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0 05:4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小学语文的文章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价值越来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随之增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
[3]王焱.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2012,(13):24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空间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建学习兴趣小组
小学生由于心志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对事物的喜好具有较强的偏向性。教师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应积极培养其兴趣。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不同兴趣,在班级中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并组织安排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促使其各项优势均能够在学习中有所体现,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在学校中设立记者站,让学生自己学着做记者;学校也可组织教授和专业人士到校内为学生开展相应的讲座,并让学生自主组织采访和写稿等,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小学生写作和交际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在活动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完善自我。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喜好和兴趣,组建板报小组、作文小组和书法小组等。板报小组主要的工作任务为完成板报设计。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不同特长进行岗位的安排,如:可分为版面设计、写稿和组稿等,并由教师确定板报的主题。待完成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评比和展示。该方式的应用,可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并可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而书法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但能够实现我国文化的传承,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教师可让在书法方面造诣较深的学生担任组长,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2 开展语文趣味知识竞赛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语文的相关知识来开展语文的趣味知识竞赛,利用这种形式能够充分的激起学生的斗志,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从而就能够在一定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的意识有所提升。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来进行一些演讲、讲故事等相关的比赛,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所增强。
3 结合作文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生大多在三年级接触作文教学活动,对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作文教学成效低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陈旧的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生活感知体会少,缺乏足够的作文写作素材。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写作,生搬硬套文章内容,虚构生活事实,这样的途径写出来的文章,严重缺乏真情实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在实践活动之中积累写作素材,增强真情实感。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参加小记者报社与学校记者站联合举办的“感动中国一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采访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圈子,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的是一些老党员、老,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老同志,听老人讲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生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理解,激发自豪之情;有的学生采访了清洁工、白衣天使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敬业奉献楷模,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优秀的品质。通过这样的丰富活动,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真情实感。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团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增加生活积累,为作文教学积淀深厚底蕴。
4 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也更完善了,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制教学的起始阶段,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我国原有知识的传递和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学,这是我国固有知识文化传递和教育的启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下一代传递我国固有的文化知识,成了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界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根据个人实际经验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如下分析。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1)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思想还没有成熟,思考和思维能力还不够健全,导致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对于课堂学习的掌握有待提高。(2)小学生的个性还是比较贪玩的,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对于没有兴趣的语文学习,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不高。(3)小学生比较活泼,虽然在课堂上会使整个课堂学习的氛围变得十分活跃,但教师会很难再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回到课堂学习上,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效率低。为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每个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彻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从语文教学课前、语文教学课上和语文教学课后三个方面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从语文教学课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充分阅读和理解课堂上所要教的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自己充分阅读上课所要教的文章,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贯通,必要时可以对课文进行一定的取舍,加强对课文重点的讲解,而对一些课文中的旁枝末节一带而过。为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打好基础,只有自己先理解了要讲的内容,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难,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班的实际情况,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设置特殊的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举例来说,在进行小学四年级《九色鹿》的备课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国产优秀动画片《九色鹿》来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直观理解,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切实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想在课堂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设立成了课堂的主人公,而学生只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差,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做好一个良好的领路人,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公,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具体该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1)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单方面地讲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课文。举例来说,在给学生上《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春天在哪里,哪些迹象表明春天来了,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阅读,去体会学习语文、阅读语文的快乐,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可以进行分组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毕竟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学生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问教师,要使他们出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合作解决,同时这种小组学习也可以延伸到阅读小组,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在语文教学课堂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生,比起在校时间来说,主要的时间还是在家里度过的,单单依靠在学校的教育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比较有限的,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性和特点,制订符合他们特征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起步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建民.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03).
关键词: 互动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积极引导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开展互动式教学,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对如何加强互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互动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1.加强互动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地开展互动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提高课堂效率就意味着对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从而能够提高学习水平[1]。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教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学生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互动教学,可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对教学产生一种喜爱之情,那么也会对这个教师教授的这门学科感兴趣,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地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2]。因此,基于互动式教学对学生的诸多作用,下面就具体地分析如何加强互动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互动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2.1多进行语言交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地开展互动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语言的交流,与学生良好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教师与学生交流思路,从而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更深的印象;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学习课文后能从课文中学习到什么,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3]。
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一文中,当课堂内容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学完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我学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有的学生会说:我在身上学到了为了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有的学生会说:我从身上学习到了隐忍与坚持,即使大火弥漫全身,为了不暴露目标,宁可被烧死。学生通过与教师进行学习课文后的交流,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令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更有利于记忆和掌握。
2.2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只有建设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接受教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行友好的互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时,需要掌握生字,也需要掌握翻译[4]。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像古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屐”这个字学生没学过,在学习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这个字,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教师可以说:谁来考一考老师,这个字怎么写,老师要是写对了就考考你,看你会不会。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师生能够进行很好的互动,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2.3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应该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鼓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教师应该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鼓励:“太棒了!”“回答得很好!”等,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教师就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讲授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当讲到“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一句时,我请一位学生起来朗读,那位学生读得非常生动,富有感情。学生读完后,我及时地进行评价:“我们被你的朗读感动了。从你的朗读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同学们心情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同学们对刘老师的尊敬与爱戴。”这样的评价,既及时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肯定,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当讲完了“笑谈碰壁”一小节时,老师指定两名学生根据文本,进行分角色朗读。这两位学生读得十分准确、流利,声情并茂,于是教师走过去,握住两位同学的手,真诚地说:“读得真好!比老师读得还好!”顿时,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
本文通过对加强互动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从而了解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发利,苏保卫.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问题[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7):7-81.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教坛纵横,2002(11):43.
[3]王环.互动教学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3(教育教学研究专辑二):178-180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不仅影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加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文素养以及道德情操。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更应关注教学过程――这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以及相互交流的动态变化过程。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并借鉴新时期的语文方法,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系统中的两个主体,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维护者,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因此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首先依赖于一种拥有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新课改提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应该成为与学生处于平等关系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不是专制者。”“作为平等的首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需要进行重新建构,从外处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借鉴这一理论,教师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的平等性对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新建构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易于启迪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事先设定的目标和标准,是师生双方的共同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标是教授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而且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也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
崔峦老师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因此教师在确立目标时,首先应关注课标的着落点,把握教材的规律;透彻地理解教材,找准重、难点;同时还应考虑小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理解水平以及掌握水平。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有效,扎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论倡导的“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这一基本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遵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钻研教材、巧设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联系生活事例,增添语文课堂生机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使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这样就可以增添语文课堂的生气,一方面使小学生感觉亲切进而放松,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发言、积极联想,另一方面使小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课文的内涵,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2.利用类比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编排有部分都是讲述同一主旨和主题的,这时教师就要联系以往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本篇课文,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不应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的思考,主动的理解知识并建构知识。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教师讲解给学生,而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原有的经验结构以及自身的理解方式,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借助教师启发,进行主动理解、主动建构并转变成为自己的知识架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即根据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强调如何帮助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夜晚的实验》主要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教学开始,让学生看题目,提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在他们逐步解决的过程中提出 “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一条重要线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走进每一次实验,在过程中慢慢品味,悟得斯帕拉捷身上的科学素养与精神。这样,通过科学有层次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
4.分角色表演,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实践探究情境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情与境、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出发,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近乎真实的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本篇文章中,教师以情境教学为基础,在课文中有目的的引入教学场景,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发展。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当中的作用
(一)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老师作为课堂主体,而学生则成为了课堂的客体,长期处于被动听课状态下,而情境教学则改变了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模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为小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知识,并且将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影子》当中,老师可以设置一个与小学生影子相关的游戏,通过游戏小学生可以对《影子》这篇课文有一个深入了解,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仍旧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对各项事物的理解能力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置身于情境当中,还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知识有一个真实感受,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当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在学习当中可能仍旧无法对课文里的知识有一个准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扮演成不同动物角色,并根据小动物脚丫的特征来制作模型,从而加深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知识的理解。
(三)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进行锻炼,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小学生能够了解课本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从而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小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正确处理事情。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2课《失物招领》一课为例,在讲解这篇课文前,老师可以让小学生对课文里面的内容进行了解,并排练成一个小品或是话剧,通过演出小品和话剧,学生可以了解课文主人公拾金不昧的优秀品质,并且能够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养成这种良好行为。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
(一)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
想要成功的构建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教师懂的情况下才可以正确带领学生;其次教学情境构建需要综合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知识积累情况等等,同时要时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保证课堂教学情境的合理性以及实施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当中,老师首先需要对课文的主体进行把握,了解到学习课文目的是要使学生养成一种感恩的良好品质之后,老师将在教学当中将学生们自己做出的一些感恩事例讲出来,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们养成一种感恩的心态。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
语文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与老师来说至关重要,老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一些活动主体,要使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符合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如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年龄性格以及知识水平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依靠一本书和一个讲台很难使知识渗透到学生当中,这种做法会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此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都产生了阻碍。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符合学生的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生真正适应情境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快乐的节日》当中,老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并了解学生的具体特征,老师可以以六一儿童节为例进行情境教学,另外,老师可以举办一些比赛,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当中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课堂内容,并且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小学语文学习当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方法是十分有利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情境设置,以此来避免对学生造成误导。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的使用情境法进行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情境教学的巨大效益,并最终帮助教师实现其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窦连心.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2014,(3):114.
[2]邱平.探索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10):79-80.
[3]张立英.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都市家教,2012,(2):20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表演性朗读;运用策略
G623.2
现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教学现象,教师“请学生们开始带着XX的感情朗读这一部分”,或是“请学生们把主人公XX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式的引导,不仅替代了学生基于主动理解和感悟上的阅读实践,还容易使他们把朗读视为是一项语文课堂上被教师驱赴着去完成的发音任务。而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上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表演性朗读则有助于弥补上述缺陷,并且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表演性朗读的合理选材
由于表演性朗读中涉及类似于戏剧表演中的表达形式,因此它并不是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常态,要有合适的“剧本”才能进行。具体说来:
(一)片段表演性朗读。现行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章大多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但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来作全篇的表演性朗读,故针对一些只是起到贯穿情节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略读,然后根据教学要求选取适合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的课文片段,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展示。例如,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中使用了“飞、落、瞧、趴”等系列动词,其中有不少生字新词都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生字新词的理解。
(二)全文表演性朗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编的童话、寓言等故事类型的文章往往都具有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如《乌鸦喝水》《坐井观天》《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全文表演性朗读来感受课文语言的色彩美、情感美和形象美,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到课文角色的体验中去。而针对一些故事性不强的文章,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运用表演性朗读来学习全文,只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课文稍作改动。例如针对一些游记类的课文,教师可以创设旅游活动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将课文适度改编成自己的导游词来配合模拟场景进行表演性朗读。
二、表演性朗读的练习和展示
(一)表演性朗读的练习
尽管课堂上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但是为了保证表演性朗读能够收获成效,教师还是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总体而言,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性朗读通常包含如下三种练习形式:
第一种是单人练习。单人练习是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的练习方式,它重在留给学生充分的感受和独立思考时间。在单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里适时“巡视”,对学生表演性朗读练习的反馈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引导。在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不学生生的“角色幻想”,留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展示和表达的空间。
第二种是结对练习。考虑到教室座位布置的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同桌结对练习或者是前后桌结对练习的形式。在结对练习的过程中,两位结对的学生不再只是单一的练习者,还将会是彼此的指导者,从而明辨正误、相互取长补短。
第三种是小组练习。有一些小学语文课文,其中有不少丰富的人物角色,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人物角色数量的多少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练习,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练习的“角色”。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通过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来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
(二)表演性朗读的展示
经过教师悉心的指导和充分的练习,小学生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最后的展示环节是小学生们最为期待的检验练习成果的环节,也是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目标和结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展示时可以灵活地M织和安排。例如在某一展示环节,教师可以先把展示的机会留给积极主动举手的学生,因为通常主动要求展示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朗读能力和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先来展示可以为整个表演性朗读的展示开个好头;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多安排几组学生进行展示,扩大表演性朗读展示的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这篇课文的表演性朗读中得到锻炼。
三、 表演性朗读的科学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评价其实贯穿在整个表演性朗读的运用过程中。练习的环节,教师就会适时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修改建议。展示的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学生鉴赏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人和自我的表演性朗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表演性朗读评价的标准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评价的能力也能随着认识的逐步成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指导人教版一年级《借生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两名学生分别担任孩子和妈妈的角色进行表演性朗读,然后请全班学生都来当“小教师”进行评价。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对表演性朗读评价标准的正确认识,然后再通^学习不同的课文进行反复操练,逐步加深他们对于表演性朗读评价标准的认识。一旦学生知道了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的表演性朗读,那么他的朗读能力一定能够在不断地练习中得到巨大的进步。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应把握好学生自评和他评的尺度,要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
表演性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朗读形式,但如果在其运用的过程中没有了内涵,迷失了目标,缺少了要求,那也只是一种花哨的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认真钻研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表演性朗读的运用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使表演性朗读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马春媛.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8).
[2]于龙.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8).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课堂 教学模式 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受到各学校的充分重视,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才能逐步适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并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1.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和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主要发生一定的情境中,但不是所有的学习兴趣都能够对小学生起到推动的作用。通常带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比较多,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通过故作惊奇的设置悬念,从动物的脚,引出爬山虎原来是一种植物,并提出问题,例如爬山虎怎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答案。学生在好奇的情况下,就会渴望了解知识,很快打开课本寻找答案。在营造课文情感氛围时,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者将一段与课文相关的简介,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以产生情感的共鸣[1]。
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意境和情味,并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竞争回答问题的方式,将课文中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并让学生进行回答。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寻找答案,根据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评价。以回答问题的竞赛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2.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语文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题,才能有所收获。教师应针对课本中的内容,挖掘教材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多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发表意见。通过反复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不断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学生在明确思考问题方法的同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针对问题再读课文。学生在回答时难以准确说出贴切答案,教师应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点拨回答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要学会质疑问题,质疑主要是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合作学习比较多样化,在课内和课外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例如《》一课,在课外学习时,合作收集关于的资料,了解的时代背景,学习课文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规范合作,固定小组成员,主要用于讨论问题或争论焦点等方面,合作人数应根据内容确定,二人或者三人为一组。还可以长期合作或短期合作,其中长期合作时间为一周或者几周,如小学语文的社会调查活动;而短期合作时间为几分钟,如讨论小问题。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及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题,通过不同角度思考、质疑问题,并提出见解与看法。例如学习《海底世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海面的波涛澎湃,海底却宁静,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使学生逐步理解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2]。可以运用比较优劣法、辨别差异法等方法,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好学、好思考及好问的学习品质。
3.小学生应掌握思考语文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和开放式决定语文知识无穷的特性。通过举例或者总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在启发与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性格,让学生学会从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情等方面考虑,并全面分析和概括人物的特点,逐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回顾和评价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启主要指启发与引导;承指教师点拨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转指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够应用知识;合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与知识创新;评指回顾学习的内容,并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运用这种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以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课堂效果,贯彻并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3]。
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语文课程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以自我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加深学生学习课文的印象。与此同时,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通过采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语文问题,学会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燕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很多教师或者是学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能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时期,学生们的认知、感悟、理解能力等都是需要从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得知。有效教学是教师们一直追求的方向,实现有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教学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有效教学更应该加以重视。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们想象能力以及感性能力,是提高自身素养的良好学习途径。因此,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意义久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课堂构建的意义
纵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其课堂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方法陈旧的问题,课堂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恶的感觉。以上这些现象都说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作业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作业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验收。现在教育界一直在强调减负,即减少作业量,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经常会产生疲惫甚至是高压,对于一些课文的理解,作文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此外,语文学习的枯燥性以及教学方式的乏味单一性,让很多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很多中学学生轻视语文的学习和小学时语文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现象经过分析可以得知:负担重,可以理解为学习效率不高,知识掌握不及时,不深入;厌学情绪,说明教学方式有问题,教学标准没有达到,属于失效教学。而提高与加强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知识验收以及巩固。此外,有效教学让学生们有成就感, 以此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以及主旨。小学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读与写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拓展。因此,在进行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上,小学生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快速教课对于小学生们而言,绝对是不实际的,按照教学目标硬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在这方面小学教师应该制定独有的教学计划。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例如,在学习课文《早》的时候,文中提到作者用刻字的方式来提醒自己不要迟到。教师就可以决定,本篇课文需要学生们掌握什么? 是分段的能力,阅读朗读的能力,还是学习写作的能力? 还要让学生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影响自己的思想。教师在这些备选中调出侧重点,然后针对不同的课文来进行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先不告诉学生们要讲解哪一课,而是先问学生们是否有迟到的经历? 迟到对不对? 怎样才能避免迟到? 给予学生们几分钟的时间去回答与思考,然后教师再引入正题,讲解这篇课文。在课文讲解结束以后,学生们自然知道了教师问的那些问题,并且在这篇课文中学到了生活中的道理。就是说,教师以教育为目的进行授课,就是在开始的时候,先引入一个话题,让学生们以这个话题为主线进行学习,这样教学目的性明确,效果好,课堂效率也高。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从小学生自身的情况考虑。带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们不配合不学习,结果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外,学生的积极配合,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有效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把古板的语文教学生动化,在讲解景色描写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便利条件,让学生们亲自去观察。再如写作文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观察,让学生们多去接触实际,而避免空想。一些教师采用出游的方式,让学生们去接触自然,然后再进行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有东西可以写,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语文学习也是非常有趣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有效教学也得以提高。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形态下, 教师是以绝对权威的角色出现的。学生是一个天真的单纯体,这样的观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而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然而,新课改下的教育形态, 强调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体, 这两个主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主体,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响应这种引导后,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并启动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喜欢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有利于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把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提高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不仅可以减轻学生们学习的负担,更能让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此外,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让语文课堂更加高效,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形成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玉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都市家教》,2011
关键词:音乐媒体;触发点;突破点;生长点
音乐是一种比较古老且具有一定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意境的创造,也是情感的凝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合理运用音乐媒体可以通过音乐来营造特殊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一、音乐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音乐媒体主要指录音机、电视、手机、电脑等,特别是在新媒体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指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运用音乐媒体融入音乐,使语文课堂不仅自然又增添艺术色彩。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和运用,能够弥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情感因素关注的缺乏。音乐媒体具有较大的艺术魅力,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像快节奏的音乐能够让人们心情愉快,舒缓优雅的音乐则能够促使人们心情舒畅,而比较低沉的音乐则能够引发人们的忧伤,精神萎靡不振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音乐媒体是新课程改革时代下的必然要求,音乐艺术能够“以情优教”,具有神奇的感染力,可以帮助教师渲染课堂气氛,营造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能够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性认识。
二、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策略
1.携情入境,捕捉深度融合的触发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思维方式不成熟,看待事情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音乐媒体运用音乐艺术来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地导入教学内容,携情入境,捕捉深度融合的触发点,不仅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还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能够为语文课堂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是其情感价值与人文内涵,注意发现和捕捉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触发点,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情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语文课文的情境中。
2.情文共织,寻求深度融合的突破点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课文的情感世界比较深邃而广博,而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限制,往往无法真正深刻体会语文课文中的情感世界,无法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媒体,运用音乐艺术来展现文本内容,使用情文共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寻求深度融合的突破点,就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延伸与释放。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时,课文内容主要讲的是修建青藏铁路的重重困难,为了让学生感受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媒体给学生播放《天路》这首歌曲,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时,达到情文共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到课文的深刻情感。
3.情溢于文,挖掘深度融合之生长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媒体,通过深度融合音乐艺术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音乐艺术不仅可以传递思想情感,并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其表达效果甚至比语言文本更加丰富和深刻。小学语文教师运用音乐煞尾,能够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余音而思绪飞翔,延伸自身的思想情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拓展认识和理解,从而情溢于文,挖掘深度融合之生长点。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这首词的教学时,教师在朗读这首词时,可以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其进行歌唱,以此来达到情溢于文,挖掘深度融合的生长点,加深学生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可以对词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想象,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度融合音乐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能够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音乐媒体,通过音乐艺术辅助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86-01
参加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学习新课标,学习新理念,认识到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策略。小学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引导小学生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运用,传承优秀文化,体悟人文情怀,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理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的语文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语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小学语文知识(包括语文事实、语文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这样简单表述:小学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小学语文事实指的是能运用小学语文及其方法去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小学语文活动经验则是通过小学语文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M段、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小学语文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转化、阅读教材与教学的组合、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的映射、习作教材与教学的构造、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的概括、知识的具体化与综合技能的形成性等。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小学语文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归类与系统化,归纳总结与教学分解,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模仿、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等。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
1.小学语文课程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小学语文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小学语文准备。选学课文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小学语文园地等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笔下动物、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科技成就等小学语文文化内容是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单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单元课程是以精读课文为基础,教师应在保证精读课文课程,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尽量让其学习文后的选读课文,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三、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时间;深度;广度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节奏,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但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提问也向着艺术性的方向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导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断降低,这也成为众多教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小学语文提问艺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一、小学语文提问必须抓住合适的时间
课堂提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进而保证学习效率。其次是对教学节奏的调节,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来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保证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开展。
因此,小学语文的提问艺术首先体现在时间方面,教师必须抓住合适的时间进行提问。一方面,当学生面对较难问题在思考时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利用提问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快速得到答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一方面,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场面趋于失控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来掌握教学节奏,保证后续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讲述三顾茅庐前后的故事。但因为故事情节太具吸引力的原因,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课堂教学之外。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既然刘备作为蜀军的统帅,为何还要一次又一次地拜访诸葛亮而产生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通过这个提问,教师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关注到课文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时,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可能感到困扰,这与学生的经历和知识面直接挂钩。
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无果的时候进一步提问:“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对蜀国的贡献如何,这与刘备三次屈身拜访他的原因有没有关系?”通过适时的提问,教师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正确的方向,进而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简单的提问只是一个形式,并不能发挥出课堂提问的效力,无法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动思维、开动脑筋,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诺贝尔》这一课文时,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是“请问诺贝尔是什么人”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只要对课文进行阅读就能够得到答案,无法起到提问的效力。
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变为:“同学们,诺贝尔作为优秀的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发明,还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显然更具有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对诺贝尔的贡献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诺贝尔对科学无私的贡献。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诺贝尔有更深的了解,帮助学生对奉献精神有充分的领悟。
总的来说,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朝着艺术性的方向发展,它不但是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工具,更应该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助推器。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时注重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提问,才能够进一步发挥提问的效用,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