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古诗三百首

小学生古诗三百首

时间:2023-05-30 09:0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古诗三百首

第1篇

一、学写诗必须多读诗

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给《唐诗三百首》的题词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对唐诗的极高评价,说明唐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说明唐诗对人们的影响力相当大,对人们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作多数是优秀作品,特别是《唐诗三百首》,诗中优美深邃的意境,耐人寻味;有规律的节奏、韵律、平仄,充分体现了古诗的形式美,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古诗的人,谈吐优雅,文化品位较高,一般也会写一些诗歌。很难想象,一个连唐诗宋词都不熟悉几首的人能写出上乘的诗作。所以,我在开办诗教班时,首先要求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然后检查学生还能熟读多少课外的诗歌。在课堂上,我运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轮流背诵古诗,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高涨。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古诗,为进行诗歌创作作好 “热身”准备。当然,我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理解诗歌大意,不能囫囵吞枣地读,不能对诗意、主题和创作技巧一无所知,否则读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

我们所读的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这些诗歌讲究押韵、平仄错落有致、节奏分明、用词准确精当,所以,我在诗歌写作教学时首先为学生讲了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讲授这些知识不免让小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而,我结合具体诗歌进行讲解,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如讲到押韵,我先列举了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是同韵的,即“光”、“霜”、“乡”的韵母都有“ang”,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悦耳”。一般来说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然后,我又举了另外几首诗讲解“押韵”。

在讲到字的平仄声时,我引用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这首诗从第一句到第四句,每句一个声调,四句分别是一、二、三、四声:“今天张先生归东山,明晨杨同学来河南,请你往酒馆打好酒,路过万寿路叫舅舅。”读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边读边思考,并很快回答了我的问题。然后我给大家讲解: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一、二声)基本上是归入平声(有个别特殊的归仄声),上声、去声(三、四声)一般归入仄声。平仄交错运用是为了读音的起伏变化,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样让学生初步有了平仄的概念。

我还出示了杜甫的《绝句》来讲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知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首句不入韵,二、四句押“an”韵。四句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仗的绝句。对仗就是要求上下两句(出句对句)中对应处的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诗人在《绝句》中的对仗,布置得非常工整。上下联中,数词相对,量词相对,物种相对,动词相对,色彩相对。

经过我这样浅白的讲解,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包括律诗、绝句)的一般常识。我还为学生讲解了现代自由诗的一些创作理论和技巧,指导学生在创作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明、暗)、拟人、象征、排比等手法。

三、对初学者要求不能太高

经过一两节诗歌理论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创作知识的基础。但你还不能对学生写诗的期望值过高,否则会让你信心全无。我在诗教班上第二节课后,布置学生写第一首诗歌,题材自选,题目自拟。结果是令人大失所望,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首次写诗却出现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语序颠三倒四等问题,更顾不上是否押韵、对仗、平仄协调等问题了。面对几十首写得一塌糊涂的“诗歌”,我开始进行认真的思考: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诗歌理论学得多好,不经过多次的艰苦创作,是很难写出好诗的。因而,对刚学写诗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循序渐进,先从“写通顺、能表达清楚意思和能够押韵”入手。我对第一次诗歌习作进行了点评后,要求学生写第二首诗歌。当时,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带学生到小东江去观察秋色,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回来后布置学生写一首以小东江为题材的诗歌,大部分学生的第二次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不少习作稍作修改后,不失为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又有一定意境的小诗。略举以《小东江之秋》为题的诗两首:

小东江畔草青青,

严寒酷暑无枯影。

金黄稻谷弯腰笑,

随风滚滚现海景。

小东江畔景色鲜,

野花朵朵映蓝天。

芒絮洁白如飞雪,

黄金一片满稻田。

像这样档次的诗作有二十多首,虽然在用词的准确性和意思表达方面仍有欠缺,平仄对仗也不讲究,但总算写得语句通顺、有一定意境,也做到了押韵。因此,算是开始入门了。

四、激发兴趣多鼓励

第2篇

造成这种古诗词教学困境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浅,认为古诗词难理解、难背记,对古诗词学习了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生厌。其次,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古诗词教学不过是让学生多记多背,于是“简介背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法宝,而古诗词的美感和韵味却荡然无存,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诚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安排下读背古诗词,但有几个学生会花时间去体味古诗词之美?背诗不过是听从老师的安排或在考试中不丢分而已。

如何让古诗词悄悄叩响儿童的心门,慢慢走进儿童的心田,让儿童发自内心地爱上古诗词呢?笔者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以下策略化解。

策略一:师者爱诗词是王道

只有为人师者,真正热爱古诗词,经常读诗、吟诗、研诗,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教师要真正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感悟,进入诗词所蕴含的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学生不能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诗词作品,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以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努力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清晨或者临睡前必须挑几首古诗词或吟唱或诵读,并通过书本或互联网,尽可能多地涉猎诗词鉴赏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给学生上课时才有底气。

策略二:师生自编诗词教材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面对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作品,究竟要选择哪些古诗词作为课内的拓展呢?笔者以语文新课标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80》《唐诗三百首》《宋词》等为蓝本,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筛选,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背五言,再诵七言;先学绝句,再吟律诗,根据学生年段循序渐进。比如分别为小学低、中、高年段的学生自编了《诗情画意33首》《含英咀华66首》《诗词品鉴99首》班级课程。其实我们的自编“教材”很简单,用订书针订出的数十页A4白纸上就是我和弟子们精心选出的古诗词,一首首古诗词分门别类,四时风景、咏物抒情、蕴含哲理等,每本“教材”都由学生自主画上他们认为适合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低年段的古诗词自编教材还每首诗附一个简短的小故事,雅俗共赏,拉进孩子与作者、诗词的距离。师生一起用自编“教材”,每天晨读时,必诵读或吟唱20分钟,一学期下来,孩子们轻轻松松地熟练诵背了整本“教材”上的古诗词。

策略三:变着花样玩转诗词

古诗词美则美矣,但单调的诵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晨读时虽然诵读古诗词的童声依旧,但明显只是应付老师。眼看孩子们兴味渐失,师者急得抓耳挠腮,突然一个主意涌上心头:孩子们是天生的玩家,何不利用孩子爱玩的心理变着花样玩转诗词?于是,音乐、图片、视频一起请进我们的古诗词课堂,花样繁多的游戏也加入到了孩子们的诵读之中。下课了,孩子们三五成群,一边拍手,一边诵诗,你一句,我一句,玩得不亦乐乎。跳皮筋的孩子,把“马兰开花二十一”改成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颇有创意的小班长在兴趣班上还自制了一副诗词扑克牌:整副扑克上写着自编教材上的古诗词题目,按照扑克牌上的古诗词题目背诵,谁会背就先出牌,直到最后看谁最先出完牌即获胜。看着孩子们兴味盎然地“玩”着古诗词,那种感觉是欣慰而甜蜜的。

策略四:不拘一格的赛诗会

凡孩子都爱表现,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不时组织班级赛诗会。每月还定期举行“以诗会友”的诵读、吟唱会。赛诗会上,背诵高手,你方诵罢我登场。赛诗会后,师者在总结时与孩子们约法三章:如果能把自己积累的这些诗词佳句巧妙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日记、随笔等,老师会双倍加分表扬。孩子们喜不自禁,作文水平也大为提升。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节气赛诗会,比如清明、端午、重阳节赛诗等,还有风花雪月、自然风光赛诗会,送别诗词赛诗会等,真正是不拘一格显身手。

策略五:巧用诗词表情达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积累得多了,孩子们自然也爱用古诗词表情达意了。有的古诗词故事性强,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很适合让孩子们演一演,比如《小儿垂钓》《回乡偶书》《清平乐・村居》等。有的诗词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适合动笔画一画。更多的诗词适合吟唱,有的诗词既可独唱,也可以合唱,比如我们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时,一堂课简直就是一场诗词歌唱会,“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孩子们在苍凉悲壮的旋律中摇头晃脑地反复吟唱,俨然就是词中那位白发将军。

情到辞发时,孩子们也学着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诵读了李白的《赠汪伦》后,我班的小君要跟爸爸去美国读书了,孩子们如此吟别:

小君乘机将欲行,忽闻恩师吟别声。

南国海水深千尺,不及同窗送我情。

水到渠成,很多时候,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孩子们用诗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了。

第3篇

我的“神经”哥哥

北京市丰台区云岗第二小学 五年级二班 张子安 指导老师: 李丽颖

我家有个“神经”哥哥。

我的“神经”哥哥是个初中生,虽然有一个大大的脑袋,人却瘦瘦的,样子很可笑,他的行为更加怪异,每天都发神经。哥哥发神经的高峰期是在早上,一到六点,哥哥就像上了发条似的闹钟,一下子穿好衣服,拿着《古诗文选》在卧室门口大声朗诵起古诗,把我爸爸,我妈妈从美好的梦境中硬拖出来,还说什么背不出一句描写春天的词句就不许出门。我顿时灵机一动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哥哥摇摇头说;“不行!我忘说了!是背我手中的古诗词句。”天呐!让我这个小学生背这些初中生学习的古诗,这也太离谱了吧!可这有什么办法呢?哥哥是颗子弹也打不透的硬汉子,态度僵硬得很,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该洗脸了,可哥哥又堵在门口,唉!非得背出一句名言才让我进。到了吃饭时间,我这“神经”哥哥还没让我填饱肚子就把我硬拉出来,非让我背出十个关于饮食成语才可以继续吃饭。啊!我大声抗议:“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刚开始的几天我被整得生不如死,但是渐渐地我便习以为常了,知识面也广了,这可得感谢我的“神经”哥哥。

有一次,我照常六点起床,可我却看见哥哥还在睡,真是天助我也,现在我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我装模作样地拿着高中的《唐诗三百首》像哥哥那样站在门口,大声朗读起来,把哥哥给吵醒,然后学着哥哥的样子问他高中的问题。我真是太有成就感了,他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错,他一句也没回答出来,哥哥这次输给了我这个小学生,从此我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更是突飞猛进,这都要感谢我的“神经”哥哥给我的“特殊辅导”,我想对他说:“谢谢你,我的好哥哥!”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古诗;寻觅;写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58-02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还可以从中寻觅、借鉴到一些写作方法。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它是祖先留给后代的不灭的灵府歌声。那些诗人们的形体虽然已离我们远去,可他们的创作的诗歌却永远活着,从祖先们永恒不灭的歌声里可以让广大的中学生汲取精神滋补的营养,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在新课表标中就明确地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不少于80篇(段)。所以从小学到中学这9年时间内,广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古诗词,他们一定会有许多收获,那么如何让这些体会和感悟梳理成章,用于学习写作呢?笔者在教学就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古诗中多加琢磨、品味,善于挖掘其中的内涵,用于学习写作,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仅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加以参考。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写作要善于积累

无论对于小学生,还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首先要确立文章的主题。然而许多中学生在接触到文章的题目,了解文章的写作要求后,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里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写作的材料。所以中学们要想写好作文在平时就要善于积累材料,这样写起来才会如鱼得水。在小学阶段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积累材料的方法,如观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但由于不善于梳理,归纳,记录,因而在写作中也感觉无从下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对学生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就作了更为详细的指导和要求,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而为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写作要勤于实践

积累写作素材,需要在阅读中学习做笔记,在师生之间交流,但更中的是还需要有现实的生活体验,许多中学生在写作中虽然能完成任务,但总缺乏感人的力量,不能打动读者,所以在平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者相关课外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加深体会,这样在写作中他们就会感到有话可说,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来。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在这里编者详细地向学生介绍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进而写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只要学生能做到上述三点,学生就一定完成好相关习作。

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习写作要运用技巧

无数的写作实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在写作中除了能围绕中心,组织好材料进行写作,还要进一步提高写作层次,提高语言的的表达的能力。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先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他从颜色和形状对柳树进行了描绘,后两句用在设问和自答的修辞格式,赞美了春风给万物带来了生机,给大地披上了绿装,这样比喻贴切自然,不是描绘春天的柳树的特点,还给人带来了一种的美好的享受。在这一首28字的绝句中,诗人就运用了多种的手法,他把能表达的内容写得如此美妙,在写作中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就值学生认真学习,面对一个简单的实物,如何能把它表达得更为细致,写得更加感人,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就一定会使文章的语句更为出彩,所以教师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对于一些修辞手法也要多加分析,细细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时间长了,学生们就能从中感悟出许多技巧。

四、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学习写作要勇于创新

时代在向前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度不能按部就班模仿别人的做法,写作已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变换角度,让自己写出的内容不落俗套。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就要求学生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中,学生要想把自己表达的看法讲“深”讲“透”,作为教师再指导学生写作实时就不能随便让学生选择一件事来写,而应发人之未发,能让读者能有与众不同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至于落入俗套。

五、千锤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北西南风―学习写作要拥有毅力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特别正处青春期的广大中学生来说,在写作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作为教师不仅要从写作方面加以引导,还应从心理进行辅导,让他们认识写作就是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不是什么难事,遇到一些难题只要想办法总会克服的,而不能畏缩不前,应付了事。古语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无数的作家写作都是经历百炼成才的,唐代诗人卢延让曾说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些内容都可以用于教育中学们要善于学习写作,教变个角度看问题,能积极地寻觅写作的路径,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无数的先人为我们的写作留下了宝贵的创作财富和经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来说,在指导学生阅读古诗时,不仅要能让学生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内涵,还要善于从中挖掘出一些特殊有意义的价值。如今已经不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时代了,所以广大的中学教师不能沉溺于自己现有的经验,应不断地加强学习,能推陈出新,这才是我们今天指导阅读中学们阅读诗歌的价值所在。

一首简单的几句的古诗,但其却包含了深刻的内涵,作为教师从指导学生从阅读过度到学习写作,这里还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内容,希望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能为学生写作打开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得到更高更快地发展。这样才能不辜负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第5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篇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 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9∶25早读,我一般九点十分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无形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另外,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时,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三五分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 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地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背得熟,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完了倒背,倒背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久之,80首诗就牢记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 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就麻烦了。然后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起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古诗背诵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功能,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在采蜜本上并背诵,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自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会背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种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问起他们背诵古诗的好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1)可以增强记忆力;(2)能训练口才;(3)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4)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5)培养想象能力;(6)提高审美情趣;(7)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其实,我觉得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前几天,我想整理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忽然冒出四十多本书来,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绝妙唐诗》《诗经》《古诗大看台》《古诗文全集》《新编千家诗》《千家诗评释》《千古美文》《初中双色必背古诗文》《古诗文导读》……林林总总,近三十种。有位同学还买了《诗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词诵读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57-01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一、古诗词释义

古诗词是中国文章独有的一种文体,这种中文文体要具备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二是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来分类: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咏物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外出时间较长(或久戍边关、长期流离等),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送别诗。古时候由于交通上的不便利,亲人(朋友)之间往往很长时间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抓住诗歌的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便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对古诗词的教学难点先行找出来,然后帮助学生逐字逐词弄懂搞清楚。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词时,一是要告诉学生题目中的“鹳”字是形声字,读鹳(ɡuàn),鹳雀形似鹤;二是对古诗词中的多音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能够熟悉;三是告诉学生“多义词”不能够把他单独拿出来进行理解,而是要结合上下的诗文来作理解;四是对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要多学生进行重点交代,作重点解释。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诗歌的的意思弄懂弄透。我们知道古诗词是讲求凝练的,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尽可能的表达作者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说古诗词的句法是有一定特点的。在教学《锄禾》这首诗歌时,笔者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按照时下白话文的意思给小学生进行了讲解理顺诗词的句子,疏通语意,让小学生在教师思路的引导弄懂弄透。

教师的课堂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歌时,笔者显示给学生讲了作者李白当时的生活窘境,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中写的“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水流湍急、顺水舟走得很快、沿途重叠的山峦等景致都是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的感情的表露。

第7篇

关键词:古诗词;人文素养;细细品味;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20-0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古诗词是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想借助古诗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抓住古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紧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意蕴之中,沐浴着人文的芳香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小学;积累;领悟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巫新秋.小学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J].基础教育,2006(11).

第9篇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增强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探析了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四步六读”法,与诸位同行人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四步六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词,对于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品质,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情景,激兴趣

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小学古诗词课的第一步,只有在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喜欢上古诗词,才会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媒体设备具有强大的形、色、光、画功能,形象直观,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古诗词知识。

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我先在课件上出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回乡偶书》这三首古诗,然后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将学生带入思乡之境。这样就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思乡的情绪。

二、读诗词,明诗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初步了解古诗

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整理作者信息,掌握诗歌创作背景,从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独特感悟,这有助于他们接受情感熏陶。

(二)听读感悟古诗

正式上课之前,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为学生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从形象生动、感情饱满的诗歌朗诵视频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加强对古诗词朦胧美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朗读交流古诗

听完别人的诗词朗诵之后,学生还要自己尝试朗读,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是只言片语,较多表现为一些零碎片段。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同桌、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各种新奇想法不断碰撞,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个性化看法,不仅大大加深了理解,同时有助于触发新体验。

(四)细读体会古诗

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当坚持诵读为本,让学生多读、细读、反复读,从而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诵读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朗出声,也可以低唱慢吟。但无论是哪一种诵读方式,都要读得清晰、读得准确、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

(五)品读理解古诗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学生吟诵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加深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吟诵《村居》等立意明快的古诗词,可以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泊船瓜洲》等反映离愁别绪的古诗词,可以配上哀怨低沉的音乐;吟诵《山行》等描述风光无限的古诗词,可以配上景色图片。

(六)综合记忆古诗

“背诵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古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古诗,就是因为厌恶机械单调的背诵。为了增强背诵的趣味性,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富于变化的记忆形式,例如,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限时赛、接龙赛、问答赛、听记赛等,抑或是根据古诗内容,分时令组、离愁组、写景组、写山组、写水组等进行背诵。这种综合记忆方式,一则使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古诗词素材,实现了量的积累;二则提升了背诵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p意境,强记忆

意境美是古诗词鉴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每回忆起一首诗,学生脑海中都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那么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就顺利达成了。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四、重拓展,增知识

量的积累方能引起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古诗仍然比较少,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结束课堂教学并不意味这首古诗教学就此打住,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以诗带诗,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古诗上,拓展古诗词课外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

例如《泊船瓜洲》教学结束,拓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持续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知,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古诗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的精炼和优美。整堂课紧紧围绕“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打破以往古诗教学中由老师代替学生思考,逐字逐句讲解意思的枯燥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前5个生字。

3.理解《春雨》这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春雨》这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童诗《春雨》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大家可以闭上眼仔细听,展开想象。(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朗诵课文)

师:为什么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都那么喜欢春雨?

生:因为下雨了,种子可以发芽,然后开花。

生:因为下了雨,小朋友就可以种瓜,所以小朋友喜欢下雨。

生:因为下了雨麦会长高,所以麦苗也喜欢春雨。

师:对,春天的小雨细细的、柔柔的,她让播种的季节变得湿润,适合万物生长。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现代的儿童诗《春雨》,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古人写的诗《春雨》。

(投影出示整首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现代儿童诗《春雨》,既创设了情景,又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

二、初读

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你想读这首古诗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课件出示)

(生自由读生字,读古诗)

师:你知道哪几个字是生字,指名学生在课件上的诗句标出生字读音。其他同学自己在心里默读这些生字,看看台上的同学标对没有。

(集体交流,检查读音是否标正确。请刚才标读音的几个同学认读生字,全班跟读。开火车读生字。)

师:读准了字音,自己再x读古诗,把它读流利(生自由读古诗)

三、细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古诗,知道古诗写的什么?(课件出示)

生:古诗写的是春雨。

师:春雨是什么雨?

生:春雨是春天的雨。

生:春雨是好雨。

师: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好在哪些地方?(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师:也许你找到的答案和别人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专心听别人发言也是一种学习。

(四人小组交流,品读诗句)

生:我觉得春雨是好雨,因为她很细,下起来没有声音。

师:从哪一句看出春雨没有声音,“细细的春雨”通过你的朗读能表现出来吗?

(学生读该句,“细无声”弱读很明显。全班模仿读。)

生:春雨是好雨,好在把这些树木、花草(指图)淋湿了,让它们生长。

师:是啊,多好的春雨啊!淋湿了大地万物,还悄无声息地不让人知道。

(师生有感情齐读“润物细无声”)

生:我读了“随风潜入夜”还知道她是在夜里跟着风悄悄来的。

师:从哪个词知道春雨是悄悄来的?

生:从“潜”这个词知道的。

(师生共同学“潜”这个动作,模仿春雨悄悄地来)

生:我知道了,春雨这样悄悄地来是为了不打扰人们,因为她来的时候是晚上,人们都在睡觉呢!

师:那该怎么读呢?(生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春雨是好雨?

生: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看出春雨是好雨。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雨知道人们要播种了,需要她,她就来了。所以说春雨是好雨。

师:说得真好,春雨真是了解人们的心思。大家能美美地读读这句吗?

(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议、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全诗:试读、抽读、师评议正音。愿意美美地读一读的孩子都站起来读,可加上动作、表情。配乐。)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激活其情感体验。】

四、品读

师:(在“春雨”前加上括号,课件出示)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春雨?(课件出示)

生:美丽的春雨、温柔的春雨、善解人意的春雨、令人喜爱的春雨、闪闪亮的春雨、无声的春雨、细细的春雨……

师:你知道是谁把春雨描写得这么美吗?怎么知道的?

生:是杜甫写的。我是看书的下面知道的。

师:会看书下面的补充介绍,你真会学习。

师:同学们,你想和美丽的春雨交朋友吗?比比谁先把这首诗记下来?

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人们还写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花草树木、风、雨的古诗,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翻翻《唐诗三百首》等书籍,找找描写春天的诗,介绍给大家好吗?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06-02

一、引言

何为“国学”?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国学”尚未做出确切统一的界定。广义上普遍认为“国学”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之说(以儒学为主流)、文学、艺术、科学、史学等多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国学热”兴起,小学生成为“国学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国学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年龄阶段,另一方面学习国学对小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如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品性;开发智力,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继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以小学生为调查主体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市区、城郊、农村小学生的“国学热”调查及对比。为了详细了解杭州市小学生“国学热”具体状况,我们分别从杭州市区、城郊和农村三个经济文化水平发展有所差异的地区选取了6所小学,以该6所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为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从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对比中我们获得了不少重要信息。首先,杭州市有大于80%的小学生听说过“国学”,但其中不乏部分学生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义,缺乏对国学的正确认识。虽然国学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较强,普及较高,但存在城乡差异。在调查中,70%的市区小学生,67.5%的城郊小学生和62.5%的农村小学生表示愿意学习国学,因此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低于市区和城郊。究其原因,农村国学教育建设与市区和城郊的有所差距是一个重要原因。

2.学习国学的途径。小学生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国学?我们发现在学习古诗词等文学类上,三个地区的小学生都以自学为主,课堂老师教学略高于家长教学和课外补习班。对于学习艺术类,学生都以学校活动和课外兴趣班为主。学校成了学生学习国学的主要场所。从学生反映来看,课堂学习是主要途径。

3.不同方面的国学受欢迎程度比较。我们所调查研究的“国学热”中的“国学”是按照一般广义的定义,即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们选取了经典诵读、古典艺术、民间风俗文化和中国古代历史四个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内容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显示民间风俗文化最受小学生欢迎,其次是古典艺术和中国古代历史,经典诵读则比较冷门。(见表1)

4.国学与其他文化受欢迎程度比较。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把《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论语》、《名侦探柯南》、《三国演义》、《成语故事》、《泡沫之夏》、《十万个为什么》这8本书按兴趣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这8本书的类型囊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故事、外国寓言、当下热门动漫、当代科普知识书籍、当代青春言情小说等。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把《论语》排在了最后,《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成语故事》也是被大部分学生排在后四位。由此可见虽然近几年来国学在小学生及其教育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与其它某些通俗文化相比,还是明显处在弱势,尤其是国学中的经典文学,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不易理解。

三、以家长为调查主体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家长对国学教育所持态度调查:

表2的数据反映了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应该加强孩子对国学的学习。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还是有部分家长坚持如果学校要考试才有必要学国学。在对家长的即时访谈中也了解到: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的知识已经够了,不想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

2.家长对国学传授途径的选择。家长基本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课堂传授的途径学习国学知识,可靠又经济。电视节目和课外辅导班也是家长较为支持的学习途径。由于家长自身对国学认知有限,很少有家长选择家庭教育。而网络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信息传播途径却并不被家长们看好。大部分家长表示,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信息辨别能力差,网

络上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误导。

杭州市虽设有“童学馆”、“杭州西湖国学馆”等机构,但家长对其了解不多。更多的家长则表示“找不到可靠的国学教育机构”。

四、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学习乐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48-01

古诗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很多老师采取了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变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在机械的记忆中,丝毫感受不到古诗的美,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其实,可以通过以下三步,让学生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一、借助图画说古诗,整体感知,体会表达的乐趣

古诗教学第一步“看图”。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精心设计了与古诗配套的图画,呈现了古诗的内容。小学生普遍对图画比对文字敏感度高,图画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迎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古诗的基础上看图说话,充分享受自由表达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与教材上配图一样的图画,生动逼真,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们立刻被图画吸引。“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看到这幅“瀑布图”,有人说:“瀑布太美了,就像一条白色的带子从山上垂落下来。”“下面我们一起结合图画,听一听诗人李白是怎么描绘的。”老师说完,就以图为背景,用多媒体播放了古诗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结合图画,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由上例不难发现,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按照配图,加上自己想象,表述古诗的内容,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声情并茂读古诗,品味朗读的乐趣

古诗教学第二步“朗读”。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独特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朗读古诗既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也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式。通过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品味朗读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春雨》这首古诗时,在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前提下,先示范朗读古诗,强调古诗的节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然后,老师说:“同学们,大家想象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按照这首诗的节奏,加上自己的肢体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同桌同学互相听读练习。”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也丰富,两个人一组,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假装捋胡须,迈着步子,学生们神态不同,但朗读都很投入,在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式朗读中,学生们都可以放得开,能把握节奏,读得很投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学习离不开朗读。老师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有利武器,破除各种课堂上的条条框框,创新古诗朗读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加深了对古诗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发挥想象演古诗,领悟主题,体验创造的乐趣

古诗教学第三步“演绎”。常言道:“诗言志,诗传情。”古诗通常都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观点、抒感的载体。古诗的学习不但要了解古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还需要对于古诗的主题思想、表达的情感具有深刻的领悟。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感知、朗读古诗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演绎古诗,真正体验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锄禾》这首古诗时,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了看图说古诗和朗读古诗的任务,说:“同学们,谁能结合对古诗意思的理论,说一下这首古诗中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学生说:“从题目来看是写农民伯伯在田里锄草的情景。”“很好,同学们有谁见过夏日锄草的情景?”学生有的说见过,有的说没见过。老师又说:“请同学们根据这首古诗,结合日常看到的情形,加上自由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来表演‘锄禾’。”老师巡视时发现,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抹一把汗水,感叹……说明学生对于古诗内容、主题、诗人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最后选择了两名同学为全班表演,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

由这个例子说明,学生借助配图和朗读,凭借自由的想象,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容与意义,领悟古诗的主题,演绎故事,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正实现由老师“想要教的”向学生“想要学的”转变,让古诗学习充满灵性与智慧。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汉语的精髓、国学的经典,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集形式、韵律、意境之美于一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需要整体把握,侧重朗读,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亲身体验,感受古诗的美,发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