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生的目标

人生的目标

时间:2023-05-30 09:05:57

人生的目标

第1篇

人生的目标

青岛市青大附中初二八班 刘豫徽

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嫩绿的小草对青年说:‘发展自己!’淡白的小花对青年说:‘贡献自己!’深红的果子对青年说:‘牺牲自己!’”

这样一段简短的话语,让我思绪万千,让我有了人生的目标。

小草是嫩绿的,也是弱小的。但它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天还没亮,它已经开始“战斗”;天已黑了,它也不肯停歇,为的就是要发展自己,让自己不再弱小,从而强大。

淡白的花儿,它不像树一样高大,不像蝴蝶一样美丽,但它却开放,努力散发芬芳,努力让自己更美丽。为了什么?是为了引人注目?是为了受人夸赞?不,它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为了给他人一点快乐,一点轻松,一种平静,一种温暖。他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让温暖陪伴他人。

小草,小花的话让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果儿的话更能让我感受到人生的价 值,有了目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春天种下种子,种子就会生根,长叶,开花,结果。而生长成果子以后,就会被农夫摘下去卖。其实,红红的果子的生命很短,自从出世的那一天起,有可能被摘,也有可能被人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果子也就会烂掉,生命将以悲惨告终。

果子为什么说“牺牲自己”呢?难道就这样无谓的牺牲吗?原来,果子的生命是让人填肚子,解渴的。它曾让很多口干舌燥几乎绝望的人,找到一线希望,救活人的生命;它既平凡而又伟大。当一个人把一种水果填进肚子里时,那水果的生命将结束,但是它的生命让人不再口渴,给人们带去欢乐,它死得值得而又伟大。

当我细细品味这一段话语时,当我想起一个又一个故事时,我轻轻的流泪,默默的感动。它们说得很对,我们一定要在人生的路上——努力发展自己,无私贡献自己,伟大牺牲自己。这才是我真正的人生目标……

指导教师:乔永奎

第2篇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世界将会失去光彩,如果没有目标,世界将会坠入迷茫,如果没有目标,世界将会失去奋斗,如果没有目标,世界将会没有成功。

我们的人生之路难免进入“黑夜”,误入迷途,而我们的奋斗目标则是耀眼的“北斗星”,指引我们走出“黑夜”,走向成功。

一个人一但失去了目标,那么,将一事无成。如果没有了目标我们将没有动力不知道专家要做什么要怎么做。

人不只要有目标还要用行动说话有了目标就要行动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能说到做到的。

没有目标就要为自己寻找目标。

这样,人生的过程越来越被忽视,人生成为一种期待回报的付出,变为目标实现的成本。

二中初二:xiaoxue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教育目标 人生价值

一、引言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是古今中外各国无不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人们对教育、教育目标的认识千差万别,但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

在教育思维方面,我国古代重要著作《中庸》中早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断。美国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罗伯特・赫钦斯,198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陶行知更强调:“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此,郭沫若为陶行知的墓碑写下了如下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教育性质方面,顾明远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顾明远,2013)。西方有学者认为:“教育就是对自己的和他人的生活的意义执著地、不懈地追求……教师通过讲述、读写以及倾听自己的和他的生命的故事来跨越文化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他的正直、\实,加深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经历的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带领着大家一起超自我”(LindaTorp、 SaraSage,2004)。

在教育与训练的关系方面,肖川认为:“教育区别于训练在于教育必定包含精神的因素,有着人格的陶融和心灵的憧憬,最高明的单纯的技能训练也只能将人制造成最有效率的工具”(肖川,2010),《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更是一针见血地总结道:“拙劣的教师教授真理,优秀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不难看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地将人培养成某种工具,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立的尊严、人格、思想、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的主体,更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大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工具论”仍然是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目标的主流,值得我们反省、深思。

二、教育目标

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外关于教育目标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以下七类观点:

(一)环境适应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批评了那些把人作为手段作为工具的教育目标,主张“教育之外无目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它既不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也不创造或培养天才”(纽曼,2001)。

(二)综合素质论。柏林大学自1810年成立后,一直秉承“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是修养的机构,教育目标是通识性、全面性修养与心智的训练,而不是职业性、实用性教育(陈洪捷,2006)。

(三)和谐发展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1978)。

(四)价值教育论。英国除了专业教育外,更强调价值教育。其价值教育包含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在内的概念,涉及的主题包括:品格教育与道德发展,宗教教育与精神发展,个人和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主要指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教育。包括: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环境价值、健康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英国于1993年成立了“价值教育缓解社会难题中心”(The Centre for Alleviating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Values Education,CAVE),其宗旨在于通过促进价值教育研究,鼓励学者、家长、教师通过价值教育缓解暴力犯罪、药物滥用、种族主义、未婚怀孕等社会难题,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邱琳,2010)。

(五)生存育人论。主张教育要进行现代人的生存预制、从人的生存论意义上引导人“止于至善” (吴亚林,2009)。

(六)培养真人论。认为教育目标的本真内涵就是培养真人,真人就是得到充分尊重、自由发展并具有高尚价值和生活情趣的人。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工科人才、文科人才、理科人才、医科人才等)虽然可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但人的发展片面化了,人被当作了“器”。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制造器皿和工具(曾,2006)。

(七)培养人生论。认为“人才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别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能力”只是实现良好人生的手段,而现在的教育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教育的根本之道是让每个人都有美满人生,自己享受人生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而不仅仅是教授谋生的技能,教育目的应从“人才”上升到“人生”(茅于轼,2011)。

三、会计教育目标

我国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讨论,一直是会计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阎达五、刘汝军,1998)。“教育和培养学生有助于其将来从事会计职业以及接受会计职业终身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肖华、李建发,1999)。

从总体上看,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仍然将“人才”作为目标的落脚点。即: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实际会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李心合,1998)。时至今日,这一培养目标的界定并没有根本改变,例如,某211、985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表述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某211大学的表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机构从事会计管理及会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融通性、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某财经大学将其界定为:“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发展,认为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转变教育理念。其中“分阶段”是区分不同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层次”是对同一学历阶段、对不同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体系。认为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大众教育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应用型人才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刘永泽、孙光国,2004)。

与上述观点类似,有学者主张,应借鉴日、美会计教育的经验,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中专主要培养从事实务操作的专才,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应培养通才。大学本科教育应以实务为主,兼顾科研;硕士研究生会计教育以实务、科研为主,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博士及博士后会计教育以科研为主,培养学术型人才(罗素清,2005)。或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张晓亮,2010)。

从西方有关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来看,经历了通才、实用人才(专门人才)、全面发展人才的演变。20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又确立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陈何芳等,2007)。而早在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发表的第1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1991年该委员会发表的第2号公报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对将大学会计教育与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挂钩的技能型培养目标,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最近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胜任能力、有效的沟通技能、道德规范、商科知识、批判性思维、有效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业课程的整合能力、全球性的眼光及团队技能。在美国,会计教育目标随时展而快速变化:20世纪20年代以培养职业会计师为主;20世纪 9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倡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美国商学院联盟(AACSB)提倡教育目标的多样化;2002年起会计师州委员会全国协会(NASBA)的教育委员会强调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教育目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陈文涛,2009)。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2年10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科比正式宣布启动新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将本科生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陈何芳等,2007)。

四、会计教育目标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从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到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或思想性人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人才观”,经历了专业、技能、能力、职业、人才等认识阶段,其中引发了通用、品德、素质、创新、人生等教育理念的思考。对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组对应观点:

(一)专业观与通用观。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专门的专业方法,强调会计教育的专业性质无可厚非。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专业的设置依据行业、部门的性质设置得非常详细、狭窄,这种专业观的优点是贴近专业乃至行业特点,专业性强、操作性强,适应当时变化小、变化慢的客观环境,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1993年“两则两制”的会计改革。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由国家包分配逐渐过渡到市场化的自主择业,所学非所干、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愈加突出,由此我们考虑借鉴西方高校教育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通用化的培养目标,呈现出适应性强、专业基础扎实等优点,拓展了会计教育的视野,是我国会计教育中的重大进步。但通用化不能代替专业化,我们应该是掌握主干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上的通用化,而不是泯灭专业基础上的通用化,“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 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1999)。否则“专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技能观与品德观。毫无疑问,会计专业是应用型、技能性的专业,掌握必要、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培养中的基本要求。随着企业环境、交易事项以及会计准则等复杂化的加剧,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会计中的技术问题。但技能只代表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在品德的陪伴或约束下,高超的技能才能发挥出正能量。拥有高超武功而缺乏武德的人,很可能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因此,古今中外的会计教育中都强调品德教育,但我国会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大多停留在培养目标中的“德、智、体、美”的文字中,实际会计教育中更加强调的是技能,而对于品德教育仍显得比较薄弱。

(三)能力观与素质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复杂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各类人才培养除了专业技能外,更加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强化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能力观强调的仍然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硬实力”,如果没有各种素质的“软实力”配合,则难以有效发挥“硬实力”的效用。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的良好气质,也有助于各类文化的融合与借鉴,有助于企业并购后的文化融合,更有利于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品质。心理素质与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已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然而贯彻、应用得不尽如人意。

(四)职业观与创新观。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中,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核心能力。不可否认,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实务操作能力。但实务工作中,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交易事项等千变万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观,不利于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提升业务质量、发展职业层级,因而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树立创新观。遗憾的是,目前的会计教育仍然表现为职业教育强盛、创新教育薄弱的格局。

(五)人才观与人生观。众所周知,人才观是目前公认的会计教育目标,这一目标融合了专业观、技能观、能力观、职业观等目标的内涵,对于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人才”作为有才能、才学的人,通常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辞海》中概括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人才指的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还是技能人才,将人才从多少角度、多少层次进行分类,其教育对象的落脚点都是将受教育者看作教育工作的“产品”“工具”。而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既是生物人、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有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的权利,掌握相关专业技能、作为合格乃至优秀“产品”步入社会后,其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合格、优秀的“人才”是服务于精彩、幸福“人生”的手段。同样,培养会计人才也应服务于丰满、净化人生之目的。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的观点及认识,并非相互孤立、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具体如图1所示:

五、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

会计教育目标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教育环境认识的深化以及会计教育宗旨的理解。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学会计教育目标应体现“独立”“自由”“批判”等大学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手段,以“人生价值”为宗旨,将其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服务于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会计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包含了会计教育中的职业需求、技能与能力要求、品德与人文素质、创新与思辨思维等理念,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并引起以下方面的配合及定位。

(一)更新教育理念。在将会计专业视为应用型专业、会计教育是技能教育背景下,会计教育中出现了重会计轻管理、重操作轻原理、重规则轻质疑、重簿记轻报告、重现在轻历史、重西方轻本土、重个体轻系统、重本体轻环境、重技巧轻育人等教育理念的误区,应强化后果、强化解惑、强化原理、强化动态、强化质疑、强化德育等会计教育理念(栾甫贵,2013)。而将人生价值融入会计教育目标后,应树立和强化人性、人格、人本、尊严等理念。

(二)调整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内容的配合与落实。除了借鉴西方会计教育内容,设置“会计伦理(道德)”课程外,建议在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人生”方面的教育引导,将人生、人生价值以及相关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的会计等式隐含的资源与人生价值的关系,等式左方的资源可以代表人所拥有的金钱、地位,等式右方代表人生中的价值,负债代表对社会、对他人有损害的负价值,所有者权益代表正价值。有关交易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是人生价值这四个方面的体现,等等。

(三)丰富教育方法。传授、讲授、讨论、案例等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的方法。而将人生价值引入会计教育目标后,除了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外,有必要引入行为主义教育方法与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行为主义教育是指通过人的行为与外界事物关联、刺激的内在联系,强化其耦合的方法,即引导、强化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认知、识别,选择相关行为。会计中诚信与造假是明显的个体选择,各种会计职业判断都是个体与环境耦合性的判断。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生的教育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对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会计作为与金钱、权力、权利打交道的职业,在今社会环境下更加需要引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会计专业教育质量。J

参考文献:

[1]陈何芳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4]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3,(12).

[5]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李心和.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3).

[7]LindaTorp,SaraSage.基于问题的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

[8]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9]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10]罗伯特・赫钦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罗素清.日、美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12]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的几点想法[J].国民教育,1978,(9).

[14]肖川.教育是什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

[15]肖华,李建发.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创新[J].财会通讯,1999,(10).

[16]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17]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

[19]张晓亮.英美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第4篇

尊敬的领导、各们同事:

大家好!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所谓志,就是指—个人为自己确立的“远大志向”,确立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是生活的灯塔,力量的源泉,如果失去了它,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确定了人生的目标,才可能选择生活的道路,进而才能够掌握、控制自己的人生。

有了目标,人生就变的充满意义,—切似乎清晰、明朗地摆在你的面前。什么是应当去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去做的,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所有的要素都是那么明显而清晰。于是生活便会添加更多的活力与激情。使我们自身隐匿的潜能得到充分地迸发,为实现高素质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追忆历史,任何年代,任何国家,社会结构都接近—种金字塔状。大量的人处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有—小部分人处在金字塔的顶部。处在底部的人只能做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收入,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和包袱,而处在塔顶的人则是蒸蒸日上,享受丰厚的财富,发展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身处塔顶的人,曾经也处在底部,是—个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人,—步—步地攀上了金字塔的顶部。

细心观察—下,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生都在平庸中度过,尽管他们也在辛勤劳动,终身奋斗不止,但是只能扮演无足轻重的次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真正的内动力。社会的要求,别人的约束,使他们对待生活、工作还算尽责,却很少去想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处在金字塔底部的大多数人与处在金字塔顶部的少数人相比,差距就在于眼光的高度,在于人生的目标。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或许你觉得自己现在的地位是多么卑微,或者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你强烈地渴望攀登成功的巅峰,将自己摆在整个社会的宏观世界之中,认真做好人生定位,明确奋斗目标,并愿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那么总有—天你会如愿以偿,获得成功。

人生目标可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如果—个人没有长远目标,那么他的人生将是盲目的,—切的努力都将是无用功。但如果—个人没有短期的目标,他将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些什么,脚步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迈出。将人生的长远目标划分成—个个节点,就成了每—个时期的短期目标,仿佛人生的驿站。所有的短期目标都指向同—个方向,为长远目标做基础,这就是所有成功的人所遵循的公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使有了目标,实现它也需要—个过程。成功的人是最有理想、最明智,也是最有毅力、最坚定。他们懂得—切的成功都不是—蹴而就的,都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成功的人绝不会只以事情做完为满足,而会要求自己不断地做得更好,以获取更大的成功。

希望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就制定人生目标,从点滴做起,落实人生目标。抛弃那种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努力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激发自己的闪光点,相信是金子不论在哪里迟早都会发光的道理,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终究会取得成功。新生活就从确定目标之日开始。

谢谢大家!

第5篇

1、要学会健康,积极的生活,因为这是一切目标实现的前提,要做到积极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学会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2、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我们更愉快的学习,更好的处理一系列将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3、不断学习再学习,学习永远是学生的主题。

4、个人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5、要清晰的认识到人生目标和未来家庭的关系,更好看清未来的路。

6、明白个人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个人设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与本人差距多少。

7、切勿好高骛远,切勿畏手畏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夏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说:“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就是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成支出,把正面情绪当成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做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不要只是为了轻松而选择,或选择只是别人认为你应该做的事。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全然接受自己。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有规律的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只有这样,你在醒着的时候才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乐于助人。也许你的钱包没有太多钱,也许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帮助别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你帮助别人时,也在帮助你自己;当你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保持感恩之心。不要把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你所拥有的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你的“至高财富――幸福感”一定会不断上升!

别把自卑看得那么可怕

毕淑敏

如果你自卑,不要把这视为奇耻大辱。人人都自卑,只是我们战胜自卑的方法不一样。承认自卑是正常的,这就是胜利的第一步。

很多人给我发来信件,述说自己因为种种理由而自卑,比如个子矮小、家庭贫困、父母双亡或是单亲、受教育的程度太低、开运动会买不起新的运动鞋、嗓子太粗不能像夜莺般美妙、头太大了、说话带有明显的乡下口音等等。

如果说这些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弱项,从而成为了自卑的理由,还让我们比较容易理解,那么,我还听到过有人因为自己太美丽而自卑。那姑娘讲,她付出努力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被人归结为美貌带来的幸运,甚至还有人话里话外地敲打她是不是运用了某种潜规则。她满怀幽怨地说,我为我的相貌而深深自卑,我很想去整容,把自己整得丑陋一些,这样人们就会认识到我是一个有内在价值的人。不骗你,我真的到整形医院去了,可整形师说从来没有接收过这样的病例,他想不出如何操作……

对于人人都自卑这件事,我是百分百相信。你若是不信,可以抽空看看名人的传记。几乎没有一个名人不谈到自己是自卑的。而且按照上面列举的自卑理由,他们也都是“师出有名”的。

“我不如别人。我自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当年从郑州到国家队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定我,他们全说一米五的我打球不会打得如何。我快发疯了,为了证明给他们看,我每天都比别人刻苦,我知道我的个子不如别人,别人允许有失败的机会,我没有,我只能赢。所以我打球凶狠,那是逼出来的。后来我成功了,别人又说我没有大脑,只会打球。于是我发疯地学习,从不认识英语字母到熟练地和外国人对话。我不比别人聪明,我还自卑,但一旦设定了目标,就绝不轻言放弃。什么都不用解释,用胜利说明一切!”

这段话是谁说的啊?你肯定知道,这是获得过十八个世界冠军、得过四枚奥运金牌的邓亚萍说的。

也许你要说,这么伟大的人,我们就不好比了。那容我再来录上另一个人的自卑史。“我曾经是个非常自卑的人,即使是现在,自卑还常常在,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不如人。我不如A聪明,不如B睿智,不如C有才,不如D美貌如花……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不善言辞,不会搞各种关系,我只会写字,通过写字证明我自己。感谢我的自卑,它让我越挫越勇,让我不敢停步,让我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坚强。”如今,这位女子的文章常常见诸报端。

有资料显示,因为出演了《色・戒》而再次获奖的梁朝伟,就说自己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人。

不要把自卑看得那么可怕,名人尚且如此,遑论我等俗众!

自卑人人都有,可以说是个“常数”。对于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实在没有害怕的必要,从容对待就是了。因为嬴弱的婴孩对于伟壮的成人来说是自卑的;短暂的生命对于无涯的时空来说是自卑的;渺小的人类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是自卑的;我们的种种欠缺和无奈,对于光明的期望和理想来说是自卑的。

说了这么多自卑的合理性,并非要大家就对自卑安之若素。其实,你接纳了自卑,你把自卑当成一个朋友,它就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帮助你。

第7篇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流动等问题,提升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总体水平。自4月份开始,我委成立了6个专题调研组,采取深入基层看资料、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走访育龄群众等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到七县一市四区进行现场调研。现就围绕“改革和完善人口和 三、建议与对策

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是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改革创新,是当前人口计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进一步规范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内容,精简责任指标,使重点更突出,要求更清楚,导向更明确。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框架下来实现,引导各地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更加注重分类指导,褒奖先进,鼓励后进,推动各县(市)区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新阶段更好的发挥“指挥棒”和“晴雨表”的作用。

1、加快建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紧紧围绕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主线,通过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问题的自觉重视程度,进一步强化“一把手”的亲自抓、负总责的计生意识,逐步形成以统筹人口自身协调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导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体系。

2、科学合理地设置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坚持在指标内容设置上遵循简明扼要,突出阶段性重点的原则;坚持在指标幅度设置上遵循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在考核组织上遵循简便易行,便民惠民的原则。一要把过多的考核次数压下来。避免一年内省、市、县多次对同一个乡镇进行考核评估,原则上对一个乡镇的考核评估和检查一年不超过3次。二要把过多的考核指标压下来。一般性的工作要求不应作为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和解决重大问题,不要什么工作都往考核的箩筐里装,更不要因小失大。三要把过多的考核环节压下来。减少考核层级,降低考核成本。四要把过高的指标压下来。考核指标要与各地实际相结合。切实遏制基层因应付考核而带来不必要的造假,把基层的注意力引导到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上来。

3、突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导向性。坚持重点抓什么就考核什么的原则,增强考核工作的导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突出以人为本。考核指标的设置要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有利于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提高群众满意度,有利于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坚决不下达容易诱发恶性案件或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指标。二是突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根据各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际,通过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引导党政领导把注意力放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上来。三是突出求实创新。鼓励引导基层讲实话、报实数、求实效。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值,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不盲目追求高指标,注重过程指标和源头管理,避免高指标导致的假报表,打造诚信计生。四是突出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不同地区的工作水平、工作基础的差距,针对一、二、三类县的特点,区分农村、城市、流动人口的情况,合理设定指标内容和指标标准,推进各县(市)区进位升类争先。

4、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公信力。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衡量其在考核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工作进步程度、数据真实程度、群众满意程度,为党委、政府兑现奖惩提出依据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目的。因此,考核的指标要硬、要客观、要减少争议,不能有太主观的指标。考核评估从方案设计到结果公布,一定要公开透明,要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考核评估工作始终。要把人口信息数据库、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度作为“一票否决”的主要依据之一。考核结果兑现应奖罚并重,既要严格执行“一票否决”、“未位淘汰”,对后进单位不评先评优,对其责任人不提拔重用、甚至免职。同时,也要坚持“一票优先”,对目标责任制考核名列前茅的单位应重奖,对责任人应提拔或重用。

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入扎实地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

第8篇

钟德刚:从历史上看,我们这个曾经号称黔西南水电“航母”的企业、是一个有着1200多名庞大员工队伍的县级供电企业,这个团队的员工对企业很有感情。它的发展历程给我留下了三方面的体会:第一、十五年来,它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为南昆铁路的建设和兴义市用电状况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它获得过很多荣誉,是黔西南服务行业的标杆企业。第三、它经历了很多磨难,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五个特别”的精神,就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正是这“五个特别”的精神铸就了兴电人的丰碑。

《当代贵州》:2002年上任后,您提出了不少新的发展思路,并卓有成效地实施了电力体制改革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使企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并成为黔西南最大的县级供电企业。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钟德刚: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调整了发展思路,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利用国家实施农网改造机遇,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步伐和电网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力度,按照行业管理要求,规范企业管理。二是结合企业供需矛盾突出的状况,针对企业的软肋,进入水电投资领域,积极开发建设小水电站。这个战略调控上是很有成效的。三是进行了企业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将原来南江集团下属的6家子公司进行改制,引入市场竞争,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实施企业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这几年,1200多人的企业实现转岗分流4000多人。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违纪事件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事件。公司的产值、规模、员工的收入及企业利润都有了新的跨越,主要是这三步棋的功劳。这也为我们下步的工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代贵州》:电力体制改革,最终必然涉及企业组织机构及人员结构的改革问题,请透露一下您是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使人员结构的不合理性得到有效解决,使企业实现了和谐稳定的发展?

钟德刚:如果企业员工在职职数比实际需求职数多1倍,工作时间就要多1倍,工作成本就要多2倍。因此,我们在处理企业人员结构的不合理时,首先注意妥善处理好人的问题,从大局出发,从发展考虑,让员工明白,企业所提供的职位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不是为解决待遇而设置的,而是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肯定和认同、信任和重托。只有倍加珍惜的人,才会有位,也只有如此,企业才会有出路,企业需要改革,这主要解决员工的就业理念问题。其次,为员工搭建岗位竞聘平台。当公司内部出现职位空缺时,人力资源部可以在公司内部公开招聘适当的人选,不论资排辈,择优选拔。让竞聘人员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展现才智的同时,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目标和岗位职责,让竞聘者明白,个人的人生价值与企业发展日标应和谐统一。第三、大胆对企业的多经产业进行改制,引入民营资本,走市场化的道路。第四、建立健全培训和激励体系,也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会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的解决方案。一是建立企业人才库,将员工的年龄、学历、工龄等相关数据进行存储,加强员工素质结构管理。二是制定培训纲要和五年教育培训规划,并明确实施步骤,出台管理制度,将员工的教育培训纳入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三是对员工的业绩考核、培训管理、激励机制等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另外,我们鼓励员工岗位成才,也鼓励技术人员提出专业申请,经公司批准后到系统内教育培训中心去学习专业知识。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公司也选择急需提升专业能力的人才去深造学习。

《当代贵州》:企业都很重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目标的相适应,请问你们公司是怎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人才评价有哪些标准?

钟德刚:企业发展靠什么?靠有一套好的机制、一个好的班子、一支好的队伍。而其中,用人是关键。“在其位、尽其责”应是一个想干事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有了这样的一种基本素质,就会有促进企业发展的紧迫感和心系广大员工利益的公仆情怀。对于一心总想着干事,千方百计要把事做成、做好的员工,企业也将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并告诉他们一个人才应具有的核心价值和他们能为公司做的。因而最终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择人标准这方面,我们会看几个核心能力:第一、看这个人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冲劲,是否会不断提升自己,是否会用自己的语言、行动来影响他人,是甭有主动性等等。第二、就是看这个人是否会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一个能干事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人。干事讲究艺术和方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第三、我们比较看重一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看他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和别人合作。第四、就是看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提到沟通,看上去很容易。实际上,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笔头表达能力,存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障碍。我觉得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贵州》:判断一个企业将来是否成功,员工的精神状态是很重要的。您是如何理解企业“聚心”工作实质的?贵公司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在您看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哪方面对员工的作用更大?

钟德刚:成功的企业,往往从事的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一个企业的前景是不是很好,是否能凝聚人心,我想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是否发展;二是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是不是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三是员工对企业目标所持的态度。如果员工们看上去很喜爱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下班走人,那么企业内部所形成的风气一定是蓬勃有活力。这不仅是责任意识的问题。你想想,员工为什么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南网方略的工作方针中有一条就是,要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所以,在企业,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理念。其次,是公司的决策过程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普通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因此,我们对员工的要求也比较高。这足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都谈不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如何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上,我们是下了一些功大的。公司内有很多这样的平台,也有一些内部活动,比如建立党员示范岗,评选优质服务“窗口”,优秀员工。给员工过生日,建立贫困员工生活档案,为一线员工提供满意的后勤保障,开展倒闸无差错记录,嘉奖优秀员工等等,党工

团组织或有关部门就会做一些活动和工作。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技能竞赛和文体活动,让员工看到公司的发展,并且一起分享成就。这样,员工就会感到自豪和有成就感。

谈到激励机制,这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看。奖金激励的确是很重要的,但员工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他们关注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沟通上的,他们还要看此处是不是有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

第9篇

关键词:群体;个体;成长思维

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中,给出了一个群体的概念,即群体就是当一群人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的时候,那么这群人就可以称之为群体。这个定义里面给出了群体的两个特点:首先是群体中每个人个性的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群体一旦形成,就立即拥有了一种群体特点,这种特点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相同,它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那么我们现在来说说存在于群体中的个体,首先构成群体的人员不同,那么群体的特点也不同,那么这个群体的群体心理对于所有在其中的成员的个人心理影响也不同;其次群体心理是不可靠,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员四分五裂,每个人就会恢复到自己以前的状态,但他的个性却是有可能受了群体心理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OK,那么问题来了,那就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模式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帮助其树立目标?树立怎样的目标?对于高中生的人格健全的发展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和措施呢?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看是否能够找到办法来更好的解决和操作上述的几个问题。

一: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如何帮助其树立目标

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首先是合理科学的,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年龄将其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几个阶段,对不同层次的孩子也有不同层次的学校或者专业供其进行选择,可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件事情,至少截至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高考仍然是社会、家长、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在学校里,高中讲的最多的也是高考。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也是高考,“一切为了高考”、“高考,是你人生的分水岭”等这样的口号和标语屡见不鲜。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背负着来自社会、家庭、老师、自己的要求而努力学习,拼了老命要在高考中搏杀,这些高三学生和家长还有老师就是典型的“高考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所有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是为了一件事,高考,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高考而做。笔者对于这个群体中所谓的“目标高考”一直心存疑问,笔者同笔者所在的学校高三很多学生深入的聊过,有成绩很好的学生,有成绩目前落后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中等生。这些学生所有人都想着“我要高考”,哪怕他现在的成绩可以说离本科线(B线)差距遥远。这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个体,由于受到了群体心理的影响,他们的目标变得唯一。

可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的要求不一样了,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拿着大学文凭混日子的人,正是他们所有的努力,坚持,付出都为了高考,在高考结束后,“高考群体”中的人各奔东西,没有了这个群体的影响,每个人原本的心理和性格在适应新的环境中调整的缺失,产生了失落,彷徨,迷惘,不知所措等各种负面心理,而我们寄希望于大学和社会,以及孩子自己来调整,往往不太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可以将其分为更合适,更理性,更科学的小群体来看待。例如;班级是构成学校的最重要的元素,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群体,正是这一个个小群体构建成了学校这个大群体,那么班级这个小群体中的目标树立就十分的关键,在这个群体的目标树立过程中,这其中班主任的影响应占据到了50%,学校的各种集会教育占据到了30%,而作为这个群体的构成者---学生,占据了20%。一个学校的班主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班主任,首先应该耐心细致的观察班级学生特点,性格,兴趣等元素,再根据班级内学习氛围和社会要求来树立班级目标,如果一个班的班主任对于自己班级的班级目标都不明确,又如何让学生明确自身目标呢?我们在树立班级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地方,笔者认为并不是高三时期的高考,而应该是基于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能够给他们施加以什么样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亦或者负面的?

二:树立怎样的目标?

笔者在于众多学生的谈话中问学生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对你来说,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答案大大出乎笔者意料,90%的学生都是一个同样或者类似的回答:考不上大学、连本B都考不上。为什么么会有这样的答案?不正是由于我们整个“高考群体”中“高考心理”对于所存在于这个群体中的孩子们的影响?

而笔者现在所做的,恰恰不同。笔者并不否定高考,至少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考仍将是我们国家选拔学习阶段学业优秀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较为公平的一种方式。面对着这些学生,笔者是这样讲的:如果你想你的学习成绩变的好,那么就先忘记掉你的成绩,不要去想高考我会怎么样,不要去想模拟考我会考怎么样,忘掉这些考试,认真的,努力的,快乐的去读书。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在这个群体中,高考只是一个结果,而在这个群体中学习的过程,则几乎被所有人选择性的忽略了。佛家有云:有因必有果。这句话真的不假,当然我们不是讲报应,而是你忽略了学习这个过程,所得结果必然不能够让人满意。而这个过程仅仅是学业吗?

我们为什么不去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味的去跟他们讲为了高考你该怎样怎样,你高考成功了你会怎样怎样呢?因为笔者也是一位高三的班主任,一直这样给自己的学生说:你所有的努力,认真,坚持所带给你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也不过是大器晚成而已。当你能够为一件你所做的事请能够保持快乐的心态去对待,付出所有的努力、认真、坚持,并且能持续很多年的话,那么那些现在为了进入大学而拼命,进入大学后不拼命的人,在很多年后也只能望着你的背影而叹气。

读书应该是快乐的,当学生在这个群体中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自发的为他们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而努力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剩下的,就是好好的引导了。

三:对于高中生的人格健全的发展有怎样的想法和措施呢?

给予一颗种子,不告诉学生是什么种子,直接给学生讲两种结果。第一种是我总是去琢磨这是颗什么种子,是花还是水果,好不好吃等等,而忽略了将其植入土壤,耐心的浇水施肥,精心呵护守候其成长的这个过程,那么这颗种子是否能够发芽都言之尚早,更不要提会结出怎样的果实了。第二种是不要去想会结出什么果实,每天耐心的灌溉它,为它的成长做所有自己该做的事,那么即使种子结出的果实并不让你满意,可是你所照顾孕育的土地已经肥沃,可以让任何种子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把两种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思考,这才应该是学习啊。

哈佛的校训中有一条:当你觉得最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确不求甚解,正是因为我们思考的太少,对于高中生的心理模型的建立,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念来供我们教育工作者参考,文中所表达之意境,也是抛砖引玉,也希望能够给予各位教育战线的战友们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法)

[2]《未来教育新焦点》丹尼尔.高曼(美)

第10篇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 学生为主体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引言

在中国转型为“国际型国家”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无疑承担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重要作用。因此,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

《纲要》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毋庸置疑,大学英语教学在对接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培养国际型人才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能有效交际,让学生真正把英语作为工作和国际交往的工具。换句话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强调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突出“实用、应用”的特点,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把“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作为其发展方向,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国际型人才。

二、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

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笔者在所担任的13级三个班学生中随机抽选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问题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一,你对英语课堂教学授课方式有什么看法?其二,你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共收回试卷72份。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一 对课堂授课方式的看法

(1=教师讲,学生听;2=以教师讲课为主,提问学生为次;3=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次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4=教师注重单词、短语及语法的讲解;5=教师的授课应有主次之分)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次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授课方式的喜欢人数高达91.30%,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主次之分”的比率高达80.69%,相反,只有26.92%的学生喜欢“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从表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喜欢“自主学习为主”和“有更多说英语的机会”的百分比在所有选项中居前两位。

表二 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为主;2=进行小组活动;3=听老师讲;4=有多说英语的机会;5=与教师进行交流)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为主和能有更多练习与表达的机会非常热衷,由此,不论从实践中的实际需要,还是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2.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运用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许多国内外学者(Corder,1981;Nunan,1988;Tarone&Yule,2001;李观仪,1995;应惠兰,1998)主张学习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人物,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让教师和教材适应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课程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强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看到,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迫切。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该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强化他们的学习效果,培养学习能力。

三、服务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关于“服务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一新理念,学者分别从各个层面进行过阐述。曹德明(2011)倡导大学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要更加接近国际化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力培养能够擅长进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国际型人才;王守仁,文秋芳(2011)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承担培养大学生“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与交往,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

我们所提倡的以“服务于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对学生的限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英语课堂中的双向性,即输出和输入。将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自主者、参与者与创造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交流空间,也提高了英语课堂的自由度与开放度,真正做到灵活性与互动性的统一,从而使大学英语课堂真正服务于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通过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可以提高智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与灵活性,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自我表现与自我调控的机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习者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使学习者能在课堂中学习,也能在课外思考,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学习;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毫无疑问,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人,一旦学习者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不会对学习感兴趣,相反,把学习者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学习就会逐渐变成学习者自觉自愿的事情,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从而学会学习,这是培养国际性人才的保障。

以“服务于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关键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各个教学环节,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重视开发个性化发展潜力,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与文化素质,增强学习主动性,让学习者做学习的主人。在中国转型为“国际型国家”的今天,国家更是需要一批能够在国际领域中进行交流、对话和沟通,能够不断通过自主学习并吸收国际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人才。服务于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一种有益的积极的探索,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蕴含无穷的潜力。

四、结语

为适应国际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习者应该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使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与国家经济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英语教育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宏观导向,化解大学英语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脱节的矛盾,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亮.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性英语学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资助 心理脱贫 贫困生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各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目前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贫困大学生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26%左右,而在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贫困生更多,所占比例超过30%的高峰。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注重“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并重,加强精神引导,培养健全人格,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坚持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核心、以成才为导向的思路,紧紧围绕“资助—育人—就业”这条主线,扎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有效落实资助政策全过程育人目标,使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意义上脱贫,不再“贫困着”走出高校、走向社会。

一、高校资助育人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现行的帮困机制在经济方面已经使贫困生受益较大,但是在精神扶持方面还缺少有力的措施。在简单的资助方法和不正确的受资助态度下,部分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品质,有的同学羞于被资助,而有的同学干脆“等、靠、要”,加之社会、学校、家庭给贫困生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那么这种困难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离校后,这种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伸到社会工作中,面对社会的严酷竞争,这部分高校贫困生在心理及行为上将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势必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1.部分贫困生存在过分依赖贫困补助、资助政策的思想。

部分贫困生在思想上对贫困及资助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贫困是弱者,应该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资助,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身缺乏自立、自强、自信的意志品质,被动、消极地面对挑战,逐渐形成依赖社会的消极思想,致使有些贫困生不仅物质上贫困,精神上更是贫困。结果是困难学生认为获取资助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无需承担义务。而长期以来的政策推行重权利享有,轻义务承担,忽视对困难学生的义务要求和责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困难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导致诚信缺失、感恩缺乏,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怕“丢面子”,不寻找兼职等有偿劳动自力更生,嫌弃太累、太苦,更曝有抱怨补助太少、拿贫困补助泡女友的可耻行为。

2.部分贫困生存在羞于得到贫困补助、资助的思想。

部分贫困生过度自尊,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认为得到补助、资助会让人看不起,低人一等,生活上再有困难也不能说,不愿接受贫困补助、资助。这部分同学,一方面吃穿上苛刻自己,死撑硬挺,给身体上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一方面参加过多的业余有偿劳动占用大量的时间,耽误正常的学习。他们逐步把自己伪装起来,最终形成一种负担,一旦承载的压力过大,就易产生极端行为。

3.部分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在求学的道路上不仅承受着经济、生活、就业的巨大压力,而且心理上笼罩着阴影,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心理上的“贫困”,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这些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自卑和封闭心理。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贫困、负债及就业压力产生的严重自卑与强烈的自尊矛盾交织,对涉及自己的事情极度敏感,远离集体生活,人际交往困难易形成孤僻、封闭心理,过于自我否定致使他们自轻、自贱、自我鄙视,错失良机,之后沉迷于失败的痛苦而抑郁消沉,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人际交往困难。贫困生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心理上的不对等极易表现性格的明显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致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障碍,陷入孤独的境地。

第三,身心疾病突出。物质生活匮乏促使饮食上无法满足生理的要求,努力改变自身处境产生的心理紧张和焦虑,均促使他们身心受损。

第四,行为偏执,问题行为较多。这部分贫困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周围人或事产生敌对情绪,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问题,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

此外,在种种不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急功近利、消极依赖他人、情绪易波动、盲目攀比等不正确的就业心理纷纷暴露出来,这就导致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形势堪忧。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高校贫困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签约时间、签约率、初次签约率、就业质量、就业机会等方面大都处于竞争劣势。

二、加强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实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目标。

做好一个贫困生的工作就是救了一个贫困家庭,以全过程育人为目标,切实有效地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加强贫困生的精神引导,促使每个贫困生都健康成才,则意味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也意味着每个工作者都必须用百倍的努力与耐心完成一次次的“救赎”。

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的还大。有效落实资助政策全过程育人目标,目前应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引导,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贫困生支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

1.深化尊重、信任、责任、感恩意识,营造和谐的资助环境。

葛华等人2009年调查结果提示,社会支持的多少是贫困生产生心理危机和心理冲突的重要来源。人与人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他们必然要从社会或他人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解决自己面临的矛盾和困境。

由于多数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内心比较封闭,学校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要多主动了解、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通过多方努力,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形成高校资助“家文化”。

第一,淡化“贫困”,弱化经济差异,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积极宣传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树立自强榜样,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给予他们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促进他们融入团体,获得归属感。

第二,多开展以工代赈的勤工助学活动,在所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尊重劳动的意识氛围,强化贫困生“我劳动,我光荣;我辛苦,我收获”的受助意识,使学生树立自强不息、搏击人生的意志,肯定他们获得的成绩,促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第三,增强贫困生的责任感,营造感恩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回馈意识,通过主题活动及志愿活动等载体,帮助贫困生树立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的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将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他人,形成走上社会后能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智慧和才干的“反哺”意识,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发扬自尊、自主、自强、自立精神,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知制约着人格的形成、发展,在人格的培养中有着强大的动力功能,它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在贫困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疏导贫困生的烦躁、压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导其合法、合理、合适地宣泄和释放。一方面,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积极地面对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

第二,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应具有的自觉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地分析了解自身,正视实际困难,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形成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迎难而上的乐观、积极、坚强的人生态度和思维习惯,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

第三,重视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通过知名人士讲座,身边榜样交流、论坛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自尊、自主、自强、自立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自我造血的自立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此外,高校还应以育人全过程视角构建有效的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加强“能力式”资助。在高校中开展技能实践和技巧训练,重点培养贫困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强化贫困生的能力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基本上实现经济上的自立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并能培养其较高的自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加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资助理念,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核心、以成才为导向,紧紧围绕“资助—育人—就业”这条主线,强化资助政策全过程育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这样高校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平.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

[2]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

[3]葛华,郑平,刘向阳,关素珍,刘继文.新疆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4).

[4]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6.

[5]田中良.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第12篇

故事就像钢琴的琴键,在人们的手指下欢快的跳舞;故事就像调味料,酸甜苦辣样样有。。。。。。这么多故事,《闪闪的红星》我记忆犹新。

在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惶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每当耳熟能详的歌声响起时,就激起我的爱国主义精神。

看完这部电影片,我感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应该加倍珍惜,我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潘冬子一样的经历,我应该好好学习,像潘冬子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不向困难低头,永不放弃,长大了之后报效祖国!

龙泉市实验小学三班五年级:柳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