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泰州老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徜徉老街
在凤城河畔桃园景区外,一个麻石铺就的明清小巷,穿梭在深深的四合院落,声声入耳的评弹说唱,满街悠悠飘香的小吃,加上悠长悠长的叫喊吆喝声,绵延600米,一条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带,这就是 “泰州老街”。
穿过古牌坊进入古老的麻石街巷,迎街两侧为古式店铺,成串的大红灯笼挂满骑楼长廊,诸家店幌、匾额、旌旗相映成趣。你可以品尝到完全手工制作的“草炉烧饼”、“泰州干丝”,可以吃到本地正宗的“靖江蟹黄汤包”、“溱湖八鲜”和“红膏大闸蟹”,还可轻松买到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特色食品和衣饰。
蟹黄
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是中华六大名点之一,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靖江汤包因皮薄、馅汁特多,有着独特的个性,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绝。馅心精选金秋时节大河蟹、新鲜猪肉皮、正宗老母草鸡特制而成,皮薄,汤清不腻,稠而不油。品尝汤包一定要记住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
老街拐弯处是街心小广场,南端是座古戏楼,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西边有一条弯弯的小溪擦广场边流过。溪中矗立一台水轮车足有三层楼高,飞奔的急流冲击着轮车的水斗,水车转动时水斗将溪水扬到高空,如下雾一般,顷刻间烟雨濛濛,煞是有趣,呈现出水城风光。每到夜晚,再一照上灯光,景色更是迷人。
古戏楼东面大街有座屏风式高楼,上立落地铜雕,反映老泰州的街头小景,形象逼真、如临其境,勾起你儿时的回忆。拐角处陈列的古石碾、木轱辘还有店铺门前的马灯把你带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仿佛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
夜游凤城河
凤城河畔,望海楼、桃园景区内30多个景点汇集了泰州历史、戏曲、民俗、商贾四大特色文化。凤城河风景区自推出画舫夜游凤城河项目以来,深受游客欢迎。乘画舫夜游凤城河,欣赏凤城河入夜灯光秀,体验梦幻水上风情,沿途画舫还将靠岸让游客观看穿着明清服饰的“福禄寿”三星走街,祥狮献瑞,老泰州人婚嫁的民俗表演,在船舫旁欣赏昆曲《桃花扇》,让游人充分领略了老泰州的民俗风情和苏中文化的魅力。
望海楼景区
凤城河风景区核心景观望海楼,始建于宋,盛世重建,更领江淮雄风,国学大师文怀沙老人称其为“江淮第一楼”。楼西文会堂,史载初为北宋滕子京所建,列北宋时在泰为官,后升迁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吕夷简五相史料,堂前植“五相树”,立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所作范仲淹青铜塑像,加之景区已有千年之久的州城遗址、宋城古涵等景点,一切尽显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辉煌。
泰州华侨城云海温泉
云海温泉是泰州华侨城的一大特色,泰州华侨城毗邻溱湖之畔的溱潼古镇,此处有一处温泉,千百年来,受泉水滋润,溱潼女子生的肤如凝脂,有若出水芙蓉,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处,竟也未能逃过美人关,收了一房宠妃,温泉奇效,由此可见一斑。泰州华侨城内的云海温泉,即采用的溱潼古泉水,由台湾顶尖温泉设计大师倾情打造,众多特色温泉池散落在花草树木之间,与溱湖唇齿相依,绝版湖景,尽习天地间的平和智慧,挥杆过后,沐浴其间,人生美妙,无非如此!
温泉奥思廷酒店
温泉奥思廷酒店秉承华侨城精品主题酒店的文化理念,融江南古建筑文化,园林文化与戏剧文化为一体,将建筑语言、景观艺术和人文元素完美结合。酒店滨水而卧,光影流离的华丽造型,现代与古典元素交融辉映,婉转的梅派京韵伴您遨游曼妙的商海之旅。
81间临湖精致客房,以梅派艺韵文化为主题,以江南苏绣、溱潼砖雕为装饰特色。部分挑空楼中楼室内格局,满足家庭度假居住需求。环境优雅舒适,格调高雅古典,国际标准24小时管家服务,尽享尊崇贴心度假体验。
京韵江南
绿色旅行
假日刚刚开始,我就和妈妈跟随爸爸回到了泰州(我在泰兴上学),才一学期的工夫,感觉泰州的变化很大,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最大的变化是一些商场、超市、小区、单位门口建了公共自行车站。有了公共自行车站,我们出行更方便了。回家的第二天,我想爸爸妈妈建议全家来一次环保旅行——骑着自行车花几天的时间把泰州城区逛一圈。爸爸妈妈表示举双手赞成。于是,我们在小区门口借了三辆自行车,绿色泰州之旅开始啦!微风轻轻拂面,阳光暖暖地照耀,一路蹬着踏板悠悠地骑着车,看着身边一辆辆汽车飞速地驶过,相视一笑——这就是“水城慢生活”吧!
不过半个多小时,三水湾便一览无余。老街、梅兰芳纪念馆、人民公园……两天的功夫,泰州的好看之处就已被我们三个“自行车族”逛了个遍。我们超过了许多堵住的汽车,在市中心照样畅通无阻。那些开着奔驰、宝马的人羡慕的眼光,让我不禁深叹:绿色出行,既方便又环保,真不错!
DIY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着年货,糖果自然是必需的,看着琳琅满目的硬糖、软糖、巧克力,忽然想要弄点新奇的东西。想来想去,决定自己动手做牛轧糖,买来原料和平底锅,开工喽!
两块黄油下了锅,在小火的煎熬中慢慢溶化,成了黄灿灿的小半碗水。我性急刚要将棉花糖下锅,就被妈妈拦住了。“棉花糖不 好化,要先热热锅再说。”几分钟后,棉花糖一块块跳跃着进入了锅中,雪白的身体一点点缩小、稀烂,直到变成了厚厚的甜浆,拿起筷子,在锅中粘粘的棉花糖里搅拌,黄油渗进了棉花糖中,交织、融合,变成乳黄色的糊状。
加入奶粉,拌好,糊糊干硬了许多,用筷子碰碰,已戳不进去了,倒入些许炒熟的花生米碎块,将这一碗东西倒在铺开的保鲜膜上压平,弄方,静等着它凉下来。鼻中不时钻入几缕香甜的气味,引得我每一两分钟就要去摸一下牛轧糖的温度。
终于,可以开始切块了,长长的糖条吸引着我的眼球,包上糯米纸和糖纸,我就忍不住先吃了一块,感觉酥脆可口,情不自禁地大发赞美之词,勾得妈妈也快要流口水了。赶紧装进小盒子,藏进房间。嘻,我才不会让她偷吃到呢!细细回味,虽没在店里买的那般甜味,但小小的糖中加入了自己DIY的喜悦和兴奋,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团聚
又是一年的三十夜,期待已久的年 夜 饭 正式开席了。今年是一个特别的除夕,我们头一次和姨妈一家一起在外婆家吃团圆饭。往年,总是外婆在厨房里忙活,我们只会帮忙添几把柴火,今年,外婆病逝了,准备 年 夜 饭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身上。妈妈切菜,姨父烧汤,姨妈煮鱼,我和表妹两个小鬼也帮着爸爸往灶里添干草。不多久,香味就飘了出来,我们忍不住夹了一点菜偷偷地放入口中,不咸不淡,带着柴火的清香,我叫了一声“妙哉”,逗得其他人哈哈大笑。
斟一杯红酒,道一声新年快乐,举杯一碰,迎来新年的喜气洋洋。虽然没有了外婆的陪伴,但我和表妹始终“外公长、外公短”地说着、笑着,外公那总是紧锁的双眉终于舒展开,不大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眼角渐渐扬起了淡淡的笑容。
从拉萨向西一百来公里,离开雅鲁藏布江往北,就是尼木县。在这里,藏香、藏纸、雕版并称“尼木三绝”。千百年来,这些手艺代代相传,成就了尼木“拉萨的手工作坊”的美名。
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过了吞曲河上的小桥,是一片开阔的坡地,这里溪流成网、绿树成荫,一派田园风光,与周围粗犷雄浑的风景形成鲜明对比。古老的水车在溪水上转动,打出“咚咚咚”的节拍,淡淡的柏木香到处弥漫。这里便是吞巴乡吞达村,藏香发源地,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
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后,越发感到文字和交流的重要性。于是,他派了16位少年去印度学习文字。这些少年,有些因为路途遥远、旅行艰难而中途放弃,有些到了印度便中暑而亡,有些因为不懂梵文而返回吐蕃。这时,出现了一位聪慧而好学的年轻人――桑布扎。他带着藏王的期许,跋山涉水,抵达印度。在游历了印度大部分地方之后,在南部拜师学习梵文,七年后成为颇有造诣的学者。
据传,桑布扎功成名就后,回到故乡,看到这里能够耕种的土地很少,于是传授了藏香制作技艺给村民。他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明了木制的水车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为了不伤及水中生灵,他在这条河与雅鲁藏布江的入口处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古藏文写着“江中鱼不得入此河”。于是,这条河在此后的1300年里,果然没有任何生物。
水磨藏香的工艺繁琐:将柏木裁成合适的长方块,泡在水中,然后嵌在水车的往复杆上,在磨池中磨成木浆。将未磨细的木屑挑拣出来,磨好的则制作成木泥砖,存放在家里或卖到拉萨的藏香厂。的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即便如此,这些木泥砖也需要晒上一个月才能使用。一个月后,将晒干的柏木泥与各种香料按照比例搅拌均匀,一起揉搓至“稀泥”状,就成了藏香的基本原料。制作藏香签时,藏族人民使用了牛角来帮忙,将牛角洗净,角尖部分开大小适中的孔,将混合好的柏木泥灌入牛角,再小心地一条一条挤出来,一排排藏香分层摆放,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晾晒,干透后就成了藏香。因为技术娴熟程度不同,每根手工藏香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工匠挤出的香条顺滑、粗细都略有变化,反倒有种质朴的美感。
现在,吞达村有藏香水磨上百座,沿河流曲线分布,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美丽景观。甚至可以说,吞达村的脉搏也由这些水磨运行的节奏定义。而那些源自高原的植物,沐浴过高原阳光的藏香,就像生命,在消耗、繁衍和再生中延续着。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吞弥・桑布扎将藏文献给松赞干布时说,“我是把光明之火引向吐蕃黑暗之地的第一人。”这个光明之火,是藏文,也是藏香,香通过焚烧,让藏人获取智慧。
黔・水磨制香
“是谁光着脚在河里把鱼摸,是谁扯着嗓子在山上唱山歌,是谁转动了香车在河边慢慢磨……”在贵州黔西南地区,有一条静静流淌的香车河,她如同温婉的女子,温柔地牵起安龙县戈塘镇两岸的洞广村和其他相邻的自然村寨。而在香车河边随着河水流淌年复一年一圈圈缓缓转动的木质香车,也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布依族人制香的故事,勤劳善良的布依族人称其为“故央”。
“故央”在布依族语言里,就是“制香”的意思,当地人也称“擀香”、“做香”等,指的就是布依族特有的传统手工水磨制香技艺。布依族认为万物皆有神灵,选定成为制香原料的香树,被砍伐前都得经过庄严肃穆的敬拜仪式,为选定的香树烧香烧纸,祭请用它。然后再砍倒并加工成与水磨石槽相同的宽度,便于钻孔后安装在香车上。香粑车的动力,就是香车河的天然水流。水流带动香粑车转动,使香粑车上的木料与磨石磨擦,产生细腻的木浆。布依族人将沉淀后的木浆用极细密的布袋收集、装袋、成团、晒干,就得到制作香料的基础材料――木粉团。布依族人制作的香签,还含有药用成分,将香叶、马桑叶、柏枝叶、艾蒿叶等晒干后,按比例混合,舂细,这些细细的香粉,就是香签里发挥作用的药用材料。最后,只需将木粉团、香粉与水按照比例调匀成糊状,发酵一段时间就成了还未完全加工的香粑团。如果制作青香,只需将香粑团用“提香”或者“擀香”的方式加工成细细的条状即成。如果要制作红香,还得在当地采集一种叫“红土石”的矿石,碾压成粉状,与干木粉按照比例混合均匀,再加工整形。
布依族人制香的手艺相当严格,必须按照祖传方子严格配比,制作流程更是不得随意更改。按照村里老年人的说法是“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讲究,既是对香神的尊敬,又能使祖辈的手艺按照标准的流程延续下去。”实际上,“故央”的种类并不多。按照长短可分为90厘米的长香和40厘米的短香;按照颜色分,可分为加了红石土的红香和保持植物原色的青香;按制作手法分,可以分为擀香和提香。现在,在洞广村寨子后山的水井,还保留着一尊香祖师的石像,布依族人始终相信,正是得到香祖师的帮助,才使得村寨上上下下学会制香的技巧,也才有今天的发展。所以,每年正月初一早上,洞广村的村民都会早早地起来,向香祖师祭供、许愿。
虽然,洞广村制香的历史已经久远到没法追溯到源头,但从发掘出的相关物件可以推断,早在宋朝前后洞广村已经开始用这种传统的水磨制香技艺制作香签,发展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洞广村村民制香的手艺,也是代代相依,心口相传,祖祖辈辈都倚靠着“故央”。在上世纪90年代,洞广村甚至出现了家家户户都制香的大场面,那些年市场需求旺盛,制香能保证一家人吃饱穿暖。而现在,随着城市大发展,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离开大山,外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渐渐地村子里都只剩下老年人还在坚守着手工制香的传统。
苏・竹泓制香
竹泓,这条宽不过三四米,长不过百米的老街,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竹泓镇上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油盐柴米。早年用青红砖搭建的铺子,如今在周围环境的映衬下显得越发老旧。但车来人往,许多竹泓人都曾经从这条老街上经过,上班、上学,一走就是几十年。医院、邮局、银行、商店都关系着镇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茶食店,烧饼铺子、剃头摊子、布匹店更是老百姓常来常往的地儿。时光荏苒,周围新修的房屋,林立的商铺并没有将老街淹没,老街依旧保持着淡定从容的态度,吸引着慕名前往的新朋友。
旧时,在竹泓镇上,尤其辛苦的行当数被称为“香花子”的手艺人。“做香”是当地人的口头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辛苦。“一双手干一天,满头满脸的灰,苦得很。”竹泓镇上老“香花子”如是说。直到2012年12月,竹泓制香的手艺入选了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泓制香才有了正式的称谓“竹泓制香制作技艺”。
现在竹泓镇上依旧有作坊保持着手工制香的习惯,从“和香”、“压香”、“撂香”,再到“晒香”、“捆香”、“把香”,一道道繁琐又细致的工序,全都倚靠“香花子”的一双巧手。这双在经年累月的工作里,靠触感就能感知好坏成败的手,让竹泓制香名扬海内外。竹泓制香主要以榆面、木粉、柏香为主要原料,再根据不同的香型,配以四十多味不同的香料,整个制作过程从选料、备料、配料到插香、切块,接着是冷藏、压榨,到撂香、晒香及整形包装全部采用手工完成,十分辛苦。尤其在“撂香”这个工序上,需要将还是柔软状态的香线轻轻转移到绷着桐油布的板箩上,再用切刀、抿子将香线分割均匀,最后用纱箩慢慢盖在板箩上。“香花子”一上一下左右手抓好两个“箩”,举过头顶,两臂不停翻转抖动,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直到肩上、头上都落满了香灰,双臂酸软,这个工序才算完成。
“竹泓制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许多作坊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曾经,制香是许多竹泓普通老百姓赖以养家糊口的基本手艺,竹泓人靠着这份手艺,勤恳劳作,在平淡的日子里闲看风云。而现在,制香技艺早已与竹泓老街融为一体,时间将这份古老的制香技艺沉淀得越来越醇。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竹泓镇更是大力复兴“竹泓制香制作技艺”,力争发展为一道竹泓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景。
闽・永春篾香
福建泉州永春县达埔镇汉口村,是永春篾香的产地,在这里有着多家制香企业及加工作坊。
刚走到汉口村村口,远远望去,接连成片的晒香场,此起彼伏,简直就是一片“香”的海洋。在村里,碰见一位戴着花头巾的嬷嬷正在忙碌地铺晒篾香,她将一捆篾香扎成一束,竖着往地上轻轻一掷,那捆篾香如同变魔术一般散成一束盛开的花朵。嬷嬷说这个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晒法,叫“掷香花”,是用两手错开角度令香签自然摊开成花朵,收的时候两手只需由中间向两边轻轻一拨就可以了,这也是永春篾香有别于其他地区香签制作的独特保存晾晒技艺。
发展到现在,永春篾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制作工艺也逐步演变为纯手工操作到半手工半机械的状态,从原料的配制到制作的手法,再到产品的包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想要真正了解手工永春篾香的制作流程,还得到蒲家后人的篾香作坊去看。
蒲伟民,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制香经验的老师傅。他出身于地地道道的制香世家。他的太公蒲檀在当时的制香业小有名气,经营规模很大,还有自己的商船,常常把做好的成品香运送至马来西亚一带贩售。做香的手艺传到蒲伟民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蒲伟民从小耳濡目染,9岁跟随父亲开始学习制香手艺。
制作篾香的工序主要有五大步骤:准备材料、上黏、上香料和抡纸扇、晒干以及包装。准备材料阶段主要是香料的研磨以及将竹子开片、开条,最后裁成大小适宜的细枝,以前这个步骤全部由手工完成,非常耗时,现在已经改由机器来完成。这中间最麻烦的是上香料和抡纸扇,将制备好的香料放在粉盘内,将竹枝蘸上水,上黏后,再将上黏后的竹枝放在粉盘内来回滚动,让香料附着在浸过水和上黏后的竹枝上,这个步骤一般要重复操作三四次。
最后是晒香,春天阳光晒7到8小时,夏天和秋天大约5至6小时。现在大多是铺开直接晒,“掷香花”只有老一辈的手艺人还会,并且乐在其中。以前一天下来,一个制香工人纯手工大约能制出4万支香;而现在多采用半机械化,一天能制成二十多万支。
一遍演示后,蒲伟民已经全身沾满香粉,成为一个“香人”。尽管作坊内充满了中草药的香气,但大量的粉尘还是让人担心工人的健康问题。蒲伟民笑:“我们的篾香都是祖传的配方,用的材料都是全天然、无毒无害,而且有很好的杀菌功效。”永春篾香的香料一般用沉香粉、檀香粉和柏木粉;药香则选择泽兰、茯香、细辛、灵香草、柑松等几十种中草药材。正因为永春篾香以几百种中药材为主料,不仅香气独特、持久醇和、沁心入脑,还有安神、养生、祛病等功效。“汉口村制香人常年吸入有益身体的中药材香粉,整个村80岁以上的长者有40多人,90岁以上的有3人。”蒲伟民如是说。
永春篾香带动着整个达埔镇的经济发展,达埔镇也顺势而为建立了永春香文化创意园。来这里的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旧时制香的工具,还能亲手体验制香的乐趣。甚至,掷出一朵属于自己的香花。
・龙香传香火
香在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传递,也从侧面勾画出华人迁徙的地图。在许多华人聚居的国家或地区,长久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而这些习俗大都与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马来西亚,比人还高的龙香就在祭祀祭祖仪式中担当重任。
在马来西亚,华人占了30%的人口比例,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居多,每逢华人的重大节日或者初一、十五依然延续着上香拜拜祈求保平安的传统习惯。如果需要特别答谢神明保佑,就会点上一支龙香来祭拜。龙香,完全区别于香签,它制作更复杂,工艺更精美,成品比人还高。在马来西亚霹雳州实兆远这个地方,至今仍有数家制作龙香的工厂,他们并不单只是糊口经营,而是秉持着延续华人手工文化来制作龙香。龙香的制作考究,关乎原料、时间、天气和师傅手艺等诸多因素,所以对制作龙香的师傅来说每一枝龙香都是他们的心血结晶。
添平香庄算得上是实兆远较大也较为出名的香庄,坐落在实兆远的Kampung Acheh大路旁,由陈家三姐妹继承父业联手经营。31年前,陈父认识了来自槟城的推拿师傅,推拿师傅除了有精妙的推拿手艺,同时也深谙制作龙香的手艺。于是,陈父和推拿师傅一起联手合作开了添平香庄,陈父出钱,推拿师傅出手艺做了添平香庄的头手。头手,在马来西亚意味手艺最好的人。现在,推拿师傅早已返回槟城生活,但他已经把制作龙香的手艺传承给了实兆远人,让“香火”一代相传延续。
添平香庄推出的龙香以长度8尺(2.67米)的较为普遍,图个8字好意头。其他16尺(5.33米)、18尺(6米)、20尺(6.67米)和24尺(8米)都需要顾客特别定制。如果顾客想要购买,时间最好提前3个月,因为一支龙香的制作需要至少3个月的时间。
制作龙香需要的材料主要是木材、木屑、粘粉及水。每一枝龙香的主干都是木材,一般选择上等的木材,因为木材的好坏能影响最终成品的效果,目前大部分原料都来自马来西亚北部山区。
在添平香庄,陈家姐妹热情讲解了制作龙香的过程。龙香的基础原料是木屑粉和水一起搅拌,成为木屑浆,但木屑浆本身没有粘性。因此,还需要搅拌另一团粘粉,与木屑浆搅拌组成粘浆。将搅拌好的木屑浆和粘土浆一层层均匀涂抹在木材上,把香放在一旁阴干,一个月之后再涂上一层木屑浆和粘土浆。添平香庄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由华裔头手制作龙头模型,并不假手于外籍员工。是因为,只有华裔头手才能真切捕捉到“龙”的神韵。对头手来说每一次制作龙头都是他的心血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