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制定制度

制定制度

时间:2023-05-30 09:0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定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制定制度

第1篇

为了企业的发展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企业中也利用信息网络设备进行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不仅高效而且更为方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也需要一个制度进行管理。所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知识产物。信息管理制度是人为制定的,也是人们在发展企业中的经验总结中所改善。信息管理制度不仅是发展企业的基础更是发展企业的保障!

二、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有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现在企业中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两个权力和权限未分清楚,导致现在的企业的职能上的含糊不清,在企业发展中执行层和制定层的职能各项竞争会导致企业不健康地发展。

(一)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太多

现在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得非常多,非常细化,针对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制度来规定。这样的制度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企业发展中的执行层和制定层各自不断地进行完善制度,但导致出现了许多空头制度,使制度复杂化了,使制度的可执行力出现了缺乏。

(二)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的正规的制度

现在许多企业在制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时未按照国家的制度来制度,任何一个企业的制度都必须以国家制度作为前提。现在的企业制度要不就注重一切以公司为重,要不就注重人情。这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所以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与国家的制度所统一,符合国家的规定。

(三)企业管理制度不利用与企业的某些发展

企业是一个着重产生经济价值的地方,而企业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要的目的进行服务的。但现在的企业制度喧宾夺主了,现在的企业制度只起着管理约束企业的作用,忽略了辅助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现在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不利用企业的某些发展。

(四)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更新的周期太长

在以上讨论中可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发展经验总结所得。所以制度是实时型。现行的制度只适合现行时期的企业发展。制度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是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这样的制度才能使企业跟进社会的发展。

(五)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缺乏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所以在企业制定制度层上必须要有有才能的人,这样才能时时在企业发展中总结完善好的制度。现在的企业内部人才缺乏,企业制定层的职员很多都是表面上功夫强,缺乏学习,缺乏与社会上的人才进行交流,本企业的制度能将就就将就用,也就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更新周期太长。

(六)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上存在问题

由以上论文可知,现在企业内部出现了许多讲情面的人,而制度在执行中需要讲究正,而制度一旦牵扯进人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执行力上的问题。所以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不正导致执行上面出现严重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理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要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执行层和制度层上招募人才

从以上论文可知人才的重要性,人制定制度,人执行制度,制度约束人,所以制度和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现在企业信息系统制度出现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所以为企业招募人才是解决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

(二)调整企业发展中其团队的精神状态

一个好的企业随处都将充满正能量,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久,更加健康。调整企业团队的气氛也必须将其企业内部各层的职权权限进行明确分工。所以在调整团队状态的开始一定要以公正的态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凝聚力起来了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三)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

从上面讨论可知,制度是具有实时性的,现行的制度只适合与现行的企业发展,要想发展好企业,一定要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随时进行更新。企业应该定期安排内部人员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在各行企业中总结出更多有利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制度。

(四)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机构进行完善

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坏,在执行制度上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只能是更好,制度需要人实时地进行完善。所以在企业管理制度机构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也要有制度来规定制定制度的人员。制度需要完善化,也需要与企业适应化!

(五)企业制度的后期工作

第2篇

引玉。

关键词:高校;制度;执行力;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高校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各项规章制度也在逐渐完备,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制度的执行方面还存在乏力现象,这就使高校制定的很多制度都被架空,完全没有起到应该具有的管理作用。高校的执行力对于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管理制度效用实现都起到关键作用,制度的执行力是高校各项工作运行的基础因素,能够直接决定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成为把制度、规划转变成效益和成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加强大学制度的执行力成为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眼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的我国高校执行力不足现状进行分析并解析其原因,最终提出几点加强执行力的建议,希望可以以此文章缓解我们高校目前面临的执行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使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解析高校制度执行力的现状和原因

针对高校制度执行力这一问题,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高校方面非常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经常出台一些相关的制度,并且会编辑成册以增加其规范性,另外,制度的出台只会喧嚣一时,最终得不到落实,往往是重视一段时间后归于沉寂,总之,因为种种原因,高校制度的出台总是虎头蛇尾,声势浩大,但效果甚微。学校出台了制度,却缺乏执行力,有的制度在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就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制度只是纸上谈兵,出台后都没有实施,只是被挂在墙上或者放在抽屉里成为给别人看的摆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充分地反映出高效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的现状。高效的执行力是判断学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没有执行力或者缺乏执行力,落实决策时拖泥带水、执行制度时左右徘徊,那么任何对学校有利的决策都不会发挥作用,任何科学、合理的制度都会被束之高阁,成为口号挂在嘴边。由此可见,强大的执行力是高校制度运行的基础,没有执行力作为保障的制度只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制定的制度尚需完善,导致制度的执行力严重缺乏

制度缺乏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制度的不合理、不健全、不符合实际情况都会对制度的执行产生阻碍作用。有些高校忘记制定制度文件的周期性清理制度,这就导致一些缺乏实用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实施价值的制度仍旧活动在学校中;还有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时缺乏预见性,很多制度起到的作用都是“亡羊补牢”而不是“防患于未然”,出了事情才想起要出台这方面的制度,这就导致制度的制定缺乏严密性和谨慎性,频繁地修改制定会使执行者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自然就会影响执行力;还有就是一些高校执行的制度内容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比如说,有些高校明文规定不许学生旷课,但是对旷课学生的处理办法并没有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项制度就是没有意义的;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时喜欢“借鉴”其他学校的,将其他高校的制度照抄照搬,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制度也是没有意义的。

2.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制度执行不够顺畅

高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想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就一定上下左右协调沟通。然而,目前在很多高校内都存在各个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不仅如此,高校的管理部门与实体部门的协调沟通也不足,究其原因就是高校管理者的素质水平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分工职责不明。举个例子,比如,在学期伊始,管理部门决定将学院的毕业率作为年终优秀人才培养学院的考核内容,但是由于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考核部门在考核时并没有将这一项目列入名单,这就使学期初制定的该项制度流于

形式。

3.高校各级单位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导致制度执行力被削弱

高校制定的制度有很多的执行者,但是由于不同执行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导致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力度不足。有些高校的管理者不能很好地执行制度,遇到下级没有按照制度做事时没有对其进行教育,而是以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对待,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上行下效,使得一些制度在主管领导的带头下流于形式。还有一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对制度理解得不正确,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偏差,慢慢就会背离最终制定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此外,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对制定的制度进行了“筛选”,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就好好执行,威胁到自己利益的制度就推三阻四,认为上级制定的制度“不合理”,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将制定的制度置之脑后,用形式主义蒙骗上级。

二、解析加强高校制度执行力的有效措施

高校制定的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力作为基础就是一纸空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将制度执行到位比制定制度还要困难。所谓较强的执行力就是更好、更快地将制定的制度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执行力是贯穿于整个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制度的构思、政策的执行、过程的展开等都需要以强大的执行力作为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校的执行力。

1.不断完善高校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

上文中提及过,高校制定的制度缺乏执行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制度本身不够科学、合理、可行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高校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尽可能遵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则,一定要树立一个思想:制度不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制定的,而是一个单位、一个集体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制度的特点及目的,最大限度地做到民主化、科学化。首先,一定要确定制度的制定目的以及规范的边界,切不可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也不能与其他的制度相抵触、矛盾,还需要注意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问题,如,实体制度与程序制度的搭配、新制度与老制度的衔接等问题,一定要能在制度的制定范围内形成闭合和通达,避免出现不合适的漏洞;其次,就是要注意程序性制度的建设。程序性制度的建设能够极大地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对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执行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校之中一些重要的部门,将制度明确化、固定化能够更利于制度的执行、检查以及监督;再有就是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一定充分地考虑大众的意见,尽可能地民主化,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以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依据进行制定,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尽可能地使制定的制度适用、实用、管用;最后就是要从全局出发,要保证制度建立的稳定性,切不可朝行夕改,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地修改、创新、完善。

2.不断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加强管理者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领导在整个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想加强高校制度的执行力,首先就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高校应该逐渐地优化干部的考核机制,将一些有责任心、执行力较强的人才委以重任。此外,还要加大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锻炼,以提高其素质、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动力。首先,一定要向广大高校工作者宣传明确制度的重要性,在高校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让大家认识到执行力对于制度施行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一定要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与工作能力,优化其办事效率及教育质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最后,一定要注意群众的思想动态,要使制度的执行者对制度满意,要使基层群众信任制度、认同制度,能够自觉地参与到维护制度、遵守制度的行列中。

3.不断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实践证明,高校制定制度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很好地执行制定的制度,因此,一定要针对制度的执行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使制定的制度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监督与考核工作有机结合

针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工作,一定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结合制度,可以将监督检查寓于考核之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习惯。

(2)建立责任制度

可以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建立责任制,这样使人人各司其职、各谋其事,又能极大地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可谓是一举两得。责任制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决分工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如果仅仅依靠我们的自觉来进行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增强制度的执行责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工作,最终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上,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有责任,事事有效果。

(3)促使大家养成认真执行和落实制度的习惯

在对制度执行力监督、检查的过程中,一定要促使大家重视这一项工作,养成认真执行和落实制度的习惯。要使大家明确制度针对的对象是高校中的全部人,而不是排除掉自己的其他人或者是某一部分人。针对不认真执行、落实制度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不管牵涉到谁都要公平对待,要使工作人员将执行制度当做自己分内的工作,使制度真正成为规范行为的“篱笆墙”。

通过对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加强高校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高校针对制度的执行力缺乏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十提出教育改革之后,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为人师表,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大学生,小则是家族的希望,大则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学校制定的一系列制度都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和学生前途命运的,我们对制度的执行力度强与不强都会对学校和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加强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性,增加对制度的认同感,从自己做起,加强执行力。时间证明,没有制度的学校是没有未来的,有制度但是没有执行力作为保障的学校一样前途堪忧。只有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学校制度执行力坚持不懈,不断为学校增强制度执行力出谋划策,切实让教师和学生增强对制度执行的认同感,才能保障我们学校的规范高效发展,提升我们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才,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艳玲.关于高校效能监察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相结合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01).

[2]田育进,黄龙银.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执行力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

[3]苗国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4]张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06).

[5]梁朝辉,陈海生.高校德育建设指导思想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第3篇

第二条本制度规定了公司工作服的定制、发放、领用及折旧标准,着装要求、检查等。

第三条综合管理部负责公司工作服的归口管理,包括发放及折旧标准的制定、工作服的购买及验收、领用核签、检查考核等工作;资材仓库负责公司工作服的保管、发放。

第四条工作服的发放标准

1、公司的工作服包括冬装和夏装。

2、公司人员发放工作服冬、夏装各两套。

3、新员工进入公司十天后发工作服。期间发放旧的工作服。

4、旧的工作服采取免费优先使用。

第五条工作服的定制及领用

1、工作服使用年限:(冬、夏)工作服各两年。两年内实行冬装公司统一回收,两年后的回收属自愿行为。

2、行政专员要定期盘点工作服,并根据员工进出情况和库存情况,及时进行定制申购,备足数量以便使用;并根据使用年限、季节变化及时组织更换。

3、行政专员要本着货比三家的原则选择好定制厂家,在定制前应签订合同(或协议),明确数量、材质、尺寸规格、交期、价格、发票税点、验收标准、商标使用规范以及其它定制要求等。工作服做好到厂时由行政专员组织进行验收工作,合格后交由行政仓库保管。

4、行政专员依照各部门员工事先自行申报的衣服尺寸,通知按部门统一到资材仓库领取,仓管员要按照综合管理部的要求如数发放,

第六条工作服的折旧标准

1、员工的夏装工作服实行免费使用,冬装工作服收取折旧费用。

2、员工自动离职的应全额收取工作服费用;按正常辞职流程办理的员工按在公司工作时间长短收取相应的折旧费,具体详见下表一。

3、员工在辞职办手续时其工作服应事先洗干净叠好再退还给仓管员,仓管员视工作服新旧情况进行分类保管,以便下次优先发放使用。

4、员工服装在规定使用期限内因丢失、损坏等原因造成无法穿着上班的,可由本人直接向综合管理部申请购买,经审批后方可到仓库领取工作服,其费用从工资中扣除。若属故意损坏的除加价赔偿外,还将视情节严重情况进行处理。

5、员工因岗位或作业特殊性需增发冬、夏装的,可由员工所在部门申请,经综合管理部审批后由资材仓库发放,并要做好相关登记工作。

表一:

工作服折旧分类工作3个月内(含)工作3-6个月(含)工作6-12个月(含)两年以内

一套新一套旧的冬装一套新的50%一套新的40%一套新的30%0

两套新的冬装两套的50%两套的40%两套的30%0

少件、丢失按原价赔偿按半价赔偿。

破损、带走不还按原价赔偿。

第七条着装的要求

1、员工在上班时间必须穿着公司工作服,休息日自行着装。公司举行重大活动要求统一着装时,必须按规定着装。

2、生产及辅员工凡在上班期间必须穿公司工作服进行作业。

3、员工着装要整洁,并不得自行转借给非本公司人员。

第八条着装的检查与考核

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着装检查与考核工作,具体参见《文明工作制度》和《员工奖惩管理制度》执行。

第4篇

一、树立财务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源

财务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源,是指在财务资产管理中心根据要求所提供的数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各种指标。在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同时,也要求公司财务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模式能够由原来的核算管理型转变成管理核算型,由原来单纯的财务资产的数据集散地转换成财务资产相关的综合信息源。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目前公司中财务资产管理中心所具有的职能实行一定的划分和分离,财务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不应仅仅是简单的汇报与总结,应更加倾向管理型的核算工作;同时也要对现有的硬件设施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加快财务会计数据传递速度,缩短各类数据在传递时所使用的时间,为财务资产能够及时、有效地形成综合信息,并据此实施各类专项工作的管理奠定基础。

二、建立完备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

当前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管理制度中缺乏体系性;二是某些制度缺乏实际操作性,内容太过宽泛;三是缺少主要制度。在公司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这些不足给公司的运转,尤其是财务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公司财务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等相关工作。

1.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缺乏一定的体系性问题,公司可以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提高财务中心的理论、政策的研究水平来进行解决与克服,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语义清楚、层次分明以及用词准确,对于实体性的制度,在制定时则要注意制度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内容要具体,同时还要联系本公司的实际情况。

2.由于公司中的某些制度缺乏应有的实际操作性,内容太过宽泛,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通过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财务人员应该深入基层,加强对于本公司在生产经营中的特点的了解,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制度。

3.由于一部分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中缺少一定的主要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以及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要从系统、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财务资产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公司的发展与壮大与公司财务资产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公司在运营中要高度重视财务资产管理工作,使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作者:金利宏 单位:甘肃省远大路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5篇

关键词:产品成本;成本核算;会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55-03

2010年初,财政部下发通知对现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关问题开展调研,为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以下简称《成本制度》)做准备,这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会计规范的重要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制定《成本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成本核算规范的发展

中国成本核算规范形成初步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开始明确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如将“生产费用”科目分设为“基本生产”、“辅助生产”、“自制半成品”、“车间经费”等科目。1984年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其后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中也明确了对成本的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到,成本核算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1986年为了与《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配合,《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出台,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中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中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全国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这些法规,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行业成本核算制度,如轻工业部颁发的《全国陶瓷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化工部颁发的《电石成本核算规程》等。1993年中国进行会计改革,成本核算也有了新要求,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再采用完全成本法,而采用制造成本法。但此后中国没有再对成本核算进行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二、建立统一《成本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6年财政部重新了39项会计准则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会计法》为核心,涵盖道德与技术规范两个重要方面,较为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体系对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现行体系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较少涉及,且零散的分布于有关具体准则中,缺乏系统的框架,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指导和约束性不足。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会极大改善这一现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会计规范体系,更为企业成本核算行为明确了方向。下页图1体现了增加《成本制度》后会计规范体系的框架结构

2.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不例外。在中国现阶段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虽然各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了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规范,会计人员在核算成本过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客观性,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决策。通过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核算中的随意性加以限制,同时也可以增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进而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

3.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必要环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贸易争端,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进行制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不完整,未能将全部成本如人工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系统,因而取得了成本优势,进行实现价格优势。通过制定《成本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成本核算内容,并与国际惯例协调,减少贸易摩擦。

三、统一《成本制度》的适用范围

要建立统一的《成本制度》,应必须明确其适用范围,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按照现行会计规范中对于成本的界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既涉及传统的制造业,也广泛涉及现代服务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本核算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虽然由于不同行业生产特点、组织规模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各行业其成本构成及其核算,但就其成本的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因而《成本制度》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成熟的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依据建立,其他行业根据各自生产的特点遵照执行。

四、统一《成本制度》框架

《成本制度》要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成本管理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建立统一制度时必须要确定其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本基础管理制度

为保证成本核算质量,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基础工作,成本核算就不能顺利进行,因而《成本制度》中将建立成本基础管理制度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成本基础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基本前提。

成本基础管理制度应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成本原始记录、定额等与成本相关业务管理制度。

2.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成本信息的生成最终受到成本核算方法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确保更加准确、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以供管理决策之需。但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核算结果,由此造成企业有可能操纵成本数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而为避免企业随意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影响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就是会计规范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客观要求《成本制度》中必须形成完备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为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划定范围。

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是进行成本核算具体手段,体现成本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应包括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项目、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等。

3.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

企业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必须要通过归集和分配才能计入有关成本,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结果。为保证企业在选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上的科学性,在《成本制度》中必须明确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具体要求。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原则、分配标准、分配方法及分配程序等。

4.成本核算业务流程

成本核算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讲求工作效率,明确成本核算业务流程可以保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因而《成本制度》中应明确成本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便于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参照执行。成本核算业务流程主要说明成本核算期间、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成本费用归集分配及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各项内容的关系及其相互衔接等问题。

5.《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成本制度》框架必须明确各内容的功能,从而才能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从外在形式上看用于形成企业成本的原始数据进入成本核算系统后,受框架内容的制约,经过系统加工后生成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成本制度》框架为成本信息生成提供了技术和质量保证。具体表现为:首先成本核算基础制度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核算环境支持,明确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的信息的基本条件,以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即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成本,什么样的成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其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与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持,决定了原始数据的加工方法及最终结果,即原始数据如何转化成成本信息,转化成什么样的成本信息;最后,成本核算业务流程明确了成本核算工作基本顺序,提高成本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了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成本制度》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它们相互独立,分别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成本核算进行约束和规范;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将成本核算联结为一个整体。

五、关于建立《成本制度》几点建议

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已经成为会计业界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共识,但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制度的全面性、适用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的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1.提高《成本制度》的全面性

成本核算不是特定行业的管理要求,任何企业都涉及成本核算,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各行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和要求,尽量避免以偏概全,使《成本制度》真正在各行业起到统一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2.增强《成本制度》的适用性

成本核算由于涉及内容广泛,造成工作环节极其复杂,但成本信息又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尽量保证成本核算方法明确、简洁、易于操作,使《成本制度》在规范成本核算过程中更加高效适用。

3.注重《成本制度》的前瞻性

成本核算必须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企业管理要求也不断发生更新,成本核算也要与此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提高的基本趋势,以保证《成本制度》长期有效,避免经常性修订。

4.完善《成本制度》的系统性

成本核算最终成果体现为成本信息,成本信息不仅受成本制度的约束,也要遵守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成本制度》作为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其他会计规范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其他规范的有关规定,避免重复或存在不一致地方,保证《成本制度》与其他法规构成完善的会计规范系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1.

[3]孙光国.会计制度设计:第2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

Some Reflections on Establishment ofUnified “Product CostingSystem”

ZHANG Xue-yi,CHANG Hong

(HeilongjiangBayi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Econimics & Management,Daqing 163319,China)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阆中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工作实施意见》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加强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坚持边查找问题、边落实整改、边完善制度,切实解决“”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党员干部贯彻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和制度成果。

二、工作任务

围绕解决“”方面突出问题,把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

(一)认真梳理已有制度

结合就业工作实际,对已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列出清单,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要予以重申,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要求,与现行法规制度相抵触、不一致的,要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要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切实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的制度体系。与经办业务有关的各类规章制度由各股室进行认真梳理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围绕解决“”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关制度。

反对形式主义方面。重点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工作落实机制,完善规范各类会议、文件、简报、评比表彰、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制度规定。

反对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局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各股室履职尽责的相关制度规定,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和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制度。

反对享乐主义方面。重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完善公务接待制度,细化接待标准,严格审批管理,强化监督执行。

反对奢靡之风方面。重点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规定;完善“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和公开制度,控制预算总量,严格审批程序,增强刚性约束。

(三)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通过自查、抽查、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进一步畅通、新闻、网络、电话等监督渠道,落实群众监督。要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严查违规行为,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对顶风违纪的,要从严从快处理。

三、方法步骤

市就业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工作由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股室负责具体实施。时间安排从5月下旬开始,到6月中下旬基本结束。

(一)制定计划(5月下旬)。局教育实践活动办及各处室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依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和制度规范,结合经办工作实际,制定制度建设计划表,明确制度建设方向、建设目标、制度名称、完成时限等。

(二)拟定制度(6月上旬)。由各相关股室负责,草拟相关制度,既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又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各项制度明确具体,务实管用。

(三)制度审核(6月中旬)。各相关股室拟定制度初稿经相关部门专题研究,由分管领导把关、进行评估。

(四)制度执行(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按照“成熟一个、一个、执行一个”的原则进行。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全局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落实责任。各相关股室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于每项制度,都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组织研究讨论,按照内容要求与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制度拟定工作。分管领导要严格把关,督促抓好工作落实。

第7篇

关键词:人民调解;司法确定制度;正当性

一、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定的内涵

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相关规定,指在相关人民调解机构或组织的主持下,民间纠纷双方根据各自要求达成调解协议后,正式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司法确定的法律申请,法院根据该申请的实际情况及时启动司法审查流程,依据人民调解相关原则对协议内容进行详细的审查,一旦能够与相关确认条件相符合,人民法院就可以参照具体法律条文来对调解协议加以固定,并据此来赋予其在法律方面的强制执行能力[1]。

二、人民调解司法确定制度的正当性反思

从社会司法实践情况来看,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程序来对调解协议进行固定和确认,并制作出相应的司法确定书,赋予确定书以法律强制执行能力,这在实践应用试点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从理论层面上讲,这种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实际法律效力进行确认并赋予其法律强制执行力的行为,在正当性方面受到了我国法律研究学制的质疑[2]。例如一部分学者认为“司法确定机制的制度化发展趋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司法权力的弱化以及司法诉讼能力的降低,……”,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论述,虽然在具体表述上可能存在相应的差异,但是在本质上却都表现出了对司法确定制度的质疑:经过实施人民调解,并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程序确定赋予其法律强制执行能力的正当性是什么?首先,能够参与到司法确定程序中的实质基础是纠纷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作为民法立法基本理念之一的“私权神圣与意思自治”具体体现在实体法中的处分原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在不伤害他人、不违背法律也不损害国家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纠纷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私人意思自治来对自己的实体权利进行处分,也就是说在发生民事纠纷后,纠纷双方也可以根据自身私人意思自治来自愿选择纠纷的具体解决方式,只要纠纷双方认为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就可以自行选择诉讼或非诉讼方式进行纠纷处理,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尊重其所选择的纠纷方式并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世界主要国家或相关地区都已经着手建立多元化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和相关管理机制,美国、日本等国已经建立起在司法机关附设的纠纷调解制度,表现了对上述认知的实践。可以看出,如果说国家司法机关法院判决正当性所具备的实质基础要件是各类纠纷的判决在保持客观、公正、独立的法院法庭上经过以辩论主义为支撑的司法对抗过程而做出的科学判断,那么,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定制度的正当性实质基础要件就是民事调解过程的自愿性和合法性,调解结果是在纠纷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支持下达成的。因此可以说,只要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定与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意愿相符合,并且在协议内容上没有与国家法律、公共利益或行政法规相违背的地方,就是正当合法的。其次,程序的正当性是赋予司法确定书法律强制执行能力的程序要求。我国政府法律体系在法律执行力方面较为完善的表述为:法律执行力具体指为了实现裁判行为中所要求的给付内容而能够利用强制能力执行程序的一种裁判属性。由此可见,终局裁判必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执行力,并且这种强制执行力是为了实现这一终局裁判所确立的具体权利与义务而存在的。同时,由于终局裁判的相关文书具备法律层面上的执行力,所以能够将书面范围内的权利真实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权利。因此,可以认为执行力的正当性主要来源于相关终局裁判本身行为的正当性,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法律执行力作为终局裁判的基本属性之一,其自身正当性以裁判的正当性为依托,并且以程序正当性作为裁判行为的本质属性。所以,一般法律文书的制定程序正当性的实现是其能够获取相应法律执行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社会司法实践中,从司法确定制度的试点实行以来,在程序方面以《衔接意见》为依据保证运行顺畅,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程序正当性原理的相关要求,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定程序来赋予确定书法律执行能力也就随之具备了相应的正当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人民调解司法确定程序赋予司法确定书法律执行能力的正当性,其实质基础要件是人民调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而形式要件则是在赋予确定书执行力的过程中采用了正当的程序。所以面对中国社会现实,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建立司法确定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段晶莉 单位:常熟市尚湖风景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邓春梅.人民调解司法确定制度的正当性反思[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6):34-38.

第8篇

关键词:物业管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1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根据订单班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优质院校学院资金的投入计划,2018年校企共建校内物业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系统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分为2部分:室内物业管理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室、校园物业师生后勤共管的运行系统,共建设投入70万元左右。室内物业管理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建设能够满足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师生校内实习实训的要求,校园物业师生后勤共管的运行app系统,此系统一方面充分让后勤资源教学化,另一方面维护校园后勤系统、教学系统、物业实训系统的秩序,为物业管理企业培养“无缝对接”的人才,提高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校企双方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和跟岗实习的要求。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行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丹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将物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在校企双方进行,以学校和企业为学习基地,交替转换教学场所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丹田定制班”人才专业技能的特点与培养要求,双方建立“1+1+1”人才培养模式。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专业培养+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第一学年“丹田定制班”学生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专业教学计划,扎实地学好职业基础必须课,教学的主体是学校。第二学年,根据订单班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校企双方签订的人才培养协议的规定和要求,一半时间在学校完成职业技能必须课,另一半时间在丹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师徒制的模式完成职业训练必须课。第三学年,学生直接到丹田物业管理公司全国项目中的任意几个项目中进行顶岗实习,根据第一和第二学年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在顶岗实习前或实习中基本确定自己适合的岗位类型,经过一年顶岗实习,为拿到毕业证的第一天成为该公司的正式员工形成“无缝对接”,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3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创建校企“互聘互用、协同育人”双师合作模式

物业管理行业作为朝阳行业,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物业管理专业教师能力要求也更加专业化。学院物业管理专业老师所掌握的行业发展状况、实践知识和实际具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学院教师很难胜任现代学徒制的实训教学任务,企业专业教师(师傅)具备娴熟的服务管理实践技能,能生动形象的给学生讲述物业实践方面的知识,“校企合作”定制班将不定期的请丹田物业的专家给我院的师生开展讲座,2017-2020年“丹田定制班”开展的讲座如表1所示。同时,丹田集团及丹田物业管理公司为我院物业管理专业老师提供到企业兼职锻炼学习的机会。为学习国际物业管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物业管理标准、制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双方教学团队专业水平,丹田物业管理公司组织校企双方教学团队赴新加坡CBM公司进行了学习交流,校企团队对CBM企业组织架构、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工资分配制度、专业标准操作流程、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员工培训制度、节能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对先进设备、仪器、工具、清洁保养试剂的使用进行了观摩,并到具有代表性的物业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参观、体验,与CBM员工交流,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经验、项目管理经验。双方在资源优势互享的基础上,为教师们提供国内外顶岗、交流学习的机会,在理实方面均提升了老师的教学能力且开阔了眼界。

4校企联合申请物业管理行业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

为落实中国物协物业管理行业学分银行建设工作,在职业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行、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行业人才共同培养模式,并探索建立物业行业认证单元,探索实现物业管理行业非学历证书与学历教育专业证书体系之间的横向沟通,以及不同层次学历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搭建物业管理行业人才成长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和转换,探索资源共建共享与学分互认机制。进而构建基于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学习型物业服务企业的路径、方法,为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知识更新、技能提高创造条件,促进学习型行业(企业)建设,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4.1制定学分认证制度

根据各种学习形式,按照学时、难易程度、实践性等制定学分认证制度,学生及从业人员可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学校、企业、在线开放课程参加认证单元学习、培训,通过权威认证获取职业发展所需认证单元学分。

4.2制定成果互认制度

制定学生技能竞赛、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企业员工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研究成果、专利技术认证制度,实现成果学分转换。

4.3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根据学分认证标准,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按照学历教育课程或岗位的认证单元,计算累积学分,进行学历及职业定级。

4.4校企双方师生进行全国物业管理项目经理岗位技能培训

丹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深圳房地产和物业管理选修学院首先对双方教师进行全国物业管理项目经理岗位技能培训,让教师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师。然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再对“丹田定制班”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定制班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物业企业就能独当一面。

5结束语

21世纪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髙等教育逐步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加强髙校与企业的合作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潮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髙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是髙职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7):27-29.

[2]胡晓聪.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4):198-199.

[3]陈千诰,余江霞.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2):16-19.

第9篇

关键词 民主 科学 执行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平等、竞争和法制意识日益强烈,教育者应悦纳学生的这些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当然这也给学校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既要使学生在班级中展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又要使他们融洽相处,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要达到以上的目的,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班级,才能使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1、要实施制度治班,首先要做到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制度

班级中的民主方式就是民主集中制,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班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体现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班级中的任何一个制度的制定,都必须建立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民主表决的方式通过。例如,班级在制定“学生自治量化考核”这一制度时,有的同学对“班级学生只要报名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都要给予积分”这一条提出了异议,通过学生讨论,大家认为这一规定有利于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调动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给予肯定;另外学生还提出在此条款上再加上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应给予另外的奖励分。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制定制度的目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意识到制度不是教师的主观要求,而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然需要,从而为制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制度治班还要注意制度内容的科学性

2.1所谓科学的制度就是制定出的制度必须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要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做到,只要学生做到了,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针对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行为习惯差,迟到、作业不按时完成是常见现象,班委会提出了全班同学提前5分钟到校的要求,并每天考核,纳入学生量化积分;制定了作业检查制度,并从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的质和量、检查结果的奖与罚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实施后,学生的迟到和不交作业现象基本消失,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2所谓科学制度就是制度的内容要全方位地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班级学生的行为都有制度可依,班级的量化积分就是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进行考评,力求制度全面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同学在班级的每一个方面的表现。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有利于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感到这个集体对每个人是公正公平的,才能使他们人人有职责,人人有责任,推动班级全面进步。

2.3所谓科学的制度,就是制度具有前瞻性: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在特长发展方面较为突出,班上利用每天时事教育十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特长,并利用量化积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由于我们班常年坚持这一制度,面临高考,我们的学生多了许多成才的选择道路……,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制度,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和发展,人人觉得自己有所长有所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3、制度治班,关键在于制度的落实

3.1落实制度首先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坏,不因学生是否班干部,不因学生是否善于与你沟通,都要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班主任,制度才有权威性,学生才能严格遵守制度,使制度发挥它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勤工俭学;心理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准确认定贫困生

1.建立符合校情的认定标准和制度。制定一个放之全国而皆准的标准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对工作指导意义不大,即使制定省级认定标准也无实际操作可能。因为每个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最低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源情况差别很大,用一个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如此众多的不平衡因素实在勉为其难。要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符合校情的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和办法。

2.建立一整套认定制度和措施。要彻底解决贫困生认定这个现实问题,需廓清思路,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配套措施。要对认定工作有宏观全面的把握和认识,制定多维度多层面配套措施和办法,仅靠一个标准或某一具体做法难能奏效。高校在明确贫困生评定标准之后,必须对地方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作行之有效的核实。

3.坚持学生参与认定的原则。资助工作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判断的标准就是学生满意不满意。在认定贫困生工作中让学生参与认定,能够提高认定的准确性。

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掌握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和有助于相互监督。

二、加强勤工俭学体系,提供勤工俭学环境

1.健全完善有效的勤工俭学体制。大学生勤工俭学既然是高等教育中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手段和教育方法,其管理和机构设置应融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具体制度必须围绕勤工俭学的派发程序,社会的投诉处理,奖惩、学生的维权等内容来制定,使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有法可依。

2.立足校园,加强外联,拓宽勤工助学渠道

①校内扩大勤工助学岗位。目前,校内的工作岗位非常少,而学生在校内勤工也是他们最为擅长的、能够踏实的选择,也是给学生提供的最便捷的勤工助学方式。

(1)后勤工作。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子越迈越大,后勤服务逐步脱离学校,成为一个完全企业化模式运作的经济实体,正式编制员工可相应减少。除一些重要岗位外,在时间和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聘用大学生作为临时工,从而加快后勤社会化人事改革的步伐。

(2)教学工作。各院系学生工作和教学秘书等工作,经常出现人员不够的情况。而高年级学生(指大学三四年级)对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有了基本完整的认识,只要略加培养,完全能够担任秘书的角色。

(3)助手工作。在高校,很多教师都有课题或者研究项目。这些课题或项目需要调查、调研、实验、统计等非常多的环节和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时间。对学生来说,能够帮助老师,共同完成研究,一方面是勤工助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加强专业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

②校外联系各行各业,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是高校勤工助学的主要渠道。学校应该通过相关组织,派遣学生到各社区、企事业进行宣传,还可利用媒体为供需双方交换信息,扩大影响,广泛开拓校外勤工助学渠道,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努力给学生提供较充足的勤工助学岗位。

三、做好心理辅导,培养贫困生健康心理

1.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①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理解贫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社会生活中许多复杂的问题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加强自强自立教育。“人穷志不穷”,有坚强的斗志,坚持不解的努力就能摆脱贫穷。通过优秀贫困大学生的事迹报告会,谈体会、讲经历,帮助他们放下包袱、排除自卑情绪、合理规划人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通过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同时,任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教育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解决自己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2.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①加强制度及队伍建设,完善硬件设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员、心理辅导员。划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开支。开设心理访谈室、团体辅导室、大学生心理协会活动室等场所。

②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服务于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网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选修课程。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当然,要做好上述工作,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贫困生的情况,对全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普查,全方面了解贫困生心理,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设立追踪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新华.谈高师资助贫困生工作[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2).

第11篇

公正仰仗于完善的司法。随着我国诉讼法制度的规范,司法改革已是紧锣密鼓。司法鉴定作为诉讼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诉讼的进程。但是,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呼吁多年但依然雷声大雨点小。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就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及完善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鉴定机构主要包括三种组织体系,即分别隶属于公、检、法机关的部门鉴定机构;司法鉴定委员会;有鉴定审批权的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立的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这种相对繁杂多元的机构的设置,使得众多的鉴定机构在涉案鉴定时,缺乏统一规范的鉴定程序,导致结论常常不一致,前后矛盾。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更会间接导致对司法鉴定的公正度产生怀疑。众多涉案鉴定机构从事鉴定无统一的设立、审批、监督、承担责任等规范性文件。鉴定机关涉案鉴定随意性很大,负有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2、我国目前司法鉴定是多元化的体系,有资格参与鉴定的单位很多。公安、检察院、法院都设有自己的鉴定机构。司法鉴定工作的中立性与鉴定职能的从属性、依附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公安司法机关内部普遍设立鉴定机构,导致了鉴定权的分散;鉴定管理权的混乱,直接表现为多次鉴定和重复鉴定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不必要的诉讼成本,而且也直接到了司法的公正性。

3、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了《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我市也制定了相关规定,规定了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明确了鉴定人的权利义务,规范了司法鉴定的实施程序,这对于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不好的倾向,各地在立法的过程中为了遏制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多次鉴定、重复鉴定等现象,普遍加强了办案部门、上级鉴定部门、省级司法鉴定委员会等对鉴定启动程序的干预以及立法对鉴定结论效力的强制性规定,导致我国鉴定立法出现了严重的职权化和行政化色彩。

二、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保护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性。撤销公安、检察和法院的司法鉴定机构。将它们统一纳入一个相对中立的机构进行管理,避免“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的发生,维护司法的公正。

人类对司法价值的最一般追求,就是公平和正义,也就是公正。司法鉴定制度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鉴定人对法官做出正确的裁判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而鉴定人在身份上也应当与法官一样保持相对独立性,特别是要相对独立于诉讼双方当事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鉴定人员摆脱各种非正当因素,特别是诉讼双方的不正当干预,从而协助法官对案件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

笔者认为,公安、检察、和法院的司法鉴定机构都应当予以撤销,或将其从公安司法机关内部予以剥离,由一个相对中立的机构进行管理。原因很简单:公安机关是行使刑事侦察职能的,虽然法律要求其既要注意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证据,也要注意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事实和证据,但特定的诉讼地位决定了其往往更注意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证据,而疏于注意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事实和证据。鉴定人与侦察人员同处一个单位,甚至是共同承担侦察任务,难免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侦察人员追诉倾向的影响,在鉴定过程中也更注意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证据。检察机关也是如此,虽然法律规定我国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但检察机关同属控诉方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其在诉讼过程中往往也更注意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证据,而忽视了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的证据。鉴定人员同起诉人员同在一个单位,同样也会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影响到鉴定的。法院虽不承担追诉职能,但其一旦要求重新鉴定,即表明其对原鉴定结论持怀疑态度,鉴定人与审判人员同在一个单位,双方都可能相互影响,从而影响鉴定结果和判决结果。

可以以目前正在探索中的、不隶属于任何一级公、检、法部门的司法鉴定委员会为雏形,建立起国家司法鉴定体系。建立由司法部直接管理的直属局级单位-全国司法鉴定委员会,省、地(市)及县级司法厅、局设立相应级别的司法鉴定委员会。然后,由对应级别的司法鉴定委员会将公、检、法系统的鉴定机构收编。这样就能使原本分散的技术力量得以集中,能够更好的保障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而且,使鉴定人摆脱了因其所在鉴定部门隶属于某一司法机关而可能受到的不良干扰。这种独立统一的鉴定体系,也便于监管,有利于鉴定制度的标准化及程序化建设。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定制式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在二本尤其是三本(独立)院校毕业的专本科毕业生,尽管存在企业人才高消费导致就业竞争恶化的问题,但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脱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要求,而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选择适合独立学院特殊身份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突破了以往在相对固定的校园课堂授课为主的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2012年,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与北京小王府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定向生培养合作协议。2013年7月份,第一届“小王府班”到北京小王府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习。“小王府”定制班的举办开展了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基于此,本文对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一些粗浅的探索,希望对学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定制式”的培养是针对企业的具体要求达到培养目的,其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结合、多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定制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类似,但更强调培养过程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和全程参与,其根本是要实现“能力本位”的终身教育的目标。

在定制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协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教学与管理、学生技能训练、招生与就业等事宜,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施定制式培养,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通过学生在企业的上岗培训和实习,能迅速适应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定制式培养能够真正体现为企业“量身定做”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2008年2月,教育部颁发《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强调“优、独、民”三大特征,但各种校区合作办学模式的独立学院都难为完全符合教育部“独”“民”“优”的要求,要解决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应该选择多主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是依托江汉大学和三才集团主办的独立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用性”较强,仅学会“纸上谈兵”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将是不合格的。加强校企联合“定制式”培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

(一)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订单,确定合适的开班办法

根据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由企业需求人数和专业方向,学校统计汇总后决定开班办法。一家企业的人数需求大,可以直接为该企业开设订单培养班;每家企业的人才需求量都不大,同一个专业方向上需求大,则为这几家企业联合开班,形成特定专业方向“定制”培养班;如果在一个专业方向上需求也很少,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则在原有专业方向基础上,加设专业选修方向,学生自主选择,不单独开班。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小王府班”就是在根据企业的需求专门定制的。

(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教育和实习过程上全程参与

1.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定制班级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并且最后交由企业审定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偏重知识系统性和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创意型、复合型、技能型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即通过必修主模式+选修辅模式的多元化课程模块,实现以“工作过程”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课程体系表现为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集群式模块,以岗位群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相结合是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3.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即通过校内、企业以及校企合作开设教学班等形式。师资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由定制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以专题讲座、专业实践课程讲授、短期集训,或者企业提供教学资料,学校教师根据资料整理上课等方式进行。

4.课程考核方式可以由企业提出建议,学校根据建议组织考试方式和内容。

5.定制班在基本课程结束之后,可以集中在某些定制企业(或者定制企业指定的公司)进行集中岗前培训和实习。

(三)企业保证合格学生的就业出路

学生在定制企业(或者定制企业制定的公司)的培训和实习结束以后,由培训和实习单位进行职业能力鉴定,能力鉴定合格且顺利拿到毕业证的学生由定制企业负责聘用;未达到这两项条件的则由学生自由就业。以“小王府班”为例,达到“小王府班”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此就业,而且还可以报销上学的费用,更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拿到优厚的奖学金。

三、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独立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仿一、二本高校,又想摆脱高职院校的模式,结果出现学生文化理论知识深度不够,专业操作技能重视不够的尴尬局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酒店用人的需求错位。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学校层面:运行机制与师资力量不配套

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各院校自发的状态,缺乏有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社会、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合作教育认同度不高。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没有技能训练的配套教室,完全依赖企业提供实习操作的空间,这对于学校而言,有很大的被动性。另外,“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定制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求有足够数量的专业教师,而且要求专业课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此外,对企业要有较详细的了解,对岗位核心能力,关键技术和生产活动中常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重视链接企业文化,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目标明确。目前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自有教师有5人,受教学条件限制授课的方式还停留在理论与科研的阶段。

(二)企业层面: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合作缺乏默契

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而自己只负责选择人才,参与校企合作需花费一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一些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把合作视为额外负担,不愿意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有些企业认为,参与合作了也未必就能留住培养的人才,由于旅游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即使没有校企合作也能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到需要的人才。有些旅游企业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才会同学校存在短期合作,仅把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以减轻人力成本的支出,尤其在酒店行业较为常见,当出现利益冲突时,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完全背离了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观念。

(三)学生层面:企业文化认可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不高

旅游企业工作制度、人力资源制度等对学生参与合作教育影响很大。如“小王府班”在实习时,大都从事餐厅服务员、传菜员、门童等基层服务工作的简单而劳累的体力劳动,节假日加班回到宿舍已是午夜,且每周休息一天,少有轮岗,宿舍卫生与考核挂钩,薪水与期望值落差很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对主管批评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甚至有的学生以各种理由提前结束实习,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不仅没有想返回原岗位的愿望,而且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反而对专业学习打起了退堂鼓。

四、完善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实行“定制式”校企联合,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

(一)学校层面:明确职责,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水平

对学校而言,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培养出更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可以使学校较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明确学校的职责,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校企合作顺畅、有效地运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推动课程的改革;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的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借用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自身的宣传,以此吸引学生,拉动学校招生,提高生源质量,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企业层面: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增强企业积极性

对企业而言,则可以从容地、有目的地从学校中培养和招聘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节省了招聘成本和新员工培训成本;充实企业的技术业务力量,如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主要投入,学生的市场调查、策划、创意等,都可以围绕企业的业务项目,有助于企业解决问题,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提高了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联系,使学校了解企业,企业了解学校、企业了解学生,学生了解企业,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积极展示企业文化。

(三)学生层面:端正实习心态,加强文化实践学习

对学生而言,在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训和培养,能够巩固学校学习的成果,接受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教育,提高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酒店工作的艰苦,学生在实习之前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学习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学校应提供充分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独立学院应面向市场,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目标为驱动力。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定制式”的校企合作,真正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优势互补,达到共赢,这正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促进其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相然,于光辉,霍冉冉. 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探索[J]. 科技信息, 2011(32) .

[2]陈建明.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学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 科学时代,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