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株紫丁香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然而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对初学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创设让学生多种感官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张大嘴巴动天君――愿读会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读是综合分析,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要尽量追求多样化,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读出实效.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在指导读第一节时,我先化静为动,让学生们表演“踮起脚尖儿”,孩子们“蹑手蹑脚”的,接着学生们悄悄地小声地读,透露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表达出他们对老师深情的爱。在指导朗读第二节时,让学生从心底亲切地呼唤“老师,老师,”抓住“夜夜”这个词表达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朗读极其深情。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课文中的学生为什么要在老师的窗前栽一株紫丁香呢?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2、3、4、5小节:“我们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心中装满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我要求学生品读诗歌,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作者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的原因,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最后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中,学生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熏陶,体会了诗歌语言的特点及语文知识“押韵”,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二、借助直观吸眼球――轻松解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直观具体形象思维。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课件、插图、实物等,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想一想等等,加强直观,丰富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解读文本。
如在学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我利用动画直观形象展现,帮助学生理解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靠动物皮毛传播种子;豌豆靠弹力传播种子的过程。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学生不但轻松地学完了课文,也对这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记忆忧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他们观察周围世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学习“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这句话感知内容意思时,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如果你就是蒲公英的孩子,你会怎样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土地?学生的表达和表演是多彩的,有的学生张开双臂做飞翔状,有的孩子做降落伞样一个接着一个地和妈妈告别等等,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去想象,利用知识经验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
三、回归生活趣活动-----情境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表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熟悉的人、事、物,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地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诵读表现情境”等方法,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头饰、道具、课件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模仿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诵读课文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王二小》一课时,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了尽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学伊始,我便播放童声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并展示相关图片,用“音乐渲染情境”法,把形、声、情、意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王二小故事产生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学过程中,我又创设了“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日本鬼子让王二小带路及发现上当后的凶恶嘴脸的情景,再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情境”进行情境表演,最后让学生回馈原文读句子,通过“诵读表现情境”,感悟生情,学生演得逼真,读得有声有色,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中情感。
四、授之以渔会学习――培养能力
“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并导致积极行为,创造一个新期望的未来。”这句话强调了“会学”才是提高素质的关键。因此,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识特点,我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重点句”、“从课题入手”等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读、思、划、议”等解疑释难的策略,在自主探究中读懂课文。
[关键词]学生本位;儿童诗;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0801
儿童诗富有深厚、纯真的情感,且生动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而现阶段的儿童诗教学僵硬,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使儿童诗教学回归学生本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儿童诗诵读教学丰富化,充分展现儿童诗的独特之处,提升教学质量。
一、适度引导,启发学生心智
小W语文教学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工具,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使命。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形象直观的实物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感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具象化,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字的含义,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同时,教师应结合诗歌的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思考的魅力。另外,教师应进行拓展性思维练习,让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上课伊始,教师应让学生理解“盲”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何要送蝈蝈给盲婆婆,让学生感受到“我”为了给盲婆婆带去更多的欢乐而送蝈蝈给她,体现出“我”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帮助。文中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一句较为抽象的句子,教师继续追问:“盲婆婆既然看不见,怎么能走进田野呢?”在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虽然盲婆婆不能走进田野,但是蝈蝈的叫声能够让她联想到田野那盎然生机的景象。”“您听,它唱得多好”这是对蝈蝈的夸赞,它之所以唱得好听,是因为它给盲婆婆带去了欢乐,让婆婆在蝈蝈的鸣叫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这首儿童诗将“送”的用意与蝈蝈欢快的鸣叫声以富有意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将充满爱心的少年形象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应注重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
二、解读文本,传递知识与情感
进行儿童诗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本位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实现传授知识和传达情感的双重目的。基于此,教师应充分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找到作者创作诗歌的情感来源,对诗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认知文字,领悟词句,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与韵味,不断积累知识。另外,教师进行诵读示范时应准确把握音调与情感的关系,把握好语调的节奏,给学生带来美好的视觉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规范、流畅诵读的目的。
例如,教学《乡下孩子》时,这首儿童诗将乡下孩子的见闻进行描绘,展示了一幅快乐的生活图景。因此,教师应用赞美的语调进行诵读,让学生体会到乡下孩子的快乐生活。如“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的形式将蝴蝶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展现乡下孩子的聪明和创造性。在诵读时,教师应将互相对称的语句读出节奏和情感,如“欢唱”“黄鹂”“盛开”等词语应以欢快的语气进行诵读,“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等语句要有较强的节奏感读出来,表现出赞叹之情。
三、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是否领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并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重视儿童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以儿童的思维对诗歌进行感知,以儿童的眼光对教学方法提出质疑,从而不断完善儿童诗的诵读教学。同时,教师要从儿童天性的角度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诗歌的美好,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表达师生间深厚情感的小诗,诗情画意的景象滋润着教师的心田。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分析。对此,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文中我们为何要踮起脚尖儿呢?”原来是想悄悄地将紫丁香送给老师。夜深了,教师仍在灯下写教案,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勤付出,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增强师生间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提高诵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式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识字教学方略,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还识字教学于精彩。作为一名的一年级的教师,有责任对传统的学习模式探索改革,让孩子们能在开发性的氛围里愉快、自主地学习。
一、联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紧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学中强调理解要联系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觉得识字教学也可以联系课文进行识字。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中,在识记“息”这个字,学生运用了拆字法,把“息”拆分为“自”“心”,虽然这也达到了识字的目的,但是我觉得这种识记方法过分生硬牵强,也脱离了汉字的本身含义。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息”所在的此“休息”拿出来说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来理解“息”这个字,从而记住了“息”。
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时记,同时交给学生识字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二、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实际的范围。例如:人教版第二册《语文园地二》,要认识的“扫、提、搬、推、挑、抬、捕、捉、抓”都是形声字,都带有“扌”。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扌’,都跟动作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字带有‘扌’的字,然后进行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三、游戏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的识字,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对于识字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开火车的游戏法。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但是这种游戏可以了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通常,在识字一开始,我会运用开火车的形式,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些声字的熟悉程度,这样教学时就可以侧重的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在巩固环节,我也会使用开火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巩固和及时的补强。在游戏方法上我也进行了“改良”,一开始,我先用掌声和学生进行互动“火车火车往哪儿开?”“火车火车往这儿开!”,而且形式也多样了,有单轨火车、双轨火车,还有环城火车、翻山火车等等。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法,给识字过程带来了调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益处。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方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第二册《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出示了“亻”和“也、木、本、火、半、主、立”,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同桌互相拍手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火’一碰,伙伙。”学生也还可以自己进行拓展,比如“欢乐对对碰,我来碰一碰,‘亻’和‘门’一碰,们们。”借助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字重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提高识记效果。
在识字过程中,引进游戏,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四、情境中识字
一、猜测阅读
看到题目,先别急着往下读(读经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请坐”,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讳割裂,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或开展游戏,或引导表演,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体验丰富了,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感情到位,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验,更好地学习。
(二)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领学生丰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补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准备了关于和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杆,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chéng)、叩问(wèn)、嘴唇(chún)、伤痕(hén)、灵魂(hún)、沸腾(téng)、钟声,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送回诗行的末尾,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二)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尝试仿写,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把学生的思维打开,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也体现在分行上,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适当模仿,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是唱着儿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儿童诗阅读、欣赏还是写作,都要用童心聆听,用童真回应,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沐浴着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快乐成长。
附:小学阶段教材内儿童诗歌(现代诗)统计 (人教版)
册数 课文 作者 国籍
一上 拼音4《轻轻地》 郑春华 中国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国
一上 拼音7《“过桥”》 邓元杰 中国
一上 拼音8《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刘 御 中国
一上 拼音10《有礼貌》 李光迪 中国
一上 拼音11《月儿弯弯》 王清秀 中国
一上 拼音12《登山》 蒋文美 中国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国
一上 复习四读读背背《秋叶飘飘》
一上 识字(一)课文第4课《操场上》
一上 课文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上 课文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杨霞丹 中国
一上 课文第7课《小小的船》 叶圣陶 中国
一上 课文第9课《影子》 林焕彰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0课《比尾巴》 程宏明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一上 识字(二) 第1课《比一比》 杨福康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3课《菜园里》 寒 枫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4课《日月明》
一上 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王宝柱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 田 地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课文第1课《柳树醒了》 雪 兵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鞋》 林武宪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小鸟》
一下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人有两件宝》
一下 课文第25课《快乐的节日》 管 桦 中国
一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风吹》
二上 课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上 课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国
二上 课文第9课《欢庆》 郭荣安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3课《假如》 白 冰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
二上 选学课文第1课《四季的脚步》
二下 课文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课文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国
三上 课文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中国
三上 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花鸭和彩霞》 阮居平 中国
三上 选学课文第6课《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中国
三下 课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 薛卫民 中国
三下 选学课文第1课《山城的雾》 蒲华清 中国
四上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金 波 中国
四上 选学课文第1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课《桂林山水》阅读链接《浓碧》 袁 鹰 中国
四下 语文园地(二)趣味语文《说“信”》
四下 课文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1课《乡下人家》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中国
五上 课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
五上 课文第6课《梅花魂》阅读链接《故乡》 杨 牧 中国
五上 课文第18课《慈母情深》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冰 心 中国
五上 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中国
五上 选学诗歌第2课《斗笠》 王宜振 中国
五下 课文第3课《白杨》阅读链接《帐篷》 艾 青 中国
五下 课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高洪波
张继楼 中国
中国
五下 选学诗歌第9课《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叶 浪 中国
六上 课文第6课《怀念母亲》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黄 霑 中国
六上 课文第8课《中华少年》 李少白 中国
六上 课文第20课《有的人》 臧克家 中国
六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太阳的话》《白桦》
阅读链接1《我们去看海》
阅读链接2《致老鼠》
阅读链接3《爸爸的鼾声》 艾青\
叶赛宁 中国\
俄罗斯
金 波 中国
阎 妮 中国
六上 选学课文第6课《我们的方阵》 吴 珹 中国
六下 课文第5课《手指》阅读链接《手》
六下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囚歌》 叶 挺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 蔡桂林 中国
六下 毕业 依依惜别 4《同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