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学习材料

学校学习材料

时间:2023-05-30 09:0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学习材料

第1篇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必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从观念到教学实际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发生改变。此外教学环境,可利用的语言学习材料,及其的建设也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这几项也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外因。本文致力于研究英语语言材料的利用情况,探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的延伸和建立有效的自主评估系统。

二、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就自主学习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学者就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定义。但自主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Holec1981:3)的说法是普遍被认同的。Littlewood(1999)在阐述“自主性”时指出自主学习的中心是:第一,学生应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第二,“负责”的范围不但包括传统教学中的内容也应包括在传统教学中属于教师的责任。影响自主能力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motivationorattitude)和其学习能力。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是从元认知的角度来阐述的,认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自我学习的认知和对自我“负责”的认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态度端正、动机明确、对自我的现有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充分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实现自我“负责”,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学生把元认知视作‘内在督导’”。(李萍,2005)“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习方法对自己有利,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了解,同时还会适当地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客观因素是指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它大到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小到学习者所处的课内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和教学硬件环境)以及课外自学的环境。多数的研究者把重点放在教师的角色改变上,认为教师应该是指导者,监督者和帮助者。Holec(1985)指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责任感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评价;帮助学生获得达到以上目标的学习技能。由此可见,教师在自主学习的帮助作用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还起到监督的作用,监督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笔者认为,可利用的英语学习材料也应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就学习材料来讲,它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技能的渠道。学习材料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的载体,在自主学习中它应该具有多样性和评估性。在此的评估性是指学生可利用学习材料来评价自我学习的成果和进步的程度。学习材料在网络出现后,其形式不再拘泥于印刷材料和视听材料,还包括光盘,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学习材料等。其多样性已经实现,但是其评估性是否实现了或者是否能够起到有效的评估作用呢?学习材料的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其利用的程度和其能够起到的利于自主学习的作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是如何影响学生对自主学习材料特别是课外的学习材料的使用的?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就学习材料的利用情况做了调查研究。

三、调查研究

1.调查目的:学习材料的利用情况;评估系统的有效性;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学生自我评价利用情况。

2.调查对象:对本校的大二5个班共计172位同学进行研究。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问卷对印刷材料和视听材料,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学习材料进行调查。

4.调查结果,分析说明,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各类形式的英语学习材料的利用率和有效使用率都不高。与学校的图书馆藏有大量的英文类书籍、期刊、杂志以及电子读物相对的是能够坚持长期利用的学生仅占11.6%。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以及视听材料的使用率也不高。对于互联网上可利用的材料,无论校内的自主学习平台还是非校内学习平台所提供英文类学习材料,能够常常利用的学生仅有16人。校内电台每日安排的听力时间达8小时,其内容丰富包括英语故事、歌曲、新闻等,但利用率也不容乐观,仅有6.36%的学生能够常常听;自主选择听力材料并且能常常听仅为4.62%;校图书馆提供视听材料偶尔利用的为56.65%。

第二,学生对于可利用的英语学习材料缺乏了解。如对于图书馆可提供电子阅览材料(如录像资料、VCD、CD、DVD影音材料和听力磁带等)有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对于校园网上提供的自主学习平台有80.92%的学生知道。如此多的学生对学习资源缺乏了解也说明教师的指导不足。

第三,在利用英语学习材料时,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自觉性差。从工具书的利用情况看,23%的学生会常常使用。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工具书是特别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要真正的学到和掌握知识就应该充分利用工具书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培养自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英文学习材料是有目的地收集有效信息的人数只有6人。对于教科书中提及的网站的访问情况看,只有5人次偶尔浏览。绝大多数的学生从未用过。因此,学生利用学习材料的针对性和自觉性亟等提高。

第四,学生不善于自我总结和评价。在自主学习中,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对自我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了解自己才会有合理的计划和完成计划,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做到。使用过校内自主学习平台的学生认为学习平台的评价系统有待于完善。

第五,调查还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方面的缺乏。很多学生在调查问卷的空白处提出教师应给与一定的指导和监督。在众多的研究中,很多的学者都很重视教师的课堂内的指导和监督,从此次的调查中反映出教师的指导和监督还应该延伸到课外而且应具有针对性。此处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建议,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2篇

论文摘要:为深化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较高素质的普通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面向21世纪的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成为当今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基于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从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实践出发,不断完善学科课程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一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就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的起点,对学校体育学学科建设,从教育学角度,作尝试性探讨。

1 对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的几点认识

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自1983年以来,经历创建、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经过十几年的学科课程建设,其在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理论深度及引进相关世界新信息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是现有教材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在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内容上,它还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的“学校体育教育学”,既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又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内容、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内容等;其中“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一章的内容,既包含关于学校课余训练的一般概述,又包含课余训练的原则与方法、计划等内容,似乎它将要包含所有关于“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内容;而有的章节内容之间,缺乏有机或必然的联系,表现为只顾示全而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第二,学科课程的理论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大多课程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与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由于过多偏重于对学校体育理论的思辨研究,学校体育学这一学科,就忽视了结合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成果,从而使课程内容显得抽象理论过多,且晦涩难懂。第三,学科课程体系中重复内容较多,每个问题似乎都可自成一体,全面论述,结果概念或论断重复出现,使学科体系稍显烦琐。同时,课程内容中某些章节内容还同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相重叠,反映出相应学科之间仍缺乏必要分工的问题。学生对相关知识反复学习,虽有利于巩固学习结果,但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建设起点审视

现今的学校体育学课程缺乏实感,过分抽象,不以学习者熟知的学校体育现象的分析为起点,而是?一开始就用定义、规则、普遍的原则,分类以及类似的东西,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作初学者的起点,这是荒唐可笑的,极不合理的”。笔者认为,现今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的起点:第一、理解困难,机械记忆。“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第二,学习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联系”。现今学校体育学学科体系不适合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生的已有经验准备。因为,初学这门课程的学生,虽有近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学习经历,但他们一直作为学生角色出现,因此所感知的现象及问题,受其自身体育兴趣和视野的制约;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受其所处的位置制约。对于涉及学校体育方方面面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遭遇到的各种问题,较少关心,较少了解,或仅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少分析。即使对于自己的体育学习实践和生活,也很少以旁观者的身份,从教育学的角度,全面深人地进行观察与分析。在这种对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尚缺乏全面深人地感知、了解的经验准备状态下,直接引人概括化的概念、原理、理论等为起点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教学。而“没有首先让学生熟知定义和概括所需要的种种个别事实,学生便很难接受,觉得相关理论空洞抽象,不易理解。即使机械记忆下来,也很快遗忘。因此。学校体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应注重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不断展开以描述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开始,从而“尽可能以学生直接的亲身体验作为统觉的基础,进而分析、探讨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二,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由于学校体育学课程体系多以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作为学科课程起点,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所学知识对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有什么价值、觉得所学“无用”。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在教材的绪论中再三强调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无济于事。但是,如果课程从学生了解的学校体育的各种现象人手,进而引导他们发现其中一连串问题,激起学生探究其中道理的迫切愿望,则易于使学生投人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时候,学生感到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来分析、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为学知识而学知识,为读书而读书”,因而。易于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第三,不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今学校体育学课程以概括化定义为起点,学生只需进行接受学习,没有发现学习的机会,而若以他们所了解的学校体育现象作为学科课程体系的起点,引导学生发现学校体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再提供给学生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讨论、发现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容易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学校体育学学科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

在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中,他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放到了极重要的地位l4J。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学习材料要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又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的有意义性(1ogicalrrleani础1.ness),即学习材料可以在人类学习能量范围内与相应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新材料建立上述联系的适当观念”。根据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让他们首先了解相关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从而为他们学习相关理论提供经验背景。“……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教本无独立过程,它是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服务,离开了学,就没有教E6J。学科设计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其实质作用在于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自觉地进人学习情境。另外,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教材的可懂度。“设计组织者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它已被大量的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第3篇

【关键词】学习需求;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内容设计

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以“学”为主的学习材料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为了使学习材料能更好地适应远程学习的特殊性,帮助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目前仍急需编写出能适合远程学习者使用的学习材料。远程学生在学历和经历、职业和职务、素质和能力、兴趣和爱好、习惯和个性等方面都是异质的,也就构成了远程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只有掌握了解远程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普遍特征,才能使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在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方面得到保障。

一、远程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想的现实途径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当今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和实践。保罗・朗格朗认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是不合理的,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他提出应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结合当今社会,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正迅速促进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经济的崛起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为了实现自己对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追求,就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选择未来,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求与变化的社会达到动态的平衡。社会的迅速变迁使人们时时、事事、处处需要学习。

学习需求的大幅增加,大大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就必然会突破传统的局限,出现与之相应的新形式。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远程教育就是在这种需求和压力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形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教育对象扩展到了全社会,使人人享有终身享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它能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提供上大学和读学位的机会。而且,随着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的功能更加完善,它已被认为是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形态。

二、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特征

既然远程教育是在人类的学习需求大幅增加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整个远程教育系统就应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围绕着学生的需要、特点、学习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要素的重组。调查分析远程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是开发设计远程学习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各类教育的学习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远程教育的对象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者的年龄范围扩大;2、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不同,学习目标差异大;3、大多数学生是在职成人,在地理上的分布比较广泛和分散;4、远程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独立学习为主。

三、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分析后,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学习材料设计的基本构想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首先是个性化学习材料的设计。

远程学习材料不仅要满足不同学习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更要与人的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年龄以及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相适应,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远程学习达到各自的目标。

1、远程学习材料内容的传递和接收仍应以纸介学习材料为主。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地理位置相对分离。这种时空分离使像传统教育通过纸介学习材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受阻,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种媒体传递教学内容。但在当前地区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学习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纸介学习材料仍应是远程教学活动中传递和接收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

纸介学习材料仍有超越时空的特点,而且携带方便,阅读时便于选择。其次,纸介学习材料是一种永久的学习材料,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需要自定学习进度、阅读方式,进行自我控制地学习。第三,它可能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学习绩效的提高。第四,纸介学习材料对学生的自助服务作用更直接、更广泛。由于现代远程教育采用的技术和媒体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使远程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学习困难增加以及在与异地教育机构及其代表交流中经常发生的人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等交流困难增加,使他们往往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那他们第一求助对象就只能是相关知识的纸介学习材料。第五,从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介只能是教学内容传递的主要手段而不是接收的主要手段。

2、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使远程学生通过远程学习来学会自学,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目标设计。

远程教育中师生分离状态下远程学习的教育资源时空环境决定了远程学生的学习归根到底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就要求学习者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一个成熟的自学者。但是,许多远程学生原来只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接受教育,较少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治的经验。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不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求。因此,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要明确而又有说服力地建议学生去做什么,注意什么和思考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要采用简单易读的风格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预计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并给给予详细的分析和提示;努力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对学科和问题产生一种个人兴趣,促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3、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知识学以致用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往往偏重某科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只是为了满足教学目标中认知类的第一项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后,往往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历史事实、处理事物的程序以及原理或理论的重要意义;或者是学科当前研究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等一些其实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才需要的知识。而远程学习者往往是希望获得马上可以使用的实用知识的信息。所以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应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在知识介绍中多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推进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所学知识的能力,使远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借助学习材料得予帮助和解决。

4、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虽然某一学习材料只是针对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系统知识进行讲解和论述,但它难免要涉及其他的相关知识,或者是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为铺垫。而这些相关知识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这一学习材料上面面俱到。这样就为不同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造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困难,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中断或表层学习。如果能把参考资料的提供直接融入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目或网络资源地址,把相关知识的文献资料整合提示在学习材料中,便于学习者的查找和阅读,以促使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拓展学习

5、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包含材料的学习指导书的设计。

由于远程学生教师、同学的地理位置是分离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困难,只能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或实践中难免遇到凝难,而遇到凝难时他们又不可能象面授教育那样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帮助。如果在设计远程学习材料时能配备一些相关的学习指导书或将学习材料的基本内容与自学指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远程学生提供诸如教学要求的说明,常见问题的明确分析、解释、难点凝点的分析以及多种媒体自学的方法指导,就可以使远程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

6、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要加强实用习题的设计。

现有的学习材料在习题的设计上大多是考察学生相关章节的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远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简述我国远程教育萌芽期和创建期的基本史实”,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材料所讲述的基本知识,但是并不能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成人,他们希望的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实际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所以,远程学习材料习题的设计要注重真实性、挑战性的习题设计,要尽量考虑实用性,且与真实情景相接近,使远程学习者感觉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推动学生事实性的基础知识学习扩展到建构主义的学习。

社会的迅速变迁和多元发展将不断激活新的学习需求,我们应该认真地审慎地考查远程学生的需求,为他们设计专门的具有远程学习风格的学习材料。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第4篇

文/张兴荣

摘?要: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的思路与观点来源于作者在为汽修预备技师班学生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解决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的定义,技师学院在培养预备技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计划的制定、学习材料的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关键词 :技师学院?培养汽修预备技师?问题探讨

一、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的定义

我国的技师学院前身为高级技工学校,以培养高级工和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还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预备技师”是指各类院校通过学制教育方式培养的技师班毕业生,学生获得预备技师证书后只有在企业中经过两年以上的岗位锻炼才能成为“技师”。笔者所在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技师学院,自2009年起进行预备技师、技师的学历教育。

二、技师学院培养汽修预备技师的问题及建议

笔者在2011和2012学年担任过汽修预备技师班的一些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之余和一些学员进行过大量的沟通。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一部分来自于汽车修理厂,从事一线的修理工作,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汽车检测机构,如公交公司站场技术人员等。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1.关于预备技师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采用传统的“教学大纲+专家委员会意见”的方式,忽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我们可以先征求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先确定哪些课程是学员所必须要学习的,把课程暂定之后,再通过学校成立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有的课程如果争议比较大,再征求学员意见,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制定好之后,它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关于预备技师学习材料的开发

预备技师学习材料的开发,在目前来说还属于空白阶段,很大一部分学校采用的是高职高专类,所以学习材料的开发对预备技师的培养教育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

学习材料可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发,也可以由技师学院自己开发。开发学习材料应该注意以下顺序:一是要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要召开更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与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评审,得出符合预备技师要求的学习材料。

3.预备技师教师队伍建设

预备技师班的师资力量,应该以“本科+技师”为主的一体化教师为主,在学历上,应该以本科或者研究生为主,在技能等级上,应该以技师或者高级技师为主,只有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能水平,才能担任预备技师班的授课教师。笔者学院在培养“一体化教师”方面下很大工夫,通过以下措施来保证“一体化”教师的成长:校内培训、定向下厂实习、“老带新”等。 校内培训,就是请大型维修企业的技术主管、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维修技师定期来校进行讲课;定向下厂实习,就是把教师送到维修企业进行模块化的实习,主攻汽车维修、汽车疑难故障的排除、发动机大修、汽车新技术等模块,努力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带新”,就是在平时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位老教师和一位年轻教师一起配合教学,帮助年轻教师更快更好成长。

在选拔教师队伍时,还应该考虑教师的奉献精神。因为学员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经常会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向老师请教。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认真回复学员的每一条信息,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4.教学设施应能满足教学要求

预备技师班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对技师学院教学设施设备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些传统的汽车维修检测工量具设备,已经不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更是加快了学校教学设备更新的步伐。

就设备方面,技师学院应该根据国家标准配备一类汽车维修企业应该配备的检测设备,包括:发动机总成部分,如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类检测设备等;底盘部分,如底盘测功机、侧滑试验台、电脑控制四轮定位仪等;实车部分,如混合动力轿车、带柴油机电控的高压共轨轿车、电动公交车等。

5.教学方法力求创新

从教学方法看,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够更好地衔接,打破理论课和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以技能训练为主,专业理论为技能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现组织机构、学习情境、教师队伍、教学训练,课程开发、教学文本、教学实训场地、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九位一体,避免了理论、实践及实训设备相脱节、重复教学的现象。在固定的时间内,教师讲解时间缩短,学生动手时间增加,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除应用新的职业教育方法,如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脑风暴法、模块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等,还应该应用案例教学法等。在开学初的时候,笔者就给学员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比较典型的故障,让学员把它的故障现象、诊断过程、最后如何排除的过程记录下来,每次上课之前提供给笔者,让大家在课堂上面讨论,最后让排除故障的学员讲述整个过程。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结构原理,除应用实物教学以外,还应该应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动画、图片等可以直观反应部件的内部结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6.努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努力开拓校企合作等模式。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近距离了解到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对学校而言,可以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场地,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写作上面,应该聘请企业专家一起辅导。企业专家可以提供一些维修企业里典型的故障,让学生参与解决,而学校老师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共同完成毕业论文。

7.人才评价体系方面

在人才评价方面可以考虑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对学生进行考核。专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课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技能方面的评价考核。

总之,技师学院培养汽修预备技师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培养过程中也会遇到以上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这对预备技师的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推动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帆.技师学院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郑亚平.探索高级技工学院培养预备技师的措施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第5篇

【关键词】 归类学习;实验材料;规则策略;样例策略

Research on Strategies Using when College Students Are Learning How to Categorize. Ma Liangjun. Tangshan Industri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2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different experiment materials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vided on the strategy of categorization Methods Using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nature experiment materials: two -dimension MIP without an interruption dimension; two -dimension MIP with an interruption dimension; two -dimension MOP with an interruption dimension, explored the effect of nature of experiment material on the strategy of categorization. Results The subjects would use the rule-based categorization strategy when the learning material is two -dimension MIP without an interruption dimension, and two -dimension MIP with an interruption dimension. But when the learning material is two -dimension MOP with an interruption dimension, the subjects would use the exemplar-based categorization strategy. Conclusion Difference of nature of experiment materials does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representing strategy of categorization.

【Key words】 Category learning; Experiment material; Rule-based categorization strategy; Exemplar-based categorization strategy

把事物归入相应的类别并利用反馈信息不断地修正,形成事物正确的类别归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基本认知任务。归类的本质是将以往经验中习得的某一类别的正确反应迁移到碰到的同一类别的其它新事物上,这种抽象的心理过程使我们的行为更为快速和准确。归类不但是人类智力思维活动的中心环节之一,它同时也是构成其他更为复杂的认知任务的基本成分,因此,归类学习的心理加工过程一直倍受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

大量的归类学习实验试图从多角度探索归类学习中的表征策略。已注意到给出的学习材料不同会影响心理模型的建立,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验站在中立的立场来检验学习材料的结构对归类学习中表征策略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用较严格的实验来探索样例的性质对归类表征策略的影响,正如神经心理学所认为的那样,不同类型的归类学习任务有不同的大脑区域参与活动,不同的学习材料也许对应着不同的表征策略。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对归类学习中运用策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数控专业,高考分数在480~510分,年龄17~19岁之间的自愿报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随机抽取96人,男女各半,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96名被试随机分成3组,每组实验中有32人,男女各半。一个实验组只接受一种实验条件。

1.2 实验材料 为排除知识经验的影响,实验材料选用自行设计了虚拟动物。实验材料包括3套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和1套测试材料。所有的刺激都呈现于15cm×25cm的卡片上,每张卡片上呈现1个图形,卡片的背景色为白色。每套学习材料均有12张图片,测试材料有4张图片。第1、2、3组被试分别接受第1、2、3种实验条件。第1种实验条件:学习材料为2维度MIP,无干扰维度;第2种实验条件:学习材料为2维度MIP,加干扰维度;第3种实验条件:学习材料为2维度MOP,加干扰维度。其中,MIP(同维度一致)是指一致的特征出现在同样或匹配的维度上;MOP(跨维度一致)是指一致的特征出现在不同或不匹配的维度上。例如,在比较两条腿的鸟和两条腿的鸡时,特征“2”是一致的,并且出现在同样维度--“腿数”上,这种一致就是MIP(同维度一致);当比较两条腿的鸟和两只眼的鸡时,虽然特征“2”是一致的,但它出现在不同的维度“腿”和“眼”上,因此,这种一致是MOP(跨维度一致)。Lassaline和Murphy(1998)研究了MIP(同维度一致)和MOP(跨维度一致)材料对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MOP(跨维度一致)材料比MIP(同维度一致)材料学习起来更困难。在第1种实验条件下,第1组被试学习第1套学习材料,其结构见表1。

其中,维度1对应于图形中的“头部”,维度2对应于图形中的身体。特征值1代表红色,特征值2代表绿色,特征值3代表紫色,特征值4代表蓝色,特征值5代表黄色,特征值6代表黑色,特征值7代表橙色,特征值8表示灰色。如图1所示:特征值1(红色)、特征值3(紫色)只出现在维度1(头部);特征值2(绿色)、特征值4(蓝色)只出现在维度2(身体)。因此,该套学习材料为2维度MIP、无干扰维度。其规则为当维度1的特征值为1或维度2的特征值为2时,图形属于类别A;当维度1的特征值为3或维度2的特征值为4时,图形属于类别B,即头部为红色或身体为绿色时,图形属于类别A;当头部为紫色或身体为蓝色时,图形属于类别B。

在第2种实验条件下,第2组被试学习第2套学习材料,其结构见表2。

其具体图形见图1。

在该套学习材料中,特征值1、3只出现在维度1;特征值2、4只出现在维度2,因此,此学习材料仍为2维度MIP,与第1套学习材料不同的是,增加了维度3(尾部),维度3对于区分类别无影响,是个干扰维度。此套学习材料的规则与第一套学习材料相同。

在第3种实验条件下,第3组被试学习第3套学习材料,其结构见表3。

在第3套学习材料中,在类别A中,特征值1、2在维度1和维度2都出现;在类别B中,特征值3、4在维度1和维度2都出现,因此第3套学习材料为2维度MOP,增加了一个干扰维度。此套学习材料的规则为当维度1的特征值为1或2 ;或者维度2的特征值为1或2时,图形属于类别A。当维度1的特征值为3或4 ;或者维度2的特征值为3或4时,图形属于类别B。

1.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材料的性质,有3个水平:2维度MIP、无干扰维度;2维度MIP、加干扰维度;2维度MOP、加干扰维度。

1.4 实验程序 实验分学习与测试2个阶段。在学习阶段,3组被试分别学习3套学习材料,测试材料相同。采用纸笔形式进行。给每组被试以指导语:“请你学习下面材料,所有材料分别属于类别A或类别B,我向你展示卡片后,请你说出属于类别A或是类别B,我将告诉你你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不需要考虑反应速度。”主试按随机顺序依次向被试出示卡片,并对被试的反应进行正误反馈,所有学习材料随机呈现一轮即为一个学习单元。实验中,主试逐一记录被试反应的正误状况,若被试对一轮中的所有12个图形都能进行正确的反应,即认为达到了标准,可结束实验,否则,继续下一轮学习,直至结束所有的12轮学习。学习阶段结束后即进入测试阶段。测试阶段中,4张测试图片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给以指导语:“请你对下面的卡片进行归类,是属于类别A还是类别B,并说出你这样归类的理由。”主试记录被试达到学习标准的学习的轮数,归类的结果和陈述的归类的理由。三组被试分别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实验为个别施测。

2 结 果

2.1 学习轮数的比较 去除经过12轮学习后,仍不能达到标准的被试:第1、2、3组分别为1人、1人、2人。各组有效被试分别为31人、31人、30人。表5为被试学习轮数的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学习轮数差异显著,表明各套学习材料性质不同,学习的轮数逐渐递增,材料性质确实影响类别学习的结果。对每两组被试的学习轮数分别进行中数检验, 结果表明,第1、2种实验条件下,χ2=3.161,学习轮数差异不显著,第1、3种实验条件及第2、3种实验条件下χ2=61.000(P

2.2 归类结果的比较 在3种学习条件下,在类别A中,特征1(红色)在维度1(头部)中更常见,学习的次数更多,特征2(绿色)在维度2(身体)中学习的次数要少些。在类别B中,特征3(紫色)在维度1(头部)中更常见,学习的次数更多,特征4(蓝色)在维度2(身体)中学习的次数要少些。测试图形1有红色的头部;测试图形2有绿色的身体;测试图形3有紫色的头部;测试图形4有蓝色的身体。如果被试按照样例策略进行归类,将测试图形1归入类别A的人数应显著多于将测试图形2归入类别A的人数;将测试图形3归入类别B的人数应显著多于将测试图形4归入类别B的人数。如果被试能找到规则(第1、2组学习材料的规则均为当头部为红色或身体为绿色时,图形属于类别A;当头部为紫色或身体为蓝色时,图形属于类别B。第3组学习材料的规则为当头部为红色或绿色,或者身体为红色或绿色时,图形属于类别A;当头部为紫色或蓝色,或者身体为紫色或蓝色时,图形属于类别B。),按照规则策略进行归类,则测试图形1和测试图形2归入类别A的人数差异应不显著;测试图形3和测试图形4归入类别B的人数差异应不显著。因此对各组被试将测试图形1、2归入类别A及将测试图形3、4归入类别B的人数进行χ2检验,结果见表7。

结果表明,学习第1套材料的第1组被试将测试图形1和测试图形2归入类别A的人数差异不显著,将测试图形3和测试图形4归入类别B的人数差异不显著;学习第2套材料的第2组被试出现与第一组相同的情况;学习第3套材料的第3组被试将测试图形1和测试图形2归入类别A的人数差异显著,将测试图形3和测试图形4归入类别B的人数差异显著。表明:学习第1套材料的第1组被试及学习第2套材料的第2组被试归类学习采用的是规则策略,而学习第3套材料的第3组被试归类学习采用的是样例策略。

2.3 归类理由的比较 如果被试说出该图形在学习过的类别A或类别B中更常见,或与学习过的类别A或类别B更相像,则说明被试采用的是样例策略,如果第1、2组被试说出当头部为红色或身体为绿色时,图形属于类别A,当头部为紫色或身体为兰色时,图形属于类别B,则说明第1、2组被试采用了规则策略。如果第3组被试说出当头部为红色或绿色,或者身体为红色或绿色时,图形属于类别A,当头部为紫色或兰色,或者身体为紫色或兰色,图形属于类别B,则说明第3组被试采用了规则策略。若被试说出“有时根据看起来有点像类别A或类别B,有时能找出一点规律”,说明被试采用了混合策略,对三组被试运用不同策略的人数用Crosstabs过程进行卡方检验。表8为卡方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各组被试运用各种策略的人数差异显著。分别对每两组运用策略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对第1、2组运用各种策略的人数卡方检验的结果为:χ2=2.824,差异不显著;对第1、3组及第2、3组运用各种策略的人数卡方检验的结果分别为:χ2=39.771、χ2=26.375,差异显著。表明:学习第1、2套材料的两组被试运用规则策略归类,学习第3套材料的第3组被试运用样例策略归类。

3 讨 论

在大学生归类学习时,第1套学习材料为2维度MIP、无干扰维度,学习材料中存在简单的规则,潜在的规则容易把握,达到标准的学习轮数较少,被试倾向于运用规则策略。第2套学习材料略增加材料的难度,增加了一个维度3(此维度对归类无影响),为干扰维度,即学习材料为2维度MIP、加干扰维度,潜在的规则经过一定努力可以找到,被试达到学习标准的轮数有所增加,但在归类学习中仍采用规则策略。在第3套实验材料中,进一步改变了材料的性质,增加材料难度,材料为2维度MOP、加干扰维度,材料的潜在规则不易掌握,达到标准的学习轮数增多,人们不再运用规则策略进行归类学习,转而运用样例策略来归类学习。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材料的性质不同的确会引发不同的归类表征策略。

因此,通过分析人们的分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加深我们对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有助于在教育领域进行课程开发和编制教育计划,同时为指导智力开发的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学生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4 参考文献

[1]曹瑞,阴国恩.3~7岁儿童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7-12

[2]Ashby FG, Perrin NA. 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similarity and re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88,(3):95-99

[3]Lassaline ME, Murphy GL. Alignment and Category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8(24):144-160

[4]陈友庆,阴国恩.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因素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27-31

[5]Medin DL, Smith EE. Concepts and concept forma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4,(35):113-138

[6]Nosofsky RM, Palmeri TJ, Mckinley S. Rule-plus-exception model of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53-79

[7]戴斌荣,阴国恩.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6):706-709

[8]Maddox WT, Bohil CJ. Base-rate and payoff effects in multidimensional perceptual categoriz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8,(24):1459-1482

第6篇

基于以上认识,石家庄一中近年来致力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内翻转课堂”建设,依据学校“生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将其命名为“生命课堂”。把网络引到了学生的课桌上,为“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的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对“互联网+课堂”的基本认识

我们要构建生命课堂,实质上是要探索当互联网进入教室后,教与学的活动如何与其结合才能更贴近教学的本质,课堂如何设计和操作才能更符合课堂运行、学生学习的原理,如何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捷,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的基本观点如下。

1.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个性化的,这表现在完成同一学习任务的速度、所需的学习材料等都可能是不同的,但班级授课制要求全班同学以同一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中尽可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就是生命课堂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网络进入课堂,不是全班共享一台多媒体终端设备,不只是将其接入互联网,而是通过教室的WiFi,将网络引到每一位学生的课桌上,学生都可用一台平板终端(Pad)自主使用网络。

3.将网络引到学生的课桌上,不只是学生拥有了一个电子阅读工具,也不只是学生可以在教室里自由上网了,而是一场课堂教学方式的革命,其所带来的是教学要素间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导致的教与学次序、方式的变革,更会带来教学成效的极大提升。

4. 课堂教学中,Pad的核心价值是学生可以在互联网或学校、班级的互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学习,与阅读教科书、纸质学案等学习材料形成互补,使学习材料的种类、数量,以及学习的速度都实现个性化。

5.在课堂上,与网络相连的Pad还可以使教师随时监控和掌握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质量和进程,可以随时向全体学生展示任何一位学生的习作成果,共享个性解答。教师还可以与任何一位学生,或一个小组的学生单独对话。学生可以用Pad积累个性错题本,查阅电子词典,做电子笔记等。

6.把网络引到学生的课桌上,需要配套开发学校、班级的网上互动平台,需要教师在课前开发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微课,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在网上推送微课、阅读材料、图片等学习素材,供学生在面临学习任务时选择学习和使用。

生命课堂结构和操作

把网络引到学生的课桌上,就带来了课堂上教与学结构的变化。首先,面对一定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时,学生要先学,教师要后教,从而实现了在课堂内的教与学次序的“翻转”。其课堂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备课中,首先整合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板块,每一板块都提炼出一个问题或任务。在课堂上,学生个体或小组面对这一问题或任务,先自学、讨论,完成或基本完成学习的任务,遗留问题或难点再由老师帮助解决。

备课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大问题,或者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板块,流程图中的n就等于几。在这一流程中,Pad、互动平台、互联网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独立学习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Pad选择看或不看微课、上网或不上网搜索资料、只阅读课本还是阅读其他材料。当然,学生也可以利用Pad进行在线练习,云平台可以及时记录学生学习的各项数据。

整节课上,教师在这一流程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任务,完成其中的环节,把握课堂的节奏,也就是说,除了n可以不同外,某一板块的教学中,“小组讨论”“组间交流”等操作可以没有,效果达不到预期时,也可重复,教师可以根据需求灵活操作,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

概括生命课堂的整个操作过程,我们认为下述四个因素是保证其教学成效的重要支撑。

一是导学案。教师备课的主要结果呈现在供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其核心作用在于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明确的引导指引,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以情境中的任务为主线给出学生在课堂上应逐步完成的学习环节,要学到的知识,要获得的体验。导学案可以印刷发给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推送给学生。

二是微课资源库。微课是学生以Pad来学习的核心依托,研制、开发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微课,无疑是构建生命课堂的重要任务。课堂供学生选择观看的微课一要简短,一般不超过3分钟,越简短越好;二要切中要害,一定是在学生学习的难点、疑惑点上的微课;三要不断开发,形成学校每一学科自己的、系统的微课资源库。

三是互动平台。要开发适合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互动平台,要能方便师生上传、交流、对话、展示、搜索,还要能随时联入互联网,能够让学生们获得学习所需的资料。

四是教研组织体系。要建立起一套成型的备课组内“备课+上课+教研”工作流程体系。即学科教学备课先一人主备,提供导学案初稿,全组共备,集体研究之后再个人独备,最后再走向课堂。这样一种教研组日常备课、上课的集体教研模式是保证生命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要素。

生命课堂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将网络引到每一位学生的课桌上,扩大了学习的时空边界,增加了课堂的结构要素,引发了教室内教与学从内容到方式的变革,形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内翻转课堂”,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彰显。

1.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改革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构建起体现学校“生命的教育”办学理念的课堂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取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选择材料、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共同提高的成长过程。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再上台阶。改革n堂模式,要录制微课,要整合教材,需要将一节课的内容划分为板块,提出供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任务或问题。这要求教师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课程,钻研教材,去分析教学行为,还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都需要教师们去研究、探索和实践,去迎接新的挑战。无疑这是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极大促进。

3.提升学校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水平,使课堂上教与学的形式和行为连接次序更接近、适合学生学习的本质。课堂上,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决定教学成效的核心问题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教,学生采用什么行为学,更深刻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即教师的一个教学行为之后,接着的下一个教学行为,再接下来的一个行为是什么行为,持续多长时间,这决定了学习的成效。而基于微课的课内翻转课堂的实施,实质上要改变的就是教学行为之间的连接关系。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这无疑会提升学校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科研水平。

4.与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生命课堂立足于课堂内的学生先学后教,我们称之为“课内翻转”,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不影响学生课下的学习和生活,是适合于走读学校师生的课堂教与学新方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对教材的整合,一定课堂情境中任务的综合设计,还大大加快了教学的进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价值;学习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43-03

教学材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筛选的,可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如何选择和使用,让“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呢?

一、呈现有利于学生了解起点的学习材料

奥苏贝尔的认知内化学习论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提到了“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也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课一开始教师就

让学生说说第二行苹果的数量与第一行苹果数量的关系。目的是了解起点,直奔主题。从本课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针对这样的图示,一定会说到有“几个几”。对于“倍”虽然是全新的数学概念,但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部分学生曾听到过。因此,我采用这样的了解性引入,目的是有意识地激起学生的回忆,沟通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倍”是什么意思。实践证明学生说不出“倍”的真实意义,但是他们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清楚地表示出第二行苹果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二、呈现有利于交流的学习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交流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主题图(右图)移到揭示“倍”这一概念学习之后,把它放在练习中进行。这样目的是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降低开始学习时的难度,同时又丰富了练习时的观察角度,学生在情景中充分找出倍数关系。学生发现:小明有1个,芳芳有2个,所以2是1的2倍;小明有1个4根,芳芳有2个4根,所以8是4的2倍;12是4的3倍;3是1的3倍。多角度观察,巩固新知。

三、呈现有利于质疑的学习材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主动地去发现与创造。这样的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在引人新课,学生会说谁是谁的几倍后,出示下面三幅图:

观察上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左右两边数量的倍数关系吗?

学生一时感到困难,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很快地说出倍数关系?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得出:可以用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也可以重新摆一摆变成几个几的方法。

教师设置这一障碍让学生又一次体验几倍就是几个几,这样比老师直接给几个几的材料更能加深印象。学生从这一障碍出来以后,他们的思维直接指向几个几就是几倍,同时更有助于突出以几个为一份。这样呈现的材料有利于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突破难点,在质疑中进步。

四、呈现有利于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材料

材料是教学的载体,是知识形成的脚手架。材料要有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出示下面三道题请学生至少选择一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1)一件衣服128元,一条裤子72元,如果购买50套需要多少元?

(2)一张课桌46元,一把椅子24元,购买3套需要多少元?

(3)学校要给鼓号队125人购买队服和鞋,一套队服80元,一双白球鞋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解答好后让两个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学生反馈说思路及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算式:)

(128+72)x50

128x50+72x50

(46+24)x3 46x3+24x3

(80+8)x125 80x125+8x125

师:每道题的两种方法都能够得出相同的结果,我们就可以说左右两个算式是什么关系?

生:左右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

(教师用等号把左右两个算式相连接。)

(屏幕显示)讨论:请仔细观察、分析这三个等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三个等式左右两边都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只不过左边的算式是先求和再求积,有小括号;而右边的算式是先求积,再求和,没有小括号。

生2:我们组发现左右两个算式都有相同的几个数。

生3:我们还发现每道题有两种方法解答,在计算时都有一种方法简便,一种方法不简便。

生4:我们发现左边的50、3、125只用一次,而右边的算式用两次。

生5:我想补充,我们小组还发现左边的算式都要先求两个数的和,再乘一个数,而右边的算式只不过用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个数。

师:你会用生5的说法两个同学互相说说另外两个算式吗?

(同学们发表意见:)

第二道题等式左边是(46+24)x3,右边用46和24分别去乘3,再把两个积相加。

第三道题等式左边是(80+8)×125,右边就是用80和8分别去乘125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刚才通过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研究,发现了这个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规律说一说?(找两三名同学发言)

第8篇

电子教材走进课堂的四个重要环节

电子教材的高阅读体验和教学体验可以作为纸质教材之外的一种教材选择。那么,电子教材应该如何走进课堂呢?从笔者参与指导的几所实验学校的使用过程和效果来看,可以归纳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实施电子教材的学校需要成立课题组,落实负责项目的领导。一般来说,选择分管教学的中层校级领导较好,自中而上的方式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中层领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熟悉学校的教学业务流程,可以尽快确定参与课题的教师、学科内容和学生;并且,他有许多机会直接将课题的实施进展程度向校长汇报。当然,如果有相关的专家团队参与指导,会事半功倍。除了落实参与的人员外,还需要规划好对参与人员的技术培训方案,建立技术使用规范,便于师生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如地使用iPad开展教学。在设计环节,采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上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设计工作。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针对实施电子教材课堂教学的科任教师而言,教师需要迁移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听取技术专家讲解AppStore上的一些与学科教学有关的应用程序功能和iBooks电子教材的功能,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技术整合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资源设计方面,需要考虑iBooks电子教材内容的来源、呈现和组织方式;iPad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演示文稿Keynote等承载和表征信息资源的工具。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抓住媒体资源特性,才能有效进行富媒体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教学应用方式可以借鉴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的优势,借助iPad聚合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与教方式的转变。实施环节主要包含搭建课堂环境和课堂实施过程。其中典型课堂应用情境包含在常规课堂(学时长度以40或45分钟为一节课)中实施教学和综合实践课(跨度较大的基于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实施教学。搭建课堂环境需要考虑网络、屏幕、资源同步与分发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如设置AppleTV无线投影,外网与局域网的设置和转换,多屏展示的位置、同步分发资源、调试软硬件设备等。根据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模型,对iPad操作不熟练的教师和新教师而言,其技术教学法知识储备还不够充沛,在开展正式课堂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进行iPad课堂教学环境的先导体验,以便尽快适应新型资源呈现和媒体呈现的方式。当然,参与课题的教师最好现场观摩同伴的教学过程,并交流经验。只有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新课程理念,变革学与教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在综合实践课中使用,教师需要思考iPad的便携性,整合iPad提供的多种应用程序(如相机功能、Wi-Fi功能、多种应用程序功能),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分工,协同探究,完成创意表达等活动。反思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是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的重要基础。反思主要包含任课教师的个人反思,参与课题的教师群体反思和整个团队的反思。在实施反思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可根据研究需要提供教学评价反思的模板,使教师的反思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环节是可以并行开展的,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教学功能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课堂上使用,从教学功能来说,它是以iBooks电子教材带动iPad上的虚拟学教具共同发挥作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具体而言,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教学功能。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包括学习材料、学习环境与支持系统。学习材料指经过筛选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包括书本、教科书、教学器具、课件等。无可非议,教材仍然是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iBooks电子教材继承了纸质教材的这一重要教学功能,成为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资源,它借助iPad通过内外延伸,最大化发挥学习资源的优势。向内延伸:集成多种学习材料iBooks电子教材开发制作简单,可以非常便捷地整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多种学习资源,同时还可通过网络或者同步功能,实现资源之间的互通互用。这样,整合后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电子教材的资源属性。向外延伸:整合AppStore商店中的应用程序和网络资源iPad可以从AppStore商店中下载许多面向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序,为教学提供所需资源。这些丰富的应用程序辅助电子教材发挥作用。当然,利用iPad上的网页浏览器,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只要对这些资源合理设计,便可作为扩展iBooks电子教材的重要补充资源,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同步进行。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关于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观点,乔纳森(DavidH.Jonassen)早在1996年出版的《课堂中的计算机:支持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工具》(ComputersinClassroom:MindtoolsforCriticalThinking)一书中就进行过详细的描述。

他认为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进行建构性的、高级的、批判性的思考。iBooks电子教材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它对学习的支持作用主要是:传统的师生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言语(口语汇报)和肢体语言(举手)来完成。在iPad课堂上,借助AppleTV无线投影功能,教师可将学生在iBooks电子教材上的书写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即时反馈。当然,iBooks电子教材还可以与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如应用程序“iTeach”可提供即时互动反馈功能)配合使用,借助应用程序的即时反馈功能呈现答题结果,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诊断学习结果。学生通过及时反馈的数据,也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记录课堂教学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专门的摄像机来完成,这样非常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基于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iPad自带的摄像头捕捉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摄像功能可以非常客观地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iPad自带的Wi-Fi功能,支持无线上网,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考虑网络功能。尤其对教授高年级的教师而言,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信息收集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用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和培养信息的鉴别能力。自从信息技术进入到课堂中,是否有协作和展示成果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在电子教材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利用iPad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分享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由低阶认知目标向高阶认知目标发展。#p#分页标题#e#

两种典型的电子教材课堂应用方式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按照知识贯通设计原理,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基础,融自主、协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的学习范式。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这种应用方式。传统教材呈现方式简单,多以知识的阐述和结论为主,辅以一定的插图和作业习题,少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提示及引导,仅凭教材本身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展开有效的教学过程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笔者跟踪的实验校中,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主要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为依据,对纸质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更加贴近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将各种多媒体学习材料整合到iBooks电子教材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要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学习材料,达成学习目标。这种方式既发挥了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的功能,同时还考虑了学习者的多样性,并提供了有选择性的服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电子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还不能充分满足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为了培养信息时代环境下学生利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考虑选取一些潜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含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或者AppStore中的应用程序。一般来说,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学习,通常需要经历“确定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来源-撰写研究结果—汇报研究结果—评价学习过程”等过程。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将信息处理与使用和学习发生的基本要素——电子教材建立了联系,通过与多种资源的交互深入学习某一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参与深度和广度。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即以问题作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理解。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情境是课堂组织的核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还营造了一种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iBooks电子教材通过改变以往纸质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主要包含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教材内容由“直接呈现”转向“间接呈现”,教师通过提供辅助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在疑难处作必要提示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讨论、想象等途径获取教学内容或知识。另外一种方式是将教材内容由“肯定呈现”转向“疑问呈现”。教学中的知识是应该允许被质疑的,教师通过设疑的方式,凸显问题情境,通过这种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人手一个iPad终端,借助iPad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活动。这两种学习活动通常包含“根据问题情境开始解决一个实践问题,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利用不同演示工具汇报结果,反思问题解决过程,提炼所学到的知识”等几个典型环节。学习者可把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作为虚拟学教具,用以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解决教学问题。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学习方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知识获取的途径来看,学习者获取的知识依赖于他自己所建构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取知识。从学习者主体性来看,学习者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这自然而然地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发挥自主性、主动性,主动建构知识,不断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种典型应用方式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由授受走向建构。

第9篇

关键词:管理类本科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

1引言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网络教育平台是影响其效果发挥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社交教育平台有腾讯课堂、网易开放课、blog、论坛和百度搜索引擎等。社交式教育平台最大的特点是社会化,信息交流自由和广泛,是集体智慧的分享和共生。另外,网络教育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更多实现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2014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手机用户达83.4%,首次超过PC使用率。平板电脑2014年底使用率已达34.8%,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使用率51.0%[2]。现今我国高校校园网普遍建立,大学课程和教学改革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当前不仅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改变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快速的生存环境[3]。有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投资额已经突破4.7亿元。显然,自主学习与网络环境的结合俨然成为不可抵挡的现代学习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环境非常熟悉,因此探究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现状,可以为高校改进、完善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视角。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和访谈法探讨了桂林高校管理类本科生的学习现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考虑到时间地域以及问卷的回收问题,问卷调查法分为实地发放和网络发放两种形式。网络问卷通过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调查网站“问卷星”发放,设有填写条件设置,保证问卷回收的有效性;实地问卷的填写则采取随机的方式,填完立刻回收。本次主要针对桂林市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内容是: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一般行为和态度。②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教师的指导情况。③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优点与弊端。④影响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效果的因素。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1份。

2问卷调查的主要结果

2.1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一般行为和态度

首先调查的是学生平时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上网时间中用于自主学习的比重和所进行的网络自主学习活动(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49.82%的学生有涉及网络自主学习,36.53%的学生是很少且几乎不涉及网络自主学习。表1数据显示,73.43%的学生查找或下载学习资料,60.89%的学生浏览课件,58.67%的学生使用应用学习软件等。

2.2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教师的指导情况

从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了解以及利用情况、教师是否对学生有自主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进行调查(见表2)。表2的数据显示,有80.44%的学生使用手机学习软件,66.05%的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资料等。调查数据统计得出,个别老师建议网络自主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比例占64.58%,很多老师建议的比例只占22.51%。

2.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优势与弊端

虽然互联网的带动给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带来许多优势,但同样有其弊端之处,我们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调查(见表3)。调查数据显示,77.49%的学生认为能够独立的学习和能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以及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67.53%的学生认为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等。表3的数据显示,64.58%的学生认为受到自己以及周围的人QQ、手机接听干扰,63.84%的学生认为网络环境繁杂、网站良莠不齐、易受干扰等。

2.4影响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效果的因素

该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学生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选择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专注度去调查(见表4)。从表4的数据显示,67.16%的学生认为网络资料太多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57.56%的学生认为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自律性不强等。调查数据显示,有28.04%的学生选择继续深入查找网上的资料,22.14%的学生选择自己思考等。

3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一般行为和态度来看,四个年级的学生情况各有不同。大学四个学年的课程量和学习量不一样,大一大二的学生更侧重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巩固课程知识,大三学生是全面学习专业课程阶段,大四的学生是找工作和实习的阶段,对网络自主学习的需求较少。在涉及网络自主学习的活动方面,除了与教师和同学利用QQ等进行学习是交流学习之外,其余均是单独学习,反映出学生缺乏与他人交流学习的意识。从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教师的指导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虽有所了解,但对其利用方面则有所欠缺。一是学生不够了解各种网络学习资源;二是大多数学生使用最多的是手机,首选的多是手机学习软件和搜索引擎。从教师的指导情况上看,只有22.51%的老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老师还未意识到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多是建议学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二是其对于网络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认识有限。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弊端方面,学生认为最干扰的两项是自己和周围的人QQ和手机接听干扰以及网络学习资源繁杂、学习网站良莠不齐。一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有许多诱惑,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制力;二是学生不懂选择合适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不懂选择网络学习资料、有较多网络学习外的诱惑和缺少老师的辅导和答疑等。一是学生没有结合所学的知识去选择网络学习资源;二是网络环境下学习存在许多诱惑,并缺少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很大的挑战;三是教师对于网络学习答疑缺乏意识,仍停留在传统学习那种答疑模式。

4对策

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结果,对学生、老师、网络平台建设以及教育体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4.1优化网络环境建设,加强网络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一个便捷、安全、方便学习的网络教育平台体系是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是需要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选择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推广和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教育部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建设精品课程和升级图书馆硬软件,高校则向老师和学生积极推广图书馆以及这些软件和平台。二是网站的设计要突出重点,在内容呈现上从难到易的过程,并且重视知识的迁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知识拓展和相关学习网站的链接。

4.2引导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中用于学习的比例很少,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及容易受到学习外的网络诱惑。首先,学校制度方面可以晚上提早关灯、在上课时段上课地点安装手机信号屏蔽器等。其次,在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学校可以不定时地组织自主学习考试,以便检验学生前一阶段的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在评奖学金时把网络自主学习作为一个加分项;学校应该注重心理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学习动机。

4.3培养分享意识

针对分析结果中提到学生喜欢单独学习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虽然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但是同样离不开和别人分享、交流学习信息,这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交互式学习。分享意识的培养须靠激励措施,如可建立专门讨论的网上交流平台,按专业分并将老师纳入平台,问答体系相呼应,而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账号记录,分享时间和知识必须达到最低时数。

4.4强化教师在网络指导方面的作用

从教师的指导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对学生进行关于网络自主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强化教师在网络指导方面的作用,可以把网络指导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并且在教师评职称时把对学生的网络指导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同时,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解答,因为教师仍停留在传统学习下固定教室固定时间段的答疑模式,这方面可以通过规定教师的网络辅导时间、统计教师在校辅导时间与回答辅导的记录量等来考核与引导。

4.5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效果与教育体制息息相关,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一是以全面实施素质以教育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二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普通大学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培训;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4]。

参考文献:

第10篇

《茶艺服务》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使用的教材是高教社06年出版的《茶艺服务》。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能力弱,课堂上不愿意积极发言,缺乏学习热情的现象,促使本人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作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本节课我采用了简化学习材料,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实物观察辨认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学有所获,切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片段一:知识学习

老师冲泡茉莉花茶请同学们品尝,大家对口感、香气进行了简单交流,然后老师提出学习的方式和任务要求: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学习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关于茉莉花茶的四项学习材料。

小组一:阅读茉莉花茶的生产工艺及名品;

小组二:阅读茉莉花茶的功效;

小组三:阅读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

小组四:阅读冲泡茉莉花茶的水温及器皿要求;(见附录)。

每一小组只需要阅读300字左右的学习材料,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归纳总结,每组选派一位同学上台面向全班讲解。这样,避免了教师对茉莉花茶知识枯燥的讲解,在小组讨论学习的热烈氛围和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学习中,学生既轻松了解到茉莉花茶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长人选很重要,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合理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调动全组成员积极性,大家共同努力在8-1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因此,对小组长的培养和课前工作任务布置必须作为教师备课项目之一。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避免出现教师强行指定的情况,只有学生认可她的任务和工作,才能让她在实践中能够勇于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矛盾。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将这一做法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根据不同组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不同的引导,积极交流和沟通,协助她们的工作,帮助她们树立在小组中的自信。最后,如果不能做到每节课都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意识安排布置课后的小组学习任务或作业,使小组尽快渡过摩擦期。

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进行课堂巡视和指导,注意观察小组成员是否都参与活动,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和看法,避免直接判断正误或给出答案,应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讨论掌握知识时,其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

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来说,语言表达是他们的弱项,加之只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关键的知识内容会有疏漏或词不达意,这时,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和点评。

片段二:知识运用

理论知识学习不是目的,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学习的目的和提高学生技能的关键,通过调动学生眼、耳、鼻、手各器官功能,对二组不同茶叶的辨认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将课前准备的第一组两款茶叶分发到每个小组,要求学生学生进行优劣的辨认。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们通过眼看、手摸、鼻闻,仔细观察对比,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初步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紧接着分发第二组两款茶叶,提高知识运用的难度。

一款茶叶为福建龙团珠茉莉花茶,该茶的特点就是只闻花香不见花影,即在加工制作完成后,择出用于窨制的茉莉花朵,不再添加干茉莉花瓣,这也是福建大白毫茉莉花茶的特点。另一款为普通绿茶加上干茉莉花瓣的茶叶,要求学生辨认真假。

此时,各小组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不确定,学生们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小组的讨论白热化,谁也无法说服他人。

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次对茉莉花茶的选购方法进行回顾,同时补充福建以及苏州的茉莉花茶在制作完成后不添加干茉莉花瓣,使得该地区的茉莉花茶只闻花香不见花影,而四川的碧潭飘雪则是在制作完成后添加了质优形美的干花瓣,使得碧潭飘雪更赋意境美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一款茶虽无茉莉花瓣但茉莉花香浓郁,一款虽有花瓣但花香淡而无味,完成对这二款茶叶真假的判断。

3.鼓励激励赞扬,还信心给学生: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了课堂上不敢不愿发言的情况。中职学校教师一定要无时无刻给予她们肯定激励赞扬,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本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发言,并对发言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改革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不能用死记硬背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因此改革我们的考核评价体制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教师还设计了以下评价表,要求学生课后对自己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统计情况如下:

课堂自我评价表

从上表看出,评价项目1-5,主要在反馈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90%以上的学生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目标完成效果好,课堂效率较高。

评价项目6-7,主要是对知识的掌握运用上,94%的同学能正确运用刚刚学会的知识,对茶叶的优劣和真假做出正确判断,能力目标完成效果好。

第11篇

本实验通过比较人脑语言磁共振功能成像差异,观察英汉双语者在进行语义加工时双侧大脑半球激活区的异同,了解相应皮质活动中枢的分布及双侧大脑半球的工作模式,研究人脑语言功能区定位及脑语言功能区的激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

母语化教学;二语习得期;视听教学法

一、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

本实验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母语为英语的6位外教(汉语为第二外语)和母语为汉语但从小学习英语的6位幼儿(6~12岁的英语学习优秀者);英语学习效果优秀的6位大学生和英语学习效果差的6位大学生(12位大学生均为母语是汉语、英语为第二外语、非英语专业的中国人),详尽地对比研究24位双语者(均为身心健康者)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差异。

1.实验设计。

本实验首先采用视觉刺激模式,然后采用听视觉综合刺激模式进行实验。

2.实验设备。

本实验采用3201医院的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全新、高速、高清晰,目前国际领先的GE最新一代HDXT3.0磁共振成像系统,解剖像扫描时使用T1加权的快速旋转回波(SE)脉冲序列(TR=447ms,TIE=15ms.FlipAngle=90°,FOV=220×220,Matrix=256×256)采集解剖像,解剖像提供全脑高分辨率的功能成像。

3.数据处理。

脑成像数据的分析和显示采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功能神经成像分析软件。本实验采用AINI(AnalysisoffunctionalNeuroimage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反积卷进行个人数据处理,用方差分析处理被试数据,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无误。

4.实验结果。

本实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以下三大成果:

1)幼儿学习英语者与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受到英语刺激时脑激活区相似,左侧颞区和右侧颞区均被激活,说明了脑语言功能的可塑性。母语化教学方式可以从小激活孩子的特殊脑语言区,从小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会影响孩子一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母语化熏陶会使孩子学习英语就像学习母语一样简单、轻松。[1]

2)受试者在受到英语听视觉综合刺激时,脑激活区的激活强度比受到视觉刺激时高,说明通过听视觉综合刺激可以更快地激活特定脑语言区,重建语言神经中枢;应用到语言教学中,说明听视觉综合编码比视觉编码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

3)受试者在受到简单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刺激时,脑激活区的激活强度比受到生僻的、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英语刺激时高,说明专业英语学习材料比文学或综合英语学习材料更能激起学生的语言兴趣和学习动力,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

二、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

近年来,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已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用脑语言功能区成像实验的方法,科学、实证地研究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有效教学。

1.重视二语习得关键期,大学英语教育和中小学英语教育相结合。

本实验的第一大发现告诉我们:幼儿学习英语者与母语为英语的外教受到英语刺激时脑激活区相似,又一次验证了幼儿学习第二外语的关键期是存在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的问题,人们的共同疑问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好?一些人认为越早越好,影像报告表明学习开始得越晚,学习越困难,特别在语音和语法方面。一些研究已证实了第二语言学习有敏感期或关键期的存在。[2]在敏感期中,负责该项学习过程的一个或一些脑区有可能被进行最有效的修改,在此敏感期以后,接受有关的教育或经历一些实践活动,学习仍然可以进行,但影像报告发现,培训可以影响并激活被试者大脑皮层的一些区域,但大脑却用不同的而且是接受能力较差的方式去处理这些信息。如当学习者的年龄小于13岁时,只有他的左半脑参与英语学习;但当学习者长大以后,在此类学习过程中,双侧脑区都会被激活。在掌握语法方面,用双侧脑区进行学习者要比仅用左半脑的学习者困难。因此,对于小孩,学习语言,越早越好。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学习,地方城市还没有这个条件,但基本上全国小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英语学习(包括农村地区),这对孩子的大学专业英语学习非常有帮助,但是目前我国地方二线或者三线城市大学和中小学英语教育严重脱节,这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另一大问题,这也是产生重复劳动,挫伤学生积极性,英语教育费时低效的原因之一。首先,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协调各级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评估。其次,由于各地区和各学校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不同,但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时,往往与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如果学校为了照顾程度低的学生,课程设置从低起点开始,这就造成了低层次教育的重复,所以不应该让程度高的学生和程度低的学生接受同层次的教学,应该通过考试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语言教育。目前,一些地区正在开展大、中、小学“英语一条龙”的实验,地方高校也可以尝试实施大、中、小学统一连贯的教学方案,通过宏观调控来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

2.采用视听教学法和视听教材。

本实验的第二大发现告诉我们:听视觉综合编码比单一的视觉编码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从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来看,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语言听说、数理分析活动等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控制视觉、空间等形象思维。语言和形象同时作用于大脑,可以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习者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加速实现不经母语和外语书面文字为中介,直接建立第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培养学习者用第二语言思维的能力,这样就无需再通过第一语言进行译码和编码,从而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学习的效率。视听教学法的普及需要视听教材,视听教材是指在以视听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的语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使用的配有相关音像材料的教学材料。由于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匮乏,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是以单一的视觉编码输入为主,主要采用读写教学法,直接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的后果。因此,地方高校应克服种种困难,向中国大城市各高校学习,采用视听教学法和视听教材,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3.为非英语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本实验的第三大发现告诉我们:专业英语学习材料比文学或综合英语学习材料更能激起学生的语言兴趣和学习动力,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目前,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设置和学生的专业无关,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在中小学学了十几年的综合英语,上了大学还是重复学习综合英语,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实用价值,他们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学了又忘、毕业又用不上的废旧知识上,还不如把自己的专业学精,直接导致了不想学、厌学的学习态度。目前就业市场上,对工具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下降;创新型复合人才将逐步主导市场需求,职场变化要求学生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要具备自己专业相关的外语技能,而且比较实用的专业英语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国外前沿的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对于专业技术学习和研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教育部提出在高校用英语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一定比例专业课程的宏伟目标,目前不少重点院校和具备条件的一般院校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地方高校也应借鉴。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是指开设与英语相融合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英语知识课程,例如: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英语、为商务专业学生开设商务英语,为旅游专业学生开设旅游英语等。课程设置不在于开设了多少门课,而在于课程内涵的优化。专业英语课程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做到语言训练与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培养相结合。

三、结语

本实验的研究发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富有成效,必须首先纠正传统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教材,教育科学的学生。这一切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的资金支持、全体教师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作者:陆娟 朱林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航工业三二零一医院神经外科

【参考文献】

第12篇

在区少工委指导下、以校工作计划为核心,围绕学校“成长教育”的德育主线,“塑造城市精神,做可爱的田林人”,在以往的基础上,优化队的组织,配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我们将根据上级团委、少工委的安排和学校部署,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二、工作要点一、抓理论学习和科研,重队伍建设

1、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

以团中央赵勇书记的《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德育工作》和关于成长教育的内容为主题,以《少先队研究》等为学习材料,充分利用校园网,向辅导员传播少先队工作学习材料,利用教师论坛进行少先队各工作的讨论交流。

2、加强团队小干部队伍建设

1学期初,部分中队做好大、中、小队和各团支部干部的改选工作。争取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自主管理、当家作主的机会。

2加强对各级小干部进行工作方法与技能的培训每月一次,并加强工作态度的教育,以服务同学、服务学校为宗旨。

3开设田林中学“队长学校”,积极探索全新的小干部培训方式。

二加强团队的自身建设,为我校团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进一步加强团队基础建设。重视加强团队活动建设,做到“月月有主题”,同时要不断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鼓号队、团队室、红领巾广播、团校等团队阵地的作用。

2、继续以中国少年雏鹰网、“九点网”网站、团报团刊、队报队刊为依托,宣传团队工作,学习各地的工作经验,促进我校团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3、坚持“中队黑板报”评比制度。由学生自己组稿、版面设计、书写、黑板报,每月评比一次,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4、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社会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校外活动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力求每年级聘任至少一个校外辅导员,寻找一个雏鹰行动实践基地,本学期至少开展2次主题小队活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5、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田林之星”评选活动,选拔推荐在各个方面有特点、有优势、有进步的学生成为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评为“荣誉升旗手”。

6、积极参加徐汇区少工委、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教育团工委的各项活动,争取创造好成绩。三、具体工作:

1、常规工作:2单周周三中午12:30—“心灵之声”心理广播。双周周三中午12:30—“田林之声”红领巾广播。

3每月一次大队部负责的“社区健康快车”服务活动。

4每月一次团委负责的“小小交通协管员”行动。

2、每月工作:

二月:

1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2各中队制定中队计划;

3美化教室环境,第二周开展“温馨教室”评比活动;

4第三十二期少年团校开幕;

三月:黑板报主题“学雷锋,感亲恩”;

1各中队在本月可在“学雷锋、树新风”和“妈妈,您辛苦了”主题中选择一个开展主题中队会活动。

2要求各中队有雏鹰活动服务基地,能寻找和聘任本中队的校外辅导员。

3红领巾小社团创办。

4田林中学第一期“队长学校”开课。

四月:黑板报主题“飞扬青春,快乐迎奥运”;

1清明节前后,结合春游社会考察活动组织学生缅怀革命烈士。

2组织初二年级进行“十四岁生日”红领巾换队徽仪式;

3进行迎接奥运会的全校性主题活动,与中队系列活动相结合

4布置“五月艺术”节工作;

5少年团校结业;

6团支部与中队结对仪式。

7新团员考察发展工作。

五月:五月份黑板报主题“红五月——我们的艺术节”;

1开展五月艺术节各项比赛活动;

2准备“六一”儿童节庆祝暨汇报演出活动;

3纪念“五.四青年节”团支部组织开展“火红青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4新团员入团仪式;

5区优秀少先队员、区雏鹰中队推荐上报工作。

六月:六月份黑板报“复习、迎考、冲刺”

1庆“六一”汇演;

2期末班级和学生的评优工作;

3初三新团员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