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时间:2023-05-30 09:0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其中最擅长的是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讲解】我倚靠在窗前,观赏那一抹夕阳的景象,脑海总是浮现和朋友愉快郊游的情景。那一次,与好友在溪边的亭子游玩对诗,不知不觉中,像个大红灯笼的太阳在五光十色的陪衬下正一点一点的往下降。在霞光的映衬下,六角亭也是熠熠生辉,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亭子的周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微波泛起,晚霞把无数个夺目的小亮点映到河面上,显得波光粼粼,景色醉人心魄。看到这情景,我又多喝了几杯小酒,沉醉在这小溪亭之中。夜幕降临,我与同伴们游兴尽时,抬头一看,天已经黑了,我想起了回家,哪儿才是回家的路呢?我有些慌了,一不小心船儿划进了那密密麻麻的荷花丛中迷失了方向,便加速划船,可是动静大了,把一群夜息的沙鸥和白鹭惊醒了,飞向那漆黑的夜幕。

【笔记】作者借助对当时游玩的情节和景物的勾勒,表达了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以及对过去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全词短小但不单薄,意境丰富而不拖沓,这些都是作者特有的白描手法所致,仅描写了归途中的一个片断,却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得十分饱满。

第2篇

1、《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如梦令》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4、《如梦令》周天侯:夜深人静梦破,疑是露浓被薄。披衣闭窗棂,莫任秋寒妖恶。妖恶,妖恶,相思已透楼阁!

5、《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沸。

6、《如梦令》李存勖: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7、《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作者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创作风格: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主要作品:《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位居“婉约之首”的李清照,词作柔美、精致,读来如同潺潺的泉水溅在山石之上,碎玉飞散,正像她的词集名:《漱玉》。这首《如梦令》是她在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作。

落日的余晖,将温柔的光芒铺洒在一片美丽的荷塘上,夏日凉风从溪边的亭子里穿过。十五六岁的少女泛舟赏花,饮酒诵诗,醉意蒙,忘记了回去的路。沉沉暮霭中,小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行走,不想却误入了荷花丛的深处,进退不得,怎么办呢?奋力划船的时候,只听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是一群鸥鹭受惊飞了起来……

这首小令如同一幅自然清新的画,粉红的、白的荷花,摇曳在田田的荷叶间,凉亭安静的剪影投射在微微荡漾的水面上。此时,如花的少女来了,银铃般的笑声醉了一池的荷花。画面就这样缓缓生动起来,最后竟飞起了一群洁白的鸥鹭。此情此景,迷离而蒙,不正如梦一般吗?也难怪李清照会对这样美好的记忆深深怀念!

《如梦令》这一词牌名,原名《忆仙姿》,最早见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词: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李存勖本是习武之人,却也通晓音律。他虽不如南唐后主李煜一般在词作上享有盛名,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如此美好的词牌名――《如梦令》。

而将这个词牌填写得淋漓尽致的,却是感情真挚、语言清丽的李清照。她的另一首《如梦令》自然也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的广为流传,为李清照在词学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宋代王灼称赞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暮春时节,群芳正浓,无奈风雨来得急迫。词人从沉睡中醒来,昨夜的酒还没有消,却想着窗外的海棠花,于是问随身的侍女。侍女说,海棠花没有任何改变。词人听了感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已落了不少,叶子却更繁茂了!”

第5篇

词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比较陌生。课堂上,如何解析和赏读这首词,除了有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外,把李清照本人放进词中,再联系她的有代表性的几首词,充分展示她一唱三叹的人生经历,感悟她婉转多姿的人生境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李清照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传奇人生

少女时代的她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就像《如梦令》中所展示的那样清新、自然、率性而真诚,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中年李清照的个性特点是从这堂课的开端――李清照的一首爱国名诗《夏日绝句》为序幕拉开的。那时的李清照身处山河破碎的历史转折点,她的沉郁悲壮,慷慨激烈,那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豪情让人敬佩万分。晚境凄凉的李清照是以《武陵春》这首词落幕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的淡淡哀伤忧伤穿越了时空,穿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

二、如何通过《如梦令》这首词展现古典文学艺术独特的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

1.初读诗词,感受词富有节奏的音乐美感

长短句更迭的交换,韵脚齐整的文字的协调,以及文字本身所传递的一种奥妙无穷的感觉,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一种别样的。

2.联想和想象这首词中意境美的三个画面是这节课的另一条线索,同时也是教学的片段

(1)“溪亭日暮”的唯美境界让学生如梦如幻、亦真亦幻。虽然学生不能把画面描绘得那么清晰动人,但那种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迷惑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迷醉足以达到“未成言语先有境”的效果。

(2)“误入”“藕塘深处”所带来的是惊还是喜?不言而喻,是惊喜!这种惊喜让作者魂牵梦萦,终生难忘!那误入荷塘的初始的慌乱,那于荷塘深处呼朋引伴的焦急,及至最后留恋荷塘的嬉戏与享受,让学生对荷塘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渴望。于是孩子们一句句赞美荷塘的诗喷薄而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美丽的女孩们,到底是想出去还是早已沉醉荷塘中了呢?孩子们各抒己见,犹如荷花竞放,千姿百态!

(3)蔚为奇观的“一滩鸥鹭”更给孩子们留下了绝美的人间奇迹。作者写到此处戛然而止,但那被惊起的一滩鸥鹭翩然纷飞的画面,那惊起的一滩鸥鹭所引起的少女们惊讶与陶醉的神态,那揣测鸥鹭内心世界的各种奇思妙想都永远定格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了。

3.咀嚼文字之美,感受用字精妙

有人说,李清照的词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一个“误”字让全词异境突起、蹊径独辟,揭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觉盛宴――藕塘深处。那一个“醉”字,几乎让学生热血沸腾。“醉”在美酒,葡萄美酒醇香味,丝丝缕缕沁心脾,如痴如醉;“醉”在美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如诗如画;“醉”在美好的友情中,“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一个醉字,真是醉到了深处,醉到了极处,醉到了妙处。恰恰又来一“惊”字,犹如平地起风云,沙漠幻影“海市蜃楼”,于意外之中又撩起一个意外的“惊喜”。最不能小看一个“滩”字,说不定学生也会产生万千遐想,那随意而栖的优雅、闲适的鸥鹭的形态,他们会浮想联翩的……

三、一首《武陵春》,李清照跌宕多姿的人生落幕

在一个“常”字设置的悬疑中,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武陵春》在缓慢的音乐声中走进学生的学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睹物思人,见物伤情,她流泪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的春天很美,她也曾打算去荡舟游玩。但是仅仅是设想一下而已,最终没有再去看看“溪亭日暮”的美景,再去沉醉一回不知归路的顽皮,再去找寻一滩鸥鹭的踪迹……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有多少忧?她有多少愁?国破家亡,挚爱的丈夫壮年辞世,毕生心血的收藏毁于颠沛流离中。但是灾难真的并没有打倒她,她在深深的悲哀里把丈夫未尽的遗作《金石录》考证、修订、作后序;她把她毕生的才华都凝结在一首首凄怆、悲凉的词作中,她的《漱玉词》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价值连城的文化珍品!

第6篇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鹭飞翔,桃花缤纷,落在水中随波流去,鳜鱼正肥,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进古诗苑,我听见:山村的夏夜,鸟惊、蝉鸣、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姑苏城外的秋夜,霜天残月,江畔红色的枫树,江中渔舟的点点火光,绘制成一幅精美的枫桥夜景图。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北国的冬日,万里冰封,天女散花,把整个世界打扮成一个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天国。

夜大雪歌(陆游)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啊!在古诗苑漫步,来到一个美丽的水亭边,我忘却了回家的路:

如梦令(李清照)

第7篇

本案例选自于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词两首》之《如梦令》

教材简述

《如梦令》一课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表现出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学理念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真挚的情愫成为祖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版课标“总目标”中有这样的论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由此可见,对于民族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古诗词文化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诗词的境界,感受诗词语言和形式的魅力,陶冶在诗词的境界中,经历着一段美的历程,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熏陶与感染,不断积淀自我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如梦令》。

2.理解词意,感悟语境,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想象语境,能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4.渗透词的表达美和形式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词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课(初识词的朗诵美)

1.这节课学习第九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预习和积累,你对“词”有什么了解?

(教师及时进行归纳和补充)

——词牌名,填写的字数和句数不同,称长短句。兴盛于宋代……

2.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的《如梦令》。

——播放古曲配乐的朗读。

【评析】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这样的导课干脆利索,开门见山,既是对学生预习的一种反馈,又是让学生对新知的积累。另外,古曲配乐的朗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词的学习氛围中,为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作出了很好的铺垫,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一读(感受词的节奏美)

1.出示ppt:打开书,按照屏幕上画出的节奏在词中画出来,自由地练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词的节奏。

2.检查学生朗读。

3.随机学习生字“藕”,理解“藕花”,从“藕花”这个词中知道词人是写的什么季节的事情?

4.小结渗透:“词”是古代用来配上音乐演唱的,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读起来感觉朗朗上口。这就是“词”的“节奏美”。

板书:节奏美

环节过渡:刚才大家把“词”读通顺了,也读出了“词”的节奏美,我们还要读出词的意思。

【评析】词之所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节奏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利用初读,读出词的节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词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二读(感受词的凝练美)

1.拿出笔来,在书中读一读,有哪些词的意思不明白,需要帮助的,请勾画出来。

2.质疑:你有哪些词的意思不明白需要帮助的,请举手提出来。

3.出示重点词语的解释,根据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自己练习说说这首“词”的大意,然后同座再相互补充。

4.学生逐句练习说说“词”的每句大意。

5.学生说出整首“词”的大意。

6.小结渗透:同学们,你们通过读和思考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可是词人却用了33个字,7个标点就高度概括了这首“词”所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词”的“凝练美”。

板书:凝练美

环节过渡:通过你们的读,读正确了“词”,读出了“词”的节奏,也读出了“词”的意思,我们还要读出自己对“词”的感悟,才能真正走进词人的内心深处。

【评析】对于只有33个字的这首词,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自己语言叙述出词人所写的内容,而教学中,教师不仅完成了让学生明白词意的教学内容,更是通过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利用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词的文化魅力,感受了词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四、三读(感受词的意境美)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所谓“词眼”就像整首词的灵魂一样。默读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呢?

——沉醉

2.读读这首词,哪里能看出作者“醉”了?

——不知归路 误入藕花深处

3.小结:船头的美酒让作者醉得不知道回家,竟然迷路将小船划进了藕塘深处,这种酩酊大醉就叫做“沉醉”。

4.仅仅是美酒喝醉了才不知归路,才误入藕花深处的吗?还有什么原因呢?仔细读读第一句,好好想想?

——沉醉在日暮的美景之中

5.ppt出示:配乐日暮图

6.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7.小结:夕阳西沉,霞光万丈,渔歌唱晚,美妙绝伦。在这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中李清照能不流连忘返吗?能不沉醉吗?

这是一种什么“醉”?

8.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该怎么读出作者的“醉”呢?

9.你对第二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有什么新的理解吗?(除了酒醉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作者沉醉于日暮的美景,舍不得回家,途中一直想着这美景,才会误入藕花深处。

10.谁能读出此时作者的留恋与不舍呢?

过渡,ppt出示“藕花深处”连续播放的配乐图片(就这样作者带着美酒的醉意带着日暮美景的醉意不知不觉将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11.感悟练笔:李清照划着小船不知不觉来到了藕花深处,她闻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写出几句话。

12.学生交流。

13.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作者沉醉于日暮的美景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作者又沉醉于什么美景中?

——满池的藕花,惊飞的鸥鹭,一静一动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14.怎样读出第三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5.小结:你们通过读,通过思,感悟到这仅有33个字中包含的意境,这就是词的“意境美”。

第8篇

1.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二、理解型默写。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浣溪沙》中以轻快的语调抒写安逸闲适的生活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

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

仗工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

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西江月》一词中,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

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江西古称“文章节义之邦”,数千年来,人才辈出,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在他们的诗词里,我们既可以品味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精

深哲理,也能感受晏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惆怅情怀。

9.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

翻遍全宋词,发现婉约伤感的词居多,我这个人骨子不甚喜情爱,哪里看得惯这些缠绵悱恻、卿卿我我。还没看到一半,我便索性撂下书不看了。说来也巧,那本宋词三百首恰好被我乱翻到第285页,洁白的纸张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如梦令》三个隽秀的字体,一时见那首词很短,就读了下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边读,我眼前就一边浮现出江南水乡的景色。一连串的画卷像放电影般铺展开来。小桥流水,亭台轩榭。一边有高大的白墙倒映在澄澈的水面,另一边又是皓齿玉腕的采莲女,柳腰摆,眼儿媚,我不禁走神了。

这首词虽然短小,可却活泼轻快,清秀随意,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词中的人物就如同有了神韵,呼之欲出。

舟楫相争,美人如玉,这是多么活泼的景色啊可这首词却让我想起了过去。

还是小的时候,春风拂过柳枝的季节,在那个地方,曾经有过无比的热闹。茂密的花园里开满了娇艳的春梅,一朵朵一簇簇,妖艳妩媚。一群小孩围在树下嬉戏玩耍。其中一个小女孩头上戴满了花朵,一层层花瓣压在乌黑的青丝上,潋滟出尘。她的眼睛精致明媚,小巧的睫毛向上翘着,还未脱稚气,一切都带着初见的快乐。在她的旁边,有很多小孩聚在一起,有男有女,明眸两两相对,懵懂无邪。在这些小孩旁边,始终有一个女孩站在另一个女孩身边,步步紧随,从面貌上看,她比他们都小。她仰起眸子凝望着眼中的女孩——那是她最好的朋友,她的头上插了许多绿叶枝,亦没有那个“桃花仙”艳丽。

打扮好了,孩子们叫插满桃花的女子桃花公主,而她的称呼却是桃花的帮衬——绿叶公主。所以,她有些不满。她拉住了她旁边的小女孩说了一些话,可那个女孩却似懂懵懂。

这是我唯一能够记起来的完整的画面了,每次想起我都觉得那是我们是如此的无知,还有那两个称号,现在已不迷恋童话的我想起就想笑。

可,浅笑过后,深深的愁绪却如丝线般将我萦绕,包裹。

时间消磨了我原本的记忆,它们在某一个无声的夜里变得模糊起来。等天亮时,只有零碎的片段涨满我的眼帘。

还记得吗?有无数个夜晚,月光都如期而至,像丝缎似的从天而泄,周围树影朦胧,娇花无力,没有烦恼的孩子在花园里奔跑欢笑···一切都如此美好。

还记得吗?池塘边的老树,枝繁叶茂,庄重沉稳,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不开口,像一位聆听岁月的老者默默注视着世界的云起云落。树影倒在水面上,绿绿的池面,被风一吹就皱了,你我曾在此用手扬起水花,打水仗玩,现在,水花纷纷落在池面,溅起了我无尽的愁绪。

还记得吗?那个青草茵茵的操场,那些矮矮的灌木丛和围墙外的松柏,我们曾在这里执手相玩;还记得吗?那些帘外海棠,那些雨打芭蕉,霜残梅冷,每一株草木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故事,可在如今的我眼里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那些时光像春日的桃花,像早晨叶子上的露珠,像一场匆匆的梨花雨,美丽而不长久,曾经还含苞待放在风中摇晃的羞桃早已化作满地残红。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白鹭一行上青天,依是旧景当年春,空留今时草木深。

第10篇

关键词: 李清照 悲情 酒 “悲酒”人生 易安词

与众多戏剧开篇的繁华一样,李清照人生的开始也是绚丽的。

她有才情,通音律,擅绘画,填词作诗信手拈来,上苍赋予她忧柔的审美视觉。她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是一位很有学养的文学家,又是坡的学生;母亲是一位善鼓琴、通绘画、懂金石的名门闺秀。少女时期的李清照过得很惬意,这种家庭艺术氛围,在封建社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然而又浅淡,浮现出的是一个活泼开朗、潇洒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少女的形象。优裕的物质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气质高贵,能以忧柔的艺术视觉,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这样的女子,注定了“平凡”二字束缚不了她的羽翼。她不但会欣赏人生的美,而且会捕捉美、驾驭美。她在少女时的《浣溪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勾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少女的形象。而对于心思细腻的李清照而言,此时的悲情是淡淡的。

李清照十八岁嫁人,丈夫赵明诚出身名门,与她门第相当,志趣相投,可谓珠联璧合。两人一起研究金石、字画、诗词,生活得如同神仙眷侣。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是甜蜜而充实的,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首词,既是对丈夫的撒娇,又是对自己美丽的一种自信。夫妻短暂的分离让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写下这样的词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离别愁绪,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李清照的另一首相思词《醉花阴》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痛彻心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重阳节的黄花西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悲情成分浓郁许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父亲双双在朝中失势,而赵明诚又不幸身患重病,落魄到了杭州,随后就去世了。这作为李清照幸福的转折点,是她一生最大的痛苦所在。

此后一人独自保护文物的艰辛,经历了战乱的磨难,李清照那婉约的易安词中渐渐多了人生的感悟和觉醒,也不乏豪迈之作,令人对这个女子又多了一份敬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笔,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写得豪迈,写得深邃,那种虽败但却依旧壮志凌云的感觉,似乎更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那种不屈。

此时,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孤身一人。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已经很累的她,想暂别往昔,过一段平静的生活。思虑再三之后,她接受了张汝舟的热烈求婚。可是,人心险恶却是她始料不及的。张汝周婚姻诈骗成功,就凶相毕露,对李清照百般折磨。最终,她离婚成功,张汝周被问罪。这一场婚姻的变故,对于暮秋时光的李清照心灵的摧残,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悲情到达了极致。在这种经历和心境之下,晚年时写下了这首撕心裂肺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精美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妇女在秋日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绪,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而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十四个叠字,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这种深沉的哀伤之情,浓厚的悲剧气氛。与其前半生词中那种贵族少女天真无愁之气不同。这分明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剧痛,曲折地然而典型地概括了她飘零的生活,凄凉的处境和哀愁的内心世界。或许,她的不幸,带着宿命的味道。

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宋代奇女子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念念不忘?我认为而她的悲与她的酒又有着一定的关联,达到了“悲酒”人生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虽然没有专门的词写自己好酒,可词里有许多蛛丝马迹,她的词有58首(含存疑之作),提到酒和喝酒的就有26首。而且她爱喝烈酒,一喝必醉,常常不省人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又极具浪漫的情怀,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李清照写花的词有48首之多,当然就少不了“花酒”:赏的时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一年四季她的“悲酒”人生。

或许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李清照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中国数以千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代“婉约词宗”,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意外。这女词人究竟在寻觅什么,“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才华,她的人生,注定非凡,她的词注定了的精彩。她的故事,她那拨人心弦的诗词,注定了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作品中透射着凄冷到极致的美,或许酒只是李清照悲情的点缀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她的“悲酒”人生是悲情的戏剧人生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唐圭璋,万云骏.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第11篇

让我们来读读李清照早年的几首佳作,看看有什么启示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所记,应该是童年的一次小小的

“放纵”,是一次生命的小小冒险!但是因为给词人带来了终生难忘的快乐体验,所以多年以后仍“常记”在心,常记这一次“溪亭日暮”,常记这一次“醉”到“不知归路”,以至于“兴尽晚回舟”时“误入藕花深处”。这对于一个少女来说,确实是难得的新鲜体验,她或者她们,是多么兴奋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次与自然的亲近,这一次由着性子的“娱乐至死”(沉醉),这一次越轨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现在读它,仍然能够感受到她扑通扑通的心跳,还能看到她脸上兴奋的红晕!

――它告诉我们,写作要积累独特的生活经历。这首词让人难忘的是青春少女的小小“荒唐”。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读这首词,感叹于词人的“感觉”真好,词人似乎对色彩特别敏感,我们都记得她的“绿肥红瘦”,这里又读到她的“红稀香少”,仔细想想,当真是“秋已暮”的独特景象!有时候实在喜欢得很,觉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直接说出“说不尽、无穷好”这样的话来,那一份由衷或者情不自禁,也是很让人喜爱

的。“秋已暮”,虽然“莲子已成荷叶老”,但在词人的眼里却是那么清新、美好,让我们想象一下“清露洗、苹花汀草”的意境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少女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悦,秋高气爽,苹花汀草呀,以至于觉得“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我只知道,这是爱到深处的错觉!

想写得这么好吗?那就要有一颗爱山爱水的敏感的心。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不知道大家读没读懂,如果读懂了这首词,你的心会静下来,然后会有一种潮湿的感觉。“淡荡”,指春风轻拂,天气和煦。“寒食”,节令名。春光骀荡,天气和煦,季候宜人,正是寒食节之时。接着,词人的镜头转向了室内。在精美的玉炉里,沉水这种香料已经燃尽,残烟缭绕上升。镜头移动,我们看到了香榻上的女主人。“梦回”,是梦醒的意思;“山枕”,指山形的枕头;“花钿”,是一种嵌金花的首饰。呵呵!寒食天的早晨,女主人从梦中惊醒,美丽的嵌金花的首饰倚着山形的枕头。……她会怎么做?再看下片。“斗草”,古代年轻妇女和小孩以草赌输赢的一种游戏。玩得固然开心,但“海燕未来”还是有些寡淡的。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受到词人的一丝失望了。接着又写“江梅已过柳生绵”,惜春之意暗生。想去荡秋千吧,可是“黄昏疏雨湿秋千”,这就有些小小的恼怒了。想想“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动送秋千”“秋千一架明园里,人隔垂柳听笑声”这些快乐,我甚至可以看到女孩子微皱的眉头和撅起的小嘴巴了。

――庸常的日子如果体会得很细,同样可以写得动人。景写得虽多,但我分明能感受到青春期少女没来由的淡淡忧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文笔,真的如同手感很好的丝绸,那么细腻、柔滑!封建时代的少女,生活确实是单调的,一点娱乐,看样子只有秋千。在高高扬起的秋千上,荡起的应该还有少女的心思吧!这一回终于可以尽兴了,于是“蹴罢”,就累得“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懒懒地整理:“纤纤手”,少女细柔娇嫩的手。

“露浓花瘦”,感觉还是那么细腻,表达还是那么到位,――初夏的早晨,朝露浓重,鲜花有些衰萎了。“薄汗轻衣透”,这很要命,只得撩起衣襟或者敞开衣襟晾汗了,但这要是让外人看见就有些过分了。怕鬼有鬼,正在这个时候,“见客入来”,惊慌之下,只好“袜i金钗溜”。也就是,赤着脚快跑,连头上的金钗都滑脱了。奇怪的是,这份尴尬居然读来也那么动人,原因何在?在戏剧性上,在“羞”字上,更在词人传神的文笔上。她把我们乐见的生活情趣写出来了。更动人的还在下面,“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总归还是少

女,想看看来的是谁呀!但是又不好直巴巴地看人,赶快折取青梅,一面嗅着,一面窥察来者,这一份欲盖弥彰,这一份天真烂漫、未谙世事,实在是妩媚动人得很啊。

第12篇

【关键词】培养 诗词 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9-01

中国是诗的王国,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培养学生鉴赏和继承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知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

一、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就像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诗词的标题就可以准确的把握诗词所写的内容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就告诉我们季节、时间。一个“喜”字也反映出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中第一句又是“好雨知时节”,“好”字与标题遥相呼应,就确定了诗人的思想情调。又如这些标题《卜算子-咏梅》、《咏柳》、《题》,语文老师就应该准确的告诉学生,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确定这些诗就是咏物抒情诗,借物(动物、植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怀的。

有些诗歌的标题通常含有“送”、“赠”、“寄”、“忆”等字眼,这样的诗词往往是临别抒怀、留别、赠别、遥寄、牵挂等内容。如李白的《赠汪伦》。而有些诗词的标题则有登高望远、思乡之意,如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

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下面的小序和注释

有些诗词都有小序和注释,但是这些也恰恰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而这些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古诗词的“序”、“注释”或者交代了诗人的创作时代、背景。写作缘由,经过,当时的处境等等,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时绝对不能忽视这一个环节,它对于我们准确的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它也往往是破解诗词鉴赏的暗示或者提示。

三、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

任何诗词作者的表达都离不开诗人个人的处境和社会大时代背景,诗词人的生活与诗歌的内容是无法分割的,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诗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状况,惯写内容,写作风格,以便学生准确的领悟诗词内容,把握诗词人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大多数学生熟悉,也了解李清照。李清照的词是以人生经历南渡为界的,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前期词大多是欢快的,主要描写少女惜春、怨别、闺阁生活的内容,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特点。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典型的少女欢快情怀,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是典型的惜春怜花之情。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就不是这样了,建炎二年(1128),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又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著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候她的词的格调大变,那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悼亡思念情调漫卷整个词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对旧事的深情眷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无以寄托的失落,和独自黯然神伤的神态跃然纸上。

四、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内容,通过意象创设的意境,去破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思想情感、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是被固定下来具有特定意义的含义。如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松柏”象征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等等。

意境是诗人将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艺术境界。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来创设了一种意境,在这一方面马致远可谓是一位高手,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多种意象组合成一种意境的成功范例。语文老师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去领悟意境的创设。

在意境的创设上,诗人往往是或雄浑壮阔、或沉郁顿挫、或幽情明净、或开阔苍凉、或静谧和谐、或辽阔高远。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以便更好的鉴赏诗歌的主旨。

总之,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远不是这几点就能解决问题的,但是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摸索出来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胆探索,长期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1] 王云崖.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