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0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让生命充满爱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是理解,是原谅,是祝福!画面里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啊,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爱国,爱师,爱父母,爱自己。这是这次演讲的主题。国,是家,家,是国,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当英国人把大麻运到华夏这片土地时,我们丢了身躯,丢了精神,但我们从未丢过一颗心——爱国之心!因此,林则徐站了出来,那一袋袋罪恶的根源被销入池中,风把这
赤热的爱国之心吹到每个角落……08奥运会时,中国赢得了50多枚金牌,当奥运会领奖台上升起五星红旗时,你难道不自豪吗?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从出生时,我已被深深的烙上了中国印,我爱中国!
爱老师--老师,我们再熟悉不过,这位一天陪我们快10个小时,甚至比父母陪我们的时间还长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她?看完这次演讲后,我不禁发现,我们的第二个父母,原来是老师。是她手把手的教我们知识,教我
们做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一点一点的浇灌着我们。老师不辞劳苦地教育我,老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老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老
师是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
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难道不是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谢,真想大声的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然后,再深深的鞠一躬,我爱老师!
爱父母--提起他们,鼻子又一酸,因为对他们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对我想说的话,也太多了……给我生命的人,我能用什么语言去说他们,只能深深的,真真的说一句:“我爱你们!”从前的我们都错了,为什么会
以为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应该?当父母一再重复说着同样的事情时请你不要打断父母,听父母说小时候,父母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同样的故事直到你静静地睡着:当与父母交谈时,忽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给父母一些时间想想,如果父母还是无能为力,不要紧张,对父母而言重要的不是说话,而是能跟你在一起;当你不想洗澡不要羞辱父母也不要责骂父母,记得小时候父母曾经编出多少理由只为了哄你洗澡嘛?
爱自己--我要爱自己,先说说眼前,起码应考上重点高中,可是以现在的成绩,很渺茫,所以只有要马不停蹄的努力!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为了老师。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一位演讲家说过“我们要把电脑当成工具,不要把它当成玩具!”你是否有做到?
今日,看了《让生命充满爱》这一视频,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对我们人性的洗礼。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很多不对的地方,以前是多么无视爸爸妈妈的辛苦,也任性的做了很多让爸爸妈妈伤心难过的事情,在
爱无言,像春日的阳光洒落肩头,像细雨缠绵滋润着浮躁的心。
爱不是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而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永恒。
“让生命充满爱”的主题已经烙在我们心头,那一个个深入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慢慢进入了生活。
这个主题有4个片段:爱祖国;爱父母;爱自己;爱老师;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都那么抵触人心,每一个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也哭了,只觉得心里那么一酸,有感动,有同情,当然,还有对父母的抱歉。
当看到了“爱父母”的时候,自己的眼泪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一直都不知道,原来他们对我们付出那么多,这些的背后有那么多的心酸,那么多的泪水。自己觉得很失败,当孩子的自己却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与无奈,还和父母顶嘴,甚至有时还会和他们赌气,现在的自己好后悔,好后悔,为什么要他们生气,为什么要他们为我担心。
记得自己做得最让自己父母感动的事只是把考得好的分数告诉他们,还有就是在一些节日买花给他们呢,在贺卡上写上“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节日快乐”。有时妈妈还会骂我说“为什么要这么浪费钱买这些没有用的呢”,当时的自己还很生气,为什么给你们一个惊喜还要骂我,可是却没有发现,他们却在背后悄悄地呵护着这束花。就像呵护我一样。爸爸妈妈,请让我在这里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的栽培,谢谢你们对我的付出,谢谢你们给我的这么好的环境。
这份爱,让我明白有一张底色是爱的照片,上面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爱的越长;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因为爱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爱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有爱才会让我们更懂得生命的真谛!
爱是一阵清风,在炎炎夏日带给我们凉爽;爱是暴风雨中的一颗小草,脆弱而坚强;爱是冬天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爱可以让冰雪融化,可以让大地复苏,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爱吧!
在星期四的下午,邹老师的演讲告诉了我爱是无可取代的,一个人的一生会有许许多多的爱,社会对我们未成年的帮助;父母对我们的关怀;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教导等,正是这些爱包围着我们,使我们免受了许多的伤害。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祖国,我们首先要爱自己的祖国,因为有了祖国的富裕和强大,我们才免受战争,在和平的环境里生活,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老师,一个在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要爱我们的老师,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我们知识,是我们的榜样,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从我们呱呱坠地起,父母的烦恼一直都是只增不减,我们能够长得那么健康都是父母的功劳,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育成人,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爱是无限的。爱是不朽的。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亲情、友情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笑。有句歌词: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对,爱就是一道无瑕的光芒,非常美丽,它也时刻照亮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勇往直前,永不会灭。让生命充满爱吧,只要人人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美好的乐园。
一、在朗读教学中感受爱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品味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爱的情感的语段,如《慈母情深》,可反复朗读课文倒数第六自然段,体会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伟大。如《慈母情深》一课,要反复朗读十六、十九、二十八、三十自然段,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和对儿子的疼爱。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进行指导,学生才能对课文中散发的浓浓的爱意有深切的体验。
二、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爱
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渗透、熏陶、渲染等手段进行爱的教育,教会他们爱自己、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的人。
在教授《慈母情深》这一课时,我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拿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的是母爱,而《背影》这篇文章讲的是父爱,通过课内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拓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如在阅读完“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一段后,许多学生的眼角都湿润了。于是,我问道:“朱自清的父亲为了孩子上学如此不容易,那么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呢?他们做的哪些事情让你特别感动?大家回顾一下。小雨同学叙说了她周末放学回家晚了,她的妈妈一直站在路口等着她,当她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她扑到妈妈怀里哭了;王倩说,爸爸外出打工了,只有妈妈在家,每天回到家中,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她的心头就充满了幸福,望着妈妈头上的根根白发,她的眼角涌出酸涩的泪……通过这种体验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爱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人品的高低。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及其内心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说在作文的训练、指导与讲评时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的爱心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吾手写吾心”的条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1.抓住命题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作文命题的设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思路,影响着作文中心的确立。因此教师的命题,要结合社会、人生,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教学来确立作文题目。通过确立作文命题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感恩意识、独立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敬业精神等。如以快乐、宽容、感恩、自信、责任等为话题,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爱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抓住作文讲评环节进行爱的教育
一、走进自然
大自然是美妙无穷的,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需要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接外物”,并且“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早晨上学的时候,温暖的阳光照着你,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放学路上,一片落叶飘落在你的脚下,你会怎么对待它?我引导学生在晨曦微露和暮色苍茫之时,去观察同一个小池;在晴空万里和大雨倾盆之时去观察同一棵树……观察使人发现,发现使人惊喜,也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亲近自然,敏于观察,学生能抒写与自然亲密的对话,流淌对自然的幻想。当学生与大自然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之时,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二、体验生活
常听到学生说生活“没意思”,其实,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使其具有观察周围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1、充实生活,拥有更多的体验储存
教师应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尝试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师生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走出校园,观察马路上匆匆行走的人群和道旁的小贩,去超市购物,去街头摄影,去远足野炊,去采访名人,去结交书友、笔友……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的多彩,这是最好的写作学习和积累。
2、观察生活,拥有更多的心灵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培养乐观的个性和健康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去关心身边每一个人,留意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悟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份纯真的友情;关注周围每一件事,留心它们的发生和发展;饲养一只小动物,在敬畏生命的同时,呵护所有的生灵;种植一棵小树,在体悟生命的同时,放飞绿色的心灵……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让他们一有所思,一有所得,就速速地记下,记录自己独特的生活,书写自己真情的流露,留下自己成长的脚印,撰写自己人生的“史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擦亮感悟生活的慧眼,当学生真正热爱生活,拥有更多的心灵感悟,充满激情地“吐起所不得不吐”,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三、酷爱阅读
当许多学校亮出“书香校园”的口号,师生共同捧读,人人手溢书香时,多么令人欣喜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老师要与学生共同诵读美文、品味名著,共享图书资料,领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提供交流阅读感受、师生间平等自由地对话平台,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撞击思想,获得人生的感悟;召开“新闻交流会”,开放图书馆,交流逛书店的乐趣;领学生遨游书的海洋,与大师对话,使心灵得到震撼,灵魂得到净化……对阅读的无限热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能促使他们用多元的角度观察事物,独立思考问题。阅读,为学生积淀涵养,丰富语言素材。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综合提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人”。钟爱阅读,当学生从书本中汲取灵气,蕴藏情感,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沃土中萌芽的时候,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四、鼓励创新
不管是选材、立意,还是结构、语言,只要学生写自己的东西,流露最真实的情感,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立意,多侧面地表现,多种表达的习惯,还可通过自写歌词,给诗配画,创编童话,描写音乐故事,记录美术日记,尝试在网络上写作等活动,使写作充满新意,充满挑战,充满无穷乐趣。
教师应创设作文的广阔天地,创造出让学生“眼睛一亮”的题目,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我们何不顺应学生的好奇、激发其幻想,让学生写一写他们感兴趣的题目?“假如我是一只小鸟”、“小树的梦”、“猪八戒开饭店”、“火星旅行记”……你可以猜想,在学生的笔下,会有多少种答案!听音响编故事,玩玩具编童话……学生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就会来到一个驰骋想象的新天地,就会迸发出绚烂多彩的思维火花。当我们的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毫无顾忌地“我手写我口”时,能说习作不是一种享受吗?
五、享受成功
教育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
首先,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作文。学生有特别的想法,教师要舍得给予赞美,哪怕是一个词用准确了,一句话说通顺了,我们都要像发现新大陆般地去夸奖,带着真诚的爱和惊喜,倾注你的满腔热情去夸奖!这意味着用心灵去感动心灵,用灵魂铸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这种效应是神奇的!你所用心捧出的朵朵小花,必定会成为学生生命里绚烂的大花园,为你和学生生命增添快乐和美丽。
其次,教师应想方设法,提供学生体验成功的各种途径。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让学生编辑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选,请同学、老师或家长写序言;组织学生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自己动手设计版面和插图;开辟作文墙,进行优秀作文展读,评选“作文新星”;利用班级板报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走出班级,向校刊、校园广播站和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文学社”、“文学沙龙”、“诗歌朗诵会”和各种“作文大赛”……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幸福。
“童年趣事”是根据苏教版第二单元教学要求设计的学生习作题,旨在让七年级学生有话说、抓住重点说、把话说好。真正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学会选材;甄别筛选,扣住中心,学会构思;展开想象,精雕细刻,学会描写。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如果在选材、构思及表达(描写)方面取得成效,对学生写好记叙文将大有裨益。
二、指导流程解读
1.营造氛围,有效拓展选材的广度
活动一:感悟童年,珍视童年
(上课铃响后播放《丢手绢》视频,将学生的思绪带到难忘的童年岁月里。)
活动二:回首童年,采撷生活
(过渡语)前人一幕幕童年生活的画面展现我们眼前。今天,咱们也来说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尽量与前面一个人介绍的内容不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展示一个最好的自己。请同学们以“我叫
,我的童年趣事是
”为语言格式说一句话。
(学生稍作准备,接龙式介绍,教师作适当的纠错和补充。)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作文指导流程中的活动一“感悟童年,珍视童年”和活动二“回首童年,采撷生活”两个环节,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赞可夫也曾说过:“只有在儿童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使儿童的作文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因而,有效的作文指导,一开始就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从已有的素材储备库中不断拈取写作题材,使学生的写作具有“源头活水”。
2.精心构思,有效挖掘立意的深度
活动三:梳理思绪,巧妙构思
童年,一个充满希冀和诗意的字眼。童年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时代,童年,多姿多彩,童年,无拘无束。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从你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你童年生活中最亮丽的花瓣。用浅显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好吗?请以“我的童年趣事是,这件事趣在”的句式发表你的见解。
(学生稍作准备,接龙式介绍,教师作适当的纠错和补充。)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体现在情节设置上。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都要在故事情节中刻画和展示。文章情节必有。没有,情节就缺少波澜,就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需要组织、需要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靠制造强烈的悬念,为蓄势。比如,有学生选择了“捅马蜂窝”的材料后,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为之设置环境、描写马蜂四处飞舞的情景等情节。在活动三“梳理思绪,巧妙构思”流程中,教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主题——关注生命,启迪学生尊重生命、与一切生物和谐相处。这样,材料的主题就鲜明而且深刻了。
3.不厌其改,有效增强语言的力度
活动四:展开想象,精琢细刻
(过渡语)有人说童年是金色的,有人说童年是灰色的,还有人说……我说童年是多彩的;有人说童年的味道是甜蜜的,有人说童年的味道是苦涩的,还有人说……听了同学们的诉说,在我看来,童年是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关键的是你要用你的生花妙笔去描绘。
请同学们为下面两段文字中的省略号的位置续上一段话,使文字表达生动形象起来。
材料1:
记得六岁那年,我在读幼儿大班。星期天,我在客厅里玩耍,手拿塑料“金箍棒”学着孙大圣,一会儿站在凳子上作“登高远眺”,一会儿扬起棒子学“棒打妖精”。只见他……
材料2:
妈妈在洗衣服,随着她手搓衣服,盆里便冒起许多透明的小泡泡……我有点急了,转身一用力,脚下的洗衣盆翻了,跌了个四脚朝天。
清代大诗人袁枚有诗说得好:“爱好从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一位精于翰墨的老诗人“一诗千改”,这充分说明写作的“初始状态”与“最终呈现”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改”在锤炼语言的同时也锤炼着材料、思维。在活动四“展开想象,精琢细刻”的流程设计中,教者设计了两则材料,让学生在省略的位置补写生动形象的句子。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是“高级”的表达,“改”就是在追求“高级”。“不厌其改”就是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不断促使学生加深对“写”的理解以及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三、反思评价
“生活化”写作,就是化育生命的写作,即在写作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咀嚼生命、提升生命、收获生命等,进而在写作中完成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追问。下面,笔者就结合写作教学实例,具体谈谈该如何科学、有序、有效地进行“生活化”写作训练。
一、以对生活意义的深刻追思为写作主旨
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到底有何意义?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在写作中不停地叩问着。孔子说,“生无所息”;罗素说,“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海德格尔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沈从文说自己“只想构筑精致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史铁生则认为,“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等。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始终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情怀,他们的作品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所以,即使面对限制性比较强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写作时无论是哪种立意,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对生命意义的追思。
例如,近年来高考所涉及的有关“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必须跨过那道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能”“寻找童年”等命题作文的写作,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各种生命问题的思考:生命原本就是“好奇”发现的过程,生命也是一个在“时尚”与经典中不断推进的过程;生命当然需要“绿色”,更需要“拒绝平庸”;生命中必然充满了“忧与爱”,还会有一些“坎”,也一定有“不会风化”的记忆等等。即使是材料作文,像2013年江苏高考“探险者与蝴蝶”材料,亦是在多角度考查考生对生命中有关“和谐”“平衡”“美”“小与大”等问题的认识。再如,像2013年上海高考“还有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更是在启发考生比较、辨析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诸多“轻、重”,进而深思生命的终极意义等。
既然明确了要追思生命意义这一写作主旨,那么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就要把这个大问题分解、细化。比如,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追思:如何直面生命的坎坷?生命的境界该如何提升?生命可以怎样“对镜”?生存与生活有何不同?生命需要哪些养分?该如何保护、关爱、尊重生命?若能经常如此地“日思夜想”,久之就能够更全面、更多元、更入微地“破解”有关生命意义的不同“密码”。
二、以对生活成长的独特体验为写作素材
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从自我成长的直接体验中获得,具体包括:①独特的“我”――“我”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我”生命中难忘的几段经历、“我”的兴趣爱好等;②“我”身边的人――“我”的家人、老师、邻居、朋友等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或成败得失等;③“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种植的植物、喂养的小动物、游览的风景名胜等。这些素材,有的是关注自然生命由新生到衰老的过程,如奶奶的一生,一株桃树的发芽、开花、结果与枯萎等;有的是关注社会生命的和谐与否,如“我”与家人的代沟问题、“我”和朋友的交往问题等;有的是关注精神生命的发展与追求,如“我”向善、求真、尚美的成长故事、“我”耳闻目睹身边人大智、大勇、大仁的故事等。
像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大多可以取材于这些现实的生命素材。例如,有的学生写《耕种自己的土地》,写的是爷爷在土地里种菜、割麦、插秧、刨地瓜等一些农活,土地是爷爷自然生命的根基,也是爷爷社会生命的舞台,更是爷爷精神生命的归依所在。再如,有的学生写《美的力量》,写的是校园里自己每日必看的那方荷塘,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同,该生写的是残荷;在和新荷对比之后,他发现“群立的荷茎如观音大士,不言不语”,这种泯化了忧喜的“大美”让他震撼,收获着朝圣般的静穆。应该说,在习作者对视“荷塘”这一自然生命时,他的精神生命在写作中已经同步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三、以生命之间的多重对话为表达方式
对中学生而言,写作就是在和生活“对话”,就是要在“对话”中展示独立的生命风采,表现“生存的波动感,精神的孤独感,追寻的苍茫感,心灵的幸福感”,在“对话”中“寻找青春的支点”,“走向生命的成熟”。例如,高考佳作《忧与爱》借助“我”与一只小虫的生命对话表达关切生命的宇宙情怀,《好奇心》通过“我”偷窥一个跛脚女孩走路的“好奇”心理独白完成了一次道德的自我救赎。像这样一些优秀文章,总是“把心交给读者”,让文字从心灵之堤自然冲决。这,应该是回归“生活化”之本真写作的最佳表达方式。
邵正迎,教师,现居江苏沭阳。
一、明确任务,告诉读者观点“是什么”
明确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第一要务。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的任务为:大李、老王和小刘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考生确定立意方向后,可答其所问,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位,概述其“更具风采”之因,让读者知晓观点“是什么”。如:
老王,变普通技艺为完美艺术,有“大国工匠”的风范;小刘,酷爱摄影,执着地追寻美、发现美,令人赞叹。但是,我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
――摘自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潜心于学术 造福于未来》
二、多维度的比较,告诉读者区别“是什么”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提及的任务多指“决定式写作任务”与“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决定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可能有多个结果,让学生通过协商或者讨论选择一种结果,并进行充分论述,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第Ⅰ卷。“交换意见式写作任务”是指写作任务是一个具有可讨论性的话题,让学生充分交换意见,不必达成一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中三位风采人物的选择就是一个不必达成一致的可讨论性的话题。对这类“带有争议性”“具有可讨论性”的问题,要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告诉读者区别“是什么”。如:
“油条哥”多年坚持不用有害油,诚信经营,良心做人,在这个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的当下,确实难能可贵,但诚信经营、良心做人难道不是一位商人所必须遵循的底线吗?当底线居然也成为了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标准的时候,你所感受到或许不是那初读的暖意,而是那充满荒诞与反常的寒意。而面对那苦等了两个多小时,只求和儿子见一面的老父亲,我眼泛泪花,内心感动,但唯独感觉不到温暖。这是一位勤勉敬业的儿子,这是一位父爱如山的父亲,理性告诉我应该要为之点赞,但感性的我,更希望儿子能抬一下头,看一看那等待多时的老父亲。而儿子最终看到那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的老父亲,想必也会潸然泪下,那泪中,有感动、有愧疚、有深情,但在儿子的心里,或许并不温暖。
而珍品画展的主办方,我为之鼓掌,为之感动,更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流,因为面对那不慎损坏名画的12岁男孩,本可按章处理,报案索赔,追究责任,毕竟那是一幅珍贵名画,虽非无意,但确实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主办方却没有,因为名画再珍贵,也不如人心珍贵,何况那是一位才12岁的男孩的纯真心灵。他才刚开始用他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用他的眼睛去仰望这个世界的光明,而这一切,随着那不慎的一跌,都有可能被严苛、惊吓所取代。法规不外乎人情,一个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的严苛处理,虽合规合理,但如果缺乏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呵护,那么其意义、价值便大打折扣。而主办方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充满温情和人情味的,面对珍贵名画的被损失,此时此刻,算计的不是自己的损失有多大,而是用满怀深情的方式呵护孩童那敏感而纯真的心灵,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对这个世界抱以足够的善意,对身边的人和事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在这个人心冷淡、信任缺失的年代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摘自谢植宣老师2016年广州一模下水作文《最暖是温情》
对哪则新闻能入选“暖闻”这一“具有可讨论性”的问题,作者以是否具有“暖”的特征进行比较。第一则,作者感到“充满荒诞与反常的寒意”;第二则,作者觉得“在儿子的心里,或许并不温暖”;第三则,“主办方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充满温情和人情味的”。 用“暖”来衡量三则新闻,第三则切合“暖闻”之主题,推荐入选。
三、辨析关键概念,告诉读者差异“是什么”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 “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如果选取“‘黑衣男’出脚伤人”来谈自己的看法,可对其“打人”一事是否属于“以暴制暴”进行分析。从动机看,是为了控制局面;从程度上看,未及轻伤;从效果上看,“吐痰男顿时安静”,恶行明显制止。据此,可以对不同性质的“暴力”进行辨析,厘清其差异。流氓暴力――有剧烈的肢体冲突,非正义,反文明;轻微暴力――不具私人目的,一定限度内,裹挟正义色彩。这样,从论说上就做到了由简单论证到入情入理的说服,从粗糙的表态到深入的理由阐述,从封闭的自圆其说到开放的文明交流。如:
按理,“黑衣男”出脚伤人,似乎应归于以暴制暴等反文明行为,可为什么更多人认可其做法呢?恐怕我们还得辨析一下“黑衣男”的“暴”。分析事情原委不难发现,“黑衣男”的“暴”并非简单的“暴”,至少是在特定情境下、特殊时间里、可控状态下的“暴”,是轻微暴力,而非流氓暴力,是一定限度内可控范围下且裹挟着正义与公道色彩的暴力。
通过辨析关键概念,指出两种暴力的差异,作者的观点也容易被读者接受。
四、呼应他说,告诉读者“他说”的缺憾“是什么”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因为提供的是“带有争议性”“具有可讨论性”的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行文时,我们不要回避矛盾,而应“呼应他说”,告诉读者“他说”的缺憾“是什么”,边破边立,进而强化自己的观点。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优秀作文中,有这样一个语段: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摘自曹林《有一种爱可能无须别人的理解》(《中国青年报》2015年06月09日05 版)
作者对“亲亲相隐”“大义灭亲”之说进行了呼应和批驳,告诉作者,“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强化。
五、反面思考,告诉读者危害“是什么”
2016年广州一模,一考生认为“油条哥”应该入选“暖闻”,其理由是“只有诚心诚意地为他人着想,个体才可能有大的成就”。但作者却反向思考,指出 “意不诚,心不正”将导致的危害,从而凸显了自己的观点。
只有诚心诚意地为他人着想,个体才可能有大的成就。正如“油条哥”一般,坚持为顾客提供健康的油条,为他人的健康着想,得到众人交口称赞,此后的生意何愁不兴隆?纵观历史长河,从未曾有哪个企业、哪个民族靠着欺诈之举,招摇撞骗取得长足发展。华尔街的庞氏骗局破灭,曾经富可敌国的麦道夫锒铛入狱,三鹿奶粉昧着良心,出售毒奶粉,商业帝国顷刻间崩塌。意不诚,心不正,妄图以欺骗的手段蒙混过关,后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要相信,在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如果向别人“投之以桃李”,大众想必会“报之以琼瑶”。
――2016年广州一模优秀作文《诚意正心,为“油条哥”点赞》
六、指点迷津,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
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后,可以为读者指点迷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
这红尘,太污太苦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陈先生,您可以看到,当今时代,食品安全隐患多多、医患矛盾逐渐升级、老人跌倒无人搀扶,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似乎越来越淡漠。然而,越是在这时,我们越应该不断自省:对自我的、与自己相关或无关的生命,我们都要心怀敬畏。大儒张载说:“为生民立命。”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对生命的敬畏放在心头。毕竟,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毕竟,这是我们等过了无尽黑暗才睁开的双眼;毕竟,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给老陈的一封信》
七、妙用联想,告诉读者相似点“是什么”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适合运用联想的发散思维来打开思路,按完成驱动任务所需,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归纳组合、删除筛选,使之成为与自己观点相圆合的整体。如:
仅就行业背景而言,选择大李,是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对先进生命科学的急切需求。
人类从未摆脱外界而来的生命威胁。近来,MERS从韩国传入中国一事引得人心惶惶,令人不禁回想起十二年前流行的SARS,六年前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以及之前反复提及的埃博拉病毒。MERS的传染性不及当年的SARS那样猛烈,死亡率却高于SARS。幸好就在几日之前,已有中国的医学团队研制出了针对MERS的特效药。这种药物尽管尚未投入生产,也能够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吃上一颗定心丸。若没有类似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又何谈提高工业技术,何谈欣赏美丽风光?
好的题记一下子就能抓住阅读者的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题记的要求较为简单: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浅浅的哲理。
那么,什么样的题记才能令人过目不忘,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呢?答案只有一个:让题记活画出作文的灵魂!
一、 悬念引人入读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刻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置得“精彩”一些,那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引发想像的美妙意境。
例①:以“喝彩”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北京中考题) 也曾自卑,也曾哀怨,因为我知道你有多丑,可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你喝彩…… ——写给残疾的母亲
例②:以“书”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天津中考题) 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女孩。我就是这样一个双色女孩,你愿意倾听双色女孩的蓝色寂寞吗? ——题记
例③:风雨中, (2003年长沙中考题) 那风雨怎么会忘记?闭上眼就会想起;那风雨埋藏在心底,欲倾诉却只能借助纸和笔…… ——题记
例④:以“盼”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山东中考题之一) 我是差生我怕谁,反正没人注意我。 不妨文中抒真情,盼君听我心里话。 ——写给自己的话
二、真情拨人心弦 作文是用心写出来的,放在“版眼”的题记,只有真正用“心”、用“情”写出来,才能拨动人心弦,引人共鸣。
例⑤:以“交往”为话题作文。(2003年四川中考题) 今天是我的生日,祝福却无语;今天是你的祭日,落泪又无声。权且让我以心做纸,以泪作文,再忆你我相识的点点滴滴吧。 ——写给知己朋友
例⑥:以“母爱”或“父爱”为话题作文。(2003年浙江宁波中考题) 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依然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易变,流逝的岁月中,不变的是母亲那一生都深情的牵挂。 ——写给母亲的话
例⑦:以“相信自己”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河南中考题) 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不要畏惧山外的山,人外的人。相信自己:你就是山外之山,人外之人。 ——写给昨日自卑的我
例⑧:以“责任”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广西中考、重庆中考题) 几万年前,人类茹毛饮血;几千年前,人类刀耕火种;几十年前,人类登上月球……人类在告诉人类:人,需要责任。 ——题记
三、唱出“反调”出人意料 常言道:水无常态,文无定式。如今呼唤创新精神、激励张扬个性日益成为作文的主旋律。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获得
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的内涵并写出独到之新意。当然,题记中的“反调”的要求也是个性与规范的有机统一。
例⑨:以“ 的我”为题作文。(2003年广东中考题)嘿嘿!“两面三刀”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两面派”。 ——我的自画像
例⑩:以“自然”为话题作文。(2003年黑龙江中考题) 我愿做只井底之蛙,那儿清凉又舒爽,那儿隐蔽又安全。来,来,来,请跟我来,跳到井底远离人类。 ——一只井底之蛙的劝世格言 四、美佳“题记”辑录 父亲那一跪才使我明白,我与父亲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沟通,心与心的沟通。 ——《沟通》题记
地球孕育了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惟一、公平的。正因为生命如此宝贵,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爱它。 ——《关爱生命》题记
当理想的七彩翅膀拍击着现实的空气时,我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朦胧的、多雨的季节。游过少年时代的梦境,我伫立雨中,17岁的日子有风也有雨,有快乐也有烦恼。 ——《我的快乐与烦恼》题记
曾经有过许多黄昏,我对着夕阳低吟浅唱;曾经有过数不清的黎明,我迎着朝霞讲诉我的向往。少年时代是如诗如画的岁月,少年时代是放飞琥珀般的梦的季节。 ——《我的未来不是梦》题记
父亲用母亲般的关怀温暖我湿冷的心;父亲用母亲般的温柔体贴我受伤的心;父亲用母亲般的手抚平我伤裂的心…… ——《家事》题记
生活是什么?在孩子眼里,生活是快快长大;在大人眼里,生活是赚钱过日子;在老人眼里,生活是健康长寿。 ——《生活告诉我》题记
我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就连诚实、自信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竟然也丢了。我应该将它们拣拾起来,带着它们重新上路。 ——《寻找失去的东西》题记
若干年前的某一天,我和伙伴们正在天堂玩耍,被稀里糊涂地装进一只天蓝色易拉罐里,从此开始了我的易拉罐人生。 ——《易拉罐人生》题记
母亲的爱,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无论我走多远,都时时刻刻把我牵挂,它将陪伴我走到永远。 ——《母爱》题记
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实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具体地把爱心奉献出来吧,那么,世界将会充满阳光,变得更加美好。
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爱是无限的。爱是不朽的。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亲情、友情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笑。有句歌词: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对,爱就是一道无瑕的光芒,非常美丽,它也时刻照亮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勇往直前,永不会灭。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无价的爱,毕竟一个人的人生是短暂的。
爱也是完美的,爱是无瑕的,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充满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我们应该将这份爱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也感受到爱的温暖。
当一个人需要关怀,需要别人向他伸出援手,付出爱的时候,却没人理睬他,他有多痛苦,就算你家财万贯,事业有成,有着天使脸孔,却不愿为一些需要一点点帮助的人送出关怀,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就算你拥有世间财富,丰功伟绩,花容月貌,但走到哪里别人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这眼光不是羡慕、赞许,而是嫉恨、厌恶。帮助人是快乐的,不图回报,我们世界需要爱,有爱让人不再觉得世界冷漠,让人不觉得孤单,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期待,世界充满爱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世界。
爱,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就看你有没有去发现它,有没有把它找出来给予别人。老人们需要爱,让世界都充满爱吧!
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因此,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让我们用爱诠释生命的代价!
[让世界充满爱高中作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让小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程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讲究策略,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生命教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语文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是父亲给予他希望……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二、生命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习作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其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无形中对学生的感悟颇深。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感受伴随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他们记录下来。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山打柴的少年,在山上不幸被毒蛇将左手食指咬了一口,当时疼痛难忍,眼看食指变得红肿并乌了起来。他知道要是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久就会有生命危险。他欲呼无人,又不知道山上有什么草药可以医治,可是他不想死,他想活啊!于是他盯着自己右手的镰刀,咬住牙,使劲朝自己被咬伤的指头剁下……他终于活了下来。这个故事姑且我们不谈它的真假,但至少这位学生能够用这样的故事启迪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会不顾一切地去保护它。多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啊,因此,作文教学对生命教育的渗透也是很有实效的。
在学生作文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较为直接的培育。小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我们要抓住习作教学的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渗透于课外阅读中
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书目,并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如在教学《向命运挑战》之后我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身残志坚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四、生命教育渗透于课外活动中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如让学生出《珍爱生命》的手抄报,班级出《珍爱生命》的黑板报,组织学生辩论、演讲,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等。
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而作文教学的现实却并不乐观,学生作文的虚假空洞、矫揉造作现象依然严重,文风清新、内容充实的好作文还是难以寻觅,究其本质,还是缺少了情感的参与,缺少了心灵的脉动,作文要与心灵共舞,才能真实而有文采。
一、 打开视界,让素材叩动心灵。
作文,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是一种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方式,照理来说,作文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为文,灵动表达。作文首先应让丰富充盈的素材激荡情感的涟漪,让生动活泼的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上投下多彩的剪影,才能有情郁于中、发之于外的表达诉求,这样的文字才是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色彩的文字。
但在课堂习作或考试作文的情境之下,很难要求学生有自由的心理和足够的时空,来审视命题、选择素材。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在限定的写作命意中,努力实现思维时空的突破,打开选材立意的视界,把写作素材的丰富性和写作命意的指向性结合起来,首先要让学生的情绪状态处于适度的紧张和兴奋之中,而不是把作文演变成了无生气的填字游戏。
所以,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心理,即使是在考试作文的情境之下,告诉学生暂时抛弃答题的困惑,暂时忘却考试的紧张,抬头舒气,向窗外凝望片刻,这是监考老师不会干预的,就在这片刻的凝望中,让作文题目在脑中徘徊,让自己的目光停留在窗外的风景中,让自己的心灵循着天际延伸到远方,让那些动人的故事浮现在眼前,让自己的心灵开始有一点点悸动,把那些温暖的片段逐渐清晰地叠印在自己心灵的底片上,进而寻求作文立意选材的高妙,灵感也许就会在那一刻绽放。
引导学生打开作文选材立意的视界,还需要由方法的引导,我们都知道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程序结构,拓宽选材的思路,寻找拓展素材的支点。我们可以把生活素材从横向上分成三个维度,即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从纵向上也分成三个维度,即关注现实、关注自然、关注自我,选材的时候可以把纵向和横向交叉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选材结构模式,给学生的选材提供了一个思维平台,有效底实现了选材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立意的“视界”。再结合具体的题目,看题目适合在哪一个框架中选材,这样就给学生选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维模式,避免了选材的无序和无据,让丰富的素材汇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变得充盈起来,让学生在铺展纸笔的同时,打开心灵的窗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福罗里达州州立大学教授约翰M•凯勒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有四个主要因素:注意、相关、自信、满意,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称为ARCS。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他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他密切相关,再则要使他觉得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他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意感。
二、 启迪智慧,让思维激荡心灵。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会有智慧的火花迸现出来,引导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亮点,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面对“我的启蒙老师”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启蒙”这个关键词语,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启蒙”是一个蕴涵丰富的语汇,本意是“引导某个对象从蒙昧中走出来”,在这里我们应该将语意扩展到“知识的点拨、思想的启迪、人生的引导、现实的感悟”等多个领域,这样的话,题中的写作对象“老师”也应该从狭隘的“学校教员”的概念中解脱出来。甚至可以从逆向的角度,确立以下两个写作对象:一是用超越常规的方法甚至破坏手段,使我获得教益的人,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老师”。二是“老师”或许就是我曾经的对手、甚至是知识阅历比“我”还浅薄的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我们的作文素材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拓展,避免僵化和单调。
事实上有多很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的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开卷未必有益”、“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卖瓜就得自卖自夸”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三、 关注自我,让情感温暖心灵。
作文其实就是学生的心路历程,就是学生情感成长的桥梁,在一个个字符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学生多彩的情感天地。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同时,别忘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学生自我的内心需求和生存状态,关注学生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会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柔软和丰富,会培养学生的大爱和责任,使学生的心灵摆脱狭隘和闭塞,才会使作文打上情感的烙印,刻下自我成长的足迹。
古人说“诗以言志,歌以咏言”,“不平则鸣”、“发愤而作”,其中都隐含着一种生命自觉。所谓的生命自觉,在学生的作文里,更多的就是一种人性深处的悲悯情怀,就是一种直面人生的精神力量。现在的学生作文里,很少有直面生活坎坷的坚韧,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悲悯,也就缺少了思想和厚度和生命的质感,游戏文字、嬉笑人生、扮酷自我成了家常便饭,情感和思想的苍白成了通病。其实,人情冷暖是人生体验越不过的一道坎,是个体生命体验中道不尽的话题。因为有人情冷暖,人生才是多色调的,才显得丰富多彩。要努力用冷冰冰的人情去把自己的心磨出厚厚的茧,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尽显弱态,才能传承民族的精神命脉。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当我们引导学生坦陈心曲、直面人生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才会被唤醒,在现实的磨难和情感的激荡面前,我们才会更加深切地体验到心灵的温暖,才会产生出用文字抒写内心的强烈感受,这时候我们的文字才会具备真切动人的力量,才会用最精准的文字,描摹人物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感动。
四、 品味成功,让佳作放飞心灵。
写作,是激扬文字、锻造心灵的历程,当学生在写作中真正投入自己的情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语言积淀,经历了一个艰辛而充满智慧的过程之后,其品味创造、享受成功的心理是非常强烈的。但现实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再看一遍自己写的作文,很显然,这个作文过程没有经历一番痛苦的创造,没有耗费他太多的心神,所以,也就失去了欣赏的热望和回味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