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句分类

诗句分类

时间:2023-05-30 09:0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句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诗句分类

第1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学习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改变教法,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上下功夫,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意的世界,最终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下面,我仅以意象"酒"为例,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的。

1.从课本中积累

让学生回想原来学过的有关"酒"的诗句,并谈谈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热情很高,查找课本并将诗句写到笔记本上,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整理出的诗句及其意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暂时超脱现实沉浸在饮酒中的豪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一种离别的伤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欣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一腔苦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一种思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一种悲戚;"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是一种孤独……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都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诗句写道黑板上,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是苦闷;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是悠闲和风雅;欧阳修的"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是欣慰;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是友情;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真情.....

3.梳理整合

学生积累了好多知识,有了量的储备,但如果不及时的梳理,就会杂乱无章,无法运用。在积累"酒"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将整理好的诗句进行分类,学生们通过讨论与合作,将这些意象分为了四类:㈠借酒浇愁的,㈡借酒言愤的;㈢表达欢乐欣喜之情的;㈣表达对生活的哲学思考的。学生理清楚了意象的类别,便于在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时灵活运用。

4.引导运用

积累要沉淀成一个人的心理认识结构,需要反复的运用,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行为,才能完成。若不反复历练,原来积累的东西就失去了意义,并很快忘记。 在积累梳理了"酒"的意象后,我让学生运用有"酒"的诗句写片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告诉学生立意要高,要能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诗句。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形成了很多优美的篇章。

5.升华提高

在积累梳理整合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酒"是一种文化,"酒"含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欢乐者的良友,也是悲伤者的知己,让失意者超脱,也让得意者放达;给苦难的人生慰藉,给多彩的生活增辉;给凡夫俗子以现实的欢快,更给文人墨客以惬意的诗情。学生在"酒香四溢"的课堂上走进诗意的世界,在积累与运用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领略中华灿烂的文化。

同时,古诗词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壮丽的河山,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人生,多彩的生活;形式上,它有如精灵般跃动的文字,如音乐般袅袅的韵律,如梦幻般优美的意境。精妙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古诗词,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一幅幅如画的美景,那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让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意的世界,浸染墨韵书香;让师生共同走进诗意的世界,让心灵沉浮于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扬起那最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之帆,去古诗词的世界远航!

雨天伞,莫遮眼,路上水,小心滑。 夜间行,耳加眼,走或停,要分明。

过道口,要直走,招的士,站路边。 人乘车,有规章,上下车,按序来。

车起步,莫走动,下车时,要注意。 车内坐,要端庄,头与手,莫外探。

自行车,常查验,闸与铃,要完好。 过十二,才上路,不逆行,不抢道。

双车行,莫扶肩,前后车,留空间。 搭摩托,戴头盔,向前看,正骑坐。

乘车时,不乱动,不催速,莫闲谈。 过横线,减速行,遇行人,停一停。

第2篇

二、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直接引用成为了化用诗词的第一种境界。

秋披着薄如蝉翼的纱款款而来。且不说那“霜叶红于二月花”,也不必说那“秋水共长天一色”,单是那“枯藤老树昏鸦”的肠断天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离愁别绪,还有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悠悠思念,“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丝丝无奈,便将你我带入了秋的怀抱。和着秋风萧瑟,弹一曲古筝,高歌离殇一曲,永寂天涯。感悟秋色,无尽缱绻。这是学生在《感悟四季》中对诗词的直接引用,让诗句与自己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秋的离别、无奈在“欲说还休”中缱绻,于美妙中彰显智慧,使得自己的感悟与古人相通,打造自己作文在时间上的共鸣,文短情长,隽永而意蕴十足。

用锋利的刀剑挥舞出的豪迈,在不遂人意的现实面前,只能像陆游般“铁马冰河入梦来”,曾经的磅礴豪放,却只能化作忧愁“欲说还休”。这是学生在《我读辛弃疾》的活学活用,把辛弃疾理想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的情态,淋漓尽致地显现了出来。

三、诗歌中作者是通过意象来展现自己感情的,所以化用意象,成为第二层。

那滋润万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那鹦鹉洲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牵起了一片撩拨愁绪的朦胧。那飘逸的太白,为我拉来了九天的银河,三千尺的飞流。

把意象化为自己文中语言的一部分,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用一个意象全诗都跃然纸上,达到了着一意象而尽得全诗风流之感,把诗中的意象和文章中心紧密结合起来,

当年的金戈铁马,转眼已成回忆;当年的气吞万里,却只能顾影自怜;当年的斜阳草树,已物是人非。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斜阳草树”融入文本,把辛弃疾内心的壮志难酬物化了出来。

你的酒中还有那八百里分麾下炙的味道,你的弦中还有五十弦翻出的塞外之声,你的梦中还有秋点兵的沙场,你的眼中还有郁孤台下的行人泪,你的心中还有血洒大漠的马革裹尸的一腔热血。

独立的郁孤台上,留下的是辛弃疾的两行泪,危栏上载下了辛弃疾孤单而绝望的身影,灯影斑斓的马路上,留下了辛弃疾那暮然的回首。萧瑟的秋风还在,铁板铜琶还在,稼轩你的英魂何处安歇。

把辛弃疾中诗句的常见意象,融入到文本中,用自己的语言串连起来,让辛弃疾笔下的一草一木重新复活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化用意境,是化用诗句的最高境界。

一弯残月悬于高大的梧桐树上方,夜深人静,秋霜初下,小院内一片凄清,偶尔有鸿雁掠过,声断长空。这里化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意,如一幅写意画,流泻出一个冷寂凄清的世界,一个被贬黄州的虽旷达而不免落寞的苏学士跃然纸上。

遥想当年,辛家少年初长成,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伴着卢的的飞奔弓弦的霹雳,你挥着一柄泛着清冷光泽的长剑奋勇杀敌,奏出五十弦翻出的塞外之声,照亮了郁孤台滚滚东去的江水。

第3篇

[关键词]诗歌 修辞 文体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80-01

英文诗歌与英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等相比较,是有明显不同的。首先,诗歌的格式以短句为主,并不十分注意上句与下句之间的衔接,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在英文诗歌中作者注重节律,押韵和格式的整齐。但是也有一些诗歌体现出的是作者奔腾的思绪,并不注重韵律和格式。可以说诗歌的灵魂的表达就是其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作者通过这些恰当甚至是巧妙的修辞,达到了不平凡的艺术效果,令所作诗篇世代相传,百读不厌,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收获。下面将介绍英文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文体效果。

明喻(simile)是将两种拥有共同特征的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常写作:A像B。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明喻句子就是: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译为: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骄阳?这种明喻手法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同之处,若诗中将人比作夏日骄阳,那诗中所描述的这个人必将是热情温暖的,像夏日的太阳一般明亮。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在其诗作《红红的玫瑰》中也运用明喻的手法为读者展示了其爱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多情画面,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拥有花般容颜和乐曲一般的甜美声音的苏格兰少女。

隐喻(metaphor)又称暗喻,句子中没有明显的关联词和表示对比的词汇,在诗歌中,通常运用一些打破常规的搭配,把看似没有关联的本体和喻体联系在一起,例如莎士比亚曾写道:the world’s a stage.“世界”和“舞台”本是没有联系的两个事物,但是莎士比亚这样的结合手法,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如果世界是舞台,那么舞台上面的人就是演员,也就是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场表演,但是我们的舞台是整个世界。这样的隐喻手法增添了诗句的情趣,引发读者的深思,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用典(allusion)即引用典故或者史实,通常是众所周知的故事或寓意,此手法可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例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道:A Daniel come to judgment! yea, a Daniel! 在英文中指能用机智的手段解决棘手问题的人,莎士比亚在这一句中用典,让句子简洁含蓄,原语读者可以完全领会其表达的意思。用典还可以使文体充实紧凑,诗句美观整齐。

似非而是(paradox),这种修辞法表面看似荒谬,自相矛盾,但读者细细品味就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真理。例如:华兹华斯的著名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儿童是成人之父)”就采用了典型的这种修辞。如果说孩子是人类的父亲,在平常逻辑上讲是让人觉得矛盾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华兹华斯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大人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大人也是从孩童长大而来,幼年时的经历在成人之后仍有印记。华兹华斯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阐释出如此之多的道理,可见正确运用似非而是修辞在诗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原则就是运用矛盾引出思考,让读者从矛盾的事物中感悟作者的思绪。

夸张(hyperbole)指的是一种言过其实的夸张,作者通过这种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渲染气氛,或强调某种事物。用于描写时,可以使形象生动突出;用于说理时,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时,能把情和景融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趣味。例如,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曾经这样描述: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或许死神的阴影会笼罩你,你却和这不朽的诗句千古长存。只要人类还在呼吸、眼睛还在欣赏,我的诗就会或者,令你生命绽放。)根据自然的规律,任何美丽的事物都会凋零,谁或者什么都不能做到永垂不朽,而莎士比亚却说诗中人会“永垂不朽”。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是在强调作者的陈述内容,看似言过其实,甚至不符合自然规律,但是细品之下却别有一番情趣。

矛盾修饰法(Oxymoron)是将两个互相矛盾、互不调和的词放在同一个短语中,产生特殊的深刻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段。用它来状物写景,能突出事物的实质;用它来描绘人物能使其更加鲜明;用它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能使其更强烈、更深刻。它是一种紧缩隽语。矛盾修饰法是将两个意思截然不同的词放在一起结合成一个词组,从哲学上讲是对立的统一;从艺术上讲,更能体现出描写主体的个性化,更具渲染力。例如:Love is cruel,love is sweet,cruel sweet!(爱是残忍的,爱是甜蜜的,残忍的甜蜜!)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反面烘托让诗句独树一帜,匠心独具,让读者过目难忘,感到耳目一新。

综上,英文诗句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文的内涵和表达作者的情感中起着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各类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深入人心,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黄宗英.英美诗歌名篇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6).

第4篇

诗文默写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课标》推荐的50篇(首)古诗文中的名句,以及除此之外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今诗文。

[备考指要]

诗文默写的题型没有太多变化,一般为根据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近年来,默写的形式朝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紧扣课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梳理。筛选出古诗文名句,加强理解,反复记忆。复习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容易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写型

这类题型往往指定某篇诗词,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与之衔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准确记忆,且书写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写型

例1 默写。

(1)(2008江苏无锡)《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2007江苏镇江)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苏镇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富有新意,但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3 迁移默写型

例2 (2008江苏泰州)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将表现同类事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运用默写型

例3 (2008江苏无锡)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场雪灾中,灾区许多领导身先士卒,不顾自己的安危,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他们传承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例4 (2008江苏徐州)《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这种题型含有很强的综合运用的意味。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搜寻与语境义一致的诗文。

[实战演练]

1 (2008江苏无锡)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2 (2008江苏无锡)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小学;积累;领悟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巫新秋.小学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J].基础教育,2006(11).

第6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古诗配画;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85-01

“古诗配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之间的联系,掌握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选作绘画题材。教学“古诗配画”时,应当准确把握诗歌与绘画共同的审美特性,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出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与揭题:从诗的韵律美中激趣

古诗的美,首先是语言的美。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合辙、平仄的搭配。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师可以以赛诗的方式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你们学过哪些古诗?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独立背诵,或男女对诵,或师生对诵,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杨万里的《小池》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便脱口而出。学生在古诗的韵律美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与讲授:从诗的形象美中感悟

吟诵着一首首古诗,眼前就好像出现一幅幅画面。下面,就来做个看画猜古诗的游戏:A看一看这幅画表现的是哪首古诗?B说一说你是如何从画面中看出它对应的古诗内容的?教师首先选择《小池》范画让学生猜。学生很轻松地从画面中树荫、小荷、蜻蜓等景物中猜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与图画交融的形象美。那么,怎么动笔呢?教师可趁热打铁,就以古诗《小池》为例当堂示范。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理解古诗大意;第二步,抓住重点事物;第三步,传授基本画法;第四步,充实画面内容。通过对大意的理解,学生很快抓住“小荷”“蜻蜓”这两个重点事物,教师重点指导如何画好它们。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启发学生想象小荷的形状和蜻蜓的姿态。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荷花的各种形状和蜻蜓飞翔停歇的各种姿态。通过比较,学生对“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和“立上头”的蜻蜓产生了具体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用毛笔勾勒出它们的样子。最后再读读诗句,体会诗句内容中传递的其他信息,相机补充进杨柳、池水、小鱼,构成一幅完整的画。

整个示范、讲授的过程,做到画不离诗、诗不离画,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在思中悟。诗歌丰富传神的语言艺术,被线条、色彩、形体等美术方式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可谓诗画合璧,相得益彰。

三、创作与展评:从诗的意境美中挖掘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而古诗配画时,就要通过大胆想象表现古诗的意境美。在讲授了古诗配画的基本方法后,不要让学生立即动笔,而是利用古代画家的创作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宋朝皇帝招考画工,考题是给‘深山藏古寺’这句诗配一幅画。不少人认为太简单了,没过多久就画好了。皇帝一看,大部分画的是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森林,高大古老的寺庙。虽然绘画技巧都很不错,但仍觉得不满意。而有一个考生的画却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和尚在山下的河边挑水,一条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学们若有所思。教师问:“皇帝录取了谁?为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这个考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有的说:“他从诗句中挖掘出了蕴含的内容。”

随即,教师带领大家欣赏齐白石老人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哪来的“蛙声十里”?学生显然读懂了画意,告诉老师: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从水中欢快游动的蝌蚪身上,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在展评时,教师要尤为关注学生的创新之举,结果也确实让人惊叹:学生的想象之门一旦打开,智慧之泉就会汩汩流淌。如《咏鹅》的画面中,出现的白鹅有不同的姿势,在湖面远处添加上山峦,湖面近处添加画游船,甚至还有学生夸张地画出小朋友骑在鹅背上的场景。

四、结束语

总之,绘画的过程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智慧和才能。古诗配画的教学,是美术教师带领孩子在如画的诗词间漫游,在醉人的诗韵里畅谈,在绝美的意境中挥毫,让学生在“美”中作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汉魏六朝乐府诗 重言词 组合形式 词性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77-03

作者简介:王雅辰(1990―),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重言词,指将一个音节重叠起来所构成的双音词,又叫做叠音、复音、重音、叠字等,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典型的语言形式。汉魏六朝乐府诗歌尤其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总体来看,关于重言词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其中《先秦复音词初探》[1]《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2]以及《诗经双音词论稿》[3]《风诗中的重言词及其与之相当的语言形式说略》[4]等,尽管侧重于先秦典籍研究,但对于整个重言词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一些重言词工具书如《联绵字典》[5]《汉语叠音词词典》[6]等,则为重言词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不过相对而言,目前关于汉魏六朝乐府诗歌当中重言词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即对此问题予以考察。

一、重言词的组合形式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重言词多集中在句首和句尾,以“AA复BB”“何AA”和“AABB”等形式最为常见。

(一)“AA复BB”

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复音词在同一句中叠用,两词之间往往有“复”或“何”这样的虚词隔开,以表达意义的加重和强调。如:

1.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蹄。(《白头吟》)①

2.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焦仲卿妻》)

3.隐隐何甸甸。(《焦仲卿妻》)

4.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

在例1中,凄凄表示悲凄哀伤的样子,将“凄凄”这一本身就是被加强了意义的重言词再重复使用一次,将悲戚的情绪渲染得十分浓烈。例2中,“诺诺复尔尔”也是同样的用法,强调了应答时的急切,形象描绘了媒人连声应答的样子。例3中“隐隐何甸甸”与前面的稍有不同,隔字改用“何”,隐隐和甸甸都是形容车声的重言词,二者连用,将路途中道路的颠簸和刘兰芝内心的煎熬准确地折射了出来。例4中与前几例相比略为特殊。两句诗的意思是将要离乡的爱人行走不停歇,渐行渐远,表达了妇人望着爱人远行的背影时的惆怅与哀伤。“行行”相叠出现,中间用“重”隔开,与第一句的“凄凄复凄凄”异曲同工,都是通过重言词的复用,使表达效果得到了加强。

不论隔字使用的是哪个字,这种表达的形式及表达效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本文将这种用法统称为“AA复BB”式。这类形式增强了重言词的表现能力,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效果。这样在重叠地使用重言词时加入间隔字的做法,使诗句在咏唱时产生出一种顿挫曲折的节奏变化之美。

余冠英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选》一书中指出“AA何BB”与“何AA”两种形式当中“何”字的用法相同,“何”字都是语助词,犹如“啊”[7]。但笔者认为“AA复BB”与“AA何BB”这两种形式在结构与节奏特点上有相通之处,并在表达效果与情感表现上较一致,因此在这里将这两种形式归为一类。“AA何BB”与“何AA”虽“何”字用法相同,但“AA何BB”中的AA与BB往往是同一意义内涵的两个不同的形容词性的重言词,“何AA”之前出现的一般是AA所描绘的对象,且对象多是名词性的,偶尔也有动词与形容词。故将“AA何BB”与“何AA”分开来分析。下面就是关于“何AA”式的用法分析。

(二)“何AA”

“何”字加上一个重言词,用来对前面的事物、动作进行描绘,其意义为“的样子怎么样”。

5.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艳歌行(二)》)

6.竹竿何,鱼尾何。(《白头吟》)

7.河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

8.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巫山高》)

例5中“离离”指下垂纷披的样子,《毛传》:“离离,垂也。”这句“何离离”描写了松柏枝叶的态貌。例6中的“”,《广雅》:“,弱也”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笺“鱼尾长貌”[8],这句就是写竹竿柔软纤长和鱼尾舒展修长貌。例7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片片铺排的样子,颇有画面感。例8句中的“汤汤回回”都是形容水流回旋湍急貌。

为了配合五言的句式形式,在使用重言词时加入“何”以使诗句完整和谐,可以将它们都理解为“何其”“多么”的意思,加强了表达的效果。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乐府诗的五言句式变化的痕迹。

这类用法在整个汉魏六朝乐府诗重言词的应用当中最为常见。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这就要求诗歌词汇在简洁准确的同时又能够形象具体地表达诗歌思想,再加上重言词本身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乐府民歌的性质。

(三)“AABB”

在乐府诗中常会看到两个重言词叠用在一起的情况,其形式可以用“AABB”来表示。这一组合方式在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中出现得较为集中。

“AABB”式和“AA复BB”式有所不同。“AABB”式大多为四言,常出现在郊庙歌辞与燕射歌辞当中,语音方面体现出平和肃穆,字词组合方面体现出工整齐平的特征,适用于在宗庙祭祀、祈福、典礼、宴会等庄重典雅的场合下咏唱。

9.宾僚赞列,肃肃雍雍。(《嘉荐乐二首》)

10.具司选礼,翼翼振振。(《登歌二首》)

11.齐齐勿勿,俄俄济济。(《登歌乐》)

12.宾之初筵,蔼蔼济济。(《食举乐东西厢歌十二首》)

13.光宅宇宙,赫赫明明。(《大会行礼歌》)

例9是齐明堂乐歌中的一首,是明堂建成典礼过程中荐豆呈毛血时所奏的歌曲。“肃肃”指很恭敬的样子,如《诗・大雅・思齐》:“雍雍在宫,肃肃在庙”。“雍雍”指和谐的样子,如汉代杨雄《长杨赋》“听庙中之雍雍”。“肃肃雍雍”描写庙堂祭祀典礼时肃穆和谐的氛围。例10中的诗句是在讲为典礼准备时,礼器外貌华丽、品类繁多的样子。“翼翼”和“振振”都有众鸟群飞的意思,以此引申出繁盛众多的意思,在这句诗中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各种器物繁盛华丽的样子。例11中“齐齐”有整齐的意思,“勿勿”形容人勤勉不懈的样子,“俄俄”是庄严的样子,“济济”有众多的、整齐美好的意思,两句诗用四个重言词连用来表现朝臣济济的盛况,平和中带着力度,有很强的节奏感。例12与例11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蔼蔼”在这里形容人数众多,如左思《咏史八首》:“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蔼蔼济济”形容筵席之初宾客云集、人头攒动的样子。例13句中“赫赫”是显赫盛大的意思,如《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无命卿士”,“明明”形容帝王神灵等明智聪察。

以上的这些例子都出于郊庙歌辞与燕射歌辞之中,重言词在其中的许多用法也都源自《诗经・大雅》,因此不难看出乐府中的这两类诗与《诗经・大雅》在内容和功用上的联系。

二、重言词中单音节词素的词性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重言词普遍地能与形容词、名词、动词等成分结合,都用来描绘性状、态貌等。从重言词内部来看,构成重言的单音节词素由于词性不同,在具体诗句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用法和效果。

(一)单音节词素为名词性

单音节词素为名词性时,叠用构成重言,表示多或指代。

14.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艳歌何尝行》)

15.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焦仲卿妻》)

16.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塘上行》)

17.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董娇饶》宋子侯)

18.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焦仲卿妻》)

例14中“各各”,各表示每个、彼此不同的,叠用指各自,起指代作用。例15“事事”,每件事,各种事,表达多的含义。例16中的“夜夜”,夜复一夜,将思念带来的辗转难眠的煎熬表露无遗。例17中意为花与花对面相开,叶与叶交叠相生,用这花与叶繁茂的样子比喻女子青春正盛时的美好。例18意思比较浅显,“物物”和“种种”指物什一件件、一种种整齐罗列的样子。

(二)单音节词素为形容词性

单音节词素为形容词性时,叠用后可以与名词、动词、形容词搭配,仍起到描绘作用。

19.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

20.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焦仲卿妻》)

21.戚戚多思虑,耿耿殊不宁。(《满歌行》)

22.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古歌》)

23.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焦仲卿妻》)

例19描述了看起来很远的牵牛星和明亮闪烁的织女星,两个重言词修饰的对象都为名词性。例20中重言词所修饰的对象是动词,“纤纤作细步”,“作”指走、迈,是说迈着细步的样子是优雅的。例21中在重言词后面多用了一个形容词。“戚戚多思虑”本指凄苦,“戚戚”与“多”连用,愁苦的思虑又多又苦,将这份苦闷的情绪进一步深化。例22与例23中的重言词都是以此物比彼物的用法。例22中的“修修”本意是指鸟尾干枯不润泽貌,在这里被用来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干枯如鸟尾的样子。例23中的郁郁本指植物繁盛貌,这里用来形容人数众多的样子。这样的用法突破了直接用其本意书写的传统做法,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

通过对重言和靠近它的词从词性角度直接分析的做法可以明显感受到,重言词本身作为一种形容词性的词出现,在诗句中可以与名词、动词甚至形容词本身搭配,这样一来便增强了描写性,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同时,重言词运用于乐府诗当中时,有较高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这有利于重言词在诗歌中发挥其表情达意、和谐声韵的功能。

三、结语

西汉以来,重言词在诗歌中的使用数量增长明显。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词汇发展的角度看,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趋势促进了这种词的广泛使用;从文体特点来看,诗歌对音韵节奏和谐性的要求也赋予这种词蓬勃的生命力。汉魏乐府诗中的诗句主要以五言为主,兼有四言和杂言,为了便于体式完整,乐府诗广泛使用重言词来表情达意,加之乐府自身“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使咏叹吟唱的双音词找到了用武之地。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重言词在组合形式上多以“AA复BB”“何AA”“AABB”这三种形式出现,其中“AABB”式最多。“AABB”式形态工整、平和肃雅,“AA复BB”与“何AA”两种则更增添了语音上的变化,表现出一种顿挫之美。三种形式都有强化表达、渲染情感的作用。重言词的单音节词素包含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比较完备。重言词在诗文当中一般是用来描摹事物形貌和态势的,有些时候也与其他词性或同词性的词搭配使用,从而加深表达效果,和谐诗歌节奏。

注释:

①本文所引诗句均出自逯钦立所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不再一一注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参考文献:

[1]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1981,(5).

[2]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3]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4]鲁予.风诗中的重言词及其与之相当的语言形式说略[J].郑州大学学报,1988,(2).

[5]符定一.联绵字典[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

[6]张拱贵,王聚元.汉语叠音词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

第一部分:语言的积累及运用

1.语音

出题方式:读拼音,写字、词; 给汉字注音; 多音字; 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字形

出题方式: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把词语补充完整;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字、词义

出题方式: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写出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按照语体色彩给词语分类;用所给词语造句;选择正确的词项;下列词语的用法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是;关联词的使用。

4.句子

出题方式:句式改写; 修改病句;修辞手法的运用。

5.古诗句积累

出题方式:默写一首大纲所要求背诵的古诗;按要求默写诗句。

6.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

出题方式:语言是否得体,如何修改;仿写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写对联;如何表达更得体。俗语、谚语;拟写广告语;言外之意;通知、书信、表扬稿、请假条的拟写;根据主题,写一段话。

第二部分: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考点: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说明缘由,概括段义;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词语释义;说说你对文章的感悟;分析某句话的作用;分析概括人或事物的特点、性状等;作者思想感情前后不一,是否矛盾;换词是否得当;语言修辞手法的考察;解释某句话的含义;拟写标题;标点符号的运用;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翻译两个句子;对文言文的领悟。

(三)诗歌鉴赏

考点:对意象的分析;对某一句诗的分析;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押韵;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的体裁。

第9篇

喜鹊成名的玄机

喜鹊是种什么鸟儿呢?听名字,落满了喜气,看起来这是种讨人喜爱的飞禽。虽然名字代表不了什么,但我们绝不能小看它,因为只要有人赋予这个名字一定的意义,它就不是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它完全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要求,甚至是一种精神。人们热衷于将一个个名字从人群里选,目的很明确,就是以此来确定做人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推出这个名字的人自己确定的符合自己要求的标准。喜鹊这种凡鸟,在我的印象中,并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也没有宛转悠扬嘤嘤成韵之音,似乎教人根本无从爱起。那么,爱它的人大概都是冲它的名字去的吧。

我见过的鸟儿品种不多,能叫上来名字的就更少。我不大愿意花那么多心思去研究一只鸟,是因为我知道过多的参与鸟的世界,对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儿。这也许是我为自己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寻找的一个借口,多认得几种鸟雀儿不见得就破坏了人类与鸟类的关系。我承认,作为一个乡下人,我的思想境界不够开阔,我的认知存在许多局限性。

但不能否认,我是熟悉喜鹊的。我比动不动就挥毫点染“喜上眉梢”“喜鹊登枝”的艺术家,比有事儿没事儿吟唱“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乾隆诗句)的政治家,比一登门入第就没脸没皮扯着嗓门高呼“姓名已入龙虎榜,书信新传喜鹊知”(黄庭坚诗句)的穷酸文人更了解喜鹊。他们那些形而上的喜鹊是没有生命的,只能算作是一个可此可彼的符号,想通过他们认识喜鹊,就像通过一个人的姓名研究这个人的性格与品质一般艰难而不可及。

我一直生活在“晨来闻鸟鸣,开窗见树影”的环境里,所以跟那些提笼遛鸟填盆栽花的人相比,我多少多了些自然地味道。我们崇尚自然,是因为我们喜欢本色,最惊心动魄的美只源于本色!眼睛可以迷惑我们,心灵绝不会。就像这世界随处可以见到美丽,但却很难见到魅力,美丽可以妆扮来完成,但魅力只能靠本色来完成。

在我的意识里,鸟是不分种类的,不管是穿红戴绿鸣声悠扬漂亮角儿,还是灰头土脸连哭带号的苦主儿,我全叫他们为鸟儿。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有鸟的叫声,我们就该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因为人从自己的身上学会了分类,学会了分等级。于是,鸟儿有了美丑贵贱,花儿有了雅俗尊卑,这是多么可笑的事儿。更为可笑的是人们首先赋予花草鸟兽一些高尚的意义,然后没脸没皮的将自己与香花美草珍禽异兽扯上关系,好像这样,自己就真的可以一跃而成为云中苍鹰林间猛虎,真的可以一绽而为莽间幽兰雪中傲梅!说这话的人,其实早已忘记自己是哪一根葱了!

喜鹊,没获得那么多的殊荣。这只能怨它形象不好,没法包装,再就是没有穿云追月的本领,更让人不堪的是它那原生态的叫声,一张口不雷倒听众才怪。但它既然姓了“喜”,就绝不能亏待它。我们乡间称喜鹊为神鸟,说它有未卜先知的本领,说什么“早叫喜,晚叫财”,早晚就这么一叫,喜事连连,财源滚滚。这还得了,人间最爱是喜讯,既然你有了这一张善于甜言蜜语的小口,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埋没你。既如此,树喜鹊为普通鸟类的典型成了非常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儿。于是就有了喜鹊搭桥助有情的牛郎织女美梦成真的神话,就有了喜鹊报恩救了黎景逸的唐朝趣闻。咸鱼的喜鹊翻了身,与喜鹊本人有多大关系呢?它不还照样在我的家前屋后叽叽喳喳的叫着,任你怎么赶它也死乞白咧的赖着不走,不知是留恋朽树的虫子,还是舍不得晒场上的粮种。

我是个无神论者,总不会相信喜鹊的叫声存在无穷的玄机,更不会相信它一张口我就会财运亨通。但是,久而久之,我竟也会因为听到喜鹊在早晚时分的叫声而不由自主的想起神鸟的预言来,心情也真的会晴朗一下。“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鱼玄机诗句),人就是这么喜欢自作多情呀!

第10篇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章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背诵积累优秀的诗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古诗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从而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补充和扩展。优秀作品的阅读量越大,人的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古诗文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理解,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背诵《望庐山瀑布》时,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除了规范背诵语气外,还要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如含有“美丽芬芳”意思的,学生会背起有关“花”的诗来,一时间桃花、杏花、荷花、、石榴、海棠、梅花五彩缤纷,争芳斗艳,有《惠崇春江晚景》、《题》、《海棠》等;含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意思的,学生会背起“言志”的诗:《石灰吟》、《无题》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根据时令进行分类背诵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记忆深刻。如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从《江南春》、《春江花月夜》、《春夜喜雨》到《夏日》、《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从《秋浦歌》、《秋思》、《枫桥夜泊》到《冬景》、《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背诵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

转贴于

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形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第11篇

菊 花

大家都知道把!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黄花属于菊科,品种非常多,如果按时间分类,可以分成早菊,早菊9——10月开花,还有月菊,8月菊等。

的故乡就是中国,它的种植历史相当悠久,在三千年以前就有了关于的记载,许多文人雅士,就写过赞颂清丽高雅,不畏严寒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很坚强,喜欢阳光,担又耐的寒冷,适合生长在肥沃深厚,排水好的地区,虽然坚强,但还是怕积水,一旦积水就有可能死亡。

第12篇

关键词:复习课现状;高效课堂案例;实效性策略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高三语文老师,每个班级语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弱点在哪里,每一阶段的复习应重点突出什么,应该心中有数。共性现状如下:

(一)推不动

背默不跟着走,布置的作业不能顺利完成,课外不学语文。

(二)读不懂

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诗词看不懂意思,现代文看不懂重点词句,读不懂文本的内涵。

(三)写不出

概括题漏掉信息,赏析题写不完整,延伸题观点例子两张皮,作文缺少鲜活的内容。

二、高三语文实效性课堂构建案例

下面是我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构建高效课堂设计一例:

课后,语文组长给出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实效性很强,高三需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高三的课程内容决定高三课程性质。以“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我是这样构建高三实效性课堂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人物形象类别,明确答题要点,规范答案语言。

(二)巧妙合理的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引出周瑜的形象和作者的形象,找出刻画二者形象的语句,作者通过对周瑜的仰慕与敬佩表达了自己的壮志难酬,进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人物形象。

(三)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紧扣教材,阅读教材,明确人物形象分类:诗人自己的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作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作者;诗人之外的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木兰辞》中的花木兰等。

(四)高考对人物形象题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结合诗句,赏析诗中某某形象。

(五)读诗句,感知人物形象

选取高中教材中典型的诗句和人物,让学生读并感知一类人物形象,如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感知出一个傲岸不羁、豪放潇洒、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知出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诗人形象……类似的形象共有八类,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独坐敬亭山》为例,分析诗人的形象。先大声读诗,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接着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阅卷老师,利用PPT展示三个不同答案,学生根据答案给出分值,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培养得分意识。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给出的答案,我总结了此类题答案包含三点:一是写了谁(特征+身份)?二是分析具有某种特征的依据;三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出答案要点后,再做练习题巩固。

语文课堂的驾驭能力至关重要,一节课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完全在于老师的引导。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那么,怎么样的复习才是“货真价实”的、才是高效的。

(一)吃透考纲,把准考脉

新一届高三如何应战,首先要明确好复习课的两个基本标准:所讲――讲授的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就明白;所教――传授的方法,学生一学就会,就能用。

其次要明确好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吃透命题精神:①命题不当,导致无效;②选题不精,导致无效。

2.研究复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①不追求讲了什么,而重视学得怎样,复习指导科学化。②不追求知识系统,而重视答题规范,答题思路程序化。

(二)做好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面考查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其次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考试大纲,看是否有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再者研究题型的变与不变规律,如新课标卷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近几年变化比较明显,考查虚词的题取消了,出现文言文断句题,再如2015年文言文第6小题考查的是古文化常识题,在阅读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应多关注人物访谈题型。

(三)注重实效――优讲、巧练、深评

1.优讲

我理解中的“优”就是讲解一道题归纳一类题的做题技巧。而且一道题必须讲透,不能含糊其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意象意境”题为例,这类题高考设置分值一般为6分。学生答题找准三点:景(描绘画面)、境(营造氛围,背四字意境词语即可)、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有提示),三个点,每个点得2分,只要学生动笔写,至少得4分以上。高三语文复习课知识点是有章可循的,比如文言文知识贵在积累,没有太多的方法可谈,古诗词鉴赏除了积累外,重点在理解和方法上,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很重要等等。

2.巧练

练是学生的行为,也是老师的行为。“巧”表现为训练题选择的“巧”和训练中点拨的“巧”。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只能从题的分值上入手。在训练时,根据分值写答案。以高考第七题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每小题5分,5分如何获得?学生心里要有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句意通顺各占几分,让分值落实到题的每一点上。坚持这样练,学生得分高了,自然就喜欢从习题中获得成就感。

3.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