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

时间:2023-05-30 09:0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舆情信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舆情信息

第1篇

[关键词]舆情信息 增值 模式 研究

一、当前信息工作的主要难点

1.技术系统阈限。

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突破人脑筛选研判的极限,而诸多偶发性因素使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多变,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完善相关信息的收集渠道和方法,提高舆情信息监测分析的工作效率。目前,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舆情监测和研究领域。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能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方面的实时跟踪统计。舆情分析师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倾向性统计与关注度趋势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化的信息服务。

人工智能的舆情系统,能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跨时空分析和预警,但由此也衍生出“技术万能”的工作惰性。实际上,舆情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在语义识别、情感辨析方面存在较大的“瓶颈”阈限,在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的场域变量和约束条件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无界等因素。只有将专业人士的宝贵经验、逻辑推理规则与系统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机结合,建立一条从事实认定到价值判断直至应对处置的“全程高速公路”。

2.采集信源失真。

是否能够有效进行舆情研判,关键在于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监测。面对复杂严峻的舆情态势, 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组建自己的舆情信息队伍,建立专门的抓取渠道,并设计出科学的搜集流程,形成通畅的、可靠的舆情汇集系统。但是,这类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信息机构,主要收集汇编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侧重于“听民意”而不是“问民意”,甚至会“报喜不报忧”,僵化为对本部门、单位、系统的决策印证。

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信源受采集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会造成采集到的信息失真、过时、失效。主观因素有:决策者长官意志制约,信息采集者取舍不当或定向采集,查证信源不规范、文本核对不严谨等。客观条件主要指采集信息的方法误差,比如:抽样的偏差,计量的误差,调查问卷的设计不当,数据汇总失误等。凡此种种,都会制约舆情工作的分析深度和实用程度。

3.研判能力薄弱。

网络时代,媒体格局以及舆论生态的变化,显著改变着各级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数据无限性和决策者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舆情信息及衍生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切皆可量化”的数据时代,决策者要想准确把握民意、避免误判,就必须通过第三方对舆情信息进行立体化、全局化、动态化研究,通过挖掘、分析舆情关联数据,对各种信息加以对照比较,从中提炼出与决策信息,为管理职能的正常履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对舆情信息的把握和研判,对于舆情管理至关重要。因其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判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舆情报告主要不足在于:舆情信息研判一般化、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对舆情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缺乏预见性,能影响领导决策的信息分析欠缺,服务地方党政部门的功能不足。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舆情分析等方面,我们的舆情服务浅尝辄止,不仅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政府和社会的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

4.工作机制滞后。

合理运行、高速运转的工作机制,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科学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面临舆情攻防新形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决策机构的工作部署和形势发展需要,通报舆情信息需求要点,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筛选、深度提炼、量化统计,共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使舆情信息工作沿着为决策服务的方向有效运转。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种群体劳动,这种劳动的组织形式又与工作机制的运行紧密连在一起。目前,舆情的引爆点和传播渠道正在从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舆情信息在新旧媒体之间出现了快速的跨界传播和强烈互动。舆情传播渠道之间的互动效应又导致本地舆情外溢、境外舆情倒灌,传统的内宣和外宣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舆情信息工作被舆情发展推着走,工作机制滞后导致对舆情信息双向互动、多频共振估计不足,给信息研判和利用带来相当难度。

二、信息增值开发的主要模式

1.广谱监测与重点筛选结合。

正确决策的出台,离不开信息工作的高度组织化与科学化,合理的信息构架将极大的丰富决策内容。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信息呈现“爆炸”态势,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受众往往面对庞杂的信息茫然无措。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不仅妨碍了决策效率,还会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毫无疑问,不合理的信息架构会严重影响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鉴于舆情信息工作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从坚持广度和深度两方面,不断进行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可以使信息不断增值。具体到某项工作或事件中,应遵循“广谱监测,重点筛选”的点面结合原则。广谱监测,是指信息搜集部门要多渠道、全方位地搜集原始材料,在舆情信源上进行广谱覆盖,保证服务对象对信息的量的需求;重点筛选,是指信息部门搜集到原始信息后,在领会决策意图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灵敏高效的监测方式、工作机制对垃圾信息和冗余信息进行去重处理,确保信息精准高效。

2.静态反映与动态变化结合。

信息工作为决策服务。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报送,既是进行科W决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检验既定政策方案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静态反映”是指舆情信息在事件演绎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记忆性”;“动态变化”是信息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前后状态不同。如果说“静态反映”特指信息状态具有“记忆性质”的话,那“动态变化”就指的是对信息状态的“加工”过程。信息状态所发生的各种改变,都是通过“动态变化”来实现的。

舆情信息利用效率的标志是信息利用后引发的决策效益,这决定了舆情信息工作是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过程的信息服务,是动态的全程服务,是面向增值的服务。具体到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方向,从静态反映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整体分析,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筛选取样、研判分析环节要实事求是,尤其注意辨析舆论场里的“小众声音”,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情况;从动态变化的层面看,要注重信息的系统综合,对信息的处理要注意反映事件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动态变化,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事件的不同变化,使之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准确反映事件的基本情况。

3.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结合。

舆情信息是向决策者提供的具有一定研判深度的信息,它是舆情分析师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具有规律性的认识。一般分析与专业研判的区别在于,一般分析是确立服务对象和决策方向后,获取的具有专门指向性和一定深度的信息,但对舆情事态的呈现及演绎缺少深入挖掘和研究;专业研判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当前存在问题或发展趋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相比一般分析,专业研判重在整理、研究,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因为这需要智力、时间和精力的综合付出,是加倍的脑力劳动。

舆情信息增值不要局限于信息本身,应在一般分析基础上,遵循“研究深入透彻,方案切实可行”的纵横交错原则进行二次乃至多次提炼。研究深入透彻,是指要认真研究决策动因,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方方面面,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明了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案;方案切实可行,是指拟定的应对方案要与实际结合,既能促使原有问题的解决,又能不产生新的问题。有些舆情信息通过不断提炼加工,会出现多次增值,这就要求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系列开发和连续开发,抓住对全局有较大影响的重要问题,在正负反馈的往复信息环流中服务领导决策。

4.均衡对等与有效反馈结合。

信息的不完善存在于决策设计、制定、执行、评估和反馈的各个阶段,由此导致的决策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决策设计还不完善的时候,许多信息还没有收集和得以确认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决策,并付诸执行;二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使决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难以达到决策初衷。“果断地拍正确的板”,这是决策的理想状态,但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决策在执行层面难以贯彻始终。这就要求决策者不仅要科学决策、慎重决策,还要研究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找出解决办法。

考虑到舆情信息对各类决策的“纠偏”意义,其升值开发应该遵循“均衡对等、有效反馈”的原则。各类信息中,总是已知因素多,未知因素少,即使是已知因素,也往往是简单的现象外现,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决策者要想为准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寻找信息依据,就必须保持舆情信息均衡,在政策设计中完善信息链,在政策执行中进行跟踪优化研究,通过有效反馈确保决策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舆情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1.行业调研,预测趋势。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企业将面临更多严峻挑战,市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服务可以在舆情和商情之间灵活切换,结合行业现状,为企业引进和提供最前沿的行业市场商情和企业管理资讯。一般而言,多数市场信息只是碎片化的反映微观活动。如果对同类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就能发现对行业趋势、宏观信息有一定影响的共性问题,从而使原有的信息大幅度增值。

行业调研属于类智库的信息服务,可以结合舆情服务的渠道优势,将政府统计部门、工商部门、行业协会、海关及其他合作机构作为重要信息渠道,通过定性调查、定量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以政策、细分行业与市场、渠道、对标企业、用户等维度为研究对象,最终推导出更接近于市场真实情况的信息数据和研究成果,从而全面准确地评估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和解决方案,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细分市场战略。

2.舆情研判,服务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信息结构失衡会对决策公正性造成影响,不利于公共决策发挥最大成效。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决策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信息庞杂,往往会令决策者陷入茫然D挫的“无力感”。决策者一旦错判真实的公众意愿,极有可能作出偏离科学轨道的盲目决策,导致公共决策的非代表性。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是各级政府平衡社会各方利益时的重要考量要素。在重大决策中,高质量的舆情信息服务可以帮助决策者辨识“微时代”网络空间的思维方式、社交方式、情绪色彩,避免舆论场产生理解偏差或是价值误判。舆情信息服务的质量贵在研判,在主动发现和捕捉初发性、苗头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类比分析和深入研究,分析得越深入参考价值越大,尽量多开发对超前决策有参考价值的倾向性信息,以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3.数据整合,推动变革。

在具体的舆情信息服务中,用户需求的“无界”与智能技术的“低能”经常构成冲突,用户对舆情数据的挖掘、整合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信息的效用取决于信息的有用性,体现于信息的有效性。数据整合,不是技术与信息的物理结合,不是把智能技术仅仅作为舆情服务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智能技术完善丰富信息架构,优化服务模式,推动当前以舆情监测系统为中心的服务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舆情信息服务的智库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舆情大数据的整合,在未来是整个舆情生态系统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信息有用,只是说明信息的潜在价值;信息效用,是指信息发挥作用,其价值得以实现的情况。作为政府和企业的资讯挖掘者和提供者,舆情服务机构需把握未来几年大数据在公共及企业管理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的数据资产,通过搭建关联领域的数据库、舆情基础数据库等,完善服务单位的决策流程和参考体系,构建并优化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新模式。

4.战略规划,创新管理。

研究舆情信息的开发模式,不仅是社交媒体时代创新舆情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舆情引导新格局的必然选择。在智库阶段,舆情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挖掘,不仅是以舆情服务为主体的数据呈现,还要把舆情信息工作放在整体中去考虑,放在战略层面加以考量研判,充分发挥信息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益,通过领导者决策转化为现实效能,如此才能体现信息服务的价值。

信息大爆炸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深刻影响社会舆情管理。站在规划的高度,需要社会管理者做好舆情信息增值开发的顶层设计,通过信息的析取、重组与研究来形成针对用户问题需要的价值信息开发;站在方法论的角度,需要舆情信息工作者注意到被反映事件、事物的综合因素,加强管理目标、管理模式、数据平台、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第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监测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1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1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校园网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此引发对校园网络舆情这种校园信息传播方式的关注,实施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健康传播,已经成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过程

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信息”则是民众在互联网上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往往是以文字形式为主。网络舆情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事务和学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本体和舆情空间四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其中以学生为主。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种事件、热点现象、行为和政策等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情境,通常指学生社会政治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环境。网络舆情空间是多层的、结构化的和复杂多变的,是主客体和空间中具有的其他基本因素之间的多维或多元的互动。舆情空间包括硬空间和软空间。硬空间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种虚拟空间,如校园BBS、论坛、微博等。软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角色认知、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

网络舆情一般都要经历产生、形成、发展、消亡四个过程。首先是社会或校园中某个话题或现象引发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关注。在得到网民的关注后,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放大作用,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或数种舆论观点。当参与人数和舆情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程度后,网络的声音开始在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引起现实社会的共鸣,促成网络舆情的到来。而一旦热点转移或消失,该舆情热点话题随之退化或转入下一热点。

2.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网络舆情信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所谓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决策工作产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开始,到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结果被决策者利用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利用分别是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的起始和终结,中间还要经历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和反馈、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等,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主体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教育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决策数据链,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结合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信息萃取)、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网络舆情决策管理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环境。

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是利用网络抓取技术,包括网络雷达技术、元搜索技术、网页内容智能提取技术等;多文档自动摘要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片内容检索、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分类与自动聚类、相似搜索与消重等技术,对校园网(新闻、论坛、微博、即时通讯等)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对转载频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等。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核心功能。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在对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本质,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输出给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模式及特征输出为舆情监测图谱。在相关数据挖掘、监测分析算法的支持下,形成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告。同时将生成的舆情信息存储于舆情信息数据库中,以便今后舆情信息研究的需要。

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环境中,监测环境的建立有助于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处理、决策方针的制定、对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三、主要功能分析和实现

1.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处理

高校利用对校园网络的控制与管理,校园网内的舆情信息数据可通过对各种信息平台的访问权限来获取。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信息采集,具体为:利用网络爬虫模块实现对校园网内网页文件的信息采集;利用Lucene数据库接口实现与各种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利用Nutch的插件机制,实现对文档文件的解析与读取。

Nutch是一个开源的Java实现的Web搜索引擎,在Lucene基础上通过添加网页数据抓取功能构建而成,提供了构建搜索引擎所需的基本工具模块,包括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分词工具、建立索引、搜索功能和结果过滤等。Lucene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信息搜索库。可为Nutch提供文本索引和搜索的API,也可为应用程序添加索引和搜索功能。通过Lucene的数据库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用API建立索引并提供搜索接口。

互联网的舆情数据信息可利用元搜索引擎技术从网页数据和异构文档中获取。元搜索引擎将检索条件转换为各独立成员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能够接受的格式,并通过各自的查询接口提交,然后对获得的HTML格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与之相对应的链接地址、网页标题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将上述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后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对不同独立成员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舆情信息的链接地址和网页标题等信息的对比和有效性检测,实现结果的筛选和去重,然后将结果提交给Nutch插件,与校园网舆情信息统一建立索引。

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包含分词与建立索引。主要对信息采集过程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库进行读取,逐条进行数据清理,去除文本中的脚本等无用信息,提取出文本的标题、内容,并利用对文本进行分词索引,创建文本模型并提供数据资源。

2.网络舆情信息分析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核心。学者们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虽然总结了许多应用模型,但不能较全面地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分析,在继承学者们的研究实践(如指标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选取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以达到较为全面地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目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隐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内容分析法用于网络信息的分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方面。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析法可以在自动处理环境中深入揭示文本的隐性内容。

趋势分析通过对某一舆情话题,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舆情信息资料进行函数模式的转化,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某一特征的信息的数量、重要性、强度等发生变化和差异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舆情话题的趋势倾向。

指标分析用于内容分析中可以测量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热点或重点,检测偏见存在的趋势,推断信仰、信心和动机的水平等。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模型里常用的指标有热度指标、倾向性指标、预警指标。

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信息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以特征词作为分析要素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统计其出现的频次,分析和推断网络传播的内容,以及言论的倾向性。

特征分析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通过对某一对象的特征词,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比较分析是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不同,找出本质上的异同。例如:比较同一舆情信息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特点、反应热度等;比较不同媒体载体报道风格的异同等。

四、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实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它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技术保障,使高校教育管理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以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为中心要素,构建互动的反馈响应体系,主体要素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媒介要素为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图3所示。

网络舆情信息互动反馈响应体系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直接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舆情信息采集并挖掘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舆情信息情报以及决策支持。在舆情分析及管。理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现实环境中的情报信息;舆情管理通过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决策反馈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作用。另外,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自己的思想、需求及建议等反映给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建立交流机制。这样,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阻隔的两大主体要素(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地建立互动关联机制,一方面,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及行为;另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的意见可以畅通地传递给教育工作者。

第3篇

Research of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ampus network based on

Nutch and meta search engine technology

Nie Y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02,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insufficient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work, combined with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in colleges, the whole scheme of constructing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system is presented.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chnology based on Nutch searching engine is applied to 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eta search engine is used on the Internet. The keywords feature library matching is used for automatic experiment monitoring and the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is found timely and accurately. In addition, the dealing methods such as monitoring, analysis, guide and feedback are discussed to form perfect coping mechanisms.

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Lucene; Nutch; meta search engine; information retrieval

0 引言

高校师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于国内外相关热点问题的触发,二是校内外突发事件的网上讨论,三是与高校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情的网上诉求。近年来,由于社会上网络舆情导致政府信任危机的事件不断发生,高校也逐渐重视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同时,随着公安部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逐步加强,高校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自主构建舆情监测系统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应对机制正逐渐成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重点。因此,在新形势下,遭遇突发事件,高校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收集网络上相关信息,跟踪事态发展, 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防范网络不良舆情的快速扩散和演化,并建立相应的响应机制,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与控制,使健康的网络舆情成为维护高校稳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内部独立的校园网络,二是外部开放的互联网络。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博客等平台上信息资源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仅依靠人工检索和信息审核的方式无法有效实现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急需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海量网络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快速汇总成舆情信息;互联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通过垂直搜索引擎方式所获取的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往往存在查全率不高的缺陷。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既要考虑信息采集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提高系统的精度与准度;同时对于发现的舆情信息,要能够做到快速定位,有效控制。本系统针对上述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不足,并结合网络舆情传播特点,提出了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案,并探讨高校面对网络舆情在监测、分析、引导和反馈等环节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完善的应对机制。

1 系统体系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校园网舆情信息采集模块、互联网舆情信息采集模块、网络舆情分析与预警模块,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网络舆情检测系统体系结构

由于高校对校园网络具有较大的控制权限,一部分信息数据可利用各种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与数据库的访问权限来获取;另一部分可利用网络爬虫从网页数据中获取,系统基于Nutch搜索引擎技术对校园网内数据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深度与广度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互联网上的海量网络信息,如果采用垂直搜索引擎进行数据采集,所获取的数据质量不高,为此系统采用元搜索引擎技术来获取互联网信息,既提高了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又扩大了采集范围。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的互联网网站,可以采取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同时采用网络爬虫与元搜索引擎技术,来提高系统的监测精度。

网络舆情分析与预警模块采用关键词特征库匹配方式和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实现对舆情信息及时准确的发现,并与短信预警等系统接口实现对接,实现舆情信息的实时发送。

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2.1 Nutch搜索引擎与校园网信息检索

Nutch是一个开源的Java实现的Web搜索引擎,其在Lucene基础上添加了网页数据抓取功能,提供了构建搜索引擎所需的基本工具模块,包括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分词工具、建立索引、搜索功能和结果过滤等。Lucene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信息搜索库,可为Nutch提供了文本索引和搜索的API,也可为应用程序添加索引和搜索功能,通过Lucene的数据库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用API 建立索引并提供搜索接口。利用Nutch搜索引擎作为校园网舆情信息采集工具,不但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而且通过其内部的接口和插件机制可以实现对校园网数据的高质量采集。网络爬虫模块用来实现对校园网内网页文件的信息采集;Lucene接口实现与各种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利用Nutch的插件机制,采用POI插件和PDFBox插件来实现对Word、Excel、PDF等文档的读取。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可以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信息采集。

2.2 元搜索引擎与互联网信息采集

元搜索引擎是建立在独立搜索引擎之上的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没有自己的爬虫系统和索引系统,数据全部来自于不同的成员搜索引擎(例如 Baidu, Google, Bing等),元搜索引擎将用户的搜索请求转发给多个成员搜索引擎,对成员搜索引擎的查询结果进行筛选与去重操作后返回给用户。将元搜索引擎应用于系统可有效提高互联网范围内舆情信息采集的广度、精度和速度。各独立搜索引擎查询接口的格式和编码并不相同,首先要将元搜索引擎中的检索条件转换为各独立成员搜索引擎能够接受的格式,并通过各自的查询接口提交,然后对获得的HTML源文件格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如百度搜索引擎返回结果中所包含的em、href标签,通过对上述标签信息的解析与提取,可以获得与之相对应的链接地址、网页标题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将上述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后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再通过对不同独立成员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舆情信息的链接地址和网页标题等信息的对比和有效性检测来实现结果的筛选和去重,然后将最终结果提交给Nutch的文档分析与分词模块,建立索引。

2.3 文档分析与中文分词

信息检索的基础是文档分析,而文档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词模块对语言的处理。文档分析是信息采集完成后的首要任务,Nutch中的文本分析模块能够完成对各异构文件中结构化标记语言的处理,得到纯文本文件。Nutch自带的CJK分词模块在中文分词的效率和准确度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在对比了JE分词、Paoding分词和ICTCLAS分词等多款中文分词模块后,Paoding分词由于其开源性和良好的分词效果被本系统采用,并通过Nutch的插件机制集成到系统当中。其原理是Nutch中的抽象类Analyzer类实现了配置和插入中文分词模块的接口,该抽象类中定义了一个公有的抽象方法tokenStream(String fieldname,Reader reader)返回的类型是TokenStream。Paoding分词的分词类返回类型也是TokenStream,故只需将参数fieldName和reader作为Paoding分词的输入参数并将其结果返回给Analyzer类即可。

2.4 信息索引与检索

系统为校园网和互联网内的多个异构数据源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索引文件,为有效整合索引文件,并将其作为统一的索引库提供给舆情分析与预警模块,需要对索引文件进行优化。索引优化其实是将多个索引文件合并成单个文件的过程,目的是减少索引文件的数量,并且能在搜索时减少读取索引文件的时间。Nutch中的IndexWrite类提供了optimize方法实现该优化操作。索引优化完成后,利用Nutch中的MultiSearcher类可实现对优化后索引的统一检索功能,检索结果会以一种指定的顺序合并起来。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特点,综合考虑信息相关度,时效性和访问量等因素后,系统采用了自定义的排序机制,Lucene的文本相关度公式作为信息检索的主要排序依据,辅助以信息时间和访问次数作为重要的排序因子,系统通过Lucene的激励因子boost值来改变文档得分,从而调整文档的出现顺序。

2.5 信息预警

系统采用关键词特征库匹配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舆情信息进行预警。在对特征库内的关键词进行组合后,对舆情信息索引库进行检索,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再通过与数据库中历史记录的比对得到最新发现的舆情信息。对新发现的舆情信息通过聚类算法对信息进行分类,从而获得舆情信息的分析结果;系统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接口与信息展示界面,预警信息通过短信接口发送给网络舆情监测人员,做到舆情信息的及时发现、快速预警。

3 应对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要依靠技术手段进行防范与监测外,还要构建合理的网络舆情应急响应组织的架构。网络舆情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因此高校必须整合各部门资源,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应急响应小组,其组织结构图如图2所示,由校领导直接担任组长,以党委宣传部为核心,校办、学工部和网络中心为重要组成成员,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起一支高效的网络舆情应急响应队伍。网络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预案应包括信息收集、分析应对、部门联动和引导反馈四个环节。各部门由网络舆情应急响应小组统一领导,预案中的各环节可同时启动,要实现技术手段与思想教育工作并重,防止事态扩大,力争快速及时的化解舆情危机。

图2 网络舆情应急响应小组组织结构图

第4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舆情;舆情反映;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6—0055—02

舆情,简单地解释就是民众的意愿,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因此,舆情也可以说是社情民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包括对自身的认知、对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评价和对整个社会的态度。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成为整个社会的舆情热点,那么农民最关心的利益意愿和诉求也就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农民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和民生问题的反应、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整个社会大众的意见。因此,面对目前河南情况各异的广大农村地区,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干部群众及农民自身角度,来了解他们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舆情反映问题,将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舆情反映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舆情变化随着不同时间、地点和区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人群产生不同的舆情反映,这样的多元化发展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舆情信息出现复杂多变的趋势,特别是面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利益矛盾,部分村民还会产生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消极心理因素和各种不满情绪。如果不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反映问题,不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好、管理不好,而且会严重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原经济区建设,直接影响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1.拆村并庄中出现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要发展地方经济等某些需求,对一些村庄进行拆村合并。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很多村庄仍旧保留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并有各自村落的文化积累和积淀。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拆村并庄会导致村庄地理界线的消失,但村民心中的村落文化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某种目的拆村并庄,既没有考虑现实中的地理界线,也没有考虑村民的文化认同,只是对一些村庄进行一种行政捏合而不是真正的让村庄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的彻底融合。目前就出现了在新型农村社区里面,各个村庄对各自利益的维护。

2.群众的“被自愿”问题。我们看到,有的地方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往往拿上访率低或者零上访来标榜自己。事实上,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涉及到农民土地这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民自然非常强烈关注自身在这一进程中的利益得失。但有的地方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味地利用一切力量威迫群众就范。作为个体,群众无能力与政府抗拒,担心不服从会受到打击报复,虽然表面同意,实则怨恨在心,一有机会就会发泄不满,有的可能会形成,被别有用心的人和组织利用。如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不确保农民的权益、权利得到保护和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将失去民心、寸步难行。

3.征地搬迁矛盾多发问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尤其被征地群众,往往不愿意失去土地,或尽最大可能为自己争取利益。有些诉求合理合法,可以予以满足,但是有些诉求则超出党委政府能力范围,不能得到满足,就造成了上访案件增加,“群访”、“非访”甚至寻衅滋事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处理不慎就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4.被要求全面推广的问题。有些地方在全市(县、区)全面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种做法和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经济实力,政府强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不会得到百姓的认可。如果战线过长过宽,造成当地财政超负荷运转、人员不够用,服务不到位,管理也跟不上,不但群众有意见,连干部也会抱怨工作没法干。

5.存在模仿问题。一些地方各乡镇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但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却被要求各县镇要以县城内的社区建设标准为要求,并以此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和措施。这种工作方法却忘记了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农业生产是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功能和定位应当是有差别的。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和各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应该怎么进行,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应该如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所区别对待,不可一味复制,搞一刀切。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舆情引导对策建议

1.要始终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利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舆情集中反映的领域几乎都集中在农民利益遭受侵害的领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是农民权利和权益不受侵害。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始终关怀农民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民的创造性,不搞强迫命令,不做任何越俎代庖的事情。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践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尤其要依法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有利的舆情环境。

2.及时掌握舆情信息并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基层矛盾纠纷发生之时,正是他们的利益在遭受侵害初期,亦是舆情发生的起始阶段,如果我们能及时掌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舆情的产生原因及其主要领域,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义和相关政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既要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算清算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这本涉及群众长远利益的“大账”,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运作的自觉性,又要帮助群众算清算好财产保值增值、收入增加受益以及生活水平提高这本涉及群众切身和具体利益的“小账”,让群众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好处,提高他们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正确理解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舆情信息,疏通村民的诉求渠道,对所存在的矛盾和利益纠纷提出正确有效的化解方法,这样才能预防的发生。

3.调控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调控舆情引导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条件之一,也是新型农村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舆情引导的正确方向主要是针对一些偏激、偏见、谣言、诽谤、消极情绪、有害信息等非主流、非正确、非理智的情绪观点和意识形态的调控与矫正。农村舆情信息具有易变性、随意性、功利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因此,在舆情发起时期更应该进行引导和疏导。同时,农民的看法还处于不稳定时期,更容易通过正确的渠道和知识来干预矫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以形成对事物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第5篇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而下方面有区别:

功能和服务

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是经过过滤、分析和挖掘的,具有丰富的统计数据,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提供舆情信息的搜索,而是具有自动发现,趋势分析,专题追踪,自动预警,自动分类等功能,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只能提供相关的搜索服务,同时搜索结果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掺杂很多的不合理的因素。

采集范围

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范围是定向的,是用户关注的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网站,针对这些网站可以做到全面采集和准确精确。也可以全网监测。但是baidu/google等互联网搜索虽然采集范围广泛,但是针对具体的舆情载体,采集深度不够,采集不全面。

更新速度

舆情监测系统用户可以自己设置采集的更新频率,对于舆情高发的载体网站可以做到分钟级的更新,这一点互联网搜索引擎是无法达到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的采集周期一般都是数天或者数周,甚至会出现漏采,无法采集的情况。

采集的网站种类

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做到对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舆情载体的全面采集,尤其是针对论坛,博客这些“草根”媒体(这些媒体往往是舆情高发区域),实现全面、迅速的舆情采集的同时,可以采集信息的点击数,回复数,转载数等等。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大多是采集新闻网站,而对于论坛,博客等等往往无能为力,更无法提供舆情分析需要的统计数据。

采集数据的有效性

互联网搜索引擎所采集的数据,往往是没有经过过滤的,甚至充斥着大量的广告等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可以作为舆情的并不多。而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全部都是有效的,和用户相关的,真正称之为舆情的数据。

舆情信息储存和利用

舆情监测系统的信息是储存在用户本地的,可以进行归档,分析利用以及作为应用系统的数据来源,但是针对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数据,用户没有任何干预的手段,只能通过其固定的检索服务进行访问。

相关信息的数量

百度和谷歌等互联网搜索引擎虽然拥有绝对多的数据量,但是对于和用户相关的舆情信息,由于其没有定向采集全面,深度等优势,其收录数量就会大大低于舆情监测系统。另外,舆情监测系统集成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元搜索功能。

第6篇

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唱响宣传滨海工业区(马鞍镇)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现就加强全区(镇)网络舆情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媒,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聚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加强网络管理,全面、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为区(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组织,明确网络宣传管理的主要任务

成立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支由网络发言人、网络舆情管理员、网络舆情评论员组成的高效有序的网络舆情管理处置队伍,强化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做好对重大网络舆情的跟踪、督查和协调工作。

(一)网络发言人的职责。网络发言人由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分管领导担任。主要职责是:以本机关名义,在互联网上滨海工业区(马鞍镇)政务信息;根据权限通报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管辖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及其处理结果;收集网民意见、建议,释疑解惑,回应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主动引导日常和突发的网络舆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

(二)网络舆情管理员的职责。网络舆情管理员主要由政治处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职责是:日常监测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及时报送网络发言人和领导,如发现重大网络舆情要及时上报县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中心;协助网络发言人做好网上舆情引导工作;认真完成县网宣中心布置的任务。

(三)网络舆情评论员的职责。网络舆情员由各局(办、处、中心)信息员担任。主要职责是:关心网络舆情信息,日常监测涉及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对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及时在全县网络民情在线平台信息;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如发现涉及到本部门的重大网络舆情,发生网络时,要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舆情管理员和区(镇)班子成员,并按照宣传提示口径,通过撰写博文、评论、留言发帖等方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协助网络发言人、舆情管理员做好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完成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有关工作任务。

三、健全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的工作机制

按照“积极利用、正确引导、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网上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引导工作,切实发挥网络信息资政作用。

(一)建立网络舆情收集汇报制度。要求网络舆情评论员每天至少浏览一次各门户网站和本地互联网,尤其是贴吧、BBS、博客、微博等,对涉及滨海工业区(马鞍镇)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查询,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主动答复处理相关咨询、投诉、建议,及时将网络舆情情况报告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第7篇

[关键词]情报学;大数据管理;舆情分析;课程建设

1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组织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是培养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1.1建设理念与设计思路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专题。该课程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情报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我国情报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课程对培养学员信息管理工作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加强学员情报管理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情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教员主导、学员主体,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设计思路是深化情报学教学改革,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讲透教材,又要扩充前沿内容,把网络舆情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1.2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字环境下情报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层次的文献向微观层次的情报、知识和信息转换。情报管理越来越关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内容安全等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系统、情报网站系统、舆情分析系统等的研究。本课程围绕情报管理的总目标,介绍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专门情报与情报整编研究、信息管理与情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分析和服务。精选代表性论著和专题核心文章布置研究生认真研读,选择部分专题进行研讨和技能训练。按照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专题内容,以进一步加快研究生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内容标准就是通过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对情报管理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从研究和应用的多个层次上了解和熟悉情报管理的先进设计和先进技术。学习内容分为以下8个环节: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

1.3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内容标准制定的8个环节,给出以下实施方案。教学要求总体是:教学内容紧跟发展趋势;以教员课堂讲授、经典文献导读、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为:①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理解和掌握学重点是涉情报报管理理论前沿的基本问题。②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掌握情报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理解情报研究方法在军事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熟悉军事情报整编的研究。③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技术;理解情报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问题。④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解信息建模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⑤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理解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的一般技术;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⑥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掌握涉情报报获取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⑦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掌握舆情情报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实现机制。⑧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理解和掌握涉情报报服务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

1.4教学组织与论著研读

通过基本著作阅读,编写教学实施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训练方案等工作,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采用讲课和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提高研究生开发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舆情分析系统,以及掌握相关应用技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对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分析;个别专题内容按任务和对象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课程进行期间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组织好讨论、答疑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舆情应用系统的开发。授课教室具备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原型系统研发具备网络连通的教学条件。考核内容主要是研究报告写作成绩和平时成绩。基本阅读著作,教材是笔者所编著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版)。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张晓军《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刘慧等《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傅会民等《军事信息技术》、马费城等《信息管理学基础》、肖占中《军事信息管理》、刘继贤《军事管理学》、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史忠植《人工智能》、刘瑞挺《信息管理实用技术教程》、翟延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樊月华《Web技术应用基础》、方兴东《网络舆情蓝皮书》等。

2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演示训练系统,力求在学术上拓展情报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相关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该课程实践方法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融入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以下阐述相关教研内容。

2.1能力实践综述

主要研究互联网上主题舆情的分析技术,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理论体系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基础,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智能化分析的全过程,促进图书情报界在网络舆情采集、处理和服务方法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一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采集。网络舆情情报规划与获取研究,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研究,舆情网页内容和链接相关性的判定研究等;二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处理。主题网络舆情的本体构建研究,语义层的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研究,基于情感本体的舆情倾向性分析研究等;三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服务。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研究,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研究等。

2.2课程实践之一: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包括:①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网络舆情的采集方法、搜索引擎的研究进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其抽取。②舆情话题的搜索技术。话题搜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题爬行的实现。③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分析。④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与服务。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主题舆情内容分析框架。⑤基于社交网络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性质。网络舆情信息抽取和整理。包括:①舆情网页的结构特征与分块处理。话题标记和页分块、内容分块、布局分块、结构分块。②基于主题爬行的舆情网页分块。网页的预处理、网页分块的特征提取、舆情内容块的整合。③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网络舆情语义的特征、特征抽取及其改进、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与整合。网络舆情的情报价值与情报支援;网络舆情情报支援系统。

2.3课程实践之二: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

舆情网页与话题相关性的判定。包括:①内容相关性的判定方法。元数据方法、链接标签数据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方法、页面语义信息方法。②链接相关性的判定方法。、主题链接上下文信息提取、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的链接判定。③舆情网页内容相关性的分析。主题特征的选择、待识别网页模型的建立、话题文本识别算法的选择。④舆情网页链接相关性的分析。基于信息链接关系的分析、增加主题分析的改进算法。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①通用本体构建的几种方法。②基于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知识模型。舆情的本体知识源、本体的主题舆情构建策略、知识模型中的本体库架构。③主题网络舆情本体的实现方案。本体构建的规则、本体的实现步骤、一个舆情事件的本体实例。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包括:①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②网络舆情倾向性识别方法及比较。基于文本分类的倾向性识别、基于语义规则的倾向性识别、基于情感词的倾向性识别。③情感本体的构建方法。领域语料的情感概念选择、基于情感本体的领域语料整合多情感概念的情感本体构建、本体话题构建。④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舆情倾向性分析。特征词情感倾向度、增加程度级别的特征词权重、基于情感本体的倾向性分析。⑤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

2.4课程实践之三:网络舆情的信息服务

第8篇

高校网络舆论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目前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根据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91亿,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 26.8%。另《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据此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成为影响网络舆论发展的骨干力量。

因此,人群相对集中的高校,利用好互联网,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控工作,对于控制网络舆论负面信息蔓延,促进良性信息传播,掌握对网络舆论领导的主动权,聚集校园正能量,建设和谐校园、确保校园稳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在网络舆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校园网络舆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校基层管理部门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不关注,特别是对涉及管理部门管理行为和部门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高校网络舆论信息收集掌握不到位

高校网络舆论舆情错综复杂,其管理涉及到很多部门。而自从高校网络文化快速发展以来,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很多还停留在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和大学生网民自律的基础上。高校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贫乏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举步维艰。高校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各项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

(三)缺乏配套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管理的工作机制

多数高校在舆论舆情管理上,多数停留在事后管理,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导致舆情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如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尚缺乏综合领导机制、收集掌握机制、预警机制、引导机制等工作机制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四)缺乏高校网络舆论舆情预案演练

网络舆情预案演练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多套行动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一些高校对网络舆情工作尚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危机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对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在制定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

二、创新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构建高校网络舆论的综合领导机制,加强网络舆论的领导

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

建立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重点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拥有在任何危机情境下果断行动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向心力。小组成员要有远见,灵活,熟知学校、学生和学校所在市区的情况。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在较大压力下保持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可以迅速联系到的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小组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医学专家、在学生中有威望的专家教授、教师等。

(二)构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的掌握机制,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发展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特点,对高校各级管理机构应对网络危机的时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管理机构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论舆情信息,并确保所掌握信息的准确与完整。高校党政部门、院系总支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建立适合的网络舆论舆情掌握机制。高校舆情信息掌握机制是指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汇集要求,以组织高校相关管理人员,构建信息收集网络,从而把握高校网络舆论舆情信息的工作方式。高校网络舆论舆情信息掌握,是正确进行网络舆论舆情研判和引导的基础。因此,建立舆情收集掌握机制,关键在于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完善收集网络,及时发现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中的盲点、失控点、危险点。结合高校实际,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来收集信息。

首先,在人员安排上,应当成立专门部门,招纳熟识网络知识的人员组成舆情信息员队伍,设置舆情直报点,进行网上监测、信息上报等工作。当前,高校校园网越来越成为学生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舆情信息员要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及时准确地围绕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思想理论领域的动向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汇集。舆情收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中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收费、就业等方面收集信息。通过细致入微的搜集信息,在海量网络言论信息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及时发现有无负面网络舆情。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的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舆情应对预案

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工作要做到针对性突出,行之有效,就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预警机制。高校可根据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分为特大(I级)、重大(Π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具体区分为红、黄、橙、蓝“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

首先,高校必须针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类型,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一般(Ⅳ级)预警方案主要适用于 涉及事件不大,引起少部分人关注的问题,一般由直接相关部门介入。如针对高校某个系部的管理作风的网络舆情问题,由该系部直接进行干预处理并在网上反馈。如问题本身与事实有出入,重在澄清事实,修复形象;对于与事实吻合的网络舆情,由相关责任人承认错误并及时进行网络反馈,重在改进工作。较大级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主要适用涉及事件本身不大,但又涉及公共院(系部)共性问题,非一个院系能够解决,但尚在高校党口管理部门管理范围之内的,由高校党口部门介入处理。如涉及学校学生管理的共性问题,可能不是院系总支能够解决的,应由高校党委学工部门进行处理。重大(Π级)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主要适用涉及校园突发性事件,影响面广,很容易引发新闻媒体关注的事件。如校园内大学生自杀等偶发事件等。这类事件关注人群较多,危机期介入要态度明确,方式有效,直击事件的本质。校方面对的除了网络舆论以外,更多的是应对传统纸媒、电视等强大的舆论压力,此时介入方式要符合社会的期望值、要与社会舆论相契合、要直接面对相关人员的利益点,切勿顾左右而言他。可通过召开新闻会、网上跟贴、在校园媒体或博客上信息等手段实施,切忌草率信息,以免引起网络舆情的“二次爆炸”。特大(I级)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主要适用于波及面大,影响后果严重,造成校园严重性群体恐慌的特大事件。如学校发生地震、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发生等事件。该类事件发生时除了第一时间上报外,高校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并进行网络,如地震发生时转移安置学生,做好安抚等工作。

其次,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快速建立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的主导权。

再就是对网上出现的重大舆论动向,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和上级网络舆情工作办公室报送和反馈。要求在办理事件、接待当事人过程中,发现可能诱发高校网络舆情的要建立预警档案,对可能产生现实舆情危机的情况及早通知有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

(四)加强高校网络舆论舆情模拟推演,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发展规律

校园网络舆情模拟推演是模拟网络舆论危机出现后学校整体应对工作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要准备多种危机预防预案、危机控制预案、危机应对预案,更是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高校舆情组织领导机构的指挥能力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高校开展校园网络舆论舆情模拟推演,可以利用学校网络中心终端、机房等设备,同时动员高校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团委及系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广泛参与进来,代表学校管理一方担任“红方”,同时选拔学校网络论坛中素质较高的学生代表、学生党员担任“蓝方”,进行红蓝模拟对抗。通过模拟推演检验校园网络突发性舆情爆发和危机预防预案的整体作用状况。通过演练,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发生、传播的规律,提高高校预防、应对网络舆论舆情的能力。

(五)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艺术,提升高校网络舆论的应对技巧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管理机构更应该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而不应该空洞说教。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舆论引导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导向是舆论传播和舆论调控的关键,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一个国家而言,导向包括政治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法律导向、价值导向、风尚导向、科学导向等几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导向,这就要求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应利用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2.讲求舆论引导的表达技巧

一方面,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应避免激进的、偏颇的表达方式,而应采取客观公正、通盘兼顾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以新闻评论等手段发表意见,引导舆论,但最基本,最常见的手段,还是通过新闻报道来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将观点包含在事实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3.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目前,存在着媒体盲从非理性网络意见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媒体对网络材料的真伪不加区分和辨别,盲从或屈从非理性的网络意见;为迎合这种意见而失去理性与客观的立场;忙于表达观点,却忽略了调查基本事实。所以,面对敏感的网络热点问题,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一定要审时度势,客观应对媒体,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据对近年来的高校热点事件经验观察,引导者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说真话要求准确公开信息,这是止谣的关键;立刻说要求要及时,这是舆论先机的重要一步。所以,高校管理机构及管理部门利用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情,要准确地把握时机,快速、慎重地做出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DB/OL].http://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第9篇

【关键词】舆情监测系统,分词技术,全文检索引擎,热点预判

1 绪论

1.1什么是舆情监测系统。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出现了社会舆情相关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等机构想第一时间的获得舆情信息就造就了舆情监测系统的产生。舆情监测系统是指通过相关的专业舆情软件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算法将互联网上繁杂的数据信息当中用户所关注的信息抓取出来,并通过分析过滤等方式,最终呈现出与需求相匹配的舆情信息,并以舆情报告形式呈现。

1.2舆情监测系统现状。我国关于舆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始于2005年,经过10年的发展舆情监测系统在功能上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通过舆情服务对象舆情监测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以人民网为代表的综合舆情监测系统、以军犬、红麦等商业系统提供商为代表的特定行业舆情监测系统、以地方综合网站为代表的区域舆情监测系统。近两三年地方网站纷纷加大了舆情监测的投入,在舆情监测系统上又有了一定的创新,逐步成为舆情监测的新生力量,得到广大区域客户的欢迎。

2系统设计思路

2.1系统架构

2.2技术选型。为了保证舆情监测系统的高效、安全和跨平台等特性,在技术选型上决定所有服务器使用Linux系统,结构上采用多层B/S结构,在开发语言上选择JavaEE体系结构和MVC三层设计模式。

2.3系统构成。舆情监测系统从信息采集到生成最终舆情报告经过五个阶段:信息采集、信息加工、舆情分析、舆情、舆情跟踪舆情报告,其中每个阶段又分为五个独立子系统进行处理。

2.4关键技术

2.4.1敏感分析技术。针对互联网上敏感词的多样性,我们对于采集来的信息进行预加工,将信息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等条件进行分类,同时我们将用户输入的敏感词逻辑关系表达式进行分词,形成模糊查询条件,将符合模糊条件的信息导入备选库,在形成检索的敏感词中引入同义词、反义词、拼音、字形等扩充进一步完善查询条件,再从备选库中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展示出来。

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舆情信息者为了避免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关键词屏蔽,往往会将敏感词进行修饰,其中主要的干扰手段有:敏感词之间加入空格或者特殊字符;使用会意字、同音字或拼音等代替敏感词中的部分文字;使用图片、图形等代替敏感词中部分文字。针对这些变形我们可以通过分词技术、OCR识别技术、正则表达式等方式去除干扰。

同时为了增加敏感词检索效率,我们会将用户输入的敏感词逻辑关系表达式识别成一个个的关键词进行索引。信息预加工的时候如果信息敏感词可以在索引中找到关键词直接归类,如不在索引中找到将信息导入备选库,系统每天零点将备选库中信息进行二次计算避免信息的遗漏。

2.4.2热点预判技术。互联网每天新增的信息数量庞大、内容覆盖领域广泛。很难通过原有的跟踪技术分析热点事件。但我们根据网络传播的规律可以得到从信息产生到成为热点大体需要1-3个小时的发酵期,在这几个小时内信息如果没有引起权威渠道(重点网站、社区或知名自媒体)的关注,信息将会进入沉淀期,沉淀期的信息要重新成为热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通过同型或异型热点话题诱发关注;2、权威渠道的再次关注。如果发酵期被权威渠道关注将进入关注期,信息将会出现第一个报道峰值,此阶段大体时间0.5-2小时,具体时间根据自媒体推广时间和搜索引擎抓取时间而定。之后会进入传播期,传播期的时间不好预测有可能是几个小时或者是几天,如在传播期得到网友的关注被广泛转载和推荐将进入消息的井喷期,此时将出现第二个报道峰值,此时的报道将主要是消息的解读、纵深、相关等内容,这样热点正式形成。我们对于热点的预判应该在信息的传播期进行分析,系统采集到信息后两个小时,开始分析信息“每小时热度”(每小时热度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1、是否是近期热点事件(可以通过百度搜索风云榜查询);2、此事件相关话题的报道数量;3、此事件报道的网页站点的权威度(可以参考百度指数和pr值);4、此事件报道的网页点击量、分享量和评论情况),我们分析5-10小时热度曲线得到信息传播的热力发展情况,如曲线无衰减或较少衰减我们就认定此信息为热点事件。

2.4.3信息排重技术。因为互联网网站数量十分庞大,网站信息同质化情况严重,造成采集来的信息重复度很高,对于舆情分析来说相同内容信息只需要显示一条就可以,所以就产生了信息排重的需求。我们通过信息指纹技术进行信息排重。信息指纹技术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提取一个信息的特征,通常是一组词或者一组词+权重,然后根据这组词调用特别的算法,例如MD5,将之转化为一组代码,这组代码就成为标识这个信息的指纹。生成信息指纹之前先将采集来的信息去除非特征关键词、连接词、形容词、语气词等干扰关键词,针对每段剩余的关键词生成信息指纹,比对疑似相同内容的文章各段的信息指纹判断内容是否相同。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应用;特点;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网络舆情的形成迅速,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全面掌控的能力,必须以构建长效联动机制为目标,建立完善顺畅的信息运作体系,细化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多维采集机制、快速反应的政府网络问政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研判、报送、反馈、处理机制,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规范建设,善用新媒体,建设传媒互动的立体引导机制。只有保障这些机制有效运行、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在网络社会中

1目前我国网络应用的基本状况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也是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则进一步促进了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家庭接入网络比例超九成手机微博用户近三分之二,《报告》显示,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占比下降了5.5%,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网民占比下降了3%,而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增幅达到3.4%。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 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1]

2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其根源是社会矛盾;核心是利益问题;本质是意见情绪。

据统计,一件社会事件发生后,2至4小时即会出现该事件的网络信息,4至8小时该网络信息会扩散,24至48小时即达到传播峰值,并最终导致网络。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2年反腐倡廉类舆情所占比例最大(28%),其次是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17%)和公共安全舆情事件(11%),其余较为平均地分散于文化教育、刑事案件、涉外、社会道德、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舆情事件中。例如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浙江幼儿园女老师虐童照片事件、陕西“表哥”杨达才事件等等,被媒体和网民曝光之后,引发网民极大的关注和愤怒,质疑声音不断,食品的安全风波还没有平息,用药的安全再次呈现。网络上的毒胶囊等事件是现实中的一次集中爆发。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①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②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③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2]。表达见解偏颇,制造、传播不实信息,以至出现网络暴力。

每一个网络舆论监督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理性公民监督政府的手段,也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网络恶性,甚至通过人肉搜索等多种方式直接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组织合法权益构成巨大的侵害。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触发网民消极情绪的敏感新闻(如腐败问题、贫富悬殊、股市震荡等),网民的情绪渲泄很容易通过新闻跟帖大量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舆论发生偏离,相对集中的偏颇观点容易带来群体的盲从和冲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使得这种力量很容易被人利用,那些动机不良者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网络舆论之中,这就难免失去这种舆论的公正性。

鉴于此,一个相对稳定的舆论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新闻跟帖等形式加强日常舆论引导力度,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让正面的、积极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及时平衡舆论显得更为重要。

3网络舆情的机制建设

政府要有效掌控网络舆情,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机制建设。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发展,树立宏观视野,加强政府在网络上的自我形象经营。正视网络,紧紧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重点、核心问题,积极探索完善掌控网络舆情的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妥处机制建设。组织专家分析研究网民的思维方式,用大众接受的形式建设、管理和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发挥政府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

3.1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多维采集机制

为保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信息监督和采集机制。网络舆情采集是整个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趋势分析的起点,可依托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构建优化平台。网络舆情采集时需本着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原则,确定信息采集重点,要运用科学方法有机整合,形成稳定、高效的网络舆情信息监督和采集工作体系。

3.2构建快速反应的政府网络问政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 舆情 危机 预警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和细化、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化的今天,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舆情危机便随之开始发生,并以其突发性、胁迫性、紧急性、社会性等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声誉等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有时产生连带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社会“晴雨表”和“风向标”的高校应将舆情危机预警作为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工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舆情危机事先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和研判,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准备,积极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校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校舆情危机预警的内涵

“预警”一词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来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即预先警告。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步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而本文所探讨的预警主要是指的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即学校根据师生员工思想状态、思想反映、思想变化及舆情危机出现的约束性条件、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科学的估计和研判,提前及时采取相应策略,增强防范和处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防止或消除不良影响。换一句话说就是指由能快速、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或者说是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机制和制度。其作用在于超前预测、提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舆情危机预警有两层含义:一是预测高校师生员工员可能会发生的倾向问题并加以防范,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将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有效解决或者说对可能或对已经存在的思想偏差给予必要的警示、督导和纠正,促其注意防范、修正偏差:二是对师生员工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给予及时善意提醒、有效指导、有益启发教育和必要规范,将舆情危机控制初始状态。由于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师生员工思想情绪和反映,及时预防、控制和纠正偏差,才能避免和尽早消除舆情危机,为学校提供发展动力。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在问题有发生的倾向,或者已经暴露出一点苗头的时候就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问题发生,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尤其是舆情危机作为一种风险,发生与否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所以,只要风险存在,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防范。同时,对于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则要准确分析评判其发展态势,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建立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1、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师生员工,因此要从师生员工的利益出发,把保障师生员工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安全、思想不受到干扰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舆情危机对师生员工生命的影响和危害,尽可能地收集到预警所需要的舆情信息,充分保证收集的全面性,确保舆情危机预警功能的准确性,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不受破坏。

2、统筹协调

要保证有关学校改革发展、师生员工利益,意义深远、影响广泛、关注度高的重要舆情信息的真实性与唯一性,高校要全面调动多方面的参与热情,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形成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多元化、立体化与网络化。其次,舆情危机的突发性决定危机发生前,不一定是一个部门可单独预测的,需要来自不同部门、机构的联合与协调努力,建立起纵向垂直协调管理和横向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覆盖全校的舆情危机预警网络,保证全校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3、上下联动

舆情危机预警对于学校整体来说关系着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对于管理决策者来说关系着战略思想与意图的顺利实现,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来说关系着每个人的各种利益。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上至学校党委、下至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同时要得到合理的组织与协调,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保证各部门间的联系顺畅和协同作战。

4、分级预警

根据学校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时间特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危机类型不同,结合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分级管理、上下联动原则,坚持舆情危机公关的分级预警。通过这一原则实现舆情危机公关的适时性、有效性、科学性,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每个环节的细致化。

5、讲求策略

根据舆情危机的特性,舆情危机预警要讲求策略:一是对危机要防患于未然,并将危机影响最小化。二是要在危机发生之前就作出响应和恢复计划。对师生员工进行危机处理的培训,以预见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冲击。三是在危机情景出现时,及时出击,在尽可能的时限内发现危机苗头。四是当危机紧迫,冲击在即,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一方面。

三、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构建

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按照以上原则,立足于提前“预报”,在形成组织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建立科学灵敏的舆情收集、分析研究判、预防监控的工作机制,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1、组织体系

建立舆情危机预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长期从事舆情的分析、研究、预警与公关工作。领导小组拥有在任何危机情境下果断行动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向心力。小组成员要有远见,灵活,熟知学校、学生和学校所在市区的情况。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在较大压力下保持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可以迅速联系到的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小组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医学专家、在学生中有威望的专家教授、教师等。由于高校属于知识分子聚集地,舆情危机预警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广泛性的特点,需要不同层面的专家发挥作用。因此应该不断地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真正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形成“领导指导有力、师生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舆情危机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形成强大的整体工作合力,舆情危机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中的小组成员的广

泛性能够保证危机计划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得以实现,从而使得高校决策通过管理工作网络获得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并在师生员工及媒体等的关心和支持下使舆情危机预警、决策、应对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工作机制

(1)舆情收集机制。舆情收集是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性的问题,并对即将要发生的问题作出准确的预警,因此,建立舆情收集机制关键在于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完善舆情收集网络,及时发现高校舆情危机管理中的盲点、失控点、危险点。要结合高校实际,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来收集信息。通过建立舆情信息员制度,设置舆情直报点,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汇总。当前,高校校园网越来越成为师生员工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舆情信息员要及时收集网上重要舆情,及时准确地围绕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思想理论领域的动向以及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汇集。当然,舆情收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中师生员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职称、招生、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收集信息。其次要明确舆情信息工作。对突发事件信息工作,实行“统一口径,集中管理”,要确定比较合适的发言人,发言人一定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有较强地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全面了解学校情况,参与舆情危机预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各种会议,对正在发生的舆情危机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舆情危机预警和公关的工作取向有清晰而完整的把握,从而将正确的信息通过主渠道及时传递给大众,提高师生的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沟通的最有效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城管;舆情应对

近年来媒体关于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不断曝出的负面新闻中,城管已被严重妖魔化。人们从对城管粗暴执法的不满已经转移到对城管群体本身的仇视。

在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在城管话题上出现失衡。关于城管的新闻,即使是谣言也会被网民无条件接受。尽管也有部分理性地看待城管与小贩之争,但在对城管群体浩荡的批判声中,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湮没无闻。

一、城管舆情特点

(一)城管舆情以负面为主,影响力大

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中,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集散地。以新浪微博“头条新闻”为例,2012年至2014年期间,其共信息61972条,其中包含“城管”关键字的信息共344条,这意味着社会上每发生200件重大新闻事件中,就有一条是城管新闻,并且上了当天头条。其中影响面较大的(转发加评论超过2000条)有66件。仅有1条信息是体现了城管正面形象,其余65件舆情事件,皆为负面新闻。

(二)城管舆情的观点以负面为主

对研究样本的网友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舆论以负面为主。评论内容主要是对城管群体的无理谩骂、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不满、对城管制度的抨击、对城管的讽刺调侃、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逆反,以及对城管问题的理性思考等。无论是对城管群体的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微博评论中舆论态度并无大的差别,都以负面为主。尤其是负面报道,评论皆以对城管群体的辱骂和对城管制度的抨击为主,偶有理性评论也淹没在茫茫的谩骂声之中。即使是有关城管的正面报道及阐述理性意见的微博中,网友评论也仍以负面为主。

(三)舆情分布地域广,未有明显区域性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66件城管舆情事件分布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各地城管部门都应密切关注舆情事件,执法过程中一旦发生冲突事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经网络曝光、媒体传播,应对不及时极有可能产生重大城管舆情。

(四)执法过程中产生冲突是引发舆情的主因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与民众接触频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冲突,导致现场人群聚集,最终形成舆情事件。66件城管舆情事件中,有37件是因执法冲突造成的舆情,占总数的56%。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各地城市管理面积逐渐增大,但执法编制受严格控制,因此执法人员不足成为各地城管部门存在的现实问题,招收大量的临时工成为必然。临时工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随意性比较大,方式简单,责任心不强。这也是导致现场执法不当,冲突容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五)媒体与微博互动共同推动舆情发酵和扩散

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论坛等自媒体成为舆情的重要发源地,有61%的城管舆情事件通过网络曝光,特别是微博。在这种自媒体时代,具有“草根性”的传播工具对催生舆情方面功能日渐显著,“微博、论坛爆料--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微博论坛热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因此,及时掌握微博、论坛上有关城管的舆情信息,是做好舆情监测、开展舆情处置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城管部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全国来看,城管属于突发事件多发领域,也是舆情爆发的重灾区。在当前的舆情氛围下,要彻底扭转城管形象、降低城管负面新闻的“吸睛”效应在短期内还是无法实现,但这并不意味城管部门在舆情事情发生后可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采取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不仅能遏制负面效应的扩散,疏导网民情绪,也是构建透明政府、缓解官民矛盾的重要内容。

(一)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处置反应滞后。网络舆情的恰当处置,需要快速反应机制。舆情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失真的,这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极端化的信息所绑架,流言、小道消息也大行其道。此时,城管部门的不作为很容易使舆情扩大或升级,甚至从网上传到网下,引发。二是信息欠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城管部门及时对事件作出回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仓促的回应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例如延安事件中,民众虽然对城管总体执法行为颇有微词,但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那个跳踩商户的城管。分析延安城管局的处理结果,把肇事者认定为“临时工”,对他的处理轻描淡写,使得民众内心的愤怒缺乏一个宣泄的渠道,这就为随后而来的“城管大楼”、“超标公车”曝光后民众的愤怒埋下了隐患。三是舆情监测不力。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舆情的阵地之一,互联网舆情监测日应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舆情监测,一方面能提前发现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或之初就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化解。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准确搜集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意见、建议,对此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城管部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二)舆情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

传统媒体时代,宣传方式是通过官方媒体下的议程设置,选择性的报道事实,信息自下而上单向流动,由官方统一口径,出通稿,管制市场化的媒体,不许出现其他声音,保持舆论的一致。新媒体时代,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不能及时报道的突发事件,首先被网民公之于众,这些消息大多来源于突发事件的当事者、现场围观者和相关知情者。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的格局,从而使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者。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单向的官方统一口径的沟通播报方式,是没法应对舆情的走向的,更不会起任何引导作用。若对网络舆情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心不烦,任网上众声喧哗,仍自岿然不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危机事件,甚至于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

二是缺乏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城管部门的舆情信息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情况后下级只向上级汇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工作仅局限在“汇报”、“研究”层面,并未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对局面进行控制。在处理一般的紧急事件时,这种管理方式也许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在突然状态,仅对事件的表面进行分析,只注重暂时的社会稳定,不考虑城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本质内在联系,是不能从根本上去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