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东郭先生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话说上次要不是老农设计除恶狼,东郭先生险些丧生,他觉得在乡亲们的面前丢了很大的面子:想我堂堂博学多才、温厚善良的东郭先生,居然给一头狼耍了,此仇不报,枉为人也。从此,东郭先生为了挽回面子,每天除了读诗书外,便是采药行医,帮助乡邻,再也不乱施怜悯了,并且一直寻找报复狼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他赶集归来,突然发现后面被一群狼跟踪,其中还有一个领头狼。东郭先生先是害怕,但突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马上找了一块平地,拿出一壶好酒和一些香喷喷的肉,然后津津有味的喝酒吃肉。群狼见东郭先生突然停下来,马上扑到东郭先生的面前,说:“你上次害死我的朋友,我要为它报仇!所以我要吃了你!你死定了!”东郭先生装作很害怕的样子说:“你们先别吃我,让我先给家人交代一些后事,你们先把这些好酒好肉吃喝掉,再把我吃了,这不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狼群头领觉得有理便说:“弟兄们上去先把酒和肉吃喝完,然后再把东郭老头干掉!”然而它们刚吃不到一半就觉得肚子里翻江倒海的,接着它们就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烦躁如狂、心腹搅痛、头旋、欲吐不吐、烈吐泻、面色青黑、四肢逆冷等现象,不一会儿都直挺挺的躺在地上不动了。狼群头领用最后一口气问:“东郭老头你给我们吃的是什么东西?”东郭先生回答说:“我只不过是给你们吃了我今天在集市上买来准备毒老鼠的灵药——砒霜而已!想不到老鼠没毒到,却给你们先尝了,真是浪费呀!我要你们赔!”东郭先生还没说完,狼群头领就已经死了。东郭先生真搞笑,人家狼都把命赔给了他,他还要人家赔什么呀!
东郭先生智斗一群狼的故事很快就在村里面传开了。他这次不仅在乡亲们面前挽回了面子,还得了一个“诸葛先生”的绰号!
玉林市玉州区城站学校三年级:974713267
其实,姓和名,作为一个家族的标识,一个人独立的符号,在人类从树上爬到树下,直立行走时,便有了。所不同的是,汉族人把姓放在前面,异族人多把名放在前面。这样的排列与组合,看起来是顺序的无意颠倒,实际上却带着一定的观念:把姓放在前面的,炫耀的是家族;把名放在前面的,突出的是个人的成就。
父亲不是个离经叛道的人。他在给我取名时,如所有汉族人一样,郑重地把姓放在前头,把名放在后头,并在我开始识字时,就手把手地教我写姓写名:“一点一横长,梯子顶到梁;子字在下面,耳字在旁边。”至于我的姓氏为什么要这样写?父亲不知道。
也许是父亲的不知道,在我的心中画上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问号,以致于让我几十年中,从没有停止过答案的寻找。终于有一天,我在破败的骨头拓片上,找到了苍颉用线条勾勒的图案。而其中的一个图案,一个鸭蛋形的圈儿,上面是一座正立的塔,下面是一座倒立的楼。同宗的一位大学问家告诉我:那个圈儿代表着城。而城是需要护卫的,于是在城边筑起了塔,建起了楼。
他说:这个城,这个塔,这个楼,合在一起,就是咱们的姓。
我问:怎么不是“梯子”?怎么没有“耳朵”?
他笑了,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早的时候,人少城小,不用梯子也能望全城。现在城变大了,塔楼变高了,所以给它架上了“梯子”。城变大了,护卫城的人也就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可以成为一个村,成为一个庄。这些村,这些庄,古代叫“邑”。这个“邑”后来成了郭的“耳朵”。
哦,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的郭姓宗亲,在现在的姓氏排行中,列居第十八位,人口占了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还多,原来是在得姓开基的时候,居住在城市边沿的人很多,因而有了东郭,有了南郭……我明白了,明白我的郭姓,既不是“梯子”,也不是“梁”,而是城堡的边沿。
知道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我又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我的先祖。
小时候,父亲曾告诉过我,说老家在山西。他还教我一首至今还能哼唱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山西,不知道山西有个洪洞,只知道后院的大槐树上,有一个从我记事就有的老鹳窝。
多少年后,我循着这条线索,上溯到远古。文字记载的郭姓,最早的是夏禹时代。史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郭哀应该是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堪称郭姓的始祖。但也有人说,郭姓的始祖是郭崇,理由是“商有郭崇”。殊不知,商代的郭崇,与夏代的郭支、郭哀,至少晚了300年。
还有一种说法,说郭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姬姓的后裔。理由是周武王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虢:通假于郭)于东虢。东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一带,其后代遂成郭姓……从史料记载中,我发现,郭姓的先祖们,一是发源于今天的河南,一是发源于今天的山西一带,而繁衍于陕西的阳曲、冯翊、华阳和西安,山西的河内、广平、邯郸、河东,河北的中山、馆陶及江苏的徐州一带。从此可见,我应该属于山西那一脉。
前段时间,与一位同族的老者谈起家谱,他说:“郭姓过千年,家乘过百载,一宗一个谱谍,若要清晰家族的脉络,难!”
我说:“是啊,往往上溯到十代八代,线索就模糊了。”
“知道原因吗?”
“天灾?人祸?战争?”
“哦,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中已有了答案!”
“什么?一部解释形象文字的书,也能解释家谱嫡传?”
“呵呵,是的。细细品读,你能知道!”
于是,我找来《说文解字》,查找与“郭”关联的字,发现从头至尾,只有寥寥数语:“郭,齐之郭氏虚。善善,不能进;恶恶,不能退,是以亡国也。”意思是说:在齐国有已灭亡的郭国的邱墟。郭国人喜爱善良,却不能举进;厌恶丑恶,却不能贬退。因此亡国。原来,春秋时期,在齐国境内,有一支虢叔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虢国”,只因国君分不清善良丑恶,后来被善良的人所抛弃,被丑恶的人所利用,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而用不上,最后被齐国吞灭。
从这样的解释中,我又联想起寓言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南郭先生:寓言故事中,我的这两位先祖,一个不分善恶,一个不学无术。不分善恶的,若无赵简子,恐怕早已被狼裹腹;不学无术的,若非王“好一一听之”,恐怕还在“滥竽充数”。我不知道“虢国”的灭亡是否与东郭先生有联系,与南郭先生有瓜葛,但亡国、迂腐、虚假,让人笑话了上千年。
关键词:语文;立体型作业;自主式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73-02
一、引言
教育改革无止境,在实施“绿心工程”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正努力探索第一课堂教学应当如何变革才能更好地完善孩子的人格,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语文课内外教学是在一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群体式交互性活动,语文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元化,决定了语文作业设计活动更具有立体性。但笔者由多方面入手,观察到现今语文作业设计的立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导致了学生主体的失落和语文“文道”之间的背离,因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我们当前迫切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僵化。笔者就设计这方面做了些探索。
二、根据儿童特点,设计趣味型作业,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使学生求知欲变强,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增进知识(拓展交替型)
1.纵向发展。根据某一教材或者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趣味作业,让学生主动领会新知识,回忆老知识。学生会对汉字中容易出错的音近、形似的同音同型字感到困惑,经常混淆,此时如果使其多抄,多读,只会增加他们的厌恶感,但是采用比如编儿歌等方法。如:“密”和“蜜”,编如下儿歌:“密蜜同声不同形/山虫有别要分清/乌云密布遮山头/蜜蜂采蜜正辛勤。”并加入“字宝贝回家”游戏,组词并且连字成词。对这类游戏孩子们就显得特别“感冒”,在积极参加享受游戏带给他们的了乐趣的同时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而没有作业的感觉。
2.横向联系。最重要的阅读手段是朗读,它可以陶冶情操,增进语感,体会美的教育,还可以最快地理解课文。如在《燕子》一课中,春天的气息和机灵活泼的小燕子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作业就可以像这样布置:为课文配上音乐,使自己朗读的时候能够抒发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燕子的留恋。第二天朗读会上,轻快的《春江花夜月》和优美《渔舟唱晚》……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会令你刮目相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能够激活潜藏在学生心里的能量,学生为之而活力。“自主性”作业能让学生不再枯燥,反而让学生能有一种“玩”在其中,乐此不疲的感觉。与传统的“抄,默,读,背”形成鲜明对比。
三、让孩子“知,情,意,行”,深掘教材资源,设计操作性作业,使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改变知易行难的旧格局,让学生从做中学(实践操作型)
1.指向性实践。针对剧情较为曲折复杂或场景拥有大量动作描绘的课文,布置如学生小编剧形式的编制课本剧。记得笔者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周记讽齐王纳谏》。最后,我们演得有声有色。道具的制作,角色的定位,演员的选择,当时的环境,背景设置,细节的把握都由我们自己思考取舍。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作业,虽然这花掉了我们相当多的时间。
2.验证性实践。为使证明所学得用,使其达到“百闻不如一做”的效果。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去超市买一两个杨桃,将其中一个切片,随意摆放桌前,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作画,感受课文所述的情形,还可以让学生寻找除了杨桃以外的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视觉感受的事物,使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要表达的道理在生活中是有指导意义的。
3.创造性实践。语文课文中许多道理都寓言在童话故事里。如《东郭先生和狼》如果让孩子编写不同结局,可以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比如(1)东郭先生识破了狼;(2)东郭先生一开始就打算吃狼;(3)狼以德报恩……可以让学生挑战传统价值观,打破惯性思维,先预设,也可改编整个故事情节,往往能让学生刮起“大脑旋风”。
四、力求创新,不拘一格,草木皆兵(运用旧知型)
1.集思广益。发展儿童的逻辑性思维,展开想象,变废为宝。如教学完《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在网上查找资料,以“美丽的家乡”为题,分组讨论选取查找到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一次手抄报报告会中,发现学生不仅仅从家乡的美景出发介绍,不乏文化,饮食方面的涉猎。
2.学后迁移。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了口语交际课《春天的脚步》后,笔者所任班级学生做风筝,放风筝一波三折,体验到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其收效是封闭性的课堂说教所轻易不可得的。
3.学会提问。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了几个生字,更不是读懂了课文了事,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新知,产生不懈钻研的动力,不能让孩子有完成了任务的感觉,而更多的是要提出自己的想法,解读自己内心的声音。如学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以后,我还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中的系列节目之《哈勃望远镜》,使孩子的视野不仅仅落在地球上,而是放眼整片宇宙,你很难想象一个孩子面对宇宙浩瀚,思考人生,泪如雨下的模样。
“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追求目标,小学语文立体型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探索对现代语文教学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性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对现代语文教学彻底摆脱“牵牛式教学”和“放羊式教学”之间的摇摆与困惑,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业负担的改变,积极推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cn.
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
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表演一般是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以声音、表情或动作再现某些作
品的活动。课堂表演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学生通过自身动作行为与表情,
向他人表达、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课堂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课堂表演激趣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语文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适当地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通过表
演再现课文情境,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通过课堂表演致知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对语言进行深层次内化,需要以理解为前提。课堂表演的
实质是让学生用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感知、模仿、交流,前
提是教师、学生能够独具匠心、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文本。因此,我认为,让学
生进行课堂表演,不仅促使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而且使其对课文深入理解
,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3.通过课堂表演体悟
情感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通
过课堂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
、身姿运动。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获得体验,在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中表达情感,激发审美情趣,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愉悦,培养健全
的人格。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置课堂表演环节。
一、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
1.课堂表演要有明确的目标
安排课堂表演的目的是活化教材,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凸显内容,增加理解的深
刻性。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和学生就明确了教学和学习的中心。
2.课堂表演是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为基础的
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剧本,教师不需要学生去转化语言,编写剧本。在表演前,教
师必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因为没有文本感悟基础的表演是无根的表演,是非语
文的表演。教师要处理好语言的感知与了解、感悟和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的关
系,既要有机统一,又要有所侧重,从而使课堂表演在融合训练的同时突出一两
个能力的训练,以体现重点与一般的统一。
3.课堂表演要全员参与
让所有的学生先和合作伙伴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台
词,让每个人参与其中,使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发展的大舞台。
二、丰富课堂表演形式,让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演为“读”服务。我力求丰富课堂表演的形式,以此让学
生在不断的表演中,领悟其神,体悟其情,培养创新能力。
1.整合表演
这类形式的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化
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
合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心理、感官上的快活和满足。
2.合作表演
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
异互补。合作表演更能使学生准确体悟人物的特点,展示人物的形象,更好地理
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每次完成创编之后,学生们按小组
合作表演的兴致都很高,而且表演效果也很不错。
3.多组表演
为了克服单组表演时直接参与表演的学生较少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多组表演的
形式加以弥补;或者在多组表演的基础上,再选出其中的一组作单组表演。教学
《东郭先生和狼》一文时,一位教师就是先将全班40位学生以4人一组自愿结合,
分别扮演东郭先生、老农、猎人和狼,边读课文边讨论如何表演,然后分别在走
廊或教室里试演,教师作巡回指导,并选出其中一组在讲台前表演,请全班同学
进行评议。这样,扩大了表演的参与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得人心。
4.模拟表演
有些课堂表演不是直接表演课文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生活情境,再作
间接的表演。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教师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当旅
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教师给“导游”戴上一顶旅游帽,并拿着一个无
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要求“导游”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辞,指着投影屏
幕上依次出现的景色,向全班同学作介绍。这样的课堂表演,不仅可以训练学生
的表达能力,在内化课文语言的同时,根据表演的需要,创造性地组织语言,而
且可以充分促进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活动或课本剧比赛。这可以说
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升华,它能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全身心地在阅读天地
中遨游,并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表
一、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主体内容,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一个永恒话题。笔者认为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直观教学法等,但各种教学方法均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如讲授法可以节约教学时间,但整节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将会降低学生们的听课热情;讨论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仅有助于学生们集思广益、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其缺点是占用较多教学时间,不利于随后的组织教学;直观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师所授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但同样存在占用较多教学时间等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应不断挖掘各种方法的教学价值。不仅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等因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此外,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推广,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等1正加速进入学生课堂。增强现代化教学理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也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创新教学设计与探讨
创新教学课件的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无尽动力。国际教育评估组织对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最强,而创造力却排在倒数第五位,类似的现象和问题不禁引起许多有识之士对教育的反思。更多的教师由此认识到。教育不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而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例,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彻底改变现有的“灌输式”教学观念。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变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互动式交流方式。不仅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敢问、会问、爱问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都有极其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并且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挥的能力之上。这势必将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良性循环。
三、加强兴趣培养和增长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出来给学生听,而且丕要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应该做到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通过生动、活泼、系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扬长避短,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读读课文。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下来,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适时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之后,要求让他们运用手中的彩笔,将诗中所描绘的美景画下来。很快,桔红色的落日,连绵起伏的群山。奔腾咆哮的黄河水,四檐飞挑的鹳雀楼等等景物便跃然纸上。教师再把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数据诗意议议、评评、比比,看谁画得好这样弦子在浓浓的乐趣中主动地求知,读懂了诗句,了解了诗人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以读书为基础,读读画画、画画读读,学得轻松,真是其乐融融。
四、激发童真融入角色
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遵循儿童这一特点,让他们表演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进发出儿童智慧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快乐地参与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果通过课堂表演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有时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表演能够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课堂表演又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如在学习《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再加上生动的对话和精彩的表演,东郭先生和狼这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就生动地再现出来,文章揭示的道理不言而喻。假如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盘珍珠”,那么教学方法就是“一根线”,教师用心去穿好这一串“珍珠”,那么课堂教学便会成为鲜艳夺目的装饰品。。充满天真童趣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活动。
此外,教师在讲课时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如适当增加趣味性的小故事,朗读课文时为每个学生配以角色,用多媒体播放形式进行授课等,通过非理性直觉,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用命令语气要求学生,尤其对不配合的学生,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将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国文化;动画电影;影响
动画电影目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不管是国外动画电影还是国产的动画电影,均吸收中国文化为之创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从传统的文化、传统人物造型,还是涉及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国家尊严的形象等都正在成为动画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笔者将其称为“中国元素”。本文将在动画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中寻找“中国元素”,试图探析中国文化以何种路径影响动画电影,并提出自身对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目前,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被广泛应用,不管是国产动画电影还是国外的动画电影,而且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动画电影其中有一些也堪称经典创作,要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影响动画电影之前,有必要清楚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一)中国文化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前与80年代之后,有过辉煌的动画成就。中国动画电影的出现和产生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从其创作之日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在取材方面,有着大量丰富且反映民族文化和特征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作依托,而且在表现手法或是动画形象方面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如《骄傲的将军》(1959年),《东郭先生》(1955年),《抬驴》(1991年),《葫芦兄弟》(1986年)这些动画电影或电视剧的创作都是选择中国传统的寓言故事或者是神话故事,体现了“寓教于乐”的中国精神,电影故事的教育意义成为当时动画电影制作的主要宗旨之一。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1962年万氏兄弟制作兼导演的《大闹天宫》,该作品便是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取材、形象设计、服饰、音乐等,不管是从角色分析还是从整个作品的美学设计方面都无不折射出“中国元素”,令国人骄傲。更加令人叹服的是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奇葩,是世界动画电影中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作品。这些影片强而有力地彰显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财富。它是土壤,是美学营养,中国动画电影将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多地吸收中国文化。在动画片的设计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动画创作应该是我国动画艺术创作的主流。
(二)中国文化在国外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日益深入,加之中国市场成为动画产业巨大潜在市场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动画电影制作商开始将眼光投向中国。在他们所创作的动画电影中,吸收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和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和气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取材、动画人物形象设计到片中所传达的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影子。
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则是最为典型,该电影取材自中国优秀民间故事《木兰从军》,在该片中,花木兰被演绎成为一名具有现代特色的女性,从现代青年的视角出发得到大众的共鸣。由日本制作的《神赐太郎》,影片虽以日本本土文化为载体,但是在画面背景方面,犹如中国山水画展现在人们面前,水墨的运用带着中国韵味,在日本动画电影界曾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再如,近年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热映又一次将中国文化与动画电影的结合推向,从影片的核心思想到影片的背景音乐,如在神龙武士竞选的那一片段,背景音乐便是中国乐器组合,唢呐锣鼓,鞭炮齐鸣,这些都使得影片的中国风味浓郁,另外《功夫熊猫》的背景画面均以中国水墨画出现,写意特质尽显其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在国外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将会是动画电影界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和创新,丰富了动画电影的内涵,同时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的影响
上文可知,中国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动画电影的创作当中,不管是国产电影还是国外电影都有成功的应用,那中国文化具体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动画电影?笔者将从动画电影本身的创作进行分析,动画电影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动画场景、动画角色、动画故事、动画色彩设计及动画意境。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对这五个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影响动画场景设计
动画场景是指动画画面中除了人物和动物形象以外所有构成部分的设计,场景对于动画电影而言犹如一个载体和依托,所有的动画形象均以此为背景进行动画故事的演绎。以此动画场景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画电影的审美效果。中国文化为动画场景的设计提供一种比较开阔的思路,国产电影自不用说,几乎所有的国产动画电影均以中国文化浓厚的动画场景作为背景,如《宝莲灯》《大闹天宫》等这些神话故事影片场景基本上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以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描绘了一个天界,烟雾缥缈,仙气弥漫等。最惹人注目也被国外动画电影所大量采纳的则是中国特色的水墨丹青,《小蝌蚪找妈妈》是最早使用水墨画作为动画背景的,《功夫熊猫》的背景也是中国山水画,这些都显示出中国文化对动画场景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影响动画角色设计
角色是动画电影作品的中心,将会牵引整个动画故事的情节发展走向。是否能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衡量动画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也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在动画角色设计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少人物角色,这些人物都形象鲜明,个性特征突出。这些都对动画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孙悟空动画形象的设计,哪吒动画形象的设计,花木兰形象的设计,包括到最近《喜羊羊与灰太狼》影片中喜羊羊、灰太狼、村长角色的设计,等等。
(三)中国文化影响动画故事设计
动画故事设计是动画电影的主线,包括角色设计、场景布置等都要与动画故事相联系,动画故事引导观众通过既定的意图进行互动的艺术体验与享受,因此对于动画故事的设计是动画电影质量好坏的标尺之一。现有的中国动画电影的故事设计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在传统作品当中,《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将成为动画电影的制作题材,中国丰富的寓言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都以情节动人吸引大众眼球,将其搬上电影银幕,并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令人欢欣。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则是最为典型,电影取材自中国优秀民间故事《木兰从军》,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演绎得很到位。还有《东郭先生》则取材于原名寓言故事,其故事幽默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四)中国文化影响动画色彩
动画色彩在动画画面中通过渲染自然环境,通过描绘建筑景观和角色形象,丰富了动画画面的表现语言,能起到烘托整体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国画色彩语言丰富,风格鲜明为动画色彩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传统赋色的中国画中,讲究随类彩赋。不同于西方画注重对物象真实感的追求,中国画通过丰富变化的墨色以及多彩的颜料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而这些元素同时也契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被大量地应用于动画电影的制作当中。如《牧笛》画面色彩的明快简洁,配合故事情节让人迷醉其中,《功夫熊猫》背景则为中国山水画,其色彩丰富,让人眼前一亮。
(五) 中国文化影响动画意境
动画电影的制作离不开对动画意境的追求,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动画电影意境的创作。以中国画为例,北宋时期郭熙的“三远构图”强调的是中国画的虚无缥缈的意境,从景观而言给人以空间感,人物来说,给人以立体感觉。由于人的情感丰富,因此从造型而言,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强调“形似”象形法,强调“写意”人物画,在人物画中常以某历史人物来象征某种人格、寄托某种思想和情怀具有审美价值的造型和形式。在动画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可以表现这样的意境,《牧笛》中,牧童爬上山顶,眺望远山,寻找水牛时的镜头,牧童人物线条的移动,画面中出现的群山,云雾,疑如人间仙境,非常完美地体现了剧情的需要,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动画意境在动画画面中通过渲染自然环境,通过描绘建筑景观和角色形象,丰富了动画人物的形态和神情,能起到烘托整体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总之,中国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动画电影的创作,不管是有形的背景设计、动画色彩,还是无形的角色设计、情节设计与动画意境等方面,许多电影作品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成功应用。除了以上五个主要方面以外,其实还有许多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动画电影的融合,如背景音乐的使用,服饰,线条,包括电影中所倡导的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等。
三、结 语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动画电影的创作之中,许多影片都成为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的成功典范。在这些影片全球热映的同时,也让充满意蕴的中国元素及文化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在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渗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化将成为动画创新的包袱,因为中国文化始终是世界动画电影无尽的财富;二是要正确对待国外动画电影植入中国文化,我们必须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认真对待那些经典影片,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动画电影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成为其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还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新思路,这才是不断发展动画电影,更好将中国文化与其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 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73―01
一、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辟独到的导语,常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扣人心弦,发人深省,对学生的思想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充满鼓动性和诱导性的语言,更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因此,只有精彩的导入,才会在学生心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收到开局扣人心弦之功效。
例如,在讲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个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大意是:自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传开后,人们无不对狼深恶痛绝。可是,近几年科学家却呼吁:救救狼吧!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了“杀狼保鹿”的痛苦后,居然把狼请回“做客”了!学生们看后纷纷谈论起来,有的说到“一次性筷子”,有的说到“沙尘暴的危害”,也有的说到“保护地球村”……当谈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8.8级地震,引发10米高大海啸,多少生命和财产毁于一旦时,同学们为之感到震撼,并对这一问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引入课堂,更容易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平等相处,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双方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应把情感的纽带抛向学生,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教师对学生充满了尊重、关心和信任,用自己的爱心去包容、激励和理解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例如,学习“内外因辩证关系”时,讲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我有意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把这一成语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发学生思考。果然,马上就有学生“勇敢”地站出来辩驳道:“老师的观点是片面的,只夸大了外因的作用,而忽略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我“只好”在肯定自己观点正确一面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同学们得出的“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然后对该学生进行了表扬,使那位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感到自豪,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亲和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没有任何畏惧心理。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化了整个课堂教学。
三、引导参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一个“动”字,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自己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平时在备课时,笔者就根据内容准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事例,如播放动画、电影片段,甚至笑话等,然后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直接的视觉、听觉刺激中,更深刻地理解内容。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同时还需鼓励学生去搜集、调查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为了在课堂中能得分,自己查阅课外书籍。上网查阅资料,自行解决疑难点等。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和争辩而明白道理,形成自己的思想、判断,并做出抉择。
何为教学民主?所谓的教学民主,它表现为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教学民主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摒弃陈腐的师道尊严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胆地想、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勇敢地说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成为情感的课堂、能动的课堂、收获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做到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选择信息。
一、学会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精神,必须破除束缚学生创造的枷锁,绝不能用“高分”、“听话”这唯一尺度去衡量学生。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形态变化的四个段落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即先写“空中出现了什么”,接着写“它是什么样的”,最后写“怎样变化”。
二、学会多角度思考。
所谓多角度思考主要表现在学生灵活地运用语言上,要让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或同一内容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如《丰碑》一课中,文中结尾是:“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肯定句式或双重否定句式等形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胜利不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学会提出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敢问、会问的过程,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归类、修正,逐步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小蝌蚪为什么找妈妈?
(2)小蝌蚪怎样找妈妈?
(3)小蝌蚪的妈妈什么样?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
围绕上述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词句,找到了答案,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学会选择信息。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不同,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兴趣对词句的品尝和积累作适当选择,并能根据学习目的和课文语言的特点选择学习重点,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教师抓住“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后,学生体会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接着,教者又引导学生用这一句式来描写课间十分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创造因素,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主要方式如下:
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增强学生造句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训练。常用以训练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整句和散句等。
二、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可精选教材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扩展,使之更具体、生动、形象,表达更细致。压缩语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一语段进行精减、提要,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习《兰兰过桥》一课,我请学生扩句:爷爷把( )的塑料桥放进了提包里。学生填出了“轻巧”、“像雨衣一样大小”等多种答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缩写、扩写、改写、续写文章。
这是对教材的再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了《乌鸦和狐狸》一课后,请学生改写:假设乌鸦和狐狸又一次见面了,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又如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可请学生续写:那个人看到心爱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四、编演课本剧。
这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特技等过程中,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像《小壁虎借尾巴》、《东郭先生和狼》等教材内容都是编演课本剧的好素材。
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音乐是善于表现以及激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剧表演则会使该艺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在表演音乐剧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应用策略
儿童音乐剧,以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故事讲述形式,将人物、时间、事件以及地点等构成情节用以冲突的展开,体现一定的人文主题和人文关怀。本文将对儿童音乐剧如何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深挖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当共同体验、创造、发现以及享受和表现,将儿童音乐剧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新教材改编、创作、演出以及评价等,即对该过程进行全新的阐释与演绎。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逐渐提升。在新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对于儿童音乐剧而言,其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以及美术和舞蹈等学科,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拓宽了小学生的音乐视野。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尚的道德内容给小学生们以启发和熏陶。比如,《小青蛙找家》《三只小猪》以及《东郭先生和狼》和《小乌鸦爱妈妈》等;以《小乌鸦爱妈妈》为例,老师应当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表演,需要注意的是小乌鸦怎么照顾得病的妈妈,该故事情节中,会对妈妈讲什么、做什么,表演时面部表情以及动作和语气如何把握,才能将自己对妈妈的爱和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当小学生上台表演时,能够快速进入角色,用柔和、恳切的声音,安慰妈妈,并且与妈妈进行眼神交流;给妈妈盖被子、端水、量体温以及喂药等,这些都是情真意切、入情入景的。课后与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进行交谈,得知他在表演过程中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以及被妈妈照顾时的场景,有些台词曾经妈妈也说过;相信如果孩子的妈妈在场,他们一定会对妈妈说“我爱你”;甚至有些孩子流着眼泪说,“我想妈妈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他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对妈妈的爱不再麻木,真正能够理解和体会妈妈的爱,这让人感到非常的欣慰,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价值体现。
二、利用音乐剧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善于表现以及激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剧表演则会使该艺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这部音乐剧之所以具有悲剧色彩,主要是因为老太婆自己太贪心,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逸恶劳以及贪得无厌的人,最终只能不劳无获。故事所讲述的浅显道理,其实不用老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教导学生,他们就能够明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该音乐剧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们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更多道理,结合八荣八耻,问学生有没有在其中找到该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学生唱完一遍该首歌以后,快找就能够找到“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趁热打铁,在音乐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跟着唱一遍这首歌。当孩子们加深了印象以后,再提问:“今天我们能否将该故事进行改编,使其成为现代版的音乐剧?比如,可以让老太婆变成正面人物,让她作为我们学校的榜样,好不好?”话音刚落,学生的热情被快速调动起来。在此过程中,规定故事开始时的情节照样,只是老太婆不再要“新房子”,不想再“做贵夫人”,最后要的是什么呢?给学生一点讨论的时间,讨论后得出结论:要智慧、善良、勇气以及正义等;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该创意的兴趣非常浓厚,甚至还要求改变该音乐剧的主题歌,在原来的基础进行大调试,使之更像新版故事内容生机而充满活力;有些学生还建议将歌词进行适当改动,比如将“蓝色的大海岸上有一所破泥房,老婆婆伴着旧木盆老公公守着破渔网,”改成“蓝色的大海岸上,住着幸福的老两口。老婆婆勤劳而善良,老公公勇敢又坚强。”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打开孩子们认识人性的空间。
三、在教学实践中渗入音乐剧
在表演音乐剧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仍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小学生被崭新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就连平时不愿当众表演的学生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班里有些学生对此感到诧异,甚至嘲笑他,但是结果该学生的表演非常的好,语气入情、台词简洁,与平时胆怯的他(她)简直判若两人。在表演完以后,获得了其他学生的掌声,挺胸抬头走下“舞台”,脸上洋溢着自信。此时,应当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不能总是抓住别人某个缺点,嘲讽别人,这是不对的;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刚才那位同学的表演特别精彩,我们再给他一点掌声好不好?掌声四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态较之于以前,大有不同,多了一些宽容、平和与理解。
总而言之,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显著,实践中,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创新音乐剧应用形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叶艳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杏山小学
参考文献:
摘要:创新创造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
为了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竞争的挑战,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这里,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概括介绍一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方法。
创设气氛法。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思维的情境和氛围。因此,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友,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答应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如在教学《打猎》一课时,有的同学对故事中的我提出了意见摘要:“‘闪到背后’躲着,好象不是来‘打猎’的,是‘看打猎’的,真没劲!”作为教师没有怪他“节外生枝”,而是因势利导摘要:“那你说故事该怎样呢!”学生说摘要:“让‘我’先打第一枪,没打准……”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不迷信课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思维活动,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喜好法。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喜好、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求知欲,是培养创造思维素质和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工作。创造喜好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聪明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在教学《捞水牛》一课时,教师抓住“船装泥沙”,“绳拴铁牛”,“铲去泥沙”,“铁牛拔出”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看打捞过程,想打捞的原理,心得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拖船捞牛”的创造性思维,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喜好。
引导质疑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索,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又如教学《草地夜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总结课文时分析摘要:文章开篇写“路”,落笔写“路”,有什么意义?从而明确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文章的“首尾相应,文章贯通”的特征。
鼓励求异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索,寻求多种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抓住“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句话,让学生多方面领会他表达的意思。有的同学说,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疼老妈妈,不让老妈妈远送了;有的同学说,这句话表明老妈妈已经送了好长一段路;有的同学说,这说明老妈妈对志愿军依依惜别。还有一个同学提出,这句话在“停住”前面假如加个“请”字,不是显得尊敬和有礼貌吗?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诱导想象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提出“小羊假如不用讲道理的方法,你能替它想出别的办法吗?”学生争先发言,想出了许多对付恶狼的办法,构成了新的童话故事。又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嘱咐三个小战士“一定要走出草地……”一段话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摘要:老班长下面还可能讲一些什么?这样,引起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归类比较法。比较能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不失为培养创造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总结出了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语言比较、结构比较、写法比较等方法。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东郭先生和狼》、《农民和蛇》等故事,用“救狼”、“救毒蛇”的不幸后果和课文中“不救狼”、“收拾狼”相比较,进一步熟悉了“对害人的东西不能怜悯,而要痛歼”的道理。
举一反三法。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理推论,以便开发智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素质。如在教学识字时,教师结合实例介绍了会意字和一些偏旁部首表义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动用规律识记生字。又如引导学生学习了一些分段方法后,教师有意识地集零为整,向学生介绍了“按时序分”、“按地序分”、“按事序分”、“按事物性质类别分”等规律,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练习运用,大大提高了预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喜好。
关键词:兴趣;阅读;师生互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48-01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与课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除此以外,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节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船夫驾驶技术好表现在哪几方面。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驾驶技术好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走出课本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1、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
2、表演再现,加工教材
小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滥竽充数》历史故事《将相和》,小说《卖完柴的小女孩》、《三顾茅庐》,童话《狐狸和乌邪》、《公鸡的脸红了》……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点题议论纷纷
《善良》题目一出,学生的话匣就关不住。
善良,在如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时代似乎是个稀有品种了。“我爹是李刚”的药家鑫们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叫嚣着践踏着弱小的平民,“彭宇案”则昭示着原本弱小而善良的老者竟然也会裸地讹上了行善者的善举,“小悦悦”事件更像是压断国民道德底线的那根稻草……
而我们的中职生说的更多的是周围的人不善之举,同样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这些人中有:亲戚为了财产而反目成仇、邻居为了琐碎而侧目指指点点、小区居民为了车位等而大打出手、至于老师……
不用多举。每当说此,学生们可以说上一节课。
面对如此之多的凶恶,该如何面对,且看作者三十年前怎么说。
入题毒蛇和恶狼的故事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作者在文中倒是给了我们一个社会学的解答。
所谓利益原则,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奉行对自己有利的原则;所谓实力原则,即在人际关系中奉行展示自己实力的原则,逞强欺弱就属于此类。生存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有实力者往往战胜软弱者,而且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往往不顾一切,损人利己,甚至践踏道德。简而言之,拥有金钱、地位、权力的人在当今文明社会中常常奉行着动物们的这套丛林法则。
面对凶恶,该如何处置。
作者说:“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怀疑没错,因为这是人的本性,过分的扩大怀疑,或者是压根不相信,有点不可取。
作者这样绕口的二个语段,我们把它化成四个问句:“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再用代入法化成另四个问句:“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坏人?为了有限的坏人,不惜将一切视为坏人,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以对待坏人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坏人?以对待坏人的态度对待并非坏人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一目了然了,学生先前的激愤,到此大多都沉默不语。
对比一
第5段把善良的稚弱与凶恶强大比,把善良处于不设防不抵抗的地位与凶恶会毫不犹豫地施出毒手比,把善良有所不为与凶恶无所不为比,把善良常败而凶恶常胜对比;
面对如此强大的凶恶,该如何?作者大而化之慷慨陈词着:“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能天下太平。”“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可是让我们在现实的残酷中在例例丑恶且凶恶的事件中自行体悟、践行吧。
学生集体朗读之,虽不能完全领悟,读的倒是整齐,犹如他们在小学或初中朗朗读书般。
对比二
“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此句见解倒是独特,醒人耳目。是此文仅有的最大的亮点。这大概是作者根据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悟出的哲理,它或能帮助人们解开心头的郁结,更坚信善良,坚守善良吧。
就如药家鑫们的嚣张让善良的人们愤怒地汇聚网络的力量战胜官官相护而绳之以法,“彭宇案”中的讹诈者的丑恶让社会善良的人们为那些行善之人试着保航护驾,“小悦悦”事件的熟悉的陌生人的冷漠让所有怀有善良之心的人们常常扪心自问……
学生们的小作文倒是由此能够展开:凶恶强大,善良弱小者汇聚力量试着用团队的力量、法律的武器去战胜!
咀嚼问题出现
“事情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天哪,人分三六九等,善良也只有这二种人配有!
读到这,不仅我感慨万分,学生也发现问题所在。
“小孩子”,我们已经成人。“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我辈可不强大,也未能参透人生与世界;况且我辈也不可能强大,因为我们生活在偌大的江湖之中,因为我们还是有着三六九等划分的烙印。
我想,善良之心,大凡是一个人都应该地拥有吧,只不过或多些或少些而已,只不过对不同的人群或有或无。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良。生活中是没有绝对的善良的,人人都应有善良之心,有时多些有时少些,有时对他人有善良之举,有时对你我却缺乏的很。
学生常常会说起,他们的老师在初中毕业时逼着骗着他们不中考,让他们直接进入职校,但大部分的孩子们还是觉得班主任还是不错的。
善良吗?
学生问,我也问……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我要说,善良有度,善良只给那些配接受善良的人吧。
结尾没有结尾
可惜,文章只有个匆匆的结尾。
诚实善良,是我们常常用的评语。然而,对于一个生存于社会的人而言,诚实是他在社会关系中忠实于自己的角色,是安分守己;善良是人们面对社会面对他人时符合公德的利他品行,是宽容理解。因而,我们生存于现实生活之中,需要的是人人忠于自己的职责,需要的是人人怀有宽容之心,这样的话,我们生存的世界才能更文明更健康。
面对学生时时说出的现实中的种种不善之人之事,我总是在结尾处轻轻地问:现实是如此,而面对善良而普通的人,你愿意丢失你的善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