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师画像

老师画像

时间:2023-05-30 09:0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师画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师画像

第1篇

老师画像

今天,我要给老师写画像。

老师的身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头发是褐色的,不扎的时候像瀑布一样美丽,扎着的时候像松鼠的尾巴,眉抟像弯弯的小船一样,在大海中慢慢前行着。眼眼像黑宝石一样的眼睛,生气时眼睛瞪的圆圆的,高兴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鼻子像一座小山,老师的嘴在上课的时候能说出抑扬顿挫的话语,下课时还可以讲出动人的故事,耳朵像数字中的3,老师今天穿的是黑色的上衣,下面配带有花纹的黑裙子,老师穿的是深蓝色的裤子。

我喜欢我的张老师,张老师是我们的朋友,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武汉市蔡甸区第一小学五年级:李子豪

五年级:李子豪

第2篇

我先画她的眼睛。她有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那眼睛还会说话呢?你看,要是谁学习取得了进步,她的眼睛就会表扬你;要是谁犯了错,她的眼睛就会严厉地批评你;要是谁胆小不敢回答问题,她的眼睛就会鼓励你。

我接着画她的鼻子,她的鼻子可灵了!谁带了零食进教室,谁没洗澡,她一闻就知道啦!

现在我要画她的嘴巴了。她的嘴里说出的话总是那么悦耳、动听,这些话给了我们很多知识,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也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她的嘴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贪吃。她和我妈妈是朋友,每次她到我家来,就会到处找东西吃,把我的零食全吃掉了,害得我好伤心!

最后我要给她画上一对小小的耳朵,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她告诉我们她的耳朵不好,我们发言的声音太小了她听不见,老是让我们大声回答问题。你们说说她是不是一对小耳朵呢?

不知道我画的像罗老师会不会喜欢?

第3篇

嘿!你的运气真好!教材主编张庆爷爷这不来给你支招了吗?先想象图画写了什么场景,再想象场景画面的来龙去脉,一个好故事就来了呀!

徐州汉文化节已经拉开了序幕。

一天上课,林老师说:“汉文化节期间,我建议大家都到汉画像石艺术馆去看一下。读书讲求‘潜心会本文’,观赏汉画像石就要讲求‘潜心会本画’。只要你投入,肯定会感到汉画像石魅力无穷。上一次大作文我们写的是‘我最喜欢的剪纸’,这次小作文我们就写‘我感兴趣的汉画像石’。”

一位同学举起了手:“汉画像石该怎么写呢?”

林老师说:这跟你们写剪纸的要领是一样的,一是要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二是要让单幅画成为连环画。

星期六上午,我跟随外公、妈妈去了汉画像石艺术馆。外公说:“旅游团都有讲解员,咱们就听个‘蹭’的吧。”

汉画像石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击剑比武,乐舞百戏,车马出行,耕种纺织,珍禽异兽,真是美不胜收!我就只来说说最感兴趣的“泗水捞鼎”吧。

我对这块汉画像石感兴趣,是因为我早就听说过这个故事。前几年,爸爸带我到彭园去玩,里面有座观鼎桥,桥下河里放着一只大鼎。我问爸爸:“桥底下怎么会有只大鼎呢?”

爸爸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全国划分为九州,便铸了九只大鼎,一只大鼎代表一个州,于是九鼎就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秦始皇统一中国,从周朝那里只接收了八只大鼎,另一只大鼎不知去向。后来听人说,那只大鼎飞入了东方的泗水。九鼎少了一只,太不吉利了!秦始皇来到彭城泗水,就组织人入水打捞。”

这块汉画像石恰好是讲泗水捞鼎的情景。拱桥的两边正有两队人用力往上拉鼎。此时大鼎已露出水面。不料想,突然从鼎中飞出一只怪兽,将系鼎的绳索咬断,鼎又沉入水中。两边的人猝不及防,纷纷倒地。哇,这场面好惊险!好刺激!

回来的路上,外公跟妈妈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刚才看到的汉画像石,而我只是默默地想写小作文的事儿。

怎么才能让捞鼎的静止画面活起来?这没问题,我们学校举行过多次拔河比赛,将要胜利的一方将红色标志拉过了中线,经常会仰着倒成一片。这和捞鼎差不多。哈哈,我会把这个场面写得很棒的。

怎么才能将单幅的画面写成连环画?这也好办,因为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爸爸早就讲了。

我打算先从汉画像石的惊险场面写起:在桥的两边,“嗨哟!嗨哟!嗨哟!”两队身强力壮的民夫正喊着号子,抓住粗绳拼命地拽。大鼎慢慢地离开了水面。说时迟,那时快,一只水怪从大鼎中蹿出,张开大嘴,咬断绳索,只听“嗵”的一声……

第4篇

[关键词] 传播传统文化 展示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41

陕北考察地点及先后顺序:

(起始站:南充市——>宝鸡市——>凤翔县——>扶风县。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西安——>南充,终点站。)

引言:从陕西的宝鸡市(扶风县、凤翔县六营村),至陕北的榆林市(佳县、绥德县、清涧县、延长县),民间美术有着自发的传承性,融合文化内涵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不同的形式流传在各地民间。实地的考察走访才会对民间美术听得全面、看得清澈、闻得深刻,懂得陕西和陕北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考察的序幕就这样开始了。

1、传播传统文化

听—宝鸡方言。听听那些极具“个性”的语言如:阿家、阿公——丈夫的父母。①先后——妯娌。②宝鸡方言在长期使用中虽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巨大,但方言中仍然保留古汉语的部分,并常出现在口语中。【1】陕西人就用这样口口相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民间艺人在凤翔木版年画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老师,会讲解早些年收集整理旧的木版年画的旧板子和现在制作的木版年画的全过程,邰老师的妻子也亲自演示木版画拓印的全过程。采访的过程可以任意使用照相机和录音机,老师会认真细致讲解木版年画的新旧种类及区别、传统美术的造型意识和色彩中的传统观念。口口相传知识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老师想要传播木版年画文化的心,让人领略到这五百年历史的辉煌。陕西人不会拐弯抹角,这也许就是大地“土”的性格吧,大地的辽阔,绝不藏私的奉献着本土文化的美。

2、展示传统文化

看─黄土高原积淀下来厚厚的历史,又是怎样得以传承呢?接下的考察没有让人失望,汉画像石③的图案砖石和文字砖石——在榆林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开放式展馆就是答案之一。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展馆,馆内不仅有汉画像石的展出,还有复原的汉画像石墓葬、电子演播厅、博物馆分序厅。题材极为丰富:神话故事、灵禽瑞兽、农牧狩猎、车马出行、忠勇典故、乐舞百戏、高门望阙、厅堂楼阁、冠服褐衣、丹青妙手等【2】。榆林民间剪纸艺人张晓梅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汉画像展览时述说:“这里汉画像石的图片临摹过不下十次,每次都会从中学到新的东西”。开放式的展馆会让更多人欣赏、学习历史。接下来考察的是绥德古观音寺后殿中的后唐真迹淡彩壁画,虽然因年久失修墙体有部分脱落,但是唐服饰人物绘画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过往的游客和诚心前来参拜的信徒,传统的佛教文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开来。再观赏靠近黄河边的“土味道”的明清时所绘的道教连环画方式的壁画吧,位于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顶的白云观④,考察时正好赶上有集市庙会,集会的开放形式正是文化与艺术在民间传播的绝佳方式。白云观1300多幅道德故事为题材,以连环画形式的壁画传播宗教文化。传统道德的观念就是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不识字的庄稼人在每逢集市和庙会时都会汇聚于此学习仁义、智慧、礼法、孝道这些传统的观念。儒、释、道三教相结合的产物,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3】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3、传承传统文化

闻─乡土味民间艺人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有着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根性。他们身上浓缩了陕北这块乡土的浓厚文化气息,却又懂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朴实勤劳的心,同时融合文人的书香气。记忆犹新的两位民间艺人老师,其中一位张如林老师,那一幕老师眼中含着热泪说:“每次应邀外出授课回来都想拥抱这片土地,都想和自己生长之地的妈妈问声好,说声妈妈我回来了!”至今仍然无法忘记。那时懂得了一位陕北人对家乡乡土的爱。考察时正赶上张老师家有美院来学习的学生,张老师和我们说了些话:“这些娃娃做的倒是挺像的,就是不生动啊,没有感情,只学个样子吧了。”是呀,他们不会懂得张老师作品中呈现出的对家乡的那份爱。再来是张晓梅老师的认真执着,她对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了研究非常细致,例如靠近附近的三个乡镇的寺庙壁画与相关的地方旧县治⑤做了细致的存档整理。张老师的剪纸作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这些都是中国剪纸艺术的创作灵魂。起初参观张老师的工作室看着她书架上的各类图书——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而这些都是剪纸的创作来源。可是心中还是会觉得书的种类有些杂,后来老师说书是她在创作或研究时查书寻找答案积攒下来,地下室还有很多。精心细致的创作艺术品,用小册子记录作品的创作过程或是作品的辅助资料。通晓民间艺术的精髓,张老师《岁后七日》⑥作品中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生肖列于所属方位,咒语饰于底面,下有符与其对应,并配以生肖和星宿元素构成整幅画面。张老师详细的解释每个图案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如道家符咒木星咒:“岁华木德,发生万物,鼓动潜灵。”。老师身上的学识以及文化涵养使我们汗颜。也正有这样“文化”的民间艺人掌握着民间美术的未来,这是值得庆幸的。他们一身的“乡土味”,生于这片土地上,长于这片土地上,活于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在这片黄土高原上繁衍生存着,并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这份文明。土生、土长、土灭,他们演绎着黄土高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结语

这次出去考察看到了太多的东西,体会到太多的东西,也让人要思考太多的东西了。静下来反思家乡的历史呢?东北文化的历史呢?东北人的历史与文化呢?东北的过去、现在、将来呢?想寻找东北文化的根源和满族人的根源并将满族人的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看,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的传统文化。民间艺人不是只懂得手艺就罢了,他们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他们就是陕西这片土地传统文化的代表。从土中来,在土中长,再回到土中,再从土中来,长在土中,再回到土中,无限的往复循环着。也许是时候顺藤摸瓜在以后的学习中找寻自己根性的方向,让自己的作品和心灵都寻得一个归处。

参考文献

【1】任永辉,浅析宝鸡方言的词汇特点及其文化特征 语言学刊(读写教学版)[J],2005年第6期

【2】王炜林,陕北的汉画像石墓与画像石 上海文博丛[J],2009年第4期

【3】 吴敏霞 白云山石碑刻与壁画的文化价值 人文杂志[J], 2007年01期

备注

1、陕北考察时间安排:

2012年4月17日陕西省宝鸡市(秦岭的部分),(下午)拜访版画大师邰立平老师。

2012年4月19日(整天)凤翔县六营村考察。

2012年4月22日(上午)榆林拜访剪纸老师张晓梅,(下午)参观榆林画像石博物馆和榆林古街。

2012年4月3日(整日)陕西省佳县的白云山的白云觀。

2012年4月24日——25日(整日)绥德石碑坊、石板画、观音寺。

2012年4月26日(整日)清涧至延川的剪纸大师郭如林老师的查访。

2012年4月27日(整日)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2年4月28日(上午)西安兵马俑。

注释

①《辞海》赵磷《因话录》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②《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妯娌:哥哥的妻子与弟弟的妻子得合称。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或地面的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为是刻在石材上面的画,故一般习惯上将其称作画像石。

④白云观:佳县白云观位于陕北榆林市东南80多公里的晋陕大峡谷黄河西岸古佳州的白云山上,白云观是“关西名胜” 是西北最大道教场所。

⑤记载一县事迹的方志。今存地方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历代都修有县志。清代曾规定每隔60年,地方官必须修一次县志。县志是供修撰州(府)志、省志乃至国史的采辑参考,所以全国各县都有不同时期的县志。目前,各时期的县志中以清代为最多。现存县志中以元王仁辅撰《无锡县志》、明康海撰《武功县志》为早。蒋大椿,陈启能 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05页.

⑥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道家解释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为此,“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

作者简介

第5篇

这条路上车堵得很厉害。“那些行人总是不紧不慢地闲逛。”徐小闲的爸爸坐在驾驶座上非常不耐烦地大声抱怨。

本来徐小闲是极不愿意这个时候到城里来的,离开家的时候都快七点了,动画片马上就要开播了。再者说,如果和父母去城里玩,尚且还有些劲头儿,可这次是要去买辅导书,让她兴致索然。不过这些念头仅在徐小闲的头脑中闪了一下,没敢多停留片刻。徐小闲的班主任常说:“父母是不会害你们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们好。所以绝对要听父母的话。”老师每次讲“绝对”二字时,总是把声音提得老高。徐小闲虽不出众,可绝对是个乖孩子。父母的话犹如圣旨,不可违背。

徐小闲爸妈的办事效率很高,八点钟不到就把书买好了。其实买起来很简单,只要按照家教老师开的单子,很快就找齐了。只是在徐小闲看来,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里,自己却仿佛迷失在了大大小小形形的书海中。她开始觉得无聊了,却从没想过是否可以提出反对意见。

一出书店大门,徐小闲一眼便注意到了门成圆圈的人群。她赶忙抱着怀里的书跑步上前,只见人群中间站了一位画素描的老人,他正在给一个小男孩儿画像。

徐小闲从人缝中钻进去,踮了踮脚,瞅到了老人正在做最后加工的画像,又偏过头去瞧瞧小男孩儿。“真像!”徐小闲心里赞叹道。

“小闲,走啦!”

“徐小闲,有没有听见你妈妈的话?快点儿过来!”

徐小闲的身子猛地颤抖了一下,抬头慌张地望着略带怒气的爸爸,有点儿不情愿地晃了晃身子,头沉沉地低下。开始起风了,装在大大的外套里的徐小闲显得单薄极了,似乎一触即倒的样子。在一米八零的爸爸严厉的目光下,她显得更加渺小。

“你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懂事了,大人说话也不听了。下次得跟你们班主任好好说说了。”徐小闲的妈妈终于说话了,“算了,我给你二十块钱,你也让他给你画一张得了。看着点你的书,千万别乱跑,我跟你爸爸就在这儿等你。”

徐小闲猛地把头抬起来,瞪大眼睛看着妈妈,拼命地点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过妈妈手中的二十块钱。她甚至觉得有些不认识眼前这个严厉惯了的母亲,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个老了些的天使。徐小闲嘴角露出了一丝不令人察觉的笑意,却让人觉得笑到了心底。

她飞奔到了画像的老人身旁,把二十块钱递了上去。老人扭头看了看她,接过钱,朝不远处指了一下:“就站在那儿吧!”

徐小闲昂着头站在了老人指的位置,一副自豪极了的样子。她不清楚为什么,却有种胜利的喜悦。

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随意点儿就好了,不要太紧张。”

徐小闲脸红了一下,却很听话地“随意”站在那儿。

老人开始着笔,徐小闲便观察起了老人。

老人作画很认真,他头发半白,眉头微锁,大而粗糙的手在纸上迅速地移动,很熟练地换着不同型号的铅笔。老人时不时地抬起头看她一眼,徐小闲突然从老者的眼神中看出了一种别样的味道,像是亲人一般。徐小闲为自己这个想法感动了一番,因为这是个很好的作文题材。

“好了。”老人把画像递给她看,“要不要再给你添个签名,就是再加点钱。”徐小闲有些不好意思地柔声道:“我没有钱了。”

她拿着画像爱不释手地欣赏起来。“挺像的嘛!还美化了我一番。咦?我刚才好像没笑啊?”

徐小闲正乐着呢,周围的灯光一下子暗了下来。她转过身才发现父母已经沉着脸站在身后。

徐小闲收起了笑容,战战兢兢地把画藏到了身后。

“好了,现在可以走了吧,赶紧回家看书去。”爸爸生硬地说着。

徐小闲低下了头,如同即将西下的太阳,挣扎了两番,最终还是无奈地沉下。

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边看着画像,一边揶揄着:“那老头儿还真以为自己是谁呢,签名还要收钱。画得根本就不像嘛,笑得那么怪!”

徐小闲接过画像又认真看了一遍,发现妈妈说的的确有道理,心里便开始恨起那老头儿来,把原先准备好的赞美之词也抛之脑后了。

徐小闲的爸爸驾着汽车飞驰在公路上,两旁的路灯齐刷刷地向车里的人鞠躬,用昏黄的灯光目送他们远去。

第6篇

《自画像和三个女人》影片开始,一个手持电筒的舞者走进排练场,下一个画面,镜头透过舞动中的双腿,看到舞者的脸,她在自述:“我要做一个作品,这是我的第一个舞蹈作品,和我自己有关系的一个作品,作品的名字叫《自画像》。”这是一部从剧场表演开始讲述的片子,讲述者本人,是舞者,也是影像作者,即章梦奇本人,一个关于自己的舞蹈,一部关于自己的片子。

“自画像”作为作品的题目,曾被无数绘画、摄影甚至诗歌用过,自画自拍或自写,作者各异,主角也各异,所以都有理由使用这个名字作为作品标题。有点奇怪的是,一个以此命名的舞蹈及由此而生的一部片子如何进行?如何处理自舞与自拍?如何使用真实影像“自画”?所以这部片子的创作难题是,如何摆脱习惯的自恋自爱肤浅表面,纵深到有蕴含的深度。

章梦奇是舞蹈人出身,和众多舞蹈人道路大致,习舞始于少年,每日压腿练功舞蹈至大学专业,按常规路数,舞蹈将成为职业或饭碗一种,类似运动员,跳到差不多年纪时就改行,一种“吃青春饭”的行当。命中注定章梦奇要走一条殊途,她2009年舞蹈专业毕业后创作的第一个舞蹈剧场作品《自画像及和母亲对话》,以“自画像”命名,与母亲对自己出生及少年成长时的共同回忆构成,一种“母女对话”方式,表演中,母亲讲述的影像(母亲自拍)投射在舞者(作者本人)身上,主要的视觉场景是,舞者身体与母亲面部及表情、表演现场的女儿与影像中的母亲相互对话互动构成。

“对话”中的一个核心是,回忆中引出作者的早恋被母亲发现,被中断,被“写检查”。于是,演出中出现如此对话:

女儿:妈妈,你为什么要让我写检查?

母亲:因为你犯了错误啊,你犯了错误妈妈希望你能够记住这个错误,然后真正做到能改正错误。

女儿:为什么要用写检查这种方式?

母亲:因为妈妈是老师啊,老师叫学生写检查是正常的啊,写检查主要是用到学生身上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妈妈把这种写检查的方式就用在教育你身上。

女儿:检查要怎么写才是正确的?

母亲:首先就是检讨自己,反省自己,就是把自己犯错误的整个过程详细写出来,并挖掘自己内心中那些不健康的、或者是错误的根源,最后要保证痛改错误的决心。

作者少年时经历的一次早恋被母亲以“写检查”的方式粗暴中断,大概这个是作者深藏内心难以抹去、一直影响自己成长的记忆,由此也成为创作自己的第一个舞蹈作品的初衷,或者也是自然转向用影像继续表达的动因。这部剧场作品与作者随后创作的纪录片《自画像和三个女人》密切相关,或者说就是催化剂。

影片开始于一个黑暗剧场空间,舞蹈中的作者,自拍并自述,接着镜头移向现实空间―和家人度过的一个春节假期,作者的母亲和外婆出现片中,自然还有她们背后跟随而来的生活:离婚单身母亲,在外拼闯多年,身心疲惫返回老家;退休在家的外婆,不满和抱怨自己不幸的婚姻,安享晚年似乎难以遂心如意;作者本人,失恋和大学毕业一起扑面而来,未来的生活如何选择……“三个女人”的故事各自成章,又因彼此的母女血液关系卷入逃脱不掉的撕扯纠缠。

这部影片的意味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三个女人,一个比一个大24岁左右,外婆的青春开始于五十年代,母亲的青春开始于七十年代,作者的青春是二十一世纪开始,三代血液相传的女人,她们之间相似和差异何在?还有,从母系延伸而下的愿望或梦想是什么?影片的现实生活部分让我们看到,外婆对自己的婚姻不满,选择的是保守疗法;母亲重复了和外婆一样的不幸婚姻,但选择了离婚,独自带大女儿;作者自己呢?这正是作者在片中问自己的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活会走向什么样子,是和大部分人一模一样的生活,还是我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什么又是我真正需要的生活呢?我在想我自己这个人。我是谁?我的名字为什么叫梦奇?”

这是疑问?自问自答?或问了也无答案的设问?作者以这种自言自语式的自述旁白逐步推进着片子运行。影像的基本构成是剧场排演段落与现实中母亲和外婆的现实场景(包括因外婆对外公的抱怨引发的一次家庭冲突),还有外婆、母亲的老照片、作者幼时写给母亲的信、老师鉴定评语、奖状证书等。作者以“回忆”方式返回自己的成长,同时也在以“现在时”方式表达:自疑,自省,探求,寻找……为了把这些心理动作强烈显示出来,作者设计了一些刻意为之的影像方式,都是“带表演的自拍方式”,比如:附身脸贴到扫描仪上,扫描自己面部过程;在两扇镜子之间吹气球(后来听作者说吹的是),看到的画面是气球影像重重叠叠,逐渐鼓涨,直至吹爆;还有是作者自拍脚趾头表演,旁述着十指兄弟且分且离关系。

更刻意设置的一个场景是影片临近结束,一黑暗空间中,舞者(作者本人)弯腰,头费劲从胯下探出,努力往前挪动,发出喊声:“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镜头逐渐移近,逼向画面中的人,直至贴近,声音继续,时断时续:“我妈让我找一个让我幸福的男人,他在哪里?我的命运一定要跟男人捆在一起吗?我不知道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样,我只知道我肯定不愿意重复我妈的命运,更不可能重复我外婆的命运……”作者确切地用如此“表演式”来凸现自己的质疑和寻找。

作者在拍摄这部片子期间,也同时在创作新的舞蹈剧场作品《自画像及自我性教育》,新作品延续上一部作品涉及的少年“被教育”故事,进入到作者的青春期记忆,记忆的关键点是“性”:苏醒,萌动,觉悟,认识,掌握……性,代表一个人成长期最富有意味的关键词。这部剧场演出的片段内容也被用到纪录片中。

第7篇

特别关注的是场馆教学使学生听觉、视觉、触觉同时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希望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反复的实践总结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有关汉文化的课程。我很欣赏大马教师的教学态度,对于孩子不苟求、不强迫,让他们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熟练,构成完整的体验,才能够让孩子真真正正地学到知识,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袁 专业:美术教育

四月二十、二十一日我有幸跟随我的导师与大马美术活动基地一起,在汉画像石艺术馆开展了一次汉画像石写生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大马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驾驭力,家长对类似写生活动的全力支持以及各年龄阶段爱好美术的孩子们对极具有徐州乡土特色的汉画像石艺术的喜爱。教师的积极准备,家长的全力配合,孩子的敞开心扉,这三点,营造了一个充满艺术感染力和强大包容度的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这样的美术教育活动,为生态式、人本式的教育增加了实践的砝码,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 晔 专业:美术教育

建议当天的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过程。这次活动是第一次与基地师生接触,并且也亲身体验了徐州地区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被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老师的负责、大马美术基地顾老师、李老师的耐心和教学理念而打动,同时根据采访某些家长,大部分家长对美术及美术教育的个人与社会作用充分认可,这与新生代家长的美术经验、美术素养和审美水平、知识构建密不可分。

张 成 专业:美术教育

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即将结束之前,我有幸加入了江苏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教育研究所并跟从教育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师哥师姐们参加了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自始至终,我怀着积极探索、认真学习的态度,从中学到好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跟随李老师来到了汉画像石艺术馆,参与了大马的汉画教学活动,欣喜的发现这正是课本上所讲的多样的教学形式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现场绘画写生、泥塑、还是色粉创作,所有的一切都吸引着我,活动之余,与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洗礼,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李 佳 专业:国画教育

大马,给我的印象不仅仅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更主要的是爱的付出,如今这样的培训机构已经很少见了,我认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掌握技法的教育,更主要是传播爱,体验爱,体验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快乐的教育。这一点,大马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大马老师们辛勤的付出,从对学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的点滴的关爱,在这样功利性的社会,是非常难得可贵的。老师们的教学方法非常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的发挥,给学生无尽的空间,启发学生无穷的想象,无论学生做的如何,都是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信心。大马,非常棒!

耿 青 专业:国画教育

大马美术基地富有创意的环境、丰富多彩的课程、循循善诱的老师、聪敏可爱的孩子,这些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教师的教”给我的启发最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启发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大马见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位老师对于这一点都做的非常好,他们通常会设置一些与课堂主题相关的问题,通过提问法、谈话法一步步的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郭 婷 专业:美术教育

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了解到儿童的一些性格、心理以及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这对于一直拥有教育理论知识而没有社会实践知识的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我不仅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还看到了他们对于美术学习的渴望。起先我对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有一定的怀疑,但是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大吃一惊,他们所画的汉画像石图案,无论是人物还是建筑,异兽还是植物物都非常的形象,对于已形成思维定势的我们成年人来说,是画不出这些看似幼稚,实际上非常淳朴的图案来的。

徐彦彦 专业:美术教育

大马美术活动基地的老师对于本次汉画像石艺术馆写生活动作了细致妥善的安排。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开展不同的项目活动。拓展活动有拓印、泥塑、粘贴、绘画、拓片、色粉还原。通过一个点进行拓展教学,达到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且场馆教学有助于学生文化认知、审美认识的快速提升,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同时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这种有地域文化底蕴特色的课程应争取在全国做成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典范。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 美术兴趣 优质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克服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教学活动已经“不单纯是提高效率,而是要达到最优,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然而,当今的中国初中教育体制仍然以中考科目为重点,忽视了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在美术课堂中,往往教师缺乏授课激情,学生缺乏听课兴趣,长此以往,美术课便成了形同虚设的课。然而,美术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激发、培养乃至提高初中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是构建美术优质课堂的必由之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呢?

一、深入学生内心,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兴趣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能力都不完善,他们在看到一些事物时往往不会产生太大的热情与联想。美术需要学生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奇事物,产生感觉和画画的冲动,并且能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个性,从不同的方向加以引导。

例如,在初一美术基础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同桌的画像,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有的学生提出画别人的画像,甚至有的学生会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画像。其实,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能很快完成同桌画像的学生往往比较自信,善于观察同桌,能较快抓住同桌的特点;提出画别人画像的学生可能觉得画同桌有难度,或者更熟悉另一个同学;画小动物画像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的画像,而产生画小动物画像的想法。有的老师会对学生提出这些要求感到生气,甚至批评学生,这样的批评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其实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对绘画产生兴趣开始,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新颖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教学模式首先要从创新教学方法开始。多少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一直把课堂当做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纳入其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非常严肃认真,仍然采取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失去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兴趣,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使美术课生动形象,充满活力,鲜明直观,使学生自觉投入到美术课堂中,这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发展都具有独特优势。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直观教学法

单调乏味的课堂氛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目前初中美术课还未完善的情况下,美术教学资源仍然缺乏,落后的教学设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些美术作品经过多次印刷,颜色陈旧,图片效果模糊,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也很正常。如果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只是生硬地让学生画画,学生难免会产生排斥心理,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因此,有效地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备案时自己找些资料,比如画册、幻灯片、光碟等,在课堂上让学生观赏,通过视觉享受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准备丰富的素材资料,让学生不再感到课堂枯燥无味;可以让学生欣赏大量美术作品,从而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例如,在初中美术油画课堂中,教师没法进行现场示范,我们可以通过投影来播放作品进行演示,让学生欣赏作品,通过观察绘画过程掌握绘画技巧。

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有层次地推进,学习美术亦如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切忌“一把抓”,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同时,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分层训练,按年级的高低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简单的线造型练习,从简单的造型画起。如果老师对低年级学生的绘画要求超出他们的能力,学生就会感到困难,从而信心不足,甚至放弃。学习美术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快速记住事物的特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同的学校,教学情况亦同,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从自身出发,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后,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优质化

在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及有计划地进行了训练之后,必将使得当前的美术教学模式更加优质化。这种优质化,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上,还体现在课堂的活力上。学生在这种模式与这种气氛下进行美术学习,不再处于被动位置,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美术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还能够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的敏感度,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创造创新型社会做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开设美术课堂的目的,推进初中美术事业的发展。

六、结语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体美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课程,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为打造美术优质课堂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

画猫·点睛

钱昀初

今天,黄老师组织我们做“画猫点睛”的游戏。画什么猫呢?当然是举世闻名的“哆啦A梦”。老师决定由我们自己画猫,我和钱凌飞都想争个画猫的资格,争得面红耳赤,到底由谁来画呢?最后,大家一举推选我做 “画猫大师”吴颖恬拿出六张白纸,把它们粘在一起就成了一张大纸,我就在这张大纸上画了起来。

我开始画了,我想,今天我一定要把它画好,毕竟这是我最喜欢的卡通明星。我先拿出铅笔画了个很大的哆啦A梦头像。我觉得难看了点,就在原稿上添添改改,我又觉得颜色太淡了,便拿出一支紫色蜡笔描了一下,便把它贴在墙上,我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在“哆啦A梦”的头上加了个“竹蜻蜓”。这时的哆啦A梦有一种跃跃欲飞的艺术效果。我又不放心,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给它加了一个身子,这时 “哆啦A梦”越发变得活泼可爱了。这个猫咪尽管被钱凌飞说得一塌糊涂,但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只不过添上去的“竹蜻蜓”和身子有些淡了些。

开始点眼睛了,我们个个摩拳擦掌,只有钱凌飞还坐在那儿满口脏话,因为他没有争到画猫的资格还耿耿于怀。

游戏开始了,我第一个出场,我心想,我一定要为大家开个好头。老师说明了比赛规则:用布把眼睛蒙上,在离画像一米处原地转两个圈,爱可以走到画像前画眼睛。我被蒙着眼睛,晕头转向地转了两个圈后,便鼓足勇气,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拿起画笔,毫不犹疑地画上了两个眼睛,拿下蒙眼的红领巾一看,太棒了,两个眼睛画得不偏不倚。 “哆啦A梦”活啦!

哦,这个游戏又让我快乐了一次。

第10篇

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角的授课模式,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那么现在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如何去扮演呢?

一、 做好引导角色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从主导到辅导的过程,直到最后学生能独立处理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做一节课的优秀引导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就是充分、有效的备课。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上好一节美术课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图片准备。美术是视觉艺术,在课堂上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图片或范画,就要教师提前精心准备。只有让学生多看,通过看来启发、思考,才能激发他们的艺术上的想象力、创造力。我曾经在两个不同的班级上过同样的一节课,初二下学期的《时间的“表情” 》一课。唯一的区别是:一个班级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欣赏了我课前准备的一些现代设计师的钟表设计作品。另一个班级没看这些作品。最后交上来的两个班的钟表设计作业差别很大。第一个班级的很多同学看了这些现代、后现代的设计深受启发,在自己的作业中也能体现出很多设计、创新的元素。让我感觉到课前准备的这些设计师作品对学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个班级的设计作业就差了很多,比较循规蹈矩、很少有大胆的创新。所以说老师课前的备课环节很重要,它是教师当好课堂引导者的前提。

二、 激发学生兴趣

做一个优秀的课堂引导者,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课堂上注意多渠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德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播,而且更在于鼓舞,唤醒,激励,其根本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有可能把它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例如第14册《寻古探幽》――画像砖、画像石这个课题。可能是时间、空间上距离学生太远。针对学生兴趣不高,我引入了雕塑的内容,介绍圆雕和浮雕的区别。学生喜欢玩泥巴、捏泥人,第一节课就让他们以紫砂泥作材料,捏泥人做圆雕。学生非常开心,就连平时上课最不认真的同学也做的很投入。接下来过度到第二课时浮雕,欣赏、了解古人的浮雕作品――画像石、画像砖,穿越时空隧道深入探究古代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再到第3课时学习阳刻和阴刻的雕刻方法,模仿古人也做做画像石、画像砖。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紫砂泥做的泥板,进行雕刻。但是缺少雕刻工具,于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有的自己在家里已经用竹片削好了刻刀,有的用小刀、圆规、直尺、螺丝刀甚至牙签做工具在泥板上雕刻。所以抓住学生兴趣,关注学生兴趣,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可以使原本看是无趣的内容变得有趣。

在第13册第3课《夸张有趣的脸》教学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肖像漫画,在课堂导入阶段,我出示了一张以前的初一同学给我画的漫画,让他们猜测是教室里的哪一个人。所有的学生都注意力高度集中,盯着作品看。很多学生露出笑容,画的是老师,但不敢大声说。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说出来了。接着问他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们说把老师的面部特征画出来了。我指着漫画作品说:“你们笑什么?难道我长的就这个样子吗?”学生们赶紧解释说:“不是的,漫画上是把老师的特点夸张了,看起来很幽默”。这正是我要的回答,他们已经说出了肖像漫画的特点――夸张、变形、幽默。学生们也很开心,看到了画自己老师的漫画;知道了居然是跟自己一样大的学生给老师画的。他们已经有了创作肖像漫画的信心。这节课用一张画导入课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接下来学习肖像漫画的兴趣和信心。在作业环节每一个同学都画得非常认真。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它决定了一节课是否成功。所以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教师当好课堂引导者的关键。

三、 贴近学生生活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美术知识、审美理念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表现,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增加学生兴趣。例如在介绍情节性漫画时,我选择的是一幅表现考试作弊学生的漫画,另一幅是表现一个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的漫画。欣赏这两幅漫画,学生感觉漫画中的现象好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漫画的夸张性、幽默性及讽刺性特点,同时又起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上到第16册综合•探索――《端午节》这个课题时,我用了两课时进行。在第二课时的作业设计上选择了让初二同学做蛋壳画这一内容。考虑到蛋壳这一材料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基本上家家都有,画蛋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我就提醒学生回家找好鸡蛋或鸭蛋,把蛋黄、蛋清清理出来。同时提醒学生多动脑筋,为了蛋壳的美观,怎样使蛋壳上的洞开的小一点。学生纷纷发言,想了很多办法,互相交流,为下一次上好蛋壳彩绘课打下了基础。选择蛋壳作画,使学生关注身边的物品,变废为宝,动手又动脑,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提高他们美化生活的能力。

四、 鼓励学生创新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美术教育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过一句话:“艺术贵于创新,毁于抄袭!”。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第16册《边吃边看的艺术》这一课题中,我们上到饮食用具的装饰设计这一内容时,课堂作业是让学生用课前收集的废弃饮料瓶、一次性杯子等材料进行彩绘图案装饰设计。在创作过程中有学生问能不能用剪刀改变瓶子的造型,能不能在瓶子里罐上彩色的水……,我回答:“可以!只要你想的到,有可能做到,你就不要犹豫,大胆的去做吧。”最后很多学生的作品已经远远出乎了我的意料。不少学生不仅仅对瓶子进行了装饰设计,而且改变了瓶子的造型,想象非常大胆,等于是从造型、装饰两个方面来设计了。

学生需要鼓励和肯定。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充满激情和幻想,同时又被现实中学习的压力,升学的压力所包围,自我意识很强。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创造意识,作为美术课上的引导者,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保护他们独特的个性,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五、 调动学生情感

美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美术课中体会到愉悦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美术的评价标准是多样性的。学生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点也不同,要使不同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在一个充满启发和探索的美术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第16册有一课版画的内容,教材上有一幅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老年时期的自画像(黑白木刻作品)。课前听到学生议论:好丑。于是在课堂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在上美术课,到底什么是“美”,你是怎样理解“美”的?学生各抒己见,谈到了外貌美、人格美、心灵美等。同学们总结出来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也不相同。然后我们共同欣赏柯勒惠支的一些版画作品,介绍她的生平,学生了解到她是一位被称为“有丈夫气概的妇人”,在她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当时德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回过头来再欣赏她老年时期的自画像,引导学生关注版画家额头上的深深的皱纹、突出的眼袋、下垂的嘴角。我问学生她很丑吗?学生无语,很多人在思考。从学生的思索的眼神中我已经看到了答案。他们对美的理解又深化了一层。

第11篇

先画什么呢?对!先画老师的脸。老师的脸上最令我神住,由于工作过度劳累,脸上也出现了不少的皱纹,我专心致志地画着,望着笔下出现老师慈祥的面孔,勾起我的回忆:我在学校是有名的“调皮鬼”,记得有一次,我们班要考试了,我没带笔,怎么办呢? 我心急火燎,老师连忙过来对我说:“你没带笔呀!”我说:“是。”同学借我笔我没有拿,因为我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就只用自己的笔,老师一看,把我叫到办公室耐心地给我讲解,最后我流着泪对老师说:“老师,我明白了。”

画完了老师的脸,最能表达老师的特点就是眼睛了,要画出一双特殊的眼睛,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具有教师特有的风采:它具有千百种的感情蕴寓其中,并能迅速把某种情感传达出去,还能像利剑一样揭开面纱洞察一切。当我们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这双眼睛能敏锐地察觉,并用那双眼睛向我们发出责备的信息,让我们像触电一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梦初醒般地认真听讲起来,这时,这双眼睛又传达出欣慰,让我们为之一动,更加专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当我们因心事而烦恼时,这双眼睛如同明亮的心镜察觉到了什么,向我们嘘寒问暖,促膝长谈,让我们感到无比地温暖,深深惊异于那双神奇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让我们看到了纯净而高尚的心灵,“一切为了学生好”的誓言汇成神奇的眼睛的源动力。

接着,我又画了老师的嘴,教师的谆谆教诲出自于这里。从老师嘴里说出的话总是那么语重心长,构架起我们混沌的无知通往多彩的知识世界的大桥,让我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接受着知识的洗礼,在书山中攀爬、学海中遨游。当我们进步时,教师的话语中在为我们感到高兴的同时,又教育我们不要骄傲;当我们迷茫时,教师的话语中流露出耐心的开导和亲切的勉励。如同沙漠中一串驼铃,如同寡海中一座灯塔,如同黎明中一片朝霞。望着老师的肖像,注视着她那和善热情的眼睛,对老师的敬意和深情更一步加深了。教师的手也是让人终生难忘,长年累月和粉笔打交道,使那手变得粗糙,手指上也沾染了一圈圈粉笔灰留下的印记,不少的皱纹也爬上了那原本年轻的手。但它仍继续和粉笔打着交道,为了川威的子女成长,为了竞力学校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教师忠实地发扬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

……

认真地看着这张画像,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显得那样熠熠生辉,面对着这个神圣的职业,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师的认识和敬意。于是我又在这张画像上加上了几句话:教师,您是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照亮了我们幼稚的心田,您是一把金色的钥匙,开启我们知识的大门,您是一台永不生锈的播种机,播下我们希望的种子。我们从教师身上深深体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真谛。

为民小学 杨婷

第12篇

为了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心理活动中,真正地从行动上自律、品德上自修、心态上自控、知识上自学、生活上自理,班级应制定班规班法。班规班法分“日规”、“周规”、“月规”、“期规”。对每名学生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应做什么、怎么做、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日规”就是规定一天内学生要做的事情。如要求每名学生早晨到校后都要到班级整容镜前,看看自己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抄在日记本上,认真体会理解。值日班长必须及时督促同学做好课前准备并下楼做课间活动。每天值日班长要认真填写班级日记并对当天“七星”表现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每天4名学要检查4组的日记等等。这样一日内从早到晚对学生应做的事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便于学生养成很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周规”就是规定了学生一周要做的事。如每周评出“七星标兵”2名。这两名学生在((团结友谊进行曲的伴奏下,由班主任老师为他们授予“七星奖”标志。“月规”规定一个月内学生要做的事。如每月一次的“回顾展望”畅谈会。要求全班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这一个月班级或个人的意见看法。全班同学共同回顾这一个月来得了几颗星,是怎样得到的,展望下一个奋斗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更加自律。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也是“月规”中比谁做事做得好。通过召开主题队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培养了学生拼搏精神、实干精神。“期规”具体规定本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奋斗目标。如每学期评5名“七星综合奖”,7名“七星单项奖”,并请获奖同学给全班同学做经验介绍。讲讲他们是怎样自尊、自信、自立、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被评为“七星”奖的。通过“七星”评比,学生们上进心会更强,竞争意识会更浓。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实干精神,“期规”中设有“达标奖”。全班人人都有具体负责的实物。如“一日卫生岗”,“纪律监督员”,“物品保管员”,“花师”等等,无论哪项负责人完成期初定的目标,均属达标,即得“达标奖”。在期末家长会上给获奖者发奖,并从中选出几名有典型经验的人,做经验介绍,向家长们讲讲他们是怎样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很好完成任务的。这样,不但使获奖学生有一次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也使未获奖的学生和家长产生紧迫感,从而调动了他们竞争的积极性。

二、开展联谊办活动

为了把培井学生的各种能力落到实处,班级应开展联谊活动。即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帮助带动他们把各项活动开展好。低年级的同学不懂的问题可以到高年级的同学那里去寻求答案。高年班级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到低年级对口班级做一天班主任。这一天中除了讲课外,其余的事都负责。如指导作业、辅导差生、组织活动、接待家长等等。这样高年级同学通过尝试做教师的滋味,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同时也体会到了老师的甘苦,受益匪浅。而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他们亲自目睹了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当老师的风采,主观能动地产生一种当老师的愿望,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无疑产生很大的内动力。

三、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自主能力,班级应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要求每名学生周日当一天小主人,负责这一天的生活管理安排。如,买莱、做饭、刷碗、扫地、待人接物等。然后让这名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日记中,最后又家长给孩子打分,把结果交给班主任。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培养了他们的处理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意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给自己画像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过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从而在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应开展给自己画像活动。画像活动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分定期进行和不定期进行。老师和同学分别给自己画像,即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评价过程要求不说姓名,只把评语读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让大家猜这是谁的像,最后民主评出“最佳肖像大师”。学生通过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培养了自信心、自尊心和评价能力。

五、设立心理特训组

为了使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得到特殊的心理训练,使他们的心理能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班级应设立心理特训组。“特训组”由5人组成,班主任老师任组长,班长和学习委员任副组长,两名组员由班级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特训组”有计划的对本班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训练。如三年一班的孙静同学行动迟缓,家长多次向老师反映孙静在家中穿衣服需要20分钟,吃饭也需半小时。因为动作慢,早晨经常是来不及吃饭,或吃饭也只是匆匆吃几口。回到家中做作业更不用提,经常是放学回到家中就开始写,可到晚饭时还做不完,没办法父母只好吃完饭帮他做作业。针对这种情况,“特训组”制定了在学校和在家里两套训练计划。在家中给孙静制定一个时间表,限定早晨穿衣、吃饭和做作业的时间,并每天向“特训组”汇报一次。经过这样强化训练。孙静逐渐改变了行动迟缓的不良习惯,渐渐养成了做事求快、快中求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