与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关。在古希腊罗马 及其以前的文学中,由于受到朴素的唯物论的影响,以及最初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及 时行乐”这一主题得以产生。但是,这一时期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仍缺乏深刻的哲理 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爱情、美酒,突出现世生活的意义,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主要是充满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其基本定义仍然局限于:“吃喝玩乐吧,因为你明天 就会死去。”(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而在随后的中古时期,由于宗教神权统治 一切,成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因此,来世主义等思想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这样,以反 映现世生活幸福为前提的“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此期间也就极少有所体现了。即使是 个性解放色彩较浓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等作品,虽以情爱与教会神权进行抗争,但多 半是抒写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成就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强调现世生活意 义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从而有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因此,尽管仍是“及时行乐”的主 题,但思想却显得更为深沉,具有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 义。与此同时,表现手法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到了17世纪,一些诗人的表现手法已经显 得十分新颖奇特。如在《给少女的忠告》一诗中,赫里克写道:
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
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驰,
今天,这朵花儿还满含着微笑,
明天它就会枯萎而死。
太阳,天庭的一盏灿烂的华灯,
它越是朝着高处登攀,
距离路程的终点也就越近,
不久呀,便要沉落西山。
人生最美便是那青春年华,
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一旦虚度,往后便是每况愈下,
逝去的韶光呀,永难重温。
那么,别害羞,抓住每一个时机,
趁着年轻就嫁人,
因为,如果你把美妙的时光丢失,
你一定会抱憾终生。(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2 0 4,167页。)
(汪剑钊译)
玄学派诗人特别喜欢使用自然意象。马韦尔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中,把爱情 也形容为“植物般的爱情”(vegetable love),赫里克在《致水仙》等诗中,则使用“ 夏雨”(summer rain),“晨露”(morning dew)等一些自然意象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在 这首《给少女的忠告》的诗中,玫瑰、时光、太阳等意象都作为喻体,烘托“青春易逝 ,抓住时光”的道理。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为美和爱的象征,极为妥贴、形象。整 首诗中,不仅强烈地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联想着死亡的逼近,从而突出了“及时 行乐”的哲理性。
其后,在强调公民义务的古典主义的诗歌中,以及在宣传和勾勒资产阶级理想王国和 强调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启蒙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及时行乐”的思想也就不再具有时代 的特征,极少有人涉及了。而浪漫主义诗歌虽然“重情轻理”,沉溺自我,但是,在强 调“情感”和“自我”的同时,浪漫主义又十分注重“想像”,从根本上说,浪漫主义 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因此,十分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仍与浪漫主义显得格格不 入。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中,虽然这一主题偶有涉及,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7世纪 那样的突出的现象,似乎也不复重现了。
三
尽管“Carpe Diem”这一词语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首次使用,而且,“及时行乐”这 一主题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曾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一主题并非西方诗歌的特产。 在东方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就表现这一主题而言,不少诗歌可谓达到了“异曲同工 ”的境界。例如,被誉为人类最早的史诗——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东方巴比伦的《 吉尔迦美什》,就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
当诸神创造了人类的时候,
他们也为人类设置了死亡,
用他们的手阻止生命的存在。
因此,吉尔迦美什,你应该大吃大喝!
日日夜夜欢欣开怀,
每一个夜晚狂舞高歌!
让你的服饰珠光宝气。
让怀中的娇妻心满意足。
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旨。(注:Maureen Gallery Kovacs trans.,The Epic of
Gilgamesh,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85.)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这一主题也同样得以关注。现以唐代《金缕衣》一诗为例 ,来看“及时行乐”这一人类共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该诗同样是以鲜花的意象作为喻体,来表现“及时行乐”的主题。该诗的意义在于强 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花开时节毕竟短暂,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所以,诗人 坦诚宣称:不必犹豫,大胆享受现实生活,否则只会遭遇“空折枝”的处境。从构思上 看,该诗与贡戈拉的《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极为相似,前部分使用祈使句的形式,劝 说对方享受生活,最后一行所表现的也是形成强烈对照的“将来”的衰败状态。从措辞 上看,同是表现“及时行乐”,中国诗歌显得更为含蓄、婉转,而西方诗歌则更为热烈 、奔放、直率。
再从哲理性来看,东方诗歌在这一主题的表现方面更具哲理的深度。题材范围也更具 有开拓性,不再局限于男女情爱,而是重视个性生命的存在价值,并且从人类社会、战 争、存在之谜等各个方面来思考和探讨这一命题。如王翰的《凉州词》,在尽情尽致狂 欢作乐之时,仍表现出戎马生涯的悲凉以及厌恶征战的情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既豪迈奔放又凄楚悲凉的情绪结构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征战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 “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突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从而使“及时行乐”的主题 具有了消极反战的进步意义。而李白在《将进酒》中的诗句更使“及时行乐”的主题充 满了昂扬的生命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东方的另一诗国——波斯的重要诗人海亚姆的《鲁拜集》中的一些诗篇,虽然表现的 也是“及时行乐”的主题,但却是对人的存在之谜的探讨。如在第24节诗中,诗人认为 生命来自于土,归之于土,一旦“沉沦成泥”,便毫无声息,“永无尽期”,因此,人 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尽情利用”现实的时光:
啊,尽情利用所余的时日,
趁我们尚未沉沦成泥,——
土归于土,长眠土下,
无酒浆,无歌声,且永无尽期!
海亚姆甚至从陶樽、泥土等无生命的物体中,探讨存在之谜和生命的价值,并借无生 命的陶樽的口来叙说“及时行乐”的哲理:
我把唇俯向这可怜的陶樽,
想把握生命的奥秘探询;
樽口对我低语道:“生时饮吧!
一旦死去你将永无回程。”(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 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由此可见,当西方诗歌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开始出现“Carpe Diem”这一词语,并展 开这一主题时,在先于千年的《吉尔迦美什》等东方诗歌作品中早已表现了这一主题思 想;当西方尚处在中世纪的教会神权的统治之下的时候,东方诗歌中已经强烈地闪耀着 具有人性色彩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尤为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古时期东 方诗歌中的这一主题,在不同的地理方位上表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的先声。
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
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山高水远之际,在风之乍歇,花之始放,雪之初降,月之方升,在酒已温,茶正馨,秋波未止涟漪,春光也还旖旎,我都会及时地解开缆绳,任一叶扁舟飘荡在如歌的行板里。
我们现在辛苦是为了让以后的自己过的好些,我们现在不努力只是为了让现在的自己过得好些。所有人都在宣扬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但有谁想过,或许你还活不了那么久呢?
Becausetheworldissofullofdeathandhorror,Itryagainandagaintoconsolemyheartandpicktheflowersthatgrowinthemidstofhell.世界充满了死亡和恐怖,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摘下长在地狱里的花朵,安慰我的心灵。
(来源:文章屋网 )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作的前言,内容多说明正文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兰亭集序》属于后者,然而它与一般的序有着明显的不同。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它的重心并非在叙述这次集会本身,而在借题发挥,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见解。这就使得它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味。
哲学意味一:人生短暂,乐后兴怀。
在作者看来“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一转眼的工夫,一辈子就过去了。《庄子・知北游》也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忽然而已。”在人生苦短这一点上,王羲之和庄子的观点显然是一致的。这一点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王羲之又作了进一步的生发,他认为人生的短暂,影响到人们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有的“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有的“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尤其是人们在遇到自己快乐的事情时,总是心满意足,然而一旦这种快乐过后,又徒生感慨。可见,王羲之不但看到了人性中不同的一面,更体察到人性中相同的一面,也是他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哲学意味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是一个崇尚老庄哲学的时代。士大夫们大多有“天道无为”的思想倾向。庄子曾经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这样看来,死与生还有什么区别,有为与无为还有什么必要呢?
应该说,老庄的这种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对王羲之也是有影响的。因此他认为,死生既然是人生中一件无法改变的大事,就应该全凭造化,顺其自然,这就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意味三:死生不同,及时行乐。
“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在王羲之看来,死和生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长寿和短命也不能同等看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对兰亭集会的众多士人们来说,虽然集会的初衷是“修禊事也”,但从全文来看,它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这从他们流殇曲水、饮酒作诗又“畅叙幽情”的“信可乐中”足以看出。不奇怪啊,曹操不是也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吗?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一文蕴含着王羲之独特的哲学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诸如“修短随化”和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这是难以苛求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当涂县姑溪中学】
有时候真的是觉得,人生苦短啊。是了,我们的这一生实在是太短暂了,可是还是有些人不珍惜时间,也不好好享受,不懂得生活,更不懂得活出自己。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何必处处演戏呢?实在是不理解,现在喜欢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种戏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啊。
演戏,突然就想起薛之谦的一句歌词,觉得很在理了。你有不是个演员,何必设计那些情节。是的,你何必演戏呢?没有人逼你成为另外一种人,也没有人让你戴上一层虚伪虚假的面具去示人。没有人喜欢惺惺作秀,可有时候也的确被逼无奈。但是,生活的所迫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让自己成为另外一种人,去讨好,用另外一个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吗?不可以的,演戏真的很累。你想想看吧,你的一生就那么短,你还准备把你一生的二分之一都演成另外一种人, 那你岂不是真的是要累死了吗?至少我觉得那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人生,其实就是让我们生下来好好活下去的。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没人给你那么多的约束,别人的眼光看他干嘛?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鞋合不合适,你的生活过的如何, 过得好不好,其实都是你自己心里清楚,别人都是旁观者,你看他的眼神,那么这就不是你自己的人生了。你要记住现在你享受的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人生,而不用去看别人的感受,做自己那就最好!
人生苦短,不 及时行乐,你还准备干嘛?而这个及时行乐,指的就是好好努力,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你可以想笑的时候就大笑不想笑的时候没有人逼着你笑,你可以活得很好,做自己那就最好!
梦千回;
望三江涛涛;
看后途无返;
叹人生如梦;
古今忧谈
几人解;
相忘最是真切;
犹繁似锦;
犹淡如水;
繁华过眼;
流水入心;
漫漫长路;
誰与相随;
及时行乐
今日放歌;
酒把明日醉
【摘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章中从其的对内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内蕴的阐释了《古诗十九首》。
【关键词】生命哲学 生命价值 生命形态 人性复归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不少文章认同马茂元的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古诗十九首》作者内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内蕴的阐释。他们相继提出了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形态、人性复归等严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的特点:复归人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生命哲学论”。王利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哲学内涵,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刘琦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解德枫对《古诗十九首》精神内蕴的发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面对人生观、人生哲学、个体生命等问题作出的人生抉择,体现在他们对时间、节序的敏锐感和惊惧。对由永恒的时空构架中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以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体认和观照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
“生命价值论”。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动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汉末和魏晋,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总之,“生命价值”、“生命意识”“人性复归”、“人文精神”等问题,成为一时研究的热点,姜兰宝、张振龙、黄桂凤等都参与了讨论,并对某一方面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生命形态论”。郭自虎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时总结出“他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来弥补”。这一说法在不少论文中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宣丽华两次撰文,从深层次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他们独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终贯注着属于文人所特有的苦闷情绪,我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种相悖于当时主流文化的独立话语,或者说作为藉藉无名的文人群体的独特生存方式,恣意挥霍生命密度来弥补令人遗憾的生命长度,外化为抛掷生命的种种状态。美酒佳人,宴饮冶游,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勘破人生,及时行乐的生命形态,他们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营造着独特的精神避难所,对人生无常与生命短暂的忧患,终于化为秉烛而游的生存状态。
“及时行乐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及时行乐”思想,曾一度被批判和否定,说其是没落阶级的腐朽哲学,是追求富贵、长生的享受,以及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和离愁别恨的感伤情调等。关于马茂元所受批判的阴影在相当时间内仍挥之不去。所以学术界一直采用低调处理方法,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它。或用“消极颓废”来简单概括,或避而不谈。王利锁认为:享乐思想不过是假象的肆意畅怀,其背后真实的则是人体的自觉和觉醒之后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享乐思想也应被看作是觉醒时对人生价值追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中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企图增加生活密度来补偿人生短促的缺陷,在生活密度和自身亮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郭精锐也指出:诗人们不是在生命短促的感叹中悲天悯人,也不是要超然物外求告神仙,它要追求现世享受,而这种享受是因为诗人不愿再在忧生念乱中虚度一生而理直气壮地追求的。骆玉明和张湛非常直率地认为追求享乐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古诗十九首》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念的宣传,及时行乐的种种表现中充满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和无可奈何的心情。诗人旨在从客观性出发,建立一种享受人生、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这就是诗人赞叹神往的另一个天地,别一种人生。
1、《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
2、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
4、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5、王翰即王瀚,字子羽,晋阳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6、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
7、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
(来源:文章屋网 )
微博上又推送了很多小说,纵然那些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是源源不断。
那些我不想搭理的人,聊着丝毫不感兴趣的话题,没有办法,还是得回复,不然会被道德绑架,说你素质不行。也许本身就有很多的事情,不断冲击着你的底线,改变你的信仰。
可是,你可否扪心自问:我是否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初心呢。
也许,我到现在还有很多作业都没有完成,但我还是要勇敢,要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物,趁着年轻,把一切感兴趣的都去经历一遍。
生活不等人,岁月不等人。
所以,我们要及时行乐。
保留初心,不仅在于此,还在于别人说你的时候,很多问题都在我们面前摆着,摇摆不定。那些让我们理解的情况,逐渐都在成长,都在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保留初心,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你说这是个讽刺的交集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暂时性离开
你与时光皆薄凉
梦醒伤人心
别在伤口撒盐
人走心凉
残伤记忆
爱情再美终究成戏
別再為他流淚
荡然无存的爱
卑微的承诺
望苍穹止不住悲伤蔓延
等个旧人
噬魂
鱼忘七秒,人忘七年
一曲离殇
没你我会慌
梦醒心空
飞鸟啲悲伤
空城空心空记忆
黯殇
眼淚劃過我的面容
哭红了眼
墓中无人
最痛不过亡心
年复一年
独遇不与
及时行乐
妄自菲薄
鬼病难熬
暗淡人生
败给了寂寞
孤人席易凉
让你失望了
望断奈何桥
含笑饮毒酒
原来爱情没有刚刚好
丢了心的孩子拿什么去爱
别说谁变了你拦得住时间么
笑衬心酸
相思阵
局外人
伤之恋⌒
我一个人
方圆几里
念所不及
终于不相往来
空人空心空旧城
我是薄荷满是心凉
从前,我总是局限于眼前的生活,总是被束缚在这座城市里,无法去远方。
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内心就已经埋下了一颗渴望的种子——总有一天,我会走的很远,去一个美丽的远方。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那是在哪里,但我知道,我一定会去。
我曾经多次在作文里和日记里写下过这句话。
直到现在,都记忆深刻,从未忘记。
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听歌。戴着耳机,不需要随身听,只需要有一个手机,在宿舍夜晚的角落,听歌幻想,遥望远方,自娱自乐。
我想,这就是当时我所能给享受的最美的生活了。尤其是在繁忙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太多的时间都是奢侈,所以享受生活,还是要及时行乐。
歌声中有另外一个世界。当时的我,一直都坚定不移地这样认为。
我不打游戏,也不擅长交际,我只是喜欢听歌,当时我还不是坚定不移地只听古风歌曲,我听的类型有很多,我喜欢各种各样的旋律,我喜欢多彩的歌词。
我更喜欢的,还是歌声里面的那些美丽远方,即便是在睡觉的时候,我都会戴着耳机,这样的话,歌声就会进入我的梦中,随着我的梦一起自由徜徉,流浪远方。
只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想那些爱情故事,对于你自己来说有着完全不一样了成绩,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爱情故事,你从来都没有想的清楚,爱情对于我们来说有着什么样的场景。
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说那么多的话都是没有用的。
或许这样的话,我们根本就不应该说出口,因为你说得越多就会越给自己的内心添堵。
我何必突然在乎那么多东西呢。
还是说学会且行且珍惜,就会及时行乐。一些故人世外桃源的世界价值观。也许对于现在来说同样适用。
如果梦想对于我们自己的价值,也和原版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话,你们会不会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场景,而突然就变得心情不太一样了。
如果在那个地方,他们没有办法帮助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会突然考虑那些意外的因素。
只是因为还在原来的地方,你认识的那些人从来就没有各种各样的不一样的长假。
就算是你真的有时间出去旅游。然后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才对。
在那样的场景之下,也许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需要,才能够看得明白他们的要求啊。
假如下一次发生地质灾害或天文灾害,地球上只剩下蟑螂和老鼠,中国的历史家如果还能站出来发表一番评论的话,肯定会抱怨上苍帮助愚昧战胜了智慧,让龌龊取代了圣洁,接着还少不了一番评论或谴责。
人类“文明”了,能够飞上九天了、能够下到深海海底了,这就是“进步”。上帝也应当面对这个事实做个结论性的东西予以肯定,并把这个软过程固化下来,最好树立一个里程碑,甚至修改一些客观规律也不为过,以彰显人类的功绩。作为经验总结总结也是应该的,好给别的什么星球的高等级生物参考、推广或套用。
把文明和进步绝对化,给历史贴标签,为人类或某个民族的特定行为唱赞歌,成为了不少学术家的特征和职业,在他们那里,文明就是文明,进步就是进步,立场鲜明,立论铿锵,不容质疑,全然没有顾忌。
其实大自然并不是为人类而生的,人类的历史也不是为着人类或某个人脑壳里的那个“道德”而写的。把自己的直感强加于客观,用一些听来的、看来的、琢磨来的概念、观念,拿去到大自然中、拿到历史上寻找苍生万物、芸芸众生、或伟大事件对号入座,是那些浅薄者的惯常行为。也难说,名望、利益、闪光灯也就真能随之不招自来,成就一生的梦想,给儿子留下了一笔遗产,学问做得有了回报,也挺值。
现在许多聪明人能及时行乐,也会及时行乐。看到尼罗河沙洲上的考古学家白种人的皮肤晒成了黑种人的颜色,看到珍妮・古道尔把一生的时间用在与大猩猩为伍,看到常书鸿们在炎热或干冷的窑洞里没完没了地啃那些墙皮……,就很是讪笑;而我却因为是唱着口号歌长大的,就为自己没有那么令人着迷而又吃工夫的题材而常常抱怨生不逢时。
要是问我“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进步”,其实我也是满脸的茫然。结合个人,我能想到的也不过是知足常乐,己所不欲别强加于人,和和气气,读书读得累了的时候多看看星空发发呆,少窥望别人的窗牖,多想想自己该写点什么东西,别议论他人的生活方式。但不是人人都有我那么幸运,能有个相对尊严的找钱的手艺,我自知我所欠缺的文明,是不能体谅到失业者的艰辛,如此而已。
作为民族么,我认为,以敬畏造化之心,行师法自然之为,这个过程就是文明的进程。这样说来,人类最文明的光辉时刻应当发生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但是现在,人类退步了。现在在佛教文化中心的中国,人们把信仰当成了交易,我给你烧香,你行行好让我考上北大,平等自愿,谁也不欠谁的。
至于进步,无论是民族的还是和个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不曾消退,那就是进步;因为人在婴孩的时候,那“三心”最强最纯,没有虚荣,没有伪道德,没有清规戒律,而保持这童心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俗话说,不进则退。对自己不自信了,在名利面前不自持、不自尊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淡漠了,就意味着放弃、颓废,所谓“悲莫悲心死”。
廖晓义在接受王志的采访中,一提到“敬畏大自然”,泪光一下子闪出,那是一种无比虔诚的敬畏,因此才有持久的、如癫如痴的为环保事业献身。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因为那是对文明者的最形象的现身写照。她不是佛陀,但那一刻,我感到佛陀附了她的身。但愿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形成气候,文明就像当年的英特那雄耐尔一样地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