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18:2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研究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投到学报的稿件是他们的处女作,尽管他们的课题较新,但是稿件中仍存在各种问题。如有的摘要重点不突出、引言仅是摘要的重复、讨论部分不够深入,文章整体结构不严谨,图表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混乱,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语句不通顺等等。面对硕士研究生作者群体,作为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高校学报编辑,更要注重培养和扶持,对于他们的来稿,在编辑加工环节要反复审读,仔细地提出修改意见,挖掘其潜在的学术质量,使其成为学术质量较高、表达规范、可读性强的科技论文。从而使高校学报的稿源不断丰富,为学报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学报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的教育功能
高校学报是高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2]。国内学者指出,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教育者的地位[5]。由于科研人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它育人的必然性,编辑资源决定了它育人的可能性,其自身发展决定了它育人的必要性,其社会责任决定了它育人的迫切性[6]。青海大学学报现有的4位专职编辑均从事过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其协助学校培养新人成为可能。硕士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充满活力与创造的阶段,他们是科研的生力军,高校学报编辑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耐心培育,精心挖掘,目的是在硕士研究生作者群体中形成一种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使研究生论文真正成为高校学报稿源中值得重视的一部分;使高校学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辅助教育功能,从而间接地帮助研究生养成扎实、认真、严谨、潜心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科研作风。高校学报编辑的教育指导作用高校学报是很多研究生发表首篇学术论文的园地,编辑的指导将对他们以后的学术写作态度、风格和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学报编辑对研究生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任务[3]。高校学报编辑应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由于高校学报刊发本校研究生的稿件居多,这给编辑与硕士研究生及时联系和面对面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编辑应结合审稿专家的意见与自己在编辑稿件中所发现的问题与作者进行直接沟通,对稿件内容较新,但缺少写作经验的作者,应及时地帮助他们找出科研设计的欠缺之处,结果和结论与理论联系之处,耐心指导作者提炼研究内容,组织文章结构,补充重要数据,指出语言表达的欠缺之处,指导作者在图表的设计上要有自明性、要清晰,要能解释结果。帮助作者正确著录参考文献,并指导学习国家相应的标准和编辑常识。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研究生是很难从导师那里全面学到和学会的。所以在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高校学报编辑发挥了独特的指导作用,在稿件加工处理过程中,高校学报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并履行了教育者的职责。另外,同硕士研究生作者面对面沟通时,通过诚恳的言语、热情周到的服务,即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让他们清楚问题在哪里,以后如何避免,又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7]。对于研究生投来的综述性质的论文,我们要将《学报》主要是通过约稿的形式获得综述型论文的要求告知他们,并欢迎其将研究内容部分投稿给学报。
接受研究生论文要注意的问题
(1)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我们要诚恳坦率地加强教育。有些作者为了让文章中稿率提高而一稿多投,或将已发表的文章略微增减修饰或原文不变地重新投向其他期刊,这种均属于科研不端行为。2010年本刊出现过1例作者由于一稿多投请求撤下已经过3次审稿的稿件情况,(2)在接受研究生投稿的同时,学报编辑部要注意与导师合作,避免发生纠纷。2009年和2010年本刊分别发生导师告知编辑部其学生论文不能发表的要求,其中一例经过各方面调节得以刊发。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当作者投稿时要求其导师填写由导师亲笔签名的论文推荐函,这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减少发表争议的可能性,但是,应向导师说清楚,其审核意见只对文章的修改和完善起作用,而不作为编辑部评审稿件的结果,以避免导师只提优点,不提缺点,达不到导师写评语的目的。(3)编辑与研究生进行沟通时,在稿件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和写作问题上要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因此,编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业务水平,还要经常了解某些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编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报的质量,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教育工作者的作用。(4)利用学报网站和补白版面讲解科技论文写作知识,针对论文中的写作问题,结合编辑实践,或收集相关的资料,在学报网站或补白版面刊登,如中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参考文献的引用方法和著录要求,图表的制作要求等。
作者:唐宏伟 单位:青海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学位论文;研究生;选题;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 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选题方向 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 研究水平 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普遍选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学技术、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
“考研热”没有降温,但眼下,一股“冷空气”已经袭来。教育部日前公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办法》),和过去的论文盲审不同,此次的“抽检”被认为是教育部狠抓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记重拳。(据1月8日《文汇报》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亦高歌猛进。日渐膨胀的研究生大军,使得招生与就业、选拔与培养、学术与应用的三重矛盾凸显。加之短期内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难以跟上学生规模的扩张,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衡,“导师不导”现象愈演愈烈。很多导师既要带过多的课程,指导过多的研究生,又要忙着搞兼职、拉项目,很难有精力指导学生的学业,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做论文,更没时间考证学生的论文是否注水,往往只是“催租逼债式”地让学生交差了事。不少学生只想着拿文凭,学术态度不端正,学术研究不严谨,论文创作敷衍了事。相关部门和高校“守夜人”的角色缺位,对学位论文质量把关不严,过于注重论文的数量,忽视了论文质量,对作假者查处和惩戒不力,使得论文造假成本过低、收益过大,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劣币驱逐良币”,纵容了钻空子的人。此番教育部公布《办法》,可谓是切中肯綮的务实之举。对高校而言,卡住论文质量这一关,就相当于抓住了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牛鼻子”。
以往,高校虽然对研究生论文组织盲审,但对于个别在盲审中评价不佳的论文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一些质量下乘的论文也就马马虎虎地“通过”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抽检,是在倒逼高校严控研究生教育质量,迫使一些大学不敢再在论文上“放水”。根据眼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办法》,“抽检”不同于过去的盲审,如果把盲审比作“事先监控”,抽检则是“事后监管”。在接受来自国家层面的论文抽检前,博士生或硕士生基本上已经通过学校层面的答辩并获得相应学位。一旦抽检不过关,那么大学的学位授权点便要担当较大责任,这无异于给大学头上套了“紧箍咒”。
浮躁是创新的大敌,虚假是进步的路障,论文注水侵害的不仅仅是学术本身,危害的将是整个社会。它不但践踏了学术规则,败坏了学术风气,污染了学术空气,也直接损害了教育体制,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乃至国家的教育战略带来了致命损害,严重制约了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创新成果的出现。可以说,是浮躁让当前的研究生走到这样一个既热闹又迷惘、既现代又落后的虚华时代。
破除学术研究不端之风,杜绝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不仅难在根除顽固的陋习,更难在“去论文崇拜化”,以及如何建立起多样化的人才测评体系。笔者以为,要破除学术不端,克服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局限于运动式的“围追堵截”,关键是如何构建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的市场评价机制,实行社会化学术评审制度,完善科研管理方式和学术评价标准,“形成文明的学术风气,使凛然正气成为学术界的主流”。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80 -03
一、研究背景
民办高校这几年的兴起,对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民办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教师福利体系不够灵活多样,教师内部薪酬水平不高,教师考核不够全面有效,教师薪酬模式缺乏弹性,民办高校的老师的收入待遇和公办院校相差较多,公办院校工资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民办高校的工资结构由学校决定,从事相同的教育活动,但待遇不同,地位不同。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平时的工作量比公办院校的教师的工作量大很多,但是实际的收入相差甚远,有的难得一个月的工资总额较高,却也缴纳了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实际所得少了很多。这个现象已经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民办高校留不住教师,民办高校要留人,要制定适合本校的完善的有吸引力和激励性的工资体系,进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工资的组成
民办高校教师工资总的来说一般包括四种方式:基本工资、课时工资、相关津贴(包括论文指导费、实习指导、二级学院的课时费)、福利等。
(一)基本工资:是依据教师的劳动熟练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强度和不同工作在组织中的地位,并考虑教师的工龄、学历、资力等因素,按照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时间或劳动消耗而计付的劳动报酬。一般情况下,基本薪酬数额固定,收入风险较小。
(二)课时工资:是根据教师上的课时数乘以单位课时工资,单位课时工资根据教师的职称学历不同而不同,这和公办院校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民办院校的教师的人数较少,是民办院校教师的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相关津贴:论文指导费、实习指导、二级学院的课时费等。这部分每一个基本都不相同,有时一个月可能有几千,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纳税负担,有时甚至一点都没有。
(四)福利:是为吸引教师或维持人员稳定而支付给教师的除工资之外的劳动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休假、免费午餐、交通支出、培训支出等。福利支出表面上没有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效益,所以很多民办院校就忽视这一块,只是按最低的标准发放,甚至有的福利就没有,远远低于公办院校。
三、民办高校工资结构设计
某民办院校张老师(在该校服务四年)2011年6月份基本工资1500元,课时补贴2976元,工资总额4476元,保险263元,公积金152元,应发工资4061元,扣税184.15元,实际发放工资3876.85元。2011年7月份基本工资1500元,课时补贴1278元,教学津贴1842,工资总额,4620,保险263元,公积金152元,应发工资4205元,扣税205.75元,实际发放工资3999.25元。2011年8月份基本工资1500元,课时补贴1278元,教学津贴1900,工资总额,4678,保险263元,公积金152元,应发工资4263元,扣税214.45元,实际发放工资4048.55元。
(一)基本工资:这部分是教师的每一个月稳定的收入,是维持教师基本生活的必要来源。这部分的收入必须是教师完成了基本工作量之后才有的工资,比如张老师每月必须完成12课时的工作量,既然是基本工资,建议能够取消完成12课时的工作量,这部分剩余下来老师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科研工作,这不仅给老师无形中加了工资,而且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是双赢的方法。
以张老师所在学校为例基本工资如下表所示:
(二)课时工资:上面张老师在2011年6月的课时补贴2976元占了她工资总额的70%以上,课时工资和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有关。具体情况见下表:
通过前面基本工资和课时工资可以看出一名教授每月完成62个课时之后才可以获得4700元的收入。在很多公办院校一名教授只需要完成以上工作量的一半就可以获得相同的工资,所以一部分教师在获得讲师和教授的职称之后选择了离开培育他的学校。这部分有别于很多高等院校的,比如江苏某民办高校他们是把课时工资取消掉换成了超课时补贴,然后额外加了岗位津贴。他们的工资组成见下表(每月工作量12课时):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该民办高校他们的工资随着支持的提高上升的台阶也较大,无论是刚来校的青年教师助教还是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中年教师比如副教授来说在他们的这个档次工资还是拿的出去的,假如你愿意多上课的有超课时补贴一半10元一节课,大部分的老师把多余的精力花在科研上,这样对老师本人和教学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老师的科研搞上去之后对民办院校的招生和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相关津贴:包含了指导毕业班学生的论文指导费、指导学生的实习指导、二级学院的课时费及各种培训费等。张老师在7月有教学津贴1278元的收入,在6月没有这部分收入,所以这部分是不固定的,有时一个月可能有几千,有时甚至一点都没有。无论是论文指导费还是实习指导费都是张老师通过前面半年以上的时间来进行的指导才会有这部分的收入,而且老师只要接下了指导论文的任务都是会如期完成的,假如老师没有如期完成就会影响学生的毕业,所以这部分学校不需要担心,论文指导费可以根据论文的指导的完成情况来发放。很多高校开设了各种培训,来提高学校的收入和知名度,教师也通过培训课提高和锻炼了自己,也增加了收入,张老师在2011年8月份培训课的教学津贴1900元,8月份张老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214.45元,这部分培训课的收入建议民办高校通过现金的方式来发放,不通过工资的形式发放。假如该校采取此种方法的话张老师2011年8月份实际的收入可以增加了200元,张老师在2011年很多月份的工资收入都包含了二级学院的课时费,这部分缴纳的税金也多,也是可以通过现金来发放,这些培训课以及二级学院的课是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的,具体纳税应该是由学校来缴纳,老师不承担这一部分。
(四)福利: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强制利,学校必须按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比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另一类是自行设计的福利比如,旅游、健康检查、俱乐部会费、提供住房或购房支持计划、提供公车或报销一定的交通支出、免费午餐、带薪假期、培训支出等。教师有时会把这些福利折算成收入,用以比较服务的学校是否具有物质吸引力。因此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教师为民办本科高校服务非常重要的,根据家庭经济理论,福利项目设计得好,不仅能给教师带来方便,解除后顾之忧,增强教师的忠诚度,而且可以节省在个人所得税上的支出,同时提高了民办本科高校的社会声望,如果福利项目设计的人性化,吸引公办院校的教师来任教也不是没有可能。福利支出表面上没有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效益,所以很多民办院校很忽视这一块,只是按最低的标准发放,甚至有的福利就没有,远远低于公办院校。对于强制性的福利比如民办高校的养老保险等就应该与公办院校保持相同的水平,这是民办高校吸引教师或维持人员稳定而支付给教师的除工资之外的劳动报酬。民办高校办校的时间短,教师要不就是年轻教师,要不就是从公办院校退休的老教师,从民办院校的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是需要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的,学校应该在福利上为青年老师多做考虑,比如青年教师都存在着买房结婚的问题,学校可以提高住房公积金,可以按着校龄和职称提高住房公积金。教师既减少了税收的支出又有了买房的保障。培训支出,民办院校的教师相比较其他公办院校的教师在学历上较低,为了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大部分青年教师都会选择学历升级,走访了江苏的四个民办高校他们的青年教师有的在继续读研究生,有的在读博士,比如某民办院校的陈老师每年研究生的支出就有15000元以上的支出,该校是根据陈老师上学的发票以及住宿的发票给予全额的现金报销,所以该校老师很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去进修,再把进修学到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五)奖励:很多民办高校没有这部分的工资项目,这部分的收入是和教师自身努力以及工作态度挂钩的,也是拉开教师工资差距的。充分体现了多劳(脑力劳动)多得。例如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实践方式的改良,教学论文的发表,精品课程的推出等等。部分民办高校在这块奖励的很少,比如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很多学校就没有,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是没有公办院校的学生好的,假如你的教学方法和公办的一样,估计吸引不了他们,为了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该有这部分的奖励。通过奖励工资学校可以发现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关键性员工,他们能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应该为他们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奖励。
四、结论
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而工资结构设计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对教师能力、价值和贡献的一种评价和认可,与民办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密切相关。教师对于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而言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劳动力和赚钱的工具,教师是可以和学校一起承担风险,分享收益,对教师的智力投资不是浪费,可以得到很大的边际收益,教师和学校完全可以得到双赢。民办高校的所有者和领导者对教师的管理应该迅速完成从人事管理提升到人本管理的转型。本文在某些部分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福利设计方案目前还是过于笼统,可以结合具体学校具体城市进一步细化,突出差异化和特(下转第83页)(上接第81页)色化,希望本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可以让更多的人来研究和重视民办高校老师的收入,真的为民办教师和民办学校的发展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甘维俭.民办高校教师激励要素问题研究——基于上海部分全日制民办高校的实证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 2010,(01).
[2]陈慧敏.民办本科高校教师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版) ,2008,(04).
[3]任冰.大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论文版,2010,(12).
实习生 胡倩楠 记者沈轶伦
每逢毕业论文答辩期,打印论文的生意让大学里的复印店主笑开了花。在松江大学园区生活区的一家复印店,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4台电脑、2台打印机、2台影印机正在疯狂工作,地上尽是“白花花”的纸张,还未进门便闻复印机“刷刷”响个不停,机器散发的热气扑面而来,复印店里挤满了前来打印的同学们……
松江大学园区生活区的一家复印店店主告诉记者,这个月生意特别好,他们因此延长了工作时间,从早8时一直忙到晚11时,吃饭只能轮流着去,每4天就得采购一批复印纸。有的复印店不到一周就要用掉1大包A4纸,每包就有2500张,还不包括彩印纸张。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小朱一边打印一边无奈地说:“我是学校环保社成员,对这种大量耗费纸张的做法很不支持,但也很无奈,因为学校规定论文要交4份。”
记者从东华大学、立信会计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教务信息平台上了解到,除上交电子版论文,每名毕业生还需上交4份纸质论文,同时研究生期末论文每科还要上交1份纸质论文以备存档。一份厚厚的1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最少要20张A4纸,再加上若干封皮页,一个同学毕业平均要用掉将近100张A4纸。据统计,200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4.64万人,按照每名硕士生平均打印15本毕业论文、每本论文平均使用30张纸,每名博士生平均打印15本毕业论文、每本论文至少使用80页纸计算,一年就要大约用掉2.5亿张纸。
“一定要上交纸质论文吗?为何不使用电子版来节省资源?”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的一位辅导员告诉记者,“这是学校历年来的规定,本科生论文一式4份左右,一份留系里,一份留教务处备份,剩下的留资料室备份,研究生论文一式十几份,供校内外专家评审和校方留档之用,之前我们也向学校建议少用纸质论文,改交电子版,但校方没有答复”。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坦言,论文一式几份的传统由来已久,导师们也习以为常,从未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过耗纸问题。
记者在松江大学园区“云间城”论坛上发帖《你对毕业论文上交纸质版有何意见》,引起各校同学热情参与讨论,其中30%的同学对纸张浪费不以为然,另外60%的同学则提倡发电子版至教务处。
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正在探索更为低碳的论文留档方法。在这些学校里,毕业论文只要交一份即可,校方将学生论文扫描后上传到电子阅览室留档,方便历届学生查询、交流,大大节约了纸张。
我国理工类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一种研究生层次的学位。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自1991年设立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理工类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应用”“实践”“复合”的特点日益突出。但受办学理念和学科发展惯性等因素的制约,理工类高校大多没有形成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特别在管理机制、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政策支持
要重视政策法规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努力突破制度上的障碍,完善配套制度,从政策上、制度上、宣传上加大扶持力度。(1)从政策上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支持力度,扩大应用型、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2)在制度上,将专业学位学历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促进研究生群体不断提升个体综合素质,切实优化生源结构。(3)重视宣传效应,在全社会营造认可、支持专业硕士的良好舆论氛围与心理环境,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的社会接受度。
二、改进培养方案
理工类高校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学科资源,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特色,因此,理工类高校必须从专业特色和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设立培养计划、设计教学体系,确定课程大纲,规范课堂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1.增强培养内容的职业性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授课内容、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方面不同于学术学位,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是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适当减少理论论证、公式推导等部分的比重;二是多听取工程、企业部门意见,根据工程实际发展的需要,与工程技术专家联合开设反映工程实务前沿的专业课程,提高复合型知识所占比例,[2]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引入模块式课程,突破文理分科界线,注重课程设计的“有用性”,适当引入具备综合知识体系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学科间的交互与融合,变单一学科学习为多学科间综合性、系统性的交流与创新,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讲座、研讨、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学术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到培养模式中来,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承载力和技术应用力;四是将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等实际操作环节与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相结合,重视论文(设计)的时效性、有用性、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性。引入校外评审机制,邀请本行业中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日常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中来,优化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及评优条件,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设计)的盲评检查工作和毕业生的跟踪追责工作。
2.增加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收集、运用和编写工程案例,强化案例教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实践训练、现场研究、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同时,根据课程实践的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各种技能、实践训练等,把“学中干”和“干中学”紧密地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研究生们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做出评价,而是多加启发和诱导。
3.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耦合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为目的的学科性教育及以丰富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虽各有侧重点,但二者彼此联系,互为前提,不可割裂。由此,理工类高校必须建立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的联合机制,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内化理论,使他们成为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佼佼者。[3]实现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经验的校外行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其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中,将有助于塑造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品质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并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三、加强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产与学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现实性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理工类高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与目标行业对接,采取多样措施以吸引业界专家加入到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来,建设由校内学业导师与校外专家联手共同支撑的“双导师”育人体系,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设计)指导、评价工作标准。“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主要导师,校外实务导师为辅导老师。但不能直接地将二者关系理解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两个环节分别进行指导的简单分工模式。理工类高校专业硕士教育中的教学导师在完成理论教学、研究任务的同时,应当主动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精力合理分配到理论与实践上。实务导师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业实践作业外,也要主动参与到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的选题、研究与撰写工作当中来,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的现实可能性。为了保证实务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和保障政策提高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主动性,并邀请实务导师参与硕士论文选题、研究、撰写与答辩等的各个环节,倾听他们的意见,吸纳他们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曹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科学文摘,2015,(2):92-93.
[2]夏松竹,孙建国,印桂生,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0):4-8.
[3]唐建峰,车立新,安家荣,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7):27-29.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
(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
(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研究生毕业和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量化考核是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成为原因的前提之一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①高校研究生的飞速扩招降低了研究生入学和教师招聘的门槛,使不具备科研能力的人进入高校读研或任教,这使得他们只能采用一些非正当的手段包括去实现毕业和评定职称的目的,而且不遗余力地操作,因为他们别无他法。②对研究生学习期间缺乏必要的学术论文监控措施,所谓学术论文监控措施即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必须得到导师的认真审阅和期刊网上系统合格后方可以发表的双重监控。这两点之所以没有得到有力执行,只由于研究生扩招使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很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认真指导每个学生,导致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同时,相关调查表明,的论文抄袭严重,这完全可以用期刊网上的系统毫不费力检测出来,并不需要很大的成本,这是在形式上对论文进行监控。导师的认真审阅可以在内容上对论文进行监控,防止实验数据造假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管理上的漏洞是现象出现和恶化的深层次原因。量化考核成为现象一个重要原因的第二个前提是学术期刊的管理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只有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方可成为被的学术期刊:①多为非核心类期刊,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学术期刊管理方面关注;没有办刊宗旨和固定栏目,只要是文章都可收录,根据所投稿件编定栏目;它们对版面有严格控制,一般不超过3个版面,且多为旬刊,出版页码较多。②期刊组织者多为未获得主管部门资金支持的民间组织,与主管部门多为挂靠关系,主管部门多为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学会或研究会,并没有能力实质管理和在经济上支持这些刊物[3]。正是因为这些被学术期刊没有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和实质性的管理,它们才敢去自谋生路,无所顾忌,其主管部门为了经济利益采取“无为”策略,甚至与期刊共谋。通过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发现的卖方和买方业已存在,加之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当然这种信息是不道德的)和买卖双方直接接触的顾虑(都担心出现不利于自己的情况),最初出现第三方个人,其业务也仅限于替顾客写的论文找到学术刊物发表,随着这些第三方个人获利颇丰和缺乏打击,他们迅速发展成为与一些不良学术期刊和在校研究生勾结,拥有网上和网下渠道,从写作到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服务体系。
2对策
现象出现和恶化表面上看是一个自然的经济现象,其实质上看是一个管理缺失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管理制度缩小需求、堵塞信息渠道、紧缩供给。
2.1缩小需求
缩小需求就是萎缩论文的“需”。首先,要对研究生实行“严进严出”的管理制度。①对生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能力考查,卷面考试和面试必须公开、公平,可在面试过程中采取大评委制度和公开面试过程,接受监督,对没有能力和精力读研的人应该坚决不予录取。②研究生教育必须严格管理,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研究生只有具备了研究能力才不会求助于机构。③量化考核是必要的,对于研究生论文采取检测重复率合格和导师审阅通过后才可以投稿的制度,论文出现问题由导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相应的处罚结果。这是针对抄袭率高而设置的。其次,相关学校和学院可将被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研究生和教师发表在上面的文章不计入量化考核范围。被的学术期刊的认定也是比较容易的,对于发刊周期短(旬刊、半月刊为调点)、每刊页码较多、每篇文章版面较少、多为研究生发文4个特征并存的期刊即可认定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术期刊或被的学术期刊,因为大多被的学术期刊都是以盈利为目的。
2.2堵塞信息渠道
堵塞信息渠道是指将的相关信息快速清除,并对相关信息的人进行处理。堵塞信息渠道就是防止这些信息刺激潜在需求者,激发他们成为真正的需求者,这也是防止“供给引致需求”出现的有效措施。在高校校园和校园BBS上堵塞相关信息渠道还是能很好做到的:①对于校园里张贴的纸质相关信息,学校保卫处可按图索骥寻找,如果者认定为校内学生或教师,可责成所在单位进行严肃处理,而者为校外人员,可对其进行警告。如果长期坚持处理,校园内的小广告可以大大减少。②对于校园网内BBS上的论文相关信息可让校园网络的管理员进行删帖和封杀者用户名进行有效扼制。对于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的治理也并不麻烦,网络上信息的者可能有点难度找到和处罚,但相关部门可以处罚提供平台的相关网站,只要由相关网络管理部门制定相关规定,并严格执行,要求各大网站必须屏蔽的搜索功能和广告植入,否则追究其责任,网络上信息还是可以得到有效扼制的,当然,这需要相关部门抽调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长期的监控和处理,才能达到效果。
2.3紧缩供给
紧缩供给是指相关管理部门对被论文的学术期刊实行整改,逐步将其的优势去掉。被论文的学术期刊之所以被选定,因为它们每年拥有相当多的出版量,即每年的出版版面很多。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可对被认定为被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行周期的整改,相应地将发行周期扩大,同时对每期的页码发行量缩减,从而控制期刊每期的用稿量。如果被的期刊在整改命令下达后不执行,可勒令其停刊。当然相关管理部门的整改措施必须师出有名,这需要事前要制定一个约束整个期刊界的法规,严格按法规执行。
3结语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00-02
学位与研究生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经济体系,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很多的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就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需要更好发展教育体制,争取在改革中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的研究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管理研究生?这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也是目前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管理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
从现在形势来看,我国的研究生规模已逐步增加,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从每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膨胀,不难想象随着数量的增加将会直接对我国的管理研究生的研究处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管理研究生的研究处中,面对逐年增加的研究生,要做好相应的措施来面对大量的研究生,就目前的情况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1.缺乏应有的服务理念。其实,从跟本上来说管理就是服务,没有太大的实际性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管理人员应坚持并树立好服务的信念,站在研究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的情绪,及时的处理好他们的疑难,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靠纸上谈兵,有些管理者把“管”真的作为了一个“官”,他们认为所谓的管理不过是用来管这些研究生的。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服务态度,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作为国家研究生的管理人员来说,我们要真正做到为研究生服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好的作用,做好管理研究生的工作也是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好的人才,使国家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2.匮乏一人为本的理念。现阶段的培养与管理研究生中,还是有些人没有走出物本管理的传统理念,没有对研究生本身作为一个应有一人为本的理念来对待,从而在管理中产生了厌恶情绪,导致管理效率降低。虽然有些管理者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在从实际情况看,还是没有从传统的理念中走出来,是要以研究生的角度来对待并观察他们。
3.管理人员中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在管理研究生的过程中,每个管理人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管理人员更需要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因为只有在一个和睦共处的工作环境下,每个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有了管理人员的团结,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在一个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和谐的环境下,会更有利于管理。每个人员都要能秉持一课人人平等的信念,教师也能愉快地上课,这样研究生才能在生活中或者是学习中愉快的进行,也因为有了这和谐的氛围,才能提高研究生的管理质量。
(二)找到一个健全并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更好的去指定一个较完善的教育体系,使研究生在管理过程中更好的发展。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来说,要不断地创新与研究出最适合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研究生,但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各学科的不断增多,涉及的各种各样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单单依靠某一个管理研究生的管理,那远远是不够的,也很难在管理研究生获得更大的突破,在这个问题的上,各个地方都有着相同的问题。因此,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探索一个新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找到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白了一个找到正确的高效的模式,强化院系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成为了必要条件。
(三)培养与管理研究生的质量差强人意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位论文是研究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研究生教育总结性成果,教育质量直接反映了一个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导致了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有生源的差别、还有有效的课程设置、导师的专业水平、教育管理的不同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质量的不同,每个高校施行的审核制度、答辩要求的不同,但是缺乏更好的、更有效的考核办法。
二、在新阶段、新条件的形势下,开展有效的对策
(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提升管理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生属于国家和政府重点培养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基础,但在自律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必须要监理和完善研究生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当研究生数量达到某种规模时需要设定专门管理研究生的监督小组和机构,依照建立好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管理。
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立好管理体制后必须要严格执行才能发挥管理体制的价值,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和负责人与其他单位联系,从各单位的实际利益出发来达成协议,形成各大院系统一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合理、有效的处理好各研究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此来尽到对研究生的管理义务。管理体制应该充分发挥出一个管理人员的作用。
1.打造更好的师资团队。随着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成为强国兴邦的重点因素之一。如果想要培养一批优质的研究生,那么前提条件就是要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从而为研究生的培养保驾护航,为我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就目前而言,导师指导研究生依然是采用以前的传统观念,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每个人的专业水平不一样,所制定出的培养方案也应不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自己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导师的帮助,完成学习目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导师一直发挥着引路、监督的重要作用。作为导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道德素质,在文化水平上有很高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能秉持严谨教学的品质,对每一位研究生都应该有相同的态度,在研究生遇到问题时,能积极的去处理,并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习任务。导师应积极的参加一些学术讨论,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学术水平,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思想觉悟高的研究生。
2.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和水平取决于整个论文创作和指导过程,该论文创作过程中需要学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和配合,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必须要加强对此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保证研究生创作论文时精力集中,态度端正,并要避免长期创作过程中前紧后松的不良状态,对文章创作缺少激情和灵感,就会产生较大的随意性和懒惰性,并且会难以控制,严重影响到研究生论文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针对该现象的出现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就需要导师、学校和管理人员加强对论文创作报告的管理、审核和监督工作,并且要组织好答辩,在答辩之前的规定时间内上交创作好的论文,严格按照规范由专业的评审老师来对其进行监督和审查,审查和评阅过程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由于答辩前要预留出充分的时间来让评阅老师审查,故研究生论文需要提前半个月上交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手中。
(二)信息化的时代,及时更新管理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了“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1]的要求。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学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战略和办学理念,已成为当前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应用性、专业性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协同创新视角下如何构建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创新主体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是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医药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关系密切的专业性学位,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各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生源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又与特色课程建设相辅相成。本项目充分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从协同创新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能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内涵
协同在英文中由collaboration,cooperation,synergy等表述,中文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eter Gloor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从这个论述看,协同创新核心是资源协同,本质是创新,通过系统内部资源与要素的有效汇聚或同步联合及集体行为,结果产生1+1>2的效应。在高校中,协同创新就是高校与高校、企业、研究院及地方政府共同分享优质资源,实现教育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协同机制[2]。由协同各方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职业为背景,共同制订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标准,共同培养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创新型人才。
2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依托本校的生物学、化学、工程图学及药学优势学科,立足自身实际,从目标定位及实现方略等诸多方面着手,通过跨学位、跨学科、多元化导师、跨组织间的协同培养,设计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2.1跨学位间的协同培养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规格及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因而在课程设置、导师组成、论文要求等环节两者有显著差异,这就要为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分别开设不同课程,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应因类型不同而异。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宽泛性、务实性和实践性,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的知识结构。许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是一起进行的,课程内容过于学术化。但调研发现,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同上课,能够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读收获[3]。基于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人文素养3个模块。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选取制药工艺与工程、药剂学、药物合成过程模拟与优化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同开课,两种学位研究生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偏重,他们相互沟通协商、交叉融合、资源共享,则可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想;实用技能单独开课,增加实践(验)教学课程的比重,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专题研讨、团队学习、实践观摩、模拟训练等形式,系统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
2.2跨学科间的协同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药学、化学、工程图学、生物学学科范围内,选修实践(验)技能课程和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如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医学实验技术、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课程等,这样能够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此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灵活掌握相同问题不同分析方法、不同问题相似的分析方法的应用技巧。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项目研讨,了解学术前沿,在共享的学术资源中,达到知识的转移和提升。
2.3多元化的导师协同培养
导师队伍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这要求导师需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从2013年起,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鼓励导师参加实践项目,进入大型药企进行实践训练,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实践性课题和问题教学,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第二,构建多维度导师团队,让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形成协同创新团队可以克服单一导师指导方式的程序化、单一化;第三,建立“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制度,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制药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协助专业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及其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2.4跨组织间的协同
突破高校独立式培养,跨组织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能力优势整合互补资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加快技术推广应用与产业化[4]。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探索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等协同的创新培养模式。合作模式主要有:(1)单向交流合作。受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自身办学层次与水平所限,向山东大学、济南大学等学校派送学生,进行校校协同人才培养。(2)地域教学联合。处于同省的济宁医学院、滨州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高校形成联合培养共同体,可互推免试研究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开放实验室等。(3)产学研联合培养。制药工程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在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环节还是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都要突出其实际应用、注重综合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特点,确立校企协同办学的理念。通过产学研合作渠道,研究生在合作单位至少要进行一年的项目开发与创新实践,熟悉生产流程,了解产业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需求,使“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5]”。近几年,我校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在泰安市京卫制药厂、齐鲁制药厂等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办学,现在研究生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专利及专著10余项,联合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实现校企互惠,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3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
3.1培养质量评价
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客观需求,这样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注重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强调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部分:(1)专业基础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是否按培养目标指定和课程考核成绩;(2)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包括研究生实习表现、校内实践课程成绩及学位论文开题、阶段性汇报、中期考核成果、学位论文答辩等;(3)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实习过程中对药品生产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其具体指标及权重分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2研究生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际,形成学校、二级学院两级管理机制,一是对教学环节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各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二是对实践环节进行监控,制订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学业标准;三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作为质量改进旳依据。
为保障培养质量,各院系从横向、纵向角度进行科学的梳理,从利益分配机制和导师团队协同机制着手创新管理,以实现统筹和优化配置校内外科研、教学等资源,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依托协同创新,通过跨学位、跨学科、多元化导师、跨组织协同培养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和实践,为保障培养质量,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近两年的培养质量评价结果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直是个难点,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从“点”出发,力求对高校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研究生“面”上的培养有所帮助,推进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2012-03-15.
[2]李经民,段春争,刘冲.依托协同创新机制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44-45.
[3]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4]宫新栋,杨平,王元纲.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在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合作中的校色定位[J].江苏科技信息,2018(5):60-62.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 评估
一 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本科生就业前景严峻,考研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高校招收的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也有不少高校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1.导师队伍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导师队伍流失严重。2. 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有的高校由于科研气氛等原因很难吸引高层次的人才,这样不利于培养研究型人才;3. 科研经费学校学科之间不平衡。一般工科性的学校和专业的科研项目比较多,相应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足,而那些基础性和文科专业的科研经费就少许多;4. 研究生培养经费标准过低。研究生对住宿条件、就餐条件、教室条件、实验室仪器设施配备、专业图书资料配备、外语教学条件和校园网络服务水平等满意度较低;5. 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研究生质量不高; 6.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数量未能随着研究生规模增长而有所变化,人员短缺现象严重,有的专业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220。
这些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研究生的正常健康培养,然而有些高校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为此,我省去年组织开展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行动,起到了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质量水平。
二 研究生评估指标
针对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现状,从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出发,省教育部门推出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行动,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分博士授予单位和硕士授予单位2个层次4大类进行,有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
此次评估主要采取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三 我校在评估中的体会和经验
我校目前拥有岩土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18个硕士点;还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我校从1997年就开始和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01年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在这几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我们配备了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并加强导师管理,发挥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搞好培养工作的关键。并且破除导师终身制,改变现在高校普遍实行的导师终身制,对连续3年没有科研项目或没有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学校就取消其导师资格。
2、加强学科建设。我校拥有野外科学观测国家重点试验站1个;水工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水电站仿真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在“水工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学科设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并且“水工结构工程”与“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我校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这些都为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
3、加强课程结构调整和课堂教学。我们更新了教学内容, 淘汰或改造教学内容重复过窄、陈旧的课程, 重新确立课程体系。开设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现实性较强的课程, 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 增强学以致用意识。指派资深的教师任教,确保研究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同时还能启发他们今后的研究。改革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增加讨论答疑、辅导时间。
4、研究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分流的淘汰机制。为严把质量关,鼓励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竞争,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才,我校建立了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和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并完善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对第二年级研究生从思想品质与业务素质进行中期考核,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的研究生,实行淘汰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对确有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可不受培养方案的限制。
5、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为鼓励支持研究生大胆开展创新性强、具有原创性课题的研究,我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高素质、科研型人才,学校还与许多单位共建产学研培养基地。它的建立为研究生实践教学及科研培养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为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加强学位论文质量。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1)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按时上交。为保证研究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必须保证开题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保证论文完成进度;3)将完成的学位论文送出外校和本校的导师进行审查,给出评审意见,返回给研究生进行修改;4)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5)论文答辩。要求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硕士学位申请人按硕士学位的授予标准进行认真的审查,并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作出授予或不授予学位的建议。并将答辩意见报请学校学位委员会进行确定。
通过这些措施,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在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评估专家组及省学位办领导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和核查性评估。 听取汇报后,专家们进行了提问,并先后召开了教师、学生代表座谈会,走访了部分学院,实地查看了“四室”,查阅了有关档案资料,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认为:(1)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努力提升学科水平,学校部分学科或研究领域已形成特色和优势,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学校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大力推行“151”人才工程,实施“三峡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利用社会资源开门办学,完善学术梯队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的研究生教师队伍。(3) 学校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加强对研究生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条件建设;逐年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经费和学生奖助学金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了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经费,有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4) 学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地处三峡的地域优势,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让研究生参加实际课题的研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5)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工作规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专家组认为,我校十分重视本次评估工作,为评估做了充分的准备,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我校依托区域优势,发挥水电行业特色,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需要。
关键词:外语大类招生;国外研究生教育;接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53-02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以往那种只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单一外语人才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时展和市场经济呼唤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外语大类招生是近些年我国高校采用的一种创新模式,即“按类招生,分类培养”。其方式是让学生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其目的是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顺应培养多元化人才趋势。改革后的课程结构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自主发展课程四大部分组成。它将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修读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进行修读。学生修读的课程可以是专业课程或非专业课程,也可以是两类课程的组合,只需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自主发展课程则为学生个性化选择提供空间,为学生在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的发展方向留出余地。笔者以国外三所知名大学为例,逐一对他们在翻译、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三大专业上的课程建设、论文要求等方面进行考察,希望能对国内大学相关外语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翻译
翻译课程历来是外语院校的核心课程,如今,专业化的翻译学院、翻译系已遍布世界各地。国外大学的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体制则相对合理。下面笔者将推荐一所培养翻译方向人才的佼佼者。
巴斯大学历史悠久,教学水平一流,是英国翻译专业口碑最好的学校之一。隶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政治、语言与国际学习系授予口译与翻译硕士以及翻译和专业语言技巧学硕士两个研究生学位。巴斯的口译与翻译专业名声享誉世界,专业在全英排名第一,其口译与笔译研究所是最受联合国推崇的三大同声翻译班之一,特别为英语专业或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设计,课程期限仅为一年,为联合国和欧洲议会输送优秀翻译人员。该专业名额极其有限,每年面向全球招收24名学生,2012年海外留学生的申请费用50英镑,学费为13,200英镑。巴斯翻译硕士的申请要求相当高:国家认证大学的本科学历,成绩优良,最好具有英语相关专业背景;语言方面,雅思7.0分以上(听、说、读、写单项不低于6.5分),或者托福笔考最低600分,机考最低250分,网考最低100分;申请者还需要学习过除英语以外的第二外语;中国学生最佳申请时间是入学当年1月31日前。通过学校第一轮审核后,申请者将收到巴斯大学的笔试试卷,要求两个星期内完成。笔试后,学校将会在三、四月到国内进行面试。英国老师负责考察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中国老师负责考察学生的中文表述水平,两位老师的分数相加既是学生的面试分数。入学后,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包括职业翻译技巧、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联络/公共服务口译在内的核心课程,并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修公共演讲、英国法律基础、经济与全球化、欧盟机构、翻译和口译行业中的技术运用等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测试和毕业论文,学生修满60学分并完成30学分的论文写作即可获得硕士学位,否则只能拿到翻译文凭。巴斯大学的课程注重实践,旨在为联合国和欧洲议会输送优秀翻译人员,学生有机会去联合国实习。
与上述知名大学相比,国内的口译培养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显得明显逊色。大陆高校的外语教师中很多人并没有参加过口译实践,有一定数量的教师甚至未达到国外翻译学院高水平学生的入学标准,教学效果的可信度自然令人怀疑。此外,大陆口译专业的生源多是外语原班人马,对经济、法律、医学、新闻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100天以上的会议翻译要求,更是国内口译硕士到了毕业也无法达到的实践资历。这里还需指出,大陆培养的口译人员很少有人能真正使用第二外语进行口译,而在国外,三语口译并不少见。因此,要培养出符合时代水准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必须把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真正转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宽口径、应用型和复合型。
二、英美文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语言文学学科迅速发展,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始终是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但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消费的大众化倾向使得文学课程陷入尴尬的处境,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模式亟待改进、课时安排大量减少、学生的文学兴趣有待激发等多种情况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读者或许能从美国耶鲁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文学课程设置中获得些许启发。
耶鲁大学是世界上最早设立人文和艺术学科的大学之一,其英语系排名位居全美大学之首。该校历来将本科教育视为大学的核心,其重视程度在美国同类大学中实属少见。耶鲁学院70个专业主要着力于通识教育,仅有极少几个本科院系着眼于专业性的准备。耶鲁大学要求所有的教授均讲授本科课程。每年在耶鲁大学的课程目录中有超过2000门课程以供选择。仅英文系就开设了上百门丰富多彩的课程。这些本科课程内涵丰富,设置更加精细和多元化,即便是国内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也难以比拟,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关注英美文学,丰富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深造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投入上千万元打造网络公开课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获取课程资源,为每个人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感受世界顶尖大学教育的魅力。国内的英美文学爱好者不出国门便可零距离聆听名师授课,感受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的教学构思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通过分析耶鲁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设置,笔者认为国内大学若想早日与国际接轨,应该采取多元化立场,尽早建立国际化标准并积极与知名大学进行多向度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兼备的优秀外语人才。
三、语言学
随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以理论性和逻辑性见长的语言学课程同样受到较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语言学类课程的性质、培养目的及课程设置。接下来,笔者侧重介绍麻省理工学院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一流综合性私立大学,该校的语言学研究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语言学与哲学系每年为本校其他系的本科生开设语言学入门等五门选修课。此外,该系只授予博士学位,不招收硕士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学,申请者无需参加GRE考试。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是建立了公开课程系统平台,学生可以免费获取近两千门课的教学材料,公开的材料内容相当全面。部分课程材料还附带教师上课的实时录音以及视频。此外,该互动在线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使用在线实验室、自我评估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功能。根据教学计划,攻读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方向的博士生要在四年内修完十三门主课,同时还要完成两篇研究论文。研究生每选一门课,就意味着每星期要读上百页文献,不断跟踪学术前沿。在这时期,研究生还得掌握好第二外语,并需要参加法语、德语或西班牙语等语言考试。所有研究生还得担当助教,协助教授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和批改作业等。通过了两篇论文的答辩后,学生就可以着手准备博士论文了。博士生在进行论文答辩前还要参加一次综合考试,其目的是测验博士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包括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在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需撰写并向论文指导委员会提交一份论文选题报告。每位学生至少有两位教师进行包括论文学术性以及基本规范的指导。导师对论文写作研究情况持续跟踪,对学生努力程度、论文进程和结果等进行监督。待论文初稿形成后,博士生要进行阶段工作成果汇报,系学术委员会每年也要对学生研究工作进行检查,不满意则警告学生,严重者将终止研究生继续研究资格。MIT的培养模式值得国内高校借鉴。首先,在学习渠道上,我国高校应该学习其开放精神,尽早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其课程设置的系统整合非常合理。最后,在评价方式上,他们对研究生论文实行的淘汰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中期考核,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培养复合型的双外语人才是顺应社会需求,提高外语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首先,只有当外语高校国际化建设全面推进,教学环节真正实现多元化,才能真正建立起全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机制。这要求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各学校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这有利于加快大学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真正提高国际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双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该模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建凤.从英国的口译硕士课程看高级口译培训[J].外语界,2005,(3):43-48.
[2]熊华军,丁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87-93.
[3]岳峰.国内外口译教育比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98-102.