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考试测评

考试测评

时间:2023-05-30 09:0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考试测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考试测评

第1篇

(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针对传统考试方式的繁琐性,提出并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MVC模式的在线考试测评系统,整个系统由登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及考试业务模块3个模块组成。考生凭借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实现正常登陆,进入考试管理模块;在考试管理模块中,考生可以浏览考试规则、进入答题环节、查询考试成绩、退出系统;考试业务主要根据试卷等级的要求,实现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组织考卷,记录考生的答案、翻页、交卷等功能。实践证明,如果将在线考试测评应用于学校考核当中,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MVC模式;在线考试;测评系统;考试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11?34;TP3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14?0067?04

收稿日期:2015?01?27

基金项目:延安市发展计划项目资助:计算机类实验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2011KS?24)

0 引言

在线考试系统的开发有2种主流模式,即C/S(Cli?ene/Server)模式和B/S(Browser/Server)模式。C/S 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开发模式,适用于用户有限的局域网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端与服务器直接相连,因此响应速度快,开发费用较低,周期也较短,但是缺少通用性。客户端使用时,也需要专门的客户端安装程序。另外,它的代码可重用性也较差。B/S模式适用于多用户的广域网环境,系统扩展性好、维护简单,但这种模式的开发费用较高,周期较长。而且因为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功能弱化,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1]。

以校园网为平台的在线考试系统能高效、便捷、实时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在线考试系统在降低考试成本、提高考卷质量、维护考试公平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线考试有国外大公司开发应用的资格认证考试如Microsoft在线认证考试系统、Adobe 中国认证考试系统等、国内各类众多高等学校基于校园网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和被国内很多政府机关、大型企业和专业教育机构的选择通用考试系统WebExam 等[2]。考试测评系统采用计算机阅卷,能够提高阅卷效率,特别是选择题能够直接给出成绩,并将成绩保存在数据库中进行自动统计。实现了组织试卷、考试、控制考试、评分等整个考试过程,同时可查看考生成绩信息,设定考生考试状态等[3]。本文使用B/S结构,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VC模式的考试测评系统,该系统能根据教师对于试卷级别的要求组织考卷,设置考题,并在界面上自动显示考试剩余时间,学生正确登陆系统可以查看考试规则,参加考试及查询考试分数。

1 MVC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指一系列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重复使用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MVC设计模式是许多交互和界面系统的构成基础,实现模型与数据、界面设计、控制功能的分离,使得各部分修改时相对独立,代码的可维护性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程序的重用性,便于扩展,开发速度也有了显著提高[4]。随着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MVC模式已成为Web应用开发先进模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Java 应用程序中。本系统是基于MVC模式的B/S系统,数据存取时采用3层结构的层次模型[5],其模型图如图1所示。其中,Model(模型)表示业务逻辑层;View(视图)代表表示层;Controller(控制器)代表控制层。

2 模块功能设计

2.1 业务功能分析

本系统主要业务功能是实现考生在线测评,其主要业务包括:

(1)初始化工作:系统启动;

(2)考生登录;

(3)查看考试纪律;

(4)实现考生在线测评,获得测评分数;

(5)查询测评分数;

(6)退出系统。

根据业务需求分析,系统总体可分为3 个层次: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2 系统模块分析

根据业务功能及流程分析,系统可分为3 个模块:登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及考试业务模块。

2.2.1 登陆模块

登录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实现考生登录。考生凭借正确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登陆模块流程如图3所示。

2.2.2 考试管理模块

考试管理模块实现对考试业务的管理。考生在登录系统之后,通过该模块,可以查看考试规则、完成考试和成绩查询以及退出系统。考试管理模块流程如图4所示。

3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系统共包括7个UI界面:欢迎界面、登录考试系统界面、主菜单界面、考试规则界面、在线答题界面、分数查询界面以及退出系统界面。启动系统时,利用闪屏技术呈现欢迎界面,3 s后该界面自动关闭,体现了该系统的友好交互性,欢迎界面如图5所示。

欢迎界面关闭后,系统自动弹出登录界面,界面上包括编号和密码两个编辑框以及登录和取消两个按钮。当输入正确的编号和密码后便可以进入到考试系统,若输入信息错误,则会在界面上进行提示。登录界面如图6所示。

正确登录后,进入系统主菜单界面如图7所示。主菜单包括:考试规则、开始答题、查询分数和退出系统。

在图7 所示界面上,点击某个菜单,则进入相应的界面,例如点击开始答题,系统进入考试测评系统如图8所示,考生可以开始进行答题,同时启动定时器按钮。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通过点击“上一题”或“下一题”按钮,保存当前考题所选答案,并获取上一道或下一道考题呈现在界面上,更新“上一题”、“下一题”按钮状态,刷新考题数量和考生选项;

当考试时间结束或考生点击“交卷”按钮,则保存所选答案,同时处理试卷中的每道题,将每道题的正确答案和考生的答案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加上该试题的分数,否则处理下一题,直至算出考生的得分。实现程序如下:

//初始化分数

score = 0;

for(QuestionInfo info :paper)

{

Question q = info.getQuestion();

//从Question对象中获取正确答案

List<Integer> answers = q.getAnswers();

//从QuestionInfo对象中获取考生答案

List<Integer> userAnswers = info.getUserAnswers();

//判断2个List集合中的数值是否相同,相同则添加该题的分数

if(answers.equals(userAnswers))

{

score += q.getScore();

}

}/

/标识答题结束并返回分数

finish = true;

return score;

4 主要数据模块配置

Java中的properties文件是一种用于表达配置信息的文件,文件类型为“*.properties”,内容格式为“ 键=值”,并用“#”进行注释。由于其操作简单,在Java编程中广泛使用,本系统也采用properties 配置文件形式存储数据。主要操作方法有:

从输入流中加载文件键值对:

load(InputStream inStream);

根据key查找相应的value:

getProperty(String key);

将键值对写入输出流:

store(OutputStream out,String comments);

清除所有装载的键值对:clear()。

系统中使用配置文件存放与服务器IP、端口号、用户、试题等相关的信息,内容如下:

#client.properties

ServerIP=127.0.0.1

Serverport=8080

UserFile=user.txt

QuestionFile=corejava.txt

系统启动时,自动调用已有的API、使用文件流的方式加载配置文件,再根据key获取存放有用户信息和试题信息的文件目录,以便执行后续操作。

4.1 用户模块

系统用户User对象共包括5个属性:考生姓名、登录账号、登录密码、联系电话以及电子邮件,并使用user.txt存放所有考生信息,其格式为:

1001:王五:592312:85712340:Jay Zhou@yahoo.com.cn

对应项依次是账号:名称:密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系统启动时,将user.txt 文件中的所有数据读入内存,并利用Map 结构进行维护,其中key 为登录账号,value为用户对象。考生登录系统时,若输入账号存在且密码正确,则会成功登录,3 s自动关闭登录界面,弹出主菜单界面,并在界面上显示该考生信息;反之登录失败,给出提示错误界面。

4.2 试题模块

系统试题Question对象包括7个属性:试题编号、难易程度、类型、题干、选项、正确答案及分数。其中难易程度分为5个等级,级别越小考题就越难;目前试题类型只支持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干中包括了题目的所有描述信息。系统根据考生的选择与正确答案进行匹配,计算出考生的得分。

系统使用corejava.txt存放考题,试题格式如下:

Java语言中字符串“学Java”所占的内存空间是:

6个字节;

7个字节;

10个字节;

11个字节。

@answer=1,score=5,level=8

其中第一行为题干,中间四行为选项,最后一行表示正确答案、分数和难易程度。系统启动时,将coreja?va.txt 中的所有试题读入内存,并将每道试题解析为Question对象,再用Map结构进行维护,其中key为难易程度,value为同一级别的一组Question试题对象,格式为:Map<Integer,List<Question>> questions。

4.3 试卷模块

系统试卷为一组QuestionInfo 对象集合,即List<QuestionInfo> paper。QuestionInfo是表示问题和考生答案的对象,包括3 个属性,分别是试题Question 对象、该试题在试卷中的序号及考生答案。

5 结语

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MVC 模式的考试测评系统,考生通过学号和用户名进入系统,选择课程后,系统根据教师设定考试原则,自动从后台数据库中选择相应难度系数的各类题型的试题,生成试卷,供考生考试,这种测试主要支持客观题型。设计定时器,考试到时自动提交试卷,未答试卷自动提醒,动态地显示考试剩余时间,并当考试剩余时间用尽时,系统自动把考生的答案提交给应用服务程序进行处理。在数据存储方面,采取时间片存储考试数据的方法,防止意外故障造成考试数据完全丢失的现象。本系统主要以客观试题为主,在试题的类型上缺乏灵活性,同时缺乏对考试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逐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将主观性试题和分析评价部分引入到测评系统中,以提高该系统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陈爱明,董朝霞.用Winsock 实现在线考试[J].计算机应用,2005,25(2):490?492.

[2] 廖汗成.智能化在线考试测评系统的设计[J].科技广场,2006(2):60?62.

[3] 张春霞.利用Java 实现在线考试系统[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19):40?44.

[4] 张原,张昭,刘蕊.基于MVC设计模式的虚拟实验平台模块化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35(8):125?129.

[5] 杨新艳,苏爱玲.Java设计模式在基于MVC模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7):128?129.

第2篇

关键词:考试;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最大化

一、引言

考试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反身评价活动,充分展现出人本化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以及再利用的整个过程,无论是考试还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针对的对象都是人,二者的本质属性都是相同的,在互动过程中的追求目标也都是效率最大化的原则,所以考试和人力资源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二、考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内容,但是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人力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原则,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的,必须要借助考试的方式来完成。第一,挖掘作用。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限性,因为人的生命个体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具备劳动能力的时间仅是生命周期的一小部分,所以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时间的限制。而考试在挖掘人力资源和社会需要之间就构建起一座桥梁,可以使人力资源的社会化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由于人的个体能力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要想发现这些变化,就要通过相应的考试测评等方法来实现,考试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来说,不仅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还有对闲置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得闲置人力资源通过考试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二,调控作用。人力资源可以是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拥有或者是即将拥有的,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员总称。人力资源的主体必须是人,所以其与其他资源的另一个不同特点就是主观能动性,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动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对功利的选择,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一些高精尖的人才都不断的向这一地区涌入,这样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源分布失衡,而且还很容易滋生腐败的现象,扰乱社会秩序。通过考试可以实现对人力资源流向、流速以及人才结构的控制,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个体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第三,配置作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不仅是社会中的配置,还有在组织中的配置,所以必须要了解不同个体的优势特点,通过考试可以对个体的工作能力进行了解,然后按照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分配,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各尽其能,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三、不同考试类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直接测评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直接测评法是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或者是认为对场所进行设定,然后对测评内容进行相应的记录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优势有三点:有明确的测评对象;有统一的测评标准;可以对测评结果进行复验。直接测评的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对于人员个体生理素质有要求的,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在实际测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对评价对象的身高、体重、相貌等进行测评,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第二,间接测评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间接测评是要由主试者通过使用相应的手段来刺激被试者,然后观察被试者的心理反应,这是对被试者心理素质进行测量的一种间接的方法。相比于直接测评法,其具有一些不确定的成分,测评的标准也不够统一,测评的对象也不够直观,而且测评的结果不可以进行复验。其主要适用的范围是测试被试者的心理素质,尽管间接测评受到的限制因素有很多,但是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一种方法,就像一些科学的工具一样,必须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测评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素质,来使用不同的测评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测评的结果更加准确,另一方面就是必须要确保测评的主体心理素质是正常的,否则就会影响测评的结果。第三,综合测评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甄别选拔、安置、分类、配置等众多环节中,不仅要测评被测的身高、体重、血压、视力等生理素质,同时还要测评被测的知识、能力、兴趣、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等心理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测评方法或方式难以满足测评的需要,就必须采取间接测评法与直接测评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法。综合测评法,也可称为优化组合测评法或结构化组合测评法。它是根据测评内容的性质特点、测评运行的现实环境和测评目的的实际需要,将一次考试的测评内容要素和能力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再针对性地选择间接和直接测评法中几种或多种适宜的测评形式,对欲测内容和目标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组合性测评,进而取得最佳整合效应的测评方法。在面试时除了对面试者进行听、问以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记录,这样才可以形成更加客观的评价,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测试的主体对各种测试的形式有很深入的了解,对测评的客体也要有足够的认识,这样才可以选择出更加适合的测评方式,保证测评结果的准确合理。

四、结束语

考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不仅是对人才的挖掘和调配,还可以减少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成本,考试对于人才来说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可以对其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对个人的一种自我式的提升,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要发挥好考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来展开深入的研究。

作者:安伟 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人事考试中心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B/S架构无纸化测评系统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2

目前在高校中,虽然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不少,但大多数院校在对该门课程考核时还是停留在学生上机操作、教师人工阅卷的方式。《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人工阅卷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或考核具有许多弊端:一是重复工作量大,检测效率低;二是周期长,不利于教学的前后衔接;三是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准确及时掌控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接收程度。针对《会计信息化》课程性质的特点,对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于B/S架构来开发与之配套的测评系统,以取代各类型手动考试、手动阅卷,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对个体和专业、课程真实的评价和指导,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系统分析

开发无纸化测评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让高校在组织《会计信息化》课程考核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与课程性质不相符的考核办法,而是基于第三方财务软件研发的一套主要以流水性测试题为主的测评系统。希望高校使用该测评系统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程实训、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竞赛、课堂随堂练习或阶段练习、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

系统应用模块:客观题型模块即通用题型模块,也就是传统笔试方式下固定应答型试题,能够有效的检测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操题型模块即财务软件操作模块,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化整套账的流程性试题评判,测评环节贯穿于完整的会计核算业务各个环节,仿真企业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的整个账务处理流程,达到有效的测试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总体业务需求如图1所示。

财务实操题的业务流程分:命题、评分自动化制作和应用三大步骤,如图2所示。

二、B/S架构

系统用的是B/S架构模式,也就是浏览器和服务器组合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将考试的试卷内容加载到考试用的服务器上面,在学生端计算机上只要启动IE浏览器就能开始考试。该测评系统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确保整个考试过程的正常进行:比如,对考生进行设置、对考试的试题进行灵活组卷、用户登录身份验证、考试故障保护、自动对考生成绩进行评分统计等。此结构拥有很多技术方面的优点,只要具备能上网的一台计算机便可不受空间限制进行远程访问,因为客户端不安装软件所以维护特别方便,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目前,一些软件在不断的进行改善和功能逐步提升,此结构的软件产品具有简单化的升级操作和超强的适应性,显然就具有方便性和稳定性。

B/S是一种标准的三层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用户层、Web前台服务器和数据库后台服务器,而用户端则根据HTTP传输协议通过浏览器(Browser)访问Web服务器并与其相连的后台数据库,客户端主要是指浏览器,Web服务器是功能层,数据库服务器是数据层,三层的结构组成如图3所示。

三、总体功能设计

(一)系统软件设计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采取三层的体系架构设计,由用户界面层、核心业务逻辑层和存贮数据访问层三层组成。分层结构具有很多好处,可以降低系统内部的耦合程度,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内聚的程度,在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对于需求产生了变化,那么在程序的修改上就比较方便,进一步的提高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效率,提升系统的性能。系统软件架构如图4所示。

用户界面层:是系统UI部分,是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接口,负责获取用户的请求并进行任务转发。是系统提供给用户进行操作和管理的界面,在这表示层中包括了系统所提供的用户角色,通过在线考试信息系统中的JSP的界面实现跟系统功能进行交互,对于上述的界面接收用户请求,并将请求数据传递到业务逻辑层做对应处理,最后对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

业务逻辑层:处于中间的位置,是整个系统最为核心的层次,包括了各个管理业务逻辑。在表示层接收到用户的请求和数据之后,交给业务逻辑层,在这一层就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也有可能需要数据库数据的计算,并将最后的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

数据访问层:位于整个体系架构的最底层,在这个层中主要的是进行数据的存储、数据的连接以及对数据连接的维护,包括对数据库的操作,如进行数据的新增、修改和删除等等,将上述处理的结果返回到业务逻辑层中去。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模块,每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系统总体功能结构构成如图5所示。

题库制作子系统主要提供试题库的编辑功能,能对标准化的通用试题和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题进行考试题目内容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还可以拟定抽取试题的灵活组卷、测试题目、对题库进行等,包括题库文件操作、题库编辑和试题操作三个功能模块。

考试服务器子系统主要用于考试的管理,提供考试题库添加、随机生成试卷、进行试卷、身份登录验证、管理考生信息、导出考试成绩等,包括考前设置、考试操作、考后管理和高级功能四个功能模块。

考试客户端子系统主要提供考生正确登录、考试查看界面,考试时间控制、二次登录,屏蔽控制、试卷储存、评定分数等功能,包括登录系统和考试过程控制两个功能模块。

成绩管理子系统完成接收考试成绩,对考试成绩进行分类、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导出,打印输出或导出多种格式的成绩信息等,包括接收成绩、浏成绩、科目维护三个功能模块。

(三)系统数据库E-R图设计

系统开发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数据库的设计,其设计的好坏、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系统的执行效率和日后维护。此外,还需考虑要具有很好的扩充性要求。本测评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其E-R图描述如图6所示。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无纸化测评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讲授这门课程教师们的工作量,提高考务工作的效率,考试时系统会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并进行组卷,考试完成后,系统会自动阅卷,教师的工作只是对题库进行相应的维护,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同时降低了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使考试过程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并且无纸化测评系统也减少了印制试卷造成的纸张资源的浪费,有效地降低了考试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平原,李刚.基于B/ S模式会计信息化测评系统的实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第4篇

1 全纳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测评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理念于1994年由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公正地对待所有群体并且难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样的群体进入普通学校。(智力落后、肢体残疾、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学生,以及外籍学生、贫困学生、弱势群体子女等等)我们的标准化教育测评并没有对之作出应对。如何做到教育公平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设计测验之初是否也应该考虑到所有学生都有权在考试中展示学习成果。不仅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有学生都应该受益于公平的考试。这也通用设计测评最根本的出发点。

2 通用设计测评

通用设计力求使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为所有人服务。通用设计测评就是让考试尽可能全面的服务与所有考试者,而且使在试卷设计之初就考虑所有因素(而不是设计完成之后再翻修)。在教育领域,通用设计测评促使大型标准化测验适用于如今更加多样的受试群体。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通用设计测评需要注意的包括:(1)结构可以测量;(2)尊重参加考试者的多样性;(3)简明易懂的试卷;(4)清晰的格式字体;(5)改变要以不改变原意和难度为原则。

通用设计测评是在不改变评估标准、不降低难度的前提下在增加考试的容纳度,它不能取代评量调整和替代性评估。就算一个包含了所有通用设计元素的良好的测评,在考试地点、时间、作答方式等方面依然需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但是,考试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把这些一般性调整考虑在内。通用设计测评并不是为了眷顾特殊学生而存在,所有学生都应该获益于公平的考试。

3 通用设计测评原则

通用设计测评是一种教育测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要尽可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包括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因此,通用设计测评就是要全纳的包括所有学生,对所测知识内容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同时测验项目也要无偏见的呈现。而且在测验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便于评量调整,具有简单清楚和直观的考试说明和步骤以及最大程度的实现易读易懂。

3.1 包容性强

当测验第一次被建构时,就要考虑到所有学生。(AERA, APA, NCME, 1999;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9).虽然有时可以适当限制被测群体(例如就业安置测验、选拔测验),但在公共教育问责制测验中并不合适,所有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获得奖学金。随着评估的目标群体的增加,评估需要对不断增长的需求(多样性的增加、普通课程中学生种类的增加、对学生更加重视和负责)做出反应。

通用测验设计原则第一条——(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1997)测验要公平的发挥作用。当适用于大规模测验时,这条原则要求所有所有学生都有权参与,无论他们有什么认知能力,还是什么文化、语言背景。评估需要测量学生在一个宽泛能力和技能上的表现,从而确保有不同学习任务的学生在同一个考察内容有机会展示能力。这并不意味着标准应该放宽或者考察内容应该有所改变。通用标准测验设计必须权衡考量内容和成绩标准制定出相同深度和广度的测验,并且针对认知的复杂性制定具体细节。运用不同的格式、技术和设计涵盖所有学生。这在测验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明确,为了做到公平,评估需要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成绩。1993年,Algozzine提出将全纳的原则适用于评估,以避免被测组间的分离。“容性强”明确的含义是,试测应该提取所有希望参与到最终测验的学生样本。包括有各种障碍的学生、英语不熟练的学生和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试测尽可能抽取广泛的学生样本不仅可以确定题项是否含糊不清、有误导性或是导致某些特定群体的学生无法完成,而且还能确保测验制作完成后适用于所有学生。

3.2 结构界定明确

好的测验设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确保测量到想要测量的内容。就像Popham 和 Lindheim1980年提出:“一个测试开发项目开始于对所测技能和态度特征的慎重思考。”就像通用建筑设计为所有人消除公共和私人建筑的身体、感官、认知障碍,通用测验设计消除测验中所有非结构导向的认知、感官、情绪和身体的障碍。特定评量调整的运用是否使结构测验设计无效,例如,不同的群体对于阅读有不同的定义,有些人可能把它定义为通过书面文字建构意思,有的则可能有更广泛的理解,而不是针对信息是如何获得的。后者的说法是专为视障学生提出,很少有学生学习盲文,更多的学生适用技术设备阅读文字,可以说这是视障学生阅读的唯一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把理解文本的能力界定的清晰,普遍被接受。国家考试的成绩往往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晋升等级或是从高中毕业。因此有明确的界定结构比以往更加重要。而且,一旦这些结构被确定,就要提供给管理如何测试的人。

另一个常见的测试争论时关于数学测验中需要的阅读技能。几项研究已经发现,如果把问题读给阅读困难的学生他们会取得较高成绩(Calhoun, Fuchs, & Hamlett, 2000; Harker & Feldt, 1993; Koretz, 1997; Tindal, Heath, Hollenbeck, Almond, & Harniss, 1998)。这一发现意味着,数学测验的阅读需求可能会阻止阅读能力处于边缘的学生在数学测验中展现能力。然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需要大量诵读。数学教师对这些题目和大量的诵读负担百感交集。Shorrocks-Taylor and Hargreaves (1999)提出,非语言测试中的问题用语要尽量透明尽可能简洁清楚。虽然研究人员发现,我们很少关注语言文学测试中的语言测量,但这个问题将困扰测试开发一段时间。

3.3 无障碍,无偏见的项目

根据教育和心理测试标准(AERA, APA, NCME, 1999),项目的质量通常是通过项目审查程序和试验测试确定的。项目审查既包括所测内容的质量,清晰度和是否歧义,也包括考察性别和文化的命干问题。据国家研究理事会(1999)公布,偏见出现在:测验自身的不足之处导致各样本组在某一问题上得分不同。例如,一个测试旨在衡量口头推理,应该适用一般用语。如果文字涉及特定文化和地点,那么就可能不公平的对待来自这些文化和地域的考生与其它群体考生。一种减少偏见的方法是研究项目是否对于来自特定亚群的学生更难。这可以通过现场试测来确定试题难度和不同学生在这道题上表现得不同能力。(AERA, APA, NCME, 1999, p. 39)

转贴于

3.4 便于评量调整

在美国考试评量调整被应用于具有特殊需求学生和英语初学者的考试中。但是应该如何调整,标准化是否真正有助于提高调整的有效性,什么学生可以接受调整以及谁来决定给与他们调整等等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虽然经过通用设计的题项适合大多数学生,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仍然需要评量调整。通用设计的目的在于降低来自评量调整的对分数有效性和可比性的威胁。举例来说,避免以下情况的出现有助于减轻盲文调整的困难:(1)使用不相关的图表。(2)出现垂直或倾斜的文字排版。(3)需要阅读的图表,没有转化成文字说明。(4)题目中出现纯粹为了装饰的图案,给视力障碍考生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通用设计测评无法考虑所有调整的可能性,但是可以为常见调整提供便利。例如在测验设计之初就可以考虑有不少考生需要适当延长考试时间,在考试中途获得休息的机会。那么测验就要尽量避免考试进行的同步性,便于学生在考试时间上灵活安排或是更容易插入休息时间。

4 通用设计测评的实施建议

通用设计总原则:(1)通用设计测评不要降低执行标准,一些群体不愿降低测验的操作难度。(2)通用设计测评不能代替评量调整,评量调整有必要存在于学生的出席方式,回答方式,环境,时间和流程安排中。(3)通用设计测评需要众多专家讨论考量不同设计要素的优缺点。(4)不光是英语初学者,所有学生将受益于更易懂的测验。

4.1 组建测评设计团队

由于美国的大型教育测评是承包给个人的,政府在需要设计测评时,提出要求、通用设计原则、承包者的资格和报告内容要求、报酬等一系列问题,向测验公司、课程和教学专家、独立研究者等各种团队招标。这些团队要向政府报告他们的能力、方法等参加竞标。我国大型考试的设计是找一线教学能手和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扩大这个团队成员的专业类型,组建一个专业整合的团队,也把心理学家、特殊教育教师和专家学者、以及各层学业水平的学生和家长(包括有特殊需要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吸纳进来。

4.2 构建测验

测验题项设计是个耗时又富有挑战的工作,我国在标准化测验的经验上有着多年的积累,这些来自实践中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在测验的设计上顺利起步。我们还需要懂得通用设计测评观念的测评专家,将无障碍、适应更广群个体的观念引入题项设计中。美国这些年在题项的通用设计方面积累了经验,并且归纳出精华(大型标准化测验通用设计参考办法)。我们可以拿来借鉴。

5 结语

标准化测验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选拔人才、评量成就方面。标准化测验是我们获得各种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考试的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下转第19页)(上接第12页)了一个社会的公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研究者把通用设计理念带入到教育测评中,力图使测验更加公平和人性化。在我国社会的迅猛进步下,通用设计测评是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观念,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

通用设计测评充分尊重了受试群体的多样性,结合多领域专家的智慧力图寻找一个最适合所有学生的标准,减低由于个体差异带来的调整消耗,更好帮助学生在教育测评中无障碍的展示能力,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管理。

参考文献

[1]Abedi, J., Leon, S., & Mirocha, J. (2001). Validity of standardized achievement test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eattle, WA.

[2]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n.d.). What is universal design? Center for Universal Design,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etrieved January,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design.ncsu.edu.

[3]Johnstone, C. J., Bottsford-Miller, N. A., & Thompson, S. J. (2006). Using the think aloud method (cognitive labs) to evaluate test desig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echnical Report 44). Minneapolis, MN: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4]Johnstone, C. J., Thompson, S. J., Moen, R. E., Bolt, S., & Kato, K. (2005). Analyzing results of large-scale assessments to ensure universal design (Technical Report 41).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5]Thompson, S. J., Johnstone, C. J., Anderson, M. E., & Miller, N. A. (2005). Consider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view of universally designed assessments (Technical Report 42).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Outcomes.

第5篇

《等级测评法》分文字式和代数式两种,它们互通。等和级是全集与子集关系。等是全集:分为优秀(A)、优良(B)、良好(C)、较好(D)、一般(E)五等。级是子集:每一级可分0—9、00—99……若干级。全集总评,总评到等,总评公开;子集自评,自评到级,自评隐蔽。

等级制试题分全答式和选答式两种。全答式消除了背榜生,保护了所有师生的自尊心;选答式更贴人本教育,使学生能冲破试题束缚,主动去把握自己。等级测评使传统考试演变为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方法。它是每个学生发展过程的校正器、飞跃平台。各层次学生借助考试身心智能全面和谐地稳步发展。

并行测评纠正了高分低能现象。三读(朗读、阅读、略读),三写(听写、默写、速写),三算(口算、笔算、机算)能力测评卡是统一于等级制的一种能力测量方法。

根据任意原始值可求出统一的标准值。等级测评查对表方便准确,依据标准值,可查出等和级。使用测评软件,让阅卷又快又准又公平。

此外,“四评”式作文程序,能力“五星”活动细则,“树形象”活动评议卡都是教学活动与素质教育方法的总结。这项活动的特点是教师成为活动的一员而不是一面。

最后,等值数列从学术上论证了这一新的数学分析方式。

二、进展概况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审定为陕西省十五规划基础教育2001年二级课题。课题系统理论研究1977年9月开始,1999年9月完成,2008年4月第二次修订。其间,研究者专著《中小学实用速算方法》一书1997年3月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从2001年11月开始—2008年7月,参加《中小学等级测评法》实验有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四县、市57所中小学,24800多学生。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2004年4月28日通过陕西省基础教育专家组鉴定,鉴定文号2004(63)号。

通过鉴定五年来,课题组总结成绩,及时采纳专家建议,广泛听取多方意见或建议,结合实验,对《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广大中小学学生终于有了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式。见《XX型试卷之我见》

等值系统理论是《中小学等级测评法》的核心理论。应用《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评价学生学业或教师、学校绩效、重在效率。只要把握了其发展势态,就能够因势利导。多元智能观是《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衡量师生教学绩效的基本观点。并行测评指兴趣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效果综合测评。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的宗旨是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一分钟测验法》、《能力五星活动细则》、《四评式作文程序》、《中小学生能力测评表》……反映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新方式。

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发展报道《中小学等级测评法》应用系列场景,观此可以获得更多相关内容。

1、心理反映

一种有别于传统考试的测评方法崭露头角,渐渐被人们接受。由诧异到盼望,反映了人们面对新型考试心理正在发生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这一过程大约100年左右,发达国家需20年左右。

2、工具开发

等级测评查对表—等值运算光盘已应用到教学中,用于高考区分度达到千万分之一。

3、测评方式

非智力测评项目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项目修订为兴趣与态度,和知识与技能项目在综合评定中权重相等。

兴趣与态度项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项目对于开发学生潜能,起一定作用。知识与技能项目中技能权重和能力测评表技能权主重相等。没有建立能力测评表的学校按照考试技能成绩填写,建立能力测评表的学校按照技能测评表成绩填写。

定期进行能力测评,(一般每学期两次)能够达到不考胜考的效果。这对于端正教风、学风、切实减轻师生负担作用非常大。

4、试题设计

本次调研所选学科为小学三年级第六册数学期终测评,双选参加。试题设计7分值64分点。

大荔、澄城、合阳、韩城、共57所小学16243名学生参加了调研测评。所有试场考试过程无异常。

5、选题

选次优良。证明小学三年级学生有能力把握自己,完全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凑自吃。

6、答卷

答卷良好。存在问题:由于部分教师对等级制试题答卷方法不熟练,致一些学生漏答部分共答题。

7、信息反馈

赞成 反对 迷茫 无所谓

48% 2% 30% 20%

8、社会效应

公元2000年,教育拂去浮尘,开始回归本源。昔日“分分分,教师的奖金,学生的命根”的观念已经在新型考试中迅速瓦解。《中小学等级测评法》象一支高效解毒剂,使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从沉迷中苏醒过来,明白了自己需要怎样的教育,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也是广大教师认识到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三、今后工作

1、边普及边提高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是系统课题。核心理论经过十多年来实践检验切实可行,操作简便是它的优点。

借助《等级测评查对表》,等级测评软件等工具使理论走出课题组研究室 ,普及到学校和千家万户,广泛得到社会认可,为课题组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是,必须看到,课题研究虽然初见成效,今后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课题组成员只有齐心合力,同时得到上级教科研部门支持和出版社协助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2、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中小学等级测评法》是一部60万字的工具书,需要联合全国众多教育专家,各校名师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能完成这一人类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教学测评全书。

3、巡回演讲,建立博客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巡回演讲进一步引起社会关注。在演讲中遍交英才,广纳高见,在推广中及时总结,细化理论。

4、科技承包,提高效益

采取双向选择形式承包素质教育窗口学校,课题组成员兼任科技副校长指导学校科研工作,所在学校享用最新科研成果。

5、开办讲座,广泛交流

第6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考试改革 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既懂理论又具有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长期以来,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方法,严重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种种弊端,制约了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此,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扎实的实践,构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本质特征的教育考试模式。

一、多种考核方式构成,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在30多门课成功的考试改革试验课程中,考改的主要思路是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围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考试督导功能和教育教学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其具体做法是:

1.制定“课程考核纲要”。课程考核纲要是实施课程教学和考试的依据,它主要包括:设课目的和课程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设计和要求,主要用于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目标,明确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

2.向学生印发“课程考核纲要”。组织学生学习“考纲”,师生明确课程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努力,实现教育目标。

3.按“课程考核纲要”组织实施教学和考试,重点开展考试方法和内容的探索,反馈经验和效果。

(1)改革试点课程均重视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技能与能力的考核。

(2)改革试点课程加大了形成性考试力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如采用以平时形成性考核为主,期末总结性考试为辅的考试模式,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采用课内设计作业、抽查答辩(口试)和课内试验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考能力与技能,成绩占50%~70%;期未总结性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主要考知识的掌握,成绩占30%~50%;

(3)多数试点课程考试打破了传统的常规时空和方式限制,因课而异,因需而异,以满足考试要求和保证考试质量为前提,灵活设置考试时空与方式。如《运筹学》课程采用了闭卷、开卷及上机操等综合考试方法,时间为1~2小时;《电子商务》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采用多元性考核方式,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即: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理论考试+上机操作;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组员互评和组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用项目测试代替目前的期中考试,五个项目的总分达到“合格”,才可通过本课程期末考核;《仓储与配送》课程设计强化了学生参与过程的考核,对整个设计过程确定四个考核点实施考核并按0.3、0.2、0.3、0.2的权重综合评定成绩,其中设计方案优选、设计计算和方案实施三个观测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组学生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给定成绩,设计完成后采用答辩的方式考核。

上述考试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实践,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考核,推动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广大学生受益,赢得了广泛好评。

二、考改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与技术等级考试制度

随着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全国各地正在加速推进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将很快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必备的通行证。作为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岗位操作人才为目标,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把职业资格认证和技术等级考试纳入整体教育教学中,将其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1.提高认识,加强专科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工作。

就业准入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它不仅是国家干预、规范和管理劳动力市场和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的手段,而且是社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维护生产安全和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我国现有职业进行了分类细化,陆续制定了一些职业的国家标准。这些职业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相关职业发展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这些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这些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为劳动者就业提供客观、规范和统一的从业资格要求。

各专业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对学生应考的工种和等级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每年在学生毕业前与省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联系,为学生科学安排考试内容、地点和时间,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对口参加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工作,并指派专业教师对全体参考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前辅导和专门技能强化训练,辅导和训练时间因专业而异,知识辅导一般安排30~50学时,技能集中强化训练2~4周不等。

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鉴于高职高专教育是在高中基础上所实施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其教学计划设计应依据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注重相关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参加和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毕业时应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充实和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使教学设计、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与国家职业标准接轨,特别是系统地增加了有关职业技能和能力训练项目,制定了相应的训练标准和要求,加大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比重,使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结合,使考试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使人才培养工作更贴近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要求。

三、探索通过素质测评引导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机制

通过深入调研,构建一套非智力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的引导型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制订了引导型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实施方案,该体系包含业务素质、人文素养、身心素质、思想素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五方面的30个评价要素,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1.首先成立测评小组。在系主任领导下,成立了以该班辅导员(或班主任)为组长的测评小组,测评小组成员由试点班辅导员、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共8人组成。班委会成员、团支部成员一般了解学生情况,而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评价结果较客观真实。

2.向学生公布《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方案》,并解释指标体系的内涵,引导学生在注意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主动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3.一学期结束时,将《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表》发给每一位学生,假期期间学生进行自评。

4.新学期开学第一周或第二周收回测评表,并由组长(班主任)组织测评小组对每名学生上学期的素质情况进行测评。测评时,根据学生自评结果,集体讨论对每名学生各素质指标作出评价,评价意见以鼓励为主。小组测评涉及小组成员本人时,自己回避。

5.将学生素质测评表报系办,经确认后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负责反馈给学生本人,一份系办保存。

第7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笔者尝试在《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本着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原则,构建一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互动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互动式教学模式设计

1.1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人才测评理论:包括国内外测评理论的发展的沿革及前沿。其次,人才测评技术:例如面试,履历分析,心理测验等技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施要点。最后,人才测评技术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的应用:人才测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招聘中,例如公务员招聘,故让学生通过模拟具体招聘环境中测评方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练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1.2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以7个课程专题为载体,采取启迪性讲授法---自学法---总结性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统一学习的形式,将学生分配为6人左右的若干小组,每4个课时完成一个专题学习,每个专题学生完成有指定要完成的任务。这就相当于把一个课堂分割成了多个多个课堂,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学习的切入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体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原则,教师只需讲清基本原理,精心设计教学模块,真正体现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

1.3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步骤一:教师提出专题,并分配学习任务,说明完成专题学习的具体要求(20分钟)

步骤二:全体学生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或者图书馆阅览室等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指定学习任务要求内容。(50分钟)

步骤三:教师师对小组进学习进行课堂及课外指导。(课堂指导20分钟,其余时间为课外指导)

步骤四:每个专题抽取某些小组以PPT演示及演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40分钟)

步骤五:当堂测试。(25分钟)

步骤六:教师总结(25分钟)

在这种安排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虽然相对传统课程灵活了,但是学习任务紧了,按照目前的教学设计4个课时学生无法完成制定任务,故还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小组讨论。

1.4教学考核设计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基本模式:平时成绩(5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20%)+论文(30%)。其中:平时成绩=课堂测试+PPT演示及演讲,期末卷面考试是根据平时测试题为题库,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抽题形成期末试卷。尝试将期末考试题目根据大纲抽取至平时小测验题目,这样在题目覆盖面上更为全面,且真正起到期末回顾的效果;同时,将期末卷面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从原来的70%减少到20%,而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从30%提高到50%,这样让学生真正的把学习重心放在学习过程上,而非最后的分数而已,也让真正认真学习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2《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阶段性成果

该模式实施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实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促进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知识讲授者向学习任务的设计者、由课堂教学表演者向为学习活动的导演的转变。另外,学生在课堂教学多个环节的参与和互动,充分地将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融入学习过程中,把课堂变为一个知识采集、知识积累、知识分享的开放性学习平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次课改实施中,学生进入机房及图书馆自主学习学时达14课时,占总学时(32学时)43%,每次课到勤率在没有考勤点名的情况下,均达到85%以上。

第二,课程任务模块化,探索任务为导向的"目标教学法", 实现通过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多样化的综合能力。本次教学中每个专题学习主题布置后,学生需完成资料查阅与整理、学习小论文撰写、PPT制作、课堂演讲等多个分项任务,其任务目标在于充分锻炼学生自主科研、快速学习、问题分析、书面及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充分实现三本院校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

第三,注重过程测试,突出项目测试,尝试全方位全过程的"360度课程考核"办法,使得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专业必修考试课的期末考核一般采取教师出题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趋向于定向化,无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因此,尝试通过对考试命题形式、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实行对学习全过程的考核与监督,实现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本次课程考核为7次分阶段考试(10%)+演讲测试(40%)+小论文(30%)+期末闭卷测试(20%)。其中,7次分阶段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人才测评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论文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度,演讲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则主要起到知识回顾的作用。多环节测试使得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

3结束语

目前很多三本学院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高度相似,使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形成"同质"竞争中处于不利或劣势境地。因此,本研究尝试以一门专业课程为切入点,根据独立学院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要求,对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诸多弊端进行改革,基于互动式教学要求构建《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模式,试图解决原来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实际职业要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不一致,课程考核难以检验学习效果等问题,形成课程特色,期望在积累一定经验后,能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至专业其他课程,以课程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升学竞争,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我区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1、学业考试科目及分值: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10分(含听力);科学150分;社会政治(包括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80分,总分580分。

2、学业考试内容:以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的《宁波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作为学业考试命题和试卷质量评价的依据。各学科考试范围原则上以初中毕业学年度的内容为主,有些学科适当涉及初中阶段其他年级的部分内容。

3、学业考试命题: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各学科试卷的命题由宁波市教育考试中心组织实施。市教育考试中心要依据《宁波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内容和要求,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切实保证命题质量,严格把握学业考试试卷的整体难度(控制在0.7以上),试卷结构合理、清晰明确、注意多种题型的整合、学业考试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偏题怪题,严格控制考试难度。

4、学业考试形式:采用纸笔测试(包括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听力测试等形式。社会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

5、学业考试的组织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确定考试范围,详见《宁波市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市教育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区教育局负责组织考试、阅卷和成绩评定。学业考试成绩不合格学生的补考,由区教育局教研室命题,初中学校组织考试和阅卷。

6、考试成绩:学业考试成绩呈现方式采用分数制。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检测初中毕业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1、评价的内容: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2、评价的原则:一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3、评价的结果: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技能,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九年级班(初三)主任撰写、学校领导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测评项目包括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等)、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操作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四类。测评等第每类分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P、E等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学校在教育局指导下确定,E等比例控制在5%以内。测评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参照附件二。

4、评价的组织实施:区教育局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加强指导与监督,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学校要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区教育局备案,确定专人负责,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工作班子。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在20*年4月底之前完成。

四、高中招生录取

1、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2、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时须把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作为前置条件。根据招生录取批次,第一批次招生录取应达到2A2P及以上等第,第二批次招生录取应达到1A3P及以上等第,第三批次招生录取应达到4P及以上等第(不同批次招生学校的分布及招生计划文件,另行公布)。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参考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再按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3、继续实行省一级重点高中保送生制度、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直升生制度、特长生降分录取和公办普高招生计划的60%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政策。省一级重点高中招收保送生、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招收直升生、特长生招收等办法另行制定。

4、公办普高招生计划的60%指标(不包括“三限生”招生计划)按毕业生基数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在按分配指标招生录取时,如出现同所学校考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相同情况,则要视这些考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第水平,择优录取。

5、仍实行部分优惠加分政策(按上级文件执行,具体加分办法另行制定)。

6、在区外借读需回本区参加高中招生学业考试的考生,直接向区教育局业务科报名(报名办法另行通知),其综合素质测评等第原则上分别视为P等,若学业考试成绩达到第一、第二批次招生学校的录取标准,须提供综合素质测评项目中1-2项达到A等要求的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原始证件。

五、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保障考试招生工作健康顺利实施。

(一)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区教育局成立*区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胡小伟任组长,俞斌任副组长,王挺、波、韩文星、周乐伟、曹禅松等同志任组员。

(二)各初中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考试、招生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不得违反规定提前结束新课,不得乱编滥印和违规订购复习资料;不得进行各种名目的区域性统考、模拟考试。

(三)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通过制度创新来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区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包括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科目、范围、分值、时间,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以及各类高中招生办法,考试收费的标准等等,应提前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第9篇

我们认为,拓展我国人才测评事业的生长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面向人事工作实践,开展人才测评理论研究

人才测评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但是,人才测评一定要走出高校课堂、走出科研院所的圈圈。作为产业的发展,人才测评将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人才,因些需要植根人事工作实践的活土,加深对各类学科和行业的了解,并从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提炼和综合,以形成各具特色、可信度高、实用性强的测评方法体系。

2、拓宽人才测评的应用领域,搞好服务

为人事制度改革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服务,是人才测评的根本目的。各地各部门要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中积极人才测评的新技术、新方法,确保录用考试质量和人才选拔水平;要积极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提供测评功技术服务;要主要面向社会,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建立企业家队伍、中层管理人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供有效的测评技术服务;要为个人求职择业提供技术咨询,为人才自主流动服务。

3、开展国际交往,发展人才测评技术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对国外测评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我国人才测评有了可喜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测评业无论在方法和技术上都已经比较成熟,加强我国与这些国家测评业的沟通和交往,有利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把握国际测评业前沿的最新动态,开拓视野,迅速提高我国评价技术水平。

4、加快人才测评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实行人才测评产业化、专业化是人才测评事业发展的方向。当前要加强壮对人才测评产业化的必要性、可行性、政策规范等的调查研究;要研究制定人才测评中介机构的申办条件、工作制度、动作方式及犯规处罚规定;要明确人才测评服务机构的收费方式、服务范围;要加强对测评机构的监督管理,对测评结果准确率过低、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要严厉查处,情况严重的,取消经营资格直至刑事处罚。

5、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的服务方式

建立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实现技术专业化、手段现代化、人员专门化、运行法制化,做到信息共享、互相支持、互相协作、成果互用,使人才测评技术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快捷、直观。

6、搞好配套改革

第10篇

一直以来,各种等级院校的课程考试始终是各级教育体系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们开展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因而,课程考试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只有组织和管理好高级教育机构的课程考试工作,才可以接收到相对精准的反馈信息,更科学的评判教育者们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进而保证高等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教育者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就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者们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身处于管理者队伍中的同志们必须要始终明析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合理分析我国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做好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学的研究工作,在确保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科学合理运行的基础上善于总结、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促使高等教育考试的管理建设体系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本文将理论阐述和实践活动的论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针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在考试形式和手段乃至纪律作风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分析和创新性的建议。

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信息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的主流趋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强化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与创新工作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们的教学水准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尽管各大高校的教育者们在每个学季的考试中秉承着公正诚信的理念,严肃考风考纪,但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仍存在极大的疑问和挑战。从早在2003 年年末我国教育部办公厅所下发的《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现象的紧急通知》一案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考试在取得了累累硕果的同时,仍还存在种种不足,亟需教育工作者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奋斗在教研阵地上的管理者们任重而道远。

一 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高校课程考试和课程考试的管理这两者间既存在着不可混淆的层级区别,同时也拥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

首先,通常意义上的高校课程考试即是高等院校为了达到充分检验教学成果完成整个教学目标最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所运用的一种基本的测试手段。其本质始终是教书育人,而针对诸多科目所设立的课程考试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自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便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瞩目,人才成为了宝贵而稀缺的资源。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者们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通常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共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时测评考试和学期测评考试。高校课程考试又具备着四大基本效用:首先是测评功效,也就是高校课程考试最为直接的效用,它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的梳整功效,由于学生所学科目的知识量往往较大,兼之章节单元间的衔接并不足够紧密,而部分学生却并没有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习惯,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相对零散化和碎片化,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则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其三是督查和熏陶功效,高校课程考试的设立与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以及教学工作者乃至管理人员形成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在有效监督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管理人员督学的过程中向每个个体灌输诚信、务真、求实的优良风尚;其四是勉励功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个个体不仅可以获得教育管理部门依据对每个个体的测评结果做出的奖励,还可以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更好的推进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2 课程考试管理

顾名思义,课程考试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高校开展的课程考试。由此可以得出下述概念: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即是相关教育部门为了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执教水平而进行的考试立项管理行动。因而,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创新既需要管理者充分做好对考试进程的设置,也要求管理者自身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基础,如此才能在完成基本的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谋求突破和创新。高质量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可以有效地巩固考试这一基本教学测评手段的权威性,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多类型、高能力的人才。影响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管理机构的组建、管理队伍的凝聚、管理观念的进步、管理计划的拟定、管理技术的应用、管理目标的设立等。高校课程考试作为由上述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制约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树立大局观和局部观,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处理好诸多因素的碰撞和融合。

二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信息反馈曾讲到“: 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在高校课程考试结束之后,科学的考试结果分析有助于管理者实时调整管理策略,科学有效的高校课程考试信息的反馈工作往往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尤为重要。然而在当下的考试管理序列中,部分教职工往往只单纯的拘泥于对考试结果的数据统计,缺乏严缜合理的结果分析,少有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到管理者手中。这就造成了管理者开展高校课程考试活动时容易存在大量的盲点和疏漏,忽略了信息反馈机制的重要作用。

2 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

高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达成课程考试的管理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在眼下的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却存在和课程考试管理目标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的目标意识不强,缺少明确直接的管理目标。

3 缺少良好的考试风气

近年来,尽管管理者制定了详细的考试纪律和严厉的处罚条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存在舞弊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历年来都是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我国高校学生作弊的手段也呈现出高科技、隐秘化、多样化的趋势,这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反映出学生们的诚信意识尚比较薄弱,良好的考试风气有待树立和传播。

4 缺少合理的命题模式

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高校课程考试的命题权利。这就造成了课程考试的命题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较大的随意性。比较各大高校的课程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考核所设计的试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考察的测评面也各有偏颇,与高校课程考试大纲也存在着较大的出入,管理者们如何构建一个相对公正合理的命题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待商榷的问题。

三 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的路径

1 重视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

不论是考试纪律条例的维护和执行,还是管理目标的达成和升华,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行动个体,更离不开一个高素质的优秀团队。因而,管理队伍的选拔和组建工作需要慎重进行。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管理队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高校课程考试研究团队、高校课程考试执行团队和高校课程考试行政团队。三者间各自肩负着相对应的职能和工作,三者间可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

2 搭建信息反馈的桥梁和纽带

在管理者和考生间搭建一个稳定的信息反馈纽带,加强我国高校考试课程的质量分析有助于管理者更直观的掌握考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带动双方的共同突破和提升自我。

3 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如今,笔试仍然是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主要形式之一,却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者对学生的测评需要。单一的测评手段固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考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却也暴露其在许多方面的片面性。具体的表现就是,随着笔试测评机制的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得到有效的观察和督促的同时,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却在逐渐的丧失。建立多样化的考评机制,有助于管理者得到更精准的数据,更科学的分析学生的整体数据,更全面的发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实现管理者和学习者的双向进步。

4 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

现如今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管理者往往空泛着一腔热血,仅仅依靠着前人积累的经验对考试进行管理,盲目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进行着缺乏理论依据的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已有的高校课程考试管理理论体系尚处在萌芽阶段,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管理者对于理论的学习和总结意识尚比较薄弱。只有加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指导,才能节约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规避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风险,有效的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成效。所以,管理者应重视对高校课程考试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创新,为具体的管理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课程考试和考试创新管理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归纳和分析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彼此间的努力和支持,精诚协作和团结互助,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最终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上的飞跃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跨越。

参考文献

[1]袁莉.1949-1965 年江西省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科)课程考试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12.

[2]田建荣,马莹.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03).

[3]许敏妮.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职业能力测评 KOMET 职业能力测评方案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一、研究的缘起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的统一安排,笔者所在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院校。自2009年10月起学院参加了由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学院已经进行了数控加工专业(五年制数控车工方向)4个班级和焊接加工专业(五年制焊接加工方向)1个班级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教学工作。

根据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统一要求,学院一体化试点班级的学期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过程性评价占学生期末成绩的60%,其中包括学生工作页完成情况、学生学习任务课题完成质量、学生各学习任务表现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占学生期末成绩的40%,主要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对于学生阶段性评价(如中级工阶段、高级工阶段)主要考虑采取的形式还是以常规学科系统性课程体系中职业技能鉴定这一评价模式。但目前一体化课程模式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同时坚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三项基本原则,这与常规的学科系统性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特别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系统、可行的评价模式和技术手段。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拟开展“基于KOMET测评方案的一体化教学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研究”,以有效的评价来规范、指导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今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大规模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二、一体化教学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策略研究――基于KOMET职业能力模型的测评方案

1.KOMET职业能力模型

KOMET 职业能力测评的基础是一个三维能力模型,三个维度包括能力的级别维度、能力的内容结构维度和职业行动维度(图1)。

图1 KOMET职业能力模型

(1)职业能力级别。

①名义能力。职业能力水平的第一层次,要求学生具备概括性和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但这些基础知识还不足以用以引导出专业化的行动。

②功能性能力。进行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即基本知识和技能。这里还不要求学生理解复杂的关系,与情境关联性不大。

③过程性能力。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情境联系密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考虑经济性、顾客导向和工作过程等多方面要求,学生需具备质量意识和工作过程知识。

④整体化的设计能力。学生将工作任务放到整个工作系统中认识,不但满足任务的复杂性要求,而且要考虑复杂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以及对于工作过程和结果的不同要求。

(2)学习范围。按照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理论,职业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德国劳耐尔(FRauner)等发现并确认了与各发展阶段相对性的知识形态。据此,职业学习的内容分为四个范围:即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关联性教育、职业功能性教育、知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

(3)完整的行动过程。按照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完整的行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

(4)职业能力的水平级别与评价指标。为了开发测试题目并对被试者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解释和评价,KOMET 测试建立了8个能力指标,用以对被测试者的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解释和评价。这8个指标是:直观性/展示、功能性、使用价值导向、经济性、企业生产流程和工作过程导向、社会接受度、环保性、创造性。

2.职业能力测试工具

KOMET职业能力测评的测试工具包括:开放式的测试题目、背景问卷、针对被试测学生的测试动机问卷、针对教师的关于被测试学生的测试动机问卷、针对评分者的关于能力指标权重的问卷、基本认知能力测试等。

三、一体化教学试点班级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

1.一体化试点班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情况

(1)测评工作基本情况。

①测评对象。 测评对象分别是学院数控专业一体化试点班级10数控(五)班40名学生,以及和试点班级教学进度相近的两个非试点班级:08数控(五)班20名学生和11机械(四)班15名学生,测评对象共计75人。

②测评安排(表1)。

表1

班级 方案策划(理论考试) 方案实施(实操考试)

时间 地点 时间 地点

11机械(四)班

(非试点班级) 10月20日

8:00―10:00 D507阶梯教室 10月20日

10:00-19:00 数控车实训车间

10数控(五)班

(一体化试点班级) 10月21日

8:00-20:00

10月22日

8:00-17:00

08数控(五)班

(非试点班级) 10月23日

8:00-20:00

实操考试待考区设在D305教室(未轮到实操考试的学生在此候考,并指定教师监考)。

③考场设备实施情况。理论考核区设在学校D507阶梯教室,考位设置采用“S”型间隔排列,A、B卷交叉发放,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实操待考区设在学校D305阶梯教室,并委派专门人员进行待考区秩序和纪律的维护工作,保证了不同批次考生不允许交流的考评要求。

实操考核区设在学校数控车实训车间,现场提供7台沈阳机床厂(备用1台)Fanuc0iMate-TC系统数控车床、7套独立的工具车及相关维修工具,并设置考评员和学生零件检测区域。

④考评员信息。本次测评安排了××集团工段长××、××学校××、本校教研组长××担任考评员,由××市鉴定中心鉴定管理科××担任巡考员,人员配备满足测评方案要求。

(2)测评工作组织情况。

①考评员、巡考员责任明确、职责到位。学校根据测评要求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包括校内考评员、外校考评员、企业考评员和巡考员),校内考评员负责测评当天考务管理、学生组织、监考、阅卷等工作。外校考评员、企业考评员负责考评当天监考、阅卷工作,巡考员负责测评全面监督和指导。测评联系人负责考务协调、资料汇总、数据整理等工作,并配备专门的摄像、照相人员负责全程记录。各相关人员通力协作、责任明确、职责到位。

②测评期间纪律严明,狠抓考核质量关,测评结果真实可信。测评实施过程中,考生均穿工作服、女生戴安全帽进入考试区域。考评员首先对学生身份进行了认真核实,并按要求签到。外校考评员、企业考评员、校内考评员认真履行考评工作,确保本次测评结果的可信度。

2.测试情况分析

(1)试题分析。

①试题总体情况分析。本次测评内容分为纸笔测试(方案策划能力测评,时间120 分钟)与实操测试(方案实施能力测评,时间180分钟)两大部分。测评实施背景以企业数控加工人员真实工作要求为蓝本,按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进行考核。测评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纸笔测试,包括:分析零件图样,明确技术要求,填写零件图样信息;拟定加工工艺,填写数控车加工工序卡;根据制定的加工工艺填写工艺编写说明等内容。

二是实操测试,按照设备操作规程以及文明生产要求完成如下内容: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在数控车床上完成零件加工并对零件进行检测。

②学生资讯检索能力贯穿测评过程,试题开放性较大。由于本次测评以任务进行引入,并不纯粹考核孤立的知识点,而且测试期间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查询,答题开放性大大提高,与以往单纯技能鉴定模式相比,重点从知识点熟悉程度的考核,转移到资源活用与关联能力的考核,考生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2)测评结果分析。

①测评成绩总体情况。

一是职业能力测评成绩(表2)。

表2

测评项目 总分 纸笔测评 实操测评

配分 100 30 70

10数控(五)班得分 A卷 65.9 16.65 49.26

B卷 68.25 16.28 51.98

08数控(五)班、11机械(四)班得分 A卷 60.05 13.09 46.96

B卷 67.34 13.66 53.68

二是平均得分率分布情况(图2)。

图2

三是职业行动维度成绩(表3)。

表3

测评项目 明确任务,获取信息 制订及确定

方案 实施及检查

控制 评价反馈 职业素养

配分 A、B卷 6 24 36 30 4

10数控(五)班得分 A卷 4.45 12.2 29.48 15.78 4

B卷 4.4 11.88 31.23 16.9 3.85

08数控(五)班、11机械(四)班得分 A卷 3.32 9.78 30.69 12.26 4

B卷 4.04 9.62 31.09 18.65 3.94

四是职业行动维度平均得分率分布情况(图3)。

图3

五是纸笔测评的综合职业能力成绩(表5)。

表4

测评项目 综合职业能力 功能性能力 过程性能力

配分 A、B卷 30 12 18

10数控(五)班得分 A卷 16.65 8.2 8.45

B卷 16.28 7.93 8.35

08数控(五)班、11机械(四)班得分 A卷 13.09 6.15 6.94

B卷 13.66 6.84 6.82

六是纸笔测评的综合职业能力平均得分率分布情况(图4)。

图4

②测评结果分析。

一是测评成绩总体分析。从测评结果显示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名为:非试点班11机械(四)班、试点班10数控(五)班、非试点班08数控(五)班,10数控(五)班理论平均分位列三个班之首,实操测试成绩11机械(四)班较好,08数控(五)班、10数控(五)班实操测试成绩相当。

二是试点班级10数控(五)班职业素养方面优势明显。因本次测评是在模拟企业实际的工作场景和完全开放的状态下来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实操评分表的设置中也反映出操作规范性是本次考核的重点。而从本次测评过程来看,试点班级学生在资源查阅、方案设计,特别是在机床操作规范性、量具保养等职业素养方面明显好于非试点班级。

3.对本次职业能力测评的思考

(1)测评工作成绩。通过本次测评使学校掌握了一体化教学试点班级第一手的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明确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的基本方法。通过本次实操(方案实施能力)的测评,反映出经过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对于职业能力测评内容较为熟悉,并容易接受,对于任务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较为快速找到需要的数据及资料。此外,在技术操作方面,比传统教学学生更能适应独立完成的工作要求,动手能力较强,会注意工作现场的技术规范及安全工作要求,思考及操作能力更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

(2)测评工作的问题和建议。在本次测评中,因满足统一要求和进度的数控专业学生有限,参加测评人数不多,所以在测评数据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比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要更加科学真实地对比学生职业能力,还需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和测评次数。

四、小结

由前期学校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测评情况并结合学校教学实践,得出目前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如下。

1.如何提高一体化试点学生技能训练水平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目前的一体化课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工作过程和学会学习。但由于每个学习任务几乎都有全新的学习内容,加上课时、场地和设备的限制。教师如果完全按照工作页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直接进行零件加工,由于学生的技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加工的工件尺寸精度较差,达不到图样要求,而且课时内很难让学生达到相应的技能要求。笔者建议适当减少工作页中学习任务的数量,同时在任务的衔接上加强技能点的合理渗入,做到在技能上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和不断巩固。

2.试行的工作页中科学性、严谨性不够,需要及时认真修订

目前编写的工作页中部分引导问题设置开放性太大,建议在开发低年级段学生用工作页时尽量多设置封闭性的引导问题。

3.机械制图等一些专业基础课是否可以完全融入到一体化课程中值得商榷

机械制图知识几乎贯穿于整个数控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是通过零件的钳工加工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制图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要让学生完全掌握好这门工程语言,仅仅在这些任务里体现不充分。因此,机械制图有必要单列为一门课程来开展教学,或在任务的教学中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有所侧重。

4.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根据现行的一体化试点教学安排,每学期只有1~3门一体化课程(少的学期只有一门),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就出现不及格科目,而如何合理地进行补修(或补考)在现行的一体化课程方案里没有提及。建议在全国试点学校充分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的评价、考核、补修等相关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12篇

国家《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有一个基本要求,即:“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教学质量测评的意义、计算机系统的科学操作及测评试题编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等几方面进行论证,以便寻求进一步研究、制定监测计划、评价标准及相应政策法规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美术学科;教学质量测试;计算机技术;学业测评

国家《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有一个基本要求,即:“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等,应该说,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美术教师能够很好地落实《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使评价朝着有利于学科教学的方向发展,但对于学期考试、学业考试,日常的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呈现,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在毕业、升学成绩中美术学科是非考试学科,美术学科的学业考试常常是以平时成绩、作业积累、等形式表现,没有考察力度,便得不到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等应有的重视,产生的后果便是学科教学的随意性,如应试学科对美术学时的挤占、专业教师的缺失、人为的无故缺课、停课(以初三毕业年级最为突出)、停订美术教材等现象……以上的种种现象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因此,建立科学可靠美术考试评价系统势在必行。

一、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学科教学质量测评的意义

(一)“新课程”对美术课评价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的发展对学科教学提出挑战。学习领域更为拓展,实践手段更为丰富,评价标准更为多元。以往美术考试由于专业技能考试受条件、评卷标准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有效开展,使平时教学质量把控失去了抓手,鉴于这些情况,有些地区对美术考试进行了新的尝试,例如,以笔试的形式进行美术考试,考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部分学习内容通过考试可以得到检验,但美术学科丰富的实践性、可视性、审美感受不能通过考试得以有效的体现,学生对艺术学习停留在文字层面,甚至死记硬背等,美术学科的测试形式有待思考。

(二)尝试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学质量测评

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学科教学质量测评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平时成绩作为考试成绩和笔试答卷作为美术考试形式的局限性,使美术考试更接近美术学科的本质特性。首先,学校完备的计算机教学系统可以为美术学科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学科教学质量测评提供可能。现阶段学校计算机硬件条件趋于完备。计算机教学已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许多地区已将计算机学科成绩纳入学生初中升高中的总体成绩。学生计算机操控能力足以满足美术学科考试的操作要求。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学生只需输入自己的学号,计算机系统自动随机抽选出试题,学生根据试题要求选择正确答案最后提交完成。计算机程序自动呈现学生此次测试成绩,考试结束。

电子试题的编辑与电子试题库的建立要在文本试题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可由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的美术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试题的编辑与电子试题库的建立。具体的过程是:先由美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辑完成多套试题及答案,再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将试题及答案输入计算机系统,形成电子试题库。电子试题库系统包括试题及答案两部分,计算机专业人员依据试题库材料完成计算机考试系统开发。形成考试、评卷计算机操作完成。这既可以节省大量人力与时间,又可以保证考试透明度与公正性。

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美术学业考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保质、保量地开足、开全美术课。考试内容涵盖所有学习领域,多套试题部分内容可以相互重合,学生考试时随机抽取试题。试题内容即教材内容、学习内容,只要开课了、认识了、掌握了,即可完成考试。

二、利用现有学科教材体系、师资储备开展学业考试

初中美术学业考试不是横空出世,更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学科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科学、严谨、可操作的学科考试系统是促进学科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途径。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科学、有效的学科教学质量测评机制,学科教学很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总体规划,必须制定监测计划、评价标准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学科教学质量测评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当地美术教师对所使用的美术教材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可考试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扩大教师的参与面,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参与到梳理、编辑试题的工作过程中来。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学习《课标》、集体备课的教研过程。对以后上课具有指导作用。学科学业考试本身也是对本地区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应该说,学科学业考试对所有美术教师而言,将是一次专业与教学上的提升。

美术试题的编辑要以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利用师生手中的现有美术教材,全方位开展美术试题的编辑。美术教材是师生手中最大的美术资源库,全方位开展美术试题的编辑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资源库。试题编辑要涉及美术学科四个学习领域。要突出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即可视性、实践性、审美性。要突破以往美术考试文字性、叙述性限制,以读图、识图的方式统领考试过程。

例如:在“欣赏・评述”领域,可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混放,并配以不同作品文字表述,学生通过读图,认识作品,并选择与作品相应正确文字表述。在“造型表现领域”可以将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指出哪个作品是三角构图,哪个作品是平行构图,哪个作品是s构图等。这些符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美术表现技能的基本要求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突出美术文化课程的特质。

总之,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展美术学科考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需要发展、完善。例如,贴近了操作性但不能代替操作性;缺少与教材配套的电子考试评价体系;地区、教材差异,导致测评水平的不均衡,等等。只有把问题想得多一点;把工作做得细一点;把视野扩展得广一点,才有可能把这项工作开展好,有效提高美术学科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国教育部.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国教育部.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