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

时间:2023-05-30 09:0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自动化培训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自动化培训课

第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改革;技能大赛;“1+X”证书;校企合作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的背景

山西省教育厅结合我国“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发展战略,举办了“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其中,“自动化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比赛项目是促进高职院校适应当地经济、紧贴产业需求,发展装备制造企业急需的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人员。新时代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高职院校评价向社会开放,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和矛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出了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高度融合。“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项目技能大赛和“1+X”证书涉及的专业课程内容正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包含专业课程的整合。主要包括变频器技术、伺服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PLC编程及硬件技术、组态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机器人编程及调试技术、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技术、自动生产线故障诊断技术等多门学科,要达到要求的基本条件,需要把所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2008年修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按照近几年技能大赛、“1+X”证书和社会职业能力需求先后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课程体系不断更新。但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是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完善。2.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实践教学总学时略显偏低,学生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但实践技能水平偏低。缺乏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不能通过综合实训项目把所学的专业内容与实际生产设备联系起来。(2)课程设置机械部分课程比重过大,占用学时略多,使得电气方面的课程学时开设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3)课程体系与1+X证书、技能大赛所需专业知识侧重有所偏差,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技能大赛带来一定的影响。(4)企业岗位需求不能与课程体系无缝对接。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理论、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2.2技能大赛展现的问题。(1)由于培训周期长、知识面广、实践技能水平要求高,从开始培训到能够参加比赛,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培训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动手能力差,加上繁多的专业知识和大强度的专业训练,大部分学生在培训过程中非常吃力。(2)指导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个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授课,教学难度极大,缺乏一支理论扎实、技能水平高的技师型教学团队。(3)学生自己能够理解的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特别是在比赛过程中的答辩环节,很多学生会做不会说,这也是一种专业知识薄弱,理论与实践基本功不扎实、技能训练周期短的问题造成的。(4)近年来,技能大赛中低压电器线路安装与调试、传感器安装与调试、气动回路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操作能力、元件检测能力、故障诊断能力相对薄弱。尤其近几年比赛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并不是PLC编程的问题,而是设备电气线路安装速度慢,电气元件检测与调试不熟练,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诊断和排除,影响了技能大赛的成绩。2.3“1+X证书”存在的问题。虽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认证,基本满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但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1+X”证书制度试点的要求,还不能完全与企业、行业用人标准接轨。

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措施和成效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计划组织、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编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等技能。为了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将职业素养也纳入了竞赛内容范围。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对接,进行相互融合,把技能大赛、“1+X”证书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紧密结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3.1将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拆分、重组,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1)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和技能大赛、1+X证书基本要求,构建能胜任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的课程体系。将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低压电器及PLC》《电机与变压器》两门课程拆分为电动机拆装实训项目、低压电器实训项目、PLC系统与编程实训项目。又根据实验实训条件,重新组建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实践》两门课程。(2)为了适应近年来新的技能大赛项目和企业职业能力要求,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及操作实训》、专业拓展课程《自动化系统集成综合训练》、专业选修课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并将《机械设计》《液压气动》《金属工艺及热处理》三门课程整合成《机械基础》《金工实习》两门课程。3.2加强实验实训室的改造、升级,加大实验实训比重,提升实践技能水平。(1)增加了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同时,对老旧实验实训室进行维护和改造。引入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按照实训项目划分为PLC实训、单片机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电动机拆装实训、金工实训、自动生产系组装与调试实训等多个模块化实训项目,逐步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019年,自动化171班的38名学生在山西华翔集团顶岗实习期间,经过短期培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尤其在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产品检验等工作岗位表现突出。有5名同学实习不足两个月就晋升为班组长或技师,快速成为企业技术能手,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技能水平。(2)将部分实验实训室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并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组织了“3D打印兴趣小组”,利用实验实训室开放时间,自己动手制作了prusai3型3D打印机。学生在组装、调试的过程中,对3D打印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3D打印切片软件参数设置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很多学习、生活中实用的小设计、小发明、小创造,激发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1)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专业技术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让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把企业文化、职业能力、考核体系等方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20年,我院抽调专业课教师与山西华翔集团技术管理人员共同联合开发了《数控加工实训》精品课程,尽可能真实地把大量企业生产制造与产品开发中的图纸、案例、程序、配方等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共同打造精品课程。开发完成后,不但可以作为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也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资源。(2)在开发适应企业转型发展、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的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协同育人。2020年,我院两名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为立恒钢铁集团进行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低压电工作业》和《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培训,共计64学时、300余人次。2019年,自动化171班学生在山西华翔集团实习时,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车间主任、班组长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成才事例、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企业,了解岗位,快速成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3)专业课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校企技术交流,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改革。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转化、实际生产和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注重岗位责任、安全、纪律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提供了依据,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开始,我院共计选派10名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赴山西华翔集团、旺龙药业集团、火鸟无人机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专业课教师在数控加工、自动生产线调试、工业机器人操作、无人机驾驶、产品检验等岗位进行了实践锻炼。3.4建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将以前的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开发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大赛的课程资源。目前,已有《工业网络及组态控制技术》《数控加工实训》《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等课程建立了校级网络课程。作为院级科研课题,“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与实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立项,正在建设中。今年疫情期间,所有专业课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线上教学平台,搭建和完善专业课程资源库,进行线上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网络远程进行传授,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现了线上教学。疫情缓和后,针对网络教学只能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展示的实际情况,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转为模块化实训,通过线下技能强化训练和线上课程的复习,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3.5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广、辐射能力强,通过专业改革加强相近专业的建设。(1)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为抓手,组建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龙头的专业群,并推动其他相关专业快速发展。从2016年到2019年,连续四年增添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四个新的专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发展,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协同发展。(2)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验实训室升级改造情况,开发了两个新的技能大赛项目,“机电一体化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项目正在建设中。3.6专业改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把技能大赛引入课堂。(1)增设《自动生产线调试与维护》课程,将技能大赛内容引入课堂,让所有的学生了解技能大赛,参与技能大赛。让技能大赛与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自动生产线的机械、电气、气动回路、传感器、变频器、伺服控制的安装与调试能力;PLC、组态控制技术的程序设计与调试能力。2020年4月,山西旺龙药业集团新进4台口罩机生产线,缺乏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我院抽调自动化171班4名学生赴旺龙药业进行口罩机生产线组装、调试,及时将设备安装、调试完成,保证了口罩生产进度。最终四名同学被企业留用,成为自动化设备维护岗位正式员工。(2)同时,围绕技能大赛开设校内其他课程的校内技能竞赛,逐步将技能竞赛成为常态,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技能竞赛中,有利于提高师生技能水平提升,让技能大赛不再遥不可及,学生技能水平逐年提高。自2017年以来,我系每年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先后举办了单片机程序设计、PLC编程与调试、电动机拆装、数控加工、金工等多项技能大赛,共计有30多名学生获奖。2019年,在山西省第十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我院两名学生在组队参加“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项目比赛,荣获“二等奖”,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同时,有两名专业课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比赛不但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创建高技术、技师型教师团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选拔提供了有力保证。3.7实行专业课教师轮流辅导技能大赛。让所有专业课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培训,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对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规则以及专业课程的重难点深入了解,从而增强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在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专业课教师快速打造成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大师,逐步提高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创建一支技术过硬的技师型教学团队。近年来,共计有6名教师参加了技能大赛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通过实践技能培训、锻炼,解决了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把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的经验和机巧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随着技能大赛项目的不断增加,轮流辅导的制度不断完善,参与技能大赛辅导的教师越来越多,最终将实现全员参与,整体提高。3.8专业改革与“1+X证书”相结合,实现“双元化”的育人模式。(1)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专业“1+X证书”试点进行了申报,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组建教师团队,与培训评价组织共同对有关“1+X”证书和标准的进行开发和建设。(2)进一步完善试点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试点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多元化”育人模式。(3)继续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的考试认证,同时,继续拓展新的职业技能认证。2020年,我院与山西华翔集团共同成立了华翔学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共同培育面向未来、高技能的装备制造行业人才。同时,山西华翔制造有限公司也成为我院“1+X”证书试点。

4结语

专业改革要与企业职业能力需求、技能大赛、“1+X”证书接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也是实现双主体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改革,大大加强了技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全面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升了师生的技能水平,拓展了校企的合作、创新。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对推进我院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成建生.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123-124.

[3]张立,孟源北,汪建宇,邝卫华.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5(6):16-17.

[4]罗昕,魏海燕.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学,2020(6):64-65.

第2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法 电气自动化技术 项目课程改革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职院校的带动下,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规模以及配套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专业素质也都明显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先进的教育发展需求,对其教学的改革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电气运行与控制技术人才,许多学生也都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中、高级电工等级证书,但各行各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仍然不足。我国的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主要以理论教学为工作重点,专业划分过细过窄,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造成供求关系紧张。因此,对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电气专业教改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周边地区的各行各业培养中等电气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以电气应用岗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识结构,重组课程体系。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成为中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电气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现状应做以下改革措施。

(一) 进行校本教材的研修,编写合适的校本教材。

中等职业院校生源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知识的接受、掌握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所用传统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的编写方法,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且对中职学生来说,实用性又不强,往往学生因为这一部分听不明白,打消了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电气系专业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组织一起进行校本的研修,针对我校学生现状编制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现在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强调使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而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即所谓的“三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满堂灌”,这于当今社会强调的素质教育不能同步,因而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整合起来,某个项目就可以涉及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包括某个章节的内容,以最精简的方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方法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

(三)根据一体化模式改革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电气实用型人才,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和操作,学会典型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各个工作任务对应核心课程:

1、电工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块。

2、电机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3、机床理论与实践模块。

4、PLC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5、变频器控制理论与实践模块。

6、照明电路安装理论与实践模块。

7、单片机技术理与实践模块。

七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能力结构,要求学生参加 “维修电工考证”技术等级的鉴定与考核,使每个学生均能持“双证”毕业。基础理论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课可适时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需求,以此增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造就“双师型”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启动“技师培训工程”,确定定点(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1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的必要条件。

(五)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应有配套齐全、能满足培训要求的教学场所,模拟、仿真或真实的培训设备要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训等实践性课程建设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多,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做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盛.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J].现代商贸工业,2012,05.

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M76-4;G712

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质,学生需要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岗位基本是从基地装配工人、检测工做起。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应当紧密结合,以避免断线,突出学生的实际操作培训和专业技能。

1 新形势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思想及目标,

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改变教学观念,精神和实践精神,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计划,扩大和调整内容的特点是特别必要的。根据专业特点,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培训的新方向。理念的发展是发挥特色人才培养――强电和电气控制,探索新的方向――结合行业;确定本组中工作的专业人才,根据集团制定就业培训计划,课程改革从上到下,根据岗位群的特点,寻求合作相关企业。职业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专业的电气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改造领域,包括各类高压电气开关设备(如传统特色变压器,配电柜等)的安装、运行、维护、调试、改造,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发等。 (2)联合制造、安装的机械和电气设备,特别是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零件、维修、调试、改造。(3)因才塑造,彰显学生优秀的计算机技能,功能的组合是一个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调试。

2 “理实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是要打破理论课课程和培训课程测试专业理论课的界限,实习教学有机结合,教学相对集中,由同一个老师主办,教学场所直接在实验室或培训研讨会安排,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做交替,理论和实践学习。它加强了沟通和联系的理论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教学中等职业技术。在本文中,在“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总结的几个方面电气自动化。

3 基于“理实一体化”理念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3.1 设置课程,实际上是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

电气工程的特点是高度的理论和抽象的,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是很困难的,所以课程可以考虑一些多功能的课程,如PLC、单片机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触摸屏等各种工业结构的软件,以及在各种工业传感器、电磁阀、气缸等常用。教这些课,尝试关闭或模拟实际应用的例子。我们开展“合理的真正一体化”教学时,根据学校教学的一个类似项目的现有条件下,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由PLC、触摸屏和饲料灌溉控制系统,包括PLC、触摸屏、逆变器、压力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触摸屏、步进马达、伺服马达及其它组分的供水系统的其他部件定位控制系统,通过学习这些项目,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但并不觉得枯燥学习,很有成就感。当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有机会调低企业,了解科技公司最需要的,什么是最需要的技术人才,以跟上社会局势的唯一途径,发展社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3.2 参考工作过程,分析工作,建立课程计划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实践和理论教育的指导,工作内容涉及到开发相关的开发科学和学习的课程领域。并就如何发展科学课程,课程科目可以从逆向思维分析构建。

3.3 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而在优秀教学计算机技能,微电脑控制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和微处理器技术的主要兴趣为导向。根据模块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练习或学校练习每个可编程控制器和微控制器技术。在校期间,还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专业组织技能竞赛,科技和文化艺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小制作、小设计发明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新的形势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以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针,以培养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培训模式有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3.4 建立在科学和技术机制的校园课外活动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课外实践。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园每年举办艺术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科技课外活动配备一个特殊的教练,和学生讨论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与此同时,应加大投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取得骄人的业绩和优秀的研究的学生将被授予,在学校里宣传和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

3.5 采用先进的方法来开发多媒体课件教学

采用先进的电脑辅助教学工具,强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采用先进的电脑辅助教学手段,如图片、实物和预测;另外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语音、文学、图像、动画等技术对电路的工作原理、现象和相关概念进行,如模拟和仿真法通常使这个问题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在计算机处理,示范活动,生动清晰的在学生面前的形成,使学生不必获得通过繁琐而艰难轻松愉快地能想象通过直接的视觉和听觉获得的知识。这个抽象描述成一支具有实际经验,增强现实,加深了认识和把握的概念和规律。

3.6 基于“理实一体化”模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过程改革

“理实一体化”教育思想是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专业技术行业的联系的力度,这也是当前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职学校必须以“理实一体化”教育思想为指导,推动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组织与管理中职学生的毕业设计(包括毕业实习)的教学过程。

4 结语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低碳环保节约型社会,一个伟大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培训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士,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以满足高高新技术产业用工需求。我们要教学,结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课程改革的探索和研究。

总之,开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并加以改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

[2]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3]李一鸣.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2004(6).

[4]王东云,肖俊明.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32-134.

第4篇

一是严把培养质量关、改进培养全过程,落实好“三个对接”,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二是优化紧扣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根据典型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等。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与生产现场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工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其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亲临现场,既能够节省学时、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够避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说教。

四是在技能培养方面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双证书制度;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拓展能力培养视野;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创造能力培养平台。人才培养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学生的就业做积极准备,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胜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从就业市场上看,电气自动化用工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要求具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企业涉及的领域专项性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学量的专项性内容;有的企业需要电气自动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而一般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并不会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其他学科;而通用型技术企业则希望大大缩短培训时间,毕业即能上岗。面对这样的市场要求,做好“严把质量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具备自动化行业所需的基本技术技能远远不够,还应当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共育;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彰显专业特色。

(1)实施“行业企业订单”培养。选择与本专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行业企业组建“订单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教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2)实施“专项专业方向”培养。选择区域经济中份额较大、用人缺口较大的行业企业,开设与企业方向紧密联系的专业方向。例如可以开设电气自动化的煤矿机电专业方向、铁路电气专业方向、建筑电气专业方向、化工设备与仪表专业方向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

3.引导复合型人才培养,扩大学生的就业广度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销售,2007届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中热门的也是销售。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有本专业背景的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工作。在这些行业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是毕业生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学期间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这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首先,可开设销售、管理、采购、服务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其次,可通过图书馆、校园网把各个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学;最后,毕业设计时可由学生自愿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复合型的设计题目。

4.其他应注意的地方

(1)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就业指导不仅要开好职业指导课,加大力度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定位,使学生对就业薪资待遇不报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不频繁离职,能够放平心态踏踏实实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2)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学校应当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除了教委规定的基础课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上课余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素质。

第5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英语;教学状况;学习情况;教学方法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目前的教学状况

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生对英语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听说和翻译能力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对于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如提升学历、工作面试、阅读和翻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英语专业文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子类专业的技术资料和大量电子元器件的产品数据手册常常是英文版本的,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运用到国外先进的工业自动化生产设备,从而需要阅读英文说明书并且同国外工程师、技术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在这样的趋势背景下,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机电学院将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列为选修类课程、考查课的形式,学时也较少。以机电学院2011,2012,2013近三年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被设置成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的形式,课程学期分配在第四学期,周学时4,课程周数安排为12,共48学时,3学分。这种设置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此外,机电学院只在第一、二学期开设了公共英语,第三学期没有英语类课程。对于公共英语,因为有英语三级考试,学生还能积极学习;而对于专业英语,学生还未进入工作岗位,看不到专业英语的用途,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兴趣,觉得枯燥。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需要从课程设置上得到根本重视。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学生学习情况

1.英语语法基础差,讲课的同时要随时插补初高中英语语法知识

科技英语不同于日常英语,它具有以下特点:英语代词使用频率高、被动语态多、使用非谓语动词多、从句长句多、专业词汇繁多等,因此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语法基础。而机电学院有约50%的学生没有通过英语三级考试,加上第三学期的英语“空窗期”,使得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差,给专业英语学习造成一定难度。

2.词汇量不够

不仅仅是公共英语基础阶段掌握的词汇量不够,专业词汇量更不足,造成专业文章阅读速度慢,对文章的意思理解有误,许多学生阅读文章犹如读天书。众所周知,科技类专业英语词汇量是非常庞大的,而词汇的专业高深也是专业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

3.翻译水平较差

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规范的学术语言运用能力的正规培训,不能很好地表达专业词句的含义。翻译方法技巧在教材中没有涉及,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翻译技巧培训,也就不能正确翻译相关专业文章的含义。

从本人两届代课情况来看,一方面,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专业课学得较差,专业英语学习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专业英语的传统教学往往就是记专业词汇、翻译课文,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学习不积极,觉得枯燥。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建议

1.科学合理设置,增加课时量

机电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大一大二两个学期开设有公共英语课程,第三学期没有英语类课程,第四学期再开专业英语,48学时,这样的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众所周知,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第三学期出现英语空档期,建议将该门课程分成两阶段进行,第三、四学期各上24学时,或者适当增加总课时。

2.明确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与方向

首先,学习专业英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重要性及专业英语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对专业英语学习有足够的重视。其次,学习要有规划,明确学完后能达到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教授专业英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不会显得枯燥。

3.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成效

在教学中采用工作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比如,教师可以拿专业课上常用的仪器仪表、电气器件等英文说明书、常用数学符号和公式的读法及面试常用语等与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又很少涉及的知识让他们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的热情,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比如,拿某个电机的英文使用说明书让学生自己阅读翻译,理解其类型、结构、接线方式等,最后能自己使用此电机进行正常工作。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往往会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4.专业词汇短语学习

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短语是科技类文章、文献的主要特点,改进专业词汇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尤为重要。专业英语词汇一般比较生僻,往往是一个基本词汇的最末层意思,日常生活中极少碰到,这与公共英语学习中所记忆的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例如different一词,人们往往知道其意思是“不同、区别、差别”等,但是在自动化专业英语中,它常用来表示差值、势差,用在potential difference短语中则表示为“电势差”。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与所学专业的专业类课程相联系,找到其中的中文表达,以帮助学生理解英文资料的内容。

5.课件设计

专业英语课时短、任务重,仅依靠任课教师板书讲解,很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不得不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此外,一些专业的设计图和原理图,教师手工难以绘制,这些问题均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加以解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多样的课件,形式可以是Gif动图和Flas,也可以是各种格式的图片,将这些素材放到PowerPoint文档中就制作成课件,也可将其以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便于学生复习,也有利于他们课前预习、课中集中精力听讲,节约笔记时间。

6.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内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有助于教师发现课程讲授中的问题,也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了解。常用的方式有上课随堂提问、课后答疑、公共电子邮箱和布置作业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态度,进而给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电气自动化专业英语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在专业领域今后的发展有着长远影响。因此,在大学期间适当合理地安排专业英语课程、课时,再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能提高他们应用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6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 ),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电子电气自动化;蒋正炎(1979-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应用。(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GH2011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38-02

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综观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模式、存在问题、衔接方法、衔接内容等层面,很少涉及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而中高职衔接既涉及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也涉及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更是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以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一、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指中、高职为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达到相互分工、相互链接、相互融通的有机结合状态。但在具体的衔接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衔接模式不固定。以江苏为例,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单招模式和“3+2”分段贯通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合作学校不固定,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3+2”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便于合作双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由于两种模式并存,加上生源的差异,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的中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学生直接就业为主或以学生升学为主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前者过于强化技能,理论点到为止,扼杀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后者把对口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法宝,在课程设置上,以考试科目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重基础,轻实践,降低了专业课和实际技能的标准。虽然部分学校兼顾就业与升学“双重目标”,但也是前两年统一制订教学计划,三年级按学生升学或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想直接就业的全部参加实训培训,想升学的全部学习升学考试对应的课程。这违背了中职培养目标的初衷,给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增加了难度。

3.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通过比较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重复率甚至超过了50%,如电工、电子、PLC、单片机等课程均有开设,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也有重复,大多数中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三年后就要求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而高职专业的毕业要求也只有技能中级证书。衔接后的高职阶段应知达到技师要求,应会技能取证要求高级工。同时,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中职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过程,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思路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原则。(1)“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是指以维修电工职业或相关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为目标。(2)市场导向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突出技术应用、职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成功经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值得关注的做法。(3)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原则。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符合这一趋势相关。课程体系设计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要相互沟通,科学划分各自教学范围,尽量减少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衔接,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4)操作性原则。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便于衔接的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中职学校也存在着师资条件、实践条件和管理的差异,建立各类基础平台模块,满足各学校和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针对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差异,后续加大实践课时,因材施教,满足特定岗位能力的需求。在中职衔接高职的过程中,仍然要进行水平能力测试,对于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进行测试,达到测试要求的可以直接进入后续专业平台的学习,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强制做专业选修模块,从而弥补各个中职学校的教学差异,并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分级别、分模块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就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都面向职业生涯,而不能只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劳动部将职业能力分为四个层次: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跨行能力和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全面落实四个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核心能力课程的同时,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岗位综合技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维修电工(中级、高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其他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主干课程的教学项目,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典型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中职课程融入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课程融入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的资格标准。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通过教学分析,按照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划分课程及实践环节,合理序化、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课程组合模块,再将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从中职到高职一贯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右图为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中职阶段开设公共基础模块1、公共接口模块、专业基础模块1和专业方向模块1,四个模块依据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计,同时也为衔接高职提供接口标准。学完上述四个模块,学生可以中职毕业或进入高职继续学习。高职阶段开设公共选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2、核心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六个模块依据维修电工高级和技师标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要求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入高职阶段首先根据公共接口模块进行入学考试,未达标准者必须选修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以免文化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达标者可以免修,这种设计可以尽量减少生源差异的影响。核心能力模块开设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课程,为后续课程中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打下基础,并通过后续课程的不断强化与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整合课程,推进项目教学,专业选修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通过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衔接方式,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节约教育成本。中高职合作院校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并且在具体实施中,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符合企业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2.课程衔接中落实分级别、学分制。因中职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巨大差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采用“分级别、学分制”的课程结构,专业基础课程分基础模块和基础模块2、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模块和方向模块2。在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的课程中,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单元,按照学习的难易和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单元结构。将专业课程按难易和复杂程度分成ABC不同的级别,同时给予相应的学分:C级别供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1;B级别供相近专业学生或本专业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0.7;A级别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学分系数为0.4。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B或C级别,不同的级别根据课时不同对应不同的学分,所差的学分可以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弥补。

四、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1.加强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综合化后,其基础和重点是教材的有效衔接。尤其是“3+2”贯通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如A级别中职讲授,B、C级别高职讲授,然后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使教材的内容对应课程。教材的形式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

2.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评价改革。以学分制为基础,中高职对应不同的学分。尤其采用“3+2”模式时,学分可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在学分控制方面,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模块与专业方向模块学分比重可适度减少,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学分比重可适度增加。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重视“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发挥作为学生职业指导师的作用。实现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组合,从整体结构上优化“双师”教师队伍。中高职教师适度交流,使不同背景的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具有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专业竞争优势的教师队伍集群,并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升整体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教学需要。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系统设计实践训练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可按照“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原则,增强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不同生源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体系中有平台基础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岗位专项实训,实践场所也有校中厂、实训基地、共享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体系满足职业能力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直到技师的标准。

五、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必须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衔接本着节约资源、衔接畅通、优势互补的宗旨,致力于培养能高效服务于江苏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电气自动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第7篇

关键词 教材改革 一体化教学 确立项目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目前自动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钢铁、电力、水泥、石油、造纸和环保等各个行业,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技术中又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现在各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有关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PLC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要学好PLC,前提是先要掌握继电器控制。那么上好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这门课,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经过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在教学内容上,合理的改革教材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这门课程,是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清洁能源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过去电气控制、PLC技术在课程设置中是两门课程,我系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将这两门课程合并设置,市面上后续出现相关的教材,但都比较粗糙,内容相对不全面、不规范。并且教材中相关实验、实训内容涉及到的实训设备与我校实验、实训设备不相符合,内容衔接上也不是很紧密。因此我与本系一位教师共同编写了一本供校内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本教材编写成功后可以作为我系三个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作为高职电类其它专业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材使用。

用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教材,一般都缺少电气控制方面的内容,或者就是一代而过;PLC部分也都是按照工作原理、基本指令、高级指令、实验等分成几个章节。因此我们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项目训练为载体进行编写。教材结合职业资格培训中的应知应会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将现场案例融入训练内容之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内容上以“能力为本位”“会用、实用、够用”为原则,并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采用项目式模块教学。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教材分解成七个模块,分别是安全用电;常用低压电器识别选用;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检修;PLC基础知识;PLC基本逻辑指令及其应用;PLC功能指令及其应用。每个模块都是由几个项目组成,每个模块内的项目都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教学。所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项目式模块教学,首先就是要精心合理的设计好每一个实例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选实践项目要紧贴控制技术的工程实际,力求实践项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项目不仅要方便学生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包括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力求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各知识点讲全,把新技术,新设备融入其中,使所有的项目都能在实验室完成。

2 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授课融为一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内讲授和实例示范有机结合。采用先教师讲授,然后实例示范,最后学生动手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对知识点由知到懂到用。整个授课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老师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电气控制技能训练、PLC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环节来完成。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能完成低压电的正确选型、低压电器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检修;PLC的正确选型、PLC的程序设计与调试、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整个过程。

3 确立项目的目标

不论是讲授电气控制还是讲授PLC可编程控制器,都要先讲授几个电器元件或几条指令的使用方法,然后,教师再提出几个简单项目的要求,要求学生自己用已学过的电器元件和PLC指令,绘制电气控制线路图和编写控制程序来实现这些小项目。这样做的优点:第一,在练习绘制电气控制线路图和编写控制程序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电器元件和PLC指令的应用、编写绘制电气控制线路图和PLC编程的方式,从而避免了学生死记电器元件符号和PLC指令的枯燥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在实际编写、操作、应用中掌握电器元件和PLC指令的使用。第二,在教师引导绘图和编程、学生自己独立绘图和编程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练习,不断提高,为后面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不但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操作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由知道到熟悉,由熟悉到掌握,由掌握到具体应用融会贯通一步一步地前进。

4 使用新的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学习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不再使用以往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评分方式,以重视整个学习过程为指导原则,将学生的平时上课考勤、是否积极动脑筋回答问题,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按要求完成每一次的项目考核作为学生本门课成绩的评价依据。重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对积极主动学习思考,有独到见解或创新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所以本门课采用过程考试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为过程考核,期末没有试卷考核,成绩从平时各方面的考核中得出。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包含两个部分:(1)平时成绩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出勤及课堂提问回答的表现。这部分占总成绩的20%。(2)实验成绩指完成课程实验规定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的提交情况。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8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彻底避免了以往教学过程中,平时上课没人听,期末考试纸条满天飞的状况,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都积极认真的完成每一项学习项目,真正抓住了课堂的每一分钟,也学到了重要的技能。

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都比以往提高了很多,课堂上也不用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课堂纪律,学生都能自觉地抓紧时间学习、练习,掌握了两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崇华.电气控制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仁良.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专业 考核方式 改革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平时作业和卷面成绩为依据,以百分制为标准,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

目前,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在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获得了许多教改成果,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程也得到大幅度推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成为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尝试开展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1.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1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如下: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适应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全面的考核观,科学确定评价方式及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有效促进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基本原则。

1.2.1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考核并重

根据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的考核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岗位能力掌握的程度,既包括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运用等岗位能力,又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其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及诚信意识等。因此,考核方式改革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2.2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考核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考核,又要有实践经历的考核,二者密不可分。其中,实践经历考核既包括对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又包括对工作任务完成质量的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与工作效益或实施成果相挂钩。

1.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相结合。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及工作任务科学确定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构成要素,并根据构成要素的主次程度赋予其不同的分值,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课程教学的参与。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甚至是某个职业岗位的准入资格,其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1.4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

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一方面淡化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学生及团队小组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1.5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

由兼任校外实训基地各部门主管的实习指导教师,履行教师企业主管双重身份的职责,进行工作现场与考核,根据学生工作过程及完成效果,以及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定。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从全面考核观出发确定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提倡考核方式“三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标准社会化、灵活化。

2.1考核方法多样化。

即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论文、报告、调研等。如专业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任课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精心设计了一个大综合考核方案。本课程的期未的期评成绩计算公式为:期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未成绩×50%。期未成绩采用百分制。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包括:(1)项目准备前的文献检索。(每一个项目设计任务分配下到小组后,小组成员的第一个工作往往是确定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要定出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就必须要检索很多文献。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2)小程序设计考核。(由于该门课程现在已经采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的每一个大项目一般会把它细分为一些小项目,学生在做这些小项目时所做的程序,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评分。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3)小组汇报+口试。(在每一个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先派一个代表把项目设计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完后一般是安装接线并调试程序。让全班同学看他们的项目完成情况如何。调试完程序后,这时一般是由教师对项目组成员提出一些专业知识,可以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派代表来回答。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4)项目设计说明书的制作。(每一个项目完成后,一般要求制作一本项目设计说明书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5)考勤。(成绩占平时成绩10%)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过程学习,对于平时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可申请免考,期未成绩按照优良记。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2.2考核标准社会化。

即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作为相应课程的考核标准。如专业核心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机床电气维护》、《变频调速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等课程的考核标准就是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自2004年以来,我们就将这三门课程的考试按国家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证鉴定的标准,请劳动部门的专家、企业专家及行业专家联合组成考官组,共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或者直接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由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努力摸索一条与用人单位考核标准零距离的新路子。

2.3考核标准灵活化。

即可以采用部分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路、见解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的实习考核评便采用了比较灵活的形式,在我们制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手册》中,规定了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不再是单纯的以学校教师的评定为最终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实习成绩由学校教师评定、企业现场管理员评定、学生小组互评和学生小组自评等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中,企业现职管理人员从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出发,评价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真正运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职业岗位能力的程序,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它没有量化了的参考答案,有的只是文字性的考核标准;它也没有统一印制的试卷,有的只是学生不同的工作表现。

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所进行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有益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3.1要深化课程考核方式,前提必须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我院为了深化课程改革,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一方面,明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

3.2建设一批与课程改革配套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对学生岗位能力及核心能力的考核,其依据是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效果。为保证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也将更多地选择在专业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在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将完成校内课程教学任务与社会技术服务(培训)项目相结合,以保证专业实训室的仿真性;而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效益相结合,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3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

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钻研、创新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除了提高其专业素质外,还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转变其原有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创新考核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的职业生活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老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周转越来越快。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似,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有一个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采用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加工知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上下功夫,创新考核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郭奇斌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3]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第9篇

关键词: CDIO项目教学理念;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33-02

0 引言

随着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的深入开展,作为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也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实训室)等方面不断建设和完善。为适应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需要,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实训室也进行了扩建和完善,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1 实训室建设背景

为了培养现代装备制造业一线岗位需要的电气自动化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借鉴世界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电气行业职业标准,构建注重专业核心技术和岗位核心技能培养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突出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环节上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满足CDIO项目式课程的教学需求,我院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集先进性与多功能性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新建和扩建12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是扩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之一,该实训室的建设项目是根据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规划和要求而进行的。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始建于2006年,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实训室,目前拥有10套“DJDK-1型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验装置”。该实训室目前可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等专业电力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可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锯齿波触发电路、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相全控桥整流电路、三相全控桥整流电路的研究5个实训项目。

目前,数字化直流调速系统在国内外工业过程及设备控制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直流调速装置作为最新控制水平的传动方式更显示了强大优势,其具有很高的精度、优良的控制性能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高职学生掌握目前先进的直流调速控制方式也成为迫切需要。电力电子技术也随之进行课程改革,设置了调光灯的制作,晶闸管调速系统的调试,变频器的安装与调试等项目,所有项目均来源于生产实际,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项目设计融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即在培养学生的电力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核心技术和岗位核心技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就业能力以及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实训室建设内容

2.1 硬件建设

本实训平台是以现有的“DJDK-1型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验装置”为基础,增加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以应用为主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际工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岗位实用技能。

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目前存在的问题,考虑实际情况,配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测量仪器,购置数字存储示波器,以提高实验精度和数据的准确性;新增全数字直流调速装置及配套直流电机,使学生掌握新技术,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创设一体化教学环境,购置短焦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工位、学生椅、教师机、工具柜、图书柜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配套设施,以满足教学要求和课程实施效果。实训室建成后,可供40人同时进行实训,可开设锯齿波触发电路、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相全控桥整流电路、三相全控桥整流电路的研究、认识直流调速器和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等7个实训项目,基本满足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需求。实训室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合理布置,内设学习讨论区、实训区、资料查找区。

2.2 实训项目开发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实际电力电子方面的工程项目,设置了基本能力项目、综合能力项目和拓展能力项目。基本能力项目,以单一的电力电子线路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电力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课学习兴趣。综合能力项目,以典型的电力电子装置(系统)为载体,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展能力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对电力电子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训项目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实训室建设项目组共同开发,根据CDIO课程项目设置,编写适合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材料。

2.3 实训管理规范 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和现场管理制度,加强实训室文化建设和职业氛围构建,由实训室建设项目组共同制定和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和实训流程等软件建设材料。完善实训室使用规章制度,如《实训管理员工作职责》、《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室安全操作规程》等,教师和学生认真填写实训室情况记录,及时发现、上报和解决实训室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3 实训室特色与创新

3.1 实训设备紧随企业新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购入的6RA80系列全数字直流调速器是目前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先进的直流调速器,在传送带、升降机、起重机、索道、绕线机等工控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可通过全数字直流调速器的调试训练掌握其操作与应用技能,从而掌握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形成交互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

采用目前主流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及投影设备,创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训室设置了学习讨论、设计、实现与运行等多个功能区,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

3.3 实训室有效共享

建成后的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室可完成电力电子线路设计、制作与安装调试及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调试,专业教师电力电子线路的设计需要,可满足校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名学生近280多学时的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学习,也可满足电力工程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近60名学生约150学时的教学需要,也可为师生提供教学研究,进行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了实训设备利用率,实训室有效共享,提高了实训室的利用率。

4 建设的几点思考

①实训室建设要强调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注意培养能从事宽领域的自动化技术设计和工程实践人才。

②实训室建设需要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实训室的规划、设计、布局及设备配置等进行专业论证。实训项目的设置应与职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要整合现有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室及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③实训室的开放管理。加强实训室的开放力度,可在实训室空闲情况下,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黎.浅析项目课程下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J].电子世界,2013(10).

[2]曾向阳,吴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

第10篇

关键词 自动化专业 专业人才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53

Discussion on some issues in automation teaching

ZOU Dexuan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automation industry develops very fast, and a variety of higher schools increase investment on training the specialized personnel of electr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sciplinary building of automation, and provides several efficient complements for its disadvantages.

Key words automation; specialized personnel; disciplinary building

1 国内外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

自动化①②③专业重点研究自动控制理论及方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系统中。该专业在自动控制理论④的基础上,依托信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相关领域的自动化。自动化的概念首先由美国福特公司的工程师D.S.哈德于1946年提出,并主要用于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当时,人们对自动化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用机械的动作来代替人类操作,这其实属于自动化代替人的体力劳动的概念。然而,自动化的概念自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70年的时间,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即自动化指的是使用机器(包括计算机)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并用其代替或辅助脑力劳动,以自动地完成特定的作业。

在自动化领域,美国具有雄厚的实力,且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虽然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比较早,但真正将其引入高校课堂却比美国晚了许多。这使得我国现阶段自动化行业的人才市场还有很大缺口,与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迫切需要一大批自动化专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并全面实现国家工业自动化。为了完成该宏伟目标,我国“十二五”计划已明确提出了相关的方针政策:⑤以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新装备技术、 新能源、新自然资源和环保交通为重点,以新领域、新能源、新技术为突破点。经历了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经历了2010年以来的经济平稳、快速地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二五”期间是自动化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加快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工业生产等重要领域的普及,国家急需培养出大批具有自动化专业背景的拔尖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及师生都应给予自动化专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 问题及对策

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电气学院)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学院,自建院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几年艰苦而又不平凡的历程,现有教师60多人,本科生900多人。与一些老牌学院相比,电气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工科学院。学院将培养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发扬学风建设的精神,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已经有数十位学生的学习及比赛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奖励。而且,电气学院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他们不但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深受一些企业和公司的青睐,这也保证了电气学院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电气学院现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⑥和电气信息工程。⑦另外,学院还设有自动化、电工电子、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等教研室、四个实验中心和一个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值得一提的是,我院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几年来,我院的自动化专业师资力量有一定提高,软、硬件基础更加牢固。在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些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较为合理,很好地促进了自动化专业的全局调整和优化。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建设了实训基地、实验室。另一方面,学院还购置了一些新的硬件设备,并对这些设备的使用给出了相关规定及要求。以上的种种措施更加完善了我院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制,能满足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基本需求。

虽然电气学院在培养自动化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另外,本文针对每个方面,特别是教学改革,⑧⑨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自动化专业教学效果。

2.1 学生对自动化专业课的重点理论知识理解得还不够深,掌握得还不够牢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课包括“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这些课程的知识点繁多,逻辑性较强,且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交叉与联系。一些学生急于求成,想在短时间内吃透这些重要课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缺乏耐心,他们上课不虚心听讲,课下又不认真完成作业。另外,一些学生只注重使用公式来进行计算,而疏忽了理论知识的推导过程,更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建议:(1)邀请其他兄弟学院的优秀专家和教师给学生作学术报告、科技讲座,这有助于扩宽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2)倡导学生多参加学术交流,并撰写自动化方向或与之相关的科技论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加深对自动化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3)学院近几年有一些老师拿到了国家或者省级科研项目,这些老师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来鼓励学生参与到理论研究中。

2.2 学院的部分老师对自动化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缺乏积极性

在培养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部分老师教学方法不合理、不科学,他们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一些基础专业知识,并年复一年地将其传授给学生。这种保守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对自动化专业最前沿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另外,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心自己在讲台上面的讲课内容,甚至过于注重自身的着装及仪态。而对于下面在座学生的反应却毫无察觉。换句话说,这些老师并不知道学生是否听懂他(她)所讲的内容,是否跟上了他(她)的讲课节奏,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会失去对上课的兴趣,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在一些老师眼里,他们只要讲完课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这样做只能更加疏远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老师的信任。

建议:(1)每学期在院内举办自动化专业教学比赛,学院应根据参赛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并将其与年底工作评优直接挂钩,这种竞争机制必然会促进老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2)每年到校外聘请一些自动化专业的资深专家和教授来我校对一些年轻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这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规范其教学方法。(3)院领导应不定期带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一些教师的教学进行随机检查,这可以有效防止部分老师作风涣散。

2.3 自动化专业实验设备⑩不足

对一些自动化专业的基础实验,因实验设备的损坏或不足,学生们不得不以两个,甚至三五个人为一组来使用一台设备。在同一组的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了一个实验题目,不同的步骤由不同人完成。显然,这无法保证每位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的全局性把握,无形当中破坏了自动化专业实验的完整性,降低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建议:(1)相关实验老师要及时修理好实验设备,对一些具有安全隐患的设备,需找专业工人来进行维修。(2)学院应制定合理的实验设备采购计划,其中,特别要加大对自动化专业所需设备的投资力度。通过招标的形式采购一定数量的自动化专业实验设备,并在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中详细说明招标的实验设备及相关配套服务等要求。(3)加强对教师实验教学的管理。对于一些新购入的实验设备,需聘请技术人员来学院对相关实验老师进行培训,直到老师完全理解和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为止。(4)鼓励一些技术水平过硬的老师自主研制学院所需的自动化专业实验设备,并参加国内一些实验设备展览会。

2.4 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一些学生苦读专业书,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公式,也做了了大量的练习题,最终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考试成绩。另外,他们还参加了一些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实验,并获得了正确的实验结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多数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过程只能是像用“机器”加工“产品”一样,如此往复,缺乏新鲜的教学和培养内容。而且,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形成定式思维,无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建议:(1)鼓励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自动化专业知识,实时为自己补充能量,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鼓励自动化专业学生踊跃参加论文撰写、科技制作以及专利申报等活动,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立导师组,由导师们组织一些专业技术本领过硬的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以及“飞思卡尔”全国智能汽车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在准备和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出自身的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另外,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自动化行业的需求,应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并帮助学生合理、充分地利用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最终成为符合自动化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3 结语

在自动化专业建设的道路上,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已经走过了十几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个人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学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快了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步伐。虽然学院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迫切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理论水平;第二,如何激发教师对自动化教学的积极性;第三,如何充分利用学院一些重要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第四,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本文针对以上四个问题展开探究性讨论,给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有效的措施,以期学院在自动化建设中能够实现快速成长、结构优化、师生共建的科学发展目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403174)

注释

① 郭丽.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教改探讨.时代教育,2014(7):97-99.

② 武际花.关于技能大赛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改的促进作用.职教论坛,2012(29):39-40.

③ 于洋.自动化技术对安全生产领域的影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7):171-172.

④ 鲁登峰,黄蓉.自动控制理论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广东科技,2013(20):118-119.

⑤ 梁秀Z.自动化行业“十二五”前瞻.自动化博览,2011(1):28-37.

⑥ 黄肇,罗庆跃,袁旭龙,王晓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6-48.

⑦ 沈雄威,仇润鹤,孙培德等.电气信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45-147.

⑧ 周林,孔庆梅,杜晓玉.面向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训教学探讨和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4(26):78-79.

第11篇

1 传统《电气控制》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与实训是分开的,且理论往往片面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电气控制》应用学科的特性,使学生的学习缺乏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以后能做什么,学习的兴趣也因此大打折扣。

1.2 实训内容单一

传统实训教学主要以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根据理论课所学的原理,按照教科书上的操作步骤,进行记录数据、书写实验报告。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及趣味性。例如电气控制线路多年几乎一成不变,学生只能根据电气控制线路图进行安装、调试,由于与实际工程基本脱节,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1.3 考核方式简单,内容片面

只注重实习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易造成学生安装电路时简单的模仿,遇到故障不能够根据图纸排除故障,不能真正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 《电气控制》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措施

1)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传统教学理念是严格按大纲、按教材,按计划、按教案、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强调的是教,以教师为中心,教为基础,教支配学、学服从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以理论为指导,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探索式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喜欢思考、善于思考,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逐渐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的思维方式。

3)在每个专业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验的累积。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电气自动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所以要求我们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四新”技能,以求给予学生最前卫的知识,从而跟上时代对电气自动化的要求;同时我们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不同学科之间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重视新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参加学术研讨、观摩示范课、开设公开课、听取学生的反馈评教意见等活动,着力提高教学能力。

4)《电气控制》实训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注重把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通过项目法教学和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的与实际工作任务紧密接触,从而达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而教师一方面要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意趣味性和扩展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由理论到创新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按照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健康地发展。

3 《电气控制》实训教学改革实践

3.1 优化创新实训教学内容

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现有的实训教学大纲,强化电气控制线路识图作图及安装规范培训,让学生能熟练运用电气控制线路图,安装、调试和检查线路。

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例如可在简单双重联锁控制电路的基础上,增添较为复杂的时间继电器顺序控制自动往返电路。根据不同专业,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实训内容。例如对于普通的非电类专业学生,在完成三相异步电机双重联锁控制电路安装任务时,只要求利用行程开关完成自动往返功能,但对于电类专业来说,不但要求学生利用行程开关完成自动往返功能,还要有相应的信号灯指示,对于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完成用时间继电器控制电机自动往返电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

3.2 利用信息化推进实训教学改革

借助信息化技术及各种教学仪器的功能,将教师制作的视频及多媒体课件传至世界大学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的浏览,并合理安排实习前的预习及面授后的复习,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独特优势。

利用视频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各个元器件的原理、功能、内部结构及工作过程以真实、动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电气控制电路图带有动画效果的演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实习的要点,准确直观地接受知识,提高授课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条件时还可以增加参观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掌握实习项目的原理与现代制造的工艺要求和安装步骤等。

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分别指导等相结合的实习教学形式。首先利用视频及多媒体课件集中授课,使学生对实训内容有所了解。然后现场对实训的内容、目的、安装工艺及调试方法做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具体的实训内容。最后,针对实训过程中动手、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同学,教师给予分别示范、指导,对于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做多种方法的尝试并且进行比较,最终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

3.3 改革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训考核应侧重技能的考查,应以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要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评定学生的成绩。为了杜绝学生应付实训课,我们改变了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将实训课程考核分解为几个阶段,进一步细化成绩的评定。

(1)准备阶段:把每次的实训课分两部份,前一个星期在课堂讲解与实训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老师提前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准备,使学生有备而来。上实训课前,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 该阶段占分比为10%。

(2)操作:实训操作当堂打分,根据学生在实训室的表现,主要包含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项目的完成情况及6S管理情况等。该阶段占分比为60%。

(3)实训报告:实训报告是考查学生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阶段占分比为20%。

(4)德育:主要是出勤和课堂纪律,根据出勤率以及课堂表现打分。该阶段占分比为10%。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基本技能 操作性 电工基本知识 楼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58-02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这一课程,是给学生们讲述基本的电工技能知识的,该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这门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好课程的定位、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授课目标等,建设好课程的主体架构。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增加实用性案例,丰富学生们实践操作训练环节。这样会起到更好的课程建设效果。

1 课程的主要容

1.1 主干内容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的主要内容包含两大部分:第一,电气专业相关的电工基础知识;第二,电气电工的实际使用技能。这两部分内容,构成了该课程的主干内容。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这两部分主干内容进行。

1.2 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课程,存在较大差异。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高,在建设该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因为,电气专业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进行实践操作,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产领域。

2 课程设置的要求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人才的知识结构、实际技能等。电气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关注企业的用工需求,毕竟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就业问题。所以,要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课程设置要在满足学生们掌握基础电气电工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3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建设方向

3.1 互联网信息化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其互联网信息化水平。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该课程在建设时,要重视课程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与网络知识信息结合,接受外界更加先进的电气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前沿技术信息,形成一个开放、包容、促进变革发展的课程体系。

3.2 实践技能化

针对电气类专业课程较强的应用实践性特点,《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在建设时,要进一步提升相关知识的训练水平,给学生们增加实践训练机会。对一些基础的、运用较多的电气基本技能知识,要进行重新梳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集中性和深度。并在此基础上,向实践技能化发展。在课程内容中,要穿插一些易学易用的电工技能训练,如线路诊断、电气设备安装试运行阶段的故障分析与排除等。通过这些简单使用的训练活动,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们实践技能素质水平。

3.3 与学科前沿知识接轨,提高专业知识的横向联合能力

高职院校电气类课程,同很多其他专业都有着很强的联系。《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的建设,要注意加强同相关专业的结合紧密度,例如,物理专业、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因为,随着现代电气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生产实践领域,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电磁学科、智能化等,更是被综合地应用到一起。从这个角度分析,课程的建设,要加强同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好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4 课程建设的措施探索

4.1 提升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前瞻性

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电气类相关专业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主流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内容的前瞻性。例如,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增加对一些前瞻性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索。未来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应该更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从这中理念来看,增加行业前瞻性的理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洞见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4.2 优化楼宇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智能楼宇管理是集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等多专业知识交叉、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职业岗位,该专业人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房地产物业管理、电信、电子以及智能化系统工程集成科技公司等行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课程的设计建设方面,要把握时展的方向和人才需求的特点。要集中培养学生对于智能项目的学习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高技能水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4.3 结合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加强重点知识的建设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课》课程在建设时,不能单纯地从课程教学进行,要着眼于未来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重点知识的建设模块数量,强化学生们重点知识、常用知识的模拟和训练,例如,电气类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岗位电力监控SCADA。该岗位要求员工了解用户的操作要求和操作方式,明确用户的网络结构,以及用户的过程控制DCS系统、楼宇自控BAS系统和消防FCS系统。工作中需要将中压的配电系统图、低压的配电系统图、继电保护方式等写入SCADA的数据库和专用界面中;要用PLC作为通信管理机来读取中低压的各种电力仪表、继保装置、脱扣器、电力变压器、遥测遥信数据采集装置,并在SCADA主机中设置和绘制相关的各种专用界面;模电和数电、计算机通信、各种开关电器的参数性能、配电系统的工作方式和短路故障应对措施,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等,这些都必须十分熟悉才行。这些内容的要求十分明确具体,需要在课程建设时着重考虑。对于学生,一定要读好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而且要深入地理解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另外,对于学校安排的各种实验课,也一定要认真地完成。这些都是将来进入职场后的知识基础。

5 课程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新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在电气电工领域,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信息化、自动化正在以集合的形式,在各种现代化电气设备上应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们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建立良性的校企沟通,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后,进行集中化的实践操练。职业院校要着眼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电气课程要增加一部分智能控制的内容,集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职高能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鲁爱斌,韩磊.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工艺》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6(6):90-92.

[2] 孔鹏珂.高中、高职课程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王静,张艳燕,琦.研究型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