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养成教育内容

养成教育内容

时间:2023-05-30 09:06:30

养成教育内容

第1篇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养成教育;行为规范;课题

中图分类号:G631;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90-01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教育。它是依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要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健康生活、学习品质、安全防范、动手劳动等行为习惯的德育活动。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学校在实施学生养成教育中对学生行为特征和结果的认定办法,是指导学生行为发展的评估手段。

一、深入学生周围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2015年3月25日参加黑龙江省大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开题论证会议,顺利通过专家的论证,准备开题研究。共设计三份调查问卷,聘请华中师大学生利用网络调查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形成三份学生行为习惯调研报告:小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学生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家长版)、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教师则完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的调查报告。小学生学习习惯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自觉性,依赖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考试时有1/2学生马虎紧张;中学生学习习惯突出的问题是有1/2的学生遇到困难就退缩、上课不主动发言,还有1/5的学生考试抄袭他人的答案。在学生文明礼貌方面,有1/5的小学生和1/3的中学生举止有时不太文明。在卫生方面,小学生的个人卫生和中学生的公共卫生习惯还需要加强。在学生健康生活习惯方面,有1/3的中学生打过架、不能早睡早起,有些学生不能合理饮食、不愿意锻炼身体等。

二、明确养成教育的内容,制定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阶段目标

(1)参加研究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任务从2015年9月到2016年7月制订每学期的研究计划、探索完善养成教育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总结。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研究分三个阶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初中学生7~9年级为一个阶段。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根据调查报告的实际情况制订研究计划,围绕养成教育的内容来设计相关学生年龄阶段养成教育研究的目标,以确保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2)按照制订的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探索养成教育的阶段目标。养成教育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的完善,更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品德素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把养成教育与培养学生能力结合起来,探索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养成教育目标,确定科学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深入研究“中小学学生分年级段的养成教育评价方案”,合理构建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对实验班级进行评价目标的调查测量,形成有原则、有内容、有阶段目标、有评价细则、有记录量表、有效果反馈的一系列评价系统。

三、实验教师要在工作中勇于实践,不断探究

第一,课题研究要结合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学校每年都要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开展教育科研理论培训,通过教育科研理论培训解决教师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第二,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要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和共青团都是德育工作组织者,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开展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活动,课题研究要抓住学校德育活动的规律来开展调查研究,保证研究成果真实有效。第三,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活动来开展。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能在课堂上验证课题研究的现象及特征。第四,拓展多种途径开展研究活动。建立家校沟通网站和校讯通,有利于开展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教师和家长能通过网络掌握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行为表现,利用班团队会完成研究任务,借助学生评价档案完成研究计划。第五,结合班级管理考核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班级考核不仅要考核卫生、纪律情况,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养成,保证课题的研究正常进行,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评价体系。

四、合理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注重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第一,教师要依据研究的任务和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学生行为习惯产生的特征及原因。要完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调查报告。第二,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调整研究计划,解决出现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修正教育教学行为,修正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反思不断深化课题研究。第三,要特别重视典型案例研究。对于个别学生要做跟踪研究,分析某种习惯的成因,探究行为改进的主要动因,及时与学生沟通,做好记录,总结规律。第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采取请专家指导和参与研究者论坛活动等方式,检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积极搭建“构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评价体系”的学术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第2篇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内涵广泛,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道德教育现状,对主要的内容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基本道德素养教育

学做人,会做事的指导思想基本贯串于高职道德教育内容的始终。高职院校将教育学生学做人,会做事作为高职生道德教育培养的核心,以基本道德教育内容为主,以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这些基本道德素养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公民的基本准则。

(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串于道德教育的各个阶段。高职院校教材中也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教育目标上,以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将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在内容安排上通过爱国主义讲座,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方式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受现代企业欢迎的“企业人”,所以在高职道德教育中,与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包括就业指导、职业习惯等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没有统一的规范与对策,职业指导的内容也大多由高职院校自行选择与组织。

(四)伦理道德教育

结合高职生的特色及发展需要,在高职道德教育内容中包括婚姻、爱情、家庭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许多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际不断开展有关婚姻观、爱情观方面的专题讲座。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还开设专门的婚姻、爱情专题,这一内容虽然不是高职道德教育的重点,但是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五)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虽然道德教育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但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际,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开设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六)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其列入道德教育内容,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承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也有专门的专题阐述这一内容。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

高职院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但是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道德教育内容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

现有的高职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沿用本科院校的体系,缺少高职特色,且在内容上陈旧落后,跟不上高职院校发展需要。这种陈旧的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内容过于大众化、通俗化,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学生接受度不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高校教材实行全国统一,专本科统一的模式。

(二)德育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从高职生的成长历程看,其主要经历4个角色: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与职场角色。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缺乏贯穿高职生人生经历的系统性,内容零碎,系统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高职道德教育缺乏独立性,在照搬其他本科院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必须强制性的道德教育内容。这种系统性缺失必然影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效果。

(三)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

在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与辅导员承担着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就业方向,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不断研究高职生的特点,创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缺乏对高职生特点与成长历程的研究,照搬本科道德教育内容,用本科的德育内容与方法来教育高职生,必然会出现针对性不强的情况,其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

(四)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视不够

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业,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这也是高职道德教育的特色之处。但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虽然高职院校也开设职业指导课,但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许多职业指导课教师本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不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其讲课内容主要来自于书本和网络,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道德教育缺少实训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实施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职院校缺乏对实训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模式与内容上更多地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学生都认为道德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不需要实训项目教学,更不需要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只讲不练的理论课程。

(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正式的道德教育范畴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高职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将心理健康内容列入道德教育的范畴,教材上缺乏关于心理健康内容,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学教师的责任,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责任,高职院校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其范畴,利于对高职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

三、重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

重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总体思路是围绕高职学生人生历程中的4个角色,即儿女角色、学生角色、公民角色、职员角色设定4个角色相对的道德教育内容。这4个角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将贯串高职生的一生,其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在家是好儿女,在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在单位是好职员。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教育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在家是好儿女”的素养

人生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为人子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好儿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尽孝学优始终”。教师应教会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会计算自己的成长成本,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养成他们的感恩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校是好学生”的素养

大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所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显得非常重要。道德教育内容应围绕珍惜时光,遵守诚信,正确处理异性与同学的关系,正确对待网络等内容展开。教育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懂得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学会诚信做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面对人生环境。,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懂得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在对待网络诱惑方面,能正确使用网络,养成网络自律措施,遵守网络中的道德要求。

(三)培养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的素养

好公民的基本准则是“爱国、守则、诚信”。在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教育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能理性的处理爱国问题,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在法制教育方面,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很好地执行权利和履行义务,学会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培养学生知荣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四)培养学生“在单位是好职员”的素养

培养学生做一个“好职员”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教会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企业的核心文化与用人标准、管理模式,以“责任良知、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绩效理念”等企业核心文化来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良知、规则意识、绩效理念。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并成为企业的“好职员”。

第3篇

论文摘要: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形成机制、原则、内容和途径,对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青少年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忽视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就会影响国民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是关系青少年一生的教育,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养成教育的形成机制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个体习惯一旦形成,则会产生一定的定势,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中。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个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从让青少年了解一定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逐步形成一定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再把掌握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这种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是通过价值判断、选择、体验形成价值取向、需要、动机、情感、信念、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等。

2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原则

2 .1系统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把知、情、.意、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理论上阐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道理和途径,让学生明确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和人生的意义,从而使养成教育成为青少年自觉自愿的行为。

2,2长期性和反复性相结合

良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形成自然、一贯、稳定的动力定型。养成教育实质上是改变青少年以往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重新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过程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

2.3校内、校外结合

养成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导,坚持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原则。为了使青少年在校学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正在形成的健康行为得到保持和巩固,家庭和社会应主动配合学校形成一个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氛围合力。

2.4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

养成教育是一个有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上要重视各个阶段的教育,要承认它是一种终身的自我教育。经过教育,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当受教育者具备了根据教育者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对自己提出一定的努力目标,就能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转化的能力。

2 .5区别对待

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有所调整。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3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内容

3 .1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加强挫折教育,了解挫折及其情绪反应,增强学生的自控与调节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相结合。举办心理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等。具体内容:1)心理健康、J隋绪情感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2)青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心理问题和疾病之间的关系。3)心理卫生与健康知识教育。4)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 .2科学的饮食与营养教育

进行科学的饮食与营养教育,是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1)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营养功用;饮食平衡。2)食品添加剂与健康的关系。3)体重与饮食、饮食失调和身体健康的关系。4)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计划,如:吃好早餐;少吃零食;控制食糖摄入;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人。

3.3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是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调节并改善着人们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具体内容:1)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原则、益处、运动卫生常识及如何预防运动损伤;掌握自救互救急救知识和技能。2)如何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养成锻炼的习惯。3)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3.4对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

目前,“人为疾病”的蔓延,都缘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由于吸烟、饮酒、食物太咸过细、脂肪过多、缺乏锻炼、环境污染以及心理情绪紧张等引起。具体内容:1)不良生活方式内容及其危害性的知识教育。2)对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上网成瘾、睡眠不规律、缺乏运动、心理等)进行一系列的干预。如:采取学校规章制度、实践练习法等。

3,5学习和日常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人际交往,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具体内容:1)了解学习的形成规律、学习与锻炼的关系;2)如何科学的用脑、用眼,合理的安排学习。3)生活陋习和疾病的关系。如:随地吐痰、不勤洗手、乱扔垃圾等。4)个人日常的卫生习惯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4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 .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是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模拟一些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情景,采用一些幽默的手段,增强学生受教育的趣味性。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不良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以及自己的认识等。

4.2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健康行为指导

利用班队活动、讲座、咨询、宣传栏等教育形式,多角度宜传、普及健康知识,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如:组织讨论会,利用医学知识和数据说明有规律的睡眠习惯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让学生自己查阅知识,有利于学生判断、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最佳的生活方式观念和行为。在分析缺乏体育锻炼给学生带来危害性内容时,可以对“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输给韩国和日本青少年”这一严重事实来进行案例分析,说明缺乏体育锻炼不仅给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体质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增强他们的爱国心,促进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第4篇

【关键词】养成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就养成教育的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1.养成教育为学生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渊薮。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养成教育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行为习惯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迟早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抓紧搞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抓好养成教育,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接触的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

3.养成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看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人。

二、 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规范化。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经过筛选,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定成为规范,要求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原国家教委于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起在全国中学试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共五条四十项。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便是我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实施养成教育规范化的内容,要让学生人手一册,烂熟于心。

2.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然内容较多,但它作为一个全国的纲领性文件不可能订得太细。各校、各年级、各班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使《规范》更加具体化、细目化。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目化有利于更好的贯彻执行《规范》。它能使《规范》更贴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效果的整体升华。

3.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养成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有序的,这个“序”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这个“序”,揭示出这个“序”,并按这个“序”安排内容。使养成教育更科学、更完善。养成教育是整个德育教育序列的一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是完善人格,,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人的成才是有序的,养成教育当然也是有序的,它各部分都有自身的功能,同时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不按其自身的系统安排教育内容,就会使之成为一种无序的、混乱的教育,就会破坏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降低养成教育的效果。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定系列化方案。制定序列化的方案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党和 国家对中学生的要求;另一条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我们所制定的“序”既要有中心,又要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

1.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让学生明确《规范》内容。学校要经常性地在各校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活动,不失时机地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宣传《规范》的内容。让学生重视《规范》,熟悉《规范》的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到执行《规范》的重要意义。

2.检查评比,强化文明行为,把《规范》落实到实处。为了使理性的认识能付之实践,使《规范》量化,学校政教处可发动学生会、团委会干部成立各种各样的检查小组,每天对各班《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评比。对执行好的班级予以表彰,对执行的不好的班级给予批评,并要求定期改正。检查的结果将作为期末评选“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的重要依据。

第5篇

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将体育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界全面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新世纪高校体育的大发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与拓展丨性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生理层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突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功f能从这一基本功能出发,该内容结构挖掘出体育素质教育的多种心理价值与社会价值,拓展了体育的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内容构架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架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这一内容体系的重要特征。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能力

当代社会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工不同,普通高等教育重点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则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

一、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育(尤其在边远地区学校)师资短缺,教法陈旧,对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性不强。而用人单位选用英语教师时除了关注其英语专业能力外,尤其注重其作为师范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应通过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来培养英语师范生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1.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理论源自北美,意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CBE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学校首先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需要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然后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在人才培养期满时考核学员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概括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并进一步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新课标在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2)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总体状况还没有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专业要求,英语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多方面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将明显提高,在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首先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小学教育教学一线需要的‘用得着、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实用的组织课外英语语言活动的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进一步确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学、心理学及英语教学法流派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语言应用、计算机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及突出师范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是突破过去人才培养单一型、理论型的局限,转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关键。

1.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为适应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并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学科教学能力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更要多方面培养学生胜任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的能力。

(2)系统性原则

英语教育专业是英语语言学与教育学专业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广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又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除了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等学科外,还应开设突出英语教育特色的技能训练科目,如,英文书法及板书设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课件制作、简笔画、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以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师范特色和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3)实操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无论在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上,还是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上,都应遵循实操性原则,要调整好英语专业基础类课程群(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语法、写作等)教学中教师语言知识讲解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操作的比例,也要调整好教学法课程群(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技能、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等)教学中教师外语教学理论讲解与学生实际教学技能实践操作的比例。总而言之,英语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语言专业和教育教学领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自身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操作来锻炼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职业能力。

(4)分阶段培养的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依据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语言程度分步骤实施,各阶段分别对不同的技能有侧重地训练。具体讲,初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语音语调、英文书法等基本能力,然后逐步向高级阅读、高级写作等语言技能和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英文歌曲与歌谣创编等教学能力培养过渡,最后着重强化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教学设计等基本职业能力。

2.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因而具有鲜明的师范特色,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和学科教学技能两部分,具体来讲:

(1)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内容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在初级阶段应以强化语言基本功为主要目标,而中级和高级阶段则以英语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为主。根据分层培养的原则,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实践教学的内容各有侧重:在初级阶段(一、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专业技能扎实的基本功,具体内容包括美文背诵、单词听写、听力训练、阅读训练、语音语调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学唱英文歌曲、讲述英语故事等;在中、高级阶段(二、三年级)继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和口/笔译训练的同时,加强英语美文赏析、英文电影片段配音、话剧编排表演、英文报纸编辑、英语辩论、中西方文化介绍等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类的技能训练指导。

(2)学科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学科教学技能培养主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以期实现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注重全程不间断、分层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分期开设与教师职业技能相关的英文书法、简笔画、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英文歌谣创编、教案编写、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能力职前培训科目,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教学技能。

3.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保证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创设和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为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中推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措施是:学业考核成绩=形成性评价(70%)+终结性评价(30%);形成性评价=平时表现(10%)+作业完成情况(30%)+平时测试(30%),平时成绩根据考勤、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学习态度等综合评定,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单元预习复习、作业练习的完成和个人英语能力展示综合评定,平时测试成绩由单元测试和期中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成;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科目任课教师在学期末设计的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各占50%的期末考试之后由教师评卷打分确定成绩。

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各项培训科目在整个学期内动态地跟踪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并对其进行整体性评价。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机制能有效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加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点。近年来,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在教学改革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笔者提出如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1.发挥英语专业课授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在语言课堂上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方法及基本职业技能。

2.创造实践教学条件,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

除了英语专业日常语言教学常用的数字化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英语学习网络平台等基本教学设施外,英语教育专业还应设计或购置专用学具来保障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如,设计硬笔书写专用纸张或临摹字帖、购置板书设计和书写技能训练的小黑板等,以规范学生英文书写和板书技能训练;设计或购置英语教具制作的卡纸、彩笔等文具,以规范学生教具制作技能训练等等。此外,微格教学这种广泛运用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是培训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则需构建以现代视听技术为手段的微格教室及相应设备。

3.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为了实现在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全员育人”的总体目标,努力实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能力提高上“生生有管理,处处有指导”的教育任务,应积极推行“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为此,系部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英语专业知识技能如语音、语法、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英语教学基本技能如教学设计、教案撰写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通过课外活动有效延伸课堂教学,课内外训练同步,提升职业能力

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课堂内外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英语基本功大赛(如语音语调大赛、英文故事讲述比赛、英语戏剧大赛、英文诗歌朗诵比赛等)和英语教师技能比赛(如英文书法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英语微格教学大赛等),对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进行知识储备、语言技能提高、教学技能训练等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将课内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规范要求辐射延伸到课外学习和训练上来,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内外同步训练,以有效地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

5.组建和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

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应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推广实施的新形势,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聘请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或教研员专家任教,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授与英语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同时也要定期培训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使其成为既精通英语本专业,又熟悉基础教育,并善于研究基础教育、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双师型”人才。

结合社会发展对中小学英语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应将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构建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努力探索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以达到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2.

[2]申鑫.以小学教师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汪先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教育学院2012年度院级课题(重点项目)“新疆教育学院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XJJY20120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申鑫(1970-),女,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教育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教师教育。

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既有较强专业动手能力、又有实用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以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英语人才为主要目的。如何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1.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育,具有职业英语教育的特征。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描述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2.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中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的特征。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英语教育课程均占很大比重,都非常重视实用性。高职英语教育是职业英语教育中的高层次,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中等职业的英语教育高一层次。

(二)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基本要求》强调了两个“并重”、一个“更要注重”和一个“原则”。两个“并重”是“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一个“更要注重”是“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一个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区别于普通院校,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中需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高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

按照国际语言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两大体系,学术英语旨在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而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从这一意义讲就是指职业英语。

二、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

(一)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据调查,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他们的阅读、听说能力差,兴趣与学习能力与普通高校生也有明显差异。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受性别、英语水平、年龄、职业要求、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不是简单的个别因素,而是个交叉型、立体型、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过程。据调查和统计,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性动机。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著名教育家李秉德的定义,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许多教师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校教学内容所制约的”,可见教学内容涵盖教材。此外,许多教师在教科研上还存在着一个误区,偏重于对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而忽略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稳定而简明的理论框架,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鉴于以上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工具性动机,同时激发他们的融合性动机,以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它们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培养实用型的英语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区别于英语语言文学类的教学内容,应侧重加大语言能力类教学的力度,突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适当降低“学术”性知识的含量,加强“实用”性知识的训练与培养。

(三)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

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而精”“用得着”,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和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比如,在英语应用文的写作上,我们应侧重培训学生撰写简历、通知、信函等,然后根据各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的专业应用文书写,而不是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四)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重视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持续进取和不断提高。

(五)教学内容必须承载文化教育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学好一门语言,不应仅局限于学习它的语音、句法等,还应该学习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基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造成的语言运用错误,常常会使对方误会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同时通过语言的教学内容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职业文化的差异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乃至素质提高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涉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是我国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在一个较短周期内,打造出高层次、直接服务于社会各行业一线岗位的合格人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事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心理水平影响的主要表现

从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力等几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都是以提高学生心理水平和健康水平为目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因素,二是精神因素,后者尤为重要。精神因素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素材,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体育教育文化、体育教育思想、体育的德育、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精神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层面来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体育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这些隐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无形地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如何将这些隐性体育素材教材化,形成隐性体育教学内容,进而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上好体育课和教书育人的最主要部分。精神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也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体育教学质量的灵魂,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体育教师的形象和行为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综合体现。其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显性教学内容和隐性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形式来不断地渗透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精神因素,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方法[4],也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因为个人的教学特点不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教案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隐性教学内容的因素,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地通过间接灌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通过强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另外,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隐性教学内容,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交流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那么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管理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是需要教师在制作教案的过程中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练习方法就是分组教学,分组教学主要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练习过程中通过组间同学的讨论、互相帮助等来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从而侧面地提高学生人际交际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高涨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交流时间较多,所以在体育课分组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般可选择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主要是将性格相同和学习层次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分成一组;异质分组则是打乱等级顺序,将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练习小组。另外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变换分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通过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交际能力,做到离开体育课堂后能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如果不遵循一定的原则而无目的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势必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良影响。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特点主要体现为隐含性、不确定性、强制性和持久性等几个方面[1]4,所以在选择隐性教学内容时也应遵循相应的原则。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出发,建议在选择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时,遵循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与显性内容相结合、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性等原则。

(一)采用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与显性体育教学

内容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显性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主要就是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显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依托显性教学内容、经过不断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制约显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2个方面都是体育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时间来看,目前在教学中表现出非常重视显性体育教学而忽视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更不用说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了。显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发展;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道德和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显性内容通过正面直接的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内容则从侧面间接地作用于学生。显性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隐性教学内容,而隐性教学内容不断地反过来对显性的效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体育教案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显性体育教学内容和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和教学规律,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乃至整个学期,不断在显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合理的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才能从整体上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要求的5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身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采用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心理

特征的原则和方法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材施教,在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学生集体或者不同心理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隐性体育教材。其实体育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通过教师的观察,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学量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水平。人的心理是精神现象,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心理学专家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3个等级:第一,一般常态心理者。这部分人表现为心情经常处于愉快的状态,适应能力强,善于自我调节,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应做的活动。第二,轻度失调心理者。这部分人在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时,容易产生抑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人际交往中略感困难,自我调节能力弱,若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的帮助,可维持心理健康。第三,严重病态心理者。这部分人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已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就会加重病情,以至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心理水平的学生,合理安排隐性体育教学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心理水平处于严重心理病态的学生,这类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适应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几个方面,如果体育教学班级中存在此类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暗示、关怀照顾和积极鼓励等方法来逐步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通过鼓励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不断的关怀,找到适合该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练习方法,通过各种手段间接地改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抑郁的个人情绪。有轻度心理失调的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引起心理变化,教师或同学的一句话就有可能会对其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讲解和练习中没有注重隐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势必将会对此类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导致其心理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下降,更别说体育课教学效果了。对于一个体育班级整体而言,会同时存在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不同性质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选择与此适应的隐性教学内容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寻求相应的方法,既要强调对教学班级学生的整体心理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不同心理水平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来说相对周期性较长,例如对于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单元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学年、甚至学段,对于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影响也要贯穿整个大学体育课的学习过程。

(三)采用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性的原则和方法

从体育课堂的角度来说,学校场地与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建筑设施的风格和规模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学素材,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是体育教学开始前的第一印象。所以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创新性地将这些体育素材进行教材化是体现体育教师水平和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一个主要标志。例如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如何选择整队的方向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一些潜在的心理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场地、能合理地使用体育器材等,对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高涨的学习情绪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则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整个体育课堂失去活力。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物质因素对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要善于挖掘和开发现有的客观物质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隐性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体育学习营造一个舒适的心理学习环境。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在制定教学计划与每一节体育课的教案时,应注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性与合理性,能够从实际出发,正确合理地体现隐性体育教学内容。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隐含的、通过间接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心理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学要素,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程的整个过程中长期地、持久地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呈现出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最难掌控的要素。从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在选择相应教学内容时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与时代的发展特点相适应,结合教师和学生自身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许翔 陈志勇 单位:安徽大学 体育军事教学部

第9篇

关键词: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审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1-0012-03

人才培养活动都有自己的思想、传统和定型化的操作模式。只有认清了现有模式的优劣得失,才能找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审视。

一、人才观与教育观的审视

(一)传统的人才观

所谓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所希望的品德,能够担负某种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一般说来。人才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贡献大小,可分为杰出人才和一般人才;按照专业水平,可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按照职业特点。可分为理论型、实践型或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按照所涉领域。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管理、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人才。由此可见,“人才”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人才观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对人才做出价值判断的原则标准。人才观决定着教育观,进而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人才观以学历、学位为本位,往往认为考上大学,成了专家、教授才能称得上“人才”,这实质上是对人才理解的误区。首先,它把杰出人才和一般人才混为一谈,否认了一般人才的存在:其次,它忽视了人才的职业特点,看不到人才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窄化了人才体系的外延;第三。它把考上大学视为人才成长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将人才成长途径简单化、极端化。在这种传统的人才观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进入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视为难以成才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教育中甚至存在鄙视这些学生的现象,更谈不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传统的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主要包括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和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它们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知识本位教育观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把教育看作是传授或传递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活动。知识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甚至是全部,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将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知识教育所关注的只是人类现有的知识。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依靠教科书。好的教科书不仅应当浓缩历史上创造的各种知识的精华,还应当将其最大限度地逻辑化和系统化,以便更好地将历史上创造的各种知识较为全面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育。

(2)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如何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靠教师。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有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以及会不会有效地“灌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教育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

(3)学生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从老师和课本那里获得知识。教师如何将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最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最好的方式似乎有两个:一是课堂:二是考试。课堂教育显然是知识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个教师可以同时应对许多学生,并且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考试充当着知识教育最有效的“指挥棒”,它既起着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又起着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决定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的作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教育又是以课堂和考试为中心的教育。

当然。知识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可以说,它永远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以知识教育取代整个教育,使得教育最后只剩下知识教育,那么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了。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在职业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知识仍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课堂教学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处于核心的主导地位,在这种传统教育观指导下的职业教育虽然有助于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由于人们重理论,轻实践,不仅教学内容远离职业世界,而且教学场所脱离工作情景,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形成。

2、社会本位教育观

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育的决策和实践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将导致不同的教育行为。关于教育价值取向。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要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来设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发展。强调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个体只是有机体的“细胞”,社会决定了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需要为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在我国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实践,

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职业教育是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因而在职业教育中。更多地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论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各个方面都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宗旨,个体处在从属的地位。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密切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它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作用,从而抑制了办学者和学生个体的创造性。使职业教育缺乏活力。

二、培养目标的审视

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审视我们可以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实际状况分析入手。

(一)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我国的许多教育政策中对此均有阐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这一指导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关于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在《意见》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但这一目标及指导思想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

(二)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在我国,职业教育被视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案。因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一般文化素养的养成。正是由于培养目标的这种多方指向性,使得人们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总是根据自身对培养目标的理解来选择职业教育的重点。一些学校在中国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通常选择普通文化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些学校则从企业的用人需求出发,注重岗位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对于专业技术工人最为重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探索还远远不够。

三、教育内容的审视

在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学科知识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课程为主,注重的仍然是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与体系,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尽管在教育内容的改革过程中,许多学者试图突破学科体系的限制,建构体现职教特色的内容体系,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是人们总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试图去寻找教育内容与职业、与工作世界的联系,那么这种联系就非常有限了。如: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影响比较大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的结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内容的建构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只要仔细分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就会发现,该模式是把传统的各类课程归类于不同的模块之中。而具体的教育内容仍然是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的,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依据什么选择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按照什么标准和方式进行组合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教育内容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

在社会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下。职业院校在改革职业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追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工具性的特征,有些院校打着为企业服务、为经济界服务的旗帜,一味追求教育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对口。甚至明确提出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增删教育内容,企业需要什么就教授什么,企业不需要的内容就删掉,任意删减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把职业教育变成了单纯的企业培训。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和服务功能是滞后的。是一种简单低级的世俗化服务。职业院校越力图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离社会真正的需要就越远。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服务。应该是主动适应和服务,这要求学校从自身条件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去审时度势。做出超前性和预见性的决策,在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盲目追随社会需要成为社会的附属品。

四、培养方式方法的审视

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主要以体现为:

(一)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

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建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但由于学生缺乏对职业实践的体验,往往并不了解所学理论与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关系,因此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专业实训室成为训练学生技能的主要场所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在校内的专业实训室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反复训练来完成。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养成。但由于这种训练是去情景化的,学生并不了解他所掌握的这些抽象的、脱离具体职业情景的技能与具体的职业工作任务的关系,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需要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才能独立地完成相应的职业工作任务。

(三)顶岗实习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教育性

为了让学生了解职场情景。积累职业经验。职业院校往往在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尽管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使得顶岗实习的教育性大打折扣。从培养人才的角度,顶岗实习应该根据某一职业的不同岗位的技术含量,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期限不等的实习,同时要有技术过硬的师傅给予指导,这样才有可能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接触不同的职业情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但在现实中企业并不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接纳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而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把学生同定在某一岗位,作为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这样其他岗位的职业情景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一年的职业实践变成了某一岗位的实践,从而使顶岗实习失去了培养人才的教育性

第10篇

【关键词】私德 私德培养 私德培养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私德的涵义

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谓私德,普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家庭生活以及朋友交往中遵循的道德都属私德范畴。私人生活领域指除对社会有整体义务和责任的范围,包括与父母、爱人、孩子、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相处。

在孔子时代,虽然没有私德准确的定义产生,但在当时,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无不体现着私德培养的实体。《论语》、《大学》等儒家文献所倡导的德行大多都是私德,其中所教授的修养方法都是增进私德的方法。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文明论》中提出,“凡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做私德”。①梁启超将私德归纳为:正本、慎独和谨小,即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蔡元培提出的修身养性之概念、方法,大多都包含于私德的涵义之中。陶行知在《育才十二要》也提及私德教育,如“要诚实无欺”、“要坚韧沉着”等。

私德在现代有了新的发展,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辛勤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等都是新时代私德的内涵。新的时代赋予了私德新的涵义,摒弃了一些与时展脱节、阻碍社会发展的内容。由于经济的急速发展要求社会的进步,忽视了私德的重要作用,但私德的中心内容―慎独和独善其身还是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

私德培养的内容。一方面是传统观念中的私德培养。《论语》中几乎涵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忠、孝、仁、义、恭、宽、信、敏、惠等体现个人道德的内容。《三国志・蜀志传》中有典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梁启超在《新民学》中提出:修己身,造新民,并提倡从正本、慎独、谨小三方面进行私德培养。孙中山提出,知耻、重厚、耿介、必信的人生信条。

通常来讲,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由于他人的监督和舆论的压力而遵守道德规范,而在私人生活领域无人监管,并不能完全自觉主动的遵循道德规范。所以将慎独作为私德培养的中心内容,是评标个体自身品德修养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是时代主题中的私德培养。时代在发展,主题也在不断地变换中,私德培养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现在的社会改革和转型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道德问题更加凸显,端正人民的思想意识尤为重要。我国当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人民思想的发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更要重视网络中私德的培养。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行私德培养,首先是对传统私德培养的扬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赋予了传统私德培养丰富的内涵,但其中有与时代相应或脱节的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传统私德中的“言忠行,行笃敬”,“好学、力行、知耻”等内容是可以被传承的,在现代被涵盖为辛勤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等。传统私德的内容有些是可以改造的,如“克已复礼”,如果将“礼”中“三纲六纪”删去,并重新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私德教育。传统私德中有些内容是需要摒弃的,如“寡尤寡悔”、“父罪子瞒”这样与时代脱节、阻碍社会发展的内容。同时对私德在现代有所创新,增加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私德培养内容,如团队精神、网络道德等。

私德培养的特征。一是利己性。私德培养首先对人自身具有助益,通过私德培养能够提升人的自我素质,改善内心的向善,使人更好的、自由的发展。私德培养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约束个体的行动。提高人们自身的慎独程度,使人们自觉地养成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利他性。私德培养在对自我进行德育方面提升的同时,也对其他人具有助益。个体的道德修养形成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私人领域德育已经形成,与他人在一起时这样的修养会显得更加突出,进而影响他人,促进他人道德的提升和社会健康的发展。

三是针对性。私德培养不同于其他的德育培养,其针对性十分明显,是在私人生活领域对个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私德培养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人群也具有针对性。私德培养所针对的是私人领域中的家庭、朋友中的个人,而不是社会中的个体。

四是自律性。私德的养成不仅需要依靠教育来完成,更是需要自身的自律性。私德的环境决定了私德的性质是在私人的生活环境中,活动也是私人的。没有他人的监督,是否还能养成私德,需要的是个体独处时内在的约束力,靠个体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

私德培养的当代意义

有助于德育基础的牢固。私德是德育中的一个内容,私德培养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私德培养相对于公德培养更为基础,传统私德培养中的自强、坚毅、正直、忠实等内容涵盖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德育教育做了扎实的铺垫。而现时代的私德培养结合时代主题及新兴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德育教育添加了丰富的内容,更是牢固了德育教育的基础,坚实了德育教育的方向。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法治。和谐社会是我们一贯的要求,依法治国是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治国方略。社会和谐依赖于个体的个人素质,只有人们内在的思想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都相互一致,每个个体之间保持和平,达到和谐的状态,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够变得和谐有序。法治不仅仅需要依靠强制力来执行,人们如果有好的私德,比如诚实守信、和睦平等,就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前进。私德培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现实需求和精神动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支持,使得私德培养得以重视和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依赖于自然。人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②共产主义社会尤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私德培养能够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使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摆脱人对其他物的依赖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等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浓缩了共产主义道德精髓,而这正与私德培养的内容交叉重叠。

私德培养新路径选择

私德培养的传统路径。一是儒家理论的灌输教育。传统教育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进行灌输教育。通过教育者的讲解,以及受教育者的聆听和背诵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灌输是私德培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途径,私德培养中所包含的思想、认知、行为习惯等内容,要在受教育者理解接受的情况下,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认知,并外化为一种能够表现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增强他们的私德。但传统灌输教育是非启发式的教育,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教育者也只是进行重复教育,二者都没有提高,知识也没有更新。

二是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传统的私德培养注重于将私德的内容直接讲解给受教育者,停留于显性教育。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往往停留于课堂和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理解,更难做到确实的实践。在现代,教育更加偏向于应试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应该运用隐性教育,使受教育者感受良好的道德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形成道德规范才最为重要。

私德培养的新路径。一要构建外在制度保障机制。一方面,构建规范管理制度。私德作为个人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其培养并没有完整完善,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探索私德培养新路径,就要从制度方面入手,制定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规范的管理制度。私德培养的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私德培养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按照6W原则(即Why,what,who,when,where,how)制定私德培养的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构建监督协作制度。首先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大环境监督。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都负有私德培育的责任,但同时他们也负有相互监督培养成果的责任。三者将其培育和监督的结果进行汇总反馈,有助于私德培养的完善和改进。其次是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监督协作。个体在进行私德培养之后,能够比较自觉的养成慎独等思想和行为,但在他人的监督下能够巩固培养的成果,使个体更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协作监督。不同于一般情况下教育者监督被教育者的教育成果,在私德培养过程中,受教育者也要同时监督教育者是否有良好的私德,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二要构建内在教育强化机制。一方面,构建“多位一体”教育机制。家庭对孩子的思想和知识进行了启蒙,是私人生活领域的主要阵地,因此家庭是私德培养的重要领地和主要实践基地。在家庭中进行私德培养更具有渗透性、针对性,利用家庭成员的亲和性和权威性,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能够更全面系统、更具有导向性的对青少年进行私德培养。在学校中开设的思想品德及类似课程,都是从概念入手对青少年的私德进行全面讲解,通过群体的实践活动深入理解,能够使青少年的私德逐渐定性,并且有极为明显的提升。

同辈群体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互相影响着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对私德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少年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融入一个团体,在与同辈群体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友爱、独立等私德,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独立、开朗的性格,脱离家长不必要的约束,而且使他们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

社区作为私人领域的扩大范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私德具有监督作用。除去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之间的相处,与社区中的人相处不具有亲和性,也有陌生感。所以在私德方面会更加谨慎,处在别人的监督之下,更有利于个人自律。

虽然社会组织的范围属于公共领域,在此领域形成的道德是公德,但公德内化即为私德。要将个人在公共领域遵循的道德内化于心,进而形成内在的德行,在私人生活领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转化为私德。

另一方面,构建“多维一体”教育机制。道德与哲学本就密不可分,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道德也是人们世界观的一种。人们私德的形成,依赖于对世界的认知。通过哲学的学习,能够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增进良好的私德。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可与私德之间互相扶持。私德本属于人的内心活动,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达到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来培养私德的目的。伦理学为私德培养所借鉴,伦理学中的亲子伦理、师生伦理等都与私德密不可分,为私德培养的德育理论提供可靠的依据。西方行为科学和管理学中的激励原则,帮助人们在有精神或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更快速全面地养成私德。国学中的私德是中华民族私德的基础,六艺、诸子百家、诗赋等内容都对私德有所涉及,学习国学理论可以了解私德的形成以及发展。

三要构建重点对象培育机制。一方面,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私德培养。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在此阶段对其进行私德的培养,能够使其正确的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进行私德培养,有助于青少年人的成长,增进其健康人格的塑造,保障其学习、生活、工作能够在有良好的自我监督的氛围中进行。培养私德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自我认识,有利于青少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另一方面,加强领导干部的私德培养。领导干部是我国建设的主要引领者,做好领导干部的私德培养为在全社会进行私德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领导干部肩负着改革的重任,在面对问题、法制观念问题、脱离群众问题时,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本身找原因,领导干部处于特殊地位,他们个人的品德更应受到重视,其中私德尤为重要。

四要构建自省反馈机制。任何一种教育和培养都需要一种反馈机制来检验教育的成效,私德培养也不例外,这是最切实的检验方法。私德培养的特殊性,要求个体在接受他人检验的同时,进行自我检验和反馈。两种检验同时进行,更有助于检验成果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完善私德培养而服务。在自省反馈的过程中,要注意反馈信息的实效性、真实性,及时反馈的信息才能够对自省有所帮助,才有助于达到检验的目的。

合理调节私德培养与社会利益冲突

正确处理私德培养与公德培养的关系。私德培养为公德培养打下基础,公德培养巩固私德培养。只有将二者更好地融合,才能将德育教育发挥真正的实效。我国现阶段,私德培养主要集中于家庭亲人以及朋友相处中应遵循的道德,而公德培养主要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私德是一个人的基础道德,如果一个人没有私德,那么公德在他内心也是不被认知的。私德培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自律性,自律使得私德获得人内心的认知,并提供内部动力去实践这些认知。公德培养的“他律性”使得人在行为上有更多的认同,这种外部动力才促使人对公德有更深入的认知。

正确处理私德培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私德培养依靠法治,法治保障私德培养的有效进行。在私德培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与当今法律相抵触,这就需要一些应对措施。一方面,现代私德培养对传统私德培养扬弃的过程中,要去掉与时代不符的内容。如父罪子瞒,孩子作为家人应该保护自己的父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观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当私德培养的一些内容与法律冲突时,应以法律为准则。私德是一种价值认同,而法律是一种规矩,是明确的规定。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陆英:“私德与公德在传统与现代中的定位”,《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12期。

第11篇

【摘 要】习惯培养在幼儿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作为幼儿教师,利用幼儿学校教育这个最重要的教育平台帮助幼儿养成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行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习惯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归纳和阐述。

【关键词】习惯教育;幼儿教育;幼儿园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的习惯行为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也是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幼儿教师,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内容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就是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中小班的幼儿,习惯教育更为重要。那么习惯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探讨也就成为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教师谈论比较多的话题,笔者就习惯培养在幼儿教育阶段重要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归纳。

首先,习惯培养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对于进入幼儿园的学生来讲,大多数学生从单独的家庭生活中进入集体生活,从家庭生活进入校园生活,开始阶段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帮助学生习惯这种生活的过程中,更多的工作是帮助和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较好的习惯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孩子不好的习惯进行纠正和教育,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生活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行为习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幼儿教育开始阶段,习惯培养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大家都养成比较好的习惯,在后期的教育和集体生活中,大多数幼儿才能统一行动,才能按照老师的各种指令和安排来完成各项活动,所以我们说习惯培养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如果在开始阶段我们的习惯培养工作没有到位,学生没有养成比较好的习惯,那么在后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当然良好的习惯培养并不是要固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固定模式来完成各种要求,这样的做法会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仅仅是生活当中的各种习惯行为,而不是行为限制,这两者是需要区分开的。

其次,习惯培养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内容当中,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老师在日常的学习中会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习惯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习惯行为是错误的,比如对于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的步骤等方面的问题在习惯培养中都是老师会讲到的内容,如果学生把老师在学校讲授的各种关于健康教育的内容都能够遵循,那么孩子的习惯培养工作也就完成了一多半,但是,对于幼儿来讲,要想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反复提醒,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记忆,形成固化的行为。

第三,习惯培养是收益终身的幼儿教育内容。在幼儿教育的早期,家长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习惯培养更是关乎孩子一生的教育内容,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工作当中,一方面自己的言行举止需要额外注意,给幼儿做好示范表率作用,另外一方面,需要积极的把生活当中好的习惯告诉学生,并在学生当中寻找示范的榜样,让孩子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和进步,因为这项工作关乎着孩子的终身,将来无论是进入小学,还是进入大学或者是进入社会,好的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最后,习惯培养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衔接内容。思想品德教育不单纯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好的习惯教育,对于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在学校当中,孩子自由活动时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或者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玩耍,玩耍之后,应该帮助孩子养成把所有物品放回原位的习惯,这样一方面方便自己下一次的玩耍,另外一方面也方便同学能够及时的交换游戏物品和内容,但是如果作为家长和老师,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就忽视了这些内容,一味的只是作为孩子的清理工和保姆,那么孩子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好处,随意的丢弃物品或者没有相互协作的意识,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应遵循恰当的步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让孩子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看故事书或者故事光盘的形式让幼儿通过图片来感受故事中人物行为的好坏。我们要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以及这种习惯的重要性。②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制定行为规范。定家规,定班规,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家长,老师以及幼儿都参与其中,要让孩子懂得某种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且渴望养成这种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遵守规定,培养过程中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③要持久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尽管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好习惯能够造就人,坏习惯可以摧毁人。幼儿教育一定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抓住时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是为孩子存储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孙燕.幼儿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好家长.2016年12期.

[2]唐艳军.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J].卫生职业教育.2004年22期.

第12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的知识获取途径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他们更乐于追求快餐化、便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一场教育方式的变革呼之欲出。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Open Courseware)计划出现了慕课的雏形,2008年慕课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引人国内,2012年慕课在国内高校掀起研究热潮,而慕课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对翻转式课堂的实现,满足学生诉求和偏好具有实践意义。然而,目前对信息索养教学慕课的理念、内容、实践方式的设计并没有规范的模式,因此,对信息索养教学的翻转式课堂的慕课设计的探索具有必要性。从慕课拟解决的传统信息索养教学的问题出发,尝试进行信息索养教学课程的模式设计,并将其应用到信息索养教学之中。

1 信息素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信息索养教育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之一,它包括:面对本科生新生和研究生新生不同层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基于各个学院学科服务的参考咨询,及不定期的文献检索工具使用及文献管理软件应用的讲座等。诚然,这些信息服务对提高本校师生的信息索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了许多问题。①传统的倒灌式教学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容易引起学生倦怠。②信息索养教育课程大多要求实践和操作,一次性的教学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授课内容无法多次重现成为信息索养教育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③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部门,信息索养课程仅仅被当作获取学分的工具,导致学生对图书馆开展的课程不够重视。④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互性,一方面,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被真正检测   

针对信息索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图书馆开设信息索养教学的专栏和平台,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仅仅建立了课程的视频,模式单一,系统性不强,缺乏吸引力。

2 慕课的特点与设计原则

2.1 慕课的特点    

慕课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1)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性:空间上,慕课在网络平台上的建立决定了其自身的可共享性,时间上,慕课的内容可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也是慕课设计的优势之一。同时,慕课可以提供一个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通有无的平台。   

(2)课程内容的独立性:慕课通常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每个课程都是独立的,教授内容可以独立实施与应用。

(3)翻转式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慕课的设计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可以自主的挑选观看的课程,对于没有掌握的课程可以选择多次观看,慕课的出现增强了师生传授知识的可交互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2.2 慕课的设计原则   

信息索养教学慕课设计分为两个主体,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它分为信息索养教学的慕课内容设计和信息索养教学的慕课平台设计。根据上文总结的慕课自身的特点,对应的慕课设计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1)开放性原则:根据信息索养教学的内容进行区分,分别把对应的慕课挂到图书馆网站和需要专题培训的学院网上,供校内师生无地点无时间无次数的畅通观看,设置多种网络途径供学习者畅所欲言,进行教学内容的交流与共享。   

(2)独立性原则:每节信息索养教育慕课必须是完整独立的知识点,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对知识点的分解需要保证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3)多元化原则:慕课的开设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除了需要同学强制完成的如人馆教育等必修课,大部分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行掌握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因此课程的设计需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多元化的资源供学生选择

3 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内容的设计   

信息索养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搜索、信息过滤和信息处理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信息索养教育的支撑单位,能否做好信息索养教育的内容规划是衡量图书馆是否具有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教育的目的不同,将信息索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分为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常规信息索养通识教育和专题数据库教育三个方面。

3. 1新生培训与入馆教育内容的设计   

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是由图书馆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所开展的教育培训,也是每个院校都要求学生必须参与的课程,它通常主要包括图书馆的概况介绍,馆藏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纸质图书的查找方法和中图分类法的基础知识。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短时间内熟悉图书馆资源,掌握基本的检索方法获取所需图书信息,也为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增强学术能力打下基础。

3. 2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内容的设计   

信息索养通识教育是高校信息索养教育的主体,信息索养教育由于其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并不能通过单单一两门课程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索养通识教育的课程系统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是图书馆的扩展职能。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横向来看,本科培训招生的总共有26专业,其中15个为医学相关的专业,其余包括管理学、文学等和医学无交叉性的学科,不同学科的学生对数据库需求类型是不一样的;从纵向来看,浙江中医药大学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点和29个硕士点,学生层次的深浅决定了学生对数据库的需求层次是不一样的。  

 因此,经与课题组成员的讨论总结,信息索养教学常规课程的设计分为五个部分。①电子信息检索:电子信息检索作为必修课分为面向本科生和面向研究生的两个种类,介绍的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做科研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数据库及其基本的使用方法。②文献管理软件使用分析:包括Note ExpressE一learning等文献管理软件等,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授课的重点在于文献管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力图让学生在了解工具的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软件,为以后的深人学习掌握某一种文献管理软件打下基础。③前沿信息科学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技术与信息工具也源源不断地涌人视野中,如RSS的同步资讯的介绍等,引进新的信息科学,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科研中使用新的方法和工具。④国际数据库检索使用:聚焦在EI} WOS等学校购买的外文数据库资源。⑤医学类信息检索和使用:浙江中医药大学作为医学类专业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为本校学生的主体,图书馆资源建设部采购了万方医学、PubMea等多种中外文医学类数据库满足中医药院校学生科研学习的需要。

3.3 信息素养专题教育的设计   

信息索养专题教育是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人讲解的教育,如果说上文中信息索养通识教育是从广度上完善了信息索养教育的内容设计,那么专题教育的建立就是从深度上让信息索养教育的内容多样化和完整化。   

根据教育的目的不同,课题组把专题信息索养教育专题教育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信息检索智库:包括电子图书数据库和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主要包含超星电子图书、独秀图书等,电子期刊数据库包括C'NKI、万方等全文数据库和EI } WOS等引文数据库。   

(2)文献分析信息索养教育:如何构建知识图谱Citespace,中外文专利数据库的使用等

(3)论文的写作与投稿:使用Word撰写论文排版、利用Excel分析数据等。   

从学生角度而言,在专题信息索养教育中,知识点的相对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学生在慕课智库的选择时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慕课名迅速筛选出目标课程,达到随需随学的目的。然而,对于图书馆教师而言,专题信息索养教育的建立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学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加强教师分工和知识储备是建立专题信息索养教育智库的重要前提。   

综上,根据学生专业和学生层次不同,课题组对信息索养教育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和专题库教育划分,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前提,进行信息索养教育慕课内容的设计。

4 浙江中医药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平台的设计   

慕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中心建立的可供师生互通有无相互交流的平台,它除了提供基本的视频、教案、课件、习题等信息,还搭建一个可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课上内容进行讨论和拓展学习的虚拟社区。

4.1 教学视频模块   

教学视频模块是信息索养教育慕课平台的主体,也是慕课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学视频重点是否突出,课件内容是否丰富决定了慕课平台的发展潜力。在教学视频模块下,按照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信息索养通识教育和专题信息索养智库教育依次分类,逐步展开,按从粗略到细致的方式展现给用户进行点击查阅。

4.2 学习资料模块   

学习资料模块作为用户进行自学的辅助工具,排版在教学视频模块旁,可供用户在浏览教学视频时同时打开。它包括:教学课件,教师教案,课程PPT,课后练习题等。在学习资料首列列出链接和慕课课程名,同时也给出本课程的交流论坛模块的链接。

4.3 成果侧试模块   

图书馆建立信息索养在线测试题库,并提供窗日供学生提交练习作业,在成果测试模块设置课业提交时间节点,如适用于学生的新生培训与人馆教育的作业。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纸质作业提交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在客观上减少了时间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浪费。

4.4 生交流论坛模块   

交流论坛模块采取BBS的论坛方式,建设学习心得模块、资料共享模块、课后答疑模块和畅所欲言模块四个子模块。学习心得模块的链接设置在相关学习视频的右侧,用户在子模块上记录自己的思路,启发或学习方法等。资料共享模块是供用户上传非本平台提供的其他途径的有关课程的资料,用来开拓用户的思路。课后答疑模块是用户提出信息索养课程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定期进行回复解决问题的模块,这也是唯一需要教师全程参与的子模块。畅所欲言模块是供用户与用户交流的模块,用户可以根据课程学习过程中相关的兴趣点引发话题,进行自由探讨和学习。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