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种植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符合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目标和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鼓励农业产业政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国家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对发展农村培育业的大力扶持。种植北虫草这样的中药材,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并且我们也会提供技术支持,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很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种植,目前市场上滋补虫草货源奇缺,国家大力提倡人工培育种植业,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北虫草是具有较高滋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市场前景广阔。
虫草种植技术不受时间、季节、文化程度高低限制,管理简单,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实时在线的“客户管理中心”提供全天候咨询,专家为您把脉纠偏,让你生产万无一失!近些年,调结构、转方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人工种植北虫草价格一些经济原本欠发达的贫困县,通过立足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药材、蔬菜、畜牧等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北虫草又称蛹虫草,属子囊菌类的麦角菌目、麦角菌科。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近年来野生资源日渐匮乏,而人工栽培的北虫草以良好的医疗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宗尚健康、养生、天然绿色食品的当代,它的经济效益是十分显着的,市场利润丰厚无比。而那种逢低价就急于抛售,或在高价时压过头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压货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将收获加工好的药材妥善贮藏、保管好,防止生虫或霉变,以免影响销售。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人工种植北虫草的投资规模可大可小,一般30平米可培育1万瓶,也就是说种植30平米的北虫草一年利润可达20多万元,所以“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种虫草”。种植设备主要有空瓶子、架子等设施,培育北虫草与种蘑菇相似,我公司有多年大规模生产经验,技术非常成熟,专业老师传授一般人都能学会。
加盟商与高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拥有完善的技术、产、销一条龙服务,确保你产销无忧、获利轻松!种植北虫草有政府拔款扶持,在出口方面打开绿色通道,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农村种植项目北虫草养殖人工种植北虫草价格冬虫夏草种植规模可大可小,千元投入,闲置空房、车库、地下室即可生产栽培,成本极低,现金回收,利用大米作为培养基为其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碳源和氮源,而防污剂的加入则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杂菌污染问题。
关键词 农业休闲园;实例;中小型园区;游赏项目;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7-02
在实践中接触到大量被归纳为小中型园区、占地面积在13.33 hm2以下的农业休闲园区。为了保证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能容纳更多游客,提供足够休闲娱乐活动,游赏项目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结合规划案例对此作一些探索讨论。
1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规划难点
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必须针对小中型休闲园区的共性特点和问题考虑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项目规划策略对应关系见表1。
2 规划实例
2.1 园区基本情况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现状共性为都是面积不大的山地农业休闲园区,占地面积(龙泉山庄计核心区面积,不计飞地果园面积)在6.67~13.33 hm2间;距离福州主城区行车时间均为1 h左右,道路交通较为方便;园区地形地貌均为沟谷相间的南方丘陵山地;周边山地自然环境景观美感度尚可,但不出众。园区之间又各有区别。
2.1.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自有温泉井一口。大樟溪支流横贯园区,将园区分为2个部分,溪流以南为平地,以北为山地。已建成投入的设施与项目较多,已建成温泉泳池、独栋温泉度假木屋、小型2层度假宾馆及其他温泉池及配套设施、停车场、农家乐餐厅。已投资近1 000万元,经济效益稳定,客户群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知名度,后续投资意向强烈[1-2]。
2.1.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园地地形主要为一片顺山势而下的沟谷山地及谷边田地,一条无名小溪顺山谷纵贯整个园区,自然山地景观较好。园区入口至度假屋之间人工景观营造较为精致;园地种植中草药、果树,还有一些半野生状态茶叶;已建成设施有陈列活动室2栋及2层度假小屋1座。已投资数百万元,略有客户及经济效益,有后续投资计划,但方向不够清晰,资金压力较大。
2.1.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地形为紧靠水库的平缓山谷梯田,水库库面水域面积约3.33 hm2。田地原种植水稻和蔬菜,水库有多年投放的草鱼、鲢鱼等淡水鱼类,大小不一。休闲设施建设几近空白。进行部分前期投入,资源利用方向不明确,资金压力大[3-4]。
2.2 对应资源因素的游赏项目规划
在对园区基础条件分析之后,针对各个园区自身实际情况,发现重点、特色资源,量身定做为其规划游赏项目与设施,既开展普遍性的共性项目,又发展其优势游赏项目。
2.2.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有大量过境公共交通,园区结构紧凑,有一定空余土地。交通规划策略:修建园区停车场,争取设立过境公共交通站点,开通园区公交专线等。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周边休闲气氛浓郁,夏季客源充足,但园区夏季吸引力稍差。自身温泉特色带来大量冬季客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温泉休闲服务结合住宿服务,目前中低档为主,住宿配套设施需要达到一定体量、数量,未来发展以中高档温泉休闲山庄形式为主。③农业资源因素:核心区种植面积小,飞地果园距离偏远。农业资源开发策略:核心区作为园区景观地和生态保护地保留,少量产品作为赠品和农家乐餐厅材料使用。不单独开发农业休闲项目。④自然资源因素:自然景观一般,但拥有温泉资源,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策略:围绕温泉资源开展层级开发,从普通温泉洗浴,到温泉保健再进一步发展为总体的温泉休闲度假;扩展周边休闲项目,如休闲屋配套的温泉加温小温室,进行反季节花卉、蔬菜种植栽培等,既可成为独特景观,又提供旅游商品。⑤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开发思路:围绕温泉资源开发,配套餐饮、住宿、运动健身、保健和旅游商品销售项目与服务,深度开发会议、聚会旅游等,创造较好经济效益。
2.2.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到达村庄,园区内多为山地,缺乏空余土地,园区形状狭长,交通线路长。交通规划策略: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园区内部通过步行或电瓶车转运游客。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但受总体资源条件限制。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现有休闲住宿设施,完善各类服务。后期立足开发野外露营服务。限制总建设体量。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品种较多,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中草药种植有一定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策略:开展认养种植为主的休闲农业,适度少量开展采摘、垂钓、摸泥鳅等休闲活动,结合北峰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绿色无公害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纵贯园区的溪流和周边自然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之一。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徒步运动休闲为开发重点,结合开展山林氧吧漫步、自然植物认知、野外露营、自助烧烤野餐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以徒步溯溪为源头的野外自助旅游休闲为主线,中草药认养种植等农业休闲为副线,结合开展运动保健、健康养生项目的深度开发。
2.2.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①交通因素:园区与村庄较为接近,但公路和园区间被溪流和水库阻隔且标高差异大,水域面积大,形状狭长。交通规划策略:溪边驳岸修建少量停车位,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公路和园区间修建浮桥通行,设立游船站点连接各水面休闲项目。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总体资源条件有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水库资源,少量开发邻水和水面住宿小屋。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水稻、蔬菜为主,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农业资源开发策略:蔬菜以认养种植为主;水稻田结合开展稻鱼、稻鸭等生态种植模式开展观景、科学认知等活动,适度开展玩泥、摸泥鳅等和休闲活动;库区开展垂钓等休闲活动,结合开展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水库及周边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重点开发区。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利用水库开展各类休闲为开发重点,如垂钓、划船、皮划艇等,融入文化元素深度开发如龙舟体验等项目,延伸开发森林漫步、自然植物认知、自助烧烤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利用农、水资源,营造乡村和自然风味,以水域休闲开发为重点,带动餐饮、运动休闲、家庭户外活动、农产品销售等项目,充分满足一日游游客需求。
3 结语
从3个实例可以看出,小中型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应立足园区资源条件,发现和挖掘特色资源或重点资源,并据此展开游赏项目规划,串联为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避免过度开发建设,节约资金,体现特色,提高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李继侠.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策略[J].现代园艺,2015(11):82-83.
[2] 林国华,陈志锋,钟珍梅,等.基于能值分析的休闲农业园区效益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3):699-703.
八卦洲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一直都围绕着“植根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工作思路,明确“以普及为目标、以特色为活力、以创新为发展”的工作定位,广泛开展着面向全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有效地推进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2012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向南京市教育局申报了题为《围绕 “芦蒿文化”,开展特色社区教育》的实验项目,并顺利立项。以期通过此实验项目的开展,引领和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自2013年1月始,项目实验开始启动。由于考虑到此实验项目必须依托芦蒿种植基地和芦蒿种植户来开展实验,社区教育中心决定与街道下属的下坝村开展项目合作。下坝村共有农户1744户,芦蒿种植家庭近900户,占到全村的52%,种植大军也是八卦洲芦蒿种植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充分意识到下坝村的芦蒿种植基础优势,社区教育中心与下坝村共同开始了实验项目的研究。
首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1.通过培训提升种植农户芦蒿科学种植技术;2.建立芦蒿实践基地,增强芦蒿种植技术的培训实效;3.培养一批具有蔬菜销售经验的芦蒿经纪人;4.举办芦蒿等绿色蔬菜展销会;5.编写芦蒿知识及实用技术读本。
其次确立了项目实施方法。1.培训法:利用集中培训教学科学种植理论知识;2.实践法:专家实地操作,通过现场观摩掌握操作方法; 3.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提高项目实验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经验交流: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会议经验交流或实地种植经验交流,梳理、总结种植方法和经验。
明确了项目实验的目标和方法后,实验项目开始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社区教育中心与下坝村于2013年1月共同商讨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双方责任义务;
2.成立了含社区教育中心主任、下坝村主任、科技员、种植大户等8人组成的项目研究小组,指定科技员为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项目培训计划的开展事宜;
3.商讨项目实施计划。就项目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责任归属进行了商讨确立,形成了有组织、有计划、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的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落实实验基地
社区教育中心与下坝村经过认真调研,落实了项目实验基地,并进行了基地的挂牌。
2.开展芦蒿特色文化教育
项目研究小组就芦蒿种植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土壤、种植、病虫害等有科技含量的科目内容分时段安排了培训课程,用于项目实施。
(1)整合资源,开办特色技能教育。
八卦洲街道芦蒿的生产虽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支柱型产业,但芦蒿的生产还是以经验生产为主,对芦蒿的种植缺乏科学的指导,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高,为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挖掘教育资源,协调科技部门,指导芦蒿种植户开展科学种植。
①整合农业科技专家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项目小组成员取得街道领导和区教育局领导的支持,去南京农业大学拜访农业专家教授,利用科技的力量解决芦蒿产量、品质问题,开展了教学活动。
2013年8月,农业大学教授带着施肥技术专家来到下坝村的项目实验基地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教学活动,并在基地现场操作,根据八卦洲的土质特点进行了现场讲解。学员们现场观察、积极思索,提升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同时社区教育中心也积极和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的农业专家联系,请他们传授芦蒿的无公害生产技术,2013年7月8日专门就芦蒿种植实用技术进行了讲解。教学中除了传授常规的种植技术,还教授了很多种植小窍门,这是种植户们从未听取过的新鲜信息,将科学种植理念传播到了他们当中,既是一次成功的种植技术培训,也是一次很好的科普知识宣传。
②整合街道农业科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街道农业科一直是街道农业发展的技术引领者,多年来扎根农村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农业技术教学经验,社区教育中心通过田间走访,了解了芦蒿种植户的需求,项目小组成员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农业科的技术人员,在2013年6月安排了一期芦蒿病虫害防治培训内容,引领芦蒿种植向无公害化发展。
③整合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开展经验交流会。
20多年的芦蒿生产造就一大批芦蒿种植能手,他们的种植经验,贴近生产的实际,而且实用易行。但长期以来,他们的经验只是小范围的交流,而且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项目研究小组经过排查和走访,掌握这些人员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筛选,邀请了村内退休赋闲在家的农业技术员在6月18日参加了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种植的经验交流活动。这些老技术员将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芦蒿种植经验、茬口对接经验与种植户门进行了交流。下坝村还有一批像倪合凯、徐应宏这样的芦蒿种植大户,他们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也邀请他们参与到实验项目中来,交流种植经验。两位能手在7月14日的经验交流会上分别就芦蒿的选种、育苗以及田间管理在实践基地进行了实地讲解和经验分享。许多种植户在结束时和这两位能手结成了帮扶对子,以期开展进一步的经验交流。
8月28日,项目小组邀请了区土肥专家在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后开展了一次实践经验交流活动,很好地复习了培训内容,巩固了培训效果,改变了芦蒿种植户单纯求产量的激进思想,认识到提升芦蒿品质的重要性。
(2)提升素质,办特色文化教育。
随着芦蒿种植业的发展,芦蒿产量的大幅度的提高,加上近几年种植面积的不断地扩张,八卦洲的芦蒿产量已经远远大于本地的消费量,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保住南京市场的同时再开拓新的市场。为了确保农民的经济效益,防止芦蒿滞销的情况出现,就必须搞好市场调查,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营销队伍就非常重要,2012年社区教育中心开办了一期农业经纪人培训班,培训班结业时还安排了经纪人经验交流会,就今年冬春芦蒿销售情况和销售配比情况进行了交流。
(3)着眼发展,办特色文化活动。
八卦洲街道要真正体现“中国芦蒿第一乡”的美誉,扩大芦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仅要发挥社区教育的教育培训功能,更要发挥其宣传功能。项目研究小组自项目开始就积极搜集查阅资料,编撰了《芦蒿知识读本》,举办了一期芦蒿知识竞赛。同时利用开展销会,参加经济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扩大芦蒿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正在积极组织和策划在11月份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扩大芦蒿品牌的影响力。
下一阶段实验项目研究方向
1.引领芦蒿种植逐步向无公害化方向发展
目前八卦洲种植芦蒿虽然已经很注重科技含量,但是对于现在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更多的农户还是追求产量,其次才是注重品质,产量的不断上升造成的是价格的走低。实现芦蒿生产的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是我们项目研究小组需要努力的目标。
2.进一步拓展芦蒿的销售渠道
八卦洲芦蒿的销售多年来还是靠农业经纪人在运作,动作规模小,大市场观念薄弱,超前的销售意识不强,没能发挥网络销售的优势,缺乏竞争力。如何拓展芦蒿的销售渠道,这也是目研究小组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3.探索芦蒿的深加工,提高芦蒿的产品附加值
目前芦蒿种植户仅限于销售鲜芦蒿,而芦蒿的深加工,如:芦蒿干、芦蒿茶等芦蒿附加产品的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项目研究的后期将在此方面进行探索。
4.解决芦蒿秸秆的焚烧污染问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去年以来,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深入贯彻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积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特色农业乡建设规模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突破。去年,全乡种烟面积13000亩,植烟村达到29个。虽然黄烟生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风雹、病虫害的侵袭,但通过强有力的抗灾措施,完善的补助保障政策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广大植烟户未因收入的降低而影响到种植热情。投资39万元,在东石、鲁子峪、石沟三个村实施了3090亩国债公益林项目,共植树46万株,绿化面积5153亩。根据规划,高标准完成了市、区部门包荒山绿化工程年度任务;坚持育、管结合,不断壮大5000亩仁用杏基地建设规模,种植仁用杏24万株,嫁接15万株。同时,通过开展封山禁牧,制止乱砍滥伐等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全乡羊患现象得到了彻底根除,较好的巩固和保护了造林绿化成果。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6100亩,比去年增加1100亩,种植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农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力抓了上级立项的7500亩土地整理项目和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整修生产路42公里,新建水池66个,新打大口井3眼,建扬水站12处,种植水保防护林1830亩,预计总投资1300万元。在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有了长足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进一步壮大。乡内绿化工程的实施,、等景区的不断完善,为我乡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农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业主导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受市场影响,中草药等产业在规模发展上弹性较大等。年,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主导产业上规模、提效益
一是持之以恒抓好黄烟生产。从多年实践经验看,黄烟生产是一项市场稳定、效益突出的兴乡富民产业。考虑到去年特殊天时的影响,今年区里分配给我乡的黄烟种植任务是10700亩,目前已与烟农草签合同8900亩,完成今年计划任务的84%。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市烟草公司每亩补助620元优惠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把黄烟组织费和特产税返还适当作出调整,让利于植烟村和种烟户,提高烟农的种植积极性。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和责任制,在稳定上片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下片各村的潜力,加大新植区的扶持力度,力争今年种植面积不低于11000亩。同时,强化技术培训和黄烟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和指导,着重提高烟叶质量,努力实现黄烟销售收入1100万元。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创造的有利条件,把狼石沟和大石梁作为黄烟面积扩大的重点区域,计划明年黄烟种植面积14000亩,2007年力争达到18000亩,真正把黄烟产业培育成我乡农业主导产业中的主导。二是坚持育、管结合,抓好林业发展。积极引进名、优、新、特品种,完成1200亩仁用杏嫁接任务。紧抓市、区部门包荒山绿化的政策机遇,做好与生态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因景植绿,植树37万株,绿化荒山1850亩。在上端士、后沟两村分别实施千亩梨园和杏花谷整体密植改造工程,增加密度,扩大范围,增强梨花节、杏花节的观赏性,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轮伐补植为重点,抓好沿河、沿路残次林改造,逐步打造公路沿线景观林带。充分发挥专职护林员的作用,巩固禁牧成果,为全乡林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强化科技与信息服务,促进中草药标准化生产。以鼎立中药饮片公司在我乡建设GAP中草药生产基地为带动,建立中草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引导群众推行标准化种植,提高产出效益,力争年内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为尽快建成万亩中草药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二、全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去年,上级立项的7500亩土地整理项目和50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在我乡全面铺开,尽管在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部分建设任务,但今年的工程量依然比较繁重。土地整理项目的重点是土地平整和防护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点是整修路面、地堰,铺设PVC管道和生产路林网建设及部分水利设施建设。两大项目都将于6月份之前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靠上,集中精力,把千载难逢的利民工程实施好、干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领导成员包项目、机关干部包工程责任制,发动带领广大群众,总结前段经验,发扬扎实苦干、奋力拼搏的优良作风,严格按照项目总体规划和质量要求,合理安排工程进度,高标准全力实施两大重点项目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建设标准不走形,不走样,顺利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
今年我乡还承担着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我们将严格按照“村为基础,整乡推进,区域规划,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周密规划设计,在、等8个村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达到林成片、路相通、沟相连的建设要求。今后,我们还将全力争取农业项目建设,力争三年内把全乡31个村整体开发一遍,为我乡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调优、调细创造良好的配套设施条件。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年,我们将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从注重数量的增长转向注重整体效益的提高,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充分发挥四季青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优势,加快培育2000亩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公司连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食品,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各位领导、同志们,区里对山区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立足优势,奋力拼搏,真抓实干,为特色农业乡建设的升级创新而努力奋斗。
“在两湖污染源中,除了工业和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也是一种严重的污染。”清镇市委书记杨明晋在研究两湖污染治理时说。
记者采访发现,在红枫湖镇,5.43万人中有农业人口3.28万人,电就是说,这些农业人口需要靠1706ha田地吃饭。
“在红枫湖周边,3万多人的吃饭需要靠田地解决,而2万多亩(1亩=1/15ha)田地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植物对这些化肥和农药的吸收,只是少数,大多的化肥农药经过雨水冲刷后流入两湖。大量的氮和磷流入红枫湖后,导致湖水含氮磷量超标,多年的积累,加上工业污染,湖水富营养化严重。”杨明晋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两湖污染治理时,“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对此,清镇市在响应贵阳市委提出的建生态文明城市和彻底治理两湖工作污染工作时,提出了“保湖富民”的工作思路。即面对“农业面源”污染,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通过打造生态、环保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为两湖“农业面源”污染减压。
在确定发展思路后,清镇市开始行动。
去年11月,在贵州省长林树森带队前往广州招商过程中,贵阳市蔬菜办和清镇市政府和香港裕东投资公司签订协议,引进裕东进驻红枫湖,尝试现代化农业产业,种植有机蔬菜。裕东进入红枫湖后,注册贵阳裕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红枫湖周边的大冲村租下500亩土地,形成核心基地,种植有机蔬菜。“裕东公司种植的这些蔬菜,都出口到海外,蔬菜需要绿色认证,必须停止使用传统农业的化肥和农药,有机化肥都是从美国进口,使用后不会对红枫湖造成污染。”香港裕东公司贵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裕东公司的带动下,红枫湖周边的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目前在尝试的生态农业,种植更科学,经济效益更好,还不会对湖水造成污染。”裕东公司负责人说。“从某种程度说,红枫湖旁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治理两湖污染工作逼出来的。我们将在有利于治理两湖污染的工作思路中,探索更有利于两湖环保和农民的发展路子。”清镇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集体农庄”造福红枫湖
深夏,从红枫湖沿岸到香港市场,围绕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产业链条正在逐步完善。
在生产环节,裕东公司在租用农民土地形成核心种植基地后,又聘用当地农民到蔬菜基地打工,成为红枫湖镇大冲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周发青家住大冲村毛家井村民组,一家4口人,靠3亩土地生活。在裕东公司进驻之前,他家主要种植稻谷和油菜。“种植的只够吃,供娃儿读书,还是靠农忙之外的季节到外地打工。”周发青没有少为生活奔波。
可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周发青转眼间从农民变成了技术工人。原来,裕东公司租用了他的3亩田,年租金就接近3000元。把田租出去后,他和妻子两人,又受聘返回裕东公司的蔬菜基地打工。“比以前好多了,种植水稻时,3亩田顶天收3000斤(合1500kg)稻谷,春季的油菜加下来,不会超过5000元。而现在,我和妻子在他们的蔬菜基地打工,1个月就是2000多,加上租地的费用,1年收入3万不成问题。”让周发青高兴的是,裕东公司经常会给他们做技术培训,从蔬菜的种植一直到采摘、包装技术,实际上,他们做的是技术工。
像周发青夫妇一样,目前在裕东公司蔬菜基地打工的农民上百人。当地人把裕东公司的蔬菜基地称为“集体农庄”,一起到基地干活时的情景,被戏称为“”。
记者在红枫湖畔的有机蔬菜基地看到,大棚内外的速生蔬菜长势良好。周围的农户,受公司聘用,正在蔬菜基地里对菜秧进行移植,或者对成熟的蔬菜进行采摘和包装。包装好的蔬菜,被裕东公司通过飞机源源不断地运往珠三角、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据介绍,在首批蔬菜种植中,红枫湖镇的500亩核心基地,种植有上海青、菜心、奶白菜等12种速生精品蔬菜,这些蔬菜通过香港批发市场、沃尔玛超市等,源源不断的送往消费者餐桌。
从目前市场反映看,红枫湖基地运出去的蔬菜供不应求,每天刚一下飞机,蔬菜就被“抢”光。“我们非常满意,贵州的气候、土壤和水源,都特别适合精品蔬菜种植,我们在现场测量,这些蔬菜的糖度都在10°以上,是我们广东蔬菜基地的3倍左右,营养价值和健康价值非常高。”裕东公司负责人说,500亩精品蔬菜实践,让他们重新认识了红枫湖蔬菜,将会把蔬菜基地做大,把当地的老百姓都变成工人,通过裕东公司的带动能迅速富裕起来。
实际上,除了到裕东公司“集体农庄”打工的农户,其余的也在裕东公司的带动下,进行有机蔬菜种植。
目前,裕东公司每个星期都会组织周边的农民到蔬菜基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然后。裕东公司向这些农户发放蔬菜种子和有机化肥,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有机蔬菜。蔬菜成熟后,裕东公司负责回购,当地农民只需要专心的种蔬菜即可。
“目前,裕东公司发放到周边农民手里的精品蔬菜种子,已经有逾650kg,每亩500g种子,农民将自己种植1300多亩精品蔬菜。按照计划,裕东公司将带动周边的上万农民致富。”红枫湖镇一个副镇长告诉记者。
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绿色防火墙”
实际上,精品蔬菜基地只是清镇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一小部分,按照规划,清镇市将在两湖周边对农业进行全面的调整。
清镇市委书记杨明晋告诉记者,目前清镇境内的两湖,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上已经做出全面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在两湖一级水源保护区外,将在2010年前,完成两湖沿湖“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物防治工程,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对周边农民建立保护补偿激励机制,从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以倾斜,保护两湖周边群众的利益,引导周边农户积极参与保护两湖。
除了引进香港裕东公司的千亩蔬菜基地种植外,记者发现,目前清镇两湖周边的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大面积调整,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四面开花。
――引进贵阳山韵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加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模式,在红枫湖镇的大冲村、民联村等地实施的1000亩有机绿茶种植项目目前已经种植完毕。
――目前也在红枫湖镇的右七、白泥等村种植葡萄2000亩、梨树1500亩。
――在红枫湖镇、站街镇沿湖村组种植了桑树3260亩,种植桑苗392万株。
这些既能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又能给周边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被专家称为两湖的“绿色防火墙”。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绿色防火墙”工程的启动,虽然对治理两湖“农业面源”污染取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同样面临困难和考验。
记者从清镇市的有关部门获悉,在对传统农业进行结构调整中,清镇面临资金缺口大的问题。资金落实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另外,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大部分受季节的影响较大,资金如果不及时到位或者不及早安排,错过一个季节就意味着错过一年时间。
最让人头疼的是,因农民利益补偿机制没有建立,在短期内不能见到效益的项目,将会使一部分农户生活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实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2007〕59号)精神,促进花生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提高花生单产和品质,增加食用植物油有效供给,促进花生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目标
年,省下达我县花生良种补贴试点面积29万亩,每亩补贴10元,补贴资金共计290万元。本项目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目标,通过良种补贴和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区平均亩产较前三年平均增产15%,项目区实现优质专用品种区域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我县花生大面积均衡增产,良种应用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品优质比率迅速提高,花生产业效益明显增加,带动农民增收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基本原则
(一)实施花生主产区。促进花生主产区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防止花生发展与粮食争地。
(二)补贴与良种挂钩。选择或推荐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质专用品种,重点补贴高油品种,适当兼顾优质食用型品种。
(三)农民自愿参与。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品质优先和订单需求,积极引导农民选用推介的优质高产品种,生产优质专用花生,不得强迫农民种植。
四、补贴范围、对象与标准
(一)补贴范围。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花生良种补贴项目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照花生种植面积大,生产基础好,布局集中,产业化水平较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强的原则,选定在卫河以南,沙土及沙壤土面积较大,适宜花生种植的城关、张龙等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花生良种补贴项目试点,良种补贴实施总面积29万亩。
(二)补贴对象。对试点乡(镇)、街道办事处项目区内使用花生良种的农民(农场职工)进行良种补贴(每个试点实际良种补贴面积要控制在项目任务之内)。
(三)补贴标准。大田每亩补贴10元,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由于今年已错过生产季节,无法落实良种繁育单位和面积,良种繁育补贴无法实施,明年及早安排追加实施)。
(四)补贴方式。采取“一折通”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严禁按人头或耕地面积平分补贴资金。
五、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认真核定补贴面积。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要严格落实种植面积。农户据实向村委会申报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由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汇总、审核把关,县农业局复核确认,并会同县财政局建档备案,汇总逐级上报。
(二)科学确定补贴品种。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市、县农业局组织专家组论证,确定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纳入河南省花生良种补贴推介品种名录的作为补贴品种。
(三)精心编制补贴清册。种植清册的编写要做到按实际种植面积对户登记,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造册,为方便统计,应将同一品种编在一起,内容填写完整,数字核对准确,每页要有合计数,并加盖村委会公章,乡(镇)、街道办事处汇总时,要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清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县农业局、县财政局,一份进行村级公示,一份建档备查。实行良种补贴村级公示制,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群众无异议后,由村委会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汇总、审核把关后,上报县农业局。县农业局复核确认后,交县财政局。(四)严格资金发放程序。良种补贴采取“一折通”(一卡通)方式发放补贴资金,由县财政局按照县农业局复核后的花生良种补贴分户清册中所列补贴数额,会同县农信社将补贴资金存入补贴对象的“一卡通”账户,乡(镇)、街道办事处财税所按照分户清册负责发放“花生大田生产良种补贴兑现通知书”。农民领取补贴兑现通知书时,应在分户清册上签字、按指印。领取通知书后,农民持本人身份证(户口薄)和“一卡通”存折、良种补贴兑现通知书可随时到承办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办理补贴资金存取款业务。承办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农民办理良种补贴手续时,应在存款折摘要栏内注明“花生大田生产良种补贴”字样。
(五)据实拨付补贴资金。县财政部门收到补贴资金文件后,在7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兑现给群众。县农业、财政部门在播种结束后,统一将补贴工作情况,包括花生面积落实情况、补贴资金使用情况,一同上报省农业和财政主管部门。补贴资金结余部分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搞好我县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财政、监察、审计及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黄县花生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严格落实责任。农业部门负责制定方案、良种推介、技术服务和项目组织实施,其它成员部门负责工作督导检查。项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汇总审核的种植面积、品种和分户清册,由农业部门复核确认后,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补贴资金预算、拨付到户工作。其他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良种补贴项目搞好服务,确保把优良种子及时供种到户、补贴资金及时拨付到位、配套技术及时指导到田。
(二)强化宣传发动。县农业、财政及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采取良种补贴政策讲座、张贴宣传单和标语、组织人员到项目村宣讲、群发手机短信等形式,重点宣传花生良种补贴项目相关政策、规划布局、目标措施等,让良种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促成项目区领导高度重视、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干部积极工作、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市场监管。县农业局会同工商、质检、公安、物价等部门,加大对种子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力度,扎实保障种子供应市场渠道畅通、规范有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四)强化技术指导。县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农民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认真抓好项目区花生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通过层层举办技术培训班、专家技术讲课、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入户等途径,把花生良种良法送到农民手中。通过配套技术集成,集新优品种和先进技术于一体,建立花生良种补贴核心技术示范区,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引导广大农民用良种、配良法,扩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一、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地处偏远、立地条件差、资源稀少、劳动力缺乏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高寒干旱、十年十旱是全乡的主要气候特征。乡明年的发展要继续克服制约因素、充分发挥土地草场资源广阔、农牧产品绿色无公害、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一定的矿产风能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项目带动促发展,规模种养促增收,减少农民富农民,退耕还草强生态”的发展思路,强力上项目,积极抓突破,促进农民传统种养方式和增收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谋划
(一)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依托比较优势,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带动乡域经济发展。
1、投资1.06亿元的硅藻土开发加工项目。尽力协调、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促成该项目在尽快完成厂房建设、设备安装等前期工程建设,明年建成投产,开采加工运营。
2、投资1800万元的张北观音禅院项目。项目占地20亩,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今年投资1000万元,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佛塔等主体工程全部竣工。明年我们将继续落实以乡籍为主知名人士、企业老板的捐赠工作,协助完成该项目的广场绿化、禅院绿化、戏苑等二期工程建设,促使该项目早日竣工,带动全乡旅游业的发展。
3、抓好花岗岩、玄武岩开发和芨芨草种植加工的招商工作。
(二)下力推进规模养殖进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探索农民以牲畜、土地、草场等资产入股与争取国家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奶牛、肉牛和生猪等规模养殖场,提升养殖水平,积聚规模效益。
1、奶牛规模养殖场项目。以乡东部现有2个奶牛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带动东部9个村的农户饲养奶牛,入托集中圈养。并谋划在乡西部建一个奶牛规模养殖场,明年年底奶牛存栏达到1000头(现在全乡奶牛存栏数600头)。
2、1000头肉牛养殖项目。依托3个回民聚集村的传统育肥牛优势,新建1个肉牛规模养殖场,年内辐射带动全乡肉牛发展到1000头,增加效益200万元。
3、万头生猪基地建设项目。以满德堂养猪专业村为依托,继续提升满德堂养猪标准,扩大养殖规模。计划在满德堂附近再培育3个养猪重点村,新建1个种猪繁育基地,年出栏生猪达到1.5万口。
4、2000头育肥羊养殖基地。在等村,采取个人承包荒山、荒地、荒坡和鼓励村民种植饲草的形式,建设至少2个2000头以上肉羊规模舍饲养殖场。
5、3000头肉驴规模养殖场项目。针对目前市场对肉驴的旺盛需求,肉驴价格不断攀升,但优质肉驴、种驴短缺的形势,谋划在大庙湾村建设年繁育3000头以上的大型种驴繁育基地。
(三)着力发展推广旱作农业。针对实际,要把旱作农业作为种植业的重点。通过建设旱作基本农田、大力推广抗旱高产优良品种、推广配方施肥、保护地栽培、集水灌溉等旱作农业技术的形式,建立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1、25000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在3个村新建25000亩马铃薯、莜麦、亚麻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有机牌、趟绿色路,推动农业产业增产增效。
2、13000亩饲草种植基地。在大力推进禁牧舍饲养殖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引路,让“退耕种草,种草养畜”的思想深得人心。明年在养殖集中的明喜营、闫家坡、生意地带,集中连片种植青玉米、苜蓿等饲草10000亩。在徐大保村,由投资商,投资1000万元,承包荒山、荒坡2000亩,耕地1000亩,改良后的荒山、荒坡全部用于种植饲草,为明年建设的2000头肉羊规模养殖场提供饲草保障。
(四)适度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在水资源相对较好的5个村,完善配套新建水浇地2000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农业园区,龙头引领全乡农业发展。
1、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大650亩高效农业园区为依托,建设650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2、20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由投资商承包闲置土地,打井配套,科学化管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建设20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
3、甜菜、蔬菜种植商品基地。依托的水浇地资源优势,建设3000亩甜菜、蔬菜规模种植商品基地。
(五)加速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继续配套搞好撤村并点、劳务输出、土地置换等工作,把撤村并点和发展个体工商业作为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手段,在加速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和推进集镇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农民也可通过收取承包费和在村务工等方式增加工资性收入。
紧紧围绕国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题,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改善品质、节本增效,大力实施优质化种子、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规范化栽培、产业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良种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小麦生产中的增产作用,全面提升全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目的任务
今年全镇承担小麦良种补贴任务29535亩,国家财政补贴标准每亩10元,补贴资金共计295350元。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小麦生产全部良种,确保各村优质小麦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和关键技术推广率达到100%。
三、确定主导品种,实现规模种植
根据农业厅推荐的小麦良种补贴品种,坚持以推广优质高产品为原则,结合我镇前三年小麦品种利用情况,在调查农户的种植意向及专家座谈、论证的基础上,筛先出豫麦49(温麦6号)、豫麦49—198、豫农2020、郑农17、周麦18、周麦16、丰舞981、矮抗58、郑麦9694、郑麦366等10个品种作为今年我镇良种补贴的主导品种。提倡以村为单位连片种植,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种,同类型地块同品种。农技部门要加强优质小麦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做好试验、示范,选准产量高、品质优的后备品种,积极开展示范和展示,为保持全镇优质小麦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技术储备。
四、进度安排
2015年5月14日—9月17日建立健全组织,各村做好项目区规划,落实到村、组、户地块。
2015年5月17—9月20日以村组为单位编制良种种植清册,并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
2015年5月25日以前,各村汇总上报分品种需求数量至镇农业办。
2015年5月25—10月15日由种子商户送种子到村,并分发到户,农户领种签字。供种价格按国家政策补贴后价格0.9元/斤执行(种子原价为1.53元/斤,其中国家良种补贴为0.63元/斤),每亩供种量为8公斤。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搞好以精量播种、适时播种、配方施肥等为重点的小麦播中技术培训及田间指导工作,指导小麦播种,确保完成项目面积。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切实做好项目实施工作,镇政府成立由武装部部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办,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镇农业办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协调项目实施;具要体负责规划、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技术培训指导、种子市场监管等方面工作。各村也要抽出专人负责当地项目的实施,建立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项目的顺利进展。
(二)广泛宣传发动
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是国家支农惠农,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举措,是国家财政出钱,广大粮农受益的大好事。各村要在项目实施之前,利用多种媒体和张贴标语口号等形式,广泛开展相关政策、意义、目的、方式、方法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自愿参加,自主选择,享受优惠。
(三)落实种植清册
⒈根据项目任务,以村组为单位落实并填报分户小麦良种种植清册,内容主要包括户主姓名、种植面积、所需品种及其数量、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内容。由村组织逐户征求意见,落实面积和所需品种及其数量,明确享受补贴资金额度,由农户签字认可,作为下一阶段供种依据。
⒉种植清册公示
良种种植清册以村组为单位在村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确定良种种植清册。镇政府、农业办分别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电话公示时要一并告知广大农户。公示无误后。由村负责以村为单位汇总上报农户签字认可的品种需求数量,作为下一步商户供种的依据。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一手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一手抓农业综合执法,突出重点,塑造亮点,大力推进粮、棉、油和畜禽产品的稳步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芦笋、棚室蔬菜等新型农业产业,扶持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着眼点,努力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切实搞好农业综合执法,净化农资市场,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食用安全,为全县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县农业局年主要工作任务
计划完成棉花种植面积35万亩,粮食21万亩,油料4.5万亩,全年总播种面积63.5万亩,完成猪出栏20万头,牛2.4万头,羊14.4万只,鸡92.3万只,完成新增大中型农机具1000台件,实现粮食增长4%,棉花增产4.5%,油料增产3%,种植业产值增长5%,养殖业增加6%。
三、县农业局年目标规划
全县农业工作总体部署是:围绕一大战略目标,培育四大农业龙头,建设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五大保障措施。
㈠围绕一大战略目标,就是按照“稳粮棉、强畜牧、突特色”的农业发展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粮棉生产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狠抓芦笋、金银花等色种植,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
1、继续搞好棉花生产,完成35万亩棉花种植。
2、稳定粮食种植,主攻单产,推广两晚技术,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3万亩,亩增粮食50市斤。
3、加快生.猪产业,增加生猪出栏,推广养殖技术,鼓励规模养殖场建设,力争全年生猪存栏达到20万头以上。
4、加强其它畜禽产品生产,全年肉类产品达到1.8万吨,蛋类总产0.75万吨,奶总产0.16万吨。
5、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6、进一步加大农机作业面积,农机作业年达到80%以上。
㈡培育大农业发展龙头,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
1、进一步完善板台集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存栏数达到400头以上,以比带动奶牛养殖的快速发展。
2、加强董里集养猪规模场建设,改良生猪品种,促进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
3、搞好相庄金山波和羊养殖协会建设,推动我县养殖品种改良,提高养殖效益。
4、增强大柏社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的功能,提高其在食用菌种供应、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的能力,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㈢建设完善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1、继续搞好塘町、冯寨两乡的优质棉基地建设,克服品种多乱杂的局面,主载品种占播种面积90%以上。
2、巩固东召、平台两乡金银花生产基地,推广鲜花烘干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充争能力。
3、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以件只、葫芦两乡为重点,使芦笋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
4、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抓好核园乡的超天椒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5、积极发展设施蔬菜,搞好韩葫芦、冶村规模示范棚建设,带动全县棚室蔬菜的发展,使全县大棚总数达200个以上,建成错季蔬菜基地雏型。
四、落实保障措施
1、狠抓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按上级的批复,认真建好区域服务站,完善配量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强化服务职能,为全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按照我县的区域种植布局,组织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利用电视讲座,办培训班,印发技术材料,田间巡视指导等形式,把先进适用的种养实用技术传送到广大农户,特别是种养大户,真正达到懂技术会管理,使全县的种养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健全防控制度,完善防控措施,建立长效防控机制,达到畜禽免疫率,检疫率100%,实现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力争疫情不发生,确保有疫不扩散,保障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由于牛栏江镇实施“水改旱”工程,农民增收困难,推广种植雪莲果可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雪莲果对化肥需要量少,对有机肥需要量多,总体需肥量比蔬菜、烤烟、玉米等作物少,种植雪莲果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3.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的需要
雪莲果糖份含量远远低于一般水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雪莲果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推广种植优质雪莲果符合人们的消费潮流。
4.农户种植习惯的需要
项目实施地为嵩明县牛栏江镇、土壤、水分、气候、老百姓种植习惯都决定了牛栏江镇种植结构调整思路的可性行。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雪莲果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推广种植优质雪莲果符合人们的消费潮流。
2.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
全镇有耕地4.6万亩,大部分位于牛栏江流域的山区、半山区,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完全可以满足雪莲果生产的生理需求。项目建设地位于昆明市东北郊,距嵩明县城17km,距昆明市区60km,年降水量1100mm,年均温度14.5℃,全年无霜期120d左右,热量资源丰富,项目建设区气候宜人,是我镇发展优质雪莲果种植示范基地项目的理想之地。
3.领导重视,群众支持,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随着牛栏江镇水改旱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雪莲果等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产品,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二、项目实施内容、实施地点
(一)项目实施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牛栏江镇建成0.5万亩优质雪莲果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发展优质雪莲果种植1万亩,实现总产量2.5~3.5万t的雪莲果生产。
2.对雪莲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平均每户培训1人。
3.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和生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雪莲果品质。
(二)预期目标
2011年,建设0.5万亩优质雪莲果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发展优质雪莲果种植1万亩,实现总产量2.5~3.5万t。
三、项目实施步骤及时间进度
2010年11~12月,宣传动员、农户技术培训及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1~3月,雪莲果播种;
2011年4~6月,雪莲果中耕管理;
2011年10月,雪莲果收获,组织项目验收。
四、考核指标
采用百分考核办法。考核项目分为产量指标、工作指标和综合评价3项。
1.产量指标
经测产百亩核心区亩产鲜果3500kg;千亩展示区亩产鲜果3000kg;万示范区亩产鲜果2500kg以上,比项目区平均亩产增500kg,增20%。
2.工作指标
(1)组织健全。有领导组织和技术组织,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健全。(2)技术培训5期1000人次。(3)制定雪莲果绿色食品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组织实施。(4)普遍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100%,杜绝农药使用。
3.综合评价
经上级专家对全部创建工作进行总结评价。产量指标均为合格。
五、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
(一)技术措施
1.选地整地
雪莲果是一种喜光作物,其根系不发达,适宜冷凉、湿润的环境,怕涝、怕旱、不耐高温,其收获物为地下块茎,因而应选择有水源,能灌能排,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田块种植。播种前做到两犁两耙,使土垡细碎。
2.科学施肥
雪莲果是一种高产作物,其需肥特点为:①生长前期和中期的需肥量较多,占80%以上;②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以钾最多,氮、磷最少。因此,在施肥上应坚持以有机肥作为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施肥原则。
3.规范种植
采用单行垄作挖塘点播种植方式。具体规格为行距100cm,株距60cm,确保每亩基本苗在1100株。
4.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雪莲果以地老虎、蚜虫危害最重,一旦发生危害,将严重影响雪莲果的产量和品质。因而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具体做好以下防治工作。
(1)播种时亩用10kg生石灰与底肥混合施入土中,防治地下害虫。
(2)4~5月进行培土、浇水、修枝打杈等中耕管理。
(3)做好病虫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清除销毁。
5.适时收获
当植株停止生长,茎叶自然枯黄时,即是雪莲果的最适宜收获期,收获时应选择在晴朗的天气进行。
(二)工作措施
1.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成立由镇长为组长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负责计划制定、任务落实等工作。项目区乡村成立相应的组织,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落实,确保示范面积和效果。成立以科技入户县级专家组组长为组长的专家技术指导组,负责技术路线的制定和落实,搞好技术服务。项目由牛栏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组织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搞好科技培训
利用广播、黑板报、发放技术材料等方式大力宣传雪莲果生产的重要意义和实用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指导员要进村入户,广泛进行宣传技术规程,落实关键技术,掀起科技入户的新。
3.建立示范指挥田
在我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村的上马坊村设立1000亩示范指挥田,从技术、肥料、种子、资金上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镇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的领导,切实抓好我镇高产创建活动,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根据省市县高产创建活动工作要求,成立牛栏江镇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
组 长:张天举(牛栏江镇镇长)
副组长:冯兴荣(牛栏江镇副镇长)
马永明(牛栏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成 员:张锦春(农艺师)
杨金平(助理农艺师)
谢武勇(助理农艺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由张锦春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及技术措施、组织计划落实、开展技术培训咨询、进行田间技术指导、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分析整理有关技术资料和总结。做到行政上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定点、定人、定职责、定奖惩。同时在实施前期将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纳入年度考核,实行奖惩。
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通过试验、示范及各项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技服务质量可明显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积极性大大增强,先进实用科学技术得到普及,不仅为牛栏江今后优质雪莲果生产积累经验,而且对周边地区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雪莲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民经商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经济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可实现产值2500~4000万元,每亩可实现增收1500~2000元。
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2] 刘大军,王解新.新田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1):37-38.
正高职高级工程师,现任武汉市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站长。30年来一直从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先后承担部省下达的农业机械化项目10多项,主持各类农业机械现场演示、推广、培训会200余场,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为省政府专项津贴获得者,被授予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工作者、武汉市十佳农业女杰、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通海县地处滇中腹地,土地面积721 km2,位于北纬20°55′11″~24°14′49″、东经102°30′60″~102°52′53″,海拔1 350~2 443 m,由环湖平坝、中山丘陵、河谷3种地貌组成,人均耕地433.55 m2,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5.6℃,降雨量880 mm;拥有杞麓湖水域面积36.86 km2,库容1.786亿m3,是本县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至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 1744.2 hm2,产量为12.4亿kg,产值13.5亿元。为充分发挥通海县蔬菜产业的带动辐射功能,促进蔬菜产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业部门结合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内容和要求,在项目区安装建设蔬菜喷灌管网系统,从而实现蔬菜产业高效益、高产出,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1 示范区基本情况
通海县蔬菜项目基地选择通海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蔬菜生产条件比较好的通海县秀山街道办事处大树社区,土地总面积为3.54 km2。项目区位于县城西北侧2 km、秀山街道办事处中心地段,海拔1 820 m,东与万家村相望、南至过境公路、西接六一村、北邻杞麓湖,土地平整肥沃、交通便利,是通海县的蔬菜老产区和主产区。全村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1 084户,总人口3 814人,劳动力2 268人,人均耕地353.51 m2。全村农民以种植业收入为主,2011年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33.6 hm2,产量2.4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7 287元,在全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属前列水平。
2 工程招投标
为了使蔬菜喷灌管网系统工程严格按照公开招标实施,实施单位委托云南弘诺招标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7日在通海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整个工程分2个标段,其中,一标段(大树村委会1、2、3组)共建设38.686 hm2,中标价为2 370.00元/667 m2,中标单位为云南大丰田现代农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二标段(大树村委会3、4、5、6组)共建设48.024 hm2,中标价2 400.00元/667 m2,中标单位为昆明苍松节水灌溉有限公司。2个标段共建设蔬菜喷灌管网系统86.710 hm2。
3 喷灌工程设计
3.1 喷头布置与管道布置
①主支管及立管 主管采用供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 Φ63管(1.0 MPa),支管采用供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 Φ40管(1.0 MPa),立管采用供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 Φ25管(1.6 MPa)。
②喷头 该设计中,选用Φ20的可调节摇臂喷头,该喷头射程8~11 m,流量0.5~0.8 m3/h;该系统中喷头布置间距为5 m;喷头离墒面0.9 m,立管入土0.5 m。
③支管布置间距 根据田块宽度,小于6 m布1条,6.0~13.5 m布2条,13.5~24.0 m布3条,24~34 m布4条,保证不同气候条件下喷灌均匀。
④控制区 设计中,每块地1个总控制区,每条支管1个分控制区,并预留灌溉接水口1个。
3.2 灌水器安装
①站管安装 在PVC Φ40支管上安装异径三通Φ40×25,Φ25立管与Φ25口连接,用竹竿固定。
②喷头安装 在立管顶端接上Φ25×20的PVC内丝,然后把喷头安装上去即可。
3.3 电源线路安装
从4个变压器分出两相主电路,再由主电线路分出7条支线,每条支线架设2对线,每对线必须满足40 kW的供电需求。主支线每40 m架设1根6 m长杆,每根杆下安装1个防雨型配电柜。柜内配置1个漏电保护器、1个空开、5个五孔插座。
3.4 水泵选择
农户根据不同地块及安装喷头数量可选择功率为1.0~2.0 kW的单级离心潜水泵,保证地块内的所有喷头达到使用要求。
4 蔬菜喷灌管网系统实际应用调查与分析
以下所有调查数据均为农户每667 m2土地种植一茬蔬菜的用水量和用工量,主要种植甘蓝、芹菜、韭葱、莴笋、白菜、花椰菜等蔬菜。
4.1 喷灌与常规灌溉用水情况
在未安装喷灌设施以前,通海县菜农种植蔬菜时一直采用人工浇灌(对水浇施肥料)和地面漫灌的方式浇水;安装喷灌设施后,地面漫灌改为喷灌,人工浇灌则未变。
经对项目区38户菜农,涉及蔬菜种植面积271 46.9 m2的浇灌、常规沟灌、喷灌等用水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菜农种植一茬蔬菜施肥浇水3.15次,667 m2平均每次用水3.42 m3,种植一茬蔬菜仅需施肥用水10.77 m3。喷灌安装前,常规沟灌5.21次,667 m2平均每次用水38.6 m3,沟灌用水量为201.11 m3,种植一茬蔬菜用水合计211.88 m3;使用喷灌后,除施肥用水外,平均喷灌8.55次,667 m2平均每次用水9.4 m3,喷灌用水量为80.37 m3,安装喷灌后一茬蔬菜用水合计91.14 m3。
从用水情况对比可以看出,种植一茬蔬菜,喷灌比常规沟灌节约用水120.74 m3,节水率56.99%。假如不计算施肥用水,喷灌与常规沟灌相比,节水率可达60.04%。按照一年种植4茬蔬菜计算,每667 m2每年将节约用水482.96 m3,项目区86.71 hm2喷灌设施一年将节约用水627 848 m3。
4.2 喷灌灌溉与常规灌溉用工情况
在喷灌灌溉与常规灌溉用工情况统计中,因各家各户的田块面积、用水量不同,灌溉用工个数难以统一。为方便计算,以8 h为一个用工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每种植667 m2蔬菜,施肥(对水浇施)用工量最大,需用工3.78个(施肥时一般采用对水浇施,每次需2人操作,其667 m2平均每次用工相对较大),其次是沟灌用工,需2.08个,最少是喷灌用工,只需0.51个。不考虑施肥用工,喷灌比沟灌每667 m2节约用工1.57个,一年按种植4茬蔬菜计算,每667 m2每年仅灌溉用工就节约6.28个。
5 取得的效益
5.1 经济效益
①节水节电 按照一年种植4茬蔬菜计算,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节水率达60.04%,每667 m2土地每年可节约用水482.96 m3,项目区667 m2喷灌设施一年将节约用水627 848 m3。而项目区的灌溉用水基本上是从杞麓湖中提取使用,按照每提取1 m3水需0.5元的电费计算,每年将节约电费31.392 4万元。
②节约灌溉用工 在不考虑施肥、播种、秧苗移栽、病虫害防治用工前提下,每667 m2蔬菜喷灌比沟灌可节约用工1.57个,一年按种植4茬蔬菜计算,每667 m2每年仅灌溉用工就节约6.28个,项目区喷灌设施安装后一年将节约用工8 164个,按照通海当地每个用工80元计算,项目区年均节约人工工资65.312万元。
以上2项年可节约成本96.704 4万元。
5.2 社会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蔬菜种植的水利基础设施,使区域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群众生产用水条件、缓解了水电资源紧张状况、节省了劳力、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劳动力向新的生产领域转移;同时,项目区的蔬菜布局和种植结构也得到有效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整个项目对推动人口、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示范带动通海县20 010 hm2蔬菜进行标准化生产,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3 生态效益
喷灌是采用较小的灌水定额进行浅浇勤灌,喷水均匀,能充分满足蔬菜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同时可以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对蔬菜的污染,特别是在抵御连续多年的旱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 蔬菜喷灌管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6.1 田块大小不一,无形中增加安装成本
通海县人均耕地为433.55 m2,由于土地在承包到户时,各家各户的人数不同,所分到的土地面积大小不一,有的宽20多 m,而有的仅2~3 m,导致安装喷灌管网时,喷洒范围内一块地安装2排主管差一点,安装3排又显得过密,导致安装材料浪费。
6.2 蔬菜对喷灌系统设施要求高
通海县人均土地面积少、栽培品种多样化、田间管理不一致、喷灌时间不能统一,且在风大、气温高时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旦喷灌,周围刚喷过农药或施过叶面肥的蔬菜就会受到影响。
6.3 农户对喷灌的认识有待提高
通海县农民种植蔬菜时习惯大水漫灌,认为喷灌只能把土表喷潮,根系吸收的水分少,蔬菜不耐旱,且认为喷灌次数多,用工量大。另外,在蔬菜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田间的喷灌设施会影响农事操作,不方便土地翻犁,且易被农机损坏。
6.4 灌溉用水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应节水激励机制
通海杞麓湖是本县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水资源紧缺,发展节水灌溉是必然趋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项目区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程度和效率不高,降低了农田灌溉用水效率及示范带动作用。
7 蔬菜喷灌的发展方向
7.1 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提高土地单产效益
项目区蔬菜喷灌管网的建设采用的是各家各户自行喷灌的模式,且种植品种多样化,喷灌时间不能统一,电力浪费相对较大。如果喷灌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生产,让单家独户的喷灌模式变为统一喷灌模式,不仅可节省电费、人工,还能充分发挥节水灌溉的作用,提高土地单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