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内部业务流程维度
高校需要一系列的业务流程来完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后勤等活动。首先要对客户目前的需求进行调研,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在了解客户需求之后,整个服务的过程要保持一致性与及时性,这就要求各部门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要高度一致,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学习成长维度
学习成长维度主要是交工能力的维持与发展。教职工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前提,员工只有具备了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激励、授权和协作是保证员工个人目标与学校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当中,几个维度之间具有联系性。为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必须使客户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必须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预留充足资金,以保障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财务与资源合理利用和规范有序的业务流程紧密相关;学习与成长能力又为规范有序的内部业务流程提供持续动力。
3改进高校绩效审计建议
3.1完善高校审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许多院校并没有单独设立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构与监察处、纪委、财务处合并职能的学校,都应该将审计机构单独设立,从事相关的审计工作。该审计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受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主要领导,同时,除直接向学校领导汇报工作外,还收上级主管审计部门与机构的业务指导,并报告工作。在工作中不受任何部门或者任何人的干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做到独立、客观、公正,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联合社会各界资源,扩大审计队伍,改善审计队伍结构。
3.2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面对绩效审计中的种种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建立一整套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高校绩效评价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不会一成不变。因此,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也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高校的绩效审计评价机制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指标评价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短期目标,第二阶段为中期目标,第三阶段可根据高校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制定长远目标,并在实践环节做出适时调整。参考高校绩效评价基本指标的内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与省情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3.3创新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思路高校与企业活动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校主要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来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活动,达到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即是高校通过师资力量、校内设备、教学经费等进行投入,从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人才,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通过强而有效的监督,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好规划,重视办学效益。伴随着绩效审计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和应用,各高校要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方法,以应用财务审计为基础,采用绩效审计思想,加快建立起一整套绩效审计防控机制,严格审计标准,更新工作思路。审计人员要熟悉绩效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不断推动高校审计事业的发展。
3.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开展高校绩效审计高效绩效审计是衡量高校内部各资源利用率,考察其投入产出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评价出校内各部门的资源利用情况。绩效审计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真实度不高、办学环节的违规问题仍然存在、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因此,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要以此为重点,保证绩效评价的真实性。绩效审计的初衷是合理规划内部各部门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制定审计目标,核实相关财务数据,并根据审计部门从业人员的实际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规范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另外,还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考察各部门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以监督高校干部,进行业绩评价,以促进高校领导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作者:司马宏昊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
【关键词】 高校绩效审计;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1999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将高校入学率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10年的15%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此后我国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都大幅增长,特别是扩招的头几年,招生数每年都增加50万以上,平均每年增长19%。与此同时,政府大幅增加了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据统计,现在每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是1999年的4倍多。
虽然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逐年增长,但由于扩招势头更猛,高校还是普遍面临资金窘迫的问题。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各高校采用融资、信贷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2007年7月,全国政协一项调查显示,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 500亿元且仍有扩大趋势,许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某省一重点高校贷款额度高达30亿元,从2005年起每年光贷款利息就要支付1.5亿至1.7亿元,曾因资金入不敷出公开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可见我国面临的仍然是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在此国情下考察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是否发挥了最大的绩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正是高校绩效审计应承担的任务。因此加强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从我国当前绩效审计发展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强调“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但至今其力度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至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就更加滞后,目前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文献的归纳梳理,探寻高校绩效审计研究尚存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当前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系统研究虽不多见,但研究内容已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和资金范围的研究
关于高校绩效审计的主体,多数研究都指出应是国家审计机关,客体则是各类高校,审计的资金范围是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如张健,2006;冯祖丽,2009等),或者是高校的预算资金(如章毓育等,2009;刘研杰,2010等)。也就是说,多数研究都将高校绩效审计定位于政府审计机关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监督上,认为高校绩效审计是一种来自于外部的监督和促进机制,因此其目的在于为政府部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和促进高校提高经费支出效益。
二、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
绩效审计是通过考察一系列的指标对某主体的绩效作出评价,因此高校绩效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存在两种思路,一类是按照绩效审计的总目标,结合教育资金从投入到产出的几个环节分别设定绩效审计的指标而形成体系。张健(2006)参照2000年10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国家审计组织大会通过的《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认为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评价、改善高校财政拨款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加强管理规划和管理控制,提出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高等学校事业计划和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高等教育成本的审计、高等教育投资配置的审计、高等教育效果的审计四个方面,从这四个方面衍生出经济性和效率性、效果性、良好制度性三大类指标。曾凡昌(2008)的指标设计从绩效审计的目标到具体指标共有五个层次,基本遵循的也是由目标决定教育资金的使用过程,再由过程分解为指标体系的思路。他将指标作了细致的分级,共设计出68项具体指标。冯祖丽(2009)将指标体系分为资金耗费情况、资金利用效率和资金产出效益三个大的方面来设定。章毓育(2009)认为对预算经费的绩效审计可以起到对预算编制的前馈和财务决算的后馈作用,从而提高整个预算经费的使用绩效,并且将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反映高校预算收支和分配绩效的具体指标和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两大类。
另一类研究是在设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引入战略管理学科的平衡计分卡模型来构建指标体系。陈希晖等(2008)分析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在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出应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构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指标。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进一步将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结合起来,认为高校要发展,也应实施战略管理,这是一个在充分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战略目标,对战略计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在确定绩效审计指标时,应以学校的定位作为总目标,然后建立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目标,设计整体层面的和部门层面的核心指标,再层层分解,最后确定各指标的目标值。
陈希晖等(2008)和卢宁文等(2010)的研究都是将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维度直接应用于高校绩效审计领域而设计的指标,有些指标更像是管理而非审计指标,如客户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他们认为对于高校而言,客户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提供资金来源的单位如科研合作单位等,在客户层面上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这三方面都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根据客户满意目标设计了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再分别对它们设计一些二级指标。可以看出这些指标的设计已经脱离了绩效审计的特性,高校绩效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一个方面,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胎于财务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而高于财务审计。因此在设计指标时,不仅应考虑其审计学科的性质,还应考虑与财务审计的衔接问题。
三、高校绩效审计指标的评价方法
有些文献在研究高校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同时,对指标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探讨。高校的绩效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还要对整体作出综合的评价,这就产生了如何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的问题,也就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说来,对多指标的评价主要是给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将指标值以一定的方式综合起来得到评价值。周萍(2009)对指标体系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法,并以某高校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冯祖丽(2009)对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组合,成为层次―主成分分析组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综合。
四、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绩效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极具参考意义。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支撑。当前的研究尚未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多数研究只简单指出高校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有些研究甚至不涉及这一问题,或语焉不详,只有极少数研究指出绩效审计应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周萍,2009)。其实,绩效审计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高校进行的监督,也可以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单位内部进行的审计,由于审计主体不同,审计的内容、客体、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都会不同。因此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应首先从审计主体及其立场出发,构建一个由主体、客体、目标、范围、模型、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组成的完整的理论框架。
第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以资金管理过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虽然资金使用的过程较为清晰,但各类指标与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对应却并不再显著;以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四个方面为指标分解依据,似乎偏离了绩效审计的学科性质,而更倾向于管理目标,指标也难以与财务审计的数据和结果衔接。因此在这方面应该进行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探索。
第三,当前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指标体系的设计阶段,鲜有以实例进行的真实数据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无论涉及到的是财务还是非财务数据,学校的内部数据难以取得;二是难度更大的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标准来判断指标值的合理性,没有比较的标尺,就难以作出结论,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文献中只有周萍(2009)以某高校财务审计数据进行了尝试性的绩效审计,然而这次尝试针对的是高校整体,由于没有现成的标准或其他高校的比较,虽然计算出了具体数据,但未能作出较为具体的结论并给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绩效审计的作用尚难以体现出来。如果指标体系因缺乏适当的标准被束之高阁,则会造成研究成果的浪费。因此高校绩效审计在研究的初期尚缺乏成熟标准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展开实务工作是当前的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健.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冯祖丽.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章毓育,张佳春,李运勤.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98-100.
[4] 刘研杰.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2007(5):56-57.
[5]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184-188.
[6] 陈希晖,张碧林,贾云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73-75.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财务收支日趋复杂化,许多高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高等问题。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导致了有限的高校教育资金浪费比较严重。加上财经领域存在着“重改革,轻治理”、“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导致高等教育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特别是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项目立项过于分散,预算安排不尽合理,支出违规操作,人员经费超范围发放等问题经常发生。
同时,现行的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忽视高校个体差异,过分强调“标准”,评价内容只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评价资金等资源的使用是否高效等的指标。因此,审计人员没有绩效评价依据,高校绩效审计还只能摸索着前进。
我国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没有停止过,但在基本政策的总体规划中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的实践和探索。由于绩效审计的实务性很强,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又短,在该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不多。在绩效审计的大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开展同样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二、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方法
相对于财务审计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或部门,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的基本方法以外,还要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和经济分析等方法。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来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
1.项目绩效审计方法
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如对高校学科建设资金管理的审计,其所关注的重点是项目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的资金主要是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拨付的,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有很严格的要求,只允许按照指定的用途支出。因此,项目审计是高校审计的重点。
项目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座谈会。与个人面谈相比,座谈会形式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信息、更深入的理解和看法。根据高校的绩效审计的特点,座谈会可以邀请财务、资产管理、招标、基础建设等不同部门人员参加,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发言,触发更多的讨论,进而搜集到更加广泛的信息;②分析性复核。该方法强调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同时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该方法针对连续性项目或多个部门合作项目的审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高校在绩效审计的实践中运用该方法,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设定的标准或参照物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③线性规划分析法。通过线性规划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在现有条件下项目运行是否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或令人满意,并可通过对限制条件的分析为项目单位改进管理提供建议。线性规划分析法要求审计组对被审计项目有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组织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线性规划分析费的选取和使用应该格外谨慎,以免适得其反。
2.部门绩效审计方法
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部门为审计对象。通过对部门发生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行政事业为审计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被审计单位在达成其目标时对人力、设备和财产等资源利用状况和组织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等完成情况进行审查。部门审计通常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体制、程序以及组织状况的考察,所关注的是部门工作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财政资金、物力资源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和办学效果,难以量化其经济效益。
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含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还有以下三种:①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将该部门所建立的部门工作流程图与初步调查取得的被审计单位实际设置的管理系统流程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隐患。工作流程图法与分析性复核法在原理上有相似支出,但是在审计的侧重点和参考标准的选择和确定上有很大不同;②“参与式”审计法。“参与式”审计法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隐患,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与传统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更多的侧重的是部门活动合理性的审查,目的是要最终提高被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审计人员给出的建议最终是要被用来作为该部门未来工作的改进方向,所以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了解自身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深入的体会审计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并据此做出整改;③走访调查。走访调查是有目的的求证过程。当一个部门的运行出现问题或从事舞弊活动时,部门指定的内控制度往往失效,审计人员得到的基础资料也不能真实反应该部门的实际情况。这时,审计人员应根据职业判断和基础资料的漏洞,有目的的走访相关知情人,也可以向其他部门和人员侧面求证。走访调查哪些对象、谈话技巧与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陪同人员等因素都在影响着真实结果。
三、高校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
在实施高校绩效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①高校的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审计方法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任何其认为有效的工作方法、组织方法和技术方法;②传统审计方法取得的基础资料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绩效审计的实践中,在充分利用绩效审计的各种方法时,要充分重视传统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③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而作为被审计单位的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对高校的绩效审计实践中,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审计方法,要综合运用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内的必要知识。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是合理解决教育投入不足和高教资源短缺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 :92-94.
[2]张少春.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考虑到高校收费金额高大、面向对象广、涉及票据多等特点,审计人员要注意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审计,以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例如,在对某高校学费、住宿费的审计中,采集该校财务数据及收费系统数据,检查该校是否及时、足额将应缴财政专户款上缴财政专户,是否按照规定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检查收入是否及时、足额缴纳。检查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中各月收取和上缴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情况,通过比较各月应缴财政专户款贷方反映的收取应上缴财政收入的时间及借方反映的实际上缴财政时间,看两者之间时间间隔是否过长,如果超过1个月,则该高校存在未及时上缴财政专户款的情形,如果未超过1个月,则高校上缴财政专户款较为及时。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筛选,比较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借方反映实际已经上缴财政款金额与高校确认为教育事业收入金额是否一致,若一致,则说明高校将全部收入均上缴财政;若实际已经上缴财政款金额小于教育事业收入金额,则说明高校存在将部分款项未上缴财政的行为。
步骤二: 检查高校收入是否全部纳入账务核算。比较教育事业收入表(财务数据)反映的学费、住宿费金额和学费、住宿费收费明细表(业务数据)反映的金额是否一致。若一致,则说明高校将所有学费、住宿费收费纳入学校账务核算;若不一致,则说明高校存在将部门学费、住宿费收费未纳入学校账务核算,此时,该高校可能存在乱收费、账外账或小金库的情形,需要执行追加的审计程序。
步骤三: 检查高校是否存在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按学号、专业、收费项目做为关键字段分组,对照收费许可证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检查学校是否存在未获得收费许可的收费项目或超标准收费的情形,若有超范围或超标准收费情形,可将超范围、超标准收费的明细导出,生成超范围、超标准收费明细,通过分析对比、调查取证得出结论。
二、科研经费的审计
在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首先应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明细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各明细项目金额占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以确认审计重点。以某校为例,各明细项目金额占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分析数据,很容易发现,该校管理费提取比例高,而按规定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其次,从科研经费支出的明细项目构成上看,未将进行科研所用房费、水费、电费和固定资产使用费以及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计入科研成本,没有执行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而是在教育事业支出中列支核算,科研课题成本不实。
其次,审计人员要注意科研经费使用的审核管理情况。有的高校科研经费提取管理费后由项目人自已掌握开支,审核报账,管理沦为形式。以某校为例,办公费、交通费占科研经费支出的15.43%,检查相关凭证发现后附原始凭证仅为办公用品发票、加油站油费发票、出租车票等。经了解发现,该校科研处和财务处对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查比较宽松,只要票据合法均能报销,财务处无法对业务的真实性、票据报销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存在管理漏洞。
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大额资金的流向。有些项目负责人会以合作研究、子项目、技术测试、会议经费、购置材料设备等方式套取科研经费。如果发现疑点,要对相关的合同、银行账户、购置的设备材料等一一核查,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必要时还应到合同对方单位进行延伸调查。
三、基建项目债务风险及基建管理的审计
审计人员应把高校大规模举债搞建设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和基建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之一。对于超财力举债搞建设可能出现的风险,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学校基建的总体规划,了解和掌握学校资产负债的总体情况,审查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和银行存款等科目,对近三年间发生的银行贷款和其它借款进行逐项核对,检查有无多计或少计借款的情况,确认借款余额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达到摸清债务规模、结构及总体变化趋势、掌握每年需要偿还的贷款利息和本金情况的目的。审计人员还应审查贷款合同的具体条款,重点审核贷款的使用是否与合同规定一致,有无抵押,以及贷款利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确认银行贷款活动本身以及对贷款使用的合法性。结合银行账户存款检查,重点审查借款用途和去向,跟踪资金流向一查到底,检查有无改变贷款用途、挪用资金等问题。最后还要审查和分析高校近三年的决算报表,运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分析性复核方法,并结合审计发现的情况,对学校的偿债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做出相应的审计结论。
对于基建项目管理方面的审计,审计人员应注意高校基建上项目速度快、很多基建项目审批手续不全的特点,首先从立项审批程序、投资计划和概算执行情况入手,查阅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和年度建设投资计划等立项文件以及经济合同等资料,并摸清基建项目的投资规模、工程内容、建设资金计划与实际的差异。其次,了解基建项目的设计、监理、施工、材料设备采购的招投标情况,审查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以及设计、施工、监理和供货单位与业主签订的经济合同及补充协议,掌握各单位工程的中标合同价和实际决算价的差异,审查有无建设项目未经公开招标而采用议标的方式发包给施工单位的现象。再次,还要对工程成本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对施工合同价款与实际工程决算差异较大的项目,查清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判断工程造价的真实性,重点审计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签证等合同外工程的手续是否齐全、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施工内容是否真实,并结合现场审计和工程款拨付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违规分包、转包、多计工程款、多进成本、私设“小金库”和损失浪费等问题。最后,审计人员应到现场实地查看相关的基建项目,关注已完工程的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资产情况,现实中很多高校对很多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竣工决算。
四、资产购置、使用、管理的审计
高校通常由于采购时间紧或采购科研设备较为特殊等原因,在资产购置时执行政府采购的力度不够,并且大部分高校在年初预算编制时也未将政府采购的资本性支出编入预算,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审计人员在购置审计中应以固定资产的本年增加额为样本总体,检查大宗物资购置和费用支出是否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
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审计人员首先要了解固定资产、存货(教材等)是否进行定期清查盘点,盘盈、盘亏及相关账务处理情况。要强调的一点是:要关注固定资产中房屋建筑物转为经营性资产(指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入股、合资、联营、对外出租、出借等)或出售、闲置的房屋建筑物、产权不明晰的房屋建筑物等事项。具体方法为:对学校周边进行实地观察,查看有无门面房或存在经营性的整栋房屋建筑物。对于门面房可按照一般审计程序检查相关的租赁合同、入账情况、报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及缴纳税金的情况。但整栋房屋建筑物出租、出借、出资、出售等情况更要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根据《陕西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用于经营性资产或进行资产处置应履行相关程序。有的高校进行基建项目时,对基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充分,老校区的项目建成后,由于教学中心已经往新校区转移,项目未能按照立项用途使用而闲置,之后学校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擅自把原应用于教学科研的房屋作为经营性资产出租。有的高校在基建过程中由于急于扩张安置学生,发生先租赁土地建房的情形,所以审计人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应检查相关土地证、土地租赁协议,查看租用土地上是否存在房屋建筑物,关注无所有权土地上房屋建筑物的账务处理情况,看是否存在产权不明晰的房屋建筑物。
五、二级单位的审计
对学校所属的二级单位的审计,应主要关注财务独立核算的院系或处室、学校校办产业及后勤中心,以及对外承担培训或可能存在收费项目的院系或处室,这些二级单位往往由于职能比较重要,可能存在非正常的收入。
对于院系或高校内设处室的审计,重点关注招生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成教学院等。这些单位都涉及到收取本校或社会学生的点招费、考试报名费、培训费、补考费、重修费等无收费许可的费用,并且这些费用主要是由各职能处室或者院系收取后再上交到学校财务处。在此过程中,各处室或院系也会存在截留、挪用、坐支、延迟上缴等情况。各处室或院系收费人员有时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所以收取相关费用时,没有将原始资料保存,直接将相关费用列支后将余款上缴学校,无法保证收入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外,有的经办人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将这些款项以个人名义开设存折存放,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
1.1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选择
由于高校建设资金属于国有资金,因此限额以上项目均应该采用招标的形式。招标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二者从规避审计风险的角度看有很大区别。
(1)公开招标由招标公司在国家招标主管部门指定的媒体上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招标则是邀请特定人投标。
(2)所有符合条件的法人和组织都有机会参加公开招标,竞争范围较广,竞争的比较充分;邀请招标中投标人的数目有限,竞争的范围有限。
(3)公开招标的招标程序和标准是公开进行的,受到政府招标监管部门及校内纪检部门的监督,大大减少作弊的可能;邀请招标的公开程度要差很多,政府招标监管部门通常不介入,产生违法违规行为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因此,高校从规避审计风险的角度,应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造价咨询公司。
1.2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首先是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内审人员定期到施工现场监督并记录,同时参与大宗材料的采购和市场调查,但并不事先定价,而是做到心中有数,在结算时有据可依。对内审项目,成立有两人组成的审计小组,一同查看现场,一人为主审,另外一位复核,部门领导对审计小组审核的结果全部或部分抽检,这样做能最大程度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同时在审计手段现代化方面,开发了工程预结算审计认定书管理系统,配备了土建、修缮、安装等工程造价软件,规范了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3]。
1.3工程审计例会制度
工程审计部门每周组织一次工程审计例会,例会由审计部门负责人主持,参加人员包括部门领导、所有工程审计人员。例会内容主要研究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群策群力,解决工程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定额套项争议、材料定价争议等问题。同时通过工程审计例会还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通过审计例会的形式集体决策、解决,也为以后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避免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审核结果不一样,解决了个人裁量权过大的问题[4]。
1.4重大争议多方协商解决
工程竣工结算中与施工单位不可避免会存在争议,可视争议金额的大小,采取不同方式予以解决。对于单项结算争议金额较大的,必须通过审计部门、工程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纪委、招标办等校内五部门以及咨询公司、施工单位会议协商解决,并形成书面的会议纪要,参会各方均需要在会议纪要上签字盖章,造价咨询公司出具竣工结算报告时要把会议纪要附上,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对于单项结算争议金额较小的,由审计处组织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和施工单位协商解决,必要时请基本建设管理部门参加。新增材料单价审核是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要面对施工单位以工期为借口提出的各种定价要求。为了摸清材料底价,审计部门与审计事务所应经常去市场考察、给厂家打电话询价、网上询价,对材料定额套项等争议则向工程造价监管部门咨询,使 材料单价审核既合理、合法、合规,又兼顾工程进度需要。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审计事务所对材料定价积极性不高的难题。由于审计事务所的审计费是按照竣工结算时审减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材料价格一旦定死,竣工结算时已定价材料就没有了审减额,因此审计事务所对材料定价的积极性不高。为了确保工期不受定价影响,有效降低定价风险,学校应成立由审计处牵头、校内有关部门组成的定价小组,对争议金额大、急于定价的材料上会确定材料价格。
2管理咨询公司的措施
2.1咨询公司年度考核制度
对委托社会审计的项目,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在造价咨询公司的选取和考核上。在选择事务所方面实行资格预审和工作淘汰制度。首先以事务所的信誉、业绩、资质、管理水平、取费以及拟派造价工程师的经验、水平等综合因素作为选择标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先将小型建设项目委托其进行审核,并由审计部门、基建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考核小组对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对其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定期评分,对综合考核结果不好的中介机构及工作人员一律取消委托,通过资格预审的事务所,才有资格参与大型基建项目审计的招投标。对其审核结果的监督,内部有一套严格的工作制度规范审计过程,造价咨询公司审计工作必须在高校审计部门指定地点进行,并全程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和对审核结果复核。据此保证每一项工程的审计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内审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
2.2通过合同模式约束造价咨询公司
高校审计部门委托给造价咨询公司的任何工程审计业务,均应签订委托咨询合同,对委托事项、双方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处罚措施、咨询费支付等关键条款做出详细规定。对跟踪周期长、造价高的大型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合同和竣工结算审计合同应分开签订。对跟踪审计过程中表现较差、出现审计失误、考核不合格的造价咨询公司,取消其竣工结算审计资格。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过程中工程量清单、控制价、招标文件、新增材料单价、材料进度款等的审核,招标管理部门或基建管理部门一般要求的时间比较短,如果造价咨询公司审核周期太长,将会影响招标进程或工程进度,因此建议在造价咨询合同中对各环节的审核周期做出明确规定。
2.3现场跟踪审计例会制度
工程审计部门每周组织一次跟踪例会,参加人员包括所有正在承担跟踪业务的工程师以及造价咨询公司所有跟踪审计人员,例会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研究跟踪中遇到的问题、布置下一阶段跟踪重点等。
2.4加强跟踪审计过程中对造价咨询公司的监管
造价咨询公司派驻工程现场人员必须每天按时上下班,高校内审计部门可在现场办公室设置考勤机,并把考勤结果作为年底评价造价咨询公司服务质量的一个依据。另外造价咨询公司派驻工程现场人员必须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去施工工地进行例行巡视,并对照跟踪审计重点环节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跟踪审计。每天需写跟踪审计日记,重点部位拍照片。每周向高校审计部门报送一份周工作总结,详细记录本周施工情况、发现的问题、审计建议。年底还要向高校审计部门提交本年度的跟踪总结报告,跟踪总结报告不仅要包括整个跟踪情况的总结回顾,还要针对将来竣工结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高校审计部门要对跟踪审计过程中造价咨询公司出具的工程量清单、控制价、招标文件、新增材料单价、材料进度款等审核意见重点复核,对不按照规定时间出具审核意见或审核意见质量差的造价咨询公司必须给予处罚,对表现较好的造价咨询公司给予奖励。
2.5工程结算复审制度
对造价咨询公司的审计结果实行复审制,即由一家造价咨询公司对另一家的审计结果进行复审,审减率超过3%,将不支付审减费用,审减率超过5%,直接取消合作,将出现问题的造价咨询公司列入黑名单。复审的项目主要包括造价特别高的工程结算项目、造价技术指标异常的项目、国拨资金项目及年度抽查到的项目。复审工作由审计部门组织实施,并由审计部门直接委托给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当然,对于复审的做法目前有争议,复审的难度也很大,但是复审制度仍是对造价咨询公司最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难度再大也要执行下去。
3结语
一、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已经全面迎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教育也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整合和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在其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高校的各种创收经费也逐渐增加。基于此高校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就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高校的效益审计工作就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必要工作了。在高校开展效益审计工作,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参加经济活动的水平,降低其参加经济活动的风险,还可以促进高校完善其内部的管理体制。
就近几年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有不少的高校因为扩大规模反倒是背负上了过多的债务,因此导致了高校教育经费的紧缺情况,从而抑制了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多,高校也多,国家政府能够给予每所高校的教育经费终究是有限的,几乎大部分的高校都或轻或重存在着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教育经费,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教育经费的效益,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开展效益审计工作正好可以满足当前高校发展的这一需要,通过对高校经费利用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高校的经费使用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经费浪费的情况的发生。
二、高校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
效益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相对于普通的财务审计而言,其层次更高,难度更大,风险更大,但是其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也更大。当前我国高校的审计工作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遇到的不少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效益审计环境还未形成
虽然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已经成立起了内部的审计部门,但是其成立的原因却大多都是由于上级的要求,这就使得成立起来的内部审计部门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外部压力倾向。也正是因此,当前高校的审计部门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主要是以监督为主,相反的在评价和预测方面的工作存在很大的不足。并且由于我国高校的审计工作起步晚,关于高校审计的一些规定大都比较粗略,缺乏工作上的一些详细的规章制度,这也大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总之,当前我国高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审计环境,因此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积极性。
(一)缺乏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
正如前面所说,我国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大都是应上级的要求成立起来的,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也是从高校的其他部门调动过去的,再加上高校内部的专业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严重缺乏,使得当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队伍在结构上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还由于其一些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对高校各种经济活动缺乏必要的关注的分析,无法为经济活动提出更有利的建议。
(三)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账目导向审计或者系统导向审计为主,这就使得高校的审计工作实际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想要有效的改善这一局面,就需要在高校的审计工作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除此之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朝着电子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当前落后的审计技术手段,会加大审计工作的出错率和误差,从而加大审计工作的风险。
三、提高高校审计效益的对策
针对我国高校当前效益审计工作的现状,想要提高我国高校的效益审计工作主要需要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一)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想要切实的做好效益审计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效益审计工作,要清楚地认识到其对高校发展的重用性。只有提高了对高校效益审计工作的认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效益审计工作,提高效益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严肃性。
(二)培养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
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说高校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效益审计工作,也重视效益审计工作,但是没有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在工作的时候也只会感到有心无力。因此高校想要切实的提高效益审计工作的水平,就需要注重对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注重优化审计人员队伍。
(三)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
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落后也是制约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使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也需要有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配合。在当前提高高校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主要注重风险导向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调查目前我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情况,笔者向教育部属76所高校以及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较好的地方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发放了91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回收率为59%。本调查问卷得到了各高校的支持和配合,其中综合类高校占69%,文科类占11%,理科类占13%,医学类占近7%。问卷调查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比较一致,主要为院系主要行政负责人(94%)、机关部处主要负责人(93%)、校办产业主要负责人(85%)、后勤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94%)、附属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80%),个别高校还认为只要是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审计。审计内容上,98%以上的高校认为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和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纪及廉洁自律责任方面是必须包含在内的,也有17%的高校认为教学科研等方面应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和方式 超过半数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类型以离任审计为主,仅有9%的高校为任期审计,36%的高校将离任审计和任期审计相结合。审计方式以先离后审的方式为主,仅有11.4%的高校采取先审后离的方式,8.6%的高校采取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 目前,各高校主要是由学校的组织部门委托,31%高校的委托部门还包括学校的产业集团、后勤集团、科技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96%的高校有委托部门的书面委托书。
(四)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 目前,2/3左右的高校在中层干部任职时没有书面的任职责任书。即便在有书面任职责任书的高校中,也有60%的高校对中层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没有明确规定。
(五)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目前各高校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方面做的较好,89%的高校单独制定了相关文件并以校发文的形式全校发放执行;7%的高校以审计机构发文形式发放执行;将近5%的高校没有单独制定相关文件,只是参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执行。
(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 目前,各高校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超过50%的高校没有公开审计结果,仅有4%高校的经济审计结果全部公开,44%的高校则根据不同范围公开不同的内容。审计的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仅有26%的高校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达到了应有的效果,65%的高校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只是部分达到了应有的效果,9%的高校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结合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和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难点:
(一)审计评价困难 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目前,大部份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任职时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学校对于领导干部任期内应负的责任、任期目标、考核标准等都没有给出科学、明确的界定。此外,在高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机关部处、院(系、所、中心)、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不同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点不同,因此有针对性的评价也相对困难。
(二)审计程序单一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以离任审计为主,且采取先离后审的方式。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因为被审计对象己离岗,而继任领导又因为不了解情况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效的配合,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另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三)尚未建立完整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已广泛开展并成为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考察所需要履行的一个步骤。但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主要关注被审计对象有无重大经济决策、管理失误,有无重大违纪违规问题,还没有从审计报告中挖据有利于干部考察任用的其它信息,审计成果也没有成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重要参考资料部管理部门所重视。此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仅向委托部门、主管领导等报告,并未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布,甚至在被审计领导干部单位内部也未公开,广大师生员工并不了解审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完成了哪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干部任免之后,审计报告被搁置、遗忘,造成了审计成果一次性利用的弊端,有悖于经济责任审计真正的目的。
(四)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部分领导干部、群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尚不到位,特别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及有关工作人员对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不够全面。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支持与配合不够,对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不够重视。
(五)审计人员较少与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 由于学校批量任免、调动,集中开展审计,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果。突击性审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有的责任人任职时间较长,由于审计力量有限等原因,短时间内很难将其经济问题查清、查透,从而导致审计缺乏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对于学校没有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即:依法行政的责任、规范管理的责任、创造效益的责任。在这三个方面中,依法行政是基础,规范管理是手段,创造效益是目的。(1)依法行政的责任。作为组织的负责人,必须带领所在的组织,在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逾越这个范围。对于所在组织的行为的合法性,负责人必须承担责任。(2)规范管理的责任。作为组织的负责人。需要使其组织在一个有效的秩序下运行,其本人也必须受这个秩序的约束。那么,这个秩序是否建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得到有效运行,就构成了领导者在规范管理方面的责任。(3)创造效益的责任。创造效益是一个组织的目标;既包括已经创造的效益,也包括拓展的未来效益空间,是过去与未来的兼顾;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二)灵活运用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的审计程序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是全方位、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片面强调先审后离而忽视先离后审,有悖于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的初衷,很难涵盖经济责任审计中各种复杂的情况,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既包括先审后离,又包括先离后审,这两种方式都是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施审计的有效方法。在正常的领导干部换届和现有的审计力量前提下,力争做到逢换届必审,同时又要适量安排任中审计,将“换届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1)逐步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了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和转化,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效果,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试行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置于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努力建立“四个公开”的制度: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公开;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公开;三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公开;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公开。(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每审完一个,将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分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与此同时,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实行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信息网络体系。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 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可以由学校的审计和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编印经济责任审计册子,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有关规定、被审计单位需要提供的支持与配合等内容包含在内。审计部门应与学校的组织、人事等部门相互配合,力争将经济责任审计册子列入到领导干部任前谈话和诫勉程序中去,努力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发挥教育和防范的作用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是主体。所以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1)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廉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2)端正自身态度。审计人员必须将不断改进工作的精神带入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把自己的身份看作是被审计单位的支持者或顾问。(3)自学。审计人员应提高自学意识,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后勤改革;高校后勤审计;后勤工作社会化;审计评价;审计质量;财务核算;组织增值;论文下载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推行后勤改革,其基本方向是“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十多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勤保障功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真正实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运行和推进过程中,作为内部治理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与资源利用有关的高校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审查、确认、评价和咨询活动,旨在促进和完善高校的管理控制、风险防范、效益创造,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后勤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主要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经济责任和绩效等进行的审计[1]。
一、文献回顾
作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制衡机制,内部审计在促进公司治理改进和完善方面负有重要使命[2]。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维克托·布林克出版了第一部内部审计著作———《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布林克认为,内部审计是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并没有完全脱离过去的财务审计,内部审计是作为检查和分析会计信息的一种特别手段和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王光远对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演变做了全面的梳理,他认为,早期的内部审计理论基础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最初在财务领域开展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鉴证受托财务责任,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随着时代的变迁,20世纪70年代,内部审计由狭义的财务审计逐步扩展为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在内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除具有传统的防弊功能外,其积极的兴利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对企业所处环境、所处地域、管理层诚信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的评价,进而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评估,并制定措施加以控制。这样,内部审计既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也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向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37]。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其中“价值增值”(valueadded)是首次被提出来的。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iia在1990年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相比,内部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和评价”变为“增值和改善”,其中增值是核心,这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实务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传统的内部审计不同,作为企业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增值型内部审计活动虽然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47]。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的文献也是层出不穷。郑婕慧认为,在高校经济活动逐步走向市场机制的转型时期,部分高校中出现了违规和腐败现象,这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威胁,因此,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和定位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不超脱,无法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从事高校内部审计的人员不足、综合素质不高、技术落后,经济责任审计因缺乏审计评价标准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基建修缮工程跟踪审计未全面开展且仍存在造价失控等问题[8]。王颖认为,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根本是在契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全新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从体制和机制方面改革不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诸多因素,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建立高校校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体制,并在审计委员会下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便于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工作[9]。代莎从基建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一个高校基建风险模型,她认为,基建审计具有所涉金额大、专业性强、影响范围广、审计周期长等特点,这使得基建审计成为高校审计的风险高发项目[10]。
综上所述,大量文献从高校内部审计的理论或实践角度揭示了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但专门对高校后勤审计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多。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以及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提出了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对高校后勤治理的作用
在我国高校,后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不仅拥有的人员多、业务种类繁杂,而且资金占用和消耗往往十分巨大。后勤系统能否高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甚至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内部审计在高校后勤的运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运行的规范化
高校办学离不开后勤系统的保障,而后勤系统支出庞大,一所万人规模的高校,其后勤系统每年的资金投入往往动辄数千万元。财务信息失真往往是后勤运行治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后勤经营活动是否规范决定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和有效率,而开展后勤审计可以对后勤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后勤审计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依据,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对后勤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衡量其所进行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以及有无违纪行为、损失浪费行为等,从而有利于督促高校后勤系统遵守财务纪律,改进经营管理,节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提高后勤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从这个角度看,后勤审计对后勤运营监督的重点包括:检查后勤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检查后勤各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检查反映后勤经济活动材料的真实性等。
(二)内部审计的决策服务职能有利于推进后勤管理的精细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学校管理层可能更重视宏观管理,有可能忽略过于细微的环节,而后勤系统的内容庞杂、工作覆盖面大,很多地方都需要注重细节管理,这些细微地方存在的问题有可能导致重大风险,因此,需要一个部门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提供角度全面、观点可靠的信息,为学校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后勤审计恰好能通过发挥决策服务职能使学校管理层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及时地了解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后勤系统的组织增值。
(三)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利于促进后勤机制创新
有效发挥管理控制职能是高校后勤审计的重中之重。这里的管理控制职能有别于管理职能,并不是内部审计人员去参与管理后勤工作,而是通过检查、评价、咨询等方法协助管理者了解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管理机制创新与制度完善。对后勤实体的管理控制可以涉及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具体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效果、基建管理、资产管理、后勤服务等等,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否采用正确的标准去评价后勤管理计划及计划的执行过程;后勤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能否保障计划的正常运行;是否将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以便管理者进行决策等。随着高校后勤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管理控制功能有利于加强后勤系统的内部控制,推进后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平顺过渡。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后勤审计的功能不仅是监督鉴证、查错防弊的需要,也是后勤系统组织增值的需要。加强后勤审计有利于加快后勤改革,并能为后勤社会化提供保障,但综观目前高校的现状,诸多因素制约了后勤审计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高校后勤审计的特殊性
在高校后勤审计中,审计主体是高校的内审部门,而审计客体则是与高校整个后勤系统相关的所有机构、活动和业务。与其他审计工作相比,后勤审计有其独特性。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风险决定了加强后勤审计的迫切性
我国高校都是由国家出资创办的公益性组织。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归高校所有。不论是“小机关、大实体”模式、“小机关、多实体”模式,还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源将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承包或托管给承包公司模式,高校后勤服务公司或集团并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这就存在作为高校后勤归口管理的行政部门与实体(后勤服务公司和后勤集团)共同管理的情况,结果造成投资者和经营者权属范围不稳定、相互之间职能交叠、职责定位不清晰,“实体”经营者与“小机关”管理者之间矛盾不断,使得后勤实体很难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明朗,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管、控制制度,从而造成监管难度大、财务漏洞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大等现象,这是后勤财务核算和后勤审计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后勤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后勤审计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一些高校的后勤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后勤审计在促进后勤管理和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找茬”,对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管理控制”、“组织增值”等职能缺乏认同,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高校后勤行业跨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后勤系统具有涉及行业面广、规范化程度低等特点。为充分保障高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后勤往往涉及多个行业,通常包括饮食服务、宿舍管理、校园物业、运输服务、医疗保健等。整个后勤系统就是由多个不同实体组成的一个小社会,其行业跨度非常大,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同时,与外部的服务性企业相比,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而且对这种不同的后勤行业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后勤服务标准,对后勤管理要达到的程度、服务水平、采取的管理模式、执行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后勤工作往往只是维持现有状况。另外,高校后勤部门摊子大、环节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总之,高校后勤运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的复杂性。因此,审计必须根据各实体的经营特点、性质、服务对象等因素的不同来分门别类地选择审计方法。
(三)高校后勤服务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决定了后勤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高校后勤工作按其服务内容与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项目:保障项目、经营项目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经营(或半保障)服务项目[11]。由此可见,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服务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去运行。比如,政府和高校对学生食堂的经营实行免税政策,学生食堂的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学生食堂用房实行零租赁,水、电、气收费执行居民价格等,这些优惠政策最终体现在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上,也就是说,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市场价格,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当然,高校后勤(如学生食堂)的经营者不能没有利润,因为没有利润就没有主体来经营。后勤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营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对后勤系统效益性的考核,这既是学校管理层基于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后勤实行社会化、企业化改革后追求自身利润的客观需求。
高校后勤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双重特点对高校后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后勤经营者要融入市场,通过竞争在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后勤要提供保障,保障社会效益和体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审计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评价时就会面临公益性与效益性的两难选择。加之目前既缺乏一套正式准则对高校后勤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加以界定,也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予以参考,因此高校后勤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此外,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职能决定了审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高校后勤并不仅仅是通过为广大师生提供保障来满足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育人功能也是高校后勤改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在对高校后勤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企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在充分考虑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育人职能的特殊性情况下进行综合权衡。
(四)高校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决定了后勤审计基础的薄弱
自高校后勤改革以来,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使得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兼具事业单位财务与企业单位财务的双重性质,但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这给高校后勤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带来了巨大困扰,从而使得后勤审计无据可依。就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审计来讲,如果没有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制度作为依托,就无法对添加会计科目的核算做出判断,因此审计评价便无从谈起。比如,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既有对学校拨入经费及其支出的核算,也有对企业单位的经营收支的核算;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高校后勤既有用学校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也有在高校后勤改革后用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有高校、后勤共同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对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在财务支出方面,高校后勤有些部门(如车队)既有学校拨款收入,又有对校内外的经营服务收入,这两部分收入在用于车队的支出方面如何进行合理、准确地区分是高校后勤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加大学校拨款部分的支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由于核算方面的原因难以准确划分。
(五)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决定了后勤审计成效的局限性
高校后勤审计工作具有任务多、难度大、风险点多等方面的特点,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力量明显不足。据调查,目前只有3%的高校设有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中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有3人以下的高校占40%,4
6人的高校占46%,7人以上的高校占11%,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其工作责任明显不匹配[12]。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绝大多数高校的内审人员由会计、审计及基建工程专业的人员组成,但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原有审计人员的数量、专业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后勤审计工作的需要。另外,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也使得后勤审计工作在无形中被边缘化了。
四、内部审计助推高校后勤改革的路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且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的财务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及后勤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审计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助于后勤审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加强后勤内部审计有助于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能够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高校后勤审计,以助推高校后勤改革。
(一)提升审计职能定位,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对后勤审计的认识。内部审计是创造组织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减少的损失时,组织价值就会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会带来组织价值的增加。
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来宣传后勤审计。通过宣传使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识到后勤审计不仅是监督和管理控制的要求,也是组织增值的需要。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后勤审计工作,要为后勤审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后勤系统的干部职工要充分了解审计、理解审计、配合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提高审计质量来树立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促进作用。
再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具体来讲,应适当增加后勤审计人员编制,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能通过增进与其他审计部门的交流来共享信息经验和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应引进必要的专业人才,以改变人员结构单一的现状,从而形成一支既掌握现代审计理念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二)梳理后勤运行风险,拓展内部审计服务内容
后勤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的风险点。“管理层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决定本企业准备接受多大的风险,因为风险可以经过奋斗而创造价值。当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能够达到企业利润目标与相关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并在追求本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度资源时,就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1315]。内部审计以风险为出发点不仅能够使其服务范围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直接联系,而且以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和专业知识能够从根本上解释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根据后勤系统的运行实际,帮助后勤部门梳理出可能的风险点,从而直接为学校管理层或后勤经营者提供专业建议,使内部审计服务更有价值。
(三)明晰产权关系,健全后勤财务核算体系
许多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这不仅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还会给后续的后勤审计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协助学校尽快对后勤集团的资产进行清查、评估及产权界定。财产清查工作可以由内部审计部门协同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清查对象包括后勤企业占用的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库存材料、低值易耗品、货币资金、结算资金以及对外投资等[16]。资产评估应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中介机构的工作,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定位和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后勤管理行政部门与后勤实体相分离,两者分别进行行政活动与企业活动,以便给后勤经营实体更广泛的自由度,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后勤服务市场的竞争。
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探讨设计一套适合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体系,使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及高校后勤审计有依有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实行会计委派制仍是解决当前后勤财务监管不到位的有效举措。会计委派制由高校财务部门委派会计人员帮助后勤集团建章立制,理顺后勤集团各实体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会计人员依据各项法律法规为后勤搞好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学校对委派的会计人员应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以避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1718]。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后勤审计应根据后勤实体的不同类型尝试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
(四)针对后勤运行特点,构建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审计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审计结论就必然带有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和一定的随意性,从而难以让被审计单位信服。高校后勤审计要客观地对高校后勤的经营活动、收入支出、资产保值增值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师生创造最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就必须构建起科学的后勤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高校后勤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尝试从后勤管理思想、后勤管理体制、后勤投入、资产利用效益和安全、后勤服务效率等方面构建起一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下设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还可列出具体的观测点,形成三级审计考察体系,以有利于总括后勤管理的各个方面。然后,再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赋以相应的权重,通过计算即可得出后勤系统管理结果的审计评价值,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要尝试确立审计基准,以便于对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此外,审计评价的侧重点和方法应针对不同的服务实体而有所不同。对于饮食服务中心和宿舍管理中心等服务保障型实体,审计评价应主要进行效益审计,重在对实体的业绩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其服务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而且必须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资产保值、增值要求。对于校园物业中心等服务经营型实体,审计评价应突出服务对象的利益,评价其服务功能是否能够保障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根据其经营性的特点考虑经营的成本效益。对于经营性的实体,审计评价重在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其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等(如对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有无不合理或超标准收费情况)。
(五)拓展延伸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随着学校对后勤系统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对后勤系统的检查也日趋严格,这使得后勤服务集团的本级账项日益规范,但由于后勤服务集团往往下设多个独立账户,其下属单位的账务是否规范以及与后勤服务集团本级账务的往来关系都是审计的风险所在。针对这些问题,后勤审计还应采取延伸审计的方法来提高审计质量。
第一,应重点选择部分子公司进行延伸审计。高校后勤服务集团一般下设全资子公司或与外单位合资经营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虽然不是学校直接投资,但他们属于学校的资产。内部审计在对后勤服务集团审计时不应忽视这一部分,而是要重点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子公司进行审计,检查这一部分投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回报:子公司的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将集团本级的一些消费性开支纳入下级财务或将集团本级盈利隐匿在下级财务等不合法行为。
第二,应紧密结合资金往来进行延伸审计。资金往往是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顺着资金流向进行跟踪延伸是延伸审计的主要办法。在延伸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查收款、往来单位被审计资金的异常使用情况,特别要注意一些大额整款支出。另外,出借款项也应是关注的重点,即使是在审计日已收回的出借款项也应进行细致的分析核实:是否违规出借资金?出借资金的用途是否合法?出借资金能否收回?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核查清楚,才能最大可能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建红.浅析高校后勤审计的难点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9(9):4243.
[2]hermansonsr,rittbergle.internalauditandorganizationalgovernance[m]//raileyad,gramlingaa,ramamoorti
researchopportunitiesininternalauditing.altamontesprings,fl: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2003.
[3]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00~1960年[j].财会月刊,2003(a2):35;2003(a3):35;2003(a4):35;2003(a5):35;2003(a6):35.
[4]王汉民.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设[j].山东经济,2004(6):143151.
[5]安广实.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3639.
[6]李斌,李小波.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比较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4547.
[7]阮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态势———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3):44
47.
[8]郑婕慧.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9]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10]代莎.高校基建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11]柳遂文.高校后勤管理与内部审计初探[j].高校后勤研究,2011(2):2930.
[12]沈丽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9(12):122124.
[13]蔡喜忠,范长缨.论公司治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154155.
[14]钱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4750.
[15]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2730.
[16]孟善春.社会化进程中的高校后勤企业审计[j].事业财会,2006(3):4952.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但部分高校也存在着预算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预算执行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审计监督不够、绩效评价缺乏、创新不足等问题。今后,在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中,应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预算管理审计与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常用的审计方式与数字化审计方式相结合,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成果运用与整改落实相结合,以不断提高高校审计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5-0125-04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学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及有效“建设”的作用。
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2009年的《教育审计规范》则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一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可见,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是新时期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意义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1〕。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要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2〕。”因此,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就高校而言,自1999年我国实施扩大招生规模政策以来,高校的财力大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对促进高校财务和高校建设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促进高校建设规范化
高等学校的预算综合了学校各项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特别是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与高等学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对高校预算执行的审计,可以促使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使高校预算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通过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计算相关经济指标以及考核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可以更好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为学校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推进高校财务建设科学发展
曾海梅 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初探通过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可以使审计部门更全面地掌握学校财务状况,在有效监督学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的同时,向学校提出资金使用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学校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资金与资源配置,更好地推动高校财务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当前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制度不完善
预算执行审计是编制下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预算编制制度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为预算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有部分高校尚未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规章制度,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部分高校预算参与意识不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只是财务人员,学校的审计、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并没有主动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各部门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而财务部门又缺乏与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职能管理部门也缺乏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这就造成预算编制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透明度不高,预算考虑不全面,在执行过程中调整的随意性比较大,约束力不强。加之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仅限于事后,缺乏对预算实施全程的监控和跟踪,未做到审计关口前移,从而与内审机构对财务预算执行要“事先参与”的要求差距较大。
3.部分高校预算执行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绩效评价
一方面,绩效审计意识不强。据调查,目前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中绩效审计只占到8.5%,这意味着绩效审计工作十分薄弱。另一方面,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在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没有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前高校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时,大部分是对预算完成情况的总结,并没有对预算最终执行情况的效益性评价,这就导致对预算结果的审计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
4.部分高校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部分高校内审人员配备不足,年龄趋于老龄化。且一些审计人员专业较为单一,大多只是熟悉会计业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经济、财政、金融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有限,业务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特别是在审计手段上,进行数字化审计存在一定困难。加之自身经历和素质的局限性,使部分内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识不足,缺少主动创新精神,对日常审计工作中的预算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比较重视,但从客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比较少,没有完全体现出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强化“六个结合”,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好审计对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对策
自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科技投入日益增加,科技事业发展空前绝后。高校是开展科学创新工作与学术研究的主战场,大量科研经费投入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后勤保障支持,呈现出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使用时间跨度长等特点,但与此同时,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使科研经费能够真正为科研做贡献,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内审机构的作用,减少审计风险发生,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围绕科研经费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学校资源,是否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效益。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两个主要阵地,如何将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对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当前,面对着高校科研经费数量和规模如“井喷式”增长的实际,监督管理却滞后乏力,不可避免导致高校科研经费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制度健全和有效执行,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职能部门强化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科研管理部门在内审部门及内控制度联合约束下,会逐步开始从长远利益考虑关注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切实保证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监控。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机构管理不完善
高校的审计部门无论在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配置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出现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分担审计职能的情况;对审计职能不够重视,专职审计人员不够专业;高校主管审计的领导层级较低;高校审计部门受到种种管制,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独立性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内审职能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发挥。此外,高校的荣誉、排名与获取的科研经费密切相关,因此,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不合理的项目支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科研审计丧失真实性。
2、审计时效性差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大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由内部审计部门在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事后审计虽然能发现问题,但是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全程追踪调查,不能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时间的滞后会导致既成事实难以及时整改,顺利结题受到重重阻碍。要想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审计就应介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
3、内控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内控机制薄弱,呈现出“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的局面。完善的内部控制从根本上保障了科研经费安全和有效使用,同时内控制度也是科研经费审计的重要依据。此外,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审核报销票据层面,无法对内控进行全局把握,重点不突出,审查不深入,并且审计人员并没有全程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也就无法对一些支出是否真正应用于科研工作中给予准确的专业判断。因此,资源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减少审计的工作量和降低审计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4、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性
就当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项目数量增多、经费资金量增大,内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短缺的内审人员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项目审计需求;此外,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同一时间大量科研项目集中送审的现象,在这样审计工作量如此之大,人员又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协调有限的审计资源和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性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5、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对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忽视了对效益性的审查,致使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上出现了漏洞。因此不适宜的审计评价标准会弱化审计的监管职能,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是有效开展科研审计的依据和前提。
三、突破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困境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部门管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
首先,明确审计部门职责,做到各职能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审计部门要严把监督审核关,并密切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将预算支出控制到位。为使高校审计人员对科研知识掌握更加专业化,审计部门可以分派审计人员到科研机构参加培训,接受科研专业知识,增强审计人员对整个科研项目的宏观把握,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适应项目发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高校的审计工作往往受到行政部门的干预,使得审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因此审计部门要熟习科研经费财务报销制度,并据此对项目支出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独立检查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审计部门应积极与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协作,对科研经费进行联合控制,在项目进程中,对科研经费事项进行仔细校对,遇到含糊的账目要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提出疑问并且要求解答。
2、加强科研经费审计的全程追踪控制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要与科研项目的实施相结合,因此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审计体系,形成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样便于在项目进程中实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整改,增加审计的时效性,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发挥了内审工作的监管职能,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促使科研经费得到合理规范使用,保证科研项目有效运行。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要净化高校的内部审计环境。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可以降低审计风险,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充分贯彻执行。其次,高校要做好科研经费审计的宣传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认识,学校各部门都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压力,同时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第三,高校应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建专业的审计团队,购置先进的审计软件,共同创造和谐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第四,不断完善“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级内控制度,促进三级内控得到落实。第五,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有效。
4、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应配备一支知识全面、结构优化、专业素养高的内部审计队伍,并提供充足的审计经费。学校应扩大审计后备力量储蓄,重视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可通过聘请校外审计专家方式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引导审计人员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并鼓励内审人员开拓视野,不仅学习国家最新的财经方针、政策,还要熟悉会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全面掌握科研管理知识,充分了解科研经费管理的全部流程,对每一笔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5、构建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体系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指标,建立和完善科研经费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根本条件。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不仅体现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还体现在效益性上,如经济和社会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建立科研经费常规绩效评价指标来衡量科研项目的综合效益,比如年度科研收入完成率、年度科研支出完成率,科研成果转换率等。设立评价指标应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能促使科研项目负责人真正在科研上有所作为,将科研经费切实用在刀刃上。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高校科研事业能否顺利运行,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科技进步。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认识,完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内部审计制度,净化内审环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监督和服务职能,保证学术研究合理有序进行,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参考文献】
[1]郑克强,林星,沐得力.关于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53-55.
[2]吴小玲.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创新.中国市场,2016(29)245-246.
[3]任琳.浅谈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3)10-11.
[关键词]绩效审计 数据包络 财务分析
高校绩效审计主要是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入手,衡量高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其对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高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特性
资金效益的长期性,劳动成果的特殊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内部管理的多元化是高校绩效审计所特有的性质。
(二)财务评价分析的应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是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全面提高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的考核评价系统。财务指标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在评价高校这类单位绩效时,投入产出绩效不可能用报表上的收入支出数简单说明清楚;它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反映绩效成果,重视的是局部结果且短期化。
(三)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应用问题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不需预估权重、不需事先设定输入输出间的显式函数关系、与指标的单位无关、评价结果丰富等诸多优点使其成为教育系统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个新的工具。
二、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绩效审计不能得到财务审计的有力支持
1.目前高校财务审计的现状。财务审计仍然是高校内审工作的重点;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量随收支范围扩大;高校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预算安排不尽合理,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这些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支出;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会计人员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
2.高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绩效审计在审计依据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其次,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再次,绩效审计的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最后,绩效审计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3.低质量的财务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影响。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环境亟待优化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学校领导是决策者,学校领导重视审计工作,是改善审计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审计任务,除了取得领导的支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之外,还必须做好组织、人事、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三)高校绩效审计标准难以把握
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特点。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
(四)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独立性较弱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客观原因。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主体“缺位”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深层次原因。
三、改进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财务审计成果进行绩效审计(以某高校08年为例)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一是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如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资产负债率等。
总经费收入=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400756888.5元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总支出× l00%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 599605158.6× l00%=7.74%
二是反映学校经济实力的指标。如国家经费拨款、自筹经费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国家经费拨款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国家经费拨款/总经费收入×l00%
(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 400756888.5× l00%=88.42%
三是衡量投入经济性的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等。
生均事业支出=教育基本支出/学生人数
388217901.87/18311=21201.35元
生均四项经费=四项经费支出总额/学生人数
30092941.41/18311=1643.44元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143049670.2/599605158.67×100%=23.86%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143049670.2/245168231.7×100%=58.35%
师生比=学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
18311/1127=16.25
教学管理人员比例=教学人员/管理人员×100%
1127/1110×100%=101.53%
教职工总数与学生人数之比=学生人数/教职工总数
18311/3588=5.1
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房屋总面积×100%
28.04/87.91×100%=31.9%
四是衡量产出效果的总量指标。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等。
教育投资利用率=(在校学生平均数×学生质量系数)/用于培养学生的总费用×100%
18311/599605158.6×100%=0.0031%(假设学生质量系数为1)
科技成果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
(86+32)/(217+463+81)×100%=15.51%
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新增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教师人数
〔(15000+10300+4100+2700+3000)/5〕/〔(1131+1127+1104+1046+978)/5=6.52万元
2.财务评价分析
近几年该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及拆迁,致使该校资金压力较大。从2008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该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其差额主要靠银行贷款获得。总收入中预算外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7.3%,已成为学校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预算内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的创收来源主要是招收自考及函授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招收、学习及毕业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校教学资源,这一部分的投入产出无法计量。该校人员经费支出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相对结构不是十分合理,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退休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师生比较高。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运用DEA方法进行绩效审计
1.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据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产出划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经过分类整理,可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表参考《高校投入产出效率DEA指标体系的探讨》一文,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田水承、孟凡静):
■
2.运用DEA方法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分辨力;指标体系要保证其统一性。
3. DEA方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拟选择9所同类高等院校为决策单元(学校名称以 DMU1-9替代,DMU9为被分析高校),横向比较分析某高校投入、产出的效率。在DEA方法中使用C2R模型进行评价。为使评价对现实配置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基于输入的 C2R模型。
基于输入的DEA模型:
■
选取指标进行横向分析:
■
将数据模型进行求解,结果如下:
■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相对于其他同类院校资源配置状态为合理。
其次,我们以时间作为决策单元, 选取指标进行纵向分析:
■
经过模型求解,结果如下:
■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资源配置状态正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 北京: 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6
[2]宋常,吴少华. 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审计研究,2004,;2
[3]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0引言
对于高校建设工程的审计人员而言,能够在建设项目进行中参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进行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时,一定要深入的了解跟工程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利用合理适当的审计方式,进行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审计工作,从审核工程预算、招标控制价一直到工程的竣工结算,都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对工程项目的进行和审计工作的审计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还要具备专业理论审计知识,以及专业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相关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审计工作管理水平,为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1审计方法以及跟踪审计的概念
1.1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具体指的是相关审计人员在监督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方式,称之为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的审计经验。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为了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成本,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实际特点去选择适宜的审计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审计方法的革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不断的完善审计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合理性科学方法体系。审计技术方法有很多种类型,其中包含了查询法、分析法、实验验证法等等。审计方式有两种概念表达方式,第一种是审计人员通过有效的技术方式来收集审计证据;另外一种在审计过程中,将所有的方法、方法以及技术都包含在了审计方法范围内。
1.2跟踪审计
审计方法中有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称之为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合理性和规范统一性的跟踪审计管理和有效监督。合理科学的利用有效的建设资金和资源,用最少的资金和资源在计划的时间内,并且在保障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
2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方法和跟踪审计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对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规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基础建设过程中,落实跟踪审计工作,有效的实施审计方法,可以解决传统工程审计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实行跟踪审计,不但可以节省建设资金,提升建设效率,保障了工程质量。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2.1节省了高校建设成本
近年来,我国的办学规模以及投入建设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学校都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高校的建设虽然都有国家政府的资金支持,但高校办学需要大量的资金,给高校办学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压力。对学校的基础建设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从立项开始,招投标、施工过程及竣工结算阶段做到每个阶段都跟踪,从施工到设计、监理及咨询公司的选择都进行跟踪监督,并且加强审计工作的管理,在控制建校成本的同时,进行各个项目阶段的资金控制,从而提升高校的建设效益。
2.2有助于完善管理制度,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
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对高校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以及加强审计工作的内部管控制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基建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还能明确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对高校内部进行管理控制。其次,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学习和更新审计知识,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进行审计工作,从而提升了审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3审计方法和审计跟踪的具体方式说明
3.1全面审计法和标准图审计方式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审计工作以及工程的现场管理工作,积累了部分经验。在经验中得出了几种审计方式,全面审计法和标准图审计方式就是其中两种审计方式。审计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建设工程实际情况而定,才可切实做到效益与效率相结合。首先,全面审计方式的优势就是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的错误率,也提升了审计质量。但其弊端就是审计工程量十分的庞大,这种审计方式比较适合建筑工程量小、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建设项目。全面审计方法是按照建筑工程的预算来进行的编制流程和顺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审核和检查的一种方式。其次,标准图审计方式是根据建筑设计图纸以及常用的设计施工图纸来进行审计工作的,集中审计力量审核和检查工程的造价和预算,以此作为根据,进行对比审计的方式。
3.2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之所以很关注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是因为投资的规模和资金都比较大的原因。在高校基建过程中相互配合和约束,让工程项目在保障质量的情况下,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的工期进度。高校的基建工程质量、进度、工程造价已经成为基建工作的最终审计目的,而工程造价的跟踪审计就是保障审计目的的重要环节。第一步,首先在工程预算编制之前,要先审核施工图纸,是否有缺陷漏项,设计标准及设计深度是否符合甲方预期,尽早发现设计图存在的问题,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去修改设计图纸,导致工程工期延误,提高工程造价成本;其次关键审核招标文件及招标控制价是否合理准确,审核招标工程量清单是否完整准确,有无漏项,特征描述是否完整准确等内容,避免施工扯皮;第二步就是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变更及签证、索赔费用等的审核工作,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进行审核,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工程变更;最后要做好材料结算审计与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对于甲供材料,应该及时准确的算出材料用量,确定材料的价格,在材料结算以前进行结算审计;并且根据工程招投标资料、施工合同以及工程变更等资料进行工程全面结算审计工作。跟踪审计过程中可利用电子设备录像以及照相功能进行资料收集和保管,记录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过程,综合收集与工程有关的各项材料,作为工程审计的有利依据。除了有效控制造价之外,在建设项目进行中进行审计管理工作,也可及时发现项目管理各环节的内控制度是否合理及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关系着整个工程的建设成本以及质量。为了有效的保障工程的质量,发挥出建设资金的最大效益,高校基建工作应该加强工程审计工作,完善审计工作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实际建设项目去选择合理的审计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跟踪审计工作。本文对于审计方式以及跟踪审计的过程只做了部分阐述,结合项目实际去深入研究工程项目的审计方式,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管控,并重视项目管理审计时,才能更好的保障工程项目的各个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艳婷,朱芳.基于高校增值型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6,42(18):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